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2024-10-10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共12篇)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1

商业银行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性产物。自商业银行的创建以来, 它和风险这个词便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它一定的特殊性上来讲, 其是利用客户的存款以及其他方面的借款来营利的银行。这也看出信贷在商业银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增加了它在营利方面的风险系数。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由单一性向多向性逐渐演变。及时的分析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是为日后面临更大化的全球经济竞争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问题

1. 风险评级系统不够科学化。

对信贷风险的科学评级是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措施。它的主要用途是:估计贷款的预期损失, 检测贷款风险的总体水平以及合理的分配经济资本以达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优化。然而目前从我们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上来看, 对于信贷风险的评级系统远远达不到风险评级系统应有的实效。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商业银行向大型客户发出的贷款额度最大, 中型客户一般, 小型企业最少, 而大型客户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也非常低, 小型企业则占8.45%, 发生率较高, 虽然大型客户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低, 但也仍旧存在不良贷款, 可见, 虽然明确了风险评级, 但仍旧未能掌握借贷客户的具体情况, 导致不良贷款发生。

2. 信贷分析工具缺乏, 风险分析表面化。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风险分析系统缺乏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分析工具, 因此虽然表现上对信贷的对象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但实际上没有以现金流作为分析的核心, 对于信贷情况的风险分析也就仅仅是浮云表面, 那么就无法了解信贷对象实际的资金需求状况和真正的还款来源, 从而无形之中增大了信贷的风险水平。由于商业银行重规模、轻质量的做法, 使得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扭曲, 而且忽视了信用风险, 由此也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不良贷款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势必会导致银行发展受到严重拖累, 甚至危及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3. 操作风险控制力不足

现在, 我国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提款情况是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的, 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所签署的信贷合同也未经相关专业人员的审核, 这从很大程度上讲势必是增加了信贷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从我国近年来的一些信贷纠纷类的经济案件中不难可以看出有不少不良贷款的成因就是抵押、担保手续的不健全而造成的。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的形成因素

1. 国家政策性因素。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有的国情决定了商业银行无疑是国家融资的主要渠道,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否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保障性力量。虽然这样的经济政策的确是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给予了充足的上升, 但这也无疑把我国现阶段因经济的不成熟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嫁接到了商业银行的头上, 这无疑为整个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加大了难度。

2. 信息不对称性因素。

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种。其分别是产品信息的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而言, 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现在某些企业利用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来骗取高额的银行贷款资金, 甚至在经济市场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向另一方提供虚假信息来骗取信贷资金。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因素在本土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破坏性和高风险实例。

3. 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所谓的“预期”则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企业的寿命预期, 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相关政策的稳定性预期。企业预期存在的生命力短, 政府所提出的的经济政策时效性短和不稳定等都会展现出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高风险性借贷, 这同样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和管理。

二、先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经验

(一) 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会实行董事会独立控制, 高级领导管理层之间互不干涉相互独立, 从上至少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美国的各个商业银行都实行风险管理集中体制, 在各个分行都设有“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部。即所有大大小小的风险都在银行总部实行集中化管理, 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 以确保将银行所担保的所有风险都降低到最小化。

(二) 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检测技术

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中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必须要以依靠相关的管理工具为基本前提。以美联银行为例, 针对于信贷活动中所出现的风险, 该银行设计了“CAT”信用分析系统和“CES”商业风险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庞大数据库, 从而将信贷风险尽可能的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西方的商业银行在数百年的长期经营中, 总结出了一套有效高能的内部控制系统。其包括:

1. 科学的银行治理结构。

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总部在全球的各个分行都设立相应的审计中心, 负责当地花旗分行的业务审计内部管理审计。其各个审计部门作为美国总部的垂直部门, 直接向美国花旗总部汇报审计工作。大大增加了银行总部对于风险监控的权威性。

2. 相互制约的业务权限和谨慎的审批授权。

同样地针对这一方面, 花旗银行实行三人信贷批准制度, 目的是为了形成相互制约的信贷业务权限和谨慎的审批授权。当有公司申请贷款时, 先由银行的市场部对其贷款风险进行预估, 再由信贷委员会中三名以上的委员共同性地授予客户信贷金额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信贷业务办理。

3. 电子化的内部管理手段。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实行电子化的贷款风险评估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因信用道德问题而产生的信贷风险, 从而也加速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进程。

4. 高能的内部审核制度。

同时西方银行也着力于建设了完善和独立的内部审核制度, 从而通过其灵活的工作方式, 降低了信贷活动的内部风险。从而无形之中把信贷风险的防控融入到银行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启示

先进的国际商业银行在控制和管理信贷风险水平上的做法, 为我国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借鉴效用, 对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今后在信贷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安全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以上对先进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的成功实例, 我们不难看出建立安全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控制信贷风险, 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的基础。作为此项基础较为薄弱的本土商业银行, 应该加大科技力量在这方面的投入, 从而得以建立更为完善的客户群信息平台,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的升级, 结合计算机互联网的时代优势, 力争使该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满足银行的信贷运作, 从而从信贷源头就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化。

(二) 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的现有国情和国家制度决定了我们不能够直接生搬硬套这些优良的国际模式, 但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较为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应用,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对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明确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 并根据信用情况向客户发放贷款, 对于质量不高的客户要做好坏账准备, 或者直接不批准贷款, 以将不良贷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三) 实行风险动态管理化的信贷流程

新型信贷业务流程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既要控制信贷业务的运作风险, 又要提升信贷流程的运作效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理念, 实行合理的“动态考核”和“差别授权”, 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通过实现对客户使用贷款信息的动态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信贷中的安全隐患, 及时加以控制, 以保证信贷流程的顺利实施, 并降低信贷风险。

(四) 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在完善了了前两个基础性措施的保障下,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仿照美国银行实行风险管理集中体制, 在各个分行设立独立的“垂直管理”风险管理部。保证银行总部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 以确保将银行所担保的信贷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五) 形成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如果无法在商业银行形成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那么即使制定再多的制度和创设再先进的管理系统也是无法从根本上真正降低信贷运作的风险。在银行平时对于信贷业务的工作中, 要把建立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提升银行企业文化的首要目标, 把风险管理意识深入到银行每一个工作人员日常业务中去。作为银行的统筹和管理者, 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从而真正把风险管理文化带入到银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到银行工作细节中的每一个方方面面。只有这样, 才能从信贷流程的根源真正降低信贷运作的风险。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和叙述了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的总述和还未成型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下, 在实践中得以成功的运用。通过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几十年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 从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努力掌握和吸收这些方法和理念的同时, 加之合理的与我国现在的经济国情相结合, 从而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信贷风险控制管理道路, 这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申蓓, 张俊.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之应用[J].金融与经济, 2014, 04:59-63+67.

[2]张露洋, 廖琪.商业银行逆周期机制:信贷风险控制效应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 2014, 06:4-8.

[3]陆岷峰, 刘强.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4, 08:51-55.

[4]朱孟楠, 侯哲.中国商业银行资金错配问题研究——基于“钱荒”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4:62-69.

[5]陈旭东, 何艳军, 张镇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与贷款损失准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10:64-74.

[6]张晓玫, 毛亚琪.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非利息收入研究——基于LRMES方法的创新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11:23-35.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2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主要有系统性、不确定性、突发性等特点,即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每个经营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风险;而风险来源是多样化的、不确定性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经营风险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具体来讲,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能保证国家金融安全。近些年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一直**不断,各种金融危机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做好金融安全工作。而银行作为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其经营风险控制水平高低不仅仅影响着银行金融安全,也影响着国家金融安全。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金融安全也将得以保障,进而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

2、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不管是哪一类风险,都和经营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如信用风险,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严格按照带宽流程办事,加强贷款人信用情况核查,即能有效地减少信用风险。又如操作风险,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并加强稽核、核查等内部控制,从源头行入手减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当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有序、正常的开展,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关工作,便能有效规避或降低如上三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时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水平的措施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风险控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收益情况,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到经营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如下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

1、完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能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方法和控制,一改传统事后才能补救的状态。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后,能为日常工作流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应明确规定出工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为各项事务办理提供参考依据。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相关制度,保证会计控制、内部稽核工作的开展,通过良好的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加强风险控制。

2、提高员工风险控制意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并不是单纯的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便能实现的,应全员参与到风险控制中,将风险控制贯彻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来。而要坐到这一点,则需要提高每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时,应加强风险控制培训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时应做好全面培训工作,将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先进理论知识等相关内容纳入到培训中来,同时也将风险控制当做培训重点,让员工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的提高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3、完善监管机制,做好监管工作。监管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央行应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如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银行进行频繁、大强度的检查,促使银行及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正,为风险防范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应完善监管机制,如通过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对银行资产、经营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另外还应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控制水平,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全面做好经营管理,真正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新形势下;操作风险;防范措施;分析;探讨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其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当中所处的地位,也在不断的上升着。近些年来,一些大型的案件无不显示出其操作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阻力之大。操作风险总的来说,是我们当前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危险,也是其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所存在的主要的风险之一,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是我们当前的商业银行不能忽视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必须引起商业银行界相关人士的重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将商业银行作为实现其经营的目标,通过去制定与实施一些相关的制度与方法,对一些风险做好事前 的防范、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监督工作。总结当前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其内部控制的欠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工作,注意防范操作风险。

一、商业银行操作的风险

(一) 操作风险存在内生性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内部因素是造成我们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员工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或者是其内部相关系统的缺陷等等,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导致其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操作风险有一定的广泛性

很显然,操作风险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的广泛的,可以牵涉到银行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包括相关人员的过错,还包括其系统自身的缺陷以及相关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因素。

(三)操作的风险很难被量化

通过相关统计分析,不难发现,操作风险,是不容易被计量的。其牵涉更多的为一些人为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都是比较难以借助其他的模型进行准确的量化的。所以,单纯的去借助该种方式去改善操作风险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与内部活动的合作,企业减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新形势下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完善

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的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的落后性,使得操作风险的发生率大大提高。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制定,但是由于人员的缺乏,使得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完善;再者,相关人员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对银行一些具体操作部门的实际情况考虑得不是很周全,致使设置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比较弱,使得有效性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体系非常庞大,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管理不够。

(二)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惯性,一些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比较的注意规模、业绩等的发展,而忽视员工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以及操作风险的相关管理,这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是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的。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的力度缺乏

我们都知道,其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是内部控制发挥自身作用的必备条件,制度设计得再好,行动上得不到体现,仍旧是白忙活一场。当然,对相关制度的监督也是不可少的。如果不对其公司内部相关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出现了违规操作,就会对我们银行的正常的运转造成巨大的阻碍与风险。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当今银行恰恰不怎么注重其执行与监督力度的加强,更加忽视对高层领导等相关人士的监控力度。

三、新形势下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规避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积极的去开展一些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活动。其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适时的作出一些改变,使得其不断的适应当前银行业务所发展的步伐。还有就是,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相关人员内部控制的意识,并为其提供一些相关的专业指导。

(二)创造和谐内部控制的文化

我们要加强营造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力度,注重相关的操作风险的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风险的管理理念。当然,还要注重员工相关管理意识的培养,将其操作管理风险落实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 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管力度,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措施

商业银行要消除我们之前在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升其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管的力度,使得激励和责任的实现相对等。还要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的制度,提高相关人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度,促使其整体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其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意识,以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提高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同健.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02)

[2] 张成虎,李育林. 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02)

[3] 张同健.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研究[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05)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分析 篇4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以及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 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 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金融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造成逾期、呆滞、呆财等贷款风险。日前, 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 不良资产比率处于较高水平。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 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 进而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 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 中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 但商业银行通过代理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 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 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 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 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 而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遵循市场规律运行, 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 并波及清偿能力, 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 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 中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 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 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 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 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风险管理方面, 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内部控制机制方面, 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监察部门, 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 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 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高度与管理制度, 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外部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2年9月)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04年3月)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导》 (2004年12月) 、《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 (2005年3月) 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 结合自身情况, 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 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 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同国外相比, 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 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 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 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 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 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 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 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 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 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 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 各行也都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 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 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任重道远, 就目前现状而言, 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 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动作良好的控制机制, 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 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 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定, 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建立商业银行科学、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 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 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查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 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 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 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 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 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管理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 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 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 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 (部门、个人) 、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 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 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 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 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 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 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 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摘要:商业银行对所面临风险的识别及风险管理机制健全与否, 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稳健性至关重要。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中, 存在着不少问题, 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对于完善、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提高其经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 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ee, Asiamoney Books Hongkong, 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5) .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4]张纪康.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筱字.关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4) .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5

[摘要]在商业信用风险决策时,通常假设相关参数是恒定的,这样的假设前提实际上难以成立。本文借助Excel软件,分别采用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表、方案管理器、窗体控件与计算机模拟进行探讨,为动态环境下的商业信用风险决策提供一种新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商业信用;风险控制;Excel

商业信用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通常是指工商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实物形态提供的直接信用。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准货币(quasi-money),在商品流通中调节资金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的失衡。但是商业信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传统的商业信用决策是假设外部经济参数是静止的,如美国著名学者Stanley B. Block等编著的权威教材《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样的假设前提是不现实的,本文针对以上分析思路的不足,利用Excel软件的相关分析工具,提出动态经济环境下的商业信用决策方法。

一、利用单变量求解工具进行风险敏感性分析

单变量求解工具具有根据结果反推出原因的作用,即具有处理假设(if)需要得到的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what)这类问题的功能。应用单变量求解工具是通过“工具”菜单上的“单变量求解”命令来实现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可变单元格”或“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单元格的引用位置或名称,“可变单元格”中的单元引用必须包含在“目标单元格”的公式之中,同时还要注意“可变单元格”不能包含公式,当单变量求解工作完成后,Excel会将结果显示在“单变量求解”对话框中,其运行界面见图1。

案例1:某小型企业的年度赊销额为16万元,目前每年的账款催收费用为3 500元,坏账损失率为1.5%,平均收账期为30天。该企业正在考虑缓和催收款项的行动以便将每年的催账费用下降到2 200元,改变后预期会使坏账损失率上升到2.5%,平均收账期增加到45天,并使其年度信用额上升为162 500元,如果该企业的资金成本为16%,变动成本为75%,问该企业是否应缓和账款催收行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为使上述变更得以实现,收账费用减少的下限为多少?如果账款催收费用难以压缩,那么就要加快货款回收速度,此时应收账款回收期应降低到多少天?

首先,定义问题求解的计算公式,其中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是难点,根据公式有: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成本率,而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年赊销额÷360)×平均收账天数×变动成本率。

其次,将相关的数据输入电子表格中进行计算,其中信用方案改变前后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分别为1 600元、2 437.50元,综合计算得到信用成本后收益分别为32 500元、31 925元,说明信用策略变更是不合理的。

最后,对信用政策进行调整。假设要使变更后的信用策略可行,根据题意要么降低收账费用,要么加快账款回收速度。采用单变量求解工具进行分析,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收账费用下降到1 625元之下或者账款回收速度低于34天时,改变信用策略才是可行的。

二、利用模拟运算表进行风险敏感性分析

模拟运算表是Excel提供的只需简单操作就可以完成因素变化的分析工具。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利用模拟运算表工具进行“假设”分析,来观察某些因素变化对目标结果的影响程度。模拟运算表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提供一种便捷的计算手段,在简单的操作定义过程后,完成多组不同数据之间运算;二是提供一种显示与比较表式,在模拟工作表中可以同时显示与比较多个不同数值变化结果。

案例2:某公司正在制定其信用政策,按照以往经验,每年的赊销收入为8 0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80%,平均收账期为45天,收账费用是50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4.5%,资金成本率为16%。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根据专家测算赊销收入与收账费用在原有基础上会有-15%~15%的变化幅度,试利用模拟运算表对信用方案进行分析。

根据题意,假设赊销收入与收账费用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利用Excel提供的模拟运算表,其运行结果见图2与表1,表1是截取Excel的数据部分,除第一个单元格外,表中第一行表示赊销收入的变化区间,第一列表示收账费用的变化区间。从表1可知正常情况下的信用收益是620万元(即第一个单元),当赊销收入最低与收账费用最高时,此时信用收益取得最小值377万元;当赊销收入最高与收账费用最低时,此时信用收益取得最大值863万元。

三、利用方案管理器进行风险敏感性分析

方案管理器是Excel软件为财务人员提供的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可以管理多个方案,每个方案可以建立多个假设条件,并据此生成多种结果以方案摘要报告形式保存,通过阅读方案摘要报告,可以清楚地看出因素变动对目标值的影响情况,详细情况见图3和图4。

案例3:某企业预测的年度赊销收入净额为3 6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资金成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为10%。假设企业收账政策不变,固定成本总额不变。该企业准备了5个信用条件的备选方案:各种备选方案估计的赊销水平、坏账百分比和收账费用等有关数据见表2。

要求利用方案管理器进行信用决策。

从图4方案摘要可知,变动因素分析是:年赊销额、应收账款周转期、坏账损失率、收账费用,通过在方案管理器中进行相关设置,可以直接得到最终的信用收益,根据运算结果,方案C为最佳方案。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 风险控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控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理财业务的综合性决定了理财业务涉及产品和易的多个层面,隐藏着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综合理财业务是在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所以综合理财服务除了操作风险更增添了市场风险。快速增长的银行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道德风险和外部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一旦出现违规现象,风险成为损失的时候,采取的补救措施这都将是各家银行将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想必这些也都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实际上,理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行为,购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客户需承担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购买一只理财产品,便意味着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应覆盖理财业务面临各类风险。

2.1违规和法律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工具不断创新,理财产品涉及外汇市场黄金市場原油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各个要素变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模式,因此,商业银行在理财计划或产品研发顾问销售资金管理运用等各个环,均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格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理财业务所包含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法律和政策问题,切实防范违规和法律风险。

2.2市场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众多要素市场相关联,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考验。商业银行应对理财计划设置市场风险检测指标,建立有效市场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体系。

2.3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时信用风险,既可能由于结算前交易对手因倒闭等原因不能履行合约而引发,也可能由于结算时因理财计划所涉及交易工具而引发。因此,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应当包括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和结算信用风险限额。

2.4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可能因期限错配等原因造成资金周转障碍,导致难以筹措资金或筹措成本极高。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确定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但流动性风险限额应至少包括期限错配限额,并应根据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制定相应限额指标。

2.5操作风险。防范理财业务操作风险,关键在于建立内部监督审核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内部管理部门调查审计部门审计等实现风险管控。内部管理部门应对本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进行内部调查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审计规范,保证审计活动独立性,同时提供独立风险评估报告。

2.6缺乏高水平的理财专业人士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在我国因为长期以来银行人员业务单一,相当一部分员工不具备储蓄、保险、房产、基金等综合知识和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的能力。总的来说,我国理财人士的缺乏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缺乏;二是提供一般理财知识的理财员工缺乏。这导致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不高,对客户的长期联系缺乏,对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长期支持不够,“一对一”的专家理财水平也下降很多,对个人理财的全面营销造成很大影响。

3.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高利润的新兴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蕴含着潜在风险,如不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极有可能会产生比银行传统负债业务大得多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秉承“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原则,通过界定性质、分类规范、严格风险揭示、完善内控制度等办法,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3.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理财产品的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法,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形成风险管理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和理财中心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风险管理架构。

3.2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业务转型的实现须以经营理念的转变为前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商业银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官本位思想官僚作风严重,部门利益、员工利益往往高于客户利益。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经营以盈利最大化为终极经营目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改变以前存在的各种本位主义,真正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非制度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员工的行为,最终使得在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

3.3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

在宏观政策环境没有突破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地求变,通过增加产品差异性的途径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展业务。具体的差异化途径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的差异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基础资产由原来的金融债、央行票据拓展到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利用目前境外代客理财的政策放宽契机,将资产组合的基础资产延伸到境外股票和结构性产品等等;二是期限多样化,合理配比收益率,实现多样化的流动性选择基础上的期限收益最佳搭配;三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引入外币理财产品,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在不同的风险水平上打破固定收益的管理实现收益浮动化和产品系列化;四是严格分层化服务。具体来讲,按照资产总额、偏好和生命周期等变量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同时也应该对理财经理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客户指定不同级别的理财经理提供服务,实现以不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3.4建立理财业务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对其所开展的理财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建立相关信息的统计与监测制度和机制,就理财业务的总体情况、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投资组合设计及投资情况、理财产品的终止和收益分配等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理财业务的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有关统计报告或报表,以及相关法律诉讼情况和其他重大事项,报告银行高级管理层。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报表、资料。

参考文献:

[1]杨新臣 韩建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设策略”《中国金融电脑》.

[2]陈乃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当代经理人》.

[3]葛兆强 高宇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评析”,《银行家》.

[4]刘旭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国金融》.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分析 篇7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以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如下金融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日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 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 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 进而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 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 我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 但商业银行通过代理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 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新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我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

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 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 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 危及其信贷资金的安全, 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 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遵循市场规律运行, 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 并波及清偿能力, 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 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

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 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 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 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风险管理方面, 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 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方面, 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稽核监察部门, 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 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 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制度, 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

外部监管方面, 政府监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2年9月)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04年3月)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2004年12月) 、《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 (2005年3月) 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 结合自身情况, 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 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 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同国外相比, 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 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 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 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 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 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 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 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 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第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 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 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 各行也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 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 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旧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 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 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运作良好的控制机制, 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 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 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范规定, 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建立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 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 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 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 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 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 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 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 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 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 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 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 (部门、个人) 、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 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 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 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 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 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Asiamoney Books Hongkong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5) .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 篇8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现状

1、重贷轻管,贷后管理环节薄弱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与贷款损失的确认时间不同,商业银行贷款收益在贷款发放时确认,而信贷损失在实际发生之后得以确认,这造成了商业银行管理人员重贷轻管现象的产生。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过度重视贷前调查,而忽视了贷款之后的管理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风险反应的被动。他们认为贷后管理是搞形式。对上级单位所开发的大客户,缺乏对等关系维护,贷后管理难以充分落实,这样重贷轻管的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

2、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由于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存在严重的风险和危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风险的不利因素。商业银行的内部信息缺乏充分的共享,央行虽然设立信贷查询体系,但是由于监管的不规范,商业银行存在信息录入的不及时和不准确现象。另外,由于银行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造成相互信息封锁以及提供虚假信息,扩大非了信息的不对称。政府相关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不公开,造成信息查询难度加大,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助长了企业以及个人的造假欺骗行为产生。

3、商业银行依旧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在近年来对降低不良贷款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程序化运行还存在缺陷,没有制定完善的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依旧偏高,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商业银行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以及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过程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首先商业银行在信贷前的调查,存在调查不全面,资料收集不详细的现象。许多客户经理在进行贷前调查的过程中,对客户的信誉和信用的调查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有效采集客户的不良信用记录,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其次,商业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的审查存在审查力度不够的现象,商业银行没有执行严格的信贷制度,这造成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比如,商业银行对一些客户不敢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其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了解不清楚,对客户潜在的风险缺乏深入的分析,易造成连锁反应,使得大量的贷款最后变成呆账,给商业银行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信贷审批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信贷风险产生的十分关键的因素,让许多不符合贷款资质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信贷资格。最后,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较多,但是信贷后管理人员较少,重信贷营销轻信贷管理,因此,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与信贷后检查有很大关系。信贷后管理不强,影响款项的回收,造成不确定因素增加,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对客户评价授信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的过程主要是来自于对借款人的收入波动以及道德风险进行评估,这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客户失信造成的损失每年多达几千个亿。银行在进行商业贷款和投资活动当中,对借款人的未来还款能力缺乏有效的判断和分析,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因此,对借款人的财产收入和纳税情况难以实现真实的、有效的评估,这无疑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使得部分缺乏道德准则的人从事诈骗银行资金以及不按期还款的情况发生。银行对授信资产的风险预警和反应的迟钝,给银行的信贷风险造成许多不确定性。

3、商业银行信贷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快速发展壮大,造成许多优质信贷人员从商业银行中流失,使得许多信贷岗位的新员工难以胜任信贷业务,缺乏对商业信贷业务知识的掌握和信贷政策的了解,一味的追求业绩而忽视了信贷风险控制和分析。另外,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控制观念严重缺乏,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专业性和综合性不足,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4、商业银行信贷品种盲目增加

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不断推出银行信贷的品种。例如许多商业银行推出了关于耐用消费品、教育、汽车等多种信贷产品,还有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商业银行在信贷最高限额、还款期限、还款形式以及利率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育并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存在缺陷,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的推出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理性发分析,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和风险分析控制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的策略

1、强化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信贷风险的分析和控制能力,必须建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首先,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明确法人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创造基本条件,培育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提升。其次,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应该健全整个信贷业务过程的内部控制,通过全过程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信贷整个过程的操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制定专门的信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做到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的掌控能力,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分析、监测以及评估提升到制度和体系层面,促进信贷风险分析和有效控制。最后,通过建立统一综合的授信制度。提高授信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促进授信人员的风险掌控能力的提升,提升授信人员对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的科学分析和评定,审慎确定客户的授信额度,从而降低信贷的风险。

2、重视对信贷结构和信贷投入的调整

商业银行在实施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过程中,应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机构以及信贷投入。首先,应该重点加大对政策扶植的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在有效的风险控制下,加大对信用等级高、业绩高、行业前景明朗的行业的信贷投入。其次,应该重视行业风险的分析,适当的调节客户结构。加大对行业的调查分析,跟随政策和宏观调控走向,灵敏地把握市场动态,造成信贷结构的有效调整。最后,应该重视对信贷资产的效益和安全的分析,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3、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运用计算机系统实施综合管理。通过系统操作,加强对信贷前期调查、审核批复、贷款发放、业务分析、贷后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的程序化、标准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在信贷管理中的干扰,提高信贷管理操作的科学化、流程化。另外,应该充分的集合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实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系统的建立,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实施监控,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4、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

商业银行在当前的信贷管理中,忽视了对风险控制的思想观念的加强,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因此,必须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以及质量意识。提高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行动当中,营造风险控制的文化,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员工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9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发布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 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 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 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 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 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 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入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代理双方利益相容。

2.4 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 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3 结语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继续蔓延甚至恶化的形势,我国银行应在防范风险基础上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应巩固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开放的成果,在学习与借鉴国际银行先进经验的同时,减少对外资战略投资者的过分依赖,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银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安国勇.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生成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姚旭.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6,(1).

[3]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陈晓霞.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 (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10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

在银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1)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隐形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潜在风险较大,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贷款集中度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这些行业和产业关联性强,竞争力较差,抵御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风险极易转嫁到商业银行。(2)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2006年高达8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2006年的72%,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1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加大趋势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80%以上投向国有企业,并集中于传统产业和行业,而这些产业和行业近年来整体经济效益持续滑坡,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深入,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革,如向社会公众披露经营信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分业经营界限将日趋模糊等,这些既增加了银行经营灵活性,又加大风险。此外,一大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外资银行已经或即将来华抢滩设点,带来冲击加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危险,信贷风险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信用机构,信用活动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信贷风险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信贷风险主要有政府政策、企业经营和银行管理三方面的原因。下面,笔者主要从银行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从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看,还存在以下问题:(1)信贷风险定位不够准确,重操作风险控制,轻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研究。(2)风险预警不够及时,风险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对风险的潜在性无法及时或准确预见,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二)信贷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

信贷资金的完整运作过程包含着由货币资金——信贷资金——生产经营资金——信贷资金——货币资金的转化与复归。这一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从而诱发信贷风险。这些因素有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波动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缺陷等。

(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

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受益不挂钩。

(四)商业银行信贷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不了解,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导致决策失误;道德意识不高,以贷谋私,造成信贷风险甚至损失。

三、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信贷风险的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从银行管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即以统一法人管理为基础,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以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稽核为保障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即以贷款风险分类为基础,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分析、识别、监测和警示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抵押、质押、担保手续,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得到补偿,同时,结合实际,落实一般呆账准备金与专项呆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2.建立全过程的风险监管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监管体系

要跟踪研究内控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内控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贷后管理各环节的权限与义务;要建立贷款预警机制,强化贷款全过程管理。

3.实行贷款分散管理

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二)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

1.要将行政管理权与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分离,突破长期以来银行内部只要拥有行政管理权就自然拥有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的模式。

2.要使专业人员审查审批信贷业务的权限有所差异,可根据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分为资深、高级、中级和初级信贷审查审批人员,每一级又可分为若干档次,使专业人员的审查审批权限拉开距离,并有一个较大的激励和晋升空间。

3.要取消“职权终身制”,审批权限的大小完全根据其信贷业务人员的工作实绩,随时调整,专业人员一旦离开专业岗位,审批权限即被自动取消。

4.要鼓励信贷专业人员职业化,制定一套符合职业信贷人员特点、有利于职业信贷人员成长的办法,引导他们走信贷职业化的人生道路。

(三)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非常丰富,而且分类准确、量化准确,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引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

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就是通过一定方法设计、建立起一套以衡量信贷风险的市场标准为基础的内部计算模型,利用模型测算出在不同贷款组合条件下,银行可承受的亏损额以及相应的资本准备,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较具代表性的有经济条件回报模型,资本的风险调节回报模型,J·P·摩根的信贷测量模型等。

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达到管理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程序是:运用财务报表系统获得财务分析结果,使银行对分析结构有较大集中控制能力;利用电脑产生分析报告,描述企业的财务表现,帮助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注意重要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级,利用财务数据监测贷款组合,对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

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是用统计模型估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按揭贷款组合中提前还款或呆滞的可能性,估计银行坏账额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手段。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

一方面,要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长经营绩效考评、机关部室经营管理绩效考评、专项业务业绩考评“三位一体”的绩效奖励体系,适当调整有关资产质量指标,加大以测算利润贡献和风险利润的方式评价资产风险管理的工作绩效,以“明码标价”的方式鼓励化解历史存量信贷风险资产。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二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另一方面,体现公正准确的原则,统一处罚尺度,建立恰当的处罚体系,界定呆账贷款损失责任,对信贷调查、审查、检查及审批等岗位因主观原因或未按规定程序操作而造成贷款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按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责任,明确相关责任人,确定罚款数额标准,统一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的适用范围,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上,对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需一视同仁。

总之,随着我国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则是预防和减少不良资产的首要环节,因此,洞悉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讨有效的风险预测、监控和治理对策,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质量,是确保商业银行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文章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列举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深入分析了信贷风险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等对策建议。

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监控;金融风险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难以被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往往隐藏在资金账目之中,通常不会被发现,只有当银行、企业信用威胁程度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才会爆发性的形成危害。特别是一些不良贷款,其风险被发现之前,往往被信用等级和企业口碑掩盖的很好,而一旦显露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二)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种类繁多,且普遍周期较长。商业银行为达到盈利的目的,会尽多地吸收存款,这种存款的来源十分多样,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各种理财产品等。不同种类的资金来源风险自然不同,其中一些项目的资金来源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资金断流,对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危害。其次,对外贷款利息占银行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而部分贷款的长期性,往往会对贷款收回的时效性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在大多数情况

下,银行往往对资金的来源及去向不可能了解的十分透彻,这便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往往是无法预测的,必须有相关人员的密切监控,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预防银行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不严密。一是内部控制对整体尚未做出合理的规范,自然引起分支机构的内控出现问题,而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也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对基层人员管理严格,对上层缺乏必要的监控,往往上松下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够,制度制定后,无法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达不到所需要的制约和牵制,丧失了内部控制应达到的目标,形同虚设。三是没有成为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员工对其认识不足,缺乏执行力。

(二)风险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目前,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理解仅限于个少数高层管理人员的分析和粗略判断,并没有一些专门受过相关教育的人才对其进行数据化,精细化的分析探讨。对于发生风险后的问题处理上,也并没有一套合理的,完善的制度来匹配相应的处理行为。这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及其控制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对于财务风险的人员配置也捉襟见肘。如今银行员工连日常工作都很难按时完成,更没有闲余时间去关心风险控制,银行高层也往往执着于对业务量的考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制定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良。

(三)商业银行之间缺乏合作。商业银行之间似乎只有竞

争,其旗下的员工都在为本行的业务量奔波,高层纷纷制定对本行有利的战略,甚至不惜损害同行业的利益,长此以往,最终受损害的终究会是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短期内市场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商业银行为了短期的利益,往往不会选择合作,这样就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长期内扩大市场,而不是如何在短期内扩大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合作未必总是最好的选择,但总不会是最坏的选择。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完善内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计提坏账准备金所占比例较小,加上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银行发生亏损。为了避免商业银行产生亏损问题,银行应积极主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让其标准国际化。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会计规划、对资产投资、组织结构、双人原则这四个方面,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资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银行内部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把相应的职责与工作的职权相对应起来。此外,注意各部门的职权不能太集中,相对均化,这样有利于避免某些部门权力过大。例如,一个部门不能同时审批和经办货款。其次,完善监督,各部门要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例如,在内部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监督机构应由董事会直接领导,这样才可以监管好其他部门,不受干扰。最后,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内部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并提前制定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确保在危机发生前,采取行动及时合理地处理突发状况,让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计部门的内部稽查,这样有利于控制财务风险。为了防范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甚至经济犯罪,银行应当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强化检查。例如,中信银行通过内控管理制衡系统的建立,用来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需要各级建立一个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在内的完善系统。同时,银行还可以增设如资产保全、风险管理以及审贷中心等部门,用以加强内部控制。总之,为防范财务风险,商业银行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流动性管理。由于具有高负债高杠杆以及自身资本较低的经营特点,这就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中的破坏程度,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应在流动性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次,商业银行要增强资产负债方面的综合管理。尽管相关理论早已提出,但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用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只是在计划、规模控制、总量相关方面进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首先,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流动性风险应从决策、控制以及监督集中管理,让管理信息更加全面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以及来源的管理控制,通过预测分析资金进而建立一个有效的银行资金运用反馈制度;第三,完善资金运用的管理,商业银行应保持较高的资本流动性以及相对稳定的负债;第四,完善资本储备综合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多层次资本流动储备,进而加强资本的流动的同时也能给银行带来效益;第五,加强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资产业务创新,提高优质资产所占比重。在中间业务创新,增强银行整体资本的流动性。在负债业务创新,主动增加负债能力,从而降低资本流动性的风险。

商业银行为了有效控制资本流动性风险,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来监测资本的流动。另外,国外一些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也可被我国商业银行学习。例如,银行在满足流动性前提下,可以提前安排资本流动的盈余,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最大程度的盈利。

(三)提高员工素质。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不断改革创新,会计也已经由以前单一的记账、结算、编制报表的财务型会计逐渐扩展为管理型会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理应对银行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提高员工的自身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帮助银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分别管理。例如,对于银行的基层人员,应让其去进行深造,与时俱进,学习新的业务,加强其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能力,把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在银行的基层工作中。而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则应让其发挥能力与其他业务领域展开合作,发挥其协调效应,还有就是应积极做好风险管理预警工作。

商业银行应努力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一个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银行的每项业务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才能尽早的找到化解风险的办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的风险和责任意识。员工在工作时,应把风险意识贯穿在细节中,这样才能对风险给予更全面的了解和控制,员工才会逐渐把意识演变为自己的理念以及行动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石伟祥.我国金融企业风险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银行卡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 篇12

但与此同时, 银行卡风险事件逐年上升, 伪卡欺诈、针对ATM窃取用户资金、涉外银行卡违法行为等银行卡案件接连不断, 并呈现出职业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损害了持卡人和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 严重危害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银行卡风险事件, 切实有效地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 增强银行卡风险防范水平。

一、银行卡风险种类

银行卡风险, 是指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及ATM网点在发行银行卡、受理银行卡及使用银行卡等环节上出现的非正常情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综合看来,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操作风险

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操作风险主要包括: (1) 银行内部员工违章操作, 不按规定审核申办人资料。 (2) 为追求高额利润, 进行协议透支等。 (3) 特约商户在受理银行卡过程中, 因故意或过失而引起的风险。如使不良持卡人蒙混过关, 虚拟交易套现, 接受有问题的信用卡等。 (4) 管理疏松, 操作人员出现差错的风险。如操作人员误取款或误转账, 错误发现不及时, 银行就要受到损失。

2、持卡人信用风险

持卡人信用风险主要包括: (1) 持卡人利用虚假资料申请办卡, 骗取银行卡后, 通过欺诈消费和支取现金, 造成银行损失。 (2) 犯罪分子诱骗持卡人泄露银行卡账号和密码, 并复制该卡取现造成持卡人资金损失。 (3) 持卡人丢失银行卡不及时向发卡机构挂失, 卡被冒用造成经济损失。 (4) 持卡人将信用卡转借给他人使用, 发生纠纷造成损失。 (5) 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 逃避授权, 恶意透支引发风险。 (6) 持卡人由于经济上发生重大变化, 无力偿还透支款或逾期还款而引发的风险。

3、技术安全风险

技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 (1) 中国银联是我国惟一一家从事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的组织机构, 负责各发卡机构间银行卡数据的转接清算, 一旦银联系统出现突发状况, 就会给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带来很大风险。 (2) 犯罪团伙利用高科技手段非法获取银行卡资料, 给持卡人账户资金带来风险。 (3) 我国银行卡业务使用的硬件和系统软件多是进口产品, 核心部分由国外掌握, 系统出现问题将面临巨大技术风险。 (4) 我国银行卡业务应用软件开发基本上是采取自行开发和程序外包两种模式,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 可能出现开发者破坏系统或盗取银行资金的情况。 (5) 目前很多国际卡、网上银行等业务必须依托互联网, 黑客攻击和网络病毒侵害也会造成安全风险。

4、法律法规风险

我国关于银行卡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目前关于银行卡的最高法律规范是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部门规章《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实施以来, 对于规范银行卡行为和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该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于目前银行卡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的规定还不够明确, 已很难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在银行卡业务中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很多业务环节和操作惯例无法可依。

二、目前我国控制银行卡风险的薄弱环节

1、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银行卡在申办环节出现的欺诈申请现象, 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个人信息难以获得或不准确所导致的。2004年以来, 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陆续推出,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但在信用卡申领和发展特约商户的审批过程, 往往还需要有电话、房产、驾驶证、收入、商户营业执照等信息来佐证申请人的真实身份, 这些信息应用将可从根本上起到防范欺诈的作用。因此, 我国应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加强央行、工商、税务、社保、电信和公安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在征信系统中增加电话、手机信息核查功能 (通过电话号码查询机主及装机地址) , 增加房产证、驾驶证、商户营业执照等证件真实性验核, 增加个人真实收入 (缴税) 情况查询, 增加公安部门的个人资料和相关信息。

2、银行卡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与我国目前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反, 我国在银行卡的法律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尤其是被看作银行卡基本大法的《银行卡条例》迟迟未能出台。当前, 规范银行卡产业的主要规定是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卡管理办法》以及由人民银行制定的其他相关文件。这种状况不仅因法律层次较低而难以起到有效的管理约束作用, 而且也难以适应银行卡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 在银行卡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急需由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做出规定。因此, 我国应集中力量制定《银行卡管理条例》, 并促使其尽快出台。内容上, 应能明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在银行卡业务管理中的定位和分工, 并赋予相应的管理手段,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保障;应对银行卡的发行、受理、清算、业务技术标准、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明确规范;应对信用卡套现等行为的违法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 保证在管理银行卡业务时“有法可依”。

3、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跨地区协作机制还未建立

银行卡违法犯罪具有跨地区化的特征, 目前公安机关对银行卡违法犯罪案件以受理地域管辖权方式管理。建议公安机关应明确由受害持卡人所在地进行受理, 公安机关内部建立银行卡违反犯罪案件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对所受理的银行卡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分类集中, 并就相类似的案件进行集中侦破, 提高公安机关立案、办案的效率。另一方面公安部门未建立和完善银行卡违法犯罪的跨地区办案协作机制, 未实现不同地区公安机关之间银行卡违法犯罪案件的信息共享, 形成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的无缝网络, 提高办案效率。

4、打击信用卡套现的力度还不够

对信用卡套现的打击目前是分省进行的, 缺乏全国统一的打击措施, 因而在打击效果上也不够理想, 尤其是在对信用卡套现小广告的打击上,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消失一段时间后又死灰复燃的情况。新闻媒体在报纸上每日大量刊登信用卡中介小广告, 为其提供传播服务, 使得社会公众误认为信用卡套现为合法行为, 为信用卡套现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应由人民银行联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就各类新闻媒体上刊登的涉嫌信用卡套现的小广告进行联合打击, 彻底停止刊登各类涉及信用卡套现及违规提供融资业务的小广告。另外, 应加强对收单机构的检查监督, 建立商户风险责任制和收单资格审查制度。收单机构把关不严也是造成非法信用卡中介协助持卡人套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制定相应规章, 建立商户风险责任制, 对套现商户多且发现后不整改的收单银行和机构加重处罚力度, 必要时甚至取消其收单资格, 以确保广大发卡行的利益。

三、目前加强银行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1、密切配合, 建立银行卡风险事件联络人机制

为进一步防范、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 畅通风险信息共享渠道, 建立安全、和谐、高效的银行卡支付环境, 提高各方快速处置突发风险事件的能力, 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家商业银行及公安部门应建立银行卡风险事件联络人机制, 确定风险事件联络人, 实现风险信息共享, 提升信用卡欺诈信息交换速度和效率, 快速收集并发布银行卡风险提示, 有效避免和降低银行卡持卡人的损失。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建立和完善与公安、银联公司间情报互通制度和良性互动的协作机制, 开通社会求助服务热线, 架构防控银行卡犯罪工作体系, 有力于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

2、健全内控制度, 严把银行卡业务发展各环节的风险关

各商业银行和银联公司应采取多种措施, 从银行卡业务的多个环节加强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的银行卡申请审批制度, 同时根据申请人的信用评价结果, 合理确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等。并明确了岗位责任制, 避免岗位交叉, 多方面、多角度地防止银行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银联分公司应严格审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资质, 加强对第三方外包服务的管理, 明确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保密义务, 定期对外包业务及外包服务商进行风险评估。

3、加强商户风险监控, 清理整顿风险商户

银联公司应结合商户专项风险检查、收单专业化机构定期巡查等日常工作,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通过“商户案例报告”预警商户违规套现、可疑交易, 理顺商户风险案例调查流程, 督促收单机构开展商户套现集中排查整治, 有效清理违规套现、移机等商户, 对商户套现蔓延势头起到遏制作用。

4、联合行动, 打击不法套现广告

人民银行应协调公安、工商、宣传等职能部门, 联合进行调查取证, 撤销类似“垫还”、“急用钱, 卡贷”、“信用卡空卡贷款”、“卡提现”的广告宣传栏目, 堵截不法行为的传播途径, 重点打击取缔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不法中介, 扼制不法行为的蔓延。

5、加强安全用卡宣传机制

在广大市民中开展“放心用卡、安全支付”宣传。分地区、有步骤地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全面宣传安全用卡知识, 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银行卡风险防范意识, 提升公众用卡信心,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用卡氛围。

6、加强ATM网点巡查, 防范银行卡ATM犯罪

银联公司应配合成员银行加强ATM网点巡检, 在ATM机的显著位置张贴银联卡受理标识, 在ATM (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65页) 机具周边张贴各类宣传单页, 防范犯罪分子伺机作案, 营造和谐的支付环境。

7、加强银行卡网络、系统的风险控制

上一篇:通讯标准下一篇:学生的水墨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