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精选8篇)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1
一、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SWOT分析
(一)定性分析
1.优势分析。商业银行在多年发展中,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积累了客户基本资料、客户交易、客户存贷款等大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可以建立大数据服务器等设备,将这些传统数据与其他来源数据进行整合,数据分析人员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各个角度分析客户需求以及识别信贷风险,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地评价经营业绩、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引导银行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2.劣势分析。在现有的银行交易系统中,客户的身份证、交易流水等大量信息已被银行掌握,但缺少如客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另外,目前小微企业客户信息以及商业银行的产业链客户信息也比较缺乏,直接影响着银行对这些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再者,大数据时代下,需要金融专业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相互配合,才能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但数据分析人员较为匮乏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的软肋。
3.机会分析。刚刚进入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率先构架大数据战略体系,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业务发展战略,从而赢得先机。如果大数据获得成功应用,将为银行创造先发竞争优势,使银行决策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将逐步成为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数据分析也将成为其风险防控的法宝。
4.威胁分析。大数据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威胁,例如大数据存在的风险、网络安全、数据失真等。在大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云计算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云计算将数据存入云端,而云端往往是由第三方服务器实现存取的,如果第三方将数据泄露,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正在颠覆着传统的金融模式,网商具有活跃的交易记录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但商业银行很难开发到这些客户,将给银行带来挑战。
(二)定量分析
除了对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思路为:
①确定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多于10个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②利用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任一方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③给各个因素打分,分值范围为1到5分,评分越高说明因素越重要;
④将各个因素的权重与得分相乘,从而最终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⑤各个因素加权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出公司的总加权分数,然后根据分数进行判断。某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分析如附表所示。由附表可以看出,该银行外部机会大于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大于内部劣势,应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地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引导银行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二、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征信系统构建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由于大数据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传统的系统已不能满足银行新的分析需求,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构建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征信系统,采取新分析算法,搭建大数据跨业务的统一应用平台,从而满足银行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服务、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需求。
(一)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征信系统概述
在金融交易安全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迅速、有效地发现各类欺诈行为,对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和国家人民财产安全都显得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征信系统要针对信贷风险防控工作的实际特点,通过客户交易信息以及客户其他信息收集来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系统总体见附图。附表某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分析内部环境评分权重加权分外部环境评分权重加权分⑴整体竞争优势明显;30.100.30⑴云计算的快速发展;50.150.75⑵良好的客户群体;50.150.75⑵数据来源多样化;50.251.25⑶资本雄厚,有能力建立大数据库;40.050.20⑶科技发展为数据应用提供支持;40.200.80⑷拥有专业客户人才;30.200.60⑷精准评估业务风险;40.251.00⑸良好的内控环境;50.251.20⑸先入为主的机会;40.150.60优势⑹丰富的风险防控经验;50.251.25机会⑹精细化管理的趋势。40.100.40小计1.004.30小计1.004.80⑴缺乏个人客户基本信息;-30.25-0.75⑴网商的竞争;-50.3-1.50⑵缺乏小微企业基本信息;-30.20-0.60⑵大数据安全风险;-50.25-1.25⑶缺少产业链客户的信息;-40.20-0.80⑶网络安全面临挑战;-30.2-0.60⑷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30.10-0.30⑷外部风险事件的影响;-30.15-0.45⑸缺乏非结构化数据收集能力;-50.15-0.75⑸外部风险来源多样化。-30.1-0.30劣势⑹商业运营模式面临变革。-30.10-0.30威胁小计1.00-3.50小计1.00-4.10优势劣势合计0.80机会威胁合计0.70系统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关联的数据信息,以发现潜在或已知的风险,系统将数据仓库、模型库、知识推理、人机交互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较好地处理数据资源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在成熟的模式识别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的辅助下,对银行业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有助于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融资、贷款、授信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监控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征信系统工作原理
1.数据原料。数据原料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的关键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数据挖掘的效率、精准度以及所得模式的有效性。目前,商业银行针对客户资料和消费记录都建立了功能庞大的消费市场数据库系统,在以大数据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时代,银行要真正将数据作为风险控制的源点,有效整合来自银行网点、PC、移动终端设备、社交网络、征信机构等传来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既要获取常规渠道的数据,又要收集社会化媒体数据,真正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实现从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方向的转型。
2.数据工厂。数据工厂是利用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将数据中潜在的、有用的模式搜索出来,是整个征信系统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技术难点。在数据工厂中,系统通过数据抽取工具、数据集成工具、数据过滤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模式评估工具等,从海量数据原料中提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并经过归纳总结、推理、分析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中分类、聚类、偏差检测、概念分析、异类分析、关联分析、时序演变分析和元数据挖掘等功能,完成对银行信用风险控制、银行市场风险评估和银行操作风险评估,从而帮助决策者对信息预测和决策起作用。
3.数据产品。数据工厂最终的结果是数据产品,把所有最终经挖掘发现的知识直观地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示给商业银行,以帮助其理解和解释数据挖掘的结果,控制信贷风险。这些数据结果既包括传统的诸如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和违约期限等客户信用信息,也包括客户的其它方面的信用记录、客户的信用评级以及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当然,整个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往复的过程,信用评级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
4.数据应用。经过数据挖掘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为商业银行评估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提供了量化工具,改变了单纯被动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规范贷款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优化金融信用监控机制,完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实施风险动态防控,使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健康运行。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防控的新形势,要积极做好如下应对工作。
(一)风险意识要思维开放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预测时,需要考量政策、人为的操作风险、市场环境等等众多因素,但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支撑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具备一种像互联网一样的开放式思维,建立分析数据的习惯,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关注与风险预测高度相关的大数据信息,如客户的基础信息(如客户开立账户时留存的住址、年龄、从事行业、性别等等)、客户交易信息(如客户在ATM机上的存取款情况、使用银行卡、购买理财、使用其他业务的记录等等)、外部的信息(从互联网、电信运营商、证券交易所等处挖掘来的有关信息)等,用数据说话,从而提高不确定风险的预测水平。
(二)数据整合要注重质量
大数据很多时候是从一种非传统的角度去分析、挖掘、利用数据价值的思路。由于数据来源庞杂广泛,需要不断利用技术创新去挖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再加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商业银行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地图,整合银行内部数据和大数据链上的其它外部数据,坚持做到数据要依照标准化采集,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杜绝以假乱真;同时构建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使用体系,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使用,从而确保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应用性。
(三)系统建设要高屋建瓴
大数据具有一般数据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传统的处理工具和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针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因此需要采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发挥大数据的效能。商业银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加快完善高度集中、完备、综合、专业的数据仓库系统,建设完善数据仓库项目,从而适应“大数据”技术的需要。在系统建设中要高屋建瓴,要把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技术与现有的、基于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工具相结合,预装一些成熟的数据挖掘算法和文字文本的算法,完善数据挖掘工具的扩展性,便于数据分析人员能够快速地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对资源的投入一定要有相当的前瞻性,并兼顾当前实际,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2
一、香港商业银行的风险影响因素
风险是任何盈利性的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面临的问题, 香港商业银行的风险按照风险性质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而这三大类风险的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 也包含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归纳来说, 影响香港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包括银行经营风险因素、资产价格泡沫因素、客户心理和预期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银行经营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方面引起的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等。而银行经营风险因素又可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财务因素引起的风险源于各个银行自身特有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是各个银行特有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主要包括银行偿债能力、银行营运能力、银行盈利能力以及银行现金流量能力四个方面。就银行本身来说, 除了以上的因素会影响到银行风险大小之外, 还包括银行的资产规模。一般来说, 银行资本规模越大, 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财务杠杆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银行风险, 如果银行的财务杠杆比例高, 其风险承担也越大。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贷款集中度高说明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良好, 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 贷款集中也容易造成风险过度集中, 可能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
资产价格泡沫因素表现在:大多数发生危机国家的一个共同先兆就是金融自由化和信贷的显著扩张。随之而来的便是股票价格的平均每年上涨幅度高于正常年份的40%, 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也都明显上涨。当在某一时间泡沫破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实行崩溃。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隐含过多地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放信贷, 平均一年之后就会爆发银行危机。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即吸收存款和发货贷款, 香港商业银行也主要是为公司或个人客户服务的, 因此, 客户的需求及其满意程度对香港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获利能力都有重大的直接影响。客户心理和预期因素表现为:在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时, 可能会发生挤兑。挤兑的发生将会导致银行发生严重的危机, 最终会导致银行破产。此外, 当一项用银行借款形成的资产预期收益率低于当前的借款利率时, 借款人从理性角度考虑, 就会产生违约行为。此时, 银行即使拥有抵押物的权利, 仍然会遭受损失。从而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 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是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除了上文中所指出的通过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放大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之外, 还与银行信贷的周期性具有直接的联系。经济景气时, 银行信用不断扩张, 信贷规模扩大, 使得商品市场上消费和投资持续增长, 进而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度旺盛。政府会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从而控制通货膨胀。而利率的提升又进一步增加了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企业利润减少, 投资需求降低, 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将恶化, 并导致信用违约,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二、香港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模型
以上所分析的影响香港商业银行的各个因素比较具体, 为了便于构建模型, 我们将以上分析的各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客户因素, 主要是指客户的心理和预期因素;第二类为银行微观因素,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状况;第三类是宏观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政策、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因素。这些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可以用图1的结构因素分析图来表示。
符号假定:客户因素用符号CF表示, 银行微观因素用符号BF表示, 宏观经济因素用Ma E表示, 银行风险用符号BR表示。那么, 商业银行风险综合影响因素可以用简单的函数表示为:
其中, 客户因素主要包括客户心理因素CPF和客户预期因素CEF, 因此, 客户因素又可表示为下列的函数关系:
同样道理, 银行微观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可以分别表示为下列函数关系:
其中, bff、bnf分别表示银行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 mf、rf、gdp、spf分别表示货币发行量、利率、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股票价格。
将以上所分析的客户心理预期因素、银行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函数代入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因素方程中, 可得:
上式即为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的作用机理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分析的, 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
三、香港商业银行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香港银监会网站。)
下面通过构建计量模型, 以面板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和银行自身因素对香港商业银行风险的具体影响效应。
1、银行风险计量模型设定
在计量模型的构建方面, 本文借鉴Salas (2002) 和Das (2007) 等人的理论模型, 结合香港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以及上文中关于银行风险的综合因素模型, 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 Yit为解释变量, 表示银行i在第t年中的信用风险的代理变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选取不良贷款率 (NPL) 作为信用风险的代理变量。根据前文的风险因素分析, 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 除了客户心理和预期因素之外, 还包括银行层面的影响因素 (BF) 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因素 (Ma E) 。
本文选取贷款增长率 (LG) 来衡量信贷增长情况;用各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 (SA) 来衡量风险分散化程度;用管理费用支出占银行净收入比例 (INEF) 来衡量银行的经营状况指标;资本充足率 (CAPR) 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选取GDP的增长率作为整体经济状况的衡量指标;用通货膨胀率 (INFR) 作为宏观经济因素中资产价格的代理变量;货币发行量用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 (M2G) 来衡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 具体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2、样本选取与统计描述
由于香港商业银行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并且在发展历程当中, 其数量和规模都在逐年发生变化, 为了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 本文选取了自香港回归以后的2000年开始到2011年的香港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这些银行的样本具体包括:中国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 (亚洲) 股份有限公司、集友银行有限公司、创业银行有限公司、花旗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星展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富邦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恒生银行有限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 (亚洲) 有限公司、丰明银行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大众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标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渣打银行 (香港) 有限公司、大生银行有限公司、大有银行有限公司、永亨银行有限公司和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共计23家。
(注:表中*、**、***分表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下显著;F检验的自由度分别为13和97, 第二行括号内为P值;对于LM检验, 第一行为x2 (1) 统计量的值, 第二行括号内为P值;对于Hausman检验, 第一行为x2 (7) 统计量的值, 第二行为P值。)
本计量回归的数据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Wind数据库;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 (Bank Scope) ;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 (www.hkma.gov.hk)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其中部分商业银行和部分变量的数据有缺失, 因此为非平衡面板数据。为了更加清楚地对样本的面板数据有个总体的了解, 我们将这些数据的基本统计指标描述如表1所示。
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 我们利用Stata软件计算方差膨胀因子 (VIF) ,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 根据样本数量查询统计数量表, 可以认为本问题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忽略。
我们同样运用计量软件Stata对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同时采用混合回归模型 (OLS) 、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 FE) 和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s, RE) 进行估计, 并对结果进行F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和Hausman test (豪斯曼检验) , 从中选出本计量模型的最优估计方法。最终的回归结果以及各个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最后一栏, 即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 P值为0.0035, 较小, 说明选择固定效应较为好。
从表3可以看出:首先, 管理费用越高的银行, 即银行经营状况越差的银行, 其不良贷款率越高, 具体地, 管理费用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将增加0.18个百分点。由于不良贷款率就代表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可见银行经营状况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正的影响。其次, 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 由于财务指标表现较好, 银行偿债能力较强, 因此信用风险将大大降低, 此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具体地, 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将降低0.3个百分点。再次,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现较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最后, GDP增长率与信用风险也呈现较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当经济增长较快时, 企业盈利能力提高, 偿债能力增强,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 相反, 当经济增速减缓, 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则偿债能力减低,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具体地, GDP增长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下降1.16个百分点。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3
关键词:集中化;银行;会计
一、数据集中化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管理效能
1.银行账务体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操作模式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印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如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总账与分户账或余额表核对余额,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和综合,对明细核算起着控制的作用。当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电子处理系统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
2.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首先,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讲,就有账、钱分管;账、表、凭证换人复核;账折见面、当日记账、当日结账;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付后记收、代收他行票据先收妥再进账;总分核对、内外对账,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第三,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总行或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及时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使商业银行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的条件,管理日趋扁平化,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可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会计管理的职能明显弱化。
3.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柜面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柜面人员会计核算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例如,在客户的存款业务中,从客户提交存款凭单、接单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薄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过程,又是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将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电子处理系统中,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柜面人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核实。但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银行柜面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和电子处理系统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和金融相关的多学科特别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建议,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功营销各种金融产品。
二、数据集中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制度建设滞后。银行临柜业务综合化以后,临柜业务风险增加,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人员一人就能完成,同时银行因配备摄像监控设施以及相应的系统授权控制等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人为风险估计不足,对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相关性的制度建设未及时跟上。有的银行因对账制度不完善,内部授权制度未落实,发生了临柜人员作案现象。
2.业务复杂,有关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功能综合业务系统,且软件升级换代快,业务项目多,分工细,操作规程复杂,业务人员很难系统地掌握,造成业务生疏,容易出差错。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要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管理人员既不从事柜台操作,也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符合有效管理的需求,仅仅起着监督辅导的作用,会计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银行无法对客户情况加以全面了解,无法设计面向客户的新业务,无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准,无法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白白浪费了信息资源。
3.技术依赖性强,系统维护难度增加。当前的管理模式建立在机和基础上,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但目前系统与网络也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可测因素,因此技术故障较多,有时会导致错账,甚至导致业务暂停。由于网点自身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市分行技术部门,有的甚至要省分行才能解决,特别是遇到网络故障还可能要依赖电信等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维护效率不高,影响了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同时,计算机联网运行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作案成为可能,增加了网络风险。
三、加强数据集中化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系统控制,防范技术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控制。一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运行前要进行充分测试,并经权威机构的认证,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而且要建立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建立应急预案。二是增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控制操作权限,对营业网点的异常操作作出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业务差错。
2.加强管理控制,防范人为风险。防范人为风险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制度防范,运用现代管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诸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适应,使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要加强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人为风险研究,并尽可能地事先建立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二是加强检查监督,会计管理部门要采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措施,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制度得到落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使会计人员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做到不违规,不违章,并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要使监测预警与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对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适时预警。要将监测预警的重心前移,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的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还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等问题。为此,央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各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增强各商业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
5.再造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效率。首先,加强培训。随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岗位及人员要求。同样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由操作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将不可避免。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下,无论是高级会计人员还是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其次,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集中到专门设置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同时,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4
2011年度,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联社“打基础、抓规范、提素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以树立合规理念和培育合规文化为先导,以标准行社创建为抓手,健全合规管理组织“一个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和合规流程管理“两项机制”,完善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和诚信举报“三项制度”,把合规管理作为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全面提升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长效性,促使本行合规风险管理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保障了本行沿着依法、合规、安全、稳健的轨道向前发展。现将本行2011年度合规风险管理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规管理组织体系较为健全
2011年,我行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合规管理部门、业务条线部门等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同时,根据总行机关各部室、各支行人员岗位轮换交流的现状,及时调整充实了“合规建设”与“创建标准行社建设”(以下简称“双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行董事长担任,副组长由本行经营层全体成员和监事长担任,成员为各部(室)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本行监事长兼任。形成了从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到合规管理部门(双建办)和合规督导员组成合规管理的组织体系。董事会作为本行的决策机构,对本行合规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经营管理层作为合规政策的执行机构,向董事会负有直接责任;双建办作为本行经营管理层有效
管理合规风险的独立职能部门,对本行合规管理工作负有尽职责任;本行各部室、各支行确定一名合规督导员,对其所在单位合规管理负有尽职责任。同时还成立了6个“双建”工作督导小组,组长由高管层成员担任,成员为总行各部(室)主要负责人。从而建立起总行、基层支行、机关部门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决策、管理、落实、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为“双建”工作的有序推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合规政策,合规风险管理职责较为明确
今年,本行对2009年4月份出台的《XX银行合规政策》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本行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合规管理职责、合规管理部门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检测、合规风险报告和报告路线、合规风险奖惩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尤其进一步细化了全行上下、业务条线的合规风险管理职责。
(一)董事会的合规职责。审批本行合规政策,并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审议批准经营管理层提交的合规风险报告,并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做出评价,授权经营管理层对合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二)经营管理层的合规职责。制定、适时修订本行的合规政策并传达到全体员工;贯彻落实合规政策,确保违规问题得到及时落实整改;为履行合规管理职责配备合规管理人员,并确保合规管理部门及负责人的独立性;评估本行所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审核批准合规风险管理计划,负责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 向董事会提交合规风险管理报告。
(三)合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协助经营管理层制定合规制度和合规政策;负责本行法律事务、合规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全系统法律事务工作、接受法律咨询和给予法律支援;负责制定并
实施合规管理计划;负责审核评价全系统合规政策、规章、程序和操作细则的合规性,并对其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组织编制合规管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负责合规风险评估和测试,识别和评价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 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 负责保持与监管机构日常的工作联系,跟踪和评价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承办本行党委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合规工作。
(四)合规督导员的工作职责。按照本行合规管理要求、计划,做好本部门、本支行的具体合规工作;向其所在部门、支行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报告本部门、本支行的合规建设状况和工作进度;督促所在部门、支行的操作程序符合合规建设的要求;及时报告本部门、本支行违规事件;按规定做好合规建设自查,报告检查情况和合规风险状况;负责与合规部门的联络沟通,有效督促和指导本部门、本支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时符合合规管理要求。
(五)机关部室、各支行的工作职责。督促本部门、本支行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本行各项规章制度,力争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不发生合规风险和违规行为;制定本部门合规风险控制方案及制度、流程;负责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合规风险或违规行为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支持本部门、本支行合规督导员有效履行合规职责,鼓励员工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合规风险或违规行为立即报告;承担其他合规职责。
三、实施风险管控,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监管要求
(一)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7509
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2.36%,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比上年末下降2466万元和1.58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306万元,可疑类贷款7203万元,占比分别为0.09%和2.27%。
(二)资本实力明显增强。注册资本达50168万元,较上年末增加30079.2万元;资本充足率达17.27%,核心资本充足率达14.13%,分别较上年末增加7.05个百分点和6.88个百分点。
(三)拨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年累计计提呆账准备金6037万元,同比增提1737万元;贷款拨备充足率为352.87%,较上年末增加152.1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覆盖率174.03%,较上年末增加76.71个百分点。
(四)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截至2011年12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460278万元,较上年末增长105744万元,增幅为29.83%;各项贷款余额317910万元,较上年末增长64762万元,增幅为25.58%;实现各项收入27104万元,同比增长 4010万元,同比增幅为17.36%。其中利息收入23262万元,同比增加3298万元,增幅16.52%;实现账面利润总额5629万元,同比增加363万元,增幅为6.89%;剔除多提资产减值损失1737万元的因素,实际利润总额为7366万元,同比增长39.88%。
四、全面梳理整合,合规风险管理制度较为规范
(一)完善统一授信管理制度,严把信贷准入关口。为集中控制客户信用风险,2011年,我行进一步完善了统一授信管理制度。坚持授信主体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对象统一原则。对本行表内外授信,即本行对单一客户或关联客户(包括集团关联客户和非集团关联客户,下同)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加以集中统一控制授信风险。表内授信包括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如银票敞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贴现、透
支、保理、拆借和回购等;表外授信包括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统一授信还包括本、外币统一综合授信。本行授信的对象限于单一个人客户、法人客户或集团客户;不允许本行多个营业机构对同一客户授信,也不得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公司客户授信。
(二)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严把信用风险警示关口。全面实施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和基层支行对客户财务和非财务因素(包括管理人员、银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监控。当出现可能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因素时,资产风险管理部应及时通过内网《信贷风险管理》专栏,向相关支行发出风险预警提示,督促经办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同时上报总行经营决策层。对客户的重大经营事项,经办行及时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书面报告,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臵措施,并根据需要向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三)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严把关联交易审批关口。2011年,我行出台了《XX银行关联交易管理制度》。首先对本行内部人的关联信息以及关联交易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填报;其次对本行的主要自然人股东、本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关联信息及关联交易情况进行了申报和审查。根据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规定,对一般关联交易和重大关联交易按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进行了审批。
(四)建立“双十禁”制度,前移员工合规操作关口。继续延伸我行2009年出台的《XX银行机构网点管理岗人员十个“严禁”》、《XX银行营业柜员十个“严禁”》(简称“双十禁”),并制定了相应严厉的处罚措施,成为内控管理“高压线”。并将“双十禁”内容印制成卡片和警示台鉴,让员工人手一卡,时时警醒,处处规范。
(五)建立员工监督管理制度,前移员工监督管理关口。去年6月我行制定了《XX银行员工行为监督管理办法》、《XX银行管理岗人员查访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回访、排查、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了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社会行为。
(六)建立远程监控中心监督制度,前移柜面业务监督关口。2009年7月份,我行在全行所有营业网点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同时印发了《XX银行远程监控中心管理办法》。2011年,我行又出台了《〈XX银行远程监控中心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通过全程实时监控和录像回放制度,及时掌握全行所有网点的“晨会召开、工作纪律、业务操作、服务质量、举止仪容”动态。建立远程监控中心这一前瞻性、长效性举措,标志着我行由实施以现场稽核监督为重点向以非现场稽核监督重点战略转移的开始。
(七)设立事后监督中心,前移柜面业务事后监督关口。为了对基层网点柜面业务操作、各项制度和流程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再监督和事后服务,省联社选择我行作为全省“事后监督中心”试点单位。经过充分酝酿,2011年2月,我行组建了事后监督中心。目前我行已针对性选择了10家支行试运行,将这10家支行的当日所有会计凭证通过T+2的方法,上收总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进行事后再检查监督,按月发出检查监督情况和差错通报,并提出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试运行以来,效果良好,各支行柜面业务操作更加规范,会计差错率呈直线下将趋势。2011年12月1日,我行“事后监督中心”正式全面运行。
(八)建立疑难解答制度,前移总行为支行服务关口。凡支
行日常柜面业务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一律由支行通过总行内网“疑难解答专区”提问,指定业务条线或对口管理部门予以解答,答复部门负责人应在两日内予以规范解答;涉及多个部门解答的,由合规管理部门指定一个部门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予以答复;对部门一时难以答复的问题,由合规管理部门汇总报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并及时予以答复。缩短了办事时间,减少了办事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能。
(九)整合完善合规指南,前移章制执行关口。2010年我行对银行挂牌开业以来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整合和完善。全行共梳理整合制度241个;修订完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46个;搜集实用法律法规19个,均已汇编成册;统一编印了《员工手册》,分发到每一个支行、每一个员工。初步做到了人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科学的制度体系。今年,我行又新出台各项管理制度59个,操作流程30个,准备再次编印成册。基本做到了人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形成了严谨、科学的制度体系。
五、强化教育培训,员工合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今年以来,我行举办了38次风险知识培训。第一,12次参加了省联社的视屏会议和培训,参学参训人员712人次。第二,举办了7次管理人员风险知识培训,总行高管层全体成员、双建办督导员、基层支行“双建”督导员共292人次参加了培训;第三,开展了19次业务知识培训。一是信贷二期上线工作培训;二是两次事后监督中心业务运行培训;三是两次代理保险业务技能培训;四是2011“案件制度执行年”知识培训;五是两次应用文写作培训;六是安全、消防知识培训;七是选派稽核审计人员赴南京学习培训;八是组织了四次全辖员工礼仪培训。九是三
次“贷款新规”培训;十是对新借款合同填制进行了专题培训;十一是对网银业务知识进行了培训。全行高管层、部门经理、支行行长、副行长、会计主管、行长助理、信贷主审、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约1745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六月份,总行举行了非前台人员电脑基本技能考试和柜面人员三项技能考试,45岁以内的员工参考率为100%,考试成绩优良。8月份又举办了全员合规知识考试;12月份,通过“贷款新规”活动月,再次开展了由支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会计主审、信贷主审、客户经理参加的“贷款新规”考试,两次参考人数549人,成绩优秀,仅一人不及格。从而真正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教育氛围。
六、加强法律事务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基本规范。为规范我行法律事务和制度流程管理,规避法律风险,今年本行完善了2010年已出台的《关于加强全行法律事务管理的通知》,出台了《安徽省XX银行法律事务管理规定》、《安徽省XX银行法律事务管理流程》、《安徽省XX银行违规违纪处理审定操作流程》、《合规风险管理报告路线图》。今年以来,我行经合规管理部门审查出台的各项文件、制度、流程、合同、协议达149件,为总行业务部门、各支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9件。从而从法律、法规、制度流程管理上保证了全行各项工作的合规开展。
七、开展风险排查,合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迅速
一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巡回指导和督查;二是开展重点业务风险排查;三是开展突击检查;四是开展员工八小时以外风险排查;五是加大对管理岗员工风险排查;六是开展案件制度“执行年”自查活动;七是全面开展全行上半年经营管理、合规管理综合大检查。1—12月份,全行开展各项排查、检查24次,发出
各项检查通报24份;排查网点35个,占应排查网点数的100%;督查整改12次;查出违规问题271个,已整改271个。通过排查、检查、处理、整改、提高,全行合规理念逐渐浓厚,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合规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八、实行“量体裁衣”,违规违纪处罚逐步规范
为进一步推动我行合规建设,准确裁定全行员工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尺度,今年元月份,我行创新设立了“XX银行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制定出台了《XX银行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议事规则》和《XX银行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操作流程》。
1至12月份,召开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会议14次,审定违规违纪处罚案例250起,审定处理各类违规违纪责任单位或个人228个(人)次,处罚金额共计65550元,受到通报批评、降低薪酬系数处理的4人。同时对大额承诺贷款逾期三个月未采取有效清收保全措施的责任人、职工自借担保贷款形成不良的员工以及对贷款维护不力,导致丧失诉讼时效的维护责任人实行扣发工资和下岗清收处理。
2011年,经过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我行合规风险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全员合规理念已经树立;合规管理框架已经形成;合规队伍初步建立;合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合规长效机制已经正常运行;合规风险明显下降;违规事件、案件明显减少;经营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全行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经营成果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还更应清楚地认识到,全行合规风险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距离上级监管部门、省联社和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合规管理意识不强。少数支行负责人合规意识仍很淡薄,重经营,轻管理;重业绩,轻合规,对合规建设的目的和
意义认识不够,导致对合规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些支行错误认为“双建”工作是搞形式、抓面子、走过场等阶段性工作事项,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双建”工作开展不够扎实、不够深入。
第二,部分支行违规现象仍然存在,制度执行力不强,整改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
第三,合规管理部门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不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条线报告制度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八、落实整改提高,制定2011年度合规管理计划 2011年,本行继续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1年合规与风险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省联社“打基础、抓规范、提素质、促发展”的战略方针,巩固和扩大“双建”成果,进一步推进本行合规风险管理建设,着力提升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效性,针对我行2011年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订立2011年合规风险管理计划。今年,我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合规建设方面
本年度总行将进一步完善并有效实施合规政策,整合各支行、各部门合规督导员队伍,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深化合规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有效地合规风险评估和测试,强化合规教育与培训,完善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运行机制,形成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方面
全辖继续全面实施标准基层行社创建工作。到2011年底,确保全辖支行100%以上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其中争取达到一级标准基层行社6家支行,达到二级标准基层行社10家,其他支行全部达到三级标准基层行社。
具体计划与实施
(一)执行合规政策,建立长效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本行将结合业务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合规政策,切实履行董事会、高管层、合规部门、各部室、各支行、“双建”督导员合规职责,畅通合规条线报告路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
(二)践行“合规从总行做起”,规范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实施和评价。本行高管层必须做到:
1、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测应用到每个领域;
2、及时掌握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最新颁布、变动情况,督促各部门及时检讨及修订有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3、建立并完善新产品开发、重大交易、投资行为等过程中的合规审查程序。确保合规风险被有效识别、评估和监测。
(三)坚持全程合规,实施合规风险评估和测试
1、对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测试,并经过相应的调查后,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书,将测试结果按合规风险管理报告路线上报,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2、加大对信贷管理、财务管理、柜员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安全保卫等方面不合规行为的监督力度,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制止违规行为。
3、按年向本行董事会提交年度合规风险管理实施计划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四)制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双建”教育培训。(1)深入开展“双建”教育再学习再培训活动。总行“双建”办协助人力资源部制定“双建”学习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员工自学、座谈交流、专题研讨、远程教育和主题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总行“双建”知识集中培训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基层支行“双建”学习要保证每月不少于一次;制定员工测试工作方案,在全行推行合规问卷测试,测试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测试结果纳入对员工的年度综合考核。
(2)开展合规专业技能培训。总行各职能部门就法律法规、金融政策、省联社和本行新出台的重要制度与办法、标准基层行社创建“五项基本规范”等内容举办专题学习培训,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培训内容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应知应会内容为重点,并确保学习培训面达到100%。今年,总行将继续开展廉政法制教育、安全保卫、服务礼仪、基层组织建设等多种培训学习活动,并组织必要的抽查和统考测试,以检验学习培训效果。
(五)提高服务档次,加大网点形象建设力度。本行继续加大对各支行营业网点自助设备(ATM机)布放,统一印制宣传用品,统一印发业务流程图和各项制度、各岗位职责,统一着装。在有条件的支行设臵功能区、大堂经理、实行晨操制,切实提高文明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努力塑造本行良好企业品牌形象。
(六)加大指导频率,开展“双建”工作督查。总行“双建”督导组对辖内各支行“双建”工作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各支行必须每季对本单位“双建”工作情况进行自查。自查整改和督查情况应形成书面汇总材料,按时上报“双建”办。总行各对口职能部门和“双建”督导组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各自专业和联系行的“双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七)实施上下联动,全面开展风险点排查。总行稽核审计部、监察保卫部要制定合规风险排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风险点排查计划和方案做到计划周密、内容具体、责任到
人、整改见效,营业网点和岗位排查面要达到100%。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突出重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合规风险检查。稽核审计部要将合规风险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合规风险检查。各支行要按照《 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排查指引》的要求,结合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对本单位全面开展风险点自查和整改工作,重点对信贷管理、会计基础、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排查工作。
(八)推行“合规问责”,加大违规问责和处罚力度。一是对支行现场督查、上级和本级各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到位,若不能限期整改到位,总行将查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员实行违规问责;二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事后监督中心等非现场检查,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三是对违规问题屡查屡犯责任人员从重从严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四是充分利用动总行“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职能,对全行各部门、各支行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审定和处理;五是对未实现当年创建目标的支行行长、支行分管负责人、总行挂钩督导员进行问责和处罚。
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篇5
请欣赏:《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许茹玲、余国贞中国财经网
任何风险的形成,均存在一个由风险因素产生量的积累到风险形成质的转变过程。特别是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形成,则因它是由社会信用度、市场经济环境和债务人的道德水准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而构成,客观上存在着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在风险因素量的积累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并较为准确地判别风险,进而建立一个以预警为前提的防范机制,来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问题,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债权人的高度重视。现就我行来说,不仅已形成了一套从贷款单位法人的经营思想到贷款项目的市场论证;从法人自有资金充足量到借贷资金还款能力;从贷款项目的赢利水平到还款的资金筹集渠道,以及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多方面采集放贷前风险信号的规范做法,同时还建立了以“信贷管理台账”为依托的贷后管理监控体制。但笔者认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防范,仅借助于借款企业给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银行对某笔贷款资金归还情况的监控,来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和防范风险的形成,不仅是不全面和滞后的,对形成的风险也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本文拟根据有关调查资料,结合笔者在银行会计部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在信贷领导岗位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在信贷资产风险形成损失之前,运用银行内部采集的会计信息资料来直接反映和归集贷款单位最客观、真实、全面的风险信号,从而把握最佳时机退出信贷市场,把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银行会计信息资料是借款单位资金运作和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采取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
(一)银行账户是信贷单位资金运作的序时记录
银行在承担整个社会资金筹集与使用的同时,其业务也贯穿于单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包括产、供、销和资金的筹集与再分配。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均是依托银行会计――这个特定职能部门,通过转账结算和现金结算来完成的。换言之,任何企业单位的任何资金运作,都需依托银行会计清算来完成,而在开户银行留下资金往来痕迹(违反《现金管理条例》因素除外)。因此说,银行在有偿完成受托企业资金运作和核算的同时,就能足不出户、低成本地采集到各企业单位真实、可靠、直观的经营信息资料,包括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情况、汇票办理与贴现等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经营运作中的基本情况。
(二)银行会计核算资料是信贷单位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根据银行会计核算的账务归属和账务核算的内容,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都可归并在开户行,通过结算业务量及结算资金的变化、货款归行率的变化、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使用情况等变化来进行真实的反映。同时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归集和综合分析,开户行则可对信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基本的判定。
1.结算业务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银行结算量是会逐年大幅增长。在形成发展的惯性阶段,业务量即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和衰亡,结算业务量则会不断减少或停滞。笔者对某一使银行形成近亿元坏账的`破产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进行了分析。
从该集团资金运作中,可以看到,1995年该集团月平均结算业务量为256笔,结算金额为1892.42万元,此时该企业正处于经营发展的鼎盛时期,资金进出运行频繁,经营状况良好。4月份始,该企业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则逐渐减少,至年末,该集团全年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分别以30.47%和56.46%的速度,减至月平均178笔和796.5万元。该企业集团的月平均结算金额则以90.2%速度迅速滑至到月均78.92万元。此后直至1月该集团实施破产之日,在长达1年零4个月的会计期间在开户行则未发生任何资金往来。
2.货款归行率的变化
按照以企业银行存款分户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同期银行在该企业的贷款数的计算方法来统计,统计结果则可直观地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的运用情况和该企业货款回行的变动情况。以该集团为例,1995年,该集团月货款回行量在1829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为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货款回笼与银行贷款数额相比为36.58%,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经营的虚假繁荣和银行贷款的部分体外循环。19,该企业货款回笼为月平均796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注入资金5000万元,货款回笼与贷款相比为15.92%;自19该企业货款回笼则每况愈下,月均仅有200万元左右。
3.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发生困难时,为躲避贷款行的监督或转移收入和分散资产,一般会采取逐步增加现金支取和减少现金收入入账、在其他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等会计手段,来完成和维持企业经营的基本运转和相关费用支出。在此仍以该破产集团为例。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难发现其经营困难的表现:一是1995年5月,该集团在我行某一办事处开立了基本结算账户,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会计期间内,没有在其他任何商业银行开设银行结算账户。但截至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账户已多达29个;二是1996年5月之前,尽管该集团在开户行的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在逐年减少却仍有发生。但自下半年开始,该集团的现金结算支取金额和笔数却明显增多,现金收入的解缴则明显减少;三
是从年9月始到191月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开户行的基本结算账户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三)银行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实施贷后检查最真实有效的凭据。
银行会计凭证既是企业资金运作及过程的时序反映,也是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的逐笔记录,更是贷款行贷后审查的有效凭据。如:根据会计凭证借方传票的翻阅,我们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算原理,直接了解到信贷单位的每笔资金去向;根据会计凭证贷方传票的翻阅,可了解掌握信贷单位的销售及往来单位;根据利息传票的翻阅,不仅可了解信贷单位的逐笔贷款的付、欠息情况和倒逼银行贷款情况,还可直接了解该企业的还款意识和还贷情况;根据表外科目传票的翻阅,可了解到信贷单位承兑汇票和贴现情况;根据保证金账户的传票翻阅,则可了解信贷单位对到期票据贷款的还款能力和保证情况。
(四)银行的企业分户账表是核实企业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借款人在借贷期间应当如实向贷款人提供各类相关资料,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包括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贷款行可根据银行内部记载的企业分户账表,足不出户即对信贷单位报送财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信用核实,包括:银行存款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转账现金收入情况、费用支出与转账现金支出情况、承兑汇票与贴现情况、银行账户开立与使用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双向稽查与核对,根据核查结果,则可对信贷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贷资产的风险度等作出基本判定。
二、采集和运用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
勿庸置疑,银行会计部门,因其工作职能和工作对象所决定,它在记录和完成企业资金运作中所形成的各类会计信息资料,客观上已成为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异常信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比单一依托信贷单位提供的外部资料和银行内部对某笔贷款的还款监控情况来采集风险信号来的更直接、真实和全面,其运作成本也更加节约。随着人民银行对企业单位的贷款证、银行账户、现金使用等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市场机制对企业单位的法律制约,银行内部采集的数据信息量的外延拓展和信息内涵也必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广泛采集、有效运用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料,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一)银行内各部门是采集和运用会计信息资料的有机构成
从目前来看,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同时要借鉴会计核算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剖贷款单位的经营账务链,要从核对子户与账户、科目与科目、总账与分户账、账账与账表等关系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进而提出和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二)提升科技水平是降低采集风险信号成本和提高数据技术的有效途径
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其工作量的繁杂和涉及的部门之多,以及对采集来的数据分类汇总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工作,仅凭手工完成和工作经验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为保证数据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成本的高效产出,应立足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采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防范机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保证。
“质从人起”和“以人为本”是所有经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银行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显为重要。首先是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它涉猎的知识面广泛,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常识和财务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账务划分和核算原理,以及各科目之间的相互核对关系。其次,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从业人员要能迅速熟练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取相关数据和有用素材,准确地判断出风险因素的形成和风险度。因此说,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信号,规避和化解资产风险的工作中,我们要夯实各项业务基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根本的保证则是要从“人”的机制入手,要把对人的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的提高,渗透到风险防范的每个方面和具体环节中去。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6
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推广运用,银行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在促进银行改进流程、加快发展的同时,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凸现。加强基层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对于维护银行业机构以及整个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一、当前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数据大集中引发的风险
数据的集中直接带来了银行金融产品的升级和服务、管理手段的提高,但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也随之加大。一是不可抗力引发的风险。一旦出现突发的灾难事故,将导致系统性的业务停顿与客户流失,甚至会引起业务系统瘫痪,造成社会不稳定。二是系统安全维护工作不及时引发的危险。在数据大集中前,系统架构相对简单,原有的各地方数据中心均由技术人员负责辖内各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由于他们对原系统涉及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与系统软件开发商的联系较为密切,与区域内的网络运营商的协调能力较强,因此能迅速调动各种技术力量解决问题,对客户的响应时间较快。而数据集中后,虽然在管理上便于维护、升级,但由于数据集中后的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比原来大大增加,而且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问题在市级分行层面漂统前臵立韵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需要向总行数据总中心反映,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有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应急抗灾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三是外包风险。数据大集中后,对系统开发、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的要求更加专业化了。
随着IT 外包服务的概念逐步被各银行业机构接受,各银行业机构开始尝试实施IT 服务外包,这既有利于银行降低运营成本,也有利于银行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发展。但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实行IT 外包服务后不仅银行内部掌握的大量敏感数据可能被外包公司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可以为银行提供IT 外包服务的大多数是国际跨国公司,万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外包公司随时可能停止提供服务,造成我国银行业的业务中断,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经济秩序,造成巨大混乱和损失。
(二)技术风险
近几年,银行业机构开展了以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和较完备的电子银行体系,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 3A ”级服务。该创新领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行业性风险。由于应有程序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在编制程序时不够严密导致应用软件本身设计不完全,出现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账务错乱、数据信息受损等问题。二是外生性风险。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因各种突发灾害、运行环境或硬件本身及相关元器件的缺陷、故障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带来的风险。三是数据传输风险。客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篡改、伪造致使客户信息被盗取,影响资金安全。四是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由于网上银行快速发展,假银行网站、克隆网站或网络黑客通过截获客户通讯数据、安装木马程序等方式套取用户密码和交易密码,转移客户在银行的资金。
(三)安全风险
一是物理安全。计算机房设计、安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安全运行环境标准而造成的隐患。二是网络安全。该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三是主机安全。网上黑客的袭击范围不断增大,手段日益翻新,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银行信息。四是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病毒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不仅会扰乱或中断正常的服务,而且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四)管理风险
一是制度不健全。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和程序还存着一定的漏洞,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不适应,距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组织机构及岗位设
臵。具体表现在:各级管理层没有成立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科技部门独立于其它业务部「1 之外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执行不规范。银行业机构由于信息科技人员较少,存在人员数量不足,系统开发、技术支持、系统操作维护和系统安全不能严格分开,主要技术支持岗位未实现岗位定期轮换。缺乏专门的技术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不能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因素。三是管理不规范。由于信息技术部「1 专业性极强,高级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飞四是信息科技人才短缺,无法实现计算机业务数据录入员、计算机程序员和网络系统管理员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银行业信息科技安全审核制度
要建立信息科技安全联席会议。由监管部门牵头,各家商业银行参与,定期对银行信息科技情况进行交流,对各银行信息科技安全进行评价与沟通。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规范,研究制定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
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科技信息风险,了解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和水平,全面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对信息科技内部、外部风险进行评价和审计,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监管框架之中。
(三)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内控机制
一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做到“制度防内”。二是建立信息科技安全防范体系,做到“技术防外”。商业银行应研究制订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逐步建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应用平台,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安全措施,通过部署防火墙子系统、VPN 子系统、入侵检测子系统、服务器核心防护子系统、防病毒子系统、日志审计子系统、内网监控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等,防止病毒及外部黑客的入侵,确保银行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应急机制的建设
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应急恢复体系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臵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臵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7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其中海量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标志[1]。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各领域需要研究的全新课题[2]。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金融领域是盈利水平最高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主体,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深受大数据的影响[3]。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不良信贷风险进行控制,能够解决银行和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并将不良信贷风险的防范水平提高到“可预测”水平[4]。在银行业,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信贷风险具有海量性、冗余性,无法根据银行在经营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对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5]。因此,如何提高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的评估准确率,已经成为金融业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6]。现阶段,主要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7]、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8]。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9]。由于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在金融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10]。
利用传统算法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不良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海量性、冗余性,无法根据银行在经营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对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营运效益。
针对上述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H算法的大数据分析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将APH算法与BSC理论相结合确定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在约束条件范围内利用德尔菲法对层次结构的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优化训练,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根据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数公式对银行中各个不良信贷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得到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了改进算法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1 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案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对海量的模糊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集合训练,建立相应的数据关系式,提取有效的特征数据,从而实现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影响信息的优化处理。
在RS理论中,设置任意一个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系统为S=(U,R,V,f),系统的论域为U,U=(x1,x2,⋯xn),表示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系统中所有样本的集合,C⋃D=R为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系统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其中C为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属性集,D为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决策属性集,V为信贷信息属性值的集合,且
利用函数f:U×R→V能够描述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映射关系,当xi∈U,r∈R时,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函数为f(xi,r)=Vr。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当属性子集P⊆R时,对海量的模糊数据信息进行相关特征提取,假设xi,xj∈U,∀r∈P,令f(xi,r)=f(xj,r),则银行不良信贷信息xi、xj具有不确定性,记作Ind(P),通过计算能够得到xi与xj具有等价关系。
假设r∈P,则Ind(P)=Ind(P-{r}),其中属性r可忽略不计。
根据上面阐述方法,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属性优化处理,排除冗余信息,能够得到精确的输入信息。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包含了多个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隐含层又称扩展层,由于各个神经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将每层的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神经元进行相互连接,从而完成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建模。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训练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向集合训练,另一种是反向集合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正向集合训练:通过RS理论优化处理能够得到精确输入数据,经输入层输入到隐含层,由于受约束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符合条件的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相应数据,经输出层输出,并统计实际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输出值。
2)反向集合训练:反向集合训练是在正向集合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集合训练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形成了误差反馈训练,即用该层的神经元输出信号作为下一层神经元的输入数据,从而得到整个神经网络产生的输入数据响应权值。对各层之间的理想输出值与实际输出值进行差值计算统计,通过多次迭代运算缩短输出误差,实现输出层的输出数据值逐渐趋近于理想状态下的输出值,从而完成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训练。具体神经网络结构形式能够用图1进行描述。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利用RS理论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属性优化处理,排除冗余信息,能够得到精确的输入信息,但无法挖掘银行不良信贷风险中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能够得到各个神经元在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的银行不良信贷信息的非线性特征关系式,但无法排除大量的冗余信息,造成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过于繁琐。
因此,将RS理论与BP模型相结合,建立新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1)根据RS理论构建银行不良信贷信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剔除大量的冗余信息。
2)利用函数f:U×R→V对输入数据进行变量离散化处理,确定各个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
3)进行属性约简,提取有效的特征数据,形成简化的决策规则,从而能够得到精确的模型输入数据。
4)将RS理论与BP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
5)将利用步骤3)得到的精确输入数据,通过输入层输入到RS-BPNN神经网络模型中,经过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集合训练,达到训练要求,从而得到模型的最优解。
6)如果所得数据信息仍具有冗余性,则可以重复上述操作,经过多次迭代运算,从而完成训练精度的要求。
7)根据上面步骤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的评估,能够得到相对应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等级。
2 基于APH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原理
利用传统算法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不良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海量性、冗余性,从而降低了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率。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H算法的大数据分析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
2.1 确定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的层次结构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将APH算法与BSC理论相结合,确定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此步骤为基于APH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的首要步骤,分为上下两结构层次,即银行信息的准则层和目标层。其中准则层包括银行的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维度、学习和创新维度,分别为A、B、C、D。目标层是准则层的属下子集,其中准则层A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收益率A1、银行力差率A2、银行成本费用收益率A3、银行不良贷款率A4和存贷率A5。准则层B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B1、客户收益率B2、客户满意度B3和客户支持率B4。准则层C主要包括:银行的新产品推出能力C1、银行的贷款服务效率C2、银行的贷款业务平均成本C3、银行的业务出错率C4和制度执行能力C5。准则层D主要包括:创新风险管理产品数量与周期D1、责权利对应程度D2、信贷信息反馈与处理D3、职工培训费用D4和员工满意程度D5。
2.2 根据约束条件确定指标权重
在进行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利用德尔菲法对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数据进行优化训练,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设置第i项银行不良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等级为:
x1i,x2i…xni,相对应的参考意见权重为:b1i,b2i…bni,因此,银行不良信贷风险指标在第i项信贷业务的影响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银行不良信贷业务的影响效应评估值,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准则层矩阵,能够计算出该矩阵各行特征向量的几何平均值,其公式为:
其中,n=1,2,3,4。
通过公式(3)能够得到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具体公式为:
为了确保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标的精确性,将公式(3)作为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标的约束条件。如果检验结果小于0.1,则表示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时效性。
2.3 计算指标的权重
在进行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利用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线性关系,能够得到各个银行不良信贷风险指标的权重。
2.4 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
为了建立完善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需要得到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相对于整个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系统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1)计算出此层的银行不良信贷指标权重和与其相对应的上层权重的积。假设相对应的上层中还存在延续层,则将所得的乘积结果与延续层继续相乘,经过多次迭代运算,最终能够得到该银行不良信贷指标相对于第二层的权重大小。
2)以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值与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的权重之积作为原始数据,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描述该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数=Σ(单项指标×该指标图2改进算法训练误差曲线的权重)权重总和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可将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数计算公式转化为函数形式,具体公式如下所述:
在计算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综合指标时,设置各个银行不良信贷信息指标的约束条件为[0,1]。银行不良信贷信息指标分为两大类,主要包括以银行当前营运状况为基准的定量指标和以公式计算求出的优化指标为基准的定性指标。将上述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利用公式(4)进行优化处理,能够得到大数据分析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上面阐述方法,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数越低,表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越好。当计算出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数较高时,表明当前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可以根据各个银行不良信贷指标的详细显示结果进行相关问题分析并加以修正,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银行不良信贷管理模式,极大程度提高银行的营运效益。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环境设置
为了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次实验。利用仿真软件MATLAB 7.1构建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实验环境,利用不同算法进行对比实验。将APH算法应用于某银行的不良信贷风险评估中,从该银行系统报表中随机选取100组有效记录数据,每组为1天中24小时的银行不良信贷信息显示数据,分别利用两种算法对前60组数据进行优化训练。在进行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由于评估的指标为风险的预测误差,原始样本的各个值之间差距较大,例如,假设输入样本k过大,则其权重的值也较大,这就造成其它样本的调控能力降低,导致估计的准确性降低,因此,需要对所有样本数据进行规一化处理,使样本数据的取值范围分布在[0,1以内。利用下述公式能够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P为不同时间的不良信贷信息,PN为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数值。
在实验的过程中,设置改进算法中样本的训练次数为1000次,利用图2能够描述训练误差。
3.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在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算法的银行不良信贷评估误差结果能够用图3进行描述。
由于银行的不良信贷信息具有海量性、冗余性,各个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指标对于制定合理的银行不良信贷管理方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得到表1,如下所述。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够得知,利用改进算法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能够避免传统算法的缺陷,得到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误差结果明显小于传统算法的评估误差结果,降低了银行不良信贷评估误差,极大地提高了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准确率,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银行不良信贷管理模式。
结论
针对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H算法的大数据分析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将APH算法与BSC理论相结合获得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在约束条件范围内利用德尔菲法对层次结构的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优化训练,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从而得到准确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算法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能够提高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摘要:利用传统算法进行的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不良信贷风险因素的影响以及不良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的各个指标数据不够完整会造成对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率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H算法的大数据分析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将APH算法与BSC理论相结合,获得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在约束条件范围内利用德尔菲法对层次结构的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优化训练,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从而得到准确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算法进行海量数据下的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能够提高银行不良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率,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大数据,不良信贷,风险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滨.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2011,(19):114-116.
[2]杜文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1):137-139.
[3]周君兴.基于Markov过程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4,(23):131-133.
[4]梁秋霞.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69-74.
[5]赵洪丹,丁志国,赵宣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真的实现"双降"了吗?——基于2003-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5):71-73.
[6]郭文伟,陈泽鹏.基于Mixed—logistic模型的小型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30-35.
[7]庞素琳.基于贷款风险损失比的农户信贷模型与应用[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11):11-22.
[8]许祥秦,郗楠,刘艳芳.基于ML指数法的中国银行业贷款效率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40-448.
[9]李磊.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化解策略[J].卷宗,2015,5(1):230-232.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 篇8
监管对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总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多家银行机构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情况看,影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在有序解决,信息科技治理稳步提升。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保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矛盾:一是信息化建设复杂度不断提升与资源和管理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与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相比,信息科技在组织机构、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均储备不足;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银行机构灾难备份和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要求还有差距,对业务连续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三是电子银行蓬勃发展与信息科技风险突出的矛盾,截至2010年,超过100家国内银行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总金额增长迅猛,已成为银行主要交易渠道,由此带来的容量压力显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迅速,相关风险骤增。
为推动提升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探讨“十二五”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开设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年会并将其制度化。在2011年11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1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潜在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与特点,对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银行应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工作,从战略角度启动和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将数据治理与IT治理、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新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这些都要通过IT系统实现。银行要统筹开展IT架构规划,保证资源投入,切实完成符合新监管要求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不仅为风险管理,也为产品开发、业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促进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切实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培养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内生抵御能力。注重IT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把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挖掘深层次问题,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加强信息科技规划,建立专门管理团队,完善规划的制订、评价、更新机制,全面开展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架构的规划整理工作;加强IT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同时,成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监管要求,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促进部门、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银监部门将努力完善信息科技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
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内在要求
21世纪的银行业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已完全“集成”到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与其“一体化”,成为其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银行转型和电子银行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模式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电子银行高速发展。电子渠道在降低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据统计,2010年,国内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量相当于其17000个物理网点的交易量。在电子银行体系中,业务、科技密不可分,业务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都需要信息科技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银行内部有功能完善的业务流程,具备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功能与定价功能,而合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各应用系统之间良好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
银行业围绕业务结构优化和流程银行改造,以及客户信息和风险数据的整合,要求信息科技有更快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达到有效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要求的经营目标。这需要银行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更加安全、稳健,更加有竞争力。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的使命。首先,信息科技要成为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原动力。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核心已经不是简单地增加产品种类,而是要跟踪消费者需求,以信息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产品的再造和创新,提升竞争力。树立科技引领的理念,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信息科技要成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助推器。银行机构要建立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各类风险,贯穿风险战略制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各个环节,这要求银行机构以业务和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提高风险数据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风险计量精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风险管理体系化。
风险管理对信息科技内在要求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信息科技成为银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科技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带来了交易量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实质上形成了新的风险类型。201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4月,韩国农协银行内部网络遭黑客攻击,导致部分数据被删除和篡改,大量服务器瘫痪,系统服务中断三天,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澳大利亚国民核心系统故障。这些事件体现了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发性、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一些国际组织,对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风险管理和IT建设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金融机构IT系统不能有效支持风险数据整合,导致风险数据失真,不能在企业层面和跨业务条线层面识别风险。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关系到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是银行完善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丰富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使命。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谋划信息科技发展蓝图;要进一步树立合规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以“保运营安全、促业务发展”为主导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保障、有序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数据】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05-20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08-05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08-06
上市商业银行风险10-31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09-04
商业银行数据仓库建设09-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05-27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07-13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