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09-19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共10篇)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1

随着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

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利率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状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2)明确利率调整目标。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利率变动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2

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无疑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让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 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助于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东川农村信用社作为在东川这样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域地区中, 目前唯一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营业网点遍布各乡镇, 存贷款居全区各金融机构之首,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对其影响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 我行对其进行了调查。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政策推出后对东川农信社的影响

(一) 贷款定价政策和水平无明显变化

在存款利率方面, 东川农村信用社各档次存款利率上浮至人行基准利率的1.1倍;从贷款利率定价制度情况看, 东川区农村信用联社采用传统的定价方法, 即基准贷款利率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 信用社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将贷款分为普通贷款、社员贷款、质押贷款3大类, 2012年, 农村信用社调整了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普通贷款利率由原来的上浮60%调整为上浮80%、质押贷款利率上浮20% (未调整) , 对社员贷款利率进一步细分, 从原来一律上浮40%调整为根据入股金额划分不同的利率档次:自然人股东入股分为5万 (不含) 以下、5~10万 (不含) 、10~30万 (不含) 、3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法人股东分为10万 (不含) 以下、10~30万 (不含) 、30~60万 (不含) 、60万 (含) 以上四个档次, 根据不同档次分别上浮60%、65%、70%、75%。个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浮5%, 无第二套住房贷款。

据我行利率监测情况显示:2013年3季度, 东川农信社6个月以内贷款发生额1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7.9348%, 比2季度下降3.0792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416%, 发生额22万元;最低利率为5.6%, 发生额25万元。6个月至1年贷款发生额12362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1335%, 比2季度下降0.3606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808%, 发生额3096万元;最低利率为6%, 发生额2305万元。1年至3年贷款发生额13028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7748%, 比2季度提高0.3501个百分点, 其中最高利率为11.97%, 发生额3364万元;最低利率为5.985%, 发生额56万元。3年至5年贷款发生额3000万元, 利率为9.6%, 比2季度下降1.142个百分点。5年至10年利率为10.742%, 贷款发生额500万元, 比2季度提高2.096个百分点。

2013年3季度东川农信社贷款利率在[0.9, 2]之间, 加权平均利率为9.4921%, 比2季度下降0.0229个百分点, 没有低于0.7倍的情况。贷款定价政策与水平无明显变化。

(二) 盈利能力提高

截止到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净息差为0.05%, 同比无变化;利息收入2.05亿元, 同比增21.3%;利息支出0.51亿元, 同比增18.60%;利润总额0.74亿元, 同比增3.03%。

(三) 对贴现利率定价机制的变化及影响

今年5月起, 东川农信社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从市联社营业部转入买断式转贴现, 利率为基准利率, 利率定价权掌握在市联社手中, 东川农信社无实际定价权。

(四) 取消2.3倍利率上限后, 对“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

截止2013年3季度末, 东川农信社涉农贷款106311万元, 同比增速为26.93%,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0.32个百分点, 改变了去年涉农贷款增幅一直低于各项贷款增幅的状况;累计发放51016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0200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26.7%, 3季度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6932%, 比2季度下降0.2484个百分点。截止2013年3季度末, 小微企业贷款136082万元, 同比增速为19.95%, 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3.34个百分点;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3770万元, 其中3季度发放13700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9.6194%, 比2季度提高0.0625个百分点。

二、清晰定位, 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应对利率市场化

目前东川农信社的利率定价方式相对粗放简单, 定价水平普遍较高,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同业间竞争, 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收益, 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 将会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风险。合理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农信社来说势在必行, 需结合市场化因素、差别化因素、成本效益风险匹配等因素, 使利率更具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 同时建立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加速贷款审批速度、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将有利于促进利润增长的持续性。

(一) 创新业务, 促使贷款结构多元化

东川农信社自今年5月起, 开办了转贴现业务, 改变了贷款业务单一的状况。今后, 信用社将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 扩大市场投融资渠道, 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 调整利润结构, 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 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二)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东川农信社在加快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 将从软件方面着手, 一方面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风险溢价测评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 另一方面将培育管理人才, 提高利率科学定价水平。

(三) 加大优质客户培育力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68—04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的利率不是由政府或者央行管制,而是金融中介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确定。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被普遍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之后1997—1999年创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时放开债券市场利率,2000—2005年放开外币利率,实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管理。2007年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二是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合理引导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并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实现对实体经济的间接性宏观调控。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上看,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中央银行具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合理间接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二是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资金紧缺程度对存贷款进行自主定价;三是货币市场上存在有效的基准利率,可以作为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目前除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之外,构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其他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要求,2012年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显示出央行积极运用市场化价格工具进行调控的政策导向,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信号。

一、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就目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而言,利率市场化绝不可机械地理解为一个时点、一个事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随意地去掉存款利率管制的标签,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利率市场化是一整套内在金融机制的变迁,是一个长变量概念。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2010年国际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比较如表1所示。

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可能冲击,例如银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度依赖利差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加大,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等等。在此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市场。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如果没有上述的三项内容,就无法对人民币进行有效的定价,也不能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储备货币或者避险工具。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可以持有的储备货币,最好的流动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货币国际化一般均后于国内金融改革,美元等的国际化均建立在其国内金融改革比较彻底、国内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基础之上。国际经济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应遵循对内开放先于对外开放的路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应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多元化的产品。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国内金融产品便无法准确定价,并且可能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过程中导致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波动,对政策决定产生不利影响。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银行体系内的竞争,为国内银行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准备。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它反映了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利率市场化是为了发挥利率的价格机制,使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令资金优化配置,并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与核心依据。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各项主要的金融指标看,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格局中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货币信贷调控及监管模式调整问题

目前央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管理分别采取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法,正是基于对存贷款利率走势的客观判断。在各方条件不成熟条件下,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必然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增加,进而造成货币信贷扩张,加剧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次贷危机以来,对银行业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也还是发展中的银行,部分过于严格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监管要求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创新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影响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在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之间求得一个适度平衡。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一直以来的市场不开放和利差保护原因,当前我国银行业持续呈现高盈利的状态,且经营风险低于国际水平。如果银行业没有充分的竞争,严厉的监管体系将无法派上用场,银行监管将沦为形象工程。

二、政策建议

(一)深入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

从各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历来看,基本上都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先,存贷款利率放开在后。由于初期各国的金融市场都是银行机构居主导地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对弱小,两者在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与银行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阶段各国基本上都实现了比较平稳的过渡,没有对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形成太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阶段。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均采取了渐进的方式,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美国自1973年5月取消对10万美元以上、期限长于90天的可转让存单利率上限限制开始,逐步推动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到1986年基本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经过了10多年的时间。日本的利率自由化自二十世纪70年代初放开有价证券利率开始,直到1994年才基本完成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即使从1979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自由利率CD(大额可转让存单)算起,日本的利率管制放开过程,前后历时也长达16年之久。而法国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从二十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直至1984年新的《银行法》颁布,才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经历的时间更长。从经历过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的推动,多数国家存款利率显著攀升,银行净利差下降、收益下滑,许多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一些经营不善的大型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或被兼并。在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步大幅攀升、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趋于恶化、银行呆坏账急剧增加,进而陷入金融危机的严重局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先从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开始还是先从放松贷款利率管制开始,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由点及面、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利率管制放开的范围,最后实现存贷款利率直接管制的完全放开,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动,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程度,将风险降到最低。反之,则会对一国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危害。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竞争力

随着资本压力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持续依靠信贷扩张业务的经营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加快经营转型,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从宏观层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和机制,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强化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努力拓展业务经营种类,切实提升差异化竞争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从微观层面,银行要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优化收入结构的有效途径。继续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发行,并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方面予以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首先要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工具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交叉处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保理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低价位的金融服务,提高业务竞争能力。银行创新需要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金融过度创新并非一定是好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才是可持续和有价值的。一般来说,金融创新拓展了银行服务范围,满足了新的客户需要,但也使市场和机构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交易更复杂,单个机构的风险更加容易扩散,并增加了风险识别和防控的难度,因此金融创新一定要把握风险底线,需要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的及时跟进。

(三)优化货币信贷调控和监管模式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制度因素作用,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夜之间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必要根据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放缓,尤其是投资增速的回落,信贷需求会相应减弱,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相应有所松动,流动性偏紧状况会逐步改善,银行存款来源紧张状况也将趋于缓解,作为关键步骤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可以有序渐次推进。应逐步优化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从之前以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额度管理为主要工具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先,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协调好实践与监管的关系。其次,通过建立健全“防火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第三,加强监管协调。我国实行的分业管理模式,综合经营通常涉及不同领域,导致监管交叉和盲点并存,因此,健全完善监管部门的交流机制和沟通机制刻不容缓。

(四)深入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及配套机制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具体如制度建设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一是积极稳妥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努力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成熟的债券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债券发行采取的是审批制,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注册制;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特别是衍生产品不够丰富,这些都会对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构成一定制约。二是加快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的配套机制改革。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型、间接式的货币调控模式还有待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完善,资本项下货币可兑换尚需大力向前推进,民间融资发展尚不够规范等。这些相关改革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市场化关键部位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推进效果。三是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将对银行构成四大挑战,即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转型风险。因此,伴随着银行业整体经营风险的加大,迫切需要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完善危机预防体系和危机处置体系,切实管理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罗良文,雷鹏飞.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J].经济问题 2011,(10).

[2]乔敏,苏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财政金融,2011,(9).

[3]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11,(8).

[4]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J].科学.经济.社会 2011,(3).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篇4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践经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是一次实质性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7月20日,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Q条例”,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美国实行渐进模式,首先从7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从80年代开始,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最后在1986年美国彻底取消利率管制,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场被动的改革,因实行对内管制、对外自由的措施导致金融贸易摩擦不断,迫使日本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1)实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票据买卖利率及大额可转让定期的发行利率市场化;(2)在存贷款方面,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要求,同时管制大额存款的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由以前的法定水平加一定利差决定改为由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并停止了利率的窗口指导,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3)日本遵循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日本经过长达的努力,在圆满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的经济进入低迷期,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国内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1985年印度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探,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年本国政府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并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央行宣布商业银行可自行决定储蓄存款的利率,标志印度利率市场化完成。印度是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借鉴印度进程。

(四)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失败为告终,1974年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私人可设立金融公司及放松各种利率管制,经过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智利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等,使该国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挽救,对利率进行重新管制。

三、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四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不难发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一些必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遵循的。

(一)完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

成功地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首先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参与主体越多,风险偏好的种类越多,利率越就有代表性;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以货币市场为突破口,应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建设,增加交易品种数量,扩大金融创新规模,所产生的利率越能体现出期限性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参照国外实际经验完善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是隐性保险,而存款保险应显性表现出来,应对存款险设定上限。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客户的利益,防止挤兑,而且可降低道德风险。因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通过提高利率,当发生银行兼并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使存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因此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

(三)选择最佳时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从上述各国的实际经验来看,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采取渐进模式,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并且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存款利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存款利率放开,是因为它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还不平衡,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选择最佳时机,金融市场完善,银行自行定价权放开,银行竞争理性、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等使利率管制起不到作用。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采用渐进式,选择最佳时机取消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四)建立金融监督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有一套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能够保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我国的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在监督方面经验少,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准则、先进监管理念、监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并结合本国市场发展,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社,.

[2]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中小企业,2013(09).

[3]程小祥.国际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01).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03).

利率市场化调研 篇5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2012年6月8日和2012年7月6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及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将对农村信用社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识别金融风险,消除利率市场化的带来的消极影响,将是我们农信人共同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依据定义的界定,原来被政府管制的利率市场将被市场化所取代,这对于依靠传统存贷款利差的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转而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市场化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农信社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应对挑战。

2.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一直以来,农信社都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于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于农户存贷款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单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单一的存贷款利息差不能满足农信社生存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信社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应对市场化的考验。

3.利率市场化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

随着利率市场的全面放开,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信社将面临着严重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农信社将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结果是刺激了冒险者的信贷需求,同时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必然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水平的下降,并进而提高了信用风险。这就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农信社甄别信用风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4.利率风险成为农村信用社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6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天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应对之举。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九成以上银行共同采取的战略调整方向。90.9%的银行家认为,银行需要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如利率衍生工具等,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在众多银行创新措施中,81.8%的银行选择了“建立同业交流和市场调研机制”。

近两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报告》表明,当前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经营方面,而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压力尚不明显。调查显示,2/3的银行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冲击是“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成本定价管理难度加大”。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创新资金流动预测预报机制,强化流动性管理”得分最高,说明大多数银行已经对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趋于紧张的流动性压力做出了良好的应对。其次为“创新业务模式,调整经营战略”。其他三项主要战略措施则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和经营模式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报告》显示,从银行内部因素来看,“创新人才短缺”(86.4%)成为银行内部创新产品线和金融工具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77.3%)紧随其后,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在相关管理技术上的落后。而从外部因素看,《报告》显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86.4%)是制约商业银行产品线和金融工具创新的最主要外部因素,反映出各银行对加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呼声。81.8%的银行则选择了“金融市场间还存在经营和投资壁垒”,反映出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扩大可投资品种和经营范围的迫切需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7

利率市场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改革中最受关注的内容。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在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需关注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制度因素作用,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并偏紧操作,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同样略显偏紧;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夜之间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2.关注金融市场问题。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我国债券发行采取的是审批制,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注册制;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特别是衍生产品不够丰富,这些都会对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构成一定制约。虽然近年来部分市场发展很快,但其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如发行制度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

3.关注我国国情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做法,必须正视我国的国情,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平稳有效推进,与我国政府职能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依然很大、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重要领域民营资本仍不能有效进入以及要素价格没能全面反映成本,信贷资金饥渴和利率不够敏感的情况仍将继续存在,宏观调控不得不趋向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很有可能导致总体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对经济金融造成负面冲击。

4.关注银行业风控问题。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在各项主要金融指标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从银行业自身的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各类银行业机构的实力差别较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偏弱。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5.关注贷款利率改革问题。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重点一直是贷款利率,当前贷款利率已经半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上上浮30%左右,其他金融机构上浮比例更大,民间资本利率可以是基准利率的4倍之高。也就是说,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为6.56%,民间借贷是其4倍,即26.24%。在这个范围内受法律保护。如果贷款利率彻底市场化的话,即取消上浮限制,完全由市场、由供需决定贷款利率,那么,在存款利率不市场化前提下,在我国总体资金仍为贷方市场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可能直线上升甚至演变为高利贷,存贷款利差无限扩大,银行从贷款获利更大,促使银行进一步扩张资产,甚至不惜酿造不良贷款风险。这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6.关注金融安全问题。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将对银行构成四大挑战,即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转型风险。因此,伴随着银行业整体经营风险的加大,协同、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有待建立健全。迫切需要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完善危机预防体系和危机处置体系,切实管理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7.关注配套改革问题。利率市场化相关的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快步伐、协同推进。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型、间接式的货币调控模式还有待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完善,资本项下货币可兑换尚需大力向前推进等。这些相关改革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推进效果,为此,利率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有待加快步伐、协同推进。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关键的阶段,因而走好最后的一步至关重要。应避免一蹴而就的心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推进思路,坚定目标、找准时机、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有序向前推进。

1.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周小川行长称,“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设计论证,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推进”。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摆上桌面,向前推进一步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是央行继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后,又一推进金融市场化的重大改革。存款利率且慢放开,一方面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可能造成存款利率直线走高,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大幅提高,从而提高贷款利率,加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资金价格走高后,必将吸引国际热钱大举进入,推高中国资产价格泡沫,酿造新的金融泡沫风险。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利率市场化包括整个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强、全国一盘棋的改革,切忌搞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一性改革规划。

2.完善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日前,央行已扩大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波幅至百分之一,打开价格型工具调整空间。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有望协同推进并相互影响:当资本大量涌入之时,由于汇率弹性较大,人民币汇率升值,消除汇差收益,资金大量涌入使国内资金充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便会不断被降低,利差收益会被不断消除,资本进一步涌入动力就会减弱直至消除。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之后,央行在有序引导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的同时,有望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央行应继续完善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主要内容的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3.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一是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范围,以此与银行信贷展开竞争,促进银行利率市场化。二是应发展货币债券市场,通过不断吸收新的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等,将其培育成中央银行能有效调控,又能对其他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利率产生有效影响的核心金融市场,不断完善Shibor利率使其发挥基准利率作用。三是应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鼓励外汇产品创新、适度放松管制,加快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构建基准利率体系和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报价,这是形成市场化价格基准的两个基础条件。

4.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一是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强化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二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程度、综合贡献、客户关系等因素,从理念、架构、流程、考核、方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做到成本可知、风险可控、收益可计。三要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应深化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努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5.监管层应完善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一是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以建立健全对竞争秩序的自律管理作为过渡,让上述机构开始实行利率自主定价。二是应逐步优化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从之前以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额度管理为主要工具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三是鼓励和支持银行拓宽业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建议降低银行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一方面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继续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通过综合化经营拓宽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借鉴当年香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允许银行合理提高服务手续费率的成功经验,在合法、合规和合理的前提下并辅以适当的监管,允许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确定服务收费标准,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继续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发行,并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方面予以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利率市场化:巨大的金融改革红利 篇8

渐次性破冰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一被西方社会奉为市场经济之圭臬的利率形成机制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而在中国铿锵着地。此后的17年时间中,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仅从未停歇,而且不断提速,

央行在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次实质性大手笔。两年之后,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权也交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同时央行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仅实行上限管理。

外币利率管制政策放宽之后,为本币利率松绑的脚步接踵而至。在前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央行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倍;而就在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9个月后,央行作出了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且不设底线的决定,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到“贷款利率按下限管理、存款利率按上限管理”的阶段。

2012年应当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之年。在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当年中央银行作出了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决定,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调整被外界看成是更大尺度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即将启动的一次预演。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国利率形成机制在边际上逐步引入市场化成分的脉络与次序在时光隧道中演绎的非常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从国家开发银行于1998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市场化发债的成功收官,到次年国债发行采用市场招标的完美转身,再到最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狂飙突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已完全实现市场化,至此,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已近在咫尺。

关键性跨越

“释放改革的红利”可以说是进入2013年后普通百姓所听到的来自高层最清晰的声音之一,而且人们也相信中国具备更广阔的改革红利拓展空间。因此,当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时,决策层清晰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策破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无疑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金融脱离实体,大量货币资源滞留于银行体内而自行流传,并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收益倒挂是中国经济的最新病症。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500强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500强企业利润同比减少13.66%,收入利润率同比降低1.24%,平均资产利润率同比下降1.22%。而在500强的阵营中,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利润占到了32.2%,但与之相对应的272家制造业企业利润仅占25.04%。因此,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就成为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最现实的目标诉求。

客观上分析,放开贷款利率对于实体经济是一个全方位的利好。一方面,由于信贷资金价格的竞争性,企业与银行的谈判空间随之打开,相应的博弈能力也较之前得到显著加强,而为了能够争取和留住更多的企业客户,银行也会尽最大努力降低资金价格,从而直接减少了企业获取贷款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失去贷款利率下限的“兜底”后,大企业和银行谈判中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相应地就会逼迫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议价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领域,从而有利于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地向小微企业配置,在大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并不同于贷款利率存在下限从而企业为了得到更便宜的信贷而可能向银行进行利益输送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之后,由于银行资金价格的公开性,企业完全不必支付贷款隐形成本,进而保证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贷款利率市场化引发的价格体系重估和利润再造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进而倒逼全行业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已在所难免。分析发现,我国融机构存贷利差长期维持在300个基点左右的高水平,但贷款利率放开后,贷款资金价格的下行将是大势所趋,银行通过存贷差轻取商业利润的空间会大大压缩,这种情况必然倒逼银行开发更多的盈利渠道与业务资源,以赚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这将有利于激活微观金融的创新,促进银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另外,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通过存贷款利差的自我保护功能将削弱,相应地对其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过高的定价会失去客户,而过低的定价不能完全覆盖经营管理的成本,因此,未来只有风险管理能力强、管理成本低的银行才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较好的收益,也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这有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提升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贷款利益的市场化呼唤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理论上而言,市场的竞争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商品与要素的价格水平,为了能够使有限的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必须引入更多的“鲶鱼”。为此,放松贷款利率可以说是民营银行等新的市场主体的一枚催化剂,新的金融微观主体再造将会大大提速。可以预言,在利率市场化整体落地之后,民营银行必将跃升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一个强大方阵。

临门还差一脚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小额后大额——按照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脉络和路径,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接下来的就轮到为存款利率松绑了。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实乃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一步,对此,央行的正面回答是,当前尚不具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

根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透露的数据显示,2010至2012年,国内5家主要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66.19%,充分说明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是来源于存贷利差。因此,如果贸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银行吸纳存款成本将会大幅上升,利差空间就会被强烈压缩,从而冲击银行的盈利能力,最终会影响到银行的自有资本率,并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对此,央行不得不谨慎从事。

高价或者恶性揽存是存款利率放开后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揽储利率预测,如果放开存款端,存款利息估计会上浮30%至50%。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不会将孽息成本完全让自己承担,其很容易转嫁到实体经济身上。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4至6月份,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分别为16.10%、15.80%和14.00%,央行收缩流动性的趋势逐步加强,同时基于高层盘活存量的指导思想,未来货币增量规模将进一步缩小,相应地,偏紧的市场资金供给会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足够能力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转嫁存款利率成本,从而推升企业的融资成本,灼伤实体经济。

利率与汇率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成为了放开存款利率的又一个现实制约因素。贸然放开存款利率,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就会迅速被打开,进而对中国本已每况愈下的出口构成反压。资料显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33%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增速逐年放缓 ,在这种情形下,存款利率的放开将会令出口雪上加霜,从而遏制和掣肘实体经济增长的正常步伐。

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篇9

商品房销售延续量价齐升势头。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去年11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长30%;百城住宅价格环比进一步上行至0.45%。6月上旬,销售数据表现依然积极。

5月CPI同比增长1.2%,低于4月的1.5%。猪肉价格上涨、燃料价格强势以及气候方面厄尔尼诺的发生需要留意,但可能不会改变通胀低位运行的格局。PPI环比下降0.1%,跌幅收窄。5月中旬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低位稳定下来,但长端利率的下降较为缓慢。尽管地方债务置换、股市分流和全球市场债券收益率的反弹等均对此产生影响,但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似乎较为保守,也牵制了长端利率的下行。

近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数据积极,国债收益率同步大幅上行。新兴国家数据仍然疲弱,资本流出加快。

进出口表现低迷 商品房销售恢复

外需对经济的支持依然有限。5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5%,略好于4月,但仍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去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动能的走弱、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持续升值,抑制了出口的增长。

进口低迷状态不改。5月进口同比下降17.7%,与1-4月大体持平。重要产品例如机床、铁矿砂、原油等进口增速延续下滑。

综合进出口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水泥量价数据、典型耐用品例如汽车的销量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等等来看,当前实体经济终端需求可能仍然疲弱,并未出现显著的改观。

过去几年的经验比较清楚地显示,如果没有终端需求的配合,存货回补本身是难以为继的,也许能够持续3-6个月。

因此,经济的企稳改善能否进一步巩固,基本地取决于财政稳增长的力度(和落实情况)、商品房销售的恢复可否持续及其在何种程度上对开发投资活动形成支持,以及外部需求和私人部门投资的走向。

近期商品房销售延续量价齐升势头。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绝与去年11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长30%。6月上旬,销售数据表现依然积极。5月,百城住宅(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进一步回升至0.45%。

去年下半年经济所遭受的财政冲击,有很大一部分看起来是不可逆的,例如国务院对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施加的制度性约束、反腐和政绩考核变化带来的地方官员积极性的下降等。

政府收入的改观或恶化,国务院稳增长意愿的强烈程度及对地方的督促力度,反腐节奏的变化等,都可能对广义财政支出产生影响,从而拉长或缩短财政支出低迷的时间。

因此,在操作层面上,紧密跟踪基建项目审批进度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是更可行的做法。

CPI 同比小幅回落

5月CPI同比增长1.2%,低于4月的1.5%,基本符合预期。

目前市场对猪肉价格上涨、燃料价格强势以及气候方面厄尔尼诺的发生有较多的关注,但这些影响应该是可控的。例如,燃料价格上涨对CPI的直接影响可控,而其对CPI的间接影响会在5-6个月的时间里逐步吸收。事实上,去年底今年初油价暴跌的间接影响可能仍未吸收完毕。

此外,过去二十多年食品价格的波动显示,短期跨度内宏观经济的凉热、中期跨度内劳动力成本的升降等,相较于厄尔尼诺,有着有更为确定和显著的影响。厄尔尼诺对单一作物或特定行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对整体CPI的影响似乎是边际上的而非方向性的。

CPI同比低位运行的格局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发生变化。5月PPI环比下降0.1%,较4月小幅改善,这可能主要体现了存货回补的影响。未来 PPI 环比想要稳定在0以上,需要实体经济终端需求的企稳改善,或至少供给收缩的速度较需求下行的速度更快。这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5月中旬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结束此前两个月的持续下行势头,在非常低的水平上稳定下来。隔夜回购利率落在1.0-1.1%区间,仅较2009年上半年高20BP;7天回购利率落在1.9-2.2%区间内,较2009年上半年高100BP。其他关联利率,例如银行间短端债券收益率、票据直贴利率也在大幅下行后逐步趋于稳定。

与过去几个月短端利率走势截然不同的是,银行间长端债券利率总体呈震荡走势,并未跟随出现大幅下行。债券期限利差迅速修复。地方债务置换,似乎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并使得市场运行出现利率弱信用强的特征。

对稳增长基建项目落地的预期、对货币宽松可持续性的怀疑,全球债券收益率的反弹,以及股票市场的分流,可能也有贡献。不过,考虑到央行保障地方债务置换计划顺利推进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较强意愿,目前银行间中长端债券收益率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可能已经有限。

为了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央行有必要逐步引导长端利率适当下行。尽管短端利率过去几个月的显著下行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引导了包括票据等在内的资金成本的下降,但市场对长期利率的看法似乎仍偏保守。

过去两年多,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

近期重要的推进是一般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其带来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化。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上浮执行比例远不到上限50%,存款利率抑制已经明显减轻,在此背景下,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对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冲击应该是可控的。5月份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扩大至 50%以及近期的大额存单发行,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浅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银行,困境,应对策略

1 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 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 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 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2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 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 1996年1月, 全国银行同业拆借系统开始运行, 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市场, 利率也随后放开, 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由市场自由决定, 形成了货币市场基础利率的雏形。

(2) 1996年以来, 国债市场开始采取收益率和价格招标的发行方式, 利率由市场决定。目前, 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招标发行也日益增加。贴现债券开始出现。我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也更多地采取了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

(3) 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较为频繁, 199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是通过这一方式放出的。其利率和价格形成主要是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手方根据其资金情况自主决定,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

(4) 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1998年10月31日, 央行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 由20%扩大到30%。目前城市金融机构已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0%, 而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可在央行基准利率的10%范围内波动。

3 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3.1 通货膨胀严重

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却迥异。如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最终不得不以利率再管制收场;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 金融抑制被消除, 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现在我国处于高通货膨胀, 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 同时也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减缓我国的通货膨胀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至关重要。

3.2 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

我国目前市面上70%的存贷款业务都在“工、农、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原本是要放开利率让市场供给来决定利率。但事实上, 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家银行必将在利率决定上起很大作用, 因而,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所实现的利率基本属于垄断利率。

3.3 市场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目前利率管制程度高, 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权限较小, 大部分由政府确定, 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在现今利率管制的前提下, 利率是统一的, 贷款资金的贷放可以较为均衡。一旦放开利率, 资金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中东部沿海地区, 而西部地区融资将更为困难。东西部地区差距将继续拉大, 基尼系数增大。因而放开利率, 将与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初衷背道而驰。

4 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目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阶段, 在缓慢推进过程中, 应当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体系。针对以上提出的部分问题, 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改进:

4.1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抑制通胀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出, 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 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明显不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 各界都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缓和通货膨胀。

4.2 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

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受到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 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 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3 完善我国市场体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 在金融市场上, 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加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 这可能造成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或造成改革后利率大幅度上扬, 无法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 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 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姚莉.简论利率市场化[J].企业研究, 2006, (9) .

[2]央行报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R].2005.

[3]麦金农 (Ronald I.Mckinnon) .经济自由化的次序[R].2005.

上一篇:大班社会教案:今天我做小主人下一篇:不屈不挠的苏俄火星探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