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2024-09-10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共12篇)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

近几年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2014年11月央行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2015年3月1日起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1.2倍调整为1.3倍, 对进一步形成健全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的利息收入等改变, 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变化或银行金融资产缩水, 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 主要面临以下四种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 (又称缺口风险) 。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到期日 (固定利率) 与重新定价时间 (浮动利率) 差异造成的风险,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明显时, 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带来重大影响。如商业银行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假如为短期存款, 则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将降低, 未来收入将减少。

二是基准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完全一致造成的 (定价基础的差异) 。利率变化时, 所使用基准利率的完全相关性和非同步性会导致同期限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利差的变化。

三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从图形上反映的是证券的到期收益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曲线的斜率、形态受到影响, 收益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或旋转时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曲线风险。

四是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隐含选择权造成的风险, 如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等。这种隐含期权对客户是有利的, 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因此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收益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看, 专门的利率管理工作尚未纳入银行的整体管理机制中, 以致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预测水平较低, 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独立的、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机构, 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执行机制、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欠缺, 利率风险管理内控监督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 这些将会加大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二是技术上的落后。受长期利率管制影响,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识别、评估机制、风险测量技术不健全, 缺少对利率的预测机制和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测量精准度不高。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尚未成熟, 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加大, 在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定价方法仍存在, 仅是简单地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尚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冲击最大。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如何准确度量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 变化幅度加大,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利率风险管理将纳入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中, 加大对利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针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分析利率风险时, 只分析收益或成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 不考虑利率变化时不受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重新定价存款, 如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差额, 其反映了利率风险敞口大小, 存在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优点是模型简单、适用性强, 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反映了价格变化率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较于缺口分析仅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带来的短期收益影响, 持续期分析在利率风险分析中纳入了时间因素, 从而估算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持续期 (也称久期) 的概念是麦考莱 (Macaulay) 1938年提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7月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了基于久期的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目前持续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利率风险管理中,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期分析假定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为水平直线, 这与实际不符, 商业银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久期缺口承担一定利率风险。

3. VAR模型

VAR模型 (Value at Risk, 即在险价值) 主要用于度量一定时间内、既定置信度水平下, 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常用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VAR模型可以度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受到的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 是对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 克服了持续期分析法与现实不符的缺陷, 但其测量的基础是金融市场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计算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数据尚达不到要求, 且模型中的大量假设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 计算结果的指导意义有待验证。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伐加快,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探讨利率风险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2

内容摘要: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但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将进一步凸显。长期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本文通过介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类型及测量方法,希望能为商业银行识别利率市场化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字: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测量

当今世界正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为重要特征,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利率定价权由政府转移至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同时也使得利率变得难以预测和富于变化,大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利率管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加剧的利率风险往往束手无策。这种形势下,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测量工具,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利率市场化的名称和定义多种多样,尚未给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参考《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中的定义,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是指金融主管当局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的趋势。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率形成机制是市场主导的;(2)利率的数量、期限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由选择形成;(3)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只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利率水平;(4)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指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来源多样,根据风险持续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1、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初期,经济主体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利率水平不规则波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一般会出现利率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应的贷款利率也会上升。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贷款合同的拖欠概率也会提高。此外,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还将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风险项目的贷款人仍然可以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而风险低的贷款人因为收益率低,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放弃从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贷款。

阶段性风险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由金融监管制度、企业融资制度、法律制度等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带有系统性,没有可预测性,没有合适的对冲工具用以减轻或消除。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渐趋消失。

2、恒久性风险

利率自由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就必然伴随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基本的利率风险有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内含选择风险等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risk),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固定利率)或重新定价期限(浮动利率)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为基础发放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产利率到期日长于负债利率到期日,属于负债敏感型缺口。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净利息收入减少和市场价值降低。

(2)基本点风险(basisrisk)

基本点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或者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本点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点风险指名义利差风险,多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导致。以12月23日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例,一年至三年期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0.27个百分点,利差水平没有变化;六个月、三至五年以及五年以上存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而相同期限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存贷利差由2.79%增加到2.88%,扩大了0.09个百分点。

(3)收益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

收益曲线反映的是证券到期期限与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利率走势和进行市场定价的基本工具。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假设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为期政府债券的`多头进行保值,那么,如果收益曲线变陡的话,即使已经对收益曲线上的正常变动做了保值,多头的10年期政府债券的内在经济价值也会骤然下降。

(4)内含选择风险(embeddedoptionrisk)

内含选择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贷款的提前偿还。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

对于以上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测量,除了传统的敏感性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外,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遍使用VaR风险价值以及压力测试方法对利率风险测量与控制。VaR,即ValueatRisk,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及置信度内,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价值所面临的最大潜在损失。用公式来表示:

probability(ΔP>VaR)=1-α。其中ΔP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变化,VaR为在置信水平α下处于风险中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将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潜在损失,能直接比较面临不同风险的不同工具间的相对风险程度,可以综合度量受不同市场因子影响的多种金融产品组合的市场总体风险。

目前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采用了VaR方法,以年报数据为例,如下表:(置信度99%,观察期为1个交易日,单位:百万人民币)

利用以上VaR的方法,就可以对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波动进行统计,其核心在于构造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概率分布,利用证券组合价值的历史波动信息回归模型推衍未来的情形,以此来测量利率风险,并作为管理风险的决策依据。

上文简要介绍了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测量的一种有效工具。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抛砖引玉,使商业银行积极识别、测量利率市场化风险,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从而削弱和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胡曙光,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D]人民邮电出版社,20

利率市场化或是银行业最大风险 篇3

9月以来(截至9月14日),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中(中国银行,601988.SH)、建(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交(交通银行,601328.SH)五大行,A股跌幅平均達2%,H股表现则更不堪入目,除建行仅下跌3.98%外,其他四家跌幅均超过9%,农行甚至跌逾15%。

看似不可理喻的市场表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可能对银行造成打击继续在市场发酵之外,中国的银行还有哪些不被广为所知的隐患?

记者采访多位银行界人士了解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国内银行的发展模式问题,即普遍依靠息差“一招鲜吃遍天”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走到头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够。

“假如利率市场化在两三年内就放开,银行将难以承受,甚至业绩增长为负。这是银行将要面对的最大风险。”农业银行总行一位中层对记者坦言。

显见,在中国银行业光鲜业绩的光环下,其自身的“硬伤”也逐渐在引起投资者重视。

粗放型增长走到头了

今年上半年,16家银行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08万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高达0.83亿元,吃息差依然是各家银行最赚钱的利器。“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扩大规模是中国各银行赚取更多利润的最佳方法。”中行董事长肖钢这样感慨。

中国银行业近年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及利润水平上升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截至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为103.17万亿元。不过,这在业内人士眼里,快速扩张却不是单纯的好事情。

上述农行中层对记者表示,未来发展依靠这种粗放型增长越来越走到头了,就目前现状来看,银行的发展潜力受到很大约束。

中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宗良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尽管坚持认为,市场对银行的风险认识有所夸大,是把对宏观经济的担忧集中放在了银行头上,不过他也坦承,银行依靠一味规模扩张来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否则,越来越大的资本金补充要求,将很难实现。

最近五年,银行业资产增幅年均复合增长保持在20%以上,假设保持这个速度,不到4年时间,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照此规模,即便不出现任何不良贷款,即便全部银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补充核心资本,也还需要补充4万亿元附属资本。

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有两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但市场早就表示了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也是银行股低迷的原因之一)。此前的“扩张、融资、再扩张、再融资”循环模式,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大。

宗良认为,“瘦身+转型”将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问题是,瘦身迫在眉睫,而转型却非一日之功,其间银行的业绩靠什么来保障?这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将要面临的最大风险。

表外资产的风险不可小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指出,贷款管理风险,平台贷款的风险,房地产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为2011年我国银行业应重点关注的六大主要风险。其实,这还只是被市场广为认知的,银行的隐形风险,至少还应包括表外资产的风险。

根据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掌握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惠誉所评的16家中资银行中,已披露的表外项目总量几乎占到总资产的四分之一,超过3.5万亿~4万亿美元。2007~2010年间,已披露的表外项目增长106%,总资产增长77%。

8月30日,惠誉评级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主管朱夏莲表示,自2008年底以来有5.6万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和贴现票据被转移到银行的贷款组合之外。“如果这其中仅十分之一成为减值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至少会翻倍。”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呈现“井喷”式发展。据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8月,全国96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6款,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表面看起来,银行不担保本金,更不担保回报,似乎是无风险业务。实则不然。万一出现无回报或本金受损,银行真能独善其身或是若无其事吗?

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曾这样评价: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资本监管、计提拨备等要求,通过设计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等转出表外。不容忽视的是,一旦理财产品出现支付风险,银行就会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这样看似风险低的表外融资立即转为表内,构成商业银行的一大隐形风险。

利率市场化冲击波

关于银行隐形风险,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那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银行内部人士坦承:银行最担忧的还不是资产质量、贷款风险,而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银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假如未来2~3年利率市场化就实质性放开,银行肯定适应不了,会出大问题。”一位大型银行中层对记者表示。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利率市场化将是银行四大利空之首。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银行面临的四大利空是:利率市场化,中国经济减速,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风险,以及监管加强(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一旦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之间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同质化的竞争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方向,推出只是时间上问题。

而另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四大行净息差较2010年分别下降16BP、17BP、15BP、18BP,利息净收入分别下降6.64%、6.68%、7.26%、7.11%;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四大行净息差较2010年分别下降104BP、111BP、83BP、110BP,利息净收入分别下降42.69%、43.08%、40.07%、44.29%。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将使上述银行利息收入下降一半左右。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4

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指出: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期权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几种类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各项利率水平逐步放开, 利率风险的各种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1.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由于存在银行资产、负债等到期日的差异, 利率的变动会对银行的净利差产生影响, 从而使银行的收益等指标产生不可测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期限方面配比不平衡:同期内存款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贷款增加幅度;存款多为短期, 而贷款多为长期。一旦利率波动, 融资成本与贷款收益会相对变动, 从而引起银行净收益的变动, 容易引发重新定价风险。

1.2 基差风险

在存贷款利率调整过程中, 由于存在存贷款利率非均衡性调整, 使存贷利差缩小, 而导致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称为基差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越来越频繁。从2006年连续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12年6、7月间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基准利率来看, 央行不对称调息频率加大 (如表1) , 利差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强, 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基差风险日益凸显。

1.3 期权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合同规定:存、贷款人有提前支取存款与提前还贷自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客户对利率有选择余地更多, 资金流动和资产变换频率更高, 从而加大了银行的选择权风险。当利率变动时, 存贷款人有根据自身利益决定是否提前取款或还贷来规避资金损失。利率上升, 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存款, 并转存为利率更高存款的动机增强;利率下降, 贷款客户提前偿还贷款, 并以更低成本贷款的动机增强。客户对利率变动的反应, 将会使银行面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是具有期权性质的银行资产, 近几年来, 由于个人住房商贷利率浮动区间的频繁变动, 可能导致客户的提前还贷行为,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 使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大量积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1.4 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 收益曲线斜率和形状随之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即不同到期日之间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商业银行收益率的损失。这种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或向下倾斜, 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二是收益率曲线长、短端的变化不一致, 即出现长期利率升幅大于短期利率升幅。由于该风险主要由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引起, 因而又称为期限结构风险。

现阶段, 我国国债利率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 因此, 银行在进行资产配置时, 通常考虑以国债来替代企业贷款, 以提高经营效益, 降低经营风险。但从长期来分析,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若市场利率上升, 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将会随之降低, 届时收益率曲线风险将显现。

从利率风险的来源可以看出,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

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收益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分析侧重于利率变动对账面或报告收益的影响, 其代表模型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度量模型。经济价值分析法侧重于银行净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 其代表模型为持续期模型和Va R模型。但是由于持续期模型与Va R模型相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其假设条件更多, 数据的获得难度更高, 风险衡量的投入的成本更高, 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考虑,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适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最早用于度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它是针对因利率变动而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 而造成对银行成本收益不确定的利率风险进行测定的方法。利率敏感性资产 (负债)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 (负债) , 它的到期收益率易受市场利率的影响而波动。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存放同业、存放央行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客户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等升息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应付债券等付息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表示一定时期内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与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GAP=IRSA-IRSL。当GAP>0, 为正缺口;GAP<0, 为负缺口;GAP=0, 为零缺口。当处于升息通道时, 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增加;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下降。当处于降息通道时, 情况相反。当存在GAP=0时,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受影响。通常, 商业银行通过对缺口的度量和管理, 来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 用以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

由利率敏感性缺口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是一种相对指标, 公式为:=IRSA÷IRSL。与1的偏离度取决于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当越接近于1,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越小, 反之亦然;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是指利率敏感性比率与1的差值, 公式可表示为:, 它也是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 若的绝对值趋向于0, 则银行面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较小, 反之成立;缺口率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值, 公式可表示为:=GAP/总资产, 也是一个相对指标, 它反映了商业银行拥有的总资产对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 其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负相关。

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作为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之首, 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截至2010年末, 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左右, 总市值14344.70亿元左右, 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2012年, 工行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存款银行地位, 资产规模全球第一。

鉴于工商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对其进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有利于对工商银行的风险现状进行更好的认识, 以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工商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建议, 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也具借鉴意义。

根据上文研究, 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 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四项指标来对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区间选取2007年3月18日~2012年7月6日, 数据均由工商银行各年度报表分析整理所得。之所以选择2007~2012年的作为研究区间是因为:从2007年资产泡沫的出现, 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到目前经济的复苏回稳, 我国利率水平在此期间经历了频繁的波动调整, 形成了两个升息周期一个降息周期, 并于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 (如图1所示) 。在该区间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考察利率频繁变动情况下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有助于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 也有助于我国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通过对2007~2012年我国工商银行年度报告公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将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 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是通过工商银行各年度年度报告整理计算所得。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加息周期, GAP>0;在降息周期中, GAP<0, 银行才能获得更大收益。如果GAP>0, 银行应该适当减少资产, 增加负债, 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0, 银行应适当增加资产, 减少负债, 以规避升息带来的风险。但是, 无论在降息周期还是升息周期中, 工行都维持着短期负缺口, 长期正缺口, 且总缺口为正的缺口状态, 并且未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动作相应调整。这可能与工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 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相比中小银行灵活性较差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其对利率波动引发的利率风险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

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 虽然在2007年初和2008年底开始的两个升息周期中, 工行的总缺口为正, 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 但是, 由于短期内工行一直存在负缺口, 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 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这种长期正缺口绝对大于短期负缺口的现象, 反映了工行长、短期资产负债规模严重不匹配的状况, 如果处在降息周期, 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 当处于升息周期时, >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 <1, 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防范利率风险, 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总量指标分析, 在2007~2009年之间, 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 一直在不断减小, 越来越趋向于1, 说明工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防范利率敏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 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 确保工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10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 虽然一直维持在1附近, 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 若不及时有效调节,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 均与1严重偏离, 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可以看出, 由于工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 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角度来看:值衡量的利率风险大小与类似。由表2可以看出, 短期和总量的指标的绝对值均较小, 其中总量的指标更趋向于0, 因此在各利率变化周期内, 工行均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但风险程度较小。而长期指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7年长期值达到3.43。从这种过大的偏离度可以看出, 工行存在较严重的“借短放长”现象, 一旦长期利率发生波动, 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和相当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因此, 长期内的利率风险也不容忽视, 工行应该加强对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 工行的缺口率波动较为平稳, 且数值不大, 但这仅是由长、短期缺口率相互抵消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工行长期远大于短期, 且多数年份均超过10%, 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 接近20%, 远高于一般银行水平。较大的缺口率说明:工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较大, 现有的资产可能很难全面的防范利率风险。但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工行应该有足够的资产来应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因此, 其更应注意的是调整长期缺口率, 并对长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

通过上文对我国工商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 得出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工商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现状及相关改进措施。其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这也是我国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见,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 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率风险。因此, 在利率市场化进背景下, 加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微观方面:首先, 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下的利率风险重视程度, 增强自身防范利率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 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 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其次, 采取资产负债表内管理模式, 在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与衡量的基础上,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引导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收入, 而且可以弥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同时, 可以通过设计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 来进行利率风险的对冲, 从而降低利率波动情况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宏观方面:利率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 而且需要有外部环境的配合与政策的支持。因此,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这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其次,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避免“过急过快”、“一步到位”等改革方式而使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利率风险的变化对资产负债作出及时调整。第三, 设立相关机构部门,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第四, 大力推进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摘要: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对该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识别, 并以工商银行为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考察工行目前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最后, 本文从利率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11) .

[3]金玲玲, 朱元倩,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 .

[4]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3) .

[5]李春红, 董晓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4) .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5

为农行的基本业务和盈利主体,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行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自身来看,它对自己的金融产品具有定价能力,也就是说它能确定本机构的筹资成本和贷款收益,但它的定价水平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则取决于能否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它的定价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必须考虑市场利率水平,与

市场利率保持一致。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银行要从四个方面

着力,循序渐进地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场改革进程,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内部职能分工不够明晰,日常工作管理重点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只是其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在银行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充分考虑。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一些

行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

此外,一些行计划财务部也在行使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加以规划管理,但其管理目标是保证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指标符合比例管理的标准,资金在全国各分支行的调配上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关于利率预测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

织机构,发挥相关组织结构的实际作用,是农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3、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农业银行要想减少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缩小风险缺口。如果农业银行能正确预测利率走势,并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那么,不仅能回避利率风险,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笔者以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可以判断利率的长期走势。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排除未来有望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借长贷短的经营策略,保持适当的利率缺口,以实现中长期较高的收

益。

4、完善农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环节。

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

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等,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支持企业发展,给银行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绝对没有问题,甚至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

先天不足。

3、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

调而归于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性侵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也

有发放人情贷款,或者以贷谋私,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风险意识不强,加上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监督不严,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调查内容不完整,审查不严,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贷后检查不及时,流于形式,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

等等,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甚至债权悬空,造成银行损失。

6、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有效,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

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三、建立防范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一)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确保新增贷款低风险。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讲求贷前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简单地按企业现成财务报表统计其资产、负债及相关财务分析数据,对应该剔除的如贬值商品、应收款中的呆帐、资产的高估等因素,要予以

剔除后再统计,最好企业能提供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认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财务数

据。

加强审查环节,明确审查经办人和审查主责任人各自职责,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明确审查职能定位,在审查每笔贷款业务时,必须从客户最基础的数据入手对贷款的合规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审查,而不是对贷款材料简单的复核和复测;加强贷审会决策议事功能,明确贷审会参加人员资格认定,贷审会成员必须是最具评审能力的业务精英,而不能随便委托他人参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也

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多管齐下,加快化解信贷资产显性与隐性风险。

1、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严密关注借新还旧贷款,借新还旧对降低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意义不大,只能在形式上使贷款保持“正常”形态,正是这种“正常”形态使贷款的不良属性和风险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建立信贷资产质量报告制度,由经营行定期向上级行报送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报告不及时或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处罚。

2、健全风险退出机制。

努力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情况和客户偿债能力的判断,主动从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优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提前退出,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优化贷款结构,又通过信贷资金的转移和优化配置,促使企业、产业和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做到有进有退,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等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

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创新资产信托品种,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转嫁信贷风险。

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强化对清收的考核,划出专项费用与各行清收考核挂钩,确保清收转化目标的实现。发挥信贷效能,把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与执行停减免缓利息、贷款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贷款投放、企业重组等结合起来。依靠各方力

量,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区别不同企业,分类掌握,一户一策予以清收、转化不良资产。

(三)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考核新机制。

1、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度,使信贷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奖罚标准化,通过建立完善的检查、监测、评价体系,使信贷人员责任明确,奖罚具体,充分调动其管理信贷

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贷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审贷分离、独立审查、授权授信、贷后检查等制度,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关键点与风险点实行约束,把内部控制制度置于贷款的全过程,使各职

能部门和信贷人员在内部控制之下不敢违规操作和越权行事。

3、建立贷款的法律审查制度,切实做到每笔贷款手续都具有合法性和法律约束力,要强化转授权的管

理,根据业务品种、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能力来决定转授权的要限,并实行动态调整。

4、建立健全管理行对经营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定期对经营行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对制度可操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

善,对下级行要承担管理责任。

(四)加强信贷人员素质教育。

1、强化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发展理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方式,去推动我行信贷业务的集约经营、高效发展,开创信贷工作新局面;牢固树立竞争理念,将优质信贷拓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强化竞争意识、营销意识和开拓意识,做好“抢、新、快”文章;牢固树立风险理念,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控制风险的关系,既不为了发展而盲目放贷,也不因害怕风险变成发展的障碍,坚持发展与控制风险两手抓,排除各种干扰,切实实行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牢固树立责任理念,正确处理责任追究中的主动与补动关系,惩罚不负责任的行为。

2、强化业务培训。

严格培训管理,把培训与上岗、任职、晋升和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每次培训都要进行测试,成绩不合格者要重新培训,并视情况降低资格等级。

3、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育员工的政策和机制,使员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从理念到制度都把全行整体利益及员工自身利益调整到一个方向上,构成一个有机价值链,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四、加快改革外部环境

1、转变政府机制职能,杜绝行政干预。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者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并明确投资主体,建立出资人制度,政府不干预投资主体的决策和银行贷款;真正实行政商分离,商业银行不再办理政策性业务,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加快社会信用建设。

尽快对征信行业立法,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为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使用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合法性,才能高效地采集、开发、利用和披露信息,避免多头投入,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3、出台不良资产处置优惠政策。

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进行不良资产内部剥离,实行人员、帐务和资产的彻底分开,自主经营;对企业债务的减、免、停、缓可以考虑逐级放权,以加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在放权的同时,从上到下都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不能严格执行减、免、停、缓政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的,要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历史遗留和政策因素产生的不良资产,如农发行划转的贷款、供销系统企业历年滚动下来的贷款以及一些特定贷款,建议由国家财政弥补银行损失;税

费优惠,对银行提取准备金支出和核销各类损失支出允许税前列支,减免银行收取、处置抵债资产相关税

费,诉讼费允许参照资产管理公司减半支付。

4、健全法制建设。

尽快出台一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法规,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同时废止一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法规,完善和细化一批不完善的法规,堵塞法律漏洞,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坚持司法独立,不受地方政府左右,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威严;培养一批精通金融法律的高层复合型人才,成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法庭,专司金融案件;加强社会金融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依法办事的理性和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6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1、利率变动时,因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会导致利率收益风险。利率上升时,若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少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时,若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多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减少。这样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在利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当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商业银行将遭受很大的利率风险。

2、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权风险。由于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会对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因此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重新存款;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3、利率变动引起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相应带来贷款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本着借款不还的思想,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4、存款方面的竞争引起的基本点风险会降低银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也会激烈起来。这种竞争可由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对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和发达的我国来说,存贷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中依然占很大比例。因此,不难想象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差的缩小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5、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只有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有的金融机构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6、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除了以上一般性的利率风险日益突出外,不健全的银行体制使得我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在组织体系上存在着制约,商业银行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尚未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行业的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这就很难让商业银行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中去,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内部管理机制还是外部管理环境而言,都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问题。

1、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该机制是指,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度,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及时调整,以规避风险。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一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术等手段运用上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价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三是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应对风险的发生。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利率风险损失抵补的操作工具几乎没有,各商业银行附加的一些保护性条款也未真正实施。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衍生市场更不发达,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进行资产业务创新。

2、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构。一是利率决策机构缺位。二是利率确定和执行主体错位。三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

3、利率风险管理观念的滞后和人才的匮乏,制约利率风险防范技术的发展。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但对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竞争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同时,具备利率风险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较少,不能很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对策

1、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须的组织结构,发展相关组织结构实际发挥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决策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利率风险,并设置专门部门(通常为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即便公司化改革领先、组织建设较好的银行内部职能分工也未完全明晰。一些银行直接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针对这种情况,应成立专门负责银行利率风险监管的部门,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利率政策,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各商业银行内部也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

2、建立细致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可称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西方商业银行都以发展有本行特色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为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步阶段。各项比例指标从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角度制定,不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应以发展缺口管理为突破。在明确银行各项资产负债的敏感性后,统计出银行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及两者差额,即敏感性缺口的大小。比较理想缺口状态,从而确定缺口调整的方向。然后,商业银行就可以调整資产负债表内不同利率敏感度的资产负债比例,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缺口大小。

3、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科学准确预测利率。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险管理的前提。一些西方商业银行专门设立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利率风险管理小组,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选择最佳的规避风险措施。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相应的部门可以发挥国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关于利率预测的工作更是一片空白。银行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加强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以及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建立利率的预测模型,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

4、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我国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尽快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辨别、测算、监控利率风险。结合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各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控力度。二是实现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化。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四是为确保商业银行各项工作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5、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精髓,要造就一批既懂电脑技术又懂金融理论,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根本。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利率管理专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的利率管理队伍,是我国各商业银行一项紧迫的任务。对利率管理人员应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培训方式,培训的目标不在于仅仅教给学员一定的利率管理知识,而在于根据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员自觉和持续学习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并用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主要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认真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及其对银行经营影响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措施,将有助于充分把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7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 即是在市场经济下, 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 由资金的供求双方来确定资金使用权让渡的价格。这就是说, 我国的利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 由供需双方来决定。概括来讲, 就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总体控制下, 商业银行可以在央行的授权下实行一定幅度地浮动的利率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 货币资金的买方和卖方在充分自主的条件下来选择购买该 “商品”的具体条款, 比如交易的价格的高低、规模的大小以及如何进行偿还, 在偿还期限的长短和方式上的自主商定。这比起之前的制度结构要合理得多。

另一方面, 银行间的相互拆借的利率将是金融市场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利率。根据大量数据表明, 该利率是金融市场当中利率水平表现最为充分同时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利率。

再有, 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 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运用三大政策性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等方式或手段来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 利率波动引起的风险

在目前的态势下, 由于之前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管控下, 使资金表现为不足的状态, 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 利率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出现持续上升;再有, 各家银行间为争取资金, 就会形成一种博弈———资金会朝着率高的方向流动, 相反, 谁降息, 资金就会流出, 造成损失;再次, 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获利的手段来看, 主要是以贷款和存款为主, 而近年来虽然通过坏账剥离、核销, 使不良资产比例有所下降, 但新增的贷款中又有大量新的不良资产产生, 同时由于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考核制度下, 吸收存款成为银行开展业务活动和保障银行员工收入必要手段不可或缺。 随着今后股票、开放式基金等其他金融资产品种的推出, 储蓄分流趋势必然加大, 而让存款利率自由浮动, 这就会使得各家商业银行竞争加剧, 争相提高利率, 导致存款利率迅速上升。

利率一旦上升, 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成本即将提高。 存款利率提高, 贷款的利率必然提高, 商业银行只有用较高的贷款利率, 才能抵补支出的存款利息, 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要求。 这样 “高进高出”,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之大、企业收缩发展的情况下会使信贷资金处于高风险的状态,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商业银行一味追求“低进高出”, 势必将资金投入到投机性强的产业当中, 这样“泡沫资产”会使商业银行的收益极为不稳定, 甚至会造成亏损。另外, 由于利率自由变动, “脱媒”现象会日益加重, 直接融资将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 使商业银行经营雪上加霜。

(二) 竞争风险的加剧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于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来说, 在放开货币的价格后, 为吸引存款, 银行间赤裸裸的价格竞争不断加剧, 愈演愈烈。

利率放开之后, 相比外资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能自主对手中的 “商品”进行定价, 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加上历史遗留的包袱, 很明显劣势地位无法摆脱, 成为与外资银行竞争中的薄弱环节。

与我国中小银行相比,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它们拥有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中的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对于那些中小商业银行来讲, 毫无优势可言, 可以说是还未上阵就先输一招儿。客户的流失, 兑付的困难再所难免。垄断竞争使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陷于困境, 面临亏损倒闭的风险, 并可能引致整个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 其改革本身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或提供实现条件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且具有挑战的过程。要想在完成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逐步建立金融的法制环境

正如游戏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必要的规则和监管。中央银行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并不是让它成为脱缰的野马, 完全有市场供求来决定, 而是减少央行管理的力度, 加大市场的作用。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诸如经济发展, 币值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变动, 最终达到调节货币供应总量, 实现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从此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间接地管理市场, 调节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时, 在管理上, 央行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加主动、积极、灵活、多样地对利率进行有效管理。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不断地高效有序推进, 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在对商业银行监管方面, 必须建立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和法规来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从而有效地化解在利率市场化中所出现的风险:1. 加强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 对央行的三大政策性工具自主地决定和变更使用的方式和方法, 从而应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的突发状况。2. 改革银行财务会计制度, 统一贷款质量认定标准。 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 3. 建立责任到人和诫勉谈话制度, 把商业银行的资产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使其成为员工日后升职和加薪的依据。4. 同一般企业一样, 建立定期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违法举报制度。5. 借鉴国外经验, 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 制定相关的法律,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使金融管制法制化, 制定完善的利率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理论完备的人才队伍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在于人的作用。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当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推动下, 谁拥有了人才, 谁就拥有了创新的驱动力。 可是人才藏在人群里, 首先要求能发现人才。“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发现人才, 就应该加以培养和大胆启用, 通过认同企业文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建立人才的忠诚度。 此外,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和自律制度。

总之, 我国经济要想快速发展, 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利率市场化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迎接挑战, 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和升级, 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目前, 我国金融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时下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在改革的方向已经达成共识并且改革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花大气力才能使改革成果很好地服务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熊枫, 高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08) .

[2]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开始于1996年,并且在十余年间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不断增加, 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通常来说利率市场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减少行政手段对于利率市场的影响,并且将利率的浮动交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即利率市场话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对利率决定、 利率传导、 利率管理等工作影响力的提升。 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不公平竞争的产生、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

(一)不公平竞争的产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发现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 这在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 众所周知在金融市场中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水平有着硬性约束, 从而较好的确保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其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资金规模、客户资源等方面很难进行完全公平的竞争,这也间接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出现。

(二)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使得利率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 这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这一方面体现在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即利率市场化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无法完全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因此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 反映包含的风险。

(三)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来说我们许多商业银行将自身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作为盈利能力考核的重要标准。 但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即利息收入变得较不稳定,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 这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当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定风险容忍程度, 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风险。

(二)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

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以市场以为导向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回报要求实施风险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注重综合定价策略的有效实施,即在考虑单笔贷款利息收入的前提下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收益,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三)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

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对客户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且减少利息波动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稳定性的影响。

(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能够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系统性培训计划的有效制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考核、 内部培训等工作关系的进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利率风险管理措施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因此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利率风险有着清晰的了解, 在此基础山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向阳.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13,2(5):33-35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71-73

[3]李慧芳.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业风险与机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2-54

[4]邢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2013,3(12):91-93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 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 此前, 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 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 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 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 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 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 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 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 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 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 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 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 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 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 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 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98年, 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 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 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 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 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 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1.7],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0]。同年10月, 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 (不含城乡信用社) 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 08年又扩大为0.7倍, 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 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 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 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 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PMI同比下降1.4%, 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 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 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 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 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 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 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 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趋向宽松, 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 外部环境倒逼

其实, 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 主动的改革倒是很少见的。比如, 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 21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规定, 存款的实际利率其实为负, 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货币来源受阻, 金融脱媒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 监管层不得不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 通胀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处于最高限水平。即使这样, 实际利率也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下, 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商业银行变相吸储的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存贷款市场的正常秩序, 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质上已经迫在眉睫。

(三)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着“先外币, 后本币;先贷款, 后存款;先长期, 后短期;先大额, 后小额”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 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境外利率的市场化, 对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短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都很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接受过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 大部分从事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 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 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 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同时, 我国金融市场上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这都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利率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率本身的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按照上述条件,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 和主要负债—储蓄, 二者由于到期日的不同产生盈利的不确定性。在分析重新定价风险时, 需把受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分成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缺口越大, 商业银行所需要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具体来说,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大于利率敏感型负债, 则缺口为正缺口, 利率下降时会带来利率风险;反之,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小于利率敏感型负债时, 缺口为负缺口, 当利率上升时会带来利率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各种债券按照期限的不同连接的收益率曲线, 其斜率会由于所处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出现变化, 分为正收益率曲线风险和负收益率曲线风险。前者描述的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比短期的高, 这种情况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后者说的是长期债券收益率比短期的要低, 产生收益率风险。

基准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一致时, 因参照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波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所制定, 所以基准风险不会太大,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以后也可能会以Libor等作为参考, 由此而产生的基准利率风险也随之增加。

期权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权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支付贷款或者重新存入某一存款, 由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在利率上升时, 存款人可能会提早取回该存款, 然后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 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在利率下降时, 贷款人更倾向于选择提前支付贷款, 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获得贷款, 以减轻利息负担。这样会缩小银行存贷利差, 带来利率风险。

由此看来,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包含的利率风险比较大,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冲击带来的影响不会小。所以应提前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纵观国际经验, 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国民储蓄来发展经济, 利率定价方面往往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把利率水平控制在均衡水平之下, 因此, 一旦管制被取消, 利率上升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率的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变化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银行净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 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净利息收入;其次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 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银行未来的净现金流按市场利率贴现的现值, 因此银行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利率的高低。再次存贷款利率调整的非均衡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基差风险。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另外, 短期存贷与产期存贷利差不一致的情况下, 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协调也会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最后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性风险。当利率调高时, 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转存为长期存款。当利率调低时, 贷款者则可能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而重贷利率更低的新贷款, 所以利率的上调和下调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性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 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 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对利率风险的过度暴露, 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使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资产和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负债相匹配, 确保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例如, 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 则可以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 即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如果预测利率呈下降趋势, 则可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负, 即利率敏感负债大于利率敏感资产,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 确保银行收益的经营目的。

(二) 加强金融创新, 开发金融衍生品, 转移利率风险

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两种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通过对表内科目的调整来实现利率风险的最小化或者赚取风险收益。简单地说, 就是使缺口调整至符合利率走势, 或者保持缺口为零。不过, 在实际操作中, 特别是在利率频繁变动过程中,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套期保值是指商业银行为现有的资产和负债头寸保值, 或作为某种将来头寸的替代品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通常是对表外科目进行操作, 来减少表内科目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如利率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 积极探索运用表外技术防范表内风险的办法。同时应增加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 扩大货币市场规模, 消除货币市场分割的状态, 加强市场间的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该建立利率期货市场, 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分散提供市场手段。

此外, 还应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 加大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 提高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以便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朱小明, 饶育蕾, 刘湘云.基于CKLS过程的国债利率风险计量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08) .

[4]肖燕, 邹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江淮论坛, 2006 (03) .

[5]李丽.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 2011 (01) .

[6]牟怡楠, 陆能.利率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5) .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 篇10

一、市场概况分析

明确当前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市场因素的主要影响层面等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水准增强的关键点, 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重点的加强对此环节内容的分析。就当前的情况加以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在实践之中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在相关操作的过程当中存在业务工作流程以及人员机制工作的缺陷, 所以技术手段和技术方式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对于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主要包含了利率定值机制, 由政府管制向市场供求决定转变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的是通过逐步消除对于利率的直接管制, 建立其相应的层次丰富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以此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实现金融的深化。同时对今后控制的主导思想和主导性的原则理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在今后还应当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进行集中性的分析, 对其中存在的主导性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以避免出现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的情况。以此为基础针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应当结合当前的现状制定出可行的措施真正意义实现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的整改。并且对今后的改革方向进行集中性的研究。

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各个银行的主要盈利一般是来自于贷款所得的利率, 贷款的数量、利率和质量都对银行的收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也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现在我就来分析一下存款与贷款的利率对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影响。

所谓的利率风险就是市场利率不确定, 市场利率好带动银行盈利, 反之则造成的银行的损失, 最主要的因素有2个: (1) 是存贷利差减少, 就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减少。目前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存款和贷款的利率之间的差额, 差额小了, 银行收入降低, 反之银行收入增加。所以市场的利率给银行带来了不确定的风险。 (2) 是利率的迅速上升, 利率上升必然会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 这样就会造成部分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的发生, 企业的倒闭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使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贷款不能够如约偿还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 就会使银行的利率上升, 同时也就会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

总的来讲, 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和管理过程之中的现状以及主要弊端的分析, 是当前工作开展的核心环节, 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 以健全的思想和成熟的理念, 不断的实现对相关事业的改革, 不断的促进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局面。通过健全的银行风险管理对内部各项费用的使用状况进行细致的监督, 并且对收益状况以及真实成本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及时的实现战略措施的调整, 最终为决策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条件。

三、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过程当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作的开展现状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可以明确今后相关事业的整改方向。下文将针对基本的建议对策和指导性思想等进行分析, 旨在更好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事业的改革。

加强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 应当严格的按照既定的要求和规章制度, 不断的实现对行为的完善和改进, 并且严格的依照相关标准, 建立起相对应的控制管理中心, 明确的规定权利和义务范围, 增强行为准则的规范化处理, 不断的实现对操作流程的完善和健全, 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对应的规章和行为准则, 加强对整个过程的操作和管理, 如果出现有违规的情况应当进行依法的处理。对其中诸多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的考察, 通过公正的处理原则, 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良情况进行依法的处理, 避免出现不良操作的现象, 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改革的途径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进而以此为基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 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益和价值。

通常来说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银行本身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政府的调控, 其中银行本身是主要的因素, 政府是次要的因素, 所以, 政府相应的风险控制的策略应该以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为主, 加强银行的外部控制为辅。银行的主要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先放开贷款的利率, 然后再放开存款利率, 各个银行自身情况不同, 所以要根据自己行的现况来制定应急措施。其次政府放开贷款的利率, 同时依然要控制存款的利率,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的经营的成本, 以此来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政府将存款的利率控制在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下, 这就为银行创造了租金的机会, 租金主要是指在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够产生的收益。

在现代化的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过程当中, 广大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当很好的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着手, 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以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政策为保障的工作环节, 更好的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以确保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达到最佳水准, 这一点同样是当前企业管理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意义重大, 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 随着当前市场形势的不断改革, 相关改革工作不断的深入进行, 在当前的工作趋势之下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分析, 有着巨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 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工作的发展情况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额指导思想以及基本的原则理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旨在更好实现相关事业的改革, 更好促进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之中。

摘要:在当前新的工作背景之下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详细的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对今后控制的主导思想和主导性的原则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整改, 更好的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分析,工作现状,市场管理

参考文献

[1]祁绍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与防控研究[J].华北金融2012, 05 (10) :27-32.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10 (16) :97-104.

[3]程文改, 张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07 (04) :34-41.

[4]范海英, 聂廷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03 (15) :142-150.

[5]赵国栋, 张朝锋.利率市场化视角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现代金融, 2011 (08) .

[6]朱美真, 刘传哲.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2 (07) .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作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之一,“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列入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继2011年3月份兩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再次重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改革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市场,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商业银行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积极运用各种非价格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客户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特点与自身业务开展情况,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各项业务的优化。但利率市场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给银行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波动而影响商业银行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资金业务和投行业务等利率敏感性业务,进而使整个金融机构的收益和损失将面临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就变成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表现为:

1.利率市场化使得期限错配风险加大。期限错配风险是指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重新定价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是存贷款期限严重不平衡,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主要份额。如果市场利率出现剧烈波动,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金融机构必然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已经成为银行重新定价风险的主要来源。

2.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基本点风险。基本点风险又称基差风险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引起净利息收入的变动。目前,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初期,加大了市场的竞争,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将会出现缩小的趋势,并且还会加大基本点的风险。

3.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期权风险提高。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在市场利率变化后,客户利用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内含的期权属性,进行提前偿还银行借款,或提前提取银行存款而使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会将存款提前取出,然后再以更高的市场利率存入,使得银行利息支出增加;而利率下降时,对与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选择提前偿还借款,以较低的利率再向银行进行融资,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由于期权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净利差收入减少。

4.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收益率曲线风险上升。收益曲线风险是由于收益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利差发生变化,使得金融机构存贷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的风险。通常长期的利率比较约高于短期的利率。较之货币政策的逆向性短期的操作情况,短期的利率有可能会比长期的利率较高。商业银行的长期未偿浮动的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和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相对利差也会大幅度降低,从而会给银行的收入带来较大的损失。

(二)流动性风险

市场的资金供给与需求逐渐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理财与融资需求,而影响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譬如,当个人和企业在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融资时的资金成本,企业的贷款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然而在居民的储蓄意愿会相对减少,这样就会使银行预期资金的来源减少,引发流动性风险。反之,预期利率下降会降低银行所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当银行面临资金利率缺口的时候,利率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利率资产和负债,从而间接的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二、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广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可以使银行拥有自主的定价权,资金价格能够直接有效地反映出资金的供求关系,进而不断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营结构的最优化。首先,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和不断的优化负债结构,并且还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其次,银行还可以充分地分析经营成本、目标收益和客户的风险差异等等相关因素,来确定不同的利率,实行优价、优质与风险相匹配并且有差别的价格战略。

(二)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银行的金融创新,随着利率风险的加大,也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压力,不仅使企业与个人客户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而且在客观上也加快了银行的金融创新,更是规避风险、赚取利润以此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目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已经推出了结构性的存款,利率互换、固定利率贷款等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由于利率市场化衍生出来的新需求。

(三)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银行的客户结构。在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可以取消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利用资金价格差异以便来吸收公众存款。在银行的资产业务中,重点是吸引优质客户和对风险较大的客户,对他们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进而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三、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

(一)经营理念的转变是全面实施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利率市场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单纯的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而且还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趋势。必须全面的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加快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以提高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为目的。进行资源配置时需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相对效益较高的地区、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中去,特别是需把业务资源有目标性的投放到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赢利性的客户上。

(二)业务结构的调整是积极推进经营与收益多元化的战略。一、拓展中间业务的空间,以此来增加中间业务的收益,促而降低了对单一存贷业务收益的依赖。二、加大零售业务的发展,并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随着目前国内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逐渐的成熟,随着个人客户的理财观念日趋理性化,在对银行的产品或者服务上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零售业务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也会越来越大。三、银行产品结构的升级需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特别应重视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同时增加对不动产项目和新兴产业的融资。四、将全能化和综合化服務作为增加收益战略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需调整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提供电子银行服务、完善客户关系,尽最大的力量满足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方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银行通过全能化和综合化的服务,以此来增加业务的附加值和综合收益,这样就实现了增加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和增强了经营管理的稳定性。

(三)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利率研究机构和制定相关的决策机制,并且实施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需借鉴国际化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计量系统、识别系统、处理系统、评价系统等的分析工具和相关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以便使银行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限制在可预计的范围之内,达到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快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与运用,譬如:互换和互换期权,利率期货和期权,利率上、下限和双期权等等来规避风险。

结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深入,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在这次变革中,认识到巨大利益背后的风险,并且在利率市场话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相对应的措施,和建立相关机制,以应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面临这次机遇,以实现银行多元化的赢利。(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郑州金水支行)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彭红喜.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研究与对策[J].电子财会,2009,(12).

[3]纪东江,孙阿妞.浅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3).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

1996年, 央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自此, 我国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近几年来, 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央行先后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 2013年7月, 央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 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较为严苛的利率管制政策, 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自主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消除利率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意识较为淡薄,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 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

(1) 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管理架构、技术能力、风险意识还是人才储备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1) 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管理理念上并不重视利率风险管理。 (2) 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3) 专业性人才缺乏:中国银行业严重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2)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金融改革的进程中, 金融机构的发展必然受着一系列的外部环境问题影响: (1) 金融市场不完善:虽然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是不够成熟, 缺乏金融创新能力, 抗风险能力弱。 (2) 监管机制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

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 当利率变动时, 就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 普遍经历了存贷款利率上升的过程。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存贷利差来获取高额回报难以为继。

2. 收益率曲线风险

当收益率曲线意外移位, 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 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利率市场化初期, 往往会出现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的情况, 即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或向下倾斜。这就与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假设的收益率曲线不一致, 造成了对风险管理的挑战。

3. 期权性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利率大幅波动, 客户可能会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来降低融资成本。期权性风险就是指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存款提前支取和贷款提前偿还所带来的风险变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1. 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措施

(1) 转变观念, 强化利率风险意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 却忽视了利率风险的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由利率波动所引发的利率风险不断凸现, 商业银行在强调与重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同时, 应把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给予高度重视, 逐步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加强风险体系的建设。监管部门需借鉴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 把利率风险的监管纳入监管体系, 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 推动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并要求银行定期上报利率风险管理状况。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防控机制。在对市场利率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利率预测模型, 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度, 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 并利用利率预测模型对利率的走向进行高效科学的分析。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 因此, 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增强其对宏观经济信息和内部资产负债信息的收集能力, 尤其关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动向、再贴现率等数据, 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从而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另一方面, 在充分了解自身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 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开放, 国外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同样会影响我国的利率走势。因此也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的变化。

(3)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渠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虽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定价自主权, 但同时也缩窄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使商业银行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存贷利差来获取高额回报难以为继。商业银行需要从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向轻资产重服务的新型盈利模式转变, 无疑, 大力开拓中间业务, 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 将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重要策略。

(4) 加大力度吸引和培养专门的高级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当今国际商业银行界用于利率敏感度的分析技术更新周期短、速度快, 同时, 利率风险管理是系统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程, 其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操作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拥有数量足够的专业精英。因此, 一方面, 应大力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成为利率风险度量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学术交流、加大高级人才的海外培训力度等等。另一方面, 应采取积极可行性较强的措施, 改革目前僵化的人事制度, 重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岗位责任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 加大力度吸引这些人才留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服务, 积极培养业内精英。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与外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中保留竞争优势。

2. 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外部环境

(1)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中国国务院法制办11月30日宣布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为有效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存款保险制度, 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防范挤兑现象的发生, 维持稳定的金融环境, 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还是避免垄断、保护中小银行, 从而促进公平有序竞争的有效方式之一。

(2)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 并逐步完善利率现货市场, 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 择机推出利率衍生品, 增加衍生品交易。同时健全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其中主要包括信用评估机构、独立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其它金融信息和管理咨询公司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可以提供真实、及时、公正的市场信息, 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而造成的道德风险, 同时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客观的法律保障。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对利率衍生品的管理办法和规则予以重视, 为有效引导和规范利率衍生工具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经纪人、代理人和做市商制度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以及早预防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牛晓健, 裘翔.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3 (04) .

[2]田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银行家, 2013 (10) .

上一篇:脂肪抑制技术下一篇:音乐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