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法律常识

2024-09-07

亲子关系法律常识(共9篇)

亲子关系法律常识 篇1

亲子关系法律常识

亲属关系概述

养父母子女关系 亲等计算 祖孙关系 兄弟姊妹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 婚生父母子女关系非婚生父母子女关系

亲属关系概述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根据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前者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条件,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如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就是拟制血亲。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血亲还可以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亲等计算

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单位是亲等,我国计算亲等的办法是以血亲之间的世代来计算,一辈为一代,如与父母为两代,与孙子女为三代;计算旁系血亲时,依据相互间的同源关系确定,如同源于祖父母的堂兄弟姊妹和姑表兄弟姊妹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同源于外祖父母的舅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也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在我国,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禁止结婚的。

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亦称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法律,亲子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亲子关系,另一类是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后者又分为养父母子女关系与继父母子女关系。

我国法律规定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经济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二是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当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三是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四是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因为父母子女关系是一种血亲关系,是不能通过法律程序人为地加以终止的;因收养而形成的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除非依法解除收养关系,也不能因为养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养父母对养子女仍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抚养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子女染上恶习,父母可以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子女偷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司法机关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理。即使是子女因违法犯罪而被判刑,父母要求与亲生子女脱离关系的行为也是违背法律规定的,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

非婚生子女即私生子,其生父生母不具有夫妻身份。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必须承担非婚生子女的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

继父母和继子女的关系,是由于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带子女再婚,或者父母离婚后另行再婚而形成的。继父或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同亲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在法律上的区别,就是他们之间不一定发生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般情况下,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因婚姻而派生,是一种姻亲,但是继父母与继子女存在实际的抚养教育关系的,即构成事实的收养关系,双方关系就成了拟制血亲。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以继父母抚养教育继子女为法定条件,双方便形成了法律拟制的血亲,产生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继养包括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抚养教育,也包括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赡养扶助;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继养关系后,与生父母仍然保持权利义务关系,存在双重的权利义务关系;继子女与生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不因继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

养父母子女关系是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形成的法律拟制血亲。我国法律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也就是说,养子女只与养父母存在单一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与继父母子女关系是不同的。

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法律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养父母有抚养教育养子女的义务,也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养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养子女有赡养扶助养父母的义务,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也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养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因合法收养关系的成立而形成,随着收养关系的解除而消灭。

祖父母与孙子女关系

祖孙关系是指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依据我国的法律,祖孙关系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二是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此外,对子女虽未全部死亡但生存的子女确无赡养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也应予以赡养。三是祖孙之间的继承关系,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继承孙子女的遗产;孙子女、外孙子女,在其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时,可以代位继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

兄弟姊妹关系

我国法律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由兄姊抚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丧失劳动能力,孤老无依的兄、姊,应予赡养。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兄弟姊妹之间可以互相继承遗产。

《家之法》由中国扬州·民本资讯公司法律部开发,技术支持主页——法墩网

(http://fadun.mbzx.com)

《家之法》主要用于普法目的,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影响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亲子关系法律常识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 亲自关系诉讼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诉讼案件, 很多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都牵扯到了亲子关系的认定。在亲子诉讼案件当中, 现代科技的产物亲子鉴定技术就发挥出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现在全球中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将亲子鉴定作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判案依据。但是亲子诉讼案件却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案件, 案件涉及到了家庭伦理以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在很多案件当中都对这些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在亲子鉴定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行为, 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亲子鉴定带来的伤害

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发现, 亲子鉴定案件的数量以及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增加, 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大多都是涉及到未婚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一夜情等非常复杂的非婚姻关系,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之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对婚姻关系之外所生育的子女的抚养义务。

笔者认为, 虽然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每一个案件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亲子鉴定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夫妻之间的信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一种严酷的考验, 通过亲子鉴定有时候会对案件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但是在很多的时候, 亲子鉴定的都是会导致婚姻的解体, 亲情的破坏, 可以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逐渐的开始朝着伤子鉴定的方向发展, 或者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演变成了伤子鉴定。当丈夫开始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 并开始想要采用亲子鉴定的时候已经是对自己妻子的怀疑, 一旦做出了亲子鉴定, 那就会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亲子鉴定这一把双刃剑之下并不会存在什么赢家, 永远都是失败者。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对亲子鉴定本身进行合理的认识, 规范亲子鉴定的使用范围。

二、如何规范诉讼中亲自鉴定的使用

正是由于现在我国亲子鉴定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及缺陷, 这也就导致了法官在进行案件的判定是无法确定亲子鉴定是否适用。所以说我国应该对于现在亲子鉴定使用的主体以及提出的实效等都从目的和程序上来对亲子鉴定做出一定的限制, 给亲子鉴定在立法上制定一个明确的规范, 使得亲子鉴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下面笔者提出对于亲子鉴定的几点规范:

(一) 重视“法律推定”, 不轻易采用“事实认定”

确定权利以及义务的关系是亲属关系之间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一旦亲属关系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某一问题的话, 那么亲属关系的整体就会被动摇, 那么其中的权利以及义务结构也就会被破坏。这就不仅仅需要在法律上对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以及义务进行一定的重建, 还需要在家庭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亲属关系进行重建,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多的连锁反应, 很有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之中所采用的“以法律推断为依据, 以事实认定为例外”的立法理念。当然了, 如果说亲子鉴定被法院认可了的话, 那么就需要对其中的抚养关系以及权力的维护等做出妥善的处理。

(二) 严格限制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造成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所以说为了防止这一类家庭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院应该严格的对亲子鉴定的使用做出一定的限制, 必须做到适用从严。首先应该限制的就是亲子鉴定的申请人, 需要对申请人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 在赋予亲子鉴定申请权这一环节当中应该对申请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必须是司法机构来受理司法亲子鉴定, 不能够直接对个人所委托的亲子鉴定进行受理。再就是要对提起亲子鉴定规定一定的时效。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在的家庭关系, 需要从国外的法律上进行一定的借鉴, 对亲子鉴定提出一定的时效规定, 一旦超出了这个时效就会丧失请求权。对亲子鉴定的目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正是因为现在亲子鉴定的滥用, 才导致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说以应该立法对亲子鉴定的使用范畴进行一定的限制, 比如只能够在亲子关系确定或者否认以及诉请抚养费的时候可以采用亲子鉴定。

结语

亲子鉴定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亲子鉴定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好的, 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本文对亲子鉴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来限制亲子鉴定的使用。

摘要:亲子鉴定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现在的亲子关系诉讼案件中, 亲子鉴定是明确亲子关系的利器。亲子鉴定虽然说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并且在一些民事诉讼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亲子鉴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亲子鉴定的使用不当的话, 很有可能会造成婚姻的加速解体, 甚至可能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亲情破裂, 这完全可以称之为人伦悲剧了, 一旦引发了这种情况, 亲子鉴定就不能称之为亲子鉴定了, 只能称之为伤子鉴定。

关键词:亲子关系诉讼,亲子鉴定,适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成泓.亲子关系诉讼中的亲子鉴定协力义务论——兼评《婚姻法解释 (三) 》第2条[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 02:172-180.

[2]陈益凤.论我国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适用[J].延边党校学报, 2012, 04:77-79.

[3]赖红梅.亲子鉴定结论在亲子关系诉讼实务中的定位[J].河北法学, 2013, 01:131-139.

代孕生育亲子关系法律认定 篇3

关键词:代孕;基因型代孕;妊娠型代孕;亲子关系

一、代孕生育亲子关系法律认定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关于代孕可以说是处于立法空缺的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禁止的,而又有部分认为是处于暧昧状态,不论大家怎么争议,代孕现象却是屡见不鲜,而代孕纠纷更是层出不穷。代孕纠纷的核心问题就是代孕生育亲子关系的法律认定,到底谁才是代孕所生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这关系到孩子的抚养权以及到底属于哪个家庭,给孩子的生活以必要的保障。目前学界对此是众说纷纭,大家各持己见,众口难调。实践中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基本上法官的主观意识占主导地位,这样就导致了同案不同命现象的出现,孩子的利益也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对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法律来对此加以明确,规范。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本文的范围,代孕是指男女不发生性关系及身体接触为前提,借助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技术,将受精卵或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亲子宫内,完成胚胎的发育和分娩这一过程。以此为前提,我们将代孕分为两大类:一是基因型代孕[1]:代孕者提供卵子,与代孕子女有血缘关系;二是妊娠型代孕[2]:代孕者不提供卵子,与代孕子女无血缘关系。

二、代孕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的几种学说

(一)血缘说

所谓血缘说,又称为基因说,是根据孩子的基因来源确定代孕所生育子女的法律父母,也就是由供卵者和供精者成为代孕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3]。作為判断代孕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的一种,此学说偏向于子女的血脉传承,认为为代孕子女提供遗传因素的双方为代孕子女法律上的父母,即精子,卵子的提供者为其法律上的父母,享有抚养权,亦需要尽抚养义务。如果适用血缘说到时候会存在很多法律上的问题,对于精子,卵子提供者不详的代孕子女来说,代孕子女将可能没有父亲,母亲单方或者父母双方都没有,造成无人抚养的局面。而对于代孕者提供卵子的,委托者提供精子的,如果按血统说,那么孩子的父母将是代孕母亲及委托者中的丈夫,这样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两个本来没有关系的人成为孩子的父母,孩子该由哪个抚养?对于委托者夫妻双方提供精子,卵子的,个人认为血缘说比较适用,简便快捷,不过也有一个问题,代孕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与自己子宫内所孕育的子女肯定也是有了感情,如果孩子出生,将跟孩子彻底断绝关系未免有些残忍,所以代孕母亲又当如何存在亦需要解决。

(二)契约说

契约说,又称为意思说,此说强调代孕子女的出生是基于委托夫妻与代母达成的代孕协议,双方约定了由委托夫妻成为孩子法律上的父母,故法律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4]。契约说按常理来说,是比较公平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大家各取所需。不过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代孕目前并不为我国法律所允许,而代孕合同在法律上属于无效合同,因此当出现冲突时,不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契约说亦可能出现代孕方非自愿等情况,亦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三)子女最佳利益说

子女最佳利益说是一种更开放式的认定亲子关系的方法,它并不单独 看重基因联系、妊娠过程或代孕协议,而是强调亲子关系的确认应从婴儿的最佳利益出发,在代理 孕母与委托妻子之间,将能为婴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者认定为法律母亲[5]。子女最佳利益说是目前在亲子关系法律认定方面运用最多的,亦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它主要是侧重于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来确定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但是对于什么是子女的最佳利益?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导致结果也不尽相同。什么是孩子对孩子最好的?目前大家亦是争议纷纷,有人觉得好的物质条件对孩子是最好的,有人认为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最好的,也有人认为爱是对孩子最好的,还有人认为良好的家庭背景对孩子是最好的……所以,子女最佳利益说主观性太强。

(四)分娩说

分娩说认为,由十月怀胎的漫长过程和分娩的痛苦所建立的骨肉之情具有比基因更重要的价值,故在代孕情形下也应同样坚持“分娩者为母”的民法传统原则,由代孕者成为孩 子法律上的母亲[6]。代孕母亲怀孕确实辛苦,但好多还是拿到了丰厚的报酬,如果她作为孩子法律上的母亲,那委托方的妻子当如何?会造成法律上的混乱性。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所孕育子女并不具有自己基因的,而委托方反悔的,如果说代孕母亲是孩子法律上的母亲,但是不具备基因她是无权对孩子的抚养权进行处分的,而大多数代孕母亲都是未婚者,而且经济来源不稳定的,如果让她抚养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反悔的来说,代孕者有的可能会对孩子有仇恨等心理,不能保证她不会出现虐待孩子的行为。所以就经济,素质,教育,环境等综合因素来看,代孕母亲是孩子法律上的母亲可取性并不高。也不全部适用。

三、个人观点

在代孕生育亲子关系法律认定方面,学界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理查德·波斯纳从契约具有生产功能的角度,指出“契约 是孩子得以生育的前提,没有契约就没有孩子”[7];有美国学者指出,在比较基因母亲和妊娠母亲两者的贡献和风险承担的基础上,妊娠母亲应当认定为法律母亲,这是不可根据协议加以反驳和推翻的[8];也有学者认为:“在代孕协议中对于亲子关系的约定并不是对于亲权的转让,而是法律通过对代孕协议的认可,”[9];有学者认为:“在代孕过程中, 代孕母亲的存在并不当然以分娩作为确定子女归属的依据, 而应当以维护子女最佳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兼采代孕协议而确定女子归属”[10]。我要分析的是有代孕协议(书面或口头)的代孕,下面我将分两大部分进行讨论。

nlc202309021845

(一)与协议相符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

1.基因型代孕

基因型代孕的特点是代孕母亲提供了卵子,因此,所生子女与她有血缘上的关系。对于这类的所生代孕子女与协议相符的,我个人认为,所生子女应该优先考虑由委托者抚养,委托者夫妇作为所生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而代孕者拥有所生子女的探视权,如与所生子女每周有一天的独处时间等,但是当双方有一方有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时应该终止他们所享有的权利。

2.妊娠型代孕

妊娠型代孕的特點是代孕母亲不提供卵子,与所生子女不具有血缘关系。对于这类所生子女与代孕协议相符的,我个人认为所生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应当是委托者夫妇,对于代孕者应适当的给予补偿,且给予一定的探视权。而对于委托者反悔,代孕者没有抚养能力,而又不能找到委托者的代孕子女来说,个人认为法律上应当给予她为孩子找收养父母等资格,并设定相应程序,以防不法分子的出现,代孕子女的法律上的父母应当为收养夫妇,代孕者具有监督权,而代孕者对于孩子的探视应当与收养者协商,由收养者决定。对于收养者有虐待孩子等不利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代孕者应当起诉,并追回抚养权,收养方应提供必要的部分抚养费。

(二)与协议不符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

与代孕协议不符所生的代孕子女亲子关系认定,我将不符的分为子女正常的,如:协议一个孩子,生了双胞胎,多胎等,还有与协议孩子性别不符的,孩子本身健康的,这类我们参考与协议相符的进行处理;而对于子女缺陷的,如先天性心脏病,痴呆,残疾等我们将在下面展开讨论。

1.基因型代孕所生缺陷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

基因型代孕所生子女缺陷的,抚养权应从协议,协议未约定的,应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基因缺陷,先天性的缺陷,应当由代孕者与委托者共同承担抚养费,抚养权由委托者承担;第二种是由于代孕母亲的个人因素所导致的,如吃了垃圾食品等,闻有毒有害气体等所导致的,应当由代孕母亲作为所生子女的法律上的母亲,拥有抚养权,委托者具有探视权,监督权,并给予一定的抚养费。而孩子的致残因素应当以正规医院鉴定结果为准,鉴定结果不明的参考第一种执行。

2.妊娠型代孕所生缺陷子女亲子关系法律认定

同理,我们将这类代孕所生子女致残亲子关系法律认定应当有约定,按约定,未约定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代孕方过错致残,对于这类的代孕所生子女抚养权应当归委托者,代孕方给予部分抚养费,可探视;另一类是非过错致残,这种情况下,所生子女由委托者抚养,代孕方可探视。而对于致残原因不详的参考第二种实行。委托者联系不到的,代孕方有权请求法律支援,找到委托者,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在联系不到期间,孩子暂时由代孕方抚养,找到后交委托者抚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法律首先应该确认代孕的合法性,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代孕行为及为代孕生育亲子关系法律认定提供依据,杜绝代孕纠纷无法可依的状态。将代孕生育亲子关系法律认定的判断标准加以规定,并对最佳利益的标准加以衡量,减少同案不同命的发生,使得代孕方,委托方及代孕生育子女的权利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2]朱红梅.代孕的伦理争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2期。另有学者将代母与婴儿之间存在着基因遗传关系的称为“局部代孕”,见肖华林.代孕合同之法律问题探微.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4][5]李志强.代孕生育亲子关系认定问题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 期。

[6]杨芳,潘荣华.台湾地区代孕合法化之争研究.台湾法研究,2006年第3期。

[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8]MariaE.Sshwartz.How Technology Has Affected The Legal System: Great Expectations: The Surrogacy Debate Contin- ues. Howard Law Journal,1991.

[9]李志强.代孕协议法律规制之我见——以代孕双方权利义务为中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8月第32卷第8期。

[10]唐晓东.试论人工生殖技术运用后亲子关系的认定.《前沿》,2003 年第 1 期。

亲子关系法律常识 篇4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可爱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小天使,把我们逗得乐呵呵的,但是淘起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气的肝疼。父母这一职业是有很多难题的,怎样掌握一些有效的育儿知识,妥善处理熊孩子热的麻烦呢?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但是面对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快节奏生活,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因为“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陪伴玩ta想玩的,而不是你想做的;陪伴时避免工作干扰,远离手机;带着愉快的心情陪伴,而不是一种愧疚或补偿。游戏(是一种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体验的活动)是一种比说教要有效得多教育方式,我们父母要把说教思维转变为游戏思维。这样,尽管有时我们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能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用游戏教育孩子的方式,称作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指的是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当我们理解了游戏力,并能用游戏思维设计游戏时,孩子的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在今天的课程中,胡月老师提到了几个简单易做的游戏,比如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般没有独立吃饭的习惯,主要因为勺子火筷子用的不够灵活,我们就可以用“花生回家游戏”教孩子使用勺子或筷子:给孩子准备一碗花生,一个盘子,一个勺子(或一双筷子),告诉孩子花生要回家(盘子是花生的家),我们要帮助他们,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练会了怎样使用勺子(或筷子),还灌输了助人为乐的想法。再比如“导盲犬找宝藏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父母饰演盲人,孩子饰演导盲犬),盲人需要导盲犬的的帮助才能找到隐藏在附近的“宝藏”,首先让孩子明白规则,然后父母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去冰箱里取牛奶、书柜拿书等。几轮之后,在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在这个游戏里,孩子需要面对“盲人”因为不便利而造成的不灵活(走路慢、突然绊倒等),孩子就需要忍者“快点去找宝藏”的心情,耐心地帮助盲人一步步走到目的地,这样,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就可以学会情绪管理。并且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

游戏不仅仅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大人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最明显的是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喜欢和我玩游戏的人=喜欢

我的人”,因此,会促进孩子对大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外,从长远来讲,游戏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当然,教育孩子,家长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游戏上,而应该关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这些还可以用于成人的各种关系上。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受一些干预,带着他们走向户外,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在对孩子设立底线的同时,多一些自由给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被熊孩子折腾得头大,促进亲自双方的成长。

亲子关系声明(定) 篇5

婴儿姓名:性别:是与亲生。

母亲姓名:出生年月:国籍:民族现居住地:联系电话:

父亲姓名:出生年月:国籍:民族

现居住地:联系电话:

婴儿出生时间:年月日时,出生时状况:1.好2.一般3.差

出 生 地:省地(州)县(市)乡村

由接生,与婴儿关系,因未在医院出生。

以上情况若不属实,愿负法律责任。

母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年月日

父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年月日

监护人签名:身份证号:日期:年月日

证明人签名:日期:年月日

证明人与婴儿关系:

亲子关系旁证存根粘贴处

证明单位经办人签名:

证明单位(签章):年月日

计划生育部门证明

证明单位经办人签名:

亲子关系 篇6

【论文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界定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个方面影响,并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人们试图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为儿童不同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及后果提供解释通,通过对亲子关系所特有的行为系统及其内部表征机制的研究,分析亲子关系的不同形态,有利于深入到儿童第一个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深层,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亲子关系的内涵有所扩大。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纬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种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之亲子关系);B型(真实的亲子,却无心理沟通);C型(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G型(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1]。近来有人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这一界定排除了非血缘关系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排除了虽有血缘关系但未共同生活担负抚养、教养、赡养等义务的亲子关系。毫无疑问,这样来界定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解释对于亲子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亲子之间的双维活动、双向原则的内涵表现得不够明显。“抚养、教养、赡养”等只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子女对父母行为的影响则不够清楚、突出。刘晓梅、李康将亲子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亲子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

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则解释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陈帼眉根据《规程》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了较多研究,概括起来儿童社会化的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

(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3]结合以上分析,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

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家庭和家庭外两大系统,其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与子女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会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模式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的同伴交往中。如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老师反映他们的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他们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同伴也反映他们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近。安全依恋的2-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对4岁儿童配对游戏的研究发现,虽然冲突在所有儿童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安全-安全型组队的儿童能够很好地解决分歧,慎重地对待朋友的不同意见,协商出公平的解决办法;而安全--不安全型对子的儿童更倾向于相互挑战,靠武力解决冲突,往往最终以生气或赌气而结束游戏,显示出两组儿童友谊质量的差别,安全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4]

所以亲子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其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亲子关系与社会认知

亲子关系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与社会认知模式也关系密切,而且以认知模式来解释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这就是“内部工作模型”假设。许多学者同意,亲子关系对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的持续影响,是通过自我认知提供的一种机制来完成的,工作模型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至少母子亲子关系质量和儿童对自我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联系。有研究比较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各自与幼儿自尊、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自尊、自我认识的评定分为三部分:教师评定的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量表、以玩具为道具的访谈、幼儿对自己社会接纳性与社会性能力的知觉绘图量表,后两者均为投射技术。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关系对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5]。验证了Bowlby的思想:安全性水平高的儿童,更自信、更主动,自我效能高。由于儿童认知发展平的局限,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大量来自成人及大学生。从社会性认知角度对依恋的研究表明,工作模型对个体日后的人际相互作用有强有力的影响。安全被试对积极关系结果的辨别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敏感,而不安全被试对消极关系更敏感。除反应速度的比较外,对反应频数的比较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并与安全依恋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别达到了显著程度,这些发现表明过去的人际关系经验以一定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知觉人际关系的认知准备。

(三)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Bowlby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了满足,也感到愉悦。”相反,早期主要亲子关系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并将在其

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抑郁焦虑似乎与当前的生活压力无关,因此儿童早期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否会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因此早期亲子关系成为儿童精神健康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期,也会在成人期表现出来。那些回忆其早期亲子关系为稳定、安全的大学生,同伴反映他们焦虑水平和攻击性低,他们自己也报告了较低水平的孤独和压抑。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小学五年级儿童,报告了较低的孤独感。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有关离异家庭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比如抑郁、焦虑、孤独、孤僻等一些内部行为问题,是父母离异儿童的常见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婚姻质量差,互相争吵,对儿童关注较少或经常指责儿童,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差,儿童没有安全感,进而通过影响儿童的情感影响其社会性的形成。研究表明,(1)母亲在与子女交往中,给予最多的是抚育、照料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以及言语教导、具体示范、行为榜样、平时鼓励与错误纠正等等。其中,母亲对婴幼儿的交往态度和丰富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具有奠基性的影响。(2)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具有母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父子交往内容偏重于游戏、游玩和学习指导活动,具有更多的认知性和活动性交往内容。方式上偏重于身体运动、户外活动和科技工艺性活动等,它具有更大的活动量和更强的刺激性。父亲在与子女交往中,常常成为子女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品行的榜样。孩子在与父母的亲密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学会独立和与人合作,并在未来的生活中为发展其完美的人格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6]

三、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开展亲子教育,传播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亲子关系不当的家长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但由于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与真实水平,从而使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又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僵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学会做一名可亲可敬的称职的家长。第二,利用亲子游戏进行亲情教育,改善亲子关系。游戏是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他们通过游戏学习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所谓亲子游戏是指父母鼓励性参

与婴幼儿的游戏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孩子乐于学习,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也使父母对子女更关心,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为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第三,提倡“三亲、三和、四自”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实行亲情教育。三亲是: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窃,在自由活动中给予开胃。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践使人们感悟到,只有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在教育上也能得到超常性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概括出这样一些体会:“亲子教育以亲为主;亲而不教,也有成效;亲而又教,效果更好;不亲而教,等于无效。”随着年轻父母学历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逐渐趋于合理化。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的涌现和发展,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必将对子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学会主编:亲职教育研究,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3年12月出版

[2]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6]于海情: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5]Davies P.T.,Cummings E.M:Explor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cur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between marital relations and child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2001

10个“一分钟”打造亲子关系 篇7

一分钟倾听。父母不要总是让孩子听自己说, 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 倾听孩子的呼声。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 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谐、热心倾听孩子的讲话。

一分钟游戏。中学生毕竟还没有长大, 毕竟还是一个孩子, 还没有成人, 通过游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 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 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游戏, 必须是健康、积极、有趣味的, 引领孩子过充实、向上、快乐的生活。

一分钟矫正。孩子有过错的行为一定要矫正, 但首先要弄清孩子的错误或过失是孩子主观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 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要注意场合, 语言要平缓、态度温和、不急不躁, 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孩子出现过错以后, 一定要进行矫正, 但在矫正的同时,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激励孩子前进, 引导孩子反思, 以情动人。对此, 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

一分钟赞美。在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 有他闪光的地方, 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 抓住最佳时机, 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 要注意赞美的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家里办大事时 (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 , 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 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 尽可能形成共识。在参与的过程中, 要注意参与的度, 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而要尊重与引导相结合。

一分钟惩戒。对于孩子出现的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 如在校出现严重的违纪行为, 在社会上出现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等, 一定要进行惩戒, 对此, 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要求限期改正错误, 同时父母对此表现出很伤心的情感, 引发孩子思考。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 要有理智, 控制自己情绪上的冲动, 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自责时, 有他人在场时, 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

一分钟示爱。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惩戒孩子时更难受、更伤心。让孩子知道, 今天, 你出现严重问题, 进行惩戒, 这是父母的一种责任;也许今天你不高兴, 甚至流泪了, 其实父母更不高兴, 背后流有更多的泪水。

小学阶段:夫妻关系VS亲子关系 篇8

案例一:甩手不管型

80后的小峰和小芳在工作之余,特别迷恋电脑游戏,经常玩得废寝忘食。他们的孩子豆豆,半岁就由外公外婆带。如今豆豆刚上小学,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还增加了学业辅导压力,老两口开始感到有点吃不消了。清明小长假,小两口名义上在家“帮”老人一起带孩子,但实际上仍旧是甩手掌柜,自己玩自己的游戏,或者干脆带着豆豆一起玩游戏。外婆董女士因此经常批评女儿女婿,但小两口却认为现在年轻人都这样,而豆豆刚上小学也没必要弄得这么辛苦。

案例二:鸟巢型

杨杨夫妻都是外企的高管,属于典型的空中飞人一族。女儿安安自小就交给阿姨照顾,阿姨来自农村,并没有多少文化,只能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安安上小学以后,考虑到学业辅导问题,夫妻俩便出高价委托了一家培训机构,负责接送孩子和辅导作业。9岁的安安很懂事,独立能力很强,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但安安常常觉得很孤单,羡慕班上其他同学平时都有父母陪伴。

案例三:怨偶型

蓝丽丽与丈夫马林是再婚家庭,两人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五年级。马林工作上常常需要接待应酬,这让蓝丽丽很恼火,为此夫妻之间的战火时有发生。周末的一天,蓝丽丽因家庭琐事在丈夫面前唠叨起来。这惹恼了马林,愤怒之下,他一边对妻子大喊“离婚”,一边狠狠摔门而去。偏偏这时儿子做功课又遇到难题,过来问蓝丽丽。她强忍着怒火,讲解了几次,儿子都不能明白。一气之下,她就拿起门后的木棍,将孩子暴打了一顿。听着儿子的抽泣,蓝丽丽心里又恼火又后悔,自己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分析:

上面案例里的夫妻都是家教咨询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做为00后一代孩子的家长,他们具有典型的“千年一代”父母特质:1、父母双方的个人发展被视为和子女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2、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样,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3、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下,部分家庭的婚姻关系变得更为脆弱。

然而,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家长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稳定的价值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特别是孩子处于小学阶段的家长,心里要清楚这一阶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首先,孩子的认知思维能力正逐步从自我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他们开始学习观察周围的人和关系;其次,孩子的人格正在逐步塑造过程中,他们开始尝试从知识学习和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感和成就感。如果由于家长和学校的原因造成教育失误,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对孩子的一生将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概括而言,家庭教育功能失调造成的儿童行为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学业问题,学习困难、对学习没兴趣、成绩差、屡遭挫败等;

(2)情绪问题,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消极,过分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愤怒等;

(3)外化的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不服从以及不被接受的行为等;

(4)内化的行为问题,比如抑郁、焦虑以及社交退缩等。

其中夫妻关系问题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在这四个方面都可能涉及。紧密型和疏远型的夫妻关系都可能造成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也不排除个别孩子即便在不良夫妻关系情境下,也能健康成长。因此,完全将孩子行为问题归因于夫妻关系并不正确。换而言之,决定孩子教养成败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功能是否受到不良夫妻关系的影响,如果存在功能失调现象,则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各种障碍和危害。

夫妻关系VS亲子关系五问

1、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一个对家庭更重要?

当代社会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于家庭来说,同等重要。但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只有18年,夫妻恩爱的时间可以长达40-50年,所以,在营造夫妻关系的同时,父母需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责任。

2、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不能争吵或者过分表达亲昵?

幸福的家庭夫妻也有争吵,当孩子的面发生冲突不奇怪,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冲突。同时,父母恩爱对孩子也是一种示范作用,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表现的应该是有理智的情感,而不是轻浮和率性的行为。

3、夫妻冲突会对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婚姻冲突会损伤父母的养育能力和相关行为,造成父母角色的缺位。第二,当父母为对方不高兴时,他们会体验到愤怒、伤心和内疚,并且经常在家里表达这样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更负面。第三,如果争吵内容和孩子相关,且暗示孩子是引起争吵的原因,那么孩子会体验到压力和烦躁,在社交能力方面对孩子直接产生消极影响。第四,如果冲突非常激烈,出现虐待孩子的行为,会在生理上直接对孩子造成伤害。

4、父母不和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在小学阶段经历过父母不和,孩子在人际问题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男孩和女孩都一样,男孩还可能会在智力发展上出现障碍。不少父母离婚的男孩,在父母离婚后的前十年就表现出冲动、任性和不受控制的特点。

5、将不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方法有哪些?

给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教养环境

小学阶段的孩子害怕没有人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世界会崩塌或者不再安全了。很多孩子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都认为家里有父亲才有规矩可言。父母双方定期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对学业挫折、同伴关系和老师批评等事的情绪,为孩子提供指导。当孩子觉得抑郁、生气或担心时,他们能从父母的话中得到安慰:“是的,我们遇到一些困难,你这么担心,这么伤心,我很能理解,我们一起来解决。”

父母做好自我调适

夫妻冲突的反应很多,言语失控、肢体冲突等,父母这些失控的行为是困扰孩子的最主要原因。面对处于极端情绪中的父母,孩子通常感到很无助。因此,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和言语。

不能将孩子当成消极情绪的出口

父母之间意见不合不应当波及到孩子,即使愤怒情绪还没有消解,只要父母能将怨恨限制在夫妻之间,不蔓延到亲子关系上,孩子就不会有消极的体验。

一旦发生冲突,要寻找解决的途径

冲突不可怕。如果父母之间的争吵是在中等水平的情绪状态下,能通过双方都认同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并且消除孩子对父母之间争吵的自责感,孩子在与朋友交往时也会学习采用相同的方式。事实上,这些有价值的协商技巧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父母应该定期和孩子交流

每周安排一些时间鼓励孩子问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表达他们的情绪,并且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知道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感受。

(作者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亲子关系模型图介绍 篇9

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软件:

1、自尊心:精神人的脊梁骨

2、自信心:进入大脑的主程序

3、责任心:管住自己的心锁

4、主动进取精神:人生的动力源

5、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的生理学动力

6、良好习惯: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

1、爱:无条件的爱

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3、鼓励: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体接触

4、确认:直接说出孩子优点+帮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往大脑中输入价值观

5、理解: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搞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

6、陪伴: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家长的人本身与他相处,才能学会“人”的各种行为方式

7、制定规则:该怎么做+平等协商+制定行为标准和规则+执行规则+负责检查监督

8、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

1、忽略孩子的存在2、强迫

3、破坏性的批评

家庭教育的两个“陷阱”:

1、有条件的爱

2、家长输不起的心态

亲子关系模型图简介

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成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子女的关键。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全可以不会,只要你能激发起他成长的动力,他仍然可以正常成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做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树立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假若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我为什么没做上这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做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即学习),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的心理程序。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它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运算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妈会怎么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最后他得出结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的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蘼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我在大学时读过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与兴趣》一书,读完之后豁然开朗。那里的基本概念是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

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做兴趣。如果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

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的做,后来就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家长好比程序输入员,孩子象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正常行走!

上一篇:旅游产品市场调研下一篇:短路和断路的区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