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与处理

2024-10-17

工伤认定与处理(通用10篇)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1

工伤处理与费用结算控制流程

一、目的

为更好规范和完善员工工伤的管理,确保发生工伤事故时能得到更好、更快、更规范的办理,完善因工伤事故而发生的费用结算程序,特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员工工伤办理的作业程序。

三、内容

1、员工发生工伤后的处理

(1)员工发生工伤后,所在分厂或部门必须即时向生产设备部、综合部报告。

(2)分厂员工由当班班长或分厂厂长陪同、护送受伤员工到医保部门指定医院就诊。(3)分厂接获工伤报告后,在发生工伤起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同时报上工伤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现状等,同时记录“报案号”。

2、工伤的申请审批

分厂填报《人身设备事故登记表》,综合办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按工伤处理。

3、工伤的借款办理(1)借款

员工如产生借款意向或行为,分厂应协助财务做好借款手续办理,原则上由工伤员工签名办理。如出现工伤事故,受伤员工不方便办理借款手续的,由受伤员工家属应代为申请借款,填写《借款单》,受伤员工以后能自行办理,由受伤员工借款。(2)监管

员工借款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员工(上月)工资金额;

借款超过50%,由生产设备部、管理部、综合办同意,报总经理批示,财务按批示意见办理。

3、工伤的费用结算(1)领取单据

受伤员工经过治疗后经医院确认痊愈、可出院或已无须进一步治疗时,员工须即时带回《治疗诊断证明》、《费用清单》、《收费单据》等各式单据。(2)办理索赔

受伤员工将医院各式单据原件送综合部,综合部整理索赔资料,填写保险公司发放的赔偿申请表格。

综合部向主管经理报告后,向保险部门协调办理工伤索赔手续,期间岗位部门和受伤员工有协助公司继续提供必要资料或有关工伤相关信息的义务。

综合部接到可以领取理赔款的通知后,由综合部通知工伤员工自行领取。

4、领取赔款

(1)无借款、理赔款与借款金额相同

员工接到领款通知,到财务领取理赔款。(2)借款金额多于理赔款

财务将要求该员工返还多借的金额。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2

余姚市的集资建房主要集中在1987年至1994年之间, 仅机关这一块, 经市委组织部审核批准的就涉及12家单位 (部门) 356人次, 未经组织部门审核批准的人数经初步调查统计应该在500人左右, 约占机关干部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强。住房一般由原区公所、部门派出机构, 如工商、派出所、教育 (学校) 、卫生 (乡镇卫生院) 等建造, 类型多种多样,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归纳。

(一) 筹建形式

区公所或部门机构出面并办理相关手续, 个人不同程度出资, 负担一定比例或全部的住宅建造成本, 单位 (部门) 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补助, 有的以借款形式支助。其土地性质多数为国有土地, 也有部分集体土地。

(二) 购买对象

1. 本单位 (部门) 内部职工。

2. 以本单位职工为主, 部分为外单位职工。

3. 面向社会。

其产权归属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已办理相应权证 (包括套用房改购房形式) , 有的至今因手续不规范尚无法办理权证 (其中相当部分已转让) 。其住房性质一般以住宅为主, 也有少量商业用房。

(三) 建房类型

1. 按住房供应的主体对象分

(1) 住房供应的主体对象为本单位干部, 但也有少量的外单位人员。申请报告、项目批文、征用土地及付款凭证均写明为“干部集资房”, 土地性质为国有。这一类的集资建房较为典型、规范, 多数已认定为集资建房。

(2) 为谋求小城镇的发展和获取一定的盈利, 以集资房名义建造住房, 面向社会供应, 也有机关干部购买。这一类住房由于建房申请报告、项目批文、征用土地等资料均无, 乡镇政府又不愿出具必要手续, 至今难以定性。

(3) 将其他性质建房项目改变为集资房, 供应对象主要市机关干部, 也有部分“关系户”。

(4) 供应的主体对象不明确, 相关资料因单位转制或撤销已无法查实。

2. 按出售价格分

(1) 出售价格按住房建筑成本确定, 向实际购房对象收取, 这也是原区公所集资建房干部所说的“公家未出一分钱, 我们是全额出资”。

(2) 出售价格按住房建筑成本减去单位补贴额后向实际购房对象收取, 单位补贴额约为65%, 个人出资额约35%。

(3) 出售价格明显高于建筑成本。

3. 按土地性质分

(1) 通过立项审批, 办理了土地征用手续, 土地性质为国有。

(2) 办理过土地征用手续, 但改变了用地性质, 至今无法做土地证。

(3) 由镇政府批准, 但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直接与村签订土地征用协议征用的土地。

二、集资建房在房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认定原则

(一) 资料不全

从参加集资建房的干部职工个人来说, 有的因个人保管不善, 再加上多次易手, 有的思想上存在顾虑, 不愿提供当时购买的相关凭据, 而单位尤其是乡镇经“拆、扩、并”后, 不少资料已销毁或散乱, 这给认定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二) 单位 (部门) 领导对集资建房列入房改范畴认识不强

总认为其时间较长, 又是当时解决干部职工住房问题的普遍做法和主要形式, 且面积小、档次低、基本无优惠, 要求列入房改范畴的呼声较高。

(三) 个人有吃亏感

一是总认为集资房的钱全额由个人负担, 购买价格也与当时的市场价相近, 房改中要核定已享受房改面积不合情理;二是与城区比, 乡镇住房升值空间小, 有的镇政府已搬迁新址。

我们认为, 在集资建房的认定上应牢牢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必须以原始建房资料为基础, 结合政府、建造单位和个人意见, 做好调研;二是必须充分考虑各乡镇 (街道) 政策处理上的一贯性、连续性、平衡性, 避免顾此失彼;三是必须严格贯彻集体会审制, 要以会议纪要形式妥善处理。

三、对集资建房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杭州市政策:参加由政府或单位补贴的集资合作建房的建筑面积核定为职工已享受实物分房的面积。

宁波市政策:职工及其配偶参加由政府或单位提供优惠条件的职工集资建房, 并已取得产权的住房建筑面积, 核定为职工现住房面积。职工参加单位、乡镇集体统建、代建等形式住房, 在住房补贴时, 对职工个人不是全额出资建房的, 单位或政府有出资建房 (含建房物资) 情况, 职工所建住房的建筑面积, 全部核定为现住房面积;职工个人全额出资建造住房的, 应根据所建住房不同地段 (指房改地段等级) 确定面积折算系统, 计算和核定现住房面积。不同地段的面积折算系统为:市区三类及其以内地段为0.7, 四类地段为0.6, 五类地段及其以外为0.5。

余姚市政策:将租住公房、房改购房、购解困房、集资建房、批地建房、购房一次性资金补助、公房拆迁等7种享受政府优惠的情形均纳入房改范畴。其中对集资建房政策为所购建筑面积高于当时其可享受房改面积标准的, 按当时房改面积标准核定, 低于当时其可享受房改面积标准的, 按实际核定;核算方法比照当时房改购房政策重新计算房改购房价格, 实际个人出资金额高于房改购房价格的, 其差额按一次性住房补贴形式发还给职工;夫妻双方多次参加过房改的, 其已享受房改面积应合并计算。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3

关键词:公司注销;工伤待遇;股东赔偿

如本律师最近代理的一起典型案件:郑某自2012年2月起在某金属制品公司上班,主要从事钢管捡料及搬运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金属制品公司亦未给郑某缴纳工伤保险。2012年8月20日14时许,郑某在工厂工作时左手中指被机器压伤,经医院诊断为左手中指指骨骨折、左手中指血管神经损伤。因金属制品公司拒绝支付郑某相应的赔偿费用,郑某于2013年2月28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其与金属制品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金属制品公司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差额部分及经济补偿金等。在仲裁过程中,金属制品公司于2013年5月30日办理了注销登记。2013年9月17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郑某与金属制品公司从2012年2月到该公司注销之日的事实劳动关系成立,并支持了郑某关于双倍工资及经济补偿金的仲裁请求。金属制品公司不服该仲裁裁决向法院起诉,一审法院于2014年2月18日判决金属制品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等。金属制品公司不服法院判决向中级法院上诉,中级法院于2014年8月12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14年11月21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郑某2012年8月20日左手中指指骨骨折、左手中指血管神经损伤为工伤。2015年1月21日,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十级。郑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该金属制品公司的股东刘某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该会认为本案的主体不适格,遂于2015年8月26日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郑某不服该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此案的处理,涉及两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一是金属制品公司的股东刘某系自然人,他是否是劳动争议案件的适格主体;二是郑某的工伤保险待遇由谁赔偿。

一、公司注销后,用人单位的自然人股东是否是劳动争议案件的适格主体

有人认为,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和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调整的都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但均不包括公民自然人。并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更是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而本案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纠纷,由于主体不适格,因此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

本律师认为:金属制品公司已经注销,其法人资格丧失,确实不能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案就成为一个死案。因为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2号令)第八条“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该部门规章明确规定了在“有些时候用人单位已消失”的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将用人单位的出资人列为案件当事人的,因此金属制品公司的股东刘某可以成为本案中的当事人。所以本案将刘某列为当事人符合法律的规定,刘某是适格的主体,本案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

二、公司注销后,公司股东是否应当对原工伤职工承担工伤事故损害赔偿责任

虽然解决了刘某的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本案的核心问题,即郑某的工伤待遇到底由谁来支付。《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并且《公司法》规定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可是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现金属制品公司已经注销,其法人资格已经丧失,无法承担民事责任。即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金属制品公司注销后分别作出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伤残等级的评定,但是郑某依然无法找金属制品公司支付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

既然刘某是金属制品公司的股东,那么他是否应当承担郑某的工伤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呢?

本律师通过查询金属制品公司的工商档案得知,其系刘某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而《公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另外,该金属制品公司在注销时既未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在清算组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也未于六十日内在全国或者公司注册登记地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进行公告,更没有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在公司清算结束后制作《清算报告》。所以,作为清算组成员的刘某没有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第三款的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且,作为该金属制品公司负责人和清算组成员的刘某,在明知郑某正在申请劳动仲裁,应当考虑到郑某工伤待遇的给付问题,但他仍然在未支付郑某工伤待遇的情况下注销了公司,给郑某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此有恶意逃避债务之嫌。

终上所述:本律师认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予以保护,郑某在金属制品公司工作期间遭受工伤,依法应当享受工伤待遇,国家设立工伤保险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由于金属制品公司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统筹,因此应由金属制品公司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负担郑某的工伤保险待遇。虽然金属制品公司已经注销,但其系一人有限公司,其股东刘某无法证明其个人财产独立于公司财产,且刘某在公司清算过程中存在重大过失,因而其应当依法承担对郑某的工伤待遇赔偿责任。这样不仅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本意,更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邹汉英诉孙立根、刘珍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蒋文虎(1987.6~),男,四川省营山县人,四川大学法学院2013级政法干警硕士研究生。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4

黎故 管 理 制 度甜 甜 一

期 工 程 巴

工伤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

1、发生因工伤亡事故要遵照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安徽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做好事故的报告、处理和统计。

2、伤亡事故发生后,要立即组织抢救伤员,保护好现场;立即按组织程序报告给公司。对重伤以上的事故,由公司立即报长丰县、工会及所在地的公安部门。

3、对发生的因工伤亡事故,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谎报、不报或拖报。

4、轻伤事故由分公司(项目部)成立事故调查组,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由公司批复结案。

5、重伤事故由公司成立事故调查组,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由长丰县安全站

6、一次重伤三人以上或者死亡事故,由长丰县安全站成立事故调查组,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并结案。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5

一、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有关规定特点

夫妻间的法定财产制又称补充财产制,是指夫妻在婚前或婚后没有对其选择适用的夫妻财产制进行约定或其约定无效时,依照法律规定所直接适用的夫妻财产制。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夫妻债务的清偿、共同生活费的负担;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内容。只要存在婚姻关系,就必然存在夫妻间的财产法律关系。婚姻关系当事人要么选择事先约定夫妻间的财产关系,要么就直接适用法律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设置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夫妻在婚姻家庭共同生活中的经济需要,解决在夫妻没有对其选择适用的夫妻财产制进行约定或约定无效等情况下的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财产制的适用也是当事人对夫妻财产关系的一种选择。

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修订后的婚姻法在法定夫妻财产制上沿用了婚后所得共同制,共同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合并为共有财产,夫妻双方按共同共有原则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婚姻关系终止时才予以分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财产的种类日益增多,除了从以往单纯的金钱和常见的家具电器首饰等实物外,股票、房产、个体商店经营权、知识产权等等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不断捅现,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既要综合考虑有形或无形财产的价值及双方的生活需要、经营能力,又要协调与财产有关的第三人的关系,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难度日渐增大。

2、共同财产的数额增大。以往审理一般的离婚案件,夫妻共同财产只有一些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只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即可。而现有许多离婚案件因夫妻共同财产涉及数额巨大只能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反而给离婚案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增加了难度,无法提高法院的审判效率。

3、登记时间与举行结婚仪式时间不一致,笔者在基层法院,90%的当事人来自农村,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男女双方只有在民政机关进行登记以后,双方父母才会选择黄道吉日为儿女举行结婚仪式。因此,按农村的风俗习惯举行结婚仪式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婚”。“结婚”的同时,女方父母要为女儿陪送嫁妆,结婚当天将该财产送至男方家中,男方父母也同样要为儿子购置结婚必备的生活用具。男女双方的以上财产均是在登记以后,举行结婚仪式之前购买,离婚时该类财产如何认定和分割。有些夫妻结婚时自己出资或向朋友借款甚至贷款,或他们与一方的父母共同生活,与父母共同出资购房购物,一旦夫妻感情不和起诉离婚,则夫妻财产与家庭财产的区分上经常会出现争执,打起官司时都主张是自己家里人和朋友出资的。有些人在婚前就有一些财产如股票,婚后双方共同管理,有收益也有亏损;一方婚前经营的商店婚后贷款扩大经营,有利润也有债务,等到分割共同财产时,双方都各执一理,使得法院在认定财产的性质时产生一定难度。

4、夫妻共同财产的举证、取证更难,湮灭证据、隐瞒财产(特别是异地财产)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当事人在起诉离婚前,早已把有关的证据、财产毁灭或隐藏起来,甚至有的找人作伪证,写假借条,致使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财产没有多少,“共同债务”倒是越审越多。法院取证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5、法律规定滞后,处理起来难度更大。新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虽规定了哪些是属夫妻共同财产或属夫妻特有财产,但这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具体没有细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司法解释。

二、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

离婚案件必须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法院首先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确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在无法确定为个人财产或夫妻共同财产时,应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1、在认定与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公司股权时,对于夫妻一方婚前取得的股权和婚后以个人财产出资取得的股权,应认定为个人财产,离婚时归所有权人。夫妻

双方婚后以共同财产出资而取得的股权,属于共同财产,离婚时要依法分割。

2、对个人婚前财产的孳息及增值在婚后取得的应否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问题。对此,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孳息属从物,根据物权法理论,从物的权利随主物,主物是婚前财产,孳息也应认定为婚前财产,增值财产也一样。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孳息虽是从物,但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而且,许多孳息是婚后付出劳动才能取得的,如房屋租金的催收管理、存款利息的存取等劳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婚后所得孳息、增值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对存款利息,未经炒作的股票增值等婚后完全未付出劳动的,应认定为婚前财产。而对婚后付出了劳动的租金、经炒作后增值的股票等则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对该问题的处理应区别对待,应以是否付出劳动为标准,来衡量婚前或婚后财产。

3、在认定与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房屋归属时,法院应当根据房屋来源的不同在夫妻之间进行分割。对夫妻婚后购买的商品房,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此类房屋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权。根据《婚姻法》解释的规定,法院不判决房屋的归属,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一方使用或双方共同使用。对于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承租公房或通过房改取得产权的承租房,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总的来说,应由承租人继续承租或判归承租人所有,但如果一方因对方原因未能取得本可获得的房屋承租权或所有权的,也可将房屋判归由非承租方承租或所有。

4、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问题,由于知识产权权利本身的人身专属性不可能由他人包括权利人的配偶行使,因此,它不属于夫妻共同所得,只能归属权利人本人,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而作为知识成果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是一种财产权,则应归夫妻共有,既包括已得利益也包括期待得到的利益。所以在当前的离婚案件中,对所涉知识产权也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

5、在认定与分割夫妻从事生产、经营所得收益时,对婚前就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夫妻,一方婚后所得收益的归属问题,首先,应当考虑这类经营收益在时间上的特殊性,依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将这种跨越婚前婚后两个阶段的经营收益定性为婚前个人财产与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溶合。其次,应考虑经营在用途上的特殊性,夫妻通过经营所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于维持和发展生产经营,对这

部分经营收益,应根据经营者的情况而定。如果是由夫妻一方单独经营,或由一方与他人经营的,则应允许由从事经营的夫妻一方在生产经营需要的范围内拥有独立支配的权利。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1、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最高院1993年11月3日《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的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笔者认为不应再适用。因为新婚姻法第三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新婚姻法四十二条的解释,已体现了向弱者倾斜的原则态度,因此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不必将当事人对离婚有无过错作为分割夫妻财产的原则加以考虑。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分割原则,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分割正是为了达到事实上的平等。

2、法律文书没有明确为个人债务的,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第四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除法律文书确定其为个人债务外,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可以执行夫妻共同财产”。问题是该规定尚出于征求意见的阶段,还不具备现实的法律效力。本人认为,即使《征求意见稿》暂时没有法律效力,但仍有物权法、婚姻法及其解释可以适用。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3、法院应该以调解为基础。夫妻在分割财产时矛盾非常尖锐,一个案件审理的结果对社会影响也非常大。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就会使双方矛盾激化,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法院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解决纠纷,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协议的自动履行。

4、坚持公平原则,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要严肃执法,实事求是,既要考虑案件的事实又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我国法律的公正和严肃,切

工伤认定与处理 篇6

民间借贷合同中,借款人在借款合同到期后要按合同的约定支付利息,这也是借款人的主要义务。但在实践中,对利息问题的争议比较多,涉及问题较复杂,民间借贷案件中利息争议的正确处理对于借贷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息约定不明的处理标准

利息条款或约定是民间借贷合同的重要内容,但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具有互助性质,因合同当事人之间本身具有的特定关系,利息条款的约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约定了利息,而有的就未约定利息,有的约定还不明确等等情况经常出现。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1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具有互助性质,当事人对支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无须经过合同法第61条规定的补缺程序,直接确定为不支付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1条第二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当事人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61条予以确定,即“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在实际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时,如果对当事人之间的借款关系认定为无息借款,但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时,贷款人主张收取逾期归还借款的利息,则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二、利息支付不符合约定的认定标准

利息支付要求符合合同约定,以合同当事人对利息事先有约定为前提。在合同履行期限界满后,借款人应当按照合同履行约定的利息支付义务。在此,利息的支付必须符合支付要求,具体有三项条件:第一,支付期限要求。包括两项内容:首先是利息清偿的时间,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除双方另有约定外,利息清偿以债务人清偿本金时一并清偿。如果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其次是利息多少的计算时间。利息计算的标准应当以双方约定的借款期间为准。一般情况下,为借款合同履行期间。但是,在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情况下例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1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在民间借贷合同中,债务人是否可以提前履行债务呢?这个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双方未约定利息的情况下可以,因为此种情况并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双方约定了利息,借款人提前返还借款的,债权人可以拒绝提前偿还,因为提前偿还将直接减少借款的利息收入,对债权人利益有一定损害。拒绝提前履行对债权人而言是一项权利,债权人可以先行使,也可以放弃。《中

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8条同时规定:“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在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对偿还利息进行约定,没有约定应当以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这样也符合权利义务对等与公平原则。

三、违法计息方式的认定标准

民间借贷中的“计复利”,俗称“驴打滚”、“利滚利”,是导致贷款额急剧膨胀的计利方法,严重损害了公平原则。对重复计息行为性质的认识,理论与实务中曾有人认为,这仅是一种计算方式的不足,殊途同归,结果差别不大。也有人认为,民间借贷将利息计入本金,更换借据后,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如债权人基于新的借据起诉,即应受到法律保护等。对此,应当严格审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1年8月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括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从上述规定可知,民间借贷中超过利息约定限度的“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而 “利滚利”等形式的重复计利行为也不予保护。因为,民间借贷、自然人之间的借贷,约定的利率一般较高,若再重复计息,不但计算结果有差异巨大,而且往往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因此,对计复利问题应依法严格测算。第三,对于更换后的新借据,一般不宜简单、孤立地认定其效力。不能认为凡是更换了借据,贷款人签了字,就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就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依所立新借据对案件作出认定和判决,虽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往往不利于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这一

纸新借据的背后,往往潜含高利贷、计复利、预扣利息等损害借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在诉讼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新借据产生、来源及形成过程的严格审查,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借款人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其更换借据的行为往往出于无奈,凡当事人能够举证在换据时对方施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的,都应认定所换借据无效。

四、利息偿还方式的认定标准

实践中,一些民间借贷纠纷对欠款偿还时并未约定是先偿还本金,还是先偿还利息。对此,在有息民间借款合同中,按期支付利息是债务人的主要义务,是债权人的主要权利。支付利息的期限一般由双方的借款合同约定,借款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当事人协议补充。如果当事人没有达成补充协议的,利息是在到期本息一同支付,还是应先按期支付利息呢?对此问题应当区分具体情况。如是分期偿还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之规定,应先支付利息,而不是先支付本金。当然,依据地区特殊的交易习惯确定能够确定的,尽量服从交易习惯。作者简介:执业数年来,马超律师办理了各类民事、经济、刑事案数十件,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擅长办理刑事辩护、合同纠纷、人身伤害赔偿、房地产纠纷等案件。马律师善于调查研究,作风严谨,思维敏捷,注重把握恰当时机

无效合同的认定和处理原则 篇7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及认定

无效合同是国家法律干预合同行为的一种法律制度, 它是指合同虽已经成立, 但由于欠缺法定有效要件, 被法律确定为当然自始不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它明确的是无效合同不生法律效力, 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而不是不发生任何其他意义上的结果。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当事人对合同无效存有过失的, 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已经履行的, 在当事人间发生恢复原状返还财产的法律效果。

1. 关于认定无效合同的基本原则

第一, 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市场经济要求鼓励交易, 最大限度地维护交易自由, 从而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因此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即合同自由原则十分必要。因无效合同制度是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干预, 因此在审理无效合同案件中, 要严格适用法律, 正确界定合同无效的范围。尤其是大部分法官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 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 对合同无效的认定比较宽泛, 现在市场经济情形下, 一定要克服这种倾向。在确认合同是否无效时, 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中, “法律法规”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对强制性规定的判断应从规范的行为指导方式、内容的确定性以及法律结果等方面进行判断, 并非所有带有“应当”、”必须”、“不得”等用语的规范都是强制性规范。强制性规定的规范, 就其对主体行为的指引方式而言, 它一般是通过规定禁止为某种行为的方式来体现;就其规定的内容而言, 其所规定的内容一般是确定的, 不允许法律关系主体随意加以改变;从其法律后果来看, 若违反此类条款, 便属违法。 (2) 对未经登记的内设派出机构的合同, 不宜认定为无效。如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在外地施工时, 却不进行工商登记, 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 此时以项目部名义签订的合同如果以无民事行为能力而认定为无效, 则显然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 项目部的印章系由项目部的上级法人开具证明才能判制, 其进行的与工程项目有关的经营活动应视为经其上级法人授权, 因此不应单独以此认定为无效。

第二, 正确平衡当事人合同自由与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原则。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规定无效制度, 是国家出于维护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一目的出发, 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进行干预, 从而确立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中, 只要对不违反国家正常秩序, 不侵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一般不宜认定为无效。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条之规定, 便体现了这一原则。

2. 无效合同的法律特征

第一, 合同已经成立。无效合同已经经过要约、承诺阶段, 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 合同在客观上已经存在;但是能否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 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则是效力判断的结果。无效合同作为合同效力判断的结果之一, 其产生的前提要件亦是合同关系在客观上已经成立。

第二, 具有违法性。违法性是指合同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无效合同之所以被否定合同效力, 国家法律之所以对其干预, 法律之所以对其作出否定性评价,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合同违背了国家意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体现和保护的社会公共利益, 具有违法性。

第三, 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这种国家干预主要表现在因这种合同得不到国家的强制力保护, 并且法院和仲裁机构不待当事人请求, 便可主动去审查合同是否有效, 因此无效合同属于当然无效。

第四, 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

第五,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无效合同从一开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而并不是在法院仲裁机构确认其无效后才不具有法律效力。

3. 合同无效的情形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有:

第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法只把产生损害国家利益的一方以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列入无效合同范围, 而对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规定为可撤销的合同, 这种两分法是我国法律的独创, 也颇具合理性。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 又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 有利于促进交易, 加快社会经济流转速度。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订立合同的行为, 构成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的无效合同行为, 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 (2) 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 (3) 受害人因被欺诈而陷入错误; (4) 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了意思表示。

胁迫是指以给对方当事人或其亲友的生命、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作为要挟, 迫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而订立合同的行为。构成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无效合同, 应同时具备以下要件: (1) 行为人有胁迫的故意; (2) 行为人实施了胁迫行为; (3) 受胁迫者因胁迫而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形下订立了合同; (4) 胁迫行为是非法的。

第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恶意串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当事人有主观上的恶意。所谓恶意是相对于善意而言的, 即明知或应知某种行为将造成对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损害, 而故意为之。如果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不知或不应知道其行为的损害结果, 不构成恶意。 (2) 当事人之间相互串通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

第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这种行为又称规避法律的行为或隐匿行为, 这种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或目的上是非法的, 当事人表示出来的形式或实施的行为并不是要达到的目的, 也不是真实意思, 而只是通过这种形式和行为掩盖和达到非法目的。

第四,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国外民法中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称为公序良俗, 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我国民法没有采用这一名称, 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和宗旨与此相同。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国家法律所保护的, 体现了国家意志。如果违背它, 就是违背了国家意志, 违反了法律, 因而国家法律就会对此类合同行为进行干预, 确认其为无效。比如印制迷信书刊的合同、印制“冥币”的合同等。

第五, 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和法律效果

1. 处理无效合同的原则

第一, 当事人之间财产关系恢复初始状态的原则。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图是通过建立某种民事法律关系, 进而通过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多数以财产关系为表现形式) , 并涉及财产的流转,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效力, 依据无效合同而引发的当事人预期的财产流转关系这一效果也不能实际产生, 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应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财产状况都要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初始状态, 当事人之间已经成立和存续过的财产关系将不复存在。这是首要的原则。

第二, 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一直溯及到订立合同时, 因此依据无效合同所为之给付即失去法律依据, 当事人负有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初始状态之义务。但是在有些合同种类或特定合同履行情况下, 如果返还原物则违反效率和公平原则, 甚至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在此情况下应从效率和公平角度出发, 对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状况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采取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做法, 而是以现实为准, 没履行的不再履行, 已经履行的应根据受领的给付情况以受领时的价款支付相应的对价予以偿还。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合同被确认无效的, 已完成的工程如果不存在质量问题, 仍应按合同价款条款计算已完成工程的价款。

第三, 有过错的当事人不能因履行合同而获得利益原则。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 其目的是欲通过履行合同获得预期利益。既然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之保护, 同时法律对之进行积极干预, 力图消除因履行合同而形成的财产关系, 使之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的初始状态, 那么对无效合同负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就不能再期待获得因履行合同而产生的利益。尤其是对不法行为人, 其为非法目的而为的给付, 应不得请求返还。

第四, 有过错方赔偿损失原则。一方当事人由于合同无效而蒙受的损失, 有过错的一方负有赔偿损失的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 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

第一, 没有履行的不再履行。因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效力, 属于绝对无效, 因此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自始就不受法律保护, 当事人无须履行根据无效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当事人尚未开始履行, 或未完全履行的, 不再履行。

第二, 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已交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 对已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给对方当事人的义务。返还财产其宗旨是使当事人的财产关系, 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返还财产不以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为先决条件, 不论是否有过错, 均适用返还财产。

关于返还财产请求权的性质, 学理上有争议, 现在更倾向于返还财产请求权属于一种物上请求权。相对而言, 比将之作为一种不当得利请求权更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返还财产的请求范围, 应为原物孳息, 如不能返还原物及返还没有必要时, 应折价返还。

第三, 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是指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 过错方承担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赔偿责任, 通常认为是一种广义上的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对象和范围应以信赖利益为前提, 赔偿的范围一般包括缔约费用、准备履行合同的费用、合理的间接损失。但是这一范围不得超过履行利益。

第四, 收缴归国库所有, 或者返还集体和第三人。对于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 当事人取得的财产应当收缴归国库所有, 损害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取得的财产返还给集体或第三人, 这是对恢复原状、返还财产的排除适用。

三与无效合同相关的几个问题

1. 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

关于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 我国法律未作明确规定, 大部分学者认为, 主张或确认合同无效不受诉讼时效之限制, 理由是:其一, 主张合同无效既不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也不是实体法上的形成权, 因此不是时效制度的客体;其二, 无效合同的订立违反国家法律调整的基本法律秩序, 国家否认其效力, 其目的在于维护一般的、抽象的公共利益, 因而法律政策上应尽量增加或提高无效合同被宣告为无效的机会;其三, 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并不当然地破坏交易安全, 因为法律上还有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制度, 可以对善意第三人提供保护。我们同意这一观点。但对基于无效合同的物上请求权、不当得利、赔偿请求权, 应受诉讼时效之限制。

2. 有权提起主张或确认无效合同之诉的主体

谁有权提起或确认合同无效之诉, 历来争议很大, 我们认为, 有权提起主张和无效确认之诉的主体应当限于当事人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3. 合同无效对第三人的法律效果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第三人从当事人处取得的财产是否必然要返还, 要根据具体情形而定, 如果符合善意取得的规定的条件的, 可依善意取得制度保护自己的权利。在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不周延的情况下, 可以“公示公信”原则予以补充。只有当这两种情形无法得到维护, 即当事人主观上有恶意, 才应返还从当事人处受领的标的。

摘要:本文对无效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概括, 对如何认定和处理无效合同进行了论述, 并且对与无效合同有关的几个较常见的法律问题作了论述, 阐述了合同法在无效合同制度上体现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正确平衡当事人的合同自由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利益这两大法律价值的原则的观点。

关键词:合同,无效合同,国家干预,欺诈,胁迫

参考文献

[1]李永军.合同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4]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5]崔建远.合同无效与诉讼时效[N].人民法院报, 2002.2.22

浅谈专利侵权纠纷的认定及处理 篇8

关键词:专利;侵权;认定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内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这表明了公民、企业创造发明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科技进步。但由于个人及企业对于专利保护意识的不足,导致近年来国内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

一、专利权的属性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自授权公告之日起生效。此外,专利权具有一定的保护期限,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专利权具有地域性,想要在哪个国家获得保护就要在哪个国家申请。各国的专利审批也是独立审查,在一个国家授权的专利,在另外一个国家不一定获得授权,在中国境内只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

专利权具有排他性,专利授权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二、专利侵权纠纷的认定

1.侵权判定的比对方法

判定被控侵权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应当审查权利人主张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并以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与被控侵权技术方案所对应的全部技术特征逐一进行比较。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与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等同的技术特征的,应当认定其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被控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與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比,缺少权利要求记载的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或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技术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的,应当认定其没有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

2.全面覆盖原则

全面覆盖原则指被控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被控侵权技术方案恰好包含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专利侵权成立;被控侵权产品或者方法除了包含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外,还包含有其他技术特征,专利侵权也成立。

3.等同原则

等同原则指被控侵权技术方案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相应技术特征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是不同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想到的,则专利侵权成立。

4.禁止反悔原则

禁止反悔原则,是指在专利审批、撤销或无效程序中,专利权人为确定其专利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通过书面声明或者修改专利文件的方式,对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作了限制承诺或者部分地放弃了保护,并因此获得了专利权,而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法院适用等同原则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时,应当禁止专利权人将已被限制、排除或者已经放弃的内容重新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

5.捐献原则

捐献原则,也是专利侵权判定的重要法律原则。对于仅在说明书或者附图中描述而在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就会认定为捐献给公众,专利权利人在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中不能将其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

三、专利侵权纠纷的处理

1.专利权人角度

专利权人享有专利权利,专利权人拥有起诉侵权的权利。当专利权人发现侵犯专利权的线索之后,首先需要检查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权是否有效。在专利权有效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应该积极开展调查取证工作,获取侵权物品的产品实物、照片、销售发票等证据信息。

专利权人在收集证据之后,需要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与侵权物品全部技术特征逐一进行比较。如果侵权物品的技术特征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则适用于全面覆盖原则,专利侵权成立。侵权物品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相应技术特征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是不同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想到的,则适用于等同原则,专利侵权成立。

在专利侵权成立情况下,专利权人可以与侵权人协商解决专利侵权纠纷,如果双方不愿意协商解决的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地或侵权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有权管理的专利工作部门处理。

2.被控侵权人角度

被控侵权人获知自己侵犯他人专利权时,先调查该项专利是否有效,是否受我国专利法保护。如果该项专利失效或者没有授权,则并不构成侵权。

当专利权授权且有效时,被控侵权人应该对专利权进行分析,被控侵权物品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如果落入保护范围,分析是否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不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权利用尽、先用权等不侵权抗辩,或者进一步分析该授权的专利是否可以被无效,如果可以无效,则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如果被控侵权物品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不能采用不侵权抗辩事由且专利权不能被无效情况下,可以就专利使用费与专利权人协商,争取取得专利权人的谅解。

四、结语

当专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应该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协商或者起诉的方式依法维护权利。而国家政府方面,则通过加大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专利权的保护手段和方法,做好专利权的普法宣传,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冀瑜,李建民.试论我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及其完善[J].知识产权,2011(07)

[2]吴蓉.非新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侵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J].中国专利与商标,2013(04)

员工工伤处理程序及工伤返岗程序 篇9

1、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工伤事故的情况,研究工作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经认定为工伤的事故;员工故意或者因私负伤、致残等,不作为工作事故。

3、工作程序 3.1当员工发生事故时

3.1.1伤势轻伤者(如轻微碰伤、刮伤、划伤),由该主管部门或急救员及时处理,若有必要送伤者前往医院就医。

3.1.2伤势严重者,由该部门主管立即通知急救交电话通知行政部,由行政部负责安排送伤者到医院就医或拔打120急救。3.2工作记录

3.2.1所有工作事故均由发生部门主管填写“工伤记录”报告生产经理。3.3跟进措施

3.3.1根据公司工作频率与严重程度,第半年进行一次工伤统计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2根据员工工伤程度或医院证明书,确保受伤员工痊愈后,管理人员根据伤害程度及恢复情况安排受伤员工返工,重新安排工作或休养,就医期间或保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3.4工作工资与补贴

3.4.1员工因受伤需休养治疗的,经生产经理批核后,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3.4.2工伤员工的医疗费和疗伤费由行政部门统筹办理报销事宜。3.5员工返岗程序

3.5.1将再征求员工自身的意见,若员工愿意留在原岗位的则回原岗位工作。3.5.2员工若有心理阴影,而不愿留在原岗位者,公司应为调换岗位。

3.5.3经医院评定不能在原岗位工作的,公司应依据该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安排其他的合适岗位。

3.5.4经医院相关部门评定,因工作而失去劳动能力或依法无法胜任公司的可调配岗位者,依相关法律赔付员工相关费用、工资、生活费。

工伤处理程序 篇10

1.0 目的为使本公司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妥善处理善后工作,落实改善措施,促进安全生产,特制定本程序.2.0 范围

适用于博克家具制品有限公司所有部门.3.0 定义

3.1工伤:符合以下任何一条之情况,可判定为工伤.3.1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3.1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13其它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可认定为工伤的情况.3.2工伤致残程度:

3.21国家技术监督局将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由最重到最轻依次分为一到十级共十个级别.3.22轻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经国家有关专业机构监定为七到十级及以下的工伤.3.23重伤: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经国家有关专业机构监定为五六级的工伤.3.24重大工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国家有关专业机构监定为一到四级的工伤.温馨提示:员工发生工伤后,其所在单位(厂)应在24小时内报告社保分局(节假日顺延),同时到社保分局申领《工伤认定申请表》填写并于30天内提交以作正式工伤事故登记.(工伤治疗必须在社保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其它医疗单位不作报销.须住院治疗的,入院时要到医院办理工伤住院登记手续,伤者在治疗期间应带备身份证原件,以便社保部门核查.5.0申报所需资料

5.1工伤申报所需资料 5.11受伤员工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受伤员工所在单位(厂)的人事资料复印件;

受伤员工所在单位(厂)当月考勤记录复印件;

受伤员工的初诊资料复印件(疾病诊断证明书首诊病历本封面及第一页内容);带领受伤员工的见证人到社保分局进行相关事故经过调查及签名确认;以上全部资料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厂)公章.6.0伤残监定及所需资料

6.1伤残监定:被认定为工伤助伤者医疗终结后,如需申请伤残监定的,单位(厂)经办人需陪同工伤员工到社保分局申请开具《劳动能力监定介绍信》.6.2申请伤残监定所需资料

6.21《工伤认定申请表签收单》受伤员工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

医院《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 受伤员工本人有效身份证和医院《疾病诊断证明书》复印于同一张A4纸上.6.3进行伤残监定所需资料

6.31《东莞市劳动能力监定申请表》《劳动能力监定介绍信》;

《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受伤员工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

医院病历本及相关检查报告《工伤认定书》;

合印在同一张A4纸上的有效身份证和医院《疾病诊断证明书》复印件一份;受伤员工4R红底伤残照片2张(包括面部及受伤部位);

监定地点:康怡医院医学监定点(星期一至星期五)22172663

大朗社保局(星期三)83318989

7.0报销结算

7.1报销结算:监定结果出来(或医疗终结)后单位经办人与受伤员工到社保分局办理有关报销手续.7.2报销结算所需资料

7.21受伤员工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受伤员工一寸彩照2张(有评残的需4R红底伤残照片1张);

《工伤认定申请表签收单》;

单位公章及提供企业的开户银行名称账号开户人名称;

住院治疗:住院医疗发票住院用药明细清单疾病诊断证明书《东莞市基本医疗保险自费项目签字单》有关检查报告出院小结

门诊治疗:门诊医疗发票社会保险专用处方门诊病历疾病诊断证明书检查报告待社保分局办理好待遇核算后,单位经办人与伤者本人(有伤残级别)到社保分局办理结案手续,(需带资料:单位(厂)公章 伤者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 医院现金收件回执单 8.0工伤程度和善后工作

8.1员工发生轻伤

8.11工伤员工即通知上司,由部门安排人员护送伤者至就近社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8.12部门应保护现场,并于24小时内将工伤情况作书面报告(工伤事故调查表)通知公司人事部进行跟进处理;

8.13工伤部门应就此次工伤事故作一次事故全面调查,加强对部门人员工伤预防知识培训

8.2员工发生重伤

8.21事故发生后,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护送伤者到就近社保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如横沥人民医院村尾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保护好现场,作书面报告并通知公司人事部跟进相关工作;

8.22对需送医院治疗的,部门可通过呼叫120急救中心要求保安部协助护送工伤员工到社保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通知公司司机送工伤员工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8.23伤者送至医院后,由部门安排人员办妥入院手续,若工伤员工需转院治疗的,由医院科室提出意见并填写转院申请表,报请院方领导批准后,方可转院治疗,事则,由此造成的一切费用由工伤者本人承担.8.24住院工伤员工的伙食费补助按社保局相关工伤补助标准(35元/天);

8.25员工工伤期间待遇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规定后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上一篇:幼儿园主题活动记录表下一篇:一城好人 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