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精选8篇)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它的方向就是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及要求的利率控制系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 08保险3班陈玥 40805144
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1、坚持正利率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次序性原则,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2、理顺目前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目前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存在,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使利率水平和结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便利率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完善货币市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份额较小;且交易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交易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真正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性自然降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自然难以增强。
4、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项利率制度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5、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和自身的经营风险。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建立与利率市场化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有效防止挤兑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失误时,也能减轻其倒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2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金融发展理论,它是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理论。该理论对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做如下解释:市场供应和基于供求双方的资金需求是由利率决定的,其实质是利率将金融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通过市场进行自主调节。我们知道,当前市场资金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率水平,它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是金融机构应该重视的关键点。中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一步,自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利率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市场对货币利率是不完全的“完全自由化”,在宏观方面需要中央银行市场操作存款基准利率,从而间接地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
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所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将成为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宏观体制改革将直接决定整个利率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及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给予各银行一定的的自由度空间和裁定的时间,但是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扩大行业资产规模使得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但是中央银行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也使得银行业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增长率较低,只能使用大量的小额货币政策工具,这样就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负利率压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资源配置等问题,这反过来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健康有效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旦存贷款基准利率被放开,银行间为了抢占市场占有率和客户,伴随的不仅是利率剧烈波动,还有各个商业银行间存款利率竞相上升、贷款利率竞相下降,必将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竞争的加剧会出现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等问题。我国银行在实际运行中,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对利差依赖性过高,而商业银行的改革速度却举步维艰。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三部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如何进行利率改革,如何增加国家的持有和储备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汇率自由化的关键。从宏观环境上看,我国的货币国际化落后于国内金融改革,如果存在不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会使得国内许多金融产品根本无法准确定价,这就会使资本项目等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的波动。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可以相互补充,因此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能够有效的推进利率市场化。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充分地反映了供求关系,能够积极地引导市场环境及供求关系的优化配置;同样,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面对市场经济环境要充分利用利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实体的发展。经济和金融是决定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而目前,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银行业各种指标显示,银行业仍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的主要力量,是宏观调控的关键,并且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等能够减少负面影响,控制经济有效的运行。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考虑到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
(四)货币信贷调控及监管模式调整问题
存贷款利率管理是采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并且能够进一步刺激社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扩张货币信贷。所以,应该进一步实施严格的机制,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应实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过度要求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坚持适度平衡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的竞争,严格的监管制度将无法派上用场,银行监管将成为形象工程。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
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先,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在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银行机构占主导地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对薄弱。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市场竞争的推动,大多数国家的存款利率大幅上升,但净利润率下降,许多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或兼并的可能性。同时,出现贷款利率出现大幅的攀升,市场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大多数国家已从点到面、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控制范围,直至完全放开,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高级管理系统。按照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率、风险、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继续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银行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努力拓展业务种类,提高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水平。在微观层面,要正视利率市场化,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优化收入结构。坚持开发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创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要在投资范围内实施,在实施投资标的等方面进行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灵活创新银行的传统业务;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承销、财务顾问、保险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低廉的价格提高行业优势以及产业竞争能力。在此要注意,创新需要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度的金融创新不一定是好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才是银行业创新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合理优化货币信贷调控和监管模式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积极探索金融系统的实际情况、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势,抓住机遇,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优化配置,如在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下的控制,坚持以基准利率为依据,坚持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先,稳步推进综合管理,实践和监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其次,通过“防火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立;第三,加强监督和协调。一旦出现突发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四)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配套金融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是平衡的协调推进。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努力形成功能互补、交易品种多样化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债券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关键条件。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系统,有效的预防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随着银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管理系统,切实管理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系统,实行程序化管理预防不必要的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四、总结
浅探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制约因素;配套改革风险;推进次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后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利率市场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现阶段,虽然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是暗流涌动,但是目前的社会经济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中,仍充斥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能过于乐观,如何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防范风险仍须综合评估,认真考量。
1 经济转轨时期利率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1.1 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新生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确定了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地位,明确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关系。作为金融商品的价格,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制定存贷款利率的原则为:应有利于专业银行积极开展存款,合理发放贷款,改进内部管理;应在保证中国人民银行有一定利润的基础上,使各专业银行利润合理均衡。
1.2 “有管理”的浮动利率体制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利率体制开始了全面变革,利率结构形成了严格管理下的浮动利率制度。准许利率浮动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然而,就利率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各金融主体的利率浮动权只是政策赋予它们的一种行政性权力,而不是由制度内在提供的,所以政策的变动会使这一权限面临随意性风险。
1.3 无序的“利率双轨制” “双轨”是指接近市场化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回购市场利率与处于严格管制下的同存贷款利率相关的贴现利率、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并存于货币市场。
2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及其改革进展
2.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赋予市场决定利率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中央银行具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等方面的内容都应包括在内。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我国在完善市场化利率产品如金融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又对贴现和企业债券利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以Shibor为基准建立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3.1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市场利率应该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具备一个交易活跃、充分竞争、结构合理和信息畅通的金融市场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而事实情况是我国建立金融市场的时间不长,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在许多方面差距仍比较大。
3.2 商业银行管理制度落后、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即金融产品定价权逐步转移至商业银行手中的过程。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根据历史记录、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做出贷款决策,贷与不贷是决策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贷款成本、收益和风险的量化分析。
3.3 企业缺乏利率敏感性 我国贷款企业对利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导致利率无法有效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
3.4 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在利率定价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秩序的混乱会放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目前,我国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信用制度的建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非常薄弱。
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4.1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内,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再加上长期的利率压制,利率市场化极有可能带来利率水平的显著上升。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不仅有权利决定放不放贷,还有权利决定贷款的价格。贷款定价这一权利的增加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寻租行为,一些金融机构并非严格遵循风险加成原则合理制定贷款利率,而是出现“人情利率”及诸如借机提高贷款利率这样的政策性漏洞。这种金融腐败的风险会影响和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投入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2 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的防范 市场化并不否定金融监管,相反,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风险,只有在充分的金融监管环境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为避免利率市场化后出现因区域经济不平衡造成的资金“东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采取区域非均衡推进的方式。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稳定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后,各种金融机构都将面临市场风险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降低利率市场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5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次序安排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式主要有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纠正利率管制造成的扭曲,但极易引发经济运行的波动,存在较大风险;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成功机率较大。同时也可以为深化改革和弥补政策设计不足创造条件和时机。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选择即为选择先放开哪部分利率、后放开哪部分利率的问题。
6 总结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分析及建议 篇4
目前我国的这种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
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5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循序渐进的方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6
1.下列关于央行传统数量型中介目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融脱媒使得M2高估了实际的货币增速。
B.央行以M2作为中介目标,但M2无法反应真实的资金需求。
C.货币形式多样化使得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变得困难和模糊。
D.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央行面临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的问题,传统数量型调控政策在现实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下列关于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和居民理财的影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人们的财富管理观念。
B.居民理财将逐渐由风险中性或风险偏好转为风险厌恶,整个社会风险偏好下降,金融运行更加安全。
C.股权质押融资的推行将使得高科技企业内源融资比重下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得以实现。
D.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市场的分隔程度降低,一价定理趋于成立,企业在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选择将变得更加灵活。
3.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权与监管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各行业监管者都有放松监管的倾向,从而产品配置风险水平急剧提高。
B.央行为了控制总体风险水平,在产品配置风险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只能收紧货币政策,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杠杆率。
C.央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必须将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D.金融风险总体水平等于金融机构杠杆率乘以产品配置风险水平,其中杠杆率取决于监管状况而产品配置风险水平则取决
于货币政策。
4.下列关于风险定价机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而言,信用风险溢价遵从“经济条件转好时信用风险溢价上升,经济条件恶化时信用风险溢价下降”的规律。
B.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铁律,有利于完善我国风险定价机制。
C.我国风险定价机制不健全,原因在于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不关注债券风险。
D.信用债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反映的是信用风险溢价。
二、多项选择题
5.下列关于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利率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率走廊模式要求要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国债市场和硬约束的财政预算。
B.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出清机制,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C.利率走廊模式要求理顺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的机制。
D.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以欧洲为典型代表,而利率走廊模式以美国、日本为典型代表。
6.当前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隐患?
A.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以存款利率高低作为选择存款机构的唯一标准,资金不断流向高收益产品。
B.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无差异的保险制度,会导致社会风险意识极度缺失。
C.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存款市场的脆弱性增大。
D.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防范中小银行信用风险。
7.金融抑制将导致我国哪些问题?
A.产能过剩,浪费社会资源。
B.促进落后经济体快速发展。
C.套利盛行,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
D.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本短缺。
三、判断题
8.在我国,当外汇占款同基础货币增量的相关度较高时,则货币政策较难具备独立性。
正确
错误
9.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各国会根据不同的条件而选取相应的模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期阶段应当选择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在后期阶段应当选择以欧洲为代表的利率走廊模式。
正确
错误
10.对我国而言,国际上的热钱变动速度快、不稳定、对外汇储备影响大,若要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对热钱进行管控。
正确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篇7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国外经验
(一)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
利率作为一个经济变量, 对市场经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利率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 不过直到1970年以后经济学家才逐步完善了利率决定理论。1933年凯恩斯提出“流动性偏好理论”, 首次提出利用利率来宏观调整经济的分布, 各国争相使用凯恩斯的理论来干预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从1970年以后, 使用凯恩斯理论的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的现象, 直到1993年泰勒提出“泰勒规则”。该规则反对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 并再次指出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极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也可叫做利率自由化, 即利率将由市场自主确定, 而不是由原来不结合市场实际的央行所制定。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改变利率的制定过程, 即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利率。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 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便遇到了瓶颈, 其失败原因是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阿根廷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进行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次改革仅限定了存款利率, 1977年解除全部利率管制。阿根廷由于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急功近利导致国内金融急剧动荡, 甚至还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 最终由于债务危机, 阿根廷于1990年后结束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投资, 并且在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投资股市, 最终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当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囊括银行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活动,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于调控经济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90年代初, 我国就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相关设想, 与此同时央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管理。即让双方协商利率, 这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 虽然在这改革中遇到许多困难。为了抑制生产部门的信贷需求, 央行于1995年连续两次上调贷款利率, 避免经济通胀的发生。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此举加快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快速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虽然我国正缓慢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道路, 但还是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金融部门的调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实际, 金融部门对于经济的调控始终在金融问题发生之后, 这严重妨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困难而持久, 在改革开放以来, 民间私营经济得到了长期发展, 大量资金无法聚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如果建立民间融资平台将有效的促进资金流动, 使资金始终在金融市场里流动, 这样便可以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三、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利率政策将对居民存储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利率较高且持续上调的环境中, 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储在商业银行来得到利息。如果存储利率降低, 居民更愿意将钱花在日常消费中。利率政策也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据数据资料对比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实际利率增长一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速度将提高0.879个百分点。所以利率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经济低迷时可以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民间资金来促进经济复苏。利率政策对就业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增加投资, 而企业增加投资就业的机会必然会增高。利率政策与汇率也存在着相互影响, 当利率提高, 投资消费便会减少, 抑制了进出口贸易, 使得本外币汇率降低。同时本国利率上升, 国际投资者将会注入资金, 从而本币汇率得到提高。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应分析
人为的管制利率并使其降低, 不仅没有使得资金得到压低以促进资本积累, 反而居民会将资金用于其他的投资渠道, 使得资本积累更加困难。但如果央行对于利率的管制放宽, 银行提高利率来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央行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会使得银行对于存贷款产生决策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银行的利益受损, 但如果央行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 银行的经济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 是综合考虑投资的风险和项目收益以达到最大效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让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得到资金的支持, 使得银行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政策效应两者彼此联系而且彼此影响, 真是因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才会避免由于改革而造成的经济低迷。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进程, 1980年以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利率市场化成了各个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存贷款利率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确定, 而且还需要国务院批准。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由金融机构, 其根据自身的资金储量和对市场动向的预判来自行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现在我国对于物价的调控还不成熟, 但是还是发挥了利率这个价格工具的作用, 在我国一般是金融问题发生后才对利率做出调整, 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金融问题的发生, 只有改革将利率市场化才能很好的预防金融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效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雅然.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01.
[2]王蕊.中国利率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J].延安大学, 2012-06-01.
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篇8
商品房销售延续量价齐升势头。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去年11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长30%;百城住宅价格环比进一步上行至0.45%。6月上旬,销售数据表现依然积极。
5月CPI同比增长1.2%,低于4月的1.5%。猪肉价格上涨、燃料价格强势以及气候方面厄尔尼诺的发生需要留意,但可能不会改变通胀低位运行的格局。PPI环比下降0.1%,跌幅收窄。5月中旬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低位稳定下来,但长端利率的下降较为缓慢。尽管地方债务置换、股市分流和全球市场债券收益率的反弹等均对此产生影响,但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似乎较为保守,也牵制了长端利率的下行。
近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数据积极,国债收益率同步大幅上行。新兴国家数据仍然疲弱,资本流出加快。
进出口表现低迷 商品房销售恢复
外需对经济的支持依然有限。5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5%,略好于4月,但仍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去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动能的走弱、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持续升值,抑制了出口的增长。
进口低迷状态不改。5月进口同比下降17.7%,与1-4月大体持平。重要产品例如机床、铁矿砂、原油等进口增速延续下滑。
综合进出口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水泥量价数据、典型耐用品例如汽车的销量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等等来看,当前实体经济终端需求可能仍然疲弱,并未出现显著的改观。
过去几年的经验比较清楚地显示,如果没有终端需求的配合,存货回补本身是难以为继的,也许能够持续3-6个月。
因此,经济的企稳改善能否进一步巩固,基本地取决于财政稳增长的力度(和落实情况)、商品房销售的恢复可否持续及其在何种程度上对开发投资活动形成支持,以及外部需求和私人部门投资的走向。
近期商品房销售延续量价齐升势头。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绝与去年11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长30%。6月上旬,销售数据表现依然积极。5月,百城住宅(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进一步回升至0.45%。
去年下半年经济所遭受的财政冲击,有很大一部分看起来是不可逆的,例如国务院对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施加的制度性约束、反腐和政绩考核变化带来的地方官员积极性的下降等。
政府收入的改观或恶化,国务院稳增长意愿的强烈程度及对地方的督促力度,反腐节奏的变化等,都可能对广义财政支出产生影响,从而拉长或缩短财政支出低迷的时间。
因此,在操作层面上,紧密跟踪基建项目审批进度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是更可行的做法。
CPI 同比小幅回落
5月CPI同比增长1.2%,低于4月的1.5%,基本符合预期。
目前市场对猪肉价格上涨、燃料价格强势以及气候方面厄尔尼诺的发生有较多的关注,但这些影响应该是可控的。例如,燃料价格上涨对CPI的直接影响可控,而其对CPI的间接影响会在5-6个月的时间里逐步吸收。事实上,去年底今年初油价暴跌的间接影响可能仍未吸收完毕。
此外,过去二十多年食品价格的波动显示,短期跨度内宏观经济的凉热、中期跨度内劳动力成本的升降等,相较于厄尔尼诺,有着有更为确定和显著的影响。厄尔尼诺对单一作物或特定行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对整体CPI的影响似乎是边际上的而非方向性的。
CPI同比低位运行的格局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发生变化。5月PPI环比下降0.1%,较4月小幅改善,这可能主要体现了存货回补的影响。未来 PPI 环比想要稳定在0以上,需要实体经济终端需求的企稳改善,或至少供给收缩的速度较需求下行的速度更快。这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
5月中旬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结束此前两个月的持续下行势头,在非常低的水平上稳定下来。隔夜回购利率落在1.0-1.1%区间,仅较2009年上半年高20BP;7天回购利率落在1.9-2.2%区间内,较2009年上半年高100BP。其他关联利率,例如银行间短端债券收益率、票据直贴利率也在大幅下行后逐步趋于稳定。
与过去几个月短端利率走势截然不同的是,银行间长端债券利率总体呈震荡走势,并未跟随出现大幅下行。债券期限利差迅速修复。地方债务置换,似乎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并使得市场运行出现利率弱信用强的特征。
对稳增长基建项目落地的预期、对货币宽松可持续性的怀疑,全球债券收益率的反弹,以及股票市场的分流,可能也有贡献。不过,考虑到央行保障地方债务置换计划顺利推进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较强意愿,目前银行间中长端债券收益率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可能已经有限。
为了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央行有必要逐步引导长端利率适当下行。尽管短端利率过去几个月的显著下行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引导了包括票据等在内的资金成本的下降,但市场对长期利率的看法似乎仍偏保守。
过去两年多,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
近期重要的推进是一般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其带来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化。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上浮执行比例远不到上限50%,存款利率抑制已经明显减轻,在此背景下,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对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冲击应该是可控的。5月份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扩大至 50%以及近期的大额存单发行,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