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形态

2024-11-16

水墨形态(精选3篇)

水墨形态 篇1

李泽厚曾说:艺术并非私人心理,它是公众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却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笔者认为,这种规则既然是公众的游戏规则,则是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紧密相连。

在当代,花鸟画不再以适应社会最高阶层的审美需要为旨趣,而是以当代中国人的人生体验与精神生活为源泉,以达到满足普通人抒情娱性为目的的艺术创造。

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审美复苏,正是工笔花鸟画在“当代化”过程的具体体现。水墨工笔花鸟形态是依靠水墨绘画语言的象征性符号和绘画语言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时代的要求下,所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当代水墨工笔花鸟形态”。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艺术语言与其它艺术形态语言一样,是艺术家为了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地方式和表达特定内涵的通讯媒介。但是,由于中国画的水墨形态语言,在构成要素上与其它的形态语言有很大的差异,使它又不同于其它的视觉语言。在内涵的表达上,“当代水墨工笔花鸟形态”是在诉说着中国人对心灵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憧憬。

第一、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出现是当代对传统工笔花鸟的创新

艺术永远需要结合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心理,也永远随着时代在变动着。而且艺术也只有在变动中才能培植出无尽的艺术样式与艺术形态。尽管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当代前景尚不清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传统绘画题材由古典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已经启动且不可回转。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对时代所具有的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技法的多样性追求和对色彩的放逐。首先,表现技法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在使用传统技法进行作品创作的同时,研究并使用了不少特殊技法。这里所说的特殊技法是相对于双勾染色等所谓一般技法而言的。当代的特殊技法表现是更注重画面的肌理效果。所谓“肌理”,就是人们用各种手段,使用各种工具材料,运用各种技巧,使画面产生许多自然或非自然的纹理。最后使画面达到丰富表现对象的质感与韵律,从而形成特有的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特殊肌理的方法有:揉纸法、撒盐法、喷色法、托印法、冲洗法、干擦法、仿古法等。其次,意向性色彩的突出表现。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运用方面,一改古人程式化、“富丽堂皇”的赋色观念,而更加注重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向来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天下一家”。人们往往是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体察一切,而不是理性。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当代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之下,也自然被带到了绘画之中,体现在工笔花鸟画中就是主观色彩的大量运用。

第二、水墨工笔花鸟形态中墨彩的表达是当代的视觉审美享受

潘人寿曾说:“色凭日显,无日即无色,色为日赏,不为日赏亦无色也。故自子无色,色自者无色,不为昔人眼日所着意者,亦无色。”道出了色彩的重要性,且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绘画也一直延续着“色意浓烈、富丽堂皇、厚重古朴”的赋色法则。而水墨工笔花鸟形态在当代的审美复苏,其中对色彩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对墨彩的运用。墨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使黑色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也是东方艺术的精神体现和包容万物的思想体现。

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出现了两种艺术形态——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淡彩工笔形态和纯水墨的墨彩工笔形态。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表现,本身就具有从传统重彩工笔花鸟画向当代水墨工笔形态的转调;而以“墨分五色”、“墨分六彩”所体现的纯水墨工笔形态,则是花和鸟在水、墨的变奏中的墨彩交响,是更具有东方情调的视觉审美享受。

元代出现的水墨工笔花鸟画,具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其代表着东方艺术所特有的美学思想,表现的清闲文静、洒脱淡雅的情调,生动地体现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自然素静、超凡脱俗的美学追求。而当代水墨工笔花鸟的审美复苏,所表达的视觉形态是当代的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新的外在体现。

第三、当代出现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原因

在当代,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审美复苏,不仅是人们的怀旧情结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也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美感的新追求。

首先、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大众的欣赏趣味通常表现为一种群体的审美意识。当代,越来越多的视觉信息,伴随着高科技媒介进入我们的视觉感官。各种文化也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交集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文化,使社会文化在各个领域呈现出繁杂而多样的状态。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家们也已习惯先通过图像来感知事物,因此艺术想象的来源受图像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觉的画家们强烈地需要寻求一种表现手法——水墨工笔花鸟形态,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更能贴近大自然的本真。

其次,怀旧情结与自然回归的精神需求。有一句话叫做“不懂得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出于中国人的一个习惯思维,就是“以史论今”。

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怀旧,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美学上,这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当现实不可能完美的时候,我们就会将触角伸向过去,用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然而,艺术领域的怀旧,可以归结为经典崇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艺术的崇拜。在中国工笔花鸟画领域,宋元花鸟画艺术是毫无争议的经典中的经典。改革开放后理智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重新思考对传统的定位问题。所以,当人们面对现实迷失、彷徨的时候,传统的作品,不管是怀旧还是经典崇拜,往往会让我们领悟到一些启示,并会给我们带来仔细思考的镇静和自信。

再次,水墨素洁的本质是人们自然本性的外溢,也是更加追求视觉美感的心灵解脱。当下人们对金钱与名利的追逐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当人们在现实生活里,身心疲惫地需要找寻心灵的安慰。这时,艺术便成为大众心灵世界的养心阁,艺术欣赏和创作便是“以感性精神娱乐的方式调剂人生,以审美快感增加人生趣味,减轻现实人生的精神痛苦,在消遣娱乐中让人能暂时忘掉人生之重负,说到底它是人的自我心理调节术。”①这时,工笔花鸟画就因它的精致祥和表现手法的优美而备受青睐。人们在花鸟造就的平静世界中找寻安慰,画家们无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工笔花鸟画这一解脱心灵、回归自然的功效呢?这就成为当代画家们思考的问题。

结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家及观者对渴望淡泊心态的追求,当代水墨工笔花鸟形态的审美,就成为了艺术家选择的视觉表达形式。用水和墨来表现色彩斑斓的花和鸟。以墨色的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为花鸟传神,表达出无色而胜有色之妙,是艺术家对精神的追求,也进一步清净着更多渴望平静的心。也使墨彩以其清纯的特质洗尽了令人目盲的斑斓色彩,留在观者和艺术家心中的是更为丰富的内容与自省。水墨是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事物表象之美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是更深刻、更充分地揭示事物纯粹之相和本真之美的特有手段。这也正是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绘画中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艺术家渴望从容淡定之心态而外化出的情感表达。

所以,由于时代的原因,当代工笔花鸟形态在设色上总体的主要采取了更为意象化的处理方式和纯水墨染色的两种表现手段。例如,用水墨工笔形态来表达竹子的莫小松,水墨染色的工笔竹子,不仅清心淡雅,也让人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墨分五彩、运化自然的空幽美感和独特的水墨的魅力。

总之,工笔花鸟画必须立足于民族的当代文化精神进行创造,用当代的文化观念挖掘古典工笔画的文化创造力,以新的方式扩展时代的思维并对未来展示其启示性。也是水墨工笔花鸟形态审美复苏的必然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37页

[2]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兰州学冈》2006年第10期第89至91页。

水墨形态 篇2

当代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的审美表现大致为以下几种:

一、画面的图式化

贡布里希认为图式是一种心理形态,是一种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活动的知觉视觉化形式。传统工笔花鸟画以比兴的寓意和追求“超以象外”的诗情化造境,构成了其精神的实质。并且在构图、设色、技法上,有一个极其完整的程式化体系。

工笔花鸟画发展到了当代,无论是在形式语言还是表达意境上,都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质。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作为工笔花鸟画的一种特殊的图式表现形式,不仅连接着观者与作品,而且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工笔花鸟画家们通过创作实践和艺术创新,努力地诉说自己对时代的感触。因此,画面也流露出了当代化的视觉因素——图式化。如何曦的《陌生》,画面上一块块透明的、规则的玻璃,错落有致地叠放在画面的下方,一只小鸟啼鸣而上。这幅作品使传统的文人画意象和当代的视觉物象信息完美地并置在了当代性的结构图式之中,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压抑之感,构成了工笔花鸟画的当代图式。

二、色彩的意象化

在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形式中,“随类赋彩”表现为“变色为墨”的水墨形态。水墨自唐代进入文人的眼球以来,就以更加主观、更加意象化的表现形态,先后征服了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画的精髓。宋元时期,结合“五色令人目盲”的观念,终于也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使花鸟画家们对五彩斑斓的描绘产生了思考。在当代,这是一个更为意向化的赋色,也是人们想通过此水墨设色来一步步地表达和追求净化心灵的过程。

当代工笔花鸟画中更为意象化的色彩语言——墨彩,是艺术家通过墨色的微妙变化,或是水墨为主、色彩起点睛作用的形式,所创作的较之“随类赋彩”更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水墨”所展现的是一个更为意象化的色彩,是一个超越事物表象之美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是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纯粹之相和本真之美的特有手段。变色为墨展露出物象的本真美,也是作者追求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另一个更深邃的精神所在。

三、视觉效果的当代化

首先,题材的当代化。当代花鸟画家们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把视线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高茜的《若屐若梨》,一个女式的窄跟高跟鞋,挂着只有几朵梅花的短枝,安静地置于一块占画面面积比例不大的小碎花布上,生活中存在的日常生活用品形象,被大大方方地摆上了画面。

其次,三维空间的进入。由于摄影技术和图片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不仅拓展了视觉体验,更增加了审美经验。在此观念下,三维空间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工笔花鸟画的画面。

再次,舞台效果在画面的运用。如徐累的《茫》,屏风把画面分割成三个空间,探出屏风的马头,似舞台上帷幕后因未开场而偷瞄观众的新角儿……以屏风代替帷幕的感觉,正是舞台效果在画面的运用。

四、形式语言的多样性

当代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的创作力量,主要是以江宏伟为代表的唯美新势力画派的工笔花鸟画为例的。创作的形式语言也表现为多样性的。

江宏伟的工笔花鸟画,是吸收和借鉴多元艺术形态的结果——既有古典情怀,亦有当代审美。他善用墨色来调和各种色彩,画面底色常用各种和谐的灰色来做背景。在灰调变化中,使绚丽的色彩通过水墨的平衡呈现出和谐的统一。这种以看似不饱和色彩的水墨视觉效果的形式,在当代带来了更多的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的创作表现形式。

唯美新势力画派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流行,,代表着“视觉审美文化”时代的到来,是通过色调来解构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达到创作视觉的唯美的创作形式。其中,代表画家高茜与雷苗,都是表现灰色调的。如高茜的《忧郁症》,以当代生活中的玻璃器皿与宠物鱼作为描绘的对象。从她的创作中,我们找寻到了心灵在现实生活中的寄托……又如雷苗,她往往喜欢把花安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通过玻璃透明的特性和水的加入,来表达物象的朦胧美,给观者的感受是“清淡中出奇趣,简易中寓深意”。她使整个画面在女性的视角下,增添了别样的情志。

五、对传统审美的回归与继承

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的审美表现,是当代工笔花鸟画对古典精神的守望、对传统审美精神回归的选择。

首先,是中西审美的和谐。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就是中国人通过艺术形式的当代化来彰显“心理审美和谐”。这与西方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和谐”一样,都是在视觉的审美形态中形成的。

其次,是画面构成语言的形式具象性。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表达是一种“心象”而不是“视像”。而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是结合了西方的绘画造型艺术语言:“从解构传统语言‘镜像’特征的现代主义‘抽象’,再到后现代抽空了语言创造和意义深度的‘物像’,并凭‘意会’和‘自觉’的精神和心理感悟,去创造画面形象、传达画面意境。从而更加具象地再现客观的、具体时空的眼见‘真实’。”1

再次,色彩表现文化的功能性。色彩作为绘画表现形式的重要视觉因子,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绘画的色彩突出了文化观上‘功能性’的特性”2,即是以心灵体验与物性把握互为因果的审美趣味和意境生成为目的的。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就是通过主观的色彩,运用比兴的手法,使观者与画面与形色之间,形成并保持着一种灵动的、性灵自由的体悟关系。

艺术永远需要结合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才能培植出无尽的艺术形态。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如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极具现实主义的浪漫情怀,从唐代成为独立的画科发展到当代,已经历了意境表达和变化的时期。它作为艺术家们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宣泄媒介。在当代多元文化审美中,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是把主观的心理与物象描绘相融通,而创造出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形象。

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是在当代多元文化审美下工笔花鸟画“当代化”过程的具体体现。是依靠水墨这一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象征性符号和绘画语言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时代的要求下所建立的“当代工笔花鸟画形态”。它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又由于中国的水墨语言在构成要素上,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艺术语言。因此,在内涵的表达上,“当代工笔花鸟画水墨形态”是在诉说着中国人对心灵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憧憬。

摘要: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水墨形态,是在当代多元审美和文化影响下精神的物化产物,是依靠画面的图式化、色彩的意象化、画面效果的当代化和形式语言的多样化对传统审美回归与继承的“当代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美精神的外化表现、是人们心灵和精神的视觉寄托。

水墨形态 篇3

一、本课题开设的初衷

我院油画专业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基础课后,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在素描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及绘画的形式语言认知都存在很多不足,不利于工作室的教学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造型的主动意识薄弱,对造型表现不肯定,不分析,不研究造型问题;基本艺术素质匮乏,对造型诸因素知识认知较模糊,没有对造型知识性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

2、部分学生虽然有学习热情,但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有偏差,只重视技巧与细节刻画等问题,习惯无谓涂改,没有认真感受形体大关系就急于细节的表现刻画,作品表现缺乏艺术感受力。

3、没有意识到基础知识的有机联系与知识性的相通性,认为素描课就是基础课,油画课就是色彩课,没有建立一个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难以发挥他们的造型表现力。

课题正是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的教改实践,与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从“易”到“难”的教学进度不同,课题的安排以知识点作为命题,提出了以绘画形式语言认知实践为目的的命题——黑白形态训练。课题强调启发学生对眼前对象中所存在着的造型基本要素如点、线、面、黑、白、灰的研究,学习如何取舍与组织画面各要素,在生活中发现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造型意识、艺术感受力与造型形式语言的敏锐感觉。

二、课题的安排与要求

设置的课题分为三个单元,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命题实践:第一单元,体会形态韵味;第二单元,绘画形式语言强化训练。如,强化线感觉、强化面感觉、强化点感觉等;第三单元,笔墨趣味与形式延伸。

课题为了让学生重视审视对象的大关系,强调感受,改变一味地追求细节的习惯,课题设计了对绘画表现工具的限制;规定课题中的绘画工具只能使用墨水、毛笔、油画笔、素描纸。以短期作业为主,画幅以16开的纸张为主。

三、课题的特点与意义

1、以知识点为命题的课题教学方式

以命题写生的方式,命题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对绘画语言进行主动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把注意力放在绘画技法技巧表现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通过自身的视觉体验去认识造型规律,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使学生养成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命题课题的方式,类似于以前我们的创作课安排,是以写生的方式进行的“创作课”,这个类似“创作带领习作”的做法,能使课堂习作学习更具主动性。面对同一个命题,虽然有范围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的挖掘反而得到了主动和更加明显的展现;对于客观对象某方面的观察反而会更细致深入,对于绘画语言的运用就会更具体和更加个性。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审视和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题虽然是命题的,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触角不同,都有个人视觉体验的独特一面。

以知识点为命题内容的课题教学方式,围绕着知识点进行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对明确,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实用性问题。学生在一个有目的性的体验后能领悟其中的含义,积累个人的视觉经验的同时又能提高艺术审美的认知;具备了对绘画语言各因素的运用与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人的理论素养与审美意识。

2、关于绘画工具的选择与限制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水墨作为课题的限定工具,因为我们希望能建立比较合理的“观察习惯”,养成一种从整体出发的感慨认知的好意识。而水墨工具的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我们达到目的。正是水墨工具的特点使得学生下笔不能迟疑,只能概括对象,无暇顾及细节;因为不好涂改,下笔就得准、得肯定,不能被动地描摹对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聚精会神快速抓住对象的大感觉。在课程的刚开始,有学生抱怨说自己不会画画了,“说工具的限制让他们没办法刻画,不知道如何深入,只能是画个大轮廓或者一个墨团而已。”其实这就说明了学生有依赖的惰性,原来的造型积累只是掌握了一些表现方法,对造型的认识是建立在“原来的方法”的信心上,当我们限制他们“习惯”,改变了“原来的方法”。他们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就像前面学生所提的“只能是画个大轮廓或者一个墨团而已。”而大轮廓、墨团恰恰是课题设置希望的结果¬¬¬——敏感的抓住对象的大感觉。可以说,水墨工具的特点是培养从整体出发的感慨认识能力的好方法;无形中就要求画者在下笔时要做到心中有形,先概括对象,下笔才能有把握;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主动感受对象,以“形态”的方式观看,而不是“物像”的观看。

从认识问题的方式看, 观察的习惯与使用表现工具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记得贡布里希说过:“显然, 艺术家只能描绘他的工具和他的手段所能描绘的东西。他的技法限制了他的选择自由。”[1]这是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谈到的一个问题, 是关于绘画工具的选择会对艺术家表现客观对象产生影响。“描绘方式的不同, 表明观察方法的差异, 每一种画法都选择了看上去似乎合理的切入点”。[2]可以说, 绘画的方法就是观察对象的“切入点”。当然, 提出水墨工具的方式并不是否定原来的素描表现方式, 原有的不足是由于认知意识的不足造成的, 并非是工具技法特点产生的必然结果;虽然学生们在使用细铅笔、炭笔等工具时容易进入细节表现而忽略整体这个原因,但这不完全就是工具决定的,主要还是造型意识的认知问题。如果是一位有经验的艺术家他就知道如何在表现细节的同时兼顾整体关系。所以,心中整体的观察方式与敏感的造型意识才是关键,这也正是课题希望通过工具的特点来达到的目的。

3、作业安排与作业幅度的作用

课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的小画幅短期作业。要在短期内使学生的绘画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达到课题设计的目的;单纯的审美意识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作业实践,只有在大量的作业中积累个人的视觉体验才能有意识形态上根本的改变。从课题的作业安排中我们获得经验,小幅作业能让学生的作画心态放松,兴趣明显提高;一幅不成再画一幅,反复尝试与锻炼,对眼前的对象充满激情的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创造。而且,连续不断的、重复的训练,可以使手和眼尽快地协调起来;进而激发潜能与灵气,逐渐发现个人兴趣点,避免僵化、模式化,有利于抓住艺术本质。而课题后面阶段要求的有系列感或以组画的表现方式的作业要求,能有助于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因为围绕着一个主体,从观察、思考、表达,再观察、再思考、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是动态的,有创造性的。课题实践证明,运用组画、系列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研究心态,能够养成对问题深入研究的态度。

结语

导师工作室的水墨黑白形态训练课题的设置是结合本工作室的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而确立的,是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的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水墨黑白形态训练课题结合了版画的黑白画与水墨绘画的一些绘画语言因素,拓宽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造型意识,充分体现当代高等艺术教育本科阶段的“厚基础,宽口经”基本要求。课题将技法训练与专业知识的审美教育培养结合,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学生在课题实践中受益明显,在提高造型表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艺术审美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油画专业性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正本.范景中译,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承德文化下一篇:幼儿文学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