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经典诵读

2024-10-17

英文经典诵读(共12篇)

英文经典诵读 篇1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的效果。由于受课时和教材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且缺乏经典性,学生很难从这些语言材料中领略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接触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二、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该理论可以推断,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形式和内容都高于教材的英文经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基于教材形成的语言能力,不断地将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实践过程

1.选择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原则。

(1)思想性。语言是是思想的外壳,因此语言材料中不可避免的隐藏着一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中有一些与我国主流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接触了一些有悖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阅读材料则后果是可怕的。因此,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言材料的思想性。要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没有政治错误的语言材料。例如在初一阶段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了What is time?和What is life?这两首经典的英文小诗。

(2)经典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范例,教师在选择诵读材料时必须得保证材料的经典性。优秀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语言地道,内容丰富,意蕴深刻。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这些语言都是活的语言,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此外,经典的语言材料应该还能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风俗人情。语言材料的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歌曲或小说片段等。

(3)适宜性。适宜性指的是经典诵读材料必须是难度适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相当。当然,根据前面提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语言材料的难度可以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难度不可过大,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焦虑感,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难么如何控制材料的难度呢?一要考虑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语言材料。二是要注意生词的数量,最好控制在5%左右,如果生词量过多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

(4)协同性。经典诵读的出发点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为英语教学服务,必须要和英语课堂教学相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单元话题相协同,二是与语法项目相协同。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第二单元的不定代词语法项目时,我就因时制宜,结合该语法项目和学生一起欣赏了Emily Dickens的I'm Nobody,这既拓展了不定代词的用法,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具体实施的方法。

(1)编写校本课程,在体艺大课间开展专门的英文经典欣赏课。体艺2+1活动是我们宝应教育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英文经典诵读活动完全可以将该品牌作为载体,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因为英文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应该属于一种文学艺术。

(2)植入英语课堂教学,使英文经典诵读体现在每一堂英语课中。在英语课的导入,拓展,结束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的渗透英文经典。例如,在敎动词不定式时,我就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来导入新课。

(3)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沙龙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沙龙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与大家分享经典诵读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吟诵英文诗歌,朗读英文美文或演唱一些英文歌曲。一些英语老师也可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嘉宾推荐环节,向学生推荐一些时代感强,语言优美的英文文章。

3.评估手段。

(1)制定考级制度。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来,可以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制定若干等级。学校可以组建由骨干英语教师组成的经典诵读等级评估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等级考试,可以让学生先申请欲考等级再接受评估小组测试,允许学生跳过低等级而直接报考高等级,对于顺利通过评估小组测试的学生可以颁发其荣誉证书,并且将经典诵读的等级与英语学科的学期成绩相结合,可以将不同等级折合成相应的分数直接加入到英语成绩中。

(2)开展汇报表演。为了展示学校经典诵读的成果,每学期期末时可以以汇报表演的形势举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表演的形势不限,可以是诗朗诵,歌曲演唱,电影配音,情景剧等。如果参与的学生和节目较多,可以分几个专场,如“英文诗朗诵”大赛“英文歌曲卡拉OK”大赛等。为了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效应,获得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更多人的支持,可以邀请他们来欣赏汇报表演。

四、结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文化内涵。这些单单依赖教材是难以实现的,而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英语文化,感悟异域风情,提高人文素养的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这些正是我们英语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正>一、引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的效果。由于受课时和教材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且缺乏经典性,学生很难从这些语言材料中领略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接触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二、理论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

英文经典诵读 篇2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经典诵读诵出“经典” 篇3

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

(一)重诵读轻分析

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读的方法。

今天的四堂课,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甚至吟唱,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让学生意犹未尽,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很少讲解缘由典故,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

(二)重记忆轻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很好。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帮助学生记忆,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而轻解释理解。

(三)重情趣轻机械

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诵,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要诚信”,随后又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教师戛然而止——“没了”,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

(四)重导行轻说教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

(五)重鼓励轻催促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教师一句“改得好”,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类似这样的鼓励、褒奖的语言随时可听见。在整个诵读、背诵过程中,教师从不催促和逼迫,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舒适、愉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引发。只要学生对经典有兴趣了,钟爱经典、无师自通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堂显尽“特色”

这四堂诵读课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每节课都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一)《弟子规·信》 ——故事解疑的趣诵课

《弟子规》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用了一个个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解惑。她播放浅显的《狼来了》的视频故事,让学生明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播放《曾子杀猪》的录像,让学生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借助故事解答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句话,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又是一节趣味诵读课。动画播放“信”的由来及意义,课前课后的三鞠躬,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背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当然,在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教师能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诵出意味,诵出韵味,诵出情味,将会更好。

(二)《笠翁对韵·六鱼》 ——层层推进的吟诵课

《笠翁对韵·六鱼》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会背到逐渐会背这一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揭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准字音,然后去拼音读,去标点读,竖排读,繁体字读,最后去掉部分句子背诵,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旨在让学生觉得诵读过程不枯燥甚至挺好玩的,同时又能增加诵读次数,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一东》《三江》《六鱼》中发现押韵取题的规律,师生对对子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最后师生吟唱,唱出情趣,整个过程层层推进,达到诵出韵味、诵出情味的目的。

整堂课安排了大部分时间吟诵,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韵文,要求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代表性地讲解“王屋山”的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

(三)《三字经》 ——好玩有趣的唱读课

《三字经》一课课后学生“很好玩”的表白说明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喜欢程度,教师和学生在玩中诵读,在诵读中玩,甚至分不清什么时候是诵读,什么时候在玩耍。

课伊始,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教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教师读一字,学生接着读;教师都不读,学生全部读,好玩、有趣。稍有理解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拍手读,节奏有快快慢,快慢慢,快慢快,快快快,越来越快,学生总是意想不到,在拍手诵读中享受着快乐。更有趣的是,教师居然带领学生拍着桌子吟诵,学生更来劲了,拍着读着,读着拍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最后教师直接给他们配乐吟唱,直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吟唱之中,意犹未尽,真是一节欢快好玩的唱读课。假如我是学生,也希望天天这样上课。

(四)《百善孝为先》 ——孝道专题的诵读课

《百善孝为先》一课紧扣“孝道”选择材料,从猜字迎“孝”,反复诵读记忆《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到《孝经》《礼记》《论语》有关孝道名句对应诵读,最后推荐阅读《论语》《三字经》《孝子》《孟子》,紧紧围绕“孝道”专题进行诵读,以一篇带多篇拓宽诵读的面,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

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变化着节奏读,学生特别感兴趣,变换着停顿读、配乐吟唱更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诵读过程是学生玩乐的过程,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精彩。

大学生英文经典作品诵读教学研究 篇4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现今注重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可在外语教学领域仍存在大问题。在初高中学习阶段, 学生们学习大量语法规则, 书面笔试基本上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可进入大学之后, 将英语用于实践, 便会频频出现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而强化英语诵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不失为医治“哑吧英语”的一剂良药。而英文经典作品如经典电影台词、经典名人名言、优秀英文诗歌、散文等诵读文本则保证了一个规范地道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 是英语诵读这方良药不可或缺的药引。

一、诵读对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作用

诵读是我国学生十分熟悉的方法, 他们从小就有诵读的经历, 因而乐于接受这种言语输入和方法, 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自信。这样, 学生的焦虑程度就可降低, 学生在语言输出中所必须的语言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我们的“大学生英文经典诵读情况调查问卷”也显示, 超过半数的学生均表示英文经典诵读能够培养英语语感, 有助于词汇习得、提高口语水平及写作能力。系统地说, 大学生英文经典诵读以下几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作用:

(一) 语感培养

通俗的讲,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也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可以说, 诵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 词汇习得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 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 自己听到的20%, 自己看到的30%, 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所以, 从词汇习得角度考虑, 诵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做到口到、眼到、耳到, 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提高词汇习得效率。再者, 诵读时首先要对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理解, 此间对于新词汇学生们自然会寻求初步查阅理解。将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放在相关上下语境中记忆, 其记忆效果较之单独记忆更精准更深刻。

(三) 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能力, 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英语教学实践证明, 要想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 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诵读是出口成章的第一步。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强调, 口语表达不是在课堂里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就能在短时间内习得的, 而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以后才逐渐培养的。通过诵读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 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 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 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 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 写作能力

随着诵读输入的不断增加, 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也在增加, 其对英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将会日益增加。许多英语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也逐渐积累, 语言运用逐渐准确、规范, 书面语的表达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二、大学生英文经典作品诵读教学策略优化

英语学习中的诵读强调在理解所选诵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朗读进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即通常所说的背诵。背诵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学习方法之一, 它对于语言学习, 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非常有效的。为了充分发挥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在诵读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诵读策略, 提高诵读学习的效用。

(一) 优化诵读材料

英语教学中注意渗透诵读英文经典。各国的经典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是历经千百年而未被淘汰的, 属语言文化中的瑰宝。诵读这些文化经典, 学生将从中受到使之受益终生的文化熏陶。诵读外文经典, 是培养外文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正途。大量的英语名家的实践也表明:读诵英文经典,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精神,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精粹语言的有效方法。

(二) 优化诵读目标

在诵读的初期阶段, 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含有常用的词、词组的句式或结构较精彩的段落。这是初期目标, 在此过程中强调准确、流利, 让学生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同时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与练习。在学生对诵读的材料掌握到熟练的程度, 能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随时提取运用, 并且表达得自然、流畅、准确之后, 可以适当提高诵读材料的难度, 提高句式复杂度等, 或是让学生根据兴趣或发展方向自行选择诵读目标。

(三) 优化活用练习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工具不用就会失去价值。诵读能够输入大量目标语言材料, 增大语言知识储备, 但是这些语料如果不通过实践来活用, 那么诵读的输入的作用便会事倍功半--只记忆不运用, 或者说只输入不输出, 原有的语言储备很快会变成“死火山”, 继而迅速遗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做到了诵读的前一半, 即输入, 而忽视了下一步, 即用以输出语言信息的活用练习。诵读与多种活用练习结合起来是强化诵读输入功能, 活化语言储备的良策。

为此, 教师可适当地布置诵读作业, 组织课外诵读活动, 并予以诵读情况监督来强化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诵读活动形式很多, 比如, 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排演课本剧、参与故事会、演讲赛、辩论会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适当压力下感受诵读的魅力, 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又可以全面调动学生通过诵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结语

请欣赏七年二班中英文诵读 篇5

请欣赏七年二班中英文诵读:我们的童年总策划:班主任栾华老师

背景音乐:childhood memory童年记忆演出:七年二班全体学生

假期中,我读了一本书:高尔基的《童年》。我感到童年是悲惨的。《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我去问奶奶,她的童年,我感到童年是艰苦的。奶奶上小学时,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就得是萝卜咸菜。穿的衣服夏天一身单,冬天一身棉,衣服脏了换都没法换。还要到三里以外的村庄去上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都得徒步走过去走回来。小学只有一支铅笔两本书,哪里见过书包铅笔盒?书和本子多了,太姥姥就用一条毛巾给她缝了一个兜兜,算是有了书包。铅笔用的很省俭,剩下一个小铅笔头,都舍不得扔,用刀劈开,取出笔芯,再找张硬纸卷起来继续用。

我去问妈妈,她的童年,我感到童年是快乐的。妈妈说:“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她们是唱着这支歌曲长大的。童年时候,幸福在她们眼中,就是下雪天的雪人,是傍晚掠过屋顶的鸽鸣,是胡同中穿梭的嬉笑和打闹,是吐出泡泡糖时吹起的泡泡,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 我去问语文老师,她说古诗中的童年是恬静素淡的。有诗曰: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饭,已是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真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我去问英语老师,What is the childhood?Childhood is some time that everyone will keep as the most valuble thing in his life.It whips up emotions whenever we think of it.All of us want to go back to childhood to enjoy it once more.Because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never get again.When it comes to childhood ,we always can’t control our emotions.There were many other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childhoodthat we can’t get all out here.When thinking of them , we always can’t help feeling deeply moved.childhood may be different , but wethink the happy is the same.我去问我的同学们:他们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童年 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 就像五彩斑斓的珍珠,串连起无尽的欢乐与稚嫩的梦想。

童年 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童年呀童年,你似流水,一眨眼,滚滚向前。童年呀童年,你似骏马,一眨眼,飞奔千里。

童年如梦,让我回忆无穷;童年如河,流淌着欢笑和泪水;童年如船,里面装载着我的许多趣事。

童年是清脆动听的歌声,是香甜可口的糖果,是自由自在的彩蝶,是肆意绽放的花朵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首歌,让我们尽情欢唱;童年是一支笔,让我们尽兴涂抹

童年是小小的音符,谱写着人生的赞歌……

最后,我去问音乐老师,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教我们唱了一首歌《童年》请欣赏中英文歌曲演唱:童年吉他伴奏:朱俊瑞最后请大家一起说,童年是什么?

诵读评析,品读经典 篇6

一、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教学流程】

一、读背结合,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唤起兴趣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最近我在重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在这本书的封面上,于丹教授写道:“《论语》的真谛,就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经典,感受孔子的大智慧。

二、诵读评点,理解文意

1.诵读语录,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交流理解文意,学生评点,教师点拨、补充

(1)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2]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精选】君不见所谓“专家”尽说些行外话。今日社会,不懂装懂者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也。

(2)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精选】子路之志,乃侠者之志也;颜渊之志,乃高士之志也;仲尼之志,乃仁者之志也。

(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精选】当政者戒。“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多闻多见,集思广益,为政之道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评析精选】作为士人君子,心胸宽广,品质坚忍,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古今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5)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评析精选】我辈如周公者几人?今日之富二代、官二代、“有钱任性者”当自戒也。

(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1]篑:土筐。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精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精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1]也。”

【注释】[1]彫:同“凋”,凋零。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精选】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孔子这句语录的最好注解。

(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评析精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乃成功之道。

(1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评析精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7.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辅之以评点法,激发学生主动评点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了教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效果良好。

英文经典诵读 篇7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引起人的心智活动的重要因素,“ 孟母三迁” 已足以说明 “ 环境”的重要性 。 所以 ,要想让学生对经典诗文有兴趣,就应该让学生眼看耳听都是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

学生在班级里呆的时间最长,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成“ 书香园”。 教室前面黑板的两侧是“ 我读书,我快乐”的标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言。“ 书法栏” 里是学生摘抄的经典古诗文,每个月更换一次,练习书法的同时也积累了诗文。 教室后面的“ 读书角”,已成了学生课余最喜欢拜访的地方,那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地方。 午休之后的小自习课上,很多学生都会挑 选自己喜 欢的图书 静静地阅 读 。 《 三字经》《 弟子规》 等的经典诵读内容 ,让学生随时感受经典熏染。

2.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低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经典诗文浩然如海,内容丰富,老师要通过课内诗文教学, 教给学生诵读和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循章而行,渐渐渗透对诗文的理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做好引领,古诗文言简义丰,更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同类主题安排经典诗文,如苏教二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是《 春雨》 和《 春晓》 ,而且正值春季学习这两首诗,绵绵的春雨过后,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去观察被雨打落的桃花、 梨花,让学生自己感受春雨初霁的清晨是何等的清新。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文中蕴含的感情。

二、多元诵读,积累经典

积累是诵读的目的,诵读是积累的方式。 老师切不可用派任务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要运用各种方式引领学生主动背诵,乐于背诵。

1.分类背诵,便于理解。

经典古诗文很多都拥有共同的主题, 这样就可以把古诗文分好类,背诵的时候为学生讲解大意,让学生有比较、有鉴别。 如爱国诗、思乡诗、写景诗等,老师要分类总结。 根据课标的要求,把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文按照等级分类, 每一周过一首,每个学期过一级。 我校把适合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分成了十二级, 每个学期都要进行 “ 过级 ”背诵检测 ,整个小学阶段结束后 , 古诗文也就全部能记牢。 低年级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比较快, 但是对其中寓意的理解则不够,如果太相似的诗文,学生还会有混淆,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含义。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动画短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对动画视频非常感兴趣,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感官刺激效果更好。 视频动画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背诵理解印象更深刻。

2.表演背诵,加深印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读到高兴处总会手舞足蹈,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诗文意义的理解允许学生配上自己的动作。 越是夸张的动作越能体现学生的认真程度。 很多写景的古诗,表达的是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果学生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那么和作者就可以达成情感共鸣。 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诵读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如在学习苏教二年级上册 《 登鹳雀楼》 时,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看到的夕阳西沉, 黄河奔腾的景色, 然后很夸张地向前张望, 表现出后两句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学生在自编自导中对本首诗的理解将更深一层。

三、引入活动,深化经典

1 .巧借佳节 ,搜集经典 。

组织活动是对经典诗文背诵的促进, 在活动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到位,比如有关节日的诗文,如果能在节日氛围中诵读,理解则更加深刻。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古诗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诗词。 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有相关的古诗词。 每个节日来临时,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生活气息。

2.诵读竞赛,激发兴趣。

经典古诗文诵读竞赛是学校每个学年都要举行的活动,大体分为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 学生可以自主报名报篇数,然后由评委老师按比例抽取所报的题目,由学生背诵。 根据背诵的篇数和熟练程度打分,分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 活动的价值在于学生准备的过程, 每年校园里都会掀起一场诗文诵读的高潮。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诵读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

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一句经典诗文,便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当然,学生需要老师搭桥, 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 老师在经典诗文的教学中, 要运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积累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 在赏析中感悟经典诗文的精髓内涵,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摘要: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低年级学生需要老师搭桥,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在引导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中的教学策略。

英文经典诵读 篇8

关键词:诵读,经典,爱读,会读

如何让学生看见了浪花而喜爱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 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对古诗诵读与美文欣赏的习惯呢?我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 欣赏美文的积极性.

一、营造诵读氛围, 让孩子们爱读

学校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教育系统, 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有利因素, 努力创设诵读古诗文的最佳外部环境, 营造浓郁的古诗文诵读氛围, 使全体学生乐读爱诵.在教室内的墙壁悬挂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建立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与每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不可或缺的土壤.

如何让学生爱读、乐读, 选择书籍也很重要.所谓“皓首穷经”,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选择、把握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胡适为青年学子开列国学必读书单, “一不小心”就开列出上千部典籍, 为此还受到梁启超的讥评.可梁先生斟酌再三, 也列出30部典籍, 还一再称不能再少了!可见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当重要.为此, 我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诵读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作精心选择.

二、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让孩子们会读

古人曰:“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 更要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 培养他们自觉积累知识的习惯, 让他们学会去发现它的美, 欣赏它的美, 掌握它的美, 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指导儿童古诗文诵读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 首先必须要熟读古诗文, 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 我觉得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 速度可以快一点, 低年级的, 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古诗文时, 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 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老师在带读之前, 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 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学生所要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 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古诗文读熟、读美, 甚至可以背下来, 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诵读和抑扬顿挫的声音, 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 不但心慌, 又容易断句错误, 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总之, 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 才能拿捏准确,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 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 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 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 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 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 小声跟读, 再模仿诵读, 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 自然成诵.

2.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3.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 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所取, 为“我”所用, 古诗文也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再次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

三、从继承到创新, 让孩子们学以致用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 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古诗文, 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 而且自幼就开始接收五千年文化的熏陶, 能奠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1. 每天早晨8:

00至8:15是学校给学生的阅读时间, 可别小瞧这短短的15分钟, 孩子诵读之“胃口”一旦养成, 日积月累, 就像把古代圣贤请到家, 孩子们在吟诵乐趣中夯实了文化底蕴, 修正了人格品行, 知道了什么叫爱, 什么叫孝, 什么叫宽容, 什么叫谦让……

2. 开设大阅读课, 保障阅读的质与量.

我在阅读课上以身示范, 与生同读, 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并将之牵引到课外阅读上;有时我会上一节赏析课, 如美文欣赏、古诗文欣赏、故事欣赏……并且能将一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3. 加强课内外沟通, 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 以课本为发端, 加强课内外沟通, 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 教学《北京》前, 布置学生查找北京图文资料等.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 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习了《鲸》、《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后, 推荐科普读物《海洋的秘密》等书, 上了《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课文后, 推荐《长征的故事》等书.课外拓展不放任自流.

4. 每日课前一讲.

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3分钟背古诗或读美文, 下午课前20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 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改善评价方式, 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 通过加强诵读训练,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有检查才会落实, 有测评才会促进.为了使古诗词背诵落到实处, 我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相关故事、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各种竞赛, 如小组赛、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接龙背, 听记背、问答背等;我也会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 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 即读每首诗文时, 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多种形式综合背, 灵活且富有变化,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

诵读经典,让经典浸润人生 篇9

一、打造校园文化, 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

经典诗文好比一粒种子, 埋进心里, 然后会慢慢发芽。因此学校要营造学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打造儒雅书香校园文化环境。让诵读经典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可以在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 名诗名句, 并定时更换;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教室的学习园地, 每天请学生写一句名家名句, 课前读读, 课后读读, 不费什么力气, 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 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在“润物细无声”中就让经典走入学生的心灵。营造了经典诗文阅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与经典诗文“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 使诵读经典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二、多种方式, 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⑴“流行”可以制造兴趣。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 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在诵读, 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兴趣, 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 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所以在小学生诵读经典时, 他们琅琅的诵读声, 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来, 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

⑵教师的热忱可以感染学生的兴趣。“亲其师, 信其教”, 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诵读。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 融教于学, 或表演, 或讲故事, 或说理, 或趣味诵读, 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的诵读时间。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 看待学习, 看待努力, 看待进步, 看待成绩, 多表扬, 多鼓励, 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

⑶诵读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励兴趣。小学生的感应最灵敏, 尤其对新颖的事物。因此不断变换诵读花样, 可以调动学生诵读兴趣, 我们可以采取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形式;采取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形式;也可以采取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背, 灵活且富有变化, 随意却又雅致,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明确诵读经典的目标和内容

1. 明确年级诵读目标

低年级诵读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这一认读工具,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 引导他们大声诵读, 在诵读过程中自然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锻炼学生记忆力, 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验诵读乐趣。背诵积累优秀诗文50篇 (段) 。

中年级诵读目标:大幅度提高学生诵读量, 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开阔视野, 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逐步养成诵读的自觉性, 背诵积累优秀诗文50篇 (段) 。

高年级诵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量, 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养成自觉诵读经典作品的好习惯。背诵积累优秀诗文60篇 (段) 。

2. 确定经典诵读篇目

要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如一、二年级可以选择《弟子规》, 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三字经》, 五、六年级可以选择《论语》, 至于唐诗、宋词等由于他们琅琅上口, 韵律优美, 浅显易懂为孩子们所喜爱, 可以贯穿儿童的整个童年。

四、依托教材, 实现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 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感染力。我们教师要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 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 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 运用经典。

经典诗文诵读, 要多读。一要诵读遍数多。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诵读时避免“两多” (教师问得多, 讲得多) , “两少” (学生读得少, 背得少) , 而应遵循多“读”的诵读原则, 放开声音,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就像朱熹所说的, “诵得熟, 方能通晓;若诵不熟, 亦无可思索。”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位经典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二要诵读篇章数量品种多。要敢于大胆的引导学生诵读古今名家作品, 让这些名著成为诵读的内容, 如老舍、朱自清、柯岩、鲁迅、冰心等名家的经典篇章。“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三是诵读形式要多。或范读, 带读, 引读, 或分学习小组, 男女小组对读, 或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

英文经典诵读 篇10

一、创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克服厌倦情绪的有效手段。实验初期, 低年级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不是很感兴趣。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充分利用橱窗、专栏和黑板报办起了经典诵读墙报专刊。无论在校园还是进入教室, 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儒学氛围, 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配画手工作品, 展示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点滴收获。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我们通过讲故事引路, 帮助学生对古诗文有较为浅显的了解。如诵读《三字经》前, 我先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 将“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运用图片及多媒体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 我将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炼成简单易懂的故事先向学生介绍。另外, 我还向学生宣传介绍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刻苦勤学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为他们树立榜样, 培养他们发奋读书的意志和毅力。

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阅读课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的诵读成果, 如介绍所读经典篇目、展示摘抄的优美词句、背诵精彩片断, 交流读后感等。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学生, 使得学生兴趣盎然,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

三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 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阶段, 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指导学生诵读经典, 既顺应了儿童求知的天性, 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诵读经典, 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来背诵, 让学生在玩中学。这就要求我们会挤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每天早晨又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晨读进行“经典诵读”。虽然每天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分钟时间, 但长此以往, 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

除晨读外, 我们还利用课前读、课后读、假期读等方式加强经典诵读复习。如让学生在晚上或周末, 在完成作业之余, 和家长一起诵读国学经典。这样做既能培养了亲子关系, 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和好处与家人分享 , 使家长在监督孩子的同时, 也受到了经典的熏陶,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样, 以一个学生带动了一个家庭, 让经典走进了家庭,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 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使得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而且, 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 只有日积月累, 才会厚积薄发。

三、建立制度

评价激励机制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其道德意识, 将人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化为评价为人的成长服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 我们注重建立“星级”评价机制 , 坚持进行多元化非正式评价、广泛进行展示性评价。

我们建立了经典诗文诵读三个“一”制度。即有一个诵读合作伙伴, 互助互学, 相互监督、相互进步。有一个导读的机会, 即建立学生轮流导读的制度, 每天引读十到二十分钟。学生既可以引读课本内知识, 也可将一些外知识与同学分享, 并由读到讲, 以此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有一个坚持记录经典诗文诵读的习惯。于是, 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由组长记录诵读情况, 每周总结反馈, 激励促使每个学生进步。除此以外, 我们还应建立学校、家庭、班级相结合的配合协同管理制度 , 建立监督员巡视制度, 建立经典诗文诵读记录卡制度, 以保证经典诵读制度化、经常化。

四、指导方法

我们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时应始终贯彻“只求熟读, 不求理解”“只奖励, 不苛求”“只表扬, 不批评”的态度, 创建一种良好的诵读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诵读的环境之中, 通过变换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 如轮读、小组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等, 让学生喜欢上经典, 爱上诵读, 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 培养他们诵读的语感。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就把内容背诵下来了, 从而摆脱了教师那种强制性、命令式, 将诵读作为一门功课来进行的枯燥单调方式。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循环联系, 反复诵读, 尽量消除学生那种“三分钟热度”的诵读现象。

书一旦吸引了孩子, 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如六一儿童节时, 学生在学校操场上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学生说, 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 懂得了很多道理, 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 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以及家长广大好评。经典诵读实施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提升, 精神面貌也好了许多, 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 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而且, 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 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 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 激扬文字, 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 引导学生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并抒写读书心得, 读书笔记。鼓励教师多读书, 可把读书作为对教师的一种奖励。其中, 《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教师的案头常客。而且, 好书要共享。在课余之时, 我们不少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 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这样, 我们就把读书当成休闲, 当成享受。而且, 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 利在百代, 功在千秋。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 , 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 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诵读经典 幸福一生 篇11

那么,读什么书呢?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要“取法乎上”读书——阅读经典。走进经典,就走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殿堂;走进经典,就能够一以当十,拓宽你生命的维度;走进经典,就走进大师所创造的精神境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或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于是,我带领学生“取法乎上”阅读经典。

一、让经典诵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菜根谭》……这些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

怎么读呢?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博士说,诵读经典“方法越简越好”,不管理解与否,先得熟读成诵,一个字——读!

于是,每天的晨读时间,从我班教室里传出这样的声音: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着书的精华,陶冶着情操,吸取着智慧,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琅琅书声传出教室,学生们一个个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这是一道极美的风景。

二、让制度成为经典诵读的后勤保障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的实效,我们特制定了“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每周一节诵读课。

(2)内容落实:在晨读和阅读课上,师生必须同读一本书。

(3)指导落实:诵读前,我(或学生)都对所诵读的部分做通俗易懂的讲解。有时还将有些部分编成节目,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

(4)检查落实:每月对诵读的经典进行考核,先组长查,然后教师查。通过过关检查、试卷或竞赛等方式,评选“诵读之星”,颁发奖品、奖状。

三、让经典成为学生成长的发动机

1.诵读经典让“孝”字植根于学生心田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在“总序”之后的第一部分就是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流畅的韵文形式,向孩子们讲述了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孩子们在朗朗的诵读中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父母为其疾之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让学生在深刻的论述中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经过一段时间的吟诵,家长们反映孩子在家里听到后就马上答应,而且不逆反了,一些学生主动帮助家长来做家务了,晚上到家给长辈捶背、铺床。看来,经典就象一剂精神的良药,它驱走孩子内心的阴霾,让一个大大的“孝”字逐渐植根于的心田。

2.经典诵读让 学生成为谦谦君子

常听老师们这样评价:“孙老师教出的学生都彬彬有礼。”我知道,他们彬彬有礼的表现是与每天的诵读经典分不开的。我们的口号是“读圣贤书,行君子品,做有德人。”他们不会因小事而斤斤计较,因为他们懂得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们彬彬有礼,是因为他们懂得做人之道,“不学礼,无以立”; 他们重视学习,更重视做人,是因为《弟子规》道出了学习的最佳程序“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班干部很有威信,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当班干部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们互相谦让,与人为善,因为他们懂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经典中这如许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逐渐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习惯,经典文化的那份厚重与深远,使学生们成为品德高雅的少年君子。

3.经过经典的浸润,使学生幸福一生

当代社会,物质的富足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或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对学生读经典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经过经典的涵养,学生们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志向,从小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每日诵读经典,经典中的语句有如涓涓细流,洗涤孩子们思想上的污垢,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使他们的思想健康,精神饱满,人格健全。每日诵读经典,是一生文化的储蓄,一生幸福的储蓄,经过中华经典文化的洗礼和浸润,学生的心灵就能“远离贫乏和平庸”,走进“高贵的精神殿堂”[3],从而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拥有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3]陶继新.空海法师.让幸福与经典同行[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诵读经典拓宽人生 篇12

一.比赛引导, 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 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 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以《弟子归》《百家姓》 《三字经》《千字文》《论语》 《老子》等为主要内容, 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 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 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 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 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 从个体到集体, 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 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 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 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 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 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 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 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 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 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 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 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 子规》《千字 文》《笠翁对韵》《百 家姓》《论语》 《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 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 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 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 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 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 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 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 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 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 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 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 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 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 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 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 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 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 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 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 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 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上一篇:认定与规范下一篇:民营经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