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水墨画教学

2024-10-10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精选7篇)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 篇1

摘要: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美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接受,中学美术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也改变了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丰富美术课堂。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被广大学生所喜爱,在水墨画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关键词:水墨画教学,笔墨,美术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再是造就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中学生对水墨画接触比较少,还有未开化的特征,其精彩之处在于率直、天性、非理性,表现出对色彩、线条、形式、形状等元素的知觉。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水墨画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中学生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水墨画教学,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游戏式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国画是中国的一大国宝,其中又分为工笔和写意,我们根据孩子爱涂爱抹的天性,先从国画里的写意画讲起,对中学生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是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用墨、调色等方法要严格要求,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古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模仿能力相当强,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

1. 学会用笔体验线条之流畅美。

初学水墨画,首先要学会用笔。笔分为狼毫(硬)、羊毫(软)、兼毫,初学者可先选用兼毫,这种笔软硬适中比较容易掌握,选择好笔后再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对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出一些图案让学生用线条勾勒出来,比一比看谁刻画得最像,最生动。

2. 体验笔墨之层次美。

中学生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看见通过笔墨可以画出几种层次的变化,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强烈,这时老师再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 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锋、侧锋、顺封、逆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老师可以依次进行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分别让学生来刻画动物的皮毛、脚印、斑纹、树干的纹理、主枝、辅枝、山石的变化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感受用笔之变化美。

二、巧妙设计练习形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代替单一的教学形式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营造课堂气氛,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我将水墨画练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悦。

1. 演示练习做基础。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但应避免那种依葫芦画瓢式的全部演示方法,应把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如示范花卉时,我们可先画出枝干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果实的位置,加深学生对造型及构图美的认识,这样既能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以个别带全体。

鼓励画得好的学生当场作画示范,这样既提高了表演者的绘画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对其他同学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和提高练习的形式。

3. 小组合作融气氛。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我采用这种同学间相互切磋的联系形式,两人或多人合作,一人画一部分,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画。如荷花可一人画叶,另一人画花,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师生结合解疑问。

练习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墨色渗画过分),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和效果,教师不妨接着画几笔,借题发挥,因势成行,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老师先画上几笔,让学生接着画。经过这种练习,学生会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预料外的变化,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中学生水墨画任何内容都诉诸他的笔端,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建构主意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1. 传统题材出新意,生动活泼见情趣。

教学中以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评一评、创一创等活动,积极创造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和动机的情境,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指示,实现传统题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新链接。

现实生活找题材,挥毫泼墨乐趣多。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多元创新,直面生活是一条有效途径。现实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源泉,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学生的绘画愿望。

2. 古诗配画乐陶陶,幅式多样形式新。

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古诗情有独钟,用水墨画来表现诗歌的境界也是分外契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是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求变、求异是学生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也可让学生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

总之,水墨画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 篇2

本课由三首内容浅显、行文简短且有趣味的小诗组成,极富画面感。

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诗中画面内容的感知并不是难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拆着电子产品,课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日常的谈话内容都离不开游戏的角色或动画片的情节,要想真正感受课文画面中的景物美、人物欢却并非易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画面,让学生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体会、感悟,自然在脑海中将文字进行了形象的转化,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所程现的景象。

同时,还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横向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获得了对画面中人物情感的准确认知,巧妙实现了与画面人物的情感共鸣,感受童年的各种乐趣,进而实现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深化感知。

小学中段水墨画教学的尝试 篇3

一、走出教材,走近欣赏

水墨画融和了诗、书、画、印等多种元素,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小学中段,学生刚开始接触水墨,应当怎样开展水墨画教学呢?要使学生喜欢水墨画,画好水墨画,首先得从欣赏教学开始,通过欣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要如何表现才算好。从而提高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培养起对水墨画特有的审美情趣,

要让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困难。

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控制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象的形态比例,对小学生来说很难。

第二、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都是成人对生活题材的提炼,或者是学习一些前辈大师的固定模式,这很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久而久之对传统的水墨画感到索然寡味。

我在水墨画欣赏教学中,有时让看水墨动画片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水墨的氛围之中。有时通过对实物和水墨作品的对比,让学生找到墨色变化所产生的美。如画竹子时,我先在教室中组织学生欣赏竹子的照片和不同的绘画作品,又带着学生到学校后的竹林中感受不同时段的竹子的特点,还让学生欣赏水墨画的创作过程。我常常现场示范,让学生亲眼目睹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及变化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焦、浓、重、淡、清构成水墨画独特的风格,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通过对水墨画的欣赏教学,我校3年级学生很快就喜欢上水墨欣赏,在欣赏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水墨画,喜欢上了水墨画,水墨画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示范,教法灵活

中国水墨画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独特象征,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水墨画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课时少,二是教学方法不好把握。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启蒙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审美创造性并行的特点。如何兼顾水墨画的文化性与小学生的儿童性,这是当前教师进行水墨画教学中应该探究的问题。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水墨画教学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临摹名家或教师的作品,学习内容较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

三、减少束缚,自由创作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讲述,或者出示范画,然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去画。这无疑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学生往往以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纯的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显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只是为完成画画而去画画。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方式,通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了创作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我们总是先提出了一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自选动作,大胆想象,自由构思,独立作画。不要求他们画得很好,只要画得高兴就行了。

根据北师大版教材的安排,三年级的美术课就开始接触水墨了。虽然水墨课上起来很吃力,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材料,继而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掌握笔法和墨色(粗细、干湿、浓淡),然后欣赏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不一定要求画出具体的物体。刚开始学水墨画就应该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乐趣,我们不应该像要求成年人那样要求小学生。如果一开始接触就没有兴趣地画,以后学生会连工具都不带,就更别提让学生感兴趣,感知水墨的乐趣了。

减少束缚,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的思想更活跃,画出来的画面就会形式多样,比平时的绘画课更显得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参与。一旦画好了一幅作品,学生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再循循善诱,肯定会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水墨游戏》时,结合二年级下期的《绘画游戏》,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运用《绘画游戏》中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图形,加以想象,完成了一幅有趣的画。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添加这些图形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技巧,培养了能力。

四、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我们先从简单的线条练习入手,再逐步提高。在教学《水墨游戏》时,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竭,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启发学生分别用直线、横线、斜线、大点和小点,在学生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绘制水墨画后,就可以进一步教他们用弧线、圆圈等通过用墨技巧来画比较复杂的作品了。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国水墨画,欣赏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在视觉艺术领域最集中的表现, 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让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 产生审美的悟性和创造力, 进而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是情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画作的内容入手, 讲故事, 提兴趣

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 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内容的欣赏, 通俗地说是“讲故事”, 严格地讲是文学性欣赏, 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 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 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 (听故事) , 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面前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柳牛图》是齐白石老先生创作的充满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眷恋的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 我将白石老人的生活经历编成小故事, “从普通木匠到艺术大师”“为万虫写照, 为百鸟传神”……讲给学生听, 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道理, 齐白石笔下那些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弹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鸡和我们教材中那蹒跚的水牛等, 都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向齐白石学习, 一生不断追求艺术探索之路;学习他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永葆青春的艺术视角;学习他不断创新、意境高远、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的艺术风格及成就。《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 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 激昂地高声鸣叫, 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觉醒, 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 对正义的伸张, 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 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 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 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 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 支援祖国人民抗日, 救济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 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 倍感亲切, 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 以中国画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 浓郁醇厚且明艳诱人。

二、从画作的材料着眼, 做游戏, 学知识

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仅因为其历史的深厚久远, 更因为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尤其是中国画水墨渲染的视觉效果, 几乎是语言无法传达的。如果能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穿插几个小游戏, 生动而又直观地将知识点通过游戏浸润学生于无意识之中, 能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独特的水墨渗化效果, 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分别发给他们若干张绘画用纸, 其中有生宣纸、熟宣纸、铅画纸等, 事先并不告诉学生各种纸张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用干湿不同的墨色在纸上任意挥写。这时不同的绘画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直接体验的基础上, 我将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 和学生共同讨论, 总结出带有典型性的知识要点。并对“作品”的创作者给予奖励———一张生宣纸。

三、从画作的笔墨欣赏落脚, 办展览, 摸门道

笔墨形式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 是中国特有的视觉艺术形式。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 欣赏中国画也必须懂得笔墨和看懂笔墨。一般说来, 用笔就是指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 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 因此, 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中国画线条的丰富变化, 缘于特殊工具的特殊表现方式。比如, 中国画从执笔到运笔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 形成了以自然有力、变化灵动、苍老滋润、松灵凝炼、刚柔相济、巧拙互参的审美取向。用墨就是用色, 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深浅等。墨虽然是黑的, 但调以不同的水分, 就会产生不同浓淡变化, 中国画有“墨分五色”的说法是指“焦、重、浓、淡、清”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 故说“墨即是色”, 用墨要有浓淡干湿, 变化丰富, 使画面气韵生动, 产生中国画特有的奇妙韵味。中国画因讲究笔墨, 所以欣赏中国画, 就要看它的笔墨表现。具备一定的笔墨欣赏能力, 就成为提高中国画欣赏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笔墨是融会在中国画之中的, 多比较、多观察是提高笔墨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以为根据条件举办中国画展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笔墨特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展示, 通过美展相互切磋、交流, 对提高学生中国画欣赏能力、增强自信心及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有帮助。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篇5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七、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对儿童水墨画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儿童水墨画;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79-001

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就是临摹,这样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难怪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中国学生画的虾都是齐白石的虾。”

传统水墨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改革水墨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之象”,“画之想”

让儿童学习水墨画,用水墨效果表现自己的心象,是儿童水墨画的至高境界。在教学摸索过程中,我尝试从儿童创作画入手,先用线条打破学生思维的固定框框,让儿童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为水墨画的创作打下基础。初学水墨的儿童会因不能控制水墨而使绘画的热情受到影响。而教师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儿童自由创造和表现内心世界以及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们“画之想,心之象”。

二、笔墨当随时代,以“趣”激“创”

老式的水墨教学有它合理科学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机械、死板、脱离儿童个性差异的缺憾。作为教师可以挖掘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拓宽教材的内容。如自己喜爱的卡通新星、自己经历的故事等等。这些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事物正是他们善于表现的题材。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绘画材料的不断丰富,新颖的绘画工具和媒材使儿童兴趣倍增,成为水墨创作的好伙伴。如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与水墨的效果相互映村,画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技法的完全意义的创新,对儿童来说为时过早,但有时儿童突发奇想,还真有创新的味道。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水墨创作并非一味的自由画,既要熟悉水墨的技巧,又要表现孩子的心象,两者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儿童对水墨的兴趣也是从绘画的过程中,边玩边学,有所成就感而来的。

三、“以技悟道”,“以道悟技”

水墨画是以技能技法的学习为起点的一门传统绘画,它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内涵与其独特的绘画工具是分不开的,所以水墨画的学习必须从技能技法的学习开始。老师讲解时要做到明确、简要、具体,每次画什么、怎样画,要求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都必须讲得清楚明确。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又丰富多样,不可能短时间就让他们掌握,而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线条是水墨画的精髓,如何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是学习水墨画的关键。拖根线条去散步,练习线条时,要用画实物来避免练线条的枯燥乏味。色彩的训练内容要选择孩子自己喜爱的、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对象。墨色变化是水墨灵性之所在,很多儿童会因水分控制得不好而影响画面的效果。我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水墨的交融状态下感受墨色,使水墨这种特殊的媒材成为孩子得心应手的工具。水墨画的技法层出不穷,技法的高层次追求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最初的技法教学中,要无时无刻都进行国画审美的渗透,培养对画面黑白、浓淡、虚实变化的审美眼光,培养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此为“以道悟技”。

四、介入民间艺术,融合现代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拥有着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体现着人们的情感。崔子范老先生曾说:“民间艺术稚拙、率真、朴实、情趣和鲜明的色彩对比,也是我们借鉴的一部分。”大画家齐白石就是第一位把隶书、行、草书法融会于画法之中,再取材于民间色彩、风格为创作依据的画家。

儿童水墨画与民间艺术的相似之处似乎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色彩的艳丽,都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在形式上,民间的剪纸造型生动、洗练。有一种朴素美和童趣,于是我让孩子利用型的连贯性进行拓印,作为背景。还可以用正形粘帖在画面上,形成综合美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把传统艺术融合于水墨的方法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利用国画的材料,尝试着让儿童画京戏,《红楼梦》中有一句联语:“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中国戏中有,画中也有。戏中有许多假设想象的成分,与中国画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戏剧不拘泥于具体动作的形似,这与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是多么的贴近。

如今,现代绘画艺术对“形”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如法国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的,而是属于意向的”。西班牙的大画家毕加索认为,“自然与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这种西方的艺术在我国大画家林风眠和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已表现出来,他们以西方为主,西中结合。所强调的是作品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描绘。作品形象,色彩多具有装饰味道。如吴冠中《春如线》这幅作品,儿童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线的动感和笔墨的表现欲望。春的气息在笔墨的跳跃中悄然而生。要把这种深沉的文化积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化,使学生易于理解。首先,要让儿童感受到吴冠中先生表现这幅画的用意,理解画面的构成,要用流动的线条表现春的节奏,带有一种激动的情绪,用浓墨中有律动的笔触,在宣纸上做笔墨的文化游戏,表现出春天和煦柔美的感觉。然后选取强烈的色彩,自由灵活的运用,自己设计画面,点、线、面交织在宣纸上,产生无穷的遐想、无比的乐趣。

此外,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源于生活的艺术,的确比凭空臆造来得真实和有感染力。身边的点点滴滴,可能都是一个好画材,我们鼓励他们去发掘。忽然间,家中的扫帚、厨房的橱具、窗外的高架天桥等,好像一下子有画不完的题材。虽然表现的形式并未能完全令人满意。但孩子们所得到的那种热爱生活的讯息,开心的感受,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收获吧。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 篇7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 兴趣培养 课程资源

新课改美术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融合,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的,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学校的实际教育效果。这是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目前,从周边已开展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还是 “重技法、轻兴趣”,让孩子根据教科书里的内容没完没了地专画同一种东西,成了“葫芦小老头”、“牡丹小老太”,或者就是让孩子随意地乱涂乱画,教师完全放开,没有方向性、延续性的指导,孩子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要让学生喜欢水墨,只有发自内心的绘画,才会有出乎意料的表现手法,才会使自己的水墨画表现的更具有感染力,才会变得生动,有神韵,有魅力。”回归原本,注入“新元素”使学生喜欢水墨画,这是出口。

浦江是“书画之乡”,有着一个极为有利的水墨画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学生对水墨画接触面比较广,而且对作画工具、材料等也比较熟悉,各级各类活动也不少,我们可以围绕教科书的主题共同探究,结合本土内容,进行水墨画的课程资源的挖掘,赋予它时代性、创新性,也赋予它 “家乡性”,它就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那么,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活动资源该如何挖掘和整合呢?

一、挖掘行“舟”的“水”资源

新课标要求我们开发教学资源,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积极开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顺应时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本地文化的传承中,教学贴近实际,进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不是“假、空”。

1、“江南第一家”和“仙华山” —— 开发本地人文历史和地方景观,拓展儿童水墨画内容。

在水墨画教学中,并不要过多的安排学生画“梅、兰、竹、菊”等传统的题材。浦江地方不大,但是却有着比较多的人文历史和地方景观,可从学生喜爱的东西下手,选择一些身边熟悉的事物和家乡有特色的地方来充实学生的画画资源。

在一次市级“画家乡”现场绘画活动中,本人就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人文历史景观“江南第一家”中的特色建筑“牌坊”为内容,学生年纪是最小的,但依然画得很自然,竟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不久前,学校秋游了仙华山,本人立马不失时机的设计了《家乡的仙华山》,让他们说游玩感受,展示山景,又结合“书画之乡”的乡情稍加讲解,接着正在他们饱涨的情绪的情况下让他们以水墨画的形式来表达此时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类似的还有如塔山公园、水晶城、西山公园、官岩山、神丽峡、白石湾以及仙华避暑山庄、工业园区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到熟悉,有亲切感,很受学生喜欢。

2、“书画节”和“迎会” —— 利用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儿童水墨画内容。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浦江的书画节、绍兴的“三月三文化节”等节日文化氛围很浓烈,都是很好的教学活动题材。

3、“剪纸”和“泥塑” —— 结合艺术活动,扩大儿童水墨画空间。如在引导了学生制作相关的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等之后,再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学生的兴趣都很积极。

4、“语文、书法、音乐、美术” —— 整合课程资源,创新儿童水墨画情境。

(1)“语文和美术”是很好的“搭档”。中国绘画的最大特色是“四绝”,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如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材中就有这样融美术于诗书中的内容。在一次市美术教学优质课评比中,就有老师尝试“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表现出来,扩大创新之路。

又如上完语文课《春》之后让学生用水墨的形式来表达心中对春的认识。文中有:“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等,对于这些语句,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话、听音乐等活动来寻找答案。作品形式多样,体现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兴趣。平时的写了一篇作文、读了一篇短文,进行了一次阅读训练,听了一些画坛小故事等等都是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练习的。

(2)“音乐和美术”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在音乐中用具象或抽象的水墨画去表现乐曲或歌曲描绘内容,既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又是一种水墨画的表现。在湖南版新教材第三册《听听画画》的教学中,有老师就安排学生聆听、演唱儿歌《数鸭子》,用水墨画的形式去表现,有的学生画了农村风景,有的学生画了可爱的鸭子,有的甚至用一些点、线来表达。开拓了学生的想、创造、表现,无形中使他们爱用水墨的形式来表达各方面的内容和题材,真正是“快乐学习”。

(3)书法和美术同样有着相通的地方,在书法课堂的练习中同样可以渗入美术的元素。如用笔运行、用墨的浓淡变化;在欣赏书法的作品中感悟水墨的表现情趣和技法;豪放、严谨的书写风格;书法的有长有短、有窄有宽、有大有小、有单有双、有独立有方联等等的形制,都能成为培养学生的水墨画兴趣的“桥梁”。

二、“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 更新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

水墨画是用毛笔、生宣纸、水墨颜料来作画,柔软的毛笔、渗化的水墨、宣纸都不太好控制,所以传统的教法就对这些技巧进行刻板的训练,课堂教学注重不孤立传授中锋、侧锋等用笔方法和浓淡墨的技巧,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我们要培养兴趣,从中寻求他们的个性发展,技能提升,创新思维,这样才不会“天下乌鸦一般黑”。

在教学《会跳舞的点和线》中,努力让学生快乐的玩耍,尽可能的画出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接着在展示中比谁的发现最多,引导他们做情绪联想,感觉联想和事物联想,又接着做用水墨线条来画音乐节奏的训练,学生们竟然在画的时候会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水墨的氛围中。一节课下来,学生领略了毛笔和水墨的神奇,知道了不同的水墨效果制作,体验了笔墨痕迹,培养了兴趣。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不是个体。因此,在这种寻求普遍性的背景下,不可能每张作品都有个性上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可能根本想不出什么东西来,或是想法有很多,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像这样的学生要是就不负责任的随便应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没有一点帮助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呢?—— “改一改”、“变一变”。如,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一部分儿童线描画作品:《绣球花》、《新年的家门》、《孔雀》,然后让学生大胆的在区域角中进行创新练习,让他们把自己的眼光和别人的眼光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变通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欣赏和创新。又如,把油画、版画、速写等变成水墨画的形式,把暖色调改成冷色调,带学生写生后用水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等,这样,孩子的兴趣被激活,发现美,又创造美。

三、“与时俱进” ——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主张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待资源,提倡“与时俱进”,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展开的空间,真正改变光靠灌输知识的局面,给予了美术教师最大的自主空间。它能大大的加强学生的课堂容量,为水墨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如可以利用电子大屏幕、电脑课件等。还可以定期搞一些作品展:个人、全班、全校等,并将作品及时留影归档。

四、“回归自然” —— 尊重学生朴素的自然状态,走适合自身的特色课堂之路

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操作上,儿童情绪、兴趣、课堂效果都是随机变化的,每位老师又都有自身的差异和特长。所以,只有融合大众化的教学思路到自身的教学中,在孩子们的“玩笔、玩墨”中培养起兴趣来,让我们的美术课堂真正成为顺应时代需要“科学、真实、有效、有趣”的课堂。

作为我们美术老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寻找,多发现,多思考。打开视野,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水墨世界,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3]《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伊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基础》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