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法律环境

2024-08-01

物流法律环境(精选10篇)

物流法律环境 篇1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从而达到运输合理化、存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由此实现海、陆、空、内水及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与集成。总的来说,物流是一个涉及运输、保管、信息服务等庞大的工程,因而也面临非常大的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因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物流业内市场不规范,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诚信缺失,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所凸显的一个严重问题。诚信缺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加之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合作不和谐、继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非法经营,导致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严重地扰乱了物流业的市场秩序,也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诚信危机。

2. 物流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物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使得物流布局不合理。表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98%的仓库、90%的铁路专用线、70%的汽车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公路货运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运力不足;水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十分惊人,据有关资料统计,物流造成的财产损失仅蔬菜一项全国一年损失价值达1354亿元;钢材锈蚀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2]。

我国物流系统装备落后。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如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比例极低(70%是普通平房仓库,70%以上是普通车辆),且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3. 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事现代物流业的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国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而我国的物流市场,并不缺乏懂得运输、仓储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但十分缺乏通晓现代物流各环节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障碍。

4. 现阶段物流法律环境现状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因为缺乏统一、协调的行业法律体系,难以对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很好的保护。表现为:

(1)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如:交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2002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

(2)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

(3)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4]。

二、构建我国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

物流企业在建立、发展中,涉及的法律环境庞大、复杂。所以物流企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体系支撑。

1. 整合现有的单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构建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法律制度的内容涉及物流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单行法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法规、规章等充斥着整个物流市场。为解决现存的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首先要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承接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衔接;其次汇编、修订、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适当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最后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立法经

验,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通过立法改革我国的物流运输法律环境。如日本的《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美国的《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机场航空通道改善法》等,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保证道路畅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一个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国大物流系统,推动运输业向“自由市场的体系”的迈进[5]。为此,我国的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对现代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尤其要分析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汲取可借鉴的内容,为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3. 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废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整合现有的运输管理部门,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构建统一、高效、权威、经济的连续运输管理系统。

4.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和行业自律作用,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如协会可以了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的真实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体系等)。这样既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又可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构建优质服务、行业自律的“诚信物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自律和物流企业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交易的相关政策,依法处罚诚信缺失的经营交易行为。

三、总结

现代物流业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与之匹配的完善的物流市场法律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中国相对混乱无序的物流市场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物流业的腾飞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赵静.试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66-71.

[2]柳彦君,李文生.试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7,(7):121-123.

[3]李善友.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 B/O L].www.redlib.cn/html/Shang Chang X ianDai,2007-8-6.

[4]周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瓶颈及其法制改进分析[E B/O L].bbs.icxo.com/archiver/tid-22565.html,2008-1-29.

物流法律环境 篇2

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8],因此必须要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充分支持和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防范法律风险的过程中得到稳定的发展,以充分提升其管理水平。一方面,政府部门审时度势,对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针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制定出能够辅助其发展的政策,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防范法律风险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相关政策,提升法律防范和控制的能力。

2.2应增强互联网环境下法律风险意识,实现对物流运作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鉴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会涉及到许多主体相互之间的利益纠纷,诸多风险贯穿于物流活动的过程之中。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明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经营活动就将有风险,因此务必在行动上有所防范。详细地讲,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好项目的法律论证,最要紧的是,要保证该条目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例如,在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之前,应该积极地向法律专家进行咨询,让专业人员来协助鉴定检查合同文本和可行性有无缺陷,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起始阶段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2.3通过投保商业保险转嫁风险

在现代贸易实践之中,投保第三方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主体最为常用的规避危机的手段。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有64%的被调查企业会选择投保商业保险来规避危机,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喜欢通过投保以转移规避风险。在实务中,除了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还能根据自身风险的情况,投保盗窃责任、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提货不着责任等保险。因此,一般企业,为了有效地防止被诈骗的风险,就会通过投保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一旦被骗,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能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要求补偿。因此,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防范和控制能力,可以通过与专门的商业保险合作,这样做可以在发生风险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弥补。

2.4增加用于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资金投入

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金钱投入,似乎增多了企业的成本,看起来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因为法律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将法律风险导致的极大损失被弥补的结果看成是企业的收入,那么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孰轻孰重应该一目了然。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就应该加大此项投入,在管理和控制企业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增加其资金的投入。

2.5企业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

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也少不了依靠员工去执行。因此,员工的意识也会影响这些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和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和律师经常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在企业内部进行物流法律知识考核等,促使企业员工整体法律水平的提升。

3结论

如何判定展会物流的法律赔偿 篇3

此类问题就属于在会展货物运输中“货代的法律地位和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问题。随着会展经济的到来和蓬勃发展。近年来,与会展相关的国际展品运输纠纷也日趋增多。外贸企业在展会物流合同的签订中,应结合展品运输的特点和现有法律的规定,从合同性质、操作规范、委托内容、代理过错及损失范围等方面做出恰当的约定。若合同约定或操作规范不当,一旦卷入纠纷,常常是一票赔偿金额就超出此票业务利润的百倍。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展品运输具有运输时间要求高、委托内容特定化、赔偿责任难以估量、诉讼索赔难以定损等特点,涉及展品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判决走向的变数都比较大。因此,在会展货物运输中,事先预防风险比事后处理成本更低、意义更大。

货代公司是否应当对此票参展货物的迟延交付承担赔偿责任

这是由货代公司在业务过程中的角色和其法律地位决定的。通常情况下,货代作为代理人,其法律责任较轻;货代作为承运人,其法律责任较重。在司法实践中,货代与发货人不签订货代合同,更多地被直接认定为承运人,承担较重的法律责任。在此案中,若深圳ABC物流公司是代理人,对货物运输意外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赔偿责任;若深圳ABC物流公司是承运人,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运人对非不可抗力导致的违约,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虽然深圳ABC物流公司与贸易公司签订了合同,但是,通过审阅其合同内容和提单,我们认为深圳ABC物流公司与之签订的不是货运代理合同,而是货物运输合同,深圳ABC物流公司倾向于承运人法律地位,这一证据不利于法庭支持货代的免责主张;其次,合同内容中深圳ABC物流公司声称保证贸易公司及时参展,该承诺系针对运输标的物为参展品这一特殊性质而作出,符合双方订立合同目的,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货代最终未如约将展品及时送达,我们倾向于认为深圳ABC物流公司违约;此外,展品运输具有运输环节多、时间性强、目的地细化等特征,通常情况下,参展方会将主要运输业务委托专业的货代公司办理。除了传统的订舱、报关业务之外,会展运输的货代应更专业于全程运输的筹划、包装、清关、不同方式运输的衔接,以及展品的回运等,具有更大注意义务,这一点,也降低了货代免责的可能性。

在市场上货代公司在揽货中,业务类型五花八门,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辨别其何时是货代,何时又是承运人呢?怎样把法律责任与收益对等或降到最低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预防风险”,即从业务环节、操作流程、合同管理文本制度、突发事件处理等各个方面,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达到全面控制风险的目的。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一个企业能抵御能抵御多大的法律风险,取决于其风险防范体系那块短板——法律风险防范。关于第二问题,判断货代是代理人还是承运人,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货代开展业务时使用的名义。根据我国《合同法》与《民法》中关于代理的规定,货代在办理业务时使用的名义不同,会对其法律地位的认定造成影响。

货运代理是否签发了自己的全程运输单证,通常货代可以慎发提单,斟酌提单内容和条款。

在收取报酬方面,是收佣金还是赚取运费差价?通常条件下,货代可以在报价方式和账单确认上技巧性地规避风险。

货运代理与客户以前的交易情况。这可成为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判断货代是代理人还是承运人的考虑因素。实践中,有些客户与货代有长期合作关系,如果货代一直是承运人身份,那么当某一次交易中处于代理人法律地位时,出于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利益,法院将倾向于认定其是承运人。此时,货代对其代理人身份有举证责任。

依据货代实施行为的标准和参与运输的程度。货代的义务只是遵守被代理人的指示,忠实和合理谨慎地选择承运人,辅助安排运输,参与运输的程度低,则容易被认定为代理人;反之,货代从事仓储、包装业务;或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运送货物;或对不同货主的货物的拼箱、集运,容易被认定为承运人,承担货损货差及延迟交货的责任。

在实践中,合同约定、提单内容和货代具体业务活动内容往往被法官视为实质性认定标准,同时也是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辩论的焦点。而其他因素则被定性为辅助因素予以考虑。

会展运输合同纠纷中损害赔偿的范围如何认定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参展方大多希望通过国际展会扩大产品影响力,宣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一旦错失参展机会,将导致其商业计划和预期利益落空,通常参展方不仅索赔运费、参展费,还有索赔预期可订立合同而产生的商业利润等。在实践中,运费和参展费都是容易计算和确定的索赔数额。虽然预期商业利润属于合同履行后可得利益的范畴,受法律支持,但是,这些损失往往都是不确定的,难以计算和确定的,难以举证的,而且一般而言,预见范围应以订立合同时委托人的明示告知为限度。这也是在诉讼中的抗辩焦点。因此,在草拟、修改、审理合同的时候,应当依据“有理、有节、有利”的原则,在涉及展品运输、代理的合同中,预先明确约定迟延交付的违约责任标准。

物流法律环境 篇4

由于网购较少运用昂贵的EMS和较慢的平邮方式,因此,本文网购物流的范围专指民营开办的快递公司(即下文所指的物流经营企业和物流作业实际履行企业)。

1 网购物流涉及的典型纠纷

随着网购的飞速发展,更由于快递立法的不健全,在国家邮政管理部门每年受理的消费者有效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高达80%左右。具体而言,网购快递纠纷主要表现为:

1.1 对先签字还是先验货存在争议

快递员把消费者网购快件送到后,通常不提验货,只让消费者快点签字以完成任务。若消费者以后打开快件发现货不对板,卖家坚称是快递环节出了问题;快递公司则声称他们只负责把快件送达,消费者签收即表明其职责已经完成。此外,快递公司认为等待验货不但会降低送货的效率,如果收货人不满意还会产生退货的二次运输,此费用无人承担。虽偶尔有快递公司提出,在先签字的前提下,送货员可以在收货人验货之后再离开并对有问题的货物提供证明。但事实上在网购中,发货人大都提醒收货人需先验货再签收,发现问题拒绝签字,否则视为对商品没有异议。因此,经常网购的消费者表示,签字之后根本没法再跟卖家交涉。

1.2 快递慢投引发纠纷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快递服务,正是因为其快捷、高效。但不少民营快递企业为压缩成本、解决自身网络覆盖的不足,会采取在非主营地区找合作伙伴代理自己的快递业务。这样就容易出现投递滞后的问题,并且消费者在索赔这些间接损失时也得不到现有法律的支持。

1.3 快件损毁引发纠纷

快递公司会集中往小区或高校送货,但由于数量很大,大量的快件经常被快递员随意丢在路边,让收货人自己找寻后再签收。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快件损毁。此外,在快件的分拣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粗心、不慎也会造成快件损毁。

1.4 快件丢失产生纠纷

快件丢失分为内部丢失和外部丢失。内部丢失是在物流企业内部运作过程中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快件丢失,外部丢失是在快件运输途中发生的,由外部人员实施偷盗而使得快件丢失。

2 网购物流的法律定位

我国目前没有出台《电子商务法》和《物流法》,现行《邮政法》也没有对快递公司及其人员进行法律定位,认定其具体法律责任,因此一旦发生上述纠纷,应该在分析参与网购关系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合同法》、《物权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厘清网购物流方的法律责任。

2.1 参与网购物流关系的主体

参与网购物流关系的主体包括:一是网购消费者。二是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其作为物流服务的委托方,一般可以自主选择由哪个物流经营企业来托运物品,但不同的网购类型会有不同的网购物流方式的选择。(1)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凡客等网上商城类型。消费者网购的货物由商城选定的物流方统一配送,网上商城为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2)淘宝网等网购平台商类型。网店和消费者通过注册后在平台商提供的网络交易系统进行自由交易。与网上商城不同的是,淘宝网等网购平台商仅仅是中间人的角色,网购物流方由每个网店自行选择,所以一个网店卖家就是一个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3)团购网站类型。在团购流程下,消费者付款后,由团购组织方选择网购物流方。因此,团购组织方是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三是网购物流经营企业,即接受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的委托,经营物流的企业。四是网购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它们是物流服务的实际提供者,包括运输企业、港口经营企业、仓储企业等。

2.2 网购物流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

一是消费者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两者实质上构成买卖合同关系,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作为卖方,对消费者买方应该履行下述义务:按照约定期限交付标的物,标的物毁损的风险承担义务,质量保证义务,允许消费者检验标的物的义务等。

二是消费者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消费者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存在物权关系。按照《物权法》,物流经营企业有保证收货方隐私安全的义务,包括保护收货方个人信息和托运物品信息不外泄的责任等。

三是消费者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流经营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或者成本考虑,会将部分或者全部物流环节通过转委托或者分包的形式,让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履行各环节的物流工作。因此,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作为转委托方或者分包方,与消费者同样存在物权关系。

四是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流经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三种,分别是物流经营企业直接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事宜;物流经营企业以委托人的名义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订立物流作业合同;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将物流作业分包给物流实际履行企业。第一种模式中,物流经营企业直接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物流经营企业负责完成全部的物流环节。这种委托合同关系比较直接,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清晰。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应保证托运物完整无缺,物流经营企业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第二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的法律关系,适用《民法》、《合同法》中代理的规定;而物流经营企业(通常自己没有运输工具)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委托物流作业合同关系,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第三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签订物流服务主合同,双方构成合同关系。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再将物流作业分包给物流实际履行企业,双方订立分合同,也为合同关系。主合同的无法履行将使分合同无法履行,但分合同的个别合同不能履行,不影响分合同的其他合同的履行。

五是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在第二种模式下,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是被代理人,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转委托的第三人。在第三种模式下,由于分合同是物流经营企业以自己的名义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订立的,所以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仅与物流经营企业有合同的法律关系,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之间不存在合同法律关系。

3 网购物流法律责任的探讨

根据实践中网购物流遇到的典型纠纷,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购物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3.1 保证收货人先验货后签字权利的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由于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限制,网购者不能立即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只有在货物被送达验货时消费者才能够真正地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所以网购物流必须履行让收货人先验货后签字的义务。《合同法》第157、158条也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当消费者发现快件不符合约定时,消费者应该立即通知出卖人,但如果无法联系到出卖人的,网购物流方是否有负责退货以及作证的义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网购物流应承担此义务,因退货产生的费用,可以事后向卖方收取,也可以在接受托运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将以后由于退货产生的费用从保证金中扣取。这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和物流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承担快件延误的赔偿责任

根据《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规定,服务时限应满足以下要求: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当快件出现延误时,延误的赔偿应为免除本次服务费用(不含保价等附加费用),由于延误导致内件直接价值丧失,应按照快件丢失或损毁进行赔偿。

3.3 承担快件丢失、损毁等的赔偿责任

《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对快件丢失和损毁的赔偿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快件发生丢失时,免除本次服务费用(不含保价等附加费用);购买保价(保险)的快件,快递服务组织按照被保价(保险)金额进行赔偿;对于没有购买保价(保险)的快件,按照邮政法、邮政法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办理。快件完全损毁,参照快件丢失赔偿的规定执行;部分损毁,依据快件丧失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进行赔偿。但何种情况下应该赔偿?由谁赔偿?《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中没有具体的指引。笔者认为,未来应根据上文分析的网购物流各主体间法律关系进行明确。首先,消费者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存在着买卖合同的法律关系,所以网购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即卖方)对消费者需承担买卖合同下的商品瑕疵赔偿责任;其次,不同经营模式中各网购物流主体间的赔偿责任归属如下:

第一种模式中,由于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物流经营企业签订了物流服务合同,因此,物流经营企业应向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承担合同责任。也就是说,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即卖方)对消费者赔偿后可向物流经营企业进行合同范围内的追偿。至于消费者能否直接向物流经营企业求偿,笔者持肯定态度,因为消费者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物权关系,以物流经营企业侵犯消费者的物权为由进行直接求偿。

第二种模式中,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与物流经营企业是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根据《合同法》第63条以及第66条第二款的规定,物流经营企业不履行职责给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造成损害的,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可以向物流经营企业追偿损失。《合同法》第66条第三款又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因此,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即“第三人”)串通,损害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利益的,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负连带责任,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可向物流经营企业与实际履行企业的任何一方或者双方同时追偿。模式二中,网购物流经营企业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是转委托的关系,根据《合同法》第400条:“转委托经同意的,委托人可以就委托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受托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及其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转委托未经同意的,受托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受托人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的除外。”《民通意见》第81条:“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比照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办理转托手续。因委托代理人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这一法条也为消费者可以直接要求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赔偿损失提供了法律的支持。

第三种模式中,法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笔者根据上文对不同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分析,认为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在赔偿消费者损失后,如物流经营企业有过错的,物流经营企业与物流实际履行企业需对网购物流服务需求方负连带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范进.浅析快递投送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2]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道平,杨永芳.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04).

物流法律法规整理 篇5

一、运输

我国的运输制度一方面通过《合同法》分则中的运输合同一章进行总体规范,另一方面依照水路运输、陆路运输、航空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分别进行立法,其中包括法律、法规和部委规章。

(一)《合同法》第十七章运输合同

(二)水路运输

1)海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

2)内河:《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交通部制定的部门规章)

(三)陆路运输

《公路法》、《汽车货物运输规则》、《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后三者属于部委规章)

(四)航空运输

《民用航空法》、《民用航空货物国际运输规则》、《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

二、其他(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法律制度)

(一)仓储 《合同法》第二十章。

(二)装卸、搬运 我国没有装卸搬运的专门立法,由于装卸搬运与货物运输密切相关,水陆空运输法律制度对装卸、搬运均有规定。

(三)配送 目前法律、法规均未对配送进行规定,只有国内贸易部1988年制定的《商品代理配送制行业管理若干规定》以及铁道部根据其制定的《铁路物资代理配送制发展规划》。

物流企业上市的法律问题 篇6

在步骤之外, A股发行的主要财务指标非常关键。其中, 主板、中小板发行的主要条件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数且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 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上市前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不高于20% (土地使用权等除外) ;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资产质量良好, 资产负债结构合理, 盈利能力较强, 现金流量正常;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 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依法纳税、不存在重大偿还债务风险;应完整披露关联方关系并按重要性原则恰当披露关联交易。

创业板发行的主要条件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 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 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 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 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 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 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以及上述主板条件中的最后一个。

关于物流企业上市面临问题及难点分析, 我们认为第一, 物流企业客户集中度高, 经营风险较大;第二, 非主营业务占收入比重大, 企业成长性不足;第三, 关联交易收入占比过大, 影响企业独立性;第四, 销售净利润过低, 盈利能力差;此外还包括重大违法行为, 对税收优惠过于依赖等问题。

如何解决物流企业上市障碍, 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入手:保持现有客户群体的稳定性, 如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拓展新客户, 降低单一客户集中度;割断与关联方的股权关系, 彻底解决关联交易问题;如不可能, 则强化内部控制, 规范和减少关联交易;行业模式创新;规范企业经营, 避免违法行为发生;成长性及持续盈利能力是关键。

而对于物流企业上市的前景展望, 一方面政策支持非常关键。可能大家都知道发改委、证监会等12部门2012年6月8日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称, 将进一步拓宽民营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民营物流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发展物流业股权投资基金,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将为物流企业持续增长助力。

现代物流的法律风险与对策 篇7

1 物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1.1 运输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运输是物流业中的重要业务之一。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的法律顾问孟于群认为, 物流业的低成本、增值服务丰富、供应链长等特点致使物流业运营风险较大。运输是物流业务中的核心业务, 运输也是物流业中风险较大的方面。处于整个物流业主导方面的物流商要全面负责整个运输过程, 其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商。

运输合同是承适人按照托运人的要求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 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合同。运输合同包括:客运合同、货运合同、多式联运合同。运输要确保承运人安全、准时的将合同标的运送至约定的目的地, 这也是运输合同中风险存在的地方。在角色方面, 物流企业可以使运输的承运人, 也可以是托运人, 甚至两种身份兼是。例如, 物流企业按照合同要将一批货物运送至A地,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运输工具运送, 也可委托铁路、航空运输。在这个案例中, 物流企业对于客户来说就是承运人, 而对于铁路、航空承运人来说, 物流企业就是托运人。不同的身份, 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不同的。因此, 防范运输风险成为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运输合同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运输标的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害或毁坏;第二, 承运人未能在约定时间内将标的物运送至合同约定地点;第三, 承运人将运输标的物运送至错误的目的地。运输风险责任的承担多为经济上的赔偿与补偿。合同是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分配是通过合同中产生的法律关系而确定。所以, 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成为风险承担的关键, 所有的经济利益都要通过合同这一法律形式来体现和保障。

1.2 物流企业之间合作存在的风险

(1) 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物流合作合同方面存在的风险;第二, 物流设施投资合作合同方面存在的风险;第三, 其他合作业务合同方面的风险。在这些方面中风险最大的是物流业务合作方面。

现代物流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合作多采用物流分包的形式, 也就是为了节省经营费用、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 物流企业将其负责的物流业务通过合同这一法律形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分包不仅涉及到物流企业与客户, 还涉及到第三人, 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的发生率。

(2) 物流分包存在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对分包得控制不足。物流分包会导致物流企业失去对物流业务中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力, 进而增加物流业务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个别物流企业可能由于在分包过程中失去对分包的控制而导致整个业务的瘫痪, 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第二, 增大对分包企业的依赖风险。物流分包可以让物流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 但是长期的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会导致物流企业在分包方面的业务效绩下降, 同时第三方物流商会因为分包业务而不断壮大, 进而影响物流企业的主导地位;第三, 企业内部业务重组与人员安排变动风险。物流分包要求物流企业重新制定企业业务发展战略, 进行业务重组。同时, 业务的变动就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员工的调动, 进而导致员工因工作职位调动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这最终也会影响企业利润和效绩;第四, 降低客户满意度。物流企业因分包长期依赖第三方物流商, 会减少企业与客户的交流, 导致企业在该业务方面对客户信息的了解程度不高, 不能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从而影响企业的客户满意度;第五, 企业利益减少。物流分包, 会让第三方物流商不断强化该业务的技能与专业特长, 进而威胁物流企业的主导地位, 第三方物流商会在利润的驱动下抬高业务价格。这就会增加物流企业的成本, 降低利润率。

1.3 物流企业与信息系统提供商的合同风险

现代物流业涉及大量信息, 包括客户信息、物流分包企业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的记录与处理需要专业的信息记录处理系统。同时, 现代物流服务合同多约定了物流商应及时准确的为客户提供货物信息以及法律后果的承担责任。因此, 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方面面临巨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个是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另一个是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重要资料受到盗取。物流信息是物流业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缺少了信息, 物流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1.4 物流企业面临的其他合同风险

在现代物流业中, 物流企业除了面临上述风险外, 还面临着投资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例如, 关于保险, 在物流中涉险环节与投保种类物流保险涉及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以及废弃物流, 在投保的过程中要明确投保种类保险标的、保险人及被保险人、投保金额投保价值等主要因素。

2 面临风险可采取的对策

2.1 树立风险意识, 确立投资目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风险与利润是并存的, 投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往往和收益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风险越高, 收益越大;同时, 风险与损失也是不可分离的。这是任何企业都知道的, 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意识。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物流投资的实质是物流企业不断平衡投资目标、合作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这三者关系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 这三者关系的平衡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现实情况中这三者关系平衡的情况也是极其罕见。这三者关系的不平衡就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存在。为了降低风险并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保证企业投资战略的实现, 物流企业在投资时必须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企业还可以制定风险应急处置方案, 在遇到风险突发事件时, 可以从容面对风险, 并结合应急处置方案冷静解决风险。

2.2 分类管理, 分析各个工作环节存在的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物流业是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于一身的综合产业。从接到客户的业务开始, 物流业经历生产物流、销售物流, 同时物流业还要负责包装、运输、装卸、加工配送等过程, 才能最终将物流标的物送达客户手中。有的物流企业还开办回收物流业务。在物流业的每个环节, 都存在着众多的法律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 企业投资者必须明确认识自己的法律地位, 同时了解相关的权力与义务。同时, 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 为企业的合同制定等涉及法律关系的方面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和指导。

2.3 明确实际需求, 提高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在选择物流方案时, 要针对具体的物流业务以及企业自身条件, 尽可能采用成熟的技术和方案, 建立稳定高效的业务运行系统。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承受能力和发展战略, 使得业务运行系统可以应变遇到的紧急风险, 尤其是要注意业务各环节的衔接, 在不同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助关系, 避免在业务交接中产生错误、造成风险。物流业的复杂性要求物流企业不能只重视某个环节的利润, 企业要树立全面的意识, 统筹规划整个业务的各个环节, 保证各个环节科学、稳定的运行。

2.4 通过投保降低企业风险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货物的风险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是指货物在物流线路上面临的风险, 静态风险是指停放在物流结点的货物面临的风险。货物的动态风险可以通过各种货运保险的组合来避免风险或为风险提供救济, 静态风险则需要通过扩展相关的财产或仓储责任险的方案解决风险。保险作为风险救济的方式, 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承担风险的责任。

2.5 强化企业与员工责任意识

在风险面前, 物流企业必须树立企业与员工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存在会让企业以及员工在经营业务时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从而保证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的高效稳定运行。同时, 企业员工也应认识到, 高度的责任感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还能使企业成为物资流通的主渠道, 从而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参与物资配送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高度责任感的作用下, 企业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而增加企业受理的业务;同时, 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2.6 确保物流信息的安全

物流业涉及大量的信息, 包括客户信息、企业运送渠道信息等等。信息的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物流企业必须选择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保存、处理信息。物流企业还可以雇佣专业的信息安全人员管理企业信息库。通过这些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因信息丢失或被盗而面临的风险。同时, 客户对于企业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从而降低了因客户对服务不满意而造成的风险。

2.7 确保签订合同的有效

现在代物流过程中, 货物牵扯到较多的关系利害人, 主要有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货运代理人等等。物流企业在受理物流业务时, 要与客户在有关仓储保管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充分全面的协商, 并在意思表示上达成一致。涉及仓储物检验、保障、运输等事项时, 物流企业也必须与客户在意见上达成一致, 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同时, 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时, 要在双方的责任归属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确保双方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在合同签订后, 双方要仔细检查合同的各个条款, 确保条款表达意思明确、无异议。同时在签订合同时, 要确保合同日期正确, 避免合同无效情况的产生。最重要的是, 物流企业要知晓客户存放的物品的性质, 避免客户利用物流传递非法物品或限制流通物。凡是法律禁止流通的物品或是未经正式程序批准的物品, 物流企业不得为其办理业务。

3 结语

风险对于各个企业都是不可避免的。物流企业在面对法律风险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物流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 将风险监管贯穿于物流经营环节的每个部分, 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经营风险造成的损失。物流企业必须时刻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运用保险以及法律等手段, 在签订合同时做到权责归属明确, 从而减少和避免风险, 降低企业因风险而损失的利润,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物流业是一个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蒸蒸日上的行业。但是,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 其自身综合性的特点导致物流业成为现代行业中经营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物流企业必须针对物流业中存在风险较大的方面, 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相关的经营制度, 充分运用保险等综合手段, 减少和避免物流业中的风险, 促进物流业不断适应时代要求, 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对物流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 并为减少和预防风险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业,法律风险,合同,措施,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晓芳.深圳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师, 2007 (08) .

[2]莫柏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 2007 (04) .

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篇8

1 物流外包的内涵及其意义

物流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承包的方式将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 以便能集中企业自身生产力,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种业务形式。它追求的是合作双方长期稳定来往的、相互渗透的、互惠互利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化的时代, 企业竞争日益高层次化, 越来越强调准时、高绩效, 物流外包的经营模式已相应地从纵向一体化逐步转向向一体化。

企业物流外包为企业业务的经营与高效率完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时尚之选”。物流外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物流外包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 它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完善发展供应链, 打造企业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而物流外包通过外向资源配置, 减少非核心业务方面的投入, 则可使企业资源配置得到更合理的优化。

1.2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企业总成本中, 物流成本占有相当的比例。企业正确选择物流供应商, 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链, 可以合理有效利用外向资源配置, 共享企业外的物流资源与规模。而这能企业带来更高效的利润, 也间接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比如, 小天鹅和科龙两家家电行业将自己的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给安泰达物流公司, 不仅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的发展更为壮大。

1.3 有效提高企业客户服务水平

在讲求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当代商业环境之下, 客户服务水平的质量指标就成为企业竞争的必要部分。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将业务交给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能力更专业更娴熟的外包商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增强企业信誉与品牌能力。

但由于中国物流市场尚不成熟, 企业物流外包的完善程度与法制规范尚待提高, 而物流所产生的功效在业内更多的表现在直接经济利益上, 综合物流业务外包所产生的供应链并不顺畅, 绩效也不理想。这与企业物流外包所带来的风险有极大的关系。

2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

企业物流外包是由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组成的以利益为驱动的业务组合, 委托与代理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所以, 在运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环境、人、组织、决策等方面的风险来源。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主要有四种:

(1)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策略上的失误, 及外包后因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合作企业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包括企业文化差异、部门权责不明和业务流程不清晰等) 造成的双方战略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它潜藏在三种情形之下:物流外包企业的管理;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控;合作企业间的文化差异。

(2) 合作企业之间在相互合作运作过程中出现信息不确定、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泄露问题所引发的信息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外包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出现沟通不畅、不及时、相关信息的发布失真、某些信息的反馈滞后等问题, 导致了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与信息失误, 产生相应的信息风险。

(3) 企业物流外包模糊成本和隐藏费用带来的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 从外包策划到外包过程中涉及的种种财务预算, 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 即外包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与意外因素致使实际成本的核算困难、成本模糊, 导致超支严重, 最终企业因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而面临相应的风险。

(4) 物流外包企业因物流市场价格波动致使损失投资资本及企业失去物流创新能力所引发的市场风险。由于目前物流外包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 物流市场上出现的法律漏洞与价格波动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物流外包后物流创新能力的相应降低, 从而形成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控制风险和物流创新能力退化等方面的风险等。

3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法律防范对策

3.1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并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与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应高瞻远瞩, 规划一份长远的战略发展蓝图, 选择的合作外包商不仅要能在利益上互惠互利, 更要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深入考察与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构筑合作双方的信任监督机制。在物流外包过程中, 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息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因素, 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合作双方一方拥有的信息质量良好、信息储备充足, 而另一方则信息则相差甚远。为了规避这种潜在风险, 合作的双方应建立一套良好的信息共享系统, 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与安全。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 则应为对方所受损失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与法律责任。而在此基础上建立利益均沾与风险分担机制与监督机制, 则能为打造客观、公平、和谐的合作环境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3.2 重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人才, 加强外部客户关系管理

人才是各行各业都竞相争夺的最重要的战略储备之一。物流管理人才是一种高端复合型人才, 他们掌握着现代化金融贸易管理、物流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 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英语能力。专业的物流顾问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维护与物流外包成败密切相关的公司项目的设计与规划, 为企业提供物流需求以及项目数据。如果企业缺乏这样的物流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外包将无处可施, 有时候也极有可能走入法律误区, 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企业内部人才关系要搞好, 外部客户关系也不可忽略。良好、持续的客户关系是确保物流外包顺利开展与长远发展的奠基石。客户关系管理是以一种长远发展眼光与互惠条件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内容。而高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扩大企业物流市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稳定提升客源、提高客户满意度与企业信誉度。稳定的客源与有高信誉度的客户是确保物流外包顺利开展的前提, 它可以规避物流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许多意外风险与法律纠纷。

3.3 加强物流外包合同的科学管理, 并及时办理物流货物保险

物流外包合同涉及的内容繁冗复杂, 在签订合同时, 任何疏漏与欠缺都会影响物流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 企业要注意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各方面的专业培训,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需谨慎, 货主企业在合同签订之前可向专业律师咨询相关事宜。在外包之前确保整个环节多方面考察无误, 尽量避免签约后违约或毁约现象的出现与其他意外事故隐患, 致使企业利益与信誉受损。另外, 为避免合同纠纷或其他合作意外导致更大的利益损失, 企业应及时办理物流货物保险。物流货物保险主要承保物流货物在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运作环节中出现的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及相关费用。它在为企业提供业务保险保障的同时, 还能最大程度地简化客户的投保手续, 方便客户, 是可供企业选择的一种必备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魏众, 申金升, 陈继军, 张智文.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 .

[2]秦迎林.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N].交通企业管理, 2010, (8) .

[3]刘永胜, 刘萍萍.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11) .

[4]胡明菲.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0, (15) .

[5]黄青萍, 王海萍.企业物流外包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5) .

浅议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规范 篇9

1、物流经济发展

物流,是物品流通的简称,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可以依据需要将其不同的环节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流通过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被公认为现代最具发展价值的服务产业部门之一。

2、物流立法的重要意义

物流业现在虽然有了一定的产业地位,但物流法律法规仍旧存在滞后、无序、缺乏科学性的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新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物流业持续发展,严重阻碍了整个行业高效、有序的发展。业内企业迫切要求强化综合调整机制,为物流业全面、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并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所以物流业法律体系的构建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创造公平、系统、高速、持续、健康的法治环境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义非凡。

(1)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依据为前提的法制经济,脱离法制,任何行业都无法长久发展,物流行业也是一样。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之与经济体制的有机配合,我国物流方能早日与国际接轨。

(2)对物流行为的规范作用。无论哪一项物流行为都有若干个法律条文来约束,但涉及到整体的物流行为就没有综合的法律法规可以参考。完善物流立法可以在同一法规下对多方物流行为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

二、我国物流法律现状及立法缺陷分析

1、我国物流法律现状

我国物流发展实战经验不足,在法律上,主要有管理法和促进法两种调整手段。一般来说,管理类立法通常在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出现过度的市场竞争,国家不得不调控的情况下,即主要解决“需求”问题,在全部社会运行和政府干预的意义中,属于“后置型”的。促进类立法则是针对社会关系并未得到良好发展、市场规模尚未形成而急需形成市场规模的领域,所以促进类立法主要解决“供给”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2、我国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业在国家经济规划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随之暴露的问题是我国物流的立法工作仍然相对滞后,物流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业的长久发展,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物流基本法。我国的物流暂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都是分散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

(2)物流法律政策混乱无序,缺乏适应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物流活动包含许多环节,例如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部门,但因为部门间缺乏沟通,存在大量法律规范相互矛盾的不和谐现象,物流不同环节和部门间的关系难以协调,物流法规时效性差,规范欠佳,缺乏法律的制约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业良性发展很是不利。当前我国政府仅仅是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宏观指导层面做的还是相对欠缺。地方政策、部门分割等问题造成大量物流资源的非必要浪费。这些问题不仅使物流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且导致物流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落到实处,长久下去,势必影响我国物流业的长久发展。

(3)物流立法相对滞后,缺乏国际视野。物流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不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条例,无法满足国际一体化要求。我国的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服务范围早已不只是单纯的运输仓储,对于伴随物流行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都未做出明确的约束和规范。物流法规的适应性和科学性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物流方面的法律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的物流法律对物流活动的实践、指导和调整作用相对薄弱,宏观调控能力和微观约束能力有待提高。

(4)我国物流业缺乏一部综合且系统的法律。目前,我国关于物流的法律规范分散于各个物流环节,这些法律法规是由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问题而量身订制的,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我国目前急需一部既系统又专业的物流的法律。

综上,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制定系统而专业的物流法规,对物流主体及物流行为进行规范在我国是十分必要的。

三、各国物流立法经验综述及我国的启示

1、各国物流立法经验综述

(1)美国物流法特点。缜密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早在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就有关于物流的法律出台。 (1) 为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美国物流立法经历了由放松到全面管理再到放松的发展历程。为使其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在法律总体框架下,为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充分给予各州自主权,使各州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2) 分别立法模式,美国并没有颁布统一的物流法规,而是运用针对不同物流环节的法律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在法律上放宽对物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注重对物流企业的规范运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美国物流立法至今虽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但各类法律法规非常齐全,而且系统性很强,体现了较高的立法层次。

(2)日本物流法特点。日本物流业从初期的自然形态发展到今天世界前列的水准,与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诸多物流法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律法规有力促进和引导了物流业的发展。一是及时制定新的物流法规,二是以法律的形式激活物流市场,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的自由发展,三是对物流业的管理以政府干预为主,以法律规范为辅,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主要目的,保证物流市场有序运行。日本政府在出台相关法律时始终遵循物流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和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求这两个基准点。

2、国外物流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统一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美国虽然没有一部系统的物流法,但其各部门协调发展,沟通顺畅,法律体系已然建设得很是完善。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涵盖多个部门,且所涉及的部门的职能与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加之部门间的沟通欠佳,造成大量单一物流法规在实施上大打折扣,物流发展的道路相对曲折。因此,制定专业且统一的物流法律以打破行业局限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从而避免跨部门的物流法律体系出现重复和矛盾,避免地方物流管理过程中产生分歧和冲突非常有必要。

(2)在管理机构上,与美国相同,我国也未设立集中管理物流的统一部门,也是分部门进行管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没有与美国商务委员会类似的机构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设立职能相仿的机构来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以促进物流的发展。

(3)加强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干预和监督作用。政府通过国家干预控制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使之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原因限制,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物流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可以授予各级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可以发挥地方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台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培育和发展当地物流市场。

四、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建设的建议

物流法律体系涵盖了与物流活动和行为息息相关的所有法规,因此,可以将物流法律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划分为由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许多法律条文组成。这个体系应该是系统的、综合的、统一的和与时俱进的。调整物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的效力。我国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构建物流法律体系框架的方案,初步确立了物流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监督与管理以及市场调节五方面的法律制度作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框架的支柱,为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仍处于理论阶段。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物流发展的国情,可以考虑将物流法律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基本法律制度。现代物流是一种集多个环节、涉及若干主体和部门的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对于协调日趋复杂多变的物流活动的物流法律而言,其处理方法和解决手段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此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物流法律,全面且系统的管理和协调物流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势在必行;二是物流标准法律制度。物流标准指与国际技术和管理标准接轨的我国物流管理标准;三是物流主体法律制度。指明确物流主体资格、确立物流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四是物流客体法律制度。物流客体指物流法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五是物流行为法律制度。指调整物流主体,明确物流业的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六是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指国家政府对物流业实施宏观干预、市场调节、监管等措施以调节物流主体间及其与国家间的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七是物流保障法律制度。指调整物流运行中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保障物流业平稳发展的法律规范;八是物流环境法律制度。我国在发展物流产业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提倡绿色物流。

物流法律体系框架是开放的、动态的,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物流法律体系的不断补充和改进,努力为建设健康、公平、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健全的法律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产业, 并且被认为是现代最具发展价值的服务产业部门之一。然而, 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相关物流法规滞后、无序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整个行业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 构建和完善物流行业法律体系, 创造公平、系统、高速、持续、健康的法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统一立法,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孟琪.从发达国家物流法建设看我国物流立法未来走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9) :70-71.

[2]马晓燕.论我国立法的基本思路和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J].求索, 2011 (9) :153-155.

[3]滕双春.论物流法律体系的规范[J].当代经济, 2011, (12上) :32-33.

[4]邹晓美.我国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6) :65-68.

[5]王伟.物流法律体系完善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232-233.

物流中第三方赔付的法律探究 篇10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中国国家标准第三方物流术语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企业是作为供方与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将需方所求物品从供应地转移到需求地的过程。即由供方与需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物流企业比供方与需方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专业性强,而且低成本,高效率,方便承担物流业务、组织物流运作,为供方与需方节约成本,提高交易速度。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独立的法人,独立享有权利,独立承担义务和责任,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违背了合同,损害了供方或需方的利益,则需承当相应的责任,作出赔偿,这是作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必然结果[1]。物流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风险。

二、第三方物流的法律现状

1.就目前的中国的物流行业来说,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而且第三方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等许多方面都有机结合,跨越了几乎所有的部门,现行的有关物流的法律不能完全适应第三方物流的实践需要,第三方物流常常受到各种法律瓶颈。目前中国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法规多由各部委和地方制定和颁布,其规范性不强,层次级别低,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作用。而物流的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样化,都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的法律法规本身不完善,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又难以协调,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2.物流企业没有统一的物流法,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处理第三方物流纠纷时都是在摸索中进行,没有确切的依据,也没有统一的思路或模式。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性质、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权利责任等等都不明确。由于第三方物流经营范围不一样,担当的角色也不一,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尽相同,业务交叉重叠、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纠纷,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难以确定,纠纷就很难解决。制约了物流行业迅猛发展,例如多式联运的经营人对全程运输享有承运人的权利,承担承运人的风险与义务,货物的损失、灭失发生于多式联运的某一运输区段的,多式联运的经营人的赔偿责任和责任限额,适用调整该区段运输方式的有关法律法规,但这在中国很难实现,因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发生了事故后根本无法追究责任的归属[2]。

3.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性质不明,责任难以确定。现行法律没有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性质、归责原则作出明确的规定,目前的惯例是货物自交付承运人之后,非因货主原因造成的货物毁损均应由承运方负责全额赔偿。严重影响了承运方的利益,不利于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是因不可抗力、第三人侵权等情形的而导致的货物毁损也由物流企业承担,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物流中第三方赔付的法律问题

1.物流中第三方赔付风险。物流合同风险。物流各个环节都涉及合同,就会产生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风险,物流企业和服务需求方之间、物流企业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合同均存在风险。

货物灭损赔付风险。货物灭损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都有可能发生这种风险,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不按要求装卸和运输货物、仓储过程中发生的偷盗所造成的毁损。客观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火灾、运输工具损坏等。

不按时配送风险。这里的不按时配送是因为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引起的,引起客户索赔纠纷,物流公司也需要承担合同中约定的违约赔偿责任。

错发错送风险。物流公司作为供方与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其配送必须及时、准确,不能发生错送、漏送否则物流公司将承担违约责任。

2.物流中第三方赔付的法律问题。目前中国的保险与物流风险很不配套,保险公司只对物流的部分环节进行承保,如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而不能覆盖物流全过程,很多物流风险只能由物流企业自行承担。

现代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保管、搬运等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存在合同,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一些集疏港、订舱配载、报关报验、签发和传递相关单证等更细节化且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只能适用《合同法》,而《合同法》只对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等有原则性的规定,而对包装、搬运等行为没有专门的规定,使得物流市场欠缺监督管理,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关系规定的责任是严格责任制度,即货物一旦交付,风险即转移给承运方,由第三方原因造成的货物损失由物流企业向货主承担责任。且《合同法》第113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海商法》中的承运人可以对其雇员在驾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过失造成货物毁损灭失免责,例如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火灾,承运人可以免责,而陆路承运人则要向货方承担赔偿责任后向第三方追偿。

四、物流中第三方赔付的法律完善对策与措施

1.明确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性质。当前中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合同都属于运输、仓储合同,都是代理性质的,如果将第三方物流合同作为委托合同关系来解释,如遇非承运人原因(免责除外)导致货物损毁灭失情形,货主应该承担风险;承运人投保属于为货主保险的委托代理行为,因此保险行为的后果得直接归于货主,保险免赔额部分的损失则应该由货主承担。

2.确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法律地位,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法律责任。现代物流是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投资风险、责任范围、责任风险明显增大,远远超越了代理人的责任范围,集存货人、托运人、委托人、代理人等各种身份于一身的混合地位。目前物流行业中适用较多的《合同法》和《海商法》等其他国际公约、惯例等关于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并非是强制性规定,物流企业在签订第三方物流合同时应与客户做好沟通,订立各种损失情况下的赔偿责任限额,避免自己在将来面对索赔时承担无限的赔偿责任。

3.第三方物流法律法规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对于专业化作业的货物,一定要使用固定的专业化设备,使法律法规得到更好的执行。在物流立法时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如美国的《汽车承运人规制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机场航空通道改善法》等,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为建立一个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国大物流系统,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物流中的保险。保险是解决物流中各种纠纷的一种重要保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现代贸易中,投保商业保险是市场主体最为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手段,物流企业投保后可以在事后有效地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在赔偿了受损害当事人之后可以从保险公司追偿,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明确物流中纠纷的解决方式。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可以约定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方式解决合同纠纷。在具体的纠纷解决过程中还会涉及管辖权的问题。由于物流行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物流中发生的纠纷既可能由海事法院或铁路法院管辖,也可能由普通法院管辖。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来确定关于第三方物流纠纷的管辖问题,导致物流争议的管辖权分散,这给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也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3]。当事人在贸易实践中会更倾向于约定仲裁,因为仲裁方式具有自治性、权威性、专业性、秘密性和经济性等优点。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特别成立了第三方物流争议解决中心,是处理第三方物流争议的理想机构。

6.培养专业的物流法律人才。中国的物流市场并不缺乏懂得运输、仓储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但熟悉现代物流各环节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作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员工,仅仅具有物流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对物流法律的深入了解,做到准确使用物流法律来妥善处理各种物流中引起的争议和纠纷,维护物流企业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

现代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保管、搬运等环节,形成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完善的物流法律和规范、诚信、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当务之急是制定和完善中国物流法律,提高物流法律规范的层次效力及约束力,增强可操作性,以适应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对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及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由于物流的法律法规缺失,导致物流中的赔偿责任和风险担保等等问题都无法解决,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通过分析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现存的法律现状,剖析物流中第三方赔付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尝试提出一系列对策与措施。

上一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下一篇:肝胆结石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