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2024-07-27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共8篇)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1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分为中华民族地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组(含扶贫政策组)、文化政策研究组、人口政策研究组、教育政策研究组、公共危机研究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署期调研的组中,文化政策研究组尚未出去,人口政策研究组主要选点为云南省,其余各组均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调研组中,其中经济政策组、公共危机政策组、公共卫生政策组与环保政策研究为共同一起调研,而教育政策研究组也是以广西为主进行调研,但其调研活动独立完成。

调研组于2006年7月19日到达南宁,从20日开始,调研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后与广西民委政策研究室、广西自治区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进行座谈,收集相关课题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根据总体调研情况并按课题组研究的需要分别到厅局进行调研,其中经济政策组先后到了区经委、发改委、区扶贫办进行访谈调研;公共危机研究组到了公共预警中心;环境政策研究组到环保局;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到卫生局等单位进一步归口调研;第三阶段,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后,再选择政策点进一步调研。各组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经济政策研究组

经济政策研究组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以广西民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公共政策(经济政策)为调研对象,从经济政策制订程序,经济政策执行过程,经济政策执行效益,经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及社会群体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研究内容的角度,选取了政府经济政策研究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的执行部门作为调研重点;并选取了对经济政策运作较好的典型企业-平果铝作为政策受惠对象进行调研活动。

(一)收集各地政策性文件、历史年鉴,总结,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标准等材料;各地经济政策实施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具体有:百色工业发展规划;百色投资优惠政策;曹伯纯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广西百色市 1 工业立市;广西民族团结情况汇报(龙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等

(二)谈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贯彻,制定,实施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对策。

2、经济政策直接惠及者的访谈内容:简要情况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效益等)、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3、政策间接惠及者主要访谈内容:了解当地群众对某项政策了解或企业对当地经济或其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三)经济政策制订、执行、评价基本内容

1、经济政策制订过程:

(1)由各级政策研究室(区委,市委,县党委办公室)牵头,联合各部门(发改委,财政厅,经委,民主党派等),进行某项政策制定前的调查研究,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的访谈,来反复论证。

(2)对于一些具有较宽社会层面的政策,举行各级听证会(区,市,县),深入调查,咨询论证,充分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决策规则。

(3)当收集的意见非常充分后,再政策研究室不断修改完善,汇总再上交政府办公室。

(4)最后由党委办公室研究研究,以决定,规定或意见等条文签发。

2、经济政策执行过程:

经济政策贯彻执行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首先是理解,学习出台政策

通过主管部门开会,党校举办学习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各政策的实施规则等方式来加大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是由组织部组织,而党校或相应部门执行。

(2)第二步是跟踪和督察

由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来主持,进行调查,总结,典型示范等方式,来修改和微调政策。

(3)在全面推行某项政策之前,都有试点来运作。

3、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2(1)取得的成效:兴办富农政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大会战(基础设施建设)、民贸,民品政策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即各部门利益条款分割,使得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其他部门利益的协调力度很弱,如国务院号召其他部门去协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的扶持政策,涉及到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有力的支持,而执行不好。

第二、有些政策缺乏有效性,如免税政策中,免得是地方税,中央的税没有任何优惠,这样挫败地方政府对政策贯彻实施的积极性。贷款政策没有很好的惠及民营企业。

第三、相关政策,而且通过制定,培训等方式,对政策有相应的认识,但缺乏执行力,对执行过程了解很少。

第四、政策的执行约束机制不完善,当需用法律来解决某些政策问题,也就表明公共政策原有的地位和效益缺失了。

第五、政策评估很少涉及,最多也只是领导直接做出评估,没有其他相关主体来实施政策评估。

主要原因是评估资料和经费的缺乏,政策评估缺乏影响力,评估的结论往往不被有关部门所重视,政策执行者与评估者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价的进行等。

二、扶贫经济政策研究组

中国扶贫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经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2001年开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国家扶贫的基本政策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农十一五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扶贫经济政策的署期调研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地方进行,一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调查,一是以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实地调查进行,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活动,增强了对扶贫经济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些情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广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调研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全区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京、仡佬等11个,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少数民族人口38%。扶贫政策研究组先后走访了广西民委、区政府扶贫办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以下调研的基本内容:

(一)广西整体扶贫的状况

广西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扶贫纲要的要求确立了以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县为基本责任单位,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开、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1、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贫困人逐年下降。28年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05年的1782元。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05年的1558元。全区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150万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86万人。

2、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4.12万公里。在贫困村建沼气池76万座。解决了2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3、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全区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各种扶贫资金30亿元,扶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户贷款推动,有力地促进了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全区新建、续建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力的水果、经济作物、桑蚕、药材、香料等一批生产基耷,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60个,培植了68个广西或国家龙头企业。

4、异地安置人口达23多万人。按照“一本”(户口本)、“两证”(土地承 4 包证、房屋证)、“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四有”(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看病地方、上学地方和管理机构)的要求,对安置场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5、外资扶贫跃上新台阶。五年来,从国外引入2.363亿元用于扶贫。

(二)广西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1、扶贫参与机构与资金多元化:国家财政资金扶贫、国家民委专项资金、外资扶贫资金、民间资金等多种资金。

2、扶贫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项式扶贫向整村推进扶贫方式转变;由只注重单项开发到注重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式转变;由财政扶贫向小额信贷再向项目多重产权综合扶贫转变。

3、广西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整个广西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将广西扶贫政策与广西十五、十一五规划发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如“十五”期间所实施的“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与“兴边富农”政策相配套、“东、巴、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在促进广西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本次广西调研的不足

本次调调研活动尚未实施入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二手资料。

第二部分: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扶贫调研情况

一、湖南省慈利县概况: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直属张家界市。属于武陵山脉东部余脉向洞庭湖冲击平原过渡的农林牧综合农业区,总人口67万,有7个民族乡。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两个主题是整村推进扶贫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此次考察选择了高峰民族乡,许家坊民族乡,甘堰民族乡等三个民族乡,通过调查问卷和同村干部座谈等方法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普及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之上,就慈利县的农村电气化、水电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调查。

三、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8月4号至14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课题组人口政策分组申喜连、杨灿、王远三人对云南的多个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实施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云南民委、云南省人口与生育委员会、并专程对达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人口政策进行了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有了重大的职责调整,具体是:继续承担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加强对全省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迁移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增加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职责。

云南省人口与计生委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了解到云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一二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三孩”政策,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的少数民族农业人口:(1)夫妻双方都是居住在边境村民委员会辖区内的少数民族;(2)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独龙族等7个人口特少民族的。进一步了解了“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十一五期间,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将是在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谋求过渡,并关注艾滋病问题、出生缺陷干预、关爱女孩等重点。(3)云南省从2000年起,率先创新并实行了“奖优免补”的对生育独生子女的农业家庭的鼓励措施,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

3、在教育方面,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小学实行“三免费”,现在正进行对于高中的教育政策改革,在双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成绩。省民委配合人口与计生委,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编译为民族文字、招贴画等,作好宣传与沟通工作。

4、地方调研活动情况:

(1)到迪庆藏族自治州了解到关于重男轻女、多生超生问题在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3%)中不普遍,反而汉族较之严重。此外,就老龄化 问题、外出务工人口问题、贩卖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及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并对迪庆州哈马谷村进行访谈并作问卷调查;还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统战部和丽江市计生委作了访谈调研。

(2)大理州调研。大理州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计生工作排名第一位,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342.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白族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为12.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大理的人口计生工作中突出的成就和创新试点有:第一,大理州不向所辖市县下达结扎指标,实行自愿,联合国和国家计生委在大理州祥云县进行育龄妇女自愿选择避孕方式的试点;第二,合同管理:在生育一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中签订《生育间隔合同》,为农村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父母签订《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合同》,在生育二孩的育龄夫妇中签订《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合同》,在外出已婚育龄妇女中签订《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在流入人口中签订《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由房屋出租户、用工者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家庭通过计生宣传员与人口计生部门签订合同,提交押金交由银行,合同期根据妇女育龄、生育情况决定,合同期满返还押金,而政府则做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权、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权、生殖健康、医疗保障等优质服务的工作。

四、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在了解广西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到:自治区移民局听取贾晔处长关于库区移民的问题。到自治区卫生厅谢平处长了解广西农村医疗合作情况。到自治区社会保障厅听取袁处长关于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组

2006年8月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电下乡,实施效果

一、调研地概况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 隶属安顺市。全县土地面积1713.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4.84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45万人。镇宁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长期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23个民族。辖4个镇12个乡, 4个社区, 2个居委会, 365个行政村, 1750个村 (居) 民组。镇宁自治县境内的黄果树瀑布, 是我国最大的瀑布,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以黄果树瀑布为代表的黄果树瀑布群由姿态各异的18个地面瀑布和地下瀑布组成, 被称为“岩溶瀑布博物馆”镇宁自治县旅游资源富集, 除黄果树外, 佳丽景点还有犀牛洞、双明洞、夜郎古洞、环翠山、白骨塔等。镇宁自治县还是中国“六马桐油”之乡, 六马桐油是镇宁出口创汇的国际名牌产品。

二、调研方案与调研内容

为了使本次调研能反映客观现实情况, 更具针对性, 在调研中采取了田野调研的方法。调研对象涉及到分管家电下乡的部门、销售网点以及农户, 对于分管部门和销售网点采用访谈问答的形式进行调研, 对于农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对镇宁县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

调研于2011年7月10日-2011年7月18日在镇宁县的八个村:马厂乡马厂村, 沙子乡沙子村, 募役乡募役村, 扁担山乡大抵供村, 本寨乡本寨村, 良田乡良田村, 六马乡板乐村, 革利乡革利村展开。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强, 基本上能反映镇宁县家电下乡政策的实际实施情况。并且选定的样本村居住的村民是少数名族居多。在选定的样本村里, 每个村抽取20户, 这样, 样本总量为160户。经过对问卷的整理, 最后确定的问卷是140份。农民方面的问卷主要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家庭成员基本概况;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的了解情况;农民参加家电下乡政策的购买情况;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程度;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评价 (包括品牌满意度、质量满意度、价格合理度、服务满意度、补贴到位度等) ;农民在购销环节上对政府服务态度的评价等内容。

三、镇宁自治县家电下乡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

镇宁县于2009年2月18日起正式启动家电下乡工程, 自实施起, 各部门分工合作, 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出台的相关规定, 确保家电下乡工程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经统计, 截止到2011年5月10日, 镇宁县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已达86个, 覆盖全县16个乡镇。下乡产品销售情况也很乐观, 销售件数达20952件, 销售金额达37754094元。可见, 家电下乡政策在镇宁自治县实施效果良好。家电下乡政策大力推进了民生工程的建设, 使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 不仅改善了民生, 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镇宁自治县家电下乡调研数据分析

(一) 样本基本特征

在本次的调查对象中, 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人占的比例最大, 年龄偏大;大部分人的学历都是小学或初中, 文化层次较低;家庭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间的居多。样本的构成情况对此次的调查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二) 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各方面的回应

1. 农民了解家电下乡政策的途径。在

140位调查对象中, 有140位听说过家电下乡政策, 占样本总数的93%, 没有听说过家电下乡政策的农户有10位, 占比为7%。可见, 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的知晓程度是非常高的。从了解政策的途径来看, 通过电视了解政策信息的农户最多, 比例高达62.0%。可见, 农民主要依靠电视来获知国家的政策信息, 很少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由此可以推断, 在家电下乡的产品中, 电视可能是最畅销的产品。从农户获知家电下乡政策信息的途径来看, 农户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当问及“村干部是否传达过‘家电下乡’政策精神?”时, 有53%的农户回答传达过, 有36%的农户回答没有, 另有11%的农户回答不清楚。村干部对政策宣传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不利于农民了解政策细节。虽然大部分农民都听说过有家电下乡这么个惠农政策, 但是对于该项政策的具体情况如可以补贴的是哪些家电、发放补贴的手续、以及补贴的比例有多大等内容却是模糊的。

2. 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情况。虽

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错, 但还需要不断完善。此次调查样本中, 42%的农户曾经购买过家电下乡的产品, 58%的农户目前还未购买过下乡产品。在未购买过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户中, 有32%的农户因为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而没有购买。调查样本中, 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68%, 显然, 家庭经济困难是农民没有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最主要原因。24%的农户是觉得补贴手续繁琐而未购买。另有20%的农民认为家电下乡产品价格仍然较高, 此外还有18%的农户是因为暂时不需要而未购买, 其他原因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未购买的农户占比6%。因此, 限制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的经济水平, 其次是补贴手续的繁琐和领取补贴的时间问题。

3. 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评价。在家

电下乡产品的价格方面, 在已经购买了下乡产品的农户中, 认为“很贵”的占10.0%, 有13.2%认为“较贵”;觉得价格“一般”的农户居多, 占50.0%;觉得价格“较便宜”的有24.8%;认为价格“很便宜”的很少, 仅占2.0%。总体来说, 农民普遍认为家电下乡产品的定价比较适中。从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来看, 觉得产品质量“较好”的最多, 占比为50.4%;认为产品质量“很好”的农户数量占比为20.0%;认为产品质量“一般”的比例为26.0%;表示质量“较差”和“很差”的比重最少, 二者总共仅为3.6%。很显然, 农户对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家电下乡产品品种方面, 认为种类“很多”的农户较多, 占样本农户的26.9%;觉得种类“较多”的比重是26.1%;觉得品种“一般”的占比为27.0%;觉得产品品种“较少”的农户比重占样本农户的16.0%;觉得产品品种“很少”的农户最少, 仅占4.0%。总的来看, 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品种数量还是比较满意的。

4. 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购销环节满

意度的评价。对于销售网点的选择, 农民偏向在乡 (镇) 一级的销售点购买, 次选择的农民占的比重是58.8%。可见, 农户在选择购买地点时普遍采取就近原则。在已经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户中, 认为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比较方便的农户比例达到81.5%。总的来说, 大部分农民认为到销售网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还是比较方便快捷的。在被问到对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有什么评价时, 感觉服务态度好的农户占样本农户的50.2%;认为服务态度一般的农户占到了42.5%, 其比例也是比较高的;认为服务态度不太好的农户占比为7.3%。可见, 农户对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一般。

5. 农民对政策补贴兑付情况的评价。

在补贴的获取程序上, 认为补贴手续繁杂的农户占比46.1%;认为繁杂程度一般的农户占比为24.5%;认为补贴手续不繁杂的农户比重达到29.4%。这说明在某些地方补贴手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政策执行者还需对补贴手续进行优化, 使农民在办理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及时。另外, 当问到“是否支付过手续费”时, 有91.9%购买了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民都回答没有支付过, 有8.1%的农户回答曾经支付过。总体看来, 政策执行者“搭便车”获取手续费的情况还很少见, 补贴工作基本到位。

6. 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影响因

素分析。从对品牌满意度、质量满意度、价格合理度、服务满意度、补贴到位度等五大指标的调查分析可来看, 购买农户对这些指标的在意度依次为:质量满意度、价格满意度、品牌满意度、售后服务满意度以及财政补贴到位度。这个结果可以给政策执行者更好地实施政策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总之, 国家要达到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 最需注意的问题应该是下乡产品的质量, 要让农民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 对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得到几点启示:

(一) 农民对家电下乡这项政策的出

台和实施是比较满意的, 农民反响较好, 基本达到了出台这项政策的目的。

(二) 政策的宣传渠道有待扩大, 农民

大多是通过电视了解到国家有这项政策, 但对政策的具体情况不清楚, 基层政府的宣传不到位, 还有待加强。

(三) 家电下乡的产品得到了不错的

评价, 农民大多认为家电下乡的产品价格比较适中, 质量不错, 品种较多。

(四) 农民喜欢采取就近原则, 直接到

离家最近的销售网点购买下乡产品, 对产品的销售服务态度也给予较高的评价。

(五) 补贴款的兑付工作整体上较为规范, 但在一些地区程序复杂的问题, 未来应进一步简化兑付程序。

(六) 农民最看重的是下乡产品的质

量, 价格次之, 对产品的品牌和售后服务相对不太重视, 最不在意的是财政补贴。因此, 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首先应从提高产品的质量着手。

参考文献

[1].家电下乡.百度百科[DB]http://baike.baidu.com/view/322278.htm.

[2].植凤寅.从家电下乡谈理性扩大农村消费[J].中国金融, 2009 (6) .

[3].王辉.“家电下乡”试点政策实施及改进建议——基于山东、河南、四川三地试点的调查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3) .

[4].黄振华.家电下乡政策:反响与效果——基于全国205个村庄2953份问卷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4) .

[5].陈婧.启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5)

[6].张朝华, 孙宝文.基于广东四镇调查反思“家电下乡”[J].价格月刊, 2009 (8) .

[7].李紫悦, 周发明.关于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效果的调研——以临武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9) .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资金

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效果评价

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组织扶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主要是:放宽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贫力度,在扶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财力,转向用于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通过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水、电、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和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1.扶贫开发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信贷优惠、国际合作、对口支援等,这些扶贫开发手段对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目前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仍侧重于利用经济方式实施扶贫开发,对社会、环境、人文等扶贫开发手段的综合实施力度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效果。

2.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政策机制。

(2)扶贫资金渗漏严重,源头扶贫资金没有进入农村贫困户或没有用于农村扶贫项目。

三、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1.确立新的贫困标准

制定新时期的贫困标准,应该依据以下几点:

(1)以现行贫困线为基础。现行贫困线是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计算的,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满足最低营养标准(2100大卡)的基本食品需求,即食物贫困线;另一部分是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非食品消费需求,即非食物贫困线。

(2)农村贫困标准关注的目标应该转向巩固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这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农村住户调查最新资料进行了具体验证:单一的贫困线表述不能反映贫困的演变态势,应该将此具体化,即与贫困演变的三种态势(极端贫困、一般贫困、相对贫困)相适应,将贫困线具体细化为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

2.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使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政府在通过财政渠道投入扶贫资金的同时,还应推动信贷体制的发展。其一,应当逐步开放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政府可以将目前由商业银行发放贴息贷款的资金转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其二,准许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其三,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发式扶贫中缺乏的各种资金得到灵活解决,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3.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1)改变生育观念,提高生育质量。贫困地区持续过高的生育率和贫困代际传递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率每降低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以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口较少民族普遍存在婚育年龄较早、年龄结构偏低的特点,导致人口增长潜力大于其他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的人口较少民族生育率分析表。从表中可以看出,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17个民族15~19岁的生育率高于汉族,有18个民族总和生育率高于汉族。

(2)改善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应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身体素质。第一,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力度;第二,巩固、健全由县、乡辐射到偏远地区的三级卫生防疫服务体系。

三、结论

在过去的扶贫实践中,我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农村扶贫开工作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但这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村扶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比较严重,而且在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漏洞,使我国的农村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国须制定符合新时期的新的农村扶贫政策,以逐渐缓解和消除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宝林.《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3》.民族出版社,1995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4

吉首市光明小学课题组

本课题于2006年4月申报,2006年10月被批准列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老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王良英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课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也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文化沉淀,提高读书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其中最典型的便是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目的为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让每一位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12岁的学生都能登陆到lnternet网上;

2、使全一位18岁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

3、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国内许多学校也十分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强调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短结构,制订阅读系列;根据课外阅读的情况,对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分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拓宽课外阅读的层面;并且固定课外阅读时间,保证阅读质量。

通过对现有渠道所能获取的相关信息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课外阅读的研究不还存在很大的空白。为了解当今农村小学生阅读状

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我校抽选了四、五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阅读材料缺乏 5%的学生有课外书5本以上,10%的学生有课外书4-5本,40%的学生有课外书2-3本,30%的学生有课外书1本,同时还有15%的学生居然一本也没有。在接受调查的100名学生中,不到40人有零钱买书,这些学生中,每学期用于买书的钱在5-20元。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认为,课外书主要指《作文选》。

2、学生阅读自主性不强

71%的学生选书只选择老师推荐过或课堂上讲过的有关内容,15%的学生只为完成甘次作业去读,还有37%的学生必须在老师或家长督促下阅读,这就说明农村小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阅读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22%的学生对于借阅的书只是粗粗的看一遍,一目十行,甚至只看一个开头,收获甚小。有30%的学生只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从不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也不留心文中的好词挂句。只有19%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分门别类的进行摘录,觉得每次看完书就有不小的收获。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深感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控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行为,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取得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应用语言的规律。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2、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叶老的“例子”说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3、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生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的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才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成功,能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同时,还能增强本校教师课改意识,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水平。

研究价值:

1、促进个性健康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浓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

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

益的有效途径。

3、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研究目标

1、弄清影响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诸多因素。

2、探索形成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课外阅读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制定与研究。

3、课外阅读教学资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 养。

4、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与激发的研究。

5、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的整合研究。创新之处:

1、本课题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能为一般农村小学所应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学校是位于城郊的一座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因为位置原因,教学情况有自己的特殊性。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对课外阅读还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科学指导、具体落实还不够,真正读的气氛没有形成,真正读的习惯没有养成。

2、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单向传统方式改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性学习,单纯的知识学习转为全面素质提高。

3、从科学认知的角度,通过研究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来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教会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内在能力和内在倾向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的

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目标系统、操作系统、评价系统等。

4、注重农村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建立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关系,控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策略。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6.2-2006.8)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培训。文献探讨,有关资料有设备的准备。

2、第二阶段:教学实验研究(2006.9-2008.5)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3、第三阶段:研究总成果(2008.6-2008.10)写出实验报告及论文,总结成型的讲义,请专家及有关人员对课题、验收并加以推广。

(1)研究报告集(2)教师论文和教案(3)系列研究论文

(4)实绩展览(教师指导案例,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汇编,学生作品、学生心得、调查报告等)

保障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吕正成同志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既有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近几年来,他主持并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小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荣获二等奖。

本课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副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学校组织了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实验,其中高级教师48名,一级教师38名。在酝酿课题期间,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渲染这一课题,比如布置文化教室,举行古诗文诵读活动等。本课题组成员王良英老师执教的阅读课《会走路的树》荣获吉首市一等奖,张冬秀老师执教的《梅花》荣获吉首市一等奖,王秋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荣获州一等奖,梁亚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低年级阅读》荣获州级二等奖。这一切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本次研究预计用2年时间,学校抽派专人负责实验,时间上给予了充分保证,经费来源于学校教研课题研究经费开支,每年投入保证不低于7000元。学校拥有藏书五万册的图书室,并依托藏书五十万册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图书资料可以保证,学校拥有现代化电脑室意见,电教和多媒体设备齐全,并拥有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朱作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学》何国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5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姚爱兴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文化部办理 主题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一、案由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西部边陲,55个少数民族中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相当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其民族及民众的政治信仰乃至行为举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发达,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极容易因民族意识不同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和边疆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是保证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是使少数民族地区共享改革成果的具体举措。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文化手段寓教于乐,以文化来化解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实施“春雨工程”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等。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用于文化投入的标准偏低,且难以保证到位。因投入不足,地方难以配套,西部地区文化场馆建设滞后,设施老化,已有的文化设施大多数面积狭小,设施破旧简陋,缺少必需的经费和设备,不能坚持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甚至被安监部门列为危房或消防隐患点。而且编制紧缺,现有编制指标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核定的,与现在的文化发展需求差距很大,许多文化馆站都受到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双重矛盾的困扰。

二、建议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此建议国家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国家西部文化发展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推进。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要争取把西部文化发展列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尤其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西部文化事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对策和措施对接,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并列入“十二五”的总体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部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

2.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经费不足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推进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国家应整合西部各地的文化资源,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网络化建设的全面规划,采取措施,合理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依托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特色数据库,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各级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建设,逐步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创造更大价值。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培训网络技术人才、合作开发资源和建设数据库、服务器托管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给予支持。

4.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同等客观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个体差异较大,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服务对象的多民族化而增加服务任务,文化的多元性而使服务内容更加复杂,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尤其是广大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充电”、“加油”的机会更少,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专业能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兼职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层专兼职骨干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6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单位就业,也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2.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哪些?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规定:

(1)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

(2)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3)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4)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5)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6)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3.什么是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所谓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大学生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200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135号),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以指导各地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这批发布的岗位目录共分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以及其他等9大类领域,包括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农业、扶贫开发、医疗、卫生、保健、防疫、文化、科技、体育、普法宣传、民事调解、托老、养老、托幼、助残、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养护等相关事务管理服务工作的50种岗位。

4.什么是其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发或设立的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部分由政府出资,或由相关组织和单位出资。所安排使用的人员按规定享受相关补贴。

5.什么是公益性岗位?

由政府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对符合条件在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符合公益性岗位安置条件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政策。

6.什么是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

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规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3年。7.什么是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季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发放工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8.为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15号)等文件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全日制本专科、高职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由国家实行补偿。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同)的,补偿的学费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定向、委培以及在校期间已享受免除全部学费政策的学生除外。

9.国家实施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的就业地域范围包括哪些?

国家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这里涉及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

(1)西部地区: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中部地区: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3)艰苦边远地区:由国务院确定的经济水平、条件较差的一些州、县和少数民族地区。(详情可登录中国政府网查询:

http://)(4)基层单位:

① 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等;

② 工作现场地处以上地区县以下的气象、地震、地质、水电施工、煤炭、石油、航海、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

10.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的标准和年限是多少?

每生每学年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在校学习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6000元的,按照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实行补偿或代偿。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高于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额实行补偿或者代偿。

本科、专科(高职)、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年限,分别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制计算。在校学习的时间低于相应学制规定年限的,按照实际学习时间计算补偿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年限。在校学习时间高于相应学制年限的,按照学制规定年限计算。

每年代偿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三年代偿完毕。11.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如何申请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⑴ 在办理离校手续时向学校递交《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表》和毕业生本人、就业单位与学校三方签署的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3年以上的就业协议;

⑵ 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在与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签订毕业后还款计划时,注明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如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格,不需自行向银行还款;

⑶ 高校负责审查申请资格并上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2.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如何获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15号)要求,各地要抓紧研究制订本地所属高校毕业生面向本辖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否可以获得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如何申请办理补偿或代偿等,请向学校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查询。

13.到基层就业如何办理户口、档案、党团关系等手续?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就业地区;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党团组织关系转至就业单位,在工作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

14.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了哪些基层就业项目?

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见表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

15.什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16.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的地区范围包括哪些?

2006-2008年“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2009年,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7.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是什么?

⑴ 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⑵ 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⑶ 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⑷ 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18.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招聘程序有哪些?

特岗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公布需求,②自愿报名,③资格审查,④考试考核,⑤集中培训,⑥资格认定,⑦签订合同,⑧上岗任教。

19.什么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组通字〔2008〕18号),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从2010年开始,扩大选聘规模,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标。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

20.选聘到村任职的对象是什么?要满足哪些条件? 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选聘。

基本条件是:①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②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③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④身体健康。此外,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自愿且具备选聘条件的,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

21.选聘到村任职的程序是什么?

选聘工作一般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

22.什么是“三支一扶”计划?

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11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27号),决定继续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11年起,每年选拔2万名,五年内选拔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23.什么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从2003年开始,每年招募1.8万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24.参加中央部门组织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根据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等政策规定,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⑴ 公务员招录优惠: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

⑵ 事业单位招聘优惠: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⑶ 考学升学优惠: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⑷ 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⑸ 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⑹ 其他: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7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我国要实现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仅要提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要促进中国内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为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内涵

关于技术创新政策的内涵, 目前在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但是,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支持因素, 其目的是政府为了消除和补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缩短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创新思想的出现到形成相关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时滞, 加快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技术创新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影响和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为促进科技成果从研究开发机构向产业部门流动并最终实现其商业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措施的总称。

公共政策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有利于克服市场失败, 防范创新风险;其次, 它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再次, 公共政策, 例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 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大的激励作用。

三、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其表现在, 一是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 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二是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三是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 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就其原因来讲,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为缓慢。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族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缓, 科技体制改革滞后, 使得民族地区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与国际先进水平和东部地区不但没有缩小差距, 而且有拉大的趋势。

2.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R&D经费支出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研究开发经费强度是评价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受经济水平的制约, 民族地区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资金不足是民族地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另外,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时, 重硬件投入, 轻软件投入, 创新经费投入分布又不合理使得企业技术积累不够、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结构单一化、产品技术含量低, 在持续创新与产品升级换代上显得力不从心。

3. 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民族地区缺乏创新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不愿选择各种条件都比较差的地区就业, 这种流动趋向使得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与东部相比差距比较大。此外, 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分布也不合理, 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如西安、成都、重庆等。民族地区除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外, 也缺乏管理人才, 缺乏一批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群体。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构思、决策、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 如决策不科学、创新战略缺乏等, 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

四、提升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1. 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

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当务之急。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创新力量薄弱, 企业研发机构不完备, 创新网络缺少形成的基础, 企业尚未形成技术创新的主体等, 都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力量薄弱, 经济发展缓慢有关。建议可以通过“市场与技术、资源、产权联动”激活创新要素, 拓展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空间。

2. 改善技术创新人才环境, 吸引人才。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 是重要的创新资源, 民族地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首先, 构建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民族地区政府应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和加强服务的原则,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制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其次, 支持企业成为吸纳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再次, 营造创新文化对培养优秀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族地区应营造创新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

3. 建立科技创新融资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需要有研发资金, 风险资本, 同时还需要有产业资本的参与, 三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 首先, 应当建立起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推动民族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 必须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并及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资金, 专利专项资金等专项经费, 增加政府科技投入渠道。其次, 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体系, 鼓励金融资本进入技术产业领域, 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度;建立贷款担保、贴息等机制, 支持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孟庆伟.技术创新中的政策问题.科学学研究, 1992[1]孟庆伟.技术创新中的政策问题.科学学研究, 1992

[2]陆静.提升秦皇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共政策研究[J].科技广场, 2011[2]陆静.提升秦皇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共政策研究[J].科技广场, 2011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篇8

【摘 要】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现状,并指出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度的几点建议,切实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资助政策 执行情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9-03

目前,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从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学生资助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到2008年我国已全面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另外,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本文对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的建议,切实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系。

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两免一补”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二)资金分担。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资金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西部地区分担比例8∶2。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所需资金。中央不出资金,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负责。二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资金分担。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分担。中央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分担比例为5∶5。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所需资金,中央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政策执行部门。从国家层面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主要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和实施,政策的制定由教育部财务司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由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或者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有的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资助政策的制定,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政策的执行和管理工作;有的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的执行和管理工作,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执行和管理,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工作。

(四)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时、足额、公开、透明地安排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经费,要把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由各级地方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开展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两免一补”政策。政策补助对象: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都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特殊教育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并优先资助孤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等。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对象: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学生。具体补助对象、标准及方式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2.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主要内容。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开展国家试点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启动自治区试点,将全区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含享受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没有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纳入试点范围。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200天计算。

(二)政策执行的主体。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执行和管理工作,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执行和管理,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工作。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由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牵头负责。各市、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育局营养办、教育局财务科(股)负责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具体实施和执行工作。

(三)政策执行的措施和效果。一是条件保障。各市县(市、区)都成立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市县(市、区)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领导组成,并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为做好各项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人员和经费上的保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影响,让政策家喻户晓。为了使国家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到家喻户晓,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中小学校采用全体师生大会、板报、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三是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如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各试点区成立相应机构参与并监督学校营养改善试点工作,保障食品和资金安全。贺州市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监督委员会。河池、来宾两市所有营养改善试点学校都成立了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膳食委员会。各试点区还根据实际创新供餐模式,贺州市采取学校食堂供餐、教师托餐和企业配餐三种形式供餐,有效解决了部分学校因学生食堂设施不完善难以供餐的难题。endprint

三、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助覆盖面小,影响政策的执行效益。例如,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在校寄宿学习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同时发现在寄宿生生活费资助面达到了寄宿生总人数的65%后,除特困家庭外,经济困难条件相近的农村贫困家庭较多,而农村家庭经济收入难以准确衡量,这就给评定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以目前的资助名额来看,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享受补助的问题,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相近或相似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影响惠民政策执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面临较多困难,政策执行成效不理想。一是重复使用教科书不便于学生课堂学习。为保证循环教科书的整洁、卫生,要求学生不能在循环教科书上做记号和笔记,学生只能另用笔记本来记录,不方便学习和记忆。如小学《科学》一书,每册书中留空给学生动笔记录观察现象、实验过程、思考或讨论问题的篇幅,几乎占整本书的1/4,不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录,实际改变了《科学》教科书的功能,大大削弱了教科书的作用。二是不便于学生课外学习。不少学校为减少循环教科书的破损,防止丢失,采用教材集中使用的管理方式,由科任教师进行集中保管,上课时拿到教室,下课回收,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三是重复使用仍然存在卫生隐患。回收的旧课本一般比较脏,滋生大量细菌,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消毒设备和技术,消毒工作不到位,家长担心循环使用会引发传染病,不愿意让孩子使用循环教科书。四是循环教科书存放困难。各学校普遍反映循环教科书回收难,保管麻烦,而且规模大的学校还需要足够的柜子和存储空间。五是书本印制质量达不到循环使用的要求。教科书的印制质量受严格定价的限制,达不到反复使用的质量要求。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有两种版本是全一册的,即初中三年共用一本,能够反复使用三年,保持不破损不散页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再继续循环。

(三)受助资金管理和发放方式有待完善。为确保寄宿生生活费资金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并保证资金的安全,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广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寄宿生生活补助费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通过3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单一采取将补助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的模式,不完全符合各地补助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学生在校期间膳食营养状况,并且现金发放不利于资金监管,存在补助资金被学生或学生家庭挪作他用的情况。

(四)硬件设备不足,管理不规范,监控不到位。有的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炊具、餐具、保洁柜、消毒柜、水柜、留样冰箱等食堂必备设施设备短缺。部分地处边远山区的学校,为营养餐采购的食品,卫生安全监控不到位。有部分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已过期,近两年也没有及时更新,对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也未予以公示,部分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记账、公示不够规范。

(五)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资金难落实。“两免一补”由中央负责部分经费,地方财政也要承担部分经费。如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按5∶5的比例分担。对由自治区承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补助费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与各地按8∶2的比例分担。但部分贫困县财政较为困难、国家贫困县财政更加困难。尤其是农业税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取消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这给一些地区,尤其是较贫困地区的财政带来新的压力。市县财政困难,拿不出配套资金开展“一补”,“一补”也就名存实亡。由于“一补”资金没有到位,或者到位率低,不能真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困难问题。

(六)多头管理,管理措施不畅通。目前广西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分别由多个部门分管和执行,职责分工不明确,执行力不畅通,工作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情况屡次发生。由于自治区级工作职责分工不同,多部门监管,造成各市、县(市、区)也校同自治区的情况,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另外,各级部门由于人员和编制的限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都不愿意主动承担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使各项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管理水平和效率也不高。

四、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影响力。建议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各类受资助的学校加大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媒体、广播、板报、校园网、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广泛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水平,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公平的资助,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义务教育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受助面,提高政策的社会效益。建议对广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施补助生活费政策。一方面,可以让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都能享受中央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中央对西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对稳定社会、激励群众守疆固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规范资金管理和发放方式,提高政策的人性化。为方便和规范资金管理,使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更好地用于改善学生的生活,防止占用、挪用补助资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并由学校选择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发放:其一,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其二,转入学生食堂就餐卡或发放食堂用餐券。要求学校不得以现金方式发放补助资金,不得以任何形式抵顶或扣减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县级统一发放,通过银行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直接发放至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这样便于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也使受助资金更加有效地使用在受助学生的生活补助上,吃到学生的嘴中,使政策的执行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endprint

(四)重新研究评估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循环教科书虽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是循环教科书在使用、保管、消毒等方面要求较高,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条件,加上教科书内容会有调整(课程标准已经修订,教材也要跟着修订),书本的纸张用材、印装质量跟不上,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专门调研,对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科目进行再论证,并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建议在循环教科书的用纸和装订上要充分考虑到循环使用的问题,教材编写、审定部门要改变教科书的编写思路,突出循环教科书的工具性特征。

(五)加强评审和监管,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信力。如在学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写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村委、社区开具的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校根据申请学生名单,由班主任进行家访、调查,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并上报年级组,再由年级组讨论、核实、筛选,汇总至政教处,政教处按一定比例,评出最困难学生,确定补助对象,并且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及补助标准进行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并将名单公布。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学生名单报同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核,并上报上一级教育、财政部门审批。

(六)加大配套资金的考核力度,使政策执行不打折扣。根据有关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资金由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财政共同承担,但广西处在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各市县级财政比较困难,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制定配套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政策规定,并把资金配套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七)统一监管,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提高政策执行力。建议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管理,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的管理和执行工作统一交由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管理,各级政府要给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编制和人员专门负责各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并加强对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专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执行力、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关于对2013年度教育惠民工程项目督查工作的情况通报[S].广西教育工作简报,2013(24)

[2]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建议[S].财政监督,2006(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2013AA024)

【作者简介】吴大平(1977- ),男,湖北人,硕士,广西教育厅。

上一篇:小学2015年夏季消防安全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爸爸好辛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