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驱动

2024-10-05

精神驱动(精选4篇)

精神驱动 篇1

今典集团董事长

中国工商联合会房地产商会副会长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

今日美术馆创始人、理事长

中国书法协会

作家协会会员

在众多头衔的光环下,他是企业家,也是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回顾他艺术创作的阶段,都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的境遇紧密相连。比如1984年的创作状态,立军功之后,下海之前,在人生每一个拐点都并不尽如他意,但最终,从文学梦,到导演梦,最终张宝全成为一位在商界书写传奇的领袖,他的身后,不论是早年今典花园的蒙太奇空间,还是后来依山而建的柿子林,又或是在CBD一隅的今日美术馆,还是在三亚和青岛之后将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红树林,这些物化的空间和项目里,皆是张宝全的文化与艺术情怀。

今天来看,张宝全可谓是最有情怀的企业家。虽不是作家,却书写了最大气磅礴的华章,虽不是导演,却用空间的方式参与督导了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黄金时代”。

从童年到青年艺术特质与生俱来

“到部队,在1979年作战的时候,各个部队都抽调骨干去支援前面,我那时候在电影组当放映员,那时候想当作家,有一个想法,就觉得有伟大的生活才有伟大的作品。”

张宝全从小的兴趣就是画画,在他年轻的时候中国画受到很多画家的批判,所以很难寻找到中国画里精髓的东西。对他来说,中学的美术老师在绘画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那段过程中获取了许多书法技巧和基础训练。张宝全清晰记得当时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他是组长,原因是刚刚进了中学第一堂美术课,张宝全喜欢中国画,把版画改成了中国画,第二天美术老师就到班上找张宝全,后来写生,做基础训练,素描,最主要的是坚持写书法。

这是张宝全的一种爱好,到后来他开始真正想当的是作家。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张宝全写了一篇小说,后来被语文老师拿给高中生传阅,像范本一样的。后来又成立了文学小组,写了很多东西,自己出了本油印的小册子,叫《春笋集》。

后来张宝全到了部队,在1979年作战的时候,各个部队都抽调骨干去支援前面,张宝全那时候在电影组当放映员,那时候想当作家,有一个想法,就觉得有伟大的生活才有伟大的作品。等到打仗了,机会就来了,张宝全真的写了一封血书,交到政治部,结果第二天政治部管他们的副主任就说:“部队抽调打仗的,主要是抽调那些作战的骨干,你一个画画的凑什么热闹。“张宝全坚定地回应说:“我想写东西。”但第一次还是没去成。1984年自卫反击战,张宝全的部队是第一批上去的,部队参战到前线的时候。张宝全人生中第一次剃光头。

在前线的时候,很自由,真的是在发现很多美,或者发现很多事情。张宝全那时候到每个猫耳洞就和大家聊,结果造成了无论写的新闻报道还是写的散文,一被报纸发表出来就被师长看见了,本来大家都不知道,也没认为它是什么英雄事迹,可是他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这些东西一旦被见报出来以后,首长看见以后,给他立二等功,三等功,因为张宝全采访他们被报道出来以后,军区战斗英雄里有一个,立二等功的最起码有四到五个,立三等功的有几十个。这些英雄,如果当初没人发现他们和没人和他们聊天,没人把他们的经历讲出来,可能也就没有了。对张宝全来讲,更在于自己是通过战地记者了解很多的人,了解很多的事。

那一年,张宝全是他们部队里唯一一个没有杀敌却立下二等功的一一在部队二等战功是不容易的事情。

完全的精神生活是最美的人生时光

“我最美的两段,一段是战时,当战地记者,还有一段是到电影学院学习,因为这种生活跟现实脱离了,不在现实的关系中,而且完全是在你的精神生活中。”

确实,战事给张宝全在文学上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

后来张宝全能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想想也是这些经历促成的。张宝全转业以后,真的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8年只招七个人张宝以全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张宝全考入电影学院的时候,在部队已经拍了一部电视剧,而且是音乐剧,从作词作曲编剧导演等等,舞台剧的经验给了经验。那时候就已经发现文学跟电影是两回事,但正因为这样一些新的东西,会给你带来新的刺激,上电影学院的时候也写了好几个本子,但当时没钱。

张宝全回忆说他人生最美的两段,一段是战时,当战地记者,还有一段是到电影学院学习,因为这种生活跟现实脱离了,不在现实的关系中,而且完全是在精神生活中。上学,每天学喜欢的事情,打仗当然不是一种乐事,但它带来一种跟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状态,他在炮火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直抵内心的军中细事,这些经历成就伟大的作家梦,他一直说,伟大的生活成就伟大的作品。

毕业以后,张宝全在电影学院写了好几个本子,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商业片还是很有意思的,既好看,也有一种想寄托的东西。种种原因,最终张宝全错过了一些机会。但张宝全觉得命运还是让他当现在这个角色。

在地产疯狂时代不逐利与“不务正业”

“但任何东西都有个度,如果过的话,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尽管市场当时很火爆,但我看不到前景。在这之前,一旦生存解决掉以后,骨子里的很多东西,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就有了涉猎和介入。”

张宝全总觉得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中国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不会每年都会这样的,中国以前没有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亏空。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改善住宅的需求比较大,带来这样的一个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张宝全认为它是阶段性的。到了2007、09年的时候,中国的私有化主体已经达到75%了,而全世界私有化不到60%,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高了,高的原因是中国老百姓手上的钱没地方放,中国金融工具比较差,没有很好的投资工具,老百姓只能通过不动产来抗动荡。但任何东西都有个度,如果过的话,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至少从张宝全的角度来看,尽管市场当时很火爆,但看不到前景。

在这之前,一旦生存解决掉以后,骨子里的很多东西,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就有了涉猎和介入。当张宝全决定做红树林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000美金,在全世界来看,5000美金是人们消费发生转型的时候,从功能消费向体验消费。所谓体验,就是感觉消费,文化消费。在那时候我们决定做红树林。红树林不是个传统酒店,红树林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用博彩支撑的大型度假目的地,而全世界像这种规模的,都是靠博彩支撑的。用什么来支撑?张宝全说必须用中国当下最好的时尚、艺术、休闲、娱乐、歌舞,是中国最好的,而不是本地最好的,或者一个企业最好的。

红树林的优势是什么?所有那些在地产疯狂时代的不务正业,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户外登山也好等等,这些在红树林全成了主业。比如中国数字的软件基础,主要部分都是红树林在做的,包括奥运会,点火是他们和美国合作做的,包括中国第一台数字放映机,像现在全球用的监票网。再加上我们美术馆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等资源,使我们具有了这样的资源整合的优势。

红树林会坚持的,在这种坚持中,毕竟张宝全也是企业家出身,最重要的是要一种商业的模式来支撑它,使所有人都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回报和支持。

关于未来一如既往清晰地走下去

“我肯定还是要拍,因为我总要对得起我自己,就算不好,我也要拍,就说这是我50多岁时候拍的,不是我30多岁的时候拍的,仅此而已。”

张宝全有艺术的敏感和天赋,也热爱艺术,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种种经历并没有使他的才华得到完全的呈现。张宝全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支持者和一个更大层面的赞助者,现在再让他搞艺术,他并没有足够的自信能做得很好,因为他认为艺术和年龄还是有关系的。艺术、文化的前瞻性,具有那种探索、实验、先锋,这些东西往往和年轻人关系更紧密,到了一定年龄还是有些固化。但张宝全希望能够借助自身的力量,包括所具备的像红树林这种平台——因为红树林将来一定是中国最大的艺术交易、展示的场所,可能让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在这里面实现他们的东西,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在这里体会到一种艺术带来的愉悦,或者说能够改变他们的一些看法、想法,能够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可能是通过一种物化的方式,一种形式的方式,对于人的精神的一种影响。

张宝全对自己以后的定位基本上依然是在商业版图上做好企业家的本分。但除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情怀和理想使他依然怀揣着初心:“让我自己再去做艺术,或拍电影,再能拍出一部特别好作品,我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但我肯定还是要拍,因为我总要对得起我自己,就算不好,我也要拍,就说这是我50多岁时候拍的,不是我30多岁的时候拍的,仅此而已。”

但除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情怀和理想使张宝全依然怀揣着初心:“让我自己再去做艺术,或拍电影,再能拍出一部特别好作品,我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但我肯定还是要拍,因为我总要对得起我自己,就算不好,我也要拍,就说这是我50多岁时候拍的,不是我30多岁的时候拍的,仅此而已。”

精神驱动 篇2

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心得体会:坚持创新驱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4月4日,总书记对广东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对广东近五年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东未来五年提要求、指方向,是广东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要把“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今后工作的主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为统领,对各自工作进行再深化、再完善、再提升,使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更加符合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更好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央要求广东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从全省来说,主体力量是在珠三角,但我们云浮作为粤东北地区的一员,也要主动作为,尤其是科技管理部门,必须与有关政府部门一起,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落实创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中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云浮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持续优化全市创业创新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态势良好。高企数量增加至23家;全市共有63个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扶持云浮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试行办法》等十二条文件(简称科技“十二条”),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全市新型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全市有1家省级、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三是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业技改投资x亿元,同比增长x%,增速排全省第11位。全市第一季度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x%,新增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备案22项,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促进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电力等五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化了投资结构,推动了重点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四是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3家孵化器在广东孵化在线育成平台进行了登记。五是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主要是加快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设。截至4月,全市投入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设资金累计约x万元,征地拆迁、施工前准备工作、机构编制申报、人才引进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六是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深入实施“英才云聚”等六大引才工程,积极落实“1+3”人才新政,大力度、多形式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打造粤东西北地区引才育才高地。XX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x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x人,新增副高以上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x人、总量达x人,“扬帆计划”中入选省扶持重点人才工程项目4个。七是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引进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我市提供相关服务。XX年至今,全市专利申请x件,年均增长x%,专利授权x件,年均增长x%,专利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八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23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10家,省部共建实验室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

尽管这样,云浮仍属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基础仍然薄弱,知识产权工作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学研合作缺少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等等,创新驱动发展仍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按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在落实创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中更加主动作为,为培育发展新动能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着力政策创新,全力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创新政策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根本保证,能更好地促进科云浮市技创新具有普惠性、引导性,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拓展空间及发展步伐。一要着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结合云浮实际,制订了“1+10”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文件,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孵化器建设、专利资助及奖励、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出台了我市的相关措施,通过政策出台,解决全市在创新平台建设、高企认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短板。二要狠抓政策体系宣传。与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合作开设科技创新系列专栏,加强对创新驱动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三要尤其抓好创新政策体系的落地。认真执行云浮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创新驱动工作更具前瞻性和制度化。

二、着力产业创新,通过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云浮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云浮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一是继续争省市联动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将云浮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纳入省市共建发展,在产业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争取省的支持,全面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步伐。二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北京科技大学与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为校企业合作,开创新模式;积极与广东药必须科大学、广东省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和企业科技特派员站引进工作,在已建2家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基础上,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到我市企业,协助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加强高企培育和孵化器建设。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梳理、调查,选科技型企业建立数据库,实施分类指导。发动云浮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服务平台登记。鼓励开展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扶持新兴信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发展,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四是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通过搭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筑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形成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专业镇发展的新机制,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着力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聚集资源,协同创新,面向企业与产业集群,不断积累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促进实现整体型、集群式创新,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研发平台。积极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4家。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要通过推动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云浮新区、新兴县政府等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示范,在产品研发、创新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助推我市不锈钢和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市内组建了国家石材产学研检创新中心、云浮不锈钢产业创新中心、云浮创新设计中心等三个创新平台,以进一步促进云浮市新型研发机构及研发平台的深入发展。三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云浮市特色产业如不锈钢制品产业等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引导云浮市石材业企业,由云浮市石材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申报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推动石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云浮市石材产业。四是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建立“四平台四基金”,不断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积极为企业申请入池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发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合作金融机构。

四、着力环境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精神驱动 篇3

当下,“互联网+”的理念渗透至各行各业,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影视传媒行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催化下,影视内容的制播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收视终端从客厅电视到移动平板、智能手机,剧本故事从名家专著到网络小说、全民创作,节目形态由单一、固定到多元、碎片,传播渠道由单向到互动等等。从2005年第一个视频网站上线到2016年短短十一年的时间里,影视行业的发展格局已日异月殊,从最初网络平台的简单应用到如今的互联网生存,网络已如同水与空气般成为影视内容生产传播的必备环境要素。在由新人、新平台、新内容构建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我们的高职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理应顺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工作环境下的岗位人才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传统的教育行业,也应结合“互联网+”理念进行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影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两个层面进行融合,一是“互联网+影视”,二是“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是一种创新,而创新的根基是传承。互联网时代追求流量、讲求迭代,但却不能忽视了品质。品质是产品的灵魂,是差异化竞争的前提。工厂制造业要严守标准、合乎规范,文化精神类产品的生产更要态度严谨、注重细节。这就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2]。在过去手工业为主的年代,老一辈就是凭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无数亘古流传的文化瑰宝,然而追求“短、平、快”的现代社会,工匠精神却渐渐被人们忘却和忽略,由此大批粗劣的工业和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使我们虽为“制造大国”却非“制造强国”。就影视传媒行业而言,虽然近些年也不乏优秀的好作品出现,但相对网络传播新环境海量激增的影视内容而言仍存在的问题是:多数量少品质、多引进少本土,多模仿少原创、多迎合少引领。所以说,“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我们应在“互联网+工匠精神”下进行生产创作、培养人才,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影视制作“手艺人”。

二、“互联网+”理念下的高职影视人才培养

高职影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两个层面做到“互联网+”,一是“互联网+影视”,二是“互联网+教育”。第一个层面是从行业格局变化后的专业建设角度出发,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项目设计与考核标准等,都要结合网络传播以及媒介融合的新环境去重新定位和调整。第二个层面是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角度出发,在MOOC学习的大环境下,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改革和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培养方案调整与课程再设计

当前,影视传播的主要阵地已从电视转移到网络,受众对象由电视观众化身为网民用户,面对传播渠道和对象的改变,影视创作的选题、风格定位、叙事结构以及镜头语言表达都需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符合网民受众的接受习惯。同电视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有:传播的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碎片化、综合化以及信息再生化。基于这些属性和特点,网络传播新环境下,高职影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应做以下调整。

首先是培养目标,应将“具备网感”、“熟悉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等)工作环境”等网络媒体素养进行补充。其中“网感”是近几年网络传播公司和新媒体运营机构招聘职位描述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词,那何为“网感”?从字面上来看,可简单地理解为感知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它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最近网上最火的是什么,这一步主要靠“筛选”;然后是你觉得最近什么会火,这一步靠的是“判断”。而精准的筛选和判断是基于深度“触网”的调查研究,通过及时关注了解新浪微博、百度风云榜等实时热搜的热点,以及通过多看网民访问量较高的暴走大事件、冷笑话精选、A站、B站等网站和公众号,从而第一时间掌握网络热点,熟悉网络语言[3]。“网感”的具备就如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沟通语言,熟练运用可以有效地拉近影视创作者和网民观众的心理距离,赢得“客户”。同时,“培养网感、深度触网”也是积累创作素材的有效手段。

其次是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等相关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网络媒体在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与融合形态,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媒体属性、传播特点以及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等等。同时应掌握常见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及APP的视频参数规范、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和内容采编、制作与发布等流程与技能等等。该模块应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可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增进对影视创作环境、平台、用户的了解,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影视内容创作的流程和要点,培养“网感”思维和“触网”习惯。

然后是更新现有课程的项目设计与案例内容,结合近几年出现的微电影、微视频、微课、数据新闻、花字网剧等新节目类型,引入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代表性作品,如网络综艺栏目《奇葩说》、《屌丝男士》、《火星情报局》,网剧《纸牌屋》、《匆匆那年》,微信视频栏目《一条》、《二更》等等。结合影视分析、视听语言、电视编辑、特效与包装等课程,将这些当下高收视好口碑的新媒体视频和影视作品的节目定位、受众分析、画面风格、剪辑手法、字幕包装等要素进行评析讲解、项目仿做。这些新类型、新风格的作品较传统影视作品更偏向分众传播,通常有明确的用户定位和应用场景。然后在形式和结构上多精短、碎片、有互动设计,内容和选题上更注重“接地气儿”,“通网气儿”,能结合最新的社会、生活热点话题,最迅捷地发布于媒体。这些具备新特征的典型案例作品值得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剖析解读、学习批判,同时对于当前多为“网络土著”的学习者来讲,取材于新媒体的热新作品做学习案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有效地拉近了书本和社会的距离。

最后是考核评价。对于高职影视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能够动手创作影视内容,并将作品呈现于观众,正面影响观众并受到喜爱。过去,在电影、电视占主流的媒体环境下,由于媒体资源稀缺有限以及高门槛,学生学习期间的作品几乎没有机会发布于媒体,只能在小范围内播放。而现在,伴随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和新媒体渠道平台的丰富,学生可便捷地公开发布自己的作业作品,而且现在几乎所有院校和系部都创办了微信媒体公众号,也为学生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播放环境和展示平台。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渠道鼓励并要求学生发布展示自己的课程作业、实训作业和毕业作品。这样一方面会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媒体公映来使创作流程完整化。公映后的反馈数据可纳入考核环节,如通过网络互动得到的人气流量、口碑评价、投票评比等量化数据作为评分的指标和依据。如此实现由终端考核改革来促进教学过程改革,由考核“触网”带动教学“触网”。如我校通过学院微信平台举办校园新媒体电影节,将学生的毕业作品在微信推送中发布展示,同时结合图文元素介绍作品及拍摄花絮,展示的同时进行网络投票,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等奖项,然后进行成绩评定并举行线下颁奖典礼。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激增与影视制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一名合格影视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在不断更新。一方面从影视行业的特点来看,不管从事何种岗位都要通晓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因为各个流程密不可分。编剧要具备导演思维、摄像要具备剪辑思维、后期具备编剧思维等,团队分工不分家,协作意识、流程化思维对本行业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还需“术业有专攻”,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具体岗位并进行精耕细作,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由“了解”到“熟练掌握”到“胜任岗位”。所以说,面对如此体系庞大的学习任务,仅靠三年中有限的课堂学习课时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身处发展迅速的信息互联网时代,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显得尤为需要。网络环境为我们拓展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在MOOC学习大潮下,高职的影视专业教学模式应做出及时的改革,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等手段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三年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MOOC(Mas sive Open Online Cours e 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2012年最初由美国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目的是给更多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的可能[4]。因为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主动地学习,所以个性化学习也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是课堂模式的翻转,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同学讨论,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师生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重要。这就是互联网环境催生出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诚然,“翻转课堂”模式对现实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同时也对教师、学生、线上资源以及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结合《电视节目包装》和《影视特效》课程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完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是有些理想化的,它要求教师双倍甚或数倍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要求学生有极强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控力,同时还要求能有一个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多名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协同开展工作,这都意味着高成本和高付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翻转课堂”确实较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具优越性,如为课堂外学习提供学习资源支持以及将理论和技能整合在一起的项目化教学设计,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尤其是根据学生需求由教师自己开发制作的视频教程和网络实时答疑服务最受学生欢迎,可以说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内学时不足的现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实现180度的课堂翻转有些困难,但能达到翻转45度、90度的效果也是值得欣喜的,毕竟教学改革也如同科学实验,只要每一次都有收获,就值得坚持做下去。

因此,在“互联网+”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接受“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角色转换,然后不断学习教学视频编制、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新技术新技能,最后基于学情,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甘于付出。

“互联网+”理念下的高职影视人才培养,其主旨在于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影视创作,这是一条未走过的路,需要不断的尝试、实践、总结和反思。

三、培养“工匠精神”下的影视制作“手艺人”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六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有道,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而工匠精神正是中华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正因为古有“工匠精神”,无数凝结智慧的传统文化产品才得以创造并使文化传承,今也需继续“工匠精神”,方能不断生产出文化新精品,创造文化新辉煌。

古人云,“凡专精一艺,必有动人之处”,指用心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必会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并能收获无上的尊严。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这就是“工匠精神”[6]。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概括讲,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在手工艺和制造业中需要,对于高职教育和影视创作同样需要。那如何传承和弘扬?要先以“匠”修心,再以“心”练技。

首先是以“匠”修心。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心普遍浮躁,各行业都在追求“短、平、快”,却慢慢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灵魂。影视行业制作的门槛逐年降低,网络、手机等视频媒体复合用户的规模不断庞大,视频生产和消费量也在逐年呈爆炸性增长。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品质的提升,反而因过度追求流量和收视率导致了作品精神内涵的缺失。互联网思维要有用户思维,但做为文化精神产品要“引领”在先,“迎合”在后,能抛开功利和诱惑用“修行”的心态创作高品质的互联网影视内容。将培育“工匠精神”做为影视人才培养的内涵。

然后是以“心”练技。影视制作是门艺术也是门技术,对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技术型的“工匠”、“手艺人”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上千所院校开设了电影、电视专业,但多数学校的培养无方向[7],或者把精力投入在了“制造明星”、“培养艺术家”上。毕竟明星、大师仅占少数,这样就导致不少电影专业的毕业生无法从事本领域的工作,形成了“电影人才的过剩”。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在2016年两会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以及第一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中都表示,目前我国影视专业从业者的缺口非常大。经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有七八百部影片拍摄,电视剧年产量以万计,如果每个摄制组需要100人,就是几十万人的需求,而应对需求的供给几乎是空白。他直言一个剧组除了主创都是民工,呼吁建立电影行业的蓝翔技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8]。这里的专业人才不是艺术家,而是指每一项具体工种的专门技术人才,比如特效化妆、道具、录音助理、照明等。他说道“这些我们没有一所大学培养他们。我们能不能从好莱坞请制作道具的、制作特效化妆的老师过来,帮助我们培养技工。学习这个半年就可以毕业。”

冯导的直言道出了我国影视教育的缺失和尴尬,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巨大的影视技工人才缺口,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在于培养目标的错位。在于对“工匠”价值的轻视。因此高职影视教育首先应摆正人才培养的定位,放平心态,以培养具备专门技术和手艺的“工匠”为己任,能在浓缩现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资源和市场需求明确一到多个培养方向,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精细培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专门的手艺”,并能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一名可胜任真实岗位的影视制作“手艺人。

四、结语

改革创新与传承弘扬看似是一对矛盾体,实则在高职影视人才培养改革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联网传播新环境对传统影视媒体看似是挑战,实则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工匠精神在这个发展过快的时代犹如一针镇定剂,使我们的创作和教育能够暂时放缓匆忙的脚步去“想想根、定定神、找到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不可一蹴而就,教育改革也应渐进、连续地进行。“互联网+”时代,高职影视人才培养必须做出改革以适应新局势新发展,同时,老一辈留下来的“工匠精神”更值得传承和培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慢慢地、一步步地培养出既具备互联网思维又能“专精一艺”的现代影视制作“手艺人”。

摘要:2015年“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发布,2016年“工匠精神”重回国人视野,作为制造业重要支撑力量的高职教育普遍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互联网+”时代需要互联网思维,更需要工匠精神,在两者的驱动下,高职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做出及时的应对与改革,一方面结合“互联网+”的媒介融合新环境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传承“工匠精神”,培养能“专精一艺”的影视制作“手艺人”。

关键词:互联网+,工匠精神,影视专业,教学改革

注释

1[1]彭薪羽.互联网+”理念对媒体转型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6(5):68-68.

2[2]周秀梅.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艺术评论,2016(10).

3[3]Cher Lee.新媒体运营要具备的“网感”到底是什么?[DB/O L].http://www.chinaz.com/manage/2016/0614/540482.shtmlqq-pf-to=pcqq.discussion,2016-06.

4[4]百度百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http://baike.baidu.com/item/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DB/O L].fromtitle=MO O C&fr omid=8301540&type=search,2016-06.

5[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DB/O 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709/c1001-25255921.html,2014-07.

6[6].单珊.从“一条”视频看融媒时代的媒体转型[J].电视研究,2016(10).

7[7]上千所高校开电影专业电影人才已然过剩?[DB/O L].http://edu.people.com.cn/n/2015/0705/c1006-27255423.html,2015-07.

精神驱动 篇4

施十三五创新驱动战略(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由专利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知道,新兴技术出现初期,产生的专利多为(D)专利。A.实用新型 B.外观 C.附属 D.技术

2.根据本讲,“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有(C)以上的专项规划未进行本领域知识产权发展现状的分析。A.50% B.80% C.75% D.65%

3.本讲提到,(D)年,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国外的申请量。A.2009 B.2004 C.1996 D.2003

4.根据本讲,我国专利维持时间在20年以上的有(A)。A.3% B.23% C.33% D.44%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提到,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包括(ABCD)。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B.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C.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D.技术创新引导专项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相关政策的有(BCD)。

A.建立技术创新政府导向机制 B.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C.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D.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1996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正确

2.根据本讲,对于成果转化,特别是国家财政经费研发出来的成果,必须要强制性的进行转移、进行成果转化。正确

3.根据本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用于突破各领域技术瓶颈。错误

【精神驱动】推荐阅读:

事件驱动07-17

高压驱动05-12

步进驱动05-14

驱动框架05-17

电机驱动05-24

差速驱动05-25

驱动机理06-02

结构驱动06-07

驱动政策06-13

规划驱动06-14

上一篇:身份界定下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