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教学设计

2024-06-25

《水墨人物》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水墨人物》教学设计 篇1

《水墨人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掌握用水墨表现任务的基本方法;

2、在欣赏名家水墨画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写生表现身边的人物;

3、提高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对这一传统绘画形式的持久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体验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黑色关系的处理。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直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水墨人物画。

2、出示学生画的三幅水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是水墨画的一种,水墨画讲究韵味,说说这三幅水墨人物画,哪副有韵味?

3、怎样算有韵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韵味——适度晕染

4、如何适度晕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五官不能晕染,头发和服饰可以晕染。

5、如何补救晕染过度和晕染不够的画作?

二、小知识

1、出示名家作品,验证优秀作品是否有韵味。

2、出示“小知识”,了解水墨人物画与其它画种的区别。

三、赏一赏

1、出示三幅古代人物画。从用笔、线条、浓淡、形态这四个方面欣赏古代人物画。简介水墨人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2、出示两幅现代人物画。分析不同的用笔和表现方法。

四、想一想

1、出示爱因斯旦与学生的作品。仔细观察,作者是用怎样的水墨技法来表现人物的,步骤是怎样的?

五、学一学

1、出示水墨画人物步骤图。讲解作画步骤。

2、出示教师已经画好的三幅人物的脸部。示范如何画头发(浓墨勾线加淡墨晕染、水墨晕染、勾线)示范如何画衣服。(勾线设色)

六、画一画

1、学生作品欣赏。

2、学生动笔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七、评一评

从韵味、构图、技法等方面来评价学生作品。

《水墨人物》教学设计 篇2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中国画的学习应按中国画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来进行, 这一点很重要。中西绘画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上的。西画重在对客观真实的描摹和表现自我人性的情感, 是再现型艺术;而中国画是表现型艺术, 它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哲理观密不可分, 儒的入世, 道的出世, 佛的物我两相忘, 天人合一, 使中国画关注主客观的融会贯通, 抒写灵性。

而很多考试都是以素描, 色彩等西画的训练为标准来设置的, 学生对西画是先入为主, 对中国画的了解微乎其微, 在诗词、书画、文学等文化修养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单薄。因此, 需要我们多下工夫, 充分利用平时的时间, 积少成多, 化散为整, 把这一块给补上。同时, 也要学习西方文化, 从人文背景、艺术思想、技法表现等角度和中国文化对比分析, 知己知彼, 融合中西, 有一个宽的基础, 才能更好的丰富我们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样修养深厚了, 境界提高了, 画面自然厚重了。

二、对传统人物画的临摹, 借鉴

中国人物画经过一段辉煌后日渐削弱, 这与文人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文人画的“不求形似, 逸笔草草”, 使山水、花鸟能突破形的限制而发展笔墨语言, 从一个巅峰走到另一个巅峰。而人物画受形、形神关系及相应的社会性内容的限制, 发展较慢, 但也意味着水墨人物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到了现代, 随着思想的开放和各种思潮的影响, 水墨人物再次崛起。但现代人物新的精神, 服饰及布局构图等都与古代很不同, 难以直接借鉴, 浙派吴宪生曾说:“十八描无法描出现代人的感情, 高染法无法染出现代人的造型”。

但中国画的笔墨表达的精妙, 它能使我们更快捷的掌握笔墨表达的方式, 从而在摸索中少走弯路。对经典进行不懈的学习和锤炼, 但要减少复制式的临摹, 不拘于形式、技法, 可以整体或局部临, 但临摹是为了吸收, 为创造而吸收, 重点是要使学生知道解决哪些问题, 把握什么精神。笔墨是活生生的, 是个由浅入深、逐渐领悟积淀的过程。对传统的临摹要有选择的学, 把重要的抽出来, 最主要是把握其精髓创新精神, 及其这种精神和现代生活的沟通。古代画家是以主观的认识与感受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不追求外在真实, 而追求内在的“意”、“趣”, 这种传统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对现代水墨人物画来说值得借鉴的。对于“革中锋的命”和“笔墨等于零”等美术界所争论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关注当代精神, 以启发心智, 澄清思想。

三、写生是水墨人物画造型训练的必要手段

写生对人物画来说, 涉及素描写生和水墨写生, 在素描写生上存在着较大分歧, 徐悲鸿曾提出以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真正含义是写生。素描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不是所有素描都可以为中国画所接受的, 素描中的结构素描和一些现代意识的素描, 是可以被水墨人物画吸收的。笼统的素描无法解决水墨人物画造型的一些关键问题。第一, 素描无法解决造型给笔墨留有回旋余地的问题, 好的造型应该为笔墨发挥提供可能。第二, 素描在向水墨独有的表现方式过渡时, 会造成一定的造型信号丢失。第三, 中国画独特的造型特质即会消失, 造型与笔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 把素描做为研究造型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来对待。由于长期的素描训练, 我们的水墨写生造型多通过笔墨的皴擦渲染来追求体面关系, 这种素描味的水墨写生存在于很多学生中。契斯恰柯夫体系的素描统治中国画系的基础教学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应根据专业特点来安排基础课。在低年级阶段素描写生时间不要太长, 即可向水墨写生过渡, 以后逐步实现水墨人物画的专业造型训练, 最后过渡到独立创作。

水墨人物写生需要有较强的直觉判断力和迅速的表现能力, 强调造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认识研究客观对象, 还要艺术的表现对象, 而不是照相机式的复制。要把写生和创作联系起来, 把每次的写生都融入创作意识, 去构图, 去分析画面因素, 概括笔墨语言, 而不是准确的记录式。一幅画像要感人, 形式是个大问题, 即你用什么形式来表达你的思想感情。可以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感受表现。在具体处理形象时, 有些问题还要注意。第一, 整合。通过强化、简化、规整等手段来完成, 归纳基本形状和特征, 着重提高学生整体的造型能力和画面整合能力, 把“自然形”变为“艺术形”。第二, 划分, 即划分平面上的线面的结构。画面上的起伏变化及各部分关系都依靠划分, 通过线条或线性皴擦或水墨氤氲变化表现。画画不仅要关注线, 还要关注由线围合起来的“白形”。中国画讲究“布白”, 虚实相生, 这和设计中的“正负形”是一个道理。第三, 对比。加强线与墨块和线与线的对比, 使画各部分之间在联系中对比, 在对比中联系, 心中要有构成的意识, 以便形成画面强烈的节奏感, 这样的画面才丰富。第四, 势。势是造型中各因素综合统一后的造型倾向。可根据画面需要来改变某个部分形体上原来的线条组织结构, 即为破形, 而有意识的加强这种势。水墨写生中,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技法和感观上, 打破如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准确的单一模式, 鼓励学生的个性, 基于感受可采用多种表现方法的艺术处理, 重点把握对对象的感觉和真情实感, 体现出的一种精神, 同时画面留给观赏着一定思考的空间。还有一点, 使学生认识到写生能力不等于造型能力, 造型能力还包括艺术想象和艺术表现能力。

四、强调“写”的外在特质, 加强书法精神的运用

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规律是“骨法用笔”, 写意人物画通过写形传神追求的是情趣和神韵, 有强烈的书写性, 强调把书法精神和笔法运用到画法中去, 求骨气, 求格韵。“书到高度是画, 画到高度是写”, 李苦禅的话很精辟的指出了两者间的关系。写是是画的高品质的表现, 中国水墨写意所特有的绘画性得以扩展, 在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传达出画家的主观精神和观念意味。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体会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和对笔墨技巧鉴赏的敏感性, 把握书法中的构成美和形式美, 从而吸收这些有用的养分活用到绘画中。但有些人平时不注重书法的练习和研究, 笔墨功力不够, 在表现人物时就捉襟见肘。因此, 要多加练习并体会书法精神在水墨人物画中的运用, 苦练内功, 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五、开设水墨构成课,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美术教学中, 基础课开设的比例很大, 专业课开系统性, 节奏性都不科学, 学生到毕业时候仍感觉不会搞创作, 这其实是我们的教学设置和观念引导有一定问题, 值得反思。“我们艺术教育像个肢体不健全的人, 训练写生能力这条腿特别粗大, 研究形式法则这条腿特别细小, 几乎没有”。【1】学生多能照着对象画, 离开对象几乎无从下手, 原因就是学生的整合能力

探索对现实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在舞蹈动作

创作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锡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417000)

摘要:舞蹈动作的产生,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 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目的性;而动作的来源, 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过程中, 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对现实对象的模仿, 然而对现实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是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过程中的第一步。将观察分析出来的动作有目的性的进行变化和发展, 使舞蹈动作有效的服务于舞蹈作品主题的表现。因此, 为了使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 该文对现实生活具体对象:人, 动物, 物体及植物举例进行观察分析, 这样不仅使舞蹈动作有根可源, 而且给舞蹈编导课程中的舞蹈动作创作教学构建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技法。

关键词:观察分析法与模仿;舞蹈动作创作;教学;应用

the action out of a purpose to change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dance

歌德有一句名言“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有天才。”这就是说, 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而在舞蹈艺术创作教学过程中, 怎样将这一现实带入课堂呢?为了使现实在课堂中具有直观性, 同时配合舞蹈动作创作的抽象性, 对其平时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形态特征, 动态特征, 环境特征等具体分析, 使学生学会有目的的去模仿动作和创作动作。众所周之,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 组织和美化了的具有一定情感的的人体动作。为了使学生在这一模仿和创作过程中不要范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的错误, 该文以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同时不要被生活给淹没进行不行, 创作训练太少。因此, 要开设水墨构成课, 包括形式分析和构成训练。形式分析是运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读画, 分析经典作品的艺术语言, 构成方式和创作手法, 从具象的画面作抽象的形式思考。同时, 让学生以生活的感受或自然形象为素材, 运用构成原理做点线面的水墨构成作业, 把自然空间转化为画面空间, 把人物加背景的观念转化为图和底的构成观念。这样同是学习传统, 同是面对生活, 但思考的问题和原来是不一样的。打破了模拟自然的单一的造型观, 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加强了学生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 但一定要把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在基础教学的要求、教材、工具和训练方法上进行改革。在专业的教学的技法上要体现出广博性和时代性, 同时注意艺术人格和个性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走的路更宽, 更远。以上是我在水墨人物画的学习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不管偏与正, 仅是一家之言, 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探索教学指导。

一、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巧妙观察分析生活对象的特征促进人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论起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 他们借助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 感受和行动”。[1]亚里士多德也说过,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 , 人对于模仿总是感觉到快感。”[2]

在我国古代的乐舞理论中, 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吕氏春秋, 古乐篇》:“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 溪谷之音以歌, 乃以麋革置而鼓缶之, 乃拊石, 击石, 以像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

从中所知, 对自然客观对象的模仿是先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最初认识, 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 模仿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为了使模仿在教学过程中通俗易懂, 本人对下面的自然对象进行举例说明, 以便学生在模仿中具有一定的明确性。

1. 以人为对象进行教学观察分析举例

形态特征:性别, 胖瘦, 高矮, 健康与否。

动态特征:走路的姿态, 习惯性动作, 职业动作。

性格特征:温顺, 还是粗暴, 爱好兴趣。

环境特征:生活环境, 工作环境, 人际交往。

心理特征:这个人想干什么?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2. 对动物进行教学观察分析举例 (以鸭子为例)

形态特征:鸭子属于凫禽。两条腿, 有翅膀。腹部扁平, 像只平底船, 脖子稍长。

动态特征:两脚走路。前面稍重, 有翅膀, 慢走时左右摆动, 走路时翅膀的飞会与脚步跑配合起来, 吃东西时脖子不断的伸缩。在水里面游泳时比较平稳。

习性特征:鸭子怕人不喜欢单独一起, 喜欢游泳, 鸭子喜欢扭回头, 把头贴在尾部, 然后在羽毛上擦来擦去。

整体感觉特征:活泼, 喜欢嬉戏, 胆怯, 羽毛干净。

心理活动特征:看到小溪时的那种心情, 捕捉事物的神情, 看见主人来喂它食物时的那种歌唱。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笔墨与造型的问题,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结合在水墨人物画的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教学

参考文献

[1]周京新.《话余说画》P29.《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6年1月

[2]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极其造型问题》P66--71.《美术》.2003年9月

[3]何力.《水墨人物画的写生与创作》P155.《文艺研究》.2005年7月

张卫民的水墨人物 篇3

我一直认为画连环画是一种训练基础造型能力的好方法,当代有相当一批优秀画家,其最初的造型底子便来自大量的连环画实践,尤其是一些未能接受过美院系统培训的青年人,有的就是靠连环画练就了一手熟练而生动的随手勾勒出鲜活人物的真功夫,卫民就是其中取得成功者之一。

实际上以素描入手和连环画入手作为提高造型能力的训练方式,是当今学习人物画时客观存在的两种常用模式。通过素描练习可以对物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表现,养成观察并画出物象细致而丰富变化的本领;而连环画则能锻炼快速准确地把握物象整体变化的能力。当代美术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两种方法的互补性,并已将其列入教学课程之中。由此看来,卫民随后进入水墨人物画领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些年来,通过对水墨人物画的实践与探索,卫民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这与他原先打下的比较正路的以线造型的功底有关。绘画工具的改变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障碍,他对毛笔与宣纸的驾驭,以及对中国画探索的极大兴趣与热情,为他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他选择从画小品入手,以尽快打开传统之门进入中国画境,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他的体会是:“连环画画久了,容易形成一些套路,而这是水墨人物画必须防止的弊病。画过连环画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必须丢弃连环画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培训中国画的审美观念,这个弯子转不过来,水墨画画的再大,仍然还是连环画的放大。”

卫民的水墨人物画体现了他一贯的那种自然朴实之风,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过高的期盼和要求,画画只是个人的喜好与精神的寄托,站在画桌前,心里就有种愉悦的充实感,什么烦恼都可以不去想了。”近年来,卫民常会带作品到我家,他的作品明显地继承了浙派人物画许多特色,水平变化之快,令人刮目相看。为适应时代,卫民也与其他画家一样关注新课题的研究,但他是个踏实不浮躁的人,他不会急于求成,急于求变,而是随着自己积淀的增厚顺其自然地去变化自己的风格。因此这画集既可以说是他前一阶段实践探索的小结,同时也是他艺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传统的中国写意人物画其实并未像山水花鸟画那样得以最充分发育,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当代的人物画家们留下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应是人物画家们未来演进的前景所在,希望卫民能在其中探索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方位。

《水墨游戏》教学设计 篇4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前面也接触了一些水墨绘画,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水墨方面的知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所以有必要学生对国画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无论学生的尝试效果是怎样的,教师都要对他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带到水墨涂抹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水墨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

我国的水墨画与其他的画种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由所运用的工具和材料决定的,随着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及线条的粗细在宣纸上产生丰富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笔墨趣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水墨画中随意发挥、变通,就能更能体现学生童趣的一面。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能学会控制水分,并能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

3.通过欣赏及表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的游戏中体验笔、墨、纸在水墨画中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魅力。教学难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

教学过程:

我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讲解了“中国画”、“水墨画”、“墨即是色”和“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然后指导学生依次进行调试,这样就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示范了毛笔中锋和侧锋的运笔,让孩子们大胆挥毫,完成作品。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学生正应该从技能技巧的学习中了解中国画的传统文化。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习美术,重点是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美术技能技巧的层面发展到学习美术文化的层面。小学生重点是从课堂学习中了解我们的美术发展史,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特别是国画的教学。

增强儿童美术的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地创作,一直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孩子们并不情愿很规矩地很用功地去学习美术,而喜欢边画边玩有意思的美术活动。你这样把一种艺术样式通过孩子的手,变成了一种有趣味的别样的艺术形式,学生们很喜欢。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们学习,兴趣应是重要的。

在三年级的水墨游戏教学中,我有目的先演示中锋、侧锋笔法。再示范墨分五色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可以自己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也可以结合自己分析课本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节课的练习,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中国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按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同学所创作的作品,虽不能表现得很熟练,但大部分的作品都表现的很大胆。

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我体会美术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因为它是使学生获得技能营养的好时机,教师的演示作用,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没有技能技巧的自主探究是低效的,甚至是空谈。

水墨动物教学反思 篇5

第一,对构课的认识不够深入。比如课前的互动没有更好地为上课内容服务,把提高学生自信的内容换成让学生做做动物的动作,回忆并表演个别动物的特点。这样既通过肢体语言以及口头表达来达到激发学生绘画动物的兴趣,调节了课堂氛围,又为之后更好地想象创作埋下了尤为重要的伏笔。

第二,对欣赏的内容把握不够侧重。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很宽泛地提到了很多的水墨画元素,比如留白、写意、想象,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讲授。倘若就深入结合运笔和用墨两方面的知识内容展开学习,并且尊重孩子的视角,倾听孩子的观点,关注孩子的理解。从学会欣赏作品变为“我”会欣赏作品,既深入落实了教学内容,到达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判断能力。

第三,对展评的解析不够多元。在最后的作品展评环节,设计了墨色最丰富,构图最和谐,运笔最轻松三方面进行学生点评。尽管在点评的方向是给予了具象地引导,是否可以在这基础上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评价时还需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引导学生,在肯定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评价活动使学生掌握对作品的欣赏与评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启发学生情感创造为突破口,力争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这是本课最值得我欣慰 地思考课本身,使其挖掘得更深入,让课平常但不平凡。

水墨动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学目的:介绍动物——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水墨的韵味。

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展开,由欣赏名家的作品,体会笔墨的韵味,让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欣赏法、探究法、互动法。教学重点:金鱼造型关键头、胸腹和尾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中锋侧锋用笔,笔墨浓、淡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中国画材料

学具——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

1视频《水墨画》1分钟

2、名家名作(动物类)——欣赏

3、这些作品都是用什么来画成的呢?(水墨

宣纸)你们还知道中国画著名画家说几个?

4、墨分几色?

5、用实图显示出墨分为(焦墨

浓墨

重墨

淡墨

清墨)请同学找并说出

6、画与生活实际动物对照。(猫

马……)师:

师:今天我们来用水墨学画动物 出示课题《水墨动物》

师:大家喜欢画什么自己熟悉的动物呢? 生:………………

师:我们来一起学画金鱼吧!

二、欣赏分析、讲授新课

1、欣赏吴作人的《池趣》画以方幅构图,描绘了三黑一红四条金鱼,四条金鱼的体态各异,轻盈优美,十分可爱,视觉舒适,未画水却感觉满池清水。只画了少许的水草,更集中地突出金鱼的形象。画家用毛笔蘸浓墨,中锋用笔,画金鱼的头部凸眼、嘴和背,金鱼的胸腹、尾鳍和浮萍则是大笔淡墨侧锋画出来的,整个画面形象生动,情趣横生。

2、3、出示其中的一条金鱼(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浓墨哪部分淡墨)金鱼的结构(实物图片)长得啥模样(生说……)教师用粉笔画出金鱼的最基本的形体特征。

4、教师演示水墨画金鱼的步骤:(强调中锋侧锋的用笔

墨色

浓与淡)

5、同时课件要有教材的步骤

三、欣赏互动,学生作业

1、师:

与吴作人的金鱼有什么不同呢(生………………)

2、师小结:金鱼形象不同,墨色不同,构图不同,同学们在画金鱼时也可以不同。

3今天 我们来画可爱的小金鱼,(课件要有步骤显示)

4作业要求:中锋侧锋用笔,体现浓淡墨色,每一条金鱼要有变化的姿势,构图有聚散。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学生作业相互评价

应把学生的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1、2、3、应从用墨,造型,构图,创意

师小结:学生的表现,学习的效果,后续练习。再次评价

六、拓展

动物种类繁多,世界上现有动物150万种,我们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界,动物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所以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反思: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之新探 篇7

首先, 在作品内容方面, 现代水墨人物画主要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人物画作品在内容、语言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内容大致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对生活中的普通场景、片段的集中描绘, 代表人物李孝萱。如李孝萱对传统绘画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与兴趣, 他继承前代水墨革新画家的经验教训, 加之身处于一个崇尚多元开放的时代中, 可以了无顾忌地同时向各种艺术汲取有益的成分, 所以才使得他在水墨画兼容中西的探索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他的大轿车系列以现代列车这一交通工具带来的都市生存空间为依托, 通过对列车上拥挤、堵塞的现实场景的夸张描写, 集中表现了现代城市情境下的芸芸众生。画家通过主观理解运用夸张、诙谐的手法将这类题材呈现出来, 引发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另一种是通过意象中的场景传达心灵向往, 代表人物田黎明。他的作品中《路上的汽车》和《雪域净土》这两幅画作, 画家的出发点不只是以色彩的比照来加强象征的意义或虚实的结合处理来映照原生态的本原生命。在前一幅作品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将画家的矛盾得以释放, 这种矛盾是把现代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疏离感转变为具有亲和气息的家园;后一幅画作呈现出虚实相映的画面效果实际上是画家对生命本原的探问, 以及画家“物我两忘”的精神写照。因此, 画家营造了一种追求整体性的氛围, 更是画家本人在“传承”、“发现”、“创造”、“延伸”笔墨文化上一种认知。题材的丰富性和“人自身的丰富性”应是形式与本质的关系, 前者的完备并不能说明后者生命状态的充实, “人自身的丰富性”是和画家本身的人生意识、笔墨语言、形式创造紧密相联的。田黎明在生活与精神、现代与传统之间确立的坦诚而朴实的艺术价值取向。这是极难统一的两个层面, 但画家却在作品中把它们智慧地融入到生命境界和艺术境界之中。分析画作, 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形式和语言是因其坦诚而朴实的艺术取向加以定格的, “人自身的丰富性”也因此获得了生命的多元性。

其次, 在语言形式方面, “现代水墨”人物画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拓展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表达。

一、“现代水墨”人物画家对笔墨形式的拓展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 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 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附彩”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从有色发展到“无色”, 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体统。中国画色彩, 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而言。而现代水墨人物画家发展了传统的“墨分五色”的色彩体系。“墨分五色”这一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 和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家对色彩的取向, 它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 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 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 它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 实际凭籍的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 其本质是“无”和“虚”, 而又表现为“有”为“实”, 这种有无相生, 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 (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 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可以看到, 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 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 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 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

二、现代水墨人物画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用笔

传统中国画主要运用侧锋, 有些水墨人物画家依据都市情境中描绘对象的需要, 灵活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甚至破峰来表现形体。如田黎明发展了传统人物画中的“描法”用笔。这种“轻描淡写”式的“描法”表现了画家最真切的都市体验, 正如画家感言, “笔墨的境界可以化解人的忧虑, 是因为笔墨可以叙述人对生活的态度, 传达出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方式, ……我在自己的画中想表现出人是自然、自然是人的感觉。”田黎明对传统的笔墨语言、形式结构进行了新的改造与探索。他摆脱了传统的人物画作画模式, 强化了水墨本性与没骨法的发挥和运用, 使画家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精神空间和生命力度。

总体而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之树上的奇特之果, 是浓缩了民族历史的人文景观, 是生活方式的熔炉, 是信息传播和时尚流行的源泉。城市也是现代社会的浓缩, 中国画的现代化, 从语言上讲, 是笔墨传统的现代化。绘画须贴近时代才能反映所处时代人的思想感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写意人物画亦是如此, 而画家是有时代意识的创作主体,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 必须将传统性和当代性融于一身。因此, 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艺术精神是一个不断演进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发现。

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 伴随中国传统水墨语言发展历程, 中国画如何突破传统, 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形式。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们在继承传的基础上对水墨人物画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探索也是多元的:有人将写实性融进写意人物画;有人将色彩语言大量引入水墨之中;在此方面的种种探索, 无论结果如何, 都是十分可贵的, 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而现代水墨人物画致力于当代社会基础上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新探索。这种新探索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 使得现代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的进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当下中国画转型中独树一帜, 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传统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现实关怀,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毕继民著.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2]杨恩坏.艺术史.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郭怡骔.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田黎明卷.华艺出版社, 2005年出版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6]何三坡.东西艺术之前途—艺术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7]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让水墨人物画舞动奇迹 篇8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舞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水墨人物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通过对水墨人物绘画的鉴赏和学习,对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专职美术教师,我深知我更加有义务为学生开启这扇国画的艺术之门。因此寻找符合这个年龄段特点的题材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对孩子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当务之急。

一、自主学习,让教学情境化

1.身临其境,让观察更深刻

六年级的学生学业渐渐繁忙,课余时间总是来去匆匆。没能好好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更没什么机会参观美术展览。所以让学生能自主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校每天早晨除了做广播操以外,还另有一套校园集体舞。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早操时,记住一个舞蹈动作,发现与平时站立有什么区别?通过校内外的欣赏观察,学生们获得了舞蹈动作的整体印象,相信在后面的表现才能更加的入木三分。

2.亲身体验,让感悟更深刻

舞蹈动作定格时间很短,即使看了舞蹈,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画。所以到课堂内,继续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动作定格,让学生分解成静态的动作。了解跳跃、踢腿、弯腰等动作的动态规律。首先让学生自由摆,其他学生分解动作,再模仿叶浅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模仿者感受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动态的精准。通过模仿,体验身体每个部位的动态特征,从而感受舞蹈时的情绪,增加观察的深刻性,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3.分析引导,让创作更灵动

舞蹈动作之所以优美,离不开舞蹈演员柔软的身姿,还有难以捕捉的瞬间的腾空动作。这些动作我都拍摄下来再以照片的形式呈现了大屏幕上,让学生发现这些动作更具动感,让他们的动作舞动起来,让画面舞动起来。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叶浅予的作品集,近距离感悟大师的水墨人物作品,让学生提高眼界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大部分的学生对毛笔都不是特别的熟悉,使用起来不灵活非常拘束。所以我在工具上不再拘泥毛笔,水粉笔、刷子、手指……这些工具都让他们尝试在水墨人物中使用,果然学生胆子也大了,不再小心翼翼不敢动手。

二、循序渐进 让内容梯度化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定三种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

1.第一梯度:玩水墨,重体验。

玩水墨,重体验指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水墨画的乐趣,激发学习水墨的兴趣。

这一绘画大大降低传统的技法要求,只要求学生能熟悉画材及特性,并能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后进行大胆的尝试与表现水墨人物。六<1>班的学生基本没接触过水墨画,并且兴趣不高涨,通过玩水墨培养学习水墨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第二梯度:品水墨,摹人物。

这一目标学会欣赏水墨人物画,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增加绘水墨画的成就感,从而提高水墨画的兴趣。

叶浅予舞蹈人物用传统中国画水墨笔法作画,绘出舞者的动态和神态,并努力达到“神情动态”与“笔墨意韵”的高度统一,以展现出舞中人物和歌舞艺术的神韵之美。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欣赏分析大师作品的动作特点。向大师学习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六<2>六<3>班的学生因水墨运用较少,不知该如何表现,但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不满足于随意涂鸦,通过模仿可增加学生学习水墨画的成就感。

3.第三梯度:习水墨,创人物。

一切准备停当,着手创作。

通过欣赏叶浅予的舞蹈人物了解各名族舞蹈艺术,结合观察校园舞蹈特征,掌握一些基本的水墨表现方法大胆创作水墨舞蹈人物。有些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有接触过水墨,对基本的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了解,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新鲜和喜悦感。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表现风格。

三、乘胜追击,让评价游戏化

1.作品评价游戏化

欣赏、品评国画作品,是对国画作品的品味,想象,理解,情感,体验和赏识的审美过程,是人类高级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一些小游戏,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形式极其意味进行充分认知和体验。

学生收集资料和参观访问后,笔者特地安排了一系列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欣赏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大师的作品。如在《画家林风眠》一课中,向学生介绍林风眠的生平事迹及艺术人生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游戏的环节:(1)“假如我是林风眠”。邀请几位准备好的学生扮演林风眠,接受其他学生们的采访,大家觉得很有趣,对大师作品中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争着提出心中的疑惑,如为什么您的很多画都是彩墨交融?为什么您画的构图都是以正方形为主的?为什么您的落款只有姓名和印章呢?您的《琵琶仕女》衣裙上的设色、点彩怎么这么逼真这么特别,是用什么笔触画的?您的《宇宙锋》,把赵高与女儿对峙,画作一丑一美、一黑一白的对照,把赵高的形象以脸谱的形式表现,当是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几位“林风眠”就这些问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地方不完善,教师适当的补充,教室里的气氛可热闹了!(2)“像林风眠一样”。欣赏完林风眠的作品后,引导学生运用画家的一些创作手法尝试创作,学生们跃跃欲试,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创作中去。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想法表现在画纸上,有好多作品构图、用色大胆创新。他们运用林风眠的绘画的特点运用在画水墨人物画中,画面就更生动了!

2.作业评价游戏化

学生自我个体评价,同龄人相互之间的作品展示评议,能消除他们对艺术表现的陌生感。运用“夸一夸,猜一猜,试一试,选一选“等游戏方法,让他们在评议过程中交流各自创作的发现和经验,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欲望。如在《戏曲人物》一课中,启发学生:①夸一夸:作品创作中,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在创作中,自己发现了什么新办法?用了哪些用笔方法?②猜一猜:这位同学画的是哪位戏曲人物,扮演什么角色?他最想表现什么?③试一试:能给这副作品取个好听的题目吗?看看谁的题目最合小作者的心意?④选一选:作品拍卖会——拍选最佳作品,和自己最喜爱的作品留个影。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学会自我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此次水墨舞蹈人物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因为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力的差异,作品中线条忽粗忽细,人体比例上失调。但正是这些原生态的表现形式,给我们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或许这正是我们所追寻的一种少儿水墨画的真正乐趣所在。尽管水墨舞蹈人物画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一切都以学生为主,学为中心,多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表现力,总会获得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国画是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因为麻烦因为难而抛弃国画教学,相反,应该不断发展国画教学。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多思考、多探索,以便让学生充分体验水墨舞蹈人物画的学习乐趣,为他们今后能传承中国画的精粹奠定良好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学,邓福星主编[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5页

【2】中国美术教育,尹少淳《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对立统一》[J].2009,第4期

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9

在让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请幼儿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让幼儿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我再示范怎么画青蛙,要求幼儿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并表现出青蛙在什么地方。当孩子们开始绘画的时候,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有的蘸的墨太多了,化成一团,有的蘸的太少了,线条很干,有的画的太大了,有的画得太满了,等等的问题,让原本很美的一幅作品变得那么糟糕。

由此让我想到,孩子们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太少了,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尽管老师交代要求的时候说过,蘸的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画面上不能画得太多也不能很小,但什么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根本体会,只有*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触吧。

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背诵溪边。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试论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基础 篇11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造型基础

绘画是造型艺术,在绘画的众多门类中,都有其自身的造型规律可寻。例如:雕塑、油画、版画、国画等等莫不如此,它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之范畴,只不过各有其自身的造型特点而已。然而水墨人物画也不例外,有它自身造型规律,水墨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方法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水墨勾线为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就是原始人类以狩猎、舞蹈为题材的绘画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从史料来看,在春秋之前便有关于帝王贤臣等人物肖像的文字记载。至汉代,帝王曾专辟凌霄阁陈列历代功臣画像,以示表彰。由此可见,古代人物画体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功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勾线填彩和水墨两大类。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历史上名家辈出,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

五代、两宋的绘画大多继承唐代的风格,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而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减笔画派,开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先河。直到清末海上画派的出现,才一改人物画死气沉沉的局面。其代表人物当推任伯年。任伯年的水墨人物画技法全面,造型准确生动,直取人物的形神,为20世纪的写实人物画开创了新风尚。

纵观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别是100余年来,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收西方绘画的技法,观念,被西方绘画所激励、启发、在时而超前,时而回归交替互换中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水墨画人物画创作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更加尊重艺术规律,更加关注社会,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融会中西,张扬个性。创造出当随时代,优秀的写意人物画。这些年来由于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形式内容等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造型因素也异常丰富多彩,但是毫无疑问,水墨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的,以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评价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和爱憎。但是,对于造型研究的退化正是传统绘画的失落,无凝这是人物画致命的内伤。今天,我们把更多的关心给予造型研究,这就非常必要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础造型有可能是丰富多彩,手法多样的,但我以为最主要的造型不外乎有两个方面:

一、素描、速写的功能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6年,徐悲鸿在一篇演说辞中说:“研究绘画者之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他在另一次谈话中又提到:“素描在美术教育上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自此以后素描课就逐渐进入了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课堂。成为造型学习之必修课。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都采用前苏联、契斯卡可夫的全因素素描教学体系,尤其注重物体光线明暗的反映,作画时铅笔削得非常尖细、线条排了一层又一层,,甚至一个指甲上面也要分出反光、高光、明暗交界线等等,无可非议,这种全因素的素描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人才,但这一体系确实有它的局限性,片面性的一面。如果用此法去应对所有专业的训练,那就未免牵强,各专业应有各专业不同的训练目的才是。如工艺专业重点是提高设计能力,应以设计素描为主要方向。雕塑专业应以结构、体积为目的,而中国水墨人物画则以线为重点地进行训练。因为线是中国人物画的灵魂所在。

人物画家,尤其是水墨人物画家要提高造型能力,最好是老老实实地学点素描的功力,大凡有成就的画家莫不得益于素描,只是学什么样的素描,依个人之见解不同选择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说,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素描更接近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易于融合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当然这种线的表现是更难的,它不是一个死的轮廓线,它要求同样充分表现出物体的空间体面关系,结构关系,整体关系以及画家对物体的强烈感受,近代写实人物画家之所以能突破传统的窠臼,正在于吸收了西洋画造型的训练方法,近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繁荣与辉煌,素描功不可没。凡有过实践的人都知道,写实人物画不易,水墨写实人物画则更难,需要做更多的功夫;首先是要具备相当的造型基础,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大量的素描,速写和创作练习是少不得的,很多人水墨人物画画不进去,多吃亏在造型不过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诚然,中国水墨人物画有它自己本身的造型要求;它对以线表现的要求是极高的,它要求用线表现出物体浑厚整体的内在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追求其表面效果。

人物素描写生要画出其模特给你赴面而来的气息,要画出不同人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当然,这里有一个观察问题;画素描,说白了最终就是一个观察问题,只有正确地观察才可获得较准确的形象,在此,整体观察是极为重要的,这话说起来似乎简单,但做起来并非易事,因为整体观察是一个画家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画一组人并不是每个人的相加,而是当作一个人去画才行,当然说整体不是不要局部,这个局部却必须是统一在整体之中的,再比如说,当我们画人物头部的时候就应下意识地去看一看脚的位置,与此要始终对自己的眼睛处于一种怀疑的态度,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所画的结构轮廓线,使自己的观察趋于更加准确。总之一切都要从具体模特的具体形象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力避概念化、主观化的习气。平时要尽可能地多琢磨分析西方大师的经典素描。尽管这些作品所处的时代、人种和我们不同,但它会使我们收益非浅的。与此同时,应经常不懈地坚持画速写。速写既是收集创作素材的宝库,又是基本功练习不可缺少的真功夫,作为一个画家速写应伴其终生,硕果累累。而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心血来潮。如要画得好就得画得多,但画得多又不等于画得好,但量的积累是一个首要的前提,只有量的积累才可有质的飞跃。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属于技法和手段方面的层次,然而培养一个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技法两者的结合,却是基本功的重要方面。绘画只不过是借形象来抒发感情罢了。基本功的技巧和情感锻炼,往往将影响到一个画家以后的创作道路和方法。

nlc202309012020

二、笔墨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血肉。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审美特征,形式特征。“艺术在本质上会有民族差异性,艺术品永远存于它所属的民族中。”[1]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笔墨也是几千年以来我国画家领悟儒、道、师法自然,造化于心所得出的宝贵遗产。“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当然对待笔墨的态度是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扬弃的一面。全面扬弃便沦为民族虚无主义,全面继承,将变为泥古不化,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就是这个道理。试想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之智慧结晶的优秀传统,我们岂能一概否定,这不是冒傻气、迂腐吗。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笔墨赋于时代精神,从而使其发展。

中国画的造型是有别于西方造型手法的。中国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2]。因此脱离笔墨是难以充分表现中国画的。中国画笔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应该说,笔墨是以一种形式构成的形态而存在。一方面中国画的笔墨以书法艺术的贯通综合为据点,在用笔墨造型过程中要比抽象更定于明确的内容蕴含,更具有文化性和历史特征。另一方面,中国水墨人物画之笔墨,又不像西方的画法从客观的极端具象写实发展到主观的极端抽象,它从来就是画家主体与客观物象的融合。笔墨的最高要求就是体现物象的精神气韵,表现物象的生动与精妙,同时又表现画家的主观情趣与意图。因为笔墨既要表达物象的情态、形象,所以笔墨要能“应物象形”,笔墨又要抒发主观情思,意趣、气势、风采,所以笔墨要逸兴,两者浑然一体,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难度笔墨造型技法。写意画应该是使画面的形象更传神,笔墨更洗炼,达到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的效果。这就要求作者胸有成竹,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心手相应的造型基本功。就是说一是形象思维能力,二是笔墨基本功。写意的画面和形象,来之于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它既要求对形象神和形的充分把握,又需要表现技巧的充分保证。

总之水墨人物画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造型问题;二是笔墨问题。两者要能很好地结合实乃不易。但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水墨人物画家要首先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一切从人的生存和现实出发,以人为本,而不是从观念和形式出发,与人民生死与共,从挖掘人物的本性出发,对现实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才是最为紧要的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磨炼出扎实的内功修行,才能画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

参考文献

[1]——德·施莱尔玛赫《美学讲演录》,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郭熙《材泉高致》.

《水墨人物》教学设计 篇12

一、积累创作素材

黄胄认为, 作为画家, 速写本应当随身携带, 千万不要用照相机来记录现场, 对于画家那就要踏遍天涯海角, 石涛坚持“搜尽奇峰打草稿”, 所以黄胄平时留心画下人物的一举一动, 并不无道理, 因为谁都知道, 他没有去过任何系统的专业学校学习, 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绘画训练, 几近二十年的写生经历, 涉险接触国防前线, 翻越青藏高原, 天山南北, 走过八百里秦川, 把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新疆、大西北、川藏一线, 并融入到海南地区的军民生活中, 他所画的速写的数量无法统计, 积累的速写素材广泛无比, 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还常画常新。

黄胄先生作为水墨人物画大师, 更加明白速写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黄胄的绘画之路都是从点点滴滴的速写积累中开始的, 他说过:“一幅好的绘画往往是由一张好的速写发展而来的。”如果仅仅看几张照片, 不经历速写取材, 就急忙去做一些创作, 效果不言而喻, 这样不仅仅是画的好与不好的问题, 有时更会闹笑柄。所以, 黄胄总是浸泡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创作的素材, 有时候黄胄翻看自己十年前的速写作品, 还能从中找出一些创作中需要的形象素材, 竟然也会有可取之处。他竭尽所能地将生活中鲜活的人物事迹捕获到他的创作素材的资料库里, 丰裕了其创作主题、人物形象的类型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 这样在创作之时, 各种灵感、形象、构图便呼之欲出, 提取时轻车熟路, 不显得呆滞生硬。速写对黄胄来说多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生活的记录, 是对其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营养补给, 创作活动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激烈碰撞, 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展现。速写它是一座桥梁, 拉近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二、丰富笔墨语言

1、突破传统, 创新笔线语言形式

黄胄基本采用速写中的用线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擅长近似于放纵的、奔放泼辣的笔墨表现独特的画面感受, 在强化人物具体形象刻画时去掉素描中的体积明暗的处理, 去掉用水墨作为体积表现的生涩手法, 只有在关键的结构的地方稍加皴染来体现体积感, 这既不同于北方画家淡墨皴擦来表现结构, 也不同于南方的画家的没骨加上色彩渲染, 更有别于古代那种不讲求形似的大写意画, 在水墨的处理上更加圆熟有力, 他将速写中要求的准确的造型和放情挥洒的写意笔墨相融合, 达到形似神足而气韵佳的和谐统一, 突出描绘对象的生动性和笔墨的流畅性, 最终将不断寻找人物动作神态的速写方式——“复线式”转化成为了表现水墨人物画形式语言。读黄胄的画, 总有一股强大的气流从画面中喷薄而出, 有人说黄胄的画有着强悍的气势, 多用阔笔粗线、复线、浓墨和重色, 用线迅疾, 肆意飞舞, 线性长短交替自由流畅、干枯交融跳顿, 简洁明快、一气呵成、连贯洒脱, 结构处多用直线, 衣服等多用辅助的复线, 稍加明暗凹凸, 富有激情和张力, 气势逼人。

2、《维族舞》中的笔墨语言

以《维族舞》1为例, 是复线运用而产生的特殊画面效果的典型代表。作品描绘的是一位美丽的新疆维吾尔族的姑娘正随着的四个乐手的伴奏音乐翩然起舞、裙袂飞扬场面。画面特写姑娘一个侧身的舞蹈动作, 用很多根长而曲的线条, 这些大量的复线穿插充分表现了一个舞姿向下一个舞姿转换一刹那的臀部扭转的动作, 让观者感受到了姑娘跳舞时裙子随形体高速旋转的动态。仔细观察, 这幅画中跳舞少女的上身和她身后伴乐者看上去像是静止的, 但是占画面四分之三的都是以飞快舞动、纵横交错的复线线条来突出跳舞姑娘的身姿, 维族跳舞姑娘的裙摆上多使用复线, 表现出衣裙似纱的质感。复线用笔大胆豪放, 泼辣伶俐, 活泼生动, 旋动飘舞, 欢快的音符呼之欲出。跳舞的少女头上戴的帽子、披肩用重墨湿染, 凸显了皮毛的蓬松、厚重的真实质感, 在绚烂交织的线条中透漏出独特韵味。画面中画了很多的复线, 先不管准还是不准, 感性之余多画几笔, 最后一定有一笔是有用的。反过来说这些复线可不是一堆乱线堆放在一团, 而是具有精神和情感意义的线条, 是对画面生动的渲染, 进而烘托出欢乐的气氛, 这便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新疆维族人民泼辣奔放、活泼健康的性格。

三、强化情形统一

1、主线造型, 辅线造情

形神兼备、情形统一是中国画美学传统的精华, 但是又要强调造型的准确, 又要表现画面神韵和个性情感, 所以很多画家在这个问题上总是左右摇摆, 不是“取神忘形”就是“得意忘形”。这正是中国画精神强调的“真实不虚, 气韵自足。”。黄胄的艺术不是所谓“娱乐”, 他是将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喜怒哀乐通过绘画的方式传达出来与民共享,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格外喜欢黄胄人物画的原因吧, 他总是满腔热血地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营造快乐的气氛, 将普通人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美。

黄胄从多年速写经验中提炼的用线技法恰恰解决了情形统一的问题, 特别是他的“速写复线”形式, 他的用线特点完全脱胎于他扎实的速写功底, 若是没有扎实的人物形体塑造的功底, 任凭他有万般激情也难以流注笔端。黄胄认为他的“复线”线条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感性在于他能抒发自身情感和表现人物的情感, 理性在于它是对造型结构的修饰, 情感和造型的统一便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黄胄绘画“主线造型, 辅线修饰”, 其实有一些线条还是最后整理画面时加上去的, 也许, 有人认为这些“复线”是没有用的, 可是这正是黄胄用线的与众不同, 他的线条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动情之时从心灵迸发的情感之线。中国画一向是追求形神兼备, 创作时一定要饱含激情, 黄胄常说:“绘画就类似于篮球赛, 要经过激烈的争夺, 把球投进去才有意思。如果一味追求进球, 那就立定投篮好了, 即使球都投进了篮筐, 似乎没什么意思, 也没什么精彩的画面值得回忆。”, 所以黄胄认为作画要用真情实感, 要对画面注入热情。

2、寄情新疆

黄胄艺术和新疆这片热情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 前后有七次到新疆写生, 他对新疆的渴望甚至到达了疯狂的地步, 身患严重的脊椎综合症还一直情系新疆, 一有好转立马奔赴, 在黄胄数以万计的速写中, 新疆题材的作品比例最多, 在所有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中, 新疆人物又占了半数以上。新疆的人美、服装美、景色美, 特别的民俗风情和异域情调深深地吸引着黄胄, 这也是造就黄胄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黄胄水墨人物画的“速写复线”笔墨形式也非常适合描绘新疆人物, 他的艺术风格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速写般的复线形式而展现出来的造型样式, 更饱含着对热情奔放, 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庆丰收》6描绘的是一幅新疆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喜庆丰收的场面, 画面展现了鲜明的地域风俗特点, 新疆各族人民聚集在葡萄架下, 画面中心画着一个维族老人正和一个漂亮的姑娘欢快地跳着他们本民族的舞蹈。姑娘穿着鲜艳的衣服, 跟随在老人身后, 高举手臂, 手掌不断地由内向外翻动, 舞步轻快;老人则双手做着“棒”的手势, 似乎在夸赞姑娘跳的好;其余的人围绕着他们席地而坐围成一圈, 有的打鼓, 有的吹笛, 有的弹琴, 为跳舞的老人和姑娘伴奏,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画面整体气韵生动、情形统一, 一派热情欢快的气氛呼之欲出。

四、结语

速写是黄胄艺术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根本, 长期的速写锻炼, 形成了其独特的“复线”形式特征, 在他进行水墨人物画创作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用速写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 突破性的把速写技巧娴熟自然地运用于水墨人物画形式语言的表现, 形成了独特的笔墨形式语言。黄胄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常年扎根在基层进行速写, 不拘一格的性格、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他。速写成为他收集创作素材的工具, 他还将精致的造型和肆意洒脱的笔墨线条结合起来, 使线条流畅活泼、轻快奔放并充满感染力。黄胄能够突破传统笔墨的束缚, 真正的做到了形神兼备、情形统一, 创造了一种具有哲学形式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郑闻慧.黄胄研究文集[J].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09.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05.

[3]黄胄绘.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黄胄[J].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09.

[4]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益世报, 艺术周刊第45期[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47.11.28

[5]黄胄著;郑闻慧主编.黄胄谈艺术[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03.

[6]黄胄绘.黄胄作品[J].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02

[7]杨振廷.现代水墨人物画形式语言的建构[J].艺术百家, 2008, 12.

[8]李松.黄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08.

上一篇:简历中个人自我评价下一篇:学校挂职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