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与规范

2024-10-17

认定与规范(通用4篇)

认定与规范 篇1

摘要:关联交易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目前主要有11种形式可以认定。目前, 关联交易中存在的不正常行为, 主要是在不公平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一方无偿或低成本占用另一方资金;逃避债务, 转移优质资产;转移利润, 逃避税收;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转移利润和费用等, 严重冲击了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应加快完善监管指标体系, 制定《关联交易会计准则》及定价政策与方法;统一税收政策和财务政策, 依法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建立非正常诉讼制度, 实现交易中的规则公平、机会公平、交易公平, 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安全,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关键词:企业集团,关联方,关联交易,规范研究

一、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界定

关联交易作为当下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经济现象, 有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有佐证的观点认为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准确认识关联交易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构成关联方。

1.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是关联方交易最常见的交易事项。例如, 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相互购买或销售商品,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这种交易由于将市场交易转变为公司集团的内部交易,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确保供给和需求,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

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也是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比如, 母公司销售给其子公司的设备或建筑物等。

3.提供或接受劳务。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或接受劳务, 也是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例如:甲企业是乙企业的联营企业, 甲企业专门从事设备维修服务, 乙企业的所有设备均由甲企业负责维修, 乙企业每年支付设备维修费用20万元。作为企业外部的报表使用者来说, 需要了解这种提供或接受劳务的定价标准, 以及关联方之间是否在正常的交易情况下进行。在附注中披露这类关联交易的有关情况, 为报表使用者分析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依据。

4.担保。担保有很多形式, 以贷款担保为例, 某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资金, 往往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证所贷资金的安全, 需要企业在贷款时由第三方提供担保。担保是有风险的, 一旦被担保企业没有按期履行还款协议, 则担保企业就成了还款的责任人。

5.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提供资金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提供的贷款或股权投资。例如:母公司利用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向子公司提供贷款, 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入资金、购入股份等等。

6.租赁。租赁通常包括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等。关联方之间的租赁合同也是主要的交易事项。

7.代理。代理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 一方可为另一方代理某些事务, 如代理销售货物、或代理签订合同等。

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在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有时某一企业所研究与开发的项目会由于另一方的要求而放弃或转移给其他企业。例如:B公司是A公司的子公司, A公司要求B公司停止对某一新产品的研究与试制, 并将B公司研究的现有成果转给A公司最近购买的、研究的和开发能力超过B公司的C公司继续研制,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

9.许可协议。当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关联方之间可能达成某种协议, 允许一方使用另一方的商标等,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

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这也是关联方企业之间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关联交易形式, 比如, 母公司为子公司支付广告费用, 或者为子公司偿还已逾期的长期借款等。

11.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二、关联交易不正常行为的主要表现

关联企业间违反市场经济规律, 在不公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交易应视为不正常的关联交易。考察关联企业间的不正常交易, 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许多关联交易充满了内幕交易的色彩。其主要表现为:

1.一方无偿或低成本占用另一方的资金。在当前不规范的关联交易中, 相互占用资金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尤为严重。如由于上市公司具有融资功能, 而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往往是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或者说上市公司是母公司的分公司, 是母公司的融资公司。在上市时, 母公司将最优质的资产进行包装招股, 所有的烂资产全部留在母公司。上市融资后, 母公司利用行政职权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来填补自身的漏洞, 甚至让上市公司借款母公司用, 最后再通过关联交易来收取大量的挂账应收利息增加子公司的收益。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联企业间, 由于公有制企业的决策人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占有一定的私人股份 (往往以他人身份出现) , 将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无偿或低利息借贷给非公有制企业。

2.逃避债务, 转移优质资产。有的企业为了逃避债务, 把优质资产集中起来投入非公有制的子公司, 而母公司成为空壳子, 不仅悬空银行债务, 而且母公司人员以集体股的名义对子公司投资, 子公司再利用母公司的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 而无须支付费用。有的把赚钱的业务放在子公司, 而相应费用由母公司支付, 而对子公司占用的房屋、设施等固定资产则无偿或象征性地收取一点房租及其他费用。母公司可以根据需要, 利用行政手段把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收益及资金在母子公司、子子公司间根据其需要进行转移。

3.转移利润, 逃避税收。关联企业为了避税, 往往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利润的转移。由于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不统一, 地方又有不同的优惠政策, 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利用关联交易将利润转向税负最低的关联企业或境外企业。转让定价是最常用的一种避税行为。转让定价是利用关联企业, 将利润转移到国外。说白了就是高买低卖, 比如原料进价20元, 成品却以10元卖出, 制造环节不赚钱, 企业处于亏损, 而关联企业将利润算到国外母公司, 在中国就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确实有转让定价的嫌疑。尤其是有避税地联系的跨国公司, 通过利润转移显著地降低了税收负担。

4.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关联交易之间转移利润和费用。这也是中国特色关联交易一大弊病。国有企业法人代表或经营者兼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或经营者, 或者反而兼之, 使关联企业间利益随意调节。出现了公有制企业连年亏损, 非公有制企业获利明显高于平均利润。究其原因, 一是互相间交易不签订任何合同协议, 也无须价格协商, 一方完全服从于另一方, 或者说关联一方的独立法人地位仅仅体现在自负盈亏和承担民事责任上, 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经营的行为。因此, 压低价格, 把利润转向非公有制企业, 而把费用转向公有制企业, 因为无人去考证这些费用是为哪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所耗费的。

三、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既然不规范、不正常的关联交易行为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对市场经济秩序、对国家税收的征管等产生不良影响, 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完善监管指标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作为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指标不能有效地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只是上市公司的账面盈利, 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指标, 上市公司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对其进行操纵, 然而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并未改变。因此, 应该引入净现金流量指标, 和上述指标配合使用。因为净现金流量是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 具有实际的现金流, 不容易被上市公司所操纵, 它能够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体来说, 就是建立以下指标:

a.净资产收益率和净现金流量比率,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b.净现金流量比率=净现金流量/净资产;

c.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这样一来, 就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运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行为, 因为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只能调节账面利润, 而不能调节净现金流量。

2.由财政部制定《关联交易》会计准则, 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因为已经发布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会计准则, 它主要是交易行为事后的一种反应形式, 对其行为本身并无制约作用。因此, 制定《关联交易》准则, 主要是对关联交易行为的规范, 也可以将《关联交易》准则并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既规范关联交易, 又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并要求所有企业都执行《关联交易》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会计准则, 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 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非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存在, 每天都在发生关联交易。

3.制定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和方法。由于关联交易的价值会影响到交易是否公平、正常, 因此, 要规范关联交易, 必须制定统一的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和方法。对可比产品和劳务可参照市场价执行, 规定上下浮动幅度;而对不可比产品, 应参照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采取成本加利润加成的方法确定。如某地某家来料加工企业, 生产某单一产品, 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20%, 该企业的利润却是5%。当地税务部门通过搜集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资料, 他们发现, 这个企业的原料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而制成品却低于市场价, 这些上下游企业都隶属于某跨国公司。很显然此关联交易定价是极不公平, 更说不上正常了;对固定资产租赁的租金低限控制在其相应的折旧率;对确无参照依据的, 应委托中介机构评估根据评估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等等。只有指定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条件, 才能促使关联交易规范化。

4.统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 是企业在统一公平的政策下进行经营活动, 而不需动歪脑筋通过关联交易来不劳而获地取得利润。由于地区之间、企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某些地区或企业一些财税优惠政策, 以推动这些地区和企业加速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些优惠的财税政策, 也为那些投机者钻政策空子, 谋取利益创造条件, 诱使非正常关联交易的发生。要扼制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必须消除人为造成的不平等经济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5.建立对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的诉讼的制废, 并将之纳入我国《刑法》调整范畴。我国《公司法》第六条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违法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约束进行了规定。但是条款内容简单, 范围过窄, 缺乏可操作性, 不可能在规范关联交易侵权行为上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我国公司法要建立完善而富有体系性的关联交易制度, 核心的制度是要建立对关联交易判断的公平性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司法最终判断原则。目前, 各国在立法上对于不正当关联交易都有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但是都以追究民事责任为主, 直接规定刑事责任的十分罕见 (只有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法中有此规定) 。为遏制不正当关联交易对社会整体秩序的侵害, 刑法不但要关注不正当关联交易, 而应当将全部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行为都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追究不正当关联交易者的刑事责任。在这点上, 许多专家都看好西方国家所采用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所谓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并进而损害到公司股东和其他参与者利益, 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的公司, 管理层如果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权力时, 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废。

参考文献

[1]高雷, 张杰.关联交易与审计意见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2]鞠雪芹, 潘爱玲.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 (7)

[3]赖华子, 胡东平.论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刑事责任[J].社会科学家, 2010 (2)

[4]栗胜华.规制关联交易的比较法分析[J].商业研究, 2010 (7)

认定与规范 篇2

税务认定规范是指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理纳税人税务资格、征收方式认定等业务的服务规范,包括 4 类 18 个事项。

一、征收方式认定

(一)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调整)

【业务描述】

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账簿设立、会计核算、纳税资料提供以及所得税申报等情况,确定采用或调整查账征收、核定征收等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申请采取实际利润以外的其他企业所得税预缴方式的税务机关按规定进行核定。

【报送资料】

(1)《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或《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

(2)采取实际利润额预缴以外的其他企业所得税预缴方式的纳税人应填写《税务行政许可申请表》。

【基本流程】

【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根据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制作《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或《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交纳税人签字确认,纳税人免予填写表单。

(3)1 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下一环节,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政部门将结果反馈办税服务厅。

(4)办税服务厅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或《准予税务行政许可决定书》或《不予税务行政许可决定书》交纳税人,并分类逐户公示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5)办税服务厅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或《准予税务行政许可决定书》交非居民企业纳税人。

(二)对纳税人变更纳税定额的核准 【业务描述】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报送资料】

(1)《税务行政许可申请表》。

(2)申请变更核定定额的个体工商户需报送《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审批表》。

(3)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基本流程】

【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根据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制作《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审批表》交纳税人签字确认,纳税人免予填写表单。

(3)1 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下一环节,税源管理部门调查核定,在应纳税额公示后报征管部门,征管部门终审,将结果反馈办税服务厅。

(4)办税服务厅制作《核定(调整)定额通知书》交纳税人。

(5)15 个工作日办结。

(三)印花税核定调整 【业务描述】

实行印花税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因经营情况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核定征收税目、计税依据、核定比例等条件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调整印花税核定。

实行印花税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已按规定建立《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簿》,且如实登记和完整保存应税凭证的;采用按期汇总缴纳办法的印花税核定征收纳税人,能按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报送汇总缴纳印花税情况报告的,向税务机关提出取消印花税核定。

【报送资料】

《调整核定征收印花税登记表》或《取消核定征收印花税登记表》。

【基本流程】

同“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调整)【基本流程】”。【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1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下一环节,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政部门将结果反馈办税服务厅。

(3)办税服务厅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交纳税人。(4)15 个工作日办结。

(四)简并征期认定 【业务描述】

实行定期定额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季、半年、年的方式缴纳税款。

【报送资料】

《简并征期认定申请表》。【基本流程】

同“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调整)【基本流程】”。【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根据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制作《简并征期认定申请表》交纳税人签字确认,纳税人免予填写表单。

(3)1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下一环节,税源管理部门或征管部门核实并将结果反馈办税服务厅。

(4)办税服务厅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交纳税人。(5)7 个工作日办结。

(五)委托代征管理 【业务描述】

税务机关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按照规定向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人员发放《委托代征证书》,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

受委托单位和人员按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税务机关履行监督、管理、检查委托代征业务职责,按规定支付代征手续费。

【报送资料】

《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2 份。【基本流程】

【基本规范】

(1)税源管理或征管部门与受委托代征人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协商委托代征的范围、期限、税种等内容,确定代征手续费支付标准等事项。

(2)县(区)局局长审定后,与受委托代征人签订或委托相关部门与受委托代征人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双方各自留存。

(3)向受委托代征人发放《委托代征证书》,并进行公告。

(4)因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规定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终止协议的;或受委托代征人发生合并、分立、解散、破产、撤销或者因不可抗力发生等情形需要终止协议的;或受委托代征人有弄虚作假、故意不履行义务、严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违反协议的行为;或税务机关被撤销主体资格的;或税务机关认为需要终止协议的其他情形,税务机关可以向受委托代征人发出《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提前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

(5)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的,受委托代征人应自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终止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向税务机关结清代征税款,缴销代征业务所需的税收票证和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收回《委托代征证书》,结清代征手续费。

(6)税务机关应当自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终止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公告终止委托代征情况。

二、税收优惠资格备案及认定

(一)安置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资格备案 【业务描述】

依法享受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办理减(免)税、退税之前,向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资格备案。

【报送资料】

(1)取得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提供以下资料:

——《税务资格备案表》2 份。

——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书原件及复印件。

——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2)不需要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以及因认定部门向其收取费用直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的单位,提供下列资料:

——《税务资格备案表》2 份。

——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原件及复印件。——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基本流程】

同“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调整)【基本流程】”。【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即时办结;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根据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制作《税务资格备案表》交纳税人签字确认,纳税人免予填写表单。

(3)1 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下一环节核查。

(二)境外注册的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认定

【业务描述】

境外中资企业可向其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或中国主要投资者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居民企业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居民企业身份进行初步审核后,层报国家税务总局确认;境外中资企业未提出居民企业申请的,其中国主要投资者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其是否属于中国居民企业作出初步判定,层报国家税务总局确认。【报送资料】

(1)企业法律身份证明文件。

(2)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说明及生产经营概况。(3)企业最近一个的公证会计师审计报告。(4)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等事项的高层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场所的地址证明。

(5)企业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居住记录。(6)企业重大事项的董事会决议及会议记录。【基本流程】

【基本规范】

(1)办税服务厅接收资料,核对纳税人报送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符合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

(2)1 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转审批部门。

认定与规范 篇3

这是“两高”针对当前职务犯罪案件刑罚适用中的突出问题, 为坚决贯彻依法从严惩处腐败分子的方针而制定的一个重要司法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 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等轻刑适用率偏高的趋势。经过‘两高’调研, 职务犯罪案件轻刑适用比例偏高, 有立法、司法、办案机制、案件特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其中, 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运用不够规范。”

据了解, 《意见》规定的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当中自首、立功、如实交代犯罪事实、赃款赃物追缴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问题, 都是办理职务犯罪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在具体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分歧的问题。

“对这些量刑情节明确其成立条件, 严格其认定程序, 规范其在量刑中的作用, 有利于职务犯罪案件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职务犯罪案件处理上失之于宽的问题, 确保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职务犯罪的方针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意见》强调, 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成立自首的两个法定要件。没有自动投案, 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 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 不能认定为自首。

《意见》明确了三种不能认定为立功表现的具体情形, 分别是:非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没有指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揭发”行为;犯罪分子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其他案件的侦破或者其他犯罪分子的抓捕不具有实际作用的。

为严格“立功”的认定程序, 确保立功认定的严肃性, 《意见》要求, 审查是否构成立功, 不仅要审查办案机关的说明材料, 还要审查有关事实和证据以及与案件定性处罚相关的法律文书。

《意见》还对据以立功的线索、材料来源予以了限制, 规定四种来源不得认定为立功, 即:本人通过非法手段或者非法途径获取的;本人因原担任的查禁犯罪等职务获取的;他人违反监管规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提供的。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规范 篇4

2、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关于无效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第l 8条规定了两种情形:(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对于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劳动法未作出明确规定。从劳动法规定看,无效劳动合同一般是由于主体不合格、合同的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订立合同采取欺诈、威胁手段等原因所致。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即劳动合同是自始无效。这时,如果劳动者已提供了劳动,则自始无效的劳动合同已不能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相互提出请求权的基础。如果按合同法的理论,合同无效的,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显然,劳动合同无法适用合同法的原理,劳动力一旦付出,就无法恢复到合同订约前的状态。对因劳动合同无效而发生的劳动关系,同样应当视为一种事实劳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利益应受法律保护劳动者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起劳动提出报酬请求权。对于这种事实劳动关系的处理,按现行立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二是如果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是因用人单位所致,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则劳动者可以获得赔偿。

上一篇:商业银行业影响论文下一篇:英文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