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

2024-10-17

儿童水墨画(共11篇)

儿童水墨画 篇1

一、课题分析及目标定位

“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是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巧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趣味性水墨画教学模式探究。其目标定位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灵活、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美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精确地指出: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审美情趣。”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也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教学法是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导行”为主线,把枯燥的笔墨技法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体验探究性学习。

2. 现代欧美美术教育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那些造型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使学生在游戏中创作。

3. 著名教育家笛上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教学法教学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自行地感受、感悟,真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4.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审美过程,注重加强主观情感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结合,使学生在事物的见解上形成各自独立的主体。寓水墨画教学于情境活动中,从而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创造表现。

三、课题实施原则

1. 可持续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外,还注意其他隐性因素的渗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和深度。

2.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情境实施的主体、情境发展的主体、情感内化的主体、创作成果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3. 主动性原则———以情境为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综合于创作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沉湎于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的艺术氛围中,并加强审美主体与作品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4. 启发创造原则———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和方式

1. 随意图鸦,变枯燥为乐趣。

这种方法较适合低龄或初学儿童。这些儿童对水墨画尚为陌生,他们一般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或线条,体现出来的常是零碎的画面。因此,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随意划动,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

2. 实地教学,变临摹为写生。

在写生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3. 综合运用,变单一为丰富。

(1)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

(2)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

4. 认识构成要素,变具象为抽象。

在《牵牛花》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到牵牛花的构成要素:花、叶、藤、花蕾。然后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单独探索表现,如藤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墨色、方向、粗细、曲直、用笔等来表现。

5. 探究学习,变“传授”为“体验”。

欣赏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传授式学习的苦涩感,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体验美、感受美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2]萧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04).

[3]倪亦将.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5,(02/03).

儿童水墨画 篇2

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教画水墨画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

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画基本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幼儿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水墨肌理画

(2课时)

第二阶段:趣味风景

建筑

(8课时)

第三阶段:花卉 动物

写生创作

(15课时)

第四阶段:人物写生 创作

(10课时)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水墨肌理画

运用水拓的方法。用大的盆装清水,先后滴入墨滴、色滴,在色墨尚未在水中溶开时即搅动,墨彩形成特殊的纹理。再将宣纸浸入又立即提起,纹理被宣纸吸附,可以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添画。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

第二阶段:趣味风景

建筑

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齐白石、李苦禅、崔子范等大师们的水墨范本。

第三阶段:花卉 动物

写生创作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画。

通过写生或想象,用面、用点线塑造静物,用水墨完成塑造静物。

第四阶段: 人物写生 创作

让孩子们画爱因斯坦、齐白石、马三立等名人肖像。上课时,通过讲名人故事、看照片,让孩子们谈感受,使他们对名人以及对名人的五官特征有所了解。老师一般不做笔墨示范,只提醒他们头发、眉毛、胡须用墨浓些,其余用墨淡些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模式,凭着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作品,彼此距离拉得很大。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国画颜料、名人肖像挂图

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题材。也可把生活和想象结合起来,画出更加奇妙的构思。在造型上,在尊重孩子天生意趣的前提下,启发引导他们对意象的理解,不必强制摹仿成人作品。诗、书、画、印合一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描绘的童诗、歌谣、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就其内容含义,透过教师讲解,儿童的共同讨论,再由教师提示适合的笔墨技法,由儿童描绘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国画颜料等

(一)游戏激趣,点燃想象

喜欢涂涂画画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激活想象的翅膀。在小学期间,儿童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处于低幼期,在小学期间进行水墨画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水墨教学也历来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临摹一直成为水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去达成,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冷却,对水墨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这种重技法轻创新的课堂教学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产生巨大的危害作用。学生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1.玩墨游戏

儿童----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加上水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水墨画以墨为主,以墨为色,因此墨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所谓之“墨分五色”古人有“用墨之妙全在于用水”之说,用墨的技巧也就是用水的技巧,水墨画就是靠水与墨的巧妙调配,产生出干湿。浓谈的变化。这是水墨画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墨色变化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要利用墨创造

图(1)

美的愿望呢?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在刚开设水墨画课时,我没有在那里大量的讲墨色、笔法、墨法,而是引导学生用一瓶墨一支笔和一碗水通过“玩墨”,“玩笔”让学生逐渐发现墨里加水量的多或少会产生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自然了解墨分五色。在运笔中了解笔法分中锋、侧峰等等。笔的运用时会产生不同的笔迹会出现例如“飞白”“渐变”等观赏感观效果。在教学画“墨色的变化”时我也是利用玩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或点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生宣纸的特征,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我没有限制学生用什么颜色怎么画或画什么,同时也因为水分的多少或者时间的长短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更大了。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所起的作用如图(1)图(2)。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2.溅墨游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水墨画的教学上,在展现学生的个性方面我们时常会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常常让学生照猫画虎,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再现,“千人

图(3)

一面”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局面呢?在一次偶然中我发现了“溅墨游戏”。“溅墨游戏”,即拿着蘸满墨汁的笔溅一块或几块墨在宣纸上,然后让学生做发散性的想象练习。能自主地凭感觉、联想和想象进行中国画创作效果甚好。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却都能和画面联系上,让我惊叹不已(图3)。他们乐于观察尤其是观察细微之处;敢想,尤其善于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敢说别人还没说过的话。他们不再是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有个性、有一定思辩力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以与众不同、天马行空、不受他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我想,这就是水墨游戏的神奇魅力,它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儿童展现出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信。

3.泼墨游戏

简单的水墨游戏活动,启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他们开始懂得

水墨的美,喜欢上中国画艺术。水墨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画,将墨泼于纸上,进而整理加工成画的“泼”“画”结合的画法就是中国画中传统的墨法――“泼墨”。它可以先泼后画(图4)也可先画后泼(图5)。另 图(4)

外水墨画有着它独特

图(5)的绘画方法,它不同于蜡笔画,可以用铅笔把图绘画好再慢慢着色,而水墨画只能是好丑一笔过,绝对不能复笔,更不能象涂色那样把图形涂出来。基于这一点泼墨游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儿童胆小不敢下笔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我在纸上示范泼墨再让孩子们想象可以画成些什么?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儿童来尝试。这样儿童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他们的作业中可看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儿童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4.印墨游戏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总是比较难表现的一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尝试了很多方法,结果让我发现用玻璃来印画能很好的表现那水墨淋漓的山和水(图6)。由此我联想到能否可以让儿童也尝试一下印墨。于是我在教水墨鱼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把鱼画在光滑的桌面上,再用生宣去印。结果这节课的气氛和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5.接龙游戏

图(6)

绘画接龙即由不同的学生接连着画同一个对象。我们传统中国水墨画在培养儿童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总是以儿童画得像传统的中国画为满足,很少让儿童

自主感悟、创新思维和自由创作等。而我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学习水墨画,只需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让其随心所欲的发挥其想象和表现力,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形象。如我在教学《戏剧》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观看戏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再分析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 图(7)

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戏剧人物的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在四张长卷上共同完成四幅画。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画一至两笔接连着画如图(7)图(8),既比速度又比创意。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

(二)贴近生活,放飞想象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画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孩子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近儿 图(8)

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童生活并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这样就能放飞儿童的想象。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果水墨课一开始你就以传统的国画教学让他们机械地临摹你的范画的话,由于学生对水 图(9)

墨画的了解很容易产生厌烦。这时作为教师的你如出示的是一则动画故事或是一个新鲜的游戏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很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水墨画艺术的意境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

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 图(10)

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 图(11)

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我们也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并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教学实践中水墨画的教学内容我总是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如描绘“我的家长”(图9)、“窗前的花”(图10)、“海底世界”(图11)“春天”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变换工具,自由想象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最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强 图(12)

图(13)调尊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落笔,大胆表现,随心所欲地选用他们的作画工具、颜色、方式,来表达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的感受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在教学中我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提倡在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如允许学生用水粉水彩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这样儿童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儿童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我还发现可以在宣纸

上用油画棒、蜡笔等特殊工具材料来作画。例在画《鸡》时(图12)(图13),在表现了大小鸡时,材料的运用我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我充分尊重儿童的选择,这样儿童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图(14)

探讨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 篇3

关键词:水墨画教学;趣味教学;儿童

水墨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的缩影,是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代表着我国民族的精神,被称为我国国粹,其用笔用墨用色妙趣横生,意境深远而独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以及美学思想。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都会有一系列的程式化的步骤和技法,一般的传统教学中都会让学生对水墨画进行临摹,使得学生从思想以及表现等各方面均收到束缚,在学生作品中程式化比较多,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等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关于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改革实验在美术可能中也不断被涉及,并且新课改革也不断要求美术老师从生活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美术角度出发来看待美术教育。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怎样增加“趣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每个美术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前以及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主要的核心主题,首先水墨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单纯的说教肯定是不会出现好效果的,所以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立体的多方位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学习探索欲望。例如在画荷花、或者小动物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以下视频,通过刺激视觉来唤醒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进而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从而再导入用笔用墨的重要性,提出重点,使学生明白认识到本课的学习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动技法的学习动力。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对于水墨画“趣味”教学总结如下。

多方面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儿童来说,一般精神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他们这个年龄段,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可以通过做游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孩子在游戏中可以达到最自然的状态,那么我们通过这个特点,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素,尊重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渗透经典,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水墨画作为我过民族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欣赏作品图片时,应以经典为主,来提高学生眼界,对作品的优劣进行辨析,比如,在《彩墨游戏-文字攻略》课中,以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作为切入点,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的魅力。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以生活为主体来拓宽水墨画题材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发生的事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教师来挖掘、开发,来作为孩子学习的题材,在学生进行创作前,可让他们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交流想法,来拓宽绘画题材。杨景芝老师曾经在《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儿童绘画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他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着太忙绘画题材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引起绘画的冲动”

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设想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比如降到浓淡这个问题是,可以让学生说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进行进行演示,来证实他们想法的正确与否。

同样在教学中需要老师们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因材施教,但是基本趣味水墨画教学均遵循以下原则:1.创造性原则:首先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会去深入的学习,另外需要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多鼓励,打破固有的程式,让他们敢想敢问,引起学生不断分析归纳新对象,培养其具有创造精神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使儿童在水墨画的学习中有所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创造性原则体现的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能使儿童在水墨画学习中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打破固有的程式,大胆的进行水墨实验,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创造新形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个体。2.因材施教: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来将学习内容调整为学生可接受的的程度,进行教学,这也是现代教学中一项重要原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本身儿童趣味水墨画就是一门自由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灵活的按照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进行有目的的,讲方法的因材施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好开小差的学生,需要变化多种表现形式,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培养他们自己的自控能力。对一些反应迟钝的学生,就需要他们多做些水墨画的基本功练习,在练习中多激励他们的技能、方法以及思考能力。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强,但是平时态度马虎的同学,需要严格要求他们,并让他们去表现难度大的物象。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长远规划,儿童水墨画教学中的发展性原则就是指美术教学对促进儿童长远发展。概念简单,但是实施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在儿童水墨画的学习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现有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水平这个矛盾,即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实践、去领会绘画的意义、去尝试各种笔墨技法,避免老师直接给学生答案,而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的教学方法。4.积极评价原则:水墨画是儿童通过对所绘物象的特有认识,在作画中,每次的成长表现均可给人带来惊喜。儿童本身也处在生长期,所以在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多用建议、商量的语气指出作品的不足,引导他们进一步绘画创作,不能用“像不像”、“准不准”“拙”、“劣”、“差”等来对儿童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多去正面评价,一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他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孩子的认识水平有限,每个人又有不同,所以在绘画中表现的肯定是有好有坏,比有接受能力强者,有动手能力强者,这样的要及时给予肯定;而接受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更需要不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来进行鼓励,孩子都是从鼓励中慢慢成长的。

五、总结

美术作为最人类最早和最重要的文化记录,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不仅体现在了儿童的审美观点形成,而且对于儿童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由于科目的不断的增加,很多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逐渐的减弱,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感知能力等各方面正在不断增强的阶段,尤其是审美能力也是一个发展的关键点。另外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比较不足,常常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眼高手低”,影响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下降。所以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给予探究和改革。本文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兴趣出发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审美能力。本文研究主要也是基于创新性思维教学策略和创新性思维教学模式,打破长期以往对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偏重的教学模式,积极的改变灌入式、传授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对以技术为根本、经验为中心的传授途径以及保守的课堂教学旧观念进行改变。将学生发展目标放在第一位,注重“以生为本”在美术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发挥创造力,来形成一种体现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教学方式,并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能力与兴趣贯穿到生活中来,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生动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趣味水墨画的教学,不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与开发的方法去构建一种全新的儿童美术教学模式,还可以更好的发展个人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主动性。趣味水墨画教学目的不是让孩子学到多熟练的技能,或画出多么惊世的作品,而是通过趣味水墨画的教学,让学生有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孩子充分感受艺术文化,挖掘儿童绘画以及创作的潜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其获得自信,获得成功感,对儿童以后建立健全的人格,服务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振兴.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水墨画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张斌.幼儿水墨画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91-92.

[3]金立成.浅谈“小练笔”在水墨画教学中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216+273.

[4]胡文梅.素描教学应与水墨画相结合[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8,02:47-50.

[5]邢静,杨飞.基于水墨艺术的动画场景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3,01:184-185.

[6]庄会秀.写意·笔墨·中国画教学——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纪要[J].西北美术,2009,04:34-42.

[7]刘钎妤.多元的审美观和多元的价值观——水墨画发展趋势之我见[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104-106.

"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4

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积极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强大、持续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阶段来思考, 我们不妨尝试将“课堂导入趣味化”, 这样可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里触动学生最为敏感的神经, 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写家、大画家, 如, 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板桥“点墨成蝇”、启功先生“一笑置假”等等, 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这些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又是尚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倘若运用的恰如其分,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游戏化

画家亨利曾说过这样的话, 形象地描述了儿童绘画和玩的关系:“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这句话讲得很轻松, 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对新课程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如, 我在讲授“水墨游戏”一课时, 将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让学生在水与墨、色与彩的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 以及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之美。

“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佳的调味品, 在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从而可以激发出各自的潜能和创造力, 彰显个性。同时, 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绘画的无尽乐趣。此时, 枯燥的美术知识已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了,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活力与趣味。

三、启发引导多样化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无疑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会因为引导形式的改变而变得活跃。因此, 在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周围有趣的事, 引导他们将“身边的事”作为绘画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下周围的生活。因为只有走进生活, 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理解并加以提炼, 才能画出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生活画卷。

此外, 教师还可做一些具体明确的示范, 让其成为对学生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引导。

四、学习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中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以境激情, 以境怡情”, 能激活学生思维, 为其主体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欣赏情境、学习情境、创作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创作灵感。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和谐的创作环境中, 学生能对美术活动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保持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姊妹艺术, 有较强的相通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配以适宜的音乐, 创设出具体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提升,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整堂课不容忽视的一环, 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分析、想象、创造态度的形成。而美术评价决不是“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的纯科学, 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性, 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非量化、非确定性评价适合发展性评价方式, 适合美术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这符合新课程评价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以很好”、“非常好”、“不错”等赏识口吻来鼓励学生,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儿童作品儿童化

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是儿童水墨画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使儿童水墨画作品既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又能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既能融合少年儿童的天真与质朴, 又能不乏时代气息,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传统倾向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大多是由于引导的单一性造成儿童水墨教学临摹意味过重, 生搬硬套,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艺术的精彩与凝练, 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题材, 但我们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沉重。我们不妨尝试着将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表现技法渗透到表现中, 让画面效果抓住儿童的表现欲, 这样课堂效果也许会更佳。

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篇5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儿童水墨画 篇6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nlc202309040343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創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

儿童水墨画 篇7

1. 意义要深入人心

(1) 儿童的天性。在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 学生较早地接触了水墨画, 就像宝宝认知世界的第一步是用嘴来感知一样。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一年级, 认识事物还是从形、色、味来感知, 现在接触了水墨画, 孩子的心里是快乐的, 除了新鲜劲还有好奇心。因此让孩子早接触水墨画, 对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水墨画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审美的意蕴。水墨画蕴藏着丰富的语言, 独特的面貌, 它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 亦对孩子借助水墨画来理解语言的美有益处。水墨画是贴近孩子生活的, 在水墨画世界里孩子可以随意涂鸦,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

2. 元素要胸有成竹

(1) 点是儿童水墨画的基点。点, 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来说, 它是静止的, 但如果形成诸多疏密、大小、浓淡有节律的形态时, 则变成有灵魂的造型语言。不同的点在画面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它既可以作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可在画面中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点不可过多, 多点少点, 点在哪里, 都有讲究, 关键是要做到“错落有致, 不多不少”的韵致,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墨趣。具体用点的方法也很讲究, 水墨画有其变化多端的墨, 丰富多彩的色, 无穷的水墨渗化。例如画树叶时, 笔头先晕淡墨, 再蘸浓墨, 即先淡后浓, 要有浓有淡, 外浓里淡。点在纸上时就是先浓后淡, 由于在宣纸上墨色之间的自然过渡, 也显柔和。作品灵活运用墨点之妙, 更加调控好点与点的密不相冲、疏而不离的疏密关系。

(2) 线是儿童水墨画的根本。线在绘画中最富表现力, 并带有很强的情感倾向, 线条是构成美术作品的重要载体。绘画的线条, 是经过艺术家对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提炼出来的一种造型元素, 如表现梅花, 关键是画好枝干的穿插, 也就是突出线条运动变化产生的节奏与律动, 不同的线会产生不同的意境。通过线的曲直、刚柔、线条的变化所产生的张力表现不同物质的量感, 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穿插重叠等表现画面的空间感。有一位叫克利的画家说, 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线条在浓、淡、干湿、焦、曲直、粗细的变化中, 可以更为变化多端, 奇幻莫测。老师和孩子都可以自由假设“散步”的情境, 让孩子自由地用笔墨来抒发“散步”的情感。

(3) 面是儿童水墨画的延伸。面, 是点与线的集中表现, 相对点、线来说, 它的内涵和容量要大得多。一般在画面中所表现形象面积较大的被称为一个面, “石分三面”在朱耷的《石头》中就有体现, 开始画一大片墨点时, 谁也想不到会画出一块石头, 画面中的不同形状产生不同的效果。面在画中很显眼, 有分量感, 故在面的处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形状、大小、浓淡、虚实的变化及点、线、面的组合。虚实、大小、疏密等对比实际上就是点、线、面的交互、重叠、排列组合及墨的浓淡等所构成的。

3. 塑造要随心所欲

(1) 笔锋是儿童水墨画的载体。塑造形象的手法就是笔墨技法, 用笔的勾、皴、点、擦、染, 用墨的浓、淡、干、湿、破、积等技法, 从而完成创造者的意图。儿童水墨画不受时空的限制, 加上儿童爱玩的天性, 特殊的观察方式, 正好跟儿童水墨画的概括、简洁、夸张特点不谋而合。比如画草木宽大的叶片, 山石斑驳的纹理, 这种面要求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干湿结合, 使塑造的面富有变化, 以达到气韵生动的审美要求, 水墨有“面”的黑白, 如苏教版美术下册第八课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水墨印象》就有体现, 毛笔的侧锋就有“飞白”。

(2) 运笔是儿童水墨画的升华。水墨画讲究运笔用墨, 它的精神内涵是“笔墨”, 常用的有点、染、擦、提按和没骨法, 其中没骨法就是形象不勾轮廓线, 直接用墨和色块来创作。由于水墨画工具、材料在作画过程中难以随心所至, 奇效、偶然性较大, 会出现很多新奇的形象。学生在这奇效中, 开始亲近水墨, 所以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都穿插了水墨游戏, 让孩子更亲近水墨画, 只要求画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 让学生充分领略笔和墨的神奇, 有时任意一些墨痕, 添加几笔, 就成了生动的作品。有时粗率, 有时异想天开, 有时精致, 视个性和一时心绪而变。

儿童水墨画 篇8

那么如何使学生将“点、线、面”有秩序地体现在水墨画中, 使画面均衡构图, 虚实、疏密对比得当呢?笔者在教学生涯中着眼“点、线、面”, 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路:

一、偶然天成, 漫步抽象的“点、线、面”

1.拉根线条去散步

对于水墨初学者来说, 从笔墨纸砚到握笔习惯, 再到笔墨晕染, 一切都是陌生又新奇的。作为教育者, 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排除陌生, 迎接新奇。新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了水墨游戏, 如《拉根线条去散步》, 带领学生调出浓淡枯湿不一的墨色, 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竭,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这是一种点线面的自由运动。游戏结束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点、墨线、墨块面,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 明确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会惊讶于不知不觉就随意涂画出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 从而激起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功练习的热情。就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神奇的水墨画世界。

2.墨点墨线变变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点撒的墨点, 墨线, 大块的墨面, 适当地添画, 将无形变有形, 将抽象变直观。寓教于乐, 玩中学, 学中玩, 充满着童趣。如下图《池塘里的水鸟》, 是在练习大小深浅不同的墨点后, 根据直观感受, 适当地添加一些线条成为鸟的脖子和脚丫。墨点墨线变变变, 从无意走向有意。画面出现了具体的实物, 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愉悦感。

二、继承传统, 学练大师的“点、线、面”

在我们的新教材中, 水墨画课程中都是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国画大师范例, 如《水墨画蔬菜》里有齐白石的蔬果图;《水墨画动物》就有陈子庄的小鸭子;《水墨园林》里有李可染的谐趣图……每一次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赏析这些国画大师们作品中的笔墨构成, 学学大师们对点线面合理精妙的组合搭配, 避免乱涂乱画带来的盲目学习的不良效果。当学生不知如何落笔写墨时, 教师可指引学生赏析大师笔墨, 学大师点点、画画、染染, 朴拙的笔端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朴实谦虚的学习精神。大师笔下的点、线、面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可以从模仿学习中得到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如在教学《水墨画树》的过程中, 黄宾虹爷爷喜欢用枯枯的线条画树干, 用枯浓的墨点点画树叶。学生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尝试表现。傅抱石爷爷就喜欢用湿润的笔触点染树叶, 体现夏天墨色淋漓的感觉。同样可以让学生尝试这样的画法。同一节课, 通过两位国画大师的范作引领, 不同笔墨的表现。点线面的自然渗透教学, 学生在参考、学习、练习、类比中感悟笔墨的变化和不同的韵味。

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赏析吴冠中大师的水乡题材的画面中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博大精深、意犹未尽的水墨语言,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尝试写生, 体验自然的点、线、面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声的艺术语言, 等待我们去发现。很多时候, 我们只会在封闭的教室里涂涂染染, 认识不同的笔墨特点。对于幼小的孩童来说, 这样有时会架空了他们的自然认识规律。他们缺少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整体认识, 更脱离了活生生的情感体验, 因而容易学习书本的思维定式, 过分依赖临本, 使得画面不得出新, 偶然天成的水墨乐趣更无从谈起。新课程的水墨画教学与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与感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穿插写生环节, 增加学生的学习新奇感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内容,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和素材。给学生多一份与自然沟通的机会。带着目标去观察, 体验描绘的对象。点、线、面在自然界的自然生存状态, 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上《水墨画花》一课时, 正值春花烂漫, 校园内梅花盛开, 笔者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来到花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梅花。看看梅花的枝干是怎样挺直有力的线条、花朵可以如何点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 丰富了视觉经验, 积累了感性素材。在充分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中, 教师就不用费尽心思地讲解梅花的形态了, 学生写生时, 运用墨色的变化, 笔墨的干、湿、浓、淡, 以重墨、干笔、侧锋画梅花的枝干, 用淡墨细线画小枝, 来体现它的强劲与活力;用朱红点出花瓣, 突显它的清雅脱俗。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 学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春夏秋冬, 校园里每个季节都会出现不同的花, 通过写生,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大自然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笔都是有活力的。点、线、面就穿插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运用合理的墨色去尽情地点画, 就能展现浑然天成之气。

四、结合儿童画, 想象中的水墨“点、线、面”

儿童有特有的心理生理特征, 与成人的水墨路径有所不同。夸张烂漫的画面直接受儿童画的影响。既然如此, 为何不趁势将儿童画和水墨画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用水墨的笔墨来表现儿童画的内容, 形成水墨变体画?当崭新的水墨呈现在人们面前时, 是多么的鲜活, 多么的耐人寻味。

如下图《农家乐》, 用不同的墨点、墨线、点画好母鸡和小鸡后, 晕染草坪底色。接着, 为了丰富画面, 以儿童画的视角来补充内容, 勾线、染色出一群围观的人们。最后落款加印。学生们新奇地发现, 水墨画的素材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也发现自己其实“无所不能”, 于是燃起了大展拳脚的信心。

儿童水墨画 篇9

一、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必要性

水墨画说得明白简单一点, 就是用毛笔与水墨在宣纸上塑造形象, 抒发性情。并且把握好其特有的“精、气、神”。而“笔墨当随时代”的笔墨精神是水墨画发展的核心思想, 那么如何做到呢?是完全的保留传统继续下去, 是完全撇开传统另辟蹊径, 还是简单的“择中主义”走所谓的中庸之道。显然这些看法多是片面的, 要用思辨的思维批判地继承传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合理地保留下优秀正确的部分, 结合时代的要求, 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旧的教学观念, 利用民族优秀的艺术语言, 吸收更多、更广发的艺术形式, 为发扬民族艺术, 提高传统艺术的影响力而创造一个开发、科学的教学环境。在新的时代精神指导下, 如何继承与发扬是美术教育界所迫切关注的问题。儿童水墨画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我认为只要具有“以人为本”开放型的教育观念, 饱满的教育热情, 这种偶然将会变为诸多的必然。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 作为老师,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把握。

二、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水墨画的教学

只让学生欣赏现成的作品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欣赏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可以通过录象或者教师现场示范, 让学生亲眼目睹水、墨、色在宣纸上的渗化交融, 使学生在干、湿、浓、淡、清构成的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得到美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对于水墨画欣赏到一定程度以后, 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创作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作。通过一系列水墨画的欣赏、讲解、讨论, 学生对水墨画是很有好奇心的, 对毛笔、宣纸、墨等绘画工具也同样很新奇, 这为学好水墨画打下了基础。然而学生心理特点造成了对事物的新鲜感不会很久, 如果在学习中不保持这种状态, 要不了多久学生们会失去对水墨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好奇心, 就要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水墨的特点, 所以在讲好游戏规则后让他们尽情的玩。学生们在画满一张宣纸后的总结中会发现许多的东西。比如说宣纸会吸水, 还会渗开来、墨加水后会变淡、毛笔躺着画笔画会很粗, 竖起来画就变的细等等。其实他们发现的这些就是本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如果课前老师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强制学生学习的话, 可能效果比进行游戏的方法差远了。

三、深入体验生活, 扩展学生优秀的一面

一般儿童在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优秀的一面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一般以临摹、写生、创作为主, 内容无外乎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采取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目前引起行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一般让学生深入到生活, 在表现中运用游戏的心态, 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四、在设疑中精彩展开,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 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总喜欢尽力找出其原因。对于质疑, 一提倡, 二鼓励, 三引导。层层的质疑问难, 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因此, 在教学中, 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 借问题促探索, 借探索促发现, 借发现促创新。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堂美术课上, 我教学生们怎样画苹果。刚画好苹果, 一名学生就提出:“老师, 你为什么不把苹果画成长方形的呢?”我微笑着问:“你准备画方形的苹果吗?”学生回答说:“是的, 因为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不小心, 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 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我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 那把你的所想用画面表现出来, 好吗?”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 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但是却是学生灵动的体现。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 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并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 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 使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质疑, 树立“不惟书, 不惟上”的探求精神。

总之, 水墨画创意教学遵循儿童年龄思维特征, 成为儿童心里健康的促进因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让儿童通过不同的绘画内容, 不同的表现的形式, 畅游在水墨之间, 感悟在水墨之上, 领略在水墨之际, 广泛增进了儿童美术素养。水墨画创作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 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在课堂上, 没有纯粹的“理念”, 一切的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 转变理念, 就让我们从细节开始。

摘要: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水墨画的教学。深入生活, 扩展学生表现面。在设疑中精彩展开,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水墨画 篇10

一、教育理想, 文化自觉:寻求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校于2001年8月, 迄今仅有11年的办学历史。就少儿美术而言, 最值得回味的是2002年, 重庆市美术骨干教师胡凤调入我校, 2003年、2004年, 年轻的美术教师陈立、尤佳相继分配到学校工作。或许, 美术人真的自有美术人的默契与特质, 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教育理想和共同的事业追求, 使这三位美术教师结成“少儿美术铿锵三人行”, 开启了学校美术教育探索之路。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三位教师自己花钱到美院拜师学艺, 长达四年之久;为了提高自己美术教学水平, 三人组合成学校最佳的教研组, 潜心钻研, 相互学习和借鉴。2009年8月, 最年轻的美术教师范川分配到学校, 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并很快融入了学校美术教育团队, “铿锵三人行”演变为“四大美人”, 共同追逐着学校少儿美术教育的梦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四大美人”无论是在个人的绘画水平, 还是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无论是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大赛, 还是承办重大的美术活动, 她们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 铸就了学校目前少儿美术教育的荣耀与辉煌。胡凤已是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美协会员;陈立、尤佳也已成为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 尤佳的美术录像课荣获全国一等奖, 胡凤的美术录像课荣获重庆市一等奖;范川参加区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获三项单项第一, 全能第一的好成绩。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事业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断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体现着美术人为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文化自觉。

二、以和为面, 以美为点:找准办学理念的最好落脚点

重庆教育评估院院长、全国著名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龚春燕先生在评点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崇和尚美, 一生相随”办学理念时这样写到“以和为面, 以美为点, 以美术特色项目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脚点, 找得很准, 落得很实……”并欣然题写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的教育”。把美术学科确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确定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脚点, 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困惑与彷徨, 而是一种自然, 一种必然。美术学科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影响、美术教育团队体现出来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文化自觉, 早已进入学校决策层的视野, “优先发展美术学科, 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特色发展”, 很快成为共识并付诸实施。

三、课改先行, 社团驱动:成为特色项目的两大支撑点

培养全校学生的美术素养, 主阵地是课堂。美术课堂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 也必须顺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为了充分发挥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进行了美术连堂课教学改革。其最大的作用, 是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一个美术知识点运用转化成实际的美术学习成果——一幅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学校参赛, 参展的学生美术作品中, 有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学生美术课堂的作业, 美术课连堂教学, 巩固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 突出的成果意识, 让很多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 增强了美术兴趣。

对有浓厚美术兴趣又有美术发展潜力的学生, 重在提高。学校通过美术社团的建立, 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美术社团原本只设三个班, 但蜂拥而至的学生和家长, 让学校不得不扩大班级, 进行适当的挑选。学校美术社团, 由学校聘请教师和校外的美术专家授课, 而且不收学生一分钱, 利用课外教育活动时间和适当的放学后的时间, 免费为孩子们进行辅导。对此, 秦登伟校长说:特色项目建设, 不为名, 不为利, 要实实在在为孩子们发展美术兴趣爱好提供学校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条件。

四、水墨情趣, 特中之特——美术特色项目的最大发力点

“美术教育千般样, 水墨情趣最怡人”。学校承办的重庆市第二届少儿美术作品展中, 呈现了重庆市所有美术特色学校迥然不同的美术作品风格, 版画、雕塑、油画、书法等等, 精彩纷呈, 令人目不暇接。但最大的亮点, 还是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儿童水墨画展区。儿童水墨画, 是学校美术特色项目的特色, 成为美术特色项目的最大发力点, 其形成源于几位美术老师主攻的美术专业——中国画, 也源于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为了在全校普及儿童水墨画, 美术教研组自己开发了校本教材——《中国画·儿童水墨情趣》, 从源流、构图、技法上进行了全面的基本的介绍, 而且免费发给全校学生, 人手一册, 作为美术课的补充教材和训练水墨画的基本教材。孩子们在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笔、墨、水、纸的相互作用, 充分感受线条的宛转流畅, 领略水墨相互浸润的万般变化, 将现实的、意象的、变异的形象跃然纸上, 体会了随心所欲的快感, 享受了灵感释放的乐趣。重庆市美协常务副主席徐亮先生站在学生们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水墨画前, 谓然叹道: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儿童水墨画 篇11

关键词:江南船拳;儿童水墨画;生活性

水墨画是中国经典的绘画形式,是中国文化链上重要的环节,是民族精神最好的体现方式。如果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缺少水墨画,那无疑是教育的巨大遗憾。水墨画独特的绘画工具、特殊的绘画风格曾吸引着大批学生,但深入学习、探究的却是微乎其微。儿童水墨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儿童,才能得到儿童的喜爱,才能有长远的发展,现有的水墨画内容不符合教学规律。

学生最清楚最爱表现的都是身边的事物。然而教材中展示的是最为普遍的需求,难以针对学校学生进行个性的设计,针对性不强。“江南船拳”是在江南土生土长的独特拳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起,在南湖区武术家协会会长韩海华的指导下,东栅中心小学掀起一股“江南船拳风”,在体育大课间的练习;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表演;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开幕仪式,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闭幕仪式表演。渐渐地“江南船拳”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给学生打下了深厚的水墨画创作源泉。开展以“江南船拳”为载体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儿童在学习水墨画后,他们笔下所描绘的事物更为朴实、稚拙,更能展现儿童的童真与个性。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不受色彩的影响,能流畅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提高对绘画的兴趣,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精神指向的生活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创新能力。只有新时代的美术教学,才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激情和创作能力,对于水墨教学更是如此。传统水墨博大精深,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然而,钻研只是进入,不能让水墨脱离现实,脱离现代社会。不断地模仿古人,做一个新世纪的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学会出来,要让水墨富有“生活精神”,要运用时代的眼光去看水墨,去改造水墨。要让水墨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程式,而是独辟蹊径,强调水墨的生活性,强调个人审美取向在画面上的投射。

“江南船拳”是威武的、有力的、洒脱的;儿童本身也是开朗的,无忧无虑的。儿童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最容易接受生活的思想。要让儿童多去感受船拳,多去表现船拳,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挖掘、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学会对当前事物的再创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各种新的思想日益迸发,要让儿童跟上时代的节奏,做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儿童。

二、内容题材的生活性

传统水墨按内容可分为花鸟、山水、人物等,在中国绘画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科学技术、人文活动的局限性,这些绘画内容对于当时的画家来说已经是生活的,富有时代精神。然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已经一去不返。如果我们再让儿童去描绘历史的事物,那他们就会觉得虚无缥缈、无从入手了。历史证明,绘画内容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

(一)绘画儿童熟悉的生活事物

儿童可以用水墨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一把鱼刀,虎虎生威;一根鱼竿,纤细挺拔;一张渔网,疏密有致;一个斗笠,古朴天然。“江南船拳”中有着太多特色的东西值得感受,值得表现。随着城市化的建设,江南低矮房屋,白墙黑瓦的特色建筑已经慢慢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崭新高大的教学楼,规矩平整的塑料草坪,笨重厚实的校园音响……这是他们熟悉、理解的现代化的学校,他们愿意表达的也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整齐、洁净的“习武场所”。

(二)绘画儿童的日常生活

生活中有着点点滴滴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生动、别致、富有意义。今天练习“江南船拳”新动作了;今天受到教练表扬了;今天参加选拔赛了……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对心灵有所触动,才能绘画出有思想的作品。儿童的水墨画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只能跟随教师一起拼凑生活、编造生活。离开了生活源泉,绘画灵感不久便会枯竭,拿起笔来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以画了。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一场精彩绝伦的歌剧儿童觉得厌烦、一场激烈的足球赛觉得无聊;一把简单的船桨却可以把玩半天,一件简单的练功服就会满心欢喜。儿童表达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世界观。绘画生活中的事物可以让画面充满童趣,富有变化,真实体现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水墨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儿童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

(三)绘画儿童自己的社会热点

东栅中心小学的“江南船拳”不断受到媒体的关注。例如,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表演,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开幕仪式,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闭幕仪式表演,参加杭州武术比赛获团体金奖,参加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个人金奖两枚。儿童应该接触社会,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时代的主人,只有了解社会的变化,才能跟上进步的步伐。新课程非常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基础就是对生活新事物的了解,不然创造出来的有可能就是已经落伍的旧事物。用水墨画来展现当前社会热点,挖掘热点背后的成因,展现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融入社会中去。

三、造型趣味的生活性

儿童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儿童的造型也是丰富的、活跃的。在水墨画的造型上应符合儿童的绘画规律。

(一)改变用线造型的单一模式,点、线、面并重

中国传统水墨画,以“线”为脊梁,创造出经典的“十八描”法。注重线的表现力量,从精神上去追求线的表现力。如近现代大师林风眠的一些作品,以润畅迅疾的线造型。儿童可以通过粗细、长短、曲直、浓淡不一的线条展现自己对“江南船拳”器械的理解,对打拳人物的理解。造型简便、形象,适合儿童熟练掌握,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在用线造型的同时,还鼓励儿童用面、点的形式来造型。鼓励儿童大胆实践,用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面来完成造型。省去了勾线环节,更加直接地表达儿童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更有水墨特色,更易富有“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美。

(二)改变单一构图模式,古今中外皆可用

在构图形式上,我们要突破原有单一的模式,应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更好地表达所见所感。传统山水画“三远法”,步步为景,用来表现一些宏观场面的校园风景和生活题材再合适不过。可以通过长卷的形式,表现“江南船拳”练习的整个过程,表现在表演“江南船拳”的宏大场面。在绘画中也可以运用“焦点透视”法则,将西画建立在透视、解剖、光影等视觉写实原理基础上的造型手法运用于水墨画中也应该引起观者的共鸣。运用这样的构图形式表现的船拳人物、船拳道具形象更加逼真,更能为广大学者所接受。总之,水墨走向生活,表现当下生活,造型手法的多变,是表现题材的需要,也是拓展水墨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儿童水墨绘画中要形成立足生活、关注社会,勇于探索,勤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把水墨画“江南船拳”作为起跑线,让儿童水墨画随着生活的步伐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下一篇:政府采购采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