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2024-05-22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通用10篇)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1

一、引言

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及完善的财务信息, 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占比0.5%的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到占贷款总额的50%。超过50%的中小企业决策者承认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小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89.4%, 每年创造的GDP大约占全国的1/3, 而其贷款余额却不足10%。1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资产少, 财务信息不健全, 经营风险大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获得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要求的特点“短、小、急、频”。而从一些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借款的手续繁琐, 耗费时间长, 中小企业因此而错失商机。即使有的小额贷款公司保证能够立即给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 但是月利率达到2%, 折合成年利率达高达24%。而目前传统制造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到10%, 中小制造企业很难承受如此高的利率。商业信用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所谓的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 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它是企业短期融资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可以节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日常营运资金的需求量, 提升企业的业绩和发展能力。国内学者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很多, 但是得出的结论往往不一致, 甚至相反。文建齐 (2011) 对中国商业信用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商业信用供给呈正相关, 而罗琦、刘学透 (2007) 研究日本企业规模与商业信用供给关系时发现这两者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差异影响了结论。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也不同。胡海清等 (2011) 对天水经济区和珠江三角区商业信用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个地区资产负债率、速贷比率、短期借款在总借款中的比率等因素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方向相反。当前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 对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者来说, 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是中小企业大省, 全省现有138万中小企业,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 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70%, 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对江苏省经济的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制造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到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351220个, 比上年增长8.9%, 吸纳就业人数1671.98万, 比上年增长4.4%, 占全省就业人数总量的50.85%。2011年制造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42.72%, 制造业在全省居于主导地位。2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中71.7%的企业表示融资困难, 56.%的企业认为企业存在资金缺口。有41.18%的企业资金缺口在100万-1000万, 15.68%的企业资金缺口在1000万以上。目前银行银根收紧, 加之中小企业受融资条件限制, 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受大环境影响, 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那些中小企业的特点很难获得银行信贷, 商业信用融资成为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渠道。本文以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探索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商业信用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文献回顾

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信用与该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关。金融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更多的只能依靠商业信用来融得资金。Robert Cull, Lixin Colin Xu、Tian Zhu (2009) 认为中国虽然有完善的金融体系, 但是私营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私营企业在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时, 就只能通过商业信用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金。Paul Salima、Wilson Nick (2006) 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商业信用来获得新业务的机会, 以商业信用来作为一种灵活的销售方法, 提高企业竞争力。Wilson、Summers (2002) 认为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可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激励客户与企业长期合作。Fabbri, Klapper (2008) 通过对中国250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如果企业在市场中的力量相对比较弱, 那么企业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来提供商业信用, 甚至延长付款的期限以期使自身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刘民权 (2004) 认为, 商业信用有三大优势, 包括可以获取信息, 对融资方进行控制及挽回财产的优势等。Bougheas、Mateutb、Mizen (2009) 认为, 卖方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 降低库存成本, 降低产品需求不确定带来的风险。

Cunat (2007) , Miwa、Ramseyer (2008) 从不同角度对商业信用进行研究发现库存对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就企业规模而言, 规模大的企业信用状况要比规模小的企业好, 因此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徐晓萍 (2009) 则认为中小企业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过多, 企业规模越小提供的信用就越多。但是王明虎、席彦群 (2012) 通过分析发现,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中小企业在形成一定规模前需要提供商业信用来发展自身, 但是在形成一定规模后, 银行信贷会加强, 就会减少商业信用的供给。Petersen、Rajan (1997) 对美国中小企业进行研究, 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就越多。文建奇 (2011) 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商业信用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信贷配给理论认为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Joseph.E.Stiglitz、Andrew Weiss (1981) 认为, 在市场上借贷者中, 有的借贷者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 由于信息不对称却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有的借款者却能得到借款。Fisman、Love (2003) 认为金融中介不发达的国家, 在放贷过程中出现信贷配给问题, 企业从银行那里得不到或者只能得到部分所需要的资金, 因此商业信用便成为企业融资的另一条途径,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李斌、江伟 (2006) 研究表明在中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 小公司在融资中的互补程度要大于大公司。张铁铸 (2009)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规模和存货水平的大小显著影响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很多。杨毅、颜白鹭 (2011) 通过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研究发现资产收益率与商业信用需求之间有很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所能获得的商业信用就越多。企业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 就占用了自身更多的资金, 那么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也就越多。而且银企关系越是紧密, 企业从银行处所能获得的商业信用就越少。王鲁平、毛伟平 (2009) 通过对3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商业信用需求与投资呈显著的负相关。

现有文献对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很多, 但主要都是从商业信用需求方面来研究, 很少有把商业信用需求与商业信用供给及其之间的关系一起研究。各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 现有文献很少有分行业来单独研究, 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特点。即研究江苏省制造业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 更具有研究价值。

三、制造业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

中小制造企业资产规模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和国家为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 如2006年3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是地方政府和国家为给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制定的。但地方和国家主要的帮扶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 中小业企业很难获得帮助。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商业银行在选择放款对象时, 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低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得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银行为了避免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也不会全额发放企业申请的贷款额度。

另外, 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少, 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来获取贷款。估价100万的房产, 企业抵押给银行只能得到60万到70万的贷款。因此, 商业信用便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短期融资的一条重要的渠道。企业有商业信用需求, 从外部获得商业信用的同时也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如中小制造企业从上游供应商那里获得商业信用, 对下游批发商或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对商业信用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 本文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商业信用供给和需求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企业成长能力、企业负债融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能力、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水平、企业规模及企业库存水平。

企业的成长能力是作为供应商的上游企业衡量企业商业信用的重要的指标。上游企业通过与客户业务往来, 对客户及行业的信息了解较多, 在信息上有很大优势。上游企业知道企业成长能力良好, 就会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信心, 给予企业更高的商业信用。但是企业成长较快的时期, 资金需求很大。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 会减少对外提供商业信用, 文建其 (2011)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成长能力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成负相关, 验证了这个观点。这是因为中小制造企业成长能力较强时, 需要更多的商业信用来购买原材料, 扩大生产。此时的企业会减少对销售商商业信用供给。企业负债融资可以作为公司高质量的一种宣告信号, 3Smith和Warner (1979) 认为企业成长能力越高, 信息不对称就会越大, 此时企业可以通过对外举债将企业成长能力强的信号传递出去, 企业负债率越高, 表明成长能力就越强。

融资能力强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此时供应商会提供更高的商业信用。同时企业为了偿还负债, 扩大市场占有率, 也愿意对外提供商业信用。郭蓉蓉 (2006) 将资产负债率定义为期末总资产与总负债的比率, 本文借鉴这种定义方式。企业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 能够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风险的大小和筹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短期借款比例均值为15%高于5%长期借款比例均值, 中长期信贷匮乏。4因此, 中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就显得重要, 债权人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偿债能力很差的企业, 失误的决策将导致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收不回借款。5如果中小制造企业偿债能力低, 为了能够及时偿还短期借款, 会以赊销的方式对外提供商业信用, 回笼资金。

流动比率表示中小制造企业短期偿还能力, 它是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 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6向银行借款的能力, 指的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借款的能力。Danielson和Scott (2004) 发现中小企业面临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时, 会增大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在商业信用供给方面Schwartz (1974) 认为企业获得银行借款越多, 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也就越多。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水平, 刘小鲁 (2012) 实证发现提供更多商业信用的企业试图在采购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延期付款, 企业之间存在较多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与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应该呈正相关。企业的规模越大在市场上的势力就越大, 通过对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使其生存发展甚至壮大, 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势力大的企业也能够从上游企业中获得较大的商业信用。

Horen (2007) 研究发现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与其买方的市场势力显著正相关, 金融欠发达的国家这种关系就更显著。但是, 冯晗 (2009)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规模与其所提供的商业信用规模呈负相关。这与我们经验中企业规模越大, 就会对外提供较多商业信用相违背。存货水平, 小企业在存货增加时, 为了促进销售, 会对外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7库存较多的企业, 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 会影响企业日常的运转, 严重的造成资金链断裂, 此时企业对商业信用需求较多。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对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假设。商业信用需求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假设1: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成长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负债融资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偿债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4: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向银行借款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5: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6:商业信用需求与企业库存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商业信用供给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假设7: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成长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8: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负债融资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9: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偿债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10: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向银行借款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11: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规模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12:商业信用供给与企业库存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13:商业信用需求与商业信用供给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实证研究

1、数据及变量选取说明

本文选取了2008-201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 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 剔除了一些数据不全的企业, 共选取了70家中小制造企业, 数据均来自锐思数据库。因变量为商业信用需求方所获得的应付账款比率及商业信用供给方提供的应收账款比率。自变量是对上文所介绍的影响因素的量化, 企业成长能力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企业负债融资能力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偿还短期借款的能力用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能力用银行借款比率表示、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的水平用应收账款比率表示、企业规模用资产来表示、企业库存水平用库存比率来表示。 (具体定义方式见表1)

2、模型的选择

在进行面板回归前, 为避免伪回归, 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 需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Levin、Lin、Chu (2002) 提出的LLC检验方法和Choi (2001) 提出的fisher-PP检验方法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 以防止单一检验方法不准确。

根据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 各变量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 各变量是平稳的。

注:*分别表示在10%水平下通过检验。

为了能够获得中小制造企业商业信用需求和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及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文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问题。时间序列模型和截面数据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够实现本文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 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测量。本文选用常用的变截距模型。这种模型允许截面成员上存在个体的影响。个体的影响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情况, 所以根据这两种不同情况变截距模型分为固定影响 (Fixed Effects) 变截距模型和随机影响 (Random Effects) 变截距模型。这两种变截距模型选哪一种作为本文的分析模型, 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统计量值越大, 大过p=0.1对应的临界值时, 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优于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反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优于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根据表1所定义的变量指标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

其中, i表示企业, t表示时间, PCit就表示企业i在年份商业信用比率, a为待估参数, μit为企业i在年度t时间的误差项。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通过Eviews6.0软件实现。根据上文的计量模型, 对本文的模型选择问题进行Hausman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说明本文所建的模型 (1) 和模型 (3) 的统计量高于临界值, 在1%水平下显著。因此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 应选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而模型 (2) 没有通过10%显著性检验, 其统计量低于临界值。因此模型 (2) 不能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 对于模型 (2) 本文选用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

3、数据处理及分析

表4是对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应付账款比率 (PC) 均值为0.1793, 也就是说, 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应付账款平均比率为17.93%, 应收账款比率平均值为20.36%。中小制造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少于其对外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 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信用平均比率为25%, 这表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我国的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银行借款比率 (SC) 平均值为12.53%, 低于商业信用借款比率。这说明中小制造企业短期融资更多的依赖商业信用, 这是由于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特别是在这几年总体经济形势不佳,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更为突出。8企业库存占企业资产的比值 (KC) 平均值为16.04%, 库存占了企业所获得的几乎所有的商业信用, 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与企业库存的关系比较密切。实践中, 人们通常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成长状态, 其他财务指标只做参考。9美国学者厄微克·弗莱姆兹 (1998) 认为企业低于15%的年增长速度为正常增长, 15%-25%为快速增长, 25%-50%为特快增长。表4中江苏中小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 (SG) 平均值达到21.53%, 中值达14.51%, 说明中小制造企业整体上达到快速增长水平, 大部分处于正常增长行列。制造业流动比率标准值一般为2, 10从样本统计来看, 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流动比率 (LR) 均值为3.074, 说明中小制造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短期负债。洪煜闲 (2008) 实证发现资产负债率水平为30%左右时, 公司的业绩最佳。从样本来看, 资产负债率 (LEV) 平均值为38.86%, 中小制造业整体业绩良好。

注:括号中的值为t值, *、**、***分别表示在t值在10%、5%、1%水平显著

4、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用2007—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与商业信用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 对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 以消除截面异方差问题。所得到的三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商业信用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1) 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达94.37%。向银行借款的能力 (SC) 对商业信用需求的影响是负面的, 显著性水平在1%左右。这与本文假设4相一致, 即江苏中小制造企业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需求呈替代关系。其他影响因素与商业信用需求关系呈正相关, 这与本文第三部分中商业信用需求影响因素理论假设一致。由上文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 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LR) 较强, 因此中小制造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 这与模型 (1) 中的结果一致。其他对商业信用需求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前文理论分析都很好的对应起来。模型 (3) 是把商业信用供给作为影响商业需求的因素加进模型 (1) 中的, 这两个模型中相同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正负性是一致的, 这更能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对商业信用需求有显著影响。

商业信用供给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2) 中所列出的可能影响因素中只有企业规模 (GM) 和短期偿债能力 (LR) 这两个因素对商业信用供给有影响, 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1和假设9相一致。其他因素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 这与我们的预期差别很大, 不过, 这解释了为什么模型整体解释能力不行。中小制造企业规模越大, 企业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小, 这与我们的经验认识不相符。可能企业规模越大, 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与否对企业没有影响, 所以规模大的企业选择尽量不对外提供商业信用, 至于能少提供多少商业信用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LR) 虽然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系数为负, 这与前文的分析不一致, 可能的解释是制造业企业流动资产的结构不合理, 流动资产高可能是由于存货积压或者滞销导致的, 也可能企业有大量应收账款尚未收回, 企业本身现金和存款不充足难以应对短期负债。11此种情况下, 企业只想尽快回笼资金, 尽量不对外提供商业信用。向银行短期借款的能力 (SC) 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不显著, 说明中小制造企业不管有没有从银行借到贷款都不影响其对外提供商业信用。可能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 银行的借款不足以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库存水平 (KC) 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不显著, 可能是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商品需求变动, 而保持一定量的库存, 制造企业为保持企业正常生产, 预防原材料供应商的不确定性, 就囤积一些原材料。12而江苏中小制造企业库存量在合理水平之内, 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决策不产生显著影响。企业成长能力及资产负债率所选的指标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不存在影响, 可能指标选取不恰当, 不能对江苏中小制造企业的一些因素进行量化。

模型 (3) 中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多少对企业商业信用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这与前文理论分析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中小制造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尽管对下游企业提供很多商业信用, 但供应商不会因为企业对外提供了商业信用而也对制造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原材料供应商的决策不受制造商这方面的影响。

五、结论与思考

本文选取了中小上市板块中70家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样本, 据样本, 分析了商业信用供给和商业信用需求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企业的成长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负债融资能力、向银行借款能力、企业规模及库存水平对企业商业信用需求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中只有企业规模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显著影响, 其他因素都没有显著影响。企业对外商业信用供给对商业信用需求影响也不显著。

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理论与当前主流观点有部分一致, 也有一部分与常理相悖。这与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 企业在对外提供商业信用时, 不要仅仅受主流观点的影响, 要结合自身情况, 及外部大环境来综合考虑。企业在经营中要努力提升自身优势, 让这些影响因素在企业融资时发挥正向作用。

摘要: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问题, 特别是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问题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中获得经营所需要的资金, 商业信用便成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中另一个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在获得商业信用的同时还要对外提供商业信用。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很多, 本文利用中小板上市公司中2007-2012年江苏省制造业公司的数据信息, 探寻影响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 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不相同, 影响的方向及程度都有很大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需求和供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面板数据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2

【摘 要】 通过财务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财务管理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财务管理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具有实践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传统专业,尽管现有的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我国高技能应用人才仍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等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这一培养任务和目标,才能使我们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

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中高级人才需求必然增加。省人才交流中心目前中高级人才储备信息达到11万余份,常年保持联系和沟通的近2万人,具有国家职业经理人资质的高级人才1000多人。从上半年中高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可以看出,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洽谈成功率也有所不同,资料显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类人才洽谈成功率最高,达到50%以上。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比较,除了直接从事财会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财会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和能力。因此,财会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财会岗位设置的分布构成一般如表1: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三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因素

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踏实,事业心强,均对企业用人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哪一些因素更为关键呢?72%的用

人单位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决定聘用与否的关键,有64%的企业选择了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另有62%和58%的用人单位认为踏实,事业心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企业也很重要。

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会优先考虑哪类求职者?有80%的企业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原因是适应期短,工作更容易上手,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有32%的企业更青睐于获得各种证书的应聘者,他们认为这类人员学习能力强,悟性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相对而言,求职者在校的职务以及外表气质等因素对企业用人取舍的影响力度不是很大,仅占不到10%。从中可以看出,如今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企业的技术构成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约占50%,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约为14%,有48%的企业需要求职者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52%的企业对应聘者工龄有要求。

四 单位现有财会人员的状况

据统计,我省现有各单位拥有的财会人员状况是: 70% 以上的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核算的人员中占半数以上是会计核算人员,普遍缺乏综合型财务管理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拥有的会计系列人员中,20% 为中专学历,20% 为大专学历,10.5% 为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历者不足 0.5%,还有 49% 的人员根本无相应的正规学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55% 用人单位普遍欢迎使用本科生,20% 的单位喜欢用大专生,17% 的用人单位喜欢用硕士生,5% 的用人单位需要中专生。所以说未来人才市场上,低学历的人才供大于求,高学历的人才供不应求,一般性人才供大于求,高素质、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大有可为,本科生的培养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一直是企业的紧缺人才,而财务总监被受访企业列为最急需的 6 大财会人才之一,目前我省很多企业的财务高管大部分还是由外国人担任。本土人才仍需弥补知识和经验上的缺陷,才能胜任财务总监。

五 用人单位对财会人员的评价

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导致该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的成倍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状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调查显示,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不错的,并且呈上升趋势。社会用人单位对已聘毕业生的评价也相对较好,尤其是对其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比较满意。与此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不太满意。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人才培养状况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学校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同时,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案例教学方法缺乏等问题也比较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欠缺。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个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不注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学理论很容易流于空泛,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有所作为。上述报告中社会用人单位对此类专业的总体看法,非常符合财务管理专业的情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其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是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质量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今后不懈努力的方向。

六 调查结论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3

关键词:双转移;珠三角中小企业;管理人才

一、 前言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对以外向型经济和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珠三角地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复杂动荡的经济环境中,“危”“机”共存。众多中小企业为生计举步维艰的同时,也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绝佳时机。“双转移”主要是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而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后,一部分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一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双转移”战略是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东先行先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率先实现调结构和保增长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双转移”战略自2008年实施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双转移”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联动,实现了产业转入地与转出地互利共赢、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为了解“双转移”战略政策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现有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课题组历时半年时间,对珠三角地区九个市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抽样调研。目的在于了解“双转移”背景下,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以及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 研究方法及程序

1. 被试。课题组2011年8月~2012年5月,分别对珠三角地区九地市的中小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中小企业的界定按照2011年工信部等四部委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进行操作。课题组首先通过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黄页、展览会、招聘会等渠道,确定本研究的样本框。然后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了500家企业作为研究总体。最后课题组分成4个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共实地调研了477家中小企业,收回有效问卷465份。调研样本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见表1。在这465个样本中,家族企业378家,占总样本的81.29%,非家族企业87家,占总样本的18.71%。OEM(原始设备生产)企业162家,占34.83%,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197家,OBM(原始品牌制造)占42.37%,企业106家,占22.80%。

2. 研究问卷。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所在地、成立时间、资产规模、产权性质、员工人数等。第二部分为双转移政策实施之前企业的内部管理状况及管理岗位供求状况。第三部分为双转移政策实施至今以及未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均由企业负责人填写。

调查问卷中涉及的管理岗位,课题组共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类(如企业文化管理、知识管理等)7个模块。每个模块的管理人才供求状况,采用五点计分法,依照严重紧缺、紧缺、平衡、充裕、严重充裕分别给予1分、2分、3分、4分、5分。

3. 研究程序。所有问卷调查均在企业完成。问卷调查均由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在现场对如何回答问卷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对个别问题也进行了解释。在调查之前,告诉参与调查者所有调查结果将完全予以保密,且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参与调查者填完问卷后当场回收。在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废卷处理工作。首先将空白过多、反映倾向过于明显的问卷剔除,问卷的有效率为97.48%。然后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复核。最后利用SPSS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 调研结果分析

1. 双转移政策实施前后的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对比。在被调研的企业当中,“没有听说过”双转移政策的仅占1.59%,其余98.41%的企业则对双转移政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说明在关注和把握宏观政策方面,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已具备较强意识。

在“双转移政策对所在企业的影响”问题上,30.43%的企业回答“影响深远”,60.87%的企业回答“影响较小”。这说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双转移政策的洗礼后,目前尚在珠三角地区运营的中小企业,

在“双转移政策实施后,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问题上,98.32%的企业回答相比双转移政策实施前,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并且,70.62%的企业已通过聘请外部专门机构制定企业战略规划,23.18%的企业自己来进行战略规划。这说明,双转移政策实施后,企业更加注重自身长远规划和内部精细化管理。

2. 双转移政策实施前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比。在2008年双转移政策实施之前,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最强烈的(前3位)分别是供应链管理(22.75%)、生产运营管理(17.80%)和人力资源管理(15.05%)。双转移实施至今,企业主要补充的管理人才(前3位)分别是供应链管理(18.72%)、人力资源管理(18.23%)和生产运营管理(17.08%)。上述两组数据相互验证,充分说明问卷所获取的信息具备较为可靠的信度。

3. 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预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465家中小企业在未来1年~5年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将统计数据绘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未来1年~5年时间里,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重要缺口。但这三类岗位的需求变动趋势又是不一样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从29.8%到13.29%),而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趋势则是逐年上升的(10.5%到24.07%)。生产运营管理人才的趋势比较稳定,稳定在25%左右。另外,图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其他类管理模块的人才需求趋势也是逐渐上升的,而其他类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文化管理、知识管理等管理职能。

4. 不同类型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对比。通过对未来1年~5年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管理人才需求趋势的对比,可以发现,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未来管理人才需求中比例较大的均是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类人才,两者虽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差别不大。而在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且家族企业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趋势要明显高于非家族企业。

通过对未来1年~5年OEM和OBM企业管理人才需求趋势的对比,可以发现,OEM企业未来需求最多的是生产运营管理(24.52%)和人力资源管理(21.74%),而OBM企业未来需求最多的是市场营销管理(28.92%)和生产运营管理(25.29%)。上述数据充分说明,珠三角地区的OEM企业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生产效率,而OBM企业则在尝试提升自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可以说,目前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从OEM到OBM的道路还充满荆棘。

四、 结论与启示

1.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双转移”战略实施的不断加深,对应的高能耗、低科技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珠三角,而珠三角不断引进高新企业,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对于留在珠三角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在企业实地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表示目前经营的难度相对以前更加难,一方面是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等不断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显得相对以前更加困难,尤其对于以规模经济为主的制造业。随着现代新型的劳工关系的兴起,企业在近几年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由过去简单的注重机械带来的效率,开始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试图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营造企业文化,激励鼓舞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价值观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可,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几乎达成一致共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尤其是提高对人的管理效率。

从企业对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上来看,内部管理在企业中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双转移之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开发到管理效率上的优势,人力资源的潜力也没有通过管理的优化而得以释放。而现在,珠三角企业日趋重视于管理,重视人力资源潜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管理效率来为企业增加效益。因此,未来企业的竞争方向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同时也是优秀人才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同时,文化、人才、管理这三个因素作用将更加明显,往往能够激发企业更大的潜能,同时也是企业的活力来源。

2. 与生产运营有关的管理人才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的重中之重。从调研中样本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不难看出,未来的主要人才缺口还是涉及生产活动的管理人才,包括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双转移”之后,大部分企业借机进行了规模扩张和产能扩大,有些还加大力度实施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以产业链的形式增强整体的实力。在实地调研与企业交流中,我们发现,企业在人才的使用情况上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往往企业在使用管理人才的时候,第一选择是企业内部培养。这种方式的人才选拔,不存在人才与企业由于不熟悉等原因产生的“兼容”问题,短期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远看,管理上的创新可能会有所欠缺,不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拓宽用人的渠道,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解决企业未来在管理人才上的用人瓶颈。

3. 未来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从OEM向OBM的转型升级之路。从珠三角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未来1年~5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1年,企业急需的是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相关岗位,包括供应链、生产管理、资金筹措方面。由此可见,企业强化的重点是生产扩张或者产能提升。从未来3年的需求情况来看,企业重点是加强市场营销以及供应链模块。当企业已经属于行业的上游企业,供应链的优化与市场营销应是相辅相成的,供应链的优化能够给企业在营销能力上面有较大的帮助。企业将专注生产,同时兼顾市场。从未来5年的情况来看,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基本呈持平状,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现象。

总的来看,双转移之后存留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普遍面临着“产能扩张——营销扩大——经营稳定”这一发展过程。企业在成本竞争上获得优势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向产业链下游发展,乃至最终走向OBM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汪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创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10,(14):5-7.

2. 王佳佳,侯艳艳,梁云,左小德.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价值工程,2010,(8):215-216.

3. 罗明忠.”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岭南学刊,2009,(2):19-22.

4. 高怡冰,张建武.广东“双转移”过程中的人才流动分析.广东经济,2012,(5):40-43.

5. 万建民, 庞彩霞.广东“双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日报,2011-12-05.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合生珠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号:HSZJ2011062)。

作者简介:晋琳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后;唐国雄,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4

伴随着数据集中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基于ODS的应用架构通常是总行建立ODS模型, 基于统一的模型将数据下传到分行, 分行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应用。虽然因为业务开展情况的不同, 应用系统也有各自的特色, 但各分行面对ODS模型的结构是相同的。即使是本行当前用不到的数据表, 也同样占用着数据库存储空间。对于只有少数分行要求新增的数据表, 由于总行是同步加载所有分行的数据, 在数据提供的时效性上也不得不大打折扣。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 给总行、分行都造成了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浪费, 牺牲了灵活性和高性能, 导致系统运行效能的降低。本文针对此种状况, 就商业银行ODS模型的分行需求版本差异化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分行ODS模型数据加载

为了满足分行对ODS模型数据的不同需求, 减少占用分行的存储空间和分行的版本上线操作工作量, 可考虑从以下2种方式进行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化管理。

(一) 无应用需求, 则不创建数据表

分行加载ODS模型数据的差异化在于是否启用加载数据程序的运行参数、是否创建数据表及是否下传数据。程序和程序运行参数在所有分行都部署, 在有应用需求的分行创建数据表并加载数据, 对于无数据需求的分行不启用相关程序、不创建数据表以及不下传数据。

例如, 当分行A有针对数据表T的应用需求, 而分行B无应用需求时, 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见表1所列。

1. 优点

对于无应用需求的分行, 减少了创建和维护数据表的工作量, 简化了版本上线的实施步骤。

2. 缺点

加大了总行对于分行数据库版本的维护难度, 由于各分行数据表创建情况存在差异, 长期积累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较大压力, 且ODS模型在分行端的一致性被破坏, 不利于分行对于数据模型的整体理解。

(二) 无应用需求, 创建数据表但不加载数据

此方式下, 分行加载ODS模型数据的差异化体现在是否启用加载数据程序的运行参数和是否下传并处理数据。程序和程序运行参数在所有分行都部署, 表结构均创建, 但是无数据需求的分行不启用相关程序、不下传数据给分行, 也不进行数据处理。

例如, 当分行A有针对数据表T的应用需求, 而分行B无应用需求时, ODS模型数据加载的差异见表2所列。

1. 优点

由于只在数据加载与否上体现差异, 从而保持了分行端数据模型的完整展现, 有助于分行对于数据模型的认识, 并且总行对于分行数据库版本的管理复杂度也大为降低。

2. 缺点

即使无应用需求, 分行也必须配合同步执行版本上线步骤, 对于部署应用较多、运行时效性要求高的分行, 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创建和维护数据表的资源投入。

上述2种方式各有利弊, 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当根据自身应用的实际情况, 酌情实施。

二、分行模型需求的提交

分行针对ODS数据模型提出的需求, 包括了涵盖所有分行的正常版本和只是部分分行有需求的差异化版本。分行的差异化版本是为了配合分行特色应用的实施, 由总行只针对该分行开发, 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差异化版本上线日, 与正常版本的统一上线安排加以区分。为了便于管理, 在2个相邻的全行统一上线日期间, 可建议每个分行只能有一个差异化版本, 并需要提前一定时间提出, 使总行有充裕的时间着手实施。

通常来说, 分行模型需求的上线内容一般包括应用上线 (程序、运行参数、表结构) 、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和日常数据处理) , 应用上线和数据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上线。在制定分行模型需求上线的实施计划时, 必须将应用上线、数据处理、是否分行差异化以及相关计划时点等要素描述清晰, 向分行和其他相关人员 (如开发小组等) 传递。由于数据表加载程序一般都是针对表级别进行开发, 所以对于分行模型需求的差异化允许程度建议控制在表级范围, 即对于一张表来说, 各分行或者完整创建该表的所有字段, 或者不创建该表, 字段级的差异只体现在字段在不同分行的初始化取值是否特殊处理。

由于ODS的数据来源往往涉及多个应用系统, 如果分行提出的需求需要多个应用系统协同实施, 而相关应用系统无法按计划配合, 则要根据现有资源的情况调整需求的范围或上线时点。

分行模型需求的差异化版本可用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提交, 此流程也适用于正常版本需求的提交。

三、总行对差异化需求版本的管理要点

为了适应分行对ODS模型差异化需求的提出, 总行应当在明确需求的过程、问题的流转以及相关提交件中记录关键的信息。

(一) 与分行沟通需求时, 需要确认和登记的信息

1. 需求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分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3. 分行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二) 与ODS数据来源相关应用系统沟通制定计划时, 应确认和登记的信息

1. 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数据下发的分行范围。

3. 数据下发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三) 与开发小组沟通制定计划时, 由于开发小组可能面临部分分行的差异化版本和其余分行的统一版本, 则要确认和记录的信息

1. 是否为分行差异化版本。

2. 分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3. 全行应用 (程序、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上线的日期。

4. 分行、全行数据处理 (数据初始化、日常数据处理) 的日期。

(四) 设置相关栏目

由于开发小组的工作是分行模型需求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让开发小组能够清晰理解需求的差异化表现, 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用于和开发组准确沟通模型需求的文档中, 设置以下相关栏位以助于理解需求。

1.“数据表名”, 分行应用需求涉及的ODS模型数据表名称。

2.“数据源业务系统”, 为ODS模型数据表提供数据来源的业务源系统。

3.“是否分行差异化版本”, 如果ODS模型表需要体现分行差异, 填写“是”和后续相关栏位;否则填写“否”或者放空。

4.“启用分行”, 填写启用该数据表 (运行加载数据程序、启用程序运行参数、创建数据表) 的分行名。

5.“模型表数据初始化分行”, 填写需对模型表进行数据初始化操作的分行名。

6.“差异字段”, 填写模型数据表中需体现差异的字段名称, 这里的字段差异仅指字段在各分行进行初始化处理时的不同操作。

7.“差异字段初始化分行”, 填写对模型数据表差异字段进行初始化的分行名。

8.“差异字段初始化方法”, 对于需要做模型数据表差异字段初始化的分行, 填写各自的初始化方法。

9.“问题流转跟踪信息”, 由该表应用需求引起的相关问题流转信息可在此登记, 如问题流转编号等, 便于跟踪需求的落实情况。

1 0.“其他信息”, 填写上述栏位未能涵盖的信息, 如开发测试计划、上线日期要求等。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5

【摘 要】商业银行是目前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個环节,主要社会职能是通过聚集资金供给方的闲散资金并向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将社会闲置货币加以集中运用,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贷业务链中信贷资产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

本文在分析国内某A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金融理论、信贷管理理论及信贷风险理论对A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主要存在信贷机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后管理不到位及信贷风险防范弱化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完善A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预警制度、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信贷信息系统及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等的主要对策,在此基础上预测其产生的相关效果。

【关键词】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由于其经济比较发达,中小企业众多并且发展时间比较长,银行信贷业务起步较早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信贷体系,使得国外学术界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研究比较深入,领先于我国。国外的研究学者研究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二是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在我国,中小企业群体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细胞。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仍处于改革及摸索的阶段,目前的金融体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及长远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其融资压力。

二、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系

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业务流程包括受理、调查、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与支用、贷后管理六个阶段。中小企业在A商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遵循先评级、后授信、再支用的原则。

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提升A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规范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和操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A商业银行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联合风险管理部、授信审批部等部门联合编写了《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及操作流程手册》,为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指南。

为进一步控制新增不良贷款,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根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A商业银行员工行为处理暂行办法》《A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定了A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对新增不良贷款要进行责任追究,不因责任人岗位或职务变动、内退、退休、终止劳动合同等情况而免除,除此之外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

按照A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战略布局,注重对借款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企业现金流量和担保情况进行详尽调查,为A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把好关。经营团队按照客户的需求,在坚持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服务客户。加强对贷款企业的尽职调查,定期查看贷款企业财务报表,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相关情况变动,有效利用非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一旦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不合理使用资金、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行资产质量。

四、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A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得到了精简,但由于其信贷机构专业化职能不强,信贷人员配备也不到位,导致机构职能作用相应削弱,同时存在信贷人员管理的客户不分公司客户和零售客户,使其不能对每个客户实行充分、有效的进行贷后管理,存在信贷人员工作量大、精细化程度不高,贷后管理后续跟踪不到位,一旦出现问题,又有严格的责任追究,这样就导致了信贷人员不敢向企业放款甚至是不想放款情况的发生。

A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用途使用监管不严,放贷之前对贷款用途审核不严,在客户资金使用时监督不力,客户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贷款用途出现错位现象较多。抵押资产选择、审核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了在抵押资产选择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不易变现的资产较多、评估价值虚高、抵押率较高等问题;在贷后管理工作中,一是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二是贷后管理监督存在问题,同时还存在中小企业贷款档案不完整,资产保全工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A商业银行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间并未真正构建起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信贷卖方市场观念中;信贷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岗位权责不明晰,使得A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风险预警形同虚设。

A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仅仅重视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资产总量的控制,而对信贷资产的动态变化及管理有所忽视。A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缺乏科学的量化模型,只是采取按每年的总量指标或者增量指标来进行衡量。这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简单衡量指标,使得风险评估结果与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入很大,不具备科学依据,也可以说A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风险评估的各种手段主要是靠信贷员和管理层的经验判断来确定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五、A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对策及预期效果

经过多年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实践,A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要实现科学有效、稳健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优秀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C市经济发展状况和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其信贷管理制度和机制,完善实际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因素,科学、合理运用风险评估手段对A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显著提升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1.A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業信贷管理的具体对策

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方面,根据A商业银行以往的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经验,其放款前的调查工作基本上只是考察贷款企业是否合法合规,而在放款后A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所属的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分析不够透彻,缺乏对适合企业信贷资产的搭配等问题的科学通盘考量。这不仅仅是A商业银行的问题,也是许多银行的通病,这就导致了A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集中涌入到少数几个贷款大户。虽然从短期来看能够迅速增加银行的收益,并能降低A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但是从长远来说,一旦这几个贷款大户发生风险损失,那就对A商业银行的信用和资产产生巨大的损失。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放款前对中小企业客户选择及风险评估,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放款后其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的贷后风险有时显得比贷前风险更为重要。由于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构以及信贷人员通常认为贷后管理不重要,而且由于激励因素的不足,导致其没有动力去详细调查和掌控贷后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警指标,使得A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检查实际上是走一个流程形式,而A商业银行负责信贷管理的管理层由于其获得的支持信息不恰当或过少,使其唯有在贷款发生逾期无法偿还和拖欠利息时才会有所反馈。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A商业银行贷款监督不完善,A商业银行却要自身承担由风险的代价。

要从源头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除了我国社会的信用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支持外,从A商业银行自身来讲,要构建有效的信息系统。

2.A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前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的改进实践,在A商业银行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积极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精细管理,夯实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随着A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对策的进一步实施,预计A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将会配备更加合理的信贷机构人员结构,建立更加健全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中小企业贷后管理工作及信贷风险防范工作不断加强,从而真正形成以服务城市经济发展为特色、体制先进、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资本充足、质量优良、实力强劲的现代金融企业,并继续秉承“诚信、合作、进取、创新”的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人脉”、“地缘”和“决策链条短”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扩大业务规模,不断提高A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综合效益。

六、结论

本文在分析,A商业银行相关中小信贷管理背景的基础上,针对A商业银行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探讨了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了A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相关对策。

本文认为A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要实现科学有效、稳健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优秀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C市经济发展状况和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其信贷管理制度和机制,完善实际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显著提升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

浅议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商业化运作 篇6

随着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 需求侧管理 (DSM) 作为综合资源规划的一项主要内容, 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电力作为需求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的角度, 针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 进行了深刻剖析, 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的意义和作用

1、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 可以提高电网企业竞争实力。

电力销售并不仅仅是两个交易主体之间简单的信托契约, 而是两个经济体为了互惠互利而继续接触的承诺, 更是超越时间限制的体系, 影响所及的价值将是整个系统长期存在的优势, 并且服务的增值所带来得与竞争者的区隔, 在一定的资源和观念下很难被模仿。因此, 加强需求侧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 可以拉开与竞争者之间的距离,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始终保持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

2、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 可以提升电网企业盈利能力。

电网营销最本质的核心是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在客户眼里, 衡量电力供应商的最终选择, 不单是电价, 而是包含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与电相关的全部费用的价格水平, 由于电力的专业性极强, 往往前一种价格与后一种价格的差距很大, 这就为电网企业实现增值服务提供了空间与潜力。因此, 加强需求侧管理, 通过需求侧管理的商业化运作, 可以提升电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3、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 可以创新电网企业经营模式。

传统经济企业销售的产品, 市场经济企业销售的是服务。新形势下, 供电的本质就是服务, 电能销售与用电服务密不可分, 客户的消费过程就是供应者的服务过程。客观上讲, 客户接入电网, 只是有了用电的可能, 电网卡口、供电质量不稳、电气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等等, 都可能是用电成为水中之月。因此, 加强需求侧管理, 将需求侧管理与电能销售捆绑在一起, 实际上是在新形势下, 为电网企业的长期健康生存和发展找到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

二、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 尽管已起步多年, 但尚未赋予商业化含义, 进入商业化运营轨道。主要原因是:

1、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

认为要搞好电力需求侧管理, 就得政府出政策、给资金。我们很多对策都提出建立专项基金, 这种建议不是不可以, 但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 要让政府在电价中另辟一个空间给你安排用于需求侧管理,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恐怕很难。另外, 这笔资金即使有了, 没有合理的机制也很难保证它的使用效率, 实践经验证明, 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 市场往往比政府管用的多。

2、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功能还有待重新认识。

过去我们谈电力需求侧管理, 没有从提高供需双方的利益出发宣传和发挥需求侧管理的作用, 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调节负荷、节能降耗的行政管理措施, 弱化了需求侧管理的商业化功能。以负控装置为例, 目前, 我们虽然把负荷控制装置由削峰填谷延伸到远方抄表功能, 但这种认识仍是局限在企业内部管理上, 没有把负控乃至需求侧管理的思想和手段扩展到电力企业之外, 成为主动营销、主动服务的工具和手段。

3、良好的愿望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撑。

完整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有利于客户、电力供应者和社会三方的事业, 有效、节约、合理地使用电能不仅是客户和社会的本质要求, 也是电网企业减少投资、减少污染, 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竞争优势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但多年来, 我们仅仅局限于政府主导下的被动运作机制, 忽视了主动寻求既有利于社会、客户, 又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运作模式。没有利益的驱动, 谁也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能否把用户从被动管理引导主动到主动管理的轨道上来, 是需求侧管理的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商业化运作的途径与方式:首先, 把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密切客户关系、开拓电力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价格管制的约束下, 电网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变相的价格策略扩大市场边界, 但操作的层面和范围十分有限。而需求侧管理的商业化运作, 它不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同时也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 更重要的是, 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日益成熟, 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客观条件下, 电网企业可以凭借此项手段很好地融入到市场中去, 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互利合作关系, 进而在为客户谋求利益的同时实现电网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商业化运作, 必将成为电网企业谋求自身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 让需求侧管理成为电网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利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在服务质量上,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告诉我们, “仅靠卖产品是很难赚钱的, 要去赚钱就必须卖服务”。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 电能产品本身的同质化越来越强,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就需要在价值链的最高端即“服务端”, 营造与竞争者的差异, 这才是电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国家电网公司拥有长期的电网服务经验, 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 还有着广大的窗口渠道资源, 这是迅速转化为服务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国家电网公司应通过强化需求侧的商业化运作, 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 避开与小电网的低端竞争, 全面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品牌形象, 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 以需求侧管理为核心, 构建方便客户、服务客户的商业模式。电力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源, 电网企业竞争优势不是体现在电力产品的价格上, 而是服务产品的创造和延伸。电力作为一个特殊行业, 技术密集, 专业性强, 而不同行业、不同工艺和不同客户对用电需求是有差异的,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 客户很难获取优化用电的充分信息。因此, 专业性的用电咨询和行业服务就成为市场的现实需求, 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无论是从成本投资、安全风险还是实际维护管理角度讲, 越来越多中小企业都非常希望得到电力企业的专业化服务, 以此帮助他们完成电力的使用和管理。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7

据统计,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自从2006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以来, 每年以高于70%的速度持续增长, 预计2010年将达15万亿元,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受到影响更大, 电子商务突显了自身低成本、高效率、开放性的特点, 不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也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当然, 实施这些的前提就是需要由相关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

对于各类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 大体可分为3个层级:

1) 管理层次

电子商务管理人才是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领导者, 能够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系统与社会、经济及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且需要有掌控团队人员、财务、时间分配、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他们是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高级人才。

2) 研发设计层次

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人才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现者, 要求其掌握电子商务及相关领域知识, 能够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和上级指令, 能比较全面地把握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能够充分运用设计手段实现电子商务系统顺利导入市场, 并能够根据市场目标调整或改进设计成果。

3) 应用层次

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人才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者, 要求其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社会经济学常识, 理解用户的需求, 能够做好数据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能够协助设计人员完成及修改系统。

数量需求人才层次学历要求

图1电子商务人才层次需求

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我国城镇就业机会的75%。据工信部统计, 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99万在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速达到20%。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有急切的需求, 也就成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

据国内著名招聘网站调查信息, 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历的要求以高职、专科居多, 本科其次;在招聘企业类型中,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为主, 占70%以上。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目标首先就该定位于“面向就业”方式。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 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也就成为了此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 学校应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让其毕业能够就业, 就业能够胜任。

3 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

3.1 构建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

根据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 构建与之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另外, 为了能与企业更好地对接,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授, 讲授知识。

3.2 突出技能培养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局限于企业实力, 所以对学生的培养就业为导向。按照中小企业的工作过程将各项能力, 合理设计项目、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 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构建循序渐进的能力技能培养体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使学生取得中级以上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积极合作,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技能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到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 为其将来就业过渡和准备, 力争做到企业、学生、学校三赢的局面。

4 结论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商务专业。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初始就业的主要吸收单位, 针对此在学校教育时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达到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家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 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低成本, 提高自身竞争力。探讨面对就业方向主体的中小企业,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技能需求, 实现与中小企业的良好对接。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涛.职业能力价值模型探索与实践.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调查报告.电子商务杂志.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8

在党和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之下, 欠发达地区同其他地方一样, 迎来了教育信息化革命的高潮。

一、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 教学管理以学籍管理、排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为核心,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涉及到全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能有效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 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 本平台应具有系统维护、学籍管理、排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模块。

1.1系统维护功能模块。系统维护功能模块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根据需要分配各角色的权限, 即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按角色的不同来分配操作权限。系统维护模块功能需求如图2所示。

1.2学籍管理功能模块。学籍管理功能模块需要具有学籍管理基本设置、新生管理、学生报到注册、学生信息维护与信息修改审核、学生密码维护、学生学籍异动、学生分流、学生奖惩、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

1.3考试管理功能模块。考试管理功能模块需要具有包括与考试有关的基本设置、数据准备 (包括数据维护、课程设定等) , 时间、地点、监考的协调统一安排, 以及等级考试的管理, 考试信息查询、统计、打印、发布等功能。

1.4成绩管理功能模块。本功能模块是记录学生学业成绩的, 是为学生学业评价服务的。需要具有与成绩管理有关的基本设置、导入、网上录入控制、网上查询控制、统计分析、点名册与成绩登记表维护、学生免修 (缓考、弃考) 维护、查询、统计与打印等功能。

二、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网络安全是指基于软硬件技术及网络环境阻挡恶意攻击, 为本系统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针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网规模一般较小的特点, 可暂不设置虚拟局域网 (VLAN) , 在内外网络的接口处安装防火墙, 合理进行设置, 以抵挡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

在数据安全方面, 采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设计基于角色的访问权限限制的策略, 选择混合身份验证模式, 利用MD5算法对密码保存进行加密处理, 通过这些安全措施构建一个安全防范体系, 以增强系统安全性。在日常使用中, 要做好数据的备份 (包括本地和异地) 与恢复的管理维护工作。

在应用安全方面, 应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学习发达地方的先进经验, 制定详尽的管理规定, 加强访问系统和应用功能模块的控制授权管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 力求使系统的建设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办公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 管理人员能快捷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动态, 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及时的查看本人成绩, 参与教学活动,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但本文中也有许多未分析到位的地方, 如教材管理、在线考试、实验室管理、第二课堂管理等,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以作出更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原晓林.基于B/S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7 (2) :91-93.

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篇9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会面临挑战,由于负债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此对负债流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态”反映在金融市场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变慢,其实实际经济总量和实际经济增量仍旧是非常庞大的,这就说明整体金融市场及金融行业的风险还是很大的,这是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准备的最关键时代因素。第二,有效金经济市场调整之后,国内经济增速稳定,增长稳定动因逐渐多元化,不管是政策储备还是退出新的金融改革政策都能够使经营机构更加富有信心,有更多精力去应付新的客户,处理更多金融风险。第三,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促使目前阶段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转变整体行业发展方向,站在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角度从银行经营环境来分析,因为现阶段金融市场及整体经济大环境都不稳定,各种不同经济活动及经营活动都能够使用经济模式来讨论。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以资源为基础,以社会约束、技术手段为辅助,去获取自身最大经济利润。因此针对中小商业银行本身来讲,治理好已经拥有的资产负债以及客户资源是常处于不败地位的法宝,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

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意义

(一)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来讲

“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能否更好适应现阶段时代背景,能否获得新一轮高速发展动力,要取决于自身管理政策改革以及业务的转变。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考虑,增强对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可以帮助优化自身商业资产及负债结构,不但可以有效得避免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资金被闲置而降低使用效率,能够帮助银行自身在“新常态”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利用增强资产负债管理可以进一步丰富资产种类和实现服务对象的多元化,进而减少有关公司或者企业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增强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信贷比率等管理指标,可以更加有效得限制风险资产规模。

(二)从社会经济意义来讲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虑,中小商业银行提升对负债资产的管理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是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发展和运营须要一定数量的社会空间,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生活做保证。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同样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是为自身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中小商业银行假设能够具备更加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不但可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还可以避免和同行因为竞争造成过大的成本投资,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市场参与者投资风险提升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增强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更有效得减小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矛盾,维护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新常态”背景下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不少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预测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监督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以对资金的来源、运用以及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准确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管理规模逐渐扩大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呈现愈来愈扩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国内中小商业银行逐渐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经营业务和扩大经营规模,在不间断发展中与原本拥有的客户维持优良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挖掘新的潜力客户,有效拓展新的产品业务。其次是近些年来大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都将扩大自身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目标,进而将产品延伸到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和领域。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国外先进银行管理知识进入国内金融行业,进而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对资产及负债进行有效预测、控制和预测,同时对资产的来源、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期限等许多方面展开合理配置、控制,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三)中间业务收入正在逐渐增加

从国外取得显著成绩的商业银行来看,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银行贷款中间业务非常重视,并且与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都有所区别。这种新的业务可以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有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通过长期创新自身产品服务,拓宽客户服务范围,不断建立系统和网络平台等方法,使银行产品更加多元化,以此提升银行中间业务纯利润。

四、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站在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角度来看,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资金流动性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管理等方法之外,还有资产缺口管理方法和持续期缺口分析法等。然而国内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更加倾向于对资产负债的比例分析管理,管理的方式比较单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进而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造成一定风险。

(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规模上和期限上不匹配

在国内银行负债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总额,所以各个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也其他资金的机率也相对较少。站在资金运用角度考虑,虽然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着渐渐扩大的趋势,然而由于贷款的比重过大以及金融产品种类的限制,造成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而主动借款的比例较少。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直接得提升了银行经营成本,增大了银行在经营发展中的风险。

(三)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目前阶段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同样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少部分管理人员并未对各种不同风险进行高度重视,同时也没有对应该采取措施的事情进行有效策划,这反映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规避工作者工作能力有限,造成有些中小商业银行缺少专业风险规避团队。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基础业务处理系统不完善,无法及时对各种风险进行认识和管理。

(四)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落后、缺乏科学资本市场定价

目前来看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主要使用的是一些事前确定比例方法,对于这种较为传统的管理方法,相信在未来并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除了这些,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也很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阶段在商业银行中使用最频繁的资产负债管理都是通过资产对负债数量进行约束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分析。其次,目前阶段中小商业银行仍旧使用以往传统的净利差、缺口静态管理等政策,而对于某些动态管理政策却很少会涉及到。

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只会被动接受国家规定的统一金融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难以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许多中小商业银行还没有跟随市场制定科学的市场定价机制。在未出现科学定价体制的前提下,无法提供定期存款及贷款的风险数据及资金信息,无法为目标利润定制提供合理的信息依据。在这种前提下,有些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采取降低价格的措施,导致银行金融服务业务越开越多,造成大额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资金价格机制,利用灵活的定价策略逐渐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五、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关指标体系或者技术更新手段,对自身资产负债机构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到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前提下完成对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地区和对象上的有效配置,逐渐获取商业银行最大经济效益。进行改革调整的措施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性,例如能够把某些时间长、成本高的负债配置给收益更高的资产项目,相反对于时间短的负债可以配置给利润较低的资产,进而完成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转化。其次是要尽可能的完成资产负债之间有效管理,可以更深层得扩充产品种类,逐渐完成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更新,减少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应该注意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增强资产负债管理明确资本充足率、信贷比例等一些管理指标,可以有效制约风险资产规模。

(二)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本使用率

资金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关键支柱,应该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本使用率,实现对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本使用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要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而提升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避免对以往传统业务利差收入的依赖,最终有效减少由于市场经济周期变动而带来的各种商业风险。第二种方法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组成的调整,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各种金融市场的调整,完成地区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目标。除了这些,还应该利用开展某些具有主动性的负债方式来减少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而从另一个角度提升经营发展流通性。

(三)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定价制度

在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建设科学合理得定价制度能够帮助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伴随着金融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中小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程度不断加深,不仅扩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覆盖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种负债及中间业务的覆盖面积。按照银行本身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去制定各种与之相对应的目标、定价方式和定价方法,同时按照金融市场的改变规律在这方面进行正确调整,进而形成能够对整个金融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努力减少由于市场规律改变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造成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同时应该注意一步步的推进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监察体系的形成并且转移定价系统,完成对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合理管理。除了这些,中小商业银行还应该在明确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通过对利率的有效利用,完成对自身资金流向和流向的掌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有关区域和行业内完成对资产负债业务的最优化配置。

(四)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本身存在一定特殊性,想要逐渐完成对资产负债业务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关资产负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资产负债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必须添加某些先进决策模型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实用性,同时建设有关预测、分析系统,逐步完成新型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操作的有机结合,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中要更加明确得引进某些国外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以求逐渐完成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逐渐引入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把盈利性指标、不同风险指标和中小商业银行业绩与市场占有率指标集成为多目标规划函数,在中小银行内部环境约束前提下完成多情景化模式改良。

六、总结

“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市场及整体经济大环境都不稳定,想要更好适应新的金融环境中小商业银行的压力不小,必须获得新一轮高速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管理政策改革以及业务的转变。本文对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细致研究,想要逐渐实现对资产负债的合理完善管理,必须以建立有关资产负债信息系统为前提,明晰资产负债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实施能够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效率、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措施。本文主要提出以下针对性措施:

第一,对自身资产负债机构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到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前提下完成对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地区和对象上的有效配置,逐渐获取商业银行最大经济效益。

第二,资金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关键支柱,应该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本使用率,实现对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

第三,中小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程度不断加深,不仅扩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覆盖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种负债及中间业务的覆盖面积。第四,想要逐渐完成对资产负债业务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关资产负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总的来说,应该提升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找寻目前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市场及整体经济大环境都不稳定,想要更好适应新的金融环境中小商业银行的压力不小,必须获得新一轮高速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管理政策改革以及业务的转变。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以资源为基础,以社会约束、技术手段为辅助,去获取自身最大经济利润。因此针对中小商业银行本身来讲,治理好已经拥有的资产负债以及客户资源是常处于不败地位的法宝,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雷腾.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104-105.

[2]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研究,2013,12:1-15.

[3]本刊编辑部.“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中国银行业,2015,01:66-69.

[4]周珊珊.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J].时代金融,2014,02:136+140.

[5]李达山.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研究[J].金融纵横,2014,01:48-52.

[6]沈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J].会计师,2014,13:27-28.

[7]杨丽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36:40.

中小商业银行需求管理 篇10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客户,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结合商业银行本身的特征有选择地确定目标客户群逐渐成为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对于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合适的目标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商业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但是中小商业银行又有其本身鲜明的特征,如何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遴选目标客户并采用富有竞争力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对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典型特征

中小商业银行就其范围来讲,包括如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0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多家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数量庞大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比较,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其典型的特征:

(一)规模小但机制灵活

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小、网点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统计四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共设立网点140110个,而十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网点4276个,且网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客户的的规范性要求比较严,比较适于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而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制度的建设速度可能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要求,而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灵活,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内控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

(二)地域特点鲜明

中小商业银行大多为区域性或城市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立足地方,贴近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广大社区居民,熟悉所服务客户的资信水平和经营状况,熟悉当地居民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有助于预防和解决贷款的风险。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够获得地方政府无论从客户资源、项目、优惠政策以及竞争保护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管理和服务创新意识强

一般中小商业银行组建时间短,历史包袱轻,因此其股权结构、组织构架、业务流程上更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扬长避短,可进行更多的管理创新和管理实践,这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具备了管理的后发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创新上可以进行更多尝试,服务意识更强。银行的管理流程短,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可以实行差异化服务等。

二、商业银行的客户分类及其需求特征

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银行的客户可以细分成不同的客户群,不同客户的特点决定了客户的金融选择策略,其规模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对银行的需求也有差异。下表是不同类型客户的客户特征和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中小商业银行目标机构客户及其特征

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良好发展,关键要看能否根据其特征和市场差异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结合客户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避免与大银行在同一市场恶性竞争。在我国,不仅有大型企业,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差异化的市场需要多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我国的大银行更愿意以较低的成本对大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近年来其业务重点逐渐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中,二级行和县级行信贷业务日渐收缩。这种经营策略,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差别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有效占领中小企业市场。这种准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使中小银行获得可观收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资金渴求量大,却难以融资。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成立时间短,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形式多样,产品品种单一,销售回笼不稳定,增加了银行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监督的难度。没有稳定的银企关系,也没有防范风险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担保、抵押难,银行近年风险增加,信贷管理进一步加强,要求建立可行的担保、抵押手续,但因中小企业没有足值的固定资产和可靠的信誉做抵押、担保。

第二,地方区域特色明显,却未获得较好的特色化服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更注重全国一盘棋,不论是在产品开发、服务推广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是将全国视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强调的是其产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而不过分强调地方特色。而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地区性优势,利用对当地客户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洞察,开发出更有地方特色的、更符合地区性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也是地方性中小企业客户所需要的。

四、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的应根据其客户的特点采取如下几方面切实可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一)建立“事业部”制组织

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客户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需求多样化。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只有转变观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中小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以功能进行条块分割的组织机构,代之以客户发展中心为协调机构的团队运作组织结构——“事业部制”。银行事业部制就像我们国家部队的建制,各事业部就是各兵种的“野战集团军”。中小商业银行实行事业部制可以充分弥补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的劣势,集中资源,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目前大多数国外银行都先后采用了事业部制或准事业部制,强调总行经营管理为主导和一级法人约束,强化业务线对全系统经营管理。在事业部制中,总部负责制订战略决策、计划、协调、监督等职能,行使资金调配、费用预算、人事任免等权力;各事业部在其业务领域行使决策和执行职能,对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负责。事业部制是实行一体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改变传统以分行为利润单位的管理模式。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实行事业部制有如下好处:

(1)有利于加强管理,集中控制风险,减少审批项目的时间。最高决策层可以摆脱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真正成为决策机构和战略管理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业务线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经营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公司业务集中在总行,更有利于防范风险;(2)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在业务线内部,少了协调成本,强化了决策和上级对下级的业务支持,能够形成区域优势和快速反应;在业务线内部有利于产品创新、产品多元化,有利于改进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使金融服务更加专业化。事业部制实现了专业化销售、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评审;(4)有利于绩效管理和评价。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衡量工作效率和业绩的标准比较明确,投入产出核算较容易,考核指标简单明了,易于评价各类产品对利润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战略决策和产品决策,有利于成本管理。

其次,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流程再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制管理还要求企业内部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能具有很强的功能,为跨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地、无缝地完成。这样企业的流程重组是客户关系管理项目实施的重要部分,同样的系统在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实施方式下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实施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则会通过恰当的流程重组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以能否为客户带来价值增值、能否为企业带来增值为标准来消除、减少无效业务流程,精简优化企业的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流程、增强流程和支持流程的整合管理。

(二)实行供应链客户管理策略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深化,以及企业供应链和分销链的出现,使得银行越来越面对网集群成员,而不是离散的点客户,致使原来使用孤立、静态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面对诸多困境和挑战。供应链金融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客户群包括了核心大企业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成员,供应链金融不是核心企业自身融资解决方案导向,但却是核心企业对上下游融资方案的信用介人,以及银行与核心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并派生其他业务机会。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常常具有压倒性的谈判地位,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大银行抢夺的对象,中小商业银行很难抢夺此类客户。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易被忽视,其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发展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由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在业务上的绑定关系,其业务的发展与核心企业息息相关,这样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三)银企共同成长策略

过去的2008年,在金融风暴不断演进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成为上至中央决策层下至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更需要金融机构的“雪中送炭”。中小商业银行面对其客户的需求,在危难之中伸出援助的手,帮助客户共同度过难关,使中小企业成为其忠诚客户,这样企业即使发展壮大之后仍会选择中小商业银行。这种银企共同成长策略客户使银行拥有一大批忠诚的高质量客户。有人形象地把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称作“希望工程”。其实服务小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正是银行自身成长的过程。眼睛向下,功力朝内,贴近客户,创造价值。

总之,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资本实力、规模、机构网点等方面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全面相比。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际环境、国内宏微观环境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小商业银行要选择恰当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努力实现中小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打造中小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品牌,就可以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会、摆脱威胁来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和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Gosselin, Derrick Philippe, Bauwen, Guy Andre(2006) . Strategic account management: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through customer alignment.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Vol. 21, Iss. 6

[2] 窦荣兴.商业银行大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

[3] 傅韶松.CRM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4,10.

[4] 高用深,韩耀,曹杰.论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架与建设[J].财贸研究,2003,6.

[5] 刘肖原,贾涛.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特征与信贷风险防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 杨娉.论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研究,2006,9.

上一篇:范例下一篇:幼儿创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