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2024-08-03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精选8篇)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贷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更完善,金融体系更健全,银行之间揽储竞争力增强,存贷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增加,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产生了内生动力。通过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离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事先制定所愿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即将实现在一定利率水平上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货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导向、风险管理和业务支持体系并不能完全有效地促进业务转型。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的利息收入等改变, 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变化或银行金融资产缩水, 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 主要面临以下四种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 (又称缺口风险) 。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到期日 (固定利率) 与重新定价时间 (浮动利率) 差异造成的风险,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明显时, 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带来重大影响。如商业银行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假如为短期存款, 则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将降低, 未来收入将减少。

二是基准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完全一致造成的 (定价基础的差异) 。利率变化时, 所使用基准利率的完全相关性和非同步性会导致同期限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利差的变化。

三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从图形上反映的是证券的到期收益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曲线的斜率、形态受到影响, 收益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或旋转时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曲线风险。

四是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隐含选择权造成的风险, 如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等。这种隐含期权对客户是有利的, 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因此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收益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看, 专门的利率管理工作尚未纳入银行的整体管理机制中, 以致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预测水平较低, 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独立的、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机构, 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执行机制、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欠缺, 利率风险管理内控监督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 这些将会加大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二是技术上的落后。受长期利率管制影响,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识别、评估机制、风险测量技术不健全, 缺少对利率的预测机制和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测量精准度不高。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尚未成熟, 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加大, 在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定价方法仍存在, 仅是简单地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尚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冲击最大。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如何准确度量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 变化幅度加大,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利率风险管理将纳入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中, 加大对利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针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分析利率风险时, 只分析收益或成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 不考虑利率变化时不受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重新定价存款, 如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差额, 其反映了利率风险敞口大小, 存在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优点是模型简单、适用性强, 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反映了价格变化率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较于缺口分析仅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带来的短期收益影响, 持续期分析在利率风险分析中纳入了时间因素, 从而估算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持续期 (也称久期) 的概念是麦考莱 (Macaulay) 1938年提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7月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了基于久期的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目前持续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利率风险管理中,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期分析假定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为水平直线, 这与实际不符, 商业银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久期缺口承担一定利率风险。

3. VAR模型

VAR模型 (Value at Risk, 即在险价值) 主要用于度量一定时间内、既定置信度水平下, 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常用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VAR模型可以度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受到的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 是对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 克服了持续期分析法与现实不符的缺陷, 但其测量的基础是金融市场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计算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数据尚达不到要求, 且模型中的大量假设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 计算结果的指导意义有待验证。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伐加快,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探讨利率风险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银行恐惧利率市场化 篇3

与6月8日名义上对称、考虑浮动后实际不对称的降息不同,此次降息名义上就是不对称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没作调整,贷款利率却允许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7倍,比6月8日的下浮幅度更大。

这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央行首次采取“不对称降息”。此次非对称降息直接缩窄了银行的净息差,这对靠息差为主要收入的中国银行业来讲,无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位国有银行高管林彬(化名)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断言:“中国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银行将面临更艰难的转型压力。”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汤熠长期关注银行股,他对《新财经》表示:“利率市场化大幕才刚刚开启,中长期来看,银行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从日韩利率市场化过程来看,5~7年内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未来2~3年对中国银行业是一场炼狱。”

赢利增速放缓

根据2011年各家上市银行公布的业绩来看,中国银行利润平均增速已达30%左右,甚至有些银行的利润增长幅度达40%~50%,创历史新高。其中,支撑利润高速增长的因素就是息差。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新财经》表示,此次央行降息等于是从银行兜里把钱往外掏,补给实体经济,银行还想保持以往30%~40%的赢利增长已经不太现实了。

信达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饶明进行了测算,即考虑各种期限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净息差的影响、净利息转化为税前利润的比率以及实际所得税率等因素,降息后商业银行的净利润总额大致会减少1.88个百分点。

在银行业收入构成中,息差贡献占了很大的比例。中银国际分析,二季度净息差环比将出现实质性回落,由一季度的2.57%下降到2.54%,下半年将进一步下滑至2.44%。资料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净息差为2.73%。

2012年第一季度,有统计的16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9.37%,与去年同期33.23%的增速相比,已出现明显下滑。

中金公司的报告预计,在最坏情况下,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8个基点至3.58%,而一年期加权贷款利润(假设原九折利率贷款占比为20%)则下降37个基点至6.06%,存贷利差将压缩45个基点。2013年商业银行利润将降至单数增长。若下半年继续降息1~2次,则不排除2013年利润零增长的可能。

林彬分析:“中国银行业看起来暴利,实际是资产规模大,但不等于资本回报率高。”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证实了这一点,他在7月15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刊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利率市场化,他并不赞同银行“暴利”之说:“银行主要靠信贷资产积累起来规模,但是真正赚钱的也不多,大体上整个资产只有1%,在整个中国行业利润中间它并不是特别高,但由于资产累积比较大,赢利能力看起来很强。”

郭田勇反对市场上一些人以保持银行利润稳定增长、维护银行股价基本稳定和避免外资唱衰中国银行业为由,博弈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对记者表示:“我认为,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存款利率上浮应该是利率市场化往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贷存比紧箍咒愈严

商业银行取消贷存比指标的呼声早就有,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这一争论又掀高潮。某国有银行资金部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贷存比的限制会给一部分银行资金带来资源浪费,加大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应该予以取消,以释放银行信贷空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在存款流失的压力下,出于对流动性管理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考核,很多银行在央行提出存款利率上浮的当天即调整了本行一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

据统计,央行降息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至2.85%、3.05%及3.25%。而广发银行、深发展、华夏、中信、民生、光大、招行、兴业、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则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即将一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

正是有了存款利率的差别化,今年年中的揽储大战似乎未见硝烟。虽然各家银行的存款基础、议价能力和存款压力都不一样,但是,这些银行却高度一致地将存款利率提到监管上限,这是因为贷款的投放始终受制于贷存比的限制。

截至2011年末,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依然严峻,四大行中,工、农、建三家银行的存贷比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同时,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也大多维持在70%以上。

兴业银行更是在其年报中提出,负债业务增长面临诸多困难,贷存比指标管理存在压力,并称要加强组织存款力度,强化日常贷存比管理。

林彬认为,现在存贷比指标的考核对商业银行正起到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制约银行贷款能力,加剧银行揽储竞争,实际上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他分析:“存贷比指标过去确实在控制信贷增速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资金来源正多样化,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在逐年下降。去年理财产品卖得那么火,但并不纳入银监会存款指标的考核口径。”

林彬说道:“没有存贷比的限制,银行贷款会发放更多,同时,银行会极力扩大资金来源,传统存款只是满足银行流动性要求的一个渠道,除了理财产品和同业借款,比如去资本市场上发债,都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国外银行就没有存贷比限制,只需把握好流动性比率。”

对中小银行冲击更大

从央行降息后各家银行的反应来看,国有大银行存款利率并未一浮到顶,显示出大行对其实力的自信,事实上,也未出现先前担忧的存款大搬家情况。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育,严格的.利率管制已经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不相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在金融体制尚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为防止改革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过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十分巨大.商业银行要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作 者:冯建中 董军 袁泽华 作者单位:冯建中(河北省工行)

董军(正定县工行)

袁泽华(石家庄建华工行)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干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联邦储蓄公报>>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

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2)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如信贷人员的工资,评估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必要的补偿(4)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由此可得: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 +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保证其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不能充分兼顾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因而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或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商业银行;其次,这种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计算分配其经营成本,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相关系统,以准确地把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环节上;再者,采用成本相加模式进行定价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它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度量。

(二)、价格领导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不同确定风险溢价(可选择“加点数”或“乘数”),这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即可以确定该笔贷款实际利率,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系数。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定价时,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同样,价格领导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首先,它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其价格更具竞争力;其次,这种模式要全面考虑贷款和利率风险,使得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最后,这种定价模式依然没有考虑银行和客户的全面关系。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而言,这些系统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1)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2)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进行衡量。(3)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做好基础。

(四)、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 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 ,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5期,P70-78;

2、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3、庄新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

P20-23;

4、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4年,第四、五部分;

5、沈国勇:<<利率松绑后的贷款定价管理>>,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P52-54;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6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金融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日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中的市场主体,其行为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然后在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定价体系;金融创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9月大额外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拉开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序幕。过去1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逐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扩大了银行的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则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此外,还于近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其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其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因此,商业银行非常重视稳定存款规模并使之适度增长。在实际业务中,存款规模一直是考核商业银行业绩的主要指标。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有了自己的存款利率定价权,为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存款,银行会倾向于提高存款利率;在取消贷款利率限制后,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易的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增加对高品质客户的竞争力度,只有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优质客户,银行间的竞争就主要反映在贷款价格上的争相降价,这将直接导致信贷收入的下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大部分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在利率市场化后一旦利差空间缩小,银行的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出现经营上的困难。

3.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的竞争出现新格局

统一的资金价格使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明显区别,各家银行只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着过度竞争。放开利率限制使商业银行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客户,而是更加关注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根据经营成本制定出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资金价格,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赢得客户。商业银行之间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银行将会破产或被兼并,形成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竞争格局的演化。

4.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家放开利率控制,通过市场配置资金,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减少政策变动给普通消费者和银行收益造成的不确定性,并且国家将为推动利率市场化而出台一系列的发展措施,这必然会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融资工具品种齐全、法律和经济监管手段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使之能方便地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和运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中,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国际银行业最先进的定价手段确定我们产品的定价,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下放到商业银行后,适当且合理的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业务优势的重要条件。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7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 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 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 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 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 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 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 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 维持其收入的稳定, 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 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 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 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 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 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 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 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 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 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 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 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 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 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 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 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 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 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 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 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 信誉降低, 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 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要完善内外部结构, 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 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 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 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 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 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 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 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 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 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 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 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 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 只有如此, 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 当风险来临时, 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 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 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 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 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完善内外部环境, 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 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8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现代金融业乃至现代经济的核心就是商业银行,其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它在金融业的代表性地位。现在的大趋势就是利率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商业银行收到了许多理论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它在经营管理方面面临的风险。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又一次进入到了大家思考的范畴。利率风险是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金融风险之一,国外对于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然而国内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变革的巨大考验,这就要求银行高标准高要求的对利率风险进行防范。

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和进程,将国外利率风险防范手段的变化和发展与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变动趋势结合起来,找到我国在利率风险防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银行利率体系建设和业务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1996年,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2003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等等。然而在实践操作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表现是:先货币市场,后债券市场,最后才过渡到存贷款阶段。

实证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过于单一,存贷利差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市场的应变能力又不是很好,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将在利率风险方面遭遇到更为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变动趋势才能够对症下药,开展下一步的应对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

缺乏明确的制度要求:我国的现状就是管理者对于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缺少足够的认识,所以,银行首先要保证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这其中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主要要针对的,对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和制度的建设中看到许多成应对措施,例如主要应对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部门和人员配置以及相对应的成文制度,但是缺少针对于科学权威的组织管理体系来针对性的研究利率风险。

缺乏有效的内部资金利率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设置和制定内部资金利率期限和结算规则针对于外部存贷利率期限和结算方式,所以,基层经营结构没有办法通过内部资金利率体系将存贷利率风险转移到上级结构和外部市场;商业银行已有的内部资金利率体系并没有对国债利率、拆借利率和汇率紧紧盯住,导致内部资金利率、实际资金的使用成本和外部市场利率这三者严重的脱节无法联系到一起。

缺乏健全的市场定价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利率管理都是严格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过关于市场定价方面的考验。建立在产品成本或客户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的应该是以基准利率为标准的市场定价,可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所以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定价能力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利率变动以后的产品定价并不包含相应的利率风险因素。

利率风险防范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规模的扩张是由长期的利率管制导致的,在经营管理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利率风险,而比较重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相关的防范理念永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要求。

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历史数据积累:以中小型银行为主的大部分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的投入都比较缺乏,所以与之相关的数据积累很薄弱,这就导致许多对于数据要求较高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不能够发挥它的用处,导致商业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时不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面对频繁变更的利率,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也更加束手无策。

西方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实施的难题:现代一种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就是久期缺口管理,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限度上的局限。首先,国债市场的品种很少,交易量也不打,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国债市场不发达的制约,这就非常不利于确定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其次,在我国现在的信用体系中尤其突出的就是信贷风险,加大了预期各期现金流的难度,久期计算也变得更加困难。最后,久期缺口调整手段的缺乏往往受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程度和资产、负债两方面客户意愿的制约。

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广泛运用作为一种特别灵活的高级金融产品的金融衍生工具,它能够使银行在利率风险防范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我国对有关技术和方法都没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尚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以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在利率风险防范的应用方面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高级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匮乏。有了足够的人才支持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所以进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观念长期收利率管制的约束导致相对薄弱,缺乏培养利率风险防范人才的意识,而且我国目前还缺少支持利率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相关环境。

此外,中国在近几年开始逐步建立了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加上我国的金融机构几乎很少参与国际衍生品的交易,所以商业银行在衍生工具的研发和定价能力方面非常缺少高级研究和操作人才,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的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建议

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第一,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第二,建立高度协调的产品定价体系;第三,运用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第四,培养与引进高级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第五,加强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上一篇:软件需求说明书免费下一篇:安全期末考试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