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2024-09-04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精选8篇)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篇1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

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与稳健的风险文化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也是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11年6月发表的《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Implementing Robust Risk Appetite Framework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中指出:“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精心设计的风险偏好框架来支持决策过程对成功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已经表明,一个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是关键的治理工具,也是健全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高层次方向指引说明,也可以使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职能、监管机构、股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得到统一。

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受到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然而,业界和监管当局在风险偏好领域存在大量有待完善之处。一些金融机构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未能有效识别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并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风险容忍度描述其风险轮廓,以设置具体的定量定性指标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和描述——所有这些,均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承担的总体风险高于其在特定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下能够承受的风险。而且,因为缺乏统一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及传导机制,管理层和董事会并不能很好理解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各类型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金融机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管理,这不仅是追求有效风险管理之所需,也是与全球监管当局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基础。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监管部门在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严的要求。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在国际领先银行实践中,先进银行常有一套清晰、书面及规范的流程用以审查其风险轮廓是否符合风险偏好要求

国外领先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以及风险偏好方法论是以失误为代价,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外银行意识到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而造成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高于其整体风险偏好的重大影响,许多国外领先银行对其风险偏好进行了重新梳理。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国际先进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特点

我们在审阅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以及5家在风险偏好信息披露方面比较有特色的银行的基础上,结合资深监管机构组织(Senior Supervisors Group,SSG,该组织包括美、英、德等国的高级监管者)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管理中存在如下普遍特点:

风险偏好框架是银行战略决策工具。风险偏好框架应有助于推动银行战略决策和适当调整银行风险轮廓。通过风险偏好框架的构建,银行建立一种评估商业机会的风险、预算与战略意义以及影响银行风险轮廓的外部事件的通用语言。风险偏好框架针对银行在多种情景下的理想风险轮廓建立明确与前瞻性的观点,并阐明实现这风险轮廓的过程。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以风险偏好陈述开始,建立银行理想的业务重点边界,并阐明董事会在各业务、风险领域与某些情形下产品类型的理想方式。风险偏好框架能够灵活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也需要足够明确和一致,以遏制战略漂移。风险偏好框架能够帮助企业处理意外事件,不仅为银行各业务条线的战略复审提供预期目标,还引导关于如何管理非预期经济或市场事件的定期研讨。风险偏好框架需要基于多种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通过前瞻性过程建立预期的银行总体风险轮廓。

有效风险偏好框架需要银行有清晰明确的风险偏好治理,包括清晰界定董事会、高管层与业务条线各层次的职能职责。董事会主要的职能职责主要表现为结合高管层的意见,设置银行风险轮廓的总体期望。高管层要把董事会总体期望转化为对各业务条线的业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并监督各业务条线的具体执行情况。业务条线要在高管层制定的激励与约束范围内管理各业务条线的经营活动,他们的绩效部分取决于风险偏好框架下的绩效。

在风险偏好框架内严格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根据风险偏好对银行总体风险轮廓进行持续和反复的评估。在国际领先银行实践中,先进银行往往有一套清晰、书面及规范化的流程用以审查其风险轮廓是否符合风险偏好要求。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不仅仅只包含一系列风险损失容忍度或者限额,还应包含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措施用以监控银行的风险轮廓。先进银行通常会在谨慎的方式下有意识地结合多种风险措施用以管理及减少银行的下行风险。这些措施的范围可以是动态与前瞻性的,也可以使静态与时点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超出单一监管指标的资本目标(经济资本、有形普通股权益及总杠杆)或在险资本额、净利润收入波动性或在险收益计算额、VaR(风险价值)限额、风险敏感度限额、预期损失比率、银行自身信贷息差、经济增加值等。监控的风险指标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如董事会、高管层或业务条线领导)使用不同的风险指标以管理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举例来说,董事会关心的是银行经营活动中关键的脆弱部分,因而更关注的是更高层次更能直观表现公司总体现状的指标,而高管层的管理职责需要更细节及详细的指标以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此外,先进银行还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全行推动风险偏好框架,以确保全行都致力于构建一个成功的风险偏好框架。

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实践

——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为例

虽然许多机构对其风险偏好有所设定,但是并不会将公司内部限额等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风险偏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同时考虑到市场竞争问题,公司往往选择不公开此类信息。然而,我们认为一部分风险偏好相关信息是可以被披露的,例如:目标信贷评级、目标经济利润、大部分VaR限额和市场风险的实际结果等信息。但是竞争对手可用的信息(例如业务增长上限或最低资本缓冲等)将不被披露。一些定性指标,例如监管合规标准通常被披露,因为其对公司声誉的支持,但是此类指标往往在不同银行间有较小的差别。我们基于公开披露的年报、第三支柱披露报告以及一些行业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详细介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整体风险偏好体系。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建于1727年,总部设在英国的爱丁堡,是欧洲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也是英国最大的银行,其业务遍及英国和世界各地。该银行在英国的法人、个人及海外银行业等业务中排名第一。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是英国最大的银行。图为建于1774年、位于爱丁堡圣安德鲁斯广场的该银行总部

风险偏好的描述方式

苏格皇家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该集团为了实现其业务目标创造价值而准备并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高低的描述。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需建立在经过董事会审批的银行整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银行董事会定期审查与监控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管理相关的表现,并实施压力测试确保在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也可以将其风险控制在风险限额内。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与陈述。从定量和定性角度的对风险偏好进行陈述与说明可以使银行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跟踪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表现。苏格兰皇家银行采用的具体定量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包含情景压力测试、风险集中度、VaR(在险价值)、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相关矩阵、经营风险和监管措施等;定性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为确保银行集团实施使用正确的原则、政策和流程,管理集团声誉风险,发展集团风险控制和文化。

风险偏好的传导机制

◆分支机构(Divisions)层次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基于银行整体战略风险目标,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层面的风险委员会设定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并确保风险偏好与银行集团战略发展计划和风险回报要求保持统一,而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在其分支机构进行传导。一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基于分支机构的业务计划,每个分支机构设定单独的风险偏好陈述书,该陈述书需要与集团层面风险偏好陈述书保持一致。二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限额体系。与集团风险目标保持一致,设置在分支机构层面的所有重大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的明确指导以及限额体系。

◆ 集团层级风险偏好的形成与传导机制。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形成由整体风险战略出发,进行分层级的传导。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从集团整体战略风险目标作为出发点,并在其基础上设置银行整体的经营策略。通过将银行的战略风险目标与银行的经营策略相链接,苏格兰皇家银行进一步形成银行整体风险偏好陈述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及在整体业务运作过程中推广嵌入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可以通过关键风险轮廓与限额的方式对风险敞口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和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冲击。最终将风险偏好通过其定性定量的表述贯穿到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

为达成风险偏好有效传导,苏格兰皇家银行构建由董事会统领风险偏好、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部门间协调机制、问责机制组成的整体风险偏好架构。其中,集团董事会在构建与设定风险偏好、确保风险偏好目标在集团各个层面得到广泛的认识与了解,以及推广风险偏好作为良好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主导及领导能力;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链接了风险与相应经营行为和结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促使风险、战略、资金、财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并在关键问题上展开内容商议和协调;问责机制使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在其为实现业务目标可承担最大风险水平问题上具有清晰明确的责任。与风险偏好的传导进行有机结合,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会进行集团层级压力测试用于评估集团战略计划是否与风险偏好相一致,评估业务单位层级的主要风险驱动因子,评估采用风险缓释措施后的风险轮廓是不是超出了风险偏好可承受水平。

风险类别及其管理方法

在风险偏好陈述的基础上,风险轮廓是对各个风险类型的识别和细化,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描述覆盖了主要的风险领域,现举例介绍风险偏好中覆盖的风险类别、定义、特点以及银行使用的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资本充足性风险为集团没有充足资本的风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可能会造成对集团商业模式的破坏或使集团日常运营停滞,也可能会导致集团无法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非常可能由信用风险损失导致此类风险。集团进行资本计划,并保留与其风险轮廓相符的资本,资本额度通过风险识别和压力测试确定,还可通过积极运作资本密集型资产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此外,苏格兰皇家银行对信用风险、流动性及资金风险、国别风险、市场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行为风险、业务风险等都进行了定义,并结合其特点使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限额体系

银行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基于由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制定的风险偏好。董事会通过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风险偏好体系指标:设定战略发展方向、帮助设定并最终通过每一个部门的计划、通过每个月的董事会报告定期审核监控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具体而言,苏格兰皇家银行针对不同风险类别,采用定性定量限额指标体系对各风险类别进行管理和监控。

风险偏好的职能职责

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承担银行风险偏好设计与建立的最终职责。董事会承担牵头建立银行整体“高层次风险管理基调”与审批集团整体风险偏好的职责。经董事会审批的集团整体风险偏好进一步将通过银行规章制度、管理职能与职责以及风险限额体系在各层次进行传达与实施。董事会需要确保高级管理人员能够执行相应的风险偏好政策和程序,并确保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与合规性。

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统领下,银行的风险偏好的表述基于银行整体战略、发展计划、银行业绩管理流程及相关行为而构建。集团风险委员会(GRC)和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GALCO)对风险偏好相关工作进行支持。其中,GRC负责设置风险限额,并负责审批相应流程和银行主要政策,确保银行集团主要风险被有效地管理和控制;GALCO负责识别、管理和控制银行集团的资产负债风险。

结语

国际领先银行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通常是探索风险偏好的先行者,这其中的许多银行在实施巴塞尔协议过程中完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风险偏好架构与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总结国际先进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为国内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体系框架提供借鉴,以达到帮助国内商业银行形成完整的风险偏好架构、完善风险偏好管理的目的,保证商业银行长期持续的发展。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未来风险偏好设定将更加审慎。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在银监会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外部经营环境,科学合理设定经营计划,建立风险与效益统筹、过程和结果统一、当期与长远兼顾的绩效考评制度,促进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少事,审慎设定ROA、ROE等目标,促进银行持续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质。

(俞勇,平安银行风险管理部兼新资本协议办公室总经理,先后在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从事新资本协议、战略规划、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定价模型、金融信息安全等工作,曾任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二部,参与起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文件,具有全面的国际银行先进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和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经验。著有《货币、银行与经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Asset Returns and Demographic Effects、Quality Choice Simulation and Impli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Conjoint Analysis 等。)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篇2

关键词:货币错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外汇敞口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过程的推进, 自上世纪末开始, 亚洲地区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正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 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通过对这些危机成因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货币错配”是导致这些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根据G oldstein&T urner (2005) 对货币错配的定义:由于一个权益实体 (包括主权国家、银行、非金融企业和家庭) 的收支活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计值, 其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不同, 导致其净值或净收入 (或者兼而有之) 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 即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那么货币错配所表现的本质问题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收入与支出不等而引起了外汇敞口风险, 进而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而承受了净资产减值或者净负债增加的风险。

近年来对于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受货币错配的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R anciere, R., T ornell, A.&V am vakidis, A (2011) 的文章主要研究的是一种商业银行应对货币错配的新方法。通过在1998~2008年期间的经济数据, 搜集了10个新兴欧洲经济体和更广泛的样本, 包括19个新兴经济体, 由此构建了应对货币错配的一项新措施, 其中考虑到了借给未对冲借款人的外币贷款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及外币货币计值的净对冲负债对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来验证银行也可能间接地通过信贷风险而承受外汇敞口风险[1]。W ang Z, G uan D and Zhang Y (2012) 为了研究货币错配条件下的宏观金融政策的控制与优化, 通过本外币息差、外币规模、金融衍生品的种类、货币互换的规则等方面得到财政政策与货币错配的关系, 提出应建立货币错配预暖系统, 并得到监管和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必须平衡货币错配的风险的结论[2]。江百灵和叶文娱 (2012) 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因债权型货币错配造成的净值损失与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3]。陈守东和谷家奎 (2013) 通过构建时变参数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异方差模型考察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 并根据冲击来源将其分解, 对我国境内三类银行 (人民银行、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货币错配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汇率变化不确定性对银行货币错配的冲击作用具有非对称性且作用机制差别较大。另外, 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异质性的探讨也有了实证的分析。郭新民 (2014) 通过对当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主要表现、影响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 提出了防范货币错配风险的建议。于一和何维达 (2012) 用实证方法表示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冲击会做出异质反应来应对风险效应。

我们可以归纳出前人所研究的关于货币错配现象的成果:在货币错配现象的阐述及相关影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因债权型货币错配造成的净值损失与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关系;实证方法研究下, 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偏好对于风险的反应;汇率的不确定性对银行货币错配的影响;在应对货币错配所带来的风险方面, 前人提出了防范的建议及新方法;货币错配条件下的宏观金融政策的控制与优化也有了相关的探讨等等。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商业银行受到货币错配影响原因的分析, 建立基于商业银行风险存在异质性而对于货币错配风险有不同反应的理论模型, 分析商业银行可以依据于自身风险偏好进行合理的决策, 得到可通过对外币资产与负债的配置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的结论, 同时对现有的金融经济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模型的构建

可以观察到是, 我国在近几年中的国际贸易收支中保持着持续的顺差, 特别是经常项目, 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 大量外汇储备存在于银行当中。对于一国政府来说, 如果确实存在对汇兑的相关的及对外币计值的存款存在着隐含的担保, 那么这对于进行资产管理的银行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 他们会相信汇率可以钉住, 会产生对政府表态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便存在外汇敞口, 也难以意识到其发生资产减值的可能性或者债务增加的危险性。在我国, 目前尚未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不会倒闭的事实所产生的信仰很可能使得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到已经产生的货币错配问题的严重性。在这样的情形下, 本文旨在研究商业银行所存在的货币错配。特别针对的, 是商业银行债权型货币错配的情形。

为了便于研究, 根据中国银行体系以及外汇市场的现状, 我们将给出以下几条假设:

一是假设国内仅有人民币和外币两种资产和负债形式。

二是由于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 银行存款是其主要负债, 银行贷款是其主要资产。假定银行的资产为外汇贷款和本币贷款之和, 负债为外汇借款和本币借款之和, 分别以各自的货币计价。

三是本国居民持有外汇存款具有最小值, 且所占总存款的比例较小 (参考《中国金融年鉴》2008-2013年的数据) 。

四是所有的外国以及本国公司都可用他们本国的货币 (外币、本币) 借款, 且本币借款不存在违约风险。

五是假定银行的风险偏好由持有的外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

假设我国某一商业银行资产以贷款L表示, 负债以存款D表示, 表示银行在0期的净值, 即所有者权益。因此银行在0期的资产负债表可表示为:L=D+。

用c表示外汇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 b表示外汇存款占总存款比例, 和分别表示第0期和第1期的汇率, 和分别表示外币和本币的借款利率, 和分别表示外币和本币的贷款利率。X和D分别代表贷款和借款的数量, 和分别代表相同数量外币的价值和本币的价值, 那么以单位数量货币衡量, 我们就定义这两个变量为外币面值及本币面值。那么参数c是我们唯一要考虑到的决策变量。第1期的股东权益净值为:

我们可以认为, 商业银行因为考虑到货币错配现象的存在, 会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对自己的风险和经济利益进行权衡。那么, 我们将通过不同风险偏好的目标函数来分析, 说明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会影响它的货币错配程度。

我们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态度分为三种情况考虑:

三、结论

我们从货币错配成因分析, 直至模型推导, 可以得出以下的相关结论: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时, 是有一定的自主性来选择货币错配的程度。也就是说, 通过外汇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决策来主动反映自身的风险偏好, 进而控制外汇风险敞口面对的汇率风险, 达到自身发展的需求, 并非是处于过分不利的被动局面。此外, 根据监管的要求,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发[2009]87号) 第二节第十五条内容“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经营策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也说明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上文中的模型分析得到在以下几种债权型货币错配中,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做出有利选择。

首先, 当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为风险中立时, 为了获得期望收益的最大值, 在存在着外币贷款的利率优势时, 商业银行将增加外币贷款。

其次, 当商业银行为风险极度厌恶时, 为追求收入的稳定性, 必须使得净资产即股东权益值的波动率最小化, 那么则要选择较小而符合条件的外币贷款占比来实现目标。此时债权型货币错配仍会发生。

最后, 当商业银行拥有适度的风险规避特征时, 便会同时考虑收益和风险, 那么此时目标函数为收益流以期望收入现金流减去适当风险, 并求得最大值。

综上,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其面临债权型的货币错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利的, 若其以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 合理利用货币错配以管理资产, 控制风险, 则可以使得银行自身的利益尽可能的得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百灵, 叶文娱.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基于货币错配视角的中国经验[J].经济经纬, 2012 (6) :156-160.

[2]陈守东, 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 2013, 35 (5) :1-11.

[3]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N].金融时报, 2014-02-17010.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篇3

2009年,对商业银行而言,无论其资产规模、经营性质、历史渊源有怎样的差异,都 将受到全球经济下滑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同时还面临着宏观政策调整和国际资 本冲击的双重考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已经引入国内十多年,以风险偏好为主要内涵的 战略规划也已纳入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议程,但它能否经得起检验,是摆在国内商 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从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来看,国内商业 银行要真正发挥风险偏好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是关键。本 文在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现实意义和一般流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风险偏好传 导中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风险偏好 传导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D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117-04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现实意义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就是银行为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内,愿意 接受的风险总量和特征[1]。而风险偏好的传导则是在既定的风险偏好和现有的风 险管理 水平上,商业银行对愿意承担且能够承担的风险,通过风险测度、产品定价和风险处置等方 式进行的主动管理和科学安排。因此,风险偏好的传导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由董事会讨论并形成风险偏好已经逐渐被大多数国内商 业银行所接受,但对于决策层在风险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实施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在 现实执行中却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董事会是银行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经营管理权下 放时将既定的风险偏好清晰传达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具体的实现策略和方式,这就是 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也是风险偏好传导的前提。

其次,促进了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 存在扩张冲动,这种“业务驱动型”的经营理念导致风险伴随业务增长而迅速放大。银行要 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就必须充分预计经营过程所产生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前者可以 通过提取拨备在经营成本中反映,而能否抵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御非预期损失则是风险偏 好传导的主要内容。通过风险偏好传导将银行资产规模、发展节奏与风险偏好有序衔接,将 促进各级分支机构在经营理念上的逐步转变。

第三,落实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体现在风险管理层面就是风险偏 好,风险偏好传导可以实现风险偏好从总体战略框架向具体执行边界的转换,能够将简单的 指标要求细化为经营业务的种类、范围和规模条件,并通过政策、制度和相关技术工具在各 级经营管理活动中加以体现。这将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以简单明确的定量要求替代以往复杂 模糊的定性规定,从而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融入具体经营管理行为之中。

第四,体现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理念。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多个产品线和众多客户,随着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客观准确地判断产品和客户的取舍,这个过程 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银行一方面按照风险偏好将资本分配给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另一方 面在测算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的经营利润时,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收益(RAR OC)[2],并针对基于风险补偿后的收益实施激励约束。这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 银行从传统的被动防范和规避风险向主动经营和安排风险转变。

第五,有利于增强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追求持续盈利和稳健经 营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风险偏好,并及时向市场披露。在披露过程中,市场和投 资者关注的不仅仅是银行确定的风险偏好本身,风险偏好要求如何体现在各环节的经营管理 活动之中,风险偏好的实现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偏好在具体执行中是否存在 偏离问题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问题,而这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资本 市场的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是银行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服下的“ 定心丸”。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一般流程

从逻辑上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首先应该是自上而下地将决策层确定的风险偏 好逐级贯彻到执行层面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信息支撑和执行反馈,风 险偏好及其传导将毫无意义。因此,围绕风险偏好展开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动态循环, 是风险偏好传导的逻辑思路。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如股东、评级机构 、投资者、资金提供者、监管机构等)的风险收益期望形成风险偏好,并通过政策制度、授 权管理、授信审批、限额管理、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上而下地分解并 传导成为对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 自上而下地传导、细化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过程之中。

同时,有效的风险偏好传导还必须依托于对银行实际风险状况的全面分析,如目前经营活动 中主要承担何种风险,风险程度和特征如何,在哪些方面与现有的风险偏好导向不符,需要 作出何种调整等等,这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传导来实现。通过对微观层面交易涉及的风险收 益等情况的监测、检查、报告和评价,对风险偏好各层次目标及实现情况进行对比、反馈和 纠正,以此作为风险偏好有效传导的动态支撑。

由此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传导是一个自上而下有效传导、逐步分解,同时自下而 上检测、反馈并持续改进的一个封闭流程。从实践层面来看,可分解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根据决策层既定的风险偏好,在各自职 责范围内拟定具体制度或标准,明确界定其与风险偏好间的关系以及向下逐步传导的实施要 求;各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依据上述制度、标准和实施要求,拟定操作细则并在实际业务活 动中加以执行,最终自上而下地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偏好传导政策及制度体系。

二是具体执行及反馈。国内商业银行各层级的风险偏好执行者,在严格按照风险偏好传导的 政策制度标准进行操作的同时,及时将执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反馈给上级机构或部门,从而 形成风险偏好传导中必不可少的自下而上的反馈通道,以保证银行能够在统一风险偏好下进 行战略或结构上的调整。

三是实时监测与评估。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层实时通过对风险偏好具体执行中风险敞口大小、 风险分布特征和具体业务经营活动结果的分析,客观判断风险偏好的传导是否准确地体现了 既定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以及在哪些环节出现偏离、偏离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此作为执 行和反馈的补充和验证。

四是适时审计与检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审计机构对风险偏好传导进行适时审计和检 查,以便从业务之外的独立视角对风险偏好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审视,并提出独 立客观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虽然上述流程是超脱于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之外的一种独立审视, 但是由于其结果对风险偏好传导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其也纳入了风险偏好 的传导流程。

五是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国内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阶段的业务发展实际和市场竞争情况,以 及在风险偏好传导中产生的反馈以及监测评估和审计检查结果,实施对风险偏好及其传导的 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这一流程一般由管理层提出建议,由决策层批准施行,从而再次进入 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的环节。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原因及对策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引入风险偏好理念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传导偏离的问题 。一般来说,这是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在看到国际金融危 机爆发的诱因: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那么,国内商业银行出现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和实践风险偏好并不难,但是将其融入自 身的企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此之前,风险偏好 的传导只能通过相对简单明确的经营管理策略要求来体现,由于执行层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层级管理模式下的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决策层统一的风险偏好在分 支机构具体执行中出现偏离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其次,是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由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国内商业银行 目前的风险偏好传导在具体执行层面往往是通过各业务条线以文件形式下发的具体经营管理 策略或要求。鉴于国内银行长久以来形成的文件繁多的现实,执行层很难将其与其他文件区 分开来,因此风险偏好自上而下的传导流程并不畅通。同时,风险偏好传导过程中相关部门 职责界定不清晰,文件不断、政出多门的问题直接导致同一领域风险偏好策略不相衔接,进 而导致执行层无法弄清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风险偏好自下而上的反馈流程也受到了影响。 对下传导不明确,对上反馈不充分,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成为必然。

此外,还有绩效考核约束的问题。鉴于中国国情,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实际上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总行管理的幅度很广,分支机构的权限很大,因此绩效考 核约束常常是通过相对简单的关键指标体系来实施。这样的考核模式可能导致风险偏好的目 标导向让位于关键指标的实际效果,甚至出现分支机构间的相互博弈,进而导致风险偏好传 导的偏离。尤其要关注的是,一些国际一流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风险偏好传导失灵, 其根本原因是绩效考核杠杆下对于收益的盲目追逐,这必须引起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模式 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出现了偏离,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整体偏离。该类偏离相对较为隐蔽,有的从表面看甚至是严格遵守了风险偏好,但执行 效果却背道而驰,这种偏离的危害是最大的。其中既有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简单执行,断 章取义),也有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目标模糊,政出多门),还有绩效考核模式的问 题(部分分支机构或业务单元从自身收益出发,通过扩大整体风险敞口而实现局部最优)。

二是局部偏离。该类偏离的风险程度和影响相对较低,也是风险偏好传导初期经常可能遇见 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局部领域违背了风险偏好下确定的具体政策要求,但与风险偏好 的整体导向保持一致,例如对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突破行业贷款限额等,但通过要求客户 提供足额抵押且对客户经营现金流实施封闭管理等措施,风险仍然可控。对局部偏离,原则 上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特例处理通道来加以疏通和解决。

在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 决传导偏离的具体对策:

一是确定较为规范的传导模式。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确定后的传导流程、传导途径和传 导方式等进行明确,夯实制度基础,健全组织架构。制度基础体现了银行对风险偏好传导的 一揽子安排,包括目标风险经营的控制点,详细具体的风险管控流程等;组织架构则直接影 响了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且通过职责分工的明确使风险偏好的传导上下畅通 。

二是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风险偏好传导涉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 个条线和各种产品,因此必须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例如建立反馈渠道,将执行中存在 的问题及时传递到风险偏好的决策层;建立发布渠道,对发布风险偏好相关政策要求的文件 进行详细解读,将风险偏好理念贯穿于执行的过程中;建立处理渠道,对一些符合整体风 险偏好但与具体细则存在偶然性冲突的特殊个例实施快速处理等等。

三是实施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解决的是表象问题,如反馈情况、加强 宣传、应急处理等,但从根本上说,如果风险偏好本身存在共性偏差,就必须通过及时修订 风险偏好来加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修订风险偏好并不仅仅是具体的政策、策略或规则, 还包括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以确保风险偏好通过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实现 优化调整。

四是构建严格追究的问责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在通过规范流程、改进技术提升风险偏好传导 质量和效率时,不仅要考虑积极实施的方面,也必须兼顾消极应对甚至阳奉阴违的问题。对 此,严密监控和严格追究成为必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对于风险 偏好传导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违规成本实现“整体最优”和“局部最优”的均衡。否则, 再好的绩效考核办法、模型和工具,都无法解决蓄意违规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2008年结束前指出:2009年上半年是全球经济非常艰难的时期。同时 ,2009年的国内市场信心也有待建立和巩固,政府投资拉动固然是利好,但最终推动经济增 长还是要依靠市场中的各类企业和单位,当前交易萎缩、回报下降、风险增加的市场普遍预 期仍然存在,民间投资尚在观望之中。

2009年,是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经受考验的一年。首先,熬过2008年的企业资金困境将在2009 年上半年达到峰值,银行如何应对批量而至的逾期欠息问题;其次,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在 年末年初的快速投放后如果回归计划控制,银行如何处理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第三, 大批政府主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短期内全面上马,银行如何做出冷静判断和准确选择 的问题;第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预期走低的大势影响下,银行如何迅速提升自身风险抵御 能力的问题。上述四个方面实际上都是风险偏好的传导问题,即国内商业银行 如何将风险偏好准确体现在风险测度、产品定价和风险处置等各个维度并保障其有效执行, 从而通过上下一致的风险偏好传导,主动应对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 风险偏好的传导是商业银行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的关键。

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已经认识到风险偏好对于银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国际金融业危机重重、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的特殊 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建立以风险 偏好为核心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体系,以政策和工具为主要载体,以组织架构和基础设施 建设为依托,将风险偏好有效传导至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促进业务的健康科学可 持续发展。

注释:

[1]欧阳正仲.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初探.海南金融,2007(3)

[2]冯燮刚,杨文化.风险、风险资本与风险偏好.国际金融研究,2005(2)

商业银行风险 篇4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在运作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为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银行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控制。银行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如骆驼评级法、特许权价值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年限较短,数据量相对匮乏,不适合用特许权价值法来衡量其经营风险,所以本文将采用Z-score方法量化银行风险。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篇5

叶孟昕 财务1405 201476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银行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的突显出来。在本文中,主要对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 银行风险控制;现状;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在享受到诸多金融产品的同时,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随着金融市场活跃性的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多种金融产品共存的这一背景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正在逐步的上升,因此,银行一定要重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1.1 社会环境所产生的风险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两种。所谓自然风险,指的就是因为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资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比如海啸、台风等风险,这些自然灾害往往都会对银行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所谓国家政策风险,指的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或者是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通常都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1.2 信用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之前,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要有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规避,为贷款的按时收回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银行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对贷款业务进行了扩大,并且不断的增加企业的贷款品种,尤其是增加了信用贷款,比如凭个人信用来发放贷款。银行贷款品种的增加,让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因为,用来进行信用贷款的诸多资料都是可以造假的,这就让银行在贷款到期之后,很难按时收回款项。通常情况下,银行在贷款给企业时,都要求企业要出具财务报表,很多企业为了能够通过银行的审核,都会选择在财务报表上作假,甚至花费高成本请中介人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够顺利的通过银行的审查。企业的这种做法,让银行在不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并且,贷款到期时,往往会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让国家承受巨大的损失。

1.3 利率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风险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利率的不确定变动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金融产品是银行所拥有的负债和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一旦发生利率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在银行的正常经营运行中,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尤其是当利率发生波动时,对银行的支出和收入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面临不确定风险。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严格依据法律准则,规避金融风险

国家政府以及金融主管部门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而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制订的金融市场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必须依照国家银行金融类执行标准,而相关监管部门则必须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执法部门要在工作中对各类金融违规案件严格查处,坚决按照国家制订的法律法规执行。

2.2 精细化金融管理,防微杜渐

商业银行业务执行与风险评估的过程,都要体现出金融企业的内部执行责任。从基础业务配置与企业设置中精细化管理,并根据市场金融风险的预测方向,做好实时控制。可以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相关的产品风险设计与防范预案,在金融理财产品中需要严格贯彻以下方面:金融产品的内部可控性需要严格把关;能够根据风险预警系统适时调整。当前较发达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已经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而风险管理流程上,需要加强风险把控与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流程。

2.3 以科技辅助风险防范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企业科技投入资本,不断更新当前金融形势与金融漏洞,对当前社会金融行业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学习和分析,优先把控金融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2.4 从制度建设健全方面把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制度需要与风险把控防范机制向结合,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与企业制度直接形成联动,切实做到对各类金融风险早的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补救。

2.5 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体制

商业银行必须在对社会充分负责的基础上,既要遵守相关国家经济法规,在经济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责任建设,明确企业对于社会和自身所负有的责任。

一是责任体系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7条原则。

二是责任体系分层设计。根据商业银行层级责任制度,可以从分行与支行责任分配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在各个层面上落实风险把控责任岗,明确风险责任岗的重要地位,并将风险把控与企业业务执行密切联动起来。各支行可以设置风险部门,对社会风险以及不良资产评估进行专门负责,从岗位职责方面落实风险规避。

最后要明确商业银行各个岗位职责。风险管理岗位要有清晰的岗位职责,对岗位职责和岗位授权进行严格把控,要从金融授权范围与分级中做好风险把控。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所有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要从健全业务管理制度中落实金融风险的严格把控,所有市场金融活动要符合社会法制准则,决不能逾越法律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篇6

学年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及控制风

险的策略

指导教师评语(以下内容要求手写)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录

内容摘要................................................................ I 1 导言................................................................. 1 2 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特点............................................... 1 2.1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与客户风险的密切相关性............................. 1 2.2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 1 2.3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操作上具有全程性............................. 1 2.4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空间上具有传染性..................................... 2 2.5 房地产信贷风险对经济具有外部负效应................................... 2 3 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 2 3.1 房地产信贷自2003年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2 3.2 房地产信贷结构较合理................................................. 3 3.3 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较好............................................... 3 4 商业银行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4 4.1 政策风险............................................................. 4 4.2 期限风险............................................................. 4 4.3 资本风险............................................................. 4 4.4 流动性风险........................................................... 5 4.5 企业行为风险......................................................... 5 5 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控制风险的策略....................................... 5 5.1 把握政策动态,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5.2 建立房地产项目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5.3 严防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 5.4 加强房地产项目贷款抵押物的管理...................................... 5.5 尽快实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 5.6 正确评估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对高房价实行高比例首付款.................. 参考文献............................................................... 6 6 6 7 7 8 内容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相关行业和部门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为了保证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加快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创新以及防范风险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导言

随着各项房改政策落实和住房融资政策的放宽,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一度突破历史水平,同时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多年积累成果带来的住房升级换代需求,我国的住宅商品房销售速度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各大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被推向纵深发展,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而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上涨,这种上涨还有加速之势。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政府接连出台比较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这在未来必将引起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也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繁荣背后的中长期风险已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资金安全角度出发,制定审慎稳健的信贷政策,以防止并控制由中长期风险引发的房地产信贷风险。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特点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资金,客体是已经建立信贷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等,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风险,又不同于其他的银行信贷业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2.1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与客户风险的密切相关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开发商资金周转风险、建设风险、个人客户未来收入风险以及客户信誉风险等。2.2 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

银行一方面通过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孽生利息,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完全有效监督信贷资金使用而产生风险,且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可能降为零。2.3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操作上具有全程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可能因银行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操作不当而存在于每一个信贷业务流程中,甚至会因银企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2.4 房地产信贷风险在空间上具有传染性

房地产信贷风险不仅局限予房地产信贷业务本身,还会波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其他银行业务。

2.5 房地产信贷风险对经济具有外部负效应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发生强烈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其会快速传递到其他经济主体,形成连锁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持续的经济衰退。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能力不断增长,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贡献最大的一项。在居住方面,目前国内城乡人均住房面积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建材、装饰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为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1 房地产信贷自2003年以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对短期经济增长指标也有明显的促动作用,因此,我国近年一直将房地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主导下,房地产投资增幅很快,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飞速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自2003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贷款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信贷年均14.8%以及名义GDP年均15.4%的增长速度。2002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6616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253亿元,而到2007年来分别达到了1.8万亿元和3.0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2.2%和29.4%。

3.2 房地产信贷结构较合理

从近十年房地产信贷结构看,自1998年开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速度较快,仅用三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连续五年时间保持在60%以上的份额,其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003年的3329亿元,上升为2007年来的3.13万亿元,4年来贷款数额以年均 75%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住房商品化后,居民对住宅的硬需求较大,购房热情较高,商品房销售较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符合房地产信贷市场需求,有其自身的业务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从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单笔金额小、客户数量多且客户分类较广、信贷风险相对较分散,符合“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分散理念。3.3 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较好

总体来看,房地产信贷的快速发展是最近5年才出现的,而这段时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也来发生重大风险,主要通过抵押物设置风险防线的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6))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平均为3.6%,较2005年的4.4%进一步降低,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平均为l.8%,也较2005年2%有所减少,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高,平均为6.5%,也比2005年下降2.26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不良率低2.72个百分点,房地产信贷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了波动调整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涉及房地产开发与住房按揭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虽然房地产——银行的资金链目前没有断裂,但这种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具体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政策风险

由于房地产具有极强的金融属性,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近期国务院接连出台政策遏制房价增速过快,如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 倍;对不能提供1 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等。房地产贷款内含的政策风险已不容忽视。前日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4.2 期限风险

房地产开发的周期一般为3 至5 年,属于中长期贷款。而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则更长,一般为10 至30 年。在这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价格、市场利率、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很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房地产贷款面临着较高的期限风险。4.3 资本风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而房地产贷款一般金额巨大,并且随着房地产热潮的不断升温,房地产业对贷款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商业银行资产中房地产贷款过多,将使其面临资本风险,这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4 流动性风险

资金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流动性不足很容易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都属于中长期贷款,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为居民的活期存款,具有“短贷长用”的性质,商业银行如果大笔的资金投放在房地产贷款之中,资金流动性将显著变弱。4.5 企业行为风险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良行为,也将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一是不履行合同。因开发商资金紧缺,长期拖欠承建商工程款,使开发商与承建商之间产生债务纠纷等因素使工程不能按期竣工验收,引起借款人不满,故意拒绝偿还贷款本息,形成不良贷款。二是提前预售。期房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预售,这些有明确规定。但是一些开发商存在提前销售现象,或能一期销售的房屋故意分多期销售,以抬高房价,致使房屋销售起伏不定。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控制风险的策略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商业银行应与渐进变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将风险控制意识贯穿于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全过程,高度警惕房地产市场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一些非审慎贷款可能引致的非系统性风险。综合考虑,建议商业银行采取如下控制策略: 5.1 把握政策动态,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应该认真研究房地产市场动态,密切关注和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周期及其风险性的认识,理性拓展房地产信贷市场,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投放节奏及贷款投向,有效过滤、重点调控和抑制投资性需求,提高房地产贷款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努力化解房地产贷款正在聚集的中长期潜在风险。5.2 建立房地产项目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对开发商的监管应以资金使用方向为监管重点,确保开发商前期投入项目资金的真实性。首先,当房地产企业向提出贷款申请时,商业银行应要求其开立项目资金专户,并对专户资金进行监督;其次,在项目贷款正式发放前,商业银行要监督企业的自有资金足额投入项目;第三,按照事先确定的资金计划,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实行逐笔审批管理;第四,当项目预销售收入达到原来项目评估中测算的转投入量、项目资金平衡时,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转移至项目的楼盘销售和资金回笼,并开始从企业回笼资金专户中按比例扣收银行贷款,直至全部收回;第五,当银行项目贷款全部收回后,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转移到开发商按期交付房屋上,只有开发商按期交房,才能办理分户产权,才能降低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当个人按揭贷款全部进行分户产权抵押后,商业银行对项目的监管才真正结束。5.3 严防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

房地产贷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是贷后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是为了监督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在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上,而不被挤占、挪用,防范贷款因挪用出现的到期偿付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进度情况、对外付款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按照合同规定分期将贷款资金划入借款人的贷款专户。借款人每次支取使用资金时,商业银行需审核其用款的真实性,如审核监理公司证明、工程配套付款通知、材料购销合同等。

5.4 加强房地产项目贷款抵押物的管理

在贷款抵押物管理上要重点注意两点:一是由于我国房地产所有权的确认原则是“地随房走”,因此即使前期项目土地抵押给商业银行,按照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房屋销售后购房人支付了大部分房款的,对所购房屋具有优先授偿权,如果此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仅以土地抵押,则其贷款担保实施悬空;二是在贷款发放前应明确封闭合作条款,包括明确转换抵押后的在建工程、分期归还额度、解押抵押物归还贷款金额底线等,并在解押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避免销售后期相对滞销的房屋成为贷款抵押物等不利情况发生。5.5 尽快实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这表明,商业银行今后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实施包括住房资产证券化在内的证券化业务。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举措,银行业无疑将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受益者。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降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缓解银行压力、推动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通过房贷资产证券化,银行不仅可以较快地收回资金,扩大融资渠道,增加资产流动性,而且可以通过证券化的组合,出售,将贷款风险分散给其他投资机构,从而提高自身系统的安全性。

5.6 正确评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高价房实行高比例首付款

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期限通常为20 至30 年,期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中的浮动利率制度使借款人承担了相当大的利率风险,这使其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出现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应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首付比率,严禁变相放宽个人住房贷款条件。

参考文献

浅析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 篇7

关键词:审计主体,风险偏好,策略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 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 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具体到社会审计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虽然同为审计主体, 但是对待有风险的业务时偏好是有差异的。

一、审计主体之间的分歧

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 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 还是自己制定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影响着群体职业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 或是约定俗成。

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群体的合作机构。合作不是基于利他, 而是利益主体认识到如果他们有确定相关的目标, 自利需要伙伴;合作性的工作能把自利整合为实现相关目标的联盟, 而竞争性工作能把自利掀起一场为争输赢的斗争。在合作的情景下, 利益主体把其他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其正外部条件, 而在竞争的情景下, 利益主体则视其他活动为其负外部条件。虽然在自利动机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 当利益实现时, 双方均是受益者。但是, 目前的利益分配制度, 使得这些实现的利益在进行二次分配时, 出现很大的不平衡, 导致双方的利益倾向产生分歧, 从而影响到二者的风险偏好产生差异。

二、审计主体风险反应的偏好差异

(一) 利益差异

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分配体制:提成制或年薪制。在提成制下, 劳务成本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的, 是变动成本, 不影响边际贡献率, 对其剩余收益影响不大,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 无论多低的收费, 都会有一定的利益。对具体的执业会计师, 虽然只要参加业务就可以有收入, 但是提成的比例很低, 大部分的业务收入由机构享有, 这样的利益机制下作为个体的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偏好是相对保守的;而在年薪制下,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固定成本的压力, 使其不得不冒险, 而固定的劳务支出在收入增长时加大了边际贡献, 利益空间的追求使得机构的风险偏好更加激进, 而个体注册会计师的收益与业务收入不挂钩, 则更无冒险的动力, 相对提成制更为保守。由此可见, 在同样的风险面前, 由于利益的差异, 二者对风险的态度存在着分歧。

(二) 成本差异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是一个高脑力、高体力的职业, 一项业务的最直接成本, 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劳动成本。竞争的压力使得注册会计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和收费的限制下很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在面临双重压力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是不情愿承接风险大的业务的, 但注册会计师在对成本进行考虑时, 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支出和可能的项目收入, 而不去考虑事务所为维系生存所必须的一些固定支出压力, 因此, 对业务的风险偏好, 相对于事务所而言更为保守。作为事务所, 其成本支出主要是:展业支出、劳务支出、税金支出、其他固定支出 (如租金、办公设备折旧等) , 还有预计的风险成本。其中, 展业支出、项目工资、税金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 但这三部分都是变动成本, 没有收入, 就没有这三项支出, 而有了收入, 由于这三部分的支付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只要有收入, 经营毛利率是稳定的, 一般情况而言形成的毛利足以弥补其他的固定成本, 这种成本结构与其他企业是不一样的。而没有业务收入时, 虽然不支付变动成本, 但是固定成本的负担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事务所采取的是年薪制, 更容易加大事务所的固定成本压力, 因此, 面对业务出现时, 作为事务所, 千方百计的要拿到手, 风险评价的尺度在对其自身成本的压力下不自觉地放得很宽, 这样的成本差异使得其风险偏好一般是激进的。此外, 事务所的另外的一个无形成本压力就是资质的维护成本, 资质是准入资格的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 而最能量化的指标之一就是收入指标, 作为事务所的经营者, 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 失去了资质, 就等于失去了市场, 生存失败的压力远大于审计失败的压力。

(三) 风险差异

从对人产生影响的条件和过程看, 有两种基本的风险类型:一种是一般活动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存在的风险, 称作普通风险:另一种情况是,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有人明知所采取的行动存在发生不幸后果的可能性, 但仍要按照自己的选择继续做下去, 这是因为其中存在的某种利益与机会使他认为值得去冒险, 尽管人们和社会对冒险行为的褒贬不一, 正如赌博与投机,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 还不得不把这类行动归结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进取心, 这种在投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称作投机风险。显然, 回避普通风险和追逐投机风险, 是风险活动中行为人的两类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但是从根本上说, 凡风险, 无论是普通风险还是投机风险, 都包含着人们为了某种目标利益而甘愿接受的那种来自于潜在损失的威胁, 当然人们总是想把这种威胁对自身的可能危害降至最低。在这样的意义上, 回避普通风险和追逐投机风险, 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行为, 因此, 应当把它们算做基于同一目的而对风险持不同偏好的心理特征。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言, 所面临的风险就是出现审计失败时可能受到的处罚。从监管的角度和力度来看, 对财务造假完善的处罚对象体系应该包括企业、企业所有者、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 就《注册会计师法》而言, 一个重要的缺失是它没有明确将事务所所有者纳入处罚对象, 由此, 尽管事务所已经脱钩改制成为个人所有, 但是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采用有限责任制, 大多数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注册资金只有几十万元, 因此, 由事务所承担的有限责任实在不足以引起事务所所有者对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和风险引起重视。在面临审计失败时, 签字的法人和另外一名执业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一样, 虽然违规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有相当的机会成本, 但是, 双方的违规收益相去甚远, 因此, 不可避免产生风险偏好差异。在回避普通风险方面, 二者的偏好是接近的, 而在追逐投机风险方面, 注册会计师则要相对保守。

从上面分析可知,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 作为审计风险活动的参与主体, 其行为无疑具有代表性。二者的风险处理行为都有双重性, 一方面, 他们都有规避风险的心理特性, 这指对普通风险的回避, 另一方面, 他们又都有主动承担、甚至追逐风险的心理特性, 这是对投机风险的承担甚至追求。回避普通风险, 反映了人在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上, 即较多地体现为自然人的需要上, 本质上是倾向于从众与组织心理的。而主动承担甚至追逐投机风险, 反映了人在试图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等方面的需要上, 更多的体现为社会人的需要上, 本质上是倾向于进取的和富于挑战性的。

三、消除审计主体之间风险偏好的策略

同为审计主体, 如果不能从利益和风险构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 这样的偏好差异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审计失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 需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

(一) 从组织结构上提倡合伙制, 推行合伙文化

近几年来, 有关业内人士对推行合伙制的呼声很高, 合伙制被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佳组织形式, 在这种组织形式下, 审计风险的落实对象是合伙人 (事务所管理者) 和注册会计师, 执业者与所有者统一, 有利于约束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倾向, 从而使“履行责任的权利与补偿风险的利益”相统一。

(二) 建立有效的审计激励机制

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 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做出最大努力, 由此形成激励理论。熟悉的帕雷托标准认为: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 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 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 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好的, 就是可取的, 就是社会所希望的。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 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 以消除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不均衡。

参考文献

[1]段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Dean Tjosvold.Tearn Organization:an End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1994.

[3]Marc W.Anthony.z.Farming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ames:an experiment with interior solution[M].Economics letters, 1999.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篇8

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5.9%,较前月回落0.3。略低于市场预期。4季度工业增速5.8%,与3季度持平。

12月份,诸多重化工业品,例如粗钢、生铁、焦炭、玻璃、硫酸、烧碱、电力,均出现了显著的产量下跌。这无法完全归因于基数因素。显示了投资活动的低迷。此外,利润恶化导致主动停产检修、雾霾多发导致环保执法趋严等等可能也有影响。

与重化工业品表现相比,全部工业活动的减速无疑要温和得多。与11月一样,消费链条经济活动的改善,是主要的支撑力量。

考虑到房地产去库存,考虑到出口疲弱和制造业投资依然低迷,对于2016年全年的工业增长,目前我们总体上仍然维持谨慎态度。

节奏上,例如就上半年的工业走势而言,至少还需要重点关心两方面因素。

第一,消费链条的改善能否持续?

12月汽车销量同比15.4%,依然强劲。但考虑到汽车销量趋势水平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汽车销量的进一步回升可能比较困难。当然,消费刺激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例如重启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等,但市场体量总体上比较有限。

2015年全年,公共财政维持了高速增长。这也支持了消费改善。但2016年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也许很难超过2015年,对消费的支持作用因而也会有所减弱。

2015年全年,公共财政维持了高速增长。这也支持了消费改善。但2016年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也许很难超过2015年,对消费的支持作用因而也会有所减弱。

第二,投资活动能否阶段性改观?

短期之内,这主要取决于基建项目的融资和施工情况。2015年3季度,剔除价格影响以后,建筑业新订单增速有小幅改善。微观层面看,年底一些建筑企业的基建订单也在增多。近期黑色链条产品价格比较坚挺。但这是否表明开年基建活动有望回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迄今在水泥和粗钢量价等同步指标方面,表现总体仍然是偏弱的(见图一)。

4季度GDP同比6.8%,较前值回落0.1。从GDP初步核算结果看,建筑业、其他服务业是主要的支撑力量;金融和地产则构成主要的拖累。

建筑业增加值的回升,是否反映了订单和工程的改善,还需确认,历史上这一指标的波动较大,数据质量尚存疑。

其他服务业是剔除批零、交运仓储邮政、住宿餐饮、金融、地产以外的所有其他第三产业内容。其中一些行业发展空间较大,是中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信息和通信、专业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娱乐等等。自2013年以来,“其他服务业”增速持续回升,对总体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金融业和房地产增加值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在预期之内。金融增速的回落,主要来源于股市成交量同比的走低,其对GDP增速的拖累达到了0.23个百分点。1、2季度股市成交量同比大概率进一步走低。

4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4.7%,低于3季度的13.6%,这带来了房地产业增加值的下滑。2016年全年销售增速同比可能下滑到0左右,季度分布上,考虑基数影响,也许1季度同比稳定,2、3季度同比存在向下压力。

合并起来看,上半年在工业领域,如果基建活动有所改善、近期现货价格的坚挺对补存货和生产行为形成一定支持,那么工业增速大体保持稳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台阶式下滑的可能性不高。在GDP方面,受金融地产影响,上半年增速可能继续小幅走低。如果没有严重的内外冲击发生,全年GDP增速达到6.5%是可以期待的。

2016年,人民币汇率高估和走向均衡的路径、去产能加快背景下信用违约压力的上升,仍然是资本市场需要密切关注和警惕的两大风险。

汇市市场压力显著

12月外汇储备下降了1083亿美元。央行口径外汇资产下降了7082亿人民币。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下降了6290亿。各口径数据的降幅与8-9月接近。

1月上中旬,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汇率贬值预期以及资本外流压力,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冲击。全球市场风险偏好同步波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反应,与8月份的情况类似。

人民银行加大了汇市干预力度,并在离岸市场出台了相应的办法。近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55附近稳住。商品市场悲观情绪率先缓解,股市暂时也稳定下来。

但汇率贬值的基本面因素仍未消除。点刹式贬值强化贬值预期。这也意味着,一段时间内汇率问题对A股的困扰仍将持续(见图二)。

本轮汇市波动对债市的影响不明显。虽年底降准预期落空,但通过其他工具,央行维护了银行间流动性的总体稳定。上中旬债市与股市大体呈相反走势。

近期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座谈会上表示,将通过SLO、逆回购、SLF、MLF、PSL以及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方式投放6000亿以上中短期资金,以应对节间流动性紧张,并适当下调资金利率。这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资金状况。

全球风险偏好同步下降

近期中国海外美元主权债CDS费率再度攀升。显示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的担忧。

受人民币汇率问题、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驱动,上中旬,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同步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股市大跌、国债上涨。G7国家股票指数平均跌幅超过10%;美10年期债收益率下行20BP,1年期TIPS下行10BP。新兴汇率显著走弱,股市大跌,美元主权债价格下挫。贵金属价格比较坚挺。

人民币汇率问题,还通过出口竞争力、境外消费、离岸金融市场动荡等渠道,对关联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近期港币和港股承受了较为明显的压力。此外,韩元、新台币等也较明显走弱。

1月19日IMF发布报告,考虑到新兴增长放缓、中国经济转型及美联储加息影响,将2016年、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3.6%、3.8%下调至3.6%、3.4%。其中,小幅下调对美经济预期,主要考虑是采掘领域的下滑以及强势美元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小幅上调对欧元区预期。维持对中国、日本和英国经济预期不变。

上一篇:个人形象礼仪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下一篇:入团申请书共青团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