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

2024-10-01

银行利率市场化(精选12篇)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1

近几年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2014年11月央行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2015年3月1日起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1.2倍调整为1.3倍, 对进一步形成健全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的利息收入等改变, 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变化或银行金融资产缩水, 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 主要面临以下四种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 (又称缺口风险) 。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到期日 (固定利率) 与重新定价时间 (浮动利率) 差异造成的风险,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明显时, 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带来重大影响。如商业银行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假如为短期存款, 则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将降低, 未来收入将减少。

二是基准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完全一致造成的 (定价基础的差异) 。利率变化时, 所使用基准利率的完全相关性和非同步性会导致同期限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利差的变化。

三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从图形上反映的是证券的到期收益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曲线的斜率、形态受到影响, 收益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或旋转时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曲线风险。

四是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隐含选择权造成的风险, 如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等。这种隐含期权对客户是有利的, 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因此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收益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看, 专门的利率管理工作尚未纳入银行的整体管理机制中, 以致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预测水平较低, 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独立的、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机构, 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执行机制、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欠缺, 利率风险管理内控监督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 这些将会加大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二是技术上的落后。受长期利率管制影响,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识别、评估机制、风险测量技术不健全, 缺少对利率的预测机制和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测量精准度不高。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尚未成熟, 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加大, 在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定价方法仍存在, 仅是简单地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尚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冲击最大。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如何准确度量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 变化幅度加大,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利率风险管理将纳入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中, 加大对利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针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分析利率风险时, 只分析收益或成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 不考虑利率变化时不受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重新定价存款, 如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差额, 其反映了利率风险敞口大小, 存在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优点是模型简单、适用性强, 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反映了价格变化率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较于缺口分析仅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带来的短期收益影响, 持续期分析在利率风险分析中纳入了时间因素, 从而估算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持续期 (也称久期) 的概念是麦考莱 (Macaulay) 1938年提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7月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了基于久期的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目前持续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利率风险管理中,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期分析假定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为水平直线, 这与实际不符, 商业银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久期缺口承担一定利率风险。

3. VAR模型

VAR模型 (Value at Risk, 即在险价值) 主要用于度量一定时间内、既定置信度水平下, 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常用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VAR模型可以度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受到的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 是对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 克服了持续期分析法与现实不符的缺陷, 但其测量的基础是金融市场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计算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数据尚达不到要求, 且模型中的大量假设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 计算结果的指导意义有待验证。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伐加快,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探讨利率风险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2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一直实行大一统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从全部金融活动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且改革正在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上推进.从阶段上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 刊 名:新金融  PKU英文刊名:NEW FINA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净息差 篇3

美国方面,在6月的FOMC会议中,美联储决定延长扭曲操作至今年底,规模为2670亿美元。FONC成员下调2012—14年经济增长预测,同时上调失业率预期。本次会议的决定是为了推动美国经济更强劲的复苏。伯南克承认过去几个月美国经济前景有所恶化,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复苏缓慢。虽然美联储决定延长扭曲操作至年底,但金融市场反应并不大。目前来看,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很小。

欧洲方面,虽然希腊脱离欧元区的担忧暂时结束,但西班牙债务危机日趋恶化,独立评估显示西班牙银行最坏可能需要510-620亿欧元的援助。近期西班牙国债利率持续上行,欧元区债务风险依然较大。

国内方面,HsbC公布的6月份PMI预览指数为48.1%,较5月份终值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且连续8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其中,大多数分项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下,增长势头依然偏弱。新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的进一步下降显示最终需求下行压力大。而产成品库存指数显示企业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价格指数大幅下降,暗示6月通胀将显著回落。

央行6月8日降息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该举措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为了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应吸引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实际要求,也有利于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客观上,减少了银行的息差收入,对银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一直以来,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银行的息差收入将明显减小。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市场化后的实际利率都有一定的上升,名义利率也会有所上升。国内的银行可能要像国外银行那样更多的依靠中间业务和提供金融服务来获得收入。

短期来看,A股走势仍受国内外经济走势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三季度将进入上市公司半年报的集中披露期,从目前的业绩预报情况看,半年报业绩不容乐观。由于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速逐级下滑,大多数行业的盈利都将出现超预期下降,而周期性行业的业绩下滑尤甚。因此,6月底之前,市场走势仍不容乐观。我国经济二季度已经见底,三季度和四季度将略微回升。今年A股呈现窄幅震荡走势,下半年可能呈现倒V型,在经济见底企稳和政策放松的刺激下,预计7、8月份A股有望再次出现一波反弹行情。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4

关键词:民间金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长记忆特征,标尺效应

1 引言

我国金融体系中, 商业银行居于主要地位, 迫使民间贷款主体倾向选择能接受较高利率的贷款人。而这些贷款人通常是资金需求非常迫切、高杠杆、高成本的扩张企业, 大多依靠借贷“短贷长用”维持运营。这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持续上行, 提高地区金融风险, 危及区域金融安全。

“跑路”问题, 即其中的典型,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 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 民间借贷利率随着商业银行借贷利率上升, 却不随着商业银行利率下降。那么, 利率市场化是削弱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吗?还是切断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 本文将参考丁骋骋、邱瑾 (2012) , 采用长记忆特征分析法, 从各借贷主体利率是否具有趋势性入手, 进而依据匡桦 (2010) 的观点, 即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具有重要影响, 实证地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究竟怎样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

2 对温州不同借贷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检验

2.1 对不同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描述

民间金融较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及担保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等贷款主体。同时, 本文加入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做比较, 分析不同类型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

数据样本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 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借贷综合贷款利率、典当行与担保公司贷款利率, 来源于温州指数网站。对各贷款主体贷款利率数据描述如表1。

可以看出, 温州地区典当行与担保公司贷款利率最高,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低。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波动较小, 典当行与担保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即综合贷款利率的波动较大。

2.2 对不同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检验

R/S分析法由Hurst (1951) 提出, 以Hurst指数测量长记忆特征。若指数值等于0.5, 则序列为随机游走过程;若指数值在[0, 0.5]区间, 则该时间序列具有均值回复特性, 数值越小则该特征越明显;如果在[0.5, 1]区间则存在长记忆特征, 数值越大, 该特征越明显。

该方法所得结果受到样本时间区间的制约, 该区间内的重大政策变化所导致的长记忆特征变化难以反映出来。例如, 我国由2013年7月开始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而该政策可能导致贷款利率序列随机性上升。因此, 本文截取各贷款主体的2013年7月及以后的贷款利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这几个贷款主体的贷款利率序列都不具有长记忆性, 这与丁骋骋和邱瑾 (2012) 通过GPH估计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且各主体Hurst指数值均在[0, 0.5]之间, 即序列具有均值回复特征。

典当行与担保公司、民间借贷中心利率Hurst指数值较大, 且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该值变化较小, 说明这些主体贷款利率序列均值回复特征较弱。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综合利率的Hurst指数值较小, 而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 其Hurst指数值均大幅上升。

这说明, 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利率、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受到某种重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均值回复特征, 而贷款利率市场化削弱了这种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商业银行受到监管管制 (尤其是利率管制) 较严重, 这可能是其贷款利率序列出现均值回复特征的原因。而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 可能正是以小额贷款为例的民间借贷利率出现均值回复特征的原因。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 小额贷款等民间借贷的均值回复特征随着商业银行一起被削弱。

因此, 本文将着重检验利率市场化是否真的削弱了商业银行对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的民间金融的标尺效应。

3 商业银行是否对民间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决定具有标尺效应:以小贷公司为例的分析

为简化分析, 首先选择典型民间贷款主体。

典当行以当户将其财产、财产权利等作为抵押或质押, 交付费用并支付利息以获得当金方式经营;担保公司不负责直接贷款, 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 不适宜作为典型进行分析。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所涉及民间借贷非公司化经营, 利率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虽普遍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然而实际对商业银行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且其借贷额度通常较小, 交易规模不大, 这使得以该主体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也是不够合理的。

小额贷款公司在样本期内发展迅速, 表现突出, 经营金额较大, 且数据和经营模式都比较成熟, 统计得出数据对市场反应较为全面。公司化经营也使其贷款定价更专业, 对金融市场变动更为敏感。因此, 本文将采用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典型民间贷款主体进行分析。

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

注:检验形式C, 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 L为滞后阶数, C或T取0表示不包括C或T;上标***、**分别表示1%、5%置信水平上的统计显著性。

结果显示两贷款利率序列都是平稳的, 说明可以进行普通回归分析。设定基准模型如下:

该模型中包含两个变量, 一个是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 (Micf) , 一个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Bank) 。然而, 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难以通过普通变量衡量的因素, 如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首先, 截取数据序列中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的贷款利率市场化部分进行回归, 依据模型 (1) 进行回归并比较结果, 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应对温州地区商业银行的标尺效应是否具有显著影响。

其次, 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时点直接设定虚拟变量Dum1。在时点之前, 设定Dum1取值为0, 该时点及之后设定Dum1取值为1, 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进行分析。设定模型如下:

同时, 货币政策的变化可能也导致标尺效应的变化。根据张雪春、徐忠、秦朵等 (2013) ,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11) , 周春喜, 姜露等 (2012) 的研究, 除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因素, 社会流动性的短期变动, 借贷的对象、用途和期限, 经营和交易成本等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影响也较大。

注:***、**、*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值为t值。

列 (1) 、列 (2) 为模型 (1) 的估计结果, 其中, 列 (1) 为全样本的估计结果, 列 (2) 为2013年7月起的估计结果。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后, 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变动影响下降了超过1/4, 可以认为, 其标尺作用确实被削弱了。

列 (2) 为模型 (2) 的全样本估计结果。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观点, 证明2013年7月后,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标尺效应的下降是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 并证明了, 贷款利率虽然显著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 然而其程度较小, 2013年7月后标尺效应的大幅削弱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该结果同时说明,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影响虽然被削弱了, 但其始终存在。因此, 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切断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的关系,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竞争和正确塑造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关系。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不同类型贷款主体的利率序列均不具有长记忆性而呈现一定的均值回复特征,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 典型民间借贷主体贷款利率序列均值回复特征随商业银行同时被削弱。

第二, 贷款利率市场化确实削弱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的标尺效应, 但这种削弱作用并不强, 2013年后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作用下降原因不仅包括贷款利率市场化。

研究结果揭示出, 在引导民间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忽略商业银行的作用, 一定要加强建设金融市场。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打通利率传导渠道, 准确调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2) 地区应当科学监管民间借贷, 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和风险透明化, 严格防范资金流动失常。

参考文献

[1]史代敏, 罗来东, 庞皓.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长记忆性的分解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8) .

[2]丁骋骋, 邱瑾.民间借贷利率期限结构之谜——基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数据的解释[J].财贸经济, 2012, (10) .

[3]匡桦.民间金融高利率成因:一个隐性成本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2) .

[4]张雪春, 徐忠, 秦朵.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温州案例[J].金融研究, 2013, (3) .

[5]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J].货币银行, 2011, (1) .

[6]周春喜, 姜露.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J].财经市场, 2012, (9) .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5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本文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和永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风险.永久性风险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作 者:张绍斌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年,卷(期):22(2)分类号:F8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银行间市场利率展望 篇6

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流动性,即资金供求状况,其驱动因素包括外汇流入、企业结售汇行为和贷款需求;其次是市场预期,如果银行希望明天流动性增加,银行就会在今天压低融资成本;第三是政策,即央行吸收流动性或提供流动性的态度有多积极。只有把这三方面都考虑在内才能判断利率走势。

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三大因素

流动性

流动性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形。首先,大规模、长期、结构性的流动性调整当属过去几年来中国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持续降低。这反映了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变得更有效率,从而减少了闲置资金的持有。同时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吸收外汇流入带来的流动性。图1显示了上升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下降的超额准备金率。短期来看,银行间系统的波动性很难管理,除此之外,外汇市场动态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都会影响流动性。

市场预期

銀行间利率变化的另一个推手是市场预期。如果银行认为贷款需求将走弱,或者如果央行将在近期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银行们就将放低资金缓冲区。预期当然难以衡量,但图2显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招投标利率,如图2所示,3~9个月期资金利率已大幅下降。这反映出银行认为流动性相对于贷款需求而言将是充足的,并且似乎暗示市场认为银行间利率将在下几个月下降。

政策

政策不仅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供应,也影响市场预期。鉴于银行间体系潜在的动态,央行必须主动出手提供更多的人民币流动性以使利率下降,然而过去央行不得不出手收回流动性。市场一直预期政策放松,但央行在促进银行间利率下行时始终很谨慎。这种谨慎来自于对重燃通胀压力的担心,并可能促使政府通过货币政策以外的渠道求增长。比如央行通过小规模的逆回购拍卖提供流动性,而不是过规模较大、更加固定以及更加公开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等手段。

未来走势展望

长期趋势

从长期来看,由于闲置资金能带来的缓冲降低,银行不得不从银行间同业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2002~2006年,从同业市场筹集的资金仅相当于银行系统总存款额的0.2%~0.4%,但从2007年起增加到0.6%~0.8%。这导致银行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更大的挤压,进而使得2008年及以后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更大。如图3所示,红色线条显示可支配准备金占银行间平均拆借量的比例(超额准备金减去库存现金),这个比例已经随着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而下降了,结果是平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的波动性增加了很多。

成熟的银行间市场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波动性,为什么中国会这样·这都归结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问题。简言之,中国的银行没有丰富的管理资金需求的经验,很多银行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每天有多少流动性。毕竟中国是个大国,由于一些银行管理结构的区域特性,或许没有每天持有流动性的数据。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大规模IPO会锁住大量资金。事实上,过去一些大型银行能够影响银行间利率,同时政策具有可变性(准备金要求等),因此对于所有银行而言,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是个难题。

央行每天面对的一个艰巨任务是监控外汇流入、结售汇行为和银行贷款需求的变化,然后设定公开市场操作目标以保持稳定的银行间利率。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利率难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这给下一步放开利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央行在2012年6月、7月已经开始缩小银行净利差、削减贷款利率。目前还没有见到很多低于央行基准利率10%的贷款(目前浮动下限是30%),但是估计将来一些贷款利率会重新下调,预计银行净利差和贷款利率的下行,对银行业整体260个基点的净利差的净影响在20个基点左右。理论上,央行围绕基准利率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一个新的利率设定方式——提供一个银行间利率区间。这将最终成为利率改革的重点,即央行设定银行间利率,无论回购还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以此作为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基础。然而,除非能更顺畅地管理银行间利率(这反过来需要银行更大地改进自身资金管理),否则推进进一步的利率改革将面临困难。

短期趋势

经过2012年5月看似转向坚决的货币放松之后,近几周在岸利率已经上扬。5月份的7天期回购利率已从1月初的4%下降到2.2%,但之后就反弹到现在的3.5%。分析短期趋势,必须关注两个方面:外汇市场动态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外汇市场动态。上半年在岸即期和远期市场温和的美元购买占主流,主要是企业和家庭购买,这致使美元对人民币价格上涨,即人民币贬值。结果,尽管相当规模的贸易盈余,国内货币供应增长还是减少很多,6月份M1货币同比增长只有4.7%。图4所示的是我们预测的央行印制人民币的数量。2005年以来,每天央行基本需要购买美元并印制人民币、消化银行多余的美元,随后美元流入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加及随之而来的新基础货币注入现已停止。据初步估计,央行在2012年上半年净售出200~300亿美元给企业和家庭,而2011年同期净买入大约2500亿美元。换言之,央行正从市场收回人民币,这缩紧了人民币流动性。

中国企业渴望持有更多美元,其结果是美元银行存款一直在上升,但外汇贷款并没有随之增加。从图5中可见新的人民币和美元存款状况。央行如今之所以在贸易再现盈余时不必须买入如此之多的美元,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持有美元的愿望。而随着部分资金转移到国外保存、外汇流出增加,央行需要向市场提供美元。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银行间流动性的另一个主要供给因素,而这些操作当然受政策所趋。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央行债券发行和赎回、存准率调整及回购和逆回购。图6显示了每月按3个月移动平均计算出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的净资金额。2012年上半年出现了资金净注入,但与往年相比数目不大。

这些趋势为人民币流动性创造了一个底线,利于在央行停止主动注入流动性时推升利率,甚至是在基准利率下调时。问题是银行间流动性仍旧紧张、市场预期未来三个月货币政策将更加宽松。如图7所示,7天期回购合约利率近期已经重新上升到大约3.5%~4%左右,这是有些过高的。鉴于政府持续将焦点转向增长,在岸7天回购利率将在下半年降到2%~3%之间。1年期以7天回购为基础的掉期利率目前交易价为2.4%,这与2008年和2009年相比已经是相当合理地低。

在这一时点,我们应该做利率支付方还是接受方呢·基本要看央行的举动,而央行的实际政策基础目前看似乎是央行自身立场及其他方面立场的混合。央行本身倾向于保持相对高的利率、防止重大放松,指出问题是资金需求不足;其他方面倾向于通过更加激进、更见成效的放松政策来促进增长。同时,基准名义利率已经下降。如果国务院进一步要求促进增长,央行将不得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大概会再下调三次。

如果假定,截至2012年底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三次;存款同比增长从5月份的13%上升到15%;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7天期流动性需求正常。预计到今年年底,7天期回购的固定利率可能从6月份时的平均3.1%降至2.0%,见图8。以目前水平,约2.35%的3个月一年期利率掉期的定价是非常合理的。这些预测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会如何变化。如果央行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或两次,7天期回购利率可能逐步回到并保持在 2.5%以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二季度GDP数据公布后迅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暗示,进一步放松的阀门已经打开,作为利率接受方的理由可能增强。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7

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指出: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期权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几种类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各项利率水平逐步放开, 利率风险的各种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1.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由于存在银行资产、负债等到期日的差异, 利率的变动会对银行的净利差产生影响, 从而使银行的收益等指标产生不可测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期限方面配比不平衡:同期内存款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贷款增加幅度;存款多为短期, 而贷款多为长期。一旦利率波动, 融资成本与贷款收益会相对变动, 从而引起银行净收益的变动, 容易引发重新定价风险。

1.2 基差风险

在存贷款利率调整过程中, 由于存在存贷款利率非均衡性调整, 使存贷利差缩小, 而导致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称为基差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越来越频繁。从2006年连续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12年6、7月间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基准利率来看, 央行不对称调息频率加大 (如表1) , 利差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强, 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基差风险日益凸显。

1.3 期权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合同规定:存、贷款人有提前支取存款与提前还贷自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客户对利率有选择余地更多, 资金流动和资产变换频率更高, 从而加大了银行的选择权风险。当利率变动时, 存贷款人有根据自身利益决定是否提前取款或还贷来规避资金损失。利率上升, 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存款, 并转存为利率更高存款的动机增强;利率下降, 贷款客户提前偿还贷款, 并以更低成本贷款的动机增强。客户对利率变动的反应, 将会使银行面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是具有期权性质的银行资产, 近几年来, 由于个人住房商贷利率浮动区间的频繁变动, 可能导致客户的提前还贷行为,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 使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大量积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1.4 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 收益曲线斜率和形状随之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即不同到期日之间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商业银行收益率的损失。这种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或向下倾斜, 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二是收益率曲线长、短端的变化不一致, 即出现长期利率升幅大于短期利率升幅。由于该风险主要由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引起, 因而又称为期限结构风险。

现阶段, 我国国债利率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 因此, 银行在进行资产配置时, 通常考虑以国债来替代企业贷款, 以提高经营效益, 降低经营风险。但从长期来分析,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若市场利率上升, 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将会随之降低, 届时收益率曲线风险将显现。

从利率风险的来源可以看出,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

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收益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分析侧重于利率变动对账面或报告收益的影响, 其代表模型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度量模型。经济价值分析法侧重于银行净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 其代表模型为持续期模型和Va R模型。但是由于持续期模型与Va R模型相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其假设条件更多, 数据的获得难度更高, 风险衡量的投入的成本更高, 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考虑,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适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最早用于度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它是针对因利率变动而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 而造成对银行成本收益不确定的利率风险进行测定的方法。利率敏感性资产 (负债)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 (负债) , 它的到期收益率易受市场利率的影响而波动。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存放同业、存放央行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客户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等升息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应付债券等付息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表示一定时期内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与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GAP=IRSA-IRSL。当GAP>0, 为正缺口;GAP<0, 为负缺口;GAP=0, 为零缺口。当处于升息通道时, 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增加;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下降。当处于降息通道时, 情况相反。当存在GAP=0时,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受影响。通常, 商业银行通过对缺口的度量和管理, 来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 用以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

由利率敏感性缺口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是一种相对指标, 公式为:=IRSA÷IRSL。与1的偏离度取决于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当越接近于1,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越小, 反之亦然;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是指利率敏感性比率与1的差值, 公式可表示为:, 它也是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 若的绝对值趋向于0, 则银行面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较小, 反之成立;缺口率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值, 公式可表示为:=GAP/总资产, 也是一个相对指标, 它反映了商业银行拥有的总资产对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 其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负相关。

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作为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之首, 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截至2010年末, 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左右, 总市值14344.70亿元左右, 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2012年, 工行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存款银行地位, 资产规模全球第一。

鉴于工商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对其进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有利于对工商银行的风险现状进行更好的认识, 以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工商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建议, 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也具借鉴意义。

根据上文研究, 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 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四项指标来对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区间选取2007年3月18日~2012年7月6日, 数据均由工商银行各年度报表分析整理所得。之所以选择2007~2012年的作为研究区间是因为:从2007年资产泡沫的出现, 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到目前经济的复苏回稳, 我国利率水平在此期间经历了频繁的波动调整, 形成了两个升息周期一个降息周期, 并于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 (如图1所示) 。在该区间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考察利率频繁变动情况下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有助于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 也有助于我国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通过对2007~2012年我国工商银行年度报告公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将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 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是通过工商银行各年度年度报告整理计算所得。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加息周期, GAP>0;在降息周期中, GAP<0, 银行才能获得更大收益。如果GAP>0, 银行应该适当减少资产, 增加负债, 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0, 银行应适当增加资产, 减少负债, 以规避升息带来的风险。但是, 无论在降息周期还是升息周期中, 工行都维持着短期负缺口, 长期正缺口, 且总缺口为正的缺口状态, 并且未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动作相应调整。这可能与工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 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相比中小银行灵活性较差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其对利率波动引发的利率风险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

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 虽然在2007年初和2008年底开始的两个升息周期中, 工行的总缺口为正, 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 但是, 由于短期内工行一直存在负缺口, 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 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这种长期正缺口绝对大于短期负缺口的现象, 反映了工行长、短期资产负债规模严重不匹配的状况, 如果处在降息周期, 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 当处于升息周期时, >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 <1, 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防范利率风险, 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总量指标分析, 在2007~2009年之间, 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 一直在不断减小, 越来越趋向于1, 说明工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防范利率敏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 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 确保工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10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 虽然一直维持在1附近, 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 若不及时有效调节,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 均与1严重偏离, 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可以看出, 由于工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 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角度来看:值衡量的利率风险大小与类似。由表2可以看出, 短期和总量的指标的绝对值均较小, 其中总量的指标更趋向于0, 因此在各利率变化周期内, 工行均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但风险程度较小。而长期指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7年长期值达到3.43。从这种过大的偏离度可以看出, 工行存在较严重的“借短放长”现象, 一旦长期利率发生波动, 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和相当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因此, 长期内的利率风险也不容忽视, 工行应该加强对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 工行的缺口率波动较为平稳, 且数值不大, 但这仅是由长、短期缺口率相互抵消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工行长期远大于短期, 且多数年份均超过10%, 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 接近20%, 远高于一般银行水平。较大的缺口率说明:工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较大, 现有的资产可能很难全面的防范利率风险。但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工行应该有足够的资产来应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因此, 其更应注意的是调整长期缺口率, 并对长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

通过上文对我国工商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 得出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工商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现状及相关改进措施。其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这也是我国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见,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 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率风险。因此, 在利率市场化进背景下, 加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微观方面:首先, 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下的利率风险重视程度, 增强自身防范利率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 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 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其次, 采取资产负债表内管理模式, 在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与衡量的基础上,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引导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收入, 而且可以弥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同时, 可以通过设计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 来进行利率风险的对冲, 从而降低利率波动情况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宏观方面:利率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 而且需要有外部环境的配合与政策的支持。因此,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这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其次,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避免“过急过快”、“一步到位”等改革方式而使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利率风险的变化对资产负债作出及时调整。第三, 设立相关机构部门,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第四, 大力推进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摘要: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对该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识别, 并以工商银行为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考察工行目前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最后, 本文从利率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11) .

[3]金玲玲, 朱元倩,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 .

[4]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3) .

[5]李春红, 董晓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4) .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8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 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 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 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 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 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 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 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 维持其收入的稳定, 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 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 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 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 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 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 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 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 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 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 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 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 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 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 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 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 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 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 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 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 信誉降低, 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 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要完善内外部结构, 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 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 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 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 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 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 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 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 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 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 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 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 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 只有如此, 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 当风险来临时, 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 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 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 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 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完善内外部环境, 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 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1.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9

(一) 利率风险的定义

1997年, 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管原则》中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的不利波动给商业银行收益状况及财务状况带来的损失。

(二) 利率风险的类型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管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划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及隐含期权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到期日及重新定价日的不同而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基准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在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金融工具进行定价时所依据的利率标准不同。将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收益率曲线, 其斜率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动, 当其斜率发生不利变动时就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隐含期权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时, 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者提前偿还贷款而引起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一) 模型选取

本文主要采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 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缺口率三个指标来度量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 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之差, 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为缺口比率与1的差额, 缺口率为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总资产。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时, 利率上升会增加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时, 利率上升则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

1. 利率敏感性绝对指标分析。

1) 利率上升周期 (2010-2011) 2010及2011年中国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总量为正, 在利率上升的背景下, 正缺口可以增加净利息收入。2010年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 会减少中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使其面临短期利率风险。2011年缺口总量相比2011年有所下降, 说明中国银行采取减小缺口的消极方式规避利率风险。2) 利率下降周期 (2008-2010与2012年至今)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 中国银行各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总量及长期缺口都为正, 短期缺口除2008和2010年外也都保持正缺口。在利率下降时, 将对净利息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加大其利率风险。2008及2010年的短期利率缺口为负, 说明中国银行短期利率风险比较小, 但由于存在过大的长期缺口, 使得缺口总量过大, 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2. 利率敏感性相对指标分析。

从总量指标来看, 无论是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还是缺口率都处于下降趋势。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的逐步降低说明在此期间中国银行注重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以此降低利率风险。缺口率的不断降低说明中国银行总资产承担的利率风险逐步降低, 但是长短期缺口率变化幅度较大, 应注重长短期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全面防范利率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利息收入比重过大, 利润结构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过高, 都处于70%以上。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 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 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 各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主要是调整资产负债的缺口, 进行表内管理, 手段单一, 准确性也不足。而且我国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各商业银行尚未采用利率衍生工具积极规避利率风险。

(三) 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银行内从事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对利率风险的预测能力、利率风险防范工具的运用能力尚比较弱,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无法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多层次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的预警、规避、分散及补偿机制。各商业银行要构建合理指标监控利率风险, 科学预测利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同时也要构建利率风险的补偿机制, 一旦发生利率风险, 可以降低其影响程度, 维护客户利益和银行信誉。

(二) 推动金融创新, 大力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

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波动更加频繁, 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用来防范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比较少, 要大力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增加避险工具。通过金融创新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 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

(三) 加强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

首先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的监管报告体制,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商业银行自律性组织要发挥其自律、监督的作用, 建立银行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防范利率风险, 增强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风险的定义及类型, 然后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中国银行2008-2013年中国银行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风险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顾彦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 2013, (17) :25.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开始于1996年,并且在十余年间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不断增加, 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通常来说利率市场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减少行政手段对于利率市场的影响,并且将利率的浮动交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即利率市场话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对利率决定、 利率传导、 利率管理等工作影响力的提升。 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不公平竞争的产生、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

(一)不公平竞争的产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发现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 这在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 众所周知在金融市场中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水平有着硬性约束, 从而较好的确保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其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资金规模、客户资源等方面很难进行完全公平的竞争,这也间接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出现。

(二)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使得利率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 这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这一方面体现在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即利率市场化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无法完全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因此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 反映包含的风险。

(三)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来说我们许多商业银行将自身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作为盈利能力考核的重要标准。 但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即利息收入变得较不稳定,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 这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当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定风险容忍程度, 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风险。

(二)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

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以市场以为导向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回报要求实施风险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注重综合定价策略的有效实施,即在考虑单笔贷款利息收入的前提下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收益,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三)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

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对客户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且减少利息波动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稳定性的影响。

(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能够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系统性培训计划的有效制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考核、 内部培训等工作关系的进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利率风险管理措施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因此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利率风险有着清晰的了解, 在此基础山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向阳.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13,2(5):33-35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71-73

[3]李慧芳.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业风险与机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2-54

[4]邢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2013,3(12):91-93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1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商业银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相对于大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以及议价能力弱等方面原因,中小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无疑将更大。除了运用利率手段外,产品创新已成为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途径。

存款积分换贷款折扣

记者从广东南粤银行了解到,客户在该行办理“蓄利宝”业务,除享受上浮10%的银行存款利息或正常理财收益外,客户资产还可以累积积分,未来申请购房贷款时,凭积分就可以获得贷款利率折扣,即可享受比当时普通客户更低的贷款利率。客户资产越多,期限越长,贷款利率折扣就越大。

银行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例如一对夫妇打算一年后在广卅I首次置业,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在该行存入活期存款50万元,这50万元将每日累积相应的积分。那么,一年后这对夫妇当申请期限30年的购房贷款100万元时将获得额外的积分折扣。

上述银行工作人员还表示,假设当时该银行房贷的利率标准为人行基准利率的9折(5.895%),这些积分可抵扣成为相应的折扣,其实际房贷利率只需按照8.452折执行(5.536%),节省利息超过8万元。

“客户的积分7年有效,存款能获得上浮10%的利息,可自由支配。积分将按照不同存款或理财的不同期限、品种和数量来计算。活期存款由于对银行来说成本最低,积分也相应是最高的。”广东南粤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出于监管的规定和对折扣实际作用的考量,积分达到5000分,申办业务半年以上,才可以使用积分抵扣贷款折扣。

事实上,进入下半年,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额度都比较紧张,加之收益并不高,因此很多银行都开始收缩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很多银行反馈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维持谨慎,因此对风险的防控是比较重视的,存在部分行业贷款退出的可能。有限的信贷额度可能会向综合收益较高的贷款倾斜,因而按揭贷款、票据贴现的额度较为紧张,对价格的要求也比之前高,导致部分银行的按揭贷款优惠取消或减少。”莫尼塔银行业分析师马的表示。

在此背景下,部分城商行“逆市”提供按揭贷款利率折扣,其意图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为了争夺存款,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客户粘性。

“城商行的市场份额本来就小,再加上一些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揽存不遗余力,城商行的存款压力增大。”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存款回报、产品创新,城商行为拉存款可谓使出浑身解数。

以价格优势吸引储户

以“一浮到顶”的价格优势留住储户也是城商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据银率网最新统计,自去年央行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最多上浮10%以来,已有108家银行执行了上浮到顶的存款利率,其中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

例如,从今年6月22日起,南京银行在南京地区的活期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均已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上浮到顶。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为O.385%,1年期存款利率为3.3%,2年、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4.125%、4.675%、5.225%。

嘉兴银行副行长章张海对此表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最后趋于取消,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网点优势和产品优势,不会上浮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给城商行带来了一个机会: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对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构成竞争。这应该是以后城商行开展存款业务的一把利器。

“从制度的层面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一般的中小银行普遍认为,一定要以非常具有竞争性的价格来留住储户,所以城商行首先一浮到顶,这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但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银行间的存款争夺战会愈加白热化,这样会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上涨,也将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要做好存款业务,还要打消存款人对银行支付能力的担忧。在国外,这一点是由存款保险制度完成的一一通过引入存款保险人,分散信用风险,防止挤兑事件发生。国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已久,在利率市场化后,存款保险制度一定会建立,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需要时间。”章张海表示。

转型是最终出路

从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3家上市城商行披露的2013年中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小银行的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较大,可见中小银行对高额利息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

以北京银行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亿元,增幅11%;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83%,是该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伴随着利差的逐渐缩小,中小银行长期依赖高利差的盈利模型将无法持续,面临的改革和转变收入结构的压力十分紧迫。

如何转型?如何在未来利差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盈利?这是所有银行都面临的问题。发展中间业务无疑成为各类银行的优选。

理财业务可谓是中间业务的新秀。从近几年看,城商行理财业务开展起步较晚,它们通过向投资者让渡较多收益来争取市场份额,这一行为被动意味较多,但这是目前城商行开展理财业务的优势,它给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带来了实惠,也为城商行保护存贷款传统业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长远看,城商行积极发展理财业务并以此为契机,将会拓宽中间业务渠道,赢得市场认可度。前期运用以价换量的方式占据本地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拓展理财业务,获得充足理财资金支持,后期才能拥有创新的基础,也才可能形成资金规模优势、提高理财业务的整体运作效率,这是目前城商行在理财市场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表示。

银行利率市场化 篇12

关键词: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简称shibor) , 作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于2007年开始运行,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 促进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2012年6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 存款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 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基准利率

1. 基准利率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 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核心。今后随着央行利率管制的不断开放, 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将由盯住法定基准利率, 过渡到参照市场基准利率。如果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出现真空, 法定利率的基准地位将无可替代, 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2. 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产品定价与创新

如果中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体系内部没有相应的基准利率体系, 各种金融产品就缺乏有效的基准作为定价参考,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性就会偏低, 新产品定价就会混乱, 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同时, 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难以构建高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资产负债定价机制。

3. 基准利率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 价格调控的分量越来越大, 其发展方向逐渐由数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 培育基准利率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以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 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 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 从而使央行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控时往往难以到达到预定目标, 甚至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shibor推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1. shibor的形成机制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多家银行组成报价团, 对各类期限的资金拆借自主报价形成的。目前, 参与shibor报价的共有18家场内商业银行, 还有多家场外报价银行, 报价包括16个期限品种, 涵盖了货币市场的主要期限, 其不仅能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也能反映真实的即期资金成本。shibor每天准时报价, 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稳定性, 能够为市场提供完整有效的短期利率曲线。而且,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进行报价, 更能真实反映即期资金成本, 基本解决了信用风险定价问题。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2. 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shibor作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是货币市场利率, 反映和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的变化, 制约或主导着整个利率体系中所有其他利率。由于央行是整个利率系统储备资产唯一的最终提供者, 央行无论是通过国外净资产渠道或国内信贷渠道向金融系统提供储备资产, 都将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和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所以央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可见, shibor确实适于作为央行货币调控的基准利率。

3. 发达经济国家也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国际间经验表明, 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 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充裕或短缺的风向标, 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例如,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调整时, 一般都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调或下调若干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引导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朝着目标利率范围变化。

三、shibor变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影响银行间拆借、存放交易量

由于银行那个间市场拆借和存放的定价参照shibor利率, 所以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拆借和存放的交易量, 而拆借和存放属于信用融资, 为提高以shibor定价的拆借和存放的成交概率, 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同业授信体系, 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与合作, 争取与更多外部机构相互授信, 增加拆借和存放交易。

2. 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采取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转移定价, 如在银行间市场融通资金时, 总行每日根据各时间段shibor利率以加减点差的方式确定本行内部的指导利率, 以此作为分支机构吸收同业存款和融出存放资金的指导价格。

3. 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定价上也采用shibor利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 这样更加贴近市场, 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可以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因此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计划,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shibor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使其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之前, 由于市场利率比较刚性, 变动不大, 客户对于银行的选择区别不大, 而利率市场化以后,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多元化需求较多,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模式, 才能争取到客户, 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 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2. 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新需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金融市场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 以及资金来源的不稳定, 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必要, 为经营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如2013年6月份至年底银行间市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打击很大, 采取各种措施, 不惜成本地保证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未来流动性走势的分析研究, 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 保证其业务经营平稳开展。

3. 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加大。另外, 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 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投资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的防范和识别, 避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1. 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流动性管理人员素质, 做好每日对未来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各项指标情况的测算, 合理、准确地安排融资规模、融资期限;稳固与市场各类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 维护正常的融资渠道;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应急融资合作机制, 进一步保障日常流动性安全。

2.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安排, 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整体成本, 并合理配置稳定收益的资产, 提升整体业务收益。可通过开发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将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安排, 细化管理要求, 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资本使用效率。

3. 加强市场形势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频繁, 而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动性波动情况、市场机构投资行为变化和风险偏好变化等的综合研究, 做好形式预判, 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规避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 减少损失, 提升整体收益。

4. 控制交易资产规模, 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利率风险

为避免市场风险, 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交易资产的整体规模, 根据市场利率变化, 合理地进行买卖, 降低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可通过细致分析, 提前预判利率走势, 利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 锁定利差收益。

5. 开拓创新,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带来较多的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新业务开展的机会, 如可申请包括资产托管、债券承销在内的多项业务资质,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另外, 发行各类理财产品, 积极向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销售, 为银行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连平.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4]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与shibor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上一篇: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下一篇:多元文化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