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精选11篇)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1
一、引言
入世后, 随着银行业开放程度的加深, 外资银行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便试图的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营业费用率和税前利润率等方面, 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所受影响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银行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Hermes (2004) 选用外资银行数量占东道国银行总数的比例和外资银行资产占东道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两个指标, 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了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 检验经济发达程度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影响。证实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
张荔、张蓉 (2006) 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展开分析, 通过对17个新兴市场国家1995到2002年截面数据的分析, 发现,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有正的溢出效应, 但是依赖于一个有效竞争的环境。马慧敏 (2007) 利用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的利差、税前利润率上升、并使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增强, 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1. 商业银行效率指标的建立
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也着眼于经营成本, 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变化这三个方面, 分别用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利息收入率和非利息收入率来代表;外资银行变量方面, 选取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来代表。另外, 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在考察中也加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 用名义GDP的增长率 (GDPGR) 做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2. 数据说明
样本区间为1996年至2006年, 主要选取5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排名靠前的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所用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上市银行年报。
3. 变量的选取
因变量一EXP、PRO, IM和NIM
自变量一FS和GDPGR
4.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为消除序列的自相关, 各变量采用一阶差分形式, 具体建立模型如下:
, 其中是为作为被解释变量 (反映外
资银行进入后对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程度) , 分别由国内银行各主要经营指标一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等所构成;a为截距项;F反映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 (F S) 作为自变量;X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GDPGR) ;为随机误差项。
运用Eview5.1的Panel Data计量分析结果:
(1) 外资银行资产所占比例 (FS) 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注:对应解释变量的数据为回归得到的该解释变量的系数, 括号内为该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
对结果 (1) 的分析:
外资银行所占资产份额 (FS) 作为解释变量计量时, 非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的2个方程显示获得良好的统计显著结果, 而利息收入率和税前利润率都没有获得统计显著的结果, 表明国内银行利息收入率和税前利润率的变化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
(2) 以FS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分别做回归分析: (主要针对NIM和EXP)
对结果 (2) 的分析: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影响更为显著, 表现在其对非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影响上, 无论是其系数还是t值都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所有4个指标中的回归结果都为不显著。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内银行效率的影响, 更多的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 而国有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还不明显。外资银行进入尚未引进完全有效的竞争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并未打破。该结果同时也验证了股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市场化的共识。
摘要:本文选取13家国内商业银行各年的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营业费用率和税前利润率, 运用EVIEWS5.1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 但效果有限, 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主要受冲击的对象, 而国有商业银行所受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外资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Robert Lensink, Niels Hermes.The short-term effecrs of foreign bank enrty on domestic bank behaviour: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ter[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8 (2004) 553~568
[2]张荔张蓉: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体系的效率改进一新兴市场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1)
[3]马慧敏: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4)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2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居民福利
我国目前已有数量比较大的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带有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数量很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属于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居民福利又有哪些影响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1]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这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 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和前10家最大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CR4=∑4i=1Xi/∑ni=1Xi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2008年和2008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招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 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是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较低。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和市场定位大致相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企业,特别是国企,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各有针对性,大多数银行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3.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银行业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资本充足率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 规模经济壁垒。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机构网点的扩大、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人员数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单位平均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2)资本充足率壁垒。《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协议要求核心资本占风险资本的比重不低于4%,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和占风险资本的比重不低于8%。核心资本由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组成。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准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进入银行业需要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
(3) 政策性壁垒。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维护垄断,避免竞争,将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最低资本金要求等。[4]
二、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居民福利影响。
居民福利可以用居民效用来表示,即居民的满意程度。研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居民的影响,理论上可以研究消费者剩余,不同的市场结构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但由于消费者剩余在实际生活中测量不太实际,很难掌握,我才用经济效率,即帕累托标准。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至少一部分人的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好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状态变好又不能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
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极高寡占型,市场效率不高,而且还有可能组成卡特尔组织,赚取垄断利润,侵占消费者剩余。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无论存款者还是贷款者都能感觉到我国银行的低效率。对于存款者来说,每次去银行存款,几乎都要取号排队,存一次款有时候需要半天时间,并且服务态度也不是很友善;对于贷款者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小微企业,真正是靠银行融资的占很小的比例,不得求助于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存在就是银行垄断的结构。如果银行对民资进一步开放,加大银行业的竞争,无论对存款者来说还是对贷款者来说,效用都会提高,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银行业不是一种自然垄断的行业,竞争有利于居民福利的提高。
三、 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开放倒逼改革。加大对民资开放力度,引入竞争,使银行业形成全方位的市场结构,各类融资者都有适合自己的银行,为实体经济输血。使银行有忧患意识,不提高服务,不产品创新,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第二,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目前银行也存在的存贷利差太大,银行业完全可以依靠存贷差获取高额利润,其实这些都是垄断地位给予的,可以安稳睡大觉挣大钱,这样银行业就没有动力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会逐渐缩小,银行要想生存,就必须业务创新,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第三,强化国有银行的改革。虽然国有银行近几年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已经上市,但市场化仍然不够。所有者缺位在个国有银行都普遍存在,应该逐渐推进改革,在国家控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 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 琴 刘 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 年第1期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4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概述
1. 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
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种在现行的金融制度方式下, 金融管理部门对于存款企业进行利益的保障政策。在一定范围内, 存款企业在自愿或者非自愿条件下, 依照自身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 当存款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面临破产时, 那么存款保险机构要向存款企业提供资金, 以帮助其度过现有的难关, 或者是代替企业进行一定限度下的资金赔偿, 帮助企业解决短暂的燃眉之急。
存款保险制度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形存款保险两种。显性存款保险指的是国家通过法律的方式来对存款保险的机构或者个人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所有的程序都要依靠法律的手段进行实施和维护。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不通过国家就直接由相关政府在存款机构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金融保护, 来帮助存款机构度过现有的经济问题。然而在单指存款保险制度时, 往往指的就是显性保险制度, 因为相比较而言, 显性保险制度更具有权威性和安全性。
2.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源
早在1924年, 捷克就着手研究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相对完善且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 但是此制度开始并未在斯洛伐克进行运作, 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小范围的查看。1938年, 由于捷克政要领导认为试验难以在斯洛伐克全面推行, 而最终以失败告终。1929年, 由于美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使得大量的工厂纷纷倒闭, 工人失业致使社会动荡。为了应对此次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下令创办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机构, 就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在建立存款保险公司之后又及时的出台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此制度对于今后世界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个存款保险系统。
3. 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及时的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也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这套制度纷纷效仿, 再配合着各国国情出台相关的政策。其中主要以英国、日本、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出了属于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后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了这一制度,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以此同时, 其他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也在积极研究, 这个时候的存款保险制度真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蔓延开来。
二、主要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方式
1. 不同的成立方式
不同的国家建立属于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很大不同, 第一种是属于政府机构成立, 全部操作事项由政府出面进行设立, 包括保险制度的设立、渠道、监管、赔付等一系列操作, 由于有政府在其中进行管理, 就更能够体现出保险制度操作的严密性, 也能够帮助银行提振信心, 同时也能够更加完善保障存款保险的流通环节, 这种保险制度以北美洲发达国家为首, 包括美国、加拿大, 以及当时与美国保持多年合作关系的英国。第二种是以由政府和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机构联合监管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既有安全保障性又不失灵活性, 这种联合方式主要包括日本和比利时等国家。第三种为民间协会组织进行成立, 无须政府出面进行沟通和疏导, 直接由互助救助组织进行操作, 这种操作办法优势在于民主性强和透明度高, 主要在欧洲被以德国、法国为首的国家进行实施。
2. 不同的保险方式
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险形式主要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规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则就是拥有强制性, 指的是任何存款的机构必须加入到这一体制中来, 这样实行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操作风险高、运行难度大的银行或者机构会乐于加入到这其中来, 而对于一些小机构, 他们可能预见的风险并不高, 并不想缴纳相关费用, 久而久之, 会造成存款保险制度面对亏损而以失败告终。在现有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 绝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强制执行的方式进行操作, 如英国、日本等。采用第二种方式的美国则与之不同, 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度操作, 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以及所有领取联邦执照的银行和储蓄机构采取强制加入方式, 其他机构均可以自愿加入。由于美国一直倡导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 却又要实现权力的统一, 所以才会使用这种相结合的方式。第三种方式为自愿加入方式, 这种方式由于不利于统一管理, 操作难度比较大, 只有少数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采用这种方式, 如德国、瑞士等。
3. 不同的保险限额
保险的限额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沿用的最高限额方式, 也就是说你所投保的存款一定有一个最高额度的限制, 保障了不会因为道德问题所引发的风险。当然, 对于不同国家设计的最高额度也不同, 基本上对于受保护账户比例偏高的用户是信誉度相对较高的银行。还有一种方式是全额保险制度, 即对于所有投保的款项都进行保险, 这种保险存在比较大的道德风险, 因此只有在道德约束力高的小部分国家采用此方法。
三、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情况
1.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由来以及发展
早在1993年的时候, 我国国务院就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提出了要为保障社会公众利益而建立存款保障基金。两年之后就在中央银行进行了初步试点工作。直到1997年, 中央银行成立了研究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课题组, 开始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2007年, 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把存款保险制度推上议事日程, 但是由于紧接而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 致使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计划搁浅, 直到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2013年的中央银行表示中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各方面都已经准备完善, 国家内部已经基本确立发展方向, 可以择机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2015年1月, 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制度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经过相关审批程序之后, 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将会付诸实施。
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形势
相对于世界各国而言, 我国并没有相关的存款保护制度, 而是通过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隐形保护来实现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政府或者监管机构会在相关企业的金融体系出现风险后直接出面进行管理, 解决该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 或者是要求该企业进行重组, 当政府发现采取救助措施无效的时候就会令改企业直接退出。这种模式其实是政府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一种担保措施, 将商业银行在营运过程中积累的商业信用转化为以政府这一国家代表机构所具有国家信用,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 会使得中小银行进入困难, 不利于以私人资本为主的中小型银行的设立。所谓“隐性”就是根据政府的主观决策, 这种决策会使商业银行往往受到忽略, 不能达到大撒网救助更多银行的目的, 还有当银行经营不善之时, 没有明确的条文进行保护, 很容易出现存款挤兑现象, 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宣布破产, 破产所导致的存贷款利率差带来的大量利润就会所见, 影响银行甚至是整个行业的生长状况。
四、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加速银行业两极分化
存款保险制度下带来的危机主要是通过限额赔偿的方式进行调节, 这样会导致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公司负债增长速度将会受到限制, 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发生。这种分化现象会促使经营不善的银行积极进行内部调节, 通过与强者公司进行对比学习, 改掉自身的财务问题, 促进企业成长。
2. 增加商业银行成本
第一, 存款保险机构必然要对银行收取一定的费用, 无论是通过固定费率制度还是差别费率制度, 成本都会增加, 最终影响银行盈利。第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率有比较高的要求, 存款保险机构在投保金融机构资本严重不足状态九十天内就可以采取接管措施。因此, 能够很快的显示出银行自身的债偿能力。
3. 刺激开通更多投资渠道
随着资本化市场不断深入, 相对于资本投资运作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想要留住高额的存款人, 就需要满足其多元化的理财要求。在这个时候, 各个银行就会相继推出各种理财产品, 这能够进一步促进银行改善自身的内部环境, 不断挖掘, 不断创新, 在理财方法的各个环节上提高自身的水平, 广泛进行跨部门合作业务, 高效利用现下的资源,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
4. 加强资金运营资本
当银行存款数量增多, 投资规模加大就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很有可能会引发市场的失调, 会为银行风险监控水平带来挑战。为了降低这种隐患的风险, 必须要加强资金的运营水平, 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与渠道逐步呈现多样化, 这就会为交易机构带来严峻的考验。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 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银行的监管力度, 要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式, 丰富自身的监管手段, 让银行乱象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五、我国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议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安全网, 对于任何国家的经济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进行有效地金融保护措施, 能够在资金周转问题上起到暂时聚拢资金的作用。从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看, 应该尽快加强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 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 建立适合我国体制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但是在建立制度的同时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快速, 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应对各方面的问题, 并且融合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推行案例, 达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借鉴中建立最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1. 制定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方法
从之前各国相继出台的存款保险制度不难看出, 制定保险制度首要的是要通过专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结合其他国家制定保险制度的情况, 重中之重是要通过司法部门指定的存款保险法规来对行业进行约束, 设定保险制度准则, 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先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条文, 初步确立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方针, 并且在该基本方针背后确立相关的一系列与其进行捆绑的法律条文, 完善整个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环境。
2. 采取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 结合我国银行的结构特点, 应该采取强制性的参保方式较为合理。因为由于我国国民的自律性较差, 容易造成由于经济问题引起的纠纷, 所以说必须要在法律规定之下, 所有的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 来避免逆向选择等问题。有利于使中小银行能在竞争中取得平等的地位。对提振企业信心, 强化行业内部竞争, 促进整体金融行业发展积极向上。
3. 推动实行差别费率办法
实行差别费率是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 能够更加体现出制度之下的公平关系, 所以要采取差别费率进行保费的收取工作。可以通过不同参保银行金融风险进行合理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果收取不同级别的保险费率。具体的做法应该先按照银行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银行不同的评估结果进行规划, 风险高的银行还要承担一部分风险费, 提高他们的借款成本, 能够更有效地对银行进行有力提醒, 提醒银行注意自身的经营管理方法。
4. 对于存款保险进行分类
按照其他国家的存款保险分类管理办法, 适合我国实行的管理办法可以是按照空间地域原则进行分类。统一按照这一原则划分, 存款保险范围可以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 因为这种存款占有全部存款的70%以上, 是我国银行的主要负债, 以企业存款为辅, 除了储蓄存款剩下的大多数就是企业存款。如果把这两类存款把握牢靠, 我们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加大保险范围。
5. 设定保险的最高额度
在前文当中已经提到, 目前世界范围大部分国家都实行了限额赔偿政策, 因为通过限额赔偿政策可以减小全额投保的风险, 缓解其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让大额存款人承担部分损失, 以此来迫使其谨慎选择银行。因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采用居民储蓄存款为主, 所以我国适合采取限额赔偿, 限额赔偿更加能够起到保护中小企业利益, 防止系统性挤兑, 减低可能的道德风险的发生。
六、结论
回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的影响, 虽然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强国, 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差异, 但是也的确受到了波及。因此我国必须要及时贯彻落实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这一制度已经被提及了20年, 目前涉及到这一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达到了需要水平, 存款保险制度将在不久呼之欲出, 为我们祖国金融行业的稳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辛昱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建议[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63-66.
[2]时秀花.探析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建议[J].时代金融, 2014, 29:182-183, 185.
[3]祖纪越.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杨珅.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 2013, 12:64-70.
[5]姚东旻, 颜建晔, 尹烨昇.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一个动态博弈的视角[J].经济研究, 2013, 10:43-54.
[6]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 2013, 03:168-177.
[7]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 2012, 02:89-96.
[8]吴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9]李露.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解析[J].中国农村金融, 2015, 09:25-26.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5
关键词:金融环境变化 商业银行 审计
0 引言
在我国金融环境对外开放的发展背景下,对国内经济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本文就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审计公告制度、信息化辅助审计等有效措施,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适应当今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1 金融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审计的影响
1.1 商业银行业务推新较快 在国际金融环境下,企业海外融资环境较好,我国在金融格局中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金融环境变化为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会不断推出更多、更新的业务,如网上银行、代理收付款、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买卖政府债券等。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较为落后,造成无法有效的控制新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审计负担。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难以适应新业务的审计要求。
1.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突出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类中间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等,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水平低、手段单一,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主要收入仍然集中在资产负债等传统领域。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商业银行逐渐向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日渐突出的同时,忽略了其具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潜在风险,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增加了审计机关对商業银行的审计工作难度。
1.3 商业银行开发国际业务速度较快 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向自由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开始打开国门,融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中,使得商业银行开发新业务的特征逐渐呈现外向化、国际化趋势,使得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审计工作更加突出。为了顺应金融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的基础上,加大了开发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力度,对中间金融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发展外币业务,往往存在一种只追求业务量的扩张而不重规范的现象,使得外币业务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不仅给银行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还给不法分子套取银行资金提供了“机会”。
2 在金融环境变化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必须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有效的审计管理监督制度,与时俱进,顺应金融全球化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需求。
2.1 建立审计公告制度 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应该半年或者一年对商业银行发布审计的重点和目标,提高商业银行对国家审计重点和标准的认识程度,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国家审计机构可以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对发现的审计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进行严厉的处罚。每年全国性审计中发生问题以及常见问题和行业性违纪的行为,必须予以公告,给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2 实施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审计 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成立由领导直接推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并得到各级管理层的支持,从而促进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明确目标,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加强整体意识,促进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此获得全体员工的支持。其次要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外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监督、检查与评价,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还降低了银行审计工作的难度。
2.3 信息化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金融环境的变化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可以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用于对各项工作情况的分析,当然要降低计算机编程功能的难度,使其能与普通审计人员的技术和思路相对应。另外,利用信息技术与程序可以对各类业务进行模拟分析,提高银行新业务应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审计机构在计算机数据上的交流工作,促进审计机构能较好的融入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在提高银行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不仅有利于审计机构对银行业务审计的方便性和有效性,还能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弥补审计业务上的缺陷。
3 结束语
在金融市场逐渐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制度与内容,加强管理监督,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工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秀平.我国金融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1.
[2]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石勇,付文燕.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72-73.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 在金融业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必会与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 由于我国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具体组成成分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关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或是只停留在对商业银行综合影响方面, 并没有对其某一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这一点, 本文将主要对几种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现代影子银行的概念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包括债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但是在中国, 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易宪容给出了以下定义:“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而袁增霆称: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是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 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 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二是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 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结合诸多定义, 本文给影子银行这样界定:凡是能创造信用、但不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的机构和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范畴。本文认为, 现阶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以及民间金融。
(二)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共同作用, 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 由于投资及融资的渠道增多, 投资组合策略更具有了灵活性, 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 所以提高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当前商业银行体系很难满足丰富的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贷款目标交集较小, 因此贷款的替代效应较小;而存款客户交集较大, 替代效应较大。此时, 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补充效应就要大于替代效应, 影子银行就可以扩大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所服务的群体, 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
2、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足再加上其长期游离在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 导致影子银行过度扩张, 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使得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大量的风险。一旦风险超过限度, 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导致金融体系塌陷。另外, 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可以将收益和损失放大, 因而陷入危机。而此时, 商业银行会卷入这场风波, 而且会严重受到影响, 很有可能还是受伤最深的主体。
3、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机构, 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经营业绩。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势必最关心对自身经营业绩的影响。下面具体分析三种影子银行的影响。
(1) 银行理财产品。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来看, 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虽然说发行及购买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这一流程中,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隐性地使用政府和银行的信誉担保, 实际上风险并没有转移出去, 而是累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 这样会增加系统风险, 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付出更大的流动性代价;但是, 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资产转让和信贷资产转让等行为, 将这些资产“表外化”, 不占用贷款额度, 也不用提交存款准备金, 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水平, 就会直接提高商业银行的业绩。
(2) 委托贷款。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 委托与受托双方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获得更大的利润使得双方都有动力来进行这项合作业务。具体来讲, 作为委托方的大中型企业, 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进而通过贷款转贷给中小企业, 这样可以收取较高利率, 获取利润。同时, 商业银行起到了中介人的作用, 收取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和贷款利息, 且不承担其中的风险。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 传统信贷业务不能使得商业银行适应当前的经济潮流, 所以商业银行就要发展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商业银行肯定会积极参与委托贷款业务的, 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 委托贷款占了很大比例, 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利润来源。
(3) 民间金融。
虽然说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间金融的发展, 使得中小企业很可能不努力去向商业银行争取贷款额度, 就会使商业银行少了一部分客户, 此时一些商业银行就会意识到更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存在, 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 可能会加快金融创新, 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经营利润。
但是, 民间融资行为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替代品,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一, 民间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的竞争构成威胁;其二, 民间融资产生的风险很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受到损失。由于民间融资的利率一般较高, 一些套利者会以合法的手段从商业银行贷款, 转而进行民间融资行为, 获取利差。这部分民间借贷有很强的隐匿性, 一旦资金链断裂, 民间借贷的风险将转嫁到银行业, 从而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与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比消极影响要大, 而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负面效应较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大部分是从影子银行的创新产品获得的, 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带来的创新。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分析, 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
对于影子银行的挑战, 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创新求变, 认真学习分析影子银行的业务创新机理, 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出新产品, 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子银行的替代作用。
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相应的防火墙机制, 严格按照“三个办法, 一个指引”的要求, 严格按照贷款全流程管理, 防止影子银行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 保证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业务风险可控。
(二) 从监管机构的监管角度来看。
监管不完善是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产生消极影响的一大重要因素,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 具体如下:
1、监管主体要明确,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目前在我国, 法律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主体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 一些非金融机构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监管或者没有监管。另外, 银监会对这些公司没有权利进行监管, 像人人贷公司, 运作模式上属于中介业务, 只是提供了资金双方匹配的渠道, 本质上不属于金融行业。但是, 这类公司又属于典型的影子银行体系, 这就造成了监管多头或者遗漏, 不统一和不成体系, 彼此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金融行业标准, 降低金融监管门槛, 逐步让这些金融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到监管部门管辖之下, 使这些机构阳光化, 以便更好地发展。
2、监管部门要适度监管。
影子银行的发展就证明了其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严格的禁止就会使得金融效率降低, 并且会逼迫很多资金转入底下;但是, 如果放纵它的发展, 势必又会造成其发展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因此, 监管部门既不能过紧, 也不能过于疏忽, 要以适度原则进行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千差万别, 主体不同、运作方式及运作范围不同, 业务以及影响范围不同, 受到的监管强度和监管政策也不相同。总之, 就是不能因为影子银行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而放任, 也不能因为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而强制其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范围进行界定, 之后在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笼统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对我国现阶段三种主要类型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并得出结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要大一些, 而民间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要大一些;商业银行应正确对待影子银行带来的积极或是消极影响, 监管部门应更加努力配合。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苗晓宇.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 2012.3.
[2]邢成.后危机时代中国信托业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 2010.6.
[3]沈悦, 谢坤锋.影子银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金融论坛, 2013.3.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7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 具有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比拟的优点, 首先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 网络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依靠互联网交易平台和大数据分析, 中小微企业可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小额贷款, 可使资金供需双方在网络上直接从事交易, 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交易成本, 免去通过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时经历的繁琐审批程序。对金融机构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电子终端交易逐渐取代了传统柜台交易, 传统金融机构的成本逐渐降低。其次它的操作简单, 参与者多, 覆盖广, 发展快。互联网金融总体来说操作流程相对简单, 方便快捷, 业务种类丰富。而且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交易门槛相对较低, 资金限制较少, 客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此参与者较多。此外, 互联网金融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中, 存在资金供求双方信息十分不对称和信息匮乏的情况。资金需求者由于缺乏信息, 无法及时得到资金;与此同时, 资金供给方也因得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导致资金闲置, 从而信息的匮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下, 信息可以充分交流、匹配以及交易, 大幅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将推动商业银行业变革和创新, 促进商业银行市场建立公平、平等的新秩序, 构建全新的竞争格局。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管理弱、风险大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 还没有相关法律进行监管和约束, 行业准入门槛和业务规范也不明确, 整个行业面临许多风险。此外, 互联网金融还未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 而且也不存在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更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等机制, 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综合上述原因, 互联网金融存在相当大的信用风险及安全风险。
随着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遭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业务范围类型日益丰富, 目前来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均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从支付结算到理财产品的销售, 这些都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 客户流失, 吸收存款减少等冲击。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日益凸显, 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和挑战, 对此, 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及意见。
1.重视大数据, 创新服务, 启动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面对新形势, 商业银行并非将业务办理简单地升级到网上进行。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开放平台和移动互联软硬件等而产生的全新的金融经营模式, 大量交易数据为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支持。通过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金融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挖掘大量数据, 积累客户交易信息, 从而进行客户的金融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价。针对互联网企业获得信息的优势, 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务, 增强现有业务能力, 将线下业务转为线上业务, 改进业务结构,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相较于刚刚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商业行拥有其自身的优势, 如人员结构庞大, 知识专业, 管理严格, 这些优势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短期内无法企及的。利用这些优势, 商业银行可以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方便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以及时更新业务类型, 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竞争。例如建设银行在2012年上线的“善融商务”就是一种以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
2.简化业务流程, 注重客户体验。传统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审核, 成本较高, 而依靠互联网平台, 中小企业的贷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使得银行开始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除此之外, 银行也应简化业务流程, 进行业务创新, 利用互联网提高金融业务办理效率, 发掘潜在客户, 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 提高组织效率, 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加快审批速度, 打破传统业务理念的束缚, 加强金融业务设计的创新, 不断改善自身发展以便适应新环境、新变化,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消费体验, 为客户提供更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建立一站式平台提高综合服务。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新兴领域, 仍有其不能避免的短板, 目前它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 , 但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取代所有传统业务。互联网企业的这种缺陷恰恰是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积累的业务优势, 但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不败之地不仅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如何增强客户粘性, 而且还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可以在网络上创建具有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金融超市, 方便客户根据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利用超市的模式, 将现有的业务流线与网络、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新兴事物相互整合, 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实现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4.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 谋求共赢。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 优势互补, 将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发展规模的扩大, 包括支付功能的合作、信贷和资金信息的合作、处理贷款纠纷等的合作。第三方平台业务威胁了银行的结算支付业务, 但是仍有其弊端, 无法完全代替银行。针对这一点, 银行应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的大量信息, 可以对客户进行数据分析等。而通过与银行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也能提高客户信任度。除此之外, 尽管互联网金融创造了一种新的信贷模式, 其正常运行还是需要通过银行。鉴于这种情况, 银行可以以一种恰当的形式参与其中, 一方面促进自身业务发展, 一方面促进这种新信贷模式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 收集到大量资金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银行来说, 能够了解各方面的资金需求、客户的投资渠道和偏好等。通过这种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 吸引了众多目光。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 顺应发展趋势,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很好地融合, 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金融各个子领域。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藩篱, 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全面冲击。在此背景下, 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对比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优势, 并探究这两者在不同经营业务上的竞争形势, 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银行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国强, 方鹂飞.监管创新、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J].现代经济探讨, 2014 (7)
[2]吴秀伦.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以余额宝为例[J].时代金融, 2014 (12)
[3]王国刚, 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 2015 (1)
[4]刘海二, 石午光.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焦点与理论分歧[J].经济学家, 2015 (5)
[5]曹胜.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纵横, 2014 (6)
[6]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 2015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因素研究 篇8
本文利用国内十四家商业银2003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 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尝试研究银行的盈利能力与银行内部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的范围和角度存在差异性但通常将影响样式银行盈利的因素归结为内部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三个方面。银行内部因素主要有资产质量、资本状况、资产规模、成本控制和收入构成;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等;而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则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对于如何选取指标来测度银行内部因素, Angbazo (1997) 曾用商业银行数据实证研究得出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杠杆率、有效资产/总资产与银行净利息收益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流动资产/总负债与银行净利息收益率负相关。Valverde&Fernandez (2007) 在研究欧洲的银行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中, 使用了包括市场集中度指数、银行风险变量、专业化和多样化变量在内的指标体系, 分析了它们对银行利率差、总收入水平和勒纳指数的具体影响。他们认为专业化变量和银行利润显著相关, 多样化产出使得银行增加收入, 并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Barajas, Steiner&Salazar (1999) 对哥伦比亚银行息差的研究显示, 高息差与经营成本、不良贷款的构成及税收密切相关。
关于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研究较少, 其中刘渝东 (1999) 通过对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进行财务上的趋势分析和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各银行的盈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原因在于非利息支出增加过多、利差缩小、国家调高银行的营业税率等。付强 (2004) 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 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其盈利水平, 发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与存款占总资产比率、利差占总资产比率呈正相关。高玮 (2010) 研究发现,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内部特征变量决定, 其中, 银行信贷率与银行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银行规模、所有权性质与银行利润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结构变量与银行利润率的关系在总体上不显著, 只有通胀率与银行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存款和公债投资与银行利润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但是并显著性。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的试图使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研究银行内部、市场和宏观因素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设定
根据上述分析, 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 参考Bartholdy, Boyle和Stover (1997) , Barth, Nolle和Rice (1997) 对商业银行盈利性所做的研究, 对其中变量加以调整, 设定如下形式的模型:
其中, i表示不同银行个体, yit为被解释变量, 反映t时期第i个银行的盈利指标, 本文中为资产收益率 (ROA) , fit代表t时期第i个银行个性因素变量, xt代表t时期市场结构因素变量, ct表示t时期宏观经济因素变量, uit表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选取的是银行资产收益率 (ROA) , 等于税前净利润除以银行总资产。银行内部因素解释变量主要包括成本收入比 (CER, 经营费用/总资产) 、资本充足率 (CAR, 资产/风险) 、不良贷款率 (BLR) 。在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中, 本文采用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测度样本期间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存款的市场份额 (MS) 等于各银行存款除以中资银行存款总额。集中度变量MCON) 则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 , 其中:Xi代表各个企业的数值;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X代表行业总规模。宏观经济变量主要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 (INFR) 和GDP增长率 (GROWTH) 。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样本时间选取2003年至2011年, 14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商业银行的各年度报告。本文使用的方法是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并运用豪斯曼检 (Hausman test) 加以检验, 而后决定采用何种模型。本文选取的商业银行样本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二是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三) 对三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我们将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的银行内部因素、市场结构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先对银行个性变量、市场结构变量、宏观经济变量三类因素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 再利用Hausman检验判断哪种模型的有效性, 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现实情况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 Prob<0.05, 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注: (1) 括号内的是t统计量。 (2) *p<0.05, **p<0.01, ***p<0.001
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 银行内部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在银行内部因素中与银行盈利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是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的因素是不良贷款比率、成本收入比, 其中成本收入比的负面影响大于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自身资产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 代表了银行对其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对于上市商业银行而言, 较少的股利分红使得资本充足率不断的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当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时, 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提高了市场对银行自身的信心。
不良贷款比率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但是统计结果并不显著。不良贷款和银行的盈利之间会互相影响。一方面, 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 银行就必须用更多的利润对其冲销。另一方面, 如果商业银行自身盈利不高, 就会影响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 进而影响银行将来的盈利能力。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在较低的水平, 所以一段时间内其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较小。
银行的经营成本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本收入比可以反映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和管理运营上的差异, 不同的商业模式、产品组合、资产组合, 都将导致不同的成本费用结构。成本收入比率越低, 说明银行经营过程中有关的管理成本以及其他营运成本就越低, 也就是代表着银行的营运效率越高, 银行可能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本文实证结果表明, 成本收入比与银行盈利水平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即当成本收入比增加时银行资产利润率会减少。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低效的, 资产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全部转化为产出收益的增加并使得资产收益率提高。
2.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从表1回归的分析结果可见, 存款份额集中度与商业银行资收益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与银行资产收益率则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效率结构假说认为市场趋于集中是因为行业中某些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从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即盈利性和高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只是盈利性和高效率之间的关系。在银行业中, 具有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和良好的声誉的银行往往具有高效率, 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集中度。根据Smirlock (1985) 的研究, 市场高度集中的银行利差较小。Berger (1995) 认为美国银行集中度和效率的关系依赖于其他的因素。我国银行业与其他国家银行业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 商业银行目前并没有利率定价权, 银行即使处于垄断地位, 也不能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的途径增加盈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高集中度, 会导致较低的运营效率, 适当引入竞争则能够提高效率, 优化资源的配置, 这意味着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降低集中度, 促进竞争更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目前, 在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中, 利息净收入仍是营业净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以存贷利差收入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 扩大存款市场份金融额是获取盈利的主要途径。
3.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从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率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即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带动银行盈利水平的提升, 但是相关性不显著。理论上, 商业银行具有亲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财务状况表现良好, 偿付能力高, 不易形成银行不良资产;同时, 银行对客户的经济前景乐观, 客户信用评级高, 从而提取较少的贷款损失拨备, 银行利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从而导致较高的利润分配;再次, 投资旺盛, 资金需求量较大, 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银行利息收入增加;反之则反是。经济增长与银行盈利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很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初始阶段, 商业银行并没有利率的自主决定权,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小。同时, 货币政策通常逆经济形式而定, 因此在经济繁荣和萧条时期, 逆经济形式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大幅跳跃的作用。
Perry (1992) 认为银行的盈利水平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为可预期到的, 如果通货膨胀为预期到的, 则收入的增长会大于成本的增加;如果通货膨胀为非预期的, 则银行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将是滞后的, 从而使得银行成本的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 导致银行利润减少。本文的结论是通货膨胀率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呈正相关性。在经历通货膨胀时, 整体经济所面临的名义总需求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 企业景气度总体处于上升阶段, 因此信用成本的增加将滞后于利差的扩大, 使得银行整体盈利能够保持持续增长。同时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银行面对市场的变化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从而保持自身的利润水平。
三、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14家商业银行2004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通过经验分析我们发现:
第一, 银行内部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其偿付能力, 具有较高的声誉, 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成本收入比低的银行显然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控制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下, 目前商业银行的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对于银行盈利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在净利息收入仍为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下, 通过控制成本提供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率并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 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增加。在净利息收入作为银行主要收入的阶段, 市场份额的扩大无疑有利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
第三, 商业银行盈利总体上具有亲经济周期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波动, 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随之调整, 并能够及时调整经营成本, 使得银行的盈利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参考文献
[1]Berger, A.N (1995)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7, 404-431.
[2]Smirlock (1985) , Evidence of the (N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7, 69-82.
[3]姚勇, 董利.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 (2) .
[4]徐忠, 沈艳, 王小康.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J].经济研究, 2009 (10) .
[5]金晓彤, 刘宏.中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9 (6) .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 篇9
“影子银行”一词最先出现在2007年,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才引发经济学家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 简单的说, 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 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 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
与美国等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 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才正处于发展初期, 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 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 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强, 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双刃剑”影响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对影子银行也要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的看待。
二、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1) 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 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产物, 同时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有利于分散风险
很多人一提到影子银行, 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风险、不好的方面, 其实影子银行并不是高风险的代名词, 甚至有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好的风险缓释作用和风险分散作用。
(3) 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出现, 促进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 实际上是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 不利影响
(1)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形成竞争, 我国本来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 加上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由于影子银行形式上更加灵活、对信息的了解也更加充分, 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和短期融资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对于传统银行来讲, 相关方面的业务将受到很大冲击。
(2) 扭曲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 放大了银行的流动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脱媒形式之一, 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开端。所谓银行脱媒是指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在双方进行的交易。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 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的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 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 系统性的风险也开始显现。银行对此不得已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 实际上还是发放的信贷, 此时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钻了监管的漏洞, 这种金融创新虚增了银行业务量, 并非真正的业务结构。
(3) 加剧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既是适应了目前的金融环境, 又是借助了商业银行的资源。例如: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的担保公司为银行客户提供了贷款担保, 是依托商业银行的贷款为基础, 通过对客户进行担保而赢利。客户—银行—担保公司三方为担保贷款的组成, 担保公司目前不受存款保险制度和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而没有央行的最后保护, 若担保公司破产, 其破产造成了损失最终将有银行承担, 由此影子银行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违约率。
三、对策
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这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至今发展情况足以看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采取措施将影子银行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使其对我国金融能够稳步前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尽可能的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一, 银监会作为监管机构, 应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 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并防范风险传递。监管部门应当严防影子银行从商业银行套取资金, 保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机构合作业务处于监管体系之下, 严格控制风险传递。
第二,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是首要任务, 特别注意防控三类风险, 即严防信用违约风险、表外业务关联风险和外部风险传染。
第三, 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当前中国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热衷放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利率管制, 这种利率管制刺激了贷款需求, 鼓励了低效率的贷款项目, 导致了资金市场的严重供不应求。
第四, 调整金融行业标准, 降低金融监管门槛, 逐步让金属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到监管部门管辖下, 使其阳光化, 以便更好地规范的发展。同时, 建立由银监会统一管理, 各部门协调统一的监管体系, 改变当前监管多头散乱的现象。
第五, 深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完善监管系统对其监管。科学准确地界定本国影子银行是一国监管当局必须要做的功课。近期监管部门为了控制风险叫停了一些银行创新产品, 例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但是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 长期下去会减弱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建立, 监管部门不应采取直接叫停的方式, 而应做到有管有控, 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佳坚.浅议中国影子银行[J].现代营销.2013, (1) :46-47.
[2]张坤.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新金融.2012, (6) :35-39.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风险 竞争 启示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放弃对于信贷资金价格的管制,选择由市场自主调节以达到资金的供给平衡,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随着中央银行对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利率决定权的不断放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也在我国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对于货币市场以及大多数债券市场的利率都已经放开,而2015年5月1日,開始正式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成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先决条件,预示着我国这一进程的不断加快,并且对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和作用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利率最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价格性工具,有效地引导了资金的流向并优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结构[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所带来的风险程度也不断加深,甚至导致中小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
利率波动幅度被放大之后,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路径较为单一,无法及时作出合理调整,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净收益以及现金流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定价风险。这是由市场自主定价所导致的风险,银行间价格战的竞争,缩小利差。随着利率浮动范围的放宽,放款人的道德风险也可能随之产生[2]。再者是选择权风险。特别是对于贷款而言,利率随市场的浮动会使得一些客户在利率下调的时候要求提前还款,以获得成本更低的贷款。由此也引起商业银行由于期限配错而导致的风险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利率上升必将是利率市场化后的首要表现之一。利率上升之后,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出来。银行更加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由此支付正常利率的合格借款人将被挤出,而借款人为承担起与之相当的高成本,在缺乏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向管制的情况下,则会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三)收益风险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的盈利结构。从别国经验上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后的短期内,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会不断缩小自己的利差来吸引优质顾客,由此也会引导商业银行转向利用自身优势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将盈利结构由利息收入转向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盈利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而在长期上看,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会不断优化,定价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使得存贷利差水平也慢慢回升。
二、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变化
(一)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以及盈利结构调整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存款利率上升以及贷款利率下降,促使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寻找高价值的客户、行业以及领域。银行在发展大企业贷款对象的同时,也会积极迎合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满足基础信贷需求的同时,开发新型消费性信贷业务;同时加大对于新兴产业的贷款。以优化存贷业务结构来提高自身利润空间,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存贷利差的挤压,会促使银行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积极发挥中介优势,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值。 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拓展收入来源,弥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基本不存在风险,还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具有一定好处[3]。
(二)中小银行将采取更加激进的竞争策略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中小银行在吸引顾客以及拓展业务方面影响力的加强。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小银行的信任。存款保险制度采用的是限额佩服原则,资金持有人为规避风险会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选择多家银行存放资金,也给中小银行争取客户创造了条件。而中小银行对于利率自由化自主定价的特点,可以作为自身发展增长点,用中小银行相较于大型银行更加高的效率,使用更加贴合客户的个性化定价模式,利采取多样化补偿措施,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成所带来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发生。中小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信用保证下,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有可能制定较高的存款利率,提高资金成本,为保证自身的盈利空间,也会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领域。此时,存款保险制度就会引发中小银行制定更加激进的竞争策略,进一步大大强化市场竞争。
(三)银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
首先,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大,会使得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现象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顺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实现银行退出市场的情况也会大幅增加[4]。
再者,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银行的冲击最大,而并购的现象的不断出现也将促使银行业内部的集中度不断增强。“问题银行”不断被持续经营良好的银行接管,银行资产规模的集中度也将迅速得到提升。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有利于其对于自身客户结构、经营战略、金融创新以及社会形象的优化。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促进了银行竞争策略的不断升级。
因此,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化中,第一,要积极防范利率风险的发生,提高自主定价的能力。一方面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第二,顺应利率市场化,加快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一是业务增长方式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到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5];二是风险管理模式上,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技术上重新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第三,要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严防在政策放宽的情况下各类道德风险的发生,划定出价格制定的底线;第四,中小银行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迎合业务上多元化的要求,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提供更加多变优质的服务,更多的考虑自身承担的风险,利用利率定制的自主性做出相应的补偿策略,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赵清辉.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2]周锋荣.利率市场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J].金融纵横,2014-06.
[3]狄为,王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J].管理论坛,2015-11.
[4]侯妍珂.商业银行竞争格局展望——机遇利率市场化视角[J].银行家,2015-05.
[5]张东辉,朱天星,徐明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纵横.2013-04.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
一、引言
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唯有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否则是毫无意义的游戏。效率是效益的基础,没有效益的效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效率革命史。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效率革命(张文贤,2005)。提高效率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研发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以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90年代后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以来以及新兴商业银行的进入,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日益提高。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金融改革,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逐步打破对银行业的分业经营限制,使金融机构的运营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以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效率问题,银行业效率的高低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中国银行业系统的效率问题业已成为中国金融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为研究对象,其意义主要在于:其一,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其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造以及效率的提升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其三,为金融制度改革和商业银行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仍然莫衷一是。Berger和Mester (1997)认为银行规模、组织形式、市场集中度、资本化程度等因素是影响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84-1993年的技术进步、效率及生产率变化,认为银行规模、集中度、资产、不良贷款率、人均营业费用股权结构是影响美国银行的效率的主要因素。Wortheington (1998)运用随机成本前沿法测算了资产质量、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澳大利亚金融机构效率的影响。国内学者对银行效率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常臻旺(1996)、李军(1 9 9 9)对中国银行业产权制度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国有银行产权效率低下、产权关系模糊以及产权配置不合理,围绕产权制度内部结构以及各要素对效率影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郑录军、曹廷求(2005)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银行处于转轨时期,原有国有银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已经由纯粹的国家所有,逐步向股份制银行转变,但目前仍然介乎于国家所有与股份制银行之间,属于中间产物,但属于商业银行范畴,因此,笔者认为探寻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问题,产权结构首当其冲,撇开了产权来考察商业银行效率是有失偏颇的。同时市场结构、法律法规、信息化与商业化也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笔者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产权结构。
所谓产权,简而言之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这里所讨论的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即指原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后,变成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这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里包括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区性股份制银行)之间的比例关系、内在机理。笔者认为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何者是有效率问题是分析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关键。股份制商业银行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故此效率较高;相比而言,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其员工终身雇佣制,员工间缺乏竞争机制,因此效率相对较低。
2、市场结构。
对于银行业而言,市场结构是指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可以用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来表示。经济学表明,当市场集中度高时,意味着垄断能力强、竞争能力弱,反之则意味着竞争能力强、垄断能力弱。从表1可知,我国银行业仍然属于高集中度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动态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绝对水平仍然较高。比较而言,贷款CR4下降幅度最大,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占有率在减少,同时非国有商业银行占有率在增加。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程度不足,整体而言效率较低。
3、创新程度。
“创则立,不创则废”,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是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发挥金融中介职能,从而使非利息收入成为效率提高的新增长点。应构建更为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便于商业银行开办代保管、出租闲置固定资产、信息咨询、资产租赁、债务互换、代理融通、家庭理财以及消费信贷等新的中间业务。由此可见,创新程度是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想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创新。
4、竞合关系。
所谓竞合关系即指竞争与合作关系。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合关系对银行效率的意义而言,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量”来自于规模的扩张,“质”来自于运营质量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就合作来看,银行的区域合作形成的集群,有助于商业银行因合作带来的成本节约,从而提高成本效率与利润效率。就竞争来看,银行间因其业务具有同质性,彼此之间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竞争,竞争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但也会增强其自身动力,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
三、提升商业银行效率的对策选择
笔者已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本文分析的核心要义在于提出正确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对策,这样为国家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提供方向,为商业银行改革和效率提升提供思路。我们通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同时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为研究基础,提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思路如下:
1、制定必要的法规,加强金融监管。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因其政府对其实施严格的垄断,实施垄断,使其形成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不利于商业银行间竞争,更不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的垄断性以及缺乏足够的进入与退出的法律法规,只是对资本金进行要求,设定凡是符合资本金要求的均可设置银行。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笔者认为政府应鼓励新银行的成立,特别是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促使新银行向新兴中小企业贷款融资。这样可以促使多种所有制银行之间的竞争,建立多元、开放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程度,最终提高其效率。
2、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度才能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国家应该多提供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和开办金融新业务的环境。同时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效率,需要“立足现状,求新求变”,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环节。
3、优化银行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的多元化,这样一则可以分散风险,二则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或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开展房地产信贷和消费信贷等贷款业务,逐步提高其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以增强流动性,同时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发展票据市场。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特别是对固定资产(如办公场所)的投资要加以适当限制,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强银行合作,提高利润效率。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企业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合作,威廉姆森提出合作具有效率效应,即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达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成本效率,进而提高利润效率。合作对于银行业同样适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如果单独一个银行势必孤掌难鸣,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切实提高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必须加强银行间的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进而提高整个银行系统的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Beger, Mester.Inside the Black Box: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7 (2l) :895-947.
[2]、Young, Hanan.The Performance ofDenovo Commer——cial Banks:A profitEfficiency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anee.1998, 22, 565-587.
[3]、秦宛顺, 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业绩[J].经济科学.2001, (4) .
[4]、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1.
【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推荐阅读:
论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建议论文07-1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10-28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07-29
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论文08-24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05-23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论文09-08
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09-22
重构商业银行内部机制论文07-14
宁波市商业银行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