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共10篇)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1
1 风险投资法律概况
近年来, 我国修改了许多法律法规, 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2005年11月,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制定发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8月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具有多方面的突破: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增加了“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明确了法人可以参与合伙;合伙企业也可破产等。2007年2月7日, 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也对创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 风险投资的兴盛与法律环境的完善程度是正相关的。以美国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范化、科学化的法律环境保障, 如美国早在1958年就陆续修改和出台了《国内所得税法》、《银行持股公司法》, 从税收优惠、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完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构建法律环境, 以此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1978年《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率从49.5%降到28%, 使其后一年风险资本增长了10倍, 1981年进一步降到20%, 同年风险资本总额又增长2倍;1979年劳工部修改有关退休金方面的投资规定, 允许使用退休金进行风险投资, 进一步拓宽了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 使风险投资业更上一个台阶;1980年《鼓励小企业投资法案》颁布, 减少了对风险投资企业的限制, 增强了风险投资的灵活性。可以说没有科学、完备的法律环境的支持, 就没有今天的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
2 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是合伙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打破了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同股、同权、同利”的公司制模式, 实现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对外在整体上有限合伙制企业同样具有无限责任性质, 但在其内部设置了一种与普通合伙制有根本区别的两类法律责任决然不同的权益主体: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 有限合伙人是指企业真正的投资者, 投入绝大部分资金, 但不得参与经营管理, 并且只以其投资的金额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指的是那些真正的管理者, 只投入极少部分资金, 但全权负责经营管理, 并要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
3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
由于存在法律法规上的技术障碍, 我国的有限合伙企业的IPO境内渠道一直不通畅。尽管中国的《合伙企业法》明确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合法地位, 但是根据我国的《证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投资者申请开立账户, 必须持有证明中国公民身份或者中国法人资格的合法证件。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006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也有类似规定, 这就制约了有限合伙企业这一新的企业类型开立证券账户。因此, 有限合伙制创投投资的项目不能从IPO渠道退出成为合伙人的最大心病。这也导致国内合伙企业投资项目必须有两套体系:先由有限合伙企业做前期投资, 在所投资企业准备上市前夕, 再将项目股份通过转让或者代持的方式交给自己的另一套体系的非合伙制公司。
2009年10月13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征求意见稿, 拟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其中在第十九条增加“前款所称投资者, 包括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中国合伙企业及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投资者”。此法于2009年12月21日正式实施, 有限合伙企业在2010年1月25日之后在开户代理机构即可办理相关手续。困扰有限合伙企业已久的证券账户开设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4 有限合伙制创投税收政策无优惠问题
2007年3月16日,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获得通过,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 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但是, 该法第一条明确规定, “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故合伙制创投企业不能享受此法所规定的优惠。对于此新法实施之后的有限合伙制创投们来讲, 若他们选择的是公司制组织形式来进行投资势必可以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 可是为何去选择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的合伙制组织形式呢?新法的制定无疑有碍我国创投业的发展, 但是为何新法还要如此制定呢?
对于合伙企业, 在税政方面决策层的基本态度是“既要促进其发展, 也要注意防止出现税收漏洞;同时, 税收调节还要与防范金融风险相一致”。有关人士表示, 由于公司型基金本身即是纳税主体, 对其实行所得税抵扣优惠政策, 不会出现偷逃税现象, 又能有效降低投资者税负。而类似伙伴关系的合伙企业在借鉴公司机制而成为工商实体甚至法人之后, 仍被作为非纳税主体, 就必然刺激各类原本按公司设立的实体越来越多地借合伙之名避税。美国爆发的“黑石税案风波”就是前车之鉴。
税收固然是创投们在选择组织形式时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要素, 但这不是唯一的要素。创投们采取公司制方式进行投资, 无疑可以因为税收优惠政策从中省下不少税费。公司制创投不仅在税收上有优惠, 同时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税收激励机制, 股权结构明确, 转让流程便捷等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双重征税的现象, 及股东干涉经营和决策, 权责不够清晰等问题。而往往可以上市, 能获得创投们青睐的企业, 本身已经拥有了优秀的合作团队, 在长期的交往中彼此有了深厚的认识和信任。他们的发展并不需要创投企业为其提供经营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他们所需要的, 只是帮助企业进一步成长所需的资金。这样看来, 企业显然不想有不清晰的权责, 以碍此后的发展, 再则如2.3所述, 有限合伙的税收优势仍然要高于公司制, 种种方面结合而看, 有限合伙制是他们不二的选择。
5 “边放边抓”原则
那么对于刚刚在我国开始发展的有限合伙制, 政府到底应该如何扶持?“扶公司制, 压合伙制”显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政府必须尽快的完善法律, 让两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我国有限合伙制的建立只是创投行业发展道路中的一步, 要使我国创投行业稳步的发展, 必须将发展道路中的每一步踩稳、踩实。当然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定期的对创投行业进行考察, 并及时地将不再适合其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补充。
虽然我国在大力的发展创投行业的发展, 也为创投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 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的法律。在发展创投行业时, 我认为必须要遵循“边放边抓”的原则, 既要鼓励其发展, 为其发展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 将一些已不再适合我国创投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做出适当的调整, 如允许合伙制创投开立账户等举措;也要时刻监管其发展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 并在必要时加以限制, 如合伙制创投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只有遵循了“边放边抓”原则, 创投行业才能在保护和鞭策中健康成长。
6 总结和借鉴
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建设, 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很快, 尤为可喜的是, 一些滞后于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已经得到了修改。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 风险资金筹资来源问题。
风险资金筹资资金来源单一, 不利于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在国外, 风险投资的来源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包括政府资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养老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大企业投资等。而在我国, 目前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单一, 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商业银行资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我国目前对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仍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 缺少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 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 难以建立、健全市场取向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机制。
第二, 政府支持问题。
要做到配套完善应先在税收方面尽快的让有限合伙的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国际惯例接轨, 建立在公平合理的税负上。然而政府对有限合伙制的顾虑, 除了担心税收漏洞外还担心非法集资。因此的确有必要加强对GP的监管。这就可以遵循“边放边抓”的原则来推进创投行业的发展。
VC/PE是个非常专业的领域,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GP, 去募集资金的, 要对GP的市场口碑、专业水平、诚信资格、持续业绩等设置一些门槛。当然也可以让市场来评判, 管理水平差、业绩回报低的GP会被LP淘汰、被市场淘汰。
第三, 监督机制问题。
我国在监督机制方面尚没有一部系统的法规对风险投资的具体行为加以约束, 另外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多为政府投资建立, 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的管理很不规范, 运作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现象也相当常见。
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 事物总是要不断发展。自然, 良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没有固定的模式, 法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对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 建议根据国外的成熟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 继续完善立法, 弥补原有法律的漏洞和缺陷, 争取在短时间内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投资的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 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淑红.风险投资与融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2]彭丁带.美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柏乃.创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2
[ 阚凤军 ]——(2010-10-8)/ 已阅8435次
3)反倾销。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5月在日内瓦公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寻求保护国内生产商免受廉价进口品威胁的各国政府的头号目标。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下半年一共有82件新的反倾销调查,其中有33件是针对中国商品的。2005全年的反倾销调查总数是178件,针对中国的达到55件,接近31%。在新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中,比如在调查后采取的进口限制或者加征额外关税,从7月到12月有76件,针对中国出口的有22件;全年有129件,针对中国的达到40件,正好占31%。中国能够遭到如此众多的反倾销案件,除了本身生产成本低廉、竞争优势强大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迫于谈判压力,作为妥协方案,勉强同意在针对其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在15年内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结果,中国变得很容易遭受反倾销攻击。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压力非常大。事实上,家电企业已经遭遇过数起反倾销调查,如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对企业等中国企业制造的空调发起的反倾销等。长远来看,随着家电企业销售规模的迅猛增长,必然冲击他国的产品市场,反倾销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家电企业高度重视。
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争取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接轨;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合理确定产品的出口价格;
研究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了解本公司产品或其他其他类似产品出口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及影响,并形成定期分析报告;
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强化反倾销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
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海外投资建厂,利用国外生产规避反倾销;
聘请经验丰富的反倾销专业律师就家电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专业的意见等。
5、海外投资方面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投资国法律与文化、劳工、政府、海关、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度性规定与保护措施等。中国家电企业已在越南、巴西、美国等地成立制造公司、分销公司等。这些公司能够成功运作并取得预期的投资目的,应充分关注下列问题: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未能预见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跨国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如投资国政局不稳造成的风险及企业国有化的风险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5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宣布能源部门国有化,将该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收归国有,并下令军队占领该国的天然气田,声称外国公司必须在180天内与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新合约,否则将加以驱逐。委内瑞拉政府今年还大幅提高在该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的矿产资源税,给
许多国际石油公司造成巨大压力。
2)法律与文化:家电且有需要充分了解投资国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只有了解了当地的法律,才能遵守当地的法律,利用当地的法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了解当地的法律也有助于评估项目投资的法律风险及合理编制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文化差异是国际投资必须考虑的因素。如首钢集团在秘鲁收购铁矿,由于对当地文化和工作习惯以及劳工权益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引起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频繁发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维持。因此,中国家电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立初期需要了解当地的商业文化及其他地方习惯等,避免在企业运营后出现不应有的风险。
3)劳工:一般而言,外国政府对工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比较大,该国的劳动力量已比较强大,工会一般有权同企业主就工资、福利待遇、加班等劳动事宜进行谈判,并将影响到企业经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中国企业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初期就遭受工会的反对,在成功收购后也遭到工人数次罢工或抗议等,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地劳工状况及工会的运作等,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工会与企业对立,影响公司运作及企业在当地形象。
4)环境保护。各国在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环境保护的立法及执行力度。任何投资项目,即使能够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如贡献税收、解决就业等,但如果违反投资国的环境保护法,很可能导致项目叫停并被处以巨额罚款。因此,尽管家电企业海外投资成产的产品不属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类别,但亦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避免发生因违反环保规定导致投资项目不能顺利推进的风险。
5)外汇。不同国家货币在使用及兑换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外汇风险。企业跨国投资取得效益或遭受损失的多少,除了东道国的市场与竞争因素外,货币与汇率的变化常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收入或支出、以及进行外汇交易的过程中,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到企业的净额外汇现金流量、本外币的利润等等。因此,需要了解投资国关于外汇方面的管制,并根据了解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准备预案。基于上述分析,公司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可以考虑如下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
第一,对投资国进行充分、详细的投资环境调查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公司应在投资前对投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相关法律等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对投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海外公司成立后,海外经理人员应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进行汇总分析。
第二,借助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保护投资公司的利益。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以两国政府为主体作出的承诺。我国与别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受保护的投资财产种类;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业务活动给予公平合理的待遇;对外国投资财产的征收、国有化措施及其补偿;投资及其收益的回收;投资争议的解决等。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注意利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行协商,争取权益。
第三,家电企业需要重视外部中介机构的作用。无论是投资项目初始阶段,还是公司成立的后续运营阶段,都会发生各种需要外部中介机构提供协助解决的法律风险及商业风险等。如项目前期可行性调查及投资国整体投资环境分析阶段,可能需要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提供相关报告,以助于家电企业更好评估投资风险;企业为了减少现金出资额,同时为了变相提高投资总额等考虑,可以通过提高评估价格等方式以设备出资,各国海关法关于设备出资的监管及设备进口等规定差异很大。俄罗斯海关法规定如果作为出资的设备超过一定金额,需要经过当地的评估机构认定设备的价格,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的作价得到维持,必然需要聘请当地报关行等提供相关服务;公司设立过程中需要签订的重大合资协议及资产租赁协议等需要当地律师提供更为专业、及时的法律支持。
四、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的总体管理原则
(一)家电企业高度重视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界定及管理失误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因此,企业相关人员需要对法律风险管理负有责任。国际一些大公司将有效地管理企业法律风险应当作为对企业相关人员业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与监控制度。随着国内和国际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风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法律治理制度,以使企业各部门及其子公司针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采取统一有序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并定期对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先顺序进行评估。
(三)企业内部律师加强法律风险的管理与引导。律师应当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的其他人员协同工作,共同制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计划,并根据高层管理部门的安排定期对相关制度进行审查、更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各层级次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四)提升律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理解、加强公司内部律师团队建设。公司内部律师应积极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及整体思路与策略,从而洞察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法律风险及经营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较高的法律建议或制度设计。
(五)加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共同努力才能比较及时发现法律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五、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
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应和各子公司的整体商业战略相一致。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法律环境不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应当包括就下列事项制订防止违规和风险评估制度:
1、防止违规方面的管理;
2、合同管理;
3、知识产权管理;
4、索赔/诉讼事项管理;
5、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管理;
6、公司治理和公司秘书工作管理;
7、环保、人身健康和安全法律事务的管理;
8、劳动关系法律事务管理;
9、企业投资、资产出售、并购和重组;
10、其他事宜。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3
【关键词】 法律环境 固定资产投资 政府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所以法律环境是影响审计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审计依据的法律体系
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规范投资审计行为的法规,主要是政府审计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等;二是规范投资项目的法规,涉及财政预算管理、投资融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多个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程序管理若干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
二、法律环境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审计的制约
1、法律适用的冲突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确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和与其直接有关的单位的审计监督权,但实践中由于存在与其他法律适用的冲突问题,致使审计机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下简称投资审计)监督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最为典型和普遍的是工程价款审计核减所引发的纠纷问题。根据现行财政部门的管理规定,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财务决算必须报财政部门审批。现实中,除深圳、浙江青岛、上虞市等少数地方立法规定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由审计机关审核外,其他地方均是由财政部门负责。为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一般以合同约定以财政部门审定价为工程最终结算价,并支付工程价款。由于两者之间签订的经济合同是受《合同法》保护的,而《合同法》的法律效力又高于《审计法》,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审计结果对施工单位难以有约束力。事实上,对这种纠纷,法院大多数情况下判决施工单位胜诉,审计核减的工程款往往难以追回。
2、审计准则体系构建未完成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入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和开展工作的“扶手棍”。然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建设的滞后制约了投资审计工作的深入。我国原有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于1996年构建完毕,新的体系于2000年开始构建,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三个层次。目前,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已制定;具体审计准则正在陆续制定,已颁布通用审计准则13个,专业审计准则2个,包括投资审计适用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的制定工作显得相对滞后,投资审计操作指南至今尚未制定。由于缺乏科学、详细的规范和指南,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工作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又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审计工作的质量完全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主观判断,一些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风险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控制测试、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抽样等,无法推广,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法规的缺失限制审计的定性和处理
近年来,投资审计涉及的财政预算管理、投资融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为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法制建设还是未能赶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重要的法规仍未能出台,相当一部分已出台的法规尚不完善,或随着形势的发展亟待修订。这给审计监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如在投资管理方面,法规比较陈旧,而且大多是针对某个环节、某个事项的规定,不够系统、完整,这就使审计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因缺乏适用的法规而难以界定性质;又如,在审计处理依据方面,一方面,部分规范投资项目的法规,特别是建设程序管理方面的法规,法律责任条款不全面,或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专门的规范审计处理行为的规定又比较少,主要有1996年审计署、国家计委等六部门颁布的《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前者已显陈旧,后者仅限于规范违反财政行为的处理、处罚,对于审计执法来说还是相对不足。审计处理依据不足,使得审计执法面临范围宽、处理难的问题。
三、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审计法律环境的对策
1、建设外部法律环境
建设外部法律环境不仅是审计监督的需要,也是相关部门完善自身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国家应加快财政预算管理、投资融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的法制建设,提高出台法规的质量,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法规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有明确的责任条款。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对审计发现问题提炼、深化,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以推进法制建设,为改善法律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2、健全内部法律环境
(1)以制度保障审计机关投资审计的地位。投资审计应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验收、交付使用的法定程序,明确、详细地规定审计机关投资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走在前列,如深圳立法规定: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和做出的审计决定,应当作为投资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和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并对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均具有约束力;杭州市人民政府也出台法规规定: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国家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不得办理工程价款最终结算和竣工验收手续。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保障,是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2)加快构建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科学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审计署应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在《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总结各地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结合通用审计准则的规定,为审计人员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投资审计指南。各地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投资审计的路子,总结经验,在审计署制定的审计准则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本单位的投资审计工作规范。
(3)完善投资审计处理规范。在我国投资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部门更应该重视制订相应的规定,解决审计处理难的问题,以支持审计实践工作。鉴于目前投资审计处理规范陈旧、缺失的状况,完善现有的规定,制订新的规定显得很有必要。过程中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推陈出新;二是应全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违规行为的定性、处理;三是应注重实效,要达到惩治、制约的效果。
3、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受审计独立性不足、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的限制,审计机关投资审计监督惩处难、执行难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在发达国家,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将审计结果公告,使违规行为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本身就有警示作用。这无形中对相关部门施加了一种压力,促成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是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的有效途径。自2003年以来,审计署作为中央一级的审计机关,每年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相关部门的整改情况进行公告,取得了很大成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在地方,这项工作的开展却远不如中央那样如火如荼。今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审计部门应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走出现行投资审计处理、执行难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版)[EB/OL].http://www.audit.gov.cn,2006-2-28.
[2] 周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法律探讨[J].中国审计,2005(12).
[3] 浙江省审计厅投资审计课题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审计,2003(12).
[4]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第二版)[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4
一、法律风险环境的地位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领域的概念, 其地位可从风险管理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 风险管理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而风险又有三大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状况, 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越多, 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损失就会越严重。因此, 风险因素累积至一定条件就会产生风险, 而风险事故的发生最终将这种损失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损失。这三大要素反映了风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 呈现递进衔接的关系。因此, 风险识别的对象包含了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 风险识别的范围即风险所在的风险环境。按此种理论, 法律风险环境即法律风险识别的范围。
从法学角度看,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规范的规定与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不利后果须由行为主体承担的可能性。通过对法律风险这一概念中的要素进行推敲可知, 法律风险的构成中存在三个变量, 即主体、环境、行为, 这三个变量呈现相对独立、并列存在的关系, 在其共同作用下决定了法律风险的类型与内容。因此, 法律风险环境是法律风险的变量之一。
二、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产生和发展的, 尽管这一词汇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之一, 但也因广大媒体与文献的过度使用, 其含义变得随意而模糊, 缺乏准确的定位。
目前, 国际上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且通常采取列举法律风险成因的方式进行界定。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法律风险成因及法律风险后果这两个方面对法律风险进行定义。学界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因法律主体的行为及外部法律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交织, 从而产生不利法律后果或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中对风险的经典定义, 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法律行为与法律相违背从而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尽管表述不同, 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把法律风险定义为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徐永前 (2011) 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不是对企业某一类风险的概括, 而是所有企业风险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往往最终都会向法律风险转化。张晓玲 (2009) 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不是一种孤立的风险, 而是与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 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法律风险 (指由法律因素直接引发的各种企业风险) 和间接法律风险 (因非法律因素导致的企业风险, 但最终需承担各种法律后果) 。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的常以 (2009) 也将这一标准作为法律风险分类的依据之一。上述观点揭示了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与伴生性, 表明法律风险既可能来源于法律因素也可能来源于非法律因素, 是其他风险形态的最终呈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 对“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法律领域。
王廷良、韩玉 (2010) 专门撰文研究法律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源是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流程的开始 (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 , 通过资金、法律、信息、市场、政策、行为、物质、技术等载体, 在企业风险的子系统中发生效果, 通过价值链、耦合传导、利益链, 产生可能导致不能履行企业合同, 并且发生争议甚至法律纠纷和诉讼,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这些特定危害事件或经济损失的具体法律风险事件, 最终导致损失的产生并继续递传。这一流程不仅充分阐述与展示了非法律因素引发法律风险的全过程, 而且详细说明了哪些相关领域中的因素应当纳入到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范围之中, 从而强有力地论证了将非法律因素纳入法律风险识别范围中的合理性、及时性和必要性。
由于法律风险阶段性、关联性及法律风险复杂的传导机制, “法律风险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法律风险所存在的环境, 还应当看到各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法律风险的形成过程及法律风险传导的过程。这也揭示了法律风险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三、法律风险环境与风险环境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这两个概念都涉及“环境”这一概念, 因此了解环境学基本理论是尤为必要的。在环境学理论中,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 它是指作用于这一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 它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改变、随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环境要素是指由各个独立而性质不同的针对环境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 环境的结构单元则最终形成了环境系统或环境整体。樊芷芸、黎松强 (2004) 认为, “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 (系统性) 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因此, 就“法律风险环境”而言, 它是“风险环境”的子系统, 即“风险环境”的环境结构单元;“法律风险环境”的环境要则是法律风险要素。就企业的法律风险环境而言, 其中心事物应当是企业自身。同时,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都应当具备“整体性”或“系统性”特征, 这是“环境”所赋予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
在风险管理领域中虽然有“风险环境”的提法, 但鲜有文献对“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独立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1997) 认为, 外部风险环境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 但对商业银行经营又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王刚 (2003) 认为, 风险环境就是指造成风险因素存在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齐宏志 (2011) 认为, 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环境, 经营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确定的因素, 不确定的因素则会影响到经营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 经营环境就是风险环境。分析上述观点可得, 风险环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且更为精确。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环境的子概念, 必然继承了风险环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但同时也具备自身的法律特性。由此笔者得出, 法律风险环境是指构成法律风险因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及各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法律风险环境概念的提出确有必要, 并且要适当地将非法律因素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 因此笔者对“法律风险环境”做出以下定义:法律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频率或加重法律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状况, 而法律风险环境则是指一切以法律主体为中心, 由法律风险因素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这些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法律风险环境作如上界定,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充分、全面地识别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风险产生的不利后果, 为应对法律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征、要素、外延等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近年来, “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被多次提及, 但鲜有文献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学界也未形成统一定义。本文将“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风险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结合环境学、风险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尝试对“法律风险环境”的概念做出界定。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5
《环境执法研究与探讨》目录环境法律实施机制系统
环境保护与执法理念之校正 —由近年来我国两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创新 环境公共危机的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兼谈环境行政机关的内部执法机制问题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对环境执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违法责任制的构建 环保行政法律适用的思维进程 环境立法的综合化研究 重新审视我国的环境执法 论环境执法中的非强制性手段 中国与瑞典环境行政执法之比较研究 中日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比较 对期待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的法律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听证程序 ——从圆明园事件谈起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探析 关于环境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市级垂直管理县级环保部门运行机制、特点和行政处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影响 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素质之我见 浅谈区域煤烟型污染治理与大气环保法规的完善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执法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缺陷对环境执法的影响和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刍议 试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当前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执法难浅析 基层环保执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对策 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执法难的成因及对策 论环境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环境问题法律成因检析 浅谈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不足与对策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成就、困境及对策 浅议我国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基层环境执法的障碍及对策 解决环保执法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保定市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环境执法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水污染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与改革 城市环境执法问题及对策思考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与法律制度创新—一种法律经济学观点 环保部门应如何依法对环境噪声污染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中的“延伸产品责任原则” 关于完善基层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思考 国外电子废弃物立法简介 霍州市固体废物污染态势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议我国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创新研究 环境法规的滞后对文物保护工程环境执法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建议 我国环境执法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重视和解决排污费征收差异性问题 限期治理决定权的归属探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环境保护自治权的实证分析 论环境保护内部行政合同与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国环境行政违法之成因及对策初探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土地征用的现存问题及其思考 我国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对环境执法的影响 环境执法如何走出企业法律成本困境 电子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 全面熟悉企业生产情况提高基层环境执法能力 也谈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社会责任 浅谈环境执法的困惑、探索及期待 ——兼谈江苏环境监察工作的实践 绿色奥运的环境法律保障 论美国联邦环保局的执法手段及其启示 环境侵权诉讼中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断的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也谈环境执法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环境执法中公众参与的探讨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浅议公众参与环境执法 试论环境执法中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工作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之障碍分析 试论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完善与建议 加强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作用 试析公民水资源管理参与权的确立 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互动模式之改进 公众参与模式与环境执法 ——以NGO为桥梁的公众参与模式对环境执法的推动作用为视角 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和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法制化探讨 论环境执法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试析公民水资源管理参与权的确立 我国环境纠纷处理政策的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 发挥环境污染鉴定在环境污染纠纷及损害赔偿中的作用 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实行环境仲裁解决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思考 从一起环境行政诉讼看环境公益诉讼的影响和作用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略论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大的必要性 论环境执法工作案件举证中环境监测资料的利用 论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行政鉴定制度6 刑法中监督过失的比较研究与理论创新 ——结合二则环境监管失职罪案例的思考 西部开发中环境执法与环境刑事司法的协调 环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研究 刍议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论环境诉讼制度对环境执法的促进作用 论我国环境污染公害救济与保险制度 环境纠纷的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 案例分析释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浅谈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6
一、哈萨克斯坦投资法律现状
(一) 投资法
《投资法》明确国家通过特惠政策鼓励外资流向有限投资领域的方针。2012年2月20日, 投资法修订案通过生效。修订内容:对以实施投资项目为目的运入关税同盟成员国境内的技术设备及其配件和具有特殊用途的原材料等免征关税;对于哈萨克斯坦法人运入哈境内超过5年的原材料, 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或者用于优先投资种类清单 (该清单每年更新至多一次) 中的投资项目, 则对其免征关税等。
(二) 税法
《新税法》取消了之前的对外资的优惠。但是根据哈萨克斯坦《投资法》关税优惠仍然保留。2009年11月27日, 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签署了《关税同盟海关法典》, 标志着三国关税同盟正式成立。与三国关税同盟成立前相比, 哈萨克斯坦税率上调, 平均关税由加盟前的6.2%上调至10.6%。
(三) 特区法律
哈萨克斯坦现有6个经济特区、2个工业园区。2011年8月16日正式施行新的《经济特区法》旨在提高特区管理水平, 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 扩大区内生产类型。新特区法修订增补的主要内容有:提供税收优惠, 包括:区内企业免公司所得税、土地税和财产税;区内销售的完全用于生产活动的产品免增值税, 产品目录由国家制定;阿拉套“信息技术园”内的企业免交社会税。“阿拉套信息技术园”内的企业将获得免缴社会税、提高折旧比例、享有治外法权等优惠政策。
(四) 对外资管监管相关法
哈萨克斯坦鼓励外商投资, 没有特别行业限制, 对于部分经济领域, 如银行业、保险业、矿产投资、土地投资对外资占比有意一定限制。但是特别提倡外商向非资源领域投资。
近几年, 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 哈萨克斯坦针对外资出台限制性措施新政策, 对外企在企业税收、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环境排污费和无污染钻井费用等环保收费。如2009年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含量法》。此规定是指在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当中哈萨克斯坦本国产品、工程、和服务所占的比重, 也包括雇佣哈不同等级员工与外国员工的比例。要求外国员工的数量“随着培训和提高哈萨克斯坦员工专业水平强制计划的实施而逐年减少”。该法明确了国有和非国有机构在采购商品、工程、服务中哈萨克斯坦本国产品、工程、服务的比重, 确定了应达到的标准。
二、近几年哈萨克斯坦为优化投资环境所做的努力
(一) 查处对中小企业的非法检查, 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针对中小企业遭受非法检查带来的恶劣影响, 2009年哈萨克斯坦以检察院联合内务部、市政府、卫生防疫部门和税务机关建立巡视检查组, 接受中小企业的申诉, 积极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制止来自政府各类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的非法检查。对于违法案件和违纪人员做出处理。在检查组工作基础上, 2011年总统签署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检查和监督法》。该法规定, 对涉及国家机关实施的监督检查行动进行统一立法并夯实其基本原则, 旨在解决一些政府部门以检查的名义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 进一步简化程序
哈萨克斯坦的申请审批及其他程序的繁杂一直饱受诟病, 针对这个问题, 哈萨克斯坦积极简化程序, 方便投资人。《哈萨克斯坦文件审批制度完善法》 (修正案) 优化许可文件审批制度, 减轻企业行政负担。该修正案规定, 哈萨克斯坦家机关将普及“一窗式”服务工作原则, 同时, 通过规定审批时限、免除申请人文件公证手续等简化办事程序, 缩短办理时间。推进网上办公, 以及政府正拟采取一系列其他有效措施, 如, 将协商俄罗斯将外国投资者的商务签证有效期从120天提高至180天, 减少申领签证的文件数量, 以及将目前仅在阿拉木图市实行的大饭店代客办理落地登记手续的业务推广到全国。
随着哈国经济的好转及改革的不断深化, 其法律虽然不断完善,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就要求完善我国立法, 保障我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能做大做强。
三、完善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法律
(一) 国际法保障
《中哈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签署于1992年8月10日, 新版协定中方已经提交, 但是未有建设性进展, 应当大力推动新版《中哈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签订。并在国际经济组织框架下, 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 为中国企业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争取更多优惠措施及保障
(二) 国内法保障
目前, 我国还没有《对外投资法》等法律, 应尽快出台规范海外投资, 保护“走出去”企业权益。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推动出台《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等相关配套措施。
(三) 相关配套措施保障
资金不足是中国企业对哈萨克斯坦进行直接投资的最大限制,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分支机构的金融企业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我国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金融需求, 我国应支持国内金融企业走出去, 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促进我国企业获得境外人民币贷款。
(四) 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机构作用, 完善企业走出去风险保障机制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今后应拓宽服务覆盖面, 稳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范围。这将切实有效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为在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
2013年11月20日, 中哈交换了《关于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金融情报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此举标志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金融情报交流方面的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应当充分认识到“东突”等“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是两国及本地区面临的共同威胁, 双方应当深化执法安全和防务领域合作, 维护共同和平和安宁。努力构建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及中亚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 (地区) 指南--哈萨克斯坦 (2013年) .
[2]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http://kz.mofcom.gov.cn/.
[3]刘文翠, 杨锦萍.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与问题研究[J].欧亚经济, 2014 (1) .
[4]李艳宁.中亚自由贸易区国际经贸法律问题初探--以哈萨克斯坦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1 (35) .
[5]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新疆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及评价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7) .
[6]柴利.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中亚市场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12) .
[7]孙兰凤.新疆企业境外投资的若干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 2009 (5) .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7
关键词:环境决策,社会稳定风险,风险评估,公众参与
一、社会稳定风险及其评估
当前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在极力倡导和谐社会的政策引导下, 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最担心, 不得不优先考虑的风险。特别是在涉及利益广泛极易诱发影响社会稳定的房屋拆迁, 重大环境项目, 食品安全, 致使城乡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 极端恶性事件更有增加之势。纵有千般客观理由, 权力运行不尽规范往往不是源头就是推手。虽然已经提出“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等口号, 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决策、草率决策乃至利益驱动下的“恶意决策”问题依然突出。
二、重大环境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具体建构
1. 由第三方独立机构作为评估主体
环境决策领域的特殊性, 其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所波及的地域范围和公众范围, 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和防范的。决策主体对其决策的盲目自信, 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必须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在公共政策评估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 独立第三方评估主体“是指由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以外的人员进行的正式评估, 包括受行政机构委托的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中介组织、舆论界、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等多种评估主体。”有学者虽赞成独立第三方评估主体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以外的人员, 但对独立第三方评估的主体范围界定为“受行政机构委托的研究机构及专家进行的评估, 由投资或立法机构、中介机构组织所进行的评估。”这实际上涉及到对第三方范围理解的差异。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组成应该包括以下人群:
(1) 专家。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科学技术与专业分工的限制, 我们相信并依赖着专家做出的决定。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现代社会即为“风险社会”的断言, 不仅有力地解释了现代社会为何从“财富分配”转向了“风险分配”, 同样也隐含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何需要依赖于专家。这主要取决于:一是某种环境决策是否合理可行, 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必须基于科学证据来证明, 而这需要大量科学专家的努力;二是人们对社会稳定风险认知存有差异, 也就是说, 不同主体之间对风险的接受度不同, 需要专家的评估意见作出裁决;三是由于食品风险知识与信息逐渐的专业化, 也需要专家的评估意见, 以防止食品风险管理部门滥用行政裁量权。
(2) 利益相关公众。环境项目的决策和实施直接影响的是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 例如内陆核电项目的决策和建设会给周边一定距离的公众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作为其中的一员, 相关的公众必须知晓并且参与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架构中的。
(3) 决策的制定方。决策的制定方熟悉和掌握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 他的参与能使得各方了解政府出台政策的目的和初衷, 对于环境决策的实施和风险评估的信息得以公开, 各方沟通和协调得以畅通。
2. 具体内容的构建
(1) 合法性评估。主要测评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 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涉及的利益调整、利益调节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 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
(2) 合理性评估。主要测评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超越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是否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看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反应如何。
(3) 可行性评估。主要审查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 并组织开展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体现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体、可操作。
(4) 可控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有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
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责
为保证重大政策决策和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走过场”, 必须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的问责制。这种问责应当建立在明确决策与评估的职责划分的基础上。凡是风险评估没有发现问题, 待重大政策决策和建设项目执行以后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严重社会不稳定的, 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及其责任人应当被追究责任;凡是风险评估发现并如实提出了问题, 却未被决策者所重视仍然付诸实施而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严重社会不稳定的, 则应加大力度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并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予以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程祥国, 李志.刍议第三方政策评估对我国的启示.行政与法, 2006年第3期[1]程祥国, 李志.刍议第三方政策评估对我国的启示.行政与法, 2006年第3期
[2]魏淑艳, 刘振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东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2]魏淑艳, 刘振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东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8
一、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法律环境
2013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推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新政策,计划从国家福利基金中划拨4500亿卢布(约140亿美元).用于投资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2014年,普京再次强调,必须确保俄罗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能源、电力、通信领域等。除了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俄罗斯政府也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措施予以保障。
(1)立法体制不断完善,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目前,俄罗斯调节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是《俄联邦外国投资法》(2011年修改版),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分散于其他各种法律法规中,除《俄联邦外国投资法》外,与外商投资有关的法律还有《俄罗斯联邦海关法典》、《俄罗斯联邦税务法典》、《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俄罗斯联邦民事法典》、《俄罗斯联邦建筑法典》、《俄联邦土地法典》等。
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其经济政策将按照加入WTO的承诺逐渐与国际接轨,从而将增强外国投资者对俄投资的信心。根据俄罗斯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几年俄罗斯将对涉及金融、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大型企业进行私有化,并且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这些举措都将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俄政府一直将基础设施的改善视为重点发展的方向。随着政府承诺的改革措施付诸实践,建筑工程领域内的相关法律的逐步完善,俄罗斯的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也将不断改善。
(2)降低外资进入限制,简化外资审批程序
近年来,俄罗斯已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外资进入俄罗斯的限制以及简化外资审批程序的政策和举措。2013年3月,俄政府批准通过的《简化法人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程序》方案提出了为简化公司注册程序而拟采取的系列措施,包括放宽注册资本金交纳期限、出台注册标准化公司、缩短联邦税务局和预算外基金间信息交换时间、取消公司注册前必须持有公章和对法人及个体户须向税务部门和非国家基金方面通报开设与关闭银行账号信息的规定等。
此外,2013年7月,俄总统普京签署《中小企业发展法》修正案,又进一步取消了外国自然人和法人对俄中小企业参股比例不得高于25%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3)加大外资优惠政策,实行行业与地区鼓励
根据《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第十六条规定,在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联邦政府确定的优先投资项目(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交通设施建设或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时,且投资总额不少于10亿卢布或者外国投资者在有外国投资的商业组织注册资本(合股资本)中的最低股份(投资)不少于1亿卢布,将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法典》和《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的规定对外国投资者给予相应进口关税和税收的优惠。
在行业准入上,政府于2011年通过修改《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范围,从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建材、建筑、交通和通讯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汽车制造等行业,逐步向食品、医疗、银行及地下资源使用等行业开放。
另外,俄罗斯各地区、州、边疆区、共和国分别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也分别制定了地方法律和法规,对外商投资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对本地区进行投资活动。
(4)出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鼓励以PPP模式参与项目投资建设
2013年3月,俄政府批准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草案,允许联邦和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本国以及外国法人(俄罗斯国有企业除外)合作建设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该法为俄私人资本甚至外资进入俄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奠定了法律基础,是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私人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法》出台后,外国投资者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PPP合作(公私合作)模式,而不再局限于原《联邦特许权协议法》下规定的BTO (建设-移交-运营)和DBFO (设计-建设-融资-经营)两种。同时,新法不再强制要求项目协议客体的所有权必须归属政府方,外国投资者因此可以争取更高的物权保障以及在投资回收模式上留有更大的余地。
二、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承包的法律环境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虽然我国企业对俄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俄投资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在立法、执法、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想要“走出去”在俄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业务的中国建筑企业来说,参与工程承包会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方式。但是,针对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包仍然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投标风险
按照俄罗斯法律规定,俄罗斯国家及政府项目必须通过招标进行,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招标信息俄罗斯国家及各级政府都会在部门网站或主要报刊发布。在过去,俄罗斯在招标过程中作了较多针对俄罗斯本国建筑企业的保护性措施规定,但是随着近年来行业准入范围扩大、注册要求放宽以及引入外资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允许外国承包商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
但是,由于俄罗斯招标投标相关法律仍处于规范化的进程中,而且俄方政府对承包工程项目的审批、资金来源通常会有特殊要求。因此,中国建筑企业在俄罗斯承包工程时首先应在投标之前慎重选择工程项目,对承包工程项目的资信情况进行细致调查,谨防上当受骗。比如,重点审查该工程项目是否已有政府的批准文件;该工程方案是否确定,有无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是否落实了该工程项目建设的土地审批等等。项目建设方案需要得到俄政府部门批准的,应提前与设计部门联系沟通,研讨设计方案等。在招标过程中对于项目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或者要求企业出具银行保函和交纳预付款的,承包商应认真研究,保证承包方的利益。
(2)建筑领域准入与标准体系的差别
对于外国建筑企业承包俄罗斯当地工程项目,2008年7月25日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建筑法》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建筑领域准入制度,取消了原建筑领域的国家许可证制度。建筑业的资质许可证将不再由联邦政府,而由联邦自律机构颁发,原联邦政府颁发的建筑业许可证失效。
在基础设施领域,根据《俄联邦关于修改建筑法典和俄罗斯联邦其他法令的法律》(俄罗斯国家杜马及联邦委员会分别于2008年7月2日和7月11日通过)规定,对于建筑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建设维修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项目,同样需要有自律机构(作为非商业组织)颁发的对基础设施项目安全产生影响的工程勘探、编制设计文件、实施建设、维修以及基建项目大修类的许可证。如我国建筑企业希望能够进入上述领域,承接工程业务,则必须先加入相关自律机构,并获得相关许可证。
新法规从表面上看简化了以往先注册公司,后申请许可,再获得许可证的繁琐程序,但申请入会提供的各种文件及各项规定实际增加了入会难度,且一旦被拒绝入会就没有申述的机会。而且,已经获得俄工程建筑许可证的企业面临需要重新选择俄方的自律机构,重新申请入会和获取从业资质。这些都实际增加了外国企业加入自律机构、获得从业许可证的不确定性。
此外,俄罗斯建筑许可共分35类,且与我国的分类差别较大,在我国在一个资质类别里可以从事的工作在俄可能需要申请多个类别的许可,这就增加了我国企业获得施工许可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3)劳工政策风险
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的考虑,俄罗斯对外来劳务采用配额管理制度。根据俄罗斯劳务移民法规,用工企业和部门每年向当地劳动就业部门及移民局申请下一年度使用外来劳务的数量。根据《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规定,外国公民根据劳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取得俄罗斯工作许可证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俄罗斯从事相关的劳务活动。因此,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需要事先申请外籍劳工配额,为每一名外国工人办理劳务许可文件后,才能引进外国劳动力到俄工作。对于多数工程项目,特别是建设期较长的项目而言,这无疑给劳务派遣造成了诸多不便。
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衰退,进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俄政府大量削减外来劳务配额,大量在俄承包工程项目的中国建筑企业于是被迫转为使用本地劳动力,这也大大增加了投资与建设成本。同时,俄罗斯工人权利保护意识强,工会力量也在成长,这是中国建筑企业不容小觑的问题。
(4)司法救济风险
解决中俄商事纠纷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诉讼和仲裁。若选择诉讼作为争议解决机制的,经济纠纷案件以及其他与进行经营性活动和经济活动有关的案件都属于联邦仲裁法院的管辖范围。在俄罗斯联邦的仲裁法院并非中国人所理解的商事仲裁机构,而是属于俄罗斯联邦法院体系内的联邦法院。关于涉外案件管辖,如果俄罗斯联邦加入的国际条约未有其他规定,则案件当事人不论是否有进行经营性活动的外国组织、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士和外资组织,仲裁法院均有管辖权。
俄罗斯仲裁法院实行三审制,即一审法院作出判决,可以提出复审(二审),不申请复审或者复审申请被驳回后,判决生效。对生效的判决可以提出上诉(三审),如果驳回后仍然不服,可以向最高仲裁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可见,在俄罗斯当地法院进行诉讼明显具有诉讼周期过长的风险,从向一审法院起诉到向最高仲裁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当事人需要支付巨额的诉讼费用和时间成本。
在仲裁方面,俄罗斯联邦的商事仲裁分为国内仲裁、国际商事仲裁和外国仲裁三类。国内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的仲裁裁决的地点均在俄罗斯境内,主要由俄罗斯相关法律来调整。而外国仲裁裁决的地点在俄罗斯境外,在仲裁事项、仲裁机构、裁决的执行和拒绝执行及撤销等方面均由不同的法律规范来相应调整,对于在俄罗斯境外作出的外国仲裁裁决,只能在俄罗斯境内要求承认和执行。因此,对于缺少仲裁经验的国内建筑企业来说容易在仲裁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处境。另外,虽然俄罗斯法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司法制度不健全和司法腐败等问题,部分法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因此,如果在俄罗斯当地涉诉,中国建筑企业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不利地位。
三、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承包的注意要点
面对俄罗斯陌生的投资环境,中国建筑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错综复杂的法律环境也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没有充分准备,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加剧。针对在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和承包的诸多问题,在承包工程项目过程中配备法律团队,构建体系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注意要点如下:
(1)项目公司化运作、有效规避风险
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公司化运作是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对外的有限责任范围内。在俄罗斯工程承包市场上,如中建总公司就是通过在俄罗斯设立有限公司的形式来管理在俄项目投资与建设。在内部管理方面,项目公司的重大决策都受到母公司的监督,母公司通过对海外下属公司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与母公司建立了风险隔离。在对外融资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吸引其他资本,扩展项目的融资渠道,缓解项目融资压力,从而增加项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寻求合作机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在俄承包工程项目需要办理相关建筑和设计资质许可,同时俄罗斯又有其独立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因此国内中小建筑企业以一己之力往往难以满足相关资质申请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可以采取和国内及国际大型工程承包商合作的方式联合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
另外,在无法直接参与国际工程招标独立获取工程承包业务的情况下,通过与俄罗斯当地或者国内的其他承包商合作,从事专业分包业务,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因此特别提倡民营企业与央企结伴走出去,很多央企走出去比较早,耕耘了很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得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承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原油管道工程,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则以工程项目施工分包商和工程装备供应商的角色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在俄罗斯市场上开展了工程业务。,
(3)了解当地劳工政策,避免劳资纠纷
项目所在国劳工政策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需要大量人力和建设期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劳工政策对项目造价和工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实现合理的劳务资源配置,应格外重视劳工管理以及避免劳资纠纷的产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尽早开始对于外来劳工配额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定期为外来劳工进行工作签证的更新或劳工团队的轮换,以保证项目进度的有序实施。聘请当地劳动力的,应全面了解俄罗斯关于雇佣、解聘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当地工会的作用,主动处理好与当地劳工部门的关系。同时,建立有效的项目内部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发生冲突和纠纷。
(4)注重前期预防,配备专业顾问
面对俄罗斯国内错综复杂的司法环境,中国建筑企业在俄罗斯开展承包业务时,应在项目前期准备、谈判以及后期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俄罗斯联邦的法律和相关的国际法律进行评估和审查,随时防范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与俄方签订合同时要尽量坚持选择依据中国准据法解决纠纷。在纠纷解决机制上,相比与诉讼,作为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仲裁具有程序灵活、高效便捷优越性。同时,为避免陷入在俄境内仲裁的不利地位,在签约时应尽量优先选择国内专业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如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等。
在项目的前期筹划阶段,建议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承包工程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和论证,通过对目标国法律环境的调查,对项目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方案,尽可能地在项目初期做好风险防范。当争议产生时,也应当借助专业律师的争端解决经验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为项目保驾护航。
结语
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走出去”是一条与时俱进且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途径。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虽然对俄投资机会很多,但是风险也是无处不在。对于有意投资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的中国建筑企业、在对外投资和承包当地工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充分识别项目法律风险,聘请高素质法律顾问,评估控制法律风险,安全稳健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俄罗斯》(2014年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2]、《俄罗斯PPP项目的新选择》,田文静、徐越、马轲,2015年10月16日。
[3]、《俄罗斯投资法律风险和防范建议》,许立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壮大以及各国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 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与发展, 许多国家已经把经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并经常处于各种国际贸易纠纷当中。国际贸易的法律风险也大大高于国内贸易的风险, 尤其目前中国公司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更为陌生。此外, 国际贸易纠纷还受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外贸政策、等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更增加了国际贸易争议解决的复杂性。因此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 已成为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当务之急。
1 国际贸易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意义
进行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有利于保护外贸企业和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 而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则常常是由于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 法律程序不确定以及法律法规修改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意识不同, 也会产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从而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贸易损失。国际贸易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大额交易, 交易企业投入巨大, 一旦发生风险或事故, 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外贸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2.1 开展贸易合作伙伴资信调查
在国际贸易中, 当事人既有世界跨国公司, 也有中小型企业, 当然还伴有无主体骗子。许多业务一旦得到双方认可, 第一步即告完成, 但一些设陷者, 在业务前不露破绽, 而在业务进行中设陷, 他们手法不断翻新, 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应严密防范和打击。因此在国际贸易中, 选择诚信和信用较好的交易对象是风险防范的前提, 是贸易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对新的合作伙伴、当地市场以及产品信息等方面必须掌握充分的相关信息, 对交易对象的资质和信用进行全面调查, 以提前做好防范对策。
2.2 保管好国际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及合同雏形
国际贸易往往涉及大宗货物的买卖, 标的额巨大, 因此必须通过规范的合同文本把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 以防范合同内容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当事人双方之间就特定交易标的生效的内容, 并非仅限于双方共同签字的那份合同书上所载的内容, 而是包括双方就同一标的达成的所有协议的总和。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尽可能的法律风险, 除了保存往来函电外, 还要保存发出文件的证据。更为有效的做法是, 给每封发出函电都注明日期和事由, 并在交往初期就要求对方在回复己方的函电时都注明其所针对的己方函电的日期和事由, 这样只要己方出示收到的对方函电, 就能证明自己发出过某件函电。
2.3 选择正确的国际结算方式
支付条款是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付款方式有直接汇款、信用证、托收等, 而与直接汇款配套使用的有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担保工具。然而实际合作中, 我国外贸企业比较喜欢使用信用证, 甚至达到无论必要、适当与否, 都一律使用信用证的地步。因为多数企业深信信用证由于有银行信用介入, 能较好地实现卖方获得付款与买方获得合同要求的货物这两种对立需求之间的平衡。
2.4 选择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地点和机构
具有法定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有法院诉讼和仲裁两种。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由于交易主体处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下, 一旦发生贸易纠纷, 仲裁较诉讼而言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也更公平, 因此仲裁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所以国际贸易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仲裁条款:首先时间成本, 涉外诉讼的公证、送达等程序要求很严, 又是多级审理, 因此用时一般会比仲裁长。其次裁决质量, 由于仲裁裁决基本不受监督, 仲裁员也不受组织监督, 因此仲裁裁决质量从合理合法角度而言并不比法院判决高, 甚至更低。再次费用角度, 法院的诉讼费一般比仲裁费要低很多。但是, 绝大多数的涉外诉讼需要聘请专业的律师, 并且耗时较长, 因此包括诉讼律师费用在内的诉讼总费用比仲裁高。最后从执行角度而言, 一国法院判决一般不会在另一国家得到执行, 但仲裁裁决却可以。
3 结论
国际贸易风险类型复杂化、多样化, 各国的法律差异使得贸易风险因素增多, 为了减少贸易的风险, 应当更急重视和关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加强各类型风险的防范对于保护外贸企业, 对降低外贸损失, 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小林.论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商贸.2011年05期.
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 篇10
关键词:浙江,金华,网络经济,网络企业,法律风险
浙江省金华市是中国十大电子商务城市。网络经济已经成为金华市的标签。数据统计, 2014 年金华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 356 亿元, 网络零售额达943 亿元, 总量居浙江省第二位, 增长40.9%;信息软件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 亿元, 达到330亿元, 增长36%。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快递业务量达6.12 亿件, 增长72.4%, 居国内第6 位。全年新增网络经济市场主体近1.5 万户, 增长260%, 呈“井喷”态势。目前, 金华市已基本形成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社交、软件开发、智能物流、服务外包等网络经济产业。
随着金华市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 相伴而生的法律风险也日渐显现。众所周知, 网络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 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创新。而法律通常是保守的, 只是对以往出现过的事物进行调整。而创新则意味着其无法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予以调整。由此, 网络企业发生法律风险是相当常见的。而有的法律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则是致命的。由此, 为了金华市网络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对金华市网络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研究也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重点、方式和样本
本次企业法律风险研究重点分为公司设立、股权结构及运营、运营模式及新项目合法性、合同文档管理、印章管理与担保、知识产权、用工制度及劳动纠纷、诉讼或仲裁情况等七个方面。本次研究, 我们采用与各个被研究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当面谈话, 问卷记录的方式对上述七个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次法律风险研究采用的调查研究样本共有106 家, 涉及网络经济的各个细分行业, 比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服务、视频娱乐、棋牌游戏、互联网经济、3D打印、门户网站、软件开发等行业。
二、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基本情况
我们按照上述法律风险研究的七个方面对于金华市法律风险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
(一) 公司设立、股权结构及运营
1、公司设立法律风险问题。关于公司设立的法律风险问题, 一般来说有设立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问题和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注册资本认缴额度的问题。在于设立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主要是考虑到设立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否会涉及洗钱或者是灰色收入。在这个问题上, 本次所研究的95%以上企业对此基本上没有意识。100%的回答都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注册资本认缴额度来说, 通常多数人认为, 在认缴制的情况下, 注册资本是越多越好, 反正无需实际出资和验资。但是,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无需进行验资是对的, 但是股东仍然应当在其认缴的注册资本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偿还责任。在本次研究中, 大多数企业主也没有这个方面的风险意识。据我们判断, 原因为:一是在于他们的企业多数成立在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之前, 当时是需要验资的;二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纠纷。
2、股权结构问题。在本次研究的企业中, 有的是夫妻店或一股独大, 有的则是多个股东。对于多个股东的企业, 则在控制权方面有约25%的企业没有这个方面的意识, 存在失控的风险。无论是多股东企业或者单一实际控制人的企业, 比较一致的问题是, 对于员工的股权激励, 多数企业似乎并没有相对有效的方法或者机制, 今后需要加以改进。
3、公司运营问题。对于多个股东的企业来说, 公司的合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 经常会发生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处置公司资金或重大资产或者对外提供担保时, 虽然可能已经获得其他股东或董事的口头同意, 但是并没有获得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有效书面授权, 在每次决策时签署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议, 从而导致自己陷入牢狱之灾。
本次研究的企业中,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是多个股东, 而且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 70%左右的企业主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这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二) 公司运营模式和新项目合法性问题。公司运营模式和新项目的合法性问题对企业来说, 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从本次研究的情况来看, 有的网络棋牌游戏企业存在着重大法律风险, 有一家企业因为涉嫌网络赌博被举报查处, 有两家棋牌游戏企业股东被外地警方抓捕;一些电子商务企业或电商平台可能会涉嫌传销, 或者销售侵犯他人商标、版权或者专利的商品, 或者为违法的服务提供平台。
(三) 合同档案管理问题。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 有些企业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也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约60%的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就比较欠缺, 档案存放比较随意, 也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查阅文件、资料领取都无章法。这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埋下隐患。
(四) 印章管理与担保问题。印章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在实践中, 因为印章失控导致企业覆亡的案例是屡见不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有部分企业因为在用章方面吃过大亏, 所以用章非常严格, 不仅有严格的盖章审批流程, 而且实行两个人同时控制印章的制度。这个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 也有70%以上的企业对印章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觉得严格管理用章太不方便, 印章管理随意性大。好多企业还是人管章, 把公章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 而并不是通过制度管章。如此, 致使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相当巨大。
(五) 知识产权。对于网络经济企业来说, 知识产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版权方面,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发现, 约20%的企业遇到过被指控侵犯方正字体, 还有图片或文章侵权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这些方面的法律意识。所以在这个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对于商标问题,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多数企业对于商标的意识不是很强。这个也和目前企业的规模有关系。但是, 也有企业发展得很好, 其商标存在被侵权的情况。有的企业的商标或名称被他人抢注为百度关键词。有的企业有在国外注册商标的需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有些企业有商业秘密保护的意识, 并且与员工签订了商业秘密保护的协议, 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使得协议变成了一纸空文;还有部分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六) 用工制度和劳动纠纷。企业的用工管理制度是否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这个是企业在劳动纠纷中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最关键的问题。就本次研究的情况来看, 所研究的企业均有书面的用工管理制度, 但是多数企业对于用工管理制度并没有依法履行批准程序, 比如由职代会通过, 或者让每个员工签字认可。总的来说, 在管理制度方面, 70%的企业有待加强和改进。在劳动纠纷方面, 本次所研究企业有劳动纠纷案件的极少, 大多数企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
(七) 诉讼或仲裁案件。诉讼或者仲裁案件往往是这个企业法律风险的集中所在。在本次所研究企业中, 诉讼或仲裁案件极少, 绝大多数企业以和解方式处理与客户的纠纷。所以, 在这点上企业的状况还是不错的。
三、研究建议
就本次法律风险研究工作来看, 总体而言网络经济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从整体上而言, 在公司股权设计和合规运营、运营模式及新项目合法性、印章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这四个方面, 是法律风险相对集中的区域。究其原因, 一是企业负责人一般都比较年青, 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二是信息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 政府过去注重政策性扶持较多, 有关公益性法律服务等配套方面欠缺。为降低企业法律风险, 确保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笔者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两中心的作用。金华市网络经济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为在国内首创的专注于网络经济法律服务的公益单位, 其成立对于降低金华市网络经济企业法律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次的法律风险研究工作中发现, 两中心现有的工作规划与企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加大对两中心运营的资金投入以提升其工作。
(二) 将网络经济企业常用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列入市政府的六五普法规划, 切实提高全社会全行业的法律意识。金华市网络经济企业数量众多, 发展规模参差不齐, 多数在培育发展阶段, 而且从业人员都非常年轻, 法律意识淡薄, 由此加强网络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普及, 提高全民全行业法律意识, 从而推动金华市网络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推荐阅读:
投资风险法律研究07-15
法律风险股权投资07-29
投资的法律风险09-06
风险投资法律制度06-08
股权投资法律风险防范01-09
风险投资环境01-17
政策环境风险投资10-16
环境优化的风险投资12-31
投资风险退出机制研究06-05
投资风险分析应用研究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