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2024-10-05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精选12篇)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货币市场产品和债券市场产品利率已基本放开;外币存贷款品种大部分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已实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可以“双向浮动”。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2年6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降息的同时, 推出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和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的举措, 意味着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启。本文在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的基础上, 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果

1.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率先突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及当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都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列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1996年初, 我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中心。当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破冰之旅。1997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利用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 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 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率先在货币市场取得突破。

2.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续跟进。

1996年, 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划款期招标、收益率招标等多种方式。同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债发行数量, 采取了多种价格招标或单一价格招标, 国债发行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9月,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 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1999年, 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成果。

3.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

1987年1月, 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以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 浮动幅度最高为20%。1999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当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 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1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2004年1月, 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70%,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100%。2004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不再设定利率浮动上限, 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提高到130%, 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仍为10%。为了提高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能力, 2006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向下浮动, 区间为15%, 2008年10月向下浮动幅度扩大到30%。2012年6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扩大到20%, 贷款利率在“上限放开, 下限管理”方面又前进了一步。目前, 除了优惠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的管制品种还有5个。

4.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1999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试办五年期以上、3 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 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2002年2月和12月, 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省级机构。2003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邮政储汇局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 利率由双方自主确定。2004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存款利率向下浮动, 下不设限, 但不能上浮。2005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12年6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向上浮动10%, 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渐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存款利率上浮开启了存款利率“双向浮动”的新时期, 存款利率从而进入“放开下限, 上限管理”的阶段。目前, 人民币存款利率的管制品种还有7个。

5. 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2000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外币贷款计结息方式由商业银行根据国际市场的利率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同时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300万美元及以上或等额其他外币的大额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2003年7月, 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2003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可向下浮动。2004年11月, 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目前, 一年期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制品种还有4个。

总体来看, 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国已放开了大部分本外币金融产品的价格,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管制的本外币利率品种还有23个 (见表1) 。

6. 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初步形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提上议事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将承担多项职能, 既可为银行存贷款业务提供定价基准, 也能够为中央银行提供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和监测指标。为建立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2006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 (Shibor)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实施准则》, 成立了Shibor工作小组。经过摸索、酝酿和试运行, 2007年1月, 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正式投入运行, 其后, Shibor的市场代表性不断提高, 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 Shibor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初步确立。

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分析

1. 通过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促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仍然较大, 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 由中央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 可以保证企业利息负担不致过重, 这也成为我国难以快速解除存贷款利率管制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可以通过扩大企业发行债券规模的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 使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相互竞争, 促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1993年我国开始企业债券发行试点, 但规模一直较小。2005年之后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其后又陆续推出中期票据、可转债、可分离债等。这些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市场化利率, 一般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100个基本点以上。2006年, 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仅为3 938亿元, 融资占比仅为5%;到2009年发行规模达到16 629亿元, 融资占比上升至13%, 2011年发行规模达到23 103亿元, 融资占比上升到24% (见表2) 。

注:企业债券包括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可转债、可分离债和公司债。

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融资结构, 而且发挥了部分替代银行贷款的功能。如果这种势头保持下去, 继续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使更多的企业从市场上融得比银行贷款更低成本的资金, 不仅可以淡化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也将形成对银行贷款的价格竞争, 这无疑会开辟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第二战场”, 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 通过扩大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 我国虽然也推出了一些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工具, 但多数产品居民不能直接参与, 难以分享市场化收益。近年来我国银行各类理财产品的推出弥补了这一不足。银行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销售并负责投资运营的资产管理计划, 其收益率不受官定利率的限制, 因期限品种丰富、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更高而受到居民的欢迎。

2007年,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额还不到1万亿元, 2009年就上升到5万亿元。2011年, 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9 176款, 发行规模达到16万多亿元 (见表3) 。在当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 利率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 (3.5%) 的占比达68%。2011年末,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接近4万亿元, 相当于同期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4.7万亿元) 的11.5%, 这部分资金事实上已经实现了利率 (收益) 的市场化。

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进行表外融资, 不仅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 也使居民享受到了投资的市场化收益。这种以体制外的方式打破存款利率的管制, 以部分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的形式, 使存款利率市场化得以悄然推进。可以设想, 当居民金融资产中市场化收益的比重越来越大, 居民和商业银行也就逐步适应了利率市场化环境, 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并最终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水到渠成。

3. 择机将存贷款利率由浮动走向全面放开。

现阶段, 我国大中型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 (一年期) 的价格在6%~7% (下浮10%至上浮20%) , 而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价格大多在9%以上 (上浮30%以上) , 而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资金需求的企业则只能以10%以上的利率、通过民间借贷或者其他渠道来融资。资金价格在不同类别企业间的这种双轨制, 明显有违市场公平原则。自2004年开始, 中央银行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且上不封顶, 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已经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权。2011年, 为了缓解通胀压力, 中央银行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高位, 银行可用资金相当一部分被冻结。在信贷资金难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大幅提高。利率下浮的贷款由年初占比21%下降到年底的7%, 利率上浮的贷款由年初占比49%上升到年底的66% (见表4) 。

单位:%

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随资金供求关系而升降的现象表明, 贷款浮动利率水平已经向利率市场化的资金真实价格靠拢。这种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利率浮动权, 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状况而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操作, 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 也为日后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我国信贷市场运行情况, 择机将贷款利率由浮动走向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则采取先分次扩大向上浮动区间, 待条件成熟时最后实现全面放开。

4. 以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多元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根据国际经验, 利率实现市场化后, 银行存贷利差会收窄, 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会下降。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仍然是存贷款, 利息收入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利率管制逐步解除, 必将出现存贷利差收窄的问题。近年来, 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开始实施以非利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战略。同时加快了金融创新步伐,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力求实现经营收益的多元化。但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结算业务和代理业务, 品种较少, 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中间业务产品不多。实际上, 商业银行有条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 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中间业务, 一方面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另一方面增加盈利来源。如果在利差收窄的冲击下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创新的行列, 扩大中间业务规模, 使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就会逐步摆脱对管制利率的依附, 改变现在的靠吃利差的生存状态, 从而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力量。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1. 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将会加大, 利率的期限结构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从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挑战。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大环境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在重点关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基础上, 增加对利率风险的关注,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具体说来,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 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测度利率风险, 强化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满足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率市场化使信贷产品定价成为存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存款定价过低或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份额, 而存款定价过高或贷款定价过低又会使竞争获得的存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存贷款定价机制, 是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应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确定自己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综合考虑风险补偿、管理成本、提前还款、贷款违约、收益比较等因素, 合理确定信贷产品价格水平, 降低收益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 商业银行应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四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

2. 商业银行应加快经营战略转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益主要是存贷款业务, 利息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银行业的存贷利差区间将会明显收窄, 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会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加快金融创新、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 实现经营收益的多元化, 才能减少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为此, 商业银行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降低对单一存贷款业务收益的依赖。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推出更多的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资金结算、担保、保函、代理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 使经营收益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逐步向赚取服务费用为主转移, 同时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化。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充分挖掘客户的各种业务资源, 多方面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获得附加收益。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存贷利差会逐步缩小, 这将迫使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业务创新, 风险溢价的判断和金融产品定价将促使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走向创新之路,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新一轮的洗牌, 而胜出者必然是那些经营灵活、创新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在此意义上, 经营战略转型就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变革。此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和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练兵。商业银行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朝着以非利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

3. 进一步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国际经验表明, 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确立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 该利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监测指标, 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基准利率并行的状况, 在信贷市场上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 在货币市场上主要是国债回购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中央银行必须推动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 从而改变直接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调控模式, 并形成通畅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经过近年的培育,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已基本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未来将会上升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来引导其他短期和中长期利率变动的基准利率。为了进一步强化Shibor的基准利率的作用, 中央银行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 促进Shibor发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功能, 进一步完善Shibor运行机制, 推进金融市场统一基准利率的形成。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 在货币市场产品定价方面, Shibor先与短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 再与中长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先与短期融资券利率挂钩, 再与贴现利率挂钩;先与金融债利率挂钩, 再与企业债利率挂钩。 (2) 在存贷款利率定价方面, 先简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档次, 再将Shibor与放开的存贷款利率挂钩。如果这些工作能够尽早完成, Shibor在利率体系中发挥出基准利率的作用, 就为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准备好了条件。

4. 金融调控应更多地使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目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在我国信贷活动中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以及其他期限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与收益。改革开放以来, 在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控制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和社会信用规模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后, 中央银行将不再直接制定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手段对市场基准利率进行调控, 并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动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动。在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西方国家, 中央银行一般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来调控市场基准利率, 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如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时, 会使联邦基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减少;而当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 会使联邦基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增加。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到联邦基金市场的资金供求, 所以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的走势。而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又会影响到长期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 市场利率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 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将重点追踪市场利率的变化态势, 维护市场资金平衡。这就需要中央银行运用相应的政策手段, 影响和引导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动, 进而实现对利率体系的间接调控, 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作用。在金融调控过程中, 中央银行应更多地使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而货币市场将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场所。

5. 对信贷市场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从国际上看, 利率实现市场后, 金融和经济运行平稳的国家和地区, 都是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对信贷市场实施了有效金融监管。相反, 放开利率管制后出现利率大幅度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 大多与其未能对信贷市场实施有效监管有关。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竞争手段也会更为复杂多样, 这就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针对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监管新模式, 在过渡期内实行有限的利率管制, 以防止出现利率失控进而引发社会问题。监管部门还要把握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和进度, 保障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 银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作用将得到凸显。当利率管制解除后, 金融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就会日趋激烈, 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正当竞争, 甚至是恶性竞争, 例如竞相抬高存款利率、用不同金融产品价格交叉补贴的方法来争取客户等。这就需要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通过自律性管理使商业银行的竞争保持在合理状态, 使信贷产品价格处于合理的区间, 从而对恶性竞争行为起到制约作用。银行业自律组织应充分发挥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 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拉拢客户, 维护正常的信贷市场秩序, 促进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 2009;1

[2].胡新智, 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 2011;6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悄然前行.国际金融, 2011;11

[4].宗良.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中国金融, 2011;8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2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而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时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在手段上更为灵活,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例如在2010年我国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上调至2.75%,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31%上调至5.81%,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3%上调至3.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

2.88%上调至3.3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

三、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整的金融市场为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利率 宏观调控 资源配置 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突出和重要。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如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利率现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至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逐步推进,具体进程情况参见表1。

表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进程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1998—1999年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1999年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2000年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2年实现中外银行外币利率政策公平

2003年放开多个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

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

2012年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七折下限取消,贷款利率市场化完成

2013年推出同业大额存单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12月11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发行总规模190亿元的同业存单。同业存单发行的突破,意味着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再次向前迈出大步。

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市场改革启动,并逐步在同业与债券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基准利率作用日益突出,既为银行提供了资金的定价基准,引导建立银行内部定价和资金转移体系,也为中央银行提供利率间接调控的操作目标和监测指标。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2013年,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政策背景下,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监管力度之大为近年所罕见,“流动性”显得弥足珍贵,货币市场利率一年内出现两次大幅波动,其中6月中上旬的“钱荒”使得Shibor隔夜利率最高达到13.44%,债券市场收益率也整体抬升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图1 2009—2013年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 2009—2013年银行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

对比近几年逐渐走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我国的存款基准利率则基本保持稳定,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自2011年以来则一直稳定在3%左右(如图3所示),低利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图3 1995—2013年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在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市场预期理论认为,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一般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一路飙升与国债市场收益率的整体提高,给我国未来的利率水平带来了一定的上行压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目前,学者普遍认同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最具参考意义。一方面,从改革背景来说,我国目前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类似,正处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通胀率总体趋势向上,市场利率持续上升,“金融脱媒”现象日趋严重,银行吸存压力增大,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等。另一方面,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步于1996年,与美国一样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伴随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市场利率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在放松管制初期,美国市场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联邦基金利率从1977 年初开始不断上涨,到1981 年7 月22 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2.36%,至今尚未超越(如图4所示)。存贷款利率也出现明显上扬。1978年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8.57%,然后才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市场利率整体一直维持在低水平,2012年4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将维持现有的高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

图4 1960年至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日)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此外,从其他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看,日本、韩国、拉美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与美国一样,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利率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的影响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利率短期内同样面临上升压力。但当前我国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利率,贷款利率放开并没有引起其大幅波动。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有相对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较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成本约束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逐步趋于理性,因此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后,预计利率水平不太可能大幅上升,短期内可能会有小幅上升和波动。

除利率市场化进程外,其他宏观因素也对利率走势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减少,全社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融资规模将下降,民间自发融资规模比重将上升,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趋缓甚至下降,从而使市场利率水平将整体趋向下行。

二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产能过剩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使得未来市场利率难以维持目前的高位水平。

三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国金融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无论在美国、日本还是在欧洲,为了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利率均呈下跌态势,有的甚至是零利率,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利率将平稳地向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靠近。

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笔者预计我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市场利率将震荡上行,并倒逼贷款利率同步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利率会降低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对均衡水平。

几点建议

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价格的变动频率将较为频繁,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将日益加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利率市场化过程的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金融监管,积极推出监管新规,降低金融机构巨大的自营投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系统风险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弊端与风险得到国际监管的普遍关注。大型金融机构过度自营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使得国际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美主要国家近几年陆续推出银行业结构性改革的自营圈护政策,希望通过强制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方式来降低自营投资风险及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这些银行业改革措施降低了监管体系的复杂度,使监管架构与金融市场结构相匹配,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扩大与传染,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25日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监会2013年“8号文”,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试图规范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业务,从银行资产管理角度要求构建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避免银行将有关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混同,也避免不同理财资金之间混淆,防止银行理财资金错配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从投资者保护角度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要求,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控的约束大大强化,同时构建了较为严格的责任机制和实施时限。

《通知》的出台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银行及其理财业务的重新审视。但《通知》涉及的监管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未来各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向银行监管机构反映实施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推动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

(二)金融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利率市场化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金融市场制度的变革,更是金融市场业务结构和竞争态势的一次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自律必然是利率市场化能否稳妥推进的重要支柱。

1.金融机构应严格控制同业资产规模,尤其要提高对期限错配的控制力度,严格防范市场风险

利差收入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由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监管机构存贷比75%的限制和贷款规模的管控,而监管机构尚未对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进行管制,因此在利润驱动下,银行以同业资产方式达到信贷目的赚取利差,使得同业业务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2007年至2013年10月,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了5.7倍。而目前同业业务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为期限错配,即以存在利率波动风险的短期负债搭配收益锁定的长期资产。当银行盲目追逐利润,扩大期限错配敞口,整个市场普遍缺少短期资金时,市场风险便完全显现出来。2013年6月的“钱荒”就是一次给银行同业业务的深刻教训,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高企,导致银行成本收益倒挂,同业业务发生亏损,短期市场流动性也受到较大冲击,产生市场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市场利率可能呈现大幅波动的走势,同业资产规模越大,期限错配越严重,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则越大。

2.商业银行须主动提高定价水平,确定合理的风险收益

利率市场化把商业银行带入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中,面对竞争压力,提高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定价水平应体现和涵盖不同客户的风险溢价,特别是大银行针对最优质客户的最优贷款利率,起到了市场定价锚的作用,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提供参考,又可以发挥类似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三)金融机构应严防信用风险,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与高利差

为保证较大的业务利差,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日益增大。在贷款业务上,对高利差的追求,使其一方面将信贷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风险较高的行业领域,从而导致不良贷款不断暴露,如前几年的钢贸企业;另一方面在同一领域的客户选择上,还易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即选择冒险性客户而淘汰稳健型客户,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集聚与放大,增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在投资业务上,“刚性兑付”的心态使得金融机构过度单边关注收益率的高低,将资金过多配置于评级较低、风险较大的债券与信托产品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构成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更是给广大投资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对金融改革而言,刚性兑付的打破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它使得风险有序释放,将给改革进一步踏入“深水区”创造较好的环境,未来存款保险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金融机构破产与退出机制也有望稳健提速。

(四)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相互推动

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且往往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及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即实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越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就越大。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实现金融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的优化配置,要达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还需要经济体系的完全市场化,包括其他要素市场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地方融资平台的约束硬化,政府管制、管理的市场化等,让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发出正确的风险收益信号,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4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

(一)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 利率市场化的特点。

1.渐进性。利率管制存在很长的时间, 这对于宏观调控、银行经营、企业融资、居民储蓄心理有很深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需有其他改革配套推进, 不能单枪匹马地冒进。它对于经济的影响巨大, 国家要彻底, 同时平稳地从利率管制过渡到利率市场化, 必然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2.突破性。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这使国家失去对利率的决定权。国家从当事人变成了第三人, 从决定者变成了引导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利益, 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利益。这对于国有制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3.科学性。当今全世界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发展繁荣, 这点在世贸组织成立后就更为突出。为使经济有更大突破, 必须推进货币的市场化, 这其中就包括了利率市场化, 使之与商品的市场化结合。利率市场化能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使之在与拥有雄厚资本的国外金融机构的较量中不会落下风。利率市场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能为经济的长久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4.困难性。要在短期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不可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在改革期会带来很多问题。一国必须有稳定的经济, 成熟的金融市场, 完善的监督体系, 才能实现市场利率化, 如果不具备这三点, 贸然改革, 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必须设想所有的困难, 同时找出应对措施, 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那么被动。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获得的利润减少。银行最基本的盈利业务就是存贷款利率差, 因为存贷款的利率差, 赚到利率差与本金乘积的钱。原来银行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肯定会提高存贷款利率差。但是银行间会相互竞争, 反而导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变小。金融当局为了保护银行, 进行利率管制, 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局规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差不能过于小。毕竟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 国有银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是绝对不会也是不能倒的。然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 也就存在存贷款利率差变得很小的可能, 会使银行的利益变少。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银行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 以应对在存贷款业务中失去的利润。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在发展中间业务上, 我国银行与国外银行有重大的差距。银行说到底属于服务业, 中间业务正好体现了服务的理念。

(二)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利率管制时期, 银行往往青睐于给予大企业贷款。大企业有强大的资本保障, 银行形成坏账的机率小, 风险也小。而贷款给中小企业, 意味着银行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相反中小企业往往资本少, 资金周转能力弱, 银行给予的贷款很容易变成不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变得容易。这会促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研究, 管理理念的创新, 同时也会使中小企业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 活跃了商品交易等经济市场,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 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改革创新, 没有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中转变观念, 提高技术和管理观念, 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洗牌, 最终破产的命运。

(三) 利率市场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人们有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利率管制时期, 所有银行的利率水平是统一的。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在一定范围内确定利率水平。人们可以在实力强, 信誉好, 但是利率稍低的银行和实力较弱但利率高的银行之间作出选择。利率市场化总体会使存款利率增加, 人们会把更多的资本用于投资理财, 而非纯物质消费。这样会驱使金融机构开拓更多的理财业务。在储蓄方面, 人们可以选择大额可转让定期储蓄业务, 它的特点是期限很短、面额较大 (至少30万人民币) 、可转让、收益远高于普通储蓄。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债券远期、股指期货、期权等在我国的发展, 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三、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率是物价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进而能使物价与市场实际情况更加贴近, 国家对于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更能起到作用。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经过30多年,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劳务的价格和实物商品由于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更能被人们接受。但是利率的变动之前始终由政府把控, 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很大的制约。货币系统和实物系统应该同时发展, 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期, 经济会产生震荡, 但是在改革的后期及改革完成后, 我国的经济会迈向新的阶段。

(二) 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的要求。利率市场化会将金融机构洗牌, 整合, 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开拓更多的业务, 大力开展中间业务。金融机构创新的金融产品会更受人们的欢迎, 同时也能活跃经济, 吸纳更多的资金, 而因货币的供求关系形成的金融市场利率也更加客观。良好和活跃的金融市场氛围同时也会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三) 利率市场化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新的金融形势的要求。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 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与世界接轨的事实。这意味我们要按照国际上的通行经济规则管理经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我国, 带来很多新的冲击, 比如新的资本市场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我国监管机构仍然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管制, 会使他们在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中落入下风。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在世界的竞争力, 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 经济发展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经济是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需要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形成了高资本流入、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不利局面。作为第一个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 阿根廷在1971年开始了此改革, 1977年取消了对利率的所有管制, 仅仅通过几年就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阿根廷那时经济发展并不稳定, 却贸然地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 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是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 所以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国必须稳步发展经济, 这样才能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有在经济稳定时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同时它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不要妄想用利率市场化拯救经济, 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

(二) 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成熟的金融市场可以分流银行的资金, 促使其参与市场竞争, 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和产品选择, 分散原本集中的风险, 保证了市场的安全。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 同时他们的改革过于激进。原本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但是政府对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没有进行引导和控制, 使得利率自由化后, 银行的竞争集中在利率方面, 风险也集中在利率方面, 最终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失败了。相反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在完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日本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 国内的国债, 流通市场及货币市场都已经充分发展, 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一马平川, 十分顺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做保证, 不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震荡会使金融市场混乱, 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三) 渐进式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路线。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渐进式改革才是长远的, 持久的, 成功的改革。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过于急功近利, 选择了激进式改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它们经济的各方面基础都不好, 而此改革对经济的冲击十分巨大, 改革的后遗症也多, 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美国作为世界霸主, 经济基础很好, 但是其改革却是漫长的, 也是成熟的。从1970年进行初步规划, 在1986年基本完成改革, 最终在2011年Q条例关于存款利率的全部条例被完全终止。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40年。这是成熟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不够成熟, 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 经济比较脆弱, 想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 就必须一步一步改革。

(四)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完全自由化, 政府应该扮演老师和裁判的角色。利率市场化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能使得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新西兰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是并没有出现很多后遗症。这是由于新西兰经济稳定, 而且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新西兰在利率市场化后三年禁止新银行进入, 使本国原本存在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一改革。而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 银行间恶性竞争, 金融体系崩溃, 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 必须从自身开始提升, 提高廉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烈打击腐败、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 同时在部门管理制度和理念方面不断进步, 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这样才能真正对我国的人民生活、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发展、经济发展起到作用。

(五) 有效的金融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 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 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人们在银行破产时取得大部分存款, 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 能维护金融稳定。但是在我国这两项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必须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只能救助暂时有流动性问题和面临破产的银行, 不能过于宽泛地救助不符合标准的银行。另外, 更加明确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秩序时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赋予中央银行足够的权力, 并使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达成监督信息共享。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减小了存贷款利差, 国有大银行不会倒, 但是很多小银行可能因此破产, 为了保护存户, 必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另外, 要清楚限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职能, 不能让它成为机构争权的工具, 不然就和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存款保险制度肯定能发挥重大作用。而在保险费率、存款保险机构设置、投保方式等方面要充分与我国当前国情和经济形势结合, 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六) 新型的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 银行主要体现的是服务, 这样银行的盈利就减少了对资本金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靠存贷款的利差, 这样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对资本金的依赖, 银行要发展就需要再融资以增加资本金, 这就使银行发展受到了束搏。所以, 银行必须发展中间业务, 使它代替存贷款业务成为银行最能盈利的业务。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款利差浮动过大给银行带来了风险, 另外, 银行有了产品的定价权, 可以更好地进行金融创新。但是银行想在中间业务上占据制高点, 还要依靠自身在传统业务中建立经济实力强大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71~85

[2]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41~146, 229~243

[3]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76~123

[4]徐静.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金融, 2014, 4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篇5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践经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是一次实质性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7月20日,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Q条例”,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美国实行渐进模式,首先从7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从80年代开始,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最后在1986年美国彻底取消利率管制,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场被动的改革,因实行对内管制、对外自由的措施导致金融贸易摩擦不断,迫使日本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1)实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票据买卖利率及大额可转让定期的发行利率市场化;(2)在存贷款方面,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要求,同时管制大额存款的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由以前的法定水平加一定利差决定改为由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并停止了利率的窗口指导,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3)日本遵循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日本经过长达的努力,在圆满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的经济进入低迷期,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国内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1985年印度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探,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年本国政府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并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央行宣布商业银行可自行决定储蓄存款的利率,标志印度利率市场化完成。印度是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借鉴印度进程。

(四)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失败为告终,1974年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私人可设立金融公司及放松各种利率管制,经过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智利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等,使该国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挽救,对利率进行重新管制。

三、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四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不难发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一些必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遵循的。

(一)完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

成功地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首先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参与主体越多,风险偏好的种类越多,利率越就有代表性;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以货币市场为突破口,应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建设,增加交易品种数量,扩大金融创新规模,所产生的利率越能体现出期限性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参照国外实际经验完善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是隐性保险,而存款保险应显性表现出来,应对存款险设定上限。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客户的利益,防止挤兑,而且可降低道德风险。因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通过提高利率,当发生银行兼并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使存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因此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

(三)选择最佳时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从上述各国的实际经验来看,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采取渐进模式,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并且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存款利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存款利率放开,是因为它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还不平衡,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选择最佳时机,金融市场完善,银行自行定价权放开,银行竞争理性、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等使利率管制起不到作用。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采用渐进式,选择最佳时机取消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四)建立金融监督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有一套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能够保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我国的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在监督方面经验少,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准则、先进监管理念、监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并结合本国市场发展,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社,.

[2]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中小企业,2013(09).

[3]程小祥.国际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01).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0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要点 篇6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直面3个核心问题:利率改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这3个问题中,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处于首位,它是解决金融体制性问题的突破口,是全面金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厘清几个认识误区

当前关于利率改革有一些认识误区,有些甚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不加以厘清,对改革方式和节奏的选择会产生负面影响。

利率改革后市场主体普遍受益

部分观点认为利率改革后市场各方主体会普遍受益。实际上,利率改革是一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由于短期内整体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对于存款人来说,获益是相对确定的,但对于借款人而言,则可能会普遍受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能会不降反升,而部分现金流短缺的市政和长期基建项目甚至会因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而难以为继。

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银行“暴利”结束

对银行“暴利”的讨论始于2009年前后。当时银行的净息差(NIM)接近3%,至2013年年底已降至2.3%左右。我们可以横向观察其他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市场的净息差水平通常只有1.5%~1.6%,但香港市场体量太小,基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借贷活动大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其利差水平不典型。再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是3.8%,其中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分别为2.53%、3.41%、5.69%和2.68%。而中国内地同时期的净息差大概只有3%。再看发展中国家,2011年巴西、印度、俄罗斯的银行业净息差分别达到8%、4.3%和6%,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水平。

因此,利率管制放开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到底是扩大抑或收窄,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已完成规模的原始积累,下一阶段的经营重点将放在保持可续经营、适应监管规则变化等方面。粗略地看,在我国前10大银行的净息差构成中,1%左右的管理成本是刚性的,包括人员工资、房租、电子设备、市场营销等;1%左右的拨备、税费也是刚性的;另外0.5%~1%的净息差是银行维持10%~15%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以自我补充资本的内在要求,如果ROE过低,银行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资本积累,需要频繁到资本市场募集资本,带给社会的压力将更大。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的明显下降只会伴随业务结构的转变而产生,即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以后,风险资产占比会减少,从而贷款的拨备和ROE的要求会下降,净息差才会真正出现社会期望的下降空间。

金融自由化大幅释放改革红利

从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看,除英美等少数传统发达国家外,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推进少有成功的先例。拉美、东南亚、日本推行的金融自由化都没有成功,均导致或派生出较为剧烈的金融动荡。原因在于,三率改革同步推进的叠加效应复杂,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蕴含着相当的系统性风险,且很难预测。因此,应该正视利率、汇率、资本管制三者的内在改革次序,循序推进。

策略要点

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保持改革节奏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想要自然超越第一并主导世界难度非常巨大,必将遭遇多方面的遏制,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和持久战。美国经济体量即使在1870年前后就超过了英国,但真正改变世界格局则还是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既然是一场长跑,一场拉锯战,如何才能跟住对手、等待时机便是核心问题。当前中国的金融业既要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更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没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导致金融动荡,整体经济可能会迅速坠落,并长期低迷,再想赶超难比登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改革的进攻需要与防守并重,保持较好的推进节奏。

若市场已经存在利率基准,利率改革可一步到位。当利率基准缺失时,利率管制放开其实并非利率改革的完成,而只是利率基准形成过程的继续。目前国情下,显然利率分次放开比一次放开更稳妥。在形成基准的过程中将一次波峰分拆成几次波峰,将总量风险分期承担,防止改革压力集中释放,确保社会各界平滑适应利率上升的阵痛。

保持改革透明度

提前公布整体方案,形成市场预期,保证自我调节,可有效防止市场集体“迷路”。中国香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本币存款利率改革方案安排审慎,全程历时7年,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步骤:阶段一是1994年10月~1995年11月,逐次撤销了1个月以上定期存款、7天以上定期存款、7天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随后进入长达3年的观察期,香港政府密切监察放宽利率管制对市场的影响;阶段二是2000年7月~2001年7月,逐次撤销少于7天的定期存款、储蓄及往来(活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利率改革方案早在1994年10月改革启动前就已公布,市场主体得以提前调节自身预期,适应改革需求。

推进一元市场建设

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取消75%的存贷比限制,或是取消“自营存款”限制,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核算,结束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分割的二元市场状态,从而发挥资金市场三个利率基准的定价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管制放开后利率走势的可控。同时,由于资金市场资金可以进入信贷市场,会大幅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规模的迅速放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信用总量的失控,因此,我国央行自2009年实施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政策应保留一段时间,直至改革波峰过去后再逐步淡出。

把握改革时机

鉴于利率改革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改革初期会导致存款者受益,借款者受损,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就要更多地从借款者角度思考,力争在企业总体成本上升的和缓期实施。而影响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两个变量是通胀率和生产要素价格,这两个方面的稳定期方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

一是通胀率较低时期。低通胀时期,存款负利率效应不明显,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不明显,相应的名义贷款利率上升也不明显,企业相对容易承受,对实体经济负面冲击相对较小。

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稳定时期。生产要素价格稳定,企业经营预期比较明确,可以专心应对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活动面临一定通缩的压力,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而各类大宗原材料、土地、运输、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又在趋于平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正在出现,应予把握。

本文节选自曹彤所长的《存款利率开放面临两难选择》一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7

一、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政府一直严格监管着金融市场的利率, 银行业一旦遇到问题, 央行就扮演着一个慈善机构的角色, 必须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根据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的变化曾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 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是受严格的控制, 银行业还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业。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已经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必须对我国的利率体制进行改革, 而利率改革的重要手段, 必须让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2012年央行放开银行利率监管, 使得利率走向市场化, 利率由市场监管制定, 银行业按照银监会的监管制定利率制度。作者通过调查发现, 利率放开实质是央行对银行资金滞待, 资金流动去向不明的施压。央行这种决定向金融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银行业的问题, 要让银行业自己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利率市场化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一) 金融市场的管理体制滞后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 其目标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现在, 金融市场实行双轨制, 政府对金融市场利率的监管还没有完全放开, 这在根本上不利于资金的市场优化配置, 因此需要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就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金融监管理念, 建立适合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管理体制。

(二) 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现代经济中, 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 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 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 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 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

(三)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放开利率管制, 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6月份的货币流动性惊魂, 现在流动性开始充裕, 看上去经济情况不错。10月16日, 央行新闻发言人就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以及房地产信贷情况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其中提及金融数据, 第一个特点就是, 从总量上看, 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9月末, M2增长14.2%, 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1~9月, 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2.24万亿元;其中, 人民币贷款新增7.2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70亿元。央行认为流动性充裕, 外汇流入明显增加, 银行体系流动性增长有所加快。尽管流动性如此充裕, 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却维持在高位, 7、8月份隔夜拆借利率3.3%左右, 9月份, 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47%和3.49%, 与上月基本持平。这样的利率基本平稳, 但与十年前隔夜拆借利率2.18%左右、2010年的隔夜拆借利率1.61%相比, 还是上升了一个台阶。从2011年开始, 实际利率已经大幅上涨, 到今年6月压力测试上升到了6.43%的峰值。货币依旧以平稳为主, 利率峰值短期内不会再出现, 但拆借利率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与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上升幅度, 高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升幅度。货币增速与利率, 前者维持平稳上升, 后者却抑制不住向上蹿升。相比于货币与信贷增速, 中国经济增速并不算快。华尔街见闻引述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XILI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回落更多。如果家庭消费占GDP比重在未来10年里, 从现在的34%升至50%, 那么年投资增长则需要回落至-3%。这意味着GDP增速回落至4%, 目前7.5%的增速很可能不保。所以, 当前不是最好的利率改革时期, 如果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时间进行利率改革很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给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

三、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计划经济为主, 行政管理一直渗透在经济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很小。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慢慢放开了对经济领域的监管, 市场的作用慢慢增强。经济领域的改革范围和深度逐步加强,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不例外, 从以前政府严格监控的市场利率体系, 到目前的渐进的, 逐步放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已经给我国科学市场金融体系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两种:l、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放松及至取消对各种利率的管制;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对各种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前者称为激进方式, 后者所谓渐进方式。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 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缩短新旧体制的过渡时间;可以将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在短期内全面推向市场;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开的和公平的资金市场。不利方面:容易激发利率震荡, 增加了金融资产风险, 引起经济衰退;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很大的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式, 有利的一面是:对现时经济运行态势不会产生太大冲击;利于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能使“地下”利率公开化, 能够为金融市场化成分的积累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保证, 使资金供求适时纳入市场机制运作。不利的一面:使新旧体制转换的摩擦增大;容易加剧利率水平、期限、种类与结构之间的矛盾;会产生不公平竞争, 从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

从以上分析来看, 我国应选择渐进方式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宜, 原因在于:第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在我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 从实际效果看, 改革是成功的。所以, 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是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 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 这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另外还得益于金融市场比较成熟, 货币当局监管力量较强, 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 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所以, 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 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现实选择。

(二) 如何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1. 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

2012年中美双方在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谈到了汇率问题, 都认为应该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 在过去中国贸易顺差比较大的时候, 汇率是有升值趋势的, 市场的供求关系也给出了这样的信号。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影响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信心, 中国外汇市场的情况和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双向波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多方面配套、渐进式进行。近年来, 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促进经济的再平衡, 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已经于2011年下降至2.8%。美国也承诺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至3%以内。实际上, 如果市场证明还存在不平衡, 市场力量也会起到纠正不平衡的作用。对于利率问题, 周小川称, 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 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今后随着整个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市场的向前推进还会继续渐进向前, 改革还是要多方面配套、渐进式进行。

2. 央行要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利率管制, 建立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2013年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出了关键一步。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显然, 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 将给诸多大中小银行一个强烈的信号, 即利率市场化过程正在加速进行, 这必然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与竞争的加剧。毕竟我们现在银行的盈利模式与古代钱庄并未有多少质的区别, 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差。在存款保险制度逐渐确立的条件下, 利率市场化该个人中最为重要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是改革之必然趋势。一旦改革完成, 在激烈的竞争作用下, 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下降, 到那时, 银行利润必然下降。一些经营状况一般以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将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

3. 应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

我国的投资活动及经济发展更依赖银行信贷投放, 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 并占有主导地位。相比而言, 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则明显滞后。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 在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的构成中, 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的占比仅13.3%, 而人民币贷款占比超过50%。面对如此情况, 只有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充分发挥债市融资和股市融资的作用, 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才能使整个金融市场对市场化价格的适应程度不断提高, 对存贷款管制利率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最终水到渠成地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

三、小结

总之,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 让市场在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这样, 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转变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 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弊端和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在结合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积极、渐进的改革方案, 以期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

关键词: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方向,途径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01) .

[2]黄志龙.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必要性及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04) .

[3]萨奇.利率市场化与高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 1996 (01) .

[4]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 2001 (01) .

[5]高芳.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暨南大学, 2012 (10) .

[6]刘金钵.三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价值工程, 2003 (03) .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 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 此前, 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 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 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 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 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 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 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 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 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 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 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 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 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 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 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 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98年, 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 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 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 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 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 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1.7],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0]。同年10月, 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 (不含城乡信用社) 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 08年又扩大为0.7倍, 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 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 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 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 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PMI同比下降1.4%, 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 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 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 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 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 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 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 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趋向宽松, 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 外部环境倒逼

其实, 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 主动的改革倒是很少见的。比如, 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 21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规定, 存款的实际利率其实为负, 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货币来源受阻, 金融脱媒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 监管层不得不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 通胀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处于最高限水平。即使这样, 实际利率也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下, 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商业银行变相吸储的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存贷款市场的正常秩序, 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质上已经迫在眉睫。

(三)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着“先外币, 后本币;先贷款, 后存款;先长期, 后短期;先大额, 后小额”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 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境外利率的市场化, 对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短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都很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接受过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 大部分从事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 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 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 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同时, 我国金融市场上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这都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利率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率本身的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按照上述条件,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 和主要负债—储蓄, 二者由于到期日的不同产生盈利的不确定性。在分析重新定价风险时, 需把受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分成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缺口越大, 商业银行所需要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具体来说,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大于利率敏感型负债, 则缺口为正缺口, 利率下降时会带来利率风险;反之,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小于利率敏感型负债时, 缺口为负缺口, 当利率上升时会带来利率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各种债券按照期限的不同连接的收益率曲线, 其斜率会由于所处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出现变化, 分为正收益率曲线风险和负收益率曲线风险。前者描述的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比短期的高, 这种情况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后者说的是长期债券收益率比短期的要低, 产生收益率风险。

基准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一致时, 因参照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波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所制定, 所以基准风险不会太大,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以后也可能会以Libor等作为参考, 由此而产生的基准利率风险也随之增加。

期权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权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支付贷款或者重新存入某一存款, 由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在利率上升时, 存款人可能会提早取回该存款, 然后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 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在利率下降时, 贷款人更倾向于选择提前支付贷款, 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获得贷款, 以减轻利息负担。这样会缩小银行存贷利差, 带来利率风险。

由此看来,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包含的利率风险比较大,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冲击带来的影响不会小。所以应提前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纵观国际经验, 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国民储蓄来发展经济, 利率定价方面往往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把利率水平控制在均衡水平之下, 因此, 一旦管制被取消, 利率上升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率的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变化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银行净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 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净利息收入;其次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 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银行未来的净现金流按市场利率贴现的现值, 因此银行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利率的高低。再次存贷款利率调整的非均衡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基差风险。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另外, 短期存贷与产期存贷利差不一致的情况下, 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协调也会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最后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性风险。当利率调高时, 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转存为长期存款。当利率调低时, 贷款者则可能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而重贷利率更低的新贷款, 所以利率的上调和下调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性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 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 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对利率风险的过度暴露, 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使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资产和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负债相匹配, 确保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例如, 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 则可以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 即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如果预测利率呈下降趋势, 则可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负, 即利率敏感负债大于利率敏感资产,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 确保银行收益的经营目的。

(二) 加强金融创新, 开发金融衍生品, 转移利率风险

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两种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通过对表内科目的调整来实现利率风险的最小化或者赚取风险收益。简单地说, 就是使缺口调整至符合利率走势, 或者保持缺口为零。不过, 在实际操作中, 特别是在利率频繁变动过程中,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套期保值是指商业银行为现有的资产和负债头寸保值, 或作为某种将来头寸的替代品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通常是对表外科目进行操作, 来减少表内科目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如利率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 积极探索运用表外技术防范表内风险的办法。同时应增加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 扩大货币市场规模, 消除货币市场分割的状态, 加强市场间的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该建立利率期货市场, 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分散提供市场手段。

此外, 还应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 加大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 提高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以便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朱小明, 饶育蕾, 刘湘云.基于CKLS过程的国债利率风险计量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08) .

[4]肖燕, 邹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江淮论坛, 2006 (03) .

[5]李丽.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 2011 (01) .

[6]牟怡楠, 陆能.利率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5) .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9

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无疑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 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助于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东川农村信用社作为在东川这样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域地区中, 目前唯一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营业网点遍布各乡镇, 存贷款居全区各金融机构之首,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对其影响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 我行对其进行了调查。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政策推出后对东川农信社的影响

(一) 贷款定价政策和水平无明显变化

在存款利率方面, 东川农村信用社各档次存款利率上浮至人行基准利率的1.1倍;从贷款利率定价制度情况看, 东川区农村信用联社采用传统的定价方法, 即基准贷款利率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 信用社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将贷款分为普通贷款、社员贷款、质押贷款3大类, 2012年, 农村信用社调整了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普通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上浮60%调整为上浮80%、质押贷款利率上浮20% (未调整) , 对社员贷款利率进一步细分, 从原来一律上浮40%调整为根据入股金额划分不同的利率档次:自然人股东入股分为5万 (不含) 以下、5~10万 (不含) 、10~30万 (不含) 、3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法人股东分为10万 (不含) 以下、10~30万 (不含) 、30~60万 (不含) 、6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根据不同档次分别上浮60%、65%、70%、75%。个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浮5%, 无第二套住房贷款。

据我行利率监测情况显示:2013年3季度, 东川农信社6个月以内贷款发生额1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7.9348%, 比2季度下降3.0792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416%, 发生额22万元;最低利率为5.6%, 发生额25万元。6个月至1年贷款发生额12362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1335%, 比2季度下降0.3606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808%, 发生额3096万元;最低利率为6%, 发生额2305万元。1年至3年贷款发生额130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7748%, 比2季度提高0.3501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97%, 发生额3364万元;最低利率为5.985%, 发生额56万元。3年至5年贷款发生额3000万元, 利率为9.6%, 比2季度下降1.142个百分点。5年至10年利率为10.742%, 贷款发生额500万元, 比2季度提高2.096个百分点。

2013年3季度东川农信社贷款利率在[0.9, 2]之间, 加权平均利率为9.4921%, 比2季度下降0.0229个百分点, 没有低于0.7倍的情况。贷款定价政策与水平无明显变化。

(二) 盈利能力提高

截止到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净息差为0.05%, 同比无变化;利息收入2.05亿元, 同比增21.3%;利息支出0.51亿元, 同比增18.60%;利润总额0.74亿元, 同比增3.03%。

(三) 对贴现利率定价机制的变化及影响

今年5月起, 东川农信社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从市联社营业部转入买断式转贴现, 利率为基准利率, 利率定价权掌握在市联社手中, 东川农信社无实际定价权。

(四) 取消2.3倍利率上限后, 对“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

截止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涉农贷款106311万元, 同比增速为26.93%,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0.32个百分点, 改变了去年涉农贷款增幅一直低于各项贷款增幅的状况;累计发放51016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0200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26.7%, 3季度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6932%, 比2季度下降0.2484个百分点。截止2013年3季度末, 小微企业贷款136082万元, 同比增速为19.95%,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3.34个百分点;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3770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3700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6194%, 比2季度提高0.0625个百分点。

二、清晰定位, 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应对利率市场化

目前东川农信社的利率定价方式相对粗放简单, 定价水平普遍较高,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同业间竞争, 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收益, 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 将会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风险。合理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农信社来说势在必行, 需结合市场化因素、差别化因素、成本效益风险匹配等因素, 使利率更具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 同时建立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加速贷款审批速度、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将有利于促进利润增长的持续性。

(一) 创新业务, 促使贷款结构多元化

东川农信社自今年5月起, 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改变了贷款业务单一的状况。今后, 信用社将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 扩大市场投融资渠道, 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 调整利润结构, 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 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二)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东川农信社在加快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 将从软件方面着手, 一方面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风险溢价测评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 另一方面将培育管理人才, 提高利率科学定价水平。

(三) 加大优质客户培育力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篇10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 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中央银行则只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手段来引导市场利率, 使之间接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央行规定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 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 减小了商业银行出现恶性竞争的概率, 保护了商业银行的合理利润,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但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利率管制中的金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更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 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将基准利率的制定权交给市场, 但如果放松了央行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 又没有其他可靠的替代基准, 结果可能更坏 (易纲, 2008) 。因此, 如何确定和运行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基准利率, 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在放开各类利率的同时, 也积极推动我国的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培育。1996年6月取消拆借利率上限管理, 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完全市场化, 形成中国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CHIBOR) 。但由于其在代表性基准利率形成上的缺陷, 在借鉴伦敦、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2007年1月4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正式上线。经过几年的运行, SHIBOR的市场代表性不断提高, 以其为基准的市场交易不断扩大, SHIBOR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

本文从SHIBOR产生以来的研究情况、SHIBOR目前在发挥基准利率作用时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来简要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基准利率选择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粗略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SHIBOR产生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2007年SHIBOR诞生以来, 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SHIBOR基准利率地位的可行性、必要性、运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其中, 许多学者对SHI-BOR的发展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如杨晓胜 (2007) 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得出SHIBOR的产生是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胡晋芳 (2007) 通过研究SHIBOR与同业拆借利率的相关性、以及SHIBOR在票据业务、债券业务、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渗透作用, 肯定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突出表现。易纲 (2008) 从SHIBOR与利率市场化、产品创新、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等角度论述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SHIBOR在金融市场定价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希望。

同时, 由于SHIBOR推出的时间较短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不完善。许多学者在对SHIBOR的研究中认为其作为我国的基准利率还有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限于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状况, SHIBOR要真正担当起基准利率的职责并非易事。如易纲 (2008) 认为目前报价与交易价之间的差异、尤其是3个月以上的价格差异仍然是影响SHIBOR报价可信度、权威性的主要因素。高占军 (2007) 认为发展SHIBOR仍需解决需求问题、交易性与市场性问题、交易期限均衡分布问题, 否则SHIBOR恐怕很难摆脱回购利率的影子。姚秦、陈晓平 (2007) 通过研究发现, 目前的SHIBOR报价在长端和短端分别参考了两个体系:短端 (1个月以内) 主要参考债券回购利率, 长端 (1个月到1年) 则基本参考央行票据发行利率 (一般比央票高10到20个BP) , 因此SHIBOR不能以独立定价影响其他利率。易宪容 (2007) 认为在形成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 SHIBOR在国内利率体系的覆盖面很小, 成为真正的基准利率的征途漫漫。

综上所述, SHIBOR在基准利率功能的逐步发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其依旧在基准利率地位的可行性、必要性、运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和不足。并且, 这些缺点和不足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SHIBOR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行六年来, SHIBOR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准利率作用。但也要看到, 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大环境, SHIBOR的基准属性仍然不完善, 应用不够广泛, 仍有待进一步推广。特别是中长期SHI-BOR的市场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相对欠缺, 限制了SHIBOR基准功能的发挥。具体来讲, 有以下几点。

(一) SHIBOR, 特别是长期SHIBOR的公允性不足。

SHI-BOR是由16家大的报价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在每个交易日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报价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短期SHIBOR的基准性已经获得市场认可, 但是中长期限的SHIBOR的基准性仍受到一些质疑。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以短期交易为主, 在拆借市场上, 也以一天和七天的品种为主, 3个月以上的SHIBOR报价质量不高, 具体表现为交易价包含了一些超出市场安排的因素, 包括与对手方的其他利益安排、利益调整等, 使得交易价与报价存在差距。因此市场仍然质疑中长期SHIBOR的公允性, 限制了其公允作用的发挥。

(二) SHIBOR与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结合不足。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比较成熟的基准利率, 比如说LI-BOR, 已经成为了基础性金融工具的挂钩利率, 国际借贷的基准利率, 甚至国际衍生工具市场的参照利率。而SHIBOR在国内金融产品的设计中的规模和品种还相当有限, 在零售借贷市场上作为基准利率更是少之又少。目前, SHIBOR作为定价基础还主要集中在银行同业之间, 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也很少与SHIBOR挂钩。其他主要的金融产品, 如内部公积金、公益金、内部信托, 理财、住房公积金、券商存管等都尚未与SHIBOR挂钩。

(三) SHIBOR本身作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偏弱。

近年来, 一些学者通过将SHIBOR与国债利率、央票利率以及回购市场利率进行相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 SHI-BOR与上述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但相关性较弱。如1年期SHIBOR的变动不能引起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的变动, 而央行票据利率的调节却能引起SHIBOR的相应变动。同时一些学者还将SHIBOR与CPI和M2等经济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表明, SHIBOR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相关系数较低,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性较高, 且SHIBOR的变动不能引起CPI的变化, CPI的变化却能引起SHIBOR的变动。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效率较低, SHIBOR的变动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过程并不通畅, SHIBOR与我国重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还不足。

四、对策和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金融市场替代中央银行成为基准利率提供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SHIBOR作为央行着重培育的“准基准利率”, 具有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其目前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市场运行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这一制度。

(一) 完善SHIBOR自身运行机制。

1. 扩大报价行的范围。

目前, 报价团涉及的范围较窄, 主要是一些全国性的大银行。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特殊性, 这些大银行利益趋同, 资金头寸的松紧差别不大。与回购市场相比,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主体较少, 市场规模不大, 且拆借期限集中于短期, 这不利于SHIBOR基准利率地位的形成。因此, 要进一步放宽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限制, 使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更加多元化, 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规模, 一是应将同业拆借市场中影响力大、拆借金额大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进来, 同时引入某些在金融市场上影响力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在进一步完善报价行的准入机制的同时, 建立报价行的退出机制, 提高报价的精确性, 这也可以减少多家银行串通报价的可能性。

2. 加强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定价范围。

我国目前的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浮动利率债券、利率衍生品等的定价还主要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这不利于SHIBOR基准地位的确定。由于货币市场与SHIBOR的相关性较强, 首先应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工具采用SHIBOR作为基础定价利率。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类金融工具的规模与品种有待进一步拓展。央行和银监会要加大对SHIBOR定价的产品的宣传, 提高其社会认可度。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以SHIBOR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二) 改善SHIBOR的市场运行环境。

1. 加强货币市场特别是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

SHIBOR作为一种货币市场利率, 其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深度。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规模越大, SHIBOR的代表性越强。因此要积极发展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特别地, 对于同业拆借市场, 要鼓励更多的非金融类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参与, 扩大交易主体规模。

2.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 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才能真正建设SHIBOR为基准利率, 发挥货币政策利率调控作用。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如果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规定过于严格, 市场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很难去研究SHIBOR所反映的信息, 更不用说将其作为内部转移定价的基础。只有通过逐步扩大基准利率的浮动上下限, 利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倒逼效应, 通过央行的合理引导, 推动市场主体真正将SHIBOR作为定价的基础。

3. 完善相关金融市场制度和法律。

SHIBOR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利率, 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全的金融市场法规和制度。因此, 确立SHIBOR作为我国的基准利率也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相关金融市场制度和法律。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授信制度建设, 加强信用评级建设。二是要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律法规制度。一方面, 弱化行政手段, 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 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涉及金融各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持续监管制度、自律管理制度、退出机制等法律法规完善。

4. 同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货币, 所以要稳步推进中国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积极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 作为人民币交易基础的货币市场的发展关系着人民币的国际金融市场能否真正建立。因此, 要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 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进而倒逼SHIBOR基准地位的确立。

参考文献

[1].易纲.进一步确立Shibor的基准性地位[J].中国货币市场, 2008, 1

[2].张晓慧.全面提升Shibor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地位[J].中国金融, 2011, 12

[3].邹蜀宁, 马居亭, 丁培培.我国SHIBOR基准性地位研究及改进[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12

[4].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5].张际.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金融, 2012, 9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改革 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可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998年后,开始允许贷款利率浮动,2004年10月,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加剧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客户资源等领域的猛烈竞争,要求其有足够强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力,要求其拥有更强的资产定价能力,要求其改善资产运用等等,这些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目前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关键,迫切需要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也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一、目前金融机构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表现及原因

1.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建设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疏通自主定价的“源头”。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并在法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仍存在着“行政化”的影子,一长独大、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制衡机制并未充分实现,董(理)事会下设的利率定价委员会并未真正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尤其在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委员会有的有名无实,出现了利率定价由几位领导研究拍板决定的现象,这在源头上阻碍了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

2.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改进差异化定价的“位子”。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一般采用总分行的机构设置模式,利率定价权往往集中在总行,分支机构不管规模有多大、路途有多远在利率定价上基本都属于总行的“终端”,没有差异化自主定价的权力,这与利率市场化颇有差距。而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权更是集中在联社,基层信用社等营业网点被约束在联社设定的“条框”中,并且农村信用联社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管理部门,利率定价“缺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3.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主观意识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增强积极定价的“习惯”。由于长期受利率管制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执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态度,缺乏自主独立定价的意识,没有完全从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尤其对存款利率定价更是无所适从,基本上“清一色”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

4.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提高利率科学定价的“本领”。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资金的“卖方”市场,资金的垄断地位养成了利率定价的惰性,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贷户只能无条件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科学定价能力的养成和锻炼。

5.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信息来源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建立利率定价客户信息“数据库”。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发放的企业贷款多数为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要收集真实准确的信息比较困难。同时,金融机构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也不利于利率的准确定价。

6.金融机构利润来源渠道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构建资金运用“多元化”格局减少利率定价的“顾虑”。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有至少6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中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更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这种收入格局将随着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而改变,迫切需要走资产多元化经营运用的路子,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

二、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可能产生的风险

1.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利率定价不理性,造成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不正当竞争。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托辞,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以此来增加存款份额,这种不计成本的“变相”提高利率,无异于饮鸠止渴,得不偿失。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借口,不断降低利率,以此来巩固贷户,这种“挥泪热卖”“吐血促销”的方式,最终会害人害己,贻笑大方。正是由于这些不正当的竞争,金融市场秩序将会受到极大挑战,不利于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2.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不能实现差异化利率定价,容易造成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在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属地性融资、投资习惯被打破,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存款客户也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同银行存款,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3.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最终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竞争力下降。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这样我国以利差收入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利润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资产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将不能准确把握利率政策的动向、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变化等,这会导致资产定价管理中利率风险增加,导致资产贬值、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增加,竞争力下降。

4.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金融机构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定价能力不足,一是反映到贷款项目上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一些低劣产业项目经过“包装”铤而走险获取信贷资金运转,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影响银行的安全稳定。二是表现为价格失真,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三是金融资源错配,国家限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等却极易取得信贷支持,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机构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

1.加快构建和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打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规范工作力度,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向下扎根其分支机构,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亲身感受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和沐浴。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通过其自身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其运行机制,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规范、科学。二是积极做好市场基础利率的培育推广工作,主要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使其公示的各项利率指标更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和愿意参照定价。

2.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及分支机构设置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教育,通过自身“强身健体”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解决根本“阻障”。一是金融机构继续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标准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加大法人治理建设力度,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股东(社员)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责、权、利相互匹配、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各行其责,不越位、不缺位,一切以职责及规章制度为准则,真正蜕去“行政化”色彩,避免“一长独大”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肃清利率市场化的障碍。二是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利率定价的授权和管理,设立专门的利率定价、监测、分析、管理的内设机构,专门研究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制度,搜集、积累、分析与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制订和调整利率定价政策。同时授予分支机构足够的利率定价自主权,给予分支机构一定利率浮动区间,并建立总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业务人员四级利率定价授权机制,真正为差异化利率定价、个性化利率服务给予机制上的保障。三是加大对员工利率市场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率定价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实现对利率市场化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形成自主定价的习惯。

3.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的机制和运行规则,以过硬的利率定价 “本领”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符合各金融機构自身实际的利率定价模式方法,根据经营环境、竞争策略、管理水平及经营目标等,可选择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等定价模式,也可三种模式混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修订利率定价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要实施差异化个性定价,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贷户,在综合考虑其与自身的依存关系、其信用程度、资金用途等为其量身定做“利率套餐”,真正靠利率定价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四是要建立利率风险应对机制,应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调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免疫机制。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各种信用衍生品工具(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利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等)来对冲可能的利率风险。

4.尽快建立利率定价系统,不断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为利率市场化构建强大的“免疫系统”。一是要尽快研发出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加大其推广应用力度,只要将客户相关利率定价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即可生成一定的利率,这样既可保证利率定价的一致性,又可有效的防止“关系利率”“人情利率”“失误利率”的发生,减少利率定价的随意性。二是要加大对利率定价的监督检查力度,构建起纪检、稽核、监事会、理事会四位一体的内部审计检查网络,对利率定价进行突击式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改,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合规。

浅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12

关键词: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银行,困境,应对策略

1 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 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 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 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2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 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 1996年1月, 全国银行同业拆借系统开始运行, 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市场, 利率也随后放开, 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由市场自由决定, 形成了货币市场基础利率的雏形。

(2) 1996年以来, 国债市场开始采取收益率和价格招标的发行方式, 利率由市场决定。目前, 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招标发行也日益增加。贴现债券开始出现。我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也更多地采取了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

(3) 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较为频繁, 199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是通过这一方式放出的。其利率和价格形成主要是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手方根据其资金情况自主决定,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

(4) 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1998年10月31日, 央行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 由20%扩大到30%。目前城市金融机构已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0%, 而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可在央行基准利率的10%范围内波动。

3 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3.1 通货膨胀严重

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却迥异。如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最终不得不以利率再管制收场;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 金融抑制被消除, 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现在我国处于高通货膨胀, 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 同时也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减缓我国的通货膨胀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至关重要。

3.2 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

我国目前市面上70%的存贷款业务都在“工、农、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原本是要放开利率让市场供给来决定利率。但事实上, 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家银行必将在利率决定上起很大作用, 因而,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所实现的利率基本属于垄断利率。

3.3 市场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目前利率管制程度高, 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权限较小, 大部分由政府确定, 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在现今利率管制的前提下, 利率是统一的, 贷款资金的贷放可以较为均衡。一旦放开利率, 资金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中东部沿海地区, 而西部地区融资将更为困难。东西部地区差距将继续拉大, 基尼系数增大。因而放开利率, 将与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初衷背道而驰。

4 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目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阶段, 在缓慢推进过程中, 应当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体系。针对以上提出的部分问题, 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改进:

4.1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抑制通胀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出, 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 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明显不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 各界都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缓和通货膨胀。

4.2 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

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受到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 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 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3 完善我国市场体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 在金融市场上, 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加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 这可能造成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或造成改革后利率大幅度上扬, 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 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 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姚莉.简论利率市场化[J].企业研究, 2006, (9) .

[2]央行报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R].2005.

[3]麦金农 (Ronald I.Mckinnon) .经济自由化的次序[R].2005.

上一篇:精神驱动下一篇:艺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