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共12篇)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1
2005-2010年,全国共发生火灾846 164起,死亡9 799人,受伤7 078人,直接财产损失63.16亿元,受灾户达317 615户。其中,发生较大以上火灾808起,死亡2 224人。小单位、小场所、住宅等发生亡人火灾突出,住宅火灾亡人率为73.9%;人员密集场所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如2005年12月15日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特大火灾,死亡37人、受伤95人;2008年1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德汇国际广场特大火灾,死亡5人、直接财产损失3亿元。因此,调查、分析和综合一个阶段的火灾事故数据,探索火灾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火灾防控的重点范围,加强和改进火灾预防技术,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制度,注重提高消防管理素质,系统研究火灾事故预防的策略,对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1.1 火灾发生时间分析
1.1.1 火灾24 h分布情况
2005-2010年火灾24 h分布见表1,发生火灾起数相对集中时间段是12-22时,达45万余起、占53.9%;发生伤亡人火灾较多的时间段是00-04时、22-24时,达5 765人、占34.2%;容易造成受灾户数增加的时间段是10-22时,达19.3万户、占60.7%,其火灾起数、伤亡人数、受灾户数比例趋势如图1所示。
1.1.2 火灾月份分布情况
2005-2010年火灾月份分布统计见表2。从每月火灾起数看,1、2月份火灾易发、多发,共计20万余起,占24.4%,高出月平均数3.9%;从每月火灾死亡人数看,1、2、12月份亡人火灾突出,死亡4 176人、占42.6%,高出月平均数5.9%;从较大以上火灾统计看,每年火灾集中在1、2月份、占24.6%,亡人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仍然是1、2、12月份、占38.8%,其火灾起数、死亡人数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从季度火灾分布看,冬春两季发生火灾49万起、死亡6 526人,分别占58.0%和66.6%。
1.2 火灾发生区域分析
2005-2010年发生火灾846 164起、死亡9 799人。从发生火灾的区域分布看,城市市区火灾316 935起、死亡3 149人,分别占38.3%和32.1%;农村火灾307 464起、死亡4 225人,分别占37.2%和43.1%。六年中,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分区域统计见表3,其火灾起数、死亡人数比例情况,如图3所示。
1.3 火灾发生场所分析
按照火灾发生的场所统计,火灾发生几率大的场所是住宅278 829起、交通工具73 263起、厂房51 301起、商场市场30 836起,分别占46.5%、12.2%、8.6%和5.1%;发生火灾亡人较多的场所是住宅6 304人、商场市场721人和厂房441人,分别占73.9%、8.5%和5.2%;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较大的场所是厂房15.5亿元、住宅13.1亿元和商场市场12.98亿元,分别占26.7%、22.7%和22.4%。2009年全国发生的住宅亡人火灾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占死亡人数的63.8%;2010年全国亡人火灾事故中,窒息中毒、烧灼亡人占87.5%。2005-2010年火灾场所分布统计见表4,其火灾起数、直接财产损失分布状况,如图4所示。
1.4 发生火灾原因分析
通过对2005-2010年发生火灾原因的统计(见表5)分析显示,生活用火不慎、电气、不明确原因引起的火灾较为突出。在火灾起数上,生活用火不慎火灾206 290起、电气火灾211 016起、不明确原因火灾91 954起,分别占24.4%、23.8%和10.9%;在死亡人数上,生活用火不慎火灾2 631人、电气火灾2 306人、吸烟火灾1 026人,分别占26.9%、22.5%和10.5%;在受灾户数上,生活用火不慎火灾95 681户、电气火灾81 144户、不明确原因火灾38 504户,分别占31.1%、25.6%和12.1%。火灾原因起数比例分布,见图5所示。
1.5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分析
近六年来,人员密集场所共发生火灾79 204起,死亡1 348人,通过对比发现:发生火灾较多的是商场市场30 836起、宾馆饭店19 540起和娱乐场所11 120起,其百分比分别为38.93%、24.67%和14.03%;发生亡人火灾较多的是商场市场721人、娱乐场所315人、宾馆饭店165人,其比例分别为53.49%、23.37%和12.24%;发生较大以上火灾突出的仍然是商场市场、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其起数比例分别为71.2%、15.7%和7.3%,亡人比例分别为48.8%、24.8%和10.7%。2005-2010年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分类别统计见表6,其火灾起数、死亡人数比例趋势,如图6所示。
1.6 重点单位火灾分析
2005-2010年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统计见表7。从消防安全分级监管单位发生火灾的情况分析,火灾发生危险性最大的是公安派出所列管的单位,即“三级管理单位”。 六年中,三级管理单位共发生火灾405 007起、死亡5 117人、直接财产损失31.8亿元,分别占87.21%、85.74%和60.2%;发生较大以上火灾347起、死亡1 052人,分别占总数的64.02%和74.88%。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起数、死亡人数比例变化,如图7所示。
2 火灾事故特点及规律
对2005-2010年发生的火灾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这一阶段火灾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从发生火灾时间上分析,每天火灾起数发生频率最高的时间段是12-22时,集中在上班时间、操作环节,而且长时间、大负荷用火、用电、用气和用油;火灾伤亡率最大的时间段是0-4时、22-24时,这个时段的火灾不易发现、难于处置,人处于休息、睡眠状态,人的警觉性、判断力、应变力和自救力很低;受灾面积大、受灾户数多的时间是10-22时,日晒充分,温度上升,风干物燥,火灾蔓延发展迅速。
(2)在发生火灾月季分布上,火灾起数、死亡人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分别占全年火灾的34.0%和39.9%。其中1、2月份火灾起数最突出,分别占总数的11.7%和12.7%;1、2、12月份火灾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16.9%、12.9%和12.8%。因此,冬春季火灾高发,秋季火灾相对最少。
(3)从火灾发生区域状况知道,城市市区、农村是火灾的多发区,其中火灾起数分别为38.3%和37.2%、死亡人数分别为32.1%和43.1%;火灾死亡率农村比城市高11%,农村亡人火灾发生几率大;较大以上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11.8%和10.6%,城市是火灾防控的重点。可见,火灾的区域性特点十分明显。
(4)以火灾发生场所看,火灾起数最多的是住宅,其次是交通工具,再次是厂房。如贵州省2011年第一季度住宅火灾起数占总数的43.2%;在人员密集场所中,亡人火灾严重的是住宅、娱乐场所和商场市场;发生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最大的是厂房,其次是住宅及商场市场。
(5)生活用火不慎、电气等原因引发的火灾占比较大。其中,火灾起数占24.4%和23.8%、死亡人数占26.9%和22.5%、受灾户数占31.1%和25.6%。如2011年第一季度,贵州省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高达42.4%。
(6)由于受公安派出所警力配置、民警消防业务素质、社会防火知识普及、群众灭火、逃生技能培训等因素的影响,消防安全三级管理单位是火灾防范工作的薄弱环节。
3 火灾事故预防重点
根据对全国六年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梳理综合,明确火灾防控工作重点是完全必要的。即:每天的12-22时,每年的冬春两季,把握火灾易发、多发的时间点和季节性温度、气候和人的行为特征;城市人员、财富、物资集中,农村村民防火意识不高、消防基础设施欠缺、建筑耐火等级低;住宅、交通工具和厂房等场所,人的消防安全素质尚须提高,直接用火、用电、用油、用气人员防火意识、灭火技能需要加强培训,注意老幼妇弱病残人员的安全监控;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用电频繁、人员密集复杂、室内装修可燃物多、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及时、发生火灾疏散扑救难度大;消防安全三级管理单位,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管责任、检查业务培训、宣传教育效果、执法行为规范等需要明确、强化;电气、吸烟、玩火、生产作业、生活用火不慎等,都与人们的安全意识、素质有关。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小火亡人”、“火烧连营”火灾事故预防同样是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
4 火灾防控基本策略
4.1 着力改进火灾预防技术
(1)建立火灾重点时段、季节、区域、场所、特殊人员,以及在生产、生活、工作中直接与火、电、气、油等关联人员评估制度,定期分析梳理,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实施全程安全监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2)严格执行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等单位消防主体责任,实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审核、验收质量责任终身制,加大消防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降低消防标准的违法行为。
(3)以贯彻2011年6月1日施行的GB 50039-2010《农村防火规范》为契机,推动各地科学、合理地编制、修订城乡消防规划,把重点放在乡镇、村寨消防规划的组织实施上,定期会同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检查,确保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装备、消防车通道与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及时维护管理,有效发挥防火、灭火功能。
(4)畅通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渠道,制定消防设施完好率评估标准,健全常态化火灾隐患整改机制,继续实行重大火灾隐患立销案、专家论证、挂牌督办制度,把握火灾发生的规律特点,合理划分火灾危险性类别和等级,按职责督促单位、场所消除火灾隐患。
(5)重视消防工程、消防设施检测维护、火灾防控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武警学院、消防科研所教授、专家的学科优势,加强防火、灭火、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成果转换,带动部队提高消防科技水平。
4.2 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参与
(1)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年度消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健全政府消防安全考核奖惩机制,依法督促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根据消防法律规定和本系统的特点履行自身消防工作职责,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2)消防管理是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能,深化与建设、安监、工商、质监、农业、交通等职能部门的配合,充实、完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的内容和制度,共同解决消防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
(3)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注重与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会、妇联、共青团、新闻、广播、电视等部门、团体在经常性宣传上的合作,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消防法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知识、技能,不断提高群众消防安全素质。
4.3 注重提高消防管理素质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关于“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的规定,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消防岗位资格考试、官兵晋职(衔)、营团干部“双考”、专业技术干部任期考核、业务答辩等政策性平台,用干部队伍素质来提升工作质量。
(2)因检查、维护、管理措施不落实,造成火灾隐患大量存在,且具有动态性、隐蔽性、反复性的特征,容易被忽视。通过分析可见,绝大多数火灾的发生都与人们防火责任不强、工作疏忽大意、整治隐患不及时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消防监督人员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提高监管水平,认真负责地工作。
(3)结合防火任务和队伍状况,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基本法律、技术标准的培训、竞赛、现场模拟执法和消防监督技术装备操作,练好基本功,增强消防执法人员的执行力。
(4) 加强对火灾原因与人过失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了解掌握导致火灾发生的环境、季节、建筑物、火灾荷载、设备状况、技术条件、人的行为等因素,为消防安全标准、规范、制度的制定、补充和完善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4.4 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制度
(1)消防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条件,应当结合本地区火灾形势和特点,切实重视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完善火灾事故预防的法规体系,为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监管提供支持。
(2)加强消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实施效果的跟踪,以防火工作现实需要为导向,在维护规范、标准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修订周期,注重保持其连续性和实效性。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培育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依法对其资质进行评估和检查,从而保证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质量。
(4)依法督促各部门、行业和单位承担消防安全法定职责,推进构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大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自动消防系统值班操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提高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和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5 结 论
火灾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导致火灾发生各个要素,明确各阶段、范围的防火重点,尽可能掌握火灾发生的规律,责任主体、监管主体依法履行职责,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就可以避免火灾发生,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6)[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8)[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4]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9)[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5]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10)[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6]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11)[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7]李经明.重大火灾隐患整治基本对策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8):123-124.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2
施工现场由于施工作业人员多,可燃物多,电气设备多,动火作业多,员工消防安全意识不高,极易发生火灾事故,为此加强施工现场防火管理,强化对员工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各项防火措施,是减少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危险物品规定》、《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部、省、市消防安全管理法规。
2、必须严格执行公司各项防火管理制度。
3、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现场管理标准化》搭建临时建筑。
4、落实项目现场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组建、培训义务消防队,加强对员工上岗前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5、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落实动火作业“八不、四要、一清理”的防火措施,方准动火。
6、施工现场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必须经公司保卫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准存放,严格控制存放数量,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7、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消防水与施工同步,进入每个施工层。
8、电线、电器设备的架设安装要符合技术规范,并由持有电工证的电工架设和安装,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9、可燃杂物要及时清理,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无阻。
10、施工现场要设立吸烟区,禁止在吸烟区外随处流动吸烟和乱丢烟头。
火灾事故应急措施
1、施工现场万一发生火灾事故,火灾发现人应立即示警和通知项目现场负责人,并立即使用施工现场配备的消防器材扑灭初起之火,项目现场负责人接到报警后,要立即组织项目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并安排人中疏散,转移贵重财物到安全地方,拨119电话报警、接警,同时通知公司领导和安质部。
2、在灭火时要根据燃烧物质、燃烧特点、火场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①施工现场发生火灾,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烧焊作业或遗留火种引燃竹木等固体可燃物而引起的,对于这类火灾,可用冷却灭火方法,将水或泡沫灭火剂或干粉灭火剂(ABC型)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至燃点以下或与空气隔绝,使燃烧中断,达到灭火的效果。
②如遇电器设备火灾,应立即关闭电源,用窒息灭火法,用不导电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ABC型或BC型均可,下同)等,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电器设备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
③如遇油类火灾,同样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直接喷身在燃烧着的物体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扑救。
④如焊渣引燃贵重仪器设备、档案、文档,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器直接喷射在燃烧物上,或用毛毡、衣服、干麻袋等覆盖,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进行扑救。
3、扑救火灾爆炸事故,应遵循如下原则: 从上向下、从外向内,从上风处向下风处。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3
关键词 火灾;调查;目的任务;问题;对策
引言: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火、电、气、车的用量迅速增加,相应的火灾隐患也明显增多,起火因素也日趋复杂,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1 火灾调查工作现状
在阅读文献和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就目前火灾调查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下面从仪器情况、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技术鉴定、责任处理、档案建设等几方面就火灾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1 基本装备缺乏,设备陈旧落后。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基本装备包括摄像、录音、物证采集、分析检测、现场绘图、挖扒、个人防护、交通、文字图象处理、通讯等仪器工具。目前,先进国家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除了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物证的分析和技术鉴定外,还开始用计算机三维图象模拟火灾的发生蔓延经过,从而准确及时地认定火灾原因。而我们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由于缺少装备或者有的仪器装备不会使用,还停留在用锄头、铲子扒火场定结论的层次上。不少火调人员在调查火灾时,只能凭经验、凭主观意愿办事,造成有的痕迹物证无法在火灾勘查现场进行分析,拖延了调查时间,错过了调查最佳时机,或造成火灾事故调查中断,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2 机构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失。
火灾调查工作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而目前,我国火灾事故调查的专门科研机构也很少。火灾事故调查的特殊性,要求现场勘查和现场询问互相印证。现场勘查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要求火调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火灾调查的经验,才能真正适应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火灾事故调查人员不能接受院校的系统业务培训,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提高,因此,培养一名胜任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人员需要的周期较长。
1.3 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不够严谨。
火灾原因认定准确与否,与调查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和工作作风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市、县一级的公安消防机构,其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一些新同志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在本岗位上工作的时间短,也缺乏对火灾勘查实践经验的积累,业务水平提高慢,长期不能独立工作;一些老同志不注意知识更新,凭经验办事,导致了火灾原因认定依据不科学、不充分,定论不准确。在火灾调查工作中遇到一些重、特大或疑难复杂火灾时,部分火调人员往往产生畏难厌战情绪,致使一些火灾调查工作失去了时机,给火灾原因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2 火灾事故调查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2.1 火灾事故调查目的就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依法处理责任者;并总结消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预防对策,减少或避免同类火灾事故重复发生。
2.2 火灾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火灾经过和火灾原因;发现、搜集和保全火灾有关的痕迹和物证;查明火灾事故的性质;查清火灾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总结防火和灭火方面的经验教训。
3 当前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火调人员少。根据调查,全省专职火调人员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虽然目前全省各个基层大队都配有一名防火参谋,但是火调人员都是兼职的,平时还从事着建审、执法、通讯报道等多个消防监督岗位。支队机关虽然配有一名专职火调人员,但事实上从事其它工作的时间比从事火调工作的时间多的多。
3.2 火调从业人员素质低。大多数火调人员。未经过正规院校火调专业学习,没有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只是自己通过书本和实践中学习了一些火调知识,边学习边运用,磕磕绊绊的从事火调工作,加上目前干部交流快,岗位调整频繁,一些未取得岗位资格的监督人员也调整到火调队伍中来,导致目前这只火调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4 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火灾调查工作。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一项重要的任务,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是为消防工作做好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执法为民的一种体现。因此公安消防部队应高度重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分析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加强和改进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新措施。
4.2 健全机构,加强火灾调查队伍建设。公安消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火灾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建立火调部门和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火调器材和设备。目前省级消防总队已成立火调处,负责全省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并成立了火灾鉴定中心,负责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现场提取物证的分析处理工作;市级消防支队也应成立火调科,负责辖区火调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的调查工作;基层消防大队应确定 1 名兼职火调员,负责辖区内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并参加支队组织的全市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4.3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火调人员素质。应建立火调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为火调人员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传授火调知识和技能,使其能熟练掌握各类火灾特点、燃烧规律、现场勘查、火灾痕迹的提取、技术鉴定等,不断提高火调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5 结束语
火灾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认真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相互探讨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集思广益,不仅是查明火灾原因,依法追究事故责任,维护消防法制的必要前提,还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研究火灾发生规律和特点,有效防止火灾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4
1.1 管道泄漏
导致管道泄漏的因素有: (1) 产品质量不合格包括:设计没有达到要求、材料有自身的问题、焊接不合格、连接件的密封起不到作用; (2) 工艺的影响包括:管道损坏、经常受到力的作用、遭受腐蚀等; (3) 外界的影响包括:被硬物碰到、晃动、运输过程中损坏、自然灾害等; (4) 维修保养不当造成影响包括:维修不全面、没有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等。
1.2 管道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平常检修过程中, 由于对管道处理不当让空气进入其中, 就会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检修时过程中有的管道上没有加盲板, 就会使空气与爆炸性气体混合;当混合气体和着火源反应时就会爆炸。
1.3 管道内超压
一般情况下误操作或反应不正常可能导致管道的超压爆炸。要是因为管道出现问题使冷却介质不能得到足量的供给, 生产系统就会产生超温、超压的不良反应, 从而使相关器材因为超压发生事故。而对于一些不断排出物料的管道, 由于其管路的特殊性, 使其运输物料的速度降低, 就会让一部分物料存在设备内排不出来, 从而引发超压爆炸事故。
1.4 管道因堵塞而爆炸
如果管道被塞住, 就会使压力迅速上升, 引发爆炸事故。当外界气温比较低时, 要是管道内有水, 就会因结冰发生“冻堵”。在输送粘性大或易聚集物质的管道中, 其供料处、弯头处易发生堵塞。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缺乏维修保养也会发生堵塞的情况。
1.5 由自燃而引发的事故
管道内存在的易燃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自燃, 从而导致管道燃烧或爆炸。比如硫化亚铁在炼油厂的管道中可以经常见到, 这是铁锈遇到硫化氢后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在设备不使用的时候拆开设备, 其遇到空气就会快速自燃, 从而引发事故。
1.6 引火源的类型
有很多引火源会影响在管道中运送的物料。在开关管道阀门的时候, 由于阀瓣和阀座摩擦, 就会诱发引火源。在压力不合适的时候打开阀门, 就会发生高压挤压低压使温度上升的现象, 这就会形成压缩引火源。常见的外部引火源包含了摩擦、明火、高温、电打火、雷击、静电等许多情况。
1.7 易成火灾蔓延的通道
我们知道设备是由管道连接的, 如果管道着火, 火势就会沿着管路系统蔓延, 对整个生产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若管道内的物料有毒, 则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爆炸在管道中传播的过程中还可能转变为爆轰, 而爆轰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爆炸。
2 如何预防火灾爆炸事故
2.1 遵守规范原则
管道在输送较高火灾等级的危险物或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时, 必须避开和管道无关的物体。多个介质管道共同使用一个管架时其间距必须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如果管架需要布置许多层, 那么热物料管道应该布置在上层, 具有腐蚀性介质管道应布置在下层;要注意不能使蒸汽、热管道和易燃液体及液化石油气体管道安放在一起;而助燃与可燃管道的中间, 最好保证250mm的距离或用不可燃物料管道把它们隔开。
2.2 选材、设计、加工、安装合理
我们选材通常要考虑运输物质的物理性能、所受压力及其温度等多种情况, 最好不使用代材, 严禁使用有质量问题的管材。要使用不燃材料来做可燃液体架空管道的管架。为了不让液体在发生事情后从管道内流出来, 把管道建在地沟内并由不燃材料防护, 同时使其通风良好, 就可以避免可燃气体聚在一起。要根据工艺要求进行高标准的设计, 合理选择管道的直径, 弯头和变径的地方要缓和, 其数量也应该尽量少。管子的内壁要尽量光滑平整, 不可以有不平整的地方, 不能安装不符合要求的管道附件。焊接的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 对焊缝要做严格的检验。要正确的连接管道。管道在穿过建筑物的时候要安装防护构件。不能让管道和管件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敷设在管架上。
2.3 防腐措施有什么
使用耐腐蚀材料要根据所输送物料腐蚀特性。比如, 当硫腐蚀情况不一样时, 就要用5Cr、7Cr、9Cr三种不同类型的钢管;要想不让高温氧化腐蚀的情况出现, 就应该使用5Cr、9Cr钢管或奥氏体不锈钢管。有很多可以防腐的方法, 像涂防腐层、化学反应防腐、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等。其中涂防腐层的方法最为常用。要经常检查并掌握管道的腐蚀情况, 对地下部分更要加强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防止造成事故。
2.4 为什么要消除管道残余应力
要使管道不发生晃动, 安放减震器以及提高设计的要求是很好的方法。为了使弱热应力不产生影响, 可以使用减弱热应力热补偿和加大管系的稳定性等方法, 比如, 使用配套的热补偿器;在管道上方安装固定装置:调整管道的铺设方向等措施。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2.5 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
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调控运输物料的各项指标。在生产的关键地方, 比如, 加热炉的进口处、反应塔的塔底、反应器的底部等地方要严加注意。我们要保证冷却介质要有足够的供给量, 不能有断送的情况,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动控制或双路电、水源, 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要经常检查管道内是否有杂物, 如有, 则需清理, 在清理的过程中不允许使用铁质材料, 因为铁质材料和管道摩擦产生火星会引发其内部气体爆炸。冬天气温较低的时候, 要预防冰冻情况的发生, 尤其是在容易积水的地方, 要是管道内有水而短时间又不用则可以先排出去。对管道加强维修管理可以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2.6 如何加强防火安全管理的工作
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对正在运行中的管道要适时的检查。检查时要仔细认真, 如果发现任何损坏迹象就要立即修理。在修理完成后, 要注意对管道内的气体进行置换, 经过检查认为各部件都符合要求时才能够启动系统。将高温管道和危险物料管道敷设一起是十分危险的。而在需要散热的输送管道上放一些无关的杂物, 也会引起火灾。对一些细节性的做法一定要严加注意, 防患于未然。
2.7 防静电有哪些方法
当管道在输送粉粒状物料的时候应该使用导电性好的材料来制造的, 而且在其周围安放能消除静电的设备。在一个工厂里其可燃气体管道应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有导线和地表连接在一起。静电接地系统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6Ω。管道在进出装置区 (含生产车间厂房) 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 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交叉且净距小于100mm时, 应加跨接线。
2.8 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应该如何设置
如果管道有发生超压爆炸的可能就可以安装安全阀来预防。如果在管道内有传播火灾的可能就可以采用在关键地方设置水封、砂封、阻火器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在管道的连接处有发生倒流的可能就应该安装止回阀和切断阀来处理。在火灾极易发生的地方可以安装预警、报警装置, 当火灾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消灭, 把火灾的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在化工生产的部件中管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各种设备通过它的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化工管道的分布错综复杂, 管道的连接点有很多, 而经过管道运输的多为容易燃烧、容易爆炸的危险物, 如果管道损坏发生爆炸, 火势就会沿着管道系统扩散, 使事故急剧恶化。化工管道在最初的设计原则是预防为主, 其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石油化工管道中往往存在着爆炸的危险, 文章主要介绍爆炸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爆炸事故,预防措施,化工管道,火灾
参考文献
[1]王怀义.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井下火灾事故预防 篇5
1、杜绝可燃物质在井下长期堆放;
2、检修机电设备留下的废弃物必需收出地面;
3、及时密闭废巷和采空区,采面回采结束后45天之内必须进行永久性封闭,密闭用不燃性材料构筑,厚度符合规定,质量要求严密不漏风;
4、合理调配风量,减少漏风、微风,加强对井下可疑地点的检查;
5、采面浮煤必需清理干净,掘进工作面空帮处严禁用浮煤填充,防止煤层自燃发火;
6、必须使用阻燃电缆和阻燃风筒;
7、回采工作面在回风侧安设CO监测探头,24小时监测采空区的自燃发火预兆;
8、制定避灾路线,以备发生火灾时,安全撤出人员;
9、发火煤层回采时要预先在适当地点构筑防火墙。
井下火灾事故处理
1、井下发生火灾事故,发现人应视情况进行处理:
(1)、火灾面积不大时,采用直接灭火的方式将火扑灭; 具体地说可用灭火器、水浇灭火,用衣服将火盖住使其缺氧也可将火扑灭。
(2)、火灾面积大,采用直接灭火的方式已不能将火扑灭,应立即将受灾害波及区域的人员按避灾路线撤离到安全地点,并向矿值班室汇报。
2、值班人员接到汇报后,立即通知矿长、工程师。矿长、工程师接到汇报后,要立即按重特大安全事故急救预案程序组织指挥抢救,并通知矿山救护队救援。
3、了解清楚事故情况后应立即向煤炭局、安检局汇报
4、发火地点在主要进风巷道时,应考虑采取反风措施,是否反风由矿长确定。
四 井下火灾事故时撤人路线
(1)避灾路线: 工作面→运输大巷→井底车场→地面
电气设备的火灾发生原因及预防 篇6
摘要:近几年,电气线路设备故障或违章使用引起的火灾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电器设备火灾原因及预防
0引言
近几年,电气线路设备故障或违章使用引起的火灾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电气火灾突发性强、隐蔽性强,特别是某些电气工程因非正规安装,布线方式混乱,容易引发电气故障,也容易引起火灾。非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在发生和蔓延过程中,电气设施处于火焰高温作用,破坏电气绝缘,带电线路相继发生短路等诱发电气故障。本文就电气设备的火灾原因及预防措施做如下论述。
1电气设备火灾发生的原因
1.1电气火灾的火源
1.1.1电火花与电弧主要在气体或液体绝缘材料中产生,损坏绝缘后,在缝隙或裂纹间会发生电弧,使两导体间被击穿而产生电弧的电压为30kV/cm。
1.1.2电弧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如2~20A的电弧电流就可以产生2000~4000oC的局部高温,0.5A的电弧电流就足以引发火灾。
1.1.3电火花可看成是不稳定的、持续时间很短的电弧,其温度也很高,由电火花、电弧产生的二次火源有着更大的危险性。
1.2电气设备和线路在运行时总会发热,原因有以下几种:
1.2.1电流在导体的电阻上产生热量;
1.2.2铁心损耗产生的热量;
1.2.3绝缘介质损耗产生的热量。
在正常情况下,发热与散热能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下达成平衡,这个温度不超过电气设备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不会有危险高温出现,只有当正常运行遭到破坏,使发热剧增而散热不及,这时才可能出现温度的急剧升高,以至出现危险的高温,这种危险的高温在条件恰当的时候就会引发火灾。
大家知道,各种电气设备中的绝缘物质,大部分都是不同程度的易燃品制成的。如油开关、变压器中的绝缘油,各种绝缘物体和电缆绝缘部分的纸、橡皮、油漆、绝缘外皮以及各种配电盘构架外壳的木料、塑料等也都是可燃的。这些易燃的物质都有着一定的额定温度要求,如果当电气设备运行中温度超过其极限时,就有发生火灾的可能,而温度的超高往往又都是由于各种电气事故引起的。比如以低压线路来说吧,它们广泛分布在各用电单位中,是传送电能的主要设备,在运行中时常由于线路检修恢复供电时接错线或对线路检查监视不够引起短路,过负荷运行,保险丝过大造成发热或运行维护不当,致使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损坏或绝缘老化等,而产生电火花或引起电弧造成过热发生火灾。电动机在运行中由于忽视安全,不遵守操作规程和对设备维修保养不够,致使电刷发生火花,接触电阻过大,轴承过热或严重过负荷,造成匝间、相间发生短路或接地,断相运行,开启式电动机吸入县纤维,粉尘过多,堵塞风道,接线端子接触不良,电阻过大产生高温等均可造成火灾。变压器绝缘油油质不良,漏渗油严重,套管破裂进水,长期过负荷绕组发热,层间匝间相间短路等原因,也是发生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2電气设备火灾的预防
电气设备发生火灾的原因较多,要防止各种电气设备火灾事故的发生,关键是杜绝各种电气设备事故,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根据实践经验防止电气设备火灾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是:
2.1在电气设备安装中,严格执行各种规程中有关防火的要求和规定,正确选择各种电气设备的规格型式和容量;
2.2各种电光源、灯具、控制开关安装中做好防热、防爆和防漏电措施;
2.3各种电气接点一定要保证接触良好,正确选用各种过戴保护措施(如熔断器等)。
3结语
3.1在电气设备运行中要保证绝缘良好,严格执行各种操作制度,合理控制各种运行参数,加强维护保养,做好通风措施:各种充油设备做到油量适宜,杜绝漏渗油等。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7
关键词:海上油气生产,火灾事故,事件树,预防对策
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全球陆地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海上油气发现普遍规模较大,产量增长尤为明显。据国际咨询机构道格拉斯资讯公司统计,2009年海上油气产量约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到2015年占比可达40%。然而,由于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特殊性,火灾危险及事故也相应增加,给海洋石油安全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定性、定量分析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的后果,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运用事件树分析海上油气设施的火灾事故与哪些因素有关,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检查表,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提供有效措施。
1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事件树分析
1.1 事件树分析程序
1)查阅了解火灾危险性、事故案例等资料,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分析方法,分析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
2)确定可能导致事故(事件)的初始事件;
3)编制事件树:按照事件树的编制原则,考虑由初始事件导致的中间事件的成功或者失败,编制事件树;
4)对事件树进行简化;
5)对事件树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结果。事件树分析的计算是计算各个分子发生的概率。确定每个因素的概率,若知道各个因素的可靠度,可计算系统的可靠度。
若系统有A、B、C三个因素,其成功概率为:P(A)P(B)P(C),则
系统成功概率:P(S)=P(A)P(B)P(C)
系统失败概率:F(S)=1-P(S);
其中,初始事件的确定是事件树分析的重要一环,初始事件应当是系统故障、设备故障、人为失误或工艺异常,这主要取决于安全系统或操作人员对初始事件的反应。
1.2 事件树的绘制
由世界海洋石油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得出,海上生产设施火灾一般是由于油气设施中的可燃气体或液体存在泄漏,遇火引发火灾最终造成的事故,对造成火灾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绘制事件树。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中存在油、气等大量可燃物质,火灾事故主要过程为:可燃物泄漏、点火源、着火、报警、灭火、人员脱离。这里假设中间事件点火源(A)的发生的概率为0.2,着火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0.5,报警(C)失败的概率为0.15,因为报警事件的成功与失败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灭火和人员脱离事件成功的概率不同,若假设报警成功灭火事件(D1)失败的概率为0.1,人员脱离(E1)失败的概率为0.2,若假设报警环节失败灭火事件(D2)失败的概率为0.4,人员脱离(E2)失败的概率为0.3。中间事件均分为成功与失败两个情况,根据各个中间事件的成功和失败概率来确定初始事件最后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
1.2.1 分析中间环节
1)确定初始事件为“可燃物泄漏”。
2)对“可燃物泄漏”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即“火源”环节事件,若无“火源”存在,即状态为成功(1)时,根据以上分析,此时事故不发生的概率为P1=1-F(A)=0.8;若有“火源”存在,即状态为失败(0)时,可燃物泄漏是否导致事故的发生需要继续进行分析。
3)“着火”环节事件。当“可燃物泄漏”、“火源”两个因素都存在时,进一步分析可能导致两种情况:着火和不着火。若“不着火”,这里设状态为成功(1),根据以上分析,此时事故不发生的概率为:P2=0.2×0.5=0.1;若“着火”,即状态为“失败(0)”,此时系统状态不能确定,接着分析着火对报警因素的影响。
4)“报警”环节事件。显然,当“着火”事件发生后不论报警成功或失败,均需要进行灭火和组织人员逃生,但两种情况下灭火和组织人员逃生的成功概率有所不同,如果报警成功,那么对发生的火灾进行灭火和组织人员逃生成功的概率较大,反之,较小。这里设“报警”的两种状态为成功(1)和失败(0)。
5)“灭火”环节事件。当上一环节“报警”状态为成功时,灭火成功的概率为:P3=0.2×0.5×0.85×0.9=0.076 5,若灭火失败,还要考虑人员逃生的概率,需要进一步分析;当上一环节“报警”状态为失败时,根据以上分析,灭火成功的概率:P6=0.2×0.5×0.15×0.6=0.09,若灭火失败,还要考虑人员逃生的概率,需要进一步分析。
6)“人员脱离”因素。当“报警”成功、“灭火”失败时,人员脱离成功的概率为:P4=0.2×0.5×0.85×0.1×0.8=0.006 8,人员脱离失败的概率为:P5=0.2×0.5×0.85×0.1×0.2=0.001 7;当“报警”失败、“灭火”失败时,人员脱离成功的概率P7=0.2×0.5×0.15×0.4×0.7=0.004 2,人员脱离失败的概率为:P8=0.2×0.5×0.15×0.4×0.3=0.001 8。
1.2.2 绘制事件树
根据以上分析,绘制“可燃物泄漏”为初始事件的事故树。
1.2.3 定量分析
失败概率:
部分成功概率:
成功概率:
通过对事件树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确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分析人员对影响事故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措施。
2 预防事故的对策及安全检查表
2.1 事件树定量分析结论
1)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如果没有火源,燃气泄漏时80%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2)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发生火灾时,报警系统的成功与否对灭火和人员逃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该环节非常重要,一定要定期对海上油气生产现场的报警系统进行检查,确保报警系统的完好性、有效性。
3)对于海上油气生产而言,除了可燃物泄漏为初始事件的事件树中包含的各因素之外,安全管理也是重要的因素,并且是杜绝火灾安全隐患的前提。
2.2 预防事故对策措施
2.2.1 安全对策措施基本要求
1)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2)加强安全防护装置的有效性,正确佩戴劳保用品,预防防护失效导致的危害;
3)能有效预防重大事故,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2.2.2 加强油气设施现场作业安全管理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以人为本,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对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定期考核,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2)加强监督,严把执法关。
3)采用先进管理模式。
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等。
4)严格控制火源。
在海上油气生产区域,禁止吸烟,禁止携带手机等;动火作业要按照热工作业要求办理相应热工作业许可证,并配备安全监护人员和灭火器具;在醒目位置设置“严禁烟火”等警示标示等措施。
5)限制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
按照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对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进行严格限制,当存在不符合作业条件或者作业环境时,禁止进行相关作业。
6)对于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及油罐,应积极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工艺技术的改进,使海上油气生产设施达到本质安全化;
7)加强工艺管理,严格控制指标;
8)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操作水平培训;
9)定期进行检查检验;
10)制定各种事故处理预案、全厂撤离预案等,并定期开展演练;
11)经常进行各种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12)为确保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安全,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2.2.3 编制预防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安全检查表
预防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安全检查见表1。
3 结论
通过对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事故的统计,分析了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的事故原因,并根据事件树编制理论及相关原理,找出了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主要火灾致因因素,编制事件树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后,制定了海上油气生产设施预防火灾事故的对策措施,通过安全检查表加强安全监督管理,进而从人、设备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预防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对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危险源的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张乃禄,刘灿.安全评价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隋鹏程,陈宝智.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20-27.
[3]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5-17.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8
一般根据动力不同, 机动车主要分为燃油车、燃气车和电车三大类。广大市民通常所使用的机动车一般为燃油车, 而燃油车根据燃料不同又分为汽油车、柴油车和混合油车三类。虽然机动车种类多, 结构也很复杂, 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发动机部分、电气部分、车身部分和底盘部分所组成。
一、机动车火灾分析
从目前火灾统计来看, 发生火灾比率最多的车型是小型轿车, 其次是面包车、吉普车。机动车由于本身构成复杂, 附件又多为易燃品, 如橡胶轮胎、汽油、织物座椅、各种装饰及随车可燃货物等, 这些物品分布均匀, 一旦起火燃烧迅速且不易扑救, 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机动车火因分析
机动车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 发生火灾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行驶状态突然起火;另一种情况是静止状态起火。在这里我们把机动车火灾起火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电气故障。
1. 内部电气短路是引起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现象是电源线相接或相碰撞, 电流突然增大发热, 将绝缘层引燃起火。造成车辆内部短路的原因: (1) 选用的绝缘电线电缆不符合车辆自身的具体环境和特定要求, 在使用时因震动、腐蚀或局部高温失去绝缘能力引起短路; (2) 因强度不够和配线不合理, 导线在长时间的磨擦或机械力作用下断落相接触、碰撞; (3) 不按规定乱拉乱接电源线造成短路; (4) 误接线路或人为短路。
2. 内部设施过热或高温引起火灾。
机动车电气线路接点连接不实, 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烧着熔化, 引燃导线或周围的可燃物。例如:蓄电池接线柱因杂物、油污或腐蚀使得接点松动或发热, 引燃导线或绝缘层发生火灾;电机逆流切换器拉开触点的弹簧折断、脱落, 失去弹性造成逆流触点自然闭合, 或者触点接触不良而造成触点烧死粘接以及其它机械故障使触点闭合, 其逆流切换器功能便不起作用。当机动车高速行驶时, 这种危害表现不出来, 一旦机动车低速行驶时或停止时, 蓄电池便向发电机充电, 由于发电机通过皮带轮与沉重的发动机连在一起无法转动, 发电机电枢直流电阻很小, 反向电流很快使发电机线圈产生高温烧坏绝缘层而引起火灾。
(二) 油路系统故障。
机动车都是以汽油和柴油作燃料, 使其在汽缸内着火燃烧, 产生高压, 推动活塞做功。油路系统故障引起火灾主要有以下三种:
1. 输油管路松动或破损漏油引起火灾。
供油系统主要有油箱、油管、油泵和化油器等组成。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腐蚀、碰撞、震动、老化等原因出现管路接头松动, 油路破损开裂或开关关闭不严等现象, 使燃油泄露,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 遇到明火或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电弧火花发生燃烧或爆炸。若此时泄漏不止, 势必造成火灾事故。
2. 机动车的汽化器回火引起火灾。
所谓汽化器回火是指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着的混合气从汽化器喷出时引起勾油用的汽油起火的现象。车辆内油路出现故障时, 采用直接向汽化器供油的方法称为勾油。勾油是一种由上而下靠自流供油的方式, 其流量不能控制, 极易引起汽化器回火导致车辆起火。车辆在行驶或起动时, 均能引起汽化器回火导致车辆起火。汽化器回火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比例调节不当;此外, 其它因素如汽缸内点火过早或点火顺序错乱造成车辆加速不灵, 此时, 若急剧加油也会产生汽化器回火。
(三) 撞车或翻车。
机动车撞车或翻车所引起的机械变形可能导致车辆油路系统破损及电路短路而引起火灾。其具体原因是:一是一旦撞车, 易使车体油箱、油泵、油管破裂, 造成喷油, 遇发动机高温或电火花即可起火;二是高速行驶的车辆撞车时, 由于冲击力比较大, 从而导致供油系统直接发生碰撞损坏, 造成爆炸起火, 往往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三是车辆撞击后, 其外壳发生变形极易使车辆本身的电气线路绝缘破损, 从而导致车辆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火灾;四是撞翻、挂翻的车辆极易使油箱、油罐内油液流散, 遇明火起火;五是运载化学物品等不稳定物质因撞击起火;六是因受撞击, 车内易燃物遇发动机高温或接触高温的排气管而起火。
(四) 机械磨擦。
1. 由机动车轮胎引起火灾。
根据机动车轮胎构成材料的理化性质和以往火灾事故分析, 轮胎起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轮胎在超标准负荷情况下长时间运行, 内部积热引起自燃起火;另外, 由于刹车“咬死”, 刹车片不灵, 高速运转后磨擦产生高温, 传递给轮胎, 也易引起轮胎受热自燃。
2. 由发动机润滑系统引起火灾。
车辆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缺油, 机件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 磨擦产生高温, 当触及可燃物时引起火灾。发动机内轴承、活塞、气缸壁、齿轮箱因磨损或制造上的缺陷, 也会导致过度的磨擦生热。
三、预防措施
机动车火灾的预防, 应从设计制造和使用管理两方面着手。首先把火灾危险因素解决在车辆出厂之前, 做到先天无隐患。其次, 当车辆使用时则应靠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消除隐患, 保证车辆安全。
(一) 改进车体设计, 增强车体防火性能。
改进车体设计, 全面考虑防火安全, 增强油、电系统安全性, 降低火灾危险性, 是防止机动车火灾的根本措施之一。
1. 在制造车辆时, 车内用品应用新型耐火材质制作, 对车上的座椅及内部装饰物品进行阻燃处理, 增强其防火性能。
2. 车用电气系统应提高其耐高温、抗老化性能, 增强绝缘性;在油箱、输油管、发动机等汽油易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部位的电气线路应考虑防爆问题;电线选用阻燃电线, 易产生电火花的接头要进行防爆处理, 从整体减少车辆自身的火源。
3. 油路系统应选用耐腐蚀、高强度的材质, 尽量减少漏油事故;油箱设置防撞击, 加强防漏措施。
4. 大型客车增设应急出口;车门还应增设手动开柄, 防止油漏、电路被烧断后, 车门打不开。
5. 根据各种车辆的特点设计制造合适的车载灭火器, 在车辆设计过程中, 预留便于司机和乘客取用并存放灭火器的空间。也可以考虑在车辆的适当部位或火灾多发部位设置自动喷射的灭火器。
6. 加快机动车防碰撞等安全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防止机动车因碰撞造成线路、油路损坏, 引起火灾。
(二) 健全法规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
健全车辆消防管理法规和制度, 把机动车使用中的防火安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是防止机动车火灾的重要手段, 日常的防火安全管理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 不要轻易私自改装机动车。
如果一定要改装, 应让专业技术人员做专业改装, 如电路改装或加设备时, 电源线一定要包好, 防止漏电。
2. 违章操作不可取。
由于现在的私家车大多是新司机, 大都又不懂机械常识, 车辆违章操作火灾有所抬头, 特别是外地司机和临时聘用的司机只顾多拉快跑、多赚钱, 对车辆的小毛病不及时维修, 甚至违章操作。行车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 应尽量靠边停车, 等待专业救援, 切忌自己动手操作。
3. 灭火器具不可少。
很多人的车上没有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或配备了也不定期更换, 而大多数人更没有使用过灭火器, 这些都为火灾乘虚而入留下了机会。每位司机都应熟悉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以免发生意外时束手无策。
4. 一旦起火不要慌。
不少机动车火灾是可以在初期扑灭的, 但往往因当事人心理紧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火灾发生后, 千万不要恐慌, 不要下车就跑, 保持冷静, 马上停车熄火并切断电源, 关闭油箱开关, 立即离开车辆。在第一时间找出起火点, 用灭火器将其扑灭。如果火势得不到控制再根据情况撤退或隐蔽, 并及时报警, 切忌惊慌失措。
摘要: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机动车发生火灾的原因,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同时介绍了火灾事后处理工作如何开展。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9
关键词:硝化过程,火灾爆炸,危险性,事故预防,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作为人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和生活用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交易和废弃处置等各环节企业数量巨大,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我国近年来频繁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012年2月28日9时20分左右,位于石家庄市赵县生物产业园的河北克尔化工有限公司一号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7人遇难46人受伤。该公司是专业生产农药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硫酸铵、硝酸胍(CH6N4O3)、硝基胍等。
1 硝酸胍的危险性
1.1 硝酸胍的基本特性
硝酸胍为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是一种有机强碱,有氧化性,具有中等毒性,熔点214 ℃。其能溶于甲醇、乙醇和水,不溶于丙酮、苯、乙醚,pH值呈中性,高温下分解且爆炸[1]。本品主要用作炸药,其衍生物硝酸盐、苦味酸盐、氯酸盐及过氧酸盐等,可用作炸药的混合组分,用于矿山爆破、炸药和火箭推进剂。在医药工业中用作生产磺胺脒、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的原料。也可用于制取油漆工业用的碳酸胍及其他胍盐,以及照相材料和消毒剂等。还可用作分析试剂,以检验络合酸中的胍盐。
1.2 生产原理
硝酸胍是以双氰胺和破碎的硝酸铵按1:2配比混合投料,进入缩合釜在180~205 ℃下进行缩合反应,熔融物经结晶、切片,制得本品[2]。该法工艺简单,能耗低,可靠性强。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式为:
(NH2CH)2+NH4NO3=NH2C(NH)NHC(NH)NH2·HNO3-Q
NH2C(NH)NHC(NH)NH2·HNO3+NH4NO3
=2NHC(NH2)2·HNO3+Q
总反应式为:
NH2CNHNHCN+2NH4NO3=2NH2CNHNH2·HNO3
1.3 工艺流程
1.3.1 工艺流程简述
将双氰胺和硝酸铵按 1:2比例称量,并粉碎,混匀。熔融罐温度升至120~130 ℃之间,开始投料。175 ℃以前,将所有物料加完。温度升至190 ℃以后,将温度控制在193~205 ℃之间,并保温反应40 min。精制罐内加入800 L水或1000 L母液,加3~4 kg活性炭。熔融反应结束,立即往精制罐内放料并开搅拌,再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pH值为9.5左右,并于60~70 ℃脱色30 min。将装好滤袋的过滤器打开,并开其夹层热水阀门保温,精制罐内物料全部压到过滤器,滤液全部压到结晶罐,然后开降温水降温,开搅拌3~5 min,停搅拌15~20 min,温度降至25~30 ℃,放料离心15 min以上。将离心粉碎好的湿料吸入双锥,保持真空0.07 MPa以上,转动双锥30~40 min,再开热水阀门加热干燥3~4 h,锥内温度保持在60~70 ℃。干燥后冷却至室温准确称量包装。
1.3.2 工艺流程简图
1.4 安全措施
硝酸胍为化学物质,助燃,具刺激性,该品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过量吸入可致死。高温下释放出氮氧化物气体,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强氧化剂。受热、接触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加热至150 ℃时分解并爆炸。与硝基化合物和氯酸盐组成的混合物对震动和摩擦敏感并可能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安全措施包括:
第一、要严格控制原料配比,双氰胺配比偏低则影响硝酸胍的含量,偏高则水不溶物含量迅速攀升;第二、实际生产中,两个反应式往往同时进行,要严格控制反应进程:当整个反应进程过于激烈 或反应局部温度偏高时,即发生双氰胺的分解反应,并可能引发其它副反应,从而造成产品收率偏低;第三、生产过程中反应温度宜控制在 199~203 ℃为最佳,且反应时间要适当;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粗胍中水不溶物含量增加;第四、粗胍精制过程中pH值的调整,国内普遍为8.0~8.5,而依据许多厂的原料情况,pH值一般以9~11为宜,若太低,精胍中水不溶物含量将升高;第五、精制过程中加入无机碱,可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大大提高精制收率,减少硝酸胍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2 硝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性
有机化合物中引入硝基,取代其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硝化反应,其工艺过程称硝化过程。硝化过程是染料、炸药、农药及某些药物生产的重要反应过程,是有机化学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化学反应,应用十分普遍[3]。
首先,硝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硝化反应的速度越快,放出的热量越多,越极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其次,被硝化的物质大多为易燃物质,有的兼具毒性,如苯、甲苯、脱脂棉等,使用或储存不当时,易造成火灾;再次,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与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即能引起燃烧。硝化反应的腐蚀性很强,会导致设备的强烈腐蚀。混酸在制备时,若温度过高或落入少量水,会促使硝酸的大量分解,引起突沸冲料或爆炸;最后,硝化产品大都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尤其是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受热、摩擦、撞击或接触点火源,极易爆炸或着火。
3 硝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
一是制备混酸时,应严格控制温度和酸的配比,并保证充分的搅拌和冷却条件,严防因温度猛升而造成的冲料或爆炸。不能把未经稀释的浓硫酸与硝酸混合。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注入酸中。
二是必须严格防止混酸与纸、棉、布、稻草等有机物接触,避免因强烈氧化而发生燃烧爆炸。
三是应仔细配制反应混合物并除去其中易氧化的组分,不得有油类、酐类、甘油、醇类等有机物杂质,含水也不能过高;否则,此类杂质与酸作用易引发爆炸事故。
四是硝化过程应严格控制加料速度,控制硝化反应温度。硝化反应器应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装置,不得中途停水断电及搅拌系统发生故障。硝化器应安装严格的温度自动调节、报警及自动连锁装置,当超温或搅拌故障时,能自动报警并停止加料。硝化器应设有泄爆管和紧急排放系统,一旦温度失控,紧急排放到安全地点。
五是处理硝化产物时,应格外小心,避免摩擦、撞击、高温、日晒,不能接触明火、酸、碱等。管道堵塞时,应用蒸气加温疏通,不得用金属棒敲打或明火加热。
六是要注意设备和管道的防腐,确保严密不漏。
4 泄漏应急处理
4.1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2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4.3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4]。
5 结 语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令)已经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但是,目前国家仅靠安监、环保等部门来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环节多,相关部门只有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才能依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时化工生产的保障,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生产的优势,必须实现安全生产,确保生产长期连续、安全的运行。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行,影响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关键,化工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试生产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否则便不能进入实际生产。
总之,针对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的处置,我们必须坚持“尽早发现、初期控制、快速疏散、及时抢救、消除毒源、全面洗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有效地完成应急救援任务[5]。与此同时,教育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能上岗作业。真正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强化管理,提高安全防事故的意识,真正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曹永友.常用危险化学品急速查手册[S].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61-62.
[2]徐寿昌.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2.
[3]韩世奇,韩燕晖.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与应急救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21-22.
[4]梁坤,汤一文,陈明红,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1.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10
关键词:重特大火灾事故,统计分析,预防,控制,对策
0引言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涌现出大量化工、涂料、家用电器等各类生产企业以及现代化公共娱乐场所,他们不同程度地加速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和经营业主大多火灾预防意识淡薄和控制能力较差,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极大的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1993年8月5日,深圳市安贸危险品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化学危险品公司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1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1];2008年9月21日,深圳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造成44人死亡、87人受伤,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等。
由此可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特大火灾事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1991年至2010年广东省境内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或以上的重特大火灾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整理重特大火灾事故基本因素之间的联系,并为广东省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1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基本概况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重特大火灾作如下界定:特大火灾是指一次火灾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一次火灾中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广东省重特大火灾总体概况如图1和图2所示。1991-2010年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数量均在5起以内,波动变化不大,部分年份没有重特大事故发生,但数量总体上未呈现有效控制的趋势。从伤亡人数来看,自1995年后略有下降,说明重特大火灾事故规模控制有所成效,但从近几年趋势看,效果并不明显,有部分年份出现反复。从全省GDP与火灾事故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二者的高峰期不吻合,但总发展趋势仍然是经济发展带来火灾事故数量的提升,说明经济发展,依然给重特大火灾的防治带来阻力。
虽然广东省重特大火灾每年发生起数较少,占火灾总起数比重不足千分之一,但每起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如图3所示,重特大火灾事故伤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的比重较大,有时能达到约三分之一。可见,预防重特大火灾发生、控制火灾规模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2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火灾事故一直都在安全事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严重性、复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5],事故波及范围广、发展迅速,事故后果严重,往往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火灾事故取决于人、物、管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1直接原因分析
火灾事故根据事故直接原因可分为:电气起火、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自燃等;根据广东省的具体情况,本文把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细分为以下5类:①电器起火;②电线短路;③化学品自燃;④易燃气体起火;⑤引燃可燃物。1991年至2010年我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直接原因统计见表1。
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由电线短路、引燃可燃物直接引起的事故比例较大,均超过20%;电器起火、化学品自燃、易燃气体起火等直接原因引起的事故则相对较少。
电气起火(包括电器起火和电线短路)和引燃可燃物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重要诱因,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也是重大以下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这两类火灾多发于家庭作坊式企业、私营企业、公共娱乐场所、宾馆等火灾隐患突出的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原因是家庭作坊(非法“三合一”)企业、私营企业消防安全意识差,可燃物品堆放混乱,员工素质低,生产场所简陋,用电生产工具破旧,导致火灾隐患多,初期火灾难以控制;公共娱乐场所、宾馆等人员密集,自救能力差,安全通道狭窄,出口标识不清晰,可燃物数量多,发生火灾后往往无法疏散人群,可燃物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且初期火灾难以控制。
化学品自燃引发的事故多发生于化学品储藏仓库以及生产场所,主要原因是化学品不按规定存放,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混存,仓库通风不良,管理不到位等。易燃气体起火引发的事故多发生于生产场所,主要原因是:加工生产工艺落后,易燃气体容易泄漏;设备操作不规范,胡乱使用挥发性清洁剂等。
2.2空间分布分析
火灾事故的空间分布是指火灾事故在各个地理位置、行政区域、场所的分布情况。本文研究的火灾事故空间分布根据场所类型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场所,其内部结构、存放物质、人员活动情况等众多客观因素差异较大,因而其发生火灾事故的频率和后果有较显著的区别。根据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整理得到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空间分布如表2所示。
生产场所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常发场所。这些生产场所大多为私营和个体所有,往往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和安全教育,其生产设备和消防设施老化或缺乏,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无视安全操作规程等。这类场所疏散通道狭窄,建筑物老化易坍塌且布局不合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若控制不力,往往极容易酿成重特大事故。
对于普通仓库和废品仓库,这类仓库往往管理措施不力,存放物品多,堆放混乱且密度大,发生事故时蔓延速度快、消防力量难以进入火场,导致火灾扑救困难,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危化品仓库虽然重特大火灾事故少,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7]。其主要是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消防设施不到位,部分易燃气体挥发、仓库密闭/通风不良、防静电措施不到位等。
大型公共娱乐场所位于繁华地区和路段,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围观人员多,涉及面广,对社会和百姓心理产生较大影响[8]。从事故资料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东省乃至我国公共场所火灾发生的频率、规模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递增趋势。这类场所的主要特征是人员密集、建筑装饰复杂、可燃物多、电器多、用电量大[9]。事故隐患多,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淡薄也是火灾多发的原因。
2.3时间分布分析
时间是影响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不同时段重特大火灾事故的研究,能针对性的达到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工作的效果。
2.3.1 24小时分布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由于天气情况和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人体生物钟作用会导致管理人员和员工注意力和精力发生改变;再加上不同时段人员出行密集度不同,从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率和伤亡情况也不一致。如图4所示,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24小时分布中,事故多发在午后至傍晚和凌晨到天亮之前两个时段,其中午后至傍晚为重特大事故高发期。
影响火灾事故24小时分布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午后员工容易出现疲惫、困乏、迟钝等生理反应,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度加大,此时事故隐患加大,重特大火灾事故率上升。凌晨至天亮,此时人员精神疲惫,产生睡意,意识模糊,自控能力下降等,公共场所人们警惕性下降,这时段事故伤亡自然就严重。
2.3.2 月分布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湿度、降水等气象条件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再加上一年中不少月份有特殊节日影响。不同月份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图5所示,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较为集中于12月-次年2月、5-7月、9-10月这8个月份,其中5月达到全年高峰;死亡人数主要集中于5-6月及9-12月,受伤人数主要集中于1月、5月、8月、9月这四个月份。
可见,夏季和冬季以及季节转换期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高发期,就要特别注意加强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3.1重特大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影响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原因类型众多,究其根本主要是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原因。
3.1.1 管理预防措施
(1)提高领导的重视度和管理者素质
要提高消防管理能力,提高领导的重视度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重视程度能带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工作就好开展。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不但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安全检查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检查,对容易发生火灾的生产场所、仓库和公共场所要增加检查次数。检查要由重至轻,关键设备或危化品场所重点检查。同时,在夏季和冬季以及每一天的午后、凌晨这些极易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时段内重点检查并提高检查的效率。
(3)提高检查和处罚力度
各级管理者应对有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规范随意堆放物品等违章行为的企业员工进行适当的处罚;安监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场所消防设施配置不合规范、非法燃放烟火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应提高突击检查频率,加强值班的检查制度[10],杜绝侥幸心理。
(4)加强火灾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普及活动
大量事实表明,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公民防火意识欠缺和自救能力薄弱所致。因此,各单位要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群众中积极开展活动来普及消防知识,如知识竞赛,宣传晚会等。
3.1.2 技术预防措施
(1)加快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进程
生产场所火灾预防的最高层次是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化。目前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某个部位、某个单元或某个操作环节的防火来研究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受其局限性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所以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企业的安全问题,必须提出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即向企业装置、工艺的本质安全化迈进。
(2)改进监控设备的性能
具备优良性能的监控设备能及时预报风险的存在,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监控设备稳定性高、敏感性能好,精度高。经久耐用,参数稍有偏离就能及时发现并准确进行预测、反馈和报警。同时,应加快把安全监控设备与生产设备形成联动,能更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3)加快生产技术的改良
生产技术改进措施包括控制生产线上易燃、易爆物质的数量;加强设备的密闭性;设备中要有良好的通风排气措施;应用惰性介质保护;控制工艺参数;妥善处理三废[11]等。
3.1.3 法规制度预防措施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各级部门人员应落实自己管辖范围的安全生产,联动配合,能有效的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对待工作,能保障安全法规的正确实行。
(2)完善隐患排查制度
目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隐患的排查往往是发现什么处理什么,但是相同领域的生产企业所存在的隐患较为相似,隐患排查中发现的某一类隐患可能普遍存在于相同领域的其他企业。因此,在对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时,应该准确记录并整理隐患资料,整理后统一汇总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然后根据隐患汇总资料再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隐患排查工作,以避免普查中的疏漏。
(3)推进群众监督和举报制度
鼓励并敦促企业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及时向当地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举报隐患和为安全生产隐患防治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设立火灾隐患举报奖励制度[12],以促进隐患举报安全文化的发展。
3.2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控制对策
(1)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是指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相关应急人员与群众,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按照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应急演练对降低火灾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势蔓延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区域内具有有效的应急响应体制将会将事故损失减少到不采取应急措施情况下的6%,能大大减轻事故后果的严重性[13]。同时,演练完成以后还要应用评估方法如快速评估方法[14],会议评估法对预案和演练成效进行评估。应急演练中绩效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发生突发火灾事件后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效果的瓶颈问题,应该及时落实应对措施,或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和再次演练。
(2)加强初期火灾处理能力
火灾是动态的,火灾破坏建筑物的强度也是动态的[15]。根据经验,火灾初期的7min内是控制火灾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提高对火灾初期处理能力,加强对各类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防火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应该成立企业内部的兼职消防队应对初期火灾。同时需要提高对初期火灾的监测水平,大力推广安装火灾感应设备,如人员密集场所、宾馆、仓库、制衣厂等人员密集区域、可燃物品堆放区安装烟雾感应器和自动喷淋设备等。
(3)加强消防力量的建设
广东省消防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消防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在增大消防力量建设规模、增加消防设备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素质,减少救灾过程的失误,尤其是需要提高消防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判断能力,熟悉不同类型化学品火灾的扑救方法、适用灭火剂等注意事项。
消防力量建设应逐步向专业化推进,在原有消防力量编制的基础上组建特种火灾消防分队,如危险化学品火灾消防分队、油品火灾消防分队、可燃液化气火灾消防分队、化工工艺装置火灾消防分队等,提高专业性。
(4)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布局
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布局也能达到控制事故后果严重性的效果。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缺少是导致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畅通,疏散通道和出口都须有醒目的标志[16],建筑物宽敞、明亮,报警设施分布合理等均利于逃生和财产转移。
4结论
(1)1991—2010年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起数波动不大,主要高发于凌晨和午后时段及夏季和季节转换期及主要分布于生产场所和普通仓库中;从统计数据上看,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火灾事故总体形势的根本好转。
(2)从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致因分析来看,电气故障起火、可燃物起火是主要的直接原因,日常安全检查时,应重点检查电气设备和可燃物。加大力度突击检查生产场所的火灾预防设施和管理,并在事故高发时段和高发月份加大检查力度。
(3)广东省重特大事故多数为忽视安全管理所致,故安全管理十分重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同时改进企业、仓库、公共场所安全装备缺乏,安全技术落后的局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立法,保障安全生产,安全经营有序进行。同时应依法办事,依法执法。
船舶机舱火灾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11
关键词:船舶机舱 火灾事故 预防措施
近年来,船舶机舱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船舶和船上人员的安全,据统计,2010年以来,长江干线至安徽段共发生船舶火灾事故41起,其中机舱火灾事故24起,占到同期各类船舶火灾事故总数的58.5%,位居火灾事故之首且呈现出高发态势。
船舶机舱火灾事故案例
2014年5月2日13时左右,重庆籍某轮装载铁矿粉7000吨航经马鞍山水域时,右主机第五缸回油管发生漏油,当班二管轮在用扳紧固油管接头时,因用力过大不慎导致回油管空心螺丝断裂,回油管燃油喷到排气管处引发机舱火灾,船员采取应急措施,启动固定二氧化碳系统释放二氧化碳及时扑灭了火灾。
2014年5月22日上午,荆州籍“林华0299”轮在沙市盐卡三友砂场码头顶坡停靠自卸河砂作业时,机舱左舷主机上方日用油柜出油阀漏油滴至左舷主机自由端盖头上,继而喷溅到废气涡轮及未包扎的高温排气管上引起明火,火势随后加剧并蔓延,最终导致了船尾部机舱、驾驶室、生活工作区全部过火,大火持续时间达80分,尾部上层建筑及左舷主付机全部因烧损报废。
2014年5月30日1130时,宜昌籍某轮航经宜昌港区水域时,机舱二层工作平台右侧附近发生火灾,并迅速蔓延,正在机舱工作的两名船员未及躲避被当场烧伤,1200时火势在其他船舶协助下被扑灭,其后1名船员抢救无效身亡。经勘查发现,机舱二层工作平台右侧及上层甲板敷设的电缆大部分烧毁,工作平台配电板上层仪表、开关按钮被烧坏烤焦,右侧变压器烧毁、机舱前壁右侧部分因火烧变形。据初步分析,火灾为机舱电线短路所致。
事故分析
分析这些事故的共同点不难发现,机舱火灾主要是油类火灾和电气火灾,火灾火源点主要集中于机舱排气管附近油路或电路,设备超负荷运行、油路燃油泄漏、排气管未按要求包扎、电气线路老化短路是直接诱因,灭火不及时导致火势蔓延。这些火灾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有的还造成人员伤亡,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认真加以防范。
预防措施
1、切实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要从思想上吸取诸多船舶火灾的教训,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真正从思想上提高防火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落实个项消防制度。要坚持经济效益、防火安全两手抓。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坚决服从安全,切忌消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老毛病。要树立超前的防范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认真把防火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及早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机电设备技术可靠性检查
要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及后期营运检验工作,按规定开展试验检测,确保设备的技术规格、防护等级、安全布置和电气线路绝缘符合船检法规及设计要求,在检验时,发现不满足船检法规规范的,必须督促维修或更换,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故障,提高机电设备技术可靠性,降低火灾事故隐患。
3、加强机电设备安全使用条件检查
要结合营运检验,对船舶机电设备使用是否符合安全技术条件进行检查,告知船方随意外接机电设备的危害性,指导船方加强安全性自查,避免船舶机电设备超负荷及过载运转(行),杜绝违章操作行为。
4、加强船舶消防检验
切实加强对船舶防火结构分隔保持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其保持完整性和有效性;要重点对风油遥切、机舱门窗关闭装置、二氧化碳气体贮存、释放和管系通畅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船舶消防设备可用够用。
5、按规定整改
对检查中发现船舶设备不满足船检规定的,电气线路老化绝缘不满足船检规定的、电线不满足船检规定的、船舶消防系统安全性不足不满足船检规定的,均应整改到位。
6、控制机舱火源、热源
机舱是船舶的动力源,是船舶的心脏,船舶的推进以及船上其他所有设备和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均来自机舱。因此控制机舱的火源、热源是预防船舶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控制机舱火源、热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保证机器工作正常和机器设备的表面温度正常。 燃油锅炉点火时炉膛通风不良,造成炉膛内与空气比例不当形成的爆炸燃烧而引发火灾。机器设备的高温过热表面主要有主机、辅机、锅炉和焚烧炉的机体、排烟管和增压器。高温表面可燃物的来源包括:燃油喷射管、供给管的断裂以及振动引起管路接头的松脱,造成燃油喷洒到高温表面;各种供油管及接头的渗漏、油滤器的渗漏、油加热器的渗漏、安装在较高部位油柜的滴漏或满溢、油柜液位计的损坏、机舱短测深管内油从测量口溢出,这些滴漏的油污会浮在舱底水面,也可能会积聚在高温表面;用旧的棉纱遗留在高温表面或在这些高温表面烘干衣物。②保证电器设备工作正常。机舱内的电器短路过热、过流发热、变压器过热、电动机过载过热、电加热器过热、灯泡发热、电器火花或电弧、绝缘破坏等引起电器设备和电缆自身着火或者引燃其他可燃物特别是因滴漏形成油污可导致机舱火灾事故发生。③保证机舱内的热工作业正常。热工作业时,火花渣的溅落或撞击、磨擦产生明火点燃舱底油污水、油污物、回丝等可燃物可引起火灾。④保证机舱工作人员工作过程安全。如果驳油过程中工作人员离开导致溢油流淌至高温热源处可引起着火。
7、加强消防应急演练,提高火情出现后的消防控制能力
火灾发生后的应急问题,如何更快、更有效的消除火灾险情,以及消防措施的采取和指导,对火灾险情控制和消除都是非常重要的。每月进行一次消防演习,按照船舶应变布署表上每个船员的职责分工,使船上人员明白船舶消防程序,能有效的探火,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火势。
火灾事故及预防策略 篇12
一、储罐区基本情况
该储罐区位于某市东北方向, 厂区周围单位较少, 居住人口较少, 全天活动人口较少。厂区占地面积8000m2平方米, 固定资产460万元, 内设容量55m3的锰钢卧罐10个, 其中3个甲醇汽油储罐、2个甲醇储罐、2个生产反应罐在一个防火堤内, 1个汽油储罐、1个添加剂储罐、1个石脑油储罐在一个防火堤内。本文以同一防火堤内3个甲醇汽油储罐、2个甲醇储罐、2个生产反应罐的罐区为评价单元进行危险性分析评价。该储罐区甲醇占绝对比例, 且甲醇火灾危险性大、毒性大, 所以本文以甲醇引起的火灾事故进行风险评价。
二、基于池火灾伤害的数学模型分析法
池火灾[3]指贮罐中或泄漏后的可燃液体遇火源发生的火灾。池大小与防火堤的结构尺寸有关。甲醇汽油贮罐的火灾属于池火灾伤害模型的范畴。本文采用池火灾伤害数学模型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和量化了其影响程度, 被评价的甲醇汽油罐区防火堤长45m、宽20m、高约1.2m。罐体一旦破裂或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外溢, 液体将会立即沿着地面流淌扩散, 一直流到防火堤边, 遇明火后会立即形成池火。
(一) 液池半径计算
可根据防护堤所围液池面积S (m2) 计算半径:R= (S/3.14) 1/2, 已知甲醇汽油罐区防火池面积S=45×20=900m2, 折算成当量圆半径R=16.9m。
(二) 火焰高度计算
H=84R[mf/p0 (2g R) 1/2]0.61, 式中H是火焰高度, m;g是重力加速度, 9.8m/s2;mf是燃烧速率, kg/ (m2s) , 甲醇mf=0.016 kg/ (m2s) ;ρ0是空气密度, 1.293kg/m3。计算得, 火焰高度H=16.6m。
(三) 液池总热辐射通量计算
Q= (πR2+2πRH) mfηHc (mf0.61+1) , 式中Q是总热辐射通量, kw;R是液池半径, m;η是效率因子, 取0.20;H是火焰高度, m;Hc是液体燃烧热, J/kg, 甲醇燃烧热Hc=22.68×106J。计算得, 辐射热通量Q=208387.1kw。
(四) 热辐射强度计算
I=Qtc/4πL2, 式中I是热辐射强度, kw/m2;tc是热传导系数, 取值为1;L是目标点到液池中心的距离, m。
火灾损失估算建立在热辐射强度与损失等级的相应关系上, 池火灾伤害数学模型分析法给出了不同热辐射强度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的关系可参看文献[4]。
根据上式计算得到该储罐区发生泄漏后在防护墙内发生池火灾时, 火焰对于目标的热辐射强度和目标与火焰中心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 可参看文献[4]。
根据计算分析, 可得出结论:
距该罐区中心, 半径<25m内的设施将被严重破坏, 人员将被严重烧伤。25m<半径<36m内的设施和人员也将受到不同程度损伤。36m<半径<64m内的设施和人员会受到轻微损伤。半径>64m以上的设施和人员几乎不受影响。所以, 设计时距该储罐区中心64m之内, 最好无任何设备、设施, 避免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四、事故预防管理
从风险分析结果看, 对于甲醇汽油罐区存在的火灾危险性, 应注意从细节入手, 通过建立完善的防火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运用各种手段和对策将该罐区的事故隐患降至最低, 把“本质安全”作为该罐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5]。罐区内应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维修规程、加卸油规程和开停车规程等, 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一) 定期进行检查
按周期定期排查各个阀门连接的状态, 杜绝发生跑冒滴漏;定期检查罐体状况, 尤其是关键部位, 防止因腐蚀, 老化等原因造成罐体开裂;定期检查接地电阻, 保证其符合安全规定。
(二) 严格禁绝火种
1. 关于明火的预防
明火是引起火灾的主要火源。甲醇汽油罐区属于易燃易爆场所, 因此必须严防明火。
2. 关于电火花的预防
电火花是引起火灾爆炸的火源, 因此必须保证电器设备有足够的绝缘能力和抗暴性能, 并采用防爆设备或防暴处理。设备间导体要设跨接和接地;输运油品时要防止摩擦产生电荷积聚放电;人员在罐区内工作时要穿防静电工作服。
3. 关于撞击火花的预防
严禁穿铁钉鞋进入罐区;搬用铁器物质时严禁滑动或碰撞。
4. 关于雷电的预防
对油罐采取必要而有效的防雷措施, 需要从油罐设计上入手, 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设计和设置保护设施。
参考文献
[1]梁玮.甲醇汽油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现状[J].中外能源, 2006.
[2]钱新明, 陈宝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4.
[3]魏新利, 李惠萍, 王自健.工业生产过程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静国光, 高珺, 陈禹.LPG储罐区池火灾危险性分析及扑救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