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2024-07-18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精选8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1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底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以下简称5个监管指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5个监管指引是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将陆续发布其它监管指引。5个监管指引中,有关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自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有关风险暴露分类、内部评级体系、专业贷款评级、信用风险缓释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和技术规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监管指引进行达标评估,确保监管合规。5个监管指引确立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标准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指引逐条进行合规性评估,对未达标的领域和环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限期达标方案。对监管标准尚不明确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尽早达成共识。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新资本协议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相关监管指引按季进行达标评估,建立详细的达标评估文档。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于2008年底前向银监会提交首轮5个监管指引达标评估报告。?

三、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监管部门、银监局和新资本协议银行要以5个监管指引发布为契机,加强对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银监会负责会机关监管人员、银监局负责人以及新资本协议银行董事和高管层的培训。各银监局负责辖内监管人员的培训。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培训范围应覆盖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条线员工、风险管理条线所有员工。?

四、全面开展定量影响测试,加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将对新资本协议银行进行定量影响测算,持续监测实施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资本协议银行要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准备工作。监管部门和银监局要将新资本协议银行实施准备情况列入今后几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建立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定期会晤机制,持续监督实施准备工作进展。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两家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现场评估,2009年下半年完成对计划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的第一轮现场评估。?

五、请各银监局将5个监管指引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5个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四条第四条 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二)有效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第五条 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二)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三)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四)商业银行应保守地估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五)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后的资本要求不应高于同一风险暴露未采用信用风险缓释的资本要求。

(六)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审查和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确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

(七)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缓释的政策、程序和作用程度,抵质押品的主要类型、估值方法,保证人类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类型及其资信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集中度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等。

第二章 合格抵质押品

第六条第六条 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抵质押品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的范围执行,同时应满足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有关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在符合第七条和第八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七条第七条 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一)抵质押品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可以接受的财产或权利。

(二)权属清晰,且抵质押品设定具有相应的法律文件。

(三)满足抵质押品可执行的必要条件;须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办理登记的,应按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四)存在有效处置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强的市场,并且可以得到合理的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

(五)在债务人违约、无力偿还、破产或发生其他借款合同约定的信用事件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对债务人的抵质押品进行清算或处置。

第八条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抵质押品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制度、估值方法、管理流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管理制度,明确合格抵质押品的种类、抵质押率、抵质押品估值的方法及频率、对抵质押品监测以及抵质押品清收处置等相关要求。

(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应坚持客观、独立和审慎的原则,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的市场价值。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评估价值的审定程序,并根据抵质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确定重新估值的方式和频率,市场波动大时应重新估值。对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的重新估值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的调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抵质押真实、合法、有效,并建立及时、有效的清收抵质押品的程序。

(四)商业银行应对抵质押品定期监测,并督促出质人或抵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对抵质押品的收益评估应反映优先于银行受偿的留置权的范围及影响,并进行连续监测。商业银行应确保抵押物足额保险,并防止抵押人采用非合理方式使用抵押物导致其价值减少。

(五)如果抵质押物被托管方持有,商业银行应确保托管方将抵质押物与其自有资产分离,并对托管资产实物与账目进行有效动态管理。

(六)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抵质押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抵质押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权属状况等基本信息,抵质押品的估值方法、频率、时间,抵质押品与债项的关联关系,以及抵质押品的处置收回信息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七)商业银行认定存货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要建立监测存货风险的相关程序:

1.确保保管存货的仓储公司或现货交易市场等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设备和技术、合格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效的进出库信息传递系统。

2.充分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前景,确定存货的市场价值。存货价值评估应采用成本价值和市场价值孰低法。对于滞销、积压、降价销售产品,应根据其可收回净收益确定评估值。

3.对存货应定期进行实物检查。

(八)商业银行认定应收账款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如下风险管理要求:

1.确定应收账款价值时应当减去坏账准备。

2.建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认定过程,包括定期分析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应收账款债务人的类别等。商业银行通过借款人确定应收账款风险时,应检查借款人信用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包括账龄报告、贸易单据的控制、对付款账户收益的控制、集中度情况等。商业银行还应定期检查贷款合约的履行情况、环境方面的限制及其他法律要求。

4.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清收应收账款的程序,如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或违约,商业银行应有权不经过应收账款债务人同意,出售或转让该质押的应收账款。即使一般情况下通过借款人清收应收账款,也应制定完善的清收措施。

(九)商业银行认定出租资产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充分考虑出租资产的残值风险。

第九条第九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金融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

其中:

是在考虑质押品之前、优先的无担保贷款的标准违约损失率; 是风险暴露的当前值; 是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其中:

为风险暴露的调整系数;

为金融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金融质押品的折扣系数;

为处理金融质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如果金融质押品为一篮子资产,该篮子资产的折扣系数按 计算,其中 为该资产在篮子中的份额,为适用于该资产的折扣系数。

商业银行可以自行估计折扣系数、及,也可以采用本指引给定的标准折扣系数。和 的标准折扣系数见附件2。逐日盯市、逐日调整保证金且最低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时,的标准折扣系数为8%;对不同最低持有期限或再评估频率的交易应根据附件2调整。

自行估计折扣系数的商业银行应确认折扣系数估计的合理性,并报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应逐一估计金融质押品或外汇错配的折扣系数,估计时不可考虑未保护的风险暴露、抵质押品和汇率的相关性。

第十条第十条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比当前风险暴露的期限短时,商业银行应考虑期限错配的影响。存在期限错配时,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原始期限不足1年,或剩余期限不足3个月,不具有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一)对认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错配按下式调整:

其中:

为将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前经各种折扣系数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风险暴露的剩余期限与5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为信用保护的剩余期限与T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二)期限错配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情况。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下降程度取决于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和抵质押水平。在使用单种抵质押品时,违约损失率的确定方法如下:

(一)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低于贷款的最低抵质押水平的贷款,视同无抵质押处理,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二)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超过了超额抵质押水平的贷款,采用相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三)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介于最低抵质押水平和超额抵质押水平之间,应将风险暴露分为全额抵质押和无抵质押部分。抵质押品当前价值除以超额抵质押水平所得到的为风险暴露全额抵质押的部分,采用该类抵质押品的最低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的剩余部分视为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不同抵质押品的最低抵质押水平、超额抵质押水平,以及最低违约损失率见附件3。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形式抵质押品共同担保时,需要将风险暴露拆分为由不同抵质押品覆盖的部分,分别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拆分按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顺序进行。金融质押品处理后的风险暴露价值 分成完全由应收账款质押部分、完全由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抵押部分、完全由其他抵质押品担保部分及无抵质押部分。

在确认合格的金融质押品和应收账款质押作用后,另外几种抵质押品价值的总和与扣减后风险暴露价值的比率低于30%时,贷款对应部分视同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如该比率高于30%,则由各抵质押品完全覆盖的部分,包括合格应收账款,分别采用对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行估计的抵质押品回收率,对各抵质押品所覆盖的风险暴露分别估计违约损失率。

第三章 合格净额结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

(一)具有法律上可执行的净额结算协议,无论交易对象是无力偿还或破产,均可实施。

(二)在任何情况下,能确定同一交易对象在净额结算合同下的资产和负债。

(三)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暴露。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合格净额结算包括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表内净额结算、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净额结算、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场外衍生工具净额结算和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表内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并按下式计算净风险暴露():

E*=max{0,表内风险暴露-表内负债×(1-)}

其中:

表内风险暴露和表内负债为商业银行对同一债务人在有效净额结算协议下的表内资产和负债。

为表内风险暴露与表内负债存在币种错配时的折扣系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可将回购的金融资产视作金融质押品,适用本指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在符合第十四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净额结算进行处理。

(一)商业银行应就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分别进行净额结算。只有当所有交易逐日盯市且质押工具均为银行账户中的合格金融质押品时,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的轧差头寸才可以按照净额结算处理。

(二)商业银行对回购交易采用净额结算时,违约风险暴露按下式计算:

其中:

为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为风险暴露的当前价值;

C为所接受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给定证券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适用于 的折扣系数;

为与清算币种错配币种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三)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考虑证券头寸的相关性,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中风险暴露和质押品的价格波动。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风险暴露 的商业银行,公式为:

其中:

VaR为前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商业银行不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可以单独向监管部门申请利用内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的潜在价格波动,并利用一年的数据对结果进行返回检验,证明模型的质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在使用场外衍生工具或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进行信用风险缓释时,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应为当前暴露净额与潜在暴露净额之和:

(一)当前暴露净额,为单项合约的正、负市值之和中的正值。

(二)潜在暴露净额(),由下式计算:

其中:

为净额结算协议下对同一交易对手的所有合约的潜在暴露净额之和,等于每笔交易合约本金乘以相应的信用转换系数的总和。

为净额结算协议重置成本净额与重置成本总额的比率。经监管部门批准,既可以基于单个交易对手,也可以基于净额结算协议覆盖的所有交易。商业银行应持续使用经批准同意的方法。以上两种方法计算 的具体说明见附件4。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但应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第四章 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认定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同时应满足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中的认定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与初级内部评级法相同;商业银行在符合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合格保证应满足的最低要求:

(一)保证人资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备代为清偿贷款本息能力。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合格保证人的类别没有限制,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保证人类型的认定标准和流程。

(二)保证应为书面的,且保证数额在保证期限内有效。

(三)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保证必须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允许有条件的保证,应充分考虑潜在信用风险缓释减少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代偿能力等进行审批评估,确保保证的可靠性。保证人所在国或注册国不应设有外汇管制;如果有外汇管制,商业银行应确保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可以获得资金汇出汇入的批准。

(五)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保证人的档案信息管理,在保证合同有效期间,应定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保证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应每年不少于一次。

(六)商业银行对关联公司或集团内部的互保及交叉保证应从严掌握,具有实质风险相关性的保证不应作为合格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七)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后的风险权重不小于对保证人直接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采用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缓释信用风险应同时满足第二十一条及下列要求:

(一)信用衍生工具提供的信用保护必须是信用保护提供方的直接负债。

(二)除非由于信用保护购买方的原因,否则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不可撤销。

(三)信用衍生工具合约规定的信用事件至少应包括:

1.未按约定在基础债项的最终支付日足额履行支付义务,且在适用的宽限期届满后仍未纠正。

2.债务人破产、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债务,或书面承认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以及其他类似事件。

3.因本金、利息、费用的下调或推迟支付等对基础债项的重组而导致的信用损失事件。当债项重组不作为信用事件时,按照本条第九款的要求对信用风险缓释作用进行认定。

(四)在违约所规定的宽限期之前,基础债项不能支付并不导致信用衍生工具终止。

(五)允许现金结算的信用衍生工具,应具备严格的评估程序,以便可靠地估计损失。评估程序应明确信用事件发生后得到基础债项价值需要的时间。

(六)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结算要求信用保护购买者将基础债项转移给信用保护提供方,基础债项的合同条款应明确这类转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拒绝。

(七)对于确定信用事件是否发生的主体身份应明确定义。信用保护购买者必须有权力和能力通知信用保护提供方信用事件的发生。

(八)信用衍生工具基础债项与用于确定信用事件的参照债项之间的错配在以下条件下是接受的:参照债项在级别上与基础债项相似或比其等级更低,同时参照债项与基础债项的债务人相同,而且出现交叉违约或债务加速到期情况时,在法律上是可执行的。

(九)信用衍生工具并未覆盖债务重组的情况,但满足本条第三至第八款的要求,可部分认可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不超过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为信用衍生工具金额的60%。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大于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部分的上限为基础债项金额的60%。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来反映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对不符合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相关要求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调整违约概率反映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无论选择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商业银行应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同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之间方法的一致性。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部分采用替代法处理:

(一)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

(二)采用保证人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如果商业银行认为不能采用完全替代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评级与保证人评级之间的某一个评级的违约概率。

(三)将风险暴露视作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的标准违约损失率。如保证人为该笔保证采用了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可继续对标准违约损失率进行调整。

(四)如果信用保护与风险暴露的币种不同,即存在币种错配,则认定已保护部分的风险暴露将通过折扣系数 予以降低。

其中:

为信用保护覆盖并经币种错配调整后的风险暴露;

为保护部分的名义价值;

为适用于信用保护和对应负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 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可以采用替代法;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自身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权重函数,由银行估计该类保证人提供保证的损失率。

在两种方法中,无论调整违约概率还是违约损失率均不反映“双重违约”的作用。采用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方法得到的风险权重不得低于与保证人可比的、直接贷款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的情况下,初级内部评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用等级最好、信用风险缓释效果最优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如果历史数据能够证明同一风险暴露由多个保证人同时保证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大于单个保证,允许商业银行考虑每个保证人对降低风险的贡献,并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第五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同一风险暴露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商业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附件1到附件4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指引中采用了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的评级符号,但对商业银行选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不做规定,商业银行可自行选择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并保持连续性。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其他商业银行可参照本指引,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提高信用风险抵补能力。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2

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经历了一个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过程。传统方法包括专家制度法、贷款评级分类模型和信用评分测模型。信用评分方法的主要流程是:首先, 对反映借款人的经济状况或影响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进行指标设定, 并赋予权重;而后, 计算出信用综合分数或违约概率值, 并将其与基准值相对比, 在此基础上理性判断信用风险;最后, 通过计算结果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 其代表为Z计分模型。在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的综合管理上, 由摩根公司KMV公司、摩根公司、和瑞士联合银行一起开发出来的Credit Metrics模型, 即信用计量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根据对农村信贷风险的研究, 主要从内部风险管理、外部风险管理两方面入手, 孔艳杰在其论文《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中研究了全面风险控制模式进行。梁琪 (2005) 的观点是新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 并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估,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的组合式管理。创建新型管理体系的关键点在于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现实情况, 并考虑组合等因素在内的高级量化信贷风险内部度量模型。《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11期《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一文中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户的还贷率低、信用险大, 导致这一问题的表层原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风险、小农户对市场变化缺乏灵活反应的市场风险以及农户的道德风险和信用社的逆向选择, 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小额信贷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违背了其运行的根本原则和宗旨。

2 农户贷款的定义及风险分类

农户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本文所指的农户是指主要从事农业, 并且居住在农村的家庭 (Rural Household) 。这种农户既是一种生活组织, 也是一种生产组织;既是农村金融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农户贷款风险主要可分为自然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贷款投向主要为传统农业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是农户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其成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农户本身观念或者道德风险导致, 二是从银行角度来测评农户风险存在技术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农户贷款市场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农业信息是典型的公共品, 而且由于农户收到区域和自身的限制, 无法使用常规金融工具来规避或者转移风险。

3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农业贷款风险预估体系

3.1 农户贷款风险预估模型选择

上文分析了农户贷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具有内生性的特点:致使债务人还款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债务人自身还款能力不足和还款意愿不强。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架构基本相同:首先, 识别和计量风险因子;其次, 建立从风险因子到风险损失的计量关系, 一般采用Va R方法。本文选用Credit Met rics模型是基于该模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传统的贷款、债券还是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都可以处理。最重要的是在此模型中首次提出了“边际风险贡献”概念, 并将“违约”的概念拓展到了“债务人信用等级的变化”。这同时考虑到了违约风险和差额风险, 比较贴合农户贷款风险特征。

3.2 Credit Metrics模型理论框架及原理

3.2.1 Credit Metrics模型原理

Credit Metrics模型发展了默顿 (1974) 的期权定价理论中的股价波动模型, 通过模拟信用质量的变动来计算组合价值的变动。对利率水平相同债务人, 若用PDef来表示债务人的违约发生的概率, 则有, 其中Vt是指公司资产, 并服从标准的指数分布布朗运动。

Zr服从N (0, 1) , μ、σ为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VT在时刻T的期望值则违约发生在ZT的概率符合以下条件:

式中, d2表示违约长度, 而后通过转移矩阵和指数分布布朗运动, 可以测算得到每个信用级别水平下的资产回报最小值Zr。

3.2.2 Credit Metrics模型参数计量

第一, 违约回复率:在Credit Metrics模型的运用中, 违约回复率一般是是随机分布的,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认为其服从Beta分布。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首先计算各个违约补偿等级下的回复率平均值和方差, 然后根据Beta分布进行随机模拟测验, 从而得到回复率。

第二, 信用等级转移矩阵:在Credit Metrics模型中, 如果资产从某一水平的信用等级变化为另外一个等级水平的概率相同, 在历史经验数据的基础上, 可以计算出不同的信用等级水平之间变化的概率。信用等级矩阵都是以离散时间数据为基础的。

第三, 远期贴现率:在Credit Metrics模型中, 通常把远期贴现率看成是当前市场无风险利率与相对应的资产信用等级之间信用价差的和值。即rij=rij+Sij, 其中rij指当前信用等级的年期贴现率, rij指信用当前时点年期的无风险利率, Sij为信用等级的资产年期的信用价差。其公式表达为

第四, 确定资产相关性:Credit Metrics模型可以从结构模型中估算资产收益的相关性程度, 结构模型对基本因素与相关性程度都要进行考虑, 并且通常是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在收益相关度的进行结构整理之后, 就可以达到避免单一的历史相关度所导致的样本误差的目的, 在实际预测中, 模型的精确度方面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4 基于云南省农业银行某支行数据的实证研究

4.1 案例银行农户贷款基本情况介绍及假设条件

选取云南省农业银行某支行2010年以前的农业贷款为研究对象, 案例中使用的贷款定义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贷款。本案例不包括2011年12月31日以前已经清算的贷款和2011年新形成但是未移交保全的贷款。根据这一标准, 我们共选取9笔符合条件的贷款。

注:贷款编号为适应论文研究而重新编排。

2011年以来, 人民银行先后三次调整利率, 分别如下: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假设条件一:资产未来收益率使用2011年7月7日出台的标准, 银行贷款利率根据实际假设为浮动利率, 随着中央银行的调整而有相应的变动, 其具体变动标准为:

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制定的标准利率+银行与个人商定的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一般分为十个等级:AAA、AA、BBB、BB、B、CCC、CC、C、D。比世界通用标准多出两个等级, 即CC和C级, 本文中为了简化计算, 将这两个级别归类到D级, 即损失等级水平。

假设条件二:信用评级级别相同的客户的利率水平是一样的, 不同的利率水平的客户获得在信用评级中的级别是不同的。贷款的利率水平越低, 说明农户个人信用状况越好, 信用评级也越高;贷款的利率水平越高, 说明农户个人信用状况不太好, 信用评级也相应地下调。综合该行的实际利率, 参照央行的标准利率, 制作出信用评级的具体调整表 (表略) 。根据上述的假设和调整标准, 参照银行2011年4月6日的利率水平计算出不同级别的贷款利率 (表4) 。

依据表4就能确定贷款农户新的信用等级水平, 见表6。通过调整标准的调整, 参照央行2011年7月7日利率水平估算出了不同级别的贷款利率作为各项资产未来的具体收益率, 见表5。

4.2 Credit Metrics模型参数确定

4.2.1 违约回复率的确定

本文违约回复率的数据使用的是穆迪公司的收集统计数据。实证选取的9笔贷款均为保证贷款, 为方便计算, 将其违约回复率同一设为53.8%。

4.2.2 信用评级转移矩阵的确定

多数文献运用Credit Metrics模型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文章都采用的是标准普尔的信用转移矩阵。

4.2.3 远期收益率曲线的确定

本文中选取的是美国债券公司的信用风险溢价数据, 只所以选择美国选取美国债券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主要是因为我国债券市场具有债券品种不多和级别的种类有限的缺点, 形成相对完整连续的风险溢价曲线存在一定难度。

推导得出的无风险收益率加上相应的风险溢价就可以得出远期推导的远期收益率曲线, 也就是折现率。见表9

4.2.4 资产相关系数的确定

计算资产相关系数在实践中资产组合数目庞大, 涉及行业种类多, 两两计算相关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通常对行业相关系数的估计来进行替代。国外的研究表明, 典型的资产相关性通常在20%-35%之间。依据这一标准, 实证对象中的9笔资产的相关系数如下。

4.3 资产价值的计算与资产组合风险价值的确定

4.3.1 5单笔资产价值计算

上文中2011年7月7日的实际贷款的利率, 即资产的实际收益率, 用r表示;表9中的折现率, 用i表示;计算得到的每一笔贷款, 未来在各个信用等级水平下的实际资产价值, 用Vmn表示, 其中m表示贷款编号, n指的是未来的信用评级。其中V1AAA表示第1号贷款未来信用评级在AAA状态下的价值。

贷款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V=贷款面值×贷款利率×年折现因子+贷款面值×终值折现因子 (5)

以第1号贷款为例:

r在此处为年利率, 而银行利息结算通常为季度结算, 因此有;r1+4同样的, ij表示的是年利率, 所以在计算过程中要除以4;9表示贷款现金流入期限, 第一笔贷款距离到期日还有27个月, 每3个月付息一次, 因此有9个还款期。

每项资产的期望值和方差计算公式为:

式中, μ表示第m笔资产在n级别下的价值, σ表示第m笔资产由当前级别转移至级别下的概率, 具体数值由表查得, 每一笔贷款的期望价值见表11。

4.3.2 蒙特卡罗模拟与乔雷斯基 (Cholesky) 分解

在估计资产组合风险价值时必须把将不同资产价值的相关性因素考虑在其中。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 在实际运用中组合规模很大时不应该采用这种做法, 即使资产仅有9笔, 乘积项也会达到了36项, 这超出的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将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来计算在风险期内的价值分布。蒙特卡罗模拟具体操作步骤为:

首先, 推导得到每一个评级级别相对应资产回报阙值;

其次, 估算出每一对债务人之间的资产相关性程度;

最后, 根据产生联合正态分布, 得到资产回报情景。每一个情景通过n个标准化以后的资产回报来刻度。这n个回报与组合中的n个债务人相对应。

设n维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X= (X1X2……Xn) T, 其密度函数为

上式中m= (m1, m2……mn) T, 为实向量, ∑为m×n协方差矩阵,

{∑}是∑的行列式, ∑-1是∑的逆矩阵。

由于协方差矩阵∑对称, 而且是正定矩阵, 由矩阵的Cholesky分解知, 存在唯一一个下三角矩阵C,

其中, Z= (Z1Z2……Zn) T为一正态随机向量, Zi= (I=12……n) 为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

所以式 (11) 中定义的向量X为一n维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 其协方差矩阵为∑, 期望向量为m。

产生n维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的步骤如下:

首先, 产生n个独立同分布的标准正态随机变量, 采用Matlab软件的randn () 函数可以实现。

其次, 对协方差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的∑=CCT, 其中C为下三角矩阵。

最后, 令X=CZ+m, 则X即为满足要求的随机向量。

第四步, 根据阙值水平, 对每一个情景, 以及每一个债务人, 将标准化后的资产回报映射到对应的信用评级。

第五步, 给定适用于每一个信用评级的信贷利差溢价曲线, 重新估计组合价值。

第六步, 计算组合未来的风险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组合价值期望值μP=141634.265元和组合标准差σp=443.874, 最后, 采用文献中常用方法, 从标准正态分布表得出给定置信水平下与其对应的阙值α, 根据可以计算出给定置信水平下的组合价值XP:选取95%的置信水平,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α=1/65, XP=μP-α×σP=, 140901.873元。当置信区间为5%时, 组合价值大约140901.873元, 也就是说银行有5%的可能损失 (141634-140901) =733元。

5 结语

(1) 由以上结果可知, 在贷款价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 该贷款组合与预期均值相比有5%可能性损失733元。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规定, 通过对案例银行资产规模和权益资本比较, 有以下结论:该银行目前Var值较为合理, 处于风险可接受状态。

(2) 就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风险管理现状而言, C r e d i t Metrics模型的应用受到了许多限制, 部分参数数据难以获得, 如信用转移矩阵。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信用转移概率数据的统计, 但是对违约回复率的确定有各自的标准和水平, 在应用Credit Metrics模型时, 应该将不同标准下的违约回复率进行相应的转换。

摘要:农户贷款是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 此种信贷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农户信用风险大导致还款率较低, 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户小额信贷方面的管理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本文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并以云南省农业银行某支行为例,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初步探讨农户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3

[关键词] 信用违约互换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一、引言

信用风险会给债权人或交易中的净收益方带来不确定的损失额度,而以信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不难看出,信用风险防范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注热点。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创新浪潮的蓬勃兴起,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产品日益多样化,金融市场的规模的逐渐壮大,这都使得信用风险更易于传播和扩散。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巨额亏损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灾难都说明了信用风险会对金融机构甚至对经济产生重大威胁。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信用风险的测量及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就目前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定量分析也成为主流方法,一批风险量化模型被开发出来并被商业应用。

信用风险因交易中对方的信用资质现实或潜在的变化而引至的,它包括了违约风险和信用传递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信用限制、净额结算协议、抵押协议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无法灵活解决金融机构有效分散风险、与“银行家的悖论”冲突、违约发生时抵押物品市价远低于违约损失等问题。正是鉴于传统方法的缺陷,在20世纪末信用衍生工具登上了金融市场管理舞台,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信用违约互换工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本文就以信用违约互换作为研究重点和解决国内商业银行问题的视角及切入点。

二、信用违约互换和定价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CDS)是违约保护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协议,其中违约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取得在事先规定的违约事件发生时获得补偿的权利。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重要一种,信用违约互换是将原生金融产品中的信用风险从其它风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重构、定价,从而便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考虑到我国目前因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高导致的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大力发展信用违约互换之类的信用衍生产品有着积极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信用违约互换出现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在这较短的时间里,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较好做到统一合约术语、比较清晰界定有关合约事项。合约涉及的主要关键事项有以下几方面。

(1)支付方案

信用违约互换的支付方式是根据一些支付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当支付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互换交易中信用保险买方将根据信用互换交易条款的规定在交易的有效期内按照固定或浮动的价格做出一系列的支付。如果条件得到满足,交易双方将根据合同中的规定的结算条款进行结算。当然,交易双方也可采用较为灵活的支付方式,如:商定由信用保险买方在交易开始时支付一整笔费用,或在交易期限内约定不同时点分期支付。

(2)信用事件

信用事件是指信用保险买方面临的信用违约的具体表现,也是信用保险卖方赔偿信用保险买方信用违约损失的支付条件。它包括破产信用事件、合并信用事件、交叉加速到期与交叉违约事件、降级事件、无力支付事件、拒付、重组事件。

(3)公告信息

公告信息是信用衍生产品文件中规定的一项为支付条件引入客观性而被交易方必须引证的公开发布的信息,用以避免对某一特定的信用事件是否出现产生争议。另一方面,公告信息在确定支付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时可以提供客观性的参照标准的同时,还具有明示衍生产品交易方应遵循的保密约束,有助于避免违反内部交易的法规和法律。

(4)通知

在违约互换合约中,一般而言,支付条件都要求当信用事件发生时,至少有一方应发出相应的通知。通知中通常包括信用事件发生或存在的详细情况。

(5)结算条款

结算条款指明了当支付条件得到满足时衍生产品交易双方结算的方式。结算方式包括了实物结算与现金结算。所谓实物结算是信用保险卖方支付给买方实物结算金额,以保证买方恢复信用事件出现之前的头寸。现金结算则交割现金结算金额,现金结算金额等于原始价格减去信用事件发生之后参照债务的价值(期终价格)的差额乘以计算金额。

2.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信用违约互换是两个交易对手方交换第三方(参考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合约,合约在没有发生违约事件前提下直到到期日终止或发生违约事件并满足支付条件,信用賣方完成赔付损失时,合约即告终止。违约互换合约可以分为两个基础部分,一个部分是信用保险费支付,另一部分对应于可能的违约付款。一份违约互换的现值就是其两个基础部分现值的代数和,信用保险费满足使互换合约总现值等于零。

(1)定价模型假设

设违约过程与利率过程是相互独立的,违约付款在违约之后即刻支付,同时将参考资本名义金额为1,信用保险买方每期支付的保险费用是固定的。

记随机变量为参考资本首次发生违约的时间,定义违约概率函数: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1.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若干主要信用风险问题

(1)银行业信贷过于集中

前些年,鉴于各银行贷款坏帐或呆帐的严重程度,我国银行业都将调整信贷结构和降低不良贷款率作为工作的重点,都将贷款主要投向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重点项目、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这使得银行贷款的集中度更为明显。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行业周期的变化,银行业信贷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也就凸显出来了。

我国银行业目前中间业务不十分发达,且衍生服务更是一片空白,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差。因而,银行业贷款的过于集中,从长期来看存在的风险比较大,当银行主要贷款企业(特别是长期贷款)在贷款期间出现较大的经营问题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时,无法偿还银行利息甚至本金,最终会引至银行的经营收入难以保证。与此同时,信贷集中还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不良资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银行危机。

(2)开发环境下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作为入世的承诺,我国从去年末就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市场,国内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压力加大。相比管理经验丰富、经营理念先进的外资银行来讲,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面对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坏帐和呆帐数额巨大的现状,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后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净利息收益下降所产生的收益不足以弥补贷款具有的信用风险的情况。开放也促进了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局面,使得国内企业效益下滑或破产的比例加大,债务违约率加大,这也无疑较大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银行业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2.发展信用互换产品的必要性

从前述介绍的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信贷存贷差,无疑使其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处在能有效承受的范围内,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分散风险来达到此类目的。在信用衍生产品出现以前,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出售或购买贷款资产来调整银行资产的风险质地,但这一方面存在着信贷二级市场规模较小,缺乏流动性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信用悖论”问题。然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主要存在三大类信用衍生产品,一是互换,包括信用违约呼唤、总收益互换、信用中介互换等;二是期权,如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等;三是信用证券化创造的信用联系票据等。信用违约互换是所有信用衍生工具中比较常用的,基于此,本文突出研究了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过于集中和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如何积极利用信用工具来规避信用风险过于集中或过大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快速有效促进银行业发展成为当前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大力发展培育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提供满足银行需要的多层次互换产品,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投放贷款,避免了过于集中投放在少数行业、企业和地区;有助于规避中小企业在银行间接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缓解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惜贷问题;有助于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助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法律体系建立。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掌握信用互换专业知识的开发和从业人员,信用违约互换的产品开发和交易操作都是相当复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交易者都应该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和启示

利用违约互换来有效地管理、防范、转移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但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改善经营管理,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但是我国的诸多现实情况仍然成为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的障碍。信用互换定价中涉及到的利率期限结构,要求市场上存在着尽可能多不同期限的零息票债券,可事实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特别是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太小,不利于市场利率发现功能。与此同时,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全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的权威评级机构,导致了银行和部门搜集相关信用成本的高昂或不可能。

面对着种种的不利,管理层在加强基础金融市场化进程和信用评级的同时,应做好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推进工作,从制度层面及操作层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信用互换产品市场制度建设。如:建立和完善信用互换产品交易制度环境;加强信用互换产品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互换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自主性等等。(2)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熟悉国际资本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标准,并适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信用评估行业标准。(3)加强信用互换产品自身具备风险的教育工作。(4)可以在國内商业银行和国外银行及机构投资者之间展开信用互换产品交易。外资银行和机构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和对国内较高回报率的信贷市场投资欲望(受制于金融管制无法直接参与,但可以通过与国内银行进行互换合约交易达到间接投资的目的)使得这种交易成为可能。(5)尽快建立国内银行同业间及银行和包括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内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用互换产品的交易市场,从而达到灵活调剂银行间风险头寸、调整贷款结构、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金雪军:信用产品全面指南-定价、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欣颜:使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信贷集中风险[J].上海管理科学,2006(5)

[4]袁发勇: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5]Erik banks. Credit Risk of Complex Derivatives[M].MACMILIAN PUBLISHERS LTD,1993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论文 篇4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引言

从2003年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卡量更是飙升到1.1亿余张。然而,庞大的发卡数字背后是“泡沫”,像一主多卡、睡眠卡的现象屡见不鲜,恶意取现、欠贷不还的客户普遍存在,办卡黑中介、信用卡套现公司层出不穷。近年来,国际信用卡犯罪集团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中国。当这些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爆发时,受影响的将不止一两家发卡机构,可能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

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1.功能丰富,涉及业务领域多。具有存取现金、消费结算、透支等功能,跨越了资产、负债和中间银行三大支柱业务。

2.参与者多。包括卡组织,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机构。

3.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因素多。信用卡功能的实现、特点的发挥依赖于ATM、pOS、电话银行、互联网等设备和技术。

4.服务前台外延化。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柜面服务模式,触角延伸到银行以外,并涉及到各个消费领域。

5.申请手续简便,风险较大。申请信用卡是一种“免担保”的方式,其安全性几乎完全依赖于申请人本人的信用。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类别

目前,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指持卡人由于发生经济问题或主观故意而没有及时、足额偿还欠款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最隐蔽和最难防范的信用卡犯罪手段。

(2)谎称未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即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慌称从未进行交易或者有交易但没有收到货物为由拒绝还款。

(3)虚假挂失。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

(4)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从而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

2.欺诈风险(Fraud Risk)是指由于遭人冒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欺诈类型主要有:

(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批后,即刻进行欺诈消费或套取现金。

(2)伪造卡。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遗失卡或被盗卡。信用卡在邮寄或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

(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机构交易款。

3.操作风险(Operation Risk)是指发卡机构因管理和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1)发卡机构内部员工疏忽大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流程执行的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应有的风险。

(2)审批政策及后续流程漏洞造成的损失。

(3)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备安全性低也有可能造成损失。

四、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控制

对于风险的控制,我们认为从一张信用卡的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发卡前

(1)营销人员把好第一道关。营销人员应注意防范是否有不合规的情况,比如申请表是否是本人填写和签名的,申请人的资信证明是否有伪造涂改的痕迹。对于营销对象的把握,应尽量以大公司,大企业的员工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目标,争夺优质客户。

(2)建立严格的办卡程序。对于零散客户,要求申请人提供房产证明、购房(贷款)合同、身份证件、大额存单等,在核实原件后一定保留其复印件。对单位办卡,手续可以适当简化,但一定要与单位签订明确双方的责任的协议书。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话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手段进一步核实。

2.发卡中

制好的卡片寄出后通过短信提醒客户卡片已经获批,请注意查收或通过电话询问客户是否收到,最大限度地避免卡片因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或被盗,而被他人冒用。

3.发卡后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对违反协议的行为给予纠正,必要时可中止或取消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资格。

(2)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授权及收单操作进行监督,发现异常时必要时应及时止付。

(3)正确指导对持卡人的用卡。应正确宣传善意透支,不能过分强调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要大力宣传信用卡方便购物、消费及存取现金的特点,普及信用卡基本知识,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持卡人还应宣传和讲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以改变部分持卡人的不良习惯。

(4)建立有效的催收制度。对免息期即将到期的客户进行善意的提醒。对到期未还款的客户进行电话催收,或寄发催款单,并指导其正确还款。对于多次电催无效的客户,要进行上门催收,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对其以后的任何申请都予以拒绝。

参考文献:

[1]袁笑冬: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J].中国信用卡 2006,(06):43~46

[2]叶莹:论我国信用卡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 2006,(04):39~40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篇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也日渐加剧。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从2003年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大众化的金融产品,其迅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客户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张过程中,面临的未知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也不健全。因此,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应站在整体高度,系统了解信用卡风险特征、风险业务现状与形成原因,全面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内部严格管理与构建完善的外部环境相结合,来提高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带动金融行业稳步前进。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信用卡风险管理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Ⅰ ABSTRACT..............................................................Ⅱ

一、前言...............................................................4

(一)研究背景.........................................................4

(二)研究内容.........................................................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概述.........................................5

(一)信用卡涵义义与业务特点........................................5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类........................................5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及其形成原因.............................7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现状..............................7 1.我国的社会征信不完善,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7 2.商业银行发卡授信和审批政策不严格...........................7 3.我国发卡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严重滞后 7 4.信用卡欠款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和不良率不断上升.............8

(二)国外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8 1.具有完善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法律体系............................8 2.形成了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8 3.建立了审慎的监管机制和个人风险预警机制......................9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问题形成的原因..........................9 1.信息的不对称................................................9 2.尚未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9 3.持卡人对还款责任不重视以及道德缺失........................10 4.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10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11

(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11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11

(三)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11

(四)有利于促进金融业规范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1

五、商业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2

(一)建立高效准确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12

(二)商业银行应当全面树立风险意识,打造高素质风险管理团队.........12

(三)制定合理的授信和审批政策,选择理想的目标客户群...............13

(四)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13

(五)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管,加强金融立法健全信用卡相关法律 14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概述

信用卡1915年起源于美国。当前,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各大商业银行把发展信用卡业务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先后设立自己的信用卡中心,发行自己的信用卡。由于商业银行恶性竞争、盲目扩张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过程中信用卡的风险安全隐患逐步显现,信用卡风险已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阶段有效防范信用卡风险,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信用卡涵义义与业务特点

1.信用卡的涵义

信用卡(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2.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1)功能丰富,参与者众多,涉及业务领域范围广。信用卡作为转帐结算、存取现金、购物消费、透支于一体的新型金融工具,跨越了资产、负债和中间银行三大支柱业务。

(2)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的范围广阔,不受地域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延化。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柜面服务模式,商业银行服务延伸到商业银行固定经营场所以外,并涉及到很多领域。

(3)信用卡的申请门槛较低,手续简单,风险难以防范。申请信用卡是一种“免担保”的信贷服务,其安全性几乎全依赖于持卡人本人的信用,对信用卡的风险防范较难。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类

广义上,信用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信用卡风险是指因信用卡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导致发卡机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风险危害很大,需要加以防范。信用卡风险的种类要有以下几种: 1.持卡人的风险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现状

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但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时尚消费方式在我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用信用卡消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与此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免担保的信贷服务,在我国尚处于典型的初级阶段,信用卡的风险问题逐渐显露。1.我国的社会征信不完善,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商业银行都积极拓展信用卡的直接贷款功能,但制约我国信用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征信系统,我国信用制度建设仍在初级阶段,社会征信主要采集个人银行贷款和担保状况以及身份识别信息,而对个人收入来源和个人资产的评估和调查不确切,社会征信中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预警和控制各类风险的方法,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之间没有建立的适时信息共享的系统,导致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加之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不强烈带来的个人不良欠款,很有可能商业银行之间都将遭受损失,加大信用卡风险防范难度。2.商业银行发卡授信和审批政策不严格

目前中国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信用卡这一高利润的市场,除少数几家银行还没有发行信用卡,大多数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信用卡中心,各发卡银行只是注重自己的业绩抢占更多的市场,进行忽视风险管理的恶性竞争盲目追求发卡的规模和数量,对授信和审批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往往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而对其发卡,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等。3.我国发卡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严重滞后

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日新月异,然而,我国信用卡从业人员接触信用卡时间不长,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严重失控,即使信用卡前端经办人员盲目追求业绩违规操作发,后端风险管理人员也没有能力发现风险问题,致使银行遭受损失。

我国发卡银行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西方信用卡发达国家已经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大量使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风险管理,迄今为止国外许多先进工具和技术仍然没有被国内发卡银行有效利用,尚未建立从申请、审核、发卡、后期管理等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依然依赖于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管理技术系统落后,缺乏科学的信用卡管理平台,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电子联网率不高,联网技术不稳定,电子化和网络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缺乏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和高效的风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信息的透明度不够高,没有可以信赖的个人档案记录,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发卡给自身带来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很有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些犯罪分子在一家银行作案以后又跑到另外一家银行作案,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3.建立了审慎的监管机制和个人风险预警机制

在完善的信用卡法律法规条文件之下,发达国家许多发卡机构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成立股份制发卡公司而不是国内的信用卡中心,独立规范运作以及有效地公司产权制度和约束机制,大量使用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将现代管理学、网络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风险管理模式运用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对发卡机构尽心有效监管。发达国家政府强制商业银行预借现金比例、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等措施加大风险预警;发卡机构自身根据个人信用档案记录,科学设计出一个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对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性质、收入来源等等的申请人资料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数据信息,当个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信用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数据信息会迅速的存入模型中,并在个人信用档案中反映出来,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根据变化分析出风险等级的变化,为发卡机构是否发卡提供依据。相比之下,我国信用卡发卡机构只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部门,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缺乏科学监管办法,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不能面面俱到,使得信用卡风险问题不断膨胀。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问题形成的原因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信用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于信用卡市场刚刚兴起的中国而言,信用卡风险的形成既有来自虚拟经济自身的影响,也有外不的制度带来的原因。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目前,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更是薄弱环节。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个人信用数据相对分散,银行与客户之间信用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发卡银行发行信用卡时,不能参考外部许多信息,如银行与公安司法部门、税务部门难以实现在个人信用数据方面信息共享,使发卡银行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2.尚未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匮乏,处于业务开展前期,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全面风险理念不到位,对信用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信用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风险涉及范围大、形式多样,因此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风险发生率低的银行自然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银行在扩大业务量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着实提供了不少方便。发卡行按章办事、特约商户不违规操作且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等等都能增强持卡人用卡的数量和安全感,整个社会的用卡环境也就会明显改善。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行自身所导致的。商业银行自身操作上的失误为信用卡不法分子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造成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从业人员依法经营,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维护商业银行执行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建立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体制,有利于整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顺利的进行

(三)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

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如果能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银行就能在科学分析风险管理的成本上找到最经济可行的管理方法避免或减少风险,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以至实现发卡机构收益的稳定增长。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四)有利于促进金融业规范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应对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在一国金融乃至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只有实施有效地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更好促进金融业规范化建设,以金融业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三)制定合理的授信和审批政策,选择理想的目标客户群

目前我国信用卡的发行相当混乱,信用卡发行机构只注重信用卡发行数量,缺乏合理的授信政策,商业银行在发行信用卡的过程中应制定出合理的授信和审批政策,在制定授信和审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信用卡业务风险环节较多和分散,风险监控的技术要求较高,当事人法律关系较复杂等有别于银行传统业务的特点,对政策的制定也要适应信用卡业务的特点和有利于业务的发展,更要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避免盲目抢占市场份额,有效控制信用卡风险。

信用卡审批要有规则可依。前端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亲”,即“亲见信用卡申请人本人、亲见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和亲见申请人签字”,后台审批人员严守信用卡审批程序,实行分级审核制度,加大对信用卡申请人资质的审核,提高信用卡持卡人群的质量,对银行负责避免银行坏账发生。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调整授信和审批,把发卡重点确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管理人员、员工、民企高管、私营企业主等个人信誉良好、还款能力较强人员,对在校大学生和外地人办卡进行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不明和无业务往来的外地人不予办理有透支额度的信用卡。

因此,我们应当汲取经验制定合理的授信和审批政策,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授信政策,有针对性地锁定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提高持卡群体的质量,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四)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更新,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是依靠高技术的管理。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信用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信用卡风险特点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模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构建风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依托技术的进步降低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还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个人信用资料电子自动评分以及个人信用状况电子等级分化来建设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根据信用卡风险形式的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第三,商业银行在继续沿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之上,全面总结以往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与我国信用卡业务相协调的电子化发展规划,在技术上制定一整套信用卡技术规范,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的合作,打破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而造成各行其是,技术标准各异,设备重复投资的局面,建立适应我国信用卡发展变化的资信评估和风险预警模型,降低信用风险等级,真正的实现信用卡风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正如本文所述,我国信用卡业务还刚刚起步。由于目前我国信用环境有待完善,信用文化有待进一步普及。从表象看,信用卡业务容易造成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被认为是高风险业务。但应该看到,银行卡在审核批准方式、贷款者数量和特征、透支利息等方面,与公司贷款和其他类型的个人贷款存在显著的差异。形成信用卡风险损失的原因十分复杂,不仅在于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还有各种欺诈和操作风险。同时,通过对济南市信用卡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建议,使我国信用卡市场行业更加规范化,从而改变我国现有的信用卡风险意识淡薄的局面,使信用卡发卡机构业从业人员牢固树立信用卡风险意识,使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也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以后,可以使目标客户的选择提高而达到更高一层次,从而将金融行业的整体质量提上去,在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在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信用卡监管体系的监督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才能够不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从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新巴塞尔协议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来观察,信用卡业务是值得中国银行业倾情关注的朝阳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从银行内部管理及考核方面,都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前景及其业务的特殊性,真正按照其业务特性,在经营中真正发挥其业务优势。

本文是我前期调查信用卡市场状况与后期研究结果的综合。但需要说明是,由于篇幅有限,因此在研究深度、研究角度的把握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技术方法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与风险管理的实施效率、风险管理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识和处理信用卡业务风险时,可以划分合理人群的行为模式,参考以往信用卡欺诈方面的损失数据,测算出信用卡产品的基本风险成本,从而通过风险管理将信用卡业务变成一种风险完全可 控的低风险业务。我希望能在今后将这项研究继续下去,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 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在论文写作过程当中,有许多人给了我启发和帮助,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在此表达对他们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的谆谆教诲。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马黎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马老师,多次与我就论文中许多核心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并细心全面地修改了我的论文。更令我感激的是在我因为搜集不到最新的数据和材料的时候,她不辞辛苦地帮我搜集资料,并把相关网址转发于我。

另外要感谢的是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为我的论文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这份友情、这份真诚实在是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6

--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后感

作者:何小中

学号:103609303

5暨大2010MBAP

3本学期上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比较有感触,从而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有所感触,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措施的理解。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多种,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其中,信用风险逐渐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1、信息不对称性

在银行信贷交易过程中,双方占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受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其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会尽可能地隐匿不利于受信的信息,这就导致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在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活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作为信贷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

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只能通过报告的形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上述信息。由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2、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居民储蓄额正在持续上涨,银行的信用供给总量远大于信用需求总量,因此,各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扩充信贷资产,这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可能违约的受信者再给予贷款,即借新还旧,以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违约的受信者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这样,受信者欺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即使其不归还贷款,也能从银行不断获得新的贷款,违约的受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银行无法获得重复博弈的均衡解,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3、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当借款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以短期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即不考虑违约对其信用带来的影响),这样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通过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下面,从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

风险,它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有关问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危机后的全球监管共识以及新巴塞尔Ⅲ,对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以及银行业庞大的信贷资产总量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虽然比较快,但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金融产品却比较匮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其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采用垂直管理纬度,而国外采用水平管理纬度。国外的水平监管体系,尤其强调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2、信贷管理体制: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款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贷审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主观判断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客观审批标准。此外,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

负责的贷后管理的部门,贷款发放后,银行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监督。

3、信用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不如发达国家完善。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审查,但中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对借款人发行的债券评级,只对借款人评级。

4、风险管理文化: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影响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受控于政府部门,缺乏自主性,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审核力度不足,为完成整治任务而必须向国有企业发放一定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的出现。其次,由于我国目前金融法规不尽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混乱,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引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再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评级机构,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信息,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

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评审人员专

业水平不高,对信贷把关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而国际上已使用数量化模型以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衍生工具市场。

传统的方法包括事前的监督阶段(主要是审核潜在信用借款人的资质、识别信用风险,剔除高风险客户);事中控制阶段,一般是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关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事后处理阶段,主要是风险产生之后进行不良贷款的追偿,一般通过司法程序追偿以及对不良贷款进行拍卖,以此减少已产生的损失。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建议

在课程学习中,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课程中提出了几点措施,包括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如审贷分离制度、岗位轮换制度、考核制度、贷款证制度等)及信贷资产分散化。

针对中国信用管理风险的现状,结合以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几点防范措施:

1、增加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自由度,并增加同级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首先,在遵守国家基本法的前提下,允许各级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增加他们的监管权力;其次,同级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最后,增强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2、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要提高贷后管理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门负责贷后管

理的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定期(如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客户的贷后情况(包括资金使用用途、使用数量、短期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有无管理层人事变动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对贷款造成风险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由贷审会讨论并投票表决,最后由行长签字审批。

3、完善信用征信系统

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是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当及时将已发放的和已偿还各类贷款和票据的信息上报,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征信系统的信息,确保无错误和遗漏;第三,加强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除银行的信贷人员和负责系统维护的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进入征信系统。

4、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学习国外数量化模型的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 篇7

一、信用风险概述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交易对象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程度。信用风险具有信用合同的不完全性、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和信用风险收益分布的不对称性(偏态厚尾状)特征。信用风险由违约风险和信用价差风险组成,违约风险是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现金流量减少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价差风险是指由于交易一方信用品质的变化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面临不确定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基于财务指标的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法、基于保险精算的Credit Risk模型以及Credit Metrics方法、KMV模型等,以上方法核算了违约风险和信用息差风险。

二、负债的当前计量应否考虑信用风险

德、法等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代表团不同意在负债计量中应考虑信用风险,但他们的反馈意见简短。原因包括:报告主体信用风险的变化结果既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变化,还部分反映了企业商誉的变化,而目前的会计法规还未能记录商誉的变化情况;报告企业金融负债的信用风险的变化,不报告未确认商誉潜在的抵消变化,这违背了一致性;考虑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意味着反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与持续经营假设相矛盾。

除德、法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代表团支持负债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数代表从初始确认的一致性、财富转移以及会计的不配比三方面提出了支持负债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的原因:一是由交易事项产生的现金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在初始确认、计量中,理算出担保物、担保人以及其他合同特征的负债金额,初始计量考虑了信用风险,负债的后续计量没有理由不考虑信用风险。二是负债和权益代表了对企业的两类要求权,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代表了财富在负债、权益两类要求权之间发生转移,债权人的利息通常比权益持有者的利息高,合同中约定了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当企业发生的损失需要弥补时,权益持有者除非具有法定义务,否则不需要追加投资,当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权益持有者追加投资的权利是有限的,因而,债务人的收益应看成要求权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转移分配。三是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信用风险的变化反映了其公允价值、利得、损失或综合收益的变化,若负债计量不包括信用风险的变化,会产生会计的不配比,利得、损失及综合收益被扭曲。

三、信用风险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分析

2000年FASB颁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7号(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规定,资产、负债的现值计量不能忽略企业信用风险,尽管企业负债的初始计量需考虑信用风险缺乏值得信赖的合理证据(公告85段),负债最相关的计量常常反映出企业信用水平(公告78段)。

20世纪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JWG组织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受到企业信用风险变化的影响,在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7号公告中多次做出同样的结论。

2005年IASB发布的IAS39的修订公告中,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负债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IASB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包括负债相关的信用风险。

2006年FASB发布的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是一项特殊的退出交易产生的价格,它受到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

CAS12、CAS22等企业会计准则也体现了负债计量中信用风险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债务重组以及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

四、关于负债计量中信用风险的再思考

首先,负债的当前计量应该考虑信用风险。笔者认为,反对负债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的代表给出的理由充分性、合理性不足,因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界定了信用风险的概念,而且发展了许多计量方法,不能把信用风险界定到商誉中,更不能因为目前的会计标准未能记录商誉而否定信用风险的计量。另外,现代会计理论实务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四大会计假设,不能因为与持续经营假设相矛盾,就不解决会计计量中的现实问题(信用风险)。负债计量中信用风险的应用告诉我们:负债计量必须考虑信用风险,且应用于更广泛的负债,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的研究重点不是负债中是否考虑信用风险问题,而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来计量负债问题。2009年9月29日IASB提出,金融负债以信用风险而不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负债的计量需借助于适当的风险差额计量方法,利用违约率方法核算出初始风险金额等指标。

其次,负债计量只有包括信用风险,所提供的负债、损益等财务指标才更真实、相关,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目标才能实现。从债权人、债务人角度看,一项金融工具是债务人的金融负债,同时也是债权人的金融资产,对于同一因素导致的金融项目的变化,会计的核算应一致,这决定了金融负债在企业信用水平下降时需确认利得,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充分反映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变化通过影响负债的计量,进而形成企业的利得或损失。

浅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篇8

一、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源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难度也在不断上升。非国有经济性质风险主体的增加、新兴业务领域的兴起、经营制度逐渐从分业式向混业式经营制度转变,都使信用风险产生了与原有的传统国有企业贷款信用风险不同的地方,导致信用风险的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银行业“惜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没有了信用作依托,银行和企业间出现了“双输”局面。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其健康发展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否则,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缺失

1.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3.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结果,使资质差的借款人取得了贷款,道德风险加大,进而又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缺失的几种方法

要建立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注重政府对信用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民间信用管理机构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全社会的信用文化。

1.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银企合作,为整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建立公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务。

2.良好有效的风险控制。信用控制法就是对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控制,从制度源头上堵住漏洞。

3.确立政府在建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示范作用。从信用结构来看,政府信用始终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无可替代的示范激励作用。除了政府职能要转换,从“权力”政府转变为“信用”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同时还要发挥政府宣传部门的导向作用,带动新闻媒体,弘扬社会诚信意识,惩恶扬善,从意识形态上提高个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其次是约束作用,即牵头制订信用管理法律法规,规范信用秩序,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使各市场主体自觉按照市场的规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第三是服务作用。确定信用征信业的主管部门,为专业化的信用从业机构提供信用评估基础数据和便利,降低信用评估成本。

4.培育促进信用中介监督机构的发展。与信用中介活动有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及信用咨询、评估人员都应纳入法律规范的视野,从法律上明确他们的法律地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应以自律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这有利于中介机构保持独立性、专业性,更好地发挥其在防范信用风险、维护信用秩序、降低社会信息成本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等方面的作用。

5.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准确定义和度量信用风险。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第三,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的事前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制衡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内控机制,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制衡机制。二是完善风险资本配置制度,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方式,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资本制衡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把风险资本成本、目标盈利率和不同等级的信用风险结合起来对信用风险定价,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客户信用风险的结合程度更高。

还要建立对失信企业、个人的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实质上是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市场主体经过理性权衡后自觉选择守信。同时,完善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将政绩考核与企业逃废债务的失信行为联系起来,从根本上阻断地方“利益驱动”。

上一篇:餐饮每月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大冰的书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