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水墨

2024-06-30

创意水墨(共4篇)

创意水墨 篇1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 指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的中国画。这种特殊的绘画风格, 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快速成型的绘画效果, 符合幼儿的作画特点。但水墨画教学在当前的农村幼儿美术教学领域里, 显得非常的薄弱。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花、鸟、兽等为题材;教学方法以老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以与范画的相似程度, 正确的运笔用墨为评价标准;活动过程缺乏创造与表达, 把天真稚拙的幼儿完全束缚起来。因而幼儿的作品缺少趣味性, 有的幼儿甚至害怕自己掌握不了水墨画的技巧而不敢尝试。一些教师担心孩子画不好还节外生枝, 教学常规又难以掌握, 而放弃水墨画教学。这些误区的存在, 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提倡的创新教育, 所以我们更有理由认为, 幼儿的水墨画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继承传统国粹, 而是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创造表达、体验成就感的一种快乐美术活动。幼儿创造能力的积淀和养成, 应该成为水墨画教学的价值取向。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立足农村资源,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法, 改革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如何促进幼儿的水墨画学习自主全面地发展, 让水墨画呈现应有的新面貌?在几年的新概念美术教学中, 笔者对幼儿的水墨画学习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创新, 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古朴典雅的水墨环境,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和开展活动的。创设有利于幼儿关注、欣赏、尝试水墨画的良好环境, 是幼儿水墨画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策略。笔者通过开辟“水墨角”, 展览文房四宝, 张贴名家水墨画、书法, 悬挂画有水墨画的丝绸、扇子, 摆放有水墨画的陶瓷、器皿等, 营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水墨韵味, 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国画精粹之美。在“水墨角”里为孩子们提供水、墨、颜料、宣纸、笔等工具和材料, 随时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色、舞墨。同时指导家长在家里也创设相似的环境, 让孩子在家里也能随时欣赏, 想画就画。老师的画, 孩子的画, 画家的画, 共同展示在一起, 这样的水墨气氛, 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水墨画历史、色彩、线条、主题、技巧等的熏陶。孩子一到“水墨角”就会蠢蠢欲动, 兴趣盎然。

二、利用农村资源, 拓展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内容

1. 汇集本土名胜风景

农村的孩子见识较少, 农村幼儿园的水墨画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设施也较落后。所以, 教师要具有智慧的双眼, 挖掘当地农村特色, 本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让幼儿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画身边熟悉的景色, 画家乡的风土人情。

我园所处的万集镇有万亩桑园、风景秀丽的草泽河、纲要果园、三河林场、渔场等数十处景点, 绿水苍碧、竹木扶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 构成了一派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些身边的风景为我们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为水墨画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地方资源。幼儿性格天真活泼, 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 内容、构图、用色无拘无束, 大胆夸张, 符合风景画创作的心理特点。开学初, 我们组织大班幼儿开展画“草泽河风景”的水墨活动。在活动前教师拍摄了草泽河风景的视频, 幼儿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经验自由表达对河流及两岸风光的认识, 大家一起用笔墨描绘了一幅幅绚烂的美景。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所作的风景画虽不讲究比例、明暗、透视, 却超乎寻常地表现出豪迈洒脱, 童真稚趣。

2. 走进生活, 激发创作灵感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幼儿水墨画创作的起点, 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引导得当, 他们个个都是大手笔。洪泽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之称, 独特的大湖文化使幼儿从小就对洪泽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组织大年龄段的“亲子活动”, 去洪泽湖畔欣赏古堰风光, 观看水上运动会。家长和幼儿都是水墨高手, 取景各不相同, 或以洪泽湖为景, 或以古堰为主……在家长的带动下, 幼儿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水墨亲子活动激发了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 他们把身边熟悉的人与景用笔墨勾勒出来, 尽管形体似乎抽象, 但是表露了幼儿内心的愉悦, 弘扬了本土文化, 充溢着童真之美。这组作品与选景的照片一展出, 每个幼儿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当时的情与景。

三、创造性地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单一地传授中锋、侧锋在淡墨、浓墨里的用笔技巧, 对幼儿来说既深奥难懂, 又单调、无味。现代的美术教学贵在创新, 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 笔者和孩子们大胆尝试。

1. 丰富表现方法

我们突破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的局限性, 在小年龄段运用喷画法、拓印法等, 洒、拖、扫、抹, 尽情挥洒自如, 做到随心所欲, 棉签、滚筒、抹布、滴管都是幼儿喜欢的水墨作画工具。中大班的孩子则可以运用晕染法、破墨法、吹画法、流淌法, 让幼儿在熟悉工具材料的性能上快乐地玩耍, 要求他们尽可能地画出各种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 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指定的情绪、感觉和实物, 如, 让毛笔躺下来画礁石, 站起来则画崖峰。又如, 大班孩子可以用晕染法来进行借形想象, 把墨和食用油按比例调制好, 滴两滴到盘子里的清水中, 摇一摇, 墨在水中呈现出奇形怪状, 然后把宣纸完全浸透后, 轻轻取出, 纸上变幻莫测的晕染让孩子们顿时畅想联翩, 最后借用毛笔进行必要的添加。留白的透气效果, 生动的晕染想象, 比画家抑扬顿挫的用笔画法更生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轻松地领略了毛笔和水墨的神奇, 尽情享受宣纸晕染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现浪花、云烟时, 将含有大量水分的颜色滴在宣纸上, 趁水和色未干时用力吹, 或者用手指直接把色往宣纸上弹, 这种变幻无穷的效果孩子们也非常喜欢。

2. 拓展水墨色彩

幼儿时期, 孩子们喜欢色彩鲜艳的物体, 对黑色持有排斥的态度。古人云:墨分五彩。在水墨画教学中, 我们常常以彩代墨。根据幼儿着色的规律, 我们提倡水墨画的着色和油画棒的用色方法是一样的, 只是工具材料、作画的方法不同。如, 画雨花石, 我们有意地让孩子们把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的颜料挤在桌子上, 加水稀释, 然后将宣纸在颜料上轻轻拖动, 产生了不同肌理效果的色彩, 最后剪出五彩斑斓、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宣纸的渗化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 进而他们会根据冷色调、暖色调调制色彩探索实验, 得到新奇的视觉效果。雨花石间穿梭着小鱼, 墨色的主体, 色彩的背景, 这组作品的色彩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3. 游戏表达效果

幼儿在画水墨画时, 我们一般采用游戏的形式, 在游戏的乐趣中获得水墨画的经验, 感受水墨画的丰富性, 以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如在画《万寿奇石》时, 利用破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画悬崖峭壁, 先用浓墨画出不同的石头, 然后用另一支蘸清水或淡墨的笔在墨线的中间行走, 由于水分的多少或用力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纹理效果, 使悬崖峭壁上长出了深浅不同、造型奇特的花草树木, 幼儿觉得新奇、好玩, 互相交流自己的快乐发现, 意犹未尽。有了这次经验后, 孩子们慢慢得知画山水、树木运用破墨游戏是最合适的。

幼儿在进行水墨游戏时, 往往采取的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态度。所以, 当孩子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时, 教师要及时让幼儿发挥想象, 表达自己画中的故事。如画《猴头杜鹃》时, 一些孩子把花朵的颜色画糟了, 教师要把这种现象作为惊喜, 及时指导幼儿进行添加想象, “看, 我画了五彩的杜鹃花!”“我画的是狮子杜鹃花!”在孩子们的自由表达中, 大胆释放自己的情感, 一张张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出来了。这组作品可以让家长协助, 把孩子画的内容写下来, 附在旁边, 集体展出, 创造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机会, 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和赞赏, 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

四、水墨画教学与幼儿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水墨画教学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 可以融入幼儿在园的日常活动中, 真正地将本土资源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在主题活动、生态园、美术区域活动、DIY创作中有机渗透水墨画教学,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在《家乡翠竹》这个主题活动中, 我们和孩子积累、了解了家乡的翠竹, 绿绿的竹叶、新出的竹笋……让孩子尝试用水墨写生去表现自己喜欢的竹子, 借鉴名家的大作, 要求孩子抓住竹子典型的特征, 画出竹节, 画面饱满, 布局合理, 并会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里, 尝试水墨教学与音乐活动《中国功夫》相结合, 用抽象的水墨画去表现歌曲描绘的内容和节奏, 用浓淡、粗细、形态不同的线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用水墨来表现音乐, 不仅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能力。又如主题活动《我们爱运动》, 我们启发孩子们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动态的人。实践证明, 用油画棒、记号笔或炭笔来表现的动态人都不如用毛笔来表现得快速、有动感。一些人物的五官、衣服花纹等细节部分可以用棉签或者记号笔加水来代替完成。

2. 渗透在生态园里

青青生态园是我班孩子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自然角。种植区摆放的木柜是一件大型的废旧材料。幼儿用水墨和淡彩, 在架子上勾勒出美丽的线描, 给木柜穿上五彩的外套。柜台上摆放着培育种子的罐子、种着小青菜的“苗圃”, 就连金鱼缸都让幼儿用水墨画悉心地打扮得像个艺术品, 为种植区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气息。

3. 相辅相成的美术区域活动

我们开展的是全园性区域活动, 教师有意识且巧妙地将水墨的元素渗透其中, 以大带小的形式让孩子去玩弄水墨。如, 一次画《我喜欢的鱼》的美术区域活动中, 我们邀请小班幼儿蘸了墨在宣纸上留下不同的鞋印, 再由大班幼儿用毛笔进行勾边、添加, 最后大家一起用洒水壶喷出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每条形态各异的鱼都有自己的故事, 小班孩子最喜欢大哥哥大姐姐对着鞋印给他们讲水墨故事啦!

4. 快乐的DIY创作

当孩子们有了初步画水墨的技巧后, 我们在DIY创作中引导幼儿去运用水墨画技巧。如, 在幼儿制作的陶泥作品中、改装的衣物鞋子中、废旧的瓶罐纸盒中都可以有孩子的水墨痕迹, 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就像《纲要》中所指出:在生活中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兴趣, 并且要让孩子们的兴趣点成为老师的兴奋点, 最后转为师幼共同的探索点。

教师智慧地教, 幼儿快乐地画。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和创新, 才能让幼儿在水墨画教学中开启心灵, 自主地表现自我。借助水墨画的材料、工具, 吸纳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本土内容, 采用适合幼儿表现的手法进行水墨画的创新教学, 使水墨画真正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创意水墨 篇2

罗芳小学

王建

所谓创意水墨画,就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国画中的水墨画,而是在表现方法、内容和形式上改变传统固有的模式。就小学生来说,就是要结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能顺畅地运用水墨画来表现形象和表达情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小学创意水墨画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扩展创作内容的空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如《金鱼》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金鱼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金鱼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金鱼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金鱼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金鱼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所以,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

二、训练多种表现形式,激发表现情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

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四、用“玩”来训练绘画的表现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五、名画名家的鉴赏,丰富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创意水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解,组合,块面化墨色,多样化线条

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 (清初)

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 那么你将生活在过去。

———彼得·埃利雅德 (澳大利亚)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 经过历代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果我们依然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势必会导致传统中国画的没落, 严重制约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怎样赋予传统中国画新的生命力呢?我国当代许多知名画家率先力行, 进行了变革与创新:林风眠大师创作的《侍女图》既有古典仕女的优雅风韵, 又有马蒂斯式的简约明快, 创造出了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女性美;徐悲鸿大师创作的《愚公移山》在笔墨色彩技法上, 不仅彰显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 又融汇了素描的准确造型, 以独辟蹊径的方式表现了主题。从大师的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外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 洞开一个新的世界。在未来化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自编了六年级教材《立体水墨头像》, 来开启“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

那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有效融合呢?教师主要运用静态图片、动态演示和趣味微视频等多样化的视觉图像和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立体艺术, 对话美术大师。下面以此为例, 谈谈数字化背景下水墨探究创意课的一些基本的教学要略。

一、探新知———悟变化明概念知内涵

众所周知, 艺术即观看世界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水墨头像, 首先必须改变学生观看世界的方式。但学生总是习惯和沉迷于“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头像”, 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的创作原理和艺术特色却是不甚了解。本环节, 教师运用PPT, 来帮助学生优化/改变“看”的方式, 学会“另眼相看”头像, 提高观察世界的能力。

1.带着情感看, 悟变化

“看”需要用情感来落实。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看头像, 领悟其中的变化。

(1) 用熟悉的头像“激”情。心理学中有一种“多看效应”, 即人对越熟悉的东西会越喜欢、越放松。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一个孩子的正面和侧面头像 (图1) , 学生瞪大了眼睛, 马上大声叫出了他的名字, 孩子羞涩地笑了起来, 安静的现场顿时变得热闹。

(2) 用动态的演示“激”情。对孩子来说, “动态”的演示往往比“静态”的呈现更有吸引力, 更易理解。紧接着, 教师对两个头像进行了动态化的分解 (图2) , 分解出正面、侧面的轮廓线和五官, 然后移动这些“零件”进行创意化组合, 变出了两张奇特、夸张的脸。学生不禁哈哈大笑, 太好玩了!

(3) 用平等的互动“激”情。“说”是促进深度视觉阅读的最好方式。在变的基础上, 教师鼓励学生直抒胸臆, 表达第一感受, 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见过这样的头像, 正面、侧面都组合在一起了, 好奇怪呀!教师马上追问:我是怎样变出来的?如果要你变, 你会怎样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我要把侧面的嘴放到正面的头像上去, 看看是怎样的效果”, 有的说“我要把正面的眼睛和嘴巴放到侧面的头像上去, 肯定很好玩”。教师微笑、额首, 对学生的创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此环节中, 学生对立体画派“先分解再组合”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有兴趣去表现。

2.联系新知看, 明概念

“看”也需要在导引中明路。本环节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导引”和“图像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新知阅读头像, 进一步明晰概念。

(1) 语言导引推新知。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了毕加索图片并简介:西方有一位艺术大师最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了, 他就是毕加索, 来自西班牙, 是享誉世界的立体画派创始人。这里, 教师首次明确提出了“立体主义”的概念。

(2) 图像导引促理解。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滚动呈现了多张经典的立体头像作品 (图3) , 相比上一环节, 这些作品更加夸张, 完全突破了常规:不规则的脸部轮廓, 错落的五官组合, 变化的脸部装饰等, 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图像欣赏, 让基本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象化、丰满化。

3.打破常规看, 知内涵

“看”更需要在提炼中深化。教师通过“演示提炼”和“板书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价值和内涵, 打破常规看头像, 助推“看”的深入化。

(1) 演示提炼法。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演示提炼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设问引发思考:看了老师的变, 欣赏了大师的作品, 你认为什么是立体主义?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抒发感想和见解:虽然有点怪怪的, 但我很喜欢, 它使我对头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在一张平面的纸上, 我却能看到物像的不同侧面, 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在学生思考、表述的基础上, 教师马上对毕加索的经典作品———《多拉?玛尔》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演示 (图4) , 并配上了解说:传统绘画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而立体主义则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再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就创造出了新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颠覆了传统艺术, 震惊了全世界。动态化的创作过程的解构, 较好地助力于学生对立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2) 板书提炼法。在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了总结, 并辅之于板书:立体主义先将不同角度的物像进行分解 (板书:分解) , 再重新组合创作出新的形象 (板书:组合) , 一分一合间想象和创意就此诞生了 (画一箭头, 直指课题) 。清晰的板书框架图 (图5) 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核心概念。

二、探组合———玩中探赏中探画中探

立体水墨头像的创作需要观察, 更需要构思。上环节中, 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感受到了同一头像不同视角的独特的美, 但这还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 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这才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借学具, 玩组合

全国美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徐军老师善于打磨教学具, 他曾有感而发: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 并转化成能力, 从而真正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本课中, 教师也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1) 小“魔术”———你们看我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脸型和五官的组合, 此组合与传统的表现方法比较接近, 学生容易理解, 所以教师没有大面积铺开, 而是采用了“个别演示, 集中观看”的方法。教师提供了一份能够分解和组合的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 (图6) , 分别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学生对组合游戏很感兴趣, 但还是不敢随意改变五官固有的位置, 不敢进行超乎寻常的大小组合, 不敢将正、侧脸型进行错位组合等。针对问题, 教师适当介入, 进行演示示范:瞧, 我们还可以交叉重叠、大小组合和横竖组合,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更有趣, 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呢?学生不禁频频点头, 哦, 我们还可以这样组合呀!小小“魔术”, 使学生们在直接或间接体验的过程中对组合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拓宽了组合的思路。

(2) 大“魔术”———我们一起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头像的分解和组合, 据先前教学经验分析, 大多数学生不敢打破规则的脸型 (如圆形、椭圆形等) 的束缚, 只敢在上面进行小范围的不同角度的五官的组合, 或者是正负脸型的组合, 创作的作品大同小异。如何组合出更富有变化的立体头像造型呢?教师通过深入阅读大师作品和多次的实践尝试, 发现只有彻底打破脸型固有的形状, 进行一种“破坏性”、“不规则”的组合,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破常规的束缚, 拥有无限的创意。于是教师利用画图软件, 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具———解构好的“三张不同角度头像”的碎片 (图7) , 鼓励学生将碎片依据头像的基本构造 (由眼睛、鼻子、嘴巴构成) 进行不规则的组合, 并进行展示。随后, 教师对小魔术师们进行了采访, 听听他们的创作心声:在创作中感觉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组合?学生边笑边说:哈哈, 太好玩了, 我们组将这四块不同的形状进行一个组合, 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头像, 上面既有正面的眼睛和鼻子, 还有侧面的眼睛和嘴。瞧, 这只侧面的眼睛都瞧到天上去了。教师马上进行鼓励:真是有小毕加索的风范呀!向你们学习!在利用软件实践体验中, 学生大胆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束缚, 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对立体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观作品, 赏组合

上环节中, 学生组合的作品开始变得大胆、奔放,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组合随意, 缺少整体的美感。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二次阅读大师的作品, 呈现两幅对比图 (图8) , 组织讨论: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 认识到左边的作品明显优于右边的作品, 有的说“右边的作品太乱, 都不像一张脸了”, 还有的评价“左边的作品虽然很夸张, 但组合得很有秩序, 整体看上去还是挺美的”。教师马上追问:那我们的作品还可以怎样调整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提炼出“交叉”、“重叠”、“错位”等组合的关键词, 组织学生对刚才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活学活用, 提高了组合的美感。

3.用线条, 画组合

中国画线条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 能帮助学生将组合好的小稿转化成艺术作品。在创作前, 教师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孩子的正侧面头像, 并对头像进行了一步步的分解和组合, 创作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 (图9) , 并配上了文字“我是不是也很帅?”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立体主义造型的魅力。紧接着, 教师运用线条勾勒的方法进行了示范 (图10) , 在示范的过程中, 教师不时与学生探讨水墨绘画的要领:怎样控制好用笔的轻重缓急, 画出不一样的线条?怎样抓住头像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怎样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水墨线条造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积极行动起来 (图11) , 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首次融合。

三、探装饰———找变化学分割想线描

水墨画注重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美感, 和立体主义运用“块面化色彩”和“多样化线条”进行装饰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用水墨工具, 运用立体主义装饰法, 在充分彰显水墨韵味的同时能赋予传统水墨新的生命力, 促进中西艺术的二度融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立体头像的装饰美, 并尝试表现呢?这是本环节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唤醒旧知, 找墨色变化

艺术是相通的。中西绘画虽然存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但不管是用墨色, 或者是油色, 它们在深与浅、浓与淡等多组矛盾中求得的视觉性效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 教师将大师的彩色作品转为黑白作品 (图12) , 并组织观察讨论:毕加索虽然是西方绘画的代表, 但他的作品中也蕴藏了神秘的中国画符号, 你发现了吗?学生有一定的水墨学习基础, 很快便运用旧知解决了问题:大师作品中“黑白灰的变化”与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是绘画无国界呀!

2.欣赏构成, 学块面分割

毕加索大师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革故鼎新的开拓力和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但一幅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奇思妙想, 更需要有懂得欣赏这些画面的知音。本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进行别样的欣赏。

(1) 品味构成之魅。毕加索的立体头像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但这种美感需要学生静下心, 慢慢地去品味。教师出示一幅成品图和一幅半成品图 (图13) , 请学生比较、讨论:在脸部装饰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议论开了, 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声:为什么要画成一块块呀?都变大花脸了!教师引导:请猜一猜, 大师为什么要这么画?学生猜想大师可能是想玩一种新的装饰游戏, 想跟别人不一样。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基础上, 追问:你觉得他脸部的线条乱不乱?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脸部分割线条虽多但不乱, 而且分割好的块面有的小, 有的大, 富有变化。更有甚者, 发现侧脸上的分割线以横线居多, 而正脸上的分割线以竖线为主, 使观者一眼就能清晰的看到不同角度的脸。原来块面分割还能产生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呢!

(2) 表现构成之美。教师顺势利导, 请学生上台试试:先进行分割, 然后画上不同层次的墨色, 通过块面化的墨色使人物脸部产生变化。通过构成欣赏, 尝试表现, 学生对大师画面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美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提炼元素, 想线条描绘

大师除了运用块面化的墨色进行装饰, 他还喜欢用多样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继续装饰, 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图片 (图14) , 设问:这两幅作品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运用了什么绘画元素进行装饰?在学生概括提炼出“线条”这一绘画元素后, 教师再问:运用了怎样的线条?为什么能使画面产生了浓淡的变化?学生对线条的并不陌生, 简单观察后便发现:画面运用了直线、折线、螺旋线等各式各样的线条, 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交叉重叠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 富有节奏的美感。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会运用怎样的线条来画?画些什么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 助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感悟独特的变化之美。

四、探创意———画一画展一展

本环节中,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开启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对立体水墨头像进行创意化装饰,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兴水墨作品, 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 真正实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深度融合, 并进行个性化展评。

1.画出创意

学生在运用“块面化墨色”和“多样化线条”装饰脸部的过程中, 如水份或用笔力度一下子没有掌控好, 便会使画面整个糊掉。为此, 教师再次进行了示范和提醒:在装饰前, 可以先运用美纹胶进行分割, 这样可以使画面的块面感更加强烈;线条装饰不能太随意, 排列要规整, 这样才能富有装饰的美感;水份要控制得当;还可以为头像配上一顶小帽子, 使其更富有生活的情趣等等。全体学生跃跃欲试, 马上投入了创作之中。

2.展出创意

展示是为了放大成果的效益。如何优化作品展出的形式, 提升展示的实效性也是教师们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之一。

(1) 拍照电子展示。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对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有典型性的作品进行拍照和记录, 然后输入电脑, 进行集体展示和简单的点评。

(2) 立体造型展示。然后, 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 将自己和作品合成了一件大型的立体造型作品 (图15) 。有的小组将组内5件作品进行了错位组合, 有的进行了横竖组合法, 还有的小组成员或半蹲或立正, 或上前或退后的进行了创意式立体造型展示。活学活用立体主义的思想, 进一步感受其魅力。

(3) 画架放置展示。最后,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了周围的画架上, 又呈现出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 营造了浓浓的水墨学习的氛围。

通过多形式的展示, 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唯有将美术教学的触角直指未来, 才能赢得传统文化及其美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而多异质要素间的互融共通必将成为未来化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广大教师的努力下,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传统中国画教学将不断地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彰显出美术对人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伯格著.连德诚译.《毕加索的成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杰里米·沃利斯琳达·博尔顿著.王骥译.《立体派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创意水墨 篇4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晕染开来, 形成灵动百态, 来体现“从有形到无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文案主题, 形象地向作为目标消费者的广告商们展现了广告宣传对于品牌塑造的作用。广告镜头表现上由代表着古代文明的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太极等意象到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和谐列车、运动、飞机、鸟巢, 以至最后扣到中央电视塔, 从时间和空间上层层推近, 向受众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明几千年的进步, 凸显出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形象魅力。基于这两个诉求点, 广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对创意表现的成功和传播效果的良好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中的运用

(一) 《水墨篇》电视广告中采用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水墨篇》电视广告动态展现的过程中, 创作者采用了众多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元素。

1. 水墨画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以墨入水中形成的水墨图景为线, 勾勒出了富于层次和动态的一系列文化元素, 很好地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宣传理念。在广告的意象选择上, 创作者以水墨晕染这种传统的中国艺术绘画手法为创意的出发点。通过水墨晕染而生的层峦万象, 借助绘画的表现手法以传达“从无形到有形”, 而这种“从无形到有形”的理念不止是水墨画艺术的精髓, 也是广告宣传本身所期望达到的传播效果。

2. 古代文明意象

在广告作品中, 水墨幻化成了层峦、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僧人、太极、武术等中国古代文明意象。以水墨勾勒的层峦以示“有形”, 以鱼跃水面成鹤翱翔以展现空间的“有界”和笔墨变化的“无疆”, 蛟龙、长城的意象彰显了由实到虚, 又由虚到实的意识形态上的广阔, 僧人、太极、武术等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 传达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广博。

3. 现代文明意象

水墨渲染由古到今, 突破时间的界限, 将和谐列车、鸟巢、飞机等代表现代文明进步的意象融入到了广告之中, 最后以中央电视塔收尾。这些意象展示了中国近年来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二)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效果

1. 采用形变的表现方式使电视广告基调统一, 富于文化特色

在电视广告中采用水墨形变的方式将各种中国特色元素进行串联, 衔接自然, 弱化了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的界限, 使整个广告更加连贯。富于动态的水墨图景, 在电视广告中营造出了深邃的中国文化意境, 形成了“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 妙在无处”的传统美韵格调, 从为广告注入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

文案“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 通过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的形式, 结合众多文化元素予以表达, 使文案与视觉相融合。广告片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对文案内容的传达做到了增效而非重复, 通过两者相互作用增大效应, 创造出第三层影响力, 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一) 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创意表现上运用的成功

1.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迎合了中央电视台的既有形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并凸显出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优势

中央电视台一直以来以严谨的媒体形象、深邃的文化氛围、政治化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创意表现上以“传播标的”为信息重点, 选取和使用中国文化元素, 用事实说话。

创意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电视传播媒体的中央电视台, 位于首都北京的地理优势, 广泛的媒体覆盖, 高度的受众认同, 深度的信息内容, 悠久的历史传承等品牌优势, 通过水墨、蛟龙、长城、太极、鸟巢等具有较高世界认知度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展现, 诠释了中央电视台的社会地位、权威地位、文化地位和主导媒体地位, 巩固了作为广告产品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流媒体形象, 同时以其独特性规避了竞争者, 并贴合了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2.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直击高文化水平的目标消费者广告商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招商广告, 其目标消费者广告商主要界定为文化程度高, 企业发展成熟的一级企业主。在诉求表现上将功能型与心理型相结合, 向消费者提供理性或感性上的利益。

广告将理性的品牌决策寓于具有美学色彩的文化元素之中, 将视觉与文案相结合, 传达以无形的宣传投资成就有形的商业利益, 以有界的广告投放达到无疆的品牌传播效果这一理念, 借水墨交融成画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色彩吸引广告主关注的同时以隐喻的手法给予其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赋予电视广告传统美学色彩, 使人印象深刻, 具有良好传播效果

广告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营造出传统美学的气韵, 生动灵逸, 制造话题引起国人共鸣。将由水墨构成的传统文化基调作为电视广告的背景体现了“以形写神, 得意忘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学特点。结合电视广告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科技相结合, 交错着技术美、时空美、信息美和符号美, 给受众以多时空的审美感受和延伸的想象, 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二)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在广告表现上仍有欠缺

《水墨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但是在其选择和编排上仍然有些许的不足之处。广告作品中过多的意象堆积, 使作品本身不够精炼。在对文化元素的选择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中“以简胜繁”的美学特点, 虽然精简的文案很好地传达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概念, 但由于为时一分钟的电视广告中过多的意象闪现, 使传达品牌概念的同时忽略了产品本身———众多水墨意象淹没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主体地位。

三、关于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中灵活运用的建议

(一) 中国文化元素的选用应结合广告产品特点和电视媒体特点

在选择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 应结合广告产品自身特点, 选用与产品形象相符合的文化元素, 表现产品文化特色或文化理念, 避免臆造联系画蛇添足。在广告创意表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针对产品的性能特点、品牌形象以及广告目的等, 适量的选用文化元素, 着重考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产品优势特点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中国文化元素诠释品牌形象、传达品牌理念, 为企业产品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由于电视媒体具有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瞬间传达、不利于深入传达广告信息等特点, 在运用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现时应深入了解元素的文化内涵, 选取直观表现力强, 便于受众记忆的意象元素, 并结合动态媒体特点将文化元素灵活的融入到镜头表现之中。广告作品《水墨篇》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 通过原本属于静态的水墨画的动画表现使众多文化元素连贯起来, 充分地利用了电视媒体的特点, 达到了颇具冲击力的视觉传播效果。

(二) 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应当准确、适量, 宜简不宜杂

在电视广告中, 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不仅仅是指对创意诉求点的意象代表, 也要求其具有的文化属性被受众所广泛认知。以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特点, 比较适合于企业形象广告和快消品广告。企业形象广告重视对企业理念的宣传, 选择准确简洁的中国文化元素, 将企业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加深企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可以深入人心的树立企业形象。目前的广告作品中比较成功的有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广告分享篇, 至于这则《水墨篇》对于央视广告部形象理念的传达如何还是有待时间来检验的。

对于快消品来说产品更新速度快、消费群体大众化,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选用多用于节日的促销广告, 这样的广告往往根据节日的变化来选择中国特色文化元素, 以迎合节日气息。在这里非常典型的代表便是旺旺食品的系列广告了。不论是哪种电视广告,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准确选择基础上都应适量使用, 以简胜繁, 繁杂的元素构成并不利于受众在第一时间提取元素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样的广告是难免流于形式的。

(三) 选取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与消费者的价值需求相一致

在广告创意中, 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心理诉求也是应用好文化元素的必要考量因素。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所附带的文化价值的需求与广告表现上所使用的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应当相一致。

在中国文化进程发展影响下, 中国电视荧屏文化出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化鸿沟现象, 这样的电视文化也影响着广告创意的表现中视觉元素的使用。文化的分化使得不同文化程度和审美需求的消费者对于广告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接受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文化元素的选择应当深入分析和考虑目标消费者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期待, 使通过文化元素所附加给产品的文化价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四) 中国文化元素使用上要注意维护民族尊严

由于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意义, 因此在用于电视广告表现时, 尤其要注意民族尊严的维护。我国广告法第七条中规定“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这要求业者在广告创作中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代表形象, 因此创作者在广告创意中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遵循中国人的民族价值观, 以免触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四、结语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在自身广告宣传上的保守作风, 灵活地使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意, 以中国的本土文化宣扬品牌形象、广告理念以及国际化的媒体特点, 吸引国内外广告商的关注。从整体上看, 《水墨篇》中文化元素的选用在电视广告创意的表现上是成功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广告创意表现的新生意象, 以其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成为了广告创作者的宠儿, 而对于如何在电视广告这一动态媒体中运用文化元素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使广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深度, 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失败的案例很多, 成功的也不少, 央视招商广告《水墨篇》便是一则创意新颖的成功作品。本文以《水墨篇》为例从中国文化元素在《水墨篇》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中国文化元素应用于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的成功与不足, 并对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对广告创作者在电视广告上正确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创意表现,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贝纳德·格塞雷, 罗伯·埃伯格.广告创意解码[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9.

[2]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11.

[3]费尔顿.广告创意与文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上一篇:语文课的五个怪圈下一篇:110米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