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教学

2024-05-19

儿童水墨画教学(精选12篇)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1

一、课题分析及目标定位

“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是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巧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趣味性水墨画教学模式探究。其目标定位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灵活、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美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精确地指出: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审美情趣。”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也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教学法是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导行”为主线,把枯燥的笔墨技法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体验探究性学习。

2. 现代欧美美术教育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那些造型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使学生在游戏中创作。

3. 著名教育家笛上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教学法教学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自行地感受、感悟,真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4.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审美过程,注重加强主观情感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结合,使学生在事物的见解上形成各自独立的主体。寓水墨画教学于情境活动中,从而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创造表现。

三、课题实施原则

1. 可持续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外,还注意其他隐性因素的渗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和深度。

2.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情境实施的主体、情境发展的主体、情感内化的主体、创作成果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3. 主动性原则———以情境为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综合于创作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沉湎于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的艺术氛围中,并加强审美主体与作品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4. 启发创造原则———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和方式

1. 随意图鸦,变枯燥为乐趣。

这种方法较适合低龄或初学儿童。这些儿童对水墨画尚为陌生,他们一般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或线条,体现出来的常是零碎的画面。因此,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随意划动,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

2. 实地教学,变临摹为写生。

在写生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3. 综合运用,变单一为丰富。

(1)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

(2)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

4. 认识构成要素,变具象为抽象。

在《牵牛花》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到牵牛花的构成要素:花、叶、藤、花蕾。然后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单独探索表现,如藤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墨色、方向、粗细、曲直、用笔等来表现。

5. 探究学习,变“传授”为“体验”。

欣赏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传授式学习的苦涩感,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体验美、感受美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2]萧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04).

[3]倪亦将.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5,(02/03).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2

1.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少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2.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儿童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4.水墨国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光辉、灿烂、悠久的历史。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让儿童从小了解、学习水墨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学画水墨画,不能作为专门化的技术训练,更不能用成人化的一套技法要求孩子,以免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学会一些儿童能够接受的简单的表现技法,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儿童水墨画是非常有趣的,不只是水墨游戏的表现,也突出色彩与童趣的结合,更有一番韵味。

5.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差异。低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高年龄的学生,自控能力强,表现力丰富,内容与低年级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并增加难度。

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内容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等。

《儿童水墨画——青蛙》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青蛙;教学案例

中国分类号:G613.6

1.案例背景

美工课一直是幼师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作为技能课,课堂练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课堂练习需要让学生能充分掌握练习的内容和步骤。而对于教师来讲,课堂上只能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示范,不能占用过多学生的时间。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教师的示范无法让所有学生掌握练习要求,而个别指导毕竟时间有限,无法解决全部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数量和对学习知识的渴求与教师的精力出现了矛盾,这就经常导致我们美术技能课上有学生在练习时“瞎画”,课后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

针对这个问题,姚老师在本次公开课上做了一个尝试,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否能够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呢?能不能够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美工老师在技能课上的矛盾呢?

2.案例呈现

按照正常的上课流程,姚老师在理论知识的新授完成后进行了儿童水墨青蛙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开始练习。这时候,明显有一部分学生还呆呆地看着老师,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显然是将老师的示范过程有所遗忘,无从下手。对于这个现象,姚老师早就有准备,说道:“大家在画的时候可以看一下PPT上的视频。”学生一听,都充满好奇地抬头看,原来那是姚老师课前就已经录下来的一段青蛙水墨画绘画步骤的视频,由于老师在视频中和现场示范画的是一样动态的青蛙,学生一下就回忆出来绘画的步骤。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被激发出来,原来略有“迷茫”的同学也开始准备工具材料,跟着视频一起画。显然姚老师在课前准备的视频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老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辅导。练习了一段时间,甚至有同学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说:“看,老师,我画比您好!”“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可以把青蛙画得活灵活现了呢。”姚老师的表扬让班级学生顿时“砸开了锅”,纷纷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有更加投入的练习,争取能够赶上同学。

当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的绘画蹲着的青蛙时,姚老师提出:“同学们,我们来画一画跳起来的青蛙好不好?”学生们都积极地回应:“好!”此时姚老师并不着急做现场讲解示范,而是继续打开另一个视频:是课前准备好的游动的水墨青蛙绘画步骤。

“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归纳和视频,大家能不能自己练习呢?”姚老师接着问。

“可以!”显然有了第一段视频的基础,学生对于学好该内容充满了信心。

看着同学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姚老师的课前准备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十分钟。

3.案例评析

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三者一直是存在于技能课上的矛盾,老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无法关注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练习,常常导致学生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果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而姚老师的这次微视频尝试给技能课授课形式上带来了新的突破。

1、了解学生,了解教学,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而要能够很好的让课堂节奏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需要教师在課前精心的准备,既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该课程的认识,能够预设到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备课时就将其考虑在内,那么,课堂节奏将是一首完美动人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课堂内容的风景,并融入这个风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正是因为有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了解,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学的灵魂,技能课中,这个灵魂就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中。如果教师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不如就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师单一的讲授、示范中加入多媒体的使用,就如本课采用的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微视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反复播放的功能让学生可以边学边练,不断地进行修改、进步,甚至探索。而教师也无需担心课堂练习时顾及不暇,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中寻找或好或坏的典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微视频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指导,学生投入了学习激情,自然能够收获学习成果。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达到双赢的效果,技能课的效率还能不提高吗?

3、包容学生适度的“嚣张”。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绝对的赞同这句话,但是放在当今课堂中,不无道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无信心”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说出一些“出格”的话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给足学生面子,并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不仅给与学生肯定,让其增加自信,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好胜的心理,增强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抛开传统教师为尊的观念,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4.结束语

"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4

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积极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强大、持续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阶段来思考, 我们不妨尝试将“课堂导入趣味化”, 这样可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里触动学生最为敏感的神经, 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写家、大画家, 如, 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板桥“点墨成蝇”、启功先生“一笑置假”等等, 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这些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又是尚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倘若运用的恰如其分,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游戏化

画家亨利曾说过这样的话, 形象地描述了儿童绘画和玩的关系:“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这句话讲得很轻松, 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对新课程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如, 我在讲授“水墨游戏”一课时, 将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让学生在水与墨、色与彩的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 以及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之美。

“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佳的调味品, 在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从而可以激发出各自的潜能和创造力, 彰显个性。同时, 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绘画的无尽乐趣。此时, 枯燥的美术知识已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了,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活力与趣味。

三、启发引导多样化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无疑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会因为引导形式的改变而变得活跃。因此, 在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周围有趣的事, 引导他们将“身边的事”作为绘画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下周围的生活。因为只有走进生活, 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理解并加以提炼, 才能画出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生活画卷。

此外, 教师还可做一些具体明确的示范, 让其成为对学生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引导。

四、学习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中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以境激情, 以境怡情”, 能激活学生思维, 为其主体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欣赏情境、学习情境、创作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创作灵感。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和谐的创作环境中, 学生能对美术活动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保持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姊妹艺术, 有较强的相通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配以适宜的音乐, 创设出具体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提升,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整堂课不容忽视的一环, 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分析、想象、创造态度的形成。而美术评价决不是“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的纯科学, 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性, 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非量化、非确定性评价适合发展性评价方式, 适合美术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这符合新课程评价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以很好”、“非常好”、“不错”等赏识口吻来鼓励学生,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儿童作品儿童化

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是儿童水墨画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使儿童水墨画作品既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又能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既能融合少年儿童的天真与质朴, 又能不乏时代气息,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传统倾向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大多是由于引导的单一性造成儿童水墨教学临摹意味过重, 生搬硬套,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艺术的精彩与凝练, 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题材, 但我们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沉重。我们不妨尝试着将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表现技法渗透到表现中, 让画面效果抓住儿童的表现欲, 这样课堂效果也许会更佳。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5

承扬古典精髓,突破传统范式,激发儿童想象

摘要:儿童水墨画取自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宝库,又不属于传统中国画的范畴,仍应归属于儿童画的一种,只是借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一些技法的儿童画。儿童由于对客观事物有着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特殊的认识与感觉。他们的这种“特殊”与水墨画中的简练、概括、以及在造型要求上“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手法是很合拍的。对水墨画的学习,能大大加强了儿童的想象力。大量的事实证明,儿童掌握一些水墨画的知识与技巧后所描绘出的形象,总是那么朴实、天真烂漫、可爱动人。

关键字:儿童

水墨画教学

想象力

游戏

一、引言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所喜爱的绘画形式之一。水墨画以其独具的风采、恢宏博大的内涵、神秘莫测的无穷变化,尤其是它纯正的东方意味使之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要求老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所以关注和体现国画教育的人文性,我们的任务不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国画人才为目标了,而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理解中国画的基本造型特点,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为目的。而指导儿童学习水墨画,主要是以提高儿童的学画兴趣,从中掌握一些能够接受,容易表达的作画方法。让他们借助毛笔和水墨的功能来表达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儿童水墨画教学要重点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与现代”。在我的水墨画教学中,注意儿童“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先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程式化表现法,然后再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儿童化的水墨画作品。

二、实践策略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水墨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水墨画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水墨画教学它深受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我的水墨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就能使儿童的想象力活起来。

(一)游戏激趣,点燃想象

喜欢涂涂画画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激活想象的翅膀。在小学期间,儿童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处于低幼期,在小学期间进行水墨画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水墨教学也历来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临摹一直成为水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去达成,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冷却,对水墨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这种重技法轻创新的课堂教学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产生巨大的危害作用。学生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1.玩墨游戏

儿童----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加上水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水墨画以墨为主,以墨为色,因此墨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所谓之“墨分五色”古人有“用墨之妙全在于用水”之说,用墨的技巧也就是用水的技巧,水墨画就是靠水与墨的巧妙调配,产生出干湿。浓谈的变化。这是水墨画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墨色变化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要利用墨创造

图(1)

美的愿望呢?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在刚开设水墨画课时,我没有在那里大量的讲墨色、笔法、墨法,而是引导学生用一瓶墨一支笔和一碗水通过“玩墨”,“玩笔”让学生逐渐发现墨里加水量的多或少会产生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自然了解墨分五色。在运笔中了解笔法分中锋、侧峰等等。笔的运用时会产生不同的笔迹会出现例如“飞白”“渐变”等观赏感 图(2)观效果。在教学画“墨色的变化”时我也是利用玩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或点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生宣纸的特征,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我没有限制学生用什么颜色怎么画或画什么,同时也因为水分的多少或者时间的长短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更大了。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所起的作用如图(1)图(2)。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2.溅墨游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水墨画的教学上,在展现学生的个性方面我们时常会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常常让学生照猫画虎,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再现,“千人

图(3)

一面”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局面呢?在一次偶然中我发现了“溅墨游戏”。“溅墨游戏”,即拿着蘸满墨汁的笔溅一块或几块墨在宣纸上,然后让学生做发散性的想象练习。能自主地凭感觉、联想和想象进行中国画创作效果甚好。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却都能和画面联系上,让我惊叹不已(图3)。他们乐于观察尤其是观察细微之处;敢想,尤其善于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敢说别人还没说过的话。他们不再是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有个性、有一定思辩力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以与众不同、天马行空、不受他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我想,这就是水墨游戏的神奇魅力,它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儿童展现出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信。

3.泼墨游戏

简单的水墨游戏活动,启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他们开始懂得

水墨的美,喜欢上中国画艺术。水墨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画,将墨泼于纸上,进而整理加工成画的“泼”“画”结合的画法就是中国画中传统的墨法――“泼墨”。它可以先泼后画(图4)也可先画后泼(图5)。另 图(4)

外水墨画有着它独特的绘画方法,它不同于蜡笔画,可以用铅笔把图绘

图(5)画好再慢慢着色,而水墨画只能是好丑一笔过,绝对不能复笔,更不能象涂色那样把图形涂出来。基于这一点泼墨游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儿童胆小不敢下笔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我在纸上示范泼墨再让孩子们想象可以画成些什么?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儿童来尝试。这样儿童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他们的作业中可看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儿童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4.印墨游戏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总是比较难表现的一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尝试了很多方法,结果让我发现用玻璃来印画能很好的表现那水墨淋漓的山和水(图6)。由此我联想到能否可以让儿童也尝试一下印墨。于是我在教水墨鱼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把鱼画在光滑的桌面上,再用生宣去印。结果这节课的气氛和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5.接龙游戏

图(6)

绘画接龙即由不同的学生接连着画同一个对象。我们传统中国水墨画在培养儿童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总是以儿童画得像传统的中国画为满足,很少让儿童

自主感悟、创新思维和自由创作等。而我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学习水墨画,只需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让其随心所欲的发挥其想象和表现力,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形象。如我在教学《戏剧》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观看戏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再分析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 图(7)

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戏剧人物的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在四张长卷上共同完成四幅画。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画一至两笔接连着画如图(7)图(8),既比速度又比创意。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

(二)贴近生活,放飞想象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画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孩子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近儿 图(8)

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童生活并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这样就能放飞儿童的想象。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果水墨课一开始你就以传统的国画教学让他们机械地临摹你的范画的话,由于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很容易产生厌烦。这 图(9)

图(11)时作为教师的你如出示的是一则动画故事或是一个新鲜的游戏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很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水墨画艺术的意境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

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 图(10)

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

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我们也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并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教学实践中水墨画的教学内容我总是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如描绘“我的家长”(图9)、“窗前的花”(图10)、“海底世界”(图11)“春天”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变换工具,自由想象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最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强 图(12)

图(13)14)调尊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落笔,大胆表现,随心所欲地选用他们的作画工具、颜色、方式,来表达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的感受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在教学中我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提倡在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如允许学生用水粉水彩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这样儿童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儿童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我还发现可以在宣纸

上用油画棒、蜡笔等特殊工具材料来作画。例在画《鸡》时(图12)(图13),在表现了大小鸡时,材料的运用我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我充分尊重儿童的选择,这样儿童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冲水、冲色、吹墨(图14)等方法。不仅如此我还采用了非常西化的喷绘(用牙刷蘸水粉往宣纸上喷颜料)这样使儿童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寓学于玩,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创设新评价,丰富想象

教学评价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水墨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儿童心中的语言,了解儿童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能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不注重儿童情绪体验的词或句子。评判一幅少儿国画作品优劣的标准应该首先应看有没有童真童趣而不是笔墨技巧。儿童思维意识所表现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反映的应该是儿童的生活观和世界观。这样的作品如按“六法”要求也同样是“气韵生动”的。以生活题材练习代替机械的技法学习,以儿童感兴趣的题材入画让学生自由表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再适时指导,可以使他们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儿童作品的肯定会使儿童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可以放心的去作。

总之,儿童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它工具如勾线填色相比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丰富的艺术,更不能没有具备艺术素质的民众。以美辅德,以美益智,应当从儿童抓起。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

参考文献:

1.杜卫、陈鹰主编《儿童美育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之美感体验 篇6

一、让儿童亲近自然,获得美感体验

教育专家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要让孩子在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地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像力。

二、运用水墨游戏的形式,获得美感体验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水墨画教学和游戏的共同体,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我们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水墨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可以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美的感受。我们来看以下教学实践:水墨游戏——适形想象

教学过程:

1.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来画两条有墨色变化的线,好吗?

教师边示范图1:边提问:你们发现老师的用笔方法吗?

学生观察相互交流并作尝试体验。

2.大胆想象,巧妙添加。启发:你能说出图1到3中这些图形分别像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如乘号、等号、平行线、相交线、栏杆等。

追问:你还能添加成其他的什么形象吗?

孩子们大胆想象,积极发言:有的说可以添成土字,有的说可以添成路灯,还有的说可以添成飞机、铁路、窗子、葡萄架、天线、雨伞等等。

3.在水墨中倘佯,感受笔墨情趣。教师提出创作要求:运用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特点,表现你想添加的物体。画面用笔要大胆,线条要流畅,点线运用要灵活。

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辅导:启发孩子们运用更多的想象来表现;对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用笔大胆,想象丰富的孩子。

4.作品评赏。自评:介绍自己的画面,说出画中乐趣。互评:互相观摩,说说各自喜欢的作品。大家评:畅所欲言,分享快乐。

三、通过合理有效的示范,丰富美的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成熟的今天,儿童水墨画教学虽不过分强调技法的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弱化甚至遗弃技法的学习。如像上面的水墨游戏,是在学会简单的用笔用墨方法基础上,方可进行水墨游戏。因此,适量的、适当的、适时的技法传授还是有必要,而技法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合理有效的示范又是其最大直接的体现,可以丰富儿童对水墨美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我们来看上面水墨游戏的引入部分,是通过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发现用笔方法,而不是采用直接告诉他们的形式,这样的示范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去观察,心灵去感受,领悟作画的方法,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意在引导。并及时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形成正确的用笔方法,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体验。受以上有效示范的启示,孩子们能触类旁通,很顺利地感受、体验墨色变化的特点。

四、综合“看”“说”“想”“画”等多种感官形式,获取美感体验

“看”即欣赏与观察;“说”即将观察到的画面内容及自我感受进行口语表达;“想”即充分享有大胆思维的时间、空间,进行想象;“画”即充分享有自主创新的机会,大胆进行创造。以上几种感官形式往往综合运用于水墨画教学中,是儿童获取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校园里的白杨树”水墨写生中,我也是先引导孩子们用心观察,发现白杨树的美;接着组织他们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对白杨树有哪些美的发现和感受;让他们想一想白杨树的作用及曾在白杨树底下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眼观察,脑思考,口交流的思维过程,逐渐地对白杨树产生了美感。所以,孩子们在创作时,不仅表现了对白杨树所知,更重要的也把自己对白杨树的美感融入了其中。因此,他们的画面才是最生动的,最有情趣的。

五、通过作品评赏,提升美感体验

作品评赏是每一节创作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儿童塔建了展示自我,提升美感体验的平台。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畅所欲言,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首先,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谈一谈自己作品的内容及创作中想法和体验,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被认可的快乐。接着,引导他们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和同伴作品进行比较,不断发现美,并从中吸收同伴好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最后,大家畅所欲言,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享有对美的感受与表达。

在以上的直观审美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美的、有趣的作品,还能使孩子清楚地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孩子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提升美的体验。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7

那么如何使学生将“点、线、面”有秩序地体现在水墨画中, 使画面均衡构图, 虚实、疏密对比得当呢?笔者在教学生涯中着眼“点、线、面”, 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路:

一、偶然天成, 漫步抽象的“点、线、面”

1.拉根线条去散步

对于水墨初学者来说, 从笔墨纸砚到握笔习惯, 再到笔墨晕染, 一切都是陌生又新奇的。作为教育者, 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排除陌生, 迎接新奇。新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了水墨游戏, 如《拉根线条去散步》, 带领学生调出浓淡枯湿不一的墨色, 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竭,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这是一种点线面的自由运动。游戏结束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点、墨线、墨块面,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 明确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会惊讶于不知不觉就随意涂画出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 从而激起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功练习的热情。就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神奇的水墨画世界。

2.墨点墨线变变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点撒的墨点, 墨线, 大块的墨面, 适当地添画, 将无形变有形, 将抽象变直观。寓教于乐, 玩中学, 学中玩, 充满着童趣。如下图《池塘里的水鸟》, 是在练习大小深浅不同的墨点后, 根据直观感受, 适当地添加一些线条成为鸟的脖子和脚丫。墨点墨线变变变, 从无意走向有意。画面出现了具体的实物, 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愉悦感。

二、继承传统, 学练大师的“点、线、面”

在我们的新教材中, 水墨画课程中都是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国画大师范例, 如《水墨画蔬菜》里有齐白石的蔬果图;《水墨画动物》就有陈子庄的小鸭子;《水墨园林》里有李可染的谐趣图……每一次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赏析这些国画大师们作品中的笔墨构成, 学学大师们对点线面合理精妙的组合搭配, 避免乱涂乱画带来的盲目学习的不良效果。当学生不知如何落笔写墨时, 教师可指引学生赏析大师笔墨, 学大师点点、画画、染染, 朴拙的笔端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朴实谦虚的学习精神。大师笔下的点、线、面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可以从模仿学习中得到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如在教学《水墨画树》的过程中, 黄宾虹爷爷喜欢用枯枯的线条画树干, 用枯浓的墨点点画树叶。学生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尝试表现。傅抱石爷爷就喜欢用湿润的笔触点染树叶, 体现夏天墨色淋漓的感觉。同样可以让学生尝试这样的画法。同一节课, 通过两位国画大师的范作引领, 不同笔墨的表现。点线面的自然渗透教学, 学生在参考、学习、练习、类比中感悟笔墨的变化和不同的韵味。

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赏析吴冠中大师的水乡题材的画面中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博大精深、意犹未尽的水墨语言,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尝试写生, 体验自然的点、线、面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声的艺术语言, 等待我们去发现。很多时候, 我们只会在封闭的教室里涂涂染染, 认识不同的笔墨特点。对于幼小的孩童来说, 这样有时会架空了他们的自然认识规律。他们缺少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整体认识, 更脱离了活生生的情感体验, 因而容易学习书本的思维定式, 过分依赖临本, 使得画面不得出新, 偶然天成的水墨乐趣更无从谈起。新课程的水墨画教学与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与感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穿插写生环节, 增加学生的学习新奇感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内容,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和素材。给学生多一份与自然沟通的机会。带着目标去观察, 体验描绘的对象。点、线、面在自然界的自然生存状态, 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上《水墨画花》一课时, 正值春花烂漫, 校园内梅花盛开, 笔者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来到花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梅花。看看梅花的枝干是怎样挺直有力的线条、花朵可以如何点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 丰富了视觉经验, 积累了感性素材。在充分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中, 教师就不用费尽心思地讲解梅花的形态了, 学生写生时, 运用墨色的变化, 笔墨的干、湿、浓、淡, 以重墨、干笔、侧锋画梅花的枝干, 用淡墨细线画小枝, 来体现它的强劲与活力;用朱红点出花瓣, 突显它的清雅脱俗。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 学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春夏秋冬, 校园里每个季节都会出现不同的花, 通过写生,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大自然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笔都是有活力的。点、线、面就穿插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运用合理的墨色去尽情地点画, 就能展现浑然天成之气。

四、结合儿童画, 想象中的水墨“点、线、面”

儿童有特有的心理生理特征, 与成人的水墨路径有所不同。夸张烂漫的画面直接受儿童画的影响。既然如此, 为何不趁势将儿童画和水墨画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用水墨的笔墨来表现儿童画的内容, 形成水墨变体画?当崭新的水墨呈现在人们面前时, 是多么的鲜活, 多么的耐人寻味。

如下图《农家乐》, 用不同的墨点、墨线、点画好母鸡和小鸡后, 晕染草坪底色。接着, 为了丰富画面, 以儿童画的视角来补充内容, 勾线、染色出一群围观的人们。最后落款加印。学生们新奇地发现, 水墨画的素材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也发现自己其实“无所不能”, 于是燃起了大展拳脚的信心。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8

随着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许多孩子开始了琴棋书画修学之路, 有不少孩子选择了学习水墨画。这对于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 应属幸事。但我们也发现, 不少孩子在学习水墨画的道路上, 走得并不顺利也不顺心。

现象扫描1:一些学生的水墨画作品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呈现出的画面基本是前人作品的复制。如荷花蜻蜓、梅兰竹菊等。题材老套, 虽笔法熟练, 但毫无新意。这些学生掌握了水墨画的传统技巧, 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对水墨画的理解。

现象扫描2:有的学生懂得了一些美的普遍原理, 如对比与统一, 节奏与旋律, 但在自己进行水墨画创作时, 却不知如何表达与运用。

现象扫描3:有的学生参加了不少艺术培训班的学习, 有些还获得过不少荣誉, 问及他是否真正对水墨画感兴趣时, 有不少却会无奈地说, 这是爸爸妈妈让他学的,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

……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聚焦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双方普遍认为学习水墨画主要是学习传统 (或现代) 国画的技巧。在实际操作时, 或以临摹为主, 或以自由创作为主。作品效果抑或看起来老气横秋, 缺少儿童作品应该具有的童真童趣;抑或看起来就像儿童画, 缺少水墨画应有的美感和韵味。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缺少对水墨语言的个性体验和深度感悟, 因此表现的作品也就缺少原创的魅力。

依据顶层设计的理念, 实施儿童水墨画教学, 我们首先要明确水墨画教学其价值所在和追求所向。

笔者认为:实施儿童水墨画教学既要让儿童感受传统笔墨技巧, 还要让儿童通过探索新型的艺术表达方式, 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获得相应审美素养的提升。通过自己体验后理解的笔墨语言来表现自己关注的日常生活, 提高学生对“术”的探究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体验感悟。

基于此, 笔者觉得以何种方式让学生获取传统的技巧, 在学习方式上可以做哪些探索, 如何赐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熟悉但又容易忽视的生活, 应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探索的方向。

三、对今后儿童水墨画教学技术路径的思考

1.尝试熟悉笔性, 体验水墨技巧之美

儿童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观察者和思考者, 笔者深以为然。我们把用笔、用墨技巧刻板地教给他们,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总结, 感受不同笔墨带来的不同美感。

在教学中, 我尝试通过“学、议、导、练、理”五步来完成学生对笔墨技巧认知的初步建构:

学——学生尝试在宣纸上试着随意画几根线、几块面、几个点。尽量让它们都画得不一样。

议——思考讨论:这些点线面从深浅上来比较, 有何不同?从用笔上来区分, 又有何不同?

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的墨色是怎样产生的?你是如何运用毛笔、水和墨来画出这些点线面的?讨论:如何画出“既干又黑、既干又淡、既湿又淡、既细又淡”等墨线?

理——再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能画出自己想要的笔墨效果, 需要关注哪些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合适地用笔、适量地用水加上合适地用墨才会收到自己想要的笔墨效果。

练习1:请你试着表现“既干又浓、既干又淡、既湿又淡”这几种墨线与墨块。

讨论:刚才大家练习的墨线和墨块比较适合表现哪些东西?

欣赏:用水墨形式表现的作品欣赏。

练习2:你来试着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人或物品。 (教师提供一组参考图片, 如花瓶、枯树、老人、老房子、远山等)

从学生呈现的作品来看, 多数学生能选择相对合适的笔墨, 如用枯墨来画树皮, 用淡墨来画远山。学生对笔墨技巧的理解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模糊到清晰, 并初步建构起对水墨技法的认知。学生成了体验笔墨技巧真正的主人, 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笔者觉得, 学生在学习水墨画的初期,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朴素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体验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对水墨独立的审美判断, 只有这样, 学生表现的水墨画才会是发自内心的。

2.挖掘表现题材, 感受平凡生活之美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传统的水墨画题材比较狭窄, 如花鸟画题材多以折枝画法为主。学生由于很少有机会亲自观察这些花鸟, 多以临摹别人的作品为主。如果长期表现此类题材,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也会缺少对美的深切体验。挖掘身边美的素材, 寻找身边感人的事迹, 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美, 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尝试表现的欲望。

如在水墨画教学中, 我将自行车搬到了美术室,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自行车哪些部位看起来很有美感, 这些不同的部位可以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

学生1:我觉得摸起来有凹凸感的轮胎, 很有特点。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干墨来皴擦, 这样就可以表现出这种肌理。

学生2:我觉得自行车的车把手和前车兜很有美感, 都是不同粗细的线, 我想试着画一画。

那请你们试着画一画自行车上感兴趣的一部分, 看看谁画的笔墨效果最能表现出自行车的特征和美感。

学生的写生作品很成功, 在后面的教学中, 我又让学生试着画《修车的人》, 并让学生体会修车人特有的美:勤劳朴实之美。学生由于有了前期观察的基础, 画起此类题材也是很有信心。殷逸菲同学创作的《勤劳的修车人》、王雨嘉的《温馨修鞋摊》、吴烨的《大厨》、邵章泽同学的《好大一只鸟》被入选参加省市美展。

像这样打动人、有特点的人和事件还有很多, 我让学生去寻找, 带着相机去拍摄。

由于学生观察人和事物的眼光发生了变化, 变得开阔和敏感了, 所以他们寻找的题材逐渐丰富起来:《赶集》《闹花灯》《晨练》等纷纷进入他们的视野, 由此创作的水墨画作品也变得更富有特色, 更具生活的原汁原味。

3.赏品提高视野, 感悟作品内在之美

自主尝试如果缺少有效的引领, 必然会表现为闭门造车的狭隘和浅尝辄止的肤浅。因此, 有效的艺术赏品是必不可少的。赏品的内容可以不局限于名家名作, 可以从适合学生理解和提高的角度去选择,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体会艺术内在之美。

例如: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中树立“我也能行”的信心。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哥、学姐们表现出的优秀, 他们的内心会萌发我要尝试、多多练习、积极超越的信念。这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和无力的煽动要有效得多。

欣赏名家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学无止境”的信念。当学生看到表现题材更为广泛, 表现手法更为多样, 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的时候, 他们的表情会是惊讶的, 他们的内心会是激动的。学生能从赏品中展望明天的自己。

欣赏之后, 再让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美感, 谈谈对自己创作的启迪, 学生就能基于自己的理解, 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再予以及时的点拨, 就能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在之美。例如, 欣赏徐悲鸿大师的《雄狮图》, 一开始学生只能从作品表面体会其用笔、用墨的精湛:枯笔表现了狮子鬃毛的蓬松, 润笔表现了远处涌动的云。当教师介绍“抗日战争, 民族受辱”的历史背景后, 再让学生欣赏此图。从学生的回答中, 笔者真切地感受到, 学生仿佛看到了愤怒的中国, 保卫国家的人民战士。学生通过欣赏体会到, 好的作品不仅能反映出笔墨的技巧, 还能表达出作画者的思想, 甚至还能激发观者的共鸣。

4.积极探索技法, 体味原创精神之美

技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积累不断丰富的。技法的实践和积累, 最终是为合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服务的。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探索新型技法, 画出富有自己面貌的原创作品。

如画《瓶花》这一主题时, 为了引导学生画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我试用“滴洒”的技法示范了叶子的画法, 并用撒盐的方法画了背景。

当学生看到新技法产生的独特效果后, 都跃跃欲试。有的尝试在画水墨之前先用油画棒勾线, 有的尝试用拓印的方法来画局部, 有的尝试用泼墨的方式来画远景……

大胆的尝试, 换来的是全新的体验, 作品也变得更有个性, 更富原创效果了。有人说:学习的作用不能只是知道, 还应该引发人思考。让学生成为技法的原创者, 就是尊重学生思考的一种具体表现。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9

1. 意义要深入人心

(1) 儿童的天性。在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 学生较早地接触了水墨画, 就像宝宝认知世界的第一步是用嘴来感知一样。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一年级, 认识事物还是从形、色、味来感知, 现在接触了水墨画, 孩子的心里是快乐的, 除了新鲜劲还有好奇心。因此让孩子早接触水墨画, 对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水墨画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审美的意蕴。水墨画蕴藏着丰富的语言, 独特的面貌, 它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 亦对孩子借助水墨画来理解语言的美有益处。水墨画是贴近孩子生活的, 在水墨画世界里孩子可以随意涂鸦,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

2. 元素要胸有成竹

(1) 点是儿童水墨画的基点。点, 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来说, 它是静止的, 但如果形成诸多疏密、大小、浓淡有节律的形态时, 则变成有灵魂的造型语言。不同的点在画面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它既可以作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可在画面中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点不可过多, 多点少点, 点在哪里, 都有讲究, 关键是要做到“错落有致, 不多不少”的韵致,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墨趣。具体用点的方法也很讲究, 水墨画有其变化多端的墨, 丰富多彩的色, 无穷的水墨渗化。例如画树叶时, 笔头先晕淡墨, 再蘸浓墨, 即先淡后浓, 要有浓有淡, 外浓里淡。点在纸上时就是先浓后淡, 由于在宣纸上墨色之间的自然过渡, 也显柔和。作品灵活运用墨点之妙, 更加调控好点与点的密不相冲、疏而不离的疏密关系。

(2) 线是儿童水墨画的根本。线在绘画中最富表现力, 并带有很强的情感倾向, 线条是构成美术作品的重要载体。绘画的线条, 是经过艺术家对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提炼出来的一种造型元素, 如表现梅花, 关键是画好枝干的穿插, 也就是突出线条运动变化产生的节奏与律动, 不同的线会产生不同的意境。通过线的曲直、刚柔、线条的变化所产生的张力表现不同物质的量感, 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穿插重叠等表现画面的空间感。有一位叫克利的画家说, 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线条在浓、淡、干湿、焦、曲直、粗细的变化中, 可以更为变化多端, 奇幻莫测。老师和孩子都可以自由假设“散步”的情境, 让孩子自由地用笔墨来抒发“散步”的情感。

(3) 面是儿童水墨画的延伸。面, 是点与线的集中表现, 相对点、线来说, 它的内涵和容量要大得多。一般在画面中所表现形象面积较大的被称为一个面, “石分三面”在朱耷的《石头》中就有体现, 开始画一大片墨点时, 谁也想不到会画出一块石头, 画面中的不同形状产生不同的效果。面在画中很显眼, 有分量感, 故在面的处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形状、大小、浓淡、虚实的变化及点、线、面的组合。虚实、大小、疏密等对比实际上就是点、线、面的交互、重叠、排列组合及墨的浓淡等所构成的。

3. 塑造要随心所欲

(1) 笔锋是儿童水墨画的载体。塑造形象的手法就是笔墨技法, 用笔的勾、皴、点、擦、染, 用墨的浓、淡、干、湿、破、积等技法, 从而完成创造者的意图。儿童水墨画不受时空的限制, 加上儿童爱玩的天性, 特殊的观察方式, 正好跟儿童水墨画的概括、简洁、夸张特点不谋而合。比如画草木宽大的叶片, 山石斑驳的纹理, 这种面要求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干湿结合, 使塑造的面富有变化, 以达到气韵生动的审美要求, 水墨有“面”的黑白, 如苏教版美术下册第八课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水墨印象》就有体现, 毛笔的侧锋就有“飞白”。

(2) 运笔是儿童水墨画的升华。水墨画讲究运笔用墨, 它的精神内涵是“笔墨”, 常用的有点、染、擦、提按和没骨法, 其中没骨法就是形象不勾轮廓线, 直接用墨和色块来创作。由于水墨画工具、材料在作画过程中难以随心所至, 奇效、偶然性较大, 会出现很多新奇的形象。学生在这奇效中, 开始亲近水墨, 所以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都穿插了水墨游戏, 让孩子更亲近水墨画, 只要求画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 让学生充分领略笔和墨的神奇, 有时任意一些墨痕, 添加几笔, 就成了生动的作品。有时粗率, 有时异想天开, 有时精致, 视个性和一时心绪而变。

儿童水墨画教学 篇10

一、教育理想, 文化自觉:寻求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校于2001年8月, 迄今仅有11年的办学历史。就少儿美术而言, 最值得回味的是2002年, 重庆市美术骨干教师胡凤调入我校, 2003年、2004年, 年轻的美术教师陈立、尤佳相继分配到学校工作。或许, 美术人真的自有美术人的默契与特质, 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教育理想和共同的事业追求, 使这三位美术教师结成“少儿美术铿锵三人行”, 开启了学校美术教育探索之路。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三位教师自己花钱到美院拜师学艺, 长达四年之久;为了提高自己美术教学水平, 三人组合成学校最佳的教研组, 潜心钻研, 相互学习和借鉴。2009年8月, 最年轻的美术教师范川分配到学校, 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并很快融入了学校美术教育团队, “铿锵三人行”演变为“四大美人”, 共同追逐着学校少儿美术教育的梦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四大美人”无论是在个人的绘画水平, 还是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无论是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大赛, 还是承办重大的美术活动, 她们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 铸就了学校目前少儿美术教育的荣耀与辉煌。胡凤已是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美协会员;陈立、尤佳也已成为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 尤佳的美术录像课荣获全国一等奖, 胡凤的美术录像课荣获重庆市一等奖;范川参加区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获三项单项第一, 全能第一的好成绩。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事业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断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体现着美术人为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文化自觉。

二、以和为面, 以美为点:找准办学理念的最好落脚点

重庆教育评估院院长、全国著名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龚春燕先生在评点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崇和尚美, 一生相随”办学理念时这样写到“以和为面, 以美为点, 以美术特色项目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脚点, 找得很准, 落得很实……”并欣然题写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的教育”。把美术学科确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确定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脚点, 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困惑与彷徨, 而是一种自然, 一种必然。美术学科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影响、美术教育团队体现出来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文化自觉, 早已进入学校决策层的视野, “优先发展美术学科, 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特色发展”, 很快成为共识并付诸实施。

三、课改先行, 社团驱动:成为特色项目的两大支撑点

培养全校学生的美术素养, 主阵地是课堂。美术课堂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 也必须顺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为了充分发挥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进行了美术连堂课教学改革。其最大的作用, 是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一个美术知识点运用转化成实际的美术学习成果——一幅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学校参赛, 参展的学生美术作品中, 有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学生美术课堂的作业, 美术课连堂教学, 巩固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 突出的成果意识, 让很多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 增强了美术兴趣。

对有浓厚美术兴趣又有美术发展潜力的学生, 重在提高。学校通过美术社团的建立, 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美术社团原本只设三个班, 但蜂拥而至的学生和家长, 让学校不得不扩大班级, 进行适当的挑选。学校美术社团, 由学校聘请教师和校外的美术专家授课, 而且不收学生一分钱, 利用课外教育活动时间和适当的放学后的时间, 免费为孩子们进行辅导。对此, 秦登伟校长说:特色项目建设, 不为名, 不为利, 要实实在在为孩子们发展美术兴趣爱好提供学校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条件。

四、水墨情趣, 特中之特——美术特色项目的最大发力点

“美术教育千般样, 水墨情趣最怡人”。学校承办的重庆市第二届少儿美术作品展中, 呈现了重庆市所有美术特色学校迥然不同的美术作品风格, 版画、雕塑、油画、书法等等, 精彩纷呈, 令人目不暇接。但最大的亮点, 还是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儿童水墨画展区。儿童水墨画, 是学校美术特色项目的特色, 成为美术特色项目的最大发力点, 其形成源于几位美术老师主攻的美术专业——中国画, 也源于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为了在全校普及儿童水墨画, 美术教研组自己开发了校本教材——《中国画·儿童水墨情趣》, 从源流、构图、技法上进行了全面的基本的介绍, 而且免费发给全校学生, 人手一册, 作为美术课的补充教材和训练水墨画的基本教材。孩子们在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笔、墨、水、纸的相互作用, 充分感受线条的宛转流畅, 领略水墨相互浸润的万般变化, 将现实的、意象的、变异的形象跃然纸上, 体会了随心所欲的快感, 享受了灵感释放的乐趣。重庆市美协常务副主席徐亮先生站在学生们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水墨画前, 谓然叹道: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儿童水墨画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1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以线为主,线面结合,追求笔墨情趣、画面意境;不受科学透视法约束,重“虚实”、强“黑白”。其通常作画时间短,讲究一气呵成,适宜儿童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去表达,其绘画方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征。使儿童在作画过程中一边体验水墨情趣、一边感受传统文化,慢慢地儿童的人格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式的熏陶和培养。

首先,儿童水墨画能促进儿童大脑协调发展

从斯佩里关于人脑的研究,我们知道人脑左右脑半球是非对称性的,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功能不同,左半球在语言和逻辑功能上占优势;右脑在加工空间、图形材料方面优于左脑。研究表明,左右脑功能分化的完成和个体自身在用脑偏向上的定型大致为10岁左右,左右脑的功能偏向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左脑的开发和使用,如关于理性、逻辑、推理等,而关于右脑的使用则少,而右脑则是关于图形图像、感性、人格等。水墨画是有利于开发右脑的良好选择,利用水墨画来挖掘右脑潜能能为儿童多种智慧的发展奠定生理基础,也为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儿童学习水墨画能够调节左右大脑的活动,能够避免只发展了左半边大脑,忽略了右脑的开发,以致影响整个大脑的正常发育。水墨画对促进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也有效果,还提高了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可以锻炼儿童手部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为大脑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儿童水墨画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水墨画教学游戏化。儿童的心智成长离不开游戏,将水墨画教学游戏化,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一些水墨技法。如老师可针对性设计一些点、线、面游戏教学课题,让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等技法。儿童水墨画的学习从游戏开始,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也契合了水墨画抒情达意的意象特征。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儿童产生浓厚兴趣,更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创作出更多生动有趣的作品。同时通过墨色在宣纸上呈现出晕染,渗化效果,使儿童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写生是儿童视觉习惯的培养。写生练习不仅培养儿童细心观察的习惯,还提高儿童造型能力。让儿童走进大自然,他们会大胆的凭着直观感受进行写生,把记忆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去描绘物象,使其丰富和有趣。写生不仅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美,也可熟练掌握笔墨技法,锻炼其造型能力,更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样一件事物,通过观察,每个人感受不同,绘画作品也不同,丰富多彩。这样在绘画活动中,可逐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挖掘生活题材,挥毫泼墨,培养儿童再造能力。在游戏的情境中,在写生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积累资料,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走进大自然,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没有一种图象是重复的,只有让儿童亲自去观察事物,掌握其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把平时观察的印象储存起来,积累素材,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墨画在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它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培养儿童的再造能力。

最后,儿童水墨画使儿童培养抒情达意的能力

水墨画重意境,重自由表达,在对内心的情感表达上有自身独到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儿童感知能力、激发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树立儿童自信心。水墨画在教育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其实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了解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儿童完全可以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在画面构成上由儿童自己安排,让孩子自由发挥,引导儿童画自己的生活、画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画不同的作品。在正确、科学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都能自由表达,达到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

关于水墨画对儿童人格的培养中,我们应坚持“与时俱进”,顺应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坚持“艺术为培养人”这一服务原则。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活跃,尤其是儿童的需求,当有需求产生,便是对原有的心理结构产生矛盾,心理平衡就会受到破坏,斗争就会开始,这个斗争过程应是学习和塑造人格的良机,水墨的介入,使其内心从对立到统一,形成新的心理结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儿童就会不断进步,人格就会得到塑造。当儿童对水墨“力不从心”时,教师应该充分促进儿童对水墨表现的兴趣,引导他们借鉴与吸收,找到新的方法,满足他们表现、创造的欲望,促进他们个性成长,只有这样水墨才能持之以恒的为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少儿水墨画教学研究 篇12

一、继承传统艺术, 培养创新能力

少儿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专业绘画技巧的培训, 而是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 水墨画教学也是如此。与其他美术分类相比, 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意识观念上, 水墨画对儿童的吸引力都远远不够。而水墨画教学旨在推动儿童传承传统艺术,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使少儿的率真天性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 让他们稚嫩的感情融入其中, 把少儿的童趣和水墨画的高雅通过游戏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既传承艺术, 又尊重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在水墨画教学中既能体现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取舍和表现

俗话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要让孩子画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画, 就必须让他们去用心体会生活。而孩子都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意事物的表面。所以, 教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要表现的事物, 启发孩子展开想象, 学会取舍。少儿时期正是各个感觉器官协调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和观察力都很强, 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正在快速发展。此时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只要老师能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他们就会勇于释放自己, 在水墨画里自由翱翔, 画出心中最美的画卷。

三、把水墨画教学变成水墨游戏

水墨游戏就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安排的游戏, 去体会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 最后实现在造型过程中释放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通过水墨游戏来完成水墨画教学, 可以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班集体的凝聚力,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要让水墨画教学真正成为水墨游戏, 教师必须做好以下的准备与思考。首先, 工具的多样化。传统的水墨画工具一般只会用到毛笔, 而在水墨游戏中, 可以用一些身边常见的东西来代替毛笔, 比如柔软的树枝、羽毛、棉棒, 甚至直接用手指来作画。孩子们在用到这些新鲜工具时, 都会很好奇, 并且迫切地想要去尝试。其次,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现代教育理念中, 合作学习是被人们所提倡的。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孩子独立作画外, 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作画。在水墨游戏教学中,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像在“过家家”。大家在一起先讨论, 再分工, 然后各自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你画小鸟, 我画大树;你画人物, 我补外景;你画小河, 我添远山……这样, 孩子们通过游戏, 在合作中寻找快乐的感觉, 在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天空, 把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出来。再次, 适龄教学, 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水墨画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去感受、体验, 教师要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引导孩子, 让他们将看、玩、画融为一体,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进一步了解孩子, 观察他们的思维动向, 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时不宜过早地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 必须给他们增设适度的这方面的训练, 并且在创作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张扬个性。

四、尊重儿童天性, 激发创造潜能

毕加索曾说过:“人们都听不懂鸟鸣是什么意思, 但却都喜欢听它的声音。”在少儿进行水墨画游戏时, 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 而是要保护他们的天真与灵感。尊重孩子天性, 保护他们的创造灵感, 激发孩子潜能,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少儿水墨画因为没有绘画模式的限制, 在表现事物时往往没有细节刻画, 比如他们所画的人物可能没有耳朵和眉毛, 只有眼睛、鼻子和嘴, 所画的事物比例不协调等等, 这都是他们思维活跃, 幼稚童真的表现。所以, 在水墨游戏中, 要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 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颗童心, 一片纯真的情感写照。教师要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对大自然的向往, 对色彩的追求。

五、结束语

虽然水墨画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但是相信只要坚持不懈, 不断尝试, 终会找出一条更加适合少儿天性之路, 从而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得课堂更加灵动、和谐、有个性、充满活力。

摘要:从水墨画教学既要继承传统艺术, 又要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取舍和表现;把水墨画教学变成水墨游戏;尊重儿童天性, 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 研究少儿水墨画教学。

关键词:水墨画,少儿,美术教学,游戏,天性,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张运河.儿童水墨画教学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03) .

上一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下一篇:样板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