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2024-10-08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共9篇)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1

投资环境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 其核心是投资环境评价,而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地方的投资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由于地方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其引资效果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如何调控地方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引资效果是地方政府迫切关心的问题。对地方的投资环境进行调控是很复杂的,它主要涉及投资环境调控的理论、目标和措施。

一、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

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是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依据,它在投资环境调控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同时, 对其进行探讨也是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为此,我们有必要阐述投资环境调控理论问题。

1. 投资环境的定义

投资环境具有二重性,即对于投资者和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具有不同的定义。基于此,同时也是为了使投资环境的定义更能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本研究认为投资环境也相应的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对投资者而言,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决定投资项目运行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体。对于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能吸引投资的现在和潜在条件系统。

2.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

实际上,可以说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是源于对投资环境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等的。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投资环境的分类进行了总结,依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影响各分类的各投资环境的因素即为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学者从一般投资环境因素和项目特殊因素两方面来考察投资环境影响因子。这与本文即将讨论的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较为接近。但也只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的,难免有失片面。

这些分类都已不能满足在现时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需要。为了本研究的需要,在此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公共影响因素、专业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公共影响因素是指在短期或长期内对所有投资项目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记公共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1。专业影响因素是指只与特定投资项目相关或对其影响特大的多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与公共影响因素不相同,它只是对特定投资项目有影响,而对其他投资项目可能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不同的投资项目因为涉及不同的产业,其专业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记专业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2。地方因素是指某地区潜在的或已显示出来的优势。如某地因交通原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未能得出开发,则此矿产资源为其地方因素;某地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没有开发的旅游资源、土特产等都是地方因素。记地方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3ㄢ

这三类投资环境影响因素成立如下的关系:

(1) θ1∩θ2=Ø,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大多数企业都是需要一定的水的,对一般的企业而言,水资源是公共影响因素。但对钢铁工业而言,若不能满足其对水的大量需求,则此钢铁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和生存下去,因而水是钢铁企业投资的专业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与专业影响因素是分不清孰轻孰重的,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影响因素都是错误的。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个地区的公共影响因素很好,但对一个棉纺企业而言,其若不能得到所必需的原材料,则该地的投资环境不是为优的。同样,我们不能忽视公共影响因素而只重视专业影响因素。某地有大量的优质铁矿资源,但该地的政府对该铁矿的开发是禁止外资投入的,则该地不能视为投资环境优良之地。

(2) θ1∩θ3=Ø,并不总是成立的。对地区而言,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之间也是不能绝对地分出轻重的。

对于企业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价和对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不具有可加性。对于地区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和地方因素的评价也不具有可加性。其正确关系应为:

其中, FIi (θ1, θ2)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FIi (θ1)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公共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 (θ2)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专业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 (θ1, θ3)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WI1+WI2=1, WI1、WI2分别为对企业而言,Fida (θ1) 和Fida (θ2) 的权重;WD1+WD2=1, WD1、WD2分别为对地区而言,Fida (θ1) 和Fida (θ3) 的权重。

对地方而言,它在提高企业对其投资环境的专业因素的评价方面所能做出的努力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的丰缺度是不能通过改变公共影响因素如交通设施、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来改善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公共因素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专业影响因素的利用,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对专业因素的评价。

对企业而言,只要地方因素不是在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考虑之列,对地方因素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有纯粹的数学意义,而不具有经济意义。地区的地方因素的评价只能作为一个潜在的条件而已。在从地区的角度来评价投资环境,进行横向比较时,才考虑地方因素。

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此不一一列示。这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区际对比而忽视了区内差异性研究,没有提出投资环境的空间衰变规律; (2) 注重综合性评价而忽视了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环境的不同要求; (3) 注重现状静态评价而忽视了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预测; (4) 强调宏观一般因素,忽视微观具体因素; (5) 针对投资者普遍性强,特殊性弱; (6) 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难以资源共享,可比性较差; (7) 不能兼顾地方和企业的要求。鉴于此,根据前述投资环境定义和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我们以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为从企业角度的投资环境评价,以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到评价作为从地区角度进行的投资环境评价以解决上述诸问题。

4. 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设, 对投资者而言,地区符合要求的概率为n,在各种条件下的得益情况如下。前一个数为投资者的得益,a, b, c, d>0, 0≤n≤1对投资者而言,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其得益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会选择投资: (a+c) n-c≥0,即n≥。

对地方而言,若它符合条件, 则其在理论上只能得到bn的投资.若信息透明, 对博弈双方式信息完全的, 则可得其纳什均衡为 (a, b) 。地方可得到b的引资,大于bn。这说明,信息不完全让符合条件的地区损失了部分引资效果。而发布信息,使博弈双方信息完全则可以挽回这部分损失。当然, 若地方不符合条件, 则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得益为d (1-n) ,大于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的得益0。不符合条件的地方没有发布真实信息而使信息完全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可以把信息的忠实发布当成判定地区的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

二、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目标

对于某项投资而言,其最终必将落在一定的区域,设为区域Da,则这种投资活动发生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F﹡Ii (θ1) 表示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 (θ2) 表示投资Ii所需的专业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 (θ1,θ2) D表示投资Ii对所有地区Dj (j=1, 2, …, n) 的投资环境评价的最高值。

这个充要条件表明,地区Da若要能吸引投资Ii,则它的投资环境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对投资Ii而言的专业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要高于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评价的下限值,而其综合评价在所有地区的投资环境的评价中是最高的。因此,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就主要涉及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地方优化调控投资环境主要是为了在将来引进外资,然而未来外资的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可知的,因而地区优化调控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切实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是无的放矢了。对于地区而言,它优化投资环境影响因素中的专业影响因素不会涉及投资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等,而只会涉及投资项目的产业因素方面。

我们设:DI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产业的集合;GI为愿意到本地区投资的产业的集合。

则I﹡=DI∩GI

因而只有I﹡中的产业才是目标产业,只有影响I﹡的投资环境因素才是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

三、优化调控措施

为了实现优化调控目标, 就必须在调控理论的指导下, 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而使投资环境的优化调控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 优化公共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的提高,可以间接提升地方因素, 从而间接的提高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根据各公共影响因素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力度, 在首先优化”瓶颈因素”之后, 下大力气改善那些影响力度大的公共因素, 以更快的提高引资效果。

2. 优化目标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

针对目标产业的需要,优化其产业影响因素。这不但包括优化公共影响因素,更主要的是优化各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专业人才的供给等。

3. 提高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加大调控力度

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持是受资方和投资方都非常关心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投资环境的可控性差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 (1) 按照“管理者推动”的途径建立起一个能提供和反映地区投资环境质量成就的投资环境质量体系。 (2) 为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 建立投资环境数据库。随时跟踪投资环境影响因素, 以便能随时了解其变化, 并对其进行调控。惟其如此, 调控才不会流于空言。

4. 增加地区投资环境信息的透明度,获得全部的引资效果

从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投资环境符合条件者损失了部分的引资效果。只有使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更加透明化,才能挽回损失部分的引资效果。为此,应建立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网,及时发布投资环境信息及其最新动态。

5. 改善生活质量,吸引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乐于前往具有舒适生活环境且风景优美的地区定居。而大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它们工作,将办公室和研究室也设置在那些风景胜地。地方为吸引大公司就必须改善生活质量以吸引优秀人才。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从信息社会高层次视点上,更新传统的投资环境观, 重视生产物资的人的发展。 (2) 要重视对具有潜在高度舒适生活环境地区的保护与开发。 (3) 吸引投资项目,要重视与地区的投资环境层次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丰:外商直接投资与聚集效应.经济学动态, 2001.6

[2]邓宏兵;投资环境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杨德新:海外投资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2

1地表水污染工作区地表水以松花江为主体。次支有呼兰河、阿什河和高低河漫滩上的水泡、牛轭湖等及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季节性断续的溪水、人工养鱼池等地表水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或受污染威胁。具体地表水污染情况见(表1)。区内地表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及污染变化可归纳以下三种途径。

(1)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不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松花江中,至20世纪末,开始污水处理,逐渐停止到现阶段全面停止向江中排污,江水水质近几年得到全面改善,水质全面升为三类水以上,江中生物繁衍迅速,水产丰富。

(2)垃圾直接倾倒江河中,岸边垃圾洪水时期被冲入江河中和垃圾滤液流入江河中,是地表水污染的又一个途径。

(3)富营养化污染,处于滞水状态的地表水体,如牛轭湖、水泡、江湾等,因区域性气候变暖、便干燥,水中生物的繁衍,大部分封闭的地表水体都呈逐渐萎缩的状态,水中营养成分逐渐增加促进水中藻类的繁衍,致地表水自身的富营养化污染愈加明显严重。

2水土流失2.1河流凹岸冲刷水土流失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在区内总长度约110km,河岸即220km,仅城区松花江岸实施了石砌护坡,两岸总长约30km,尚有近200km的河岸的凹岸处受河流冲刷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引起塌岸,冲淤及河流改道等系列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甚至灾害。

2.2高平原岗坡地水土流失松花江南,工作区西北部和呼兰河东的高平原区,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在有坡度的地段均可发生面蚀水土流失,局部发生沟蚀水土流失,致使表层黑土逐渐变薄,降低土地肥力。

3资源不合理开发

3.1地下水资源过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对哈尔滨市江南区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最

大开采量达55x104m

3/d,造成了严重地下水环境后果。

3.2砂、粘土的不合理开采随建筑业的发展扩大,砂、粘土的开采量不断增加,由于规划性不强,甚至滥采现象时有发生,开采地点与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不顾及环境的保护。区内因砂、粘土开采而遗留和破坏环境问题。

3.3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内具有优等的地下空间资源,但因无整体长远全面的利用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限制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定,所以在哈尔滨市主城区因以往的开发,形成了遍布全城的废弃地下洞室,并种类繁多,规模不等,破坏了工程地质条件,留下了时会发生塌陷的隐患,给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带来麻烦,增加了施工难度和经济投入。4城市热岛效应

区内大型城市哈尔滨市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多源释热,发生明显愈加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及所带来的危害。城市密集多源释热主要有四方面:(1)工业生产用煤、燃油、燃气、用电释热;(2)冬季取暖用煤、燃油、用电释热;(3)汽车尾气和机体释热;(4)灯饰释热。5内源尘源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3

体育基础设施环境是指学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及其安排设计状况。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为尽快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薄弱状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写到,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仍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而西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情况低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于是对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较差的体育基础设施环境提出优化措施,以推动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和使用要求,以及相关体育基础设施环境的书籍、论文资料,以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发放普通小学领导161份、普通初中领导105份、普通高中领导17份、完全中学15份、九年一贯制学校50份,共348份,有效回收3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在PC机上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和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提高认识,转变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态度

学校领导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不仅决定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问题,还关系到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工作态度。72.4%的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重视和持一般态度。而且,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都比较欠缺,10.1%的学校采取寻找校内外其他场地开展体育课,属于积极态度,但有27.10%的学校领导不清楚自己学校是如何开展体育课教学的,50.40%的学校领导居然允许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把学生“放羊”,自由活动。学校领导对待体育课的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态度,不利于提高体育课质量,只有学校领导端正了对待体育课程的积极态度,才能促进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2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优化研究

西北地区4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都是没有人或没有固定人员来管理,35.87%的学校是由体育组长管理的,而他们的管理也仅仅是由体育组长来安排其日常的教学使用,至于课余时间几乎是无人管理的。

体育场地器材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是提高使用寿命的保障。见图1,中小学对于体育器材室的安全检查频率不够重视,20.95%的学校是进行定期检查的,47.94%的学校是不定期检查,31.86%的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定期维修和维护,20.82%的学校从来不进行维修,39.12%的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不定期维修。不定期维修还反映出基层学校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体育场地建好后就一直使用,不坏不修,即大坏大修小坏小修;一旦场地发生问题必然影响正常的使用,必然会影响体育教学和训练。

因此,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优化,首先应加强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领导集中管理和体育教师分散管理的体制,确保体育场地的合理化使用,加强学生爱护体育场地的思想教育,其次应切实加强场地的维护管理。例如,煤渣跑道学校应禁止在跑道上行使各种车辆,包括自行车,跑道表面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跑道的湿度影响跑道的硬度,故跑道表面应该经常保持70%左右的湿度。

2.3 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优化研究

体育经费的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的保障,从调查的数据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体育经费投入总额非常少,从2006年到2008年,西北地区中小学校均体育经费从624.1元到4350元不等;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在学校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和一定的数额标准,监督学校执行,保证专款专用。并对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采取政策倾斜,拓宽来源途径,加大外界资助。政府可对社会赞助提供一些政策优惠,以此推动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或外界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多方位地筹措体育资金,逐步完善体育场地等设施,帮助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从表1可知,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经费首先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维修体育器材;其次是用于开展竞赛活动和课余训练;然后是用于体育日常开支,最后是用于体育教师进修和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学校教育经费中根本就没有体育经费项目计划,即使有也可能花到其它地方去了,没有专款专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体育经费基本上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并由校长来审批和决定体育经费的开支情况,但是如果校长不重视体育的话,会造成专款不专用的现象。为减少西北地区中小学各学校间体育经费管理不当、支出不合理现象,应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计划和政策措施。对体育经费的管理、开支最好由懂体育管理的专人进行管理、支配。例如学校由体育教研室开支,这种开支方法有利专款专用,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产品的长期使用,对体育器材的伪劣更易识别。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项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注:1代表“购买体育器材”;2代表“业余训练”;3代表“竞赛活动”;4代表“体育日常开支”;5代表“教师进修”.

2.4 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全体参与课程建设,于是加大了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西北地区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因此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校也正在实践中。具体方法:

一是发挥学校现有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功能,如跨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爬的障碍等。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二是自制简易器材和替代品,如利用废排球制作实心球,把旧汽车轮胎或埋在地里做梅花桩,或竖连起来做为攀爬练习或横连起来做平衡练习,用废旧皮革、破布、沙子等制作成沙包等。

三是改造场地,合理布局,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如篮球场可以改造成排球、羽毛球、轮滑项目使用的多功能场地等。

3 结论

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优化应提高认识,转变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念。建立领导集中和教师分散管理场地的体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来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体育经费的优化采取政策倾斜,拓宽来源途径,加大外界资助。充分利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发学校物力资源。

摘要: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体育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于是从对体育课的态度、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与管理、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学校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为推动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乃至其它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国.秦巴山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4):36-37.

[2]刘晓年,李艳茹.上海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7,28(5):76-7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9.

[4]叶志明等.申城千余校园向市民健身开放[N].文汇报,2006-08-06.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4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姓名:台201007120007海 龙

昆明市投资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昆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昆明要做好大开发的文章,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必须对投资环境进行的正确的评价。本文分析了昆明市投资环境的基本态势的优势与劣势的现状下,提出了对昆明市投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昆明市,投资环境,态势,优化措施

1.昆明市投资环境基本态势

1.1优势

1.1.1经济地理区位和市场集散优势

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形北高南低,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约21011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225平方公里。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左右,无霜期达240天以上,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以“春城”著称。

昆明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昆明既是发达地区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理想终端,又是国内各个城市向东南亚、南亚拓展市场的理想起点。同时,作为云南的省会,昆明的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要素运作半径辐射全省。独特的区位,必将为昆明的长远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1.2 资源优势与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有磷、盐、铜、铁、煤、钛、石英砂、粘土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居中国内陆第二位。

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3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多条国家级黄金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1.1.3 工业基础与农业基础

昆明工业形成了以卷烟、机电、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生物制药等为主导产业的生产体系,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天然香料、名优卷烟、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海内外。

昆明日照长、霜期短,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野生植物有1200余种,有400余种传统花卉,是内地冬春早菜三大基地之一,形成了粮、烟、菜、畜、花、果等优势产业。

1.1.4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昆明是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及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航空:昆明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航空港之一,开辟有国际及地区航线200余条,通往曼谷、清迈、河内、胡志明市、仰光、曼德勒、万象、新加坡、吉隆坡、大阪、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主要城市。在建的昆明新机场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门户枢纽机场。

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滇越铁路、广大铁路6条国内干线。

公路:以昆明为止点或过境昆明的国道有324、108、326、213、320、40、65等;以昆明为止点或过境昆明的省道有101、102、103、202、207、214、215等辐射云南全省,通向贵州、四川;昆曼、昆仰公路通向老挝、缅甸,规划中的泛亚铁路,由昆明出发,可达周边国家和地区。

市内交通:至2008年底,市内现有公交运营线路199条,全市营运的公交车辆有3372.6标台(辆),公交出行分担率30%。

供电 :2008年全市发电量223.81亿千瓦时。供水 2008年全市自来水生产量为23891.74万立方米,可充分满足工业及生活用水

1.1.5经济环境与行政环境

近年来,昆明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启动等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昆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5.4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4.99亿元,同比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同比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2元,同比增长13.3%。

昆明市高度重视利用外来投资工作,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506项精简到96项,是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建立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

1.2劣势

1.2.1 地理位置的严重制约

昆明地区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地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多位于高原及崇山峻岭的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有的地方目前还使用人力、畜力、手工作坊生产,工具、设备极为简陋。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许多地区交通、通讯设施落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交流十分困难。

1.2.2 人才环境不足

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导致昆明地区的人力资本不足。由于地处西部地区,相当数量的人口,尤其是农民素质偏低,生存能力较弱,加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素质较高的人口东流,使得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显得更加不足。尽管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框架中,将“发展科技教育投入”列为重要的一项,但是如果单纯强调增加科技、教育投入,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这部分投入的产出很

可能会外流:西部的技术发明将会因东部的回报高而流入东部,西部提高了素质的科技人员或农民也会因东部的薪水高、待遇好而流入东部。这样,国家开发西部的一项很重要的投资,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用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仍得不到满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如果一个企业得不到高素质人才,很难取得高回报。

1.2.3 社会环境落后

昆明市人文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环境等软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等社会人文方面的特殊性,由此而形成社会环境及思想观念上的封闭性,这些因素导致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的缓慢和滞后。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第一,“三乱”问题屡禁不止,推诿扯皮刁难现象时有发生,吃拿卡要纠而复生;行政机构门难进、脸难看、办事拖拉、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奢侈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 法,执法违法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较乱。第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尚不完善,对政策存在落实不好的现象,政府制定的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的部门和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走了样,如被企业反映了问题,便心怀不满,变着花样刁难企业。

2.优化昆明投资环境的途径

2.1改善政策

改善政策环境对优化昆明投资环境起根本性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并统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制定高新技术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高新技术投资所得税和增值税,鼓励对高新技术投资,为外来投资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积极探索保护和优化投资的法制环境的新方法、新路子、新手段,提供超前的法律服务,加速改善我省投资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法制环境;我们要以投融资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为切入点,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全方位拓展投资方式,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我们还要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特别是要大力倡导商业道德,创造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社会环境。

2.2吸引人才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步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人才政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人才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投资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有丰富经验的投资家,另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分布状况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东部地区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再次之。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广泛吸纳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2.3转变思想

昆明与沿海省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因而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都不及沿海省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消除禁锢人们思想的疑虑和困惑,创造一个开放的经济增长环境,才能促进我省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是突破内陆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政策,创造一种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优化投资环境工作。

2.4注重层次

根据昆明的特点,昆明的定位是:一是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昆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二是文化名城;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昆明的城市品牌效应、所具有的投资优惠政策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等众多因素,使得企业家在桂投资办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昆明市利用外资重点产业是: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林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及第三产业的重点是: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国内商业零售、对外贸易、旅行社、仓储、建筑安装、公路运输、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外商中介机构等利用外资试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是:生物工程、信息工程、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技术、节约能源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项目;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机械、电子、医药、食品、汽车及其配件、橡胶、纺织、建材等现有工业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的项目。农林业的重点是: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项目;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储运、加工或保鲜项目;大规模经济林营造和林产品深加工项目;水利建设及营运项目;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础设施的重点是: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云南年鉴 2009(2)[Z]

[2] 吴巧生 / 王华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因

素[J].中国软科学,2001(4)

[3]罗金明 关于营造西部最佳综合环境的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1(1)

[4]李廉水/ 宋乐伟/ 王荣飞论西部科技产业发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

[5]吴玉鸣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

综合评价方法[J].南都学坛, 人文社科版,2002,2

[6]魏蓬。浅谈西部大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J]沿海企业与科技,208,(09)

[7]唐邦勤.云南省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3

[8]苏芳.中国东西部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D]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9]李俊杰.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的优化 篇5

一、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的熏陶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青少年德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 不良的教育环境会使其产生消极情感。 因此, 教育者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教育环境, 注重对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充分发挥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

近年来, 延边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边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 延边处在祖国的边陲地带, “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毗邻, 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边境线长达763.75公里, 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 中俄边境线241.25公里”[3]。 自治州境内有5个边境县市、22个边境乡镇、642个边境村屯。历史上, 延边朝鲜族人口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 “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语言、文字、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共性,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千丝的联系”[4]。 面对多元化社会, 文化传递的速度、规模发展惊人, 不同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空间里的多元信息传播, 时刻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 优化德育环境, 为青少年德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错误。

延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长期的人口流动带来婚姻家庭边缘化, 使“留守儿童”的比率持续增多。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的监护, 大多数由长辈带管, 或寄宿在亲朋家里, 还有的寄宿学校, 这种隔代教育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消极空虚等负面情绪, 特别是青少年在成长的叛逆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他们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此, 容易诱发错误行为。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办公室提供的“关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 目前延边留守儿童数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朝鲜族学校的比例会更高。 “留守儿童”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比例。 因此, 优化德育环境, 要结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使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 完善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网络, 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 善于模仿,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阅历浅, 缺乏鉴别能力, 容易受社会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的影响。 教育者如果单纯使用强制性的灌输教育, 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如果通过优化德育环境, 采取积极行动改造环境, 消除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那么, 不仅能启迪思想, 而且能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这样, 教育者就可以把深刻的德育内容寓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敦化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 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向国旗敬礼”、“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青少年在家做一个有孝心、担责任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明礼仪、守公德的好公民,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的途径

(一) 优化家庭环境, 满足成长需求。

家庭是人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 道德的幼苗是从千万个家庭中发芽出土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最重要的学习是在人民的孩提时代进行的。 正是这一时期, 形成了人们基本的价值和政治态度, 而这种价值观直到他们成年后仍然起作用”[5]。青少年缺少来自家庭中父母的关爱, 隔代教育带来的是过分的溺爱, 而他们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沟通。 但一些父母不能走进孩子心灵, 使他们失去安全感, 情绪不稳定, 心理失常, 行为失控。 因此,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制定相关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扶持民族经济的发展, 吸引出国劳务人员回家乡创业, 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控制劳动力人口的外流。 同时, 家长更有义务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不能只想出国赚钱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即便出门打工, 也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 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二) 优化育人环境, 建设良好校风。

一般来说, 校风是指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治学态度和道德风尚等。 校风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环境, 对师生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等作用。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青少年, 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 自觉地接受校风的约束, 纠正不良倾向, 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 因此, 优化育人环境一方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建设。 依托朝鲜族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 建设校园亭台楼阁、园林景观, 培育文化气韵。 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引领进步思想, 使学生时刻生活在高雅纯净的校园文化中。 同时要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的整治, 重点查处盗版、淫秽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

(三) 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正确导向。

德育环境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德育环境的优化不能单靠某一手段, 应采取综合配套的手段, 如运用道德教化、 榜样激励等方式调节社会风气, 弘扬正气, 惩治邪恶力量。 这样, 就会使社会成员的德育意识水平普遍提高, 德育环境的优化才能实现。 因此, 全社会应树立大德育意识, 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渗透的模式, 使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在优化德育环境中发挥功能, 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通过开展“爱心助学”、“代理家长”等活动, 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关爱。“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延边有587个社区社团组织、62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43支志愿者队伍和21320名志愿者, 年均为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提供服务10万多人次”[6], 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 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快, 网络的开放性、延展性、互通性为他们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网络中各种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同时冲击着他们的认知。 治理网络环境就要主动占领网络, 通过研发网络教学学习软件, 针对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学习, 寓趣味性于其中, 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此外, 要加强网络监管, 屏蔽不利于青少年学习的网站, 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

(五) 优化社区环境, 营造和谐氛围。

社区是各种文化、各种思想的集聚点, 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有积极作用。 对青少年来说, 社区环境是最直接的社会氛围, 在社区中, 如果正确的价值观居主导地位, 则有助于杜绝青少年各种越轨行为的产生, 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但由于社区成员构成成分较复杂, 社会上各种思想意识、各种矛盾都会通过为社区所认可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社区精神风貌欠佳, 那么这类社区生活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道德危机, 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此, 社区环境的优化, 首先要重视社区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 建设德育教育基地, 如纪念馆、纪念碑、少年宫、图书馆、阅览室等, 根据民族文化传统, 凭借社区内社会的力量, 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精神财富。 其次, 开展丰富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 将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那些消极文化失去市场, 青少年就会在课余时间或在假期, 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 从中获取知识, 提高素质。 如延边一些社区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 开展“寻找身边感动”、“寻找最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等一系列活动, 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使社区居民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充分发挥“市民大讲堂”、“文化超市”、“图书流通站”的作用, 开展核心价值观道德讲堂, 切实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 营造“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整体上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摘要:优化德育环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优化途径。

关键词: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延边妇女儿童网.

[2][3]朴今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朝鲜族村为中心[J].黑龙江民族丛, 2006 (10) .

[4]朴今海.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 (11) .

[5][美]艾伦.C.A艾萨克, 著.郑永年, 译.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253.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6

一、农牧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环境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农牧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面临的难点是结算渠道相对狭窄, 现代支付系统覆盖率低;受客观条件限制, 结算手段相对落后;结算费用承担机制存在制约性, 结算方式选择失衡;面临挑战传统的现金支付偏好观念, 制约农牧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发展;农牧村地区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的银行机构单一, 制约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发展;农村银行卡用卡环境差, 影响农牧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

(一) 金融体系缺失, 制约非现金支付建设

肃南县总人口3.76万人, 农村人口2.56万人。全县共有银行机构网点12个,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网点3个, 农村信用社网点9个。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看, 除了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的少量网点外, 别无其他的商业银行,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 (手机) 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都不普遍。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支付结算的主力军, 但支付结算工具偏少, 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的下降导致行业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新型支付工具用途受限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但在现代非现金支付建设中, 还普遍存在电子化程度低, 特别是网络技术总体应用程度低的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现代非现金支付建设步伐。目前, 县域以下金融机构在联网通用、清算网络、系统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农村金融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制约着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另外, 农村金融机构科技信息与管理人才相对匮乏, 也阻碍了会计支付结算电子化的普及与提高。

(三) 农民结算需求不足, 现金结算占比较大

结算费用承担机制存在制约性, 引导了结算方式失衡选择。从社会宏观角度和银行收费情况来看, 现金结算成本要大于转账结算成本。但从农牧民角度、个人微观角度来看, 使用的现金量小、方便, 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农牧村地区一般比较落后, 农民思想比较传统, 农牧民资金结算方式仍然偏好现金支付。这不但增加了农牧村地区的现金投放量, 而且给农村金融机构柜台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并影响农村金融现代非现金支付的建设速度。肃南县农牧村地区支付结算现金占居主导地位, 同时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知识了解偏少, 尤其是对现代化非现金支付工具接触较少, 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等结算工具知之甚少, 影响了农民及中小企业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覆盖面和推广进度。

(四) 银行卡配套功能尚未健全, 运行范围较“窄”

作为农牧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主流的银行卡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发行的卡, 基本上属于借记卡, 附加功能较少, 以存取现金为主;另一方面信用社发行的卡未能完全实现全国“一卡通”, 加之, 农民居住偏僻分散, 用卡次数较少, 也造成了信用卡资源的浪费。可见, 农村银行卡用卡环境差, 影响农牧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

二、农牧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 优化乡镇金融布局, 平衡金融服务供给

进一步整合农村金融机构资源, 要在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结合农村经济、面积、交通等实际情况, 对县以下乡镇营业网点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农村营业网点, 扩大支付网点辐射范围, 使农村居民普遍能够享受到金融网点的支付结算服务。要引导和扶持增设农村金融网点, 完善网点服务功能, 适度调整和放宽农牧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放宽农村支付业务准入条件, 鼓励第三方服务组织进入农村支付市场。

(二) 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结合农村经济特点, 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改善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 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 鼓励和督促银行机构加大对农村投放ATM机和POS机终端设备。给予一定优惠, 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特约商户, 增布POS、固定电话支付终端设备, 切切实实方便农民办理、使用银行卡。针对农牧村地区电话比较普及并且使用方便的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政府财政可根据农村金融机构非现金支付服务的不同业务品种、不同业务量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 并免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非现金支付服务收费收入税费, 从而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推广运用非现金支付服务的积极性。

(三) 培育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习惯, 提高农村支付结算质量

现阶段要大力推广银行卡支付手段, 重点发挥银行卡方便、快捷的功能, 加大“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的宣传, 方便外出务工农民使用银行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提高城乡居民的反假意识, 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 让人们感觉把钱存入银行以及采用非现金交易点确保自身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同时, 减少使用现金, 也在客观上起到减少和杜绝假币泛滥的重要作用。

(四) 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培训力度, 建立支付结算业务宣传推广长效机制

地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 篇7

多年来的农村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新农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的支持。

因此,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农、惠农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以改善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速始于2003年。第一个阶段是对现有国有银行进行改革,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竞争机制,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优化农村金融体系。

1. 第一个阶段:

对现有国有银行进行改革。2003年6月,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启动。这次改革是在产权模式、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明确由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三是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国家动用了央行票据为农信社注资高达1 600亿元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

2006年7月,农业银行的改革路径基本确定,主要原则是“整体改制,服务三农,择机上市”等。2006年12月31日,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注册资本200亿元,不承担政策性业务,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目前,邮政储蓄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的零售业务。2006年底,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启动。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业务,涵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生产基地开发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由此,农发行拓展了商业性业务的新领域。

2. 第二个阶段:

引进竞争机制,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改革和创新县乡级金融体制,鼓励发展农村新型中小企业信贷公司。2005年开始,央行开始推动五省市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意在引入竞争机制和推动民间金融的正规化。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2008年5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继续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

至此,人们已经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度破冰行动正悄然展开……

应该说,时至今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相对于中国农村饥渴的资金需求现状而言,金融改革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徐州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本课题组通过对徐州地区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走访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徐州地区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基本情况如下:

1. 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都对资金有着非常急迫且巨大的需求。我们对徐州地区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各县资金短缺比例均在70%以上,全市平均资金短缺比例高达86.09%。

2. 农户弥补资金缺口的渠道有限。

调查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获得资金非常不易,这一选项占被调查农户的比例高达67.83%。同时,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在严格贷款条件的同时,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新增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这种刚性的信贷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贷员认为“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3. 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存在诸多不便。

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贷款手续烦琐,这一选项比例占到50.87%;其次是担保抵押要求过高,这一选项比例占到34.78%;再次是审批时间长,这一选项比例占到23.04%;再次是额度小。

4. 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方式单一。

尽管农村信用社放宽贷款条件,开办了五户联保的小额信用贷款,由于授信额度低,不能满足农村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对大额资金的需求。而且,形式单一,五户联保,受牵制较多,不能灵活地满足农户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实际操作时非常不便。还有,大额资金贷款多要求固定资产抵押,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缺乏可以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这部分贷款很难得到满足。

三、成因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徐州地区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认为制度缺陷是造成农村金融诸多问题的主因。

1. 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主因。

(1)政策性银行业务单一,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责任。1994年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萎缩,1998年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油收购的贷款银行,政策性功能明显不足,因而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2)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功能趋于弱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于农村。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粮难”和扶持乡镇企业,农业银行每年将60%的信贷资金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90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比重明显降低。目前农业贷款所占比重已降至10%左右,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另外,大量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农业银行正从农村金融体系中逐步退出。在此背景下,农业银行贷款结构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进一步强化,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弱化。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农业银行在大多数地区仍然保留了县级分支机构,但由于实行了严格的贷款权限,县级农业银行普遍只存不贷,导致资金外流,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更趋紧张。(3)农村信用社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农信社从监管体制、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到经营机制,如百病缠身,服务质量难尽如人意。尽管这几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农业贷款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农户的信贷需求而言,供需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农户对从农村信用社取得的贷款满意度低,意见最大是贷款手续烦琐,其次是审批时间长,再次是贷款额度小、贷款方式主要采取农户联保的方式,形式单一,受牵制较多,不能灵活地满足农户对资金季节性的需求,实际操作时非常不便。(4)邮政储蓄成为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邮政储蓄是唯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了存款、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但长期以来却是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农村邮政储蓄发挥只存不贷的单一功能,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起着抽血而不是输血的作用。由于邮政储蓄中60%,以上来自县以下农村,因而其吸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资金“非农化”不断加快的过程。

2. 农业保险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每年约有0.3亿公顷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灾害损失目前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救助,即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既受国家财力限制而补偿不足,又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培育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中国人保从1982年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业务波动很大,保费收人节节下滑,农业保费收人占财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3.6%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商业保险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法律的模糊使草根金融处于半地下状态。

草根金融是从农村内部自生出的一个机构,其草根性能够有效地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但其合法地位得不到确认,而且近年来的司法实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扩大化的趋势,孙大午说:中国民间从来不乏信用和道德,也从来不乏尤努斯式的智慧和探索,缺乏的仅是法律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环境。

4. 抵押担保品的不足也是造成农村贷款难的因素。

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担保机构的缺失造成的抵押担保品的不足也是造成农村贷款难的因素。笔者走访了信用社、农行,从中了解到,信用社、农行工作人员由于不了解农户的生产和现金流情况,若农户缺乏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接受的抵押、担保品,偿还能力无法证明,对农户不还款没有可靠的制约机制,因此不敢贷款给农户,出现惜贷现象。

农民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款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户缺乏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接受的抵押担保品,这些农户无从落实担保,同时农户认为没有熟人也是其贷款得不到满足的一个原因。以前贷款没还、贷款用途不当这些本该是得不到贷款的正当理由,却不是贷款被拒绝的主要原因,可见,是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了贷款难这一现象。

四、徐州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模式研究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机构单一、缺乏竞争”是中国目前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良好的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

1.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WTO成员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这个基础夯不实,终将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主要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同时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保险公司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保险公司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机构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印花税按0.1%先征,按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

其次,由政府出面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适时考虑由政府出面设立政策性农业风险管理局或类似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此,绝大部分的学者都主张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解决,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解决农业保险缺乏的问题。在实际操作时,我们要根据业务险种、承保对象、承保风险和承保责任的不同,分别采取法定强制和自愿保险的形式,可以首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其他方面的一般农副产品,要坚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原则。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再次,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中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大部分业务是政策性业务。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法律真空。从国内各个省市开展的多种农业保险试点情况来看,各个地方之间差异很大,目前国家统一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建议先由试点地方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和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根据试点情况,国务院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

2. 草根金融合法化是解决农民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从农村内部自生出一个机构,这样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允许草根金融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合法运作是解决农村融资难的有效措施。

中国农村经济三十年来的蓬勃发展,草根金融功不可没。但应当重视的是,当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关闭之后,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有组织状态的创新过程就已正式结束。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规定,除了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宣布属于非法。所以,农村草根金融事实上并未取得合法的地位,其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因而大打折扣。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走访了几家民间金融机构,也与前来办理业务的农民进行了交谈,同时发放了一些问卷,对社会最为关心的利率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利率基本上是合理的,一般低于国家规定的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其中利率在10%以下的占35.22%,10%~15%占40%。

我们还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个题目:您对国家鼓励各类资金到农村新开一些金融机构以支持三农发展的态度,94.35%的被调查者积极赞成,可见,尽管法律对非正规金融的规定是模糊的,但农民对此确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我们要顺应民意,肯定草根金融的合法地位,合理疏导,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一味打压禁止的态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使草根金融或通过公开登记,或鼓励它们参加到各种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组织,或参股正规金融机构,多管其下,引导其走向规范。

3. 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

在农村应当有一些法律框架的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应当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

同时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担保难问题。通过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这种金融杠杆工具,转嫁、降低一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给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选择“弥补涉农企业或农户风险损失”的主要措施除了农业保险,其次就是政府担保,比例高达41.74%,也很能说明解决担保难问题有多么迫切。

4. 积极引导国有金融资金回流。

对国有金融机构要合理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措施,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一是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实行税收减免,将减免税与涉农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二是规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每年的新增存款,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三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限制在县域的金融机构在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可运用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提高其超额准备金比率,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

摘要:通过对徐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对徐州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徐州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金融体系,草根金融,农业保险,徐州地区

参考文献

[1]李亚新.对农村金融供需差距问题的调查[J].济南金融,2006,(8):2-3.

[2]杨莲娜.当前农村草根金融的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J].财经科学,2005,(4):131.

[3]江海.寻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J].银行家,2006,(1).

[4]吴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6,(9):119.

[5]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高家沟地区井网优化研究 篇8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交错井网,优化分析

1 引言

同类油藏开发经验表明, 注水井排方向平行于裂缝 (最大主应力) 方向, 使注入水垂直裂缝走向向采油井方向驱油,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上现应力场的分布是以北东东~南xx方向水平挤压和北北x~南南东方向水平拉张为特征, 形成两组裂缝, 主要为北东向, 其次为北x向[1]。安塞、靖安、华池油田根据地应力及裂缝方位测试, 最大主应力及裂缝方位为北东60~80°。

2 井网形式

一套井网是否合理,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一是能否延长无水采油期, 提高开发初期的采油速度;二是能否获得较高的最终采收率;三是井网调整是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针对菱形反九点井网、矩形井网、五点法井网, 井排距选用550:200, 开展数值模拟, 得出三种不同井网采出程度与时间 (图2-1) 、年采油量与时间 (图2-2) 对比曲线, 及主要技术指标。

由图2-1、图2-2可以看出, 依据高家沟区长8油藏地质特点, 综合考虑最大主应力方向、人工裂缝方向以及与已有井网的协调性, 推荐采用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网开发, 长对角线走向为NE75°。

3 井网密度

方法一:标定水驱采收率的井网密度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我国144个油田或开发单元的实际资料, 统计出当流度小于5时的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

高家沟定44010井区长8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54m D, 地层原油粘度为1.48m Pa.s, 流度为0.3784m D/m Pa.S, 按注水开发最终采收率为18%计算, 井网密度为13.0口/km2。

方法二:极限井网密度

根据在开发评价期内单位面积总投资和盈利持平的原理, 可得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公式:

可以确定, 高家沟长8油层极限井网密度在18口/km2。因此, 该区井网密度应控制在13~18口/km2之间。

根据“加三分差”的原则, 即在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的基础上, 加最佳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差值的三分之一, 作为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表达式如下:

按上式计算, 高家沟定44010井区长8合理井网密度应为14.7口/km2。

4 注采井距优化

实际油藏的注采井连线为主流线, 主流线中点处渗流速度最小, 压力梯度亦相应最小, 压力梯度为 (图4-1) :

式中:HP—注水井井底流压, MPa;wfP—采油井井底流压, MPa;

d—注采井距, m;wr—井筒半径。

注采井距的确定受单井产量、经济效益、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注采井距的选择最终应综合经济效益和能否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若要注采井主流线中点处的油流动, 则驱动压力梯度必须大于该点处的启动压力梯度:

在注采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注采井距越小, 驱替压力梯度越大, 剖面动用程度越高。

低渗透油田开发井网的排距主要根据油藏基质岩块渗透率的大小决定。假设X方向为主应力方向, 且主向渗透率与侧向渗透率:Kx/Ky=m, 则最大排距满足: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同类油田的开发经验, 裂缝侧向有效水驱控制范围约为100~180m, 考虑到高家沟定44010井区长8储层物性差, 裂缝侧向受效范围较小, 为此, 该区井网排距选用150m, 井距为480m, 其井网密度为14.0口/km2。

参考文献

[1]李道品等.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分布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6

[2]李道品,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6

[3]黄延章.低渗透油层非线性渗流特征[J].特种油气藏, 1997, (1) .

[4]袁春华, 张椿华, 张茂林, 等.B16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研究[J].断块油气田, 2010, 17 (1) :79-81

辽西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研究 篇9

一、辽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以来, 辽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 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近年来, 辽西北地区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至2010年, 辽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 比全省年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2010年, 辽西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7.6亿元, 占全省的9.5%, 比2008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6.4亿元, 占全省的8.8%, 比2008年高2.9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46.7%, 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3.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达到4162.7亿元, 年均增长41.2%, 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以来, 辽西北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支柱产业初步形成。2008年以来, 辽西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趋势明显。2010年, 辽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9.6∶29.1, 三年间,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优化潜力大, 上升空间大。

3.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9-2010年, 辽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7%,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三年完成投资348.13亿元, 初步形成了皮革深加工、板材家具加工、专用车、换热设备、新能源电器等18个重点产业集群。同时, 还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工业和新型建材、冶金等一批支柱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二、辽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辽西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但是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产业比例偏高, 二、三产业比例偏低,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依然任重道远。

1. 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10年, 辽西北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3%, 比全省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6%, 比全省低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9.1%, 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例偏高, 全省仅有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的三个市都在辽西北。第二产业总量规模小, 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与2008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甚至还略有下降, 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支撑作用不强。

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完善。

农业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水资源约束尚未彻底解决, 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工业虽然增长较快, 但产业层级低, 产业集中度不高, 资源型、传统产业、低端产业比重依然较大, 高中端产业较少, 缺少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撑, 2010年,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仅为7.8%, 比全省低9.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不大, 还没有形成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服务业增速相对较慢, 比重偏低, 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机制尚未形成, 没有形成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 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平台,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2010年公布的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 辽西北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三、政策措施

1.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并优化对辽西北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及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对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为其中的龙头项目和企业建设提供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资金支持, 可以由财政资金作为先期引导资金, 吸收社会资金, 成立辽西北产业投资基金, 专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辽西北地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 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布局, 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避免各自为政、产业趋同, 做到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各有侧重、协调发展。

2. 实行差别化的产业调整政策。

省内三大区域发展应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各有侧重、协调发展。辽西北是欠发达地区, 经济水平不高、经济总量较小, 要把产业结构调整跟总量扩张结合起来, 在抓好存量资产较大、能力过剩、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资产重组的同时,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适当扩大增量投入, 加快资源加工转化, 在快速扩张规模的同时,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 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又保持产业规模扩张。对事关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采取一事一议的区别对待政策, 从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 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辽西北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高起点谋划和发展新兴产业, 引导新兴产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一是要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 与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二是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资本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三是要适当利用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保持企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营造吸引人、用好人、造就人的良好环境, 培养一批有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

4. 加强区域内外联系与合作。

上一篇:操控理论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