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24-06-29

聚焦利率市场化改革(通用6篇)

聚焦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1

贷款利率改革破冰

据央行官方网站7月19日消息, 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央行称, 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且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将不再设立上限。此外, 央行表示, 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剑指金融改革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 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而另一方面, 央行表示,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 从而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可见, 央行通过此举是向社会传达一个信号:通过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进金融改革, 从而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相较此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分析师们普遍对此次改革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认为改革推进的力度更大, 也更有实质意义, 凸显新一届政府在金融改革和管理方面较以往不同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 这是中国利率市场改革迈出的稳健一步, 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信号, 为我们指示了未来的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近日撰文称, 市场对经济回落的担心似乎有一些过度, 实际上仍在合理区间, 当前货币政策也基本保持了中性态势, 并认为盘活存量的核心是定价。而贷款利率的松绑等于将资金需求的定价权交给了供求双方, 交给了市场。而由市场定价符合中国金融改革思路。

此次政策出台背景是社会企业资金成本过高, 对经济复苏以及资源配置效率都不利。尤其是面对二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现状, 中国政府近期屡次释放出底线调控、加快改革、政策红利的信号, 并强调盘活金融存量, 服务实体经济。而贷款利率的全面松绑无疑是推进金融改革的实质性举措, 也正显示了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提速。

银行业洗牌

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财富》500强榜单中, 中国大陆有89家企业上榜, 其中8家为国有控股银行, 加上非国有控股的民生银行, 9家商业银行占据了大陆上榜企业利润总额的55.2%, 且利润率都在20%以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在实体经济增长趋缓的状况下, 银行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逐渐暴露。随着金融改革大幕的逐渐拉开, 包括民营银行等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市场, 政策性保护与靠天吃饭难以为继, 定价能力强的银行终将脱颖而出。

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推出后, 相对于短期的影响, 市场更看重的是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长期的影响, 尤其是资产规模巨大的各商业银行。

由于目前基准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有限, 即使放开利率管制, 对银行影响也不大。据央行统计, 目前金融机构仅有0.2%的实际贷款利率触及下限。因此, 从短期来看, 上述利率改革措施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总体影响较为轻微。其影响更多是中长期的, 也更多是结构性的。在中长期角度看, 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市场、流动性、操作风险都将大幅度提升, 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度亦将大幅增加。浦发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先信表示, 系统性的冲击会导致整个市场发生非理性移动, 这会导致风险市场失效。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 从国际经验来看, 当商业风险偏好提高, 进入不熟悉的风险领域时, 往往容易酿成系统性风险。

虽然存在挑战, 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也是机遇。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分化会成为一个主线, 这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改变趋同的商业模式, 寻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 因此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 那些成功将客户定位转型到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 因为具有相对定价能力而未必会出现净利差下降的格局。

就面临的风险而言, 放开利率管制, 更大的挑战将指向央行、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央行如何适应一个变化更为灵敏迅速的利率体系并转换调控方式, 监管部门如何判断新条件下银行风险结构的变化, 管制利率放开也意味着行业组织要强化利率协调, 香港即是一个代表, 这是当前急需要跟进的。

从国际经验看,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会促进银行业的差异化定位, 也会促进银行业的洗牌, 银行体系的并购重组有望活跃, 经营稳健、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有望脱颖而出。宏源证券固收部研究员邓海清认为, 贷款下限的取消是脱了商业银行机构的第一层防护罩, 会加剧金融生态链竞争, 有利于高效率银行优胜劣汰。

利率或分化严重

此前央行公开数据显示, 2013年一季度, 65%的银行信贷定价都在基准利率上浮, 24%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仅11%的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某银行信贷审批部门负责人透露, 适用最低利率的客户范围很小, 只有大型国企才有, 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非常有限,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从企业角度看, 短期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内, 贷款利率市场化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缺钱的状态。商业银行倾向于给央企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的偏好不会改变, 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贷款难, 而非贷款贵。也就是说, 即使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贷款利率, 利率也不可能大幅下降, 受益的企业依旧是以央企和大型企业为主。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有利于降低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成本。这类企业被银行视为优质客户资源, 是银行争抢的对象,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 对这类企业的争夺战将导致其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还指出, “如果银行想从其他途径把少赚的钱弥补回来, 可能会加重贷款利率的两极分化现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上行, 而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更低了。”

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 就金融市场健康性而言还是利大于弊, 整个下半年流动性比上半年偏紧, 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还是偏紧, 把贷款利率放开是一个好机会, 实质意义小一些, 更多是信号作用。

由于大企业可以拿到低成本资金, 有专家对大企业可能重操“资金倒爷”旧业表示了担忧。6月就有报道称, 今年以来, 已经有110家的上市公司有委托贷款记录, 合计金额约200亿元。专家表示, 如果不通过制度防止大国企或者上市公司“倒卖”低价获取的贷款资金, 中小微企业融资将更难、成本将更高, 贷款利率两极分化现象将更严重。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 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助于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当于盘活存量的一个比较实在的举措。但从长远而言,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推进, 应建立妥善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 强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 防止危机来临时“坏银行”高息揽存的恶性事件发生, 打造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金融生态。

放开利率对银行影响几何

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后, 下一步, 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必须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有消息称, 央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方案中, 针对存款利率市场化, 计划率先取消5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这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 高息揽存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常态。

今年二季度以来, 随着商业银行存款“搬家”之势显现。截至7月28日, 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有9500亿元流失。近日, 除四大行之外, 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始跟进上调中长期定存利率, 如平安银行于近期上调了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光大银行即将于9月30日在北京地区推出的一项活动中, 对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近10%至4.125%、4.675%及5.125%, 这意味着一轮中长期揽储之战已经悄然打响。

一直以来, 在传统的利率管制下, 银行业利润过高, 且对管制性利差依赖性较大, 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和借贷成本, 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 非正规金融以及影子银行的膨胀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风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等多数金融机构迄今仍延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 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 (2.5%~3.0%) , 这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也是银行业“旱涝保收”的关键。前几年, 中国的银行盈利能力一直依靠稳定的息差和扩张的表外业务不断提升, 包括四大行在内的16家上市银行, 今年一季度盈利超过3000亿元, 而国内所有2469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才达5500亿元左右。然而这两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速的态势下, 银行业的净利差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2012年基本维持在2.7%左右, 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低到2.58%。201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实施最高上浮10%的新规, 以及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后, 存款利率开始差别化定价就使得金融机构失去了过度保护,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 为了“揽存争贷”, “存款利率提高, 贷款利率下降”的竞争格局不可避免, 未来银行会根据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比、资金的充裕程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利率水平, 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尤为激烈。因为放开利率管制后, 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 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银行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 部分信用程度较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就凸显出来, 中小银行则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 导致成本上升, 这种“高存款利率, 低贷款利率”的利率竞争格局很可能加速中小银行的出局。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一方面, 银行业期限错配问题难以消解。事实上, 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 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 而贷款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种“短存长贷”所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 银行还是有积极性大规模发展无需上缴准备金的表外业务来吸纳资金, 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加剧银行表外业务融资成本的波动, 因此这种期限错配风险会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 银行资产质量仍将受到不良贷款反弹的挑战。由于管制利率实际上大大低于市场均衡利率, 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基准水平会有所上升, 这将大大加重政府债务利息负担, 并反过来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 截至今年6月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395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0.96%。尽管从账面数据来看, 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 甚至从全球范围来看, 中国不良贷款率都在可控范围内。然而, 问题在于中国很大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隐性的, 许多隐性不良资产并未涵盖在内, 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被大大低估。

眼下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 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 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 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 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需的资本数额。由于杠杆使用过高, 信用规模迅速膨胀加大通胀或资产泡沫压力, 在整体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 信贷紧张和融资利率上升势必引发不良贷款攀升, 并引发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 这是对银行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巨大挑战。

可以想见, 短期而言金融风险确实不容小觑, 但从长远来看, 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最终完成, 势必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彻底重塑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必须彻底改变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与此同时, 必须增加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通过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方面的显著增强, 推动中国金融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必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工行多措并举早作准备

对此次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工行云南省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杜鸣既感“突然”又觉“意料之中”:“从去年7月6日, 人民银行扩大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就已经预示贷款利率管制放开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市场对时间表还有不同的预期时, 央行的通知结束了‘何时’实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迷惑和争论。”

杜鸣告诉记者,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 近几年来, 工行云南省分行加快经营结构调整, 提升非信贷资产中间业务收入。从存贷利差收入占绝对比重到存贷利差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投资交易收入多元发展, 从单一存款业务到存款与理财业务协调发展, 从单一柜台服务到物理与电子渠道并重发展, 同时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客户结构, 逐步形成了一个好银行的客户基础。

一是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快速崛起, 创新一批有技术知识含量、为客户增值的高品质服务, 做大做精有真正需求的市场。通过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加快各条业务线的创新, 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特别是把握好资产管理、资产托管、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债券承销、养老金、贵金属业务市场的巨大潜力, 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 金融市场业务占用资本更少、资本使用效率更高。通过把握住信用债市场规模扩大和客户对利率、汇率和商品套期保值需求增多的有利形势, 加快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向全面服务流动性、经营性融资、综合化服务和功能性工具转变, 努力提升发展水平和扩大盈利贡献。加大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 打造汇率类、账户交易类、商品类、利率类和信用类产品, 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市场业务产品体系。

目前, 工行云南省分行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工作和系统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加强自我约束、改进经营管理、转变发展方式上已发生重要变化, 对全面加强管理, 加快改革创新, 推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就人们认为的“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仅利于国企等大企业, 对中小微企业的帮助有限”这一看法, 杜鸣表示, 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 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 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通过利率市场化, 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更大的选择权, 促进金融机构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就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而言, 利率的核心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前, 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 而放开了贷款利率, 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 利率就会低;信用差, 利率就会高。对有实力的国企和央企, 因为它们信用较好, 融资渠道更宽, 在市场化之前, 它们可以拿到较优惠价格, 但不能由此认为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将会迎来“低息化”、“低率化”时代。他说, 对小微企业而言, 贷款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随着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关心和帮助, 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在逐年增加。工行云南省分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给予了高度倾斜, 截至今年7月末, 该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52.36亿元, 较年初增加23.93亿元, 增幅为18.64%;小企业网络循环贷款 (网贷通) 余额达到55.17亿元, 较年初增加25.75亿元, 较去年同期多增3.72亿元。

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期, 杜鸣认为, 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和最为关键的一步, 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 进而影响到贷款定价和银行经营效益, 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看,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同于贷款利率市场化, 短期内实施可能性不大。因为存款仍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银行主动性负债的工具较少, 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较小。而长期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变动频繁且走向更难预测, 经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保持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十分突出。利率市场化深刻改变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商业银行平衡市场、风险、收益的难度加大。只有那些经营结构优、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银行, 才能经受住利率市场化浪潮的涤荡和磨练, 银行的优与劣、好与坏也才能区分出来。为提前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 该行已在利率管理机制建设的工作中, 对利率进行集中管理, 加强IT系统的刚性控制, 目前利率管理机制健全、有效。

农信社积极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

自今年7月20日起, 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通知》除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之外, 其中第3条还特别规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盈利水平及经营策略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据云南省农信社信贷管理部总经理汤小米介绍, 由于从政策颁布到执行效果之间存在时滞, 而今年7月刚取消管制, 短期内影响有限。她说:“从我们刚统计的数据看, 7月末, 云南省农信社加权平均利率、利率浮动比较上月有所提高, 执行下浮利率贷款额度较上月增加, 执行上浮利率贷款特别是上浮30%以上的贷款额度有所增加, 但增加幅度较往年同期相比尚属正常水平。”为此, 汤小米将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对云南省农信社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自主定价全面放开——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一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盈利能力, 更好地服务“三农”,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汤小米说, 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 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 此举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自主定价机制的信任。利率市场化后, 农信社在利率方面具有自主权, 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来确定利率水平, 清除利率倒挂现象, 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 从而有助于改善经营状况, 有效发挥利率优化资金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 在利率上区别对待, 农户、社员少上浮, 房地产、“两高一剩”等控制产业多上浮, 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 体现支农惠农, 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农信社自身管理升级和产品创新。据汤小米介绍, 利率市场化后, 企业和个人由于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 将对存贷款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重新审视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 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与风险意识, 培养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 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推出各种适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三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农信社自我约束机制。汤小米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信用社加大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力度, 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 有利于培养信用社的成本-效益观念。”

经营风险加大——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然而, 汤小米同样表示出一丝隐忧, 她说:“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给农信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又将加大农信社面临的风险, 为农信社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行不够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制约农信社的发展。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将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带来更大的银行间竞争压力。金融机构将会根据市场需求、客户对象进行差别化利率管理,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资源。长远来看, 简单的利率定价方式已不适应优质客户的贷款营销, 也影响了客户与农信社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造成客户忠诚度不够。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 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 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 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二是对农信社的经营利润和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农信社目前大部分业务都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 经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 存贷款利差是信用社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贷款利息收入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同时, 由于中间业务的不发达, 收入渠道较为单一,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农信社承担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 并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这对于盈利结构以传统存贷款利差为主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利率全面放开后, 为抢夺优质大客户, 贷款利率将不会有显著的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这将影响农信社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 信用社将面临以低贷款利率方式经营, 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成本增加, 息差缩小, 从而影响经营发展。由此, 汤小米指出, 从战略角度考虑, 信用社必须在业务收入结构改善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切实做大中间业务比重, 逐步减少利润对存贷差的依存程度, 用一定时间实现业务收益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三是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大多金融机构将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 结果导致刺激了冒险者的信贷需求, 同时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 必然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水平的下降, 进而提升了信用风险, 这就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农信社甄别信用风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对于农信社而言, 下步放贷的重点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同时又要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 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四是在道德约束软弱的情况下, 信贷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贷款浮动权任意上浮或下浮贷款利率, 将浮动利率变成“人情利率”。因“人情利率”不是按照包括风险在内的实际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 而与实际资金价格存在差距, 所以“人情利率”存在着道德风险。汤小米补充道, 由于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较高, 相对来说农户、中小微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 资金回报率高, 为规避道德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 根据企业和“三农”贷款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 云南省农信社将加大利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 同时坚持自身市场定位, 不断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让利于民, 受惠于民, 大大缓解“三农”、小微企业贷款难等问题。

最后, 汤小米总结说, 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 由于贷款规模大小除了受利率管制之外, 还受存贷比管理、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替代工具、境外市场等因素影响, 所以短期内, 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对农信社的影响并不明显, 而长期影响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她表示, 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 改变当前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 探索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模式, 提高非利息收入在农村信用社业务中的比重,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 一方面要调整业务结构, 提高自身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体系, 运用科学的手段改善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环境。

利率改革下一步

7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这是长期实行利率管制的中国金融市场迈进的一大步, 央行自然功不可没, 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 也应了央行领导经常提及的一句话:“积极而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场通盘大棋, 央行本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虽然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更难啃的骨头还在后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存款利率的开放, 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至为关键的一点。

国际上对于金融改革的次序有一定的共识。2011年, 在世界银行组织的对中国金融部门的评估规划 (FSAP) 中, 对中国金融改革给出了七步走的建议:第一步, 回收金融体系的过剩流动性;第二步, 更多使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逐步取消信贷配给;第三步, 建立以通胀水平为目标的新货币框架;第四步, 增加利率灵活性直至实现利率市场化;第五步, 相应改革监管框架;第六步, 加速金融发展, 包括丰富金融产品和推动银行更加市场化;第七步, 逐渐放开资本账户。

事实上, 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教条式地按以上顺序行事, 其在现实中往往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的改革, 央行均在稳步推进。

在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前,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因此,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成了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改革的焦点。

对此,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 需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并提到了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 以及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但今明两年都不会放开。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 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优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 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 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两步走, 先是局部入手, 如放开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存款利率上限, 目前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1倍, 预计下一步将先放宽至1.2倍, 最后再完全放开。

“我们预期中国决策层将率先放开3~5年的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以降低对银行利润的影响。”瑞银证券经济学家汪涛认为, “不过此前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 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

但改革之路仍然很长, 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 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 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 根据国际经验, 存款先放开后, 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 这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 从而容易导致在资产业务上, 做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 加大金融系统的风险;而贷款利率的放开, 银行则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的关系, 自由决定贷款贷给何种企业, 虽然也有风险, 但比先放开存款利率的风险要低。

虽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已经比较充分, 目前的障碍在于, 国有大型银行对于保险费率的纠结, 以及存款保险权责大小问题的争议。与此同时, 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其他要素价格改革等相关配套措施改革, 也需要同步推进, 以形成政策合力, 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最后一步。最关键的是, 以上的争议关系到各大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 推进的阻力也不容小觑。

由此可见, 利率改革的下一步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而这一步如何走好, 啃下这块硬骨头, 需要决策者们慎思。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环顾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既有美、英、日的成功, 也有阿根廷、智利的失败。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基石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用了16年时间。20世纪30年代, 美国经济大萧条导致众多银行倒闭。为加强监管避免过度竞争, 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最著名的第Q项条款规定, 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 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1970年6月, 美国放松了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1年11月, 准许证券公司引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1973年5月, 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7月, 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6月, 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6个月期, 1万美元以上) , 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1980年12月, 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业务 (一种称作可转让提款通知书的支票, 可签收这种通知书的账户便可以在法律上不被作为支票账户看待) ;1982年5月, 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91天期限, 7500美元以上) , 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1982年12月, 准许存款机构开设91天期、2500美元以上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83年1月, 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1983年10月, 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3月, 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上世纪60、70年代, 美国通货膨胀高企导致市场利率持续高于Q项条款规定的上限, 为此美国监管机构逐步放宽Q条例限制, 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1986年, 美国完全废除Q条例, 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分析人士指出, 虽然美国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成功的国家, 但美国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适用。因为美国利率市场化主要围绕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松而展开。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实行利率管制就是因为美国的银行彼此竞争以高利率吸引存款, 这反倒与中国当前出现的银行高息揽储的状况比较类似。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 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 进而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 这是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的状况。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大量没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遭到淘汰, 而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真的承受这种适者生存的淘汰赛呢?

不过, 分析人士认为, 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 有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借鉴, 那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在迈出存款利率市场化那一步之前, 必须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日本债券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护航

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 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 帮助创造日本奇迹, 但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导致存款转移和银行业状况恶化。1975年日本废除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1978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1979年引入贷款违约保险金 (50000万日元以上) ;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 (5000万日元以上) 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 (10亿日元以上) ;1989年引入较小额的货币市场存单 (300万日元以上) 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 (1000万日元以上) ;1992年引入自由、浮动率的储蓄存款;1993年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 (低于1000万日元) ;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谈及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日本的经验颇受部分专家、学者推崇。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 到1994年完成, 历时16年。从日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看, 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 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 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的顺序进行。中国在2003年公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其有很高相似性, 即“先外币, 后本币;先贷款, 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 中国当前的状况与日本当时的状态较相近。例如, 中国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都存在面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太小, 银行习惯与大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合作的问题。而且,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高储蓄率国家。一位中资银行分析人士表示, “所以两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选择先放松贷款利率再放松存款利率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自宣布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消息之后, 企业的贷款利率出现了不降反升局面。对此,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处于银行供给过剩的状态, 而当前的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紧张。”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债券市场高速发展与完善, 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 国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债券一级市场交易相当清淡, 而二级市场几乎不存在。在债券市场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即使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无法达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 在债券市场没有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下, 更无法及时反映出真实的市场利率水平。

拉美经济失衡时急推导致失败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第一个率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该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当时该国经济发展不稳定, 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最终改革在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夭折。1975年, 阿根廷重启利率市场化改革, 两年后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1973年, 智利武装部队推翻阿连德总统政权后的10年里, 试图从一个半封闭的、受政府干预过多的经济转化为“自由化”世界中的一员, 将大多数经济决策权交由市场力量来行使。1974~1976年, 其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几乎全部完成, 银行私有 (1976年完成) 、利率自由决定 (1977年6月全部放开) 、资本账户开放 (1979年6月开始, 但对短期资本流人仍加以限制) 。然而,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智利利率开始飙升, 甚至超过50%, 企业出现大量倒闭, 银行出现挤兑危机, 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陷入金融危机。

显然, 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 基本都是一两年时间就完成, 完全可以用激进来形容, 多数国家几乎是一步走向利率市场化, 没有考虑本国的金融体制完善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给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聚焦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2

论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资源有效配置起到的作用和经济风险.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作 者:姜春华 胡文霞 作者单位:姜春华(烟台市公路管理局,烟台,264000)

胡文霞(烟台开发区财政局,烟台,264000)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刍议 篇3

1.银行体系建设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

(1)银行机构的结构不合理,竞争性市场尚未形成。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拥有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和區域性银行、合作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多元化银行体系,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规模仍处于垄断地位,再加上政府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上的倾斜和对其他银行的种种限制和干预,使整个银行体系并没有真正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这与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公平竞争环境还有一定距离。

(2)银行管理者的观念落后。目前,许多中资银行管理者还缺乏市场观念和能动性。在利率市场化下,各种风险必然加剧,若银行管理者的观念不更新,还以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首要目标,那么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快,风险也将越大,由此引起的损失也将越惨重。

2.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央行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因受到市场竞争、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和利率在地域上的不一致。人民银行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指导和监管;如何维护利率次序,防止新形势的高利吸储;如何监测分析开放利率后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并对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利率风险如何作出及时有效的防范,就目前来看其手段较少,方式单一。

3.利率市场化在一定时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效率下降

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利率风险,如今多变的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贬值,资金成本增大,单靠增加规模已不能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另外,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可能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扩大市场规模,增加资金实力,争取和稳定最佳客户群体。但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利差空间缩小,相应地利润就会减少,可以回旋的余地缩小。一旦面临一定的市场冲击,如外资银行不惜成本抢占市场,各商业银行的抵御能力就会下降,其所处的地位非常不利。

4.国有企业相关行为对实现市场利率化的阻碍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约80%来自于银行,相比之下,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内源融资率一般在50%~80%之间,而且外源融资的50%左右来自于证券市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理性,只求投资规模,不讲投资效益和风险,导致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成为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若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没有较大改善,无疑会影响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

二、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的具体设想

1.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先进科学的内控制度。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对市场利率风险的防范,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二是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检测系统;四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2)以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为核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负债程度取决于各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性质和整体的风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都必须建立一种能够识别、衡量、监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管理体系。我国各业银行应从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本行的技术和财力承受能力,将利率风险管理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以防止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仓促上阵陷于被动地位。

2.建立高效的利率预测机制和定价机制

(1)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因此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对商业银行保障自身的经营效益,巩固自身竞争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系统利率管理战略目标,以国际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贷款收益、同业情况以及存款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利率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本系统利率水平。同时应考虑各分支行经管水平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同业竞争关系等,设法对分支行授予一定的定价权。

(2)加紧吸收和培养高素质利率管理人才。利率市场化开革对利率管理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本系统效益的好坏。因此金融系统应不断吸收大量的专业人才,加紧建立起一支掌握现代利率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又能灵活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结合对利率态势的判断,对本行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进行管理,同时对利率长短期趋势变化的条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管理,将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3.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要求放弃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市场交易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又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欲望和行为,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制定法规来约束经济主体非道德、非理性的行为。金融监管当局的工作必须公开、公正、公平,减少暗箱操作,提高决策过程透明度,并允许市场力量参与政策决策,这样才能使金融市场既稳定、安全,又有效率。完善的监管体系应是政策监管、社会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性监管的有机结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和步骤安排

1.利率市场化的次序安排

(1)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中国的利率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一般以同业拆借市场为突破口。我国形式上已经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余下的问题是强化这些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成果,而且要发展完善票据市场,使贴现利率市场化。

(2)证券发行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国债市场一般是最大的债券市场,国债发行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对于规范整个证券市场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债发行市场利率市场化一般都先于其他证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1998年对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实行了利率招标发布会,预示着金融债券发行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开始,不过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仍处于管制状态,在开放存贷款利率之前,应总结国债发行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债发行市场,并在此基础上让金融债券实现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开放企业债券发行利率。

(3)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的开放先于存款利率规制的解除是一种国际性的惯例。信贷市场主要涉及到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经历了同业拆借和证券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以后,这些经济主体已有了相当的金融意识、利率敏感度和自由市场应有的理性,可以接受更大范围的改革。

(4)存款利率的开放。存款利率的变化相当于商业银行负债账户价格的市场化,因此这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利率负债占总负债比率不断扩大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每种存款利率完全开放之前,先实行浮动利率制可能是必要的,即政府规定一个存款利率上限,在此限制之下机构可自由决定具体利率。

2.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安排

第一步,率先推行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农村推进利率市场化。这样做有助于抑制农村资金“城市化”的倾向,使原来逃离农村市场的资金又回到农村,相应地降低农村融资活动的利率水平,提高农村市场的资金形成能力,起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的作用。农村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会出现农村资金“回家”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率先推动农村利率市场化,而且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其效果甚至会好过于以往具有倾斜性的农村金融政策。

第二步,扩大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可将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50%,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可以提高到80%,为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创造条件。提高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可以使原来处于“边际贷款”的客户,即那些由于利率约束不能成为贷款客户的潜在客户获得资金支持。这样,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会相应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融通能力,扩大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第三步,试行城市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在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需要一系列条件,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客户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措施等。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篇4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践经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是一次实质性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7月20日,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Q条例”,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美国实行渐进模式,首先从7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从80年代开始,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最后在1986年美国彻底取消利率管制,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场被动的改革,因实行对内管制、对外自由的措施导致金融贸易摩擦不断,迫使日本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1)实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票据买卖利率及大额可转让定期的发行利率市场化;(2)在存贷款方面,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要求,同时管制大额存款的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由以前的法定水平加一定利差决定改为由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并停止了利率的窗口指导,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3)日本遵循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日本经过长达的努力,在圆满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的经济进入低迷期,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国内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1985年印度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探,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年本国政府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并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央行宣布商业银行可自行决定储蓄存款的利率,标志印度利率市场化完成。印度是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借鉴印度进程。

(四)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失败为告终,1974年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私人可设立金融公司及放松各种利率管制,经过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智利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等,使该国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挽救,对利率进行重新管制。

三、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四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不难发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一些必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遵循的。

(一)完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

成功地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首先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参与主体越多,风险偏好的种类越多,利率越就有代表性;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以货币市场为突破口,应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建设,增加交易品种数量,扩大金融创新规模,所产生的利率越能体现出期限性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参照国外实际经验完善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是隐性保险,而存款保险应显性表现出来,应对存款险设定上限。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客户的利益,防止挤兑,而且可降低道德风险。因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通过提高利率,当发生银行兼并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使存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因此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

(三)选择最佳时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从上述各国的实际经验来看,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采取渐进模式,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并且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存款利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存款利率放开,是因为它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还不平衡,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选择最佳时机,金融市场完善,银行自行定价权放开,银行竞争理性、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等使利率管制起不到作用。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采用渐进式,选择最佳时机取消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四)建立金融监督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有一套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能够保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我国的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在监督方面经验少,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准则、先进监管理念、监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并结合本国市场发展,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社,.

[2]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中小企业,2013(09).

[3]程小祥.国际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01).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03).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一九九三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有了历史性的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二零零三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会议精神,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我国一方面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后放开了对人民币的利率管制;另一方面,我国先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理,后放开了存款利率的管理,逐步的建立了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并由央行调控和引导,使金融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九九三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二零零零年放开外汇贷款利率。到二零零四年底,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除城乡信用社)。二零零五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二零零六年正式开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二零零七年SHIBOR正式投入运行。而从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四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接近尾声。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影响

(一)对银行业的影响

1、传统业务利润减少

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还是传统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过去,国家一直统一制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标准,固定的存贷利差让银行在传统业务方面保持着较高的盈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款利率不再设置统一的标准,银行的较高利差会被市场调节到能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正常水平,从而银行的利息利润会随着这个过程逐渐降低至合理水平,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

2、中小银行面临经营风险

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自身吸储能力较差,自有资本较小,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当国家放开利率管制以后,中小银行会为了多吸引储户,多吸引贷款发放而提高存款利率和放低贷款利率以求尽可能的占有多一些的市场份额,然而这么做不仅会出现上述盈利能力减弱的情况,还可能给这些中小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另外,这些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生利率风险,很可能导致中小银行破产倒闭。

3、利率风险增大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银行不及时做出改变和创新去准备迎接可能的变化,那么很可能就会收到利率风险的困扰。首先,大部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结构方面不是很匹配,存在重新定价危险。其次,很多银行持有大量中长期债券,这些债券由于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所表现出的收益率风险非常明显。再次,在利息的收入和支出所基于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银行的现金流和水的利差发生的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面临着巨大的基差风险。最后,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中,期权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储户提前取款和提前还贷上,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储户就会提前支取存款,当利率下降时,会有客户提前还贷,这两种情况都会对银行造成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损失甚至其他风险。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较少,中小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可能出现的利率剧烈波动会给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1]

(二)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在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背景下,利率管制的放开,会使银行出于生存压力和市场压力调整存贷款利率,造成资金使用成本的增加,以致企业的贷款利率有上升的可能。对于一些大型的优质企业而言,尽管市场利率在上升,但由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及各家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其融资成本可能反而会下降。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增加了获得融资机会的同时,其可能的融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2、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

中小企业在公司规模、市场业务等方面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隐含风险很大,造成其在融资过程中的资信方面存在劣势。根据国际经验,实行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逐渐增强,从而增加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将客户主体由风险小、收益低的客户群向大风险高收益的客户群转移,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

(三)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将能更迅速有效地反应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但同时利率的上升也可能会分流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对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另外,可能出现的利率剧烈波动会使得债券市场的风险增大,但同时也能更真实的反应资金的供求关系,形成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有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完善货币市场的功能和交易机制,可以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3]

nlc202309031458

三、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银行业的管制。国家依然需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立法维持市场秩序以应对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督管理机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系。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的金融安全体系,帮助改革后的银行业顺利度过短期内造成的冲击,引导银行业向正确方向前进,帮助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增强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自身的稳定性。[4]

(二)加快市场转型,努力创新产品

通过对比其他国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相对较少、业务产品设计层次较低.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发展特色产品,提高竞争力。通过参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中间业务产品,从而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三)丰富风险对冲工具

利率市场化以后,为了减少利率风险带来的各种影响,应该大力发展利率风险对冲工具。从金融体系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产生能够作为存、贷款定价依据的合理基准。我国目前还缺少丰富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像在此之前上市的五年、十年期国债期货就是很好的尝试。国债期货具有标准规范的合约,在规定的交易所内进行集中交易,可以连续竞价,价格公开透明,能够准确反映市场对不同期限利率的预期,从而对现货市场的利率价格进行发现。市场可以通过投机、套利和套保等机制,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从而推动市场形成合理的利率,为各类资产提供定价基准。

此次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将进入新的阶段。这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调整金融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506.

[2]杨倩,杜文强.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J].经济论坛,2015.6:95-96.

[3]易虹汝,张凯茜.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J]商.2015,(20):202.

[4]]李庆水.从国际视角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作用[J].新金融.2013,(1):25-29.

国债期货上市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6

关键词: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 国债期货

自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有17年的历程。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顺利,金融市场稳定有序。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利率市场化与其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关配套制度等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都紧密相关。作为国际上历史悠久、运作成熟、广泛使用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国债期货对于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市场,推动建立健全基准利率曲线,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实行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基本放开,本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持续进行,央行对本币业务实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

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呈加速迹象。2012年6月及7月,央行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了利率浮动区间,调高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并两次调低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

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成为金融市场改革的重点工作。2012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近期重要会议和工作的热点问题。

国债期货上市交易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需要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如何定价?即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后,定价基准如何确定。二是如何避险?即利率市场化后,如何管理利率波动风险。国债期货上市交易有助于推动建立健全基准利率曲线,有效管理利率波动风险,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国债期货有助于推动建立健全基准利率曲线

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协议存款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都已由市场确定,只对本币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有一定限制。因此,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关键就是要寻找能够作为存款定价和贷款定价依据的基准。从金融体系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就是要形成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曲线。

国债期货具有产品标准、报价连续、集中交易、公开透明等特点,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预期,对现货市场价格进行再发现、再定价、再校正,并通过期现套利机制,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助推国债市场构建一条市场公认、期限完整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为各类资产提供定价基准。

首先,期现套利功能可以吸引套利者和新资金进入市场,增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缩小债券的买卖价差,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例如,在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刚上市时,新发行国债的买卖价差是1/4点,但两年后国债的买卖价差降至1/32点,比之前缩窄了8倍。

其次,国债期货是一个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衍生产品,期现套利者通过国债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套利操作,有利于实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空间上的联通,消除同一券种在两个国债现货市场上的定价差异,使债券市场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基准利率。

最后,国债期货市场的出现,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市场,而是提供了基础性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机制,促进了产品创新,使得原有国债市场的内涵和范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产生了显著的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长期协同效应,提高了金融市场深度和吸纳能力,扩大了信息含量,提高了债券市场的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

(二)国债期货可以有效管理日益显著的利率风险

从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导致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由于正处于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期,正面临更为突出和复杂的利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国债收益率年均波动幅度与英美市场相近,高于日本市场(见图1)。

图1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动幅度的国际比较(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与此同时,我国债券现货市场规模巨大,流动性水平不断提高,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亟需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国债券存量约为28万亿元,其中国债存量突破8万亿元。以国债市场为例,如果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国债市值将损失约4000亿元,而整个债券市场面临的风险更大。

通过国债期货上市交易,债券持有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对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将这些风险分散给那些具有真正承担能力和承担意愿的投资者,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国债期货是全球使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之一,能够满足各类金融机构的避险需求,可以有效管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为市场提供低成本的风险管理工具。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为国债期货的推出提供了条件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债期货的推出并不要求一个国家已经达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只要国债现货发行和交易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并且国债现货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就满足推出国债期货交易的要求。下面,我们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已成功推出国债期货的国家的比较来作一分析。

(一)国债期货可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

通过对比美国、英国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时间和国债期货的推出时点(见表1)可以发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是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才开始了国债期货交易,而美国和日本则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了国债期货。其中,美国是世界上首个推出国债期货的国家,于1976年推出90天期国库券期货交易,1年后推出长期国债期货交易,而直到1986年才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日本于1985年推出国债期货,而直到1994年才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债期货可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推出。

表1 部分国家国债期货推出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

国家时间跨度推出年份利率市场化程度

美国1970-1986年197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英国1971-1981年1982年已实现利率市场化

澳大利亚1980-1984年1984年已实现利率市场化

日本1977-1994年1985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德国1962-1967年1990年已实现利率市场化

韩国1981-1997年1999年已实现利率市场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金所外部合作课题资料整理

(二)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市场化是国债期货推出的制度前提

国债期货作为基础的利率类衍生产品,与利率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涉及到货币市场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存贷款利率等一系列利率的市场化。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国债期货推出的经验可以发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实现市场化,是其推出的制度前提。

美国短期国债从1929年起实现拍卖发行,中长期国债从1974年起按照收益率进行拍卖发行,而且这一发行方式在此后数年内成为中长期国债发行的唯一方式。按收益率拍卖的方式使得财政部不需在拍卖之前设定票面利率,从而保证新发行国债的票面利率能充分反映发行期内债券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此外,美国国债自1970年起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可见,在1976年国债期货推出时,美国已经实现了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的市场化。

日本于1977年放开国债二级市场交易,大量的国债进入流通市场,形成了反映市场供求的国债流通利率,此后于1978年开始以拍卖方式来发行国债,国债的发行利率开始市场化。1984年,在日本取消对金融机构办理国债业务的禁令之后,10年期国债成为最为活跃的国债品种。因此,日本在1985年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时,虽然未达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但国债现货的发行和交易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满足国债期货推出的制度前提

债券市场是我国较早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早在1997年6月,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实现了我国国债交易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此后,随着1999年9月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招标发行,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目前,我国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已经完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国债交易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收益率曲线。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满足推出国债期货的制度前提。

此外,我国国债现货规模充足,流动性水平不断提高;财政部国债定期滚动发行制度日益成熟;期货市场法律法规及监管协作机制日益完善;银行间市场已经推出多种利率衍生品,为交易所国债期货上市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我国适时推出国债期货的条件已经具备。

上一篇:针织内衣面料知识下一篇: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