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事故认定

2024-05-19

火灾事故认定(通用11篇)

火灾事故认定 篇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火灾事故认定的概念, 对火灾事故认定的性质进行阐述, 认为火灾事故认定不是行政行为, 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 进一步分析火灾事故认定的不可诉性。

关键词:火灾事故认定,行政诉讼,不可诉性

火灾事故认定是否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火灾事故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认定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 学界及各地法院在此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笔者办理过这样一起火调行政诉讼案:2015年2月20日, 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解放街八妹日杂店发生火灾, 经儋州市公安消防支队认定, 该起火灾起火时间为2015年2月20日12时40分许, 起火部位为八妹日杂店一层楼梯间部位, 起火点为八妹日杂店一层楼梯间铁门底部西侧处, 起火原因为燃放爆竹引燃铁门底部周围可燃物蔓延成灾。火灾事故当事人陈德明、符八妹不服认定申请复核。海南省公安消防总队认为儋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的火灾事故认定主要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程序合法, 起火原因认定正确, 决定予以维持。2015年7月28日, 火灾事故当事人陈德明、符八妹认为上述火灾事故认定程序违法, 没有确定事故责任人, 并以此为由向儋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裁定:驳回原告陈德明、符八妹的起诉。陈德明、符八妹不服, 向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 维持原裁定。对火灾事故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在该省尚属首次, 笔者试通过这起行政诉讼案分析火灾事故认定的不可诉性。

一、火灾事故认定的概念

《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 负责调查火灾原因, 统计火灾损失。火灾扑灭后, 发生火灾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 接受事故调查, 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火灾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 及时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 作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现场勘验、调查询问和有关检验、鉴定意见等调查情况, 及时作出起火原因的认定。”《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三十条规定:“对起火原因已经查清的, 应当认定起火时间、起火部位、起火点和起火原因;对起火原因无法查清的, 应当认定起火时间、起火点或者起火部位以及有证据能够排除和不能排除的起火原因。”因此, 笔者认为, 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现场调查情况, 对起火时间、起火部位、起火点和起火原因等方面作出的科学实证活动, 是一种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

二、火灾事故认定的性质

(一)

火灾事故认定不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 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十八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火灾事故认定书等,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 但有相反证据能够推翻的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任何一种证据都必须经人民法院查证属实被采信后, 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效力, 成为定案的依据。火灾事故认定只是一个事实证明行为, 并未影响事故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 在火灾事故当事人权利义务确定之前, 事故当事人与火灾事故认定之间不具有提起行政诉讼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火灾事故认定不具备行政行为产生行政法律效果、影响火灾事故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特征, 因而不属于行政行为。

(二)

火灾事故认定是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在火灾事故发生之后, 对现场进行勘验、调查、鉴定等综合情况, 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就起火原因作出事实判断, 并不直接确定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及事故责任承担问题, 火灾事故认定书只作为处理火灾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

三、火灾事故认定的不可诉性

(一)

火灾事故认定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 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 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依据《消防法》、《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规定及要求,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所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 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认定, 其法定性质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即使没有确认火灾事故责任相对人, 也并不影响火灾事故认定的效力, 更不影响火灾事故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火灾事故认定并不是一种行政行为, 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受案范围, 不应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调整。

(二)

火灾事故认定的不可诉性不影响火灾事故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认定不服, 进而对彼此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争议, 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将在庭审中对火灾事故认定进行审查, 并根据其确认的事实确定民事赔偿责任。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只作出火灾事故认定而不作出行政处罚, 由于火灾事故认定并未产生行政法律效果、未影响火灾事故当事人权利义务, 也就没有通过行政诉讼进行救济的必要。如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对引起火灾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 火灾事故当事人提起了行政诉讼, 由于火灾事故认定是行政处罚的事实依据。据此, 人民法院将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对行政处罚合法性的审查必定会先审查火灾事故认定的合法性。

如追究火灾事故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 是构成刑事责任客观要件的重要证据之一, 人民法院将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查。

因此, 火灾事故认定不可诉, 其不可诉性不会影响火灾事故当事人的权利救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0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08.10

[3]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2012.11

[4]郑自泉, 浅析火灾事故原因和责任认定的可诉性, 《科技信息》, 2011

[5]黄海波、黄国涛, 火灾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属性及审查, 《法制与社会》, 2014

[6]杨秉轩、陈吕义, 新《消防法》实施前后火灾事故认定不可诉性确定及原因分析, 《2011年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 2011

火灾事故认定 篇2

【论文提要】

一、从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来看,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行为属具体行政行为

二、从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与技术鉴定的比较来看,认定行为亦属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

三、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其实质就是行政复议,而且属于非终局裁决的行政复议。

四、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看,应当允许不服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正文】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作出的结论。由于根据1998年4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未明确规定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就火灾事故所作的责任认定不服时,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具有可诉性,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论的热点。2000年3月20日,公安部以公复字[2000]3号文对福建省公安厅《关于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请示》(闽公厅[2000]2号)作出批复,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是一种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受案范围。在此,笔者姑且不论公安部能否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作出解释,仅就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及其可诉性作一初浅的探讨。

笔者认为,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作的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理由如下:

一、从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来看,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行为属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这一概念表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这里的行政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还包括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第二,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与行政职权相联系,其必须发生在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时;第三,行为对象的特定性。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只能适用一次性的行为,它与抽象行政行为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未来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它的对象不具有特定性,且是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为;第四,行为是行政主体单方决定的。即行为的作出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而是依据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第五,行为产生法律后果。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直接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既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也有民法上的权利义务,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刑法上的权利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公安机关就火灾事故作出责任认定后,它就确定了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当事人处于被行政管理之下的相对一方,在民法上表现为民事权利义务的承担者或享有者,在刑法上表现为刑事责任的承担者。而公安消防机构是处理火灾事故的主管机关,《消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火灾扑灭后,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这一规定表明,调查火灾原因、认定火灾事故责任既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责,又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权,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此项权力。认定火灾事故责任只能发生在公安机关处理火灾事故过程中,其对象又具有特定性,只能对某一具体火灾事故进行。从责任认定行为的作出看,它是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鉴定、依据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单方作出的法律性结论,并非纯专业技术性问题。这种结论一经作出,即具有约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消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当事人因过失引起火灾,尚未构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等行政处罚;对他人人身、公私财产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上述分析及法律的规定表明,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后,火灾事故的当事人即处于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之下,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二、从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与技术鉴定的比较来看,认定行为亦属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

有人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属于技术鉴定,不具有行政行为的属性。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作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技术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而得出的事实性结论。鉴定具有不可诉性的特征,即当事人不服鉴定结论不得向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或上一级鉴定机构申请撤销或变更,也不能据此单独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运用公安行政管理权对火灾事故现场进行勘验、鉴定、分析和判断后,对火灾事故所作的责任认定。

通过分析,比较责任认定与鉴定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在于:

1、从主体上看,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只能由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责任认定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项专有职权,而鉴定可以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和资质的鉴定人或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作出,且鉴定机构一般属于非行政机关。

2、从产生的原因来看,鉴定人的鉴定行为一般是基于指派、聘请或依当事人申请而产生,属消极的法律行为;而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只要有火灾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机构就必须对火灾事故现场进行处理,必须调查火灾原因,对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责任进行认定,属积极的法律行为。

3、鉴定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要求,依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条件对待鉴定的专门性问题作出符合其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是羁束行为;而责任认定没有既定的规程和标准可以遵循,它是公安消防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酌情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属自由裁量行为。

4、鉴定人或鉴定机构可以依照规定向申请鉴定人收取一定数额的鉴定费用,属有偿服务;而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原因调查或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时,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因为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它非依申请鉴定人的申请产生,而是依职权主动作出。

5、在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就某个技术性问题另行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然后依照有关事实和技术鉴定结论来划分、确认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技术鉴定则不允许鉴定机构再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所以,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不具有鉴定的属性,而属于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

三、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其实质就是行政复议,而且属于非终局裁决的行政复议。

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既然责任认定是具体行为行为,那么上一级公安机关对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又属于什么行为呢?笔者认为,上一级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就是行政复议。

我们知道,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复议有五个特征:第一,行政复议只能由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第二,行政复议权只能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行使;第三,行政复议是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一种程序性权利;第四,行政复议对象只能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第五,上一级行政机关复议后,应当作出维持、限期履行、撤销或者变更的决定。据此,我们不难推断上一级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其实就是行政复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看,仅有五种情形属于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复议或复审后,该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是终局性的,这五种情形是:

1、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的,由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见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2、受公安机关拘留处罚的公民对处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的,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裁决(见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

3、受公安机关罚款或拘留处罚的外国人对处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的,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裁决(见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4、对初步审定予以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后对商标局的裁定不服,或对商标局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不服,而申请商标评审委员会复审的,均由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定(见商标法第二十二条、二十七条、二十九条、三十五条规定);

5、专利复审委员会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复审请求所作出的决定为终局决定(见专利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因而,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重新认定的行为不属于行政机关作最终裁决的范围,当事人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的重新认定仍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第五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四、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看,应当允许不服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设立行政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防止行政权的专横和滥用,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是国家管理公共安全的重要行政执法机关,其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并对火灾事故进行责任认定是其行使公安行政管理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财产权力和人身权力。当火灾事故责任人对责任认定是否合法持有异议或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法律保护,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如果不允许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责任认定提起行政诉讼,那就会使这类行为排除在司法监督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监督,与“有权力就有监督”的法治原则相悖。因而,应当允许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责任认定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责任认定,判决予以维持;对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滥用职权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判决公安机关重新作出责任认定。

综上所述,公安消防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所作的认定具有可诉性,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并依法对其进行司法审查。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行政法学》,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行政法学》,姜明安主编,法律出版社;

3、《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及其可诉性的研究》一文,姚仁安著;

火灾事故认定 篇3

该案一、二审法院认为,火灾原因认定是一种专业技术鉴定,不具有行政决定的效力。当事人对火灾原因认定结论不服提起诉讼,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据此裁定驳回了某科贸中心的起诉。

对火灾原因认定结论不服提起诉讼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此,行政法学界有不同认识,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持肯定意见的理由是:第一,对火灾原因进行认定是行政主体即公安消防机构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根据消防法规定,对火灾原因进行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作出的一种外部管理行为。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原因认定的职权行使有法律明确授权,是公安消防机构的法定职责。第二,火灾原因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火灾原因认定是某一公安消防机构对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就特定火灾事故作出。该认定只适用于该特定火灾事故及有关当事人。第三,火灾原因认定能产生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效果。火灾原因认定是行政确认行为,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的行政确认权不是源于当事人的自愿委托,而是直接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权。所以火灾原因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依行政职权所为的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能产生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效果。火灾原因认定一经作出,非经法定程序,公安消防机构及火灾事故有关当事人不得随意变更,都要受该认定内容的约束。

笔者同意该案一、二审法院的意见,理由是:第一,火灾原因认定是特定的鉴定机构,如公安消防机构技术鉴定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技术部门,受指派或者接受委托,运用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对火灾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等方法,对火灾这一特定法律事实的产生原因,进行的客观事实评价。其性质是一种调查方法,是一种专业技术鉴定行为。第二,火灾原因认定结论作为一种鉴定结论,只具有认定事实的证据作用,不具有行政决定的效力。根据我国诉讼法律的规定,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的一种。任何一种证据都必须经法院查证属实被采信后,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效力,成为定案的依据。因此,火灾原因认定只具有认定事实的证据作用,即只有当其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被充分证实,并能与其它证据之间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时,才能被法院作为证据采信,成为定案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先有火灾原因认定,然后才有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确定。火灾原因认定结论未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不具有行政决定的效力。因此,在当事人权利义务确定之前,当事人与认定结论之间不具有提起行政诉讼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第三,技术鉴定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的首要条件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安消防机构所作出的火灾原因认定不是运用组织、领导、计划、协调、监督等手段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而是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火灾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以科学认定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的专业技术鉴定活动。因此。该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火灾原因认定结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火灾事故认定 篇4

1 火灾事故发生经过

2004年12月30日14时许, 位于广州市东山区八旗二马路42号的广州城建开发伟城实业有限公司城总大楼发生火灾, 14时14分, 广州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 先后调集4个大队、15个中队共35台消防车赶赴现场增援, 经过13个小时战斗, 31日凌晨3时许大火基本扑灭。由于此次火灾蔓延迅速, 烧毁了城总大楼第二层、第三层、第九层、第十层部分办公室及其他各层围绕中庭的走道, 其它楼层基本完好。

2 城总大楼基本情况

该城总大楼东面是9层的人寿保险公司大楼, 西面是30层的广东航运大厦, 南面是八旗二马路, 北面是居民住宅。城总大楼高35 m, 地上10层 (包括夹层) , 总建筑面积6 492 m2, 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为大堂和车库, 夹层、二层至十层为办公室及仓库, 夹层至十层设置中庭。

起火部位的208室是工业传动皮带仓库, 位于建筑二层东北角。208室长6.4 m、宽3.6 m、高2.4 m, 门宽0.8 m, 高2.0 m。在208室的北侧及东侧外墙有高为1.2 m的长度贯通 (承重梁位置无) 的铝合金窗户, 窗宽0.6 m。室内存放角钢货架上铺有氯丁橡胶传动带, 货架从底层开始, 每间隔0.6 m为一层, 共3层, 高为1.8 m。

3“12·30”重大火灾事故原因

经过现场勘查, 人员调查取证, 起火部位残留物中检测出有汽油成分等情况, 综合分析, 本次火灾起火部位为208室, 起火原因为放火, 即泼洒并被点燃液体助燃剂 (汽油) 引燃橡胶工业传动带导致的大火。

4 火灾过程的数值模拟验证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在火灾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在建筑物消防工程安全设计及评价, 建筑火灾事故过程的模拟及分析, 尤其是在进行真实全尺寸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进行数值实验, 直观的再现真实火灾某些层次或某些方面的属性, 并与实验室尺度下以及真实火灾现场得到的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推进火灾安全科学的发展和提高人类抗御火灾等灾害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数值模拟实验概述

数值模拟实验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复杂火灾现象进行数值模拟, 得到直观、仿真的结果, 实现对真实火灾场景某些层次或某些方面属性的模拟或复现。通过数值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全尺度实验, 或者与实验室条件进行的小尺度或中等尺度实验相互补充, 从而对火灾安全工程计算和实验结果真实表现, 为安全工程设计、规划及验证提供直观依据, 使事故分析评价、安全管理决策具备充分的理论支持。

进行数值实验关键是使用合适的火灾模拟工具, 考虑工作环境、硬件条件及实际场景需要, 有目的的解决实际问题。调查表明, 有36种火灾模型已发展到较成熟的程度。其中, 20种可计算火灾产生的环境, 主要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10种可计算火灾中的烟气运动;6种可计算火灾的发展速率;4种可计算材料的耐火性;4种涉及到火灾探测器和水喷淋器;2种可计算火灾中人员疏散的时间。多数火灾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建立的。为了形成可使用的模拟工具, 还需进行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 或使用不甚准确的测量数据。因此, 数值模拟实验的结果只能是实际火灾的一定程度的近似。在区域模拟中, 通常把房间分成两个控制体, 即上部烟气层与下部冷空气层。这与真实实验的观察非常近似, 这样的近似可以认为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但无法给出研究对象某些局部的状况变化。网络模型把整个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 而其中的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控制体, 计算结果也比较粗糙。场模拟则把一个房间划为几百甚至上千个控制体, 因而可以给出对象比较细致的变化情况。而对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的数值实验, 基本上都是采用CFD软件, 这些主要是基于场模拟的思想, 如FDS、CFAX, Phoenics、Fluent等。

笔者采用的是美国NIST开发的FDS软件。模型的重点在于火灾引起的烟气和热量的传输, 因此从低速、热动力流动的Navier-Stokes方程出发, 得到方程的数值解。并利用与之相应的可视化工具Smokeview直观显示FDS的模拟结果。目前最高版本为FDS4.0。FDS从气相流动的基本方程出发, 建立低马赫数条件下的质量、组分、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

低马赫数条件下的质量、组分、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式见式 (1) ~式 (4) 。

式中:d、u、Z和T分别为密度、速度矢量、混合组分和温度;D为扩散率;p为摄动压力;f为粘性应力;k为导热系数。q和-5·qR分别为与化学反应和热辐射有关的源项。再加上状态方程作为补充, 见式 (5) 。

式中:压力用一个平均压力p0作为代替;R为理想气体常数;Yi和Mi分别为组分浓度和摩尔质量。模型中最重要的近似是动量方程代替, 见式 (6) 。

流场的湍流效应利用大涡模拟计算。燃烧模型基于燃烧混合控制这一假设。辐射传热利用分离坐标法模拟。

4.2 利用FDS对“12·30”重大火灾的数值模拟

4.2.1 火灾场景的设置

为了科学的分析总结“12·30”重大火灾事故的原因以及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过程, 除了进行燃烧特性数据的搜集以外, 还必须通过必要的数值模拟手段, 设定符合现场情况的火灾场景, 进行火灾的模拟重现, 这样才能结合数值模拟和火场调查的结果, 对物流中心仓库火灾的灾害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找出导致本次火灾燃烧猛烈和扑救时间较长的科学原因。

根据火灾现场的调查可得到发生火灾前城总大楼的建筑情况及208、209室等具体尺寸的情况。作为对事故本质的分析, 并不失普遍性, 可以近似的按照单室火灾和楼层火灾的普遍特点, 并结合城总大楼的一些基本情况, 设定本次数值实验模拟的基本场景。并根据城总大楼的空间尺寸, 共划分383 904个网格。

根据火灾原因调查与火灾过程分析表明起火原因系液体助燃剂引燃仓库货架的橡胶传动带所致。该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208室仓库南部第一通道北侧东西向摆放的东侧金属货架处。所以, 本文数值模拟中起火点的设定与实际场景中起火点一致。

4.2.2 火灾增长过程

对火灾的增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可得 (见图1) , 此次火灾事故的燃烧始于208室仓库南部第一通道北侧东西向摆放的东侧金属货架处, 火灾也是从此处开始蔓延的, 由于存在易燃的汽油, 数值模拟表明到15 s时, 208室内火苗已经沿着被点燃的货架蔓延到室内其他货架床上, 此后火灾迅速蔓延, 到20 s时, 已经蔓延到与208室相同的209室, 到35 s时火灾已经蔓延至二楼仓库的外面了, 沿着城总大楼内部回廊向其他楼层蔓延。从火灾增长的过程可以大致看出火势蔓延的方向, 主要是从起火点沿东西向在208室内蔓延, 沿北南方向向209室蔓延, 从仓库内向仓库外蔓延, 从起火点楼层向其他楼层蔓延, 这与事后火灾现场调查的结果基本符合。

由可燃物燃烧速率 (见图2) 可以看出仓库内可燃物燃烧速率的分布随时间变化, 火灾刚发生时, 主要的燃烧集中在208室内靠东南方向的第一个货架上的液体燃料和橡胶传动带上;随着火灾的蔓延, 到16 s时, 相邻两个货架的可燃物的燃烧速率也增大, 最后到28s时, 几乎整个208室的货架都在燃烧, 随后火灾向209室蔓延, 到48 s时, 209室北部的大部分货架的燃烧速率也大大增加, 表明这个仓库内的货架也开始燃烧,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火灾调查的结果可知, 仓库外的门和墙壁烧毁严重。因此, 本次数值模拟也模拟了208室南侧靠大楼内部回廊方向一侧墙和门的壁面温度 (见图3) 。

由模拟实验可以看出, 随着火势的蔓延208室南侧墙壁和门的温度也是自东向西逐渐升高。到56 s时门框上部出现了局部高温, 72 s时208室南墙上部也出现了局部高温, 而且这些高温分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维持时间较长, 至600 s仍然保持着局部高温, 这主要的原因是, 208室外南墙和门靠近中庭回廊, 这个位置即使208室内燃烧所需氧气的必经之路, 同时又是208室火灾向外蔓延首先经过的地方, 所以此处燃烧比较剧烈, 温度也较高, 这与火灾后发现仓库的双扇木制门扇和门框从上向下完全烧失, 仓库南墙东侧墙皮局部被烧向外膨胀脱离的现象是相符的。

综合208室外墙壁及门温度变化可以看出从208室内南侧第一个货架出现明火到二楼仓库货架上传动带其其他可燃物都发生燃烧, 只需要120 s左右时间, 火灾最初只在208室内局部货架附近燃烧,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向周围货架和仓库蔓延, 但发现在60 s以前, 燃烧主要集中208室及209室中部, 从燃烧速率分布图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到80 s时, 实际上208室及209室的大部分可燃物品已经烧完, 所以可燃物的燃烧速率较低, 此后实际上火灾已向室外和其他楼层蔓延了, 这可以从下面的烟气填充过程发现同样的结果。

4.2.3 物流中心火灾烟气蔓延的数值模拟

仓库内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 为了得到烟气在室内的变化规律, 利用FDS对物流中心火灾烟气蔓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见图4) 。

从楼内烟气填充变化分别显示了208室、209室以及城总大楼内部的烟气填充过程。从图可以看出, 由于发生燃烧的是橡胶类工业用传动带, 发烟量巨大。因此208室内和209室内的烟气填充特别快, 40 s内烟气充满整个仓库空间。幸运的是由于两个房间是存储物资的仓库, 而不是有人的写字间, 否则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在建筑火灾中, 烟气可以由起火区向非着火区蔓延, 与起火区相连的走廊, 楼梯等处都将会充入烟气, 这将严重妨碍人员逃生和灭火。从楼内烟气填充变化的数值模拟可以看出, 在模拟至70 s时, 城总大楼烟气填充已满, 造成烟气迅速填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发生火灾的二楼仓库内橡胶传动带是高发烟性物品, 燃烧能够产生大量黑烟, 而且由于城总大楼特殊的中庭回廊结构, 其结构内的空气密度大于发生火灾的各个仓库内的空气密度, 由此产生的烟囱效应, 使得从仓库蔓延出的烟气沿中庭回廊的上升运动十分显著, 导致大量黑烟蔓延到楼内其他层, 提高了消防队员灭火的难度。

5 结论

(1) 通过计算机模拟重现火灾过程中火灾蔓延和烟气运动现象, 直观深入地研究物流中心仓库火灾的特点。同时, 对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学事故认定 篇5

1.未做好考务工作,致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

2.主考教师或监考教师(监考人员)开考前5分钟仍未到考场。3.主考教师或监考教师(监考人员)缺席。4.监考人员失职造成考场混乱。

5.命题教师在出试题时,因书写(版图)不规范(不工整)、漏题漏字而影响考生考试 1、1-2题以上 2、3题以上。

6.试卷数回收与参加考试人员不符 1、1份。2、2份以上。7.试卷装订不符合要求的。

8.试卷印刷、传送、保管过程中泄密。9.教职人员泄露考试内容或弄虚作假的。

10.考试评分以后一个月内,无法提供参加考试学生的考卷: 1、1-10份。2、10—20份。3、20份以上。11.成绩评定前考卷遗失。12.漏批试卷 1、5份以下。2、5—10份。3、10份以上。

13.监考教师擅自离开考场或发现作弊而不及时处理。14.考试后教师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成绩。15.考分报出后更改学生成绩。1、3—6名。2、6名以上。

16.成绩评定后教师没有按规定报送试卷,致使试卷保管无法进行。17.电脑输入登记学生成绩时:

1、让学生填写或录入出错。

2、故意变更学生考试成绩。

18.教师在一次改卷时累计错改或错算学生考试成绩误差为 1、50—100分。2、100—200分。3、200分以上。

19.教务处缺少或丢失在校学生试卷 1、1个班。

这些事故伤害可认定为工伤 篇6

在单位食堂就餐被鱼刺卡伤应认定为工伤

案例 某日中午,顾某下班后到本公司食堂用餐,打了一份鲫鱼。落座后,遇到分管领导询问工作,顾某一边吃一边汇报,不料被鱼刺卡着了。因做手术,顾某住院一个多月。顾某认为这属于工伤事故,可公司认为,顾某吃鱼的行为与工作无关,其所受伤害是因自己不慎,不符合工伤。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该条明确认定工伤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即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在单位食堂就餐并没有离开厂区,食堂是工作场所的组成部分。午餐是员工必要合理的生理需要,也是继续当天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午餐并非与工作无关。午餐所占用的时间也是工作时间的延续。所以,在实践中,员工在单位食堂吃饭时摔伤、上班期间上厕所摔伤,均被认定为工伤。本案中,顾某误食鱼刺,虽然本人有过错,但工伤认定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即职工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伤害,无论本人有无过错,都应享受工伤待遇。所以,顾某被鱼刺卡伤属于工伤。

提前下班回家路遇车祸也算工伤

案例 小张是一家公司的铲车工,今年5月6日下午,小张手头无活,于是就提前下班回家,途中不幸被一辆轿车撞倒,造成骨折和软组织挫伤。后经交警部门认定:车主负全部责任,小张无责任。公司认为,当天小张早退半个小时,事发是在小张下班早退的途中,不能认定为工伤。

点评 小张的情况应当属于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从本条规定分析,只要是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引起的事故或伤害,都属工伤范畴。至于职工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迟到或者早退回家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是否应认定为工伤,由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没作明确的排除,因此原则上从宽掌握,即应认定为工伤。另外,职工上班迟到或者提前下班,虽违反劳动纪律,但这与工伤认定无关联,不能将违反单位规定、劳动纪律等作为否定工伤的理由。因此小张虽然早退,但不影响工伤性质的认定。

只要是出于维护单位利益就可算工伤

案例 某粮站召开职工大会,会上粮站主要领导宣布将邓某调整到更为重要的部门任负责人,职工沈某对此很不满,遂在会场无理取闹,辱骂主要领导,邓某出面制止,结果被沈某打伤。邓某认为,自己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属于工伤。而粮站认为,邓某被打伤与履行工作职责无关,不应认定为工伤。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3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这里的受到暴力伤害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暴力伤害必须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因果关系;二是暴力伤害,不仅包括他人对职工履行职责的行为不满而进行打击报复,也包括他人对用工单位不满,针对该单位不特定对象所实施的暴力伤害,应着重审查职工从事的工作是否出于维护用人单位利益。本案中,制止沈某与主要领导争吵,虽非邓某的本职工作,但可以视为包括邓某在内的全体参与人员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临时职责,是为了維护会场秩序和粮站的威信,即出于维护本单位的正当利益,因此,邓某被沈某打伤,应属于工伤性质。

出差时在宾馆洗澡摔伤可认定为工伤

案例 2016年5月9日,高某受公司指派出差参加会议,入住主办方安排的酒店,当晚在客房内洗澡时因浴室防滑垫失效滑倒摔伤,导致多处骨折。公司认为,洗澡纯属个人生活,不符合工伤条件。高某遂自行申请工伤认定,并提交了会议主办方的证明、诊断证明书等材料。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由于出差期间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与外出工作有间接关系的情形,如旅途、休息等都应视为“工作原因”。但不能将那些与外出工作无关的个人活动,如探亲访友、娱乐游玩、购物等私人活动视为“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第2款特别指出:职工因工外出期间从事与工作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而受到伤害的,不属于工伤。这就是说,只要不属于职工从事与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原则上应认定为工伤。本案中,高某受单位指派外出开会期间,属于“因工外出期间”,在会议客房内洗澡,并不是从事与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因此,高某的情况应认定为工伤。

(摘自《河南工人日报》2016年8月22日)

火灾事故认定 篇7

2012年1月30日上午10时,河南省鲁山县某汽车运输公司车队院内一仓库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00m2,无人员伤亡,烧毁汽车配件、饮料、酒类等商品,直接财产损失16.5万元。

起火的仓库为20世纪60年代建筑,单层砖木结构,砖墙、木梁、木檩人字形坡顶结构,南北走向,坐东面西,共8间,北侧两间为汽车配件仓库,往南两间是各种酒水饮料仓库,南侧4间是小机电仓库,汽车配件仓库、饮料仓库与小机电仓库之间分别有实体砖墙砌至大梁处,紧贴汽车配件仓库和饮料仓库门洞处又向外延伸各建一间石棉瓦棚,分别安装有一个红色双扇铁门。

2 火灾现场勘验情况

2.1 环境勘验

火灾现场位于该车队院内东部,该仓库东侧10m是居民区,西侧是车队大院,南侧是车队居民家属房,北侧是车队其他生产和生活用房。该起火灾仅造成该仓库北侧的汽车配件仓库(张某使用)和饮料仓库(王某使用)过火烧损,且其外侧搭建的石棉瓦棚室内未过火,仅有少量烟熏。第5~8间机电仓库内的物品未有过火和烟熏痕迹,仅屋顶上有烟熏痕迹,且由北往南逐渐减轻。火灾未蔓延至相邻建筑。

2.2 初步勘验

(1)建筑塌落部分勘验情况。对过火的仓库北侧4间进行勘验,该仓库建筑自北向南第1~3间屋面材料大部分塌落(见图1),其中西半坡全部塌落,东半坡自第3间向北塌落程度逐渐减轻;木梁、木檩等骨架炭化残存,且北侧两间残留的木梁、木檩多于南侧一间,第2间西半坡部分木檀条塌落至地面。第4间屋顶未塌落;第1~4间屋顶残存的承重木梁及檩条等构件全部炭化,总体炭化程度西半坡重于东半坡;第2~3间西半坡炭化最重,由此向南、北、东三个方向炭化程度逐渐减轻。第3间西墙屋檐处有明显烧损炭化痕迹,红色机瓦脱落,其余几间四周墙体屋檐均未过火。

北侧两间用木檩条做骨架南北向搭建有用彩色尼龙布做棚布的顶棚,南侧两间仓库屋顶下则未搭建顶棚。

(2)室内勘验情况。第1~2间王某的汽车配件仓库从中间部分均分为4小间,其中西南为仓库,东侧2小间为卧室,西北小间为客厅,另外仓库西侧搭建的简易房北为门厅,南为厨房。该区域6个小间之间有木门相通,厨房与仓库正对有一木质窗户。张某仓库中室内吊顶彩色尼龙棚布全部火烧脱落,北侧和东侧墙体悬挂有少量尼龙棚布的熔融物,西墙和南隔墙基本没有熔融物;西南角处存放的汽车刹车线、保险杠等汽车配件烧损最重,塑料部分全部烧毁,仅余铁质、钢质材料,金属货架受上方屋顶塌落檩条重力作用变形较重;该处西墙处窗户木框炭化均匀,钢筋受高温明显变形变色,玻璃受高温作用炸裂,且部分软化,背面厨房一侧未过火,窗框油漆未脱落;该区域木质檩条由南向北第1~3根塌落,且炭化程度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减轻;张、王两家的隔墙上方砖块靠近西墙处有部分粉化脱落,其他无变化;其余3间物品烧损程度相对西南角较轻,木梁及檩条大部分未塌落,炭化程度均轻于西南部分。张某仓库门口搭建的简易房基本无过火和烟熏痕迹。

勘验第3~4间王某仓库,屋顶木梁及檩条炭化程度自西南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减轻;第3间张、王隔墙西北一段上方砖块部分脱落且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此处隔墙上方距西墙1m段砖块粉化且黏结有烧毁的塑料布熔融物,靠近东墙处隔墙上方也发现有烧毁的塑料布熔融物,但烧毁程度轻于西侧;室内堆垛除西北角处烧毁较重外,其余堆垛烧毁程度相对较轻且自上向下、自表面向内部逐渐减轻,堆垛倒塌方向均朝向西北;第4间屋顶未塌落。第3~4间西侧简易房内有少量烟熏,其中第4~5间隔墙上方包装箱部分烧损,且烧损程度自东向西逐渐减轻。王某搭建的简易房向里是仓库木门,木门基本完好,仅上方炭化且炭化程度朝东一面重于朝西一面,朝西一面下半部无炭化且油漆未脱落。

(3)张、王隔墙西墙处勘验情况。第3间王某一侧墙角自下向上至北侧张某一侧顶棚有明显烟熏蔓延痕迹,且张某一侧西墙顶棚上下烟熏界线明显,顶棚上烟熏浓重,顶棚下烟熏相对较轻。综合以上分析,认定起火部位位于第3间王某仓库内,如图2、图3所示。

2.3 细项勘验

第1~3间中,靠西墙自北向南第1根东西向横梁垫木和第2根垫木均炭化,且第2根垫木炭化程度明显重于第1根垫木,且两根垫木烧损缺失一角均朝向南侧;第2根横梁朝南一面炭化重于朝北一面;第1、2根横梁自西向东炭化程度逐渐减轻。

第3间西墙石灰砂浆抹灰层部分脱落,西北角处王、张隔墙石灰砂浆抹灰层部分脱落,其他墙体未发现明显脱落痕迹。在西北处地面发现残留的西半坡自西向东第1根木质檩条残体且整体炭化,一端有明显断裂痕且与上方屋顶残留端吻合,该残体另一端炭化较重且明显重于断裂端,该残体上钉子受高温作用变形;上方残留的自西向东第2根檩条钉子受高温作用变形,由此向西其他檩条上钉子未变形弯曲,如图4所示。西北角处的窗台可燃物炭化较重,玻璃软化严重。西北角西墙上自堆垛向上有明显的烟痕顺墙角向上且蔓延至北侧第2间西墙上方,第2间西墙上的烟痕仅位于吊顶线上方,而吊顶线墙体下方烟痕与上方烟痕没有形成明显界线,王、张隔墙处的烟痕形成连续一体的状态。对第3间西北角处堆垛距西墙1.0m以内清理发现,堆垛烧毁程度最重且自堆垛外缘向隔墙处逐渐减轻,在该堆垛向下依次为残留包装箱残骸、包装箱内的食品或酒、屋面瓦砾、包装箱及食品;此处西墙窗台上方石灰砂浆部分脱落,正对窗台上方墙体无烟熏且颜色明显较其他部位白亮。综合以上认定,起火点位于第3间王某仓库西北角处。

2.4 专项勘验

(1)北侧张某仓库和王某仓库电气线路勘验情况。入户线为2.5mm2铝导线,电线从红色铁门上方入户,经过搭建的石棉瓦棚后进入仓库,4个小房间在门口墙上各安装一个灯泡,石棉瓦棚内的厨房内安装有一节能灯,厨房内电线和节能灯完好,没有火烧痕迹,室内的铝导线西侧房间部分残留,东侧房间绝缘层熔融紧紧包裹住导线;对西侧房间电线进行勘查,没有发现短路痕迹。王某仓库入户线也为2.5mm2铝导线,也是从红色铁门内进入,在石棉瓦棚中部吊有一白炽灯,电线和白炽灯完好,没有过火痕迹;仓库中间吊有一白炽灯,开关在木门北侧外墙上,仓库内靠近门口附近的电线烧断掉落在地面,白炽灯位于仓库中部,灯泡玻璃烟熏黑,灯丝完好,勘查未发现线路有短路痕迹。勘查王某和张某两家仓库内开关都处于断电状态。

(2)对王某家仓库烧毁最重的第3间西北角进行勘查,该处上方堆放的是牛奶,下方堆放的是白酒;对此处逐层勘查进行清理勘查发现,最上方是部分烧毁的外包装纸箱和未烧毁散落的纯奶,向下清理是烧毁的纯奶外包装和部分烧毁的纯奶盒子,流出的纯奶向下渗流在被烧的纸箱残骸上,同时伴有屋顶红色机瓦碎片和被火烧炭化的木檩条。将这些残留物清理后,见到下层白酒,贴近地面的白酒纸箱全部火烧炭化,有部分纸箱炭化严重,紧贴于地面,部分炭化的纸箱颜色呈灰白色,有的呈灰色粉末状,此处的白酒瓶多数炸裂。该处墙面砂浆灰层全部火烧脱落,红褐色砖墙裸露,且部分龟裂脱落;在此处有一个外部有实体砖墙封死的小木窗户,木窗户扇已经基本被火烧毁,部分残留的窗户扇炭化严重,下部炭化最重,窗户上的防盗钢筋有两根已火烧掉落,残存的钢筋呈铁青色;经过详细勘查,此处没有任何电线和用电设备通过,也没有能够引起自燃的物品堆放。

3 火灾原因的认定

3.1 排除人为放火的原因

主要依据为:(1)起火时间是元月30日上午10点,起火时间在白天,并且是春节期间,院内居住有4户居民,并有人员出入,与放火特点中的放火时间不吻合;(2)起火的仓库门窗完好,没有被撬痕迹;(3)起火部位未发现汽油等助燃剂;(4)起火点燃烧痕迹有非常明显的阴燃痕迹特征;(5)调查走访周围居民反映,当事人与周围邻居相处和睦,无生意纠纷等矛盾。

3.2 排除电气线路火灾

该仓库线路敷设简单,用电量极小,安装有空气开关,且起火点处无电气线路经过。

3.3 排除自燃雷电引起火灾

起火的仓库内放置的物品是牛奶、饮料等,没有存放任何能够自燃的物品,且起火的时间是冬季,天气气温较低,晴天多云天气,没有雷电发生。

3.4 排除生活用火火灾

该仓库内没有明火做饭和取暖设施,晚上也没有人员居住,不存在使用蜡烛等明火问题。

3.5 认定吸烟引起火灾

(1)调查询问当事人王某,在起火前1h曾吸着烟到仓库开面包车,询问他把烟头丢在何处,他已记不清楚。

(2)起火仓库内起火点处堆放的饮品贴近地面处炭化痕迹严重,阴燃特征十分明显。

(3)起火点处没有电气线路经过,没有其他明火源。

4 几点体会

(1)木质人字型坡顶房屋,屋顶塌落中部的一间不一定是最早起火的部位。一般砖木结构的房屋起火,蔓延方向是从最先起火的一间开始向左右两侧燃烧,屋顶塌落中部或接近中部的部分往往是起火部位。但从该起火灾痕迹分析可见,屋顶塌落3间,而起火部位是最南侧一间,原因是南侧一间可燃物较少,北侧两间内放置的汽车备件多为可燃物,且当时消防队在扑救时,因南侧全部是仓库,从南面进攻,阻止了火势向南蔓延。

(2)起火部位在两间隔墙处时,隔墙抹泥灰脱落严重一侧房间往往是最先起火的。最先起火房间由于燃烧时间长,隔墙的粉刷层高温变形龟裂较早,一般最先脱落。

(3)起火部位在两间隔墙处时,在隔墙上架设的木梁炭化严重或木头一段烧成斜茬的一侧房间,一般最先起火。因这一侧木头首先受热燃烧,燃烧时间长,首先炭化,受火面往往先烧掉,容易形成斜茬形,斜茬的一侧就是首先起火的房间,如图5所示。

(4)起火部位在两间隔墙处时,最先起火一间内起火部位的物品燃烧痕迹呈现出底部较重,火势是由下向上蔓延、向周围蔓延的燃烧痕迹,另一间隔墙处堆放的物品表面燃烧也呈现严重迹象,但周围物品烧毁程度基本相近,贴近地面向下的物品燃烧越轻,炭化痕迹越不明显。

(5)起火部位在两间隔墙处时,最先起火的一间沿墙角烟熏蔓延痕迹明显,因隔墙作用,烟熏痕迹自下向上至隔墙另一侧有明显蔓延趋势。另外,因顶棚作用,烟熏痕迹在顶棚上下可形成明显分界线,如起火部位在顶棚一侧,则不能形成此痕迹特征。

参考文献

[1]邓银才.一起仓库火灾事故的调查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32-833.

[2]林松.阴燃火灾的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4):560-562.

[3]梁国福,陆阔,黄金亮.易燃液体燃烧烟气沉积物环境时效性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5):454-457.

[4]刘万福,王建伟,赵力增,等.香烟引燃特性的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9):743-745.

[5]邢美净,辛颖.基于FDS的木制品仓库火灾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1):42-46.

[6]贾丽红,余晗雪,史立辉.一起城中村仓库火灾的调查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1):132-134.

[7]王建刚.火灾高危单位消防监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3):332-334.

火灾事故认定 篇8

1 火灾现场呈现的非典型特征

火灾现场位于武邑县某招待所停车场院内,起火车辆为一日系1.6排量轿车,行使里程5 000余km。停车场位于县城繁华主干道北侧,全天设有门卫,并装有监控装置。通过现场勘验,此起火灾呈现以下多种特征。

1.1 呈现爆炸特征

(1)左右两侧车门及天窗外凸。

左右两侧车门呈倒“八”字外凸,凸出间距均在4~8 cm之间。天窗中部向外凸起。天窗前部外翘,并与车体间形成约4 cm间隙。

(2)左右两侧前车窗连同防爆玻璃贴膜被炸飞。

贴有防爆膜的右前车窗被炸飞,落在距起火车体13.9 m处。左前车窗被炸飞,落在距车体约2.4 m处(后经核查,起火时左侧停有其他车辆,炸飞物被挡)。左右两侧后车窗较为完整,未被炸飞。

(3)前车窗在左侧中部出现直径5.5

cm不规则圆形孔洞,并以此为圆心,出现放射状裂纹。孔洞周边连在防爆贴膜上的玻璃碎片向外翻出,呈现受内部爆炸气流向外部冲击的特征。基于上述火灾特征,火灾调查人员初步判断起火车辆的确发生过爆炸,故先期询查主方向为确定爆炸物。

虽然有上述较明显的爆炸特征,但以下非典型特征似又否定爆炸的可能性。一是汽车内部无固体爆炸残留物。经对车内部进行勘查,在其内部布艺坐垫、车门内侧塑料制品等较柔软的饰品上,未能提取到任何爆炸残留物。这说明,虽然汽车确实发生了爆炸,但非固体爆炸物发生爆炸所致。二是汽车内部无易燃易爆液体爆炸残留物。经询问,车主确认车内未放置液体类易燃易爆物品。且通过勘查,未发现有液体类爆炸物品的爆炸痕迹。三是车内无爆炸点。爆炸后必然以爆炸点为中心呈冲击状释放能量,在爆炸中心也将必然形成较明显的爆炸痕迹。但经勘验,在车内未发现爆炸中心。

1.2 呈现放火特征

(1)左右两侧前车门能够较轻易打开。

此现象给火灾调查人员的印象是,车门在火灾发生前已被人为打开。

(2)汽车前车窗的不规则孔洞,疑似被钝器打砸形成。

而孔洞正下方为仪表盘面,相对而言,该盘面被烧损最为严重,似有车辆遭人为打砸后向车内投放起火源的可能性。

(3)车内过火痕迹呈现从孔洞处投放起火源对应关系。

勘验发现,车内仅仪表盘及其上部盘面、驾驶员座位过火,而副驾驶座位仅见从驾驶员座位向其方向蔓延的痕迹,且属轻微过火,后侧座位两侧均未过火。以上蔓延痕迹似可证明起火源从孔洞投放进车内后,在仪表盘面及驾驶员布艺座椅处燃烧,之后向副驾驶方向蔓延。

如果将放火确定为调查主方向,下列疑问又无法解释。一是时间上不符合放火案件特点。出于逃逸的需要,放火案件一般发生在凌晨1时至4时。此起火灾发生在凌晨近6时许,虽然时间尚早,但天已大亮。且农村型的县城,群众一般早起。故认为此起火灾不是典型的放火案件。二是地点上不利于实施放火。停车场地处县城主干道,出入县城均须经过此干道。一般情况下,车流、人流不息。且停车场设有不间断门卫驻守巡查。虽然停车地点恰巧处于监控摄像的盲区,但停放于距门岗21 m处,仍在门卫的视线范围内。上述地点特征也证明此起火灾不是典型的放火案件。三是起火点仅有一处,不符合放火案件的典型特征。一般放火案件往往存在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起火点。但此起火灾仅车内驾驶员部位可认定为起火部位。车后座及后备箱均未过火,不符合放火案件多个起火点的典型特征。四是无放火嫌疑人。经调查,车主系北京人,在该县仅有一名朋友,在当地无任何个人矛盾。据车主介绍并经现场勘验,车内确未放置贵重物品和钱财。此外,未在车辆内部发现有盗车的痕迹。

1.3 呈现自燃特征

(1)存在维修保养过程中操作不当致灾的可能性。

发生火灾前一日,该车曾进行首次维修保养。车主怀疑,有维修保养操作不当致灾的可能性。

(2)天气原因易引发自燃。

起火前日夜间23时至当日凌晨5时许,该县阵雨天气。汽车在露天潮湿的环境中停放,发生电路短路的案例屡见不鲜。

(3)火灾蔓延痕迹呈现自燃特征。

从蔓延痕迹可见,起火点应为仪表板内部,从此处逐渐向周边蔓延,分别引燃驾驶员及副驾驶员座椅等。

若认定自燃为调查主方向,下列问题无法解释。一是爆炸的特征无法解释。若是自燃,什么燃烧物质会形成巨大的爆炸威力,以致密闭的汽车门及上部天窗被炸凸起。一般的自燃火灾不会形成这样巨大的威力。二是起火原因无法确定。虽然仅汽车驾驶员部位过火,但烧损十分严重,无法找到明显的痕迹物证。三是着火物为非典型物品。经现场勘验,汽车前部动力部分特别是油路系统完好,未过火,且无漏油等情况,无法确定着火物。

1.4 可排除的火灾原因

经现场勘验,火调人员排除了以下可能的火灾原因。

(1)排除遗留火种致灾可能性。

据询问了解到,火灾前,仅车主驾车,且车主不吸烟,未发现烟头,可排除吸烟致灾可能性。车内未见遗留其他火种致灾的物证。

(2)排除油品泄漏火灾可能性。

汽车处于停放状态近10 h,且机舱内及底盘下方均未见过火痕迹,油路完好。一般情况下,可排除油品泄漏致灾可能性。

(3)排除放火骗保的可能性。

车辆属新购车,行驶里程约5 000 km,车主经济状况尚可,不具备放火骗保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4)可排除汽车排气、制动、机械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起火前,汽车一直在平坦道路上行驶,汽车底盘未见稻草等可燃物与排气系统三元催化等高温器件接触起火的迹象。起火汽车四轮完好,在制动系统中未发现明显起火物证。车辆为新车,且发生火灾前运行正常,可排除机械故障致灾可能性。

2 对各种火灾特征形成原因的分析

针对此起火灾的非典型特征,在火灾调查专家的指导下,支队对火灾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使调查方向逐渐明晰。

(1)放火致灾可能性逐渐排除。

随着调查的深入,放火的可能性逐渐被排除。一是左右两侧前车门受爆炸冲击作用致使能够被轻易打开。据救火人员讲,汽车爆炸发生后,两前侧门外翘。由于灭火需要,救火人员将锁具被炸坏的前侧门打开。二是汽车前挡风玻璃不规则孔洞系火灾前被石子撞击所致。据车主回忆,出现不规则孔洞处,原为火灾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被前方车辆坠落的石子撞击所形成的小洞。由于此处原已形成小洞,在受到爆炸冲击时,必然会以此处为卸压口,爆炸所形成的压力将冲破小洞,形成不规则的孔洞。三是孔洞下方疑为起火部位。从汽车整体燃烧的状况而言,初步认为孔洞下方的仪表盘为起火部位。

(2)起火源疑为电气线路。

通过前期调查,对吸烟、汽车油路故障等可能性已排除。但由于火灾当日特殊的气象因素,因汽车本身的电气线路致灾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果初步确定的起火部位认定准确,那么仪表盘下方正是汽车的集成电气线路束。如果电气线路束处能发现痕迹物证,就可形成起火点与起火部位的对应关系。

(3)爆炸物应为易燃可燃气体。

从现场的痕迹物证特征,可确定火灾时确实发生了爆炸。从爆炸无残留物、无爆炸中心的特征分析,爆炸物应为易燃易爆气体,起爆部位应为驾驶室内。

(4)起火物疑为汽车仪表板面。

如果对仪表板为起火部位的判断是正确的,那此处仅有仪表板是可燃的,其主要成分一般为聚丙烯,系可燃物(闪点165~170 ℃,自燃温度380~440 ℃),具有燃烧性。

(5)爆炸气体来自仪表板受热分解和不完全燃烧。

仪表板主要成分聚丙烯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将产生一氧化碳等易燃气体。此外,聚丙烯在受热温度高于390 ℃时,能发生明显的分解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反应产物中低分子量的成分明显提高,在450 ℃密封体系中反应30 min,聚丙烯的液相产物产率可达80%以上。受热分解释放出易燃气体以及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一氧化碳气体如果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3 对分析判断的证据印证

基于上述分析判断,火灾调查人员进行了现场勘验,并收集到以下证据,对判断进行了印证。

(1)在仪表板下方的电气线束发现起火点。

火灾调查人员提取了仪表盘下方的线路束,并在其中一条黄色线路上发现了熔断点。经公安部消防局天津火灾物证鉴定中心鉴定,结论为“火前电热作用形成的熔痕”。

(2)仪表板的可燃性得到证实。

经汽车生产厂家确认,汽车仪表板主要成分确为聚丙烯。经查聚丙烯理化性质,可确定其具有可燃性、热分解性,其不完全燃烧产物和热分解产物具有爆炸性。

(3)蔓延痕迹证明了推断正确性。

经专项勘查,火灾蔓延痕迹为全车线路线束外表面全部过火,线束进入驾驶室外被烧穿过火,驾驶员处仪表板过火且周边呈熔化状态。专项勘查可证实起火点、起火物与起火部位的对应关系。

4 火灾事故原因

通过勘查和鉴定,此起火灾事故的原因为:汽车电气短路形成火灾。

起火过程为:线束中黄色线路发生短路,所形成的高温熔珠引燃具有可燃性的绝缘塑料,绝缘塑料烧穿分隔物进入驾驶室并在仪表板下方燃烧,逐渐将聚丙烯仪表板引燃。由于驾驶室密闭性较好,初始阶段呈不完全燃烧状况,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并与热分解形成的其他可燃气体混合。随着燃烧的不断扩大,驾驶室与外界形成的空隙逐渐增大,进入驾驶室的氧气也随之逐渐增多。当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范围时,在明火作

参考文献

[1]耿惠民,王铁强.汽车火灾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6):596-599.

[2]陈克,刘振刚,邓松华,等.汽车车身燃烧残留痕迹特征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1):101-103.

[3]刘振刚,陈克,张德胜.汽车电气火灾现场勘查与鉴定技术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577-579.

[4]郝存继,马宏伟.汽车电气火灾频发的原因及调查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6):460-462.

一起电池室火灾事故的调查与认定 篇9

2011年8月21日1时21分,莱芜市119消防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贸楼一楼东侧电池室发生火灾。该起火灾过火面积31 m2,烧损铅蓄电池、空调室内机等物品一宗,直接财产损失243 560元,无人员伤亡。

2 调查访问情况

火灾发生后,莱芜市消防支队迅速成立火灾事故调查组,调查走访相关知情人共7人,制作询问笔录7份。经调查访问了解到:被烧电池为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该电池室于2008年5月投入使用。2011年8月21日1时10分许,保卫处夜间值班人员徐某在经贸楼南大厅听到异常声响,他先向西到西南角大厅察看,后又到经贸楼外面,发现东侧电池室冒烟。他迅速打开南墙上的窗户进行通风,后组织梁某、刘某两人拿灭火器进行初期火灾扑救,因室内浓烟大人员进不去,所以未能有效控制火势蔓延,最终火势蔓延扩大发生火灾。

3 火灾现场勘验情况

3.1 环境勘验

该火灾现场位于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新甫路1号)经贸楼一楼最东侧电池室,南侧为经贸楼的院子,西侧是经贸楼东大厅,北侧为经贸楼室内走道(南北宽为2.15 m),东侧为经贸楼的消防车道。

3.2 初步勘查

该电池室为框架结构,位于经贸楼(南北两面楼)的最东端的南侧房间。南墙上的2个窗户(各宽1.58 m、高2.7 m,中间有宽22 cm的隔墙)已全部烧损,二、三层的窗户也被烧损,四层窗户被烟熏黑;与电池室紧邻的经贸楼东大厅上方二层窗户烧损,三、四层窗户被烟熏黑;五层窗户(小玻璃幕墙)未受影响。东大厅顶棚、墙面及走廊的顶棚和墙面被烟熏黑,电池室门宽96 cm,高2.4 m,位于北墙上,上半部分被烧损。门口外有2具二氧化碳灭火器,上侧走廊顶棚部分烧损,在走廊的东墙上有一个窗户(宽2.15 m、高2.7 m)已被烧损,外墙烟熏痕迹较轻。南外墙上的烟熏痕迹均匀,由下至上逐渐减轻,一层窗户顶部的外墙抹灰轻度脱落。空调的室外机挂于东墙外侧底部,受损较轻。

3.3 细项勘查

(1)对电池室内侧进行了重点勘验,其东西宽4.04 m、南北长7.68 m。室内有4排电池架,将4排电池架由南向北依次编号为1、2、3、4号(见图1所示),每个电池架有4层,每层29节蓄电池为一组,共计16组464节电池。电池为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型号规格为 12 V、100 mA,厦门某公司生产。每排电池架东西长2.95 m、南北宽0.9 m,架高164 cm,底层距离地面13 cm,每层高度37 cm,最顶层高30 cm。电池架距西墙25 cm,距东墙84 cm。1号距南墙115 cm,1号与2号之间距离71.5 cm,2号与3号之间距离68 cm,3号与4号之间距离71 cm,4号距北墙82.5 cm。每块电池长32 cm、宽16.2 cm、高21.3 cm。

(2)在电池室的东南角有一室内空调机,已被全部烧损,顶部与底部变色变形重于其他部位;距离空调机西侧50 cm有一排气扇,已被烧严重变形;在西北角有2盘通信电缆,直径60 cm,共计100圈,基本保持完好,未过火。在门口西侧有2具二氧化碳灭火器,胶管与喷嘴已被烧损。距门口西侧90 cm为电缆桥架,内有4根铜芯电缆,外层绝缘已被全部烧损,并有短路熔珠;电缆沿桥架经北墙底部地面向西,再向南敷设至电池组。

(3)在1、2、3、4号电池架之间各有3个信号采集盒(长30 cm、宽20 cm、厚10 cm),已全部烧损,均散置在西墙底部。屋顶硅钙板吊顶已全部烧损掉落于电池架和地面上,轻钢龙骨骨架被烧严重变形变色(呈西重东轻),自

动喷水系统水平支管被烧变色(已与主管道脱离,防止误喷);中央空调的室内机已被烧损变色变形,1片风口掉落于地面(3、4号之间);2、3号之间的顶棚混凝土部分被烧脱落,西墙面顶部南侧有部分呈蜂窝状。

(4)对室内电器产品的电源进行了勘查,东南角空调的电源来自东墙面的5孔插座(在空调北1.2 m处),电源线经一个空气开关到达空调;电池信号采集盒的电源来自西墙上的5孔插座。

3.4 专项勘查

(1)对电池室内电池组、电池架进行了专项勘查。1、2、3号的电池全部过火烧损;4号的南排电池(每个电池架上每层有南北两排电池)过火烧损,北排电池的上面两层已过火烧损、下面两层基本未过火。

此痕迹证明,火势由南向北蔓延,此起火灾起火点位于电池室南侧。

(2)1、2号电池组为一组,3、4号电池组为一组,每组共8层,每层电池之间为串联,层与层之间电池为并联。电池充电火线从四层机房经一闸刀开关分别进入2号、4号电池组,放电线路由1号、3号电池组回到经贸楼四层机房。

(3)1、2、3、4号电池组烧损情况均呈现西重东轻,1、2、3号有的地方横架变形严重,且均在西侧。电池架被烧变色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弱(西侧呈青色,东侧呈现黄色),且同一根立架的西侧油漆层被烧脱落,东侧被烧油漆残存。1号的最西侧上层立架(共3根)烧损变色呈北重南轻,2号的最西侧上层立架(共3根)烧损变色呈南重北轻。

此痕迹证明,火势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蔓延,此起火灾起火部位位于1、2号电池架西侧之间上面区域。

(4)1号最上一层横架朝上朝北两面油漆层完全脱落,朝下朝南两面油漆层被烧留存较多;2号最上一层横架朝上朝南两面油漆层完全脱落,朝下朝北两面油漆层被烧留存较多;3号与2号的现象较为相似。2号顶层从闸刀开关引出电线与顶层铁横架接触产生熔珠,并紧密相连,其周围也发现大量熔珠。1号顶层电池烧损情况呈北重南轻,2号顶层电池烧损情况呈南重北轻。

此痕迹证明,此起火灾起火点位于2号电池架最上层的西南角。

4 火灾事故认定

4.1 起火原因

经调取泰钢监控室录像,在起火前未发现可疑人员出现,排除人为放火。

经对夜间值班人员徐某、梁某、刘某询问得知,在火灾事故发生前未听到爆炸声,排除蓄电池内部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爆炸起火;也未听到“滋、滋、滋”的液体流动响声,排除蓄电池电解液渗漏引发火灾。

将电线熔珠送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得知,在2号西南角周围的熔珠金相显微组织呈细小的胞状晶(一次短路);而在电池室北墙电缆桥架内的熔珠金相显微组织呈粗大的柱状晶(二次短路)。

经对泰钢经贸楼四楼的电池室控制柜调查,在2011年8月21日1时25分,故障告警记录显示整流器异常、逆变器异常,与火灾报警时间基本吻合。

2、3号电池架之间顶棚混凝土部分脱落,经分析认为系徐某打开电池室南墙窗户,致使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并使起火点的燃烧火焰倾斜向北蔓延(也可能是在砼施工中存在振捣不实等原因)所致。且与砼脱落点位置对应的室内喷淋支管颜色变黄,而南侧的喷淋支管颜色为铁青色。所以,排除起火部位在2、3号电池架之间。

综上所述,起火原因系电池间室内环境温度长期过高,致使电缆绝缘破损后与电池架接触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发生火灾。发现起火时间为2011年8月21日1时21分,起火部位在电池间西南侧,起火点在南数第二组电池架(2号)西侧顶部(距南墙2.44 m,距西墙0.30 m,距地面1.24 m空间范围内)。

4.2 灾害成因分析

经对泰钢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翟某、陈某和厦门某电池生产公司技术员王某询问得知,在火灾事故发生前均已发现蓄电池有鼓包现象,且平时室内温度较高。在2011年8月15日,陈某与王某有手机短信联系,从短信内容可以看出电池已鼓包。

泰钢公司管理人员虽然不间断地对电池室进行了检查,并且已发现了存在问题,但未及时进行整改,且通风降温措施不利(立式空调、中央空调均未使用),所以在行政管理上存在较大过失。

经实地检查泰钢经贸楼一层的消防控制室,发现烟感报警系统存在故障且已停用,未保持完好有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条款规定,若应能及时发现烟感报警,可免于全室蓄电池被烧损。

最终认定灾害成因系保卫处值班人员徐某在听到异常声响后,最终发现经贸楼一楼电池室起火并报警。因电池室内浓烟较大,未能有效组织初期火灾扑救。待消防队赶到后,火势已处于猛烈燃烧阶段。最终火势由南第二组电池架向南北两侧蔓延,致使电池(约占总数3/4已鼓包)几乎全部过火。

5 火灾调查几点体会

(1)铅蓄电池是用两组铅锑合金格板(相互间隔)作为电极导电材料,其中一组格板的孔穴中填充二氧化铅,在另一组格板的孔穴中填充海绵状金属铅,并以稀硫酸(密度为1.2~1.3 g/cm3)作为电解质溶液而组成的。其

放电、充电反应式见式(1)。

undefined (1)

在正常情况下,铅蓄电池的电动势为2.1 V。电池放电时,随着PbSO4沉淀的析出和H2O的生成,H2SO4溶液的浓度降低,溶液密度减小,因而用比重计测量硫酸溶液的密度,可方便地检查蓄电池的情况。若硫酸密度低于1.2 g/cm3,则表示电池已部分放电。在设计使用年限(6 a)内,充放电循环寿命≥500次。因此,技术人员应定期对铅蓄电池进行检查、检测,严禁超期服役,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电导率不仅与温度(几乎成正比关系)有关,而且与其中电解质的浓度有关,18 ℃时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见图2所示。

因为铅蓄电池是用稀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温度升高,电导率n增大,一般温度升高1 ℃时n约增加2%~2.5%。由于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是离子移动,温度升高,溶液的粘度降低,水化作用也减弱移动阻力减小,离子电迁移率增加,故n增大。

溶液的导电主要是依靠离子的移动来进行的,当溶液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离子数目增加,因而n增大。当溶液中浓度继续增大时,对强弱电解质有不同解释,弱电解质因其电离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离子数目亦将减少,因而n下降;而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随着浓度增大其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增加,离子运动不自由也使n下降。因H+之间相互碰撞易生成H2,伴随H2的增多导致铅蓄电池鼓包。所以硫酸的浓度不宜过高,若浓度过高腐蚀性也同时增强。

(3)铅蓄电池组在安装时,电池与电池之间应留有1 cm以上的间隙,利于电池散热,电池与电池不可紧靠在一起。安装电池组时,要按规定的方法和顺序连接,接线一定要锁紧,禁止电池的正、负极短路。若电池柜配有空气开关时,应注意在开机前闭合电池柜的空气开关,防止市电异常时,UPS没有输出;在维护UPS时应断开电池柜的空气开关,防止电池组的正、负极短路。电池室的工作环境温度应为-15~+45 ℃,而火灾现场起火前室内温度达45 ℃以上。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充电情况见表1所示(环境温度为25 ℃)。

(4)铅蓄电池作为一种备用应急电源,充放电可逆性好,电压较平稳,温度及电流密度适应性强,价格低,因此在许多场所被广泛应用,主要的用途是防止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数据等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丢失。目前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中也被大量使用。蓄电池外壳破损和长时间充电引起热失控,均可导致蓄电池电解液渗漏,腐蚀蓄电池极柱及电气线路外绝缘材料,从而导致蓄电池极柱接触不良等电气线路故障引起火灾。

参考文献

[1]崔永合,陈克,张加伍.浅析电动自行车火灾现场勘验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2):177-179.

[2]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石国乐,张凤英.给水排水物理化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一起出租屋火灾事故的调查与认定 篇10

2011年3月16日17时40分许,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160号附30~43号住宅楼发生火灾,烧毁砖木结构房屋共13间及屋内全部物品,过火面积约360m2,未造成人员伤亡,受灾14户,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23 129元。火灾现场平面图,如图1所示。

2 现场勘验

2.1 环境勘验

该火灾现场位于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160号,住宅楼共两层,高8.2 m,为砖墙木楼板木架瓦屋顶建筑,一楼高2.7 m,二楼高约5.5 m,住宅房间外走道宽1.6 m,为砖混结构,住宅楼长23 m,宽8.5 m,每间房屋室内长为6.4 m,宽3 m。一楼、二楼各有7间共14间住房,二楼楼板为木质楼板。住宅楼坐北朝南,中间为5.25 m宽的通道,形成一个独立院落。

该建筑第一间、第七间有砖墙与中间房间隔开。从建筑外部看,一楼从东至西第二间烧损最重,向西蔓延,二楼从东至西第二室楼板、屋架全部坍塌,坍塌状从东至西呈明显减轻,第一室屋顶塌落室内并散落着瓦片,屋内右侧有散件水果烧毁,第三至第七室屋顶局部坍塌。二楼第二间门框全被火烧缺失,勘验二楼走道外上方木质支架炭化痕迹可见,从二楼东边第二间向东西两侧逐渐减轻。从外墙上烟熏痕迹看,由第二间向两侧依次加重。一楼从东至西第一间室内物品基本保持完好,第七间室完好无损,房门锁闭,第二至第六间房内散落着大量家用电器残壳及日常生活用品燃烧残留物,从第四间开始木质楼板及屋顶人字形支架部分塌落,第六间楼板上仍有大量杂物,在第四、五、六间门墙外上方附有烟熏痕迹,并呈由东至西依次加重。

2.2 细项勘验

二楼从东至西第二间,门框已全部烧损,屋顶木制支架全部烧毁并掉落至一层地面,室内东面砖墙石灰层烧毁较轻,室内西面木质隔板已完全烧毁,木质楼板烧毁掉落,房间中间仅有一炭化木梁,木梁中间烧损较重,在门框内距房间西侧1 m、距北墙6.3 m残留的炭化地板处发现一烧毁的电器线路及插线板并及时提取(见图2所示)。观察发现房间内南墙下方石灰层烧损较重,楼板坍塌及砖墙上残留的炭化木梁,呈以南墙门边为中心点向四周扩散现象。

进入一楼从东至西第二间勘验可见,门框有明显的炭化痕迹,室内东墙下方有烧脱落痕迹,室内北墙上方部分石灰层烧脱落,室内南墙上方及门框东侧石灰层烧脱落,门框上方砖块有少量缺损。对位于室内西南角的一烧毁冰箱进行勘验:冰箱外壳严重变形,倒向西北方向,冰箱外壳底部残留一段长约20 cm回形冷凝管且有部分烧黑,压缩机有轻微变形。

2.3 专项勘验

勘验对面二楼总配电盘发现,进出空气开关电线已被人为剪断,空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一楼空气开关呈开启状态。着火住宅楼一楼配电盘完好,空气开关呈开启状态,二楼对应配电盘全部烧毁,仅有少量铜片散落在地面炭化物内,铜片无烧蚀痕迹。对提取的电器线路及残留插座勘验可见:电线绝缘层已烧毁,并与木质地板等物质凝结在一起,插座已烧毁。残留在配电插板上电器插头已烧毁,插头两个插片插在插槽里,其中一铜插片与铜插槽熔合在一起,铜片有电烧蚀痕迹。

现场未见其他异常情况。

3 调查询问

此次火灾发生后消防监督部门及时派人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晚即开展火灾调查工作。主办火调人员又于火灾后第2、第3天共三次勘查现场,为尽早查明原因,共调查询问当事人33人次,现场制作询问笔录37份,分别为该楼住户、攀钢生活公司瓜子坪房管所所长、电工班长、周边群众、参与扑救中队战士及火灾第一报警人等,特别是最先起火部位附“38号”女主人(询问两次)及其在附近小学就读的10岁儿子(起火当天中午均回了家)。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及调查询问记录可判定:此次火灾起火时间为3月16日17时40分许,起火部位在该楼二层附“38号”住户。

4 原因综合认定

4.1 可排除的起火原因

综合现场勘查及调查询问的情况,可以排除以下原因引起火灾:(1)排除放火。该楼呈半封闭状围院结构,当天及下午院内均有人,外来人员放火可能几乎没有,且发生火灾的部位位于二楼,不具备放火的条件和特征。(2)排除玩火。由于地理位置及住户人员状况,不具备小孩玩火的条件。(3)排除雷击。经查阅市气象局的气象资料显示,3月为攀枝花旱季,干燥多风,无雷雨天气。(4)排除用火不慎引发火灾。根据询问材料及对生活公司该处房管所了解情况,当天中午、下午在出租房区域内没有人员从事过违反规定使用明火等的情况。

4.2 该起火灾起火原因的综合认定

综合现场勘查及调查询问情况,并经深入技术分析,初步认定此起火灾系用电线路“短路”、“过负荷”等故障引发可能性较大。为慎重起见,在与该出租房业主协商后,消防部门将附38号住户进门左手墙角处提取的火灾痕迹物证(见图3所示)送往公安部消防局四川火灾物证鉴定中心进行物证鉴定。

鉴定结果为:2#、3#样品均为一次短路熔痕样品(如图4所示)。最终支队认定此次火灾的起火原因为:该住宅楼附38号住户房间入户电源铝芯线发生短路,引燃房间内可燃物品,引发火灾。

在查阅取证的调查询问笔录中有材料反映,该楼曾由业主方统一更换过楼层主线为铜芯线,但各住户的入户线仍为原有铝芯线;火灾发生当日下午有附近群众闻到较为明显的电气线路发出的“焦臭糊味”,也进一步证实了此火灾是由电线“短路”引发的。

5 对此起火灾事故调查的几点体会

(1)高效及时地做好当事人第一时间的调查询问非常重要。 调查询问是获取认定火灾原因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核实现场勘验收集之证据及相关证人提供证据的首要方法。从此次火灾的调查取证材料来看,正是由于对当事人询问的及时、广泛和有效,为尽早查明起火原因提供了“强力支撑”。在对该楼附38号住户的两次询问中证实该住户使用的是二手电冰箱,事发当天一直在用,且在其使用过程曾发生过电气线路方面的故障,这些都为查明火灾原因提供了有力帮助。

(2)充分利用高科技测试手段为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主动作为,避免被动。 证据是消防部门查明、认定起火原因的客观依据,也是教育、平息当事人的重要“利器”。此次火灾发生后,因考虑到受灾户较多,如消防部门认定的原因不够客观公正、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很难服众,极有可能引起房屋租赁双方的“扯皮、纠纷”。在对该起火灾进行技术鉴定和原因初步认定后,消防部门两次召集该楼所有住户开协调会,通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和具体起火原因。住户代表在查阅了权威中介机构的“技术鉴定报告”、大致明白了消防部门的火灾调查工作程序后,绝大多数住户对起火原因认定均无异议并签字认可,仅有部分受灾户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争议较大。正是由于此次火灾调查工作及时、证据收集确凿、宣传解释到位,有效避免了消防部门当上“被告”的“尴尬”、不利局面。

(3)加强对出租房屋的消防安全管理,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此次火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消防部门于当夜召集攀钢生活房产公司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开现场会,通报火灾情况,分析该公司内部管理上的原因,并要求该单位对所管出租房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尽快收回对此类老旧、耐火等级低、不具备居住条件建筑的使用、出租权,并对此次受灾户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安抚等善后工作。因消防部门和房屋业主的灾后后续工作比较到位,受灾群众情绪尚算稳定,基本未出现受灾户到政府静坐、上访等“涉稳”事件发生。

目前,正值全国上下集中开展“清剿火患战役”期间,类似的出租房、过渡屋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2011年11月24日,发生在江西南昌的老旧居民区亡人火灾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消防部门要在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的领导下,把抓好出租房、过渡屋的消防安全作为加强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出租房、过渡屋消防安全情况的掌握、定期分析、研判,针对发现的问题或苗头,及时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同时要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出租屋管理的消防安全措施,层层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真正将出租屋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民)居委会,落实到每一个出租人。还要联合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老旧民宅的检查力度,重点解决好消防水源、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方面的问题,凡不具备入住条件的建筑一律不得对外出租,已承租的要限期尽快搬迁;无室内消防给水设施的建筑要配备灭火器材,并做好消防宣传培训等工作,严防此类房屋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确保“清剿火患战役”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牛少军,谢学洲,韩强.对一起商场火灾事故的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8):757-759.

[3]刘德利,黄志强.一起出租房亡人火灾的原因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8):

[4]庞钧.从典型火灾事故谈电缆电线的防火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2):931-934.

火灾事故认定 篇11

2011年2月2日5时20分许,毕节地区某县城关镇城西路9号某公司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5人死亡,13户33人受灾,烧毁房屋7间,过火面积255 m2,直接经济损失33.93万元。火灾现场正立面及一层平面图,见图1、图2所示。

2 现场勘验情况

2.1 环境勘验

起火建筑位于城关镇城西路9号,房屋主体为砖混结构,共4层,占地面积166 m2,总建筑面积664 m2,东面与县原供销社楼房相邻,中间有一巷道相隔,巷道宽1.5 m,西面为3层特衣酷服装店门面房,南面为居民民房,北面为城西路,坐南朝北。一层有3个房间,二至四层各有5个房间,第一层由北向南分别为:刘某鞋店,门面内东南角处用木质隔断分隔出一个4.0 m×3.0 m的厨房,由东侧墙上的侧门进出,厨房顶部2 m以上空间用木板隔出一个1.6 m高的局部夹层,由西南侧的一座木质楼梯与鞋店连通;第二间为赖某照相馆;第三间为其他出租屋,第三间南侧隔壁为尽头式敞开楼梯间。楼梯间通过东侧室外连廊与二至四层各房间相连。第二层最北端房间为陈某、杨某、罗某及陈某子女合住的出租房,在外走道靠东北角设置一卫生间。最南端靠楼梯间的两间房间为刘某租住房。整栋建筑除一层刘某鞋店、赖某照相馆、二层陈某租住房过火以外,其余均未过火,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烟熏。其中刘某鞋店过火最重。

2.2 初步勘验

二层北侧陈某租住房与东侧外走廊相连的进户门为双扇木质子母门,母门缺失,门框和子门上部炭化。房间内用一木柜作隔断,分为南北两个卧室,木柜顶部局部炭化,下部基本完好。南侧卧室内东南角、西南角,北侧卧室东北角、西北角各设置木床一张,床的垫褥层以下未过火;西北角木床旁有3人木质沙发一个,木床与沙发之间有一木质隔断。5具尸体位于南侧卧室地面。北面为阳台,位于一层鞋店的正上方,阳台与房间连接处设置有双开木质门,炭化严重,二层顶部已完全烧损,底部未过火。二层烧损程度为:阳台→北侧卧室→南侧卧室逐渐减轻,上部→下部逐渐减轻。

一层刘某鞋店北侧临街处为卷闸门,东墙南侧尽头有一入口,设单扇木质门;南墙东侧靠近南入口处有一门洞,与赖某照相馆相连,鞋店一侧墙体抹灰层完全剥落,照相馆一侧墙体抹灰层基本完好。厨房上方木质夹层已烧毁垮塌到厨房地面,四周木质隔断完全烧毁,厨房内有一回风炉残骸。一层烧损程度为:鞋店北侧→南侧(厨房所在位置)逐渐加重,鞋店南侧(厨房所在位置)→照相馆逐渐减轻,鞋店东侧→西侧逐渐减轻,上部→下部烧损程度相当。

2.3 细项勘验

一层刘某鞋店内厨房隔断墙全部烧毁,顶部楼板抹灰层全部脱落,呈灰白色,与照相馆共用墙抹灰层大部分塌落,其他部位墙面抹灰层塌落较少,顶部可见明显烟熏痕迹,向西北面逐渐减轻。厨房内的回风炉向北倾倒,面板西北角明显变形。回风炉北侧地面残存沙发底部的木栅条残骸,木栅条炭化程度由与回风炉相邻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减轻。经水浴法后发现回风炉底部地面混凝土炸裂。在距东墙280 cm、南墙200 cm处发现“[”形铁质抓钉(见图3所示),抓钉上连有长3.2 m、 Ф 4 mm的铁丝,铁丝上挂有5个衣架,铁丝另一端绕连一颗铁钉。回风炉周围还发现大量衣架残骸;在距东墙260 cm、北墙60 cm处,发现衣架1个,并附着有未烧尽的衣物,在距东墙200 cm、北面隔墙30 cm处发现一枕套残存物。

二层陈某租住房的墙及屋顶由北向南烟熏渐渐减轻至无。家具、门窗等木质残留物的烧损程度为北重南轻。5具尸体均位于南侧卧室地面,按尸体现场方位由东至西分别编为1~5号(见图4所示)。

2.4 专项勘验

厨房地面塌落物由上至下依次为粗大炭化颗粒→抹灰→细小炭灰颗粒;回风炉向北面倾倒,面板变形,炉盖散落地面,炉内残留燃尽的煤块灰烬。电源线路未发现短路熔珠和过负荷痕迹。

二层陈某租住房内5具尸体衣着已全部烧毁,头颅及面部、颈部、胸腹部不同程度烧焦炭化,部分肢体烧焦缺失,经尸检鉴定均系吸入性窒息后烧死。有关死者身份和尸体经过DNA鉴定确认。

调阅当地县公安局安防监控和农业银行自动柜员机监控2月2日4时28分至6时30分的录像得知,火灾发生前,起火建筑外部无明火,无可疑人员靠近起火建筑。刘某打开鞋店卷帘门后,鞋店最里侧有大面积明火。起火建筑二层以上最初没有明火,见图5所示。

3 调查询问情况

火灾发生后,消防监督部门调查走访相关知情人共18人,制作询问笔录18份,提取现场监控录像2份。通过对相关知情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到:起火建筑一至四层全部出租,租赁户共有9户。一层临街第一间作为商业店铺由刘某承租,经营鞋店;一层临街内进第二间由赖某承租作为照相馆,二至四层为租户居住。住该建筑四层的第一报警人董某当日5时30分被烟呛醒后,立即起床逃生,下到一楼后,看到刘某鞋店厨房靠东侧巷道东墙上部的孔洞有浓烟冒出。鞋店店主刘某被闹声吵醒后,起床下楼查看鞋店情况,打开北侧卷帘门后发现店铺里面东南角有明火,店铺北侧烟尘较大,她又跑到厨房部位,打开侧门,发现厨房部位火势很大。第一报警人董某、店主刘某以及闻讯赶来的巡防队员程某等提供的情况均能说明,最先起火的是一层鞋店南侧,二层以上楼层及鞋店隔壁其他建筑未起火。

刘某证实,厨房里的回风炉平时用于炒菜、取暖、烘烤冬天洗的衣物,晚上离开前用若干煤块将火盖住,第二天拨开续用。起火前一晚刘某洗了大量衣物晾在厨房里的铁丝上。

4 火灾原因综合认定

4.1 认定起火部位

起火部位在刘某鞋店内的厨房。认定依据如下:(1)经现场勘验,现场烧损程度一层比二层重,一层以厨房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轻;(2)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显示,鞋店卷帘门未打开时,起火建筑外部无明火,刘某打开鞋店卷帘门后,鞋店南侧最里面有大面积明火,东南侧火势较大,起火建筑二层以上尚无明火;(3)第一报警人董某、鞋店店主刘某、赶来救火的巡防队员冯某、程某都证实最先起火的是一层鞋店南侧厨房部位。

4.2 认定起火点

起火点在一层刘某鞋店厨房内回风炉处。认定依据如下:(1)经现场勘验,回风炉底部及靠西面的地面混凝土受热炸裂,其他部位地面未见炸裂痕迹;(2)回风炉内的煤块已燃成灰烬;(3)据刘某以及经常出入厨房的赖某证实,回风炉是火灾发生时唯一的在用火源;(4)刘某还证实,起火前一晚曾洗了大量衣物晾在厨房里回风炉上方的铁丝上。

4.3 认定火灾原因

4.3.1 可以排除的原因

(1)排除放火。一是查阅现场附近监控录像,起火前未发现异常情况;二是鞋店门窗完好,起火后均由刘某用钥匙打开;三是现场未发现放火线索。四是地县刑侦部门外围调查排除放火可能。

(2)排除玩火。火灾发生前,2月1日22时40分最后锁门离开的刘某确认鞋店里和厨房里没有其他人留下,火灾发生时间和现场条件不具备小孩玩火的条件。

(3)排除雷击起火可能。根据天气预报,火灾发生前,该县天气为阴天,2~6 ℃,非雷雨天气,结合现场实际,可以排除雷击引发火灾可能。

(4)排除电器火灾可能。根据询问调查、现场勘验和刘某现场指认,现场勘验鞋店内未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电源线路未发现短路和过负荷痕迹,起火鞋店内所有灯具及用电设备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可以排除电气线路引发火灾可能。

(5)排除自燃火灾可能。现场勘验发现,刘某鞋店储存物品主要是各类鞋、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所有这些储存物品的理化性质较稳定,在起火当日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不具备自燃条件。因此,可排除自燃的可能。

4.3.2 综合分析认定火灾原因

该起火灾发生在南方阴冷的冬季,正是回风炉的适用季节。经现场勘验和调查询问证实,回风炉是一层鞋店和厨房内唯一的火源,回风炉残骸附近发现大量衣架及若干衣物残骸,综合以上分析,认定此起火灾的起火原因为:一层鞋店厨房内使用的回风炉引燃附近长时间烘烤的衣物,继而引燃其他可燃物蔓延成灾。火灾当事人等均对认定结论无异议。

5 经验教训

此起火灾发生在农历年三十的凌晨,接到指令后,省、市、县三级消防机构火灾调查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了现场,并与当地公安刑侦、派出所形成调查合力,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第一时间控制现场,调取监控录像和反复勘验现场,提取相关物证和证人证言,为迅速、科学、客观查明火灾原因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为今后此类火灾调查积累了经验,是火灾调查的成功范例。

此起火灾是由于刘某在存放可燃易燃物品的鞋店内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利用回风炉烘烤衣服引起的,刘某鞋店内使用木板等可燃材料进行装修,设置厨房和夹层,且堆放大量可燃易燃物品,增大了火灾荷载。从这起火灾还看出房屋出租行业疏于监督管理,出租房居住人口过于密集,而且出租屋居住人员缺乏消防安全常识,自防自救逃生意识差。先发现起火的人没有向其他人发出有毃效的疏散逃生警告,刘某发现起火后先去抢救鞋店内的财物,使二层尚在睡梦中的5人丧失了最佳的逃生时机,最后成为遇难者。为避免此类火灾的发生,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出租屋的监管力度,对建筑内可燃物和火源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出租屋人群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使其掌握火灾自防自救基本常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德利,黄志强.一起出租屋亡人火灾的原因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8):739-741.

[2]金开能.对一起居民出租屋火灾事故的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2):145-147.

上一篇:会计教育的目标下一篇:教学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