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

2024-08-12

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精选8篇)

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 篇1

网购物流,是把传统商业领域里的物流从线下交易运用到网上交易的产物,是网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也成为目前网购纠纷的风口浪尖。但近年来,研究网购平台商以及网店责任的文献较丰富,而分析网购物流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的成果寥寥无几。因此从法律上探究网购物流的地位和责任尤为重要,不仅可为未来《物流法》和《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的制订提供参考,也可为依法解决实践中网购物流方涉及的纠纷提供有效策略。

由于网购较少运用昂贵的EMS和较慢的平邮方式,因此,本文网购物流的范围专指民营开办的快递公司(即下文所指的物流经营企业和物流作业实际履行企业)。

1 网购物流涉及的典型纠纷

随着网购的飞速发展,更由于快递立法的不健全,在国家邮政管理部门每年受理的消费者有效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高达80%左右。具体而言,网购快递纠纷主要表现为:

1.1 对先签字还是先验货存在争议

快递员把消费者网购快件送到后,通常不提验货,只让消费者快点签字以完成任务。若消费者以后打开快件发现货不对板,卖家坚称是快递环节出了问题;快递公司则声称他们只负责把快件送达,消费者签收即表明其职责已经完成。此外,快递公司认为等待验货不但会降低送货的效率,如果收货人不满意还会产生退货的二次运输,此费用无人承担。虽偶尔有快递公司提出,在先签字的前提下,送货员可以在收货人验货之后再离开并对有问题的货物提供证明。但事实上在网购中,发货人大都提醒收货人需先验货再签收,发现问题拒绝签字,否则视为对商品没有异议。因此,经常网购的消费者表示,签字之后根本没法再跟卖家交涉。

1.2 快递慢投引发纠纷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快递服务,正是因为其快捷、高效。但不少民营快递企业为压缩成本、解决自身网络覆盖的不足,会采取在非主营地区找合作伙伴代理自己的快递业务。这样就容易出现投递滞后的问题,并且消费者在索赔这些间接损失时也得不到现有法律的支持。

1.3 快件损毁引发纠纷

快递公司会集中往小区或高校送货,但由于数量很大,大量的快件经常被快递员随意丢在路边,让收货人自己找寻后再签收。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快件损毁。此外,在快件的分拣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粗心、不慎也会造成快件损毁。

1.4 快件丢失产生纠纷

快件丢失分为内部丢失和外部丢失。内部丢失是在物流企业内部运作过程中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快件丢失,外部丢失是在快件运输途中发生的,由外部人员实施偷盗而使得快件丢失。

2 网购物流的法律定位

我国目前没有出台《电子商务法》和《物流法》,现行《邮政法》也没有对快递公司及其人员进行法律定位,认定其具体法律责任,因此一旦发生上述纠纷,应该在分析参与网购关系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合同法》、《物权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厘清网购物流方的法律责任。

2.1 参与网购物流关系的主体

参与网购物流关系的主体包括:一是网购消费者。二是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其作为物流服务的委托方,一般可以自主选择由哪个物流经营企业来托运物品,但不同的网购类型会有不同的网购物流方式的选择。(1)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凡客等网上商城类型。消费者网购的货物由商城选定的物流方统一配送,网上商城为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2)淘宝网等网购平台商类型。网店和消费者通过注册后在平台商提供的网络交易系统进行自由交易。与网上商城不同的是,淘宝网等网购平台商仅仅是中间人的角色,网购物流方由每个网店自行选择,所以一个网店卖家就是一个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3)团购网站类型。在团购流程下,消费者付款后,由团购组织方选择网购物流方。因此,团购组织方是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三是网购物流经营企业,即接受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的委托,经营物流的企业。四是网购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它们是物流服务的实际提供者,包括运输企业、港口经营企业、仓储企业等。

2.2 网购物流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

一是消费者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两者实质上构成买卖合同关系,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作为卖方,对消费者买方应该履行下述义务:按照约定期限交付标的物,标的物毁损的风险承担义务,质量保证义务,允许消费者检验标的物的义务等。

二是消费者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消费者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存在物权关系。按照《物权法》,物流经营企业有保证收货方隐私安全的义务,包括保护收货方个人信息和托运物品信息不外泄的责任等。

三是消费者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流经营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或者成本考虑,会将部分或者全部物流环节通过转委托或者分包的形式,让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履行各环节的物流工作。因此,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作为转委托方或者分包方,与消费者同样存在物权关系。

四是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流经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三种,分别是物流经营企业直接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事宜;物流经营企业以委托人的名义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订立物流作业合同;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将物流作业分包给物流实际履行企业。第一种模式中,物流经营企业直接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物流经营企业负责完成全部的物流环节。这种委托合同关系比较直接,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清晰。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应保证托运物完整无缺,物流经营企业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第二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的法律关系,适用《民法》、《合同法》中代理的规定;而物流经营企业(通常自己没有运输工具)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委托物流作业合同关系,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第三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签订物流服务主合同,双方构成合同关系。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再将物流作业分包给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双方订立分合同,也为合同关系。主合同的无法履行将使分合同无法履行,但分合同的个别合同不能履行,不影响分合同的其他合同的履行。

五是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在第二种模式下,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是被代理人,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转委托的第三人。在第三种模式下,由于分合同是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订立的,所以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仅与物流经营企业有合同的法律关系,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不存在合同法律关系。

3 网购物流法律责任的探讨

根据实践中网购物流遇到的典型纠纷,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购物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3.1 保证收货人先验货后签字权利的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由于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限制,网购者不能立即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只有在货物被送达验货时消费者才能够真正地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所以网购物流必须履行让收货人先验货后签字的义务。《合同法》第157、158条也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当消费者发现快件不符合约定时,消费者应该立即通知出卖人,但如果无法联系到出卖人的,网购物流方是否有负责退货以及作证的义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网购物流应承担此义务,因退货产生的费用,可以事后向卖方收取,也可以在接受托运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将以后由于退货产生的费用从保证金中扣取。这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和物流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承担快件延误的赔偿责任

根据《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规定,服务时限应满足以下要求: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当快件出现延误时,延误的赔偿应为免除本次服务费用(不含保价等附加费用),由于延误导致内件直接价值丧失,应按照快件丢失或损毁进行赔偿。

3.3 承担快件丢失、损毁等的赔偿责任

《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对快件丢失和损毁的赔偿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快件发生丢失时,免除本次服务费用(不含保价等附加费用);购买保价(保险)的快件,快递服务组织按照被保价(保险)金额进行赔偿;对于没有购买保价(保险)的快件,按照邮政法、邮政法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办理。快件完全损毁,参照快件丢失赔偿的规定执行;部分损毁,依据快件丧失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进行赔偿。但何种情况下应该赔偿?由谁赔偿?《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中没有具体的指引。笔者认为,未来应根据上文分析的网购物流各主体间法律关系进行明确。首先,消费者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存在着买卖合同的法律关系,所以网购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即卖方)对消费者需承担买卖合同下的商品瑕疵赔偿责任;其次,不同经营模式中各网购物流主体间的赔偿责任归属如下:

第一种模式中,由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物流经营企业签订了物流服务合同,因此,物流经营企业应向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承担合同责任。也就是说,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即卖方)对消费者赔偿后可向物流经营企业进行合同范围内的追偿。至于消费者能否直接向物流经营企业求偿,笔者持肯定态度,因为消费者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物权关系,以物流经营企业侵犯消费者的物权为由进行直接求偿。

第二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是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根据《合同法》第63条以及第66条第二款的规定,物流经营企业不履行职责给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造成损害的,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可以向物流经营企业追偿损失。《合同法》第66条第三款又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因此,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即“第三人”)串通,损害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利益的,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负连带责任,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可向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的任何一方或者双方同时追偿。模式二中,网购物流经营企业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转委托的关系,根据《合同法》第400条:“转委托经同意的,委托人可以就委托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受托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及其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转委托未经同意的,受托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受托人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的除外。”《民通意见》第81条:“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比照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办理转托手续。因委托代理人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这一法条也为消费者可以直接要求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赔偿损失提供了法律的支持。

第三种模式中,法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笔者根据上文对不同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分析,认为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在赔偿消费者损失后,如物流经营企业有过错的,物流经营企业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需对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负连带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范进.浅析快递投送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2]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道平,杨永芳.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04).

[4]韩洪今.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定位[J].当代法学,2009,(02).

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 篇2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2008)黔高民申字第683号民事裁定书(2009年12月8日)【案情】

蔡某原系某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1997年加入某保险公司,1999年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保险代理合同》。2004年12月,蔡某选择离开保险公司。2006年10月,蔡某以与某保险公司系劳动合同关系为由,向贵阳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2007年1月,蔡某以与某保险公司系劳动合同关系为由提起诉讼。【裁定书正文】

申请再审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蔡某,原某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员,住贵州省贵阳市。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某保险公司。申请再审人蔡某因与某保险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不服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年4月1日作出的(2008)筑民终字第352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出再审申请。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查了本案,现已审查完毕。

申请再审人蔡某申请再审称,申请再审人与被申请人并非保险代理合同关系,而是被申请人的员工,故不应按保险代理人的标准来衡量申请再审人的身份;双方签订的《人寿保险代理合同》名为代理,实际约定是劳动管理的内容,双方形成的是事实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申请再审。被申请人某保险公司未提交书面意见。本院认为,在1997年蔡某进入保险公司后,未与保险公司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而是分别在1999年、2003年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代理合同》,该合同上载明了合同签订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该合同明确了代理权限、范围、期限、险种、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虽然该合同中规定蔡某应遵守《某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人员管理办法》及某保险公司制定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办法、实务操作、业务流程、考勤纪律、业务培训、考核体系、财务管理等,同时接受和服从某保险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但某保险公司对蔡某实行上述培训和管理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保险代理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规定,故一、二审法院根据以上事实认定双方之间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应是保险代理合同关系,并据此作出判决驳回蔡某诉讼请求并无不妥。

另外,申请再审人蔡某认为原判存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情形,但未就该项规定进行事实和理由上的陈述。综上,蔡某的再审申请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再审事由,本案不应再审。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蔡某的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常礼贵审 判 员 邵 霞代理审判员 范淑婷二○○九年十二月八日书 记 员 颜 源 【评析】

本案的焦点是蔡某与保险公司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还是劳动合同关系。蔡某从1999年起与某保险公司多次签订《保险代理合同》,《保险代理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系代理合同关系,由保险公司委托蔡某以该公司代理人名义代办人身保险业务,公司按合同约定支付手续费或佣金,并按国家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通过签订合同与佣金支付等方式明确了双方属委托代理关系。

实际操作中,由于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代理人进行管理中,使用了部分劳动管理手段和方法,如差勤管理、品质管理等,并统一为代理人提供营业场所、业务培训等条件,容易造成当事人误解构成劳动合同关系。

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保险营销员是指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个人,同时规定保险公司委托保险营销员从事保险营销活动,应当与营销员签订书面委托协议,保险营销员应当在所属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从事保险营销活动,自觉接受所属保险公司的管理,履行委托协议约定的义务。2009年10月起施行的新《保险法》已将保险代理人分为保险机构代理与个人保险代理,并删除了原要求保险个人代理需办理工商登记和领取营业执照等规定,但仍保留了要求保险公司加强对营销员的管理与培训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保险人委托保险代理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应当与保险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依法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在立法上,使保险代理人营销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切合。

网络团购中的法律关系及责任承担 篇3

关键词:网络团购;团购模式;法律关系

一、网络团购概述

1.网络团购定义

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互不相识的消费者通过团购团购网站提供的团购渠道組织成团、信息共享、共同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获取产品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需要借助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将消费者聚合以形成交易,区别于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

新型的网络团购模式源于美国的Group-on,其营运模式是每日推出一件商品(deal of the day),如果通过网上认购这件商品的用户达到指定数量,全部人就可以用特定的折扣价格购买这件商品,否则交易就告吹。若交易成功,Groupon就向出售商品的商户收取佣金。中国最早出现团购情形是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集合所有子公司进行的一种大宗采购采购;后来有消费者自发组织的团购,将自发团购产品信息在网站上发布;现在的网络团购,是绝大多数由专业的团购网站组织的,沟通商家提供低折扣商品并组织大量消费者购买。

2.网络团购的模式

对网络团购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网络团购组织模式的研究,一类是对网络团购运作模式的研究。所谓组织模式就是指网络团购的内容是什么,它是网络团购的内在特点。运作模式是指网络团购是如何运行的,它是网络团购的具体表现形式。

钱大可从团购运作模式方面分析认为网络团购组织模式主要包括自发团购模式、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和商业团购模式这三类。自发团购是最初的团购形式,由上网消费者自发组织起来向厂商进行批量购买,其通常的组织方式是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群或个人利用网络工具(如BBS)等建立针对某一产品的团购主题,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形成一定规模的团体后与产品厂商议价,最终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自发团购模式一般比较不规范,具有偶然性。网络营销团购模式是指厂商通过组织自身产品的团购取得网络团购的主动权,将网络团购纳入自身网络营销体系,从而形成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在现实中,商业团购模式占了绝大多数,自发团购模式也有一定数量,而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则比较少见。钱大可认为,商业团购模式由自发团购模式衍生而来该模式由商业网站提供第三方服务平台,针对某类商品(如化妆品、衣服等)通过议价吸引消费者加入,从而形成一定的数量优势。商业团购服务比较规范,项目一般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笔者以为,目前最流行的新型网络团购模式即Groupon模式是商业团购模式的变化体,由业内有影响的个人或专业的团购服务公司(团购网站)进行召集,将有意向购买同一产品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大量向厂家或总代理进行购买行为,从而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获得产品超低价格和服务保障。在这个新的模式下,商家所追求的是通过口碑营销方式,产生广告效益。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做出巨大的让利,即使这可能导致与每一个消费者之间的交易都无法获利,甚至可能导致亏本,目的在于促使大量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家的产品或体验其服务;一旦参与的消费者给予商家积极的评价,就大大提高了商家未来的市场销售。

二、网络团购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承担

由于网络团购的具体形式不同,相对应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也各不相同。基于前述关于网络团购的介绍,在此从三个方面分别予以分析。由于前两种网络团购与一般的货物买卖并无本质差别,具体的商品买卖主体只涉及到购买者和销售者。因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比较明确。相对而言,最复杂的是第三种形式的专业团购,最容易引发纠纷,在这里重点分析。

1.在商家组织的网络团购中,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形成买卖合同关系。商家不仅是团购的组织者,也是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他们对商品、服务的质量承担保证责任。一旦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应当对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

2.在消费者自发组织的团购中,团购组织者即团长与团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法律关系。团员是委托人,团长是代理人,团长的代理权根据团员的授权委托而产生,团长在接受委托后按照团员的指示购买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与团长的代理行为相关的法律后果均应由团员承担,团长作为团购活动的组织者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纯粹为了自己和团员的共同利益而做出自发组团行为,与团购成员并未形成商品买卖法律关系,如果因买卖合同出现纠纷,则团长对商家的违法行为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果团长滥用代理权,与商家恶意串通损害团员利益,例如代团员购买假冒伪劣商品、对团员实施欺诈行为等,则团长和商家应当对团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团员可向团长或商家任何一方主张赔偿。

3.在团购网站组织的网络团购关系中,由于团购网站的不同形式导致其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也不同,可以将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团购网站作为中介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居问服务——团购网站与买卖双方形成居间合同关系。团购网站通过网络联系众多的消费者和商家,促使消费者与商家商最终达成购买合同,也就是说团购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实际是中介服务。尽管团购网站也参与了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过程,但是因为最终订立买卖合同的是消费者本人与商家,因此对于买卖中所发生诸如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拖欠货款问题等,均与团购网站这个团购网站没有关系。因为团购网站只是为买卖双方传递信息、居间撮合,符合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居间行为,无论其接受哪一方委托,从哪一方收取报酬,都不应对买卖合同承担责任。当然,如果团购网站与某一方合谋,对另一方实施欺诈,则应与欺诈者承担连带责任。事实上这一类情形并不是Groupon模式的主要方面,因为新型的团购情形下消费者很少自己组织起来联系团购网站,通过团购网站的居间服务与商家建立合同关系。但是,现实中存在消费者参加团购网站的“你想团什么”活动发表团购意向,然后团购网站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而寻找商家和产品的情形,这种情形是否应该定性为居间服务有待讨论。

第二类,团购网站作为商家的代理人参与商品买卖——团购网站与商家形成代理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对于团购网站在商家授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商品买卖行为,如果侵害到消费者的权利则应依照法律规定由商家一方承担。当然,如

果作为代理人的团购网站超越代理权限损害商家的利益,应当对商家承担赔偿责任。现在大多数团购网站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与商家建立短期代理合作关系,对于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遇到的譬如商品质量问题、提供服务不符合合同要求等诸多问题首先是应该直接找商家寻求赔偿或弥补的,如果团购网站确实有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的行为时,商家可以要求团购网站承担一定责任。

第三类,团购网站接受商家委托后以自己名义买卖商品——团购网站与消费者直接形成买卖合同关系。团购网站以自己名义采购商品后,在网站发布团购信息,直接与消费者建立买卖合同关系,从消费者处收取一定的报酬。此种接受商家委托形式的团购,属于合同法中所说的委托合同。因为团购网站在接受委托后,是以自己名义进行商品买卖,原则上这类委托合同是应当区分交易对方是否知晓此种委托的委托人。如果知晓,则团购网站实施的行为直接约束商家和消费者;如果不知晓,则团购网站实施的行为只在其与消费者之间生效,而在商家与团购网站之间,应当按照他们之间的委托合同处理。如果团购网站接受商家委托后以自己名义向消费者售卖商品出现质量瑕疵问题时,消费者在不知晓团购网站与商家之间的委托关系时当然可以直接找团购网站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消费者知晓团购网站的委托代理行为则既可以向团购网站也可以向商家提出要求。现实中这种情形在此基础上有所简化并有了新发展,专业的B2C网站以自己的网络为平台组织团购,典型代表就是京东商城自己组织的京东团,每天推出几款团购,有些是以京东商城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为载体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有些是代理其他商家的。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遇到质量或服务问题是可以直接要求京东商城承担违约责任的,如果是其他商家的责任也可以通过京东商城要求该商家承担一定的责任。

第四类,网络团购网站通过网络向不特定的买卖双方发出邀请,组织他们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贸易洽谈,促成交易。反之,如果团购网站向买卖双方均作出承诺,亦应根据其承诺是否兑现决定责任承担。这种团购形式随着团购行业的发展壮大和消费需求的产生将会越来越多,例如2011年5月28日中国团购网組织的“第十八届大型家具建材团购盛典”活动,邀请众多商家和消费者前来洽谈购物,并提供团购折扣。在此种团购模式下,往往团购网站要向参与洽谈的买方或者卖方,甚至是买卖双方收取一定费用。对于买卖双方经过协商自行达成的交易,团购网站原则上不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如果团购网站就卖方商品向消费者作出承诺、如确保质量合格的承诺、有问题先行赔付的承诺的,如果其承诺不能兑现,应当承担责任。

三、对网络团购纠纷处理的一些建议

网络团购的纠纷案例屡见不鲜,消费者的投诉集中于以下:商家没有交付团购中声称的商品,商家交付的商品与团购中宣传的很多差异,商家没有按时交货,商家没有披露关于产品或销售条件的全部有关信息;网站提提供虚假信息;商家退货服务差等等。这些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保真权(合同、网络信息和光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防止此类网络团购欺诈案件的再次发生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建议消费者应做到:

1.了解卖方有关信息。查明你在与谁交易,在付款之前确认卖方真是身份,对于不能查明的要警惕。有些销售者利用QQ、msn等作为邮件标题或联系方式,没有具体的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这样联系起来不但不方便也不确信。

查看一下卖方是如何与其他买家交易的。查明付款方式,如何确认付款。查明退货措施,如果对商品不满意是否可以全额退款,如何退款。如果退货是否需要付运费和再次储存的费用。

2.了解产品。在团购之前要明确你买的什,仔细阅读对方关于商品和服务的说明,若果展示了照片,花时间仔细看一下。在购买之前查看商品的而相关价格,确认是公平交易。如果太廉价,要警惕商品的质量。看商品是否有质量保证,如果需要到哪里获得售后服务,许多销售者并没有专门的售后服务。在购买之前确定。

3.了解团购网站。查明团购网站是如何运作的。并非某个团购网站的跪着当然适用于其他团购网站。尽量选择一些信誉好的规模较大的团购网站。有些团购网站会有团购指南这一介绍,浏览一下可以减少受骗可能性。查看其他消费者对网站的评论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要警惕“托”的虚假证明。

法律一方面应该规定卖方对消费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通过网络等方式披露商品信息和网站信息、企业信息属于合法披露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网上信息披露可以作为消费者被告知的依据。网路团购交易中,商品的信息应该与商品宣传时的信息相一致,团购网站应该承诺商品信息的真实、具体、明确及适当。提供安全的付款机制和交易环境由于网络团购的特殊性,对于可以经营网络团购的企业可以作特殊要求,可以由有关部门给有资格的企业发放特殊许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 篇4

关键词:法律角度,现代物流保险,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物流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服务产业, 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学习物流、研究物流并发展物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而且近几年才加强对物流产业的重视, 所以物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通过物流保险来降低企业风险是重要的方式, 但是物流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特别顺利, 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和企业的差异性导致现代物流保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充分考虑物流保险发展现状, 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和完善, 使得物流业和保险业获得双赢[1]。

1 物流风险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1.1 概念

物流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经营的各个阶段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进行转移中所提供的集合管理、运输等综合服务, 从而有效地提高物资的流动效率, 最终减少物资库存成本, 实现企业和经济等一系列的物资空间位移活动。而物流风险即专门为物流服务过程提供保险服务的总称。与传统的财产保险有很大不同, 其有着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多样性, 物流业不仅仅包含了传统物流中的仓储业和运输业, 还有包装、搬运、运输、配送、信息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所以物流保险的风险评估非常的多样化。其次是复杂性, 现代化的物流业与传统物流有很大的不同, 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多, 提供的服务类型也在不断加大, 很多时候需要结合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完全不同的服务策略。因此在实际运行中极大地增加了业务的复杂性, 同时也使得物流保险管理难度增加。最后是风险比率很难确定, 一般来说风险的计算和评估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即风险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 两者都可能加大风险的影响, 而由于物流业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导致风险计算的比率方式非常困难, 使得物流保险的管理难度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2]。

1.2 表现形式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 从物流业经营的角度看, 物流风险为以下几种:投资风险, 相比于传统的劳动型产业来说服务业属于新兴服务业, 高度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提供物流方案的风险, 很多物流咨询公司专门为客户指定一定的物流业务组织和经营管理方案, 收取较高的费用埋下隐藏风险;商品特性风险, 商品的特殊属性例如易损坏、易爆炸、易挥发等会增加风险类型; (2) 从风险生产的期间来看, 有以下几种:运输风险, 运输环节的风险是物流风险的核心;搬运风险, 在产品流通中的搬运、装卸、包装等风险也是必要的物流活动构成;仓储风险, 仓库会因为意外、管理等各种因素导致货物损坏;配送风险, 在配送中难免会因为分拣、配货等导致货物错运等问题[3]。

2 我国物流风险的发展状况分析

2.1 财产保险和物流运输保险评析

从传统的保险体系来看, 当前物流风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物流货物保险。货物保险是以货物为保险标的, 但是保险人仅针对于仓储和传统物流运输承担责任, 并不包含配送、加工和包装等环节[4]。物流财产保险是财产保险在物流领域的延伸, 和传统的财产风险保持一致。由于物流并不改变货物的所有权, 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也决定了保险利益的归属, 所以当前物流保险的法律关系除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2.2 责任限额过于苛刻

责任限额即代表着保险人所能够负担赔偿限额的最大值, 超出的部分将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但是从目前的法律条款来看, 关于责任配额的计算似乎是投保人自行确定的。但是责任保险所保护的是被保护人的赔偿责任, 相比于财产保险来说其实有一个固定的保险金额。其次是在物流责任保险中采用了保险期内单次事故责任限额和累计同时进行的, 法律费用另行计算, 一般不超过责任限额总数的30%。另外在责任保险合同中, 即约定保险人并不承担低于一定量或者百分比的损失。

2.3 市场环境不完善

物流保险本质上属于责任保险的一种, 物流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保险市场环境。但是由于保险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 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责任保险的利润低等问题, 导致近几年我国整体的责任保险发展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离不开保险市场的大环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保险市场的重视, 进一步促进保险的市场化发展, 努力的开发迎合经济和市场发展的保险产品, 扩大业务范围。另外物流保险产品和其他责任保险产品一样, 都对法律有着很强的依附性。从保险目标来看其需求程度与法律规定的责任赔偿有直接关系, 可以说法律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保险有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2.4 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近几年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惊人, 其所蕴含的商业潜力是巨大的, 而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加大, 其风险和收益是共同增长的。特殊的市场主体也使得物流保险责任认定标准混乱:首先是故意行为如何认定, 如果被保险人故意违反规定该如何认定和裁决, 保险责任、过失界定等有无统一标准和规范, 如果为故意那么具体标准是什么?其次是投保人列示不完整可能导致责任索赔的变动, 例如投保人故意隐瞒或者提供误导信息, 会让其丧失保险权益, 而误导信息和隐瞒信息的概念也很难界定。当前的规定是:保险公司应该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故障或者操作导致的信息故障所引发的各种损失负责, 即其所承保的范围是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问题, 如果是认为因素引起的各种损失保险公司并不会给予补偿。为此尽管法律严格地规定和限制了物流保险对保险人的承保范围, 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现实需求, 第三方物流公司认为人员失误操作导致的信息故障也应该纳入到承保范围, 目前两方就信息故障的理解还存在很大争议。

3 从法律角度对现代物流保险发展的思考

3.1 完善物流保险相关法律的必要性

首先是基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尽管发展迅速, 但是仍处在发展初期, 和发达国家的物流业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在GDP的总占比为9.5%~10%, 一般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的10%~32%, 但是我国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6.7%~20%和50%~60%, 这与物流业的传统流通方式、效率差、高成本有很大关系[5]。为了提高物流业的稳定高速发展, 就必须重视法律环境的改善。其次是实现法律与轨迹上的接轨, 国际上普遍将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其发展也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相关的法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最后是基于保险业的发展需求, 现代物流发展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并没有足够多的产品供其选择。当前最主要的仓储保险和运输保险从本质上把物流业的流程隔离开了, 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理念相违背。

3.2 对我国物流保险相关法律的完善建议

为此可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是我国物流保险法的立法体例。当前关于我国物流保险法律的立法体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认识, 一种认为立法体例应该单独建立专门的物流保险法规, 另一种则认为物流保险应该归纳到物流法的范围内, 通过物流法的完善来解决物流保险有关的法律问题。而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以及物流业发展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尽管物流保险隶属于保险的范畴, 但其基本的理念、运作和管理方式和一般的财产保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并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物流保险法律法规, 从物流法的角度进行完善完全能够满足其要求[6]。另一方面物流保险的基础是物流过程, 在物流法中对其进行完善有利于更加协调地管理物流业和保险业。

其次是物流保险的内容建设, 物流保险法的完善必须立足于实际。为此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 并借鉴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内容上的完善:物流立体法, 主要围绕物流的主体权利、主体资格、市场规则和规范等;物流经济调控法, 调整物流主体与国家以及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社会保障法, 从劳动者、消费者以及国家、物流主体的角度进行协调和运用[7]。

4 结语

总之, 物流保险的发展是依托于整个物流产业的, 两者都处在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 导致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们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并从法律的角度对物流保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为物流保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袁旭.基于物流成本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2]耿效菲.基于TRIZ理论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系统性创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 2011.

[3]师鹏霞.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 2008.

[4]温小霓, 杨蓬勃, 李雯, 方蕊, 刘鹏, 李庆继, 武小娟.科技发展与保险业创新研究[A].陕西省保险学术优秀论文集 (2013-2014) [C].2014.

[5]梁金玉.CAFTA进程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组织创新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6]张湘兰, 张丽娜.物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研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委托贷款关系中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篇5

委托贷款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曾盛行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将其富余自有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借给需要资金的各类中小规模的企业,既避免了企业之间因非法拆借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又使得委托人(出资人)的资产得以升值,同时也解决了借款人(用资人)的资金困难,金融机构因受托进行贷款管理而从中收取代理费用,是一件多全其美的好事。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当初的几方之好由于用资人到期没有偿还借款而起了争议,委托人认为将资金委托给银行管理就等于把钱送进了保险箱,银行则坚持只负责管理、不承担风险。当然,还款责任应由借款人承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委托贷款涉及三方(甚至更多)、多个法律关系,即由委托人与银行(受托人)签定委托贷款合同,银行(受托人)与借款人签定贷款合同,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是依靠银行这个纽带联结起来的,一旦发生借款人经营不善,产生还款危机,到期不偿还借款,人去楼空,甚至破产、注销,委托人又如何向借款人主张权利,银行应不应当承担责任呢?对此,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笔者在司法实践中涉及了几起类似的案件,值此论坛之际与各位同仁做一交流,殷盼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有关委托贷款的法律依据

(一)《贷款通则》

我国《贷款通则》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上述《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给委托贷款这一融资方式下了个定义,依据该规定,委托贷款关系中,贷款人(受托人)的义务为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其不承担贷款风险。这里所说的“贷款风险”,笔者认为准确理解应为商业风险,即完全由于用资人原因导致到期无法收回贷款。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的有关规定,存单纠纷案件中,委托人与金融机构、用资人之间按有关委托贷款的要求签订有委托贷款合同的,人民法院应认定委托人与金融机构间成立委托贷款关系。金融机构向委托人出具的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委托人签订的存款合同,均不影响金融机构与委托人间委托贷款关系的成立。构成委托贷款的,金融机构出具的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委托人签订的存款合同不作为存款关系的证明,借款方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应当由委托人承担。如有证据证明金融机构出具上述凭证是对委托贷款进行担保的,金融机构对偿还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上述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再次强调了委托贷款关系中,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应当由委托人承担。这里所说的“风险”仍旧是商业风险。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的规定,在履行委托贷款合同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贷款人坚持不起诉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上述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系针对委托贷款诉讼中的程序问题作出,该规定为委托人主张权利提供了一条通道,即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该司法解释毕竟只是程序性的规定,对于起诉了之后如何认定责任仍旧缺乏相关依据。

(四)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个案的答复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9月8日[(1997)法函第103号函]关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普康生物技术公司诉中国农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合同纠纷案的答复中指出:如果受托人(贷款人)没有认真履行委托合同的约定,检查、监督贷款使用情况,收回贷款,对造成贷款流失有过错的,应根据其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述最高院对于个案的答复意见明确了在委托贷款关系中受托人(贷款人)的过错责任,但遗憾的是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依据,仅对个案具有约束力,对其他类似案件只有参考价值。

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诉讼时效

实践中,依据前述司法解释,委托人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不少案件首先在诉讼时效问题上遇到了障碍,因为有些委托人一直抱着把钱给了银行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的观念,认为有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管理贷款,因此非常放心,于是不闻不问,直到贷款逾期多时,发现借款人名存实亡,才又想起质问银行,以至成讼。对此,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有的人认为,依据委托人与受托人双方签定的《委托贷款合同书》,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对有关贷款的条款进行检查、监督执行并督促还款,双方之间系委托代理关系。该代理关系始于合同成立、贷款放出之时,终于贷款归还之日,在受托人未将贷款收回之前这种代理关系将始终存在,因此,不存在起诉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观点二,有的人认为,由于《委托贷款合同书》中一般都约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期限,当期限届满,借款人没有向受托人偿还借款,受托人也就不能按照合同书的约定将款项存入委托人的帐户,此时委托人即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如放任这种侵害,后果就可能导致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因此,委托人将资金交给受托人后,亦应关注资金的回收,如通过各种方式敦促受托人履行《委托贷款合同书》中约定的协助回收贷款等义务,在借款人到期未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保证其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始终在诉讼时效之内,以使该代理关系不会因《委托贷款合同书》的到期而终止。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便是委托代理关系,也应当有诉讼时效的问题。诉讼中,作为委托人托人的委托人应当负有证明其提起的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的举证义务。

(二)关于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案件进入实体问题的审理之后,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委托人债权未能如期回收,受托人往往均以前述《贷款通则》以及最高院司法解释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推脱责任,不少法院也

持这种观点,从而判决由作为第三人的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但笔者认为,受托人应否承担责任应视不同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1、受托人完全履行了约定义务

实践中,受托人会参与签定二份合同,即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贷款合同》以及与借款人之间的《贷款合同》,该两份合同均为受托人设定了义务,受托人应当认真履行。

《委托贷款合同》一般约定受托人承担有关其与借款人之间贷款合同条款的检查、监督执行及督促还款的责任,这也符合《贷款通则》中关于受托人法定义务的规定。

《贷款合同》一般约定受托人将款项贷给借款人,受托人监督借款人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如借款人逾期不归还贷款,按合同约定的利率加收罚息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等。在最高院出具答复意见的案件以及笔者涉及的案件中,为保障贷款的回收,受托人还要求借款人提供了保证担保,并与保证人签定了《保证合同》。

如受托人依照上述合同的约定完全履行了义务,借款人到期拒不偿还贷款,笔者认为,此乃正常的商业风险,依据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贷款的不能回收与受托人无关。

2、受托人未完全履行约定义务

实践中,产生争议往往是因为受托人没有完全依照前述约定履行义务,表面上看,是因为借款人的原因导致贷款未能收回,而事实上,受托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如最高院出具答复意见的案件,在受托人与借款人签定的《贷款合同》中设定了保证担保,保证人xx公司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保证人注册资金仅为50万元,但它向受托人提交的资金平衡表记载总资产为1300余万元,受托人未经严格审查就同意该公司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后委托人发现借款人情况异常,其负责人不知去向,有逃债迹象,故致函和派人向受托人通报情况,并要求提前收回贷款,避免贷款损失。对此,受托人未采取应急措施,却向委托人提交了担保人xx公司虚假的资产平衡表。贷款合同到期后,借款人名存实亡,找不到人员,法定代表人逃匿,下落不明,保证人亦被吊销营业执照,终致贷款流失。该案一审法院即依据委托贷款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驳回了委托人对受托人要求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委托人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请示最高院最终认定了受托人的赔偿责任。

再如笔者涉及的几个案件,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的《委托贷款合同》中同样约定了受托人承担贷款协议中的有关条款的检查、监督执行及督促还款的责任,这条约定明确了受托人在委托贷款中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贷款逾期之后,受托人根本没有向借款人、保证人(贷款合同设定了保证担保)发出催收函,更没有在诉讼时效内追究借款人及保证人的责任,致使该笔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并且在委托人向其提示贷款风险的时候,亦向委托人出示了其与借款人、保证人三方签定的《借款合同》及保证人出具的《借款担保书》,告知委托人此笔贷款已经设立担保,由保证人xx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受托人意在以此向委托人承诺此笔贷款的安全性。然而,时至诉讼之时,委托人方知:借款人早已停产,且数年来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受托人对这些情况却一直处于漠视不管的状态,放任巨额国有资产流失;而保证人根本出资没有到位,因此被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可见受托人在设定担保的时候根本没有对保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核查。综合上述事实,笔者认为受托人未履行约定义务,主观上存在着明显的过错,其应当对贷款无法收回的后果向委托人

承担赔偿责任。法院经过慎重考量,部分支持了笔者的观点,最终判决受托人承担30%的赔偿责任。

上述几个案件中,受托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违约行为,与贷款流失的后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来判定责任了。

第三方物流的责任风险及法律防范 篇6

有关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国际上的定义尚不统一, “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仅是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 (甲方) 和收货人 (乙方) 之间的第三方, 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 而是代表甲方或乙方。本文认为, 广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的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 包括提供运输、仓储、销售物流、财务等服务的提供者。

第三方物流的责任风险分析

现代物流活动由买卖双方自己完成的比例越来越低, 当由第三方来完成物流活动时, 订立各种合约成为必要。由自己完成还是委托第三方完成, 总的物流责任风险在量上不一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 责任风险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通过物流合约, 物流风险在合约当事人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 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 对违约方而言, 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也是一种责任风险。

第三方物流在从事物流业务中所面临的责任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三方物流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第三方物流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主要通过物流服务合同来约束, 并在物流服务合约中承担着很大的法律责任。这些责任风险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第三方运输及第三方仓储的相关条款而确定, 如第2 9 1条明确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这就包含了第三方物流“按时、安全、准确运输义务”的一些法律责任。因此, 在物流服务过程中, 无论何时何处或者货物是否在其实际控制之下, 或转由其他公司运输或保管, 只要合同标的出现了问题或隐患, 第三方物流都必须承担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此外, 在物流业日益发达的情形下, 服务需求方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更为严格, 第三方物流能否按照合约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数量等要求完全地履行合约也成为导致合约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方物流与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 由于物流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 并不具备实施物流业务各个环节的能力, 第三方物流经常会将一定的业务委托给物流协作分包商完成, 这就在当事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三方物流分包本质上强调第三方物流与分包商之间的合作, 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而对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方式完成。但是, 在第三方物流服务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与分包商之间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两个问题, 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也就是说, 分包商可能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的能力, 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 也可能采取欺诈行为, 存在着败德行为问题。在物流运作的全过程中, 当客户发生损失时, 无论是物流服务商的过失还是分包方的过失, 一般都由第三方物流首先承担对客户即货方的赔偿责任。尽管第三方物流事后可以向违约的分包商索赔, 但在对分包商的追偿中,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得到完全赔付的。

第三方物流与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高效的物流管理已被许多第三方物流视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益和使其服务具有竞争性价格的关键, 许多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被第三物流服务商利用, 以提供物流服务的高效运作。在物流领域, 信息与通讯技术一般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条形码、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卫星跟踪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但是, 第三方物流在选择自己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以设计、建立、维护物流信息系统的高速、有效运转时, 同样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系统出现问题;二是商业秘密受到侵独。虽然第三方物流与信息系统提供商的法律责行可由法律和合同来确认, 但当发生上述系统毁坏造成资料全部丢失, 损失巨大, 而又无法确定何方责任时, 第三方物流仍需首先对服务需求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方物流责任风险的法律防范途径

目前, 我国仅在《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及《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中确定了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但是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地位只能依据《合同法》中有关第三方运输、第三方仓储的条款。因此, 在现存物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第三方物流必须充分地利用《合同法》、《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明确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规避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首先, 依据相关法律, 重视物流服务合同的签订, 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延迟履行责任、存货损失、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法律责任, 第三方物流应当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来分担责任, 该原则仅以过失为其责任基础且要规定一责任限额。第三方物流在签订物流服务合同时需要参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条款来清晰地划分各方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于与分包商、信息技术商之间的合同, 第三方物流必须在有法律专业人员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 平衡与客户之间合同的赔偿责任条款, 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双方要对“不可抗力”的概念和责任划分作明确规定。

其次, 建立物流分包商的选择机制, 实施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 分包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 对分包商的评价和选择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分包商在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服务水平方面都直接影响这第三方物流的成功与否, 也直接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经营风险与法律责任。因此, 第三方物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分包风险控制体系, 避免风险事件。在实施分包风险控制之前, 要根据分包风险识别和分包风险评估的结果, 制定出分包风险控制的体系, 从而使分包风险控制更加程序化。另外, 第三方物流还要根据分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风险控制的资源来确定分包要控制的风险事件。落实分包风险控制的责任。第三方物流必须将分包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员, 这些人员必须对自己控制的风险负相关责任。分包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分包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是对分包风险控制方案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包括对分包风险控制技术的实用性和分包风险控制收益的分析和评价, 以为未来的物流分包商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虚拟财产保险的法律关系探究 篇7

虚拟财产,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网络游戏玩家来说是相当熟悉的, 但对于虚拟财产保险, 我们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甚至没有考虑过它存在的可能性, 基于此, 本文试图将其作如下界定。

1.1 虚拟财产

由于目前网络游戏的盛行, 虚拟财产在很大程度上被广泛的认为是指网络游戏空间存在的财物, 包括游戏账号的等级、游戏货币、游戏人物拥有的各种装备等等, 这些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

1.2 虚拟财产面临的风险

我们将虚拟财产所面临的风险归纳为以下几种:1、盗窃风险, 包括传统的密码盗取和木马程序进行的盗窃活动。2、欺诈风险, 分为线上欺诈和线下欺诈。线上欺诈是指通过网络系统, 在网络上对其相关信息的骗取和盗用。线下欺诈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接触产生的欺诈。3、民事损害责任风险。游戏玩家和网游公司存在着合同关系, 需要承担合同对应的相关责任。4、技术风险。虚拟财产存在电脑上是由电磁波记录的。

1.3 虚拟财产保险

基于以上对虚拟财产的定义和所面临的风险的分析, 我们将虚拟财产保险分为了虚拟财产损失险和责任险。虚拟财产损失险是指投保人将在游戏中的装备、游戏币、游戏号等资产作为保险标的, 当发生损失时, 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以及损失情况进行赔付的险种。虚拟财产责任险是指网游公司和玩家存在有偿的合同关系时, 网游公司因为游戏设计存在漏洞以及对账号保管不慎等原因而造成玩家损失而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网游公司可以将这种民事损害责任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由保险人承担, 当被保险人发生民事损害责任时, 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规定对玩家履行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2 虚拟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存在的法律关系

虚拟财产保险中存在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保险合同所涉及的投保人、保险人以及保险标的所包含的法律关系。在虚拟财产保险中, 保险合同及保险合同当事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与实物财产保险基本相同, 因此我们主要对于争议最大的虚拟财产标的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讨论。本文认为, 虚拟财产实际上涉及到双重属性, 即既具有涉及物的属性, 又涉及债的属性。其之所以同时涉及这两种属性在于这两种属性对应了不同的主体, 即虚拟财产相对于游戏玩家具有物的属性, 对于网游公司又具有债的属性。

2.1 从债权角度分析虚拟财产保险标的的法律关系

网游公司和玩家之间具有债权关系是因为从玩家开始参与游戏的过程来看, 游戏运营商发布网络游戏下载、赠送或销售游戏光盘构成一个要约:玩家在电脑上安装客户端, 注册账号或支付点数卡等进行承诺, 这样就在双方之间达成了一个服务合同。在实践中, 在玩家进入并使用虚拟环境之前, 运营商通常会以一个格式化的标准合同文本 (即“注册协议”) 的方式和用户就进人该虚拟环境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分配。从保险的角度分析, 可作为保险标的的是网络游戏运营商对玩家账号所付的责任。玩家与网游公司之间存在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保管合同的服务合同, 玩家退出游戏后, 相当于将自己的虚拟财产交给网游公司进行保管。从保管合同方面分析该服务合同:《合同法》第365条规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 并返还该物的合同”。因此可将网游公司的责任看作为保管责任。由于众多网络游戏需要进行金钱的投入, 可以认定网游公司的保管行为是一种有偿行为。作为有偿保管的网游公司有必要对于玩家的虚拟财产承担法律责任, 在玩家的虚拟财产遭受侵害时排除妨害或进行赔偿。虚拟财产保险的一个很大的部分就是对该责任进行承保, 是责任保险, 在此称之为称为网络游戏责任险。

2.2 从物权角度分析虚拟财产标的的法律关系

网游公司提供了网游软件、处理器等载体。玩家通过注册的方式获得账号参与游戏, 产生债的法律关系, 而相对应部分的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则归玩家所有。玩家通过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使该虚拟财产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有获得利益的权利, 同时对其排他性占有。所以我们认为玩家与虚拟财产之间具有物权关系, 玩家对其所占有的虚拟财产具有所有权。

3 虚拟财产保险主体所包含的法律关系

虚拟财产保险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保险公司、网游公司、网游玩家以及侵权第三方。

3.1 虚拟财产保险合同主体涉及的法律关系

在经过上述从物权和债权分析虚拟财产保险标的法律关系时, 我们看出, 对应虚拟财产涉及的双重属性, 虚拟财产保险则包含虚拟财产责任险和损失险两个险种。在虚拟财产责任险中, 投保人为网络运营商即网游公司, 保险标的为网游公司基于债权产生的对于玩家虚拟财产保险的保护责任, 受益人为玩家。在虚拟财产损失险中, 投保人和受益人均为玩家, 保险标的为其所排他占有的虚拟财产 (或虚拟财产所对应的现实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 网络游戏责任险与虚拟财产损失险可以在一张保单下以主险和附加险的形式出现;或可以分成两个不同保单, 例如将网络游戏责任险开发成具有高投保率和低保障率的险种, 若玩家想要具有较高的保障程度, 还需自己投保虚拟财产损失险。

3.2 虚拟财产保险主体间其他法律关系

由于虚拟财产保险本身的特殊性, 保险公司与网游公司间除了由网游责任险决定的合同关系外, 还存在合作协议方面的法律关系。虚拟财产保险, 因其标的物的特殊性, 在虚拟财产损失险和网游责任险中, 均存在保险公司不能单独进行风险防控和理赔实现的问题。因此, 我们设定保险公司与网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来解决这一问题。网游公司有这方面的需求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技术上的需求, 指的是网游公司的消费者----网游玩家由于网游公司有技术上的过错发生侵权损失, 需承担相应的责任的一种需求。二为竞争上的需求。有时, 网游玩家产生损失是由其自身的疏忽导致的, 若此时网游公司仍能为玩家提供一定的补偿, 则这种补偿就是一种附加值服务。网游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其附加值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构成竞争性需求。对于保险公司, 从理论上讲, 网游责任险和虚拟财产损失险的道德风险均很高, 保险公司考察网游公司和玩家履行最大诚信原则的难度均很大。特别在虚拟财产损失险中, 若无网游公司的协助, 保险公司将很难控制玩家投保此险种的道德风险, 这样就为此险种的核保和理赔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 为有效控制风险, 保险公司有这方面需求和意愿去签订保险合作协议。

4 法律政策建议

虚拟财产在法律界定上还属于空白, 而虚拟财产保险更是一个新事物。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虚拟财产保险, 使得虚拟财产保险在操作上有据可依, 我们对其提出了以下相关的法律政策建议。

4.1 扩大现有法律解释

定义虚拟财产及其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由于虚拟财产目前在法律上还是空白,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财产还不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这就使得虚拟财产保险不可保。但纵观世界的发展趋势, 网络游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会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仅中国地区, 2009年游戏产业总产值将超过910亿元人民币。其中, 网游企业的数量已达750家, 总收入将达250亿元为国民经济的贡献达到了4000亿元以上。所以, 我们建议通过对现有法律的扩充解释, 来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上的认定。我国可以通过对《民法通则》第75条中“其他合法财产”做扩大的司法解释来扩大“财产”的外延。将虚拟财产归为其中之列。《合同法》是用来保护双方合法权利、义务关系的。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是玩家和网游公司合同中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玩家的胜败。我们可以用《合同法》来保护虚拟财产。玩家玩游戏是需要偿付一定资金的, 所以也可认为玩家对于网游公司来说是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用于保护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

4.2 国务院保险管理机构制定规定

4.2.1 国务院保险管理机构批准虚拟财产保险业务。

《保险法》第九十五条中对保险公司业务的经营范围包括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业务。虚拟财产目前不属于现有的财产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如要开展此项业务, 那么需要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下才能进行。所以, 我们建议将虚拟财产保险向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报备或报批, 从而能使保险公司能够依法的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业务范围内从事虚拟财产保险经营活动。

4.2.2 国务院保险管理机构将虚拟财产责任险设定为强制性保险。

我们建议保险管机构将虚拟财产责任险设定为强制性保险, 要求运营商必须购买此类险种。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维护玩家的利益。 (2) 维持社会秩序。

虚拟财产保险, 虽尚未在实务中进行运作, 但研究其潜在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却因近年来网络和网络游戏的盛行而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给出虚拟财产以及虚拟财产保险的相关定义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虚拟财产保险中存在的法律关系并给出立法建议。我们希望通过虚拟财产保险法律关系的研究和完善来进一步推动此险种的可行性, 从而更好的保护网游玩家的利益、稳定社会秩序, 并同时丰富中国保险市场。

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上利益越发重视, 同时也寻求更多手段来保护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财产, 虚拟财产保险这一险种便被提出。由于虚拟财产保险尚未在实务中出现,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若开发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 为今后虚拟财产保险的出现寻求法律上的支持。

关键词:虚拟财产,保险,法律关系,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论挂靠关系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分析 篇8

关键词:挂靠,支配,法律责任

一、挂靠关系的界定

挂靠关系是指一方给对方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挂靠在对方名下, 利用对方的资质或资格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造成实际支配人与名义支配人不是同一主体的形式。接受他方挂靠的企业称为被挂靠方, 挂靠在他方名下给对方交纳管理费的企业或自然人称为挂靠方。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之间大多签有挂靠协议, 挂靠关系的双方是一种契约关系, 主要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医疗等领域。被挂靠人的收入是对自己提供管理服务的一种劳务支出、资源支出所应获得的回报, 挂靠人的收入是借助他方的资质或资格所进行经营活动而赚取得收入。

二、挂靠关系的特征

结合挂靠的性质, 总结出挂靠的特点如下:

( 一) 挂靠人没有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主体资格, 或者虽然有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资格, 但不具备从事某一活动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以建筑工程为例, 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包工头或者掌握一定社会关系资源的企业, 他们要么没有施工资质, 或者仅有专业分包资质或劳务分包资质, 或者仅有低级别的总承包施工资质, 根本无法参与只有高等级资质施工企业才能入围的工程投标。

( 二) 被挂靠人具有从事某种活动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但往往缺乏承揽该活动的能力, 或者即使具备该能力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致使其无法承揽到该活动, 因此挂靠方需要有实力有关系的挂靠人合作。

( 三) 被挂靠企业在进入某项活动领域需要交纳的费用均有挂靠人进行筹措并以被挂靠人的名义缴纳。

( 四) 挂靠人需要向被挂靠人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并需要承担被挂靠人进入生产经营活动现场的费用。一旦挂靠人与被挂靠人达成合作协议, 则被挂靠企业以自己名义对外订立承揽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 但被挂靠企业基本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 或者所谓管理也是停留在形式上。

( 五) 挂靠方的经营方式是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这表明挂靠与被挂靠方之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 六) 挂靠方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实践中挂靠方多为个人、合伙、资质较差的主体, 除企业外, 大多没有一定的资金和场所, 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场所, 即使是企业也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 七) 挂靠一方在对外时往往以被挂靠人的分支机构和代表人出现。如某某工程处, 这种外化的表象特征容易使人误认为挂靠双方是内部的承包关系或是委托关系。

三、目前对挂靠关系的责任承担的主要学说

由于挂靠关系性质的特殊性, 导致对挂靠的责任承担主体和责任承担方式在实践中有很大的争议, 主要学说有如下三种:

( 一) 连带责任说。连带责任说认为, 第三人在与被挂靠方签订协议时候, 是对被挂靠的信任而签订的协议, 第三人若知道挂靠方与被挂靠方之间的关系时候可能不会选择与被挂靠方签订协议。同时挂靠方以被挂靠方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协议时候成立表见代理。挂靠方与被挂靠方的特殊关系也需要被挂靠方做好监督管理责任, 当挂靠方出现违约或侵权时, 被挂靠方也没有尽到自己的监督管理义务。因此,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安全, 当挂靠方对第三有违约或者侵权时, 被挂靠方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 二) 有限连带责任说。有限责任连带说认为, 挂靠人对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被挂靠单位不能直接支配第三人与挂靠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能从挂靠单位与第三人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种获得利益。挂靠单位是真正的所有人, 挂靠单位对第三人直接造成的侵权或违约应该由自己承担。被挂靠单位只有在向挂靠单位提供资质和资格的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承担责任, 或者在未尽到管理、监督义务的相应过错范围内承担有限赔偿责任。

( 三) 被挂靠单位不承担责任说。被挂靠单位不承担责任说认为, 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责任才承担, 而现行法律中没有规定挂靠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法律中只对共同侵权规定了连带责任,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 条第1 款规定: “二人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 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 但其侵权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 构成共同侵权, 应当依照,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比如被挂靠单位在交通事故中没有实施具有的侵权行为, 建筑工程中的被挂靠方没有因工地的施工对他人造成的损害有侵权行为。因此被挂靠方与挂靠方不构成共同侵权, 当然也没有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一说。

四、结论

权利和义务一致性要求, 谁享有权利, 谁就应该承担责任。每个主体都对自己所享有的利益承担相应的义务, 每个主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自己义务明确了才会尽到更大的管理义务, 有法律的制约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 控制及利益和义务相联系。对于挂靠关系在产权关系、财务管理、社会保险及劳务关系的过程中, 所引起的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 谁承担责任也应该有明确的界限。

对于民事行为没有直接作用, 也不是危险制造者的挂靠单位不应成为承担者。针对挂靠关系引起的侵权或违约行为, 其法律责任的承担应该由实际控制者和直接利益者承担。如在建筑合同中挂靠关系所引起的, 在建筑工地上给工人造成的人身损害, 其实际控制者和直接利益者为挂靠单位, 其责任由挂靠单位承担。在交通事故中所造成的损害由实际控制和实际利益支配人即司机自己 ( 也有可能是司机的雇佣单位) 承担。建筑工程中, 挂靠单位以被挂靠单位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违约后, 因为挂靠单位是实际控制者和直接利益者, 在所订立的合同中获益者为挂靠单位, 被挂靠单位并不能从中获益, 其责任也应由挂靠单位承担。而被挂靠单位在资质审查、提供服务性事务的过程中, 被挂靠单位是实际控制者和直接利益支配者, 办理事务过程中的责任由被挂靠单位承担。

参考文献

[1]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4]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5]逢颖颖.连带责任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8.

上一篇: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论文下一篇:上课点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