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精选12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1
摘要:随着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广泛开展,商业银行在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开展状况,其次以某一具体的投行产品分析了投行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最后有针对性的就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风险管控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开展状况
(一)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较早地开始了综合化经营探索,早在1995年就和摩根斯坦利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独立型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2006年9月,建设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成立,牵头管理全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负责投资银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客户的直接营销。投资银行部充分利用建设银行逐步形成的综合业务平台,借助建银国际、建信信托、建信租赁等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金融租赁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大力带动下,建设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开拓了新的价值创造领域。
(二)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在上市后,通过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工商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同时,工商银行还大力发展理财、资产托管等中间业务,相关业务在同业中均位居前列,显示了工商银行强大的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
20世纪90年代,工商银行收购厦门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更名为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开展境外银行业务,2008年9月,工商国际更名为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的业务转型。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本文以国内某一商业银行的某一类投行产品为切入点分析投行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点,简要分析如下:
(一)尽职调查不到位
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个别经办机构尽职调查报告未充分披露重大事项和风险信息,报告内容及结论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未能如实准确反映项目真实情况,影响了投资决策。主要表现为:由于调查不充分,未能有效识别投资标的以及收益权存在权利限制;未能全面反映投资项目实际状况以及客户的真实融资需求。
(二)投行理财资金用途监管不充分
个别经办机构未按制度要求融资客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支付凭证并严格审核;资金的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符,个别项目资金投向制度规定外的限制性行业。
(三)存续期管理不到位
个别银行机构存在投后检查报告内容不全面、不真实,未对重大事项及时上报,投行理财资金的使用情况未详尽披露,未能持续关注批复或协议条件落实等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管控建议
(一)做好投行理财产品投前尽职调查工作
加强客户基本信息的实地调查和核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严格按照企业经营情况测算资金需求,充分了解融资客户的真实需求,避免过度融资,确保融资需求前后一致。
(二)加强对投行理财产品的资金监管和支用管理
投行理财资金不得投向监管机构和银行禁止投放的行业、企业和项目。企业提取我行理财资金后,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经事先审批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投资工具。制定理财资金支用相关制度,完善理财资金支用的审核流程,妥善保管资金支付凭证。
(三)进一步加强投行理财产品存续期管理
随着大量投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到期和新风险的不断暴露,要进一步加强对存续期理财产品的监测和日常管理,继续落实理财产品存续期管理常态化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风险并化解风险。
(四)加强投行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
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投行风险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进行投行业务人员的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的法律法规培训,投行风险管理岗位人员要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提升能力,成为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保驾护航者。
参考文献
[1]李艳.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收益探析[J].财会月刊.2006.10.
[2]李柏洲.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4.
[3]穆晔峰.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3.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2
一、中外资银行操作风险管控主要差异
(一)认识差异。中资银行对操作风险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不能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的本质。一是认为操作风险就是一线人员操作中产生的风险,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二是认为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无法计量,也不能为其分配资本。
外资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较为系统、全面,形成了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一是认为操作风险涉及银行各个业务领域,银行全员都担负着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责任;二是认为表面上孤立的各操作风险事件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有足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外资银行管理层注重加强银行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文化,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环境。
(二)管理架构差异。中资银行实行统一法人体制下的分级授权经营模式,其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有4~5个层级,管理链条过长,易导致决策权力层次过多、责任界限不清,总行对下级分行的掌控能力削弱。尽管不少中资商业银行近年来进行了扁平化管理改革尝试,但由于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所限,实际效果不太理想。
外资银行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发展,多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下总行对分行的业务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实现,银行管理层次减少。银行通过建立横向与纵向交错的组织管理系统和报告关系,能够促进业务运作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交叉制约,有利于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三)管理政策差异。中资银行缺乏全行统一的、标准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一是中资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权责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力;二是关键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目标不一致,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理解存在偏差,无法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
外资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整个银行层面的管理政策,明确了从董事会、管理层到各业务部门、内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制定了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程序;二是各个部门的具体操作规程。以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程序为指导,贯穿于操作规程各个方面。外资银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目标,有助于对业务活动及其支持过程进行监控、计量和管理,使银行基本能够识别、计量和监控重大的操作风险。
(四)识别、评估和量化管理差异。中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尚不能进行主动的.、事前性管理,在风险事件发生后一般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被动补救措施。由于中资商业银行未能建立全面的损失计量数据库,即使引进了国外操作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但因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相关计量工具也很难得到有效应用。
外资银行建立了操作风险量化模型,使操作风险的定量分析得以实施。外资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评估和量化使管理层能够识别银行能否承担多大的风险,对需要缓释的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从而实现操作风险管理端口前移。此外,操作风险的定量监测还能为银行设立风险限额、对未来损失进行预测以及将操作风险纳入绩效考核。在具体的管理手段上,外资银行对操作风险管控十分注重风险的事前控制。以笔者所在的外资银行为例,在所有分行中除设有专职合规负责人以外,还设有日监查人员。该日监查人员主要负责对本日所发生的所有业务单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包括签章是否完备、业务单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等。由于银行日常业务均有复核人员把控操作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但是设立日监查人员可以再次对操作风险进行把控。
(五)管理报告机制差异。中资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一是报告制度不够标准化,缺乏统一的报送模板;二是报送时效性差,实行逐层报告制度,总行难以及时了解那些影响全行的重大事项;三是报告覆盖不够全面,对日常性的、单笔损失较小但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风险事件尚未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外资银行制定了详尽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一是确定了统一的报送模板,对报送时限、数据确认等其他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二是操作风险报告涵盖面较广,包括银行面临的关键操作风险、拟实施的应对措施、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等信息;三是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使银行管理层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六)外部制约差异。中资银行外部压力较小。一是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长期集中于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没有专门针对中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规章;二是由于市场环境、会计准则差异、信息披露要求等因素,中资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压力较轻。
外资银行的外部压力较大。一是由于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体系,同时针对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环境,对内部资本评估程序进行检查;二是发达国家信息披露制度较为严格,从监管部门的要求到国际会计准则都对银行信息披露制定了严格、明确的规定。
二、对中资银行相关建议
(一)把握操作风险本质,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中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把握操作风险本质,全面、系统地认识操作风险;充分识别和评估所有业务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改变操作风险不可量化的思想,致力于操作风险量化模型的开发。管理层应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现状,积极倡导建立覆盖面广、执行有力的操作风险控制文化,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本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矩阵式管理有效性。中资银行在深化扁平化管理改革的同时,应大力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约束,加大风险控制力度,并试行矩阵式管理模式。为提高矩阵式管理的有效性,中资银行应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明晰内部权责关系;二是及早建立业绩评价系统,科学量化业务考核标准;三是全面完善信息系统。
(三)统一管理政策,明确操作规范。中资银行应建立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确定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目标,全过程、立体化监控操作风险。在明确各部门操作风险管理权责的基础上,中资银行应将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蕴含于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之中,并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及时更新和调整,同时将其清晰地传达给各个部门,以维持全行标准统一,并通过加强培训和督促整改等措施,确保统一执行。
(四)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科学化定量管理。中资银行应完善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收集操作风险损失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资料,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的状况和重大损失,及时报告有关信息,反映有关操作风险的变动,以此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机制。
(五)完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提供准确翔实的信息。中资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并制定报告标准,逐步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为管理操作风险提供准确翔实的信息,使操作风险定量模型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提供的信息还能提高管理层确定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配的有效性,使各业务部门能够正确判断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商业保理业务的风险管控 篇3
【关键词】保理业务;风险防控;保理平台
一、引言
2015年3月份,陆金所旗下平安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累计接近4亿元的借款出现坏账,致使平安国际方面不得不启用资金池偿还投资人本息。虽然陆金所确认了平安国际保理与金紫阳的保理业务纠纷不会影响任何陆金所平台的投资人。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商业保理业务进入大众的视野,该业务的模式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我国商业保理发展现状
1.什么是商业保理
商业保理是指供应商将基于其与采购商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及催收、信用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的贸易融资工具。商业保理的本质是供货商基于商业交易,将核心企业(即采购商)的信用转为自身信用,实现应收账款融资。
2.商业保理产生的根源
保理业务是基于企业交易过程中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的综合信用服务。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由商业银行或商业保理公司提供集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坏账担保及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保理业务按保理商类型,可分为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前者是银行从事保理业务,后者即商业保理公司从事保理业务。由于银行保理有较高的要求,且随着贸易融资整体风险上升,银行对保理业务的信贷额度明显减少,大量中小企业的保理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为商业保理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我国商业保理业务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银行是保理业的先行者,20年以来,银行保理一直是一枝独秀。在保理飞速发展后,商业保理公司开始创立。商务部于2012年出台《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的天津集结了一批保理公司。我国商业保理市场开始发力,2012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的元年。
由于目前市场上我国银行保理业务的客户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远远不能覆盖广大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敞口,也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迫切的贸易融资需求,从而为商业保理的快速发展創造了条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商业保理公司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做结构性的融资方案,增加企业融资的效率与便利性。
2013年,除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商业保理试点正逐步开展之外,商务部已同意放开CEPA项下的广州与深圳商业保理试点,并且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商业保理交易额占国内外贸易总额比例将会稳步提高,随着商务部对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推动,各项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商业保理业正在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保理产品不断创新。商业保理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将迎来高峰。但在商业保理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
三、商业保理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1.商业保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没有按照契约中约定的履行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买方发生财务、信用危机,无力支付到期的应收账款,保理商追账未果,须担保付款,或无法收回融资。二是卖方未能履约,导致买方拒绝付款,保理商的融资发生风险。三是卖方与买方串通,出具虚假发票或高开发票金额,骗取保理融资。
(2)操作性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者是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对贸易背景审查不清的状况,缺乏对交易商品真实性的考察。二是存在对买卖双方主体信用状况了解不清、交易合同审查不严的现象,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股东构成、工商变更、财务分析、交易习惯等等。三是存在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机构的有效性风险,有些保理商缺乏专业的确权流程,有些保理商忽视交易合同中有债权禁止转让的约定或存在账款允许被抵扣的软条款等,导致接受的转让债权有瑕疵。四是审查不仔细,存在一票多次融资形成的重复融资风险,致使卖方利用保理公司对人民银行应收账款登记查询系统漏查以及登记漏洞,将同一个贸易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至不同保理商,套取多家保理商信用,进行过度融资。
(3)法律风险
我国保理业务自1992年正式开展,但是相关制度规范的快速建设始于2006年以后,行业制度和规范建设周期较短。目前国内保理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缺乏更为详尽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关于保理业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基本上具备了应收账款转让交易的条件,但我国应收账款转让(债权让与)法律制度尚存缺陷。其中《物权法》《民法通则》等对收账款转让与质押的法律效力排序、应收账款转让登记的法律效力、应收账款债权实现方式等的界定都不明确。其次行业中缺乏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对于如何规范保理业务合同、从业人员标准等重要问题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并且我国金融监管主体仍旧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手段。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发债的期限结构不匹配造成的。资产没有到期不能够收回,而负债到期不能及时支付,就会出现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能弥补到期支付的现金流量。
2.商业保理主要风险应对措施
(1)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措施
在进行叙做保理业务时应该选择资信良好、公司经营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连续正增长,偿债能力较强的企业。对卖方的法律主体地位、年度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以往的资信情况要进行全面调查和审核。
一是要考察企业买卖双方的交易情况:是否具有全面调查和审核的信用记录;健全的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能够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合同;财务状况年销售额和营业利润是否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是否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二是保理商应对资金流向进行严密监控,使得保理预付款是用于客户购买生产资料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业务的增长,而不是用于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和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投资。
三是应该对客户的资信调查更加严格,严格把守保理业务的第一关。应该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可靠的企业资信管理系统,对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分别核定大小不同的信用额度,为其提供商业保理服务。
(2)对操作风险的管控措施
对于商业保理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措施加以克服:
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商业保理公司来说,业务流程的不完善和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监控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度来完善,保理业务的正常运行需要严格规范的控制制度作为保证。
二是应完善商业保理授信管理机制及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加强自身对保理业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分散保理业务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是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升他们的业务操作能力,使其向专业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降低商业保理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并且杜绝商业保理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
(3)对法律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是应该完善《物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应当考虑将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第4条关于应收账款的概念范围在《物权法》司法解释中进一步扩大化,扩充应收账款概念范畴。一方面是将各种合同产生的金钱性债权纳入概念范畴,不再囿于销售、出租以及提供服务合同产生的债权;另一方面是将依法可以转让的金钱性债权作为兜底条款,商事侵权损害賠偿请求权、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产生的金钱债权等也可以包括在应收账款内。
《物权法》应当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规定为形式审查,登记应当包括足以识别出质人、质权人、质押财产、担保债权金额等方面的信息,由办理登记的当事人负责登记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合法。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中无法获得的信息,不得对抗第三人。同时,未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办理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二是建立统一的保理业务规则,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在制定保理业务规则时,应当考虑将商业保理商、银行保理商和其他金融主体纳入规则主体范畴中,同时出台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对如何规范保理业务合同、从业人员标准等重要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①规则应当明确应收账款受让条款,因为这是保理业务规则的核心条款。
②规则应当明确业务范围、客户准入、征信调查、评级授信、授信后管理、账款标准、异常处理、组织结构等条款。
③利用互联互通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风险预警平台。风险信息在各个保理商之间实现共享,让法律和金融风险消弭于尚未蔓延之时。
④建立统一的授信额度和资格认证制度管理制度,对于中小型保理商的利益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⑤建立适用于商业保理商、银行保理商的统一业务规则,实现保理业务的标准化和程序化。
三是应当实施有效法律监管,在制定统一的保理监管规则时,应考虑制定分层次、内容丰富的监管标准。根据风险大小、监管紧密程度划分类别,按类制定监管细则,为监管人员提供详尽的、可供操作的监管手册,做到细致、严谨、有据可查,避免模糊监管,降低监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提高监管效果。在统一的行业规则下,各保理商可以制定本公司的保理业务操作规范,打造符合公司实际的保理监控和评估体系。
(4)对流动性风险的管控措施
对于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我们需要控制资产结构,在进行资金分配时,以结构对称,偿还期限对称为指导,尽可能使资产结构在期限上多元化,注意短、中、长期的资产在数量上的合理搭配,在资产内部建立一种使资产能够源源不断偿还到期负债的自动偿还机制,从而才能防范控制流动性风险。
四、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控难点
前文分析了商业保理面临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属于从理论层面对商业保理业务的探讨。那么,在国家倡导“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如何践行商业保理风险管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是商业保理业务中最常见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提高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帮助保理商更准确地甄别企业客户,降低信用高风险;二是提高使用风险评级技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三是如何将商业保理业务统一到一个平台,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因素,降低操作性风险,节约商业保理业务成本。
1.缺乏社会信用体系支持
保理业务本质其实是基于商业贸易基础上的信用管理工具,他反映的是商业信用的信贷化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还是立足于商业信用的,离开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发展保理业务基本是不现实的。在保理主要管理流程中,商业保理公司基于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还款意愿以及具体的交易情况确定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这是整个保理业务风控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对最终是否能安全收回款项起关键性作用。
可我国商业保理业务发展还存在信用体系不健全问题,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法律体系和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不完善,信用数据的采集范围有限,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在企业征信方面,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企业征信无法可依,取得征信数据的合法性、公开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征信公司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利用。
商业保理公司对企业资信状况调查的途径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企业信用数据:一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开的渠道获得;二是通过到被调查企业调查直接获取;三是通过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获得。而通过政府渠道获得信用数据又有以下几种情况:向正式开放企业信用数据的政府部门获得;各征信公司通过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向合作部门获得相关数据;通过私人关系从政府部门获得。这些调查途径都面临着我国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带来的种种限制,比如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等信息就难以获取。企业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银行、税务、财政、法院、技术监督、外经贸等政府部门,从目前各政府部门对征信公司开放数据情况来看,只有工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但开放的这类基本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征信需求,无法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信状况。
2.缺乏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支持
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给商业保理公司对核心企业资信调查带来种种障碍,同样,落后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也会给商业保理公司最终确定授信额度带来困难。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金融机构主要使用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的分析仍然是以单一投资项目、贷款和证券为主,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技术早已从传统的专家制度模型过渡到基于统计的数学模型以及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比如综合评价模型以及风险计量模型,这些信用评级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电脑技术进行信息处理,依靠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度量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保理公司在信用评级技术整体落后的背景下,也只能更多的运用主观评级来判断是否叙做该笔业务以及确定授信额度。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支持,这是商业保理公司风险控制的重要缺失部分。
3.商业保理业务参与方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商业保理业务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参与方众多,涉及到保理商、买方、卖方(买方和卖方都是保理商对应的业务方)、资金提供方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需要在这个闭环中发挥自己的功能。
对于这么复杂的业务环节,如果保理商没有注意控制卖方风险,买方风险、资方风险及保理公司风险等节点,风险将随时发生。互联网时代,对IT技术要求较高,而这恰恰不是保理商、资金提供商所擅长的,如何让商业保理各个基础参与方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又能够兼顾风险,也是商业保理面临的问题。
五、我国商业保理的风险管控思路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应加快有关企业征信方面的立法工作。参照其他国家有关信用立法的经验,结合我国信用立法的现实情况,我国在企业征信方面的相关立法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并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进行惩罚,防止非共享信息以不正当手段泄露;二是尽快出台企业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
保理业务服务的对象涉及到各个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包含多种层次:(一)以央行牵头建设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其信息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该系统对于拥有银行贷款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较为简单,对于那些从来没有申请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来说,信用信息相对缺失,企业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应将加强对此类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完善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档案。(二)以行业为主形成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在行业内资信数据库的建立方面,各行业组织(协会)应承担起建立本行业内企业资信数据库的职责,如纺织协会、轻工协会、冶金协会等。由于行业协会一般来说不具有行政管理权力。因此,在国外行业协会的工作职能中,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是以自愿和互换的原则进行的。例如,在某个细分的行业内的企业中建立“信用交换机制”,凡是加入该组织的企业,均须将自身的信用资料及有关的信用记录提供出来,以此享有查询其他成员信用资料的权利。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向非会员开放。(三)以记录和采集企业的商业信用信息为主的中小微企业供应链数据库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这里的商业信用信息并不局限于卖方向买方提供的商业信用本身,还包括买方对于卖方产品的评价以及其他各种经济契约的履行等情况。具体可从交易合同、订单的信息采集入手,着重反映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情况、交易的规模及活跃程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商业信用的还款履约等情况。互联网金融日渐兴起,各种电子交易平台所提供的互联网数据实际就是一个个分散的中小微企业供应链数据库,未来应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使用、互享,从而有利于商业保理公司综合判断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和经营情况。
在信息共享方面,政府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依法向社会开放所拥有的企业信用数据。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银行、税务、财政、法院、技术监督、外经贸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
除了對社会信用信息方面的搜集和整合,也应鼓励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促进企业征信行业有序发展。利用市场竞争加快行业洗牌,形成规模大技术成熟的信用服务机构,并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向专业化和细分化发展。一旦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成熟,保理商即可将对客户资信评级的工作内容外包给信用服务机构,对客户的资质做出更加专业的评价。包括信用服务机构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商业保理公司和小微企业客户来说都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随着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保险机构等在保理行业的加入,也有助于整个保理行业向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更新信用风险评估技术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整体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商业保理公司所从事的是接受债权转移的高风险业务,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中,信用风险评估的工具和技术十分落后,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模型和技术。随着我国保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落后的商业保理公司将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迫切需要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分析能力,建立准确的定量模型来解决信用评估问题。
现有的国外先进信用评级技术为我们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更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们应博采众长,引入科学方法来解决信用评估问题:(一)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坚持“三结合”:一是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统一评估体系和标准,实现评估科学化,提高评级质量。针对保理公司所面对的各种行业的客户,评价方法应有所区分。对于不同的行业,应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把握各主要行业的基本特点、主要风险因素及发展趋势,以此为参照进行信用级别的决定。(二)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标准,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因为信用评级主要根据的是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加大了征信调查的困难,对采集的信息更需要建立多维度的确认系统,确保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加强对保理行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商业保理公司风险管理部的人员从内部来讲,应该加强对所从事专业的学习,从外部来讲,应吸取国际信用风险评级的先进经验。除了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3家著名的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也有很多其他知名的信用中介服务。银行、商业保理公司等可以与其加强往来,聘请相关专家对国内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商业保理公司信用风险评估专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
3.商业保理平台化建设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挖掘技术将对金融产品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金融中,金融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大数据运用到金融中,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风险控制精准管理。
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促进商业保理更好地发展,应该构建一个商业保理平台或系统。大数据公司利用自身在IT技术上的优势,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技术保理平台,以商业保理公司为服务核心对象,在线应收账款管理为功能基础,彌补保理商、买卖方以及资金供应方技术不足问题,从而将商业保理各个参与方协同起来,更好地控制风险,促进商业保理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商业保理平台需要涵盖完整的保理业务流程管理,如额度管理、应收账款管理、风控管理、融资管理、回款管理、核算管理。保理商方面,应该包含买卖双方客户资料管理、保理业务贷前贷中贷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保理产品创新管理、全流程风控管理;卖方方面,需考虑的有融资申请、还款和应收账款信息登记、转让等;买方方面,保理业务确认、应收账款回款确认等;对于资金提供方而言,需要提供资金划拨管理、资金提供情况查询、再融资业务、相关数据查询等功能。
其次,商业保理平台需要满足不断延生的各类服务需求,如互联网金融模式支持融资资金的在线发放、还款、各类申请进度自助查询等;不断接入业务各关联方信息系统获取征信数据;支持各类资金来源渠道等。
最后,商业保理平台需要为保理商提供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的来源分析、风险的识别,并根据不同客户类型、行业、规模等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风险来源包括欺诈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其他风险等;风险识别包括资产财务状况分析、失误树分析和分解分析等。风险策略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规避、风险接受等。
六、结束语
商业保理业务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性要求较强的新型短期融资业务,以上对保理业务风险的分析并非全面,对风险的防控措施也需要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总之,保理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机遇和挑战并存,利益和风险同在。
参考文献:
[1]石磊《试论我国商业保理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架构》
[2]高尚《商业保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
[3]康书生、曹荣《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融资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4
一、目前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轻视风险, 制度执行有肓点
尽管操作风险是银行经营不可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风险易发的基层行, 对此关注不够。表现在:一是风险部门一做些风险调查, 相关部门就不愿配合;二是存在投机心理, 办业务走捷径, 存在麻痹操作和管理疲劳现象;三是工作重心仍存有偏颇, “以业绩论成败”仍占主流, 风险方面只要不出大事就行。
(二) 管理资源分散, 管控力量薄弱
目前建行操作风险实行的是“三道防线”功能, 但在基层行具体执行中还有需改进之处, 一是条线管理部门及业务主管, 人员紧张, 多为兼职, 独立有效的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少, 结构失衡, 独立性弱, 很难满足风险监管需求;三是纪检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进行违规处罚大多要通过一二道防线为之提供材料, 而这两道防线因顾虑也不愿为之提供相关线索。
(三) 监管软件不力, 风险管理服务系统滞后
目前, 银行尚不具备能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操作风险的系统或工具, 自然会带来监测不到位的问题, 只能对操作风险状态进行识别, 并且都是事后行为, 一旦出现事实, 就以成为案件或事故, 如客户资金被挪用、假按揭贷款等。已开发的个别系统, 虽为防范风险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就显露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相应的培训和制度又不能及时到位, 同时上下级行信息的不对称, 也为基层行工作带来困难。
(三) 考核评价不到位,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在对操作风险的考核上, 往往看重的是“全年无案件”的考评结果, 虽然近年上级行下发了操作风险考核方案, 并按此进行多方位考评, 但考评结果对基层行影响不大, 没有配套的奖励与处罚制度。有的指标分数去年低, 本年还低, 没有去认真对待, 有的行虽然制定了相关奖罚措施, 但难以落实到实际中。
二、形成问题的成因
(一) 风险意识不足, “管理疲劳”埋下风险隐患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各种问题的出现, 是对违规操作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一是制约关系人的管理疲劳。二是流程与规则的操作疲劳, 容易带来减免环节或逆程序操作, 造成管理上失控。三是思想疲劳, 工作掉以轻心。
(二) 职能部门监管不力, 影响问题的有效解决
目前, 操作风险管理资源分散, 力量不集中, 纪检、财会都有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力量有限, 政出多门, 整而未改现象很多, 同时内部协调有时不畅。再者, 在实施监管时, 因监管人员没有相应权力, 监管时责任心不强, 重形式轻效果, 检查时主要停留在问题表面, 没有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 对违规问题纠正的不够彻底, 常出现屡查屡犯现象。
(三) 人员配置不足, 内部管理不规范
目前的操作风险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内控体系, 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一是基层行疏于监督和管理, 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对会计主管、柜员主管进行委派, 由于主管身兼多职, 角色有时很难转换容易出现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现象。二是人员紧张, 导致混岗。形成业务流程脱节, 监督制约机制失效, 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及人为违规风险, 一旦出现问题, 会相互推诿, 责任不清。
(四) 激励奖罚制度失当, 弱化了制度控制作用
一是现行的考核制度更多地强调业务营销指标, 但一般风险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显现。二是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理过轻, 没有严格的进行问责。对一般违规, 大多以教育、经济处罚为主;对严重违规, 大多采取开除公职方式, 没有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也没有起到严肃的警示作用。
三、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 提高风险意识, 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1. 以人为本, 提高风险认知, 强化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岗位交流及考核评价,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充分提高各层面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培养员工对违规行为能够自觉抵制和监督, 用健康的风险文化引导员工的思想行为, 作为领导层, 更要关爱员工, 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生涯成长空间, 以此促进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化。
2. 高度重视, 强化教育, 增强员工依规履职能动性
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包括操作失误、违反法律、流程脱节。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风险警示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引导员工充分认识防范操作风险对银行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性, 从而使员工主动去防范风险, 提高敏感性, 习惯地执行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 切实维护银行和自已本身的利益。
3. 注重细节, 防微杜渐, 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氛围
“细节决定成败, 合规创造价值”, 要牢记“微小失误, 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风险文化的形成, 需要全员在精神层面上接受它, 进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自觉恪守职业道德, 牢记“违规就是风险, 安全就是效益”, 以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精细化的服务态度对待工作,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认真履行职责, 合规操作, 避免失误和疏忽, 创造并保持优良的内控环境和道德操守, 以保证各项业务在安全和谐的坏境中稳健地发展。
(二) 强化内控机制,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1. 不断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
建议上级行对现在有诸多的内控制度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进行梳理、整合、完善, 更便于操作和掌握, 尽最大可能地、前瞻性地制定各项业务的风险规避措施。特别是对新推出的业务产品, 相关内控制度更要及时跟上, 覆盖各项业务全程风险点、堵塞漏洞, 让其作为规范的业务指引, 正确地引导员工去执行;尽快开发风险数据采集系统, 与经办业务数据相关联, 一旦风险数值达到一定标准, 就会发出不同的预警信号, 继而进行事前监测、识别, 规避风险的发生, 克服目前的风险管理滞后现象;完善特殊事项及应急处理流程, 以预防为主, 提高防范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 实行领导问责制
内控约束的不仅是员工, 还要有领导。应对领导层同样制定风险约束制度, 通过工作业绩、行为排查、群众监督、所分管业务合规办理情况等进行公开考评。一旦出现风险或案件, 应按责任轻重进行处罚, 不能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从心理上剔除优越感, 使之在管理上不给领导层玩忽职守创造机会, 让内控制度涵盖所有层级人员。
3. 落实不相容岗位制度
按工作制度设置岗位, 配备人员, 按不相容岗位制度分配工作, 定期进行岗位交流和强制休假;适时介入独立的审计活动, 对委派的各业务主管必须保证数量和质量, 不给有风险的混岗、兼岗、擅自换岗制造条件, 对关键岗位和风险易发部位经常排查, 强化岗位制约。用好授权、分权管理, 实现岗位间、业务间的有效制衡, 减少决策失误。
4. 完善并实施操作风险激励考核制度
建立并完善履职考核机制及与其结果配套的奖罚制度, 通过制度约束实现合规控制, 利用经济与行政办法、业务权限的调整等方式, 积极推动风险考评制度的有效实施, 鼓励为维护内控做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 带动其他部门和人员在激励约束机制促动下共同创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让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防范风险与业务拓展同样重要, 调动大家合规操作的积极性, 提升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有效性。
(三) 加大综合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检查监督职能
1. 组建专门检查小组, 集中力量强化内部监管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实际对目前的多条线检查进行整合, 组建由业务能力较强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会计主管、个人业务主管、纪检人员组成专门检查督导小组, 实行“四合一”的监管模式, 集整体性与专业性一体, 对全行的各项内控制度执行、合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即避免各部门的重复劳动、也减少被检部门接待压力, 减少成本支出, 提高监管效率。检查小组可依业务性质设立不同团队, 确立各条线检查目标, 并对自己检查的事项、从事的工作承担责任。小组除了检查任务, 还具有研究、规划、督导、考核及行为的违规处罚职能。检查小组受支行内控委领导, 定期召开总结分析会议, 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提出工作意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确保操作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2. 借助外力, 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对各审计检查机构检查发现的问题, 要做到及时、彻底的整改,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界定各层级、岗位的风险责任, 避免“前查后犯、屡查屡犯”现象及“同质同类”问题的发生。掌控审计系统的审计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 要对审计检查结果及时录入审计整改系统, 以此督查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同时将发现的问题数量及整改率列入操作风险考核内容。审计部门要对基层行的风险防控情况进行监测、评价, 分析风险的潜在因素, 提出风险预警和防范对策, 做到合规性审计与风险性审计并重, 使风险性审计更有利于基层行业务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刘玉梅]
摘要:目前, 商业银行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轻视风险, 制度执行有肓点;管理资源分散, 管控力量薄弱;风险管理服务系统滞后,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等。其成因是风险意识不足, 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控制作用弱化。有效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基层行应提高风险意识, 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强化内控机制,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大综合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检查监督职能, 以提高操作风险管控能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5
为加强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矿长 书记 副组长:副总以上领导 分管负责人:安监处长
成 员:生产科、机电科、调度室、工程地测大队、安监处、保安区及基层区队负责人
管理部门:安监处
1.1 职责分工
1.1.1 决策层领导职责
(1)矿长:
a.全面负责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是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
b.督导各系统认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工作。
c.每年底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d.负责晓南矿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组织实施,编制具体的工作方案,做到管控人员、技术、资金要有保障。
e.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组织开展1 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f.负责在每月最后一次的安全办公会上,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g.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h.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2)党委书记:
a.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与矿长共同承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
b.负责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培训。c.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d.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3)生产副矿长:
a.负责采煤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织制定顶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分管范围内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有关科室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c.负责范围内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组织有关科室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d.矿井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工复产前,组织有关科室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e.在每旬末之前组织对采煤系统、掘进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旬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并安排落实旬后2天之内完成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
f.负责组织设定重大安全风险区域作业人数上限。g.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h.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i.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4)总工程师:
a.负责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技术管理工作,并协助矿长开展矿井年度辨识评估工作。
b.负责通风系统、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管控工作,组织制定瓦斯、火灾、煤尘、水害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c.在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组织有关科室进行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d.启封火区、排放瓦斯、探放水等高危作业前,组织有关科室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e.在通风和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有关科室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f.负责范围内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组织有关科室进行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g.在每旬末之前组织对通风系统、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的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旬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并安排落实旬后2天之内完成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
h.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i.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j.负责确定和划分重大安全风险区域。k.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5)安全监察处处长:
a.分管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责监督检查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与矿井年度辨识评估、专项辨识评估、月份和旬检查分析工作开展情况,并按要求进行考核。
b.在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协助矿长开展 1 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并落实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c.协助矿长开展矿井年度辨识评估、每月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工作,并落实相关报告的编制工作。
d.负责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工作的公示公告。
e.每年组织对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
f.在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安全培训内容中,增加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内容,并督促检查培训的开展情况。
g.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h.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6)机电副矿长:
a.负责机电系统、运输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织制定提升运输系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在机电系统、运输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相关报告的编制工作。
c.负责范围内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相关报告的编制工作。
d.在每旬末之前组织对机电系统、运输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旬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并安排落实旬后2天之内完成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
e.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f.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g.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7)掘进副矿长:
a.负责掘进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领导工作,协助生产副矿长制定顶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在掘进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相关报告的编制工作。
c.负责范围内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组织开展1次专项辨识,并落实相关报告的编制工作。
d.协助生产副矿长对每旬组织对掘进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e.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f.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g.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8)副矿长总会计师:
a.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资金投入工作。
b.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c.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9)工会主席(纪委书记):
a.负责安全风险管控安全物资投入和监督执行工作,督导相关单位及时公示重大安全风险内容和管控措施。
b.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c.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10)生产副总工程师:
a.负责采掘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技术管理工作,协助生产副矿长制定顶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协助生产副矿长开展1次专项辨识。
c.采掘系统进行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协助生产副矿长开展1次专项辨识。
d.矿井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工复产前,协助生产副矿长开展1次专项辨识。
e.协助生产副矿长每旬组织对采煤系统、掘进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f.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g.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h.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11)通风副总工程师:
a.负责通风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技术管理工作,协助总工程师制定瓦斯、火灾、煤尘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在通风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c.在启封火区、排放瓦斯、探放水等高危作业前,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d.在通风系统进行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e.协助总工程师每旬组织对通风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
f.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g.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h.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12)地测副总工程师:
a.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技术管理工作,协助总工程师制定水害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c.在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d.在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进行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协助总工程师开展1次专项辨识。
e.在探放水等高危作业前,协助分管负责人开展1次专项辨识。
f.协助总工程师每旬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
g.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h.执行矿领导带班制度,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情况,组织现场整改或提交分管矿领导研究整改措施,组织落实。
i.其他相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1.1.2 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各类人员职责
(1)安监处常务副处长:
a.负责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b.组织安监处监察员监督检查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c.组织安监处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组织收集、汇总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资料,形成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并报矿长审批。
d.组织安监处相关人员参加矿井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组织收集、汇总相关资料,形成矿井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报告,并报矿长审阅。
e.对各系统对年度及专项辨识评估结果进行应用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生产科科长:
a.负责顶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生产副矿长制定顶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组织生产科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c.协助生产副矿长每旬组织对采掘系统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并建档和形成报告。
d.检查督促采掘系统按要求对年度及专项辨识评估结果进行应用。
(3)机电科科长:
a.负责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机电副矿长制定提升运输系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组织机电科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c.协助机电副矿长每旬组织对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并建档和形成报告。
d.检查督促机电运输专业按要求对年度及专项辨识评估结果进行应用。
(4)调度室主任:
a.负责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调度指挥工作。b.负责重大安全风险区域人员上限的监督检查。c.负责视频系统和通讯系统监督检查工作。(5)工程地测大队队长: a.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总工程师制定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组织工程地测大队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c.协助总工程师每旬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系统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并建档和形成报告。
d.负责设计前专项辨识评估结果应用。(6)保安区区长:
a.负责瓦斯、自然发火、煤尘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总工程师制定通风系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b.组织保安区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c.协助总工程师每旬组织对通风系统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并建档和形成报告。
d.负责启封火区、排放瓦斯、探放水等高危作业实施前专项辨识评估结果应用。
(7)基层区队负责人:
a.负责本区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b.每天组织本区队人员对负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进行不间断监控、管理,发现管控措施有漏洞或风险不可控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汇报,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使安全风险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8)生产科室副科长:
a.协助科长做好本科室负责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b.按规定参加年度辨识评估、矿井月度和系统每旬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c.在跟班上岗或走动巡查过程中,监督检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9)生产科室主任工程师:
a.负责本科室分管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技术管理。b.协助分管负责人组织制定本系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c.督促检查本系统辨识评估结果应用情况。(10)生产科室科员:
a.对分管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
b.按规定参加年度辨识评估、矿井月度和系统每旬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c.在跟班上岗或走动巡查过程中,监督检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11)基层区队党支部书记: a.与区队长同责。
b.协助区队长共同做好本区队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工作,每天组织本区队人员对负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进行不间断监控、管理,发现管控措施有漏洞或风险不可控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汇报,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使安全风险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12)基层区队副职:
a.负责本职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b.在跟班上岗或走动巡查过程中,对本单位负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进行随机监控。
(13)基层区队技术主管和技术员:
a.负责本区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技术管理工作。b.针对工程施工前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负责制定技术治理措施,编入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中。c.负责本区队相关专项辨识评估结果的应用。(14)基层区队班组长:
负责执行和落实与本班组相关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保证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风险,保证现场安全生产。
(15)基层区队岗位工人:
严格执行和落实与本岗位相关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发现现场安全风险不在可控范围内,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和汇报,严禁冒险作业。
1.2 管理部门
指定安监处为晓南矿安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开展与考核,并指导协调各职能科室和区队、班组完成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1)常务副处长:
a.负责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b.组织安监处监察员监督检查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c.组织安监处相关人员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2)副处长:
负责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技术管理和相关资料收集归档,不断完善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3)系统监察员:
负责分管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监督检查工作,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4)安监大队队长:
负责监督检查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参加矿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月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5)安监大队副队长:
跟班及走动巡查期间,监督检查责任区域内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6)安监大队技术员:
负责安检员安全风险管控知识的培训工作,指导安检员监督检查责任区域内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7)安检员:
负责责任区域内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8)培训中心主任:
a.每年安排对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
b.负责组织在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安全培训内容中增加矿井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相关内容,并组织培训工作。
(9)培训中心副主任
a.具体落实“每年安排对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工作。
b.落实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的“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
(10)培训教师:
在危机中管控风险 篇6
危机中的小企业风险
一直以来,莱商银行就将“定位中小、服务中小、发展中小”作为基本经营原则,支持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截至2008年底,莱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3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例达到80%。而中小企业也成为支持莱商银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存款、贷款、利润等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莱商银行中小企业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超过50%,中小企业的利润贡献度也达到70%以上。目前,经济危机也对莱商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危机中准确把握信贷风险,如何发现和拓展潜力客户,如何防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为莱商银行发展道路上的又一考验。
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加剧的状况下,莱商银行做为区域性中小银行,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其中小企业信贷客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险程度不一,风险类型主要为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量下降,企业经营规模缩小,违约概率上升。产品销路不畅可能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企业经营困难乃至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深加工的能力较差,商品同质性较强,产品竞争力不够,销售渠道不完善,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增大。经济不景气使应收账款回款时间增加,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当下游企业也受到危机波及,应收账款形成坏账时,企业的现金流变得更加紧张。而当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可能会本着防范风险的原则减少对企业的授信,从而加剧企业的困难度。这种螺旋式的恶性循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危及企业的生存。
风险的传递效应。经济的相关性使风险有传递效应,一是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传递,二是通过担保在企业体之间传递。借贷行为必定引出担保行为,通过担保这种形式,一家企业的个体问题可能被放大到若干企业,形成行业风险。而且有些企业采取互保或多头联保的方式,使风险在担保集团内部的传递呈放大效应。
信誉风险。中小企业产品层次较低,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当企业面临经营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时,容易出现逃废债的现象。这种风险与企业领导者素质息息相关。有些企业领导者面对危机态度消极,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是想办法扭转局面,而是采取种种过激行为,损害企业、员工及债权人的利益。
这些信用风险在不同的行业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钢铁流通行业。莱芜市被称为“钢都煤城”,围绕莱钢、泰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钢铁流通业十分发达。莱商银行钢铁产业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总额的30%以上。2008年国内外钢铁市场由上半年的需求兴旺转为下半年的深度萎缩,钢铁工业受到重创,钢材价格急速下跌,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钢铁企业处境艰难。
钢铁制造及加工企业面临生存压力。钢铁下游产业的需求减少导致钢铁供应量过剩,而生产钢铁的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在与大型钢厂的竞争中不具优势。钢铁流通企业受价格、需求的影响,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融资规模较大,资金相对充足,备货量大,在钢铁价格暴跌时遭受的价格损失较大。而小企业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当下游需求萎缩时,钢材销售立即受到影响,销售规模缩小,利润降低。
农副产品储存行业。莱芜市作为“三辣一麻”之乡,是全国四大农产品储存基地之一,农副产品储存行业作为莱芜市三大优势产业之一,在全市特别是莱城区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在农副产品生产旺季进行储藏,淡季进行销售,从中赚取利差。
农副产品储存行业因为储存周期长,价格难以预测,使得整个行业风险较大。近两年,农副产品淡季价格一直处于较低价位,致使很多农副产品储存企业损失惨重。储存品种单一的客户面临的价格风险相对更大一些;而公司结构不完善的家族式企业则会因为市场信息比较闭塞,经营水平不高,限制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深加工程度小,附加值小的企业则可能因产品竞争力不高遭市场淘汰。
纺织行业。纺织行业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较低,产品同质性较强,产能过剩,以出口为主的纺织行业,因国外需求萎缩遭到致命打击,2008年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的下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又直接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原材料短缺和人力成本上升,对于纺织业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产业传统的劳动力要素竞争优势将被弱化,种种因素使纺织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为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针对监管当局提出的监管要求,莱商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加强经营的稳健性,确保平稳度过危机。
加固“四道防线”,切实保证日常安全稳健运营。一是加固风险管控防线。对信用风险加强监控,做好不良贷款“双控”工作。二是加固流动性防线,加大对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的营销力度,着力提高存款稳定性。三是加固风险拨备防线,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足额增加拨备,2008年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莱商银行共增提拨备8024万元,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达到310.29%,为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好了充分准备。四是提高资本充足率防线。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资本充足率达到22.41%,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评估授信风险。按照危机影响程度、企业风险度,莱商银行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划分。对于发展良好的继续支持;对于在危机中受影响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持续经营的客户加强监测,逐步压缩授信;对已形成风险或可能违约的,及时进行资产保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严控行业风险。对钢铁、农副产品等行业加强监控力度。对钢铁流通客户账户资金进出状况加强关注,对现金流出现问题的客户及时做出反应,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信贷资产损失。对于受价格影响较大的农副产品企业,采取审慎介入、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逐步压缩附加值低、储存品种单一的企业授信额度,新增信贷投放重点支持高附加值加工企业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出口型企业。执行“三个优先”准则:农副产品储存客户以冷库出租为主的优先;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或出口为主的优先;有市场直销渠道的优先。
对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加强关注。严格控制对外担保过大的企业的授信额度,使企业在自身承受范围内进行对外担保。规范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严格审查担保机构的保证能力,降低风险。
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的业务”,了解企业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加大力度拓展新客户,保持集中度持续达标。严控监管反弹或超出监管规定,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及小企业信贷业务、微贷业务,进一步降低授信集中风险。
坚定与企业共度难关的信念。对于企业正常经营,暂时出现资金紧张的客户,始终坚持“支持”不“抛弃”,对企业能“拉一把”绝不“推一把”,本着支持企业也就是支持自己的原则,与广大中小企业真诚相伴,共赢明天。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7
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受到若干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银行经营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是管理层在制定银行战略过程中一直贯穿于银行各项经营活动中, 用来识别对银行经营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未来事件中的不确定因素, 根据银行经营的目标, 将经营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采取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全面风险管理方式。
2 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2.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和交易过程中由于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违反合同的规定或者信用质量降低, 而使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的持有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信贷比较集中, 中长期贷款比重大, 资金的使用、投向和行业集中性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放慢, 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期, 使商业银行经营和资产质量出现下滑的风险概率在增加, 信用风险会逐步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配比不合理, 突出的表现是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逐年增加, 定期存款到期可能出现兑现的困难, 银行的存款活期化与贷款的中长期化的矛盾比较明显, 使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风险。
2.2 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给银行未来收益产生的不确定性。我国对利率和汇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逐步废除管制制度, 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制度逐步形成, 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在不断的放开, 如果市场利率和汇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波动, 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
2.3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依据国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论述,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以及发生的外部事件而引起的各种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 也就是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各个过程中。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比较多, 主要有: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优质客户不断分流, 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银行机构规避监管等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2.4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流动不足产生的风险, 按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种类型的流动性风险。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情况, 一是商业银行缺少资金不能及时足额的满足储户的平常取款的需要;二是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按照预期调配在其他项目方面投放的资金, 会造成银行暂时的支付困难和流动性风险, 甚至于会造成商业银行出现极端的情况, 而被清算破产。
3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措施
3.1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方面要有整体规划,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估、银行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传递与反馈、监督评价。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管控要素的要求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 其具体路径的走向展开: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管控的组织体系、内部风险管控的部门责任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考核评价体系等。在具体的风险管控体系设计时, 应该考虑管理的层级以及要始终保持与相关法规的协调一致, 确保风险管控体系能够体现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内部审计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性。
3.2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可以划分为银行内部业务流程、银行内部管理流程和银行管理环节的控制风险点。在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银行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来实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平台建设。使其发挥能够根据风险管理预警信号提示管理者采取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平台也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流程, 使其在风险管控过程中更加有效。在具体的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银行金融产品线进行设计, 必须做到对银行的金融产品的品种全覆盖;内部控制操作体系完全独立;做到计量科学, 预警灵敏。
3.3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体系建设
确定商业银行各部门责任, 是确保风险管控质量的重要方面。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银行全面风险管控的具体内容。在设计中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业务管理平行进行, 管理的效率性、协调性、内部不相容职务的牵制性以及各种管理程式的定位性。根据各层级确定职责权限, 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岗位, 成立风险管理机构, 领导银行风险管控工作。对各部门、各层次进行业务风险监测、登记、提出报告和进行分析考核。
3.4 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环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风险管控工作的质量, 改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会提升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首先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氛围, 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银行董事会需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银行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强化管理, 提高银行内部各层级的风险管控的认知程度。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 应该认真执行银行发展战略, 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内部管理的重点来抓。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调动风险管控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始终保持风险管控、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的思维状态。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 对表内信息例如:银行资本信息、利率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等应该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披露。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银行资产评估体系, 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而对于表外的相关信息需要建立统一的衡量和检查测试标准体系。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措施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分析论述,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问题,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8
一、齐鲁银行事件回放
齐鲁银行事件源起刘济源与银行、企业运作多年,且原本皆大欢喜的第三方存贷质押业务。所谓第三方存贷质押,是指企业在商业银行协议存款后,为第三方从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存单质押,作为第三方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存款行和贷款行可为同一家银行,也可是不同的银行,后者即为跨行存单抵押贷款业务。协议存款的利率要比官方利率略高一些,这也是此案最初传出齐鲁银行“高息揽存”的消息缘由。
齐鲁银行事件可简单用图1的几组关系进行解释。第三方存贷质押设计的初衷是:存款企业A为贷款人B进行第三方存贷质押,因此A和银行之间就会因为协议存款而获取高于官方利率的利息收益;银行由于有了A的第二还款源,降低了贷款风险,乐意给贷款人B贷款;贷款人B因此也获得了其想要的资金。可见,这原本是一个多赢的制度设计。
在齐鲁银行案件中,刘济源的角色是一个资金掮客,为商业银行引来存款大户,同时他也是通过存单质押获得贷款的资金使用大户。他为银行做大存款和贷款规模,可谓功不可没,银行必有内应。事实上,齐鲁银行某支行业务经理傅某在2006年就开始与刘济源勾结,开具了“有瑕疵”的存单,并将该存单抵押贷款,再将贷款获得的现金存入银行,循环往复,以此做大存贷款规模。这种纯粹的资金运作使得经出库再入库的存单有了很大的水分,但对银行来说,可以制造息差收入,粉饰业绩。而如此大规模而长期的操作,人们很难想象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这也是之后齐鲁银行董事长、行长、监事长被抓捕的原因。同时,随着一系列企业渐渐浮出水面,可以揣度刘济源和提供存款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可疑的合作关系,他给予相关人等高息揽存的利益,亦用投资收益来覆盖其高昂的资金成本。
二、齐鲁银行事件原因分析——内外叠加,内控薄弱
金融票证是金融市场的一项较为传统的银行业务,各地商业银行早已有着一套极为成熟的防范风险制度和举措。但联想到之前的北京农商行骗贷案等事件,其诈骗手法之低劣、骗取金额之巨大,让人不禁要究其根本原因何在?就齐鲁银行案件,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促成了最终的案发。
1. 银行业务扩张是导火索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我国政府果断采取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带来了银行配套资金的大量释放,信贷狂潮持续至今(如图2所示)。
在信贷宽松、存贷款利差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模式显得非常简单。在银行业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许多城商行资产规模、贷款投放和机构网点均数倍增长。截至2010年年末,齐鲁银行总资产821.25亿元,较年初增长33.03%;各项存款余额656.93亿元,增长20.20%;各项贷款余额421.53亿元,增长19.49%。其资产规模和存贷款指标相当于1996年成立之初的25倍。截至2010年,齐鲁银行分支机构达到78家。在业务经营上,齐鲁银行则为膨胀信贷而“积极创新”。不但知识产权可质押贷款,还可做跨行存单质押贷款,对他行存款凭存款证实书质押到齐鲁银行贷款,最高可贷九成;还引入“循环信用”、第一个将个人住房按揭利率下浮30%等所谓的流程创新和营销创新[3]。
近些年来,齐鲁银行在追逐信贷大规模扩张并且为膨胀信贷而积极展开“创新”以获取存贷高息差之时,忽视了对风险的监控,这就给了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者以可乘之机。忽视风险管理对于高负债经营的银行业而言是致命伤,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甚至下滑,风险终究是会水落石出的。
2. 内控薄弱是直接原因
翻开齐鲁银行2009年的年报摘要,其组织架构显示,该行业务部门不仅设有中台控制,例如信贷审批部和运营部,全行也设有风险管理部和合规部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进行管控,而且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还独立地设有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内审部,从而构成了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可见,齐鲁银行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在形式上还是相对完善的。但就是在这形式完善的组织架构下还是发生了如此大额的骗贷案,可见其组织架构的形同虚设和内控执行的不力。
管理层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银行内部控制的环境。当管理层对内控建设不重视,甚至直接参与舞弊的时候,形式上看起来再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此外,内控的失效还表现在银行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上。当高管层开始践踏内部控制制度时,很难想象银行还拥有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的文化,因此齐鲁银行的内部管理一定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当,忽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3. 外部监管缺失,外部审计力不从心
在监管国际接轨的理念下,金融业的监管队伍越来越庞大,监管要求也是越来越规范和严格,但这些日趋严格的监管主要针对大型的商业银行,早期的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监管,尚存不少漏洞。其根源在于这些银行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4],监管部门受地方政府压力驱使,只是业务上的监管,因此监管很难到位。
其次,外部审计显得力不从心。齐鲁银行高额骗贷案的风险痕迹早在2010年初就露出端倪,媒体获得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显示,该行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诸多问题,且由于普华永道坚持将骗贷风险的“保留意见”写进审计报告,齐鲁银行更换了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5],可见其外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的第三方的独立监督作用。
三、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控的警示
陈汉文教授(2010)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7~2009年的数据)以及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公司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显示,金融行业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中最高,全部位于内部控制百强之列,内部控制指数最高的前5家企业全部是银行业,前十家企业中有9家是银行,另一家是证券公司,也属于金融行业。然而,在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普华永道(PWC)和毕马威(KPMG)等三个机构的四份调查研究中指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舞弊发生率最高!纵观近些年来的舞弊欺诈案件,也是大量地发生在金融行业,而且一旦案发即产生重大损失,引起社会对银行业的普遍信任危机,这与银行业高风险经营的行业特征以及其承担的金融经济责任相关。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将不仅关系到一个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稳定。
从齐鲁银行的金融票证诈骗案件中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控的一些警示。
1. 注重业务发展的同时,要兼顾风险管控
在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下,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节奏一度失控,而且信贷集中投放往往伴随着“重放轻管”等不审慎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快速扩张甚至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追求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强银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例如内部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的科层组织关系,这种管理层次过多,管理链条过程繁杂,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而且地方政府对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和当地法人银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高效运作,提升诸多机制整体配合,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3.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和外部审计
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力量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更趋严格,不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还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称为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外部审计作为专业性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具有对政府监管职能缺损的补充和补救作用。为了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商业性审计机构需要相关法规和监管机构的“撑腰”,让审计机构敢于站在中立的角度分析和披露问题。
4. 按市场法则和法律程序处理相关问题
我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的驱使,出现问题后往往无法分清责任,加之我国存在着政府机构及其商业附属机构参与金融投机活动的现象,造成了违规操作和信息不对称等不公平交易。因此,我们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具有适应变革和环境变化的能力金融监管体制,促进金融市场依法健康发展。
四、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是金融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业务信息的可靠完整,协调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的一些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自2008年以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无疑为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利契机,上市商业银行应该适时利用这一契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梳理、实施与评价工作;而对非上市的银行而言,也要高度重视,一方面向内控先行的银行学习,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不仅为满足外部监管提前做好准备,更应将其转变为健全公司治理的内在诉求。以下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对策分析。
1. 营造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要建立规范、有效的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的责、权、利,持续完善管理架构;二是要高度重视银行人力资源政策的内部控制,着重抓好理想与宗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三是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使银行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银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是风险管理。齐鲁银行、巴林银行等事件后,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组织,还会发生金融诈骗和职务舞弊呢?问题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控制风险,还在于管理风险,因此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将风险评估修订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体系支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董事会在特定关键决策上保留权力;管理层负责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整合、统一协调;各部门负责风险的具体管理和控制;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跨机构、跨部门地分析和评价风险,提供风险报告及风险管理建议。
二是要设立各银行自己特有的风险管理目标。每家商业银行都应该在可容忍风险进行业务经营、产品创新的总体目标下,在可容忍风险水平设定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
三是要能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一方面要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估计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
四是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将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以内。
3. 强化和提升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直接决定银行内部控制的程度和水平。随着业务的创新和发展,银行的业务条线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丰富,机构也越来越庞大,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是要做到不留任何控制盲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经营的发展,建立覆盖所有部门、所有业务条线、所有人员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要注重制度的落实执行,银行要将内部控制落实到人,并通过有效的奖惩和监控机制,保证内控制度的真正执行;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的控制措施,例如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等,尤其要关注高管层的职责分离。
4. 构建畅通的银行信息与沟通机制
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能,目前银行在信息与沟通中,一是应着力于银行是高度依赖于信息科技进行业务管理的行业,充分依托于信息科技平台,注重开发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快速做出反应;二是应着力建立和完善银行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拓展高管层掌握信息的渠道,为反舞弊提供基本保障。
5. 搭建高效的银行监控体系
高效的银行监控机制要求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能够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有效地防范金融诈骗。
一是要保持内审部门的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应该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有直接将发现的问题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报告的渠道;二是要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审计,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模式,抓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实施有效审计;三是要有先进的审计方法,逐步实现信息化,提高审计效率,增加计算机硬控制,减少人为控制;四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团队,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五是要执行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内部控制缺陷的揭示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诊断和证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内部控制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引自2009年7月6日《齐鲁晚报》。
[3]引自《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月4日。
(1)引自2009年7月6日《齐鲁晚报》。
(2)城商行多是城市信用社重组而成,初期产权不明晰,带有地方政府浓郁的行政色彩,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在解决城商行历史坏账等问题上给予了资金支持,从而坐稳了大股东的地位。截至2009年末,齐鲁银行国家股占比17.35%。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9
一、风险管控
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的较晚, 加之其是在原邮政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准备不充分, 业务单一, 部门职能不明确,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内部制度不健全, 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自身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银行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把风险管控体系放在首位,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加强风险管控尤为必要。
(一) 逐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邮政储蓄银行在总部、分行、支行均应建立前、中、后台合理分离、有效隔离风险的组织结构体系。此外, 根据银行内部的运行规律, 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体系, 实施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的管理结构。目前来看, 邮政储蓄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还仍然设在邮政公司内部, 当发生故障时, 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对于银行的信用、形象也有一定的损害。所以, 不仅在业务方面有效隔离, 更应在网络技术方面形成与银行业务相配套的全面的系统。
(二) 加强内部控制
邮储银行应注重通过流程设计和岗位制衡, 达到风险把控的目的。通过岗位分离, 有效防范业务办理风险;同时积极推进关键人员岗位轮换, 通过实施审批人员派驻、审查岗与信贷员岗位轮岗等制度, 强化岗位制约, 确保资产质量。严格制定制度, 每项业务, 每项流程, 都有专属的一套标准严格的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制约机构。通常柜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 复核人员负责对现金和单据进行监督, 综合柜员负责对特殊业务进行监督, 监督人员负责对账务的核对, 稽查人员只负责常规地监督, 且职能常常与其他职能交叉起来, 而无法对业务得规范性、单据得真实性进行监督, 不能适应新阶段的业务检查需求。所以提高内部稽核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使其职能独立起来, 使新资产业务的开拓与配套政策实施同步起来。
(三) 实施“人才兴行”策略
创新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源泉。从目前来看, 邮政储蓄银行缺乏的是学历水平高, 专业水平高, 业务能力高的“三高人员”, 导致其不能从事高风险和市场交易类的业务, 在多元化的竞争局面中处于劣势地位。一个优秀的风险管控人才, 除了要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 拥有冷静地处事态度, 还要对风险具有前瞻性。
一是把好招聘关。人力资源部应完善用人机制, 公平公正、负责认真得筛选出最合适的人。除了在业务能力方面考核外, 更应对其道德素质进行考核。
二是要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强化员工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风险管控的专业知识, 提高员工风险管控的水平。每个部门的员工都要有风险意识, 懂得业务发生的风险所在, 并冷静地按照流程去解决。银行的风险管控绝不仅仅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事情, 而是需要全员参与。信贷人员、审批人员、会计人员等, 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 来完成风险的管理, 才是完整的风险管控。
三是建设一支优秀队伍。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 打造一支属于自己内部的专业风险管控团队, 高度认同公司文化, 能够更加强化防范操作风险的力度, 提高风险管控的效率。
四是完善岗位晋升体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奖罚结合, 让员工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道德素质, 调动员工积极性, 鼓舞士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 增强企业战斗力。
二、业务发展
当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除了要加强风险管控外, 还要转变营销观念, 发展、创新业务发展,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良性发展。
(一) 转变营销观念
邮政储蓄银行应结合市场和受众需求,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传播媒体, 向大众传递金融产品信息, 激发大众购买欲;采取促销手段, 巩固老客户, 发展新客户。
在客户建立阶段, 企业与客户首先接触, 建立经济关系, 通过营销宣传, 充分挖掘潜在客户, 使其进行产品消费;在客户关系维持阶段, 通过营销手段维持已有客户关系, 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使其成为企业产品的支持者;在客户关系强化阶段, 企业与客户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现了双赢。
在每个营销阶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 吸引、发展、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忠诚客户群, 谋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目标客户的互利双赢。在客户建立阶段, 忠诚客户价值远远的价值远远大于大客户。因为大客户所带来的利益只是预期的, 看不见的, 忠诚客户带来的利益缺失实实在在的, 所以, 千万不要为了大客户而忽略了忠诚客户;在客户关系维持阶段, 不要把与客户保持业务时间长就等同客户满意, 这可能与客户习惯有问题。一旦他们找到其他可替代的令自己满意的商业银行, 那么与银行合作的关系就会中断, 所以,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在客户强化阶段, 继续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不断汲取客户意见, 改善产品质量, 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 建立健全业务系统, 提高核心竞争力
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分析, 中国邮政储蓄的人群定位是广大城乡居民大众, 其网点分布密度高, 分布范围广, 资金雄厚是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 但在产品、人才和技术设备方面还比较落后。从长远来看, 邮政储蓄银行不会满足于零售业务, 以它的实力, 目标应是全方位经营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但是目前, 与其他银行的最大差距是业务种类少, 中间业务发展不均衡, 品种结构不均衡, 严重阻碍进一步发展。
邮储银行要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就必须加强对业务的创新, 把握机遇, 拓宽市场, 扩大服务项目。如设立理财中心、设置理财顾问, 使邮政储蓄银行在用户心目中保持活跃形象。此外, 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创新, 应紧紧围绕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不能只对客户提供简单、统一、机械化的服务, 而应利用各种服务手段, 营销方式, 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基层行作为邮储银行的对外窗口, 也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 大力倡导产品组合创新和服务创新, 确保金融创新成果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例如, 近年来, 党中央惠农政策不断, 农民收入连年升高。许多乡村依据自身特色, 开发了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利用这一形势, 为农村特点产业提供大力支持。应加大投入, 改善硬件环境, 优化网点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 与当地政府与产业合作, 简化农村金融业务的流程, 为地方产业作金融支撑, 提供从“产”到“销”的全过程服务, 降低产业风险, 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提高自身经营能力。
(三)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首先, 改善邮政储蓄银行的硬件设施, 提供高质量服务。整合各网点的营业环境, 现代化的设施, 高质量的服务, 舒适优美的环境, 都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当客户提出问题是, 应举止得体, 落落大方地提供服务, 除有效地维护了邮政储蓄银行的形象外, 还能增进客户对银行服务理念的了解, 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拓展服务的空间, 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其次, 企业内部应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创新、学习、贡献”, 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 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内部员工都应高度认同且文化, 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 与企业同进退。
然后, 邮政储蓄银行应在建设企业文化中, 扶贫救弱,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日常服务中, 多为弱势群体考虑, 比如, 设置残疾人通道, 为老年人和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加强服务引导等。在服务过程中, 用真诚的心去耐心引导, 微笑服务, 让这些弱势人群感受到温暖与企业的用心。
邮政储蓄银行作为知名度高的国有金融组织, 应坚持以民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转变成优秀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 加以创新实施, 就会成为激烈竞争中的佼佼者。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10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界定与价值分析
(一) 内部审计的内涵界定
调查发现, 商业银行审计范式指的是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引入到商业银行运行, 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加以分析、评价和处理的过程。并且, 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并实施审计行为, 内部审计人员要依照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别选择审计项目, 以便测试和寻找管理者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同时, 还应以商业银行风险为中心给出具体的审计报告, 以便帮助银行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消除风险。当然, 需要认清的是, 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无法直接借用“社会审计”的做法。所以, 在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 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而不是广义上的审计风险———这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性质直接相关。
(二) 内部审计的价值分析
第一, 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导向型的审计不但有利于完善其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还能促进各分支机构的合规稳健经营, 这对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会显著提高, 审计资源也会因此而得到充分利用。尤其在当前时期, 受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都已经强化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力度与内部控制的重视水平。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针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却因为方法的不经济和审计资源合理配置的缺位, 而使审计风险长期存在。此外, 通过风险导向型的审计工作, 之前有限的审计资源会被大量释放, 以交易为基础的合规性审计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使审计结果能够更好地满足合规性与真实性的要求。
第二, 以风险为导向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其治理机制, 提升其商业价值。这是因为,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就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全员参与审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借助监督与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 能够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帮助, 对那些出现的差异与错误可以加以客观的识别、科学的评估、系统的监测与全面的控制, 以此实现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目标。此外, 在这一模式下, 内部审计人员会把审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目标连接在一起, 体现制度遵循性与合规性的价值, 打破以往审计工作的限制, 使审计工作能够从微观向宏观拓展, 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也会因此而得到领导层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
二、内部审计风险与原因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内审风险
第一,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有限, 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受制于人”, 在这种制度的约束下, 内部审计部门不但难以正确有效地发挥其风险预警功能, 也明显增加了审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风险,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预防效果十分有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更多的时间、金钱都花费在了监督银行内部的财务活动与审查各种会计报表和资料方面, 审计工作长期停留在表面, 这种试图发现有作弊与违规行为的做法实际上还属于“合规性审计”的范畴, 与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要求相去甚远。
第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所起到的风险防范效果并不明显, 审计风险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得不到及时改进和优化。当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融合度持续加强, 金融市场中不断被填充庞大的信息量, 如果不能对这些数字与资料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发掘和数据整合,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整合而使审计工作无法取得成效。甚至会由于审计的高成本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第三, 商业银行内审独立性有限。较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了各个分行或者总行, 受各个分行行长和总行行长的直接领导, 审计的独立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 对内部审计人员薪金水平的确定、晋升制度的设立等, 都要在各分行行长、总行行长或者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考核之后才能确定。这种各分行行长直接管辖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做法, 一方面限制了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也因为融入了过多的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二)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第一,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方面都相对滞后, 尤其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做法相对比之后更会发现自身的短板。比如,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都从账表审计出发, 通过手工检查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低效率”的处理, 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了对数据的翻阅上, 在审计风险的高发区、高发环节却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样一来, 即便开展了内部审计, 也因审计技术、审计方式的滞后, 而使审计的效率得不到显著提升。
第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成了网络社会, 商业银行面临的业务更为宽泛, 除网购、网络缴费、网上转账等新业务需要银行处理外, 商业银行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规避各种危机和风险, 通过内部审计对新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但是, 以当前掌握的情况看, 一些商业银行还未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制度, 在风险控制手段、风险识别技术等方面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这为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一步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此外, 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未规范自身的管理范式, 无论是工作的合规性还是制度的系统性都有待增强。
三、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
(一) 建立审计风险责任约束机制
第一,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职业道德, 强化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使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责任。第二, 明确内部审计责任约束的内容与要求, 对审计行为、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和审计风险等给予明确的约束。第三, 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质量, 要求内审部门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机制, 以便强化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
(二)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把关”类的工作。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能够对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为此, 需要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强化对审计不同环节的质量控制, 以便对审计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防范与控制, 最大限度地避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和可能隐藏的不稳定因素。此外, 还应构建完整的审核制度与考核制度, 以此提高对内部审计时效性和质量的监控, 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得知, 借助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能够提升商业银行主动预防审计风险的能力, 能够使其化解被动控制的局面,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所有审计人员都要在审计实践中自我定位, 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前提, 提升对审计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敏感度。此外, 在明确审计重点与审计事项的同时, 要对审计风险状况做出准确研判, 通过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的选择, 不断提升其审计风险防范能力。一般而言, 在风险导向下,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建立数据分析系统, 以便对各分行、支行与网上营业厅的业务流程加以动态跟踪和监管, 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意识
加强风险管控确保稳健发展 篇11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全力齐抓防控风险。该联社首先成立了风险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主任、监事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室经理为成员,明确一名联社副主任专门负责。同时,各基层信用社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相应领导小组,做到上下统一思想,全员齐抓化解工作的局面。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风险机制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信贷、财务、电脑、安全保卫、案防建设、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二是创新经营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全员岗位等级管理,对信用社主任、信贷员、会计、出纳等各个岗位分等级进行量化考核,按等级确定其工资分配系数;推行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加大考核力度,对经营效益好、贡献大的社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风险管理队伍。厘清业务、风险、内审“三道防线”工作职责,明确覆盖主要风险种类的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识别、评估、预警和报告机制,提高流程控险能力。四深入开展案防安防工作。严格落实案防目标、任务和责任,对员工开展案防培训,下发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加强稽核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大稽核检查查处力度,扎实开展“三项整治”和“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对科技信息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三、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大力清收不良贷款。一是县联社成立了独立的资产管理中心,确定一名副主任专抓,管理中心下设风险管理小组,资产保全部,贷款专职清收队,明确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确保清收不良贷款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二是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不良贷款管理方案、清收不良贷款具体工作思路、2011年一季清收不良贷款“开门红”竞赛办法、 2011年度不良贷款“双降”考核办法、不良贷款档案管理制度、不良贷款责任移交制度、协议收贷操作规定等,通过制度办法约束,充分调动了全员“抓降”工作积极性。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清收。激励清收。对收回逾期三年以上且未收息的不良貸款、已核销呆账贷款、央行专项票据置换贷款的人员实行奖励清收。诚信清收。在公共场所张贴、县电视台播放诚信公告,客户不按期归还贷款,将对客户形成不良贷款信息,影响客户晋升、就业、合同签订、消费等日常事项,促其归还不良贷款。专项清收。一季度在全县信用社开展清收不良贷款“开门红”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协议清收。对一些还贷能力差,还贷责任纠纷多,交叉贷款网点多,超过法定诉讼时效的贷款,通过协议收贷形式收回不良贷款。盘活清收。对一户多借、一户多社、多户一借等交叉、垒大户不良贷款,由县联社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协调,对不能收回现金的,能收回贷款利息,本着一户一社管理原则实行收旧贷新,同时落实新贷款的包收和跟踪管理责任。行政清收。对公职人员不良贷款进行了清理,全县信用社有公职人员不良贷款1118笔、金额 1931万元。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以清收公职人员贷款为重点,拟定了清收措施,加强了组织领导和清收责任,建立激励机制,确定了清收方法步骤,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故意拖欠户将实行行政和法律强制收回不良贷款。强制清收。对员工自借及担保不良贷款进行了清理和清收,制订了《祁阳县农村信用社员工自借及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对拖欠不良贷款的员工进行追责,限期还贷,否则,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竞标清收。对逾期三年以上没有收息及失去法定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托管到联社资产管理中心,逐笔核定清收底价,打包清收,按劳计酬,“谁收谁得、不收不得、少劳少得、多效多得、无效不得”,激发全员抓降的工作热情。责任清收。对发现违规贷款和未录入信息贷款实行新老划断责任追究,对2005年6月末以前形成的贷款,实行责任清收,对2005年7月以后形成的违规贷款,限期在2011年6月末以前收回,否则,对责任人实行扣交收贷保证金、停职收贷、下岗收贷等强制措施。依法清收。县法院成立金融法庭,抽调精干法官5人组成金融合议庭,专门受理信用社信贷诉讼案件,实行“审、结、执”一条龙服务,县联社派一名人员长驻法院,配合合议庭办案,负责立案、诉讼、调解等法律事项,成立专门依法收贷队伍,切实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提供法律服务。专职清收。县联社成立了资产管理中心,同时抽调8人组成专职催收队,对清收队员清收不良贷款实行基本任务与基本工资钩,收贷成效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队员的清收工作积极性。驻社清收。县联社制定了机关人员驻社清收不良贷款考核办法,对联社机关人员实行奖罚结合,并进行行政责任追究。挂片考核,奖罚结合。通过这些措施,全年累计收回不良贷款2.7亿元,不良贷款率占比下降18.39%。
四、严格新放贷款管理,化解信贷经营风险。一是落实“有扶有控”要求,优化信贷结构,严格贷款投向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两高一剩”企业贷款。实行大额贷款事前调查评估,对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实行否决制。二是严格信贷管理尽职问责,确保新放贷款高质量,当年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99%。三是加大整治假名冒名贷款、抵押质押贷款、已核销置换贷款,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追责。
五、狠抓财务费用管理,实现整体盈利目标。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对基层信用社实行费用下拨和报账制,收入多费用多给,收入少费用少给,严格控制费用增长,做到不该开支的坚决不开支,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开支,招待费每年要下降5%以上,严格控制固定财产的购置,加大信用社财务工作大检查和审计,阻塞漏洞。二是狠抓利润实现,扩大利润额,盈利计划要达6000万元以上。对信用社分配利润任务,加大利润完成的考核指标,联社重点抓好督促落实工作。三是狠抓贷款收息,增加利润收入来源。制订收息考核办法,收息工作直接与工资效益挂钩,对小额贷款做到“笔笔清”,对大额贷款和企业贷款实行按月收回利息,并在全县信用社开展“收息能手”活动,对收息好收回多的信贷人员,联社给予特别奖励。四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30%的目标考核到社,巩固好现有的代理保险、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代发工资、代扣缴费等,拓展卡业务、POS机消费业务、促进中间业务收入。五是大力营销贷款,增加利息收入。六是加大资金拆借力度,联社成立资金营运管理小组,专门负责富裕资金的运用,增加投资收益。七是加大处置闲置资产和抵债资产力度,加强不生息资产管理,重点要减少信用社库存现金等不生息资金的占用,多渠道降低资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该社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各项业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业务规模大提速。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55243万元,较年初增加56797万元,同比增加1831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49294万元,较年初增加31233万元,同比增加6310万元,其中涉农贷款227538万元,较年初增加31223万元,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45.13%,增量占比80.7%,其中涉农贷款占85%,存、贷款增量占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二是资产质量大改善。年末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50224万元,较年初下降35826万元,占比20.15%,比年初下降18.39%。三是经营效益大提高。全年实现财务总收入26020万元,同比增加10911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21106万元,同比增加8382万元,实现经营利润6085万元,同比增加1024万元。四是抗风险能力大增强。年末资本充足率为-2.91%,较年初上升7.12%,拨备覆盖率为34.56%,较年初提高21.96%。五是经营等级大提升。经营等级由年初的5A级上升到4A,连升二级。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篇12
私人银行作为专门为个人高端客户设立的兼具私密性、专享性、专属化特点, 提供全功能、全方位、高层次财富管理的服务平台, 自2007年设立以来, 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几乎全部设立了私人银行。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 理财业务在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同时, 也面临着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多种收益风险, 加强私人业务风险管控, 可以使银行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科学的分析盈利风险变化因素, 通过创造附加价值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当前我国法律在私人财产的保护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些法律监管措施还存在缺陷, 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全面, 我国的高收入群体和欧美发达国家不一样, 他们的心里有种“怕露富”的思想, 个人金融资产像“天女散花”似的存放在多家商业银行, 他们对银行的理财服务仍“尚存戒心”, 所以, 私人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发展初始阶段就要把控好, 不断将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好, 构建严格的内部体系, 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同时要打造良好的信誉与声誉。
二、如何管控私人银行业务风险
当前,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复杂, 风险领域广, 潜在风险多, 根据风险的特点, 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加强风险管控建设:
(一) 创新产品服务理念
第一, 私人银行要根据高端客户的具体特点, 应该细分客户群体, 了解他们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认真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心理特点、行业背景和财富规模等方面, 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只有发挥出私人银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 才能使其在众多金融服务中“脱颖而出”, 成为吸引客户的法宝。
第二, 私人银行要想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其服务内涵就必须走多元化道路, 要能为向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开放的产品与服务内容, 比如理财规划、信贷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 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中交叉衍生创新出私人银行业务模式, 私人银行还要在自身的产品上进行创新发展, 重点放在结构性产品、实物挂钩类产品等方面, 做到有效帮助客户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二) 建立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私人银行要为客户建立信息资料档案, 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建立起对客户持续、多维、立体的完整认知体系, 并藉此与客户建立起关系营销。具体来说, 银行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要有客户的个人基本资料、家庭 (家族) 信息资料、风险偏好、持有的金融产品、个人喜好以及银行账户信息等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私人银行开展关系营销服务, 通过关系营销和客户建立友好的服务关系并以此发展成为长期合作关系。此外, 建立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可以帮助理财服务团队成员对客户的了解更加透彻, 方便银行多对一服务的展开。完善银行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拉近了银行和客户的关系, 能够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合度。
(三) 加强私人银行员工及反洗钱风险管理
私人银行要想加强风险管控, 需要注重“人控”管理, 即对员工进行管理。一要加强员工的业务引导与思想教育, 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持续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保持警钟长鸣, 使之能够坚持操守坚守底线。二要开展行为排查和客户回访, 通过行为排查消灭隐患, 通过客户回访了解掌握员工服务的状态, 避免盲目信任与“灯下黑”。三要在私人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中, 要做好客户身份与资金来源的识别认定工作, 防范打击反洗钱风险, 制定声誉风险准则, 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有效的管控措施来防范反洗钱行为。具体来说, 私人银行要借鉴国际性银行的先进经验, 建立独立的合规部门, 并给予部门人员较高的职权以及回报线, 将业务和监督职能分开。加强合规人员队伍建设, 警惕重监管、轻整改的错误思想, 对于合规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相关责任人负起应有的责任, 比如花旗银行曾经就因为反洗钱而被处以巨额罚款。
(四) 加强流程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控
在私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方面, 应该通过建立严密的“机控”手段和措施加强风险管控。即制定一套有效的风险监督、评估流程, 且交由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来监测执行。如果相关流程中存在风险高发点, 则需要及时研究制定操作准则。规范的操作风险管控机制可以减少私人银行的信用危机和市场风险的发生。因此, 建立起操作风险预案, 可以及早检测与有效处理风险问题, 通过建立风险监控环境来管控操作风险。如果出现风险时, 私人银行必须严格监察, 并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或者审核委员会进行汇报。
(五) 加强私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私人银行必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要用制度约束私人银行的经营行为, 对于私人银行业务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范, 通过内部控制和规范操作流程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发生几率。尤其是要对私人银行的运营流程、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工作等环节更要进行严格把控, 并加大检查监控的力度。另外, 私人银行要对内部岗位实施严格的岗位分离控制, 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有严格的控制, 应杜绝不相容岗位混岗现象, 实施定期的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加强离岗审计, 尽量避免业务操作岗位出现失控与发生违法违规问题。
(六) 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工作
投资者教育蕴含在客户服务的各个环节, 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正确讲解杜绝误导。高端客户购买的产品具有专属化、定制化特性, 必须在售前进行详细的投资运作讲解, 客观公正清晰的提示产品风险, 不得夸大收益不能误导客户。二是合规销售合规经营。应严格按照银监会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要求, 对客户进行风险问卷调查和产品匹配性测试, 以确保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私人银行只有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服务能力, 帮助客户正确地认识了解风险、科学的投资理财, 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因销售环节不严谨而引发的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个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业务, 面对风险收益的考验, 只要在突破传统流程和不断创新新业务的同时, 建立其与之相匹配的有效的内控机制, 就可以保障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海玲.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04) .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05-20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08-06
上市商业银行风险10-31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09-0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05-27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07-13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8-07
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10-02
商业银行贷款税务风险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