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精选7篇)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篇1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散播谣言者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以网络为平台的新传播媒介上,发表言论同现实生活中承担法律责任是一致的,原因是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轻则侵犯公民或法人等的个体权利,重则危害社会管理秩序。最近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帖子称“吃隔夜饭得癌症的几率会大幅度提高”,这一问题在人群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质疑,有人恐慌,有人泰尔处之。
那么这是一则谣言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谣言?
例如:有的对个别事件进行无限放大,歪曲事实来制造谣言;例如:有的竟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来制造谣言。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有的甚至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稳定。
谣言的本质是什么?谣言的本质就是无中生有。谣言分很多种,有政治谣言,有商业谣言,也有社会谣言等等,但不论是哪种谣言,都是背离事实的传播,其制造者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目的,这种目的在更多时候并非是正义的。
所以说:散播谣言或承担以下责任:
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最典型的是名誉侵权,它指的是文学作品、通告文字、行为语言或其他形式对当事人产生了名誉上的消极影响所构成的一种违背人权的行为。
名誉侵权的责任认定是这样的: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损害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侵权行为)、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这侵权四要件来认定。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名誉侵权认定。这里突出既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也致他人名誉受损两个要件,两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最著名的一起名誉侵权案例是:谢晋名誉侵权案,在此案中法院认为:谢晋是德艺双馨的电影导演,某些人利用谢晋刚过世,正处于新闻报道追踪的时机,利用互联网实施了侵权行为,使谢晋的名誉在更大范围内遭到不法侵害。造谣者的主观过错十分严重,所采用的侵权手段十分恶劣。法院判决,立即停止名誉侵害行为,在网站和报纸等报刊醒目位置刊登公开道歉声明;赔偿谢晋家属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
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派出所会依据规定,用传唤证对行为人进行传唤、查证、处罚。
举例:最近,由于“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部分群众走出家门、涌上街头躲避地震,该谣言严重扰乱人心,和当地的生活生产秩序。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在2月25日,对5名散布“地震谣言”者行政拘留的处罚。
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作出检讨。
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分析罪名:
诽谤罪:故意捏造某种事实并加以散布,以破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人格,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主要特征有:
(1)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具有破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人格的目的。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某种事实,并加以散布,情节严重的行为。
如果散布的事实属实,即使对他人来说是丑恶的,也不构成本罪。诽谤他人的方式,可用语言,也可用文字。
可以看出: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在这个虚拟世界内散布谣言触犯了法律,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给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提供了渠道。由于网络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网络谣言更应当进行治理。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在一段时期,网络谣言的问题比较突出。此类行为在行为主体、行为特征、侵害对象等方面还具有特殊性。如行为主体既涉及恶意造谣者,还涉及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跟帖、转发。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中也明确了,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或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
如何有效地惩治和预防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
一、“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不能没有边界和限制,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
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形成危害。一个公民在享受网络上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北京观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斌说,打击处理网络谣言一方面要强调他律,另一方面要求网民言行自律,提高网民和网络运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社会危害性很大、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制造网络谣言行为,有必要纳入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
三、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网民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落实网络实名制,使公民意识到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如果不当,同样会受到追究,也能够对其进行追究,从而增强公民言论的责任意识。互联网经营者也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发现不实言论应当不予发布或及时删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既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及监管,也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对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谣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但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因此,事实与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只有用事实才能打败谣言。而这需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对于普通市民来讲应当保持理性,不轻信谣言,尤其是喜欢在“聊天室”或“BBS”中与他人交流和发布消息的市民更应当谨慎。媒体也应当保持理性,不得发布或转载未经核实的消息,不隐瞒公众基于知情权所应当知晓的信息
对政府以及其他权威机构而言,在发生谣言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取信于民。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是应对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一切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因此,政府及其他权威机构应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工具,熟悉其运作规律。对公民个人而言,则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发言之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蜚语,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的应尽义务.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篇2
治理网络谣言, 需要遵循法治的理念。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走民主法制道路的今天, 选择什么样的法律手段和形式来防范、治理和打击网络谣言, 就成为必须慎重考量的问题。从法治建设角度来说, 治理网络谣言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 明确网络谣言与公民言论自由的区别。其次, 要健全法律制度, 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 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在法治的轨道上, 依靠法律来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既要有效打击网络谣言, 同时也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 既不能因噎废食, 也不能放纵谣言。
言论自由与违法谣言的界限。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的态度, 畅通社会公众表达正常意见的渠道, 保障公民言论自由,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 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 必须明确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如果自由失去边界, 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自由是法律尺度下的自由。对利益的追求是每个心智正常的人的正当的诉求, 但是,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恰当地掌握好自己追求的界限, 而言论自由也会经常遭到滥用, 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可能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损害。因此, 网络谣言就会经常超越言论自由的界限, 因为网络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 无论是针对人还是公共事件的谣言, 都有可能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谣言。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布的信息称, 仅至2012年3月中旬以来的不完全统计, 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就清理各类网络谣言信息高达21万多条, 关闭网站达42家。网络谣言需要治理, 不仅是在中国, 韩国和日本也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 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 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谣言都是违法的, 绝大部分的网络谣言因对个人和社会影响不大、危害较轻, 应该属于违反社会道德的范畴, 部分网络谣言因直接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秩序, 违反了法律, 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只有极少部分网络谣言因给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造成严重的后果, 需要上升到刑罚的制裁。因此打击网络谣言、治理网络环境首先需要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界限, 不能因为治理、整顿、打击网络谣言就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伤及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2013年8月, 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仅据部分媒体披露, 这次全国集中整治网络谣言, 河南省两月查办涉网案件463起、批捕131人, 武汉破获掌控312个大V的造谣公司, 内蒙严打网络传谣抓52人、行政拘留21人, 浙江省查处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67起、刑拘2人、治安处罚46人、关停网络账号等207个。全国各地还为此普遍成立了领导小组。
这种治理网络违法言论行动方式让人感觉有点运动式执法的嫌疑, 集中行动的运动式执法难免会扩大打击面, 回顾以往我国“严打”等形式的运动式执法, 无一例外会出现运动过头, 打击面太大、打击太重的后果。比如这次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不良传言, 应该属于社会公德层面问题, 结果被行政拘留, 作为行政违法来处理。还有“秦火火”质疑雷锋有高档行头 (注:雷锋的确有皮衣和手表) , 有贬低雷锋的意味, 这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 但把他发表的这些言论, 不仅视作违法, 而且当成了犯罪证据, 就有些过头了 (“秦火火”的其它言论另论) 。这次整治网络违法言论, 同样的例子在全国不是少数, 大体来说, 是把违法和不违法的界限、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混淆了, 把一些历来属于社会公德或者道德犯错的问题, 搞成了违法甚至提升到犯罪的程度。此外, 网络名人薛蛮子因嫖娼被北京市警方依法行政拘留。报道称, 薛蛮子的微博大多是时事类议论, 其中不少是对政府的批评。云南知名网友“边民”被警方刑事拘留, 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边民”在躲猫猫、小学生卖淫案等网络热点事件中表现活跃。这是在全国集中打击网络谣言行动中落网的两名“网络大V”,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 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却并不是利用网络制造传播谣言, 而是“嫖娼”、“虚报注册资本”, 在提倡“依法治国”和走民主法制道路的今天, 这样的结果恐怕难以服众,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偏离了法治的轨道。
有鉴于此, 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不能违反保护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民主权利和法律对言论自由的底线限制, 不是冲突的, 反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是为了保证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利益, 也是对所有公民行使“言论 (下转第142页) 自由”民主权利的切实保障。
网络谣言违法性质或程度的区别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 网络谣言违法行为侵害的对象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或声誉, 损害的是公民个人或法人组织的权益, 即民事侵权, 属于私法管辖的领域;另一个层面是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或国家安全, 侵害的社会公共利益, 属于公法管辖的领域。
如果网络谣言侵犯了公民的或法人组织的权益, 应当由受到侵犯的个人或法人组织自己通过民事诉讼的路径, 追究网络谣言制造传播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国家的公权力不应随意介入。只有网络谣言危害到了社会公共秩序或国家安全, 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的公权力才能介入, 并根据网络谣言所造成法律后果的严重程度, 对网络谣言制造传播者进行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如这次集中治理网络违法言论行动中, 一些针对名人或政治人物的民事侵权行为由于公权力方面的介入, 变成了刑事案件。如“秦火火”针对张海迪、罗援兄弟、李双江夫妇的那些传言, 应当说是民事侵权行为, 受害人并没有站出来通过司法途径追责, 现在却都被警方当做犯罪证据提了出来。因为运动式的执法, 追责往往较法律的规定有所加重, 会把一些民事侵权案件上升到行政违法案件, 把一些行政违法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 作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了。典型例子是“安徽砀山网民因发布车祸不实信息被拘留”, 当时这位网民把10人死、5人伤的官方结果说成死亡16人, 结果被认定为发布虚假信息, 这显然十分荒谬, 警察最终对这一处理进行了道歉。再如甘肃张家川16岁的学生杨某, 因为当地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 在其QQ空间上质疑当地公安部门的做法, 在学校上课时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 这是典型的“因言获罪”。此事引起网络热议, 后经甘肃省公安厅和天水市公安局联合工作组调查核实, 决定撤销刑事案件, 改为行政拘留7日。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良倾向, 就是有些权力部门动辄说某种言论是谣言, 意图是煽动社会不满, 并动用公权力以此治罪, 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举动。言论只有在散布恐怖信息、煽动叛乱、反抗等行为并构成“明显且现实的危险”时, 才构成犯罪, 把一些政治言论当做教唆煽动, 是最大的不宽容。以此治理, 会让国民噤若寒蝉, 道路以目, 整个社会失去反思的能力, 也失去活力。
善待互联网, 就是爱护社会的“植被”。在互联网上包容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 在多元杂音中凝聚共识, 就是为中国社会活血化瘀, 为民族肌体固本培元。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法律执行者把握好标准, 既要打击网络犯罪, 又要防止网络本色丢失, 切勿顾此失彼, 丢失了网络的本色, 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令网络黯然失色。
注释
网络谣言的法律成本 篇3
前不久网上流传的“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经公安机关查明系上海励某杜撰。“歼-10B在阎良坠毁,飞行员牺牲”的信息是某新闻网站编辑裴某根据某论坛帖文编造。网上“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的帖文,是云南某大学学生编造……
10月25日,针对近期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公安机关已责成属地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对制造和传播这些谣言的责任人和网站予以惩处。
谣言是秩序的对头
谣言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自群居时代就已开始。谣言一直伴随着信息的传播,是原始信息经媒介流传后的一种人为损耗。在鲁滨逊的小岛上没有谣言,因为不需要传播信息。在古代社会,谣言的传播是通常是通过口耳相传,所以速度较慢,影响的范围也有限,但一些煽动性的谣言仍然会对统治秩序产生巨大的破坏能量,并促使社会变革的爆发。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为了瓦解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很多都利用了谣言。
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在《谣言女神》里声称“谣言是国家权力的敌人,秩序的对头。”今年三月发生在中国的“抢盐风波”,起因于谣言,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社会恐慌。香蕉“催熟剂”谣言,则使海南的蕉农几乎血本无归。“汽车内暴晒的瓶装水会导致乳腺癌”、“北京地铁迷药案”等谣言影响的则是女性群体。对于具体的受害者而言,谣言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一些涉及名人的谣言,一旦在网络上流传,当事人往往百口莫辩,甚至越辟谣越有人深信不疑。曾经的韩剧女王崔真实,因为不堪忍受“向好友安在焕放高利贷并导致其自杀”的网络谣言,于2008年10月2日在家中自杀死亡。这一事件震惊朝野,也导致韩国对网上谣言实施更严格的监控措施。
谣言和流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信息源不明确的传言,而且是完全与事实相悖的信息。制造者往往已经知道真相,所以不是求真相而且混淆真相。例如,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有人用药家鑫庭审时的头像,经过PS伪造了一张药家鑫在美国街头的照片,制造被告人被顶包的现象。始作俑者显然知道事实,却有意制造谣言,引导民众不信任司法,并且也间接地伤害了药家鑫案中受害人家属和被告人家属的感情。
从理论上讲,微博上的一条原创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就传遍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网民也没有时间、精力去核实信息源的真实性,这就为谣言的散布留下了巨大空间。谣言的制造者只要动动键盘鼠标,就可以让一个谣言在网上飞,令涉谣的当事人或有关部门疲于奔命。
力所不逮的法律追责
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谣言的规定却并不多见。如果依法律责任的严重程度,造谣的追责大致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民事责任,依据的是《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针对具体对象的谣言,被诽谤的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给予赔偿,但诉讼的过程会比较繁琐。尤其在网络世界,面对匿名的造谣者,如果不能提供对方的具体联系方式,在法院立案阶段就会遭遇困难。而网络运营商会顾及自身利益,怠于配合受害者维权。造谣的证据如果是存在于网络中,法院还会要求原告对电子证据的取得进行公证,徒增诉讼成本。
另外则是行政责任,分为针对特定对象和不特定对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但实践中,只有较为严重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才会立案。针对社会层面散布谣言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如果散布的信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追究诽谤罪。如果散布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可以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认定为损害商业信誉罪。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策略总监郭成林在网上发贴称,金龙鱼食用油利用“有害的”转基因大豆,“毒害”国人的身体健康,呼吁网民抵制金龙鱼。后郭成林被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如果侵害的是社会秩序,比如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个看似全面的法网,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Web2.0时代,似乎已力所不逮。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却给了造谣者一幅可以藏身的大幕,让他们能躲在阴暗角落攻击他人。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要核查信息真实性并追查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是非困难的。网络的匿名,使普通公民不易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究造谣者的民事责任,而技术上和人力上的限制,又使大部分制造扰乱社会秩序谣言的人受不到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的追究。现行法律责任,让造谣者承担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造谣的成本与收益
谣言制造者在炮制谣言时需要什么样的成本呢?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能激发网友同情、愤怒情绪的话题,或者某个案件中的角度。药家鑫案中编造其为“官二代”、“富二代”者显然深谙此道。然后只需要运用很少的笔墨写一段文字或者上一张图片,最好是图文并茂。越是不交代信息来源、证据细节的叙事文字,越无法求证而能在网络上以讹传讹。而造谣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匿名帐号发布信息,甚至用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IP,使辟谣后也很难追查责任人。
相对的是,在互联网上造谣者所能受到的处罚至多是虚拟帐号被冻结,改天换个ID可以继续散布谣言。被法律追责者非常少见。而谣言所获的收益呢?可以使具体的被害者身败名裂甚至走上不归路,毁灭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甚至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两相比较,你会发现造谣确实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获取很大的收益,可谓一本万利。
要治理网络谣言,关键在于切断谣言的“利益链”。所谓“无利不起早”,凡谣言必有迹可循,尤其是当网络水军公司把造谣当作一个产业时,必须要严格规范制造谣的法律责任,增加传播谣言的成本。自1978年以来,为有效地管理互联网,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130项相关的法律和法规。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1987年国会通过制定了《电脑犯罪法》,1996年以来又通过《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对传播内容加以限制。美国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原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谣言》这本书中提出,要控制谣言,应从法律责任入手,使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法律责任,增加造谣、传谣的代价。例如,纽约已通过立法来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
中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又大多数十几年前制定的,无法应对互联网上日益泛滥的谣言。大部分的造谣,都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很难被追责,却可以获益颇多。有人建议采用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模式,但我认为实名根本解决不了造谣,因为微博上不乏名人造谣、传谣,不要说问责,连道歉者都寥寥。而另一方面,名人被造谣,怒斥造谣者并声称要诉诸法律的也大有人在,但似乎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现行法律在保护名誉权应对谣言侵害方面实在寒碜。法网恢恢,却为网络谣言留下口子,而这口子正在撕裂社会的信任、道义和责任。依靠舆论监督和网民自律,是无法遏制谣言的,因为这都不会给造谣者增加任何成本,而唯有用法律的手段,才能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大豆,“毒害”国人的身体健康,呼吁网民抵制金龙鱼。后郭成林被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如果侵害的是社会秩序,比如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个看似全面的法网,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Web2.0时代,似乎已力所不逮。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却给了造谣者一幅可以藏身的大幕,让他们能躲在阴暗角落攻击他人。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要核查信息真实性并追查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是非困难的。网络的匿名,使普通公民不易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究造谣者的民事责任,而技术上和人力上的限制,又使大部分制造扰乱社会秩序谣言的人受不到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的追究。现行法律责任,让造谣者承担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造谣的成本与收益
谣言制造者在炮制谣言时需要什么样的成本呢?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能激发网友同情、愤怒情绪的话题,或者某个案件中的角度。药家鑫案中编造其为“官二代”、“富二代”者显然深谙此道。然后只需要运用很少的笔墨写一段文字或者上一张图片,最好是图文并茂。越是不交代信息来源、证据细节的叙事文字,越无法求证而能在网络上以讹传讹。而造谣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匿名账号发布信息,甚至用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IP,使辟谣后也很难追查责任人。
相对的是,在互联网上造谣者所能受到的处罚至多是虚拟账号被冻结,改天换个ID可以继续散布谣言。被法律追责者非常少见。而谣言所获的收益呢?可以使具体的被害者身败名裂甚至走上不归路,毁灭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甚至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两相比较,你会发现造谣确实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获取很大的收益,可谓一本万利。
要治理网络谣言,关键在于切断谣言的“利益链”。所谓“无利不起早”,凡谣言必有迹可循,尤其是当网络水军公司把造谣当做一个产业时,必须要严格规范制造谣的法律责任,增加传播谣言的成本。自1978年以来,为有效地管理互联网,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130项相关的法律和法规。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1987年国会通过制定了《电脑犯罪法》,1996年以来又通过《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对传播内容加以限制。美国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原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谣言》这本书中提出,要控制谣言,应从法律责任入手,使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法律责任,增加造谣、传谣的代价。例如,纽约已通过立法来惩治散布有关银行金融状况谣言的行为。
中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又大多数十几年前制定的,无法应对互联网上日益泛滥的谣言。大部分的造谣,都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很难被追责,却可以获益颇多。有人建议采用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模式,但我认为实名根本解决不了造谣,因为微博上不乏名人造谣、传谣,不要说问责,连道歉者都寥寥。
另一方面,名人被造谣,怒斥造谣者并声称要诉诸法律的也大有人在,但似乎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现行法律在保护名誉权应对谣言侵害方面实在寒碜。法网恢恢,却为网络谣言留下口子,而这口子正在撕裂社会的信任、道义和责任。依靠舆论监督和网民自律,是无法遏制谣言的,因为这都不会给造谣者增加任何成本,而唯有用法律的手段,才能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责任编辑:黄倩
延伸阅读
谣言传播的五条半法则
谣言在受到质疑之前,自有其逃过人们理性防线的方法。最牛的传言能巧妙地跳过人们的常识,进而使人上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易被蒙骗,但事实上我们却很容易轻信谣言,并极尽能事地去宣扬。它的特殊魅力总能侵袭我们最棒的理性防御。
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家马克·佩佐所做的一项实验发现,校园中有人死于脑膜炎的谣传,能迅速在学生们中传开,因为他们都想急于知道事态的发展。
“消息是真的吗?”
“怎么得的脑膜炎呀?”
“你听说了吗?每个学生都得做巨疼的抽脊液检查!”
在谣言传播过程中,适宜者得以存活,并会像流感那样传播得气势如虹;不适宜者不攻自破,很快就销声匿迹了。那么,前者怎样能从后者中脱颖而出的?也就是说,谣言有效散播的法则是什么?
1.激起人们的焦虑情绪
2005年,卡特里纳飓风袭击了美国新奥尔良。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担忧,谣言和洪水一起泛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鲨鱼在洪水里四处游弋!恐怖分子在防洪堤上安装了炸弹!教堂里摆满了被谋杀的婴儿和成批的尸体!
为什么这样的传闻会传播得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恐惧成为谣言传播的有利条件。群体的焦虑性越强,谣言越容易传播开来。“人类有种倾向,就是更重视负面信息。”北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曾说过,“这具有进化意义,因为知道怎样对付老虎保住性命总要比知道哪有鲜花去观赏要紧。”当然了,被老虎吃掉的情况毕竟是少数,我们大多数还是担忧被解聘下岗。所以人们把谣言翻来覆去地传,并试图分析出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
2.谣言符合某些顽固的偏见
如果你读过垃圾邮件,估计你会看过一句出自小布什总统的名言:“法国的问题在于法语中没有企业家一词”。你相信布什说过这些话吗?这样的言论其实是由狗仔队、八卦人士编造的,但它们还是像病菌一样疯狂传播。原因在于,它们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足以震人,并且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牵强。
八卦人士已料定人们会相信这类谣言,“这些谣言之所以逃过了人们的常理辨别系统,是因为它们与我们已经相信或愿意相信的事情合拍。”
3.听的次数多了,就会信以为真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1%的美国人相信奥巴马是个隐秘的穆斯林激进分子,并相信他拒绝宣读效忠誓词,而且将会手抚《可兰经》对参议院承诺。这样的谣言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纽约人》杂志在一期封面上,刊出了新当选的奥巴马一袭穆斯林行头的装扮,在白宫飘来晃去——宫内壁炉里燃烧着美国国旗,而奥巴马、本·拉登的画像竞挂在了墙上。
“毫无疑问,你越多地听到某些信息,即使是来自同一个人反复描述的相同的事情,你也会越来越相信它。”佩佐说。
4.谣言具有时代性
秋季9月中旬左右,米尔克森都会收到一些毛骨悚然的传闻:一伙犯罪分子每晚将会开车在大街上转悠,并特意将前灯关上。当某些车主好心地为他们照亮的时候,他们就会跟随车主到家,并残忍地把家里的每个人杀死。“为了安全,千万不要随意为他人照亮,并请将这条消息转告给你爱的人。”
这样的谣言总散布于每年的9月中旬。“当你下班回家一打开车灯的时候,”她说,“车灯的故事就浮现在脑海里。这就是为什么在死气沉沉的冬天和炎热至极的盛夏,你想不起它的原因。”
5.让人坚信不疑的谣言既简单又具体
来看看你知道的那些冷知识吧:不小心吞吃的口香糖,需要七年时间才能从身体里排净;我们只使用了大脑容量的10%;从太空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长城;人们在睡觉的时候,一年至少吞吃过8只蜘蛛。
这些趣闻既简单、独特,又生动、具体,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们却是假的。这就阐述了一个道理:通俗易懂的传闻更能吸引我们。
第五条半法则
我们来假设一下谣言盛行的最后一条法则吧:有些谣言能够传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人们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因素揭露一些惊天内幕,或者来展示自己的口才能力。嘿嘿,但是你要注意哦,有些时候,它们确实是真的!南澳大利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个机制完善的机构里——比如大型公司,你所听到的95%的闲话都是事实。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篇4
其实说谎并不难, 难的是你这一句谎言的背后, 需要一百句, 甚至更多的谎言来圆你说的那句谎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散播诚信的种子告别说谎的时代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走正直诚信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告别说谎时代—读《播撒诚信的种子》有感作文。”这是高尔基先生的一句名言,虽仅仅几字,却能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诚信是做人之本,没有了诚信就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一样没有了人生的意义。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就在现在的社会中,一颗颗纯洁的心灵却被谎言给污染了,难道人在社会中就必须得说谎吗?
先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吧!小时候,去医院打针,妈妈会告诉我们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痛,结果我们被针扎得直嚷嚷,从此就害怕打针。如果爸爸妈妈首先坦白告诉我们,打针会痛,但可以很快康复。这样也能让我们做好心里准备,不是两全其美吗?
再长大一点,爸妈带我们出去做客,主人拿出东西给我们吃。爸妈又会先替我们拒绝,教我们说:“谢谢您,我不吃。”其实,我们心里却很想吃,但如果不这样说,就会被父母批评,认为我们不讲礼貌。
再大一点,我们乘车该买票了,爸妈却教我们把身子弯下一点逃过买票,不然的话,爸妈会骂我们笨蛋。
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讲述自己的理想,每个孩子都会说自己想当科学家,医生……但假如有个人说要当农民时,大家一定会报以奇怪的目光,其实,他又何罪之有,他只不过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罢了。
再来该写作文了,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在各式各样的作文里,我们都编织着一套套美丽的谎言:一写人会写他的品质如何高尚;一写景就会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想为祖国做贡献;一写事会说:“这件事让我懂得了……深刻道理”……因为这样的作文,老师会给我们打高分。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与社会接触多了,我们在社会中也学会了说谎。
马路上、电线杆上……到处是小广告,什么某某医院百病百治,什么某某美容院包你美丽,什么……但这些广告是真的吗?不,谁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但定会有消费者上当受骗,使发布虚假广告的人赚大钱!
方便面广告多么诱人啊!香喷喷的牛肉,粉嫩嫩的火腿肠,还有绿油油的蔬菜,简直是色香味俱全呢!等我们兴致勃勃地买回家时,却发现只不过是一个面团而已。
公共汽车上,售票员阿姨告诉我们,汽车马上就会开了,可是我们等了好久,车子却纹丝不动。
微博中网络谣言的责任主体认定 篇5
1、网络谣言责任主体的概念
网络谣言主体包括网络谣言责任主体和网络谣言权利主体。网络谣言的责任主体, 即义务主体, 是网络谣言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微博为例, 责任主体是编辑或参与转发不实信息的行为人。微博中谣言的生成涉及多个传播主体, 一条微博通常要经过事实、编辑、发表、转发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人参与传播活动。因此, 谣言的产生造成的侵权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它是一个持续的、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在研究谣言案例时, 既要考虑法律规定, 也要重视微博传播的特殊性, 还要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不能将谣言比照一般民事侵权案件做简单化处理。
2、网络谣言责任主体的特点
(1) 主体不确定性。传统媒介形式, 诸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 信息发布者发表的内容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可以采用笔名、别名等方式。例如老舍、矛盾等作家都是用别名写作。进入互联网络时代之后, 匿名则将其本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只要愿意, 个人完全可以发布任何信息并且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不被追踪到。一些网络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匿名服务, 例如新浪微博就可以使用网络昵称注册和使用微博系统, 他们发送的微博只能显示这些网络昵称而无法查找到真实姓名。甚至在美国, 大多数公司可以合法地为网络服务商提供可以使用户隐匿姓名和地址的网络技术支持。虽然匿名不是互联网络的首创, 但是网络空间却成为其发展的温床。
(2) 主体广泛性。图书、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这一类媒介形式都受到地域的限制, 在互联网络出现之前, A地发行的报纸一般只有居住在A地的人才可以看到, 而B地的居民不可能随时随地观C地的电视。因此, 对于出现在传统媒介形式的诽谤内容, 由于受到地理范围的限制, 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 网络改变了这一现状, 全国的网民可以聚集微博上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对话。显而易见, 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传统媒介, 危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的深远。
(3) 主体集群化。基于网络传播的无限复制性和延展性, 使得网络谣言信息不再受时空条件的束缚而得以无限延展。这也就导致网络诽谤行为的危害性被无限放大。与利用传统媒介制造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使得参与其中的加害人数量极大增加。成千上万的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被害人进行肆意的共同转发造谣, 已成为导致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扩大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网络谣言的责任主体
根据两高对网络谣言的“解释”, 认定网络谣言具有刑事违法性的主体仅仅是谣言制造者。因此在本文中对于网络群体中的传谣者和信谣者不做研究。网络谣言传播中, 一般认为有两大来源, 即企业或组织以及个人。但笔者认为媒体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应该是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主体, 对媒体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主体认定是有价值的。
1、信息源提供者
所谓信息源提供者, 是指向作者提供信息素材的单位或个人。目前, 法学界和新闻学界对信息源提供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仍然缺乏明晰的、统一的认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 信息源提供者作为网络谣言的主体可以分为主动信息源提供者和被动信息源提供者。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主动为作者提供信息, 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所提供素材不实、不当, 造成侵权, 这些个人或组织必须承担侵权责任。如果主动信息员提供者明确表示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那么将对侵权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而刊登谣言者则可免除或减轻侵权责任。
被动信息源提供者是不知情或无法预见到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被谣言发布者利用。在网络环境中, 有些侵权事件不是由信息源提供者主动写成的, 而是他人用其日常言谈、私人笔记等内容加工而成的。由于这些材料不是供发表之用, 而且也没有预料到这些内容将被媒体公开报道, 因此被动信息源提供者无须对谣言造成的侵权行为负责。
信息源提供者的侵权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 只对所提供的信息所造成的责任负责, 无须为信息侵权扩大范围和影响加重承担法律责任。
2、谣言制造、散布者
(1) 个人制造散布谣言。个人是网络谣言中最常见的主体, 也是最容易认定的主体。2012年9月8日, @ 野史也疯狂一条内容耸动的微博称:“三峡工程发电收入不属于百姓, 也不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所有水轮发电机已私有化, 收益属于当地政府官员。”这条微博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即转发破万, 甚至连任志强、赵晓、朱骏等名人也进行了转发。个人制造网络谣言原因是多样的, 有些谣言, 并不是人们刻意制造的;有些谣言是某些人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杜撰出来的;也有一些是出于个人之间的恩怨, 为了宣泄自己的怨恨。行为人制造网络谣言属实, 有社会危害性或危害后果, 就应当追究其责任。
(2) 企业制造散布谣言。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得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编造谣言、诋毁和中伤竞争对手的企业大有人在, 而且这种谣言的编造也被商业化和程式化了。绝大多数的企业制造谣言, 都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也有一部分的企业制造谣言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但是只要认定内容属于谣言, 造成一定的后果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记者和媒体制造散布谣言。媒体制造网络谣言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其自身的网络平台制作和散布网络谣言; 二则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外发布谣言。记者和媒体是隶属关系, 任何谣言的制造散布记者和媒体应负连带责任。
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转载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转载者的侵权责任存在一定的法律模糊空间。我们认为, 如果转载作品为谣言, 转载媒体是否承担责任, 主要取决于转载媒体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如果转载媒体明知原作是谣言而继续予以转载, 或者转载后发现问题不予更正者, 则应承担责任;如果转载媒体尽到了合理的审查核实义务, 一般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3、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在确定责任主体的问题上, 发布者毫无疑问要对其网络上的言论承担责任。在微博中, 用户生成的内容通过微博得以流转。因此, 当网络谣言发生之后, 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受侵害人追讨权益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网络服务商承担责任的问题上, 目前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处理办法。如英国法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其用户的言论负责。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如果符合两项要求, 就不会被定性为诽谤言论的发行人。这两项要求是:采取合理管理来确保诽谤性言论不会发表;一旦发表, 如果有人提出警告, 要采取步骤来解决。如新加坡, 其电子交易法令中规定, 网络服务商无须对第三方在网上所提供的资料负责, 因为网络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让第三方能在网上提供资料。所谓第三方也就是指不在网络服务商控制范围内的人。因此在新加坡, 网络服务供应商无须为网络用户的谣言负责任。
笔者认为, 网络服务提供商对其用户言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依其是否有过错为益。以新浪微博为例, 仿照现实司法体系设立的“微博法庭”运行一年半, 事实证明, 网民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即让造谣传谣者得到了惩处, 防止他们违法犯罪, 尽可能减少公权力的直接介入, 也保障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活跃, 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
由此可见, 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完善自身的系统及制度, 既可净化网络环境, 也能使自身的主体责任降到最低。
三、应对网络谣言责任主体的对策建议
1、完善制度管理, 对网络谣言主体“追根溯源”
对网络谣言运用技术措施进行监控和跟踪, 可以及时查出造谣源头, 对造谣者有强大的威慑力。具体来讲: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防堵, 控制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的扩散传播;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 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 立即删除;三是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之所以比现实社会更盛, 与网络的匿名性密不可分。基于此, 应考虑推行前台匿名, 后台实名的网络、微博实名认证制。
2、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让网络谣言在公众的“审判”下遁形
网民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 人为因素是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 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 简言之, 是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样的谣言有人能识破, 有人却被蒙蔽, 因为谣言就像病毒, 你强它弱, 你弱它强, 要想不中毒, 就得加强自身“锻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抵制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有效武器。如果有更多的人以理智的头脑、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进行辩证认识和分析, 就没有谣言存在和流传的余地。另外, 网络谣言的扩散往往与一些网民以感性的姿态, 对谣言缺少理性思考的跟风紧密相关。冲动是魔鬼, 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 切忌盲目转载、传播、评论等。擦亮眼睛, 慎言慎行, 才能算一个有眼界、有素质、有正义感和判断力的网民。只有网民媒介素养提高了, 网络谣言才能在公众的“审判”下遁形。
摘要:今日互联网高速发展, 微博这样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及时分享平台, 它的兴起使网络谣言频繁发生。2013年9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随后全国公安机关展开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并抓获一批在网上造谣、传谣者。对网络谣言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认定标准, 可能造成权力机关扩大权力用以压制网络舆论。因此, 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明晰网络谣言的认定标准。本文以微博中针对官员的网络谣言为例, 从网络谣言的主体认定, 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微博,谣言,主体,认定
参考文献
[1]Matthew Collins.The Law of Defamation and the Interne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73.
[2]林凌.新闻侵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1.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网法律法规库[OL].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8/113215199801.html.
[4]谣言称三峡收益遭官员瓜分微博众名人疯传.四月网[OL].http://news.m4.cn/2012-09/1182907.shtml.
[5]张志超.网络诽谤的构成及认定中的疑难问题[J].中国检察官, 2008 (8) .
[6]“微博法庭”:网络案件, 网民裁决[N].南方周末, 2013-12-5:A2.
散播音乐的种子 篇6
奥地利是个音乐之国,几乎人人偏爱音乐,无论教授还是出租车司机、官员还是酒店学徒,人们聚在一起,音乐永远可以成为共同的话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称: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研究亦证明,音乐有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成长,不仅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对人体的健康发育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在奥地利中小学普及教育中,音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针对孩子们的全面综合教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前音乐教育
奥地利人有热爱音乐的传统,不少家长在孩子3~4岁时就送孩子去学音乐。幼儿园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一些音乐启蒙教育,如让孩子分辨狗叫、鸟鸣、汽车轰鸣等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声音;教他们儿歌并随着节拍做动作;让他们听一段音乐,来区别欢乐和悲伤。不过这些还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奥地利的义务音乐教育为9年,针对6~15岁的孩子,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启进入音乐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向其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生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后,拿起乐谱能唱、能奏、能舞;听完音乐会、看一场歌剧,能说出点道道,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奥法律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对目标也有详细规定,如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在歌唱方面要学会正确的姿势、呼吸、发音、起唱、松弛;要练习同步和分步合唱;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地域的歌曲,学会清唱、伴唱、伴舞唱。在演奏方面,要掌握基本节拍,能跟着节拍击打乐器。在伴舞方面,学会基本动作和自由动作,能随曲起舞。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加同步和分步演唱;加大即兴表演;结合流行经典介绍不同文化圈的经典舞蹈动作;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进行评述;结合旋律、主题、现有设备,开展词、典和舞的自创活动;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欣赏20世纪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等。
费迪南说,一至四年级,是对孩子进行系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每周不少于两个课时。奥地利小学一般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算术老师,而是一个老师要讲所有课。其好处是老师可以在讲语文课、地理课等其他课时,插入音乐教育的内容。其弱势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同样的音乐背景,老师上岗前虽都受过培训,但有差异很正常。这就使音乐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
对五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其有一定的音乐生产和较高的音乐欣赏与理解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董得音域的区分、学会使用音乐软件和麦克风、了解音乐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音级和音色的排列原则,学会用图表来表现音乐;具有通过听作品或看总谱,把握作品主题及其表现形式的能力;能以代表作为基础,了解音乐史,熟悉音乐剧、电视剧、舞剧、歌剧、爵士、流行、歌曲、器乐曲等各种音乐风格的保留曲目,能分析音乐消费的特点。七八年级的学生要有将音乐转变成舞蹈、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技能,能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能比较不同时期音乐发展的重点和特点;能理解音乐表达的信息和内容,区分音乐对受众的影响;能从音乐中解读出作曲者与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哲学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绎,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和认识,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从实践到理论
费迪南介绍说,五年级后,每周只有1节音乐课。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老师经常会带学生去听音乐会、看歌剧、音乐剧等等。八年级后,学生有一次分流,一部分进技校或职业学校,基本上不再上音乐课。另有部分进入文理中学,他们可以在音乐课和艺术课之间选择。
总体来看,奥地利音乐教育的宗旨是把对音乐的爱播撒到孩子们心中。通过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为数不胜数的音乐厅、歌剧院和音乐节培养有欣赏能力的热情观众,形成“曲高也和众”的社会氛围——也惟有如此,才能为传统和现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造就这一方热土。酷爱音乐的传统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与普及则是造就奥地利全民音乐素质普遍较高的重要因素。
在童话故事中学当“小小安徒生”
步入“想象幼儿园”的其中一个教室,犹如走进了童话世界。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装扮成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灰姑娘、可怜的丑小鸭或凶恶的大灰狼——当然,仅仅当演员是不够的,孩子们还需要常常“想象”出更有趣的童话故事、更多的童话人物或更美好的童话世界,努力使自己成为“小小安徒生”。在被命名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们可驾驶模拟太空船邀游浩瀚的宇宙,而在进行太空旅游时,孩子们最重要的使命仍是想象:想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一定还有或可爱或凶残的生命,然后再想象一下,他们的外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嗜好,接着想象一下最好通过什么方式与外星人沟通。
模拟古代生活,思考现代生活
相比之下,另一些教室似乎显得平淡无奇。有一间教室布置得像个农舍,家具和装潢都十分朴素。一架老式的织布机立在一角,让孩子们自行纺纱织布。镰刀、锄头和铲子让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想象出农夫劳作的艰辛。破旧的摇篮里,躺着几只或断腿缺臂,或表情呆板,或衣衫槛楼的布娃娃,正等待着孩子们为她们穿上新衣,或另行设计、组装。当然,这也需要想象。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想象着:200年前的祖先如何耕作、收获、生活,继而能理性地比较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也是发展其想象力的好课堂。在手工间,孩子们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等工具,切割着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一套积木;在缝纫间里,孩子们(包括男童)也学着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洋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在烹饪间里,孩子们试着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并从中体味到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与此同时,他们还想象自己变成为大人,在为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年迈的家长甚至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操劳着——于是,这些最简单原始的劳作都被赋予了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向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注入了无私和奉献等高尚的思想。
艺术课促进想象创造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当然离不开艺术,在绘画课上,孩子们被要求通过朗诵或欣赏诗歌来描绘出诗歌的“意境”。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这似乎有点勉为其难。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胜任这样的创造性工作。如,在欣赏儿歌《萤火虫》时,有的孩子把萤火虫想象成“打起灯笼找妈妈”,或“相互在玩捉迷藏游戏”,有的还别出心裁地想象萤火虫打着手电在巡夜,活像“警官”——此外,孩子们还上雕塑课和木刻课,为的是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帮助孩子们在更宽广的“想象世界”里飞翔。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 多动症儿童 教育 关爱
“如果你的孩子有多动症,那么祝贺你,他可能就是某个可遇不可求的天才的苗子!当然,这意味着家长和老师要为此付出很多……”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笔者与一些多动症孩子家长交流时经常这样鼓励他们,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特别是发现有些家长带着疑虑与愁容时,笔者就会建议他们尝试换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相信,只要老师、家长以真诚和执着携手合作,就会在心中为孩子们搭建一座天梯,让孩子们永远快乐地追逐阳光。
一、“多动症”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部分病例无活动过多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专家把多动症区分为:倾向、轻微和重症,患上轻微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习成绩差,扰乱课堂秩序。重症的会表现为行为怪异、惹是生非,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不少的烦恼。专家提醒,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纠正,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在执教一些有倾向或轻微多动症孩子的过程中认识到,仅仅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力量是不够的,给孩子带来改变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笔者尝试了家校联手、爱心助长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校生活中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自己、还要教育其它同学不对这样的孩子冷嘲热讽。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班风、班纪,让多动症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集体的温暖,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努力创设精彩课堂,规范多动症孩子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缺少自制能力,教师要尽量激发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对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要布置弹性作业,不宜与其它同学有相同要求,同时在这个方面要多于家长沟通,请家长协助。课堂上要多发现和表扬孩子闪光的地方,这样的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这样孩子就会感动自己和其他的同学一样,也是课堂的主人,也会收获成长和喜悦。
二、家庭生活中给孩子更多信心和耐心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笔者在工作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家长携手,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帮助多动症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的自信程度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心态。当出现多动症外在表现的时候,父母首先不能恐慌,而应该在专家或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原因判断,根据成因科学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培育方案。
笔者在实践中常常鼓励家长对多动症孩子要有信心。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发明家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作家安徒生、列夫•托尔斯泰;艺术家莫扎特、达芬奇、毕加索、凡高……数不胜数的天才人物,他们的童年都曾患有多动症,都同样演绎了成功的人生。这说明,多动症并不可怕,作为老师和家长,重要的是要给这些“问题孩子”以雪中送炭般的正确的关爱和教育,让这些孩子拥有一片宁静自由的蓝天,一个多姿多彩的金色童年。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尽量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经常提醒家长不要漠视孩子表现,也不要过分忧虑,要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安全感、幸福感和快乐感。在此基础上训练、督促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例如,孩子吃饭时不让其东跑西走,写作业时不让他做其它事。孩子学有困难时要耐心辅导,给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家长力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要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计划与孩子嬉戏,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家庭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逐步培养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教师和家长就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三、家校联手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教育、治疗孩子多动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必要时还应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药物干预。家长与老师彼此保持顺畅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为每名多动症孩子建立成长档案以及矫治方案,并建立家校合作联动机制,搭建爱心桥梁,及时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并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各项表现。
多动症孩子的成长档案和矫治方案首先建立在正确判断之上的。这个判断是基于家长、老师和医生的三方配合,特别是要多听取医生方面的专业诊断。如果孩子真的患有多动症,老师和家长则要正视现实,正确看待,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分析孩子患病的原因及患病的轻重程度,共同商讨对孩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行为习惯、饮食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多动症孩子战胜自己。对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少一些急躁与厌烦;多一些理解和鼓勵,少一些批评和指责。特别是矫治方案,要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手,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并坚持不懈付出努力。
经过持之以恒的家校共同努力,多动症孩子一般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这让笔者想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只有从心出发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个体的教育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们都是差异很大的个体,播种习惯不比播种庄稼,他们还需要我们撒播心灵的阳光。”对待多动症等弱势儿童,老师和家长应该乐于和善于做一个撒播心灵阳光的播种者。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多动症儿童的科学教养——写给多动症儿童的父母》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08月.
[2]吴增强《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实用心理辅导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09月.
[3]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
[4](日)市川宏伸 著,胡静敏 译 《解析儿童多动症》 万卷出版公司 2009年01月.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推荐阅读:
“网络传播谣言”承担何种责任07-07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01-09
谣言的社会学案例分析07-20
健康谣言11-18
谣言控制11-25
多维视角下的谣言研究论文09-26
微信谣言01-20
网络政治谣言05-18
打击谣言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新格局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