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认定

2024-06-23

亲子关系认定(共3篇)

亲子关系认定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 亲自关系诉讼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诉讼案件, 很多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都牵扯到了亲子关系的认定。在亲子诉讼案件当中, 现代科技的产物亲子鉴定技术就发挥出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现在全球中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将亲子鉴定作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判案依据。但是亲子诉讼案件却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案件, 案件涉及到了家庭伦理以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在很多案件当中都对这些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在亲子鉴定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行为, 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亲子鉴定带来的伤害

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发现, 亲子鉴定案件的数量以及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增加, 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大多都是涉及到未婚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一夜情等非常复杂的非婚姻关系,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之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对婚姻关系之外所生育的子女的抚养义务。

笔者认为, 虽然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每一个案件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亲子鉴定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夫妻之间的信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一种严酷的考验, 通过亲子鉴定有时候会对案件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但是在很多的时候, 亲子鉴定的都是会导致婚姻的解体, 亲情的破坏, 可以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逐渐的开始朝着伤子鉴定的方向发展, 或者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演变成了伤子鉴定。当丈夫开始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 并开始想要采用亲子鉴定的时候已经是对自己妻子的怀疑, 一旦做出了亲子鉴定, 那就会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亲子鉴定这一把双刃剑之下并不会存在什么赢家, 永远都是失败者。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对亲子鉴定本身进行合理的认识, 规范亲子鉴定的使用范围。

二、如何规范诉讼中亲自鉴定的使用

正是由于现在我国亲子鉴定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及缺陷, 这也就导致了法官在进行案件的判定是无法确定亲子鉴定是否适用。所以说我国应该对于现在亲子鉴定使用的主体以及提出的实效等都从目的和程序上来对亲子鉴定做出一定的限制, 给亲子鉴定在立法上制定一个明确的规范, 使得亲子鉴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下面笔者提出对于亲子鉴定的几点规范:

(一) 重视“法律推定”, 不轻易采用“事实认定”

确定权利以及义务的关系是亲属关系之间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一旦亲属关系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某一问题的话, 那么亲属关系的整体就会被动摇, 那么其中的权利以及义务结构也就会被破坏。这就不仅仅需要在法律上对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以及义务进行一定的重建, 还需要在家庭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亲属关系进行重建,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多的连锁反应, 很有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之中所采用的“以法律推断为依据, 以事实认定为例外”的立法理念。当然了, 如果说亲子鉴定被法院认可了的话, 那么就需要对其中的抚养关系以及权力的维护等做出妥善的处理。

(二) 严格限制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造成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所以说为了防止这一类家庭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院应该严格的对亲子鉴定的使用做出一定的限制, 必须做到适用从严。首先应该限制的就是亲子鉴定的申请人, 需要对申请人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 在赋予亲子鉴定申请权这一环节当中应该对申请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必须是司法机构来受理司法亲子鉴定, 不能够直接对个人所委托的亲子鉴定进行受理。再就是要对提起亲子鉴定规定一定的时效。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在的家庭关系, 需要从国外的法律上进行一定的借鉴, 对亲子鉴定提出一定的时效规定, 一旦超出了这个时效就会丧失请求权。对亲子鉴定的目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正是因为现在亲子鉴定的滥用, 才导致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说以应该立法对亲子鉴定的使用范畴进行一定的限制, 比如只能够在亲子关系确定或者否认以及诉请抚养费的时候可以采用亲子鉴定。

结语

亲子鉴定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亲子鉴定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好的, 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本文对亲子鉴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来限制亲子鉴定的使用。

摘要:亲子鉴定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现在的亲子关系诉讼案件中, 亲子鉴定是明确亲子关系的利器。亲子鉴定虽然说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并且在一些民事诉讼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亲子鉴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亲子鉴定的使用不当的话, 很有可能会造成婚姻的加速解体, 甚至可能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亲情破裂, 这完全可以称之为人伦悲剧了, 一旦引发了这种情况, 亲子鉴定就不能称之为亲子鉴定了, 只能称之为伤子鉴定。

关键词:亲子关系诉讼,亲子鉴定,适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成泓.亲子关系诉讼中的亲子鉴定协力义务论——兼评《婚姻法解释 (三) 》第2条[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 02:172-180.

[2]陈益凤.论我国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适用[J].延边党校学报, 2012, 04:77-79.

[3]赖红梅.亲子鉴定结论在亲子关系诉讼实务中的定位[J].河北法学, 2013, 01:131-139.

[4]张海燕.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适用问题研究——兼评《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2条[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05:98-102.

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探析 篇2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 劳动关系成立……”在确认劳动关系时, 仅凭上述的三项规定并不能直接明显的断定劳动关系存在, 故在第二条中又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 (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 、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其中, (一) 、 (三) 、 (四) 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就劳社部的规定来看, 判断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关键在于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有无隶属关系。人身上的隶属性作为一种判断标准, 在区分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上不可否认是一种重要因素。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从上述规定来看, 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合意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 在判定劳动关系时, 首先应考虑所涉争议双方是否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纵观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难看出, 劳动合同法中只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条文式的介绍, 即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以下简称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适用本法。

之前学者曾一度对劳动法律就用人单位进行列举式规定进行批判, 认为有限的概念列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当下劳动法的适用以一定明确的指引, 但考虑到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劳动关系发展的复杂化, 列举式概念本身致使用人单位外延的缩小。随着劳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用人单位主体的多样化可能会制约当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适用, 从而突显列举式概念的局限性与法律的滞后性。

对于用人单位的另一方主体———劳动者, 梳理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 现行法律并未对劳动关系之关键主体并没有给出定义。尽管在劳动法学界学者曾就劳动者的概念进行过理论上的交锋论战, 但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 也并没有对此加以规定。因此, 对劳动者的界定也存有一定的模糊性。

综上对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界定的论述, 在实践中, 假使在遇到复杂的劳动关系认定案件中, 法律人士仅凭借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主体的规定, 无法对涉事争议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下结论。劳动关系主体判定论此时显然处于被搁置的状态。相反, 在实践中, 尤其在司法实践中, 法律人士则会依据劳动关系双方间特殊的隶属性来加以判断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二、隶属性判定标准探析

隶属性体现在当前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条文中并不明显, 而且劳动法也并未就劳动关系的概念作规定。而隶属性的提出显而易见则是从学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总结争论中提炼出来。劳动关系最初是和民事上的雇佣关系一概而论的, 并且受民法的调整。“《德国民法典》起先保持了关于雇佣契约的概念, 但在民法典之外, 规定了许多关于劳动保护的特别法。”①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用工关系的发展, 雇佣契约和劳动契约逐渐区别开来, 以至于劳动契约超越于雇佣契约。表现在学者对劳动契约的认识上, 德国学者认为, “劳动法是关于劳动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者 (雇员) 的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则 (从属地位劳动者的特别法) 的总和。”②从德国学者对劳动法的界定上,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学者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从属性是确认的。国内的学者也普遍一致认为,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人身上的隶属性, 正是这一隶属性导致了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实质不平等。

就隶属性的判定标准, 在学界中统称为从属性, 但从属性在有的学者来看, 其既有人格从属性, 又有经济从属性。对此台湾学者认为, “我们所谓经济的从属性, 并非是指受雇人的经济财政状况要低于雇主, 而是指受雇人不是为了自己的营业而劳动, 而是从属于他人, 为了他人的目的而劳动”③。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出卖劳动力受雇于用人单位, 其存在着屈从的一面。但这种屈从受雇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之间利益的选择与博弈。从广义层面上, 这只是劳动关系确立前的一种普遍状态, 并没有异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因此, 从经济从属性上来判断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其定位并不明显, 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也较为宽泛、模糊。但将经济从属性与人身从属性相结合, 对劳动关系作综合的判定理论上应较单纯凭借人身从属性判定要综合全面的多。这种判定模式在日本和、台湾等都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验证。

从属性的判定标准, 在德国法中较为成熟, 德国学者认为, “在劳动关系中雇员存在典型的、广泛的、法律上的指令权约束以及雇员被归入陌生的劳动组织”④。从德国学者的理解上, 我们不难看出, 德国主要强调劳动关系中的人身从属性, 辅之以组织从属性。虽然国内学者对劳动关系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 但在引入国外文献及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即认可从属性这一判定标准, 并就从属性又展开人格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等具体争议。

亦有学者在劳动关系判定标准上提出控制说, 认为劳动关系着重在雇主对雇员的控制。但笔者认为, 雇主对雇员的控制其本质追根到底在于从属性, 正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从属性, 使劳动者迫于经济和生存的压力,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受雇于用人单位, 才会出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控制一说。但从属性标准有其不成熟的一面, 表现在: (1) 从属性的标准尚未统一, 概念范围广, 在实际操作中不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2) 面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迅速化, 劳动关系呈现的多元化, 劳动主体变化的多样性, 当下的从属性标准在原本就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 其固有价值在贬低。如果不能适时改变从属性的界定标准, 司法实践中将很难操作, 很可能出现有法而无法适用的情形。

三、就从属性标准的建议

前文中已提到劳社部2005年发布的关于确认劳动关系的通知, 目前司法实践主要以此判定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虽然通知承继了从属性的界定标准, 但在实践中仍有不明确的地方。如下就几点谈谈自己的建议。

(一) 将从属性标准具体化

虽然通知里补充了论证劳动关系存在的事项, 相对来说这些只是用来举证劳动关系的实物证据。对于如何判断其从属性, 如管理被管理的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主体间的资格界定等等, 都还存在尚需填补、丰富的空间。

(二) 完善立法

劳动法的碎片化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劳动法发展的瓶颈。对于劳动关系判定学界只是单纯走在原有争议的边缘。但对于劳动关系主体的界定在现行劳动法中依然未得到应有的定位。包括新兴劳动关系的发展, 劳动关系的多元化, 劳动争议双方的隶属性随着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得隐性, 无疑增加了司法实践的判定难度。这些都有待劳动法的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4.

[2]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7.

[3]田思路, 贾秀芬.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 2007.12.

亲子关系认定 篇3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从人出生就确定的, 而且一旦确定了就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的朋友、配偶等等, 但不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的父母。儿童同样不能选择自己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等。亲子关系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选择性, 与其他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 不管幼儿是否满意, 都必须得接受。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也是不可选择的。

2、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自古以来父母就占有支配和主导地位, 孩子处于被支配和被主导的地位。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 因为父母对于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 亲子关系是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儿童的年龄小, 判断力不强, 自我意识不明确。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亲子关系具有稳定性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伦理的基础上的, 从人一出生就存在, 几乎延续到他的一生。这种关系一旦被确立就不可能人为的终结, 只要双亲存在, 就不可回避, 它不能因时间的变化或者事情的改变而消失。因此, 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 也是稳定的。

4、亲子关系具有发展性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即亲子关系是依据孩子的年龄, 不断地发展的。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完全是由父母主导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对亲子关系有了一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亲子关系, 不管是哪个家长都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为儿童设置很多规矩, 高度控制孩子, 随便使用权势, 不鼓励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但又很少对孩子说明为什么依从这些规定, 而且常用惩罚、强力的策略以迫使孩子遵守。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易发脾气和不快乐, 容易被干扰, 没有目标, 容易发怒等。

(2) 威信型

威信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观点, 也常常要求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不过, 他们期待孩子能依从他们所设定的限制, 并在需要时使用权利和说理, 以确保孩子遵从。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表现为有快乐、社会反应、自我信赖、成就导向及与成人和同伴的合作的活力。

(3) 宽容型

宽容型的父母以松散的方式教育孩子, 很少命令孩子, 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觉和冲动, 不会严密地监督孩子地活动, 对他们的行为很少有坚定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常有冲动攻击性行为, 很虚伪和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性和成就也较低。

(4) 放任型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孩子通常是拒绝的, 对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 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 对孩子缺乏管教, 听之任之。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的孩子身心发展最差, 认知水平较低, 行为上不懂规矩, 没有教养,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缺乏社会交往技能。

2、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

父母的文化修养主要是以其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的, 它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品德面貌及抱负水平的有力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主要还是由于文化教养层次的不同, 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 如家庭文化生活、学习指导, 还有父母对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注重家庭的民主和谐气氛, 倾向于使用赞许、表扬、温情、引导、鼓励、探索等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这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其在同伴群体中的适当行为, 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学业的动机。

父母的职业差别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不同的职业, 因其各有特点, 会带来不同的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氛围等, 所以对幼儿的行为, 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调查发现, 以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知识分子, 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性, 知识水平较高, 能理性对待生活, 同事关系和谐, 心境平和, 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深刻, 能身正为范、与人为善, 孩子无形中受到感染, 加之有正确教育的引导, 所以问题较少。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反之, 儿童的行为对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是否也有影响呢?

儿童的社会行为对亲子关系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儿童气质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期、近期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中期和青少年气的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三岁儿童的观察研究发现, 儿童的抑制行为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 越是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抑制行为的儿童, 父母越是倾向于对他么作出较多的反应, 而且母亲的反应比父亲更多。李萍在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中类似的观点。但是在亲子交往中儿童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是能够看到的, 一是孩子对父母过早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不想接受父母的好意, 缺乏相对安全的依恋情感, 生活环境和周围环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使父母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接触, 而是与孩子进行各种不能相互融洽的沟通, 不利于父母养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更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 产生攻击性和行为失控, 从而导致一系列亲子交往沟通问题。二是一些儿童性格内向, 可通过调查大部分儿童都希望被关注, 那么内向的儿童会越来越内向, 甚至产生自闭, 会产生回避性依恋愿意敞开自己的心门, 父母会逐渐失去改变孩子性格的信心, 也许会把教养方式逐步转变为放任型, 任由孩子自己发展。与之相反, 一些家长甚至会将教养方式转变为专制型, 必须要求孩子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甚至压迫孩子自己并不想做的事, 这样下去会让儿童产生一种畸形的心理, 无法正确对待外界事物。

三、亲子关系的调适、方法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 家长的榜样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决定孩子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时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说, 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2) 家长要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孩子基本本质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处于学前教育期的孩子, 由于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把孩子带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各种活动时, 尤其是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要具有目的性, 要注意把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例如带孩子到动物园游览, 如果无目的的, 走马观花的看, 孩子大人花一整天的时间, 但却没有什么收获。到了家里, 孩子看了很多, 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如果是有目的的看, 效果就不同了。如果是带孩子去看猴子, 那么首先就可以先了解下猴子的有关知识, 到了动物园就可以带孩子有目的的观看, 猴子的外貌特征、猴子的叫声、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喜欢吃什么等等。

(3)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知识学习的环境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能满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必要的物质和必要的场所, 可以说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家长具有的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营造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良好的精神环境。相比较而言, 我认为应该更多的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有自己所喜欢的。但也不能一味的放纵。所以拉在父母手中的这根弹簧要松紧有度。

(4)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品质及心理的影响的重要作用

在性格形成中, 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无论父母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 只要能体现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 那么子女产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就很少出现。父母的这种温暖理解的方式, 会带给子女更多的亲情体验, 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 能够更快的和和社会相融合, 而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作为父母应该子女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又体现一定权威的教养氛围, 并且父母在对子女教养方式上应该取得一致, 使儿童充分体验到家长对自己既不放纵又不过分要求。父母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养方式, 用理性的态度和子女交流, 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了解孩子, 学会与孩子沟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是协调亲子关系的基础。3当然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 了解成人。了解孩子, 这就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用孩子的眼光、思考问题, 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而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1) 与孩子坦诚交心

了解孩子的心境, 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从而对症下药, 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多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受, 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 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如果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 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倾述内心的情感, 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 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 愿意接受、了解和帮助他, 就会听父母的话, 改正错误。

(2) 制造亲子谈话的花园

如果父母把和孩子的谈话的时间放在晚饭桌上的话, 对于敏感性的孩子也许就会选择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 比如某个公园, 小区的秋千上。然而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 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 父母不仅要保密, 而且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 从而让孩子放松, 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

(3) 父母的态度要温和

如果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 父母就应该有一个温和的态度。孩子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 才会选择和父母进行沟通。所以父母也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 双方可以尝试换位思考, 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都会把家庭当作一个避风的港湾, 和谐的家庭氛围一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父母分享。

3、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孩子都不喜欢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 只希望父母充当顾问或者支持者的角色, 让他们能够在迷糊、不知所措的时候, 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过多的干涉会让他们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 认为失去了自由, 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由此产生一种不满情绪, 久而久之就会躲避家长, 并产生隔阂。所以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年1月第29卷 (第1期) 。

[2]周萍:《论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调适》,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3月第22卷 (1期) 。

[3]汪淼:《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4]袁晓松:《论亲子交往与交往中的文人关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8月第31卷 (4期)

上一篇:码头设备管理系统下一篇:天然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