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办法

2024-06-19

工伤认定办法(通用9篇)

工伤认定办法 篇1

宁夏近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伤保险费率浮动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将全区工伤保险平均缴费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1%左右调整为0.75%左右。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行业风险类别由原来三类细化为八类, 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基准费率由原来0.5%、1.2%、2.0%三个标准调整为0.2%、0.4%、0.7%、0.9%、1.1%、1.3%、1.6%、1.9%八个标准。二是明确了一至八类行业内的费率档次, 一类行业分为三个档次, 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 可向上浮动至120%、150%;二类至八类行业分为五个档次, 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 可向上浮动至120%、150%或向下浮动至80%、50%;对尚未列入国家现行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的用人单位, 暂按0.75%缴纳工伤保险费。三是明确了费率初次浮动周期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工伤保险支缴率以2015年至2016年度实际发生情况计算。 (摘自2016年9月3日《宁夏时报》)

工伤认定办法 篇2

《实施办法》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柳州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包括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及时到所在地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全部雇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登记和缴费手续,并及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由个体工商户缴纳,雇工个人不缴费。缴纳工伤保险费实行实名制,按每人10元/月参保,也可按每人120元/年缴费参保。以后根据工伤保险费的使用状况、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适时调整。

《实施办法》还规定,雇工在工作或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个体工商户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个体工商户所在统筹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篇3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一切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企业。

第三条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 (液) 、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 以及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是指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或产品进行认定。

第五条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 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二)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三) 所用原 (燃) 料来源稳定、可靠, 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 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四) 符合环保要求, 不产生二次污染。

第六条认定内容:

(一)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或核准程序, 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或核准要求,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等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二) 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是否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之内, 以及综合利用资源来源和可靠性。

(三) 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

第七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是本市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主管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 组成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 (以下简称认定委员会) , 负责本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第八条认定及申诉程序:

(一) 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由区县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初审合格后统一上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窗口) 。

(二)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初审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认定委员会进行审查, 提出具体认定意见。

(三)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根据认定意见, 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予以公告,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 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 对不合格企业说明理由。

(四) 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减免税申请报告, 主管税务部门根据认定证书及相关材料受理有关减免税事项。办理减免税的依据、权限等由主管税务部门按现行税收法规、规定和程序办理。

(五) 企业对认定结论有异议的, 可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重新审查,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经调查后认为确有必要的, 组织认定委员会重新审查。企业对重新审查结论仍有异议的, 可在6个月内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提出申诉。

第九条《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统一样式, 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印制, 认定证书有效期为2年。有效期满需继续认定的企业, 应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重新提出申请;未获重新认定的企业, 不得继续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条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 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 应向区县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区县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认定审查后, 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相关税收优惠的行为。

第十二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管理, 每年组织重点抽查, 对已通过认定的企业抽查面不少于30%, 对抽查中不符合认定条件的, 要限期整改, 期限已到仍不符合有关规定的, 取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

第十三条通过认定的企业应有主管部门和专人负责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有完备的财务、物资、质量、能源、统计、安全、环保等经营管理体系, 并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计量检测手段。

第十四条严格执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情况报告制度。企业应于每年2月底前经上级主管部门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报送上一年度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情况和享受优惠政策情况, 同时报送下一年度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计划。每年5月底前,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本市上一年度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基本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第十五条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对未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企业不予办理有关减免税手续。

第十六条对弄虚作假, 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相关税收优惠的企业, 一经发现, 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撤销认定证书, 3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 主管税务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依据《天津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2007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25号) , 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拟定的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 (含电厂) 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津政发[2005]101号) 超过有效期限, 已经废止。本办法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2017年3月31日废止。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天津市财政局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

工伤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申请和工伤认定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75号令)及《工伤认定办法》等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用人单位在发生重大伤亡工伤事故后,必须在24小时内以口头、电话、传真或书面形式,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简要过程和人员伤亡及抢救治 疗情况报告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生死亡事故的,用人单位应妥善保护事故现场,等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现场勘验及调查取证。

第三条

用人单位必须在工伤事故(含职业病、下同)发生后30日内,向所在地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填写报送《工伤认定申请表》,附送伤亡职工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证明)、身份证、病历资料(或职业病诊断书)或死亡证明及相关材料复印件各一份。属下列情况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一)属非正常上班时间及非正常班次发生的工伤,应附送上下班时间签到表单或考勤打卡记录复印件。

(二)属上下班路上发生的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应附送交警部门制发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责任认定书》复印件、上下班路线平面图、住宅权籍或租房协议复印件或租住证明原件各一份。

(三)属履行工作职责遭受暴力伤害的,应提交公安机关处理结论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四)属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遭受伤害的,应提交区一级相应行政机关或单位出具的证明或颁发的荣誉证书。

(五)属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六)属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旧伤复发的鉴定结论;属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应提交《工伤确认书》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旧伤复发的鉴定结论。

第四条

用人单位遇有特殊情况而延迟申请工伤认定的,必须书面说明原委,并报经所在地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凡用人单位无 故迟报或故意瞞报工伤事故的,工伤职工通过信访投诉等渠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应在工伤认定书上载明迟报或瞞报准确时间段。迟报或瞞报期间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按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全额支付。

第五条

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其工伤认定按市、区两级由用人单位单位法人注册地和社会保险关系缴交地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属地管辖:

(一)单位法人注册地和保险关系缴交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原则上由保险关系缴交地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属地管辖;

(二)单位法人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点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原则上由单位法人注册地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属地管辖;

(三)单位法人已注册但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手续的,由单位法人注册地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属地管辖;

(四)特殊情况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或指定管辖。

第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接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详细审查申请资料,了解、分析事故的有关情况,根据情况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查取证的,应组成工伤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理清调查思路,列出调查提纲、调查的人员范围和应搜集的相关证据,并一次性采集完成全部笔录和相关证据。

第七条

调查分为一般核实调查和现场调查。

(一)核实调查可采取电话询问核实或现场走访核实的形式对事故的主要情况进行必要的核实调查,并可要求补充相关材料。

(二)现场调查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勘验、调查取证等工作,填写现场勘验表、事故现场平面图、交通线路图等有关记录;对工伤事故中的受伤人员以及现场相关人 员进行询问调查,制作调查笔录。调查笔录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自然情况、联系方式和身份证号码等情况,并复印身份证留存。现场勘验表、调查笔录必须交由事故 单位或相关人员阅看后由相关人员签字、盖章或加按手印。

第八条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伤亡人员、现场目击证人、班组、车间、人事等各级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与事故有关的人员及相关情况。

第九条

调查内容。必须包括:

(一)伤亡人员的基本情况、受伤部位、岗位职责、工作情况(录用或入厂时间、从事工种等);

(二)事故起因、详细过程及抢救过程;

(三)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詞证言;

(四)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对伤亡职工的用工管理、岗位职责、工作安排的证詞证言等,以及与事故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第十条

搜集证据。调查组人员必须客观、全面、深入、及时地采集有关证据,如被调查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相关合同、证件证明、伤亡职工工资单据,上下班 打卡记录、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证明、单位营业执照及有关的规章制度等等复印件。如若需要,由提供单位复印并加盖公章给予核实。搜集证据必须根据并符合证 据链的各个相关环节,且所搜集的证据必须真实有效。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单位申报的材料、调查取证的证人证言及相关证据必须进行认真审核、综合分析和判断,并依据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作出是否认定工伤的决定。

对疑难复杂的工伤事故应当组织人员集体讨论,认真记录讨论情况及结论,讨论认为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调查;对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有困难或模棱两可的,应当向分管处室领导或分管局领导汇报、请示,必要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当面沟通、请示。

第十二条

对证人证言的采信可依据多数原则和推定真实原则。对证据(包括证人证言)的证明力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执行。作出工伤认定的证人证言、证据必须符合事故所要求的证据链的各个相关环节且真实有效。

第十三条

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判定应依据闽高法(2000)361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事实劳动关系有关特征的认定、并从严掌握;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应注意与劳务关系相区分。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不予受理:

(一)与用人单位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不能成立;

(二)工伤事故自发生之日起至工伤认定申请之日止已超过一年期限的;

(三)聘用退休人员或本单位退休返聘人员;

(四)不属于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

(五)事故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虽经认真调查但无法求证或得到佐证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能受理的情形。

不予受理应当在申请人申请工伤认定之日起30日内作出,并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按有关规定送达申请人并签收。

《不予受理通知书》应当准确载明事故的事实,不予受理的理由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条款依据。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等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后,经核实调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认定工伤:

(一)与用人单位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不能成立;

(二)不符合应当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条件的;

(三)《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

不予认定工伤应当在申请人申请工伤认定之日起60日内作出,并制作《不予认定工伤通知书》,按有关规定送达申请人并签收。

《不予认定工伤通知书》应当准确载明事故的事实,不予认定工伤的理由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条款依据。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等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六条

认定工伤应当制作《工伤认定决定书》,《工伤认定决定书》应当准确载明:用人单位全称,工伤事故的事实经过,伤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 业、身份证号码、受伤部位,医疗情况、诊断结论和事故时间、地点、事故原因及其简要过程;应当载明认定工伤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条款依据和认定结 论,并应当注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拥有的权利,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等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

工伤认定的文书应当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格式,分为《工伤认定审批表》(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表)和《工伤认定决定书》二种表格格式。《工伤认 定决定表》应当由分管领导签发,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公章后生效。《工伤认定决定书》一式两份,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各一份。

第十八条

认定工伤不适用调解或行政调解原则。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因工伤待遇给付引起争议的,依法按劳动争议有关规定处理。

附:《不予受理通知书》、《不予认定工伤通知书》样本。

工伤认定办法 篇5

1.1 概念

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 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 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 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测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 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估许可。

认证是指有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1.2 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的关系

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是包含关系。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资质认定既包括《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般法律法规规定的计量认证, 也包括《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特殊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认定、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因此, 计量认证是资质认定的形式之一, 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是包含关系。

2 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2.1 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 首先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3)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 应当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4)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 应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5)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 应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6) 除以上五项条件之外,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有其他特殊要求的, 检验检测机构还应当满足其要求;

2.2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1) 申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规定, 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资质认定部分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申请机构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通过网上审批系统提交材料的, 书面材料只要满足归档要求即可。

(2) 资质认定部门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符合受理条件的, 应当发放行政许可受理决定通知书, 不符合受理条件的, 应当发放行政许可不予受理决定通知书。

(3) 技术评审包括申请材料书面审查和现场技术评审。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 完成对申请人的技术评审。评审组收到评审材料后, 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材料书面审查, 如发现机构提交的材料不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测》的要求, 应当及时反馈资质认定部门。对通过材料书面审查的, 应当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评审。技术评审时间不算在许可时限内, 由于申请人整改或者其它自身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除外。整改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如申请人因自身原因导致无法按期实施评审的, 应当由申请人在现场评审前提交延期评审的说明。

(4) 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收到评审组或者专业技术评价机构上报的技术评审材料起20个工作日内, 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 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对于现场评审结论为“不合格”或者30个工作日内没有完成整改的, 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 并将原因书面告知申请人。

3 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

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范围, 是指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遵守的从业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按照规定编制本机构的工作要求, 并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

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范围主要规定了从业基本规范、独立性规定、管理体系规定、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人员管理、资质认定证书和标致禁止性规定、检验检测报告标注、检验检测样品、档案管理、分包、保密等内容。

4 监督管理

资质认定监督管理的内容主要规定了监管机制、诚信档案和分类监管、能力验证或者比对、信息公开、信息上报和自我声明、闻讯告诫、注销资质认定、举报制度等内容。资质认定部门应当依据监管职责分工和监督管理方法, 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并据此组织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4.1 国家认监委的监督管理

(1) 委托行业资质认定评审组组织实施相关行业领域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

(2) 委托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织实施检验检疫系统检验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

(3) 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对相关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4) 国家认监委直接组织检查组进行监督检查。

4.2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的监督管理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所辖区域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原则上, 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辖区内所颁发省级资质认定证书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需要时, 根据国家认监委的统一安排, 也可以对辖区内取得国家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5 结论

工伤认定办法 篇6

第二条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和认定以后的资格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增值税纳税人 (以下简称纳税人) ,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 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 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 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包括免税销售额。

第四条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对提出申请并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为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二) 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 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第五条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二)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三) 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第六条纳税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第七条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权限, 在县 (市、区) 国家税务局或者同级别的税务分局 (以下称认定机关) 。

第八条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 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纳税人应当在申报期结束后40日 (工作日, 下同) 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 (见附件1, 以下简称申请表) , 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二) 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三) 纳税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结束后20日内制作并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 应当在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不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表》 (见附件2) , 经认定机关批准后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认定机关应当在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批准完毕,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第九条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 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 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申请表, 并提供下列资料:1.《税务登记证》副本;2.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的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3.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明或者与中介机构签订的代理记账协议及其复印件;4.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协议, 或者其他可使用场地证明及其复印件;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当场核对纳税人的申请资料, 经核对一致且申请资料齐全、符合填列要求的, 当场受理, 制作《文书受理回执单》, 并将有关资料的原件退还纳税人。

对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 应当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以后, 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查验, 并制作查验报告。

查验报告由纳税人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或者业主) 、税务查验人员共同签字 (签章) 确认。

实地查验时, 应当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到场。

实地查验的范围和方法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四) 认定机关应当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并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告知纳税人。

第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一般纳税人《税务登记证》副本“资格认定”栏内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 (附件3) 。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印色为红色, 印模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一条纳税人自认定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次月起 (新开业纳税人自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的当月起)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 并按照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十二条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 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第十三条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对下列一般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

(一) 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新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

(二) 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一般纳税人。

纳税辅导期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20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 (国税明电[1993]52号、国税发[1994]59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办法的补充规定》 (国税明电[1993]60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办法〉的通知》 (国税函[1998]156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2]326号) 同时废止。

工伤认定办法 篇7

第一条为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发挥其科技先导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是指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原料,以先进加工技术、工艺、现代装备进行加工,形成深加工产品, 实现产业化,并与农民形成紧密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企业。

第二章申报与认定

第三条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申报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类型。在我省境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二)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 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年均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70%,是盈利企业。近三年农产品深加工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三)深加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拥有自建或共建的研发机构和稳定的研发队伍,拥有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和设备,深加工技术或产品居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企业深加工技术或产品获得1件(项)以上专利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等授权;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主营产品产销率达90%以上。

(四)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制度。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1%以上,每年在研新产品或新技术项目不少于1项。

(五)管理制度。建立比较健全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拥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

(六)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户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益联动机制。

(七)获得国家或省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或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的企业优先认定。

第四条企业申报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应提供下列相关材料

(一)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认定申请书

(二)附件材料

——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中外合资企业应提供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股权结构材料;

——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近三年度财务报表;

——开户银行或评估机构出具的企业资信证明;

——企业深加工主要设备清单;

——相关的科技成果、专利、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驰名商标、 著名商标、质量管理认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国家级或省级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等证书,或有关省部级表彰等证件复印件;

——企业与农民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签订的合同、协议等复印件;

——由海关提供的企业代码及出口实绩说明。

第五条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认定采取常年受理申报、分批认定的办法。

第六条申报工作遵循属地原则,由申报企业所在地的州(市) 科技局筛选、审查后,一式六份推荐上报省科技厅;省政府确定的扩权强县试点县可直接向省科技厅推荐报送。符合条件的省直有关部门属企业由主管部门组织报省科技厅。

第七条按照公开、公平、 公正的原则,省科技厅对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评审等,经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审定, 确定拟认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第八条省科技厅在门户网站对拟认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省科技厅予以认定公告,颁发“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牌匾。

第三章扶持措施

第九条对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省科技厅围绕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实施一项省级科技项目,企业按不低于3:1的比例配套。

第十条省科技厅对获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将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

第四章管理与考核

第十一条省科技厅对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实行年度监测,定期考核、滚动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年度监测。已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每年11月底前按要求向省科技厅报送一次企业技术创新、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三条定期考核、滚动管理。省科技厅对认定的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每两年考核一次。重点考核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长情况,新产品研发、专利获取,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认证情况(具体考核标准另行制定)。考核结果在门户网站对社会公布。

对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提出整改措施并作出改进;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企业,省科技厅将进行通报,取消“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称号,不再享受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

第十四条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更改企业名称或发生兼并活动,需对其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称号予以重新确认的,企业应向省科技厅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供相关附件材料,经省科技厅审核后,给予确认。

第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业,一经查实,取消“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称号,不再享受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并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不诚信行为管理。

(一)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 法规和政策行为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年度监测,定期考核的;

(三)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工伤认定办法 篇8

8月4日, 住建部出台《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 (试行) 》, 将严惩重罚建筑工程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该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明确了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的认定办法,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对在实施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行为, 依法进行调查、认定, 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认定有违法行为的企业, 责令其改正, 并处以相应的罚金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 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 予以没收;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 可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发现问题除了加大处罚力度之外, 涉及企业将限期不准参加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招投标活动、承揽新的工程项目;个人将被停止甚至是吊销职业资格。

工伤认定办法 篇9

《新认定办法》取消了原有的地域界限, 不分区内区外, 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统一认定, 共同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实现了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的转移。也就是说, 从2008年开始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享受减按15%征收所得税的优惠。这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大利好消息, 尤其是大量地处县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 《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有新的规定。虽然《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在某些方面有所放松, 但总体来看, 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更高的认证门槛。《新认定办法》与“原认定办法”[3]相比, 在制定精神、指标设置、认定程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高新企业既是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 如何进行积极应对、顺势而为, 科学规划、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针对性的措施, 抢抓发展机遇, 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 已成为地方政府目前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常熟市为研究对象, 在综合评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新认定办法》对常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最后, 分别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新认定办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1.1 《新认定办法》带来的机会

《新认定办法》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上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 这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分区内区外, 统一享受优惠政策;

(2) 明确了研究开发等关键认定指标的测度依据, 认定标准统一规范, 避免了认定工作的随意性;

(3) 对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要求由原来的70%降至60%;

(4) 对企业经营期限的要求以及对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

(5) 认定标准规范统一, 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1.2 《新认定办法》带来的挑战

《新认定办法》突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要求, 这对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尚不强的企业造成了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认定办法》改变了高新技术的范围, 将原先的11个领域改为8个领域, 并对某些技术的类型和先进程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新认定办法》在附录部分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详细列举了8大技术领域所包含的技术类型, 并明确排除了某些虽属于规定的技术领域但技术先进程度较低的常规技术。

(2) 《新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突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将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专家评估的四项指标之一, 评估依据是“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 (不含商标) ”。具体标准是, “6项, 或1项发明专利”、“5项”、“4项”、“3项”、“1-2项”、“0项”分别归为A、B、C、D、E和F档。

(3) 《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所要求。《新认定办法》对“最近3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进行了规定。《工作指引》将“4项以上”、“3-4项 (不含3项) ”、“2-3项 (不含2项) ”、“1-2项 (不含1项) ”、“1项”和“0项”分别归为A、B、C、D、E和F档。

(4) 《新认定办法》规定无论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应在30%以上。

(5) 《新认定办法》在研发投入方面提高了对于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区外企业的要求。根据《新认定办法》, 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能低于6%;而“原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的4%以上。

(6) 《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要求更高。《新认定办法》的《工作指引》将“总资产和销售成长性指标”作为专家评估的四项指标之一。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赋值均为10分, 用计算所得的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分别对照相应的指标评价档次 (ABCDE) 评出分数比例, 用分数比例乘以赋值计算出每项得分, 两项得分相加计算出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实际得分。具体标准是, 增长率“不小于35%”、“不小于25%”、“不小于15%”、“不小于5”、“小于5%”的分别被归为A、B、C、D和E档。

(7) 《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组织水平进行考核。《工作指引》将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作为专家评估的四项指标之一。该指标赋值为20分, 专家需要从五个方面判断企业的研发组织水平, “5项都符合要求”、“4项符合要求”、“3项符合要求”、“2项符合要求”、“1项符合要求”、“均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分别被归为A、B、C、D、E和F档。

2 实证分析

本研究综合运用常熟火炬统计软件中的数据[4], 结合《新认定办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新要求来分析常熟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常熟市2005-2007年每年进入国家火炬计划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有68家、80家和119家, 其中, 62家企业在3年中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75家企业在2006年和2007年均是高新技术企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在考察不同指标时采用了不同的样本数据。在考察总资产和销售成长性、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时, 采用62家在三年中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数据;在考察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当年总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等指标时, 采用2007年的11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

2.1 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对于62家在三年中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本企业来说, 它们在2005-2007年间发生的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处在0.1%到6.5%之间, 平均值为2.9%。该比例低于1%的企业有4家, 占总数的6.4%;介于1%到3%之间的企业有30家, 占总数的48.4%;处于3%到4%之间的企业有12家, 占总数的19.4%;处于4%到6%的有15家, 占总数的24.2%;超过6%的仅有1家, 占总数的1.6% (图1) 。

为了评估三年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和新标准的符合程度, 我们构建参考数列。具体赋值办法是, 对于2007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之间、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赋值0.06、0.04和0.03。这里运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检验法来判断由实际比例构成的数列和参考数列之间的差别, 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统计量Z值为-4.512, 近似概率为0.000, 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 这表明, 62家样本企业的三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实际比例显著低于参考数列中的标准值。三年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符合新标准的企业多达47家, 占总数的75.8%;而符合标准的仅有15家, 仅占总数的24.2%。

2.2 科技和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在2007年的11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科技活动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介于1.5%到74.1%之间, 平均值为23.5%。该比例处于5%以下、5%-15%、15%-30%、30%-40%、40%以上的企业分别有6家、30家、44家、30家、9家, 分别占总数的5.0%、25.2%、37.0%、25.2%和7.6%。可以看出, 至多只有39家企业 (占总数的32.8%) 具有大专以上的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T检验的结果表明, 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要显著地小于30% (表3) 。显然,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也必然显著地低于30%这个标准值。

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处在0%到49.4%之间, 平均值为10.2%。该比例小于1%的有40家, 占总数的33.6%;介于1%到5%之间的有9家, 占总数的7.6%;处于5%到10%的有24家, 占总数的20.2%;处于10%到20%之间的也有24家, 占总数的20.2%;超过20%的有22家, 占总数的18.4%。可见, 11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 仅有38.6%的企业拥有的研发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10%以上。T检验的结果表明, 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值略高于10%的门槛值, 但这种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表4) 。

2.3 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

2007年, 119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介于0到58件之间不等, 平均值为1.57件, 变异系数高达3.59。没有获得任何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多达68家, 占总数的57.1%;仅获得1件、2件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分别有23家和12家, 分别占总数的19.3%和10.1%;获得3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只有16家, 占总数的13.4%, 其中获得1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仅有3家 (图2) 。可以看出, 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普遍较低, 86.6%的企业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在2件以下。此外, 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呈现比较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一方面, 绝大多数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很低;另一方面, 少数企业获得了较多的发明专利授权。

下面, 分析2005-2007年三年中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的62家企业近年来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情况 (表5) 。2005-2007年间, 这62家企业平均申请10.2件专利和2.7件发明专利, 其中这些企业在2006-2007年平均申请8.2件专利和2.2件专利, 平均获得3.5件专利授权和0.8件专利授权。2005-2007年间, 占总数29.0%的18家企业没有申请任何专利, 占总数41.9%的26家企业没有申请任何发明专利。2006-2007年两年中, 占总数50.0%的31家企业没有获得任何专利授权, 占总数67.2%的41家企业没有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这表明, 常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状况不容乐观, 相当大比例的企业在近三年内没有获得专利授权, 不符合《新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

2.4 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介于0%到100%之间, 平均值为67.7%。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的企业有93家, 占总数的78.2%。T检验结果显示, 总体来看, 常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一比例显著地高于60%的最低要求 (表6) 。

2.5 总资产和销售成长性

由于《工作指引》规定的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公式需要使用三年的数据, 这里采用2005-2007年间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的62家样本企业的数据。

首先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这62家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介于-45.1%到374.6%之间, 平均值为22.3%。根据《工作指引》的赋值办法, 增长率在35%以上的12家企业被归为A档, 增长率在25%以上但低于35%的7家企业被归为B档, 增长率在15%以上但低于25%的9家企业被归为C档, 增长率在5%以上但低于15%的13家企业被归为D档, 增长率低于5%的21家企业被归为E档。可见, 被归为A档和B档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0%, 被归为D档和E档的企业所占比例高达55% (图3) 。这表明, 常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还不太理想。

接下来分析销售收入增长率。62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介于-41.7%和932.1%之间, 平均值为34.4%。根据《工作指引》的赋值办法, 增长率在35%以上的14家企业被归为A档, 增长率在25%以上但低于35%的9家企业被归为B档, 增长率在15%以上但低于25%的8家企业被归为C档, 增长率在5%以上但低于15%的7家企业被归为D档, 增长率低于5%的24家企业被归为E档。可见, 被归为A档和B档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8%, 被归为D档和E档的企业所占比例为49% (图4) 。这表明, 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档次分布比总资产增长率的档次分布稍微理想一些, 但仍有待改进。

2.6 技术领域

《新认定办法》重新确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范围, 将原先的11个领域改为8个领域, 一些被保留的技术领域更改了名称或调整了顺序。《新认定办法》在附录部分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详细列举了8大技术领域所包含的技术类型, 并明确排除了某些属于规定的技术领域但技术先进程度较低的常规技术。这样的变动对常熟的高新技术造成了冲击。一方面, 高新技术范围的变动有可能将某些企业的技术排除到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范围之外;另一方面, 常熟市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属于常规技术, 这可能使得它们无法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3 对策和建议

《新认定办法》既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也对它们造成了某些挑战和困难。常熟高新技术企业要想真正地把握《新认定办法》带来的机遇, 就必须尽快地克服眼前的困难并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不断营造发展的新优势。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配合:一方面, 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进行必要的策略和业务调整;另一方面, 政府需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下面, 我们分别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从企业层面看, 可采取的对策有: (1) 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要把知识产权规划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要增强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鼓励、引导相关员工参加知识产权培训;要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 负责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等工作;要与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良性的互动, 有效地利用各级政府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的各种激励政策;加强企业间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努力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2)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世界上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企业收入的5%—10%, 有些企业高达20%。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 研究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 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仅能够维持;而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目前, 常熟企业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国内外引进技术, 但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不够, 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却不多。为此, 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要加快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 要抓住国家出台鼓励创新政策的大好时机, 创新思路, 创新机制, 充分利用高校研发机构的科研资源, 大力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 (3) 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素质。企业需要以人力资源现状评估和发展潜力预测为基础,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实际需要, 制定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方案。企业要学会处理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互关系。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中, 企业还应根据实际情况, 注意人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 避免人才浪费或短缺。 (4) 必要时, 改变技术领域, 提高技术的先进程度。《新认定办法》重新确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范围, 在附录部分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详细列举了8大技术领域所包含的技术类型, 并明确排除了某些属于规定的技术领域但技术先进程度较低的常规技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国家重新确定的高新技术范围, 拿自身的现有技术与其对照, 结合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发展需要来确定合适的技术开发策略, 大力提高技术的先进程度。

从政府角度看, 可采取的对策有: (1) 主管部门要帮助企业尽快熟悉《新认证办法》, 并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2) 大力推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政府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行业积极开发新技术, 采用新工艺, 引进新设备,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竞争力, 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建设“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三是鼓励传统产业的企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进军, 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步伐。 (3) 制订和落实《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功能齐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在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及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4)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强化人才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 建立起开放的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柔性制度, 完善各类人才发展的竞争机制。 (5) 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 发挥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导向作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通过政府鼓励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不断增加企业的压力和动力, 使其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金融创新, 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 尽快解决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Z].国科发火[2008]172号.

[2]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Z].国科发火[2008]362号.

[3]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Z].国科发火字[2000]324号.

上一篇:野生鸢尾种子下一篇:建设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