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精选7篇)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 篇1
引 言
21世纪人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本被国内外众多的经济学家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和“引擎”。由于它的收益递增性, 人力资本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 (R.Harrod) 和多马 (E·D·Domar) 分别创立, 而后索洛 (Sollow) 提出含技术进步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加以补充, 但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并没有强调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W·Schultz)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贝克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 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对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以卢卡斯 (R·Lucas) 和罗默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 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胡永远 (2003) 、钱枫 (2006) , 谢心灵 (2002) 等认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显著为正, 但贡献率较小;钱枫 (2006) 、陈文静 (2005) 等认为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份额很小;杨建仁 (2003) 、陶静 (2006) 认为人力资本的溢出对非劳动资源的效率改进越大,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越明显;胡永远 (2003) 还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 人力资本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董烨然、黄晶 (2004)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缺乏规模经济性,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的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省, 福建如此快速的增长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 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分析, 或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 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 也只是简单地计算影响因素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忽略了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利用统计资料测算了1978~2006年福建省的人力资本水平, 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引导关系, 并通过建立了生产函数有效劳动模型来计算1978~2006年期间福建省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指标选取和测算①
1.1 产出总量的计算
本文选择福建省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②指标来衡量福建省产出水平, 并统一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各年产出水平, 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1.2 物质资本投入量的估计
资本投入量=固定资本存量+流动资本, 其中流动资本用存货增加这一指标反映。由于固定资本存量和存货增加这两部分数据不能直接取得, 所以要先对他们进行测算。
1.2.1 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
由于资料的限制和数据的可得性, 假设福建省固定资本在1952年全部形成, 而且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相当于当年GDP的3倍, 约合1978年价格的199.11亿元③。则1978年固定资产存量计算公式为:
1979~2006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可用如下逆推模型推算:
KCt=KCt-1 (1-δt-1) +ft
其中, KCt表示第t年固定资本存量;KCt-1表示第t-1年固定资本存量;δt-1为第t-1年的资本折旧率。我们假设其折旧率1978~1989年取δ为5%;1990年 (包括1990年) 后取δ为5.5%;ft为第t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
1.2.2 存货增加的计算
根据1978~2006年存货增加价格指数④ (1952=100) 和存货增加⑤ (现价) 来计算以1978年价计算的存货增加额, 以消除各年价格不同而造成的影响。
1.2.3 资本存量的计算
利用上面所得到的福建省历年固定资产存量以及当年的存货增加, 就可以得到历年的资本投入量Kt。
1.3 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
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核算福建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 (1) 将劳动力即从业人员按学历层次分为5类:文盲和半文盲、小学 (包括普通小学、成人小学教育) 、初中 (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初中级技工、工读学校、成人初中) 、高中 (包括普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高中、高中技工教育、成人中等技术教育、成人高中) 、大学专科及以上。 (2)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学年情况, 将5类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9年、12年和15年。为了克服数据方面的困难, 各年的人力资本存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Ht=ht×Lt
其中, ht表示第t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反映人力资本水平;Lt表示第t年的从业人员数, Ht为第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2 均衡关系与引导关系分析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 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这里我们将主要考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引导关系。
为了检验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首先须对这2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这里我们先对GDP和H做对数变换, 变换后的序列记为lnGDP和lnH。表1为利用Eviews 5.1对时间序列lnGDP和lnH进行P-P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lnGDP和lnH序列都是具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 因此可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 以考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注:DX为X的一阶差分;t为趋势项;c为截距项;n为滞后变量阶数
注:“*”号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结果显著
表2为利用Eviews 5.1对lnGDP与lnH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迹统计量为37.71446, 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因此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个序列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而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下, 迹统计量为0.876143, 小于5%的临界值, 无法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从而得出时间序列lnGDP与lnH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也支持了上述结论。
由于lnGDP与lnH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引导关系。为此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利用Eviews 5.1对lnGDP与lnH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人力资本存量不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促进了GDP增长;而对于GDP增长不是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P值为0.8109, 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由此我们认为福建省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将会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增长, 而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的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这表明福建省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些教育投入并没有引起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3 福建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估计
随着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出现和应用, 人力资本存量H逐渐的取代了劳动力投入L, 从而就出现了另一类生产函数关系模型, 即有效劳动模型:
YT=AtKαtH
模型中, Yt、Kt、Ht、均为时间t的函数;Ht是人力资本存量。该模型内生地引入了劳动的人力资本水平因素, 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具有的生产要素功能特性。式中, α、β分别表示资本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 即产出中资本所占份额和人力资本所占份额。
将 (1) 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线性模型:
lnYt=lnAt+αlnKt+βlnHt (2)
由于技术进步At是时变且不可观测的, 故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 (2) 式进行估计, 这里假定状态变量At服从如下状态方程:
lnAt=γ+θlnAt-1+vt (3)
根据前面得到的福建省1978~2006年的GDP、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的数据, 对 (2) 、 (3) 式进行估计, 得到福建省经济增长模型为:
lnGDPt=lnAt+0.680lnKt+0.895lnHt
(16.614) (8.402)
lnAt=-0.690+0.738lnAt-1
(-8.469) (57.932)
从模型分析中可看出, 福建省GDP、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有效劳动模型较好地描述。在有效劳动模型中, 资本存量产出弹性α=0.680, 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β=0.895, α+β>1, 说明福建省经济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 我们可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平均贡献份额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要素贡献份额= (要素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4)
要素贡献率= (要素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产出增长率×100% (5)
表4为利用有效劳动模型结果进行测算的福建省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表4可看出, 在增长率方面, 福建省从1978~2006年这29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2.67%, 人力资本存量 的平均增长率为4.62%, 高于2.65%的从业人员数量 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78年的4.75年提高到2006年的8.09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11.50%, 明显高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在贡献份额方面, 物质资本存量K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人力资本存量, 1978~2006年间, 福建省资本平均贡献份额为7.94%, 高于4.14%的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在贡献率方面, 1978~2006年间福建省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则为32.67%, 而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两倍, 达到了62.66%, 这说明福建的经济主要靠物质资本拉动。人力资本虽然对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 但其物质资本增长率明显高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由此可见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侧重于物质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福建省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均衡的趋势;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但经济增长不会自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2) 福建省经济规模报酬递增;对福建省的经济与各生产要素的平均增长率以及各生产要素的平均贡献份额与平均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表明, 在过去的近30年间, 福建省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物质资本的贡献份额和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和贡献率的两倍。这说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拉动, 福建的经济增长属于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的“粗放型”增长。
鉴于上述结论, 本文认为:
在政府层面上, 必须将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化,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投入的回报率, 增加人力资本储备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和存量;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再教育”方面的投人, 借此来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除着力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投人外, 更应加强对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培育和支持, 为高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同时, 应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培训网络, 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 从而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与企业层面上, 政府应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有志之士利用民间闲散资金开展民间或者企业投资办学, 拓宽办学渠道。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企业或个人通过设立教育基金, 为各级学校捐资, 在各级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做法, 弥补教育经费缺口, 也为企业储备人才。企业和学校应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人才。如完善竞争奖优的人才使用机制, 健全催人奋发的薪酬分配机制, 建立持久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善他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以此保证对现有人力资本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并在社会上和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参考文献
[1].秦元芳, 张亿钧.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10)
[2].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3, (1)
[3].董烨然, 黄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南与全国对比为例[J].经济经纬, 2004, (6)
[4].洪传春, 许文兴.福建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 2007, (1)
[5].陶静.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 2006, (6) :33
[6].樊瑛, 张鹏.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计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2)
[7].胡永远, 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04, (2)
[8].王宇, 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 2005, (2)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 亲自关系诉讼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诉讼案件, 很多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都牵扯到了亲子关系的认定。在亲子诉讼案件当中, 现代科技的产物亲子鉴定技术就发挥出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现在全球中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将亲子鉴定作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判案依据。但是亲子诉讼案件却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案件, 案件涉及到了家庭伦理以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在很多案件当中都对这些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在亲子鉴定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行为, 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亲子鉴定带来的伤害
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发现, 亲子鉴定案件的数量以及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增加, 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大多都是涉及到未婚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一夜情等非常复杂的非婚姻关系,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之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对婚姻关系之外所生育的子女的抚养义务。
笔者认为, 虽然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每一个案件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亲子鉴定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夫妻之间的信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一种严酷的考验, 通过亲子鉴定有时候会对案件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但是在很多的时候, 亲子鉴定的都是会导致婚姻的解体, 亲情的破坏, 可以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逐渐的开始朝着伤子鉴定的方向发展, 或者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演变成了伤子鉴定。当丈夫开始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 并开始想要采用亲子鉴定的时候已经是对自己妻子的怀疑, 一旦做出了亲子鉴定, 那就会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亲子鉴定这一把双刃剑之下并不会存在什么赢家, 永远都是失败者。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对亲子鉴定本身进行合理的认识, 规范亲子鉴定的使用范围。
二、如何规范诉讼中亲自鉴定的使用
正是由于现在我国亲子鉴定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及缺陷, 这也就导致了法官在进行案件的判定是无法确定亲子鉴定是否适用。所以说我国应该对于现在亲子鉴定使用的主体以及提出的实效等都从目的和程序上来对亲子鉴定做出一定的限制, 给亲子鉴定在立法上制定一个明确的规范, 使得亲子鉴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下面笔者提出对于亲子鉴定的几点规范:
(一) 重视“法律推定”, 不轻易采用“事实认定”
确定权利以及义务的关系是亲属关系之间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一旦亲属关系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某一问题的话, 那么亲属关系的整体就会被动摇, 那么其中的权利以及义务结构也就会被破坏。这就不仅仅需要在法律上对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以及义务进行一定的重建, 还需要在家庭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亲属关系进行重建,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多的连锁反应, 很有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之中所采用的“以法律推断为依据, 以事实认定为例外”的立法理念。当然了, 如果说亲子鉴定被法院认可了的话, 那么就需要对其中的抚养关系以及权力的维护等做出妥善的处理。
(二) 严格限制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造成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所以说为了防止这一类家庭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院应该严格的对亲子鉴定的使用做出一定的限制, 必须做到适用从严。首先应该限制的就是亲子鉴定的申请人, 需要对申请人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 在赋予亲子鉴定申请权这一环节当中应该对申请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必须是司法机构来受理司法亲子鉴定, 不能够直接对个人所委托的亲子鉴定进行受理。再就是要对提起亲子鉴定规定一定的时效。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在的家庭关系, 需要从国外的法律上进行一定的借鉴, 对亲子鉴定提出一定的时效规定, 一旦超出了这个时效就会丧失请求权。对亲子鉴定的目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正是因为现在亲子鉴定的滥用, 才导致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说以应该立法对亲子鉴定的使用范畴进行一定的限制, 比如只能够在亲子关系确定或者否认以及诉请抚养费的时候可以采用亲子鉴定。
结语
亲子鉴定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亲子鉴定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好的, 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本文对亲子鉴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来限制亲子鉴定的使用。
摘要:亲子鉴定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现在的亲子关系诉讼案件中, 亲子鉴定是明确亲子关系的利器。亲子鉴定虽然说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并且在一些民事诉讼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亲子鉴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亲子鉴定的使用不当的话, 很有可能会造成婚姻的加速解体, 甚至可能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亲情破裂, 这完全可以称之为人伦悲剧了, 一旦引发了这种情况, 亲子鉴定就不能称之为亲子鉴定了, 只能称之为伤子鉴定。
关键词:亲子关系诉讼,亲子鉴定,适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成泓.亲子关系诉讼中的亲子鉴定协力义务论——兼评《婚姻法解释 (三) 》第2条[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 02:172-180.
[2]陈益凤.论我国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适用[J].延边党校学报, 2012, 04:77-79.
[3]赖红梅.亲子鉴定结论在亲子关系诉讼实务中的定位[J].河北法学, 2013, 01:131-139.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 篇3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从人出生就确定的, 而且一旦确定了就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的朋友、配偶等等, 但不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的父母。儿童同样不能选择自己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等。亲子关系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选择性, 与其他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 不管幼儿是否满意, 都必须得接受。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也是不可选择的。
2、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自古以来父母就占有支配和主导地位, 孩子处于被支配和被主导的地位。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 因为父母对于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 亲子关系是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儿童的年龄小, 判断力不强, 自我意识不明确。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亲子关系具有稳定性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伦理的基础上的, 从人一出生就存在, 几乎延续到他的一生。这种关系一旦被确立就不可能人为的终结, 只要双亲存在, 就不可回避, 它不能因时间的变化或者事情的改变而消失。因此, 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 也是稳定的。
4、亲子关系具有发展性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即亲子关系是依据孩子的年龄, 不断地发展的。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完全是由父母主导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对亲子关系有了一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亲子关系, 不管是哪个家长都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为儿童设置很多规矩, 高度控制孩子, 随便使用权势, 不鼓励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但又很少对孩子说明为什么依从这些规定, 而且常用惩罚、强力的策略以迫使孩子遵守。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易发脾气和不快乐, 容易被干扰, 没有目标, 容易发怒等。
(2) 威信型
威信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观点, 也常常要求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不过, 他们期待孩子能依从他们所设定的限制, 并在需要时使用权利和说理, 以确保孩子遵从。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表现为有快乐、社会反应、自我信赖、成就导向及与成人和同伴的合作的活力。
(3) 宽容型
宽容型的父母以松散的方式教育孩子, 很少命令孩子, 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觉和冲动, 不会严密地监督孩子地活动, 对他们的行为很少有坚定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常有冲动攻击性行为, 很虚伪和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性和成就也较低。
(4) 放任型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孩子通常是拒绝的, 对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 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 对孩子缺乏管教, 听之任之。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的孩子身心发展最差, 认知水平较低, 行为上不懂规矩, 没有教养,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缺乏社会交往技能。
2、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
父母的文化修养主要是以其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的, 它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品德面貌及抱负水平的有力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主要还是由于文化教养层次的不同, 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 如家庭文化生活、学习指导, 还有父母对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注重家庭的民主和谐气氛, 倾向于使用赞许、表扬、温情、引导、鼓励、探索等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这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其在同伴群体中的适当行为, 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学业的动机。
父母的职业差别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不同的职业, 因其各有特点, 会带来不同的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氛围等, 所以对幼儿的行为, 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调查发现, 以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知识分子, 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性, 知识水平较高, 能理性对待生活, 同事关系和谐, 心境平和, 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深刻, 能身正为范、与人为善, 孩子无形中受到感染, 加之有正确教育的引导, 所以问题较少。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反之, 儿童的行为对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是否也有影响呢?
儿童的社会行为对亲子关系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儿童气质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期、近期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中期和青少年气的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三岁儿童的观察研究发现, 儿童的抑制行为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 越是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抑制行为的儿童, 父母越是倾向于对他么作出较多的反应, 而且母亲的反应比父亲更多。李萍在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中类似的观点。但是在亲子交往中儿童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是能够看到的, 一是孩子对父母过早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不想接受父母的好意, 缺乏相对安全的依恋情感, 生活环境和周围环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使父母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接触, 而是与孩子进行各种不能相互融洽的沟通, 不利于父母养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更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 产生攻击性和行为失控, 从而导致一系列亲子交往沟通问题。二是一些儿童性格内向, 可通过调查大部分儿童都希望被关注, 那么内向的儿童会越来越内向, 甚至产生自闭, 会产生回避性依恋愿意敞开自己的心门, 父母会逐渐失去改变孩子性格的信心, 也许会把教养方式逐步转变为放任型, 任由孩子自己发展。与之相反, 一些家长甚至会将教养方式转变为专制型, 必须要求孩子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甚至压迫孩子自己并不想做的事, 这样下去会让儿童产生一种畸形的心理, 无法正确对待外界事物。
三、亲子关系的调适、方法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 家长的榜样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决定孩子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时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说, 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2) 家长要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孩子基本本质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处于学前教育期的孩子, 由于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把孩子带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各种活动时, 尤其是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要具有目的性, 要注意把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例如带孩子到动物园游览, 如果无目的的, 走马观花的看, 孩子大人花一整天的时间, 但却没有什么收获。到了家里, 孩子看了很多, 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如果是有目的的看, 效果就不同了。如果是带孩子去看猴子, 那么首先就可以先了解下猴子的有关知识, 到了动物园就可以带孩子有目的的观看, 猴子的外貌特征、猴子的叫声、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喜欢吃什么等等。
(3)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知识学习的环境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能满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必要的物质和必要的场所, 可以说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家长具有的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营造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良好的精神环境。相比较而言, 我认为应该更多的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有自己所喜欢的。但也不能一味的放纵。所以拉在父母手中的这根弹簧要松紧有度。
(4)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品质及心理的影响的重要作用
在性格形成中, 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无论父母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 只要能体现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 那么子女产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就很少出现。父母的这种温暖理解的方式, 会带给子女更多的亲情体验, 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 能够更快的和和社会相融合, 而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作为父母应该子女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又体现一定权威的教养氛围, 并且父母在对子女教养方式上应该取得一致, 使儿童充分体验到家长对自己既不放纵又不过分要求。父母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养方式, 用理性的态度和子女交流, 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了解孩子, 学会与孩子沟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是协调亲子关系的基础。3当然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 了解成人。了解孩子, 这就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用孩子的眼光、思考问题, 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而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1) 与孩子坦诚交心
了解孩子的心境, 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从而对症下药, 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多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受, 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 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如果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 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倾述内心的情感, 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 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 愿意接受、了解和帮助他, 就会听父母的话, 改正错误。
(2) 制造亲子谈话的花园
如果父母把和孩子的谈话的时间放在晚饭桌上的话, 对于敏感性的孩子也许就会选择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 比如某个公园, 小区的秋千上。然而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 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 父母不仅要保密, 而且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 从而让孩子放松, 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
(3) 父母的态度要温和
如果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 父母就应该有一个温和的态度。孩子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 才会选择和父母进行沟通。所以父母也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 双方可以尝试换位思考, 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都会把家庭当作一个避风的港湾, 和谐的家庭氛围一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父母分享。
3、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孩子都不喜欢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 只希望父母充当顾问或者支持者的角色, 让他们能够在迷糊、不知所措的时候, 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过多的干涉会让他们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 认为失去了自由, 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由此产生一种不满情绪, 久而久之就会躲避家长, 并产生隔阂。所以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年1月第29卷 (第1期) 。
[2]周萍:《论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调适》,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3月第22卷 (1期) 。
[3]汪淼:《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4]袁晓松:《论亲子交往与交往中的文人关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8月第31卷 (4期)
浅析幼儿与家长的亲子关系 篇4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一) 具有权威性
父母和子女是血缘关系最近的直系血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另外, 家长对孩子来说, 不仅仅是教育者, 还是监护人, 所以家长具有至高的权威。所以, 当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 有些家长认为“我是长辈, 你必须听我的”, 这样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二) 具有持久性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持久的、无法不变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位老师, 只有爸爸、妈妈是终生的, 所以父母担负着持久的教育责任。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始至终。熟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用什么语言教育孩子, 都不如家长亲自去做, 让孩子亲身体会,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活教材, 孩子感受到了, 自然就会听从家长的教诲。
(三) 具有无私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的, 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最崇高的。孩子依赖父母, 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作为父母, 要接近孩子, 多花时间照顾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这种感情的沟通, 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同时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培养,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的好坏, 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3~6岁时期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毅力的锻炼, 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首先, 对语言发展有影响。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一般多收益于母亲。其次, 对人格形成有影响。家庭完整的的孩子, 阳光、快乐, 而一些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的孩子, 得不到完整的爱, 没有自信, 有的造成口吃、易怒等心理问题。最后, 对社会人际关系有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 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 这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基础, 他也会关爱别人。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在家庭残缺、冷淡、没有关爱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长大后就不容易相信别人,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三、亲子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 家长对子女有过高的期盼
有些家长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孩子, 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总是望子成龙, 要求他们来完成, 不是父母所有的想法孩子都可以实现的, 这样就会让子女难以接受。
(二) 家长与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
成人教条, 总是墨守成规, 而孩子喜欢创新, 再加上两者年龄相差悬殊, 而他们经历的事情和生活的经验也不相同, 因而容易造成意见分歧。
四、改善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 建立和孩子的信任感
只有信任, 才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爸妈。孩子年龄越小, 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所以, 改善亲子关系在幼儿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爸妈的关怀。父母多与孩子沟通, 不要总想着让孩子出类拔萃, 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二) 放手让孩子去活动
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又愿意探险, 但是缺少安全意识。所以, 家长在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识, 尝试让孩子自己参加一些活动。家长要摆正位置, 父母只是孩子行为的顾问, 而不是指挥官, 更不是代言人。在可控范围内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 对待孩子的行为要宽容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 给出正确的示范。对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要宽容, 要理解孩子还小, 很多事情不能做到最好。所以孩子发表见解时, 要耐心倾听, 对的及时鼓励表扬, 错的予以纠正。不要打断孩子, 不能说重话伤及孩子自尊。那样孩子会产生为难情绪, 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小的心理问题, 比如幼儿期的恐惧、攻击性行为, 等等, 家长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和老师沟通好, 帮助孩子进行矫治。
(四) 以身示范, 做好表率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家长要先做好表率。让孩子在家长身上看到闪光点, 感受到爸妈是很棒的, 他需要学习, 然后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 以及他要如何去做, 让孩子有“法”可依, 当他做正确的决定或者事情时, 抓住时机, 及时表扬。家长不对的时候也要承认错误, 向孩子道歉, 做好表率, 这样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 篇5
关键词:亲子关系,大学生,辅导员,师生关系
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 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大学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 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第一位老师, 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大学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 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 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 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 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 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 亲密关系是第一关。
亲子关系, 是一个人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 是人格形成的基石, 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 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 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 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 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 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 中国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 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 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 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也不会勇于追求, 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 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 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 他们就是权威, 他们说的话, 制定的规则, 子女必须听从遵守, 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 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 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 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 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大学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大学, 大学学什么, 大学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 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 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 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 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 将影响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的选择, 而大学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 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 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 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 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最为重视的环节,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 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 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 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 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具体到实践中, 独立学院里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学生过度依赖辅导员, 习惯由辅导员解决问题;第二, 学生遭遇挫折将责任推卸给辅导员, 不能主动承担责任;第三, 辅导员简单的将学生看做被管理者, 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权。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最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 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 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 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 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大学, 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 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大学, 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大学的意义和目的, 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 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 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学生初进校起, 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避免保姆式的服务, 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 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 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 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 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大学四年, 这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 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 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三, 在管理中切忌以权利压制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普遍缺乏沟通。事实上, 学生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 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答案, 一个指令, 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师长与知心朋友。
第四, 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 明确岗位分工, 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 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 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2]冯友梅.试论实践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青少年亲子关系及其教育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关系:教育
1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 具体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 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关键而特殊的时期, 是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不稳定时期。因此, 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 霍尔等许多心理学家将青少年期比喻为人生途中的“疾风怒涛”般不平静的动荡的时期, 但这也是塑造子女性格的好时期, 不论是发展心理学家还是家庭教育专家都把青春期看作是人的“第二次诞生”。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 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
2 当前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新变化
2.1 家庭结构变化, 亲子互动不同以往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 与传统的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相比, 在亲子互动上, 独生子女与父母发生单一的关系, 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机会更多。父母在经济和精力上的负担减少, 对子女的生活抚养照顾以及教育和感情交流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增多, 这是家庭关系简单化对子女的有利影响。但不利的方面是, 家庭中这种单一的亲子关系加重了相互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父母对唯一子女的投入大, 期望值往往过高, 给子女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 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强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角色认知, 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 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2 生活节奏加快, 亲子关系淡漠
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父母忙于事业和生活的奔波, 子女则忙于学习和应考, 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少了, 相互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导致了亲子关系的淡漠。
2.3 亲子交往中双向影响日益突出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电子网络日益发达,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也改变着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亲子关系, 现代的亲子关系已经由传统的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亲子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教育与被教育、指令与服从, 甚至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新型的亲子关系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新型的亲子关系中“教子女”“教父母”是同时共存的, 不仅子女能在父母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父母也能从子女的成长中受到有效的影响。
3 青少年期良性亲子关系的创立及其对教育的思考
3.1 父母方面
3.1.1 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在亲子关系调适中属于主导地位, 父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调适, 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子女发展成为自主自立的人, 为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3.1.2 了解子女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于父母而言, 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了解他们特殊的心理需要, 同时也要顾及年龄特点, 只有尊重子女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青少年时期子女的身心特点, 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1.3 转变教育观念
父母应该从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子女自身愿望、兴趣与能力出发, 形成良好的人才观, 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 正确对待子女的成功与失败。
3.1.4 加强亲子沟通
一方面, 父母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理解, 有利于亲子之间从彼此的立场上理解问题, 换位思考, 体验彼此的感受、加深理解对方的难处与心理需求、加强亲子间的亲和度;另一方面,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早发现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成长中的困难和疑惑, 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及时的关爱, 避免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心理异常;亲子之间的沟通, 可以让子女学会更多的社会交往技能, 有利于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子女方面
亲子关系很重要, 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 亲子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 新近的研究认为, 亲子关系是一个亲子之间互动的过程, 因此, 子女对父母的理解是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青少年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具备了较高的理解能力, 同时拥有了处理一般事务的能力, 父母爱子女, 子女也要懂得爱父母, 尊重父母, 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3 社会支持和教育方面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单靠父母或子女单枪匹马的去完成是不现实的, 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各类亲子关系咨询辅导机构等, 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观, 并帮助子女理解父母。
3.3.1 建立一系列的家长教育学校
这里所说的家长教育不是像师生关系般“教”家长一套称职父母的法则, 而是支援家长全面参与孩子的成长。家长教育必须紧扣子女的学习及成长的需要, 才能解决家长最关切的问题。
3.3.2 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教育理念转变
首先, 目前, 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 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 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 社会又处于转型期, 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作为家长, 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 陶冶情操,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 做知心朋友, 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 在关爱上下功夫。因此, 加强亲子关系就要加大亲情感染的力量, 动之以情, 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 然后由情入理, 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
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必须改变目前的这种唯学习论, 唯分数论的教育制度, 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目前许多地区的素质教育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并没有对现状有多大的改进,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 切切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伟, 张进辅, 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1) :10-14.
[2]张璐斐, 张琦光, 施小菊.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0) :61-64.
[3]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J].法制型社会, 2006. (8) .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 篇7
1“家”的阴影。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曾经非常显赫的家庭, 那所终日弥漫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 在张爱玲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永久难忘的记忆。———“我就是在那所房子里生的, ……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 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 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 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世界。” (《私语》) 从她的作品对家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产生明显的印象, 即她所生活的家庭氛围, 是阴森和压抑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的人物, 吟风弄月且性情乖戾、残暴。后来, 父亲先是讨了姨太太, 又与母亲离婚, 继而频频对张爱玲施以毒打。一次, 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 父亲就对他拳脚相加。她被监禁在一间空房间里,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时, 她感觉“我生在这里面的这座房间突然变成生疏的了, 像月光底下的, 黑影中现出清白的粉墙, 片面的, 癫狂的……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 那静静的杀机”。 (《私语》) 其后, 她患了严重的痢疾, 差一点死去。她躺在床上, “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 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 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那一朝、那一代……朦朦胧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 也朦朦胧胧的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院子里埋了。” (《私语》) 这个“家”, 给张爱玲留下的是畏惧、憎恨, 这个家是一个永久抹不去的阴影。
张爱玲用“罗曼蒂克的爱”来形容她早年对母亲的感情、短暂的相处。四岁时母亲出国留学, 父亲把姨太太带回家;八岁时, 母亲第一次回国, 姨太太搬走, 一家人团圆。之后便是剧烈的争吵;不到两年终于协议离婚。继母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造成一段痛苦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她拼了命的从家中逃出, 仿佛逃出了监狱和牢笼, 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逃离的短暂兴奋之后是“她三天两天的向母亲伸手要钱, 却使母亲渐渐地不耐烦了。小时候她站在父亲烟炕前面要钱买钢笔或交学费之类的, 父亲躺在烟炕上吸鸦片, 她久久的得不到回话, 这是经常出现的一幕;她在母亲那里没有遇到这样的冷遇, 母亲的不耐烦却让她尝到了一种难堪的琐屑。”[1]然而她从小就是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 她不能像被宠坏的大小姐一样理直气壮地指责母亲, 只能将她和母亲的关系拖入一种更别扭, 更不自然的状态。
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 与冷漠阴暗的家庭气氛对心灵的窒息, 这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张爱玲性格成长中的恶性循环。她过分敏感的气质发展为多疑的倾向, 它使得张爱玲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人与事。幼年母爱的缺失, 姨太太的出现, 继母的恶毒相待, 以及与她曾经抱有巨大幻想的母亲之间难以言说的尴尬、不自然……这都为她在作品中对亲子之爱的颠覆奠定了基础。
2 亲子之爱的颠覆。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她的经历, 准确点说是与她的经验世界, 关系密切。经验指的是个人经历中一些富有意味的事件里所凝聚的作家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是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或者说是经历中已经为主观感受渗透、溶解了的部分。”[2]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尤其是在《传奇》中, 极大限度的应用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并将它们高度的艺术化了。
张爱玲从女性主体出发, 将母性、物欲、情欲等人性的基本元素放置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加以审视, 在对照中表现它们的互动, 从而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审母”主题。张爱玲用她无情的冷峻的笔调, 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恶母形象,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金锁记》中打破了传统的母爱形象。七巧嫁给了只是父亲和丈夫的象征符号的身体残疾的二爷, 饱受磨难的七巧在丈夫死后把她的怨恨、愤怒与痛苦转而施加在儿子与女儿身上。为了掌控长白, 母亲竟让儿子吸食鸦片。性的压抑与苦闷使她一度又一度地破坏儿子的婚姻, 并逼死了两个儿媳。她还让女儿长安裹脚, “裹了一年多, 七巧一时兴致过去了, 又经亲戚们劝着, 也就就渐渐放松了, 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长安二十四岁时生了痢疾, 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 只劝她抽两筒鸦片, “果然减轻了不少痛苦。”七巧蓄意破坏长安的婚姻大事, 把她推到绝望黑暗的深渊, 只留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从开始的一点点“沉下去、沉下去”到梦魇式的恐怖, 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 这是封建大家庭中常有的感觉, 是对旧式大家庭的完整经验。
横亘在七巧与长安之间的隔阂, 还有她对金钱的不安。长安丢了一条褥单, 七巧暴跳如雷, 准备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 拦阻了一声, 七巧便骂:“天生的败家精, 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 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这与张爱玲和母亲在“伸手要钱”方面的难以言说的尴尬是分不开的。幼年的张爱玲早就深谙金钱的龌龊, 它隔绝了亲子之爱, 也隔绝了人情人心。
《花凋》中, 美丽的姑娘川嫦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 父亲却认为把钱花在治病上实在冤枉, 听说女儿要吃苹果时非常生气, 竟然说:“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 她吃苹果。”母亲更是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为女儿治病, 就这样那个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寸一寸的死去。“郑夫人在:堂外面发现了一家小小的鞋店, 比众特别便宜”, 给川嫦置办了回去……川嫦试了一试皮鞋, 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劳, 总可以穿两三年。”然而她的死就在三星期后。川嫦的病以至于走上死途, 出现在母亲的私房钱和父亲“有钱你给他买去”的叫嚷之间, 算是烛照出了天底下还有着别样的父母之爱。
《心经》中, 单纯幼稚的许小寒一直陶醉在“爱父”的甜梦中, 殊不知父亲却在一步一步走上抛妻弃子的邪路。结果女儿不得不从甜梦中醒来回到严酷的梦魇一般的现实中来, 喊出:“你是个禽兽!”小寒对父爱的强烈的厌恶与恐怖, 源于张对父亲的感受。在父亲家中的记忆, 使她从精神到肉体都遭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摧残。她渴望逃出牢笼, 希望像母亲倾诉自己的心声, 而这个新家却再次让她同样感到失望、孤独、寂寞与悲哀。小寒将她父母之间的爱一块一块割碎了, 而母亲却在父亲走后, 把手搁在她的头发上, 迟钝地说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 我一定还在这……”小寒伸出手臂来, 攀住她母亲的脖子, 哭了。这不难看出, 张爱玲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母爱。
一些作家在儿童少年时代有着家庭生活的不幸, 特别是由于失去母爱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于是, 时刻被期待的母爱在作家的想象中, 得到恢复, 他们要在作品中找到平衡。然而在张爱玲这里却是例外。父亲的家如同地狱般可怕, 母亲的家如同冰窖般寒冷, 她对母爱的渴求在现实中受到沉重的打击, 于是便彻底折断了幻想母爱的那一双翅膀。面对着亲情的缺失, 家的阴影, 她愈发感到人生的苍凉和和孤独, 在她的小说里, 明显涌动着这样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为, 在“家”的“梦魇”中进行艰难而痛苦的挣扎, 渴望走出家的阴影, 结果却要在极度失望中一次又一次咀嚼着个人的悲哀与苍凉。不难看出, 张爱玲的这一创作倾向源自于她主观体验所积淀形成的人格心理。于是怀着一副挑剔的心眼, 面对茫茫尘世而坚决地不妥协, 尤其是在对人性的阴暗主题的挖掘上, 表现的更加赤裸和强烈。
纵观整个文学史, 从老舍到巴金, 从鲁迅到张爱玲, 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无不存在一个潜在的“我”, 这就是作家生活背景对创作的重大影响。张爱玲作品中, 亲情的守护意义被消解, 母亲孕育生命赋予子女的伟大被颠覆, 家庭温馨纯洁的象征意义被解构。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心疼, 沉重……人生本苍凉, 世界本平庸。
摘要:成长中的少女张爱玲, 始终处在寻觅不到母亲的失落中, 这是儿时的“家”对成长和写作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她日后的写作, 不停地回溯这个关键性的失落。将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与其小说情节相联系, 追索张爱玲幼年的家庭经历, 指出张爱玲在创作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 深深地受到“家”的阴影的影响。
关键词:家,阴影,母亲,颠覆
参考文献
[1]余彬著.张爱玲传[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有效的亲子关系模型】推荐阅读:
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06-02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09-29
如何有效地开展0-3岁亲子活动09-23
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11-20
亲子关系认定06-23
亲子关系诉讼06-26
亲子伦理关系09-23
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10-26
亲子关系发展阶段10-16
改善亲子关系策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