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好人 新闻稿

2024-10-17

一城好人 新闻稿(共6篇)

一城好人 新闻稿 篇1

武汉一城好人(转载)

“今夜,我们向一城好人致敬,用歌声、鲜花和掌声”——昨晚,琴台大剧院座无虚席,首届武汉市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颁奖晚会隆重举行。省市领导、解放军、学生、社区志愿者、护士、环卫工代表等1800多名观众,再次重温感人至深的“武汉故事”,共同向一城好人致敬。

晚会现场,“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3人荣获“功勋市民”称号。

章开沅、李德仁、冯天瑜、杨小玲、董明、桂贤娣、刘继平、毛建东、李冲、王争艳、段逸群、赵瑞泰、何祚欢、孙东林、易勤、刘幼生、黄华、王波18人荣获“模范市民”称号。

长江救援志愿队荣获首届武汉市“模范市民群体”称号。

“犟妈”易勤,多年变卖房产、一家三口蜗居斗室,只因舍不得放弃一群残障孩子;信义兄弟,哥哥走了,弟弟第一件事是还债,今生不欠来生债;长江救援志愿队,不求名不求利,只为救人一命,明知是以命博命,依旧无悔坚守„„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武汉故事”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一座友善之城、信义之城、志愿之城、爱国之城跃然舞台,让全场观众感动不已。

省市领导李鸿忠、阮成发、傅德辉、尹汉宁、曹广晶、范兴元、万勇为获奖者现场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

市领导吴超、胡曙光、胡绪鹍、车延高、朱毅、贾耀斌、张学忙、冯记春、胡志强、龙正才、胡立山、李述永、黄克强、于建海、潘汉生、胡洪春、刘英姿、李传德、江中联、石大鸿、黄卫国、吴勇,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谭仁杰、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曹裕江出席颁奖晚会。

昨晚,“一城好人——首届武汉市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颁奖晚会”在琴台大剧院倾情上演,台上700多名演员倾情演绎好人故事,台下原型看得热泪盈眶。我市著名导演、国家一级编导严兵是《一城好人》的总导演,他介绍说,两个小时的演出几乎全部都是“原创”作品,从策划到排演,花费了不止两个月。严兵对武汉晚报记者说,这是首次执导为普通人点赞的文艺晚会,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为江城“好人们”的事迹深深感动,这也让他在创作和导演这部演出时充满了激情和动力。

有一个妈妈,她名叫易勤。十年前,易勤的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里只有两个智障人打杂,8年前,智障孩子一下来了10个,易勤眼睛一热、心一软,收下吧!

善良的意愿如此单纯,现实却一点也不简单。即使年年亏损、月月负债,即使卖掉自家住房,她也要按时发工资。“犟妈”一犟就是八年!

台上:为演“犟妈”专门去过她的工厂

“犟妈”易勤的故事昨天被搬上舞台,武汉人艺编排的情景表演短剧《最好的未来》,再现“犟妈”背后的不易。饰演“犟妈”的是武汉人艺青年演员李莹,人艺去年根据“犟妈”故事创作了一部话剧,昨晚演出的是从中重新截取和编排的一段情景短剧,只有四五分钟,展现“犟妈”和女儿之间为厂里事产生矛盾的对话。

李莹说,起初她和“犟妈”女儿一样,无法理解“犟妈”。但是当她到易勤所经营的公司参观时,当她看到“犟妈”住在十四平米的小房间,每天为厂里操劳,顾不了家庭,她忽然理解了“犟妈”。李莹说:“‘犟妈’身上的犟,是一种坚持,她特别坚强特别善良,扛得住任何压力,浑身充满正能量,这让我们年轻一辈很感动。”

台下:“这个奖我要同我的爱人和女儿分享”

《最好的未来》让坐在台下的“犟妈”易勤泪如雨下。颁奖晚会结束后,第一时间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她讲述了自己的心情。

“演得真的蛮像。”看到台上的那一幕冲突,“犟妈”说,自己百感交集,那是厂子最艰苦的时期,一家三口也是矛盾四起,一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女儿,一边是不能放弃这群孩子,这个倔强的女人内心非常痛苦和煎熬。

“犟妈”说,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新厂今天的样子,让人格外振奋,“看到这,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晚会结束后的回家路上,“犟妈”易勤和丈夫分享着自己的喜悦,“有人问我今天得的这个奖最想跟谁分享,说实在的,我最想跟我的爱人和女儿分享。军功章上一大半都是他们爷儿俩的功劳。”

台上台下的好人

你们来了,长江救援志愿队!不为名利,不求报答,无论白天夜晚,你们总是自发出现在两江四岸,用你们巡视的双眼,守望,用你们矫健的身姿,站岗。

2014年10月25日晚,三个外地人滑入湍急的江水,奋力挣扎中,三名救援者在岸与江之间划出三道壮美的弧线!

第一个青年被救起,第二个、第三个青年也起死回生,可是,有一个救人的队员却没有上岸„„四天之后,英雄的遗体被找到,那手臂伸向前方的救人姿势,瞬间打湿了人们的双眼。

台上:高高托举起志愿者精神

晚会上,武汉歌舞剧院40多名演员身穿橘色救生服,用气势磅礴的舞蹈生动再现了长江救援志愿队搏击长江,奋勇救人的感人形象,最后舞蹈定格在高高托举的舞者身上,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台下:“我是代表爸爸来领这个奖的”

看着台上荡气回肠的舞蹈《城市英雄》,台下救人英雄的儿子陈思流下了泪水,“我是代表爸爸来领这个奖的,如果他还在,看到我们这个团队如此团结向上,一定会欣慰的。”

队员张建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59岁的他是现任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说,节目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江水”的舞台背景,江水越来越凶险的感觉,就跟他多次跳入长江救人时的感觉是一样,“看得我很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们要继续为减少长江溺亡率而努力”。

那是2010年春节前的一天,孙水林雪夜上路,从天津直奔武汉,为的是赶在大年三十之前,给那些跟着他干活的农民工结清工钱。可是,车祸降临,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连夜赶往现场,从遇难车内找出了保存完好的26万元工钱——顾不上哥哥的后事尚没处理,在腊月二十九的凌晨,他赶回了黄陂老家,为乡亲们发工钱!

台上:“信义兄弟”故事感动主演

昨天情景短剧《养命钱》截取了孙东林在哥哥去世后,带着哥哥未完成的心愿,向农民工发放工资的感人片段。这段短短四五分钟的表演,武汉人艺花了一两个月时间精心排练。饰演孙东林的武汉人艺话剧演员王天靖对本报记者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看了很多关于“信义兄弟”的报道和电视采访片段,努力展现孙东林身上的可贵品质。而他自己也要被“信义兄弟”的光芒感染,做有责任心和诚信的人。

台下:孙东林忍不住哭了

“妈,这是您的养命钱,我不能要,一定不能要!”“东林,你忘了你们兄弟俩的约定了吗?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昨晚,短剧《养命钱》引得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看到这一切,这些记忆就在我脑海里重新过了一遍,有伤心,也有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对责任的认识。”坐在台下的孙东林说,他再次听到母亲的话时,泪水一下子就忍不住掉了下来,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没有让母亲和哥哥失望。

获奖者眼里的“一城好人”

吴天祥:期待武汉好人更多

“下面,有请武汉市首届‘功勋市民’上台领奖。”当主持人念出“吴天祥”这个名字时,全场瞬间爆出热烈的掌声。头发花白的吴天祥走到舞台中间,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

获得这项殊荣,吴天祥却说:“我只起了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算得么事呢!我只希望武汉的好人更多。”

赵梓森:这不是一个人的荣誉

荣膺功勋市民,8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说,能够获评功勋市民他非常高兴,但这不是个人荣誉,是和同事共同奋斗的结果。

夏菊花:期待一代胜过一代

著名杂技艺术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夏菊花昨天获得“功勋市民”荣誉称号。她激动地对记者说:“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个荣誉,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支持和认可,看了这个演出之后,特别感慨,希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一代比一代好!”

赵瑞泰:做好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著名剧作家、武汉戏剧家协会主席赵瑞泰获得了“模范市民”荣誉称号。在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他动情地说:“‘模范市民’这个荣誉对我的艺术创作是种鞭策,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我这一辈子得过不少荣誉,但这个奖让我很感动,我对好人的理解是,在文艺战线,首先做好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家要想人民所想,乐人民所乐,写人民所需,与人民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王争艳:向长江救援志愿队竖起大拇指

昨晚,再次获得殊荣,“好医生”王争艳激动不已,她的激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一城好人”。“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又一次净化,武汉不愧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我为武汉人自豪!”晚会前,王争艳还专门到后台找到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和陈忠贵的儿子,向他们竖起大拇指:“你们是我们武汉的英雄,我佩服你们!”

“武汉故事”

打动观众

市民徐桃荣今年67岁,昨晚,在晚会现场观看了这些令人动容的“武汉故事”后,她十分激动:“尤其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义举,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救人一命,这是真正志愿精神。作为社区志愿者的一员,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武汉为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

来自武汉市三医院的护士邓艳丽,和30多名同事在前排观看了昨晚的演出,她说:“最震撼的是《国家》这首合唱,曲调优美,恢宏大气,十分感人。王争艳是我们医疗战线的模范,我才参加工作,要多多学习王争艳老师的精神。”

观众中有不少是武汉市钟家村中学的学生,该校八年级班主任罗薇说:“好多同学看到了全国道德模范真人时好激动,这些好人是孩子们的偶像,虽然功课忙碌,但是能观看这么一场感人的演出,十分有意义,非常值得。”

一城好人 新闻稿 篇2

一、平民视角, 捕捉生活

湛江日报社在组织开展“好人好报”报道时, 湛江新闻网专门派记者深入基层采访, 明确要以“平民视角”通过视频的立体化效果来表述事实;以常人心态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以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方式表现细节;充分凸显他们的“草根性”, 充分展现“湛江好人”的亲和力, 充分体现人性的光辉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好人好报”报道活动的开展, 锻炼了湛江新闻网年轻的记者队伍。在“好人好报”报道过程中, 记者每选中一个“好人”, 都要到采访对象家中或到采访对象的岗位上, 与其面对面交谈、心与心交流, 切实感受好人的真实处境和所感所想, 融入好人的精神世界。报社领导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抓住细节, 捕捉闪光点, 打破砂锅问到底, 把故事写得细致入微、写得跌宕起伏、写得生动感人。同时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认真观察采访对象的外貌、动作、表情、所处的环境以及最能反映其个性特色、最能突出报道主题的精彩语言, 并尽可能多地采访好人周围的人, 从而使好人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正因如此, 在采访丁江华临危不惧地面对持刀歹徒时, 感同身受的记者会为之捏汗;在采访冒着狂风恶浪驾驶渔船出海搜救落水船员的蔡放、蔡赤时, 记者为之赞叹;在采访30多年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患病的父母、弟弟的康妃告时, 记者为之热泪盈眶……

二、网络汇聚, 大爱无疆

2012年9月25日上午, 首届“湛江好人”颁奖隆重举行, “好人好报”资金也正式启动。在活动现场, 湛江好人们对“好人好报”资金的启动有颇多感慨。“敬业奉献好人”郑军难掩激动之色。“这个活动让我们拿到了鲜花、奖状, 这说明我们全社会对好风气的追求和赞赏。”他认为, 好人好报资金的启动, 一方面能够从物质上缓解一些好人的生存压力。例如, 康妃告;另一方面, 它又能鼓励全社会形成向善的力量, “鼓励更多的市民做好事、关爱孤儿、关心老人, 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而“诚实守信好人”司书晓则认为, 倘若一个时时对他人乐善好施的好人身陷困境而社会充耳不闻或无能为力, 其后果必然是对社会行善热情的无情打击, 而“好人好报”资金的启动必将会积聚起更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在这“好人好报”系列报道中, 湛江新闻网第一时间在首页推出了《好人好报》频道, 并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上线, 该频道是湛江首个网络慈善频道, 旨在通过网络汇聚大爱无疆, 推动透明公益落到实处。“好人好报”的爱心资金将用来帮扶“湛江好人”、见义勇为者、道德模范、孤老病残、特困家庭等需要关爱的群体, 让每一个好人有好报, 让每一个好人做好事没有后顾之忧。以此引领全社会向善的力量, 并逐步建立帮扶困难好人的长效机制。

三、专题报道, 构建和谐

专题报道是网络媒体有机组织新闻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同“湛江好人”来说, 该系列报道中所宣扬的个体事件和人物, 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 是老百姓自己所愿听到和看到的, 这些典型人物群体事件贴近群众, 能够使人信服, 同时都传递的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将众多的传统媒体相关新闻资源熔化焊接在一起, 组织在一系列网络报道中,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湛江好人”新闻人物和新闻人物事件的全景、全貌、全过程, 可以使“湛江好人”新闻信息资源配置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受众不仅仅对孤立的一个新闻事件感兴趣, 而且还对事件的社会背景、事态发生的原因、进展与周围环境等各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湛江新闻网《好人好报》频道通过展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友爱互助等典型, 并整合集纳湛江日报社以及省、市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 及时更新, 不仅充分展示了“湛江好人”高尚的道德品质, 也进一步推动湛江充满关爱、充满温馨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四、网络宣传, 扩大影响

湛江新闻网发挥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 创新宣传形式, 在推出的《好人好报》频道中专门开辟了一个视频专区, 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结合, 传递多感官的信息, 让受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信息。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宣传形式, 大大增强了典型人物的立体感。由此, 卖房助学的“裸捐”厅官陈光保;面对巨款不动心苦等失主的士官司书晓;“湛江仔”广州浴血擒贼丁江华;南沙新一代“守礁王”李文波……一一亮相网络视频上, 这样的主题升华, 利于开拓、延伸、挖掘新的报道内容, 层层递进, 提升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引发受众精神层面的共鸣。

五、结语

随着“好人好报”专题报道的深入, “从群众中来”的互动性原则也助推了网友们的积极性, 推荐“好人”的市民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从《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和《湛江新闻网》上看到一篇篇“湛江好人”的报道后, “伯乐”们纷纷来电, 争相讲述自己身边的“好人”故事。各种形式报道显示出湛江新闻网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将“好人好报”深植人心, 为社会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报社等信息传播媒体开始由传统纸质宣传向网络立体化传播逐步过度。为此, 笔者特以湛江日报“好人好报”报道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其网络立体化传播特点的同时, 讨论此次报道积极社会影响与意义。

好人好事新闻稿 篇3

3月18日下午,xx老人之家内,xx职高的同学们有的为那里的老人们打扫庭院,有的和他们肩并肩、手拉手地聊家常。光荣院里的老人有很多虽然已经年过八九十岁,但在交流中却依然精神矍铄,他们时而侃侃言谈,时而微笑致意……xx职高的同学们还个性准备了一些礼物和节目送给他们,老人们为此个性感激。他们绽放的笑容,伴随着初春的阳光,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

为了进一步推动并深化校园“学雷锋、做好事、树新风”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xx职高将三月份定为以“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雷锋活动月。各班组织本班团支部就“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等问题展开大讨论。大讨论的开展,有力地宣传了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优化了校风、班风。

全校师生从我做起学雷锋,在校内,除了开展净化、美化校园活动外,还大力开展“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帮忙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坚持完成学业。在校外,踊跃开展帮忙空巢老人、光荣院老人、残疾人及生活有困难的家庭打扫环境卫生、捐零花钱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校园学生处和团委还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雷锋同志生平、事迹及校内外学雷锋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营造出了浓厚的学雷锋做好事氛围。

社会好人好事新闻稿 篇4

公交车上,素不相识的阿婆晕车呕吐。就在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12岁的天台女孩张静初站起身,用包书的书皮接住阿婆的呕吐物,还拿出纸巾把地板擦干净(详见本报昨天A5版)。

小静初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昨天,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钱江晚报,决定奖励张静初5000元正能量基金。

因为这件事,钱江晚报记者再次回访了小静初一家。

她的家庭

全家仍住在出租房里

却把学校补助名额让给别人

得知小静初获得了正能量基金,妈妈项女士感到非常意外,过了许久才连说好几个“谢谢”。

项女士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些年经过全家的努力,目前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拮据。他们至今没有自己的房子,现在的住处也是租来的。

不过,对于困难,她并不愿意讲述太多,“一家人省点用,日子还能过。”

她说,尽管在物质上他们不富裕,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很富裕,“尤其是我的两个儿女,他们都非常善良、优秀,这让我很欣慰,也给我坚持下来的力量。”

小静初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哥哥开始读书的时候,家里最困难,那几年,家里都是靠着政府给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度日。

“等到我读书的时候,家里条件虽好了一些,但还是很紧张,当时学校老师也提出给我申请学校补助,减轻家里负担。但是我妈妈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她觉得通过努力,家里的生活渐渐好转了,就拒绝了学校的好意,说是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人。”

她的秘密

小静初捡易拉罐攒了60元

自己却没有花过一分钱

项女士说,这笔正能量基金,她会存在张静初的私人存折里,让孩子自己支配。

钱江晚报记者看到了这本存折,是两年前开户的,上面一共只有60元钱,没有取款记录。

“这些钱,全是小静初自己积攒起来的。”项女士说,小静初平日里放学回来或者上街,看到地上有别人丢弃的易拉罐或者可乐瓶,她就捡起来装到书包里,等存到一定量,再卖给附近的废品收购点。

小静初很懂事,知道家里条件很差,所以特别节约,而且她也千方百计攒钱减轻家庭负担。

“孩子捡了两年多的垃圾,才存了这60元钱。她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还说妈妈,如果家里付水电费的钱不够,就跟她说一下,她就把里面的钱取出来。”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小静初身上,再合适不过。

“爸爸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很顽强,也在为家里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每天早出晚归上班,就为了这个家多赚一点生活费;哥哥在县城读高中,非常努力,成绩也很优秀……”小静初说,“我觉得家里的每个成员都非常棒,他们都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不能给这个家拖后腿。”

她的打算

5000元奖励部分留作学费

剩下的她要拿来帮助别人

对于这次获得5000元正能量基金,小静初很兴奋。在和钱江晚报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她不时会用双手捂住脸,平复下略微紧张的情绪。

但她的脸上,一直带着灿烂的笑容。

“妈妈很担心,我以后念高中还有大学的钱没有着落。这下好了,有了这笔钱,读书的钱就暂时有了。”

尽管小静初并不知道,5000元钱对她漫长的求学路而言,还远远不够。但在她的规划里,却已经决定,将其中的`一部分奖励,用来帮助别人。

“这笔钱我还打算划出一部分用作备用资金,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会比我更急需用钱。”

“真正打动我们的,是静初微小善举背后,那颗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心灵,还有孕育这颗美丽心灵的良好家风。

学校好人好事的新闻稿 篇5

信中写到,课程结束之后,薛老师发现钱包不慎遗失,包内有大额现金外汇及银行卡,还有身份证等重要证件,薛老师焦急万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陌生来电出现在薛老师的手机上。原来正在主教值班的龙老师在整理教学用具时发现了一个钱包,一想到失主此刻一定非常着急,便立即翻出包里的身份证,对照着名字翻阅教师通讯录,最终给薛老师拨打了电话。通过一番核实,丢失的钱包终于物归原主。

上个月,清洁工侯阿姨送还向老师遗失手提包,善举暖心;此番,龙老师积极归还钱包,行为真诚。一直以来,我校工作人员恪守准则,拾金不昧,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事例像一个个动人音符,奏响在和谐美丽的校园之间,回响在我校师生心中。

源计划的一城一宅 篇6

项目名称:贵港市文化中心

项目地址:广西贵港市规划新区

项目用地面积:122560m2

项目总建筑面积:21440m2

绿化面积:57200m2

建筑层数:5

设计时间:2007

设计单位:源计划(建筑)工作室

总设计师:何健翔 蒋滢

设计团队:何健翔 蒋滢 胡云秋 梁栋

获得奖项:方案竞赛第三名

摄影:源计划

源计划/O-office

当城市在土地价值被释放的一刻,城市被注入无穷的政治和经济能量,导致物质井喷,冲击一切旧有的存在物和价值。当难以驾驭的物态运动使城市出现巨大裂痕时,传统建筑学便难以发挥作用,或者干脆加剧这种分裂。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策略是掩藏和虚饰,对问题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建筑师的身份岌岌可危。失去计划制度的保护之后,建筑师在新价值体系的剧烈冲击之下,迅速失去了以自身的知识和价值结构建构城市生活空间的职能,反而被新的动态结构所建构,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新能量,从而加速城市的裂变。

源计划工作室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始其建筑实践历程。工作室的几位核心成员都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成长伴随着珠三角作为制造工厂的都市扩张。得益于90年代初还未被“制造”结构同化的高等教育,当有机会远离这种无所不在的社会结构,并在欧洲大陆学习和游历时,我们开始尝试反思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和因此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从2003年开始陆续投身如火如荼的中国城市化,试图以批判的工作方式在在旧有的结构中书写。2007年底工作室改造了原广州化纤厂的冷冻机房(现羊城创意产业园2-19号楼)作为工作空间,把自己置身于制造业发端的原始空间之中。

荷城/Lotus Town

贵港俗称广西的“荷城”。然而经历了纯经济学意义的第一波造城运动后,“荷”在贵港仅存符号学上的含义。政治的强势加入导致了第二波造城运动,目标是把原城郊大片农业状态的土地城市化,打造一批脱离原有城市尺度的标志物。文化中心也是这一轮造城计划中的事件之一,为此当地政府组织了建筑设计竞赛。府组织了建筑设计竞赛。

文化中心项目包含艺术馆、科技馆和博物馆三项建筑功能。我们的规划设计始于对“城”的概念的追寻。文化中心用地为现存的农田,自然水道网络贯穿其中。设计尝试把现存的生态景观纳入“造城”运动中去,企求城市扩张与农业传统的和谐并存。大片现有的水稻农田被保留,建造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进行;与此同时,一座在建造范围内形成城市公园被植入农田之中:文化中心的设计概念也就成为与地域传统相关的漂浮于稻田中的“荷城”!

三项建筑功能在基地中央构成“城”的格局,西侧沿新城区的主轴线——迎宾大道设置市民广场。“城”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是以架空的回院式空间组织的群众艺术馆和科技馆;博物馆则被设计成线性的洄游空间,作“之”字形穿行于场地的空中和地面,并连接上述两项建筑功能。按农田的田基网格设计的公共景观空间结合基地现存水道充满“城”的范围,使之成为真正的市民空间(图1~12)。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半园宅

项目地址:东莞市长安镇

项目用地面积:795m2

项目总建筑面积:619m2

绿化面积:372m2

建筑层数:3

设计时间:2006~2009年

竣工时间:2009年9月

设计单位:源计划(建筑)工作室

总设计师:何健翔

设计团队:何健翔、董京宇、吴明真

摄影:源计划

半园宅/1/2-Garden Dwelling

古语云:“半亩营园”,意在表述通过文人的思巧,极小的空间也可以成为园(图1)。蔡氏宅取名“半园宅”,有借其意境之意,同时也真实反映设计的空间状态。梯形的基地坐落于镇新区中心的住宅区西北角,紧邻公园的山丘。

宅院讲述了一个散漫的空间线索。这个线索开始于靠近宅院主入口的餐厅。园林式的空间叙述带在首层串联着主人家日常起居的活动,如起居、接待、饮食、阅读,并半围合了首层的园子。叙述带由水平转而往上延伸出其他较私密的功能和非功能空间,包括卧室和附属的设施,半环绕着两层通高的起居室。叙述带最终结束于设在三层的另外一个起居空间。

室内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义,相互间处于一种半溶解状态。这种不定性反而为强调了建筑的自明性,使空间成为自身的叙述。居者的居住行为成为对空间叙述的探索和理解,宅子也成为对生活的解读,而不是居住的机器。

上一篇:工伤认定与处理下一篇:山石榴,山石榴白居易,山石榴的意思,山石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