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点染的清凉世界(精选3篇)
水墨点染的清凉世界 篇1
面对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人们往往会主观地进行各种精神视角的解读和判断。我更喜欢通过作品与画家的心灵相交,从画面中寻找他(她)心路历程与踪迹。青年艺术家王晓珞的水墨创作从未以特立独行为标榜,也不以追求风尚为激进的诉求,她的直接天真、细腻敏感与对世事的理解融合成一种温存和优雅的品格,创造出她个人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个超逸的梦境,或是一炉炉袅袅沉香。
我和晓珞是十多年的老同学,都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晓珞是地道的安徽姑娘,她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家学渊源,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又受到著名画家黄华三教授的悉心指导,经受了最为严格的学院派系统的训练。但她近年的作品没有刻意追求宏大主题与叙事,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对自我情感的宣泄与释放。在这些画面中,常见的是那种秋天落叶的淡赭色,甜蜜而怅惘,是忘却了的忧愁。描绘的也往往是女性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同时又是最具女性“真情告白”式的叙事方式,像是寂静星空中飘来的阵阵私语。晓珞执着于她的艺术世界,她从不给自己贴标签,从画中那些有着永恒的静止的人物姿态来看,她们是明净的,是心平气和的悠久与迢遥,是画家最为本我的自然演绎。
王晓珞所代表的“80后”艺术家对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和态度。从“85新潮”到水墨实验,一路走来,画家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晓珞的作品来看,她一直更注重将生活细节与创作经验有效结合,都市生活与心灵独白是她作品中的首要主题,将这种生活的感悟所形成的视觉经验与文化选择不经意间流露到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都市生活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晓珞的《酴醿》系列中,画了姿态各异的都市女郎形象,看似不经意的云淡风轻与惊鸿一瞥,然而这才是画家最深切的都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优雅的外表下是颗琉璃的心,那些亦真亦幻的美好终究是城市过客,正如清代文学家厉鹗的七绝诗《春寒》中所写到的:“漫脱春衣浣酒红,江南二月最多风。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飘飞如雪的酴醿和重帘浅梦中的倩影是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镜像体验,笔墨在其间的游弋造就了王晓珞最意味深长的艺术表现。
晓珞的创作实践更偏向于实验水墨,更关注作者感觉和精神性的创造性表达。在世界画坛中,中国画虽然独立,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尤其是20世纪以降,中国画的革新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林风眠在主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时曾提出“调和中西艺术”,他认为中国在唐宋以前,画家尚能描绘自己的意趣,宋元就少了,到清代就只有模仿前人笔墨,再到现代,国画几乎山穷水尽。于是他主张以西方艺术发达的构成形式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复兴中国艺术。而坚持传统派的画家则反对融合西法。因此,围绕中国水墨艺术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话题纷纷扰扰几十年,成为上世纪最耐人寻味的艺术现象。到今天,在当代水墨创作中借鉴西方元素,并能保持传统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是面貌丰富多元并存的水墨艺术现状。晓珞的作品面貌,应该说是经历了几代艺术家层层推进的艺术探索后的选择,是与当代社会和生活相匹配的艺术语言,更具有可读性和丰富的视觉张力。除了《酴醿》系列之外,她的《红妆》系列、《白日梦》系列、《我该怎样爱你》系列、《孕想》系列及《小皇帝》系列等,都是着力于描绘都市人群,当然更多关乎女性画家身份,具有当下生活的精神属性。尤其是《我该怎样爱你》和《孕想》系列,空间感被有意减弱,突出主体人物的特写,构图富有现代感,对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有敏锐的把握,充满时代特征。《小皇帝》系列是晓珞近年来最关注的“孩子”主题之一。女画家画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外美术史上画母子题材或儿童题材的女画家不在少数。但是晓珞的创作颇为耐人寻味,她的儿童主题创作表现出更强烈的观念性。在这里,“孩子”是画者的隐喻,作为从小被称为“小皇帝”而成长起来的“80后”对这个称谓并不陌生,当这代人长大,并终将为人父母那一天,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又该是怎样一番情感的悸动是值得玩味的话题。由此,我们同时从《我该怎样爱你》和《孕想》系列看到了画家内心世界的纠结与困顿,观者与画者的灵魂在这个关键点上准确对焦。此外,作品《余韵》《回眸》,画的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骨子里仍是现代人的精神心相,同样缺席的背景,是她的画面的普遍特征。作品《晚会·争奇》《晚会·斗艳》《后场》《反串》则是记忆的碎片与纯粹的笔墨图像共舞,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本不就是隔世的想象与浮华的世事重复上演么!
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变化与探索的可能性。在和晓珞最近一次的交流中,她说,宣泄完现阶段心中的情感后她将会进行另一个新的探索。但我相信晓珞在作品中所提供的精神方式会成为她每一个创作阶段中的魅力焦点,这终将会构成她的心灵地图,且让我们翘首企盼。
王晓珞/那支烟纸本水墨97cm×51cm 2011年
王晓珞/反串纸本水墨97cm×183cm
水墨点染的清凉世界 篇2
一、广告的定位
广告定位:就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 使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产品占据消费者心目中空白的消费领域。
广告定位的两大要点:一是差异化, 二是占据消费者心智中位置。
中央电视台立足首都, 放眼全国, 影响世界。作为国内第一大电视媒体, 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宣传力是不可限量的。对于央视这样的众商家梦寐以求的宣传平台, 它用于宣传自身的广告是不难定位的。它不用去刻意迎合商家, 而是居高临下的, 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展示出自己的优雅, 自信和大家风范就行了, 就可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了。这是央视等为数不多的传媒巨头所独有的优势。
二、广告的创意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人通过现有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广告的客体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感知方式, 来充分接受广告主体, 以最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广告收益的思维及行动过程。
广告创意由两大部份组成:一是广告诉求, 二是广告表现。
广告创意的内涵:
1. 创意是广告策略的表达, 其目的是创作出有效的广告, 促成购买;
2. 广告创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这是创意的本质特征;
3. 创意必须以消费者心理为基础。
此广告的创意主要在于水墨画的巧妙运用。水墨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 呈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还是相当到位。在一片由“黑与白”构成的空灵世界, 山水、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少林寺等中国符号接连跳了出来, 如梦如幻, 仙境一般。然后是火车、飞机、鸟巢, 祖国一片欣欣向荣, 不禁让人热血沸腾。将古代文明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有机串联,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配以雄浑的交响乐, 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富有和谐社会精神的力量, 令人耳目一新。
文案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 简约而不简单。从开篇的“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 最后到结束语“相信品牌的力量”, 仅有三句话却很好诠释了广告的主题, 句短而蕴味悠长,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无形到有形”, 指的就是品牌的从无到有, 从默默无闻到声明显赫;“从有界到无疆”说明的就是品牌的魅力, 一旦品牌形成了, 商品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了, 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无形的价值。特别是结束语更是画龙点睛, 一语双关, 既指出了要相信品牌的形成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又点出了以央视这个品牌去塑造其他品牌的能力, 充满了自信和吸引力, 让人无法抗拒。而品牌的建立, 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无形的概念到有形的资产, 品牌的发展无限壮大。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品牌蕴含的无穷力量, 有理由相信央视打造优秀品牌的实力。
三、广告的表现方法
广告的表现手法:它是广告表现策略更为直观, 具体的表现。他以物化的, 直观直感的形式把广告策略, 广告设计创意显现于广告作品。
常用方法有:
1. 直接叙述和说明广告的内容, 比如说明产品的功能, 用法, 购买地点等;
2. 实地展现产品性能, 品质的手法, 针对的是眼见为实的消费心理;
3. 通过比较更好地显示优点。有自家新老产品的比较, 也有自家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比较。
此外, 还有夸张, 衬托, 悬念等表现方法。
水墨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给人以高雅恬淡的感觉, 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 呈现出来了很好的视觉冲击力。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结合, 本身就是突破传统, 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央视此广告立意高远, 创造了一个新颖的表现形式,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表现力, 墨在水中晕染开来, 墨的形态不断变幻, 由山峦而至大海, 由仙鹤成游龙, 乃至变幻出长城, 太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都在广告中一一铺展开来。用水墨的流动和丰富的墨色层次来描绘祖国的万物丛生和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景象, 无不透露出中华千年的深邃的文化底蕴。在一片由“黑与白”构成的空灵世界, 山水、游鱼、仙鹤、蛟龙、长城、少林寺等中国符号接连跳了出来, 让人感到仿佛置身画中, 梦幻般的世界, 浮想联翩。
央视此广告的表现方法用的是直接叙述和说明的方法, 最后一句“相信品牌的力量”更是清晰地点明了主题。这种方法也的确是最适合央视的。央视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媒体, 其本身就是一个金字招牌, 它无需和其他媒体作比较或采用别的表现技巧, 直接展现自我就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它太出名, 也太有影响力, 它是其他媒体的表率, 所以央视应该有自己原创性的东西, 那么它的广告也应如此。
四、结语
从央视《水墨篇》广告的成功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广告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定位, 这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保障其他广告元素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定位好了, 就需要寻求适合的创意和表现方法以吸引受众, 必须要是适合的, 而不能盲目追求创意和表现方法的奇特,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好的广告效果。
摘要:央视《水墨篇》广告是一个出色的案例, 文章从该广告的定位, 创意和表现方法三方面入手来对它进行分析, 试图通过对此案例的梳理来获取一些对广告业发展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黑与白,定位,意境,水墨画
参考文献
[1]樊志育.广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冯斌.品牌创意广告.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刘扬编.广告策划与设计.重庆出版社, 2002.
浅谈古代诗歌中的点染 篇3
我们知道, 点染是画家的手法, 即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这种手法在诗歌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常常用到。请看下面这首诗: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两句。若舍去景物渲染, 不过是“春去冬来”的直陈, 而不是诗, 索然无味。诗是用形象、图画说话的, 要做到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人的主观感情融入“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客观景物中, 诗的意象、色彩、气氛, 才会鲜明地创造出来。从诗的意象、气氛中, 我们才能想象到三千年前戍边士卒一“去”一“来”的情与景:出征时, 杨柳轻拂, 春光明丽, 依依相别, 难舍难分, 心情是愁苦的;罢戍还家时, 雨雪纷飞, 冬色昏暗, 冒雪赶路, 奔向家园, 心情是愉快的。归途上, 戍卒抚今追昔, 且喜且悲, 感慨万千的内心活动, 都在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相反相成景物的点与染中描绘出来, 抒发出来。
点染又可分为多种手法, 一般地说, 多是先点后染。如王安石的《题齐安壁》:
日净山如染, 风暄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 麦涨一溪云。
小诗从多种初春景物中, 选取了天上的“日”、高处的“山”、空中“风”、平原的“梅”、“麦”, 作为诗的主体, 把诗的骨架立起来, 而后诗人调动各种感官, 再给它们调色敷彩, 绘姿描态, 一个满目春光的可感形象、诗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日”用“净”, “山”用“染”, 给“日”洒上明洁的金光, 给“山”披上青春的颜色, 创造了视觉意象, 让你同诗人一样看得见、感受得到。“风”着一“暄”字, 从触觉落笔, 让你沐浴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温柔里。“草”用“熏”, 又着一“欲”字, 把草人格化了, 像懂事的小姑娘, 借助轻轻的和风为你送来嫩草的缕缕清香。“梅残”一抑, “数点雪”又一扬, 波澜起伏, 双重渲染, 梅花依旧, 点点枝头, 鲜明幽静;“麦”用“涨”, 由静转动, 溪边麦田平铺原野, 麦浪涌起, 很像一片腾空的绿色彩云, 漂浮滚动, 展开, 伸向远方。渲染之功在于把客观的物象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 构成诗的意境。六种意象组合又构成诗的意境, 形成诗的氛围, 展示初春的风光, 抒发诗人的感情。
当然, 点染也有先染后点的。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前三句排出九种物象, 都是先“染”后“点”, 酿成意象群体, 像影视中的连续镜头, 一一切出, 构成一组色调灰暗, 情景荒凉、凄清的秋野黄昏旅行画面, 为“断肠人”的“点”出作背景。“断肠人”的点出, 先从时间渲染, 后从空间烘托:时近黄昏, 天涯茫茫, 走向何方?我们读诗首先看到的是诗中“点”到的物象, 后体会到“染”的意象, 经过思考才发现物象、意象、意境中的层层含义, 也就品出了秋思哀愁, 意味深长, 令人回味不已的“诗味”。
王诗视觉意象的塑造, 色调的明丽, 语句的整齐、对称;马曲物象的筛选, 用字感情色彩的斟酌, 多种方法的使用;无不看出杰出的作家们在点染上下的功夫。晚清学者江顺诒在《诗学集成》中说:“按点与染分开说, 而引词以证之, 阅者无不点首。”可见弄清“点”“染”与形象创造的关系, 从中体味其丰富的内涵, 对读、对写, 都会收到“无不点首”称快的效果。
【水墨点染的清凉世界】推荐阅读:
挥毫,点染着风情的优美散文06-14
水墨飞鸟的世界09-09
水墨人物的造像07-07
水墨江南的流水账05-21
中国水墨动画的意境美05-23
水墨元素的材料与设计07-10
重要的是不是水墨08-18
学生的水墨画教学10-10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09-30
现代水墨画的现代性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