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2024-06-1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通用12篇)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1

近几年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2014年11月央行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2015年3月1日起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1.2倍调整为1.3倍, 对进一步形成健全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的利息收入等改变, 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变化或银行金融资产缩水, 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 主要面临以下四种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 (又称缺口风险) 。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到期日 (固定利率) 与重新定价时间 (浮动利率) 差异造成的风险,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明显时, 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带来重大影响。如商业银行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假如为短期存款, 则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将降低, 未来收入将减少。

二是基准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完全一致造成的 (定价基础的差异) 。利率变化时, 所使用基准利率的完全相关性和非同步性会导致同期限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利差的变化。

三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从图形上反映的是证券的到期收益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曲线的斜率、形态受到影响, 收益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或旋转时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曲线风险。

四是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隐含选择权造成的风险, 如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等。这种隐含期权对客户是有利的, 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因此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收益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看, 专门的利率管理工作尚未纳入银行的整体管理机制中, 以致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预测水平较低, 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独立的、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机构, 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执行机制、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欠缺, 利率风险管理内控监督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 这些将会加大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二是技术上的落后。受长期利率管制影响,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识别、评估机制、风险测量技术不健全, 缺少对利率的预测机制和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测量精准度不高。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尚未成熟, 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加大, 在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定价方法仍存在, 仅是简单地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尚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冲击最大。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如何准确度量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 变化幅度加大,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利率风险管理将纳入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中, 加大对利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针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分析利率风险时, 只分析收益或成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 不考虑利率变化时不受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重新定价存款, 如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差额, 其反映了利率风险敞口大小, 存在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优点是模型简单、适用性强, 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反映了价格变化率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较于缺口分析仅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带来的短期收益影响, 持续期分析在利率风险分析中纳入了时间因素, 从而估算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持续期 (也称久期) 的概念是麦考莱 (Macaulay) 1938年提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7月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了基于久期的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目前持续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利率风险管理中,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期分析假定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为水平直线, 这与实际不符, 商业银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久期缺口承担一定利率风险。

3. VAR模型

VAR模型 (Value at Risk, 即在险价值) 主要用于度量一定时间内、既定置信度水平下, 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常用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VAR模型可以度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受到的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 是对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 克服了持续期分析法与现实不符的缺陷, 但其测量的基础是金融市场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计算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数据尚达不到要求, 且模型中的大量假设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 计算结果的指导意义有待验证。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伐加快,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探讨利率风险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2

刘成江

通过对国外银行界利率风险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与借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对利率风险的各种考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从如下的几点入手。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利率风险管理

1.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2.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目前,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上由计划财务部门负责,在总体上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都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考虑到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分别由信贷部、国际部、会计出纳部负责,而利率风险尚无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因此设立由部门总经理领导的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是很有必要的。该部门的职责是:全面收集和认真处理有关信息,系统地进行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做出利率风险的日常管理决策并执行操作。

3.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体系。二是要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逐步提高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科学确定风险溢价。金融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提出每笔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四是建立内部资本约束制度和转移价格制度,培育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制度,以资本约束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总量和结构,同时明确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专业分工和业务流程,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调节各环节利益的再分配,形成收益激励与风险约束平衡下的正向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涵盖的是一个跨部门、跨业务品种的大的范畴,它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是结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托租赁业务、金融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等相关领域中相关业务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产生利率风险,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就是不包含利率风险的业务。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非利息业务,从而对利率风险有缓冲作用。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将会承受很大的利率风险。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可以预测并已被证实的趋势是利润结构的调整,即利息利润比的减少;以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利息收入的减少,将是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法宝。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非利息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总量,这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要途径。

二、优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1.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和配套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约束能力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监管方式变革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协议”代表了银行监管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转向 “审慎监管”。这种 “基于风险的审慎监管”更加注重银行度量和管理风险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力是否合乎要求。这给监管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灵活性,特别是在其新协议中允许被监管者自行设计风险管理模型,从而鼓励银行自行控制风险的创新,这其实不仅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更依赖于被监管者,而且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二是利率市场化后监管领域扩大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发展利率衍生工具以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利率衍生工具的增加、交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必将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给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必须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各项金融法律法规,辅之以行业自律建设,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意思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各国的具体方式不同,但都基本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基于这一理论,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到80年代中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被卷入了这一改革浪潮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也于80年代开始,但利率真正由市场定价的实践是从1996年开始的,这也标志这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在这一年,全国统一银行间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形成。以后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渐扩大,放开利率管制的种类逐渐增多。

利率风险基本上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变化而可能带来的损失。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认均利率是一个外生变量,是不可以由自己任意控制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虽然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进行金融创新。但给商业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各种风险影响中首当其冲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例如,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5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我国的情况更值得研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利率有人民银行决定的利率定价体制和变动规律,利率管理权高度集中,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制定一切和调节商业银行的各种利率,而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这种近似于政策性的利率定价体制,自己不用也没必要去考虑利率风险。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深入,必定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也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考虑内部操作等风险的同时更加注意考虑由于利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二、西方国家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虽然大都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是一个外生变量,但是同时也认为利率虽然不可以控制的但是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管理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等。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指在对利率变动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数量,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或者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而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即,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一利率敏感性负债。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需要根据市场利率重新确定的资产或负债。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时,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增加额大于利率支出的增加额;利率下降时,利率收入的减小额大于利率收入的减小额。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时,当利率下降时,利息收入的减少额小于利息支出的减小额;当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利息收入的增加额小于利息支出的增加额。而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时,当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利息收入和支出的增加额或减少额相等。所以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对利率的预测,从而调整自己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数量,这样就可以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达到回避风险和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根据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对待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主动策略和防御策略。所谓主动型缺口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缺口的管理,避免因利率变动受损,同时期待从利率变动中获益。主动型缺口管理的基础则是对利率的预测,如果预期未来利率可能上升时,商业银行应采取方法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保持或扩大资产缺口,以充分享受利率上升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增加的收益。所谓防御型缺口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缺口的管理,不惜牺牲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获利机会,来降低或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收益可能带来的损失,以求得不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稳定收益。防御型缺口管理的操作思路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利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尽量缩小甚至消除利率敏感性缺口。

对于持续期管理由于在我国运用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加上篇幅有限这里不做介绍。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直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贷款规模控制的管理体制来作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根本不用也不需要考虑市场利率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与国际接轨,从1994年开始就采取条理法规的方式敦促商业银行向国际接规,特别是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各种标准靠近,以此来作为自己监管的标准。商业银行在此环境下更是重视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而对其他指标如利率风险等不加考虑。自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实施多年的贷款配额管理,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管理体制。新的管理体制给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商业银行开始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市场供求状况来进行经营与管理,但商业银行并没有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压力需要。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过去又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所以自己也就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习惯,也就没进行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另外利率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更是只关心信贷风险等风险,而对利率风险从不加以考虑。在资产负债管理中还是以比例管理为主,强调总量平衡的被动管理阶段。加之商业银行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和机制,还有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健全,没有充分的数据收集来进行分析,所以对国外的上述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还没进行大规模运用。

下面应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国家控股银行进行实际分析,以看一下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不同银行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不同,本文根据台湾证券监管机构规定上市银行公司披露缺口的分类标准,缺口指标为一年内利息敏感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之差。利率敏感性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同业透支、拆借同业、短期投资、买汇及贴现、短期担保和信用贷款。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同业存款、透支同业、同业拆款、活期存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参照工、农、中、建四大银行2003、2004年的年报进行简单的计算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为:(单位为百万元)。

而根据上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的介绍中可知如果利率

敏感性缺口为负时,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的收入将减少。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不难预测到我国的市场利率在2004年是处于上升阶段,但并没有进行调整,事实上央行在2004年确实提高了利率。有此计算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从近期来看

由于我国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又极为有限,各大商业银行在加紧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同时,在现阶段可先采用相对简单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这种相对容易的利率风险管理运做模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多采用总分行制,可采用利率风险集中管理,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各分支行的利率风险都集中转移到某管理中心如省或地市分行一级,由该中心集中优势对所辖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具体的,各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心建立内部资金管理资金库,由该中心按照市场行情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各分行发生的每一笔资产和负债业务,均按照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该中心做一笔金额相同、方向相反的虚拟交易,从而形成管理中心的资产和负债,然后由该中心按照不同的期限集进行缺口分析,以避免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从长期来看

(一)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其经营管理也几乎涉及不到利率风险,而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观念,充分重视利率风险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别是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方面的问题。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即便有类似的部门,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但其管理职能分散,专业分析水平不够,独立性不够。管理层重视信用风险,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因此建立进行利率风险的专门独立组织机构,是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三)积极培养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运用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日前,我国缺乏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可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对利率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不仅拥有利率管理知识、掌握利率管理技术和方法,更主要是让他们具有对经济问题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控制利率风险,尽可能增加银行收益。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让他们去外国银行进行深入学习实践,学习运用Var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四)创新业务品种,大力发展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贷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将很大。发展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有助于减少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有所发展,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比例还是太低了。所以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互换、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来应对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4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 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 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 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 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 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 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 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 维持其收入的稳定, 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 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 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 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 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 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 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 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 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 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 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 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 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 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 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 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 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 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 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 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 信誉降低, 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 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要完善内外部结构, 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 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 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 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 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 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 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 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 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 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 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 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 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 只有如此, 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 当风险来临时, 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 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 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 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 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完善内外部环境, 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 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5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划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并分类监管。

交易账户:银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目的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交易账户下的利率风险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

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最典型的为存贷款业务。虽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不纳入市场风险资本计算,但其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中的重要内容。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具备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控; 1.银行董事会的监控 2.银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 3.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 4.负责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及控制

(四)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与独立审计。尽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计入商业银行风险资本,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中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银行必须具备与该项风险的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银行利率风险监管主要程序:

1.收集信息

包括定期获得银行利率风险头寸的信息,非现场监管,G33《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情况表》等。

2.监管分析

一是利率变动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二是对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头寸进行评估,评估不同利率风险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如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等);三是确定利率风险额的主要来源,掌握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一是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面对风险的复杂程序及水平;二是董事会的监控;三是管理层识别风险的能力;四是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的贯彻与遵守;五是相关制度支撑;六是收入及资本亏损的风险限度与控制足够有效;七是内部检查与审计;八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法及策略;九是利率风险水平与相关制度的匹配性。

4.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变化将改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与营运支出,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利率的变化还将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内在价值。

Sprague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银行经营失败,都是由于对利率的预测发生了错误。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由利率市场化而产生的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未来几年内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二、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重新定价风险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银行会遇到多种利率风险,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到期日(就固定利率而言)与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的实施时间差。虽然此类重新定价的错配对银行业务十分重要,但利率变动时,他们会给银行的收入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

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之后,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将是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即便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等,在存贷款利率不同步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存贷款利率的不同步变动,源自市场对不同金融工具风险程度大小的判断,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显然,存款利率上涨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

资产负债的成熟期首先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此时,资产负债的成熟期由其回流期决定。

表1我国上市银行2003年底资产负债的回流期结构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上海证交所网站,深圳证交所网站

表1显示,我国5家上市银行资产负债的回流期出现明显的期限错配,存在较大的回流期负缺口。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在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如表1所示,5家上市银行合计1年内到期的存贷款净差额占 1年内到期的资产负债净差额的 163.9%。

原始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9年~2003年)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的研究显示近年来商业银行出现存款短期化趋势与贷款长期化趋势并存的状况(如表2所示)。一端是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端是贷款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回流期的错配,银行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目前的存贷款结构正是商业银行适应连续8次降息的自然结果,很显然,它使商业银行在降息时获得风险收益。然而,在升息周期中却给商业银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损失。

2.收益率曲线风险

重新定价的错配也会影响银行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与形状。当收益率曲线的意外移位对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

一般而言,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国债,就面临比较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主渠道拓展缓慢的形势下,纷纷将富余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如2002年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仅为2.9%,而同期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相差仅一个百分点,收益曲线几乎水平。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成本为0.99%,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88%,投资的利差也非常有限。未来10年内若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水平的升高,商业银行持有的长期国债风险就会凸显出来,很有可能发生债券利息收益不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及债券投资净值损失的情况。

3.基准风险

利率基准风险(通常称之为基本点风险)来自于:对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不同工具进行利息收支调整时,会出现的不完全对称的情况。利率变动时,这些差异会给到期日和重新定价频率相似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之间的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带来意外的变化。

对我国前 8次利率调整的分析证明,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往往不一致,导致存贷款平均利差的波动。表3显示,随着8次降息,商业银行存贷款综合利差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走势与利率总水平的降低相一致,显示着随着8次降息,商业银行总体上承担了基本点风险损失。

表31996年以来历次利率调整中存款平均利率与贷款平均利率利差变化

基础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2003年

2004年起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随着贷款利率浮动权限扩大,存贷利差就不仅仅由法定基准利率决定;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都成为决定存贷款利差的重要力量。这种情况下,通常,贷款利率表现为以存款利率为基础的风险升水。从长期来看,风险升水会随着资金供求状况、银行竞争程度、市场上对风险认识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如果向反方向发生,即使银行的缺口头寸处于完全匹配的状况,利率的变动仍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利润水平发生显著的损失。

4.期权性风险

来自于很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的利率风险越来越重要。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工具,例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合同,也可以包含于其它标准化工具之中。虽然银行在交易与非交易账户上都使用场内和场外期权,但包含期权的工具通常是在非交易业务中使用。它们包括含有择购或择售条款的各类长期与中短期债券、允许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贷款和允许存款人随时提款而通常不收任何罚金的各种无期限存款工具。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的话,此类期权性工具会由于其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给卖主带来极高的风险,因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内含的期权,一般都是在对持有人有利而对卖主不利时才得以执行。更有甚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带有极高的杠杆效应,这会进一步扩大期权头寸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2.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3.试办衍生金融业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回避利率风险的工具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波动将越来越频繁,利率的变化将使证券价格和企业、银行的净收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银行和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而达到调整利率风险头寸目的的创新工具。包括加快机构投资者风险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逐步试办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利率上下限等业务。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已占银行总收益的30%~40%,而我国商业银行90%仍是传统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利率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如一卡通、一柜通、一网通、经济咨询、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表现为:(1)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2)经营范围窄,品种少。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品种普遍在70种以上,我国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就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代理业务。 (3)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货币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春峰:2001:《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著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7

利率风险 (又称固定收益风险) 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使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产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四类。利率风险是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而言的, 它直接影响利差, 从而影响年度盈利。由于银行资产和负债绝大部分是金融工具, 它们都是根据利率定价的, 因而当利率发生变动时, 银行的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变大。特别是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 利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浮动, 在这一过程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如何控制利率风险也成为银行日常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

在日常利率风险管理中, 开发出一些可行的技术 (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VaR技术等) , 并应用于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 可以大大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本文针对缺口分析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当银行资产负债安排处于利率敏感资金正缺口时, 如果市场利率下降, 较多的负债固定在相对高的利率水平, 较多的资产则随市场利率下浮, 此时将导致银行净利差缩小而受损;当银行资产负债安排处于利率敏感资金负缺口时, 如果市场利率上升, 较多的资产固定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 较多的负债则需要随市场利率上浮, 此时也将导致银行净利差缩小而受损。反之, 则会使银行扩大净利差而获益 (如表1) 。因此, 利率敏感性资金安排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一般情况下, 融资缺口也用敏感性比率 (SR) 来表示, 即用利率敏感性资产比利率敏感性负债, 当SR=1为零缺口, 当SR>1为正缺口, 当SR<1为负缺口。如果银行能正确把握市场利率的变化, 适时采用正确的融资缺口, 可以扩大银行净利差。

当预计市场利率上升时, 即图1所示A、B区域, 银行应营造资金配置的正缺口, 使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 即SR>1, 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资产有机会按照不断上涨的利率进行定价, 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当预计利率下降时, 即图1所示D区域, 银行应营造资金配置的负缺口, 使利率敏感资产小于利率敏感负债, 即SR<1, 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负债有机会按照不断下降的利率进行定价, 减少利息支出。

但是, 银行采用融资缺口模型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对市场利率把握不准的风险。如当资金配置处于正缺口时, 利率下降, 将使更多的资产按照不断下调的利率定价, 减少利息收入;当资金配置处于负缺口时, 利率上升, 将使更多的负债按照不断上涨的利率进行付息, 使成本增加。另外, 由于客户与银行对市场的预期往往一致, 所以当预期市场利率上调时, 银行希望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比重 (如浮动利率贷款) , 而客户则希望将负债成本锁定在当前水平 (如固定利率贷款) , 银行在现有客户中调整融资缺口的空间缩小了, 也造成了一定的操作风险。因此, 银行在运用该模型时, 应考虑配合利率衍生工具完善该模型, 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基于利率互换交易完善缺口管理

所谓利率互换 (Interest Rate Swap) , 是指交易双方签订的一个合约, 规定在一定时间里, 双方定期交换以一个名义本金做基础, 用不同利率计算出的现金流。利率互换交易的开展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典型的利率互换安排中, 一方根据浮动利率计算支付的金额, 另一方则依据固定利率确定支付的金额。双方支付的是同一种货币, 只需要向对方支付按不同利率水平确定的利息, 而不发生名义本金的交换。作为重要的利率衍生工具, 利率互换可以灵活地实现固定利率资金和浮动利率资金性质的转化, 因此, 可以有效地控制由于市场利率变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本文将融资缺口模型按不同阶段分为A-F六个区域, 针对每个区域的不同特点进行利率风险分析, 提出相应的利率互换交易策略, 以完善融资缺口模型。

1.在图1中的A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上升, 不断调增敏感性比率, 使SR>1, 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上升, 银行净利差扩大, 但此时存在由于市场预测不准或市场情况突然变化而带来的利率下行的风险。由于银行持有较多的浮动利率资产, 因此可以考虑针对部分浮动利率资产规模通过利率互换交易换出浮动利率, 换入固定利率, 将部分浮动利率资产收益率锁定当前利率 (具体操作如图2) 。

2.在图1中的B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将升至波峰, 为避免市场利率突然下行使银行没有时间调整政策而带来风险, 银行逐渐调低敏感性比率向负缺口转变, 此时虽然SR仍大于1, 但浮动利率资产的比重逐渐减少, 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 会使得银行的净利差缩小。因此可以针对固定利率资产安排一笔利率互换交易, 支付一定的固定利率, 收回一定期限SHIBOR的浮动利率, 使得固定利率资产的收益率随着市场利率上升而增加 (具体操作如图3) 。

3.在图1中C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将处于下降通道, 为此银行逐渐向负缺口转变, 但仍处于正缺口。此时, 仍有较多的浮动利率资产收益率不断降低, 而较多的固定利率负债成本保持在较高价位, 市场利率下降将使得银行净利差缩小。因此, 针对浮动利率资产规模安排两次利率互换, 增加浮动利率资产的投资回报。银行在进行第一个利率互换交易中支付一定期限SHIBOR浮动利率, 收入一个固定利率;由于利率下降, 在第二个利率互换交易中收入一定期限SHIBOR浮动利率, 支付一个较前一交易低的固定利率, 带来净利差扩大 (具体操作如图4) 。

4.在图1中D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 银行配置了负融资缺口, 随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 银行净利差扩大, 但此时存在由于市场预测不准或市场情况突然变化而带来的利率上行的风险。由于银行持有较多的浮动利率负债, 因此可以考虑针对部分浮动利率负债规模通过利率互换交易换出浮动利率, 换入固定利率, 将部分浮动利率负债成本锁定当前利率 (具体操作如图5) 。

5.在图1中E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将跌至波谷, 为避免市场利率突然上行使银行没有时间调整政策而带来风险, 银行逐渐调高敏感性比率向正缺口转变, 此时虽然SR仍小于1, 但浮动利率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 在利率下降的情况下, 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浮动利率资产的收益率损失。因此可以针对浮动利率资产安排一笔利率互换交易, 支付一定期限SHIBOR的浮动利率, 收回一定固定利率, 使得浮动利率资产的收益率固定在当前利率水平上 (具体操作如图6) 。

6.在图1中F区域, 银行预计市场利率将处于上升通道, 为此银行逐渐向正缺口转变, 但仍处于负缺口。此时, 仍有较多的浮动利率负债成本不断上升, 而较多的固定利率资产收益率固定在较低的价位, 市场利率上升将使得银行净利差缩小。因此, 针对浮动利率负债规模安排两次利率互换, 降低浮动利率负债的成本。银行在进行第一个利率互换交易中支付固定利率, 收入一定期限SHIBOR浮动利率;由于利率上升, 在第二个利率互换交易中支付一定期限SHIBOR浮动利率, 收入一个较前一交易高的固定利率, 带来净利差扩大 (具体操作如图7) 。

值得注意的是, 图1中B、F两个区域是短暂的过渡期, 如果持续时间较短, 给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不大, 可以不进行利率互换交易, 只需适当调整融资缺口即可。

摘要:商业银行经常性受到利率风险的困扰, 银行要对利率风险进行必要的缺口管理。利率敏感性资金安排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银行采用融资缺口模型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存在对市场利率把握不准的风险。随着利率衍生工具和交易的拓展, 利率互换可以灵活地实现固定利率资金和浮动利率资金性质的转化, 可以有效地控制由于市场利率变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资金,缺口管理,利率互换

参考文献

[1]刘申燕.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5 (5) .

[2]靳珂.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 2006 (3) .

[3]许淑琴, 孙绪静, 张新建.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4]叶永刚.金融工程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开始于1996年,并且在十余年间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不断增加, 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通常来说利率市场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减少行政手段对于利率市场的影响,并且将利率的浮动交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即利率市场话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对利率决定、 利率传导、 利率管理等工作影响力的提升。 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不公平竞争的产生、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

(一)不公平竞争的产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发现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 这在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 众所周知在金融市场中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水平有着硬性约束, 从而较好的确保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其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资金规模、客户资源等方面很难进行完全公平的竞争,这也间接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出现。

(二)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使得利率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 这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这一方面体现在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即利率市场化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无法完全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因此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 反映包含的风险。

(三)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来说我们许多商业银行将自身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作为盈利能力考核的重要标准。 但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即利息收入变得较不稳定,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 这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当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定风险容忍程度, 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风险。

(二)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

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以市场以为导向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回报要求实施风险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注重综合定价策略的有效实施,即在考虑单笔贷款利息收入的前提下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收益,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三)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

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对客户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且减少利息波动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稳定性的影响。

(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能够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系统性培训计划的有效制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考核、 内部培训等工作关系的进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利率风险管理措施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因此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利率风险有着清晰的了解, 在此基础山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向阳.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13,2(5):33-35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71-73

[3]李慧芳.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业风险与机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2-54

[4]邢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2013,3(12):91-9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 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 此前, 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 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 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 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 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 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 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 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 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 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 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 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 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 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 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 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98年, 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 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 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 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 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 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1.7],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 2.0]。同年10月, 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 (不含城乡信用社) 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 08年又扩大为0.7倍, 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 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 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 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 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PMI同比下降1.4%, 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 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 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 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 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 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 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 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趋向宽松, 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 外部环境倒逼

其实, 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 主动的改革倒是很少见的。比如, 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 21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规定, 存款的实际利率其实为负, 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货币来源受阻, 金融脱媒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 监管层不得不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 通胀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处于最高限水平。即使这样, 实际利率也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下, 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商业银行变相吸储的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存贷款市场的正常秩序, 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质上已经迫在眉睫。

(三)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着“先外币, 后本币;先贷款, 后存款;先长期, 后短期;先大额, 后小额”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 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境外利率的市场化, 对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短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都很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接受过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 大部分从事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 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 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 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同时, 我国金融市场上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这都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利率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率本身的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按照上述条件,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 和主要负债—储蓄, 二者由于到期日的不同产生盈利的不确定性。在分析重新定价风险时, 需把受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分成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缺口越大, 商业银行所需要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具体来说,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大于利率敏感型负债, 则缺口为正缺口, 利率下降时会带来利率风险;反之, 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小于利率敏感型负债时, 缺口为负缺口, 当利率上升时会带来利率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各种债券按照期限的不同连接的收益率曲线, 其斜率会由于所处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出现变化, 分为正收益率曲线风险和负收益率曲线风险。前者描述的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比短期的高, 这种情况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后者说的是长期债券收益率比短期的要低, 产生收益率风险。

基准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一致时, 因参照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波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所制定, 所以基准风险不会太大,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以后也可能会以Libor等作为参考, 由此而产生的基准利率风险也随之增加。

期权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权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支付贷款或者重新存入某一存款, 由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在利率上升时, 存款人可能会提早取回该存款, 然后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 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在利率下降时, 贷款人更倾向于选择提前支付贷款, 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获得贷款, 以减轻利息负担。这样会缩小银行存贷利差, 带来利率风险。

由此看来,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包含的利率风险比较大,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冲击带来的影响不会小。所以应提前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纵观国际经验, 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国民储蓄来发展经济, 利率定价方面往往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把利率水平控制在均衡水平之下, 因此, 一旦管制被取消, 利率上升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率的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变化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银行净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 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净利息收入;其次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 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银行未来的净现金流按市场利率贴现的现值, 因此银行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利率的高低。再次存贷款利率调整的非均衡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基差风险。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另外, 短期存贷与产期存贷利差不一致的情况下, 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协调也会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最后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性风险。当利率调高时, 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转存为长期存款。当利率调低时, 贷款者则可能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而重贷利率更低的新贷款, 所以利率的上调和下调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性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 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 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对利率风险的过度暴露, 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使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资产和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负债相匹配, 确保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例如, 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 则可以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 即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如果预测利率呈下降趋势, 则可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负, 即利率敏感负债大于利率敏感资产,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 确保银行收益的经营目的。

(二) 加强金融创新, 开发金融衍生品, 转移利率风险

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两种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通过对表内科目的调整来实现利率风险的最小化或者赚取风险收益。简单地说, 就是使缺口调整至符合利率走势, 或者保持缺口为零。不过, 在实际操作中, 特别是在利率频繁变动过程中,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套期保值是指商业银行为现有的资产和负债头寸保值, 或作为某种将来头寸的替代品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通常是对表外科目进行操作, 来减少表内科目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如利率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 积极探索运用表外技术防范表内风险的办法。同时应增加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 扩大货币市场规模, 消除货币市场分割的状态, 加强市场间的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该建立利率期货市场, 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分散提供市场手段。

此外, 还应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 加大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 提高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以便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朱小明, 饶育蕾, 刘湘云.基于CKLS过程的国债利率风险计量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08) .

[4]肖燕, 邹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江淮论坛, 2006 (03) .

[5]李丽.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 2011 (01) .

[6]牟怡楠, 陆能.利率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5) .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10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凸现。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1.重新定价风险又叫成熟期不匹配风险, 指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的情况下, 利率变动会对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2.基差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引起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缩小, 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3.选择权风险指在利率变动中, 银行客户可以动用选择权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 由此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利率上升会促使存款人提前提取定期存款, 然后以较高的利率再存款;利率下降会使借款人提前还款, 然后以较低的利率再借款。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频繁波动会使每个商业银行面临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利率风险的加剧使商业银行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必然。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法。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各种成分和结构, 影响利率风险敞口的大小, 进而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利率敏感性, 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另一是利率衍生工具管理法。通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冲抵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变动时遭受的损失, 是一种表外的管理方法。

1.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

这种方法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和结构, 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的缺口发生改变, 达到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续期缺口管理。

2. 表外方法。

主要是指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 (类) 资产或负债业务, 往往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具体来说, 银行可以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具体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对冲, 以规避利率风险, 通常也称为金融工程方法。银行用于对冲和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衍生工具, 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以及利率互换等, 力图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 从而确保一个特定的结果;另一类主要是期权类工具, 如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等, 消除了可能发生的利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又可以从可能发生的利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利, 但要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 利率风险日益凸现, 市场对于利率衍生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债券市场急需推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在没有利率衍生产品的情况下, 国内机构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的常用措施有: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减持长期债将债券资产的久期调整为中短期;调整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比例, 加大浮动利率债的比重;不再买入长期固定债券;或者由管理层出面, 通过回收低利率债、人为提高发行利率等措施施救。但是, 上述措施都无法顺利地、富有效率的管理利率风险。以商业银行为例, 由于其负债以5年期以下为主, 因此很难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来对冲长期债的利率风险。加大浮动利率债的比例, 一方面浮动利率债券很难与负债匹配, 另一方面, 浮动利率债近期发行少, 无法满足庞大的风险管理的需求。出售现有的长债, 一方面面临即期较大亏损;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流动性不佳, 大规模长期债根本无法顺利出售。不买入长期固定债券, 一方面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 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大局;另一方面, 对于急需寻求出路的巨大银行存差来说, 这也不太现实。最后, 依靠管理层施救, 这种非市场化的手段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 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 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这些工具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对未来利率的波动进行保险。即:通过事先将利率波动的风险锁定在投资者可以承受的区间内, 或者利用该类工具与对应基础工具的套做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主要用于管理短期利率波动的风险;而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主要用于管理长期限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衍生产品之所以能成为有效地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在于低廉的成本、大容量的市场、强大的市场流动性以及较高的可信度。

四、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必要性

在现有的债券市场中, 引入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要考虑其对市场的影响, 如市场流动性、衍生工具的风险等。按照难易程度, 有序进行, 而且一次增加衍生工具的品种不宜过多, 循序渐进。由于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操作较为简单, 比较规范, 涉及风险较少, 交易效率较高, 因此建议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 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远期利率协议是由希望对未来利率走势进行保值或投机的双方签订的一项利率的远期合约。在远期利率协议合约中, 交易双方规定一个未来某一时间的协议利率, 并规定以某种利率为参照利率, 到结算日时, 如果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不同, 则必须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额, 以作为补偿。这一差额系根据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实际偏差情况, 以及合约给定的期限和本金计算得到。

在远期利率协议的买卖中, 买卖双方只是在形式上收支交易的本金,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本金的转移。正是这一特征, 使得交易者的成本、风险大为降低, 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 由于在远期利率协议条件下, 没有本金的流动, 所以可以成为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工具, 也就意味着无需满足严格的资本足额要求, 仅需要极少数额的保证金即可。

远期利率协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场外进行的利率期货。与利率期货相比, 它的优点是: (1) 无需交纳保证金, 从而利率风险管理的成本较低; (2) 合约的金额和到期日比较灵活, 人们可以根据资金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 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效率; (3) 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基差风险, 便于管理。

2. 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可行性

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时机已经成熟。原因如下:第一, 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市场, 现券交易日趋活跃, 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第二, 自从2002年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规定的出台, 一个涵盖各类型投资者的统一的场外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个人投资者通过债券基金的形式, 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 , 从而为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只有需求差异化的市场, 利率衍生品市场才有存在的可能。第三, 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法规制度比较健全的市场。特别是市场这几年的发展很健康, 没有出现大的违规事件, 这为债券市场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 目前市场已经自发地出现了远期交易的雏形。例如, 有市场成员通过合同的方式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进行某种债券的买卖, 到期时按现券的方式进行T+0或T+1交易, 或者对新发行债券承诺上市之后用某种价格买卖等等。这些交易方法为远期利率协议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摘要:利率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突出, 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采用久期模型的缺口分析方法进行, 尽管经过修订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允许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利率水平不同, 允许资产和负债的波动幅度不同, 能够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但其仍是一种表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发达国家, 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 远期利率协议、期货、期权和、得率互换在我国陆续出现。探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利率风险,风险管理,衍生工具

参考文献

[1]王雪涛:利率衍生工具正式登场互换交易降低银行风险.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6, 2

[2]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斯坦利·埃金斯张莹刘波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3]张亦春:金融市场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

[4]陈红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湖北.武汉.武汉大学.2004, 4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防范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自1952年至70年代末, 我国人民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2008年下半年3个多月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与必要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1.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

《商业银行法》第31 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这样就会造成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市场的供求变化, 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报酬, 以及在運用资金时所得到的收益不相同, 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利率风险。首先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在利率市场化的过渡时期,银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具体表现是:贷款利率大幅下降、银行筹资成本增加。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将难以避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普遍在70%以上,利差缩小无疑将对银行赢利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是当前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人为地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

2.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1)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措施

1.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传统的利率管理模式己不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一套新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一个完整、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系统需要由以下责任部门和相关的支持部门、业务部门构成,每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

2.完善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机制

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贷资金价格的行为, 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 要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 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金融产品定价主要是确定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 也就是确定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利率风险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容易造成各种风险。因此, 要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 设立并强化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3.科学预测人民币利率走势

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对利率走势的正确判断上。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波动受市场影响,银行管理者对利率风险的判断有更多的依据和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关于利率预测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要科学预测利率走势,必须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方法,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预测模型,结合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创造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预测模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随时关注央行政策举措,及时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4.完善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职能部门基本上是资金财务部门, 主要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文件的转发及解释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尚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鉴于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我国商业银行要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由同一部门管理-利率风险管理部, 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如董事会负责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统计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等数据, 研究部门负责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预测等等。(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进行及时、定期、规范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之配套的、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 通过其反馈功能将获得的信息与部门正加紧制定“放贷人条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此举意在保障有资金者的放贷权利, 是对其财富使用权的尊重。

5.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首先

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丰富发行品种,调整证券的期限结构使其逐步合理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资产证券化的二级流通市场,使证券市场为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要大力培育金融衍生

市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2)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一旦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进行管理。否则,利率风险管理方方面面只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2] 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43-44

[3]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68-72

[4] 石彬.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6:104-105

[5] 张国梁.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与防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4):121-12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篇12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逐步消除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不合理管制,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利润率,是金融体系中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财团单位投资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与一般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当的是掌舵者的角色,既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又要通过科学的经济干预手段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发生周期性金融危机。而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商业银行无疑是金融体制中最关键的一环。商业银行是进行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银行对利率的调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

二、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的控制是由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在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但这种以国家主导的调控方式不够灵活,调控机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经济市场变化,使我国的利率难以维持到合理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各行之间的竞争实现配置的优化,从而保证市场金融环境的稳定。运用市场这一调控手段将优势的资源整合到可以产生较大价值的行业或是企业,从而提升市场的经济产出量。相比于国家管制下的利率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吸纳存款并将这些存款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便是存款与其他行业投资间的利率差,因此银行要想保持盈利就要准确的预估在外投资的风险,并计算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利率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形势,如果经济发展较快那么投资回报率自然就高,如果经济发展低迷就会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回报率在银行的直接体现就是贷款利率。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会实行有计划的增长,因此投资的回报率不会一直居高不下也不会持续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投资的风险较小,盈利空间也比较可观。但这种以国家调控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并不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正逐步改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渐放宽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力度以求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这也就表明我国会逐步放宽对市场投资利润回报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利率,造成利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外的投资活动,并给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可以为我国的相关行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银行来说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政府放开对资金利率的干预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自由地掌控自身的利率,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准确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才能提升自身效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用的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本主义市场周期性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政府的干预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将市场作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可以较大地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正逐步放宽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调控作用,使经济体制更加灵活,提升社会资源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正积极地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逐渐地实行放权,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挥政府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同时又可以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加快相关经济制度的立法,使我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1.进行科学的风险计量。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警惕,并对自身的风险计量方式进行优化。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计量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时地警惕投资带来的风险,通过扩充风险计量模型来提升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度。通过风险模型银行的管理者可以清楚地计算风险发生的几率,并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而对于利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是缺口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简言之就是把商业银行所有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用利率敏感性生息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的头寸,就得到了该段时间内重新定价的“缺口”。

2.科学地利用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外,利率的风险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银行应当积极的借鉴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对于银行内部而言,可以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的是银行自身的负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的一些高风险的业务,这些业务以银行的贷款服务居多,这将极大程度上提升银行运营资产的风险,而面对这种形势银行除了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理的清算外,还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框架下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的科学的发展。例如可以运用资产债券化的方式将这些资产投放市场,为银行减少损失。而银行的外部措施主要是通过一些金融措施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例如与合作方签订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方式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体制发展逐步完善的今天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是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金融策略的总称。我国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我国较为落后的金融管理体制造成我国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并不到位,并不擅长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当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并培育发展国内市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期货期权市场发展比较完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在人民币市场上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

五、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银行应当重视利率风险分析,并将利率风险分析作为银行的常态化机制之一,时刻警惕,并灵活地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流项目教学下一篇:把握重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