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2024-08-2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精选11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篇1

一、基本国际结算方式下银行的风险概述

(一) 信用证方式下银行存在的风险概述

信用证是银行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 向第三者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 采用的是逆汇法。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 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 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的结算方式。

对银行来说, 信用证是现在运用最广泛的国际结算方式之一, 因此也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方式之一, 概括来说主要的风险包括:1、伪造信用证诈骗的风险。一般表现在:没有主要条款、假借国际上的著名银行来办证等。2、出口商造假单据的风险。近年来就有境外出口商私自修改我国银行开出的信用证来进行诈骗的案例。3、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开证。4、申请人无力付款, 开证行被迫垫付。5、国内企业以信用证套取打包贷款。

6、补偿贸易中企业不能履约偿还。

(二) 汇付方式下银行存在的风险概述

汇付又称汇款, 是付款人通过银行方面, 运用多种结算工具将货款归总, 然后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法。在汇付方式下, 银行不需要处理单据, 银行手续比较简单, 因此其费用比较低。

其存在的风险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伪造一些数额大的银行汇票而引发的风险。

国外的票据五花八门, 而我们国内百姓所能接触到的国外的票据并不多, 这就导致有些不法人员老是利用假的银行票据进行诈骗。有这么一个案例:某外商交来一张300万元的银行远期汇票并且要求兑换现金, 近期内完成。而银行工作人员在验票时却发现这张汇票的受益人是四川一企业, 并且是由某美国的财务中心开出的, 当中的付款期限是一年, 指定日本富士银行付款, 但汇票上无任何银行汇票字样, 也无银行承兑字样, 后来与富士银行上海代表处核实, 确认日本富士银行没有和这家单位开户, 更没有签发过任何汇票, 最终证明这是一张伪造的汇票。

2、把最早的发票, 单据销毁而产生的风险,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空头支票。

3、伪造大额存款凭证及金融债券带来的风险。

二、新发展的国际结算方式下, 银行面临的风险概述

(一) 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的风险概述

目前国际保理业务仍然面对着双面的风险:即进、出口商的信用风险。保理商应该从开始融资的时期便对进口商进行严格审查, 这样才能知道进口商是否能履约合约。进口商可能从中钻些小空子;1、进口商伪造真实的数据, 虚报了假的财政状况;2、保理商在进行中监管不够严密, 可能进口商的资信水平原来不错, 但在履约过程中, 由于种种不可预测的外界原因使得资信水平下降, 无法继续履约等等。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保理商遭受损失。同样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在出口商一方。在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了融资服务的情况下, 出现了货物质量与合同不符, 进口商拒绝支付尾款等问题, 保理商同样可能会因为出口商破产而导致融资款的无法追偿。

(二) 福费廷业务的风险概述

1、福费廷业务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 福费廷业务在欧美及亚太地区的商业经济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受到国内立法尚不完善、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的影响, 业务的普及速度并不理想。

2、银行福费廷业务面临的风险概述

对于银行来说, 高收入和高风险是相互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风险

福费廷业务提供的是中长期融资, 在半年至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中, 开证/承兑行或开证/承兑行的情况难以估算。

(2) 政治风险

即银行无法预测的、因债务人或担保行所在国或地区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汇兑、颁布延期付款令、发生战争暴乱等原因, 致使包买商延期或无法收回到期债权的风险。

(3) 利率风险

福费廷业务是提供中长期融资, 所采用的是相对固定的利率, 所以对经营福费廷业务的银行来说风险比较高。

(三) 银行保函业务的风险概述

1、银行保函的发展前景:

单从银行保函业务来讲, 其发展前景也是足以让各银行重视的。从国家到地方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各种规定, 预示着建筑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要求进行规范性招标投标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建筑企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这在某些银行近些年来的保函业务发展情况统计中可明显地觉察到。

2、银行保函业务面临的风险概述 (1) 来自保函受益人的风险

银行保函针对的常是一些建设工程项目, 银行能否顺利完成其业务, 主要可以从能力和品行这两个方面来判断, 而这两个方面往往直接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一个项目是否能顺利竣工, 从业主方来说, 就要看其资金实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第一、资金实力。若建设方自有资金不充足或融资能力弱, 施工方在得不到建设方及时付款的情况下, 往往会停止施工, 从而拉长建设周期, 打乱业主的经营计划, 造成恶性循环, 进而双方互相指责, 产生矛盾而动用保函。第二、业主的市场抗击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 往往会影响一个项目的效益情况。

(2) 来自保函申请人的风险

对来自申请人的风险分析和判断最为重要。一是因为银行是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开具保函的;二是因为在保函的各当事人中, 银行最了解申请人;三是因为在保函的各当事人中, 银行最能管得了申请人, 申请人也是保函风险的最佳、也是最直接的转嫁方;四是因为一般来说申请人就是投标人或承包方, 直接关系着基础合同的履行, 直接处理着与受益人的关系。因此对于资信、能力等都较差或认识不清的申请人, 往往存在的风险较大或不确定, 导致银行要提高保函业务的办理门槛, 影响业务的经营。

(3) 来自反担保人的风险

在要求申请人提交第三方反担保的情况下, 在银行向外赔付后, 若申请人无力偿还, 第三方担保人的信用和支付能力就非常重要。

摘要:国际结算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我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信用信息管理滞后, 涉外单据审核制度存在缺陷, 从而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才金卉, 邹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顾爱怡, 颜逊.国际结算方式发展趋势.《合作经济与科技》

[3]潘红虹.国际结算方式概述.《商场现代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篇2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准备从事银行核心系统开发、维护的从业人员。请注意,是“准备”,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一份对科技人员,尤其是对新入门的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手册,旨在让诸位从业务方面迅速上手(从技术角度上手的手册我已经贴过一份了,所以如果是用400的同行,可以结合本手册双剑合璧,效力倍增)。这里的着重点将会主要在于简单的银行会计原理,以及银行整体的业务流程,还有相应的模块实现手法和注意事项,对金融的会计知识方面应该可能会比较粗浅,这一点与金融系统常见的业务培训手册有所不同,注意体会。

基于此,本文将会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备少量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所以如果有从事非IT部门的读者(比如财务信贷的同事们),就请不要太计较里面的表述。当然如果有错误,还是非常欢迎指出的。

对于已具备了若干开发、维护知识,或者是即将采用国外系统来建设的同行们而言,本文的内容可能就过于浅显了,看得不爽不要怪我没有事先提醒。

考虑到某方面的问题,这里的系统简介将尽可能的脱离某个具体的系统,仅就银行业务核心系统的共性,进行介绍以及探讨。

最后再说一下,没有什么手册、心得是万能的,个人的LEVEL UP始终是要靠自己的领悟,这里只是希望能让诸位新人不用象很多人当年一样,独自摸索与徘徊。科目常识

基本法则之一: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比如说,我们手头上有40万,买了一个100万的房子,找银行贷款了60万,那么资产就是100万,负债是60万,所有者权益是40万。可以简单的把所有者权益就理解成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再引申一下,早些年乃至现在,香港人所谓的“负资产”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负资产”实际上是指房子的市值比向银行贷的钱还要小,也就是负债大于资产,所以严格的来说,应该称之为“负所有者权益”才对。资产,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为负的,最多也就是零。一个号称是金融中心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不过算了,不要和他们计较。

就银行业务而言,会使用会计科目号来对账务进行标识,会计科目号最长为5位,国家标准,通常分为下面六种,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详细科目可结合著名的的“业务状况表”来进行理解。

再次重申,下面的说法绝对不严谨,仅仅只是为了便于IT人员理解银行的会计原理、业务知识。

1.1 资产

资产类的科目,用“1” 作为首位科目号,如“1011”,表示现金。所谓资产,也就是说“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比如说现金,贷款等。比如说某家分行,有100万现金,然后把这100万都贷出去了,那么资产仍是100万,只不过归属(科目)由现金变成了贷款。至于这笔贷款能不能收回,这个不归我们管,就算不能回收,只要没被核销(核销,术语之一,可以理解为银行不要这笔贷款了),那么就仍然属于资产,所以我们称之为“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

资产类科目都是借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增加,贷记时余额减少。

1.2 负债

负债类的科目,用“2”作为首位科目号,如“2011”,表示对公存款。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就称之为“负债”。比如说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虽然银行可以使用这笔钱,比如说把它贷款贷出去啊,比如说打新股啊,买QDII啊,但是这笔钱只要我们去取,原则上银行就应该给我们,也即是大家常常在营业大厅里看到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之类的意思。这类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也就银行欠我们的钱。

负债,很有趣的东西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比如说一家银行贷款有100亿,其实它本身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些钱都是来自于我们存在它那的钱。如果大家一起都去银行的钱取出来,那它就经营不下去了,这种恶劣的行为,称之为“挤提”,是很不友善的,是要负责任的,我们不要去做。

负债类科目都是贷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减少,贷记时余额增加。

1.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用“3”作为首位科目号,如“3121”,表示利润分配。上面说过了,所有者权益,也就是真正属于银行的钱,即是所谓的“核心资本”。原则上,它包括了一家银行注册时的资金,历年来的盈利(假设有盈利的话,当然还要扣除各类成本开销),如果是股份制银行的话,还包括股本金之类的吧。

这类科目相对数量较小,金额较大。科目属性忘了。

1.4 资产负债共同类(往来类)

资产负债共同类,通常表示往来账户,用“4”作为首位科目号,如“46411”,表示通存通兑。

这类科目,通常是指一些往来类账户,所谓往来类账户,嗯,就是金融往来的账户喽。这个科目有点麻烦,可能要结合具体业务来解释一下:

比如说我们在招行有个账户,然后跑到工行的ATM上去取钱(招行也是,中山这种伟人的故乡居然都不开个点,严重BS一下),那么取款成功之后,我们的招行上的账户的钱就少了,工行ATM里面的现金也少了。这笔钱是工行替招行先支付的,要找招行要的。所以工行一定会有一个科目,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找招行要;而招行也要有一个科目,也是要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给工行。(怎么要,那在后面清算一节里面会提到。至于跨行ATM的取款原理,就不用再细说了吧。)这个用来标记应付,应收的科目,就是往来类科目,对于工行方而言,当时使用到的就是一个类似于资产类的科目(有点类似于应收账款的意思,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短期的贷款,总之就是工行先付出的资金);招行当时使用的就是类似于负债类的科目。

上面提到的,因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以用来标识资产与负债的科目会有分别,如果是行内之间的往来,那么不会搞得那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搞得更复杂),就会用一个科目来搞定,这个科目根据具体需要,临时用的,有时表示资产,有时表示负债(其实也就是科目上的余额有时是借方,有时是贷方。因为这个科目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只是临时用来表示营业往来的,通常每天会清零,也就是所谓的清算。

一般而言,城市级别的商业银行因为是一级法人,所以清算之后,行内往来账户上余额为不为零都没什么关系,反正都是自已家的钱;而信用社会比较麻烦一点,因为通常一个联社都是由多个信用社组成,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法人,所以联社内部的往来类账户原则上每天应该都清零,否则账务上就不好看了。(注意,这里指的只是行内的往来账,如果是银行与银行间的,那每天一定是要清零的,否则就是属于错误的情况了)

这类科目在我们做过的项目里,基本上都简化了,只有一个轧差类型的。也就是把当天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一减,哪个大就谁记在哪边。

我记得以前还有一种双方类的科目,那真是玩死人。双方类的科目是指这个科目既有贷方余额,又有借方余额;对应贷方余额,既有借方发生额,又有贷方发生额,同理,对应借方余额,也是既有借方发生,又有贷方发生,如果只有上期的借贷方余额,以及当期的借贷方发生额,那是无论如何也推算不出当期的借贷方余额各是多少的。(必须根据发生账务时,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来判断),不知道这类科目的起因为何,总之如果有的而且可能的话,最好能拆分之几个性质单纯一点的子目来处理。

不好意思,因为对这类科目感触颇深,也被玩过很多次,被玩很久,一时激动,就多说了几句。

1.5 损益类

损益类的科目,用“5”作为首位科目号,如“5011”,表示利息收入。

损益类科目,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就是指银行在一年的业务里面的收支科目。比如的存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支出;贷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收入。这两个科目就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一般来说:

收入类科目属贷方科目,借记时减少,贷记时增加; 支付类科目属借方科目,贷记时减少,借记时增加。

在理解上,可能与资产、负债类的科目有些相反:

资产是指属于银行自己的钱,是借方科目;对应于这里,收到的钱是银行自己的,却又是贷方科目。

这里,按会计原理来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一点,下面一章会讲到。

1.6 或有资产负债类

或有资产负债类的科目,用“6”作为首位科目号,如“6011”,表示承兑汇票。

闻歌知雅意,顾名思义,“或有”,那自然就是“或者有”,也就是可能没有了,所以如果没见过也不奇怪。

这类科目见得少,一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1.7 其它

这里再罗嗦一下,在科目下面呢,一般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所有的银行都会再设子目(一个子目一般又会对应多个小子目,或者说是说是多个账户),这个子目,有的地方叫“业务代号”,有的地方叫“结算码”,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要注意一下,科目号是国标,子目通常是自己内定的,对应于信用联社,就有可能是省里统一定的。也就是说科目这个东西走遍全国大致上都是一样,子目这个东西可能出省,出了城市,或者说一个市里不同的银行,可能都不一样。简单会计原理

2.1 内部账户

这个问题,我在刚学的时候,曾经颇疑惑了一段时间,所以虽然很简单,但还是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所谓内部账户,是与客户账户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这些账户不是用来登记、反应客户的账户信息,而是反应行内的账务情况,比如说损益类科目的账户,就都是内部账户。

客户的账户,一般是客户来银行开户的时候,才建立的用来登记账务的账户; 内部账户,一般是分行成立之初,统一生成的。(一般都一个专门的程序,由操作人员来调用的吧)

其实对于内部账,在会计原则上,登记个科目发生可以。至于增加子目,乃至内部账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后续的分类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

说到这个账户,就顺便想起了表内表外的问题。表内账,都是正正式式,真金白银的钱;比如我们的存款什么之类的。而表外账,通常是一些统计之类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分行里有多少本存折啦,还有已经核销的贷款之类的。

表内账的单位,都是“元”;

表外账的单位,就百花齐放了,有的是“元”(比如说已核销贷款),有的是“本”或者是“张”,比如说存折或者说什么有价单证。而最后,表外账在汇总统计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单位,就是统统一加了事,对于不是财会专业的,尤其是我们搞计算机的人来说,这种加法简直有些不可理喻,总之银行会计上就是这样处理。

所以说,一般报表里面,大家会对表内账比较关注,对表外账的要求不是太严格(我是这样偷偷的说,各位怎么处理是大家自己的事)。

2.2 复式记账法

只要是与会计有关的书,就一定会提到复式记账法,也称为借贷记账法,这里就不多解释,简单说一下。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两句经典的话,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表外账,用的其实是单式记账法,有的叫“收”、“付”,也的也还是用“借”,“贷”,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来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下面的描述都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银行业务来说,最简单的是一借一贷,此外,还有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在银行业务里中不允许的,因为这样无法精确的体现账务的起始与流向。不过在企业会计中,多借多贷又是允许的,所以说凡事无绝对。

有些时候,基于某些特殊的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是频繁的锁表问题),可能会临时采用单边记账,但是最后一定会汇总补齐,否则就会出现“借贷不平”这样的严重问题。

2.3 冲账

做错了账,要改正它,就可以理解为冲账。

冲账有两种,一种是蓝字冲账,一种是红字冲账。

所谓的蓝字冲账,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反,金额为正的一种记账方式。而红字冲账,就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同,金额为负的一种记账方式。蓝字冲账,本质上是做一笔新的业务,仅仅只是实现了最终的余额正确,发生额会虚增,所以一般的明显有错的账务,会要求使用红字冲正。

红字冲账因为是负数发生,所以在统计的时候,发生额将会与原来的交易抵销,这样的话发生额就很严谨了。

实际上,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通常一笔业务的发生,并不仅仅只包括账务的登记,还会更改许多表中的数据。比如说一笔简单的取款交易,除了登记账务之外,客户的账户上的余额还会减少,这个很好理解吧。那么在冲账的时候,还需要将客户上的钱给它加回去。所以,关于冲账业务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探讨。业务流程描述

对于一个没有在柜面实习过的人,描述一下银行的业务流程,可能是有助于理解系统架构的。

银行的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财务类的业务,以及非财务类的业务。非财务类的业务这里不做讨论。

财务类的业务,又可分为自动业务,以及非自动业务。

非自动业务,就是那些必须在柜台办理的业务,比如说一些转账业务,或者金额较大的存取款业务之类的。这类业务,因为是由柜员发起的,所以会有一些单据打印留底,以做传票使用。

而自动类业务,就是由系统自动处理的,比如说我们在A分行有个账户,然后非要跑到B分行去取钱,那么B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B分行而言就是非自动业务;而A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A分行而言就是自动业务。

自动业务因为是自动发生,所以需要业务人员打印报表的时候,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

柜员日间做各种各样的业务,然后到了下午关门以后,打印一份“科目日结单”,然后用柜员手头留存的传票,按科目逐一汇总累计,与打印出的科目日结单上的金额进行比对。有错一定要一查到底。所以原则上,这时打印的科目日结单,应该不包括自动业务,否则就会对应不上。

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还会进行一些自动的账务处理,然后最后系统还应该会再打印一份完整的科目日结单,以及日计表(可以理解为业务状况表的简洁版)。至于那些自动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或者是柜员主动查也行,总之就是会有一份“他代本”的传票(对应于上面提到的业务,A分行的自动业务就应该属于A分行的“他代本”传票。而B分行的传票因为是非自动业务,所以在交易当时就会有相应传票产生并打印了)

到了第二天,分行开门后开始营业前,业务人员需要下载打印各类报表,不过主要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两份,然后再看看,如果借贷发生、余额都相等,所有的非自动业务都有传票,而且和整个科目日结单都可以对应上,那么就表示昨天的账务完整无误,然后大家就可以欢天喜地的开始新一天的业务了。常见规范及检测

4.1 传票以及日志

从最基本的说起,通常来说,所有的账务程序都需要打印传票, 传票格式通常都是统一的,找份以前看看就可以了。

对应于转账业务,需要打印转账借、贷方双方的传票。

而对于现金业务,则只打印一张传票就可以了,借贷方向采用非现金科目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标识了现金传票,所以对方科目就自然是现金,于是就不需要再打印了,猜的)

所以我们在开发程序的时候,打印传票这一步,一般不会特别强调,都是默认要做的。如果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向需求设计人员询向,千万不要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这种东西如果测试的时候漏掉了,是一定会有人要求补上的。(我在N多项目里都见过漏写传票,然后在程序上线前夕被人要求赶紧加班补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嫌麻烦)

在日终批处理的时候,可能有些数量庞大的业务,比如说代收付,结息什么之类的,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笔,一张张生成、打印太不经济,通常会考虑采用打印一张汇总传票,然后加上一份明细清单的方式。还有的时候,如果上百万的话,可能明细清单都省掉,想办法导成电子数据都是有可能的。

上面说的是账务相关的业务。而非账务类的业务,如果涉及到修改类的业务的话,比如说修改密码,修改客户名之类的,通常需要登记日志(LOG),用来记录,以便查询。

有的时候,为了统计业务量,或者是为了分析排障,还有可能要求对每一笔发送到主机的业务数据都登记下来,这时候最好采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登记,以及数据的定期清除,因为这类数据量应该比较大。

4.2 常见检测内容

发生一笔业务的时候,是一定需要进行若干检查的。比如最起码,我们去取钱的时候,就一定会检查密码。这里对一些经常见到的,较为普遍的检查简单介绍如下,套用一句合同上流行的话,叫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条款:

1、账号/卡号是否存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2、账号与客户所提供的凭证(通常这是指存折客户,对于卡用户而言,账号就是卡号,或者是可以根据卡号查询出相应的账号)是否匹配。

3、密码、证件号码(如果需要检查的话)是否与主机数据一致(印鉴什么的需要业务人员肉眼核对。现在又出了一种加密机,如果采用了这种先进技术,那当然还需要检查这种加密后的信息是否一致了)

4、在转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转出转入方的户名与账号/卡号中的户名是否一致。(对私客户还好办一点,如果是对公客户的话,名字又长,括号什么的再一加,经常会出现问题,总之是一定要检查)

5、如果是取款类业务(比如转账业务的转出方也算),一定要检查账户的可用余额是否足够。

6、大家一起来。系统架构及部分模块常见设计方案

5.1 常见总体架构

这里如果用图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我不会用VISIO,所以就算了。一般硬件架构,都是一个主机,一个前置机(大前置),前置机就对外了,比如业务人员用来作业务的终端啦,ATM,网银,电话银行什么之类的可能就都对应这个大前置了。大前置,或者是中间业务平台,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做得很大,比如建行的大前置,又比如X天的中间业务平台其实也不错,这里不做深究。

就软件架构而言,核心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业务模块,账务模块,和总账模块。总账模块通常记录了一些账务的汇总信息,比如说科目总账的日、月、年的发生、余额。银行中大部分的报表都需要通过取总账模块中的数据来生成。总账模块的数据一般是取自账务模块中,当天的账务数据。(当然,也有很多报表,需要整合业务模块与总账模块两部分的数据一起来出)

账务模块,就是用来登记账务的,这部分一般会做得比较通用化,方便各个业务模块来调用。

业务模块,当然就是实现各个业务的子模块了,通常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如果是账务类业务,当然就要调用账务模块中的程序。如果是非账务类的业务,那可能业务模块内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吧。

一般业务模块的数据会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总账模块没有什么实时性的要求,不过总账模块重在统计分析,所以数据量一般会比较大。

5.2 计息

有的系统可能没有把计息单独列为一个模块,而是直接嵌套在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了,不过设计成一个模块,个人认为可能会显得比较专业一点,至于到底好不好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刚接触银行业务的时候,曾经很执着,很傻很天真的想过活期账户到底是怎样计息的,因为定期账户的计息方式相对简单,余额乘天数就对了,但是活期账户的余额是常常在发生变动的,所以前20多年我一直都不知道银行每年给我算的活期利息到底对不对。

银行会计上,通常都会通过“积数”这个东西来计息。何谓积数?就是余额*天数,所以积数的单位应该是“元 天”

比如说

利息 =(账户余额*天数*利率)/ 360,在这个公式里,账户余额*天数就等于积数,于是这条公式也可以写为 利息 =(积数 * 利率)/ 360。

定期账户因为账户余额通常不发生变化,所以一般不会涉及到积数。活期账户采用动户累计积数的方式来计息。也就是说账户余额没有发生变动,就什么事都不干;当账户余额需要发生了变动时(比如说取款),那么业务模块里就将上次账户变动日,到当前日期的天数计算一算,然后用变动之前的账户余额乘以这个天数,然后把这个积数累加到之前的积数上。最后计息的时候,就使用这个积数乘以利率再除360。

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把每次账户变动的日期都登记下来,还需要有地方记录账户的当前积数。

对公计息,或者是一些需要计息内部账,有可能是每天计积数,也就是每天把账户余额累加到积数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公以及内部账户的数量远小于对私账户,每天把每个账户都过一遍,花不了太多时间;而要是每天把储蓄账户都过一遍,就有点类似于结息了。(对私账户多的银行,有可能达到上千万户,尤其是些代理了社保,医保的银行,不可小看)不过现在有些很好很强大的国外系统,对于利息的处理,是每日计提,当然,这样设计也应该会有它的独到之处。

刚才这里提到的了需要计息的内部账,那么一般而言,什么样的内部账需要计息呢,我想,应该是不同法人之间上存下放的款项需要计息。对应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以及统一了法人的信用联社,因为全市是一级法人,可能就没有需要计息的内部账了。而对于没有统一法人的联社,因为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那么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用来做往来清算用的资金,就是需要计算利息的。还有的银行,对于贷款的处理,也会有资金池的概念,这时总行下拨分行的用于贷款钱,也是要计息的。

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计息模块而言,积数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积数除了计息,还有很多其它的用途。比如说招行的金卡,说的是“日均存款5万元以上不收取账户管理费”,那么,这个日均存款5万是如何判断呢,我很久以前曾经问过一个大堂里的MM(跟我同姓喔,惜乎已经有BF了),她说是根据积数来判断的,也就是每个月需要增加150万的积数,这样听起来就很合理了吧。

对于某些业务来说,可能需要登记利息的明细。比如说贷款的复利的计算,就是根据利息来的。无论是正常贷款,还是逾期贷款,都会生成利息。生成的利息如果未及时归还,则会再根据这笔利息生成相应的复利。复利的复利,喔,太可怕了,也还是视为复利吧。总之,我的意思就是说,储蓄、对公账户这样的结息,在计息模块中可以不用登记利息的明细,因为最后结息的时候根据积数一次搞定;而对于贷款(或者是其它有需要的模块),可能需要在每一笔利息产生之后,都把它登记下来,已保留行使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除了贷款之外,还有一些定期账户,也最好采用明细的方式进行处理,越细越好,比如什么零存整取,教育储蓄之类的,要是没有详细的每期存款登记,漏存登记等等,是很容易就被它玩死的。

通知存款以前觉得它很可怕,现在想想,突然又觉得没那么可怕,无非就是通知取款,通知期限内的积数登记,然后取款又或者取消通知。可能最主要的,就在于通知期限内的积数计算。总之提取一个计息模块,为这类业务特别定制一些明细文件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提到计息,也就顺便说一下利息税。国家在这十年来,调整了两次利息税税率,一次是涨成两分,一次是降成五厘,就那么一点钱,调来调去累不累,要收就收,不收拉倒,还搞什么分段计税,烦死个人。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是负责搞利息税这部分程序的,也不知道去年改这部分程序的时候,有没有很不爽过。其实要是早考虑到这种情况,倒是可以一开始就通过设置利息税参数表,然后修改计息程序,读取利息税参数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参数,分段计息算税。这个方法倒是可行的,也实现过,对于整存整取的定期来说,算得上是一劳永逸,不过对于活期而言,每次调整利息税税率的时候可能就要搞一次类似于结息的东西了,好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在国外的先进系统中,还有一种精采的倒起息可以让人一筹莫展。这种玩法的意思,就是说当客户来柜台前做个什么交易的时候,允许账户的起息日期在业务发生日之前。比如说有人7月14号来到柜台前还一笔贷款的款,然后说我这笔钱明明7月7号就到账上了啊,为什么银行不给我扣,非得让我贷款逾期之类的话。然后核查,如果属实,那就倒起息一把,现在虽然是7月14号,但还是当它是7月7号还的。(好象是这样,也可能是我说错了,大家对这段解释千万不要太放在心上)总之,如果有倒起息的需求,那必须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与其它计息,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来考虑,如果中途加入这个需求,那改起设计来会比较费劲,改起代码来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计提,这个也和利息有关。计提常用于利息支出,比如说利息支出是5211,5字头,即是一个用于营业收支的损益类的科目。计提的会计分录中,对应的科目是应付利息2611,2字头,是一个负债类的科目。所以说,计提的含义就在于,虽然当前客户利息并未产生(是结息的时候才产生),但是这笔利息(尤其是整存整取的定期利息)迟早是会产生的,所以这里预先计算,或者说估算出营业支出,计到负债的科目上(负债嘛,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迟早是要被取走的钱),然后到这类账户结息的时候,就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支出,计到客户账户上,而不走利息支出这个科目了。看懂了吧,这里其实也就包含了管理会计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产生一个提前测算成本的动作。诸位搞IT的朋友们,你们看过《会计学原理》吗?

5.3 储蓄/对公

这部分模块一般没太多可讲的,通常的设计,都是搞个主文件,保存针对每个账户的信息(比如说账号,账户余额,当前积数什么之类的,总之就是与账户有关的信息),然后再搞个账户明细,用来记录每个账户发生过的业务。听闻有的系统设计,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锁表的问题,计划取消主文件,直接上明细,愕然之余只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因为我总觉得明细要考虑冲账的问题,在读取上不如主文件一下搞定那么畅快。而且主文件可以有锁表保护,可以更好的保障数据的正确性。

所以私底下,我还是很推崇这种“主+明细”的设计方式。以前曾经很无奈地见过有人在新增业务模块时,把主文件和明细混在一起来搞,于是整个业务流向怅然若失,需求有变动时改动几乎无从下手,若非我多年功力,是断断不可能在加两天班后就理顺通过测试的。

说起储蓄呢,又忍不住再提一下招行,不可否认,它的一卡通做得真的挺好,本外币,定活期,一张卡全部搞定。我以前就经常把活期转成三个月定期。根据我本人看法,三个月定期从利率差与时间存放差上来说,性价比是最高的,也就是说一年期利率虽然高,但很难保障这点钱在一年内不用。所以推荐大家把5K以上的存款转成三个月定期,一般忍忍也就可以拿到利息了,当然了货币基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次自做聪明搞了个一年期的零存整取,性价比不高,而且还得到柜台去办取款手续,把自己麻烦死了,不推荐使用。

扯远了,其实本来是想说,活期、定期、外币账户,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账户,而在招行的设计之中,这些账户,都会与我们的那一张小小的卡片关联起来。换句话说,人家的卡号,应该只含具体的卡的信息,比如说卡的有效期,密码,磁道信息什么之类的,不直接对应某个具体账户的;而各个具体账户则应该会有一个与卡号的对应关系。然后到寄对账单的时候啊,打电话介绍买保险等等附加服务的时候,就还是根据卡号来提供服务。不过还是要根据账户的资金流动来分析消费习惯,以及贡献度的高低等等。

至于怎么实现,就根据各位自己的核心系统慢慢体会,不过这么多年了,也可能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这种功能或者是类似的一卡通,那就当我这段没有讲过吧,总之我觉得这种理念很好很强大,让我用得觉得很方便。

至于对公,好象就更加没什么可说的了。

5.4 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卡号,账户号,这三者是层层细化的关系。所以说,整合好三者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在我见过的几套系统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客户对应多个客户信息。这通常又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在手工或单机年代,开户时对于身份证明证件要求不是很严格,一个人可能开了很多账户,还可能是用化名开的账户。在移植上线的时候,常常由于重要信息不齐,又要考虑客户层面的因素,很少能强制性补齐客户资料,通常只能在移植时自动生成一些客户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冗余,而且也不好再做深层的数据挖掘和客户分析。相比较而言,新开立的分行可能这种情况会好一点,而且面对的客户高端一点的,又会更好一点。

在新系统上线,做数据移植的阶段,一般客户信息的问题是最先体现出来的,通常新系统会要求得比较理想化,而实际情况千奇百怪。这里说说常见的,比如说新系统一般会要求证件号码唯一,但是因为很多客户的证件信息缺失,所以这个号码唯一可能会有困难;再比如说有时可能会出现证件号码重复,而且还真的不是同一个人。

总之这些问题,它不是新系统的错,也不能完全说是旧系统的错,最关键的是在移植的时候如何处理利用好这部分客户信息。

再一个问题,就是客户信息的更新。个人认为最好能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更新客户信息,尤其是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对于很多流动人员来说,经常会变换。如果每次都要来柜台更新,我想那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它是形同虚设了。

可以说,随着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的提出以及越来越多的实现,客户信息这个模块也应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设计的表结构应该会有些不够用了。目前如果没有新系统要上的同行们,恐怕是要等着改结构加字段了,保重。5.5 贷款

很多地方都会把一般的商业贷款与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比如车贷、分期付款之类的,总之有点类似于按揭贷款的)区分开来,这样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在这里只谈我个人的设计方案。

现在的商业贷款常常采用一笔发放,一笔回收的概念(当然有时会有提前还款,但不象按揭贷款这样有个具体还款计划),然后用合同号,或是借据号做为贷款的一个类似于唯一关键字这样的东西。但是有时公司的商业行为中,一个大项目里会包含多个子项目,然后对应不同的子合同,这些合同对应的贷款之前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在算逾期什么之类的时候,有的是一逾全逾,有的又不是。所以我个人觉得,贷款最好做成多笔发放,多笔回收的形式,发放与回收不必一一关联。但最好在贷款录入时(这时不一定已放款),就录入相应的还款计划。

贷款的账号,最好与具体的业务信息剥离,类似于储蓄里面“一卡通”的概念一样,每个贷款,有它自己独立的贷款号,然后正常、逾期、两呆,以及相应的利息账号都与这个贷款号关联起来,便于以后的跟踪追查。

而对于按揭贷款来说,因为期限长(常常是二三十年),而且比较具有规律性,所以一般就不用列出还款计划的明细了。不过要注意,一般按揭贷款的首月还款是按天算息的,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特别强调提出一点,见过两家行,都推出过“等本等息”这种经典的业务产品,也就是客户每月按等额法算出的金额还款,但本金的计算则按等本的方式来算。

这里要大声疾呼,这种东西从原理上来说就已经是错误的!因为同样金额,同样期限的贷款,等额法的利息是要大于等本法的利息的。等本法计算方便,理解简单;而等额法是数学家们经过精确的计算,推导出公式,最后计算出的一种还款方法。也就是每个月的还本、还息都要严格按照计算出的公式,这样才能达到等额的效果。试想想,这个月还了一定的本金之后,下个月计算出的利息就不一样了吧,这时要求下个月还的本金与还的利息加起来还是和这个月的一样多,而且还要求每个月还的本金加上利息都是一样多。所以,除非是数学学得特别好的同学,咱们一般的程序员不要妄想自己能推导出公式来,照着公式算就行了。如果强行按等额法计算出的钱来制订还款计划,又按等本法的方式还计算每期还款本金,虽然是方便了,但是在每年利率变更,重算利息时,必然会导致利息总和由等额法的利息渐渐趋近于等本法的利息,也就是总利息额将会越来越少,于是要么在本金与利息的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要么可能会出现利率上调还款金额反降,甚至负利息的问题,不可不查。

5.6 清算与结算

清算与结算本来是两种业务,不过因为结算中通常又会包括清算,要分成两小节,每小节又说不了太多话,所以干脆放在一起算了,而且这一节只谈流程,不讲设计,这种业务流程理顺了自然就可以设计了。

先约定一下,商业银行的级别,一般是

分行—支行两级,有的可能还会有储蓄所这种第三级。简化起见,暂时就分两级来说吧。如果对应到信用社,那就是联社营业部—信用社营业部。分社一级省略。

先从结算说起,这里的结算业务,指的就是跨行转账,至少我是打算这么说。每家商业银行,都会在当地的人民银行有一个资金账户,可以理解为结算业务用的备付金账户。然后在自己行内,也会开立一个与之对应的“上存人行款项”的账户。理论上,人行的这个账户和我们自己行内的这个账户,表达的都是“该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钱”的这个意思,所以金额也应该相等。那么,这两个账户在不同的银行(也即不同的系统中),如何保障它的一致性?这一般就是通过日终,营业终了时的对账来保障。所以对账是很重要的,这个后面再说。

至于结算业务的流程,先从遥远的手工账/单机账年代说起吧。在那个时候,结算的途径、概念、术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先直后横,先横后直,提出借方,提出贷方,提入借方,提入贷方,信汇,电汇等等等等,不把人转晕誓不罢休。现在好象大小额支付横空杀出,倒是简化了不少。当然也还有行间转账,同城支付,省金融平台,不过概念上渐渐趋向统一化,先不多说,先谈谈当时我理解中的流程:

首先如果要转账,我们要在柜台前填一份一式五联的单(一定要用力填哟,不然最后一张纸上看不到什么字迹的),然后这笔钱就从我们的账户上扣下来,划到银行内部的某个往来账户上了。

然后这些单据,再手工传递到上一级,上一级再手工传递到人行(当然,也可能上一级就是人行,这里不要太较真),每传一次,这笔资金都会在当前做业务的这一个银行的往来账户中流动,最后通过人行,流到你想转入的银行中,那个你手工填的单,也流到那家银行中。最最后,转入行的业务人员核对单据,账号,户名都没问题,这笔钱就从往来账户划到我们所填的转入账户上去了。

在这些过程中,结算的同时就已进行了清算,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A银行的当地分行A地人行B地人行B银行当地分行B银行的某支行

也就是每一笔转账,在行间的这一步,都是通过它们在人行的资金往来账户,实现了资金的流动。

如果是上述的资金流向,就叫先直后横。如果是A地人行B银行A地分行B银行B地分行B银行某支行这种方式,就叫先横后直。

这些单据的传递,都是手工的,或者说是落地的。如果是用信件的方式传递,那就是信汇;如果是用打电报的方式传递,那就是电汇。手工的传递都是有场次的,比如一天两场,或是一天一场之类的。所以这个转账的效率有多快,我就不说了。

现在科技进步了,手段丰富了,社会于是也就和谐的。先从我个人较为欣赏的大额支付说起。我一向认为大额这个业务设计得是相当的合理,因为资金是点对点,清算行对清算行,大大缩短了流程,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是自动的。还是上述的CASE,假设转出行与转入行都开通了大额业务,那么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人行B银行的某支行 原则上是这样的实现,当然行内的设计怎么处理我们就不多考虑了。行内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为先从A银行的支行转到上级分行然后再发出,总之人行收到一笔大额的转账信息之后,是会自动、直接发向指定的转入行(假设转入行也开通了大额业务的话)

大额系统的对账,不考虑具体的客户账户,只考虑清算行。通俗的说,人行只管A银行今天给B银行转过去多少钱,转过去了,人行就不管了。至于B银行什么时候把这笔钱入到客户账户中,那是B银行的事,人行不管。听起来责任还是很清晰的吧,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减少账户锁表而造成的行间转账失败。

因为大额的这种设计,所以实际转账中,几乎是实时的。我从某地信用社转到异地招行,在柜台还没最后签字,收款短信已经来了。

因为大额业务发生的时候,是支行对支行的,所以每发生一笔业务之后,实际上这笔资金是暂时体现在该支行的某个行间往来账户上。所以每天大额业务结束后,还需要按清算的流程,将这笔资金按往、来分别清算到上一级分行(或是总行吧,总之就是当地的最高节点),然后分行与人行发下来的电子对账文件进行对账,检查汇总往、来数、金额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那就可以把往来一轧差,转出多的时候就从存放在人行的账户里扣钱,转入多的时候就往那个账户里加钱。

至于这个清算的步骤,通常还是由手工发起,不过这里的手工,就不是指传递单据,而是指运行程序。当然,清算程序也可以自动运行,这个根据系统的不同,要求的不同,自行调整设计。

5.7 额度控制

和计息类似,可能有的系统没有把额度单列为一个模块来处理,而是仅仅作为业务模块之中的一个判断项。早期的业务中,的确可以这样处理。不过随着现在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我个人认为还是把额度拿出来单独搞一下会更好处理一点。

比如说,一个账户,可能会有几次冻结,也能会有多项额度控制,每次的解冻,又或者是解除控制,都可能会对账户的额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夹杂在业务模块中,字段的设计,状态的控制可能都会有些问题,单独整成一个模块,或者说是一个大公函,在账务交易(或是账务模块中)的时候,用额度模块来进行一下判断,可以更方便的检测账户的可用额度是否足够。

另外,一些账户相关的透支什么的,也可以比较好的按客户来处理,而不是针对每个账户设置是否允许透支。以至于循环授信额度,这些概念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简单的来说,有点类似于储蓄卡向贷记卡的管理方式倾斜,不过我没做过贷记卡,所以这里也提不出太多东西,只好拿个概念出来大家一起参详一下。

5.8 冲账

本着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原则,刚才突然想起冲账还没有说,那么这里就说说冲账。冲账的概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我们指的,就是红字冲账。因为蓝字冲账就是再做一笔别的账务,从IT人员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另一个合法的正交易,不能算是冲账。

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只要是财务类的业务,就一定要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能偷懒,不能妄想测试人员会遗漏。就算别人忘记了测试,如果在真实业务中发生了问题,是很麻烦的,所以要养成良好的设计、测试的习惯。(这里不谈编码,因为设计好了自然就会写代码的)

关于冲账的实现,我知道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正反交易的概念。也就是普通的账务交易,称之正交易。每一个正交易,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反交易,如果是按交易码来管理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标准来定义反交易的交易码,比如说正交易码加上5000就是相应的反交易之类的。(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0001表示取款,那么5001就表示取款的反交易)因为冲账在账务处理上,具有一些共性,比如说都是按原来的财务的会计分录,只是金额为负发生账务即可,所以有可能会有一些公共函数来调用,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小函数的概念。这种设计的缺点很显而易见,就是交易码,代码量都要翻倍。业务人员在冲账的时候也需要稍微算算交易码,有可能会输错。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程序之间互相不影响,修改维护都很容易。

第二种设计思路就是大函数的概念,也就是使用一个交易来实现冲账。因为前面说过,冲账业务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就基本原则来说,找到这笔正交易最初的账务,就可以了。所以使用一个大交易来实现。至于各个业务模块冲账后,在财务处理完之后的业务冲账,那可能就需要不断的在这个大交易中挂上各类外挂了。这种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维护起来很不方便,因为相当于把业务模块的冲账都集成到一个大交易中,在版本控制,大量测试的时候可能会有较多冲突。好处就是不占用交易码,也可以减少很多代码量,对于很标准的冲账,甚至不需要特别去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过怕的就是不那么标准的冲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不知道大家的系统中,使用的哪种方式。这里我提出一个集合两者的第三种方法,一起来参详一下:

仍然考虑以大交易为主,不过大交易按某个参数表,来决定调用业务模块中的部分程序解决业务模块的冲账问题。如果是非常标准的冲账,就不需要刻意写冲账程序。如果是不标准的冲账,就在参数表中按设计中自已定义好的各类标识符,使大交易可以判断出何时调用业务模块中的冲账子程序(这些冲账子程序可以随时新增,名字也可以自定义,总之是在参数表中来定义)。至于大交易与冲账子程序中间的程序入口参数的传递,因为各个业务模块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可考虑使用一个大字符型字段,或是数据队列传递字符流的方式来解决。

5.9 其它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其实还有其它的东西。比如说日终批处理,不过做到这一块的同行们想来不是技术骨干就是业务能手,也就没必要看这份入门级的东西了。还有拆借,贴现,不过这部分在核心系统里面占的份量很小,业务理解起来也不难,抓住一个熟悉业务的人多问问就问出来了。还有代理业务,不过这种业务的设计也多半是主+明细的方式(比如说代理单位的汇总信息,以及相应代理业务的明细记录),麻烦的可能反而主要在数据的交互上,也就是什么倒盘啊,信息录入啊什么的,又或者是具体的程序运行效率上,和这个整体设计的关系倒不大。

关于批处理,我做得比较多,还是再简单说两句。一般来说,会要求维护人员按各自的业务模块,维护批处理中的相应程序。不过最后,仍然需要一个总体上能把握的人来协调调度。批处理的程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功能:

实现各类日终自动业务。比如说到期自动扣款(用过信用卡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吧),贷款的形态转移,储蓄结息(居然现在变成一年四结,有些先进的国外系统还要天天计提,我只能说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各有不同啊),可能还会有上面提到的日终清算。当然,还包括了各类的日初业务初始化。

实现账务模块数据向总账模块数据的转换,也就是更新总账模块的数据。严谨一点的系统,在更新了总账模块的数据之后,还会用程序来检查一下总账模块的数据与业务模块中的数据是否匹配,一致。(也就是传说中的总分核对)

生成各类报表。这部分可能主要是从总账模块中出,也可能需要综合一下业务模块中的数据。

批处理的发起,是由固定的操作人员来执行,没见过设计成按时间点自动运行的。刚才说到批处理的三项基本功能,而其实在各类功能中,程序的运行顺序还是颇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否则可能会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

槐树的栽培与管理概述 篇3

【关键词】槐树;栽培;管理

槐树因其适应性广泛且具有特定的药用、食用价值和园林美化功能而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其生长习性、掌握其栽培技术,本文特从槐树的生态习性、品种分类、繁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1 概述

1.1 形态特征

槐树为豆科槐属,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為了区别原产于北美的刺槐(洋槐),也称为国槐,高15~25m。羽状复叶互生,长15~25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9~15片,对生,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5cm,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10枚,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无毛,不裂;种子有1~6颗,肾形。花期在7~9月,果期在9~12月。

1.2 生长习性

槐树多生于温带,具有喜光、喜肥、耐寒、抗风、抗污染的特性。栽培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壤土为最好。种子一般经催芽后播种,l周左右萌发,储藏5个月后发芽率为40%。在北方,槐树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中旬芽开裂,4月下旬展叶,5月中旬为生长盛期,6~7月吐蕾,7~8月为盛花期,8~9月坐果,9~10月为果熟期,10月落叶形成越冬芽,进入休眠期,果实经冬不落,成熟过程中荚果成节状脱落。

1.3 地理分布

槐树原产于我国和朝鲜,为深根性喜阳光树种,适宜于湿润肥沃的土壤。我国南北方广为栽培,北至辽、冀,南至两广,东至山东与台湾,西至甘肃、云贵川等地,尤以在华北及黄土高原上生长繁茂。另外,槐树在越南和日本也有栽培。

1.4 物种分类

常见槐树有国槐、刺槐、龙爪槐、紫花槐等。为使读者对槐树有更详尽地了解,下面对不同品种作一一叙述:

(1)国槐:为蝶形花科槐属,落叶乔木,树冠呈圆形;小枝绿色,无托叶刺,皮孔明显,冬芽芽鳞不显;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7枚,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浅缘;顶生圆锥花序,花蝶形,浅黄绿色;荚果于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熟时不开裂,肉质,悬挂于树梢,经久不落;花期在6~8月,果期在10月。

(2)刺槐:又称洋槐、白刺槐、德国槐,为蝶形花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褐色,有纵裂纹;枝条具托叶刺,羽状复叶有小叶7~25枚,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2~5.5cm、宽1~2cm,顶端圆或微凹,有小尖头,基部圆形;花白色,有芳香气味,宜食用,花萼筒上有红色斑纹,花期在5月;果实在10~11月份成熟,为荚果。

(3)龙爪槐:一般特征同国槐,不过枝条和叶片下垂而已。

(4)红花槐:红花槐或紫花槐与刺槐的一般特征相同,只是花色呈红色。

(5)金叶刺槐:为蝶形花科刺槐属,阔叶落叶乔木,高达25m,干皮深纵裂;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9枚,椭圆形,长2~5cm,全缘,先端微凹并有小刺尖,春季叶为金黄色,到夏季变为黄绿色,秋季变为橙黄色,叶色变化丰富;初夏开花,花白色,芳香,呈下垂总状花序。

(6)毛刺槐:为蝶形花科刺槐属,落叶乔木,高达2~4m;枝与花梗密被红色刺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5枚,近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总状花序,具花3~7朵,花冠玫瑰红或淡紫色;果长5~8cm,很少发育;花期在7月,果熟在9~10月。

(7)香花槐:为蝶形科香槐属,落叶乔木,树高达16m;树皮呈褐至灰褐色,光滑;叶互生,7~11片小叶组成羽状复叶,叶呈椭圆形、卵形至长圆形,长4~12cm,先端尖,基部稍歪斜;花序腋生,花红色,芳香;花期在5月和7月,5月花期为20d,7~8月花期为40d左右,南方春、夏、秋三季连续开花;花冠为蝶形,粉红或紫红色,有少量小刺;果期为10月。

(8)五叶槐:又名蝴蝶槐,为蝶形花科槐属,国槐的变种,小叶3~5枚簇生,顶生小叶,常3裂,侧生小叶下部常有大裂片,叶背有毛。

(9)金枝国槐:又名金枝槐,为蝶形花科槐属,落叶乔木,树冠圆球形或倒卵形,高可达25m;枝条金黄色,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全缘;花序为顶生圆锥花序,花黄白色,花期在6~9月。

2 苗木繁殖

2.1 播种繁殖

2.1.1 选地整地

播种前选地、整地,选择向阳、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深翻60cm,整平耙细,做畦,畦宽70~100cm,施足底肥,每667㎡用腐熟有机肥500kg或尿素5kg,用圈肥3000kg左右撒于畦面。

2.1.2 种子处理

选成熟饱满的种子,先用70~80℃温水浸种24h,捞出后掺2~3倍细沙拌匀,堆放于室内,催芽时注意经常翻倒调节,使上下温度一致,以使发芽整齐,一般需7~10d,待种子裂口25%~30%时即可播种。

2.1.3 育苗

于春、秋季条播或穴播,条播法按播幅10~15cm播种,覆土2~3cm厚。北方播后需镇压,每667㎡用种量10~15kg;穴播法按穴距10~15cm播种,每667㎡用种量4~5kg。

2.1.4 假植移栽

在北方,于秋末落叶后、土壤冻结前起苗,假植越冬,挖假植沟,沟宽1~1.2m、深60~70cm,翌春按株行距60cm×40cm栽植,栽后浇水。

2.2 根蘖分株繁殖

根蘖分株繁殖时,可挖取成龄树的根蘖苗,按株行距1.8m×1.3m开穴,每穴1株,一般4~5年可成株。

nlc202309021715

2.3 嫁接繁殖

2.3.1 插皮接

此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活率高。在嫁接前,选择生长充实、无病虫害且直径为1c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做接穗,短截成10cm左右长,蜡封以防止水分损失,然后沙藏于阴凉背风处备用。4月中下旬,待国槐发芽后,选择胸径3cm以上、树干较直的国槐大苗,在适当位置截干后嫁接。先将接穗下端芽背面削成长3~5cm的削面,削面要平直并超过髓心,将长削面背面末端削成0.5~0.8cm的小斜面。在国槐截干处,选平滑顺直的地方,将国槐皮层垂直切一小口,长度为接穗长削面的1/2~2/3,把接穗沿切口木质部与韧皮部中间插入,将长削面朝木质部,使接穗背面对准切口正中,削面“留白”0.3~0.4cm,根据国槐粗度可接2~3个接穗,使其均匀分布,接穗接好后,用宽5cm左右的塑料布将伤口绑严即可。嫁接后1个月,成活的接穗即可发芽,同时砧木上的隐芽也会萌发,形成萌蘖后要及时将其去除,以免影响接穗生长。因接穗生长旺盛,要及时解绑,并将新梢绑缚在木棍上,以防其被风刮坏。

2.3.2 带木质部芽接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愈合快、结合牢固、利于嫁接苗生长的优点,因此,在生长上应用较为广泛。另外,高接换头也可用芽接法,在国槐大苗的主要侧枝上嫁接。

2.3.3 腹接

嫁接时期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不受离皮与否的限制。具体方法是:(1)剪取一年生枝条做接穗,除去复叶后备用,由于天气较热等原因,最好采取随嫁接随取接穗的方法,以免接穗采下时间过长而使水分丧失而降低成活率;(2)从接穗枝条芽的上方1~1.5cm处下刀,稍带木质部直向下平削,至芽基以下1.5~2cm横向斜切1刀取下芽片,然后选择地径粗0.5cm以上的砧木,在砧木距地面5cm左右迎风面平滑处,从上向下削1个与接芽片长宽均相当的切面,下端横向斜切1刀去掉削片,随即将芽片插入砧木接口,使削面对准形成层紧贴于砧木削面上,然后用厚0.03cm、寬1.2cm左右的塑料薄膜条绑缚,伤口要全部缠严缚紧;若是夏接,经15d以后,应用刀将芽附近的塑料薄膜划破,使芽暴露出来,使新梢抽生出来,同时检查成活率,未成活的再补接。经过1个月再解绑,待新梢长出来后,要及时剪砧并去除砧木萌蘖,促进黄叶槐的生长;若是秋接,解绑后,在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剪砧,嫁接好的苗木,夏季发芽后要及时除萌,促进新梢生长,待苗高60cm时,为培养顺直主干,要用竹竿或木棍绑缚新梢,直至达到预期高度。根际芽接苗当年高可达3cm、胸径2cm,2~3年即可出圃用于绿化工程。

3 田间管理

3.1 苗田管理

当幼苗出齐后,进行2~3次间苗,播种当年按10~15cm定苗,5~6月份追施适量硫酸锌或稀释的人粪尿,7~8月间注意除草和松土。

3.2 造林养护

槐树多作为“四旁”绿化树种,华北各地常用作行道树、庭园树和环境保护林带进行栽植。树冠郁闭期间,对枯枝干杈要及时修剪、保护和抚育,以美化树形。

4 病虫害防治

4.1 溃疡病

溃疡病在幼苗期或移栽后遇干旱时发生,主要为害枝干。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施足水肥,增强抗病能力;(2)按石灰∶硫磺∶食盐∶水为5∶1.5∶2∶36的比例混匀,涂在树干上;(3)对严重病苗要及时截干,重新养干。

4.2 槐蚜

1年发生多代,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嫩梢、花序及荚果上吸取汁液,被害嫩梢萎缩下垂,妨碍顶端生长,受害严重的花序不能开花,同时诱发煤污病。每年3月上中旬该虫开始大量繁殖,4月产生有翅蚜,5月初迁飞至槐树上为害,5~6月在槐树上为害最为严重,6月初迁飞至杂草丛中生活,8月迁回槐树上为害一段时间,之后以无翅胎生雌蚜在杂草的根际等处越冬,少量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1)秋冬喷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虫卵;(2)蚜虫发生量大时,可喷50%马拉硫磷乳剂,或鱼藤精1000~2000倍液,或10%呲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3)在蚜虫发生初期,或越冬卵大量孵化后卷叶前,用药棉蘸吸40%氧化乐果乳剂8~10倍液,缠绕树干一圈,外用塑料布包裹绑扎。

4.3 朱砂叶螨

1年内可发生多代,以受精雌螨在土块孔隙、树皮裂缝、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该螨均在叶背为害,被害叶片最初呈现黄白色小斑点,后扩展到全叶,并有密集的细丝网。严重时,整棵树叶片枯黄并脱落。

防治方法:(1)越冬期防治。用石硫合剂喷洒,刮除粗皮、翘皮,也可用树干束草来诱集越冬螨,来年春天再集中烧毁;(2)化学防治。发现叶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虫害的关键,可用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要均匀、细致、周到。如发生严重,每隔半个月喷1次,连续喷2~3次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4 槐尺蛾

又名槐尺蠖,1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始见于5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蛹在树木周围的松土中越冬,幼虫与成虫蚕食树木叶片,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整棵树叶片几乎全被吃光。

防治方法:(1)落叶后至发芽前在树冠下及周围松土中挖蛹,消灭越冬蛹。(2)化学防治。5月中旬及6月下旬重点做好第一、二代幼虫的防治工作,可用50%杀螟松乳油、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4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4000倍液或溴氰菊酯l000倍液喷雾防治。(3)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600倍液防治。

4.5 锈色粒肩天牛

2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每年3月上旬幼虫开始活动,蛀孔处悬吊有天牛幼虫粪便和木屑。被天牛钻蛀的槐树树势衰弱,树叶发黄,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成虫。天牛成虫飞翔力不强,受振动易落地,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于夜间在树干上捕杀产卵雌虫。(2)人工杀卵。每年7~8月为天牛产卵期,在树干上查找卵块,用铁器击破卵块。(3)化学防治成虫。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对槐树树冠喷洒2000倍液杀灭菊酯,每15d喷1次,连续喷洒2次,即可收到较好效果。(4)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5~10倍液,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用石灰10kg+硫磺1kg+盐10g+水20~40kg制成涂白剂,涂刷树干以预防天牛产卵。

4.6 槐树叶小蛾

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缝隙或种子中越冬,七八月份为害最为严重,幼虫多从复叶叶柄基部蛀食为害,造成树木复叶枯干、脱落,严重时树冠出现秃头枯梢,影响观瞻。

防治方法:(1)冬季树干绑草把或草绳诱杀越冬幼虫;(2)害虫发生期喷洒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5 采收加工

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和杂质,即可得到药用的槐米。加工干燥后的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为2mm。如遇阴雨天,可将其烘干或炕干,烘时温度约为40℃。秋后果实成熟,采收后除去杂质,加工干燥后即为槐角。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篇4

(一)市场风险的含义

所谓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波动包括利率、汇率、资产价格波动等情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市场风险被定义为,银行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整个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动性风险,在一个交易量很小并难以寻找对手的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就是这类市场的主要特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明确将银行流动性风险归入市场风险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第二,波动性风险。市场参数值不断变化,市场工具的市值也随之波动。利率风险是最典型的波动性风险。汇率风险也是波动性风险。对于市场交易,外汇汇率是众多市场参数中的一个,其变动情况应与其他市场参数一起考虑。

(二)国际清算银行对市场风险监管的要求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只考虑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尤其是对许多新的和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的重大风险事件使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了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随后加快了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要求范围的步伐。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及时推出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方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至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一并成为银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2004年1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协议,吸纳了1996年“修订案”和1997年“核心原则”中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将风险的定位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此时,市场风险因素充分反映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监管规定中。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对1996年版“《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更加明确和细化了市场风险的资本监管要求。同时,日益凸现的市场风险,使得西方商业银行对于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阵痛后,国际银行业对市场风险的管控意识开始逐步提升,各种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以及风险管控模型逐渐完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一套能够应对市场检查的风险管理体系。而巴塞尔委员会将市场风险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要求,使得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更为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1. 市场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上,因而如何控制好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同时,由于我国利率、汇率等可能造成市场风险的因素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晚。因此,极具突发性、破坏性和严重性的市场风险并未引起国内银行业的足够重视,市场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也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难以达到市场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市场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

2. 逐步重视市场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逐渐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加入WT0以来,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新的金融业务和衍生工具也逐渐地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了银行监管部门的重视。2004年12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0次主席会议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指引》中对市场风险的定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指出了: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日趋复杂的市场风险

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趋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固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将逐渐加大。而且,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债券投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其中绝大多数为固定利率债券,如果未来存款利率上升,固定利率债券投资的利差空间将缩小甚至出现倒挂,利率缺口风险将日益显现。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则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同时,交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其所蕴涵的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也更为复杂。

4.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市场风险测度控制能力低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面,方法、工具、系统的缺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掌控能力的制约瓶颈。

5. 外资银行引入的压力

随着中国入世,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被允许进入中国,经营外币和人民币业务,并将会得到与中国本土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外部压力也会逐渐变大。由于商业银行属于经营风险型的企业,因此,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风险管理和经营能力的竞争。

三、VaR模型概述

VaR,即“Value at Risk”,译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目标时段下某一投资组合预期的最大损失。它是一个概率概念,用于预测在一定的持有期及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金融投资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各认可机构可运用成熟的内部风险模型。内部模型法(Intemal Model Aproaches,IMA)的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Risk Matrics)系统,其基本思路是运用Va R法计量市场风险。委员会认为,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Va R方法对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测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合理性,同时也与监管的目标更为接近。

VaR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三种:参数法(Parametric Modeling)、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VaR在西方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四、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目前,业界对于将VaR模型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均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均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市场风险管理上的重要作用表示顾虑,提出了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1.VaR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VaR方法以概率论作为基础,使用现代统计方法,屏弃了主观判断的任意化,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方法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局限性。

首先,VaR模型存在着模型风险。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资产组合,不同的VaR估计方法,甚至不同的软件使用同一种估计方法得出的VaR结果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是由于在前提中设置了不同的假设条件而造成的,并且在样本的选择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各个估计程序中也存在着模型风险。

其次,VaR模型估计出来的市场风险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市场风险。在使用时,还必须结合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

第三,重新审视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工作目前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才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基础数据准确性不足等诸多问题。

所以,VaR应被看作控制风险的必要程序而不是充分程序。

2.VaR在我国运用的约束

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还存在着许多制度上和法律上漏洞,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并不完全遵循着市场定律,不能够满足模型计算的前提,这也是我国在应用VaR模型时的一大因难之处。

(2)基于大量历史数据的缺乏,影响VaR的有效性。

(3)“厚尾”现象会导致VaR值被低估。如果商业银行利用服从正态分布的vaR模型来计算的话,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得出的vaR值可能会小于实际可能发生的损失,这就是“厚尾”现象。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并不稳定,给我们的感觉是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厚尾”现象的影响就更不能忽视。

(4)由于缺乏专业的风险计量与风险管理人才,主开发能力很弱。

3.对策及建议

(1)针对模型本身的缺陷,可选择以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返回检验(back testing)等加以补充。而在非纯粹市场化的中国,正常的市场波动是很难实现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基础薄弱,很难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数据系统,对于需要大量数据的返回检验这是一个重要瓶颈,由此,引出我们的第二条建议。

(2)重视数据积累,加紧完善风险管理数据库,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数据支持。相关数据的缺乏是制约目前应用先进风险计量模型的主要瓶颈,如历史模拟法、金融资产相关性的估计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因此从现在起就应注意积累相关历史数据并分门别类建立相应数据库,为下面运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3)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了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主流商业银行非常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起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4)试对单一风险来源的金融产品开展风险计量工作。建议此阶段同时使用历史模拟法和参数法。由于缺乏数据积累,加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波动性较大,用历史来进行拟合将来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建议此阶段应以参数法为主,历史模拟法为辅,而且应用历史模拟法时置信水平选取不宜过高(可选取95%),因为尾部数据稀少数据的跳跃性强,过高的置信水平会产生较大误差。

(5)聘请业内和学术界的专家对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注意从外界吸收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为将来更好地开展风险计量工作作好人才储备。另外,如果由一个人来承担风险计量工作,难度会很大,同时也不利于操作风险的控制,建议组建一个来自于不同部门的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团队来完成风险计量工作。

五、结束语

国有银行职位概述 篇5

一线员工

先从支行层面说起,一般如果没有背景的同学进国有银行都会在被分配在支行,有的银行比较大的还会分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像工行还有三级支行,不过都算作支行,另外加省市分行营业部,这些都属于第一线工作人员。所谓第一线工作人员就是直接接触客户,跟客户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在第一线的岗位可以分为对私柜台,对公柜台,零售客户经理,公司客户经理。

对私柜台就是所谓的储蓄柜台,大家平时接触得最多,抱怨的也最多的,其实做过储蓄柜台后你会了解到,其实做储蓄柜台的柜员是很辛苦的,每天都在摄像头下工作,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还要承受着被投诉的压力和收到假钞的风险,晚上经常要轧帐到很晚,有的银行还制定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惩罚措施,比如少敲一个私章50元。现在比较大的银行储蓄柜台一般都安排大专生和外包,不过还是有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银行,还是让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做储蓄柜台,包括我们2007年毕业的很多校友。

对公柜台就是银行里我们能见到的那些比较大的敞开式窗口,专门做公司业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和接收支票、本票、贷记凭证等,还有公司保证金入账,转账等工作,不接触现金,一般操作的金额数字比较大,多拍一个零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对私客户经理有的银行叫做零售客户经理,零售市场营销岗位等。工作内容主要是推销理财产品,做个人贷款(包括房贷,消费贷款,出国留学贷款等),做第三方存管,推销信用卡等个人业务。现在很多银行让本科生进去都做这个,其实就是做市场营销的,只不过商品是money而已。

对公客户经理岗位又叫公司信贷,就是做推销公司业务,拉存款贷款,还有其他公司融资业务。其实是银行最赚钱的岗位,压力很大,做得好钱也最多。所以说如果你老爸是中国移动财务总监的话,你到任意一个银行去做公司客户经理不上班都不要紧,行长都要捧着你。一般刚进去就做公司信贷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是很多,其一是你手上没有资源,其二怕你跳槽了影响银行的正常业务。

另外有的银行有一个叫信用卡中心的部门,就是专门做信用卡推广的,每个银行不一样,不过总的来说,做信用卡一线的比在支行里做零售市场营销的赚得多,就是不太稳定,信用卡做二线的楼主就不太了解了。

二线员工

概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点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前言

从工程建设本身来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范围很广,而且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但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做好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成为关键。对管理者而言,明确这一阶段的管理标准和管理程序,严格按照工程的进度以及相关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定和措施极为重要。

一、施工管理准备工作

(一)建立施工责任制度

对管理者而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就首先应建立施工责任制度,这样才能够明确各级技术负责人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同时也才可能保证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得以完善,进而为施工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施工工作范围广,在这其中涉及专业工种和专业人员较多,同时现场情况也相对复杂,施工周期长,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者必须要在项目内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作中的人、财、物能够得到合理的流动。一般来说,在完成制定的编制后,可以按计划将责任明确到有关部门甚至个人,保证计划能够得到实施。尤其是各级技术负责人,应该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责任,推动和促进各部门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做好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可以让我们的施工人员能更多的了解项目信息,则需尽量收集拟建施工项目地下信息资料和相邻环境资料,进而制定相应施工方案,以此来尽最大限度避免土方开挖中的安全事故。主要有:相邻环境、地下管线及相关资料信息,特别是对于政府所提供的一系列相关资料,更需做好分析研究。在收集相邻环境、地下管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地质、地形地貌、相邻环境及地下管线等。

实地调查地质资料需要到施工现场对地质、土壤作实地考察,并依照调查需要进行核实和必要补充;而对于地形地貌,其调查资料需要有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图、建设区域地形图、水准点、控制桩等的位置;做好地形、高差、高程、地貌等现场勘测;而对于相邻环境及地下管线资料,则需要有施工用地区域内原有构筑物、建筑物、道路、水井、设施、土堆、沟渠、树木、土坑、农田庄稼等;地下原有埋设物则主要包含了下水道、地下沟道、上下水管道、煤气及天然气管道、人防工程、电力通讯电缆管道等。

2.收集建设区域自然条件

气象资料资料主要有雨情、气温、风情等。气温资料需涵盖最高与最低温度、全年各月平均温度;而雨情资料需全面反映雷暴雨天数及时期,雨季时期,年、月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等;风情资料是全年主导风向和频率,尤其是大于八级风日期、天数等。而对于河流、地下水等,则有平水、洪水、枯水时期及水位;河流位置与现场距离;流速、流量、航道深度、水质等;地下水最低与最高水位及时期等。

(三)障碍物拆除

为确保施工的顺利,需清理干净施工场地内的所有障碍物。如果选择施工单位来完成,则需事前摸清情况,尤其是城市老区,大多数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情况复杂,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的资料也不全,需拆除人员施工前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比如拆除房屋,普通平房只需截断水源、电源后即可,但需要和供电部门及通讯部门有效沟通后才可以进行。如果关于煤气、自来水、污水、热力等管线拆除,还要让专业公司来完成。如果场地内还有树木,还需及时报请园林部门批准后才能砍伐掉。

(四)三通一平

三通指的就是“水通、电通、路通”,场地平整工作称为“一平”。在进行完地上、地下障碍物的拆除后,马上就需要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依照设计的要求来确定场地标高,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的排水并结合今后施工的需要来确定。而对于场地的平整方法,则需要依照场地实情决定是通过机械或者人工平整。场地平整完后,可按施工总平面图确定的位置来进行排水、供水、供电线路敷设及临时道路的修筑。最后,按照供水、市政、供电、交通等部门有关规定办完手续,接通源头,至此便实现了“三通”。

二、优化施工进度目标网络计划

对于建筑施工的计划管理而言,其关键做出科学、实用施工计划。作为20 世纪50 年代后出现的一种计划系统模型,网络模型可以对大而复杂的项目作出周详计划,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各工作进度和相互关系,并经由时问参数,计算出关键路线和各工作机动时间,更好的对计划作优化,进而让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计划关键内容上,有更充分时间去制订正确可靠的计划。因此,网络模型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广泛应用的计划编制工具。通常情况下,初始网络进度计划是在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编制的,但不少建设工程针对计划任务的需要和条件,设定有一定的费用目标、工期目标或者资源目标。而这个时候,需要在满足既定条件下,通过不断改进网络计划,寻求满意的进度方案,这就是网络进度计划的优化。优化方法主要有工期优化、工期一费用优化和工期一资源优化等三种。网络计划的工期优化是工程管理人员和监理方所较为关注的。

三、分配问题的优化

建筑施工管理中会碰到不同的分配问题,为此,就需要寻找适当的指派方式,合理分配人财物,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分配问题具体如下:某单位需要完成,n 项任务,恰好有n 个人可承担这些任务。由于每人的专长不同,个人完成任务不同,效率也不同。于是产生应指派哪个人去完成哪项任务,使完成n 项任务的总效率最高。分配问题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调运问题,因此可用运输问题表上作业法求解,但由于分配问题的n2 个变量中只有n 个变量等于1,其余变量均等于0,这样,在基本可行解的(m+n-1)个基本变量中,就有(n-1)个变量为0,它是属于高度退化的基本可行解,在调整计划时,经常会遇到调整数量为0 的情况,调整后反使目标函数值下降。对这类问题的求解可采用匈牙利数学家柯尼格的方法。

四、劳力调配组合问题的优化

体力劳动者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因为参加体力劳动工人在技术、工种、等级和体力等各有不同,所以,他们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作效率也必有差异。要有条不紊地协调这样一个多工种交织在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的复杂系统,劳力的合理组织与调配是非常重要的。进行劳力的调配组合,实现最优化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劳力最大潜力,从而节约劳力,达到最高工效。由于具体条件各不相同,优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现介绍两种常见情况下劳力调配组合方法:现有工人和需要操作人数已定,合理调配劳力就是确定性模型,可经过运输问题表上作业法进行优化:把现有劳力看成为发量,把需要劳力看成为收量;现有工人已确定,确保重点兼做一般的情况下,合理调配现有劳力。

五、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对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所有管理者根据工程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确保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都得到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卢梅;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状态健康诊断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年

私人银行业务产品及运作模式概述 篇7

私人银行是理财产品升级成系统化金融产品服务的体现,究其根源,私人银行最早致力为富商管理资产,后来过渡到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出现是人们财富积累的必然,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提升,私人银行为净资产较高的客户提供专门理财方案。

在我国一线城市具有较大量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就城市发达程度而言,私人银行产品种类也更为丰富。私人银行的职能划分为产品和服务两大类,理财产品除一般性存款、贷款、转账等还包括保险、股票、基金的投资组合,服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可以为高资产客户提供普通客户享受不到的高端服务,具有理财性质的服务涵盖海外投资账户的建立、个人资金转账的快捷账户、艺术投资品的收藏与拍卖行程安排、遗产管理等,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形式的延伸服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商务旅行的行程安排、个人国际旅行的行程安排、个人饮食管理、健康管理等都受到客户青睐。

作为专业资产管理的私人银行对从事该业务板块的人才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这种专业素质除具备各项理财业务的从业经验外还需要具有较为开阔的眼光和投资视野。

二、私人银行的发展历史

私人银行的关键在于保证资产的价值,在保值基础上增值,并保证资产的继续传承,研究私人银行的发展历史也是对财富原始积累方式的轨迹研究,因为最早私人银行产生的源头就是为贵族管理财富,早在15世纪的英国,银行家Cosimode Medici主要为当时的欧洲贵族打理财产及世代规划,这就是私人银行产生的雏形。19世纪30年代,银行保密义务被写入瑞士的银行法,促成瑞士发展成为全球私人银行中心。19世纪70年代,综合性大银行和国际大投行纷纷设立私人银行,造成了近30年私人银行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

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起步较晚,20世纪仍属于空白市场,但是金融创新趋势带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从私人银行在我国兴起的时点来看,我国首先引入的是外资银行中的私人银行业务,2005年9月27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在上海成立办事处,这标志着国际私人银行首次敲开了中国私人银行的大门,德意志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紧随其后,加入了私人银行的竞争队伍。为争抢个人高端客户,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获批后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中国银行属于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具有较为前瞻的战略发展定位,成为我第一家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于2007年3月28日正式成立私人银行部。最近几年,陆续有几十家中外资银行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城市设立了私人银行部,建行、中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较高,有能力把私人银行设置到支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及三方理财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私人银行业务。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的动态性

私人银行提供管家式的服务,讲求的是对客户资产的动态管理,前文提到的几种私人银行业务也可以看出有几种产品和服务是针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另外有些产品和服务也是时效性较强,受时事背景及文化变革影响较大。对这种一揽子式的动态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从业者需要综合考虑客户资产和负债等多个方面。管理的动态性体现在银行呢从业人员对客户资产和负债的实时把握,在维持资产的基础上保证增值,在负债方面,提供方案保证财务杠杆的实施,合理配置客户资产与负债,体现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与动态化。

(二)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素质与客户素质较高

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体现在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两个方面,一方面,私人银行业务较为高端,综合专业素质人才才能满足复杂的一揽子服务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维护与大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讲究,这里对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心理学、法学等方面都应有所涉猎。私人银行是个别员工与客户打交道,这样一批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代表了我国前端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所以对于这批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维持客户关系是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的难点所在,个人兴趣与特长也能够成为与客户沟通的有效桥梁。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的财富积累大多属于原始积累,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世代传承的富人家族,在西方社会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较为成熟,客户可能是世代相传的忠诚客户,瑞士银行的客户平均在银行存续期46年,最长的客户与银行合作212年。一般这种客户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较为突出,客户对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信任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体现的。

(三)业务隐私性较高、风险较大

上文提到瑞士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较为成熟,其中一方面是源于瑞士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一方面就是对客户隐私保护的程度可以说是达到全球最高,这里对客户信息保管之严密,甚至一般的法律手段都被屏蔽在外。在财务管理、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规划、信托等业务领域中,更需要私人银行家提供高私密性的服务,以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并实现保值和增值。可见对财产的保密是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的一大需求。这种保密是绝对的,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客户的家人都不能知晓。这种保密关系使得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为亲近,对服务对象的忠诚度与客户印象成为衡量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素质高低的指标。

私密性较高决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较高,尤其是私密性可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庇护渠道,私人银行业务中应该加强防范的是反洗钱和客户本金安全、利率最大化,致力获得平均利润率,在此基础上使客户得到更多的投资回报。

四、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展开:

(一)客户环境

上文提到私人银行客户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要求,对理财产品和财富管理的了解较多,对比相对直接,在客户掌握其他同业银行的业务和品种时,难免对其委托的私人银行业务人员提出更高的期望。

(二)竞争环境

无论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环境还是在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时实际竞争的对象是管理人才的竞争。对客户经理及理财经理进行培训的成本较高,一方面随着薪酬体系的透明化,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采取猎头的方式从外行挖人。这种管理层的流动给私人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私人银行家所掌握的客户资源是有形的。同时,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职能决定其上游的供应服务企业或者供应产品企业数量众多,与这些供应商的关系维护成本较高,一方面需要保证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质量,一方面需要保证以较低的成本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三)法律环境

私人银行业务由于其相关业务的隐蔽性而吸引高资产客户,但是我国监管部门正在逐步的加紧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步伐。更加严苛的监管将缩小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业务品种,降低服务质量,对法律纠纷处理的成本也将上升。同时,当发生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经济犯罪事件时,银行的整体声誉会受到威胁。

五、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内容

私人银行以其丰富的产品种类占据银行业务的高端领域,其基本业务也在逐渐创新,基本银行业务及财富管理是两个主流划分方向,而明显后者给私人银行服务更多发展可能,所以财富管理是私人银行的主要业务板块。财富管理的主要产品有不动产顾问服务、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庭传承服务、遗产规划服务、艺术品投资服务等。具体来说,私人银行业务至少包涵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一般银行业务

在一般银行业务领域中,除存取款外还包含贷款业务,尽管富人具有大量的资产规模,但是资产的流动性并不很高,所以相对而言,贷款并不少见。相比普通客户,在一般银行业务中,私人银行客户享有的各项优惠较多,比如,存款利率更高、取款币种选择更多,可以无预约取款、贷款额度更大,还款期限更长等。

(二)投资管理业务

在投资管理业务中,按照客户个人的意愿喝能力以及承受风险的意愿将客户划分为三种,一种是各项水平较低的,一般交由银行专业理财师全权交易。第二种是居中,客户能在咨询银行理财师的情况下自行交易,这种情况下,客户的自主性提升,但是主要决策还是在理财师的帮助下完成。最后一种,客户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这种客户具有自己的投资眼光和想法,与私人银行理财师的交流在于一起讨论投资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在投资回报率上,随着自主性的提升,客户对银行承担的责任要求下降,当然,更高的风险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在收取佣金方面,随着客户自主性的提升,银行收取的佣金比例下降。一般对独立作出投资决策的客户,在这一服务上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投资管理业务品种主要有债券投资、股票投资、风险投资、实物资产投资,以及结合外汇投资、基金投资等结构性理财产品。

(三)保险规划服务

在一般银行业务中,面向普通客户的产品主要相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保险规划业务只是单纯的具有保险性质的理财产品。由于保险产品的期限具有限制性,故而保险占用资金的数额较大,给客户形成了一定的资产流通性压力。这里,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保险规划能够为客户提供保险费融资,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保险获赔能够冲减风险,所以,投资风险较高的项目通常搭配保险产品从而降低风险。而且,保险收益及赔偿可以规避相关税种,除投资险种以外,大额寿险也是私人银行客户较为普遍的选择。

(四)税务咨询服务

税收咨询服务主要针对从事经营领域的客户,主要形式是通过保险账户、离岸账户、信托咨询等服务的完成实现合理避税的最大化。对税收活动进行规划能够避免漏税,从而能够减少漏缴税费的罚款额度。在建立离岸账户方面,由于隐私性较好,减少了财产法律纠纷,降低融资成本。

(五)信托服务

私人银行信托服务是指客户将财产所有权转移到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相关人员按照信托合同使客户获取收益,当收益达到一定数量时形成信托资金。信托的一个业务板块为遗产规划服务,经过信托安排的遗产分配方案可以减少繁琐的继承法律程序,相比遗嘱而言更为具有前瞻性。按照个人的意愿和需求可以将信托基金划分为教育基金、慈善基金、供养基金等多个品种。对信托服务中的遗产规划服务能够保证客户在死亡事件中以最低的成本和精力实现财产的传承与过渡。

(六)不动产顾问服务

对资产较大的客户持有的大量不动产提供资产评估服务,在出售、出租、抵押贷款、不动产管理等领域都能使客户享有更多的优惠和便利。

(七)艺术品投资服务

私人银行的专业性在艺术品投资领域更多体现,随着财富的积累,客户对艺术品投资的需求越来越高,包括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珠宝等,在这些领域,私人银行提供专业的团队进行艺术品的鉴赏与拍卖竞标,也可以作为客户的代表参与一系列的艺术品投资活动。

除以上业务品种外,广义的财富管理踏入了私人银行服务领域,包括许多延伸性服务,如购买门票、机票、酒店订房、宠物服务等。

六、结束语

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多样化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对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必然是重大的,私人银行服务扩宽了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服务范围,对推动银行交叉产品覆盖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篇8

转账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 由其在见票时按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转账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它只能用于转账, 不能提取现金, 其付款人是该汇票的出票银行。单位和个人各种款项的结算, 均可使用转账银行汇票。它结算方便、灵活, 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银行经办人员收到通过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回的转账银行汇票, 我认为应重点审核如下内容:

一、审核转账银行汇票的票面真实性

(一) 白光观察

正面:票面图像是否清晰, 彩虹印刷是否过渡自然, 安全线是否真实。

背面:号码处有红色渗透效果, 安全线呈黑白相间的条状。

(二) 紫外光观察

无色荧光油墨印制的主题图案兰花和号码团花处呈明亮的绿色荧光。

大写金额栏红水线呈橘红色荧光。

银行汇票的行徽呈橘黄色荧光。

可见随机分布安全纤维, 弧形、半圆形, 呈红、蓝色荧光。

满版水印在紫外光下不可见。

二、审核转账银行汇票是否在提示付款期内

《支付结算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个月;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期限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 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最后一日。《票据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 按月计算期限的, 按到期月的对日计算;无对日的, 月末日为到期日。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 代理付款银行不予受理。例:

2007年11月1日签发的转账银行汇票, 到期日是2007年12月1日。

2007年12月15日签发的转账银行汇票, 到期日是2008年1月15日。

2008年1月31日签发的转账银行汇票, 到期日是2008年2月29日。

转账银行汇票的出票日期使用小写填写的, 银行不予受理, 其必须使用中文大写;如果大写日期未按要求规范填写的, 银行可予受理, 但由此造成损失的, 由出票人自行承担, 但仅填写两位年份应予以退票。

三、审核转账银行汇票金额是否合规

审核转账银行汇票的“实际结算金额”栏是否填写, 填写的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实际结算金额”栏是否涂改, 如果涂改, 该汇票则无效;对未填明实际结算金额和多余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 银行不予受理。

审核“多余金额”栏是否已填写, “多余金额”与“实际结算金额”之和是否等于汇票的票面金额, 如全额解付, 是否在“多余金额”栏元位填写“-0-”。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 不得用一、二 (两)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念、毛、另 (或0) 填写, 不得自造简化字;要严格用如壹 (壹) 、贰 (贰) 、叁、肆、伍 (伍) 、陆 (陆) 、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 (正) 等字样。如果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 如貳、陸、億、萬、圆的, 银行也应受理。 (“弍”、“”停止使用)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 不得留有空白。

小写金额前应写人民币符号“¥” (或草写:) , 不写或写有两个以上 (含两个) “¥”的或人民币符号与小写金额之间有一格以上间隔的, 银行不予受理, 一律退票。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 在“元”之后, 必须写“整” (或“正”) 字;到“角”为止的, 在“角”之后可写可不写“整” (或“正”) 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分”的, “分”后面可写可不写“整” (或“正”) 字。特别强调一下, 对只到“角”位或只到“分”位的转账银行汇票大写后面, 如果加写“整” (或“正”) 字, 如陆佰元伍角整或玖佰元零叁角肆分整, 虽然写法不尽规范, 但银行不得以此为由退票。“整或正”写成“”的, 代理付款银行要给予退票。

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 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

一是阿拉伯数字中间有“0”时, 中文大写金额要写“零”字。如¥9, 909.50, 应写成人民币玖仟玖佰零玖元伍角。

二是阿拉伯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 中文大写金额中间可以只写一个“零”字。如¥6, 004.94, 应写成人民币陆仟零肆元玖角肆分, 又如¥50, 066.01, 应写成人民币伍万零陆拾陆元零壹分, 如写成人民币伍万零零陆拾陆元零壹分也不得退票。

三是阿拉伯金额数字万位或元位是“0”, 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 万位、元位也是“0”, 但千位、角位不是“0”时, 中文大写金额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 也可以不写“零”字。如¥3, 980.39, 应写成人民币叁仟玖佰捌拾元零叁角玖分, 或者写成人民币叁仟玖佰捌拾元叁角玖分, 又如¥107, 000.58, 应写成人民币壹拾万柒仟元零伍角捌分, 或者写成人民币壹拾万零柒仟元伍角捌分。

四是阿拉伯金额数字角位是“0”, 而分位不是“0”时, 中文大写金额“元”后面必须写“零”字。如¥76, 409.05, 应写成人民币柒万陆仟肆佰零玖元零伍分, 又如¥559.08, 应写成人民币伍佰伍拾玖元零捌分。

转账银行汇票正面的实际结算金额的中文大写与阿拉伯数码要同时记载, 二者金额必须一致。

出票金额必须用压数机压印出大、小写来 (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 , 不能手写。

四、审核转账银行汇票背书是否合规

转账银行汇票的收款人无论是单位, 还是个人, 均可背书转让, 其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转账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

转账银行汇票凭证不能满足背书人记载事项的需要, 可以加附粘单, 粘附于转账银行汇票凭证上, 并且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也就是前一手背书的被背书人应在票据和粘单的粘接处签章。

审核转账银行汇票背书是否连续和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持票人转让转账银行汇票时, 应在汇票背面背书 (《支付结算办法》未要求作委托收款背书) , 即在“背书人签章”栏签章, 并填明日期, 该签章应是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或结算财务专用章加上背书人名章 (或手写) , 在“被背书人”栏填明被背书人名称。继续转让的其背书必须连续。背书连续是指第一背书人是汇票上记载的收款人;前一次背书的被背书人必须是后一次背书的背书人, 最后的持票人是最后一次背书的被背书人, 依次前后衔接。同时, 汇票上记载的收款人和背书人的名称须与有关背书签章的名称相符。举例说明, 假如转账银行汇票申请人是B公司, 收款人是A公司, 那么第一手背书人是A公司 (企业财务章和个人章) , 被背书人是C公司;第二手背书人是C公司 (企业财务章和个人章) , 被背书人是D公司。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是D公司 (企业财务章和个人章) 。

《票据法》规定完全背书应记载事项有: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或结算财务专用章;背书人名章 (或手写) ;被背书人名称;背书日期。

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或结算财务专用章;背书人名章 (或手写) ;被背书人名称为绝对应记载事项, 如果欠记载, 背书无效。背书日期及“禁止背书转让”为可任意记载事项。不得记载事项包括有:背书不得附有条件及背书上部分转让无效。

背书日期不得早于出票日期、要晚于汇票到期日, 后手背书日期不得早于前手背书日期。

转账银行汇票在背书转让过程中的签章, 不能重叠, 并且字迹清晰、完整。

转账银行汇票在背书转让过程中, 不应出现重复背书 (前后连续两手背书, 被背书人完全一样) , 否则视为无效背书。

审核最终收款人是否在转账银行汇票背面“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签章, 该签章须与预留银行签章相同;持票人为个人的, 还需填明身份证名称、号码和发证机关。

转账银行汇票背书必须连续, 背书转让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最后的被背书人需在本票背面下端“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加盖预留银行签章。

持票人持未经背书转让的转账银行汇票向银行提示付款时, 也应在“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签章。

出票银行在转账银行汇票正面备注栏注明“不得转让”字样的, 该汇票不能背书转让;其直接后手再背书转让的, 出票人对其直接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对被背书人提示付款的转账银行汇票, 银行不予受理。背书人在转账银行汇票背面背书人栏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 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 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背书人对其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但出票银行不能以此抗辩持票人。

五、对汇票专用章的核对

汇票专用章为圆形, 直径为3厘米, 该章下面刻有“汇票专用章”字样, 该章中间刻有12位银行机构代码 (即支付系统行号) 。专用章所刊汉字, 金融机构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可采用宋体, 12位银行机构代码、“汇票专用章”字样所刊汉字应为黑体。

汇票专用章所刊金融机构名称为“农村信用社联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

对于汇票专用章不清、密押有误, 或因票面字迹不清等原因的转账银行汇票, 代理付款社 (行) 应通过票据交换系统向出票社 (行) 发出查询, 待收到查复后再办理解付。

对于退票时间截止前仍未收到查复的, 应先将转账银行汇票退回原提出行, 退票原因为“查未复”, 待收到查复后, 再通知原提出行再次提出。

转账银行汇票的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应是汇票专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经办人的签名或盖章, 签章必须清晰。

六、其他

除出票金额要由压数机压印外, 转账银行汇票其他各要素均应使用墨汁或碳素墨水填写, 使用经人行批准的打印机打印也可以。

银行签发转账银行汇票, 不得填写代理付款人名称, 但由人民银行代理兑付银行汇票的商业银行, 向设有分支机构地区签发银行汇票的除外。

通过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入的转账银行汇票, 银行经办人员除了要审核汇票正面是否加盖提出行的票据交换章外, 还要审查下列事项:

一是转账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是否齐全, 缺少一联, 银行不予受理, 汇票号码和记载的内容是否一致。

二是是否是伪造、变造的转账银行汇票。

三是是否是统一印制的转账银行汇票。

四是转账银行汇票残损、污染严重, 是否已无法辨认。

五是转账银行汇票与汇票专用章行别是否一致。

六是转账银行汇票是否在提示付款期限内。

七是必须记载的事项是否齐全。

八是出票人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压数机压印的出票金额, 票面金额如全额解付, 是否在“多余金额”栏元位填写“-0-”。

九是出票金额 (包括实际结算金额) 、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称是否更改, 更改的其他记载事项是否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也就是说, 转账银行汇票的出票金额 (包括实际结算金额) 、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 更改的汇票无效;对汇票上的其他记载事项, 原记载人可以更改, 更改时应当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

对《票据法》规定允许更改的事项进行更改时, 原记载人为单位的, 应加盖规定的公章和授权的经办人名章证明;原记载人为个人的, 由其签章证明。

十是“多余金额”与“实际结算金额”之和是否等于汇票的出票金额。

十一是转账银行汇票的背书是否完整、连续。

十二是申请人是单位, 收款人是个人的, 出票银行签发转账银行汇票时是否在汇票正面“备注”栏注明申请人填写的用途。

十三是收款人或持票人是否在转账银行汇票背面“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签章, 收款人或持票人为个人的, 还需填明身份证名称、号码及发证机关。

代理付款社 (行) 应将拒付的转账银行汇票通过票交系统退还给持票人。对伪造、变造的转账银行汇票, 代理付款社 (行) 除了拒付以外, 还应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七、结论

综上所述, 转账银行汇票的审核工作是银行支付结算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保障客户资金准确、及时、安全到账的重要环节。银行经办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真做好转账银行汇票的审核工作, 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迅速、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篇9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我国公司重要的组织形式。根据我国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 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因此,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 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 通常是以经营、技术、资本等的紧密联系为基础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一般是实行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后, 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快速成长起来。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组织发展进步的一种形式, 因其具备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等优势, 日趋成为主流的企业组织形式。然而, 集团企业也因其相对较大的规模, 以及纵向较长的层级体系, 使得自身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大。企业集团在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不断显现, 如1997年日本八佰伴公司的破产, 2004年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子公司财务危机事件和华源集团“9.16”财务危机事件、2008年中海集团韩国釜山公司的“中海资金门”事件以及美国著名投行贝尔斯登等国内外一系列公司的破产倒闭, 表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集团企业的组建放大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弱化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因此, 对企业集团财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

现代财务管理中, 企业的主要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同时, 企业集团财务人员需要对这些财务活动进行核算、记录, 并给之后的各项投融资活动提供角色支持。企业集团的规模之大、层级之多, 决定了它比正常的公司面临更多的财务核算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而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企业不断加快扩张, 跨国集团数量不断增多, 这必然使企业面临更多跨国带来的汇率风险、筹资风险等。

(一) 财务核算风险

目前, 企业集团多采用的是分散式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1. 企业组织效率低, 花费成本高。

每个子公司、分公司、营业部等都需要集团配套外派的财务人员, 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有一定的要求, 而且各地人员之间不可以共用, 成本花费很大。集团通常存在复杂的结构, 包括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 每个层面上的实体都要配备一套财务人员, 这样的三级核算体系使得执行财务流程的核算机构高达几十个, 配置人员上百人, 这耗费了财务体系的大量人力资源。

2.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顺畅。

在企业集团中, 存在众多的驻外机构和控股子公司, 每个实体都存在独立的信息系统和财务体系。但是, 分散的地域、独立的规则、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系统, 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 造成结账周期冗长、错误千奇百怪、数据逻辑混乱, 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难以保证。同时庞大的组织体系, 使得各方在信息沟通上存在滞后性, 影响相关决策的时效性。

3. 企业管理模式受限, 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

分散式的财务组织一方面必须面对低效和成本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制约了其本应发挥的业务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这种能力的制约来源于无法摆脱的会计基础业务处理和财务数据核对耗费财务团队大量精力, 这使深入业务进行业务支持和协助公司进行战略推动变成一句空话。

(二) 投资风险

1. 企业集团缺乏理性的投资策略和可行性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集团, 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来说, 投资决策主要以市场需求或政府需求为导向, 盲目跟风, 市场调研不够充分, 投资可行性论证不科学, 未建立完备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独立进行投资项目系统研究与评价能力欠佳。因此, 投资决策失误较多, 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2. 企业集团在投资时容易盲目多元化, 投资分散, 点多面广, 将有限的资金、人力分散在众多的行业与项目中。

企业集团投资除投资其主业外, 还广泛投资在其他领域, 如金融、房地产等热门行业, 这些投资领域关联性较小, 无法形成合力。事实上, 很多企业集团都存在盲目扩张之势, 企图依靠房产业务这块大蛋糕来分杯羹, 可是如果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和准确的眼光, 不但不利于集团多元化发展, 也会使主业优势丧失, 增加经营风险。

3. 企业集团管理协同效应无法发挥。

从投资组合看, 投资种类越多, 组合风险越小;从投资项目的相关性看, 完全负相关的项目组合, 风险最小。然而,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却未必尽然, 企业进入多个不相关领域, 由于管理工作加重, 又不熟悉相关业务, 而且一些项目仅是参股经营, 无法取得实际控制权, 管理上的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失误相应增多, 一段时间内反而会使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剧。

(三) 跨国风险

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 企业集团在全球扩张的进程不断加快, 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迅速的扩张中, 面临着如下风险:

1. 汇率风险。

汇率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 也是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就企业集团而言, 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及利润, 影响母子公司间资本的跨国流动。同时, 本位币的升值或跌价会给企业集团进出口营业额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都给财务核算带来难度, 财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国际市场上汇率变动给财务活动带来的各种影响, 并设法进行规避或管理。

2. 筹资风险。

对于跨国集团而言, 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筹资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集团子公司是在本国筹资还是凭借母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在世界各金融中心筹借低利率的资金, 哪种筹资方式更为有利, 这都需要对借款成本进行周密的测算, 并且考虑多方面因素, 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所筹集的资金的分配问题等。面对复杂的国际融资环境, 稍有不慎, 就会给企业集团带来巨大的融资成本。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在集团内实行财务共享服务系统, 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分散式的财务基本业务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抽离出来, 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它通过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 并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将公司内跨组织的资源集中在一起, 以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为多样的内部合作伙伴提供财务职能服务。这一组织有着明确的管理结构, 专门负责为母公司的内部顾客们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创造价值的服务, 强化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能力, 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二) 强化集团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运用,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目前,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我国运用并不广泛, 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责任主体对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认识不足, 建立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常常流于形式。而且, 企业外部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例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监管机制体制也未全面建立起来。但是, 该整合框架对企业集团风险应对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企业集团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探索和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营造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从战略层面加强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并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加强信息的沟通。在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决策时, 应实施严格的可行性研究, 避免盲目的多元化和不切实际的投资理念,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层层审批制度, 切不可盲目决策, 以免对整个企业集团造成严重后果损失。

(三) 建立跨国集团风险预警体系, 积极运用各项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由于存在种类繁多的财务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集团来说,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实施控制的必要前奏。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报警系统。企业根据该系统事先发现的迹象或征兆以警示决策者, 提醒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跨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其覆盖面是整个集团;二是各子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主要针对子公司的风险预警。无论在哪个层次, 都应该建立专门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 并遵循“专门性、专业性、独立性”的原则, 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 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同时, 企业集团可以积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如期货和期权, 对企业跨国中所遭遇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

四、结语

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组织形式,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不仅要依靠总部财务部门, 还要集团内部各个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配合,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 为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会计研究, 2012 (12) .

[2]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07) .

[3]王丽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12 (08) .

3G网络配置管理概述 篇10

配置管理是电信管理网为电信网及电信业务提供的一系列管理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可通过配置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网元或网络资源当前配置的控制和监控,以确保3G网络正确有效的操作,以及维护网络总体QoS。

1 3G网络配置管理简介

随着日常需求的不断增加,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网络能力的增减要要,网元或网络资源都需要更新配置参数或者重新配置;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利用厂商增加的新功能或经改善的基础设施,也都需要适当的修改3G网络的配置,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

在网络配置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更新或系统升级分别满短期或长期的需求。系统更新能有效减少故障,改善软件自身缺陷,因此只需要修改现有设备的配置而不需要添加新功能,在数据更新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业务较少;系统升级用于满足客户长期需求,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或设备,系统升级的同时会影响到所有3G网络业务,因此在系统升级过程中需要中止所有业务,直到升级完成才能恢复使用。

3G网络配置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网络当前配置的查询和修改,但在实施网络管理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数据安全性、数据合法性以及数据一致性等问题以避免发生不可控情况。

2 配置管理功能

3G网络配置管理为网络管理提供了两大基本功能:系统修改功能和系统监控功能。

2.1 系统修改功能

3G网络基本配置管理定义了对网元或网络资源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功能,用以实现对网络设备、软件或固件及数据的管理。

(1)创建:网元或网络资源的创建用于3G网络的建立和扩展现在3G网络,在创建一个网元或网络资源之前,需要先安装逻辑和物理装置,然后投入使用。

(2)修改:网元或网络资源的修改可用于修改软件、设备或数据,在修改操作执行前,需要先移除被管对象/网络资源的逻辑连接,修改操作成功后再恢复连接。在修改数据时,需要对受影响的资源进行特殊的控制,以监控吞吐量和业务能力。

(3)删除:当对网络业务估计不准确时就需要删除多余的网元或网络资源,在删除操作执行之前,需要中止所有受影响的网元或网络资源的相关业务,移除网络逻辑连接,待删除操作成功后再投入使用。2.2系统监控功能

系统监控功能是3G网络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监控功能监控网络的运行状态和网元之间数据一致性。系统监控又是通过以下三个功能来实现:

(1)消息请求功能:为了监控网络,网络管理器需要通过请求获取不同网元的信息,网元在收到请求时会根据请求对应的属性值作为响应,网元也可以用文件形式存储并用文件传送机制转发。如果在响应过程中出现通信故障,响应将被存储并在通信恢复后尽快转发,并发送一个异常报告。

(2)消息报告功能:除了消息请求功能,网元还应有消息报告功能。当系统运行状态发生改变,如对象创建、属性值修改、状态改变等情况发生时,网元应发送报告通知网络管理器,并在本地日志中记录。当在报告或转发过程中出现通信故障时,报告将被存储并在通信恢复后尽快转发。

(3)响应控制功能:响应控制功能是为了对消息请求或报告功能的响应进行控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响应控制功能指定消息发送的时间和地点,如可配置消息是否可中转、消息是否需要尽快的转发到网络管理器等功能。以上由网络管理器和网元所提供的功能都可以由Itf-N实现。

3 Itf-N

Itf-N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接口,3G网络的所有资源都是以被管对象实例的形式表现。3GPP TS32.101中定义了网络管理器与网元之间的接口,即Itf-N,在管理参考模型中,Itf-N位于网络管理器与网元管理器,或网络管理器与网元之间,如图1所示。

在网络管理中,相互交互的两个实体分别承担了管理者与代理者的角色,管理者负责发送管理指令并接收代理者发来的通知;代理者负责直接管理有关的被管对象,接收管理者发来的管理指令并向管理者返回结果。管理者与代理者之间的通信就是基于Itf-N实现的。根据3G网络管理的要求,Itf-N的位置存在两种情况,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基于Itf-N实现的网络配置管理可以分为基本配置管理或批量配置管理,基本配置管理只能对某一个网元进行单一的操作;批量配置管理可以对多个网元进行配置管理操作,或对某个网元进行多个操作。在3G网络中,配置管理功能可以由基本配置管理或批量配置管理之一,或两者共同实现。

4 结论

在2G网络配置管理的重点是各厂商独立的网元管理,不同系统之间互用性很低。与2G网络相比,3G网络配置管理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不同厂商提供的设备,提供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允许远程控制,自动优化网络管理,为3G网络提供高效可靠的管理,减少电信网管理成本。

摘要:网络配置管理是网络管理的最基本的管理功能,通过配置管理用户可以方便的进行系统维护、管理和监控网元及网络资源的当前配置。本文分析了3G网络配置管理的需求,配置管理的功能,实现配置管理功能的接口以及3G网络配置管理的重点。

关键词:3G网络,配置管理,Itf-N

参考文献

[1]3GPP TS32.600V8.0.0-2008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Concept and High-level Requirements

[2]3GPP TS32.101V8.4.0-2008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High-level Requirements

[3]3GPP TS32.102V8.2.0-2008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Architecture

国外风险沟通研究概述 篇11

现今仍有很多人对风险消极对抗, 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持悲观主义的态度, 并把风险看作是社会发展中的一股阴暗的势力。其实, 风险并不是现代性的发明。早在20世纪的工业社会, 风险就已经普遍存在, 但当时那只是个人的风险, 并不能构成社会的、全球的, 乃至是全人类的风险。而在现代, “风险”意味着对整个人类而言的全球性的威胁。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 这个“风险”不直接等同于人类社会的利益损失, “风险”更像是一个研究现代社会细微变动的放大镜。风险社会也不仅仅是一个充斥着风险的人类社会, 它更多的意味着社会公众对风险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凸显社会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人们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认知, 才能制定应对风险的决策。

一、风险沟通的研究范畴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风险沟通的关键词之——“风险”。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社会公众, 对“风险” (risk) 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纵观种种关于风险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无论如何风险都是介于真实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如果可以被事先确定或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活动, “风险”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当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和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人们就会发现“风险”常常和一些不受欢迎的现实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雷恩 (Renn) 认为“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它由人类的行为或事实导致的结果引发, 并且直接影响人类的切身利益。 (2) 这个定义意味着人类能够找到行为或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 并且结果会因为最初的行为或事件的改变而不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标准化地衡量, 标准化是因为存在科学的、严谨的因果关系的量化分析;“风险”又具有描述性概念的模糊性, 描述性是因为“风险”承载着人们减轻负面影响的暗示信息。在不同的风险进程中, 风险评估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它需要对风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风险管理则牵涉到社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如何控制、监管风险以便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所以“风险”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对潜在的“现实”的回应。总的看来, 所有对“风险”的定义基本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1、什么是不受人们欢迎的结果, 由谁来决定什么才是不受人们欢迎的?2、人们怎么样限定、量化那些不受人们欢迎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3、人们怎样在一个通用的概念中集合起所有的那些不受人们欢迎的结果, 并且在比较中为它们排列出优先次序。 (3) 当风险的所有特点无一例外地反映到了风险沟通中, 就形成了风险沟通不同于其他沟通的特性。风险沟通起源于风险分析研究, 而不是传播学研究。风险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知情、说服和咨询。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各方为了更好地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和决策而就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交流信息和意见, 这就是风险沟通的过程。风险沟通存在于整个风险进程中,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风险沟通的研究范畴有:风险认知研究, 主要研究专家与受众之间的认知差异、沟通中公众的认知变化;传播者研究, 除专家外, 传媒、公众、其他组织都有可能充当风险信息的传播者;沟通过程研究, 研究各方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公共空间中的民主对话。

二、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

在对风险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中, 乌尔里希·贝克充分肯定了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积极的传播功能:“对已经确定的风险的定义就像是一支魔棒, 在一个对自身造成威胁的迟钝的社会, 它可以激活政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公众 (大众传媒) 对风险的揭示就成为流行的思想狭隘的‘更多同样的事’这一态度的解药”。 (4) 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能否完整地呈现风险议题、有效地促进风险沟通以及深入地阐述公共政策议题, 是风险沟通研究关注的焦点。

人们接触到的大多数的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直接的个人经验, 与外界的信息引导关系不大。但是对其它间接风险的认识, 基本来自专家和风险管理者、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政治团体或者是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的陈述。如果把有效启发认作风险认知的重要环节, 就应该注意各种不同的风险社会表达, 比如说在媒体中的风险信息传播, 而不是统计学中关于意外事件的比率。对风险信息获得的各种不同的方法是可能预期的, 怎样加工处理风险信息、以何种方式传递都是可以控制调节的。媒体对风险的预期也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 如风险是否能得到公众的承认、公众可以承受多大的风险等。媒体需要处理复杂的风险信息, 但一些时候风险可能在媒体的表达中被“放大”, 也有可能被“缩小”。这就是“客观”的风险和“感知”到的风险的根本区别。风险本身是一个语义的集合体, 它附带着与风险相关的很多其它的信息, 仅仅依靠各种途径的信息传播是不可能做到对风险事实的完全感知的。要解决“放大”或“缩小”的难题, 人们经验性的主观判断必须参照专家的意见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因为公众一般倾向于接受确切的信息, “发生”或是“不发生”, 确切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判断, 而风险沟通中传递的不确定信息只会让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在面对具体的风险时, 公众的知识依赖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科学家往往主导着风险沟通进程和风险沟通中传递的信息内容。 (5)

法国奥立威·布拉斯 (Olivier Borraz) 等研究者对风险议题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构建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考察, 他提出了两个研究取向:已经存在于社会中的风险怎么转变为社会公共问题, 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风险, 为什么有些能够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 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 而有些却被我们忽视;另一种研究路径是已经形成的社会公共问题中的风险因素是怎么被凸现出来的, 一般性的公共问题怎么转变为风险议题的。奥立威认为, 在风险议题的形成过程中和在社会公共问题的议程设置中, 社会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应该被仔细研究。 (6)

风险议题同时也有赖于媒体的呈现, 媒体承担着将无形的、不确定的风险具象化的主要任务。另外, 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使用大众媒介。人们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系统阅读新闻报道, 普通的读者只是粗略地浏览新闻标题, 跳读某些文章, 仔细研读个别报道, 其它信息则可能完全被忽视。报纸上的图片、广告、电视在传递风险信息时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可视化和生动、鲜活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新闻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不因个体而隔绝。人们常常会与同事、家人、朋友讨论从媒体接收到的风险信息, 信息在社会环境中的流动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们对风险认知启发式的印象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仰赖社会结构。

三、风险沟通过程中的传受互动

传播 (Communication) 的理想过程是:传播者 (通过编码器发出信息) , 经由数个传播载体的传递 (媒体、社会群体、个体) , 最终到达受传者 (经由解码器接收信息) 。信息沟通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信息传播者的编码器和受传者的解码器对信息的解读是相同的, 同时传播载体传递过程中的“噪音”不会使信息扭曲失真。风险沟通的过程与一般的传播过程一样, 风险信息的失真一方面来自于风险的传播者 (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政策的制定者) 与社会公众对信息的编/解码不同,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风险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带来的“噪音”干扰。

哈贝马斯的《交往互动论》为风险沟通提供了社会沟通的理论基础。哈贝马斯认为, 参与沟通的各方之间在对话的过程中互动, 他们的意见和立场在整个协商过程中处于开放的状态, 各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 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相互理解 (understanding) 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在对话的过程中, 各种意见按照支持度排列出优先次序用以影响风险决策, 而争议大多来自于风险和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时, 参与风险沟通的各方之间的信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风险沟通与一般的大众传播不同的地方, 信任的建立与否和牢固程度直接决定着风险沟通的成败, 决定着能否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决策, 对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有关风险沟通策略、沟通过程和不同利益团体在风险决策中的社会参与的学术研究中, 学者们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技术论观点, 部分学者认为, 有关技术的风险议题应该交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来处理, 社会公众则被认为不具备对这类风险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风险沟通此时被简单地看作知识普及和公众受教育的过程, 由政府部门或是专业机构将风险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社会公众。另一种是民主论观点, 这类观点涉及公平、正义, 认为公民应该拥有决定他们生存状况的共同决定权。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普通社会公众之间进行的具有建设性的对话就是风险沟通, 风险决策则是这样一次民主对话过程的最终结果。威廉姆·莱伊斯 (William Leiss) 认为可以从最基本的三点对风险沟通进行改进:传播中对“科学术语”的转换;指明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传播介于科学和社会之间。他希望通过对传播内容中细节的最小程度的改变达到对整个沟通效果的影响。这三点从学术的角度上很好理解, 但是要真正付诸于风险沟通实践很难。风险沟通过程中所有的社会参与者都要面对其它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提问, 社会公众的在场使得整个风险沟通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单独的散漫无组织的风险沟通行为被整合, 风险议程的各个社会参与者被迫在大讨论中接纳其它的意见不合者, 最终的公众讨论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风险决策。所以在这个中间我们就会发现, 风险沟通本质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因为处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中, 这种学习的过程也不可能是一个线性的、阶梯状渐进的过程, 各种曲折、甚至倒退都有可能存在, 毕竟很少有人能预见到风险事件发生的真实情景。

总之, 风险沟通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风险沟通伴随着20世纪风险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同时它又是21世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风险沟通是一个多层次的传播过程, 包括了所有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风险沟通进程, 概述了风险沟通的研究范畴和风险沟通研究中的两个研究重点, 即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研究和风险沟通中传受互动研究。风险沟通是一个多层次的传播过程, 包括了所有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

关键词:风险沟通,风险社会,民主对话

注释

1 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 Ortwin Renn (1998) :Three decades of risk research:accomplish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Journal of R isk R esearch 1 (1) , P.49~71

3 Leiss, W. (1996) Three phases in the evolution of risk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45 (May) , P.85~94

4 乌尔里希·贝克著, 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Fischhoff, B. (1995)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unplugged:Twenty years of process, R isk Analysis 15 (2) , P.137~45

上一篇:伊朗电影下一篇:教学要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