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2024-12-27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精选12篇)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1

一、银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和大银行倒闭事件, 世界各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银行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 国内监管机构也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2年9月)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04年3月)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2004年12月) 、《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 (2005年3月) 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风险管理攸关银行体系稳定, 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关系经济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任务。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 贷款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 信用风险的回避。

它使银行受损失的概率降到零, 因而是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最彻底的方法。

2. 信用风险的分散。

常见的分散贷款信用风险的做法是规定单一客户授信比例, 通常是规定银行对单个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余额或净额的一定比例。

3. 信用风险的转嫁。

贷款信用风险的非保险转嫁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保证, 商业银行以保证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 可以将贷款风险转嫁给保证人;抵押与质押, 即银行要求借款人以其财产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或质物作担保发放贷款;贷款出售与证券化, 贷款出售就是银行在贷款二级市场上将贷款本金的回收权出售给对方, 同时也将与贷款有关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对方, 贷款证券化同时伴随着贷款的真实销售, 贷款信用风险转移给了特设机构。

4. 信用风险的控制。

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有:健全审贷分离制度, 提高贷款决策水平;推广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提高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贷后检查工作, 积极清收不良贷款。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变量发生变化而导致银行出现巨大损失。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一般可以归结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这类风险的防控主要通过加强市场研究, 关注国内外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 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变化的走势, 并采用各种避险工具, 尽量减少因市场变化引起的损失。

(三) 操作风险

1. 操作风险的介绍

包括了法律风险、欺诈风险、技术风险等。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四种, 分别为内部操作流程、人为因素、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这类风险主要通过内部控制的各种手段, 减少道德性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 以及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减少技术性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 操作风险按损失类型可划分为以下七种: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风险;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风险。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

各国商业银行和各监管当局都日益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监管。2003年2月, 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 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概括出10项原则。2004年6月, 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2006年10月, 巴塞尔委员会修订后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专门为“操作风险的监管”新增一条原则, 同时还制定了评估该条原则执行情况的8条必要标准和1条附加标准。2005年3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 对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13条要求。2007年5月, 中国银监会又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该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三、健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

(一) 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风险管理需三道防线, 而这三道防线各自由银行的经营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控合规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三个部门在风险防控上存在着交集, 需要各司其职、明确分工, 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此外, 各部门的相互制约应当适度, 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需要计成本, 讲效率。但是, 银行往往存在着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问题:银行风险部门往往是一人做业务, 二人管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层级过多, 造成决策链条过长;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太细, 造成相同的检查重复进行, 经营部门往往不堪重负。

(二) 在风险管理中, 应减少过多的重复监督、重复检查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内控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风险管理部门对经营项目风险管理的监督之间可能出现的重叠和交叉。

2. 出现在内控合规部门和内部审计之间。

内控合规部门和内部审计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监督对象不尽相同, 前者主要监督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 而后者是在上述两部门以外, 再加上内控合规部门;其检查范围的大小不同, 前者检查的个体数量很大, 而后者则是抽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 但比前者检查的范围要大。

当然, 这不仅造成内控资源的浪费、风险管理成本的猛增, 还会引起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满和抱怨, 因为它需要接受多重检查。

参考文献

[1]冯敬红, 孙丽.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7) .

[2]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 2006 (7) .

[3]李高芬.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与经济, 2006 (2) .

[4]沈炳熙.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及其职责.中国货币市场, 2011 (7) .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我行持续健康发展

——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华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说: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近,我又在重庆大学聆听了陆静博士关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

系》的两次讲课,因而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其价值的创造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那么,结合实际,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是什么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回答如下:

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

(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

(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

1、授信审批小组;

2、财务审批小组;

3、反洗钱管理小组;

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

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

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

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

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

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

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8、公章管理制度;

9、atm机管理规定;

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机制建设

1 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防控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已经引起银行、监管部门、政府普遍关注,探索和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1.1 商业银行在软、硬件建设上存在风险

伴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硬件”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电子化设备更新与柜面业务未达到完全同步发展;二是存在着网点建设、拆迁改造及硬件办公设施配备参差不齐;三是后台系统维护影响部分柜面操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软件”建设中也同样存在不少风险:比如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有的柜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有的管理人员在具体经办业务时“人情大于制度”,不按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存在制度不能认真执行的现象。致使本来很好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制约着风险管理的良性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多未建立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未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价,未建立针对风险管理体系的纠偏和纠错机制;特别是当前经营管理绩效评估办法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考核机制过多地对短期收益进行关注,而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长期下去,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1.3 良性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商业银行同业竞争越来越明显,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要想战胜对手,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一套适合本行实际的风险管理文化,有了这个“法宝”作后盾,商業银行的竞争力就会明显得到加强。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并未建立。在具体办事过程中,商业银行员工的全面风险意识不高,还没有认识到完整的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所有这些都制约着良性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1.4 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得到有效支撑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不畅的原因有很多,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控流程仍然滞后,业务管理环节的岗位职责划分不够清晰、风险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的衔接无法有机统一。二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对有限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处理,没有形成一套真正适合自身风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信息实时监控、风险预警以及风险的及时报告工作大打折扣。

2 针对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搞好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放眼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立足工作实际确保业务发展稳健经营,内控管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建立合规经营、合规操作的经营观念上,还需要将风险防控理念贯穿始终,从而达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作用。

2.1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严防风险发生。商业银行要想搞好全面风险管理,就要多措并举。一方面通过对日常网点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管检查、柜面自查、员工行为排查等一系列方式,严密防范和控制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及形成风险隐患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管理层的责任心,达到层层管理、层层防范的作用。

2.2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有效避免风险发生

规范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防范风险发生的“有力武器”。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引入激励约束长期化的管理方式,将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纳入总体发展战略,避免以长期风险为代价的短期行为,以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搞好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风险防控“不留死角”,以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为最终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建设。

2.3 引进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注入了活力,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一是引进先进的识别、监测、计量、评估、报告、处置风险管理工具,探索事实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以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实施风险提示,发挥风险管理“防患未然”的作用。二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科技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设计风险管理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借助征信系统、客户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信息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

2.4 全面风险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不论是哪个行业,哪个系统,大凡搞的好的都是有人才在那里发挥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搞好风险管理,就必须重视人才,做到“以人为本”。一是建设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锻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育,注重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二是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理念、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三是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人员价值尊重的氛围,使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建立起强烈的价值归属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为防范风险献计献策,认真工作。四是加强员工思想排查和教育。员工自觉的思想约束是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前提。一方面在加强员工思想排查的同时,注重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风险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所有员工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自上而下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环境,做到人人关心风险、把握风险和控制风险。

2.5 加强合规风险管理,营造合规文化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商业银行要想搞好全面风险管理,就要在合规管理上做文章。一是要努力学习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授权岗位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内控优先原则,严格内控标准,任何人、任何业务都必须处于内控制度的控制下,任何情况下不能出现例外。在全行内部倡导合规理念的同时,强化每个岗位,每个人的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风险管理模式。二是要全行上下营造合规文化氛围。合规风险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演讲、知识竞答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合规的重要性,犯规的危害性,扎扎实实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全行营造“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文化理念,使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自觉从思想上筑起不违规、不违纪的“防火墙”,努力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氛围。

2.6 加强监管审查,提高内审管控力度

加强稽核检查,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始终要把资产质量、内部控制和风险导向作为审计重点,着重把安全保卫、财会、信贷、事后监督等业务纳入核查范围。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稽核检查活动和滚动式审计,不断地排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风险隐患,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遏制风险。对发现的违规责任人按规定进行处罚,落实违规责任,提高违规成本,增强员工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远程监控中心,对全行所有网点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发挥远程监控中心在监督营业网点业务操作、差错事故、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

[2]赵强,孙艳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8).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4

1、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内涵

(1)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类型。世界各国位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经历不同的历史过程, 处于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惯。这些差异决定着各国发展小额信贷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围绕这个基本的认识, 各国对于小额贷款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综合世界范围内对小额贷款的认识及实践方式, 本文所界定的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类型有: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即指基于农户的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担保的贷款。针对这一类贷款可根据“先评级, 后授信, 再用信”的原则, 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二是农户小额担保贷款, 是指向农户发放的, 由自然人提供全额连带责任保证的贷款。三是农村专业组织成员联保贷款, 是指农村专业组织的有关成员组成联保小组, 银行按照联保小组缴存联保保证金的放大倍数向联保成员发放的、专业组织监督使用的、联保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四是个体工商户保证贷款, 是指对个体工商户发放的, 由自然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贷款。五是商户联保贷款, 是指符合规定的生产经营户组成联保小组, 银行按照联保保证金的放大倍数向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由联保小组全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贷款。

(2)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定义。基于本文所界定的小额贷款的类型,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定义是指商业银行以城乡全体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为特定目标客户, 利用自身实力和信誉持续地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或代客户承担债务, 并以客户支付利息、费用和偿还本金或最终以承担债务为条件的一种经营性行为, 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户或个体工商户提供一种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00元以上, 50万元以下。

在这里小额贷款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一是小额信贷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它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 向目标客户提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自我发展机会, 贷款的目的是用于经营性再生产, 而不是用于个人消费或其他目的, 并且将农户和商户当作正常的经济社会成员来看待, 要求借款人必须全面地承担经济责任, 而不是简单的扶持与帮助。这样, 小额贷款才能遵循正常的市场规律运行并持续地发展, 而借款人也不至于对银行产生依赖, 这是将他们纳入正常社会轨道的前提, 也是开发他们潜质的前提, 并最终符合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目标。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扶贫方式, 而是将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方式与扶贫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2、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特点

小额贷款的类型以其规模、服务范围、客户特征等不同而千差万别, 其共同点在于它们均汲取非正式借贷中的合理部分为己所用。本文认为,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对象是农户或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的对象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多数是农村的富农和个体工商户, 贷款目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且银行对贷款进行全程同步监测和管理。二是无需提供抵押品或质押物。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质押物, 仅凭自己的信誉或担保、联保的方式就能取得贷款, 并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三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需要对借款方的道德信誉、经济效益、经营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以降低贷款的风险, 保证国家资金财产的安全。但银行自身在贷款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四是合同规定资金的用途。借款方对资金的用途需按照合同所规定的用途执行, 银行加以贷后监督和管理, 利息稍高于一般性贷款, 足以弥补包括资金成本、交易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项目。五是产品的获利能力较好。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逐渐富裕起来, 小额贷款有市场、有需求, 目前银行的获利能力较好。

二、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主要风险

前花旗银行总裁Walter Winston说过, 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格林斯潘也说过, 银行业的任务永远是衡量风险、接受风险并且管理风险。可见, 银行经营需要防备各种不同的风险, 而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最主要的风险是贷款风险。所以要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首要任务是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发展时间比较长, 已经有很多相当成熟的方法。而小额贷款发展较晚,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型来度量信贷风险。总的来说, 银行在小额贷款业务上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道德与信用风险

小额贷款类型中有些采用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方式发放, 由于受自身力量的限制以及小额贷款庞大的工作量, 在评估农户信用程度时一般依靠当地政府的力量, 即通过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调查摸底和分析咨询获得一些经济数据, 以此核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 而这些数据往往并不完全准确可靠。但从实际的调研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道德风险较小。

2、市场和经营风险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市场下生存的, 如果经济的动荡、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市场环境的萎靡都会加剧贷款后的风险。而且小额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个体工商户, 投资的重大失误, 市场环境的某些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毁灭性的打击, 从而加大贷款的风险。

3、借用分离的风险

一些借款者在贷款后可能去另一个地方谋取发展, 这时当地银行部门的监管很难实施也很难发挥作用, 这种借与用的分离加强了风险。

4、还款期限设置风险

目前银行所设置的还款期限不是很合理, 导致借款人由于忘记或在外务工而无法及时还款, 或者在农民没有钱或需要用钱时催缴还款, 这样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

5、贷款操作和贷后监督管理的风险

信贷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 没有做好贷款前的调查和审查工作, 或利用私人的关系给熟人贷款, 而不去考察借款人是否为合适的贷款对象。并且在贷款时虽然银行规定借款人必须严格按合同要求使用资金, 但信贷人员还是无法一一入户检查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资金利用率情况, 导致贷后监管不力, 从而引发贷款风险。

三、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如今银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员工的工资普遍较高, 导致一些员工产生了骄傲自满的心理, 在信贷工作中有所懈怠, 认为防风险是个很繁琐的过程, 尤其体现在领导层和管理层。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塑造一种良好的风险意识文化, 在潜意识中认为贷款业务只是信贷员的事情, 在面临风险时, 很多时候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由于风险意识不强, 多数银行更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来防范风险的入侵, 一旦贷款批准并发放给客户时, 银行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力将大大减弱。

2、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缺乏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比如对借款者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没有对信用评级高、还款及时的客户给予再贷款时增加贷款额度或放宽还款时间的激励。对信贷员的激励机制也不明显, 只要求信贷员“保贷、保放、保赔偿”, 没有将信贷员业绩充分的与绩效考核挂钩,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抹杀了信贷员的积极性。同时, 也缺乏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激励机制, 人民银行没有对收贷率高的银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客户再贷款优惠的权利。

3、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据调研情况, 很多商业银行认为目前小额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信贷业务流程缺失或者不能有效正常运行, 致使在贷款各个操作环节出现随意性, 过程中不能做到时时监督, 一些重点关注点更是无人问津。信贷人员在上岗前很少人进行过培训, 职业素养不高, 在入户调查时难免有济公为私的现象, 或者把钱贷给自己的熟人, 或者是急功近利的心理, 对信贷人员缺乏监督。各个部门的操作不衔接, 大多没有内部牵制机制, 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

四、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全面风险管理

1、全过程管理

对于小额贷款申报、审批、发放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每一个步骤的监督, 才能对小额贷款风险进行更好的管理 (见图1) 。因此, 小额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整个流程, 并制定相应的流程说明。当有客户申请小额贷款时, 以便其他参与部门能够清楚本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这样做既有利于各个部门的衔接, 又有利于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整个流程中应把加强风险的防范作为重点, 尤其是贷后管理时发现贷款不能按时收回的, 要作为不良资产加以处置, 比如采取一定措施对贷款进行追讨, 对借款人员加以惩罚等, 努力把风险降低在最小程度。

2、全员管理

考虑到效率和安全的问题, 由小额贷款信贷员“保放、保贷、保赔偿”, 使信贷员放款的积极性降低, 银行的收益因此也受到影响。加之, 将风险全部转嫁给信贷员也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

商业银行要想降低小额贷款的风险, 必须从全员的思维出发, 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根源 (见图2) 。调查收集客户资料时, 采取客户经理双人调查的方式, 并在培训中加强客户经理的职业素养, 杜绝偏袒的现象, 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经营部在具体实施经营活动时, 要时刻反馈借款人信用风险信息, 一旦发现不可控制的风险, 便可终止。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部是风险防范最为关键的环节, 应根据各部门的预警评估制定信贷经营管理方案、工作措施和监督计划, 并予以实施。此时信贷风险管理委员要根据信息的反馈, 选择和调整信贷经营策略、管理措施方案并解决。理事长、理事会直至社员代表大会在最后的环节要进行更全面更仔细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通过对组织从上至下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 以确定部门职责和全员职责, 并且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要相互配合并予以监督, 从而层层规避

3、全方位管理

小额贷款作为银行的业务之一, 必然也涉及到银行各个方面。为了更有效的规避风险, 除了上面所说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外, 还必须从银行系统内外全方位地来防止风险的发生。

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不断的改善信贷环境, 完善小额贷款机制, 农户和商户的信用意识和还贷意识才会逐渐增强。同时在贷款的业务流程上做好防范工作, 加强每一步骤的监管, 比如入户调查贷款是否用于合同规定的用途, 经营状况是否足以能偿还贷款等。还可以借鉴美国法律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规定, 规范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 用国家法律手段加以控制。最后银行可以通过与保险部门合作, 让客户以入保的方式在贷款前按贷款金额交取一定比例的保险金, 这样当客户因突然重大灾难不能按时还款时, 可以由保险公司以理赔的方式代以偿还, 这样银行就可以在面临突发事件时, 能够转嫁自身的风险。在这方面, 国内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践, 主要有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和“安贷保”。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在小额贷款这一项业务上, 要想获得更好的收益, 就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切实有效的行动, 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降低在贷款前、贷款中以及贷款后可能遇到的风险。风险的降低意味着成本的降低, 从而也意味着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

摘要: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对小额贷款认识的基础上界定了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内涵, 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现状, 最后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防范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8) .

[2]刘晖: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J].当代经济, 2008 (10) .

[3]于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3) .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5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当今全球商业银行所追求和实践的最佳风险管理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缩短管理差距、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构建全面风险模式的重要一环和主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bY,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11)0l一0084—0

3一、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表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自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SO(Comx“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颁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协议、框架以来,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了巨变,即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对各类风险实行全面、集中管理的模式转变。它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 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

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并必将对整个金融领域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十年代以来,其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发展相当落后。直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开始探索并积极实践,借鉴并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佳捷径。2008年中国启动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准备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现状

(一)风险识别环节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和考验。风险识别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风险因素、性质以及后果,识别的方法及其效果。风险识别分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由于风险处于多维状态,因此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制作风险清单分析风险种类是分析风险事件原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使用专家调查列举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方法等。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已开始运作,但是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单一陈旧,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素质和能力比较低,过多关注信用风险的识别。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缺乏有效风险识别。

(二)风险计量环节

风险计量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准确的计量结果需要良好的风险模型,例如针对信用风险的RISKME7FRICS、CREDIT~METRICS、KMV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Ⅵ峡模型等。模型开发任务艰巨,难度在于其所采用的数据源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充足性,以确保最终模型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并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认识到各种计量方法的优劣,关注模型风险,采用压力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补充,并注意到银行自身需具备的有关条件。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

业银行的风险计量基本处于空白,个别模型处于开发中,采用模型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实际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风险监测环节

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S),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趋势,确保能将风险预先识别出来;二是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或控制的措施及其效果和质量。满足不同风险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关于风险状况的多样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构建强大、动态和交互的风险监测报告体系,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直接反映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初步实施,初步建立若干量化的监控指标,但不成体系,偏重于信用风险,未完全覆盖其他风险领域,尚缺乏对风险因素科学系统的评估,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支持。

(四)风险控制环节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与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管理部门,最终到达高管层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分层级的风险控制的组织和人员已明确,从制度、技术、人员设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业务单位和产品的关键风险点有明确揭示,初步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但在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的匹配性方面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风险控制的程序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对策

在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视角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辅助部门为主体,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处理的科学分工和协调配合,实现系统、全面、集中和专业化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首先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的大小。对商业银行来说,绝大部分不增值的活动和流程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

衷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商业银行来讲并无任何价值附加,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其次,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此外,业务流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并行而非顺序方式,这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使许多需要共享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和信用的评估等转为同步方式。

(二)以金融创新为中心,创建多样化业务流程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而不必事无巨细,以繁驭简。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满足顾客在质量与时间方面的要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在业务处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以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的流程。经过初步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度风险的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加以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三)超越组织界限,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业务流程再造强调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提高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应不囿于现有的组织界限,而应专注于整个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非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如在消费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借助于一套精密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把原来的信用审核员、估价员等专才的活动压缩为交易员一人的工作,减少活动的传递和重复.提高了流程的效率。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四)打破传统作业方式。实现业务整合各个部门的工作如果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最终结果.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工作组来完成,所产生的新工作不再围绕各自的具体任务,而是共同的最终结果。如商业银行目前正在组建和运作的各种业务处理中心(如贴现中心、个贷中心等)就遵循上述原则。通过成立工作团队和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几乎所有的相关工序都

可以同时进行,至少会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如可以将连续和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所谓同步工程,是指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而连续式流程是指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只有在前一环节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环节都按先后顺序进行。所谓平行式流程,就是将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分开,同时独立地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成果进行汇总组合。平行式处理的风险在于:虽然各工序按标准进行,但偏差总是难免。且所有的偏差只有最后才明确地暴露出来。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共同特点是慢,即流程周期长。商业银行目前对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的改造,正是将连续流程改为同步流程的一种可贵尝试。(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凡是电脑能完成的都交给电脑去做,只有电脑不能完成或需要人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才交给人脑去做。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繁琐重复的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去做,人脑只做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或需要人脑把关的少数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流程中,由于被分开来的工序较多,因此需要审核与监督来把分开的工序再“粘结”起来。而通过流程优化,组合多个工序,减少了连接点,增强了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了审核与监督。

(六)提供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问的单点接触

周口银行全面推行柜员等级管理 篇6

今年以来,该行将柜员等级管理作为打造周口银行品牌形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以往试点柜员等级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口银行柜员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将基层一线前台、后台内勤人员全部纳入等级管理考核,考核主要从柜员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两方面进行,通过业务知识考试、点钞比赛、电脑输入比赛后,根据成绩考评出四级柜员、三级柜员、二级柜员、一级柜员。柜员等级实行动态管理,直接和工资挂勾,按级实行差异化的岗位工资,每年评定两次,级别能升能降。

为确保柜员等级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保证工作的顺利、规范、有序开展,该行成立了柜员等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评级工作和对人员分工、考场布置、考试规则、考试纪律等具体环节都进行了精密部署和精心安排,各部门明确分工,协力合作,圆满完成了本次综合柜员评级工作。此次全行28个营业网点的400多名一线员工参加了评级,通过柜员业务知识考试、点钞、汉字输入等业务技能测试,最终257名员工通过了定级评定。

通过全面推广定级管理,在广大员工中形成了知不足、补短板、争优秀、抢先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提升文明服务水平的热情,柜员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建立起员工收入与贡献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同时也为该行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找到侧重点,为周口银行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略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 篇7

一、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理念

为使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逐步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其风险监管理念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 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转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 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受到诸多指责, 因此我国金融监管的重心逐渐向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活动倾斜, 主要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 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了以流动性为主要监管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应该重视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微观审慎监管, 还应重视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导致的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2. 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和前瞻性监管转变。

回顾西方国家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演变历史可发现, 其监管历程都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加强监管—金融活动萎缩—放松监管—金融创新”的多次循环过程, 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创新与监管是一种追求平衡的博弈, 目的是将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深化发展的原动力的同时, 利用金融监管将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为防止金融监管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将创新活动纳入有效监管, 应加强监管的前瞻性。

3. 实现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并重转变。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尤其是表外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业务范围已涵盖证券、保险及银行等各行业, 当存在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产品的交叉业务时, 仅仅依靠机构监管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只有釆取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对金融产品创新实施有效监管。

二、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使得作为危机导火索的以信用衍生品为首的金融创新产品市场遭受重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不力, 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发展, 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 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实行分类监管。

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有三类:一是创新活动为竞争驱动型创新, 是指各商业银行为夺取市场份额, 增加企业利润而釆取的创新举措。二是创新活动为风险转移型创新, 是指银行企业为了转嫁或分散金融风险而采取的创新举措。三是创新活动为监管规避型创新, 是指商业银行利用监管政策的漏洞而采取的创新举措。对于第一类创新活动, 应引导商业银行识别其中的金融风险, 只要风险可控且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可采取定期检查和审慎监管的原则。对于第二类创新活动, 应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予以鼓励和支持, 并积极在业内进行推广。至于第三类创新活动, 应果断采取措施调整和修改相关监管条款, 发现违规行为, 立即严肃处理。

2. 完善监管手段和提髙监管技术水平。

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完善各种监管手段, 对金融产品创新活动既可以使用政策指引、窗口指导、道义规劝和诫勉谈话等柔性监管手段, 也可使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量化管理手段。当前, 监管部门应注重提高量化监管水平, 在此基础上, 与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 了解内部模型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加以指导和监督。此外, 应完善创新产品监管信息系统和各类征信数据库,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以此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非现场检查, 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

3. 完善金融创新相关立法。

目前, 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都未明确提出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问题。由于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 由金融衍生产品所导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无法加以监管。因此, 应加快有关立法, 从而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责职和权利, 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三、完善风险监管协调机制

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业务具有跨机构、跨市场的特点, 鉴于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现状, 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协调机制, 防止出现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监管协调包括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政府监管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具体讲就是:

首先, 应在中国人民银行 (包括外汇管理局)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防止由于信息不畅所导致的监管效率下降。

其次, 国内监管部门应加强与金融稳定论坛 (FSF) 、国际会计准则协会 (IASB) 和巴塞尔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监督职能约束商业银行的各种创新行为。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8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与国际先进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相比, 在观念、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 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来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机构COSO提出的。COSO在2004年9月正式发表的文本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人员负责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整个企业当中, 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主体的潜在事件, 来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 并为企业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COSO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阐述, 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就商业银行而言, 全面风险管理涉及从董事会、管理层到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等各个层面的部门单位, 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领域, 具体包括风险战略制定、业务流程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风险管理技术更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人员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塑造等内容。

二、中国引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 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 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因素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和全球化。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交织在一起的风险因素, 各国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西方, 美国银行设立了分管信用风险的信贷委员会、分管利率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资产负债委员会、分管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的操作和合规风险委员会、分管资本配置的风险和资本委员会;德意志银行的情况也和美国相似, 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建设, 是因为全面风险管理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1) 全面风险管理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将商业银行所有的风险集中考虑和统计测度, 这样不仅全面考虑了各种风险, 而且避免了各部门间的重复分析、重复测量的成本, 提高了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率。 (2) 全面风险管理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后, 可以集中大量的风险单位, 根据大数定律来估计风险的成本大小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通过集中处理这些风险单位, 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原有的风险评估模型, 有效控制各种风险, 并且通过投资组合分来散风险。 (3) 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银行的利益关系人。商业银行通过采取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可以向其投资者提供更完善的风险信息, 使其投资者的投资更加准确, 增强了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信心, 客观上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了加强风险管理对其经营和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04年, 中国建设银行创建的“金融风险管理平台工程”项目在全行系统正式全面推广实施, 第一次将国际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思想体系和标准方法引入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 并且全面加强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同年, 中国光大银行也将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作列为全行的首要任务, 并且以防范新增风险为重点, 逐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随后,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也相继实施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改革, 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加入到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中。然而, 中国商业银行和国际先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相比, 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由于各种因素,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风险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风险管理中, 主要以信用风险为主, 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国内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深入贯彻, 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职员, 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逐级递减。三是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好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一些商业银行的员工并没有理解实行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 而降低成本某种程度上就是提高银行的利润, 他们有时错误地认为风险管理的加强是对业务发展的限制。

2. 风险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

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设立统筹整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 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自成体系, 整个银行尚未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管理体系。二是商业银行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无法充分贯彻独立自主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三是缺乏掌握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高级人才, 银行内部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

3. 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 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对定量分析方法不够重视。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 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高级数理统计模型、现代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 差距很大。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业务信息不完善, 银行就很难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 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商业银行不健全的信息系统, 将可能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增大了金融风险量化管理的难度。

四、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在当今世界,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金融风险日趋复杂。为了减少风险损失, 中国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势在必行。

1. 培育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汇丰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庞约翰曾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将产生一批成功的银行, 而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是中国银行向市场化成功转型的当务之急。”中国商业银行中不仅要在风险管理部门强化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而且要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每个部门和业务岗位中, 要责任到岗, 落实到人。要培养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就要充分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将全面风险管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提倡和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中国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 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 建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下设多种委员会, 其中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 而审计委员会负责对银行内部控制的审核。全面风险管理要形成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 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其他业务部门共同配合的新体系。 (2) 实行矩阵式风险报告路线。商业银行中要实行矩阵式报告制度, 银行各个业务部门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向商业银行总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并接受其领导与监督, 同时, 它也向本业务部门报告风险状况。同样, 商业银行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除了向本行领导报告外, 还应该向上级行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信息。这样的矩阵式风险报告模式有利于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 要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实际, 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纵使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有着比中国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在学习与模仿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时, 也应同时考虑到本国银行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3.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战略与技术。

(1) 风险管理战略要与业务发展相协调。中国商业银行建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与银行实际业务发展速度基本一致, 不能仅仅片面追求金融业务增长, 忽略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要明确本行可承受的风险程度, 在风险承受范围内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在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下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 健全科学的商业银行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建立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关于信用风险, 传统上是用“5C”分析法, 但这种方法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现代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风险度量模型, 能更好地将风险量化。关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可以通过VAR方法量化。中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时, 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模型研究和对数据系统的建立和运用。 (3) 积极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商业银行自身要建立银行内部的评级体系, 这也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 现在已成为全球银行发展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目前, 国内许多银行都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技术标准, 积极建设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同时, 要学习国外银行的成熟经验, 引进其评级技术, 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要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培育专业化的风险评级队伍, 逐步建成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参考文献

[1]姜虹.浅谈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 2009, (5) .

[2]陈幼惠.借鉴国际经验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J].经济师, 2008, (5) .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9

从定义看, 内部控制的诸多定义中, 被普遍接受的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 即:企业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由董事会、经理 (管理) 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而全面风险评估的定义, 也是COSO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的, 即:全面风险评估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 服务于战略制定和企业各层次活动, 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类潜在事件, 并按企业偏好管理风险, 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保证, 由董事会、经理 (管理) 层和他员工共同实施。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内容控制与全面风险评估的实施主体、目的是一致的, 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 (管理) 层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且都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对象和范畴存在差异, 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是财务和经营活动, 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看, 也存在区别和联系。内部控制包含三大目标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和五大组成部分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即:企业目标 (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8要素 (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 、各个层级 (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业务线、下属各子公司) 。根据这两个架构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其实是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在内部控制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之上, 增加了目标设定、战略目标、事件识别、风险对策四项内容。

从这两方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 客观上风险因素多

我国各类银行都曾因对风险的控制不到位导致过损失, 有的甚至承受了巨大损失。与大型银行相比, 中、小型商业银行本身实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也比较薄弱, 如果风险控制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极易诱发系统性风险。

(二) 内部控制存在缺点和弊端

未设置独立的、专业化的部门来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和分配资本工作职责是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问题所存。同时, 此类银行中流行的风险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与国际上先进的、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存在很大差距, 相对落后, 不能有效反映操作风险大小、风险水平、风险布局结构。而且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 也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三) 忽略了风险之间的联动性

目前, 中小商业银行通常对各类风险采取单独、割裂的处理方式, 忽略了其中的联动性。

三、国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现状

目前,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而且很多大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规划已经形成并在逐步推进。比如工商银行, 引入了COSO ERM的框架和理念, 建立了以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了相关授权方案, 确保权力、决策、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运作机制。此外, 还设立了首席风险官, 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从治理、方法论、政策制度、基础数据、IT系统等方面系统、深入实施了新资本协议, 强化系统建设和数据汇聚, 加快推进风险计量技术的研发, 风险管理能力、水平、效果和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日渐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再比如农业银行, 制定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 并明确实施时间表、任务书, 于2009和2013年建成了内部评级初级、高级法体系。

四、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建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建议

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经验, 在现有运营体制机制的基础上, 选任并压实风险总监责任, 建立职能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 设立覆盖全部业务线的风险经理, 引导全体员工关注和参与企业管理、运营各方面风险的监控、建议、防范和工作落实, 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的风险管理机制。

主要做法是, 一方面要在机构设置上下工夫,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 制定企业风险偏好, 提供政策建议;在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 为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决策、提供主要控制, 行长兼任主任委员、分管行长任副主任委员、其他行级领导任常务委员, 负责在合法、安全、高效的前提下, 做好风险评审制度、监管体系、法律保障制度的审议和执行, 从而构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效率;要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常设机构, 即风险管理部, 赋予该部门全部各类风险的管理职能, 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 在部门内可以设置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团队,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管理团队, 选拔任命好各类风险经理。另一方面要配齐人员, 可以设立风险管理总监, 与首席财务官密切合作, 加强对风险管理事务的综合协调, 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要在所有业务线上都设立风险经理, 主要工作是配合业务线负责人控制好风险控制, 同时也要作为风险管理部在各业务线上的派出单位, 做好风险的数据收集和实施监控;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 负责做好支行各类风险的管理、控制和应对, 定期向上级或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情况汇报, 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10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内涵及特征

(一)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价和量化, 同时考虑各种类型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及时、准确地建立防范机制以及资本配置机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建立在有效的风险度量工具和风险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 是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加强风险控制防范的有效管理方法。

(二)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特征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具有的特征, 可以从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得出。

目前, 花旗银行实行的是全面风险管理, 由一名副总裁直接主持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决策, 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花旗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 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 各级风险管理部门由不同的风险经理组成, 风险经理主要依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政策及目标, 贯彻并监督其他部门落实风险管理政策, 风险管理政策是围绕着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过程制定的。风险管理部门重点负责事前和事中风险的管理, 风险管理框架覆盖各个经营领域。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中, 设置了专门的委员会风险小组, 由CRO (Chief Risk Officer) 主持, 该小组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负全部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门, 设有风险经理, 主要负责各类风险的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

作为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 其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管理方法, 可以代表现阶段管理的最高水平, 因此,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应当有以下特点:

1.统一协调管理。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由对口部门进行管理。而对各类已评估风险的评价、监测以及风险政策的贯彻落实应当由某一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该部门不仅要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还要管理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其他风险。

2.垂直管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应当统一风险评估及度量口径, 最高风险管理部门通过派驻或者委任风险控制人员等方式直接管理各类风险, 下层风险管理部门对上层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上层风险管理部门对最高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实现阶梯式的垂直风险管理模式。

3.授权管理。为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垂直管理风险的基础上, 对于具有地方特色或者风险程度较小的风险, 应当按照权限由各地区风险管理部门管理。

4.风险管理前置。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的事前化, 对尚未形成的经营事件提前进行风险识别、预测、分析和防范, 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检测、评价、测量和防范各个产品及交易面临的风险, 能够比传统的分散风险管理模式更加真实地反映风险成本, 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

(一) 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

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集中考虑和管理所有风险, 主动积极地将风险管理作为价值中心, 降低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可以有效避免商业银行内部出现重复分析以及交叉分析的情况,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以及能力。

(二) 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在管理各类风险过程中, 根据已掌握的各类风险的成本、特征及价值, 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进风险度量工具及风险管理模式, 以有效控制风险大小, 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产品和交易, 有效分散整个机构的风险分布, 改善资产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 全面风险管理可以使利益关系人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向其股东及潜在投资人提供更好的风险信息, 使得股东及投资人的投资更具有依据, 更加准确。

三、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经营和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工程”项目在全行系统正式全面推广实施, 第一次将国际成熟的标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标准方法引入到风险管理领域, 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和内控建设, 其山东分行、辽宁分行、厦门分行等分行则在总行风险管理平台工程的框架下, 推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架构, 进一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同年, 中国光大银行亦将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列为全行当前的首要任务, 以防范新增风险为重点, 逐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随后,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吉林银行等也相继实施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改革, 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加入到风险管理的日常事务中。但在风险管理制度的改革中, 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存在总分行之间的风险控制重复等现象, 尚存有传统分散管理风险的痕迹, 并不是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为此, 必须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具体观点如下:

(一) 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在完善的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 建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助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各类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利和决策机构, 负责审议或协调全行风险管理重大事项。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内部会计控制、财务报告和内部框架的效率进行独立评价审核。高级管理层下设信贷审查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是信用风险评估的决策机构, 负责审议全行授信业务,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评估的决策机构。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日常办事机构———风险管理部, 主要负责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计划并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政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应涵盖所有的风险领域, 各个经营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政策、计划、风险评价标准识别并评估本条线面临的各项风险, 并报送风险管理部对评估结果进行评价, 提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措施, 以全面监控、评价和防范各类风险。对于各个分支机构风险管理, 应当通过派驻或者委任风险控制人员, 实行对口部门的垂直管理, 将风险管理条线独立于各个分支机构。实际操作中, 可以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具体识别和评估分别由不同的经营管理部门承担, 以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 再通过风险管理部的汇总、整合、评价和监控, 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见图1、图2。

(二) 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

主要是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评估体系。

1. 信用风险。从信用风险度量工具来看, 目前信用风险评估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度量方法, 二是现代度量方法。

传统度量方法的代表是5C原则法, 5C原则法是一种专家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难以确定风险评价时需要共同遵循的标准, 其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较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以及巴赛尔资本协议的推动, 国际上出现了以J·P摩根等商业银行为代表开发的度量模型为基础衡量信用风险的模式, 即现代度量方法。度量模型主要有Credi 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和Credit Risk+模型。图3是各种度量模型的比较。

传统度量方法往往缺乏金融理论基础或对金融市场资料的充分运用, 而现代度量方法则通常运用特定的数理统计方法, 从历史数据中推测出风险引起的损失概率密度函数, 进而推算出未来可能的价值损失, 进行科学的推算。因此, 现代度量方法成为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核心。

目前, 我国银行业衡量信用风险采用的方法都是5C原则法, 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自加入WTO以后,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来自国外同业的激烈竞争, 新巴塞尔协议也要求各个商业银行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为此, 我国银行业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应当加强度量模型的研究和使用, 加快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2) 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以保障建立和使用模型时能够满足对数据的需求。

(3) 应当建立风险管理专业队伍, 为风险模型的建立、实施、改进做好充分准备。

2.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 采取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银行;安保;建议;管理

随着社会改革进程加速,银行业在社会发展的趋势越加显著,投入了很大的人、财、物来加强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建设保卫组织和机制,从上到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促进安保工作顺利的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难以解决,主要来自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以及银行业上下级对安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带来的弊端,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将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领导重视体现责任,员工负责体现落实

在银行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很多领导对此项工作不是特别重视,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银行业务量和经济效益上,对于安全保卫的工作并不能成为判断银行经营好坏的硬性指标,所以不过于放在心上。在领导的观念中不重视,就导致了员工没有在安全管理上进行落实工作,所以银行在安全上出现问题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未雨绸缪,通力合作,时刻防范,以便能防患于未然。搞好上级下级的管理工作和配合,单位一把手应该作为安全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将安保员工分层逐级布置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将安保工作标准化,量化,能够进行考核,与员工利益挂钩进行督促、任用和提拔。

二、安保工作要注视分清高风险与低风险间的关系

银行企业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影响他的形象和发展前途。所以针对银行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金融案件,事故隐患,安全问题等要进行演练,制定多套应急方案,将安全意识植入人心。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加强高分现的重视程度,较大的风险指数就能降低为低风险,反之,不控制低风险,对其置之不理,也会转变成高风险。所以银行业管理层要注重统筹防范和兼顾,既要抓高风险的管控,又要遏制低风险。

三、处理好安全的人工防范和技术防范

抓好干部安全防范能力,提高责任心和防范安全问题的素质,加强安全训练和防范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日常的标准和要求,常态化进行安全管控,引进硬件设备,保证人工防范的基础上,对科技和设备的使用进行银行业安全保护,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弥补,有机结合,起到安保的最佳效果。

四、做好银行安全总体要求和部门安全责任之间的关系

1.重视银行安全的紧迫性。根据以往发生的大案,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因为不重视安保工作,所以,安保工作一定要重视,它不单单是保卫科的事情,它起到整个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撑作用,是实现银行最大化利益的前提条件,所以,银行相关负责人一定摈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去除侥幸心理,牢记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要害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办公楼,营业厅,计算机终端,银行金库等等,这些要害的部门安全一定要重视,对于高科技的安全保卫,例如网银,手机电脑等等防范工作,对于贷款的排查,风险也一定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做到保和卫双重管理工作,防范于未然,确保银行上下的稳定与安全。

五、建设安保队伍与其自身建设的关系

1.在安全保卫工作中要构建合理的过硬的安保队伍,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技术过硬的团队,进行安全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强化专业性,在岗位上加大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表现优秀的安保人员可以进行给予聘任和晋升等机会。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结合安全员的工作职责,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安全要求例如大堂经理,网点主任,押运员等,使他们全面了解银行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方针。

六、处理好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与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系

1.加强安全隐患的检查。实施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岗位,要害的关键进行大力检查,加强检查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检查常用的日常检查,抽查,集中检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并结合现场和远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监督检查的工作常态化。

2.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严格安全检查责任制,加大对重点部位、要害部门、要害岗位、关健环节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将集中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远程检查相结合,推进安全检查的常态化。

3.提高安保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卫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案。建立健全设备台账、现金、贵重物品押运、安全检查、录像资料登记簿,及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应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要求,推进事前、事后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保卫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中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韦颜秋,外资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稳定性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评估研究 篇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银行的生存。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主要是针对单种风险的,但在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1998年10月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之后,人们发现这些金融事件并不是由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单独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一起合力造成的。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对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本文的全面风险评估即指综合考察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每种风险下选取二级指标计算风险值,以判断其整体风险状况。

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选取

1.1 一级指标的选取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制度是由美联储制定的CAMELS评级体系。CAMELS提出了6个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的一级指标,它们是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流动性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1]。其中管理质量是定性指标,由于管理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从银行的盈利和资产质量指标中反映出来,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暂时可以不予考虑。

本文对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一级指标的选取,借鉴CAMELS评级体系,选取资本充足率指标来反映资本风险,选取资产质量指标来反映信用风险,选取盈利指标来反映盈利风险,选取流动性指标来反映流动性风险,选取市场风险指标来反是映对市场风险映敏感度。

1.2 二级指标的选取

对二级指标的选取主要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及银监会和央行的相关法规,并且参考部分学者、专家的意见后,选取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本利润率等17个指标。这些指标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1)效益型指标。指的是数值越大,风险越小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

(2)成本型指标。指的是数值越小,风险越小的指标。如不良贷款率等。

(3)区间型指标。指的是数值越接近某一个值,风险越小的指标。如利率敏感比率。

但是由于初选的指标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某些指标在风险评估模型中的贡献度不够,反而会影响其它核心指标在模型中的效果。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10家银行来进行数据分析[2],并运用R型聚类分析法来对上述指标进行筛选。首先将各银行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标准化:

成本型指标:x'=xL/x(2)

其中:x为指标原始数值;xL为风险指标临界值。

最后由R型聚类分析法筛选得到不良贷款率、抵押和质押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来评估信用风险;选取资本充足率来评估资本风险;选取资本利润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成本收入比来评估盈利风险;选取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例来评估流动性风险;选取利率敏感比率、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来评估市场风险。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运用选取的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时,最重要的就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目前的赋权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3]。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很难弥补的缺陷。以前关于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指标赋权的文献多采用单一的一种赋权法,而本文针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提出综合主客观赋权结果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这亦是本文主要的新思路。在主观赋权法中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客观赋权法中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指标权重,然后再对这三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组合,组合方法步骤如下:

假设有i(i=1,2,…,n)种待评价的风险,每种风险需用j(j=1,2,…,m)个指标来进行评估,然后使用p种赋权方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其权向量为uk=(uk1,uk2,…,ukm),k=1,2,…,p。其中ukj为第k种赋权方法所得第j个指标的权重,且。建立如下确定指标权重的加权最小二乘法优化模型:

其中:wj为组合后的权重;ak为第k种赋权法的权系数,且。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对上式两边求偏导,由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可得模型的最优解:

当存在x,y两个离散变量时,相对熵可以作为二者符合程度的一个度量;因此,可用其计算第k个赋权结果的权系数ak。

首先,定义任意两种赋权法求出的权向量ui和uj(i,j=1,2,…,p)之间的相对熵如下:

然后,对各种赋权结果进行集结,得到集结权重d=(d1,d2,…,dm);而求集结权重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数学规划问题:

上述模型有最优化解d*=(d1*,d2*,…,dm*),其中:

证明过程可见相关文献。[4]

然后,计算每一赋权结果与集结权重d*=(d1*,d2*,…,dm*)的贴近度h(uk,d*)(k=1,2,…,p),根据贴近度计算各赋权结果的权系数。其表达式为:

至此,将求得的可信度代入式(5),即可得指标的组合权重,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

2.1 评价集的建立

本文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评价分为四个级别;无风险、轻风险、中风险和重风险;对任一指标的风险状况也使用这四个风险级别来进行判断。因此,建立评价集为:

式中:v1为无风险;v2为轻风险;v3为中风险;v4为重风险。

2.2 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这里的隶属度是指标的风险隶属度。根据某一指标的数值,我们可以判断该指标对于无风险、轻风险、中风险或重风险的隶属程度。由各指标的隶属度所组成的矩阵就称为隶属度矩阵,其构成形式为:

以上各指标的隶属度全部采用梯形法进行计算[5]。

对于效益型指标,其对于无风险、轻风险、中风险和重风险的隶属度计算公式为:

对于成本型指标,其隶属度计算公式为:

而对于区间型指标,其隶属度计算公式为:

各式中:小写v为划分各风险等级的临界值,其具体数值如2表所列[6]。

2.3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指数的计算

根据以上计算得到的指标权重值与隶属度矩阵,可得到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指数为:

其中:Wi为第i组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2.4 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

在CAMELS评级体系中,将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分为5个级别,分别用数字1、2、3、4、5来标示。数字1表示风险程度最低,而数字5则表示风险程度最高。由于在本文中对风险程度的划分分为4个级别,所以仿照CAMELS评级体系用数字1、2、3和4作为特征值,数值1与2之间表示处于轻风险状态;2与3之间表示中风险状态;3与4之间表示重风险状态;而超过4则表示风险极高,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理。用β来表示风险程度,其模型如下:

信用风险:β1=(1,2,3,4)*B1T;

资本风险:β2=(1,2,3,4)*B2T;

盈利风险:β3=(1,2,3,4)*B3T;

流动性风险:β4=(1,2,3,4)*B4T;

求出各一级指标的风险值后,结合各一级指标在总体风险中所占的权重可得商业银行总体风险为:

将各家银行的数据代入可得其风险值,如表3。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1)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以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所得结果跟现实情况还是比较吻合的,达到了较好的分析效果;

(2)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风险值都只略高于1,处于轻风险状态,其风险状况处于一个极佳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2007年其风险之所以能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得益于有关部门近年来对银行业的强效监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长期稳定发展,而银行自身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却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这从银行的盈利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微观管理能力。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风险的扩大;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从微观方面入手,改善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从制度上保证银行合法、合规、有效的经营。

第二,建立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完善各种金融法规的建设,在保证合法经营者正当权益的同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治,以维护银行体系的整体稳定性;然后要发展银行业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促进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第三,完善银行监管机构的建设,确保对银行风险的外部监督及时、准确,以弥补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4-99。

[2]各银行2007年年报[EB/OL].http://www.sse.com.cn/sseportal/webapp/cm/key Word Search,2008.3.31.

[3]Chu A T W,Kalaba R E,Spingarn K.A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Belonging to Fuzzy Sets[J].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1979(27):531-538.

[4]邱菀华:《管理评价与应用熵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7-71。

[5]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实用算法》[M];科学出版社,2005:83-84。

上一篇:应力吸收膜下一篇:钢筋混凝土曲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