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通用11篇)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1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凸现。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1.重新定价风险又叫成熟期不匹配风险, 指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的情况下, 利率变动会对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2.基差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引起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缩小, 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3.选择权风险指在利率变动中, 银行客户可以动用选择权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 由此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利率上升会促使存款人提前提取定期存款, 然后以较高的利率再存款;利率下降会使借款人提前还款, 然后以较低的利率再借款。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频繁波动会使每个商业银行面临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利率风险的加剧使商业银行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必然。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法。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各种成分和结构, 影响利率风险敞口的大小, 进而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利率敏感性, 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另一是利率衍生工具管理法。通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冲抵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变动时遭受的损失, 是一种表外的管理方法。
1.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
这种方法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和结构, 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的缺口发生改变, 达到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续期缺口管理。
2. 表外方法。
主要是指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 (类) 资产或负债业务, 往往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具体来说, 银行可以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具体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对冲, 以规避利率风险, 通常也称为金融工程方法。银行用于对冲和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衍生工具, 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以及利率互换等, 力图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 从而确保一个特定的结果;另一类主要是期权类工具, 如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等, 消除了可能发生的利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又可以从可能发生的利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利, 但要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 利率风险日益凸现, 市场对于利率衍生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债券市场急需推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在没有利率衍生产品的情况下, 国内机构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的常用措施有: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减持长期债将债券资产的久期调整为中短期;调整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比例, 加大浮动利率债的比重;不再买入长期固定债券;或者由管理层出面, 通过回收低利率债、人为提高发行利率等措施施救。但是, 上述措施都无法顺利地、富有效率的管理利率风险。以商业银行为例, 由于其负债以5年期以下为主, 因此很难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来对冲长期债的利率风险。加大浮动利率债的比例, 一方面浮动利率债券很难与负债匹配, 另一方面, 浮动利率债近期发行少, 无法满足庞大的风险管理的需求。出售现有的长债, 一方面面临即期较大亏损;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流动性不佳, 大规模长期债根本无法顺利出售。不买入长期固定债券, 一方面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 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大局;另一方面, 对于急需寻求出路的巨大银行存差来说, 这也不太现实。最后, 依靠管理层施救, 这种非市场化的手段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 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 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这些工具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对未来利率的波动进行保险。即:通过事先将利率波动的风险锁定在投资者可以承受的区间内, 或者利用该类工具与对应基础工具的套做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主要用于管理短期利率波动的风险;而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主要用于管理长期限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衍生产品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地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在于低廉的成本、大容量的市场、强大的市场流动性以及较高的可信度。
四、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必要性
在现有的债券市场中, 引入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要考虑其对市场的影响, 如市场流动性、衍生工具的风险等。按照难易程度, 有序进行, 而且一次增加衍生工具的品种不宜过多, 循序渐进。由于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操作较为简单, 比较规范, 涉及风险较少, 交易效率较高, 因此建议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 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远期利率协议是由希望对未来利率走势进行保值或投机的双方签订的一项利率的远期合约。在远期利率协议合约中, 交易双方规定一个未来某一时间的协议利率, 并规定以某种利率为参照利率, 到结算日时, 如果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不同, 则必须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额, 以作为补偿。这一差额系根据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实际偏差情况, 以及合约给定的期限和本金计算得到。
在远期利率协议的买卖中, 买卖双方只是在形式上收支交易的本金,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本金的转移。正是这一特征, 使得交易者的成本、风险大为降低, 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 由于在远期利率协议条件下, 没有本金的流动, 所以可以成为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工具, 也就意味着无需满足严格的资本足额要求, 仅需要极少数额的保证金即可。
远期利率协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场外进行的利率期货。与利率期货相比, 它的优点是: (1) 无需交纳保证金, 从而利率风险管理的成本较低; (2) 合约的金额和到期日比较灵活, 人们可以根据资金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 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效率; (3) 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基差风险, 便于管理。
2. 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可行性
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时机已经成熟。原因如下:第一, 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市场, 现券交易日趋活跃, 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第二, 自从2002年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规定的出台, 一个涵盖各类型投资者的统一的场外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个人投资者通过债券基金的形式, 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 , 从而为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只有需求差异化的市场, 利率衍生品市场才有存在的可能。第三, 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法规制度比较健全的市场。特别是市场这几年的发展很健康, 没有出现大的违规事件, 这为债券市场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 目前市场已经自发地出现了远期交易的雏形。例如, 有市场成员通过合同的方式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进行某种债券的买卖, 到期时按现券的方式进行T+0或T+1交易, 或者对新发行债券承诺上市之后用某种价格买卖等等。这些交易方法为远期利率协议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摘要:利率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突出, 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采用久期模型的缺口分析方法进行, 尽管经过修订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允许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利率水平不同, 允许资产和负债的波动幅度不同, 能够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但其仍是一种表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发达国家, 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 远期利率协议、期货、期权和、得率互换在我国陆续出现。探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利率风险,风险管理,衍生工具
参考文献
[1]王雪涛:利率衍生工具正式登场互换交易降低银行风险.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6, 2
[2]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斯坦利·埃金斯张莹刘波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3]张亦春:金融市场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
[4]陈红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湖北.武汉.武汉大学.2004, 4
[5][美]彼得·罗斯刘圆等译:商业银行管理 (第四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2
【摘要】来央行多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会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利率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下的利率定价现状,包括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情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内部利率定价机制,并就商业银行当前的利率定价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的差别也逐渐凸显。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定价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相对健全。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则较为粗放,目前基本上是简单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未科学制定和使用定价模型。
(一)利率定价机制
中国银监会发放的同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主要以资产负债部或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利率管理办法,日常定价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总行利率授权范围内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以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利率定价管理组织体系,统一制定产品定价政策。以浙江稠州银行、河北武强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主要由总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利率政策,分支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并未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内部授权制度及相应的利率定价模型。
(二)人民币存贷款定价方法
(1)贷款定价方法。由于我国贷款利率放开上限较早,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贷款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公司贷款和贸易融资已实现依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建立了基于RAROC的.定价模型。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多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法,利率浮动比例的确定主要参考历史和经验判断,缺乏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
(2)存款定价方法。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定价普遍缺乏模型和系统支持。206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逐步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仅对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适当上浮。二是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商业银行一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三是以地方性法人银行、信用社为代表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1倍。但也有少数地方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地区同业竞争情况未上浮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四是部分银行根据本行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按金额区别报价。
此外,各商业银行在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化定价,主要考虑市场利率、同业竞争和客户综合贡献率;同业定期存款采用shibor加减点方式定价。
(三)内部利率定价机制
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采用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逐笔匹配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计价结果直接入账核算,并体现在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中。对于市场化产品,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对应的市场价格,结合各行自身策略调整确定。而对管制类产品,则一般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通过统一的内部资金定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在总行统一管理,加大了总行政策传导力度。
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依靠外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结果用于经营单位利润考核。此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产品和利率市场化产品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根据外部利率基准变化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普遍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上存资金、二级准备金、备付金等,缺少定价模型及信息系统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有的利率定价管理现状来看,对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贷款投放大幅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平稳运行。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5%,比年初下降0. 31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为33.19%,比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年项目贷款投放较多,20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3%,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1%。这种信贷结构表明国内商业银行贷大、贷长问题突出,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盲目追求贷款低风险和稳定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急需提高。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农村信用社、城镇银行等地方性、区域性银行的定价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多数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这种客户结构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更高。二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贷款定价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执行统一利率,差异化不明显,无法体现不同客户盼风险溢价,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三是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为依赖存贷利差。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0910-600r6,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降至60%左右,但多数小型银行对信贷资产和存贷利差收入的依存度仍在80%左右,短期内难以承受利差大幅收缩的冲击。
(二)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11月之前,虽然经过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适应和锻炼,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逐步形成分层报价格局,但各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多数小型银行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浮到顶,仍延续抢市场、扩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利率定价的财务约束意识不够,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一旦人民银行继续扩大或取消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继续影响甚至阻碍小型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是存款利率定价易受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影响。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紧张时期,各银行为争夺存款、稳定客户关系,存款定价往往屈服于市场压力,出现不合理定价现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型银行关注存款利率上升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但也担心存款流失引发流动性风险,其存款利率定价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大。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以及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属于卖方市场,银行有条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选择贷款定价,实现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控制在75%以内,存贷比制约银行的贷款投放,一旦存款流失,存贷比将很可能超标。因此,面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承担着效益性、合规性、流动性等多项职责,其利率定价很难用简单的定价方法和模型确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更加困难。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二是利率定价政策仍比较粗糙,有待细化;三是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四是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定价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仍显不足,在市场要素变化时,难以迅速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波.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金融监管研究,,(10).
[2]韩松.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银行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小银行;挑战;策略
1.我国传统利率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利率市场化的历程
1.1 我国传统利率体制的弊端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在本质上是由政府在信贷关系的制度中充当指挥者,绝对或者在较大程度上排斥市场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完全根据政府经济发展意图而设计和操作的。这种利率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弊端:(1)利率管制通常包含着压低利率水平和信用配给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极易滋生腐败;(2)政府对名义利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会刺激投资增长,但同时也会减少居民储蓄;(3)利率管制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4)利率管制阻碍了企业创新和经济活力。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
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小银行目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小银行特色化经营优势也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将考验银行业务升级能力。同时,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随时变化,考验中小银行定价方式、程序及策略的资金定价能力。另外,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会显著提高,利率期限结构也更为复杂,考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营压力增大,竞争地位下降
我国小银行由于小银行本身数量还不够多,整体上发育的历史还不够长,规模小、人才缺和资源投入所限少,产品单一、创新不足,主要使用价格手段来吸引客户。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小银行为了吸引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虽然小银行对大中型企业无定价优势,但在中小企业领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大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领域业务的开拓,小银行的优势将被逐步侵蚀。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小银行为生存,又不得不竞相压低贷款利率,其利润空间不断受到压缩。
2.2 传统的盈利模式不能持续
贷款利率“开闸”后,贷款竞争将对中小银行形成严峻的市场挑战,并对其利润和经营模式产生较大的冲击。小银行长期赖以生存的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和吃利息差的经营环境也将渐行渐远。小银行必须实现快速业务转型,否则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2.3 产品定价能力需要提升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小银行的反应明显迟钝。从目前的现状看,除较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实现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外,大部分小银行在产品定价、利率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简单粗放的管理手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银行必须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成本、风险程度、客户价值、竞争策略和目标利润进行科学定价,这对其产品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利率风险管控能力低
我国小银行面临着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现状,与八十年代初美国储贷机构面临的市场情形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我国小银行存在着利率风险。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风险的管理、转移和分散可以有效避免利率风险。目前大分中小银行尚未建立起内部资金转移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这些银行甚至无法分清资产负债的错配程度从美国的经验看,大批储贷机构的倒闭正是由于其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管理上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
因此,小银行利率风险管控能力急需提高。
2.5 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管理利率风险能力薄弱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产品持续创新,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也为市场参与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回购协议等,一些更为复杂的工具如利率期货合约、利率期权等也在持续引入中。目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等已经开始利用这些金融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参与,总体而言,我国的小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来管理风险能力弱,缺乏经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非常大。
3.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从上面的论述以及参考国外经验可知,利率市场化带给小银行的威胁要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小银行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关乎自身的存亡。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金融创新,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产品会不断衍生,相应的货币、资本市场会加速发展,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下,必然会使一定数量的银行倒闭破产,我国的小银行应采取有针对性、前瞻性的举措,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3.1 立足市场,转变观念。
小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中的竞争弱势,更应笨鸟先飞,立足市场,着眼长远。由于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间的竞争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之中,这对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弱的小银行来讲无疑是一个被动的局面,应及时摈弃传统的盈利模式,把视线转移到市场和产品上来,通过分析市场,找准自身定位,推出适合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信贷产品和特色服务,这才是其走出永无休止的利率价格战,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3.2整结构,深挖根,广积聚。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削弱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小银行要及时调整其经营战略与结构,在巩固原有信贷盈利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原有信贷产品的优势,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在相关市场和相应客户中的长期占有。其次,大力发展符合自身经营实际与适应地方经济的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逐步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的依赖。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实现整体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的管理,确定合适的资产负债结构,来有效抵御利率波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此外,重视对客户资源的细分,对优质客户群体提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扩大银行盈利渠道。
3.3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业务发展
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由于存贷利差较大,贷款业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贷款质量变化、经济资本耗用、人力成本和流动性成本,某些贷款业务的真实收益并不比资金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收益更具有优势。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银行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考虑到各业务的经济资本耗用、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依靠存贷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局面,引导整体业务的合理发展,改变单纯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分散利率变动可能造成的盈利风险。
3.4统筹规划,提升综合实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小银行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综合实力的薄弱。其在经营中,应注重内部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通过内部管理出效益;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实施一体化营销策略,形成主打产品的品牌优势,提升银行的整体影响力;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及时储备精通理财产品、能够分析和预测市场利率走势、可以独立完成产品设计与定价等方面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面对不可逆转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小银行应从战略上进行转型,建立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发展战略。小银行应该明确市场定位,通过差异化策略,着眼于社区金融服务、特色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避免与大型银行进行规模竞争。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短期内必将带来阵痛,但从长期来讲,将会使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小结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小银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应该积极寻求改变,做好做强做大,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平顶山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谈儒勇著.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
[2]金学群著.金融发展理论文献综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利率市场化改革效应分析与政策思考[J].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调研,2001,(02).
[4]周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巴曙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J].国际金融研究,2000,(1).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4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逐步消除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不合理管制,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利润率,是金融体系中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财团单位投资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与一般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当的是掌舵者的角色,既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又要通过科学的经济干预手段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发生周期性金融危机。而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商业银行无疑是金融体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商业银行是进行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银行对利率的调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
二、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的控制是由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在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但这种以国家主导的调控方式不够灵活,调控机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经济市场变化,使我国的利率难以维持到合理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各行之间的竞争实现配置的优化,从而保证市场金融环境的稳定。运用市场这一调控手段将优势的资源整合到可以产生较大价值的行业或是企业,从而提升市场的经济产出量。相比于国家管制下的利率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吸纳存款并将这些存款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便是存款与其他行业投资间的利率差,因此银行要想保持盈利就要准确的预估在外投资的风险,并计算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利率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形势,如果经济发展较快那么投资回报率自然就高,如果经济发展低迷就会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回报率在银行的直接体现就是贷款利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会实行有计划的增长,因此投资的回报率不会一直居高不下也不会持续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投资的风险较小,盈利空间也比较可观。但这种以国家调控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并不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正逐步改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渐放宽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力度以求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这也就表明我国会逐步放宽对市场投资利润回报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利率,造成利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外的投资活动,并给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可以为我国的相关行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银行来说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政府放开对资金利率的干预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自由地掌控自身的利率,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准确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才能提升自身效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用的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本主义市场周期性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干预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将市场作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可以较大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正逐步放宽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调控作用,使经济体制更加灵活,提升社会资源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正积极地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逐渐地实行放权,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挥政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同时又可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加快相关经济制度的立法,使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1.进行科学的风险计量。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警惕,并对自身的风险计量方式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计量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时地警惕投资带来的风险,通过扩充风险计量模型来提升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度。通过风险模型银行的管理者可以清楚地计算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而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是缺口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简言之就是把商业银行所有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用利率敏感性生息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的头寸,就得到了该段时间内重新定价的“缺口”。
2.科学地利用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外,利率的风险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银行应当积极的借鉴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对于银行内部而言,可以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的是银行自身的负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的一些高风险的业务,这些业务以银行的贷款服务居多,这将极大程度上提升银行运营资产的风险,而面对这种形势银行除了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理的清算外,还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框架下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的科学的发展。例如可以运用资产债券化的方式将这些资产投放市场,为银行减少损失。而银行的外部措施主要是通过一些金融措施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例如与合作方签订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方式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体制发展逐步完善的今天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是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金融策略的总称。我国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我国较为落后的金融管理体制造成我国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并不到位,并不擅长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当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并培育发展国内市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比较完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在人民币市场上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
五、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银行应当重视利率风险分析,并将利率风险分析作为银行的常态化机制之一,时刻警惕,并灵活地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利率改革具备“闯关”条件 篇5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利率的决定,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同时辅以中央银行市场化调控机制。前者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后者起辅助性、干预性作用,市场与调控二者不可偏废。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纯粹的管控,都不是对利率市场化内涵的正确认识。
早在1993年,中国货币当局就提出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和“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整体思路下,于1996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在之后的16年里,逐步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放开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多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存款利率,外币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特别是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12年6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这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进“闯关”阶段。
那么,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具备了“闯关”的条件呢?
迄今为止,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等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最艰巨的任务,即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还没有实现。
很多人担心,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将可能出现恶性利率价格战,即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将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同时大幅上调存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赔本赚吆喝,从而挤垮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进而引发银行业危机。正是因为这种顾虑、观念和逻辑的束缚,中国利率市场化似乎难以跨越这道“关卡”。
所谓利率市场化“闯关”,正是要突破这个“关卡”。实际上,中国目前已经具备“闯关”条件,上述担心已属多虑。
首先,经过多年的培育,银行间拆借市场已经形成理性而成熟的短期市场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市场利率。随着中长期债券市场,如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企业债市场的券种、期限、参与机构逐渐多样化,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引导作用将日益凸显。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引导市场利率的条件。
其次,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明显增强,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更加理性,股东对银行管理层的约束日益增强,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利率价格战的可能性极低。
再次,经过较长时间的贷款利率上浮和下浮试验,特别是2012年推出存款利率上浮,企业和居民对存贷款利率浮动乃至波动,已经有所认识,同时也逐步积累了抵御利率波动风险的经验。
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配套条件 篇6
一、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利率管制易导致负利率,引发资产泡沫
负利率,指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把钱存在银行里,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利率管制使资本价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长期出现负值就是非市场化因素扭曲的结果。在1990年9月-2012年2月这258个月中,约有98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出现负利率的机会是37.9%。利率过低通胀过高,一方面打压储户的积极性,使银行存款搬家转投其他领域,存款资金规模下降影响可贷资金量;另一方面助长过度投机消费现象,吹大房地产价格泡沫,给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低利率诱发巨大的信贷需求和资金需求,投机暴利超过投资回报,游资热钱横行,实业资本受到威胁。
(二)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倒逼利率市场化
据央行统计,2011年社会直接融资总额33031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5%。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市场结构正发生改变,直接融资比例逐渐增大,对信贷有明显挤出效应。
首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存在巨大价格落差。以苏州某公司企业债券为例,期限7年金额20亿元,票面利率5.79%,比5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低0.76%,同时银行贷款受规模限制,很难贷到大额度的长期贷款。其次,银行承兑汇票对信贷也出现大幅挤压。票据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去年规模紧张票据贴现利率最高达到10%,今年信贷松绑票据贴现利率回落到4.5%,融资成本低于一年期融资。
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间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苏州境内银行49家,财务公司2家,信托公司1家,小贷公司79家,担保公司186家,机构间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临时资金不再通过存款形式增值,而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投放出去获得短期效益;居民也不再过分看重储蓄利率,而会更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的收益;作为目前银行主导业务的存贷业务将受到巨大冲击。
(二)银行利润空间压缩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将受到更大冲击。存款市场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资金,资金平均成本提高。信贷市场对贷款优良客户的激烈竞争导致优良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收益减少。以外币市场化后银行结益比较来看,从2000年9月到2012年12月,我国一年期美元存贷款利差从最初的2.35%降至目前的0.2%,降幅为91.4%。2005年至2011年苏州银行外币存款规模增加了3.6倍,外币结益减少了34.5%。
(三)银行风险加大,对定价要求更高
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可能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利率管理取消后,长期以来的低利率必然升高。资金成本提高使银行追求高收益,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贷款项目质量整体水平下降,提高未来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利率频繁变化加大经营风险。存款贷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可预见性差,银行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对定价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条件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定价、持续盈利能力等带来严峻挑战,为保障银行持续安全发展,需要综合金融改革予以配合。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特定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为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是抓紧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以锁定危机损失,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二是采取强制性存款保险模式、保证对储户的有效赔偿;三是选择差额费率方式,风险越高,费率越高。
(二)扩大直接融资市场规模
如果资金供给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成为资金市场的垄断者,割裂了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那么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难度将很大。因此,必须扩大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使资金的供给方可以直接参与市场融出资金,导致银行存款分流,迫使银行推进市场化以挽回存款。
(三)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坚持以创新以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大力发展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四)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度,但其利率组成为一年及以下期限品种,缺少中长期品种。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主导,围绕基准利率,以大银行为标杆,发挥大型银行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岩.利率市场化-条件、问题及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2 (6) :57-58.
[2]周静娴.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经济师, 2010 (9) :204-205.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7
1.背景及意义。自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中也指出, 未来一段时间在经济方面金融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利率市场化, 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 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 长期以来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已经习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经营, 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利率市场化必然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经营及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 农村金融必须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 扬长避短, 及时对其经营策略, 经营宗旨、经营组织等作出一系列的调整, 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制度, 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 扩大新的利润增长点, 来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
2.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述。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交易资金利率的过程。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治理的市场化。具体来说, 利率市场化是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来自主决定, 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基础,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 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资金利率体系。一般来说, 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涵, 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2)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该由市场自发选择。 (3) 资金市场上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 (4) 政府 (或中央银行) 享有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权利。
3.农村金融的概念。农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反作用限制, 所以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在中国, 农村金融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与资金运动这三种行为的统称。它是农村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产物, 是一个金融部门, 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 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活动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农村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体现, 而农村金融则属于微观行为, 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1. 资金缺乏, 资本充足率低。
利率市场化以后, 各金融机构在吸收资金方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的金融机构也不例外。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农村金融就容易出现资金缺乏, 资本充足率低的风险。
2. 利差缩小, 盈利水平降低。
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 利率市场化后,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保住市场, 必然尽量提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 使利差缩小, 压缩利润空间, 降低盈利水平。
3. 利率浮动, 市场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让客户选择权、议价权更大, 农村金融机构为了留住客户, 只能抬高存款利率来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网络等综合优势, 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甚至会演变成利率大战、存款大战。
4. 利率变化, 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将面临两难境地, 一方面, 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为了保持盈利空间, 就会保持较高的贷款利率, 必然会失去一些优质客户, 而一些效益不好或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 就有可能成功申请到高利的贷款, 从而导致“劣企驱逐良企”, 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 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 保持和扩大优质信贷客户的份额, 就必须在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对优质企业让利, 降低贷款利率, 影响利息收入。
5. 负债结构单一, 资产盈利性差。
农村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它的负债结构单一, 主要面向对象是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相比较而言, 盈利能力不是很强,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将会刺激高的贷款利率, 这就导致农村金融缺乏动力, 资产盈利性降低。
6. 制度风险偏大, 内部管理缺陷。
中国的农村金融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 国家的政策法规不是很完善, 内部管理、绩效考核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就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国家应该首先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1. 资本方面。
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资本风险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因资本金不足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 以及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终清偿能力, 导致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安全受到威胁的金融风险。资本金对农村金融机构能否正常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具有承担经营风险的职能和不必偿还的特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各金融机构对储蓄资金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而且贷款利率也会由于竞争而不断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加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资本方面有着充分的准备。
2. 信用方面。
农村经济运行过程的周期性和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的特殊事件发生均可能产生农村金融信用风险, 这种信用风险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应付挤提, 从而产生对社会公众的信用风险以及农村金融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从农村经济的周期性上, 处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 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 处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 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造成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 使农村金融机构也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3. 流动性方面。
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充足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能力受到影响, 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包括负债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两个方面, 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对信用好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来保证盈利, 又要保证资金充足来满足存款人提款要求, 因存款额和贷款额不能准确预测, 贷款规模超出存款规模时, 银行就陷入了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高低取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结构、资产结构等。
4. 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的成因主要包括因侵吞、挪用、内部盗用、外部抢劫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和财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办理结算过程中工作失误、违反结算规定和纪律, 造成损失的一种风险;农村信用社尚处于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化过程中, 长期未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造成资产增值保值动力不足的风险;农村社会游资较多, 因投机发生的农村民间借贷造成的风险等。以上情况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
三、政策和建议
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法律法规是中国实施有效金融监管, 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 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1) 要加强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从立法上量化与金融监管有关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降低监管成本; (2) 保持银监会在行使监管权力上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3)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程序性法律法规, 保障农村金热机构债权的实现; (4) 加强金融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的综合能力; (5) 建立相应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为农村信用文化的建立提供支撑。对于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一定的信用优惠政策和物质激励;对于不讲信用的单位或个人, 给予严厉的处罚, 以提高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失信成本, 从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2.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资
产质量是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的当务之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 一方面, 应通过增资扩股直接增加实收资本, 拓展农村金融机构资本来源渠道, 不断优化农村金融负债结构, 全面推行成本管理模式, 最大程度实现资金运用的效益化, 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面, 应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 降低农村金融不良资产比率。
3.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防控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处在利率管制中, 仅面临贷款风险, 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 面对市场化产生的利率风险, 首先, 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应加快管理利率风险的人才引进和培训;其次, 建立科学的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和利率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对走势的研究;再次, 强化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管理, 根据贷款结构合理程度确定不同期限存款利率浮动空间, 减轻利率敏感性风险;最后, 结合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实际及农村信贷市场发展需要, 积极探索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 最大限度地规避利率风险。
4. 创造一个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创建宽松的农村社会环境是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安全的根本条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深化农村改革, 为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宽松余地的前提。化解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宽松的农村社会环境, 政府应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养老、失业、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问题等,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是放松利率管制本身, 还需要加强外部配套措施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十八大为契机, 大力创新金融产品, 稳步推进金融改革, 才能在将来利率市场化时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 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利率市场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J].吉林农村金融, 2012, (2) :7-11.
[2]邹锦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7) :182-186.
[3]王雪磊, 郭兴平, 张亮.建国以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其评述[J].三农金融, 2012, (7) :66-70.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8
1.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它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 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1) 货币利率市场化
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放开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6年, 国务院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 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全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化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但这之后的10年间, 利率市场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06年10月1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试运行, 并于次年1月正式运行。2007年末, 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即已确立。
(2) 债券利率市场化
1991年, 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 开始了初步的市场化改革。直到1999年, 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国债发行实现市场化。
在债券市场利率放开后, 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壮大, 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2011年末, 我国债券发行规模已达7.8万亿元。
(3)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87年, 人民银行首次进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2004年, 人民银行决定将不再设定金融机构 (不含城乡信用社) 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 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实现“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原则。
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 为刺激房地产需求,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扩大为0.7倍。这被认为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迈出最后一步, 也是对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一次尝试。而在这期间, 国内外币存贷款基本完成了利率的市场化。
2012年6月8日, 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存贷款利率的首次双向浮动, 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1. 理财产品市场发行量将继续扩大
理财业务的发展可以加强结构化金融工具的创新, 整合银行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 拓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利率市场化变革并不会削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 并且银行会将业务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向理财领域, 理财产品市场将会出现空前的繁荣。
2. 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 市场出现分化
受利率市场化推进冲击, 各家银行定价会更加差异化,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面对当前投资标的市场投资回报率普遍不高的情形, 各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模式、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会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 找准市场定位, 理财市场将开始出现分化。
3. 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冲击较大
从产品类型看, 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与自主定价的存款较为接近, 投向较稳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 且计入表内负债, 因此产品规模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可能会相对较大。非保本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则会朝资产管理的方向发展, 更趋专业化。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以前,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更多是为了维系客户, 争夺存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吸储”工具的现状有望得到根本扭转。利率市场化压缩银行息差收入, 商业银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 而理财业务将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1. 银行理财应细分客户群
在利率市场化之下, 银行应该根据客户拥有的金融资产状况进行分类。中低收入阶层风险承受能力较差, 应销售固定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或者信托计划。目前银行都将目光集中于中高端客户身上, 殊不知在低端客户群中也蕴藏着很多商机, 该群体很容易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而且他们也有可能转化为高端客户。中产阶级的收入较高而且稳定, 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而且多样化的理财产品, 可以向其销售浮动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由于此类客户更加注重售后的维护, 专业化的跟踪式一站服务就尤其必要。
2. 结构性投资产品比重将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 市场资金价格的自由浮动将使预期收益类产品线遭受较大的冲击。为此, 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投资领域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通过对研发流程、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突破, 实现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将加大理财产品形态创新, 改变预期收益型为主的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分红型、净值型产品, 扩大结构性投资产品占比。
二是在理财资金的投资上, 将加大股权等权益类投资,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商品类投资、另类投资、量化投资等新型投资领域, 提升理财业务的技术水平。
3. 非保本产品将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理财业务是银行代理客户进行资产管理和投资运作的中间业务, 由客户承担投资风险, 客户收益由真实投资产生。由于非保本产品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 因而这类产品应该成为当前及未来银行理财的主体, 而且也更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下, 保本产品既享有银行的信用担保, 收益水平又高于存款利率, 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银行将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 保本产品将逐步丧失存在价值, 市场份额也将随之大幅降低。而大力发展非保本型产品, 既能满足客户投资理财、博取较高收益的要求, 又能持续吸引客户资金, 带动存款、电子银行等多项业务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银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02[1]阮银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2.02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9
1 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
关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各国有所区别, 国内目前也尚无统一定论。依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实际, 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 本文所指中小商业银行包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
1.1 经营规模较小
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提供的数据可知, 2007~2014年, 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始终维持在40%以上, 而中小商业银行所占比重虽有所上升 (由2007年的19.98%上升至2014年的28.70%) , 但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所占份额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 实力相对有限。
1.2 盈利能力与大型商业银行相近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数据,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营业利润率最高的是恒丰银行 (53.92%) , 其次为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 (分别为53.71%和52.50%) , 利润率最低的为渤海银行 (46.54%) ;与五大行 (中农工建交) 相比, 恒丰和浦发稍落后于工行 (57.16%) 和建行 (54.64%) , 而高于中行 (53.22%) 、交行 (48.36%) 和农行 (46.30%) 。
1.3 业务类型和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类型相对单一, 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如表1所示, 从大型商业银行与12家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情况看, 2013年, 除民生银行 (71.55%) 、招商银行 (74.59%) 、广发银行 (75.53%) 水平较低外, 其余中小商业银行的该比率均较高。在排名前五的银行中, 有四家为中小型商业银行, 仅有一家为大型商业银行 (农行81.56%) , 浦发银行、渤海银行、中信银行都分别高达8.98%、82.23%和81.95%。大型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 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明显低于中小商业银行, 抗击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对更强。
1.4 经营风险相对较高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 特别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小、实力弱、力量分散、技术和管理水平低, 抵御风险能力差,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潜在风险的全面暴露。
2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中小商业银行的知名度较低、影响力有限、业务单一、市场份额低、人才匮乏, 种种因素导致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
2.1 主营业务流失, 利润降低
如表3所示, 中小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中利息净收入占比最高接近85% (浦发84.8%) , 高于大型商业银行77.05%的平均水平, 利息收入占中小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冲击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影响其利息收入。其一, 同业竞争导致银行不断推高存款利率、压低贷款利率, 造成融资成本的增加和贷款利息收入的减少, 二者共同导致银行净利息减少, 利润空间被压缩。较之大型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将不得不面对“高存款成本、低贷款收益”的竞争格局。其二, 利率市场化催生金融创新和改革, 居民会采用更多元的投资方式, 企业也会优先选用更加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对利息净收入依赖过大的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银行相比, 如果难以快速适应产品创新和金融改革, 其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必然大大受损。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4》计算
2.2 产品定价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将利率决策权还给市场和银行。金融定价存在一定难度以及利率的灵活性。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中小商业银行在定价方式、定价程序、定价策略上处于明显劣势。此外, 利率市场化还将导致客户选择的自主性增加, 客户可随时比较不同银行间的产品差异, 这也对中小银行的资产定价能力形成了挑战。
2.3 利率风险提高
利率市场化将利率从之前的管制之下解放出来, 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不稳定性增强,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 在应对利率风险上存在诸多不足与不健全, 又由于缺乏相应和人才机制和应急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如何在防范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的同时规避市场利率风险是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2.4 内部管理压力增大、员工素质问题凸显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创新与变革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较之于大型商业银行,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意识也不够强, 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完备, 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快速变化的市场走势和突如其来的市场利率风险。
3 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中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应对挑战, 在产品经营、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多下功夫, 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话语权。
3.1 明确定位, 多元经营
中小商业银行应看清局势, 着眼于自身特色, 利用自身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优势, 结合实际情况, 在市场细分中找准自身市场定位, 开发特色产品, 做大做强特色业务, 建立自己的客户群, 采用差异化经营, 赢得市场主动权。此外, 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要确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 加快开发新产品, 进行金融研发, 建立完整的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机制, 实现业务多元化、收入结构多元化和盈利模式多元化。
3.2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众多网点分摊产品运营成本, 也可以通过吸收低成本存款降低风险, 而中小商业银行往往缺乏大型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此,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程序和风险应急程序, 组建专门的风险评估、应急反应小组, 完善风险数据评估体系, 注重培养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控制人才, 建立长效的风险干预机制。
3.3 优化客户结构, 提升服务品质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中小商业银行难以在贷款规模和定价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 但可利用自身相对灵活的体制优势, 利用利率市场化的良机, 减少对少量传统大客户的过分依赖、密切联系众多的中小企业客户, 创造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中小企业客户应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主流客户, 开启中小银行信贷和金融业务的源泉, 中小商业银行应更多地关注大型商业银行忽视的小额、短期信贷及零售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和服务改善, 赢取属于自己的金融天地。
3.4 提高产品定价能力
能否合理地定价直接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为扭转自身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定价劣势, 中小商业银行应持续关注国内国际方面的市场动态, 组建素质高、业务精、反应及时的定价团队, 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设计出不同利率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 将产品定价与客户的资产诉求相结合, 保证定价的合理性和吸引力, 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此外, 产品定价也需要与市场竞争策略相结合, 要在多元化和差异化方面寻找定价平衡。
3.5 优化管理层, 加强人才培养
利率市场化带给商业银行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的人员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人才培养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的人才机制存在差距。为此, 中小商业银行应着力培养数理金融与专业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会利用相关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专业人才, 培养能够创新金融产品、改革金融发展体制的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引进、单位培养、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尽可能地发掘潜在人才, 加快人才管理改革和人员更新以及人才储备, 同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实行更加人性化、合理的人才战略体系, 充分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雅芳.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对策研究[J].投资与合作, 2011 (7) .
[2]张玲.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 .
[3]龚立伟.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探讨[J].金融经济, 2013 (11) .
[4]吴学民.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
[5]张建波, 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2 (10) .
利率市场化的思考 篇10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介绍了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内涵、利率市场化的好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之后,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建议;措施
利率市场化,意为利率水平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按实际的金融交易状况和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不矛盾,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是:
第一,由市场供求双方自主选择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金融交易主体有权对资金交易的规模、期限、价格等条件进行选择,以此形成较合理的利率结构。
第二,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金融市场的基本参考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信息披露最充分、交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利率,因此,它通常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的参考依据。
第三,政府仍具有影响市场利率的权利。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能促使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在经历了由低利率带来的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增长进入平稳期,这个时期需要的不是再一轮的超量投资与超幅增长,而是需要与市场投资相匹配的正常投资。经济的继续发展需要注重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而低利率对此是有害的。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对促使投资结构合理和效率提高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水平提高,资金使用者的成本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会迫使资金使用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配合其他商品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把资金引导到更需要资金和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的产业和部门。因此,市场利率化具有较强的效率激励机制,在其它价格机制的配合下,可以使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
由此可见,由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会促使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价格领域尤其是商品价格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处于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关键地位的资金价格一利率,却还未实现市场化,从而成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是: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ff-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从1998年开始,对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制度;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全面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
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逐渐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最高上浮可达到30%。2000年9月,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02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内蒙古等8家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2004年lO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由此看来,我国的利率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又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地发展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即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原因如下:(1)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可以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使其与资金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波动情况相符,进而使其成为货币市场的主导利率指标。(2)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能够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促进利率市场化信号的形成,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3)伴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可逐步降低准备金率,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可参与的交易范围,推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2.对管制利率体系进行合理化调整。就目前现状来说,利率合理化调整主要包括(1)进一步缩小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的范围,实行真正的差别利率,即让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度来自行实行不同利率。这一调整不但可以使利率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还可以促使银行和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利率来调整经营策略,提高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变动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将来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提供过渡,打下基础。(2)根据市场状况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上调和下调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样调整的结果既使利率水平趋于合理,也使管制利率更多的具有市场利率的特性。
3.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和浮动幅度,直至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实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可省却频繁调整之劳,也可使存贷款利率趋于合理,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实行差别利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利率引导资金的功能。等银行和企业逐步提高了适应力和竞争力,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成熟之后,就可以将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了。
在长期的金融抑制之后,我国若实行利率市场化,从微观层面看,由于对净利息收入有较大依赖性及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银行业将面临较大挑战;从宏观层面看,利率波动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因此要做好利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对于正常的非利息收费、浮动利率贷款等应赋予商业银行创新的自主权;为丰富商业银行管理利率水平的手段提供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2)中央银行要发挥积极作用,进行宏观调控。为便于管理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风险,应减低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使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幅度和调整方式更加透明和标准化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完全退出利率管理,通常的做法是: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合理调控基准利率水平,基准利率再影响市场利率。要准确的预测利率变动,就需要充分了解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很大提高,但是仍需要增强中央银行本身对数据的分析性说明,缩短数据公布期间,扩大数据传播范围,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创造条件。
(3)商业银行的防范措施。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进行利率定价,根据利率变动及时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防止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可考虑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专门从事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式,准确预测利率;商业银行必须要有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才能进行实时利率风险计量、分析和管理。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篇11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特性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快, 经营区域一般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 因而在全面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呈现出有别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征。
(一) 市场定位不清晰, 战略风险突出
2008年以来, 城市商业银行受较宽松的外部管理环境以及改制后灵活管理等积极因素的影响, 发展十分迅速, 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5.3%, 迅速提升到2012年的9%。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过分追求规模增长, 严重依赖于大客户、财政类机构客户取得规模与业务增长, 而不重视风险管理与发展自身优势特色业务。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 但在实际经营中却没有专注于自身所在的细分市场, 信贷投放普遍存在行业集中度高、单一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 差异化、特色化程度偏低, 战略优势不明显。
(二) 管理基础薄弱, 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弱
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垄断地位, 利率的波动频率及波动区间更大。作为后起之秀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精细化程度低, 在资产负债管理、定价管理等方面将受到更大的冲击。一是“贷长借短”的经营特性及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少数领域, 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 期限管理的难度要高于其他银行;二是受制于物理网点布局、渠道建设、品牌建设的局限, 难以有效组织低成本且稳定的存款资金,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大;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及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难以满足现代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产品定价管理、信用评级管理、风险评估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 业务结构单一, 盈利能力不足
利率管制放松后, 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必将造成存款利率的上升和贷款利率的下降, 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收入来源和渠道较窄, 严重依赖于传统信贷业务获取利润, 利息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90%以上。利率市场化以后, 单纯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盈利能力将受到考验。
(四) 科技支撑能力弱, 信息风险突出
面对利率市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制于资本实力限制, 信息科技建设明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信息科技支持业务创新、业务发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较弱;二是没有明确的科技规划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 风险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归口管理职能较弱;三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涉及利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数据积累较少, 即使建设了相应科技系统, 也难以快速发挥积极作用。
二、利率市场条件下的经营策略分析
(一) 强化战略定位, 积极推动转型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正确把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 要明确发展战略, 找准市场定位, 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同时要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道路;其次, 要改变“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模式, 向注重资产质量、综合效益、竞争力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最后, 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细分市场、客户、产品等方面的特点, 积极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 形成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二) 强化风险管理,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把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作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即, 从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制定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 建立起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 重点推进以信息科技系统为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型的建设工作, 形成独立可靠的具备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支撑的风险计量、评估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识别和防范、金融产品定价、经济资本的计量。
(三) 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产品定价机制是科学评价机构和员工绩效、优化资金运营效率的基础。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后, 每一笔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每一款产品的成本控制都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因此, 城市商业应重点建立起科学的定价机制, 以合理的资金成本或资金收益为依据, 科学衡量产品、客户的效益和价值贡献。同时, 以资金成本的准确计量为基础, 建立起可量化的和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价机制, 完善银行的资源配置, 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积极推动业务转型, 改变传统盈利模式
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自身业务发展转型, 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改变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是要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通过大力拓展零售业务, 依靠零售业务风险分散、资本消耗少、综合效益好、成长性高的优势维持利润;二是积极拓展金融市场业务。通过提高债券市场、同业市场、票据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三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发展托管、代理、咨询等业务, 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四是积极调优客户结构。通过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紧密抓住园区、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创新, 达到稳定资金流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五)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优化人才结构
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保护下,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 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 贷款质量的把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进一步提高。引进和培养金融工程类、风险工具管理类等具有行业专长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尤为重要, 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发展, 全面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方法。一是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通过营造金融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立和完善金融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发展轻资本占用业务, 探索银证、银保、银信、银企等多种业务合作模式, 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银行同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服务的竞争, 城市商业银行应从服务的功能、质量、范围上下工夫, 形成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 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四是要适时推进金融工具的创新。积极探索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创新, 形成较强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特殊性,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其可能遭受的市场冲击将更大。城市商业银行应主动抓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 调整发展战略, 明确市场定位, 培育特色。从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向小而专、小而精的经营模式转变, 努力打造管理精细、风控灵活、盈利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摘要:随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的打开以及贷款利率下限的全面放开, 全面利率市场化正在步步逼近。作为我国银行业中特殊群体的城市商业银行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并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 对城市商业银行打破发展桎梏, 推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学敏, 田天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 2009 (12) .
[2]丁蕊, 焦志伟.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市场营销, 2004 (3) :23-24.
[3]刘刚.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信息, 2006, (10) :150-152..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08-18
利率的市场化12-19
利率市场化的原因06-15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01-03
票据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实证研究01-0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困难与对策08-26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调研报告10-24
定价利率市场化05-16
银行利率市场化10-01
利率市场化作用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