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

2024-08-15

中华养生(共10篇)

中华养生 篇1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以达健康长寿的意思。

中国的传统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畅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精。

传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二、规律睡眠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睡眠,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5个小时至7个小时。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个小时到9个小时。

三、顺应环境

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在出行、保暖等具体事务中也要顺应环境。

四、调理饮食

传统养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

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食疗的药方。历经后世养生家和医学家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保健原则和实用的食物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食素为主,荤素结合,食勿过饱,熟知食性,四时食养等等。

五、习练功法

传统养生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而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因而创立了“吐纳”、“炼气”、“服气”等功法修炼的方法,力图通过修炼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思想入静,以便发挥人体内的生理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中华养生 篇2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的记载,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启发着后世人,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多以四字为一句,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两者是合一的,是数中有象,象中含数,由数推象,由象得数,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以求阴阳动态平衡,相生相长,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学会“变通”,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不墨守陈规,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讲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不仅是以德养身,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庞中华的养生之道 篇3

如何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养生妙招?庞中华认为,养生是个终生坚持的事情,还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做到合理膳食,坚持锻炼。当然,工作也要讲“合理”,不超负荷,有张有弛。

谈到膳食,他打趣地说:饥饿年代没吃的,饿出病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吃出病来。一定要注意饮食习惯,不能暴饮暴食,每年应该到医院做个体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如有病就能早发现早治疗。

他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超强度的加压和超负荷的工作是对身体的损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应出版社要求,没日没夜地赶书稿。书稿在约定的时间完成了,自己却患上了颈椎病。病痛的折磨不但影响工作,也影响生活。后來到按摩院坚持颈椎按摩两个月,最初按摩颈椎很痛,直到后来不痛了,颈椎病才逐渐好转。从那以后,他给自己订立了规矩。每次写字不得超过40分钟,写一会儿,站起来走走,或者拉手风琴。

庞中华认为,体育锻炼应该渗透到每天。他特别强调,大家一定别拿“没时间”为理由。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年少时,他就喜欢运动。跑步、做俯卧撑、练哑铃。运动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如今,他每天都坚持抽出40分钟到楼下快走,直到满身大汗。他觉得这样可以使整个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中华养生 篇4

《易经》广大精微, 包罗万象, 被誉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 最基本要素是阴 (--) 和阳 (—) , 《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 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 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 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 却二者缺一不可, 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 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 《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动也。”的记载, 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 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 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 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 《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 《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 从或戕之, 凶。”的记载, 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 放纵会伤害他, 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 敬之, 无咎。”说错误一开始, 就要认真对待, 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 启发着后世人, 能对身体未卜先知, 防患未然, 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 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 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 多以四字为一句, 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 两者是合一的, 是数中有象, 象中含数, 由数推象, 由象得数, 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 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 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 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 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 阴阳结构相似, 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 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 《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 阳气潜藏。”“无妄之疾, 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 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 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 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 强调天人合一, 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 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 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 以求阴阳动态平衡, 相生相长, 以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 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 要学会“变通”, 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 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 不墨守陈规, 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 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 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 《遁》九三:“系遁, 有疾, 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 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 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 讲求心理上的平衡, 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 不仅是以德养身, 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古人云, 易具医之理, 医得易为用。追根溯源, 中华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易经》的多种元素, 易经揭示生命的起源、阐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分析病理变化与证候及指导养生。《易经》之于中华养生文化的指导意义, 以及它在中华养生传统理论中的学术地位、作用、价值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替代的, 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发扬, 掌握《易经》精髓有助于指引我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

摘要:《易经》也称《周易》或《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内容广大精微, 包罗万象, 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 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养生文化深受其启发, 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笔者从《易经》的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出发, 探求中华养生文化的渊源, 针对其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易经,中华养生,观念,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吴锐彬, 陈奕樑.《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J].中医研究, 2005, 18 (05) 2

[2]张越, 谢胜.易卦属性与中医经脏体部关系浅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06) 2

[3]孙文君, 杨振宁.中医象数思维特点与表征模式[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07)

[4]王保德.易文化的第三次重大发现一天干地支图与中医学[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03 (14) 75

[5]王丽敏.对《周易》富含的中医心理咨询道与术探讨[A].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1, 05 (04) 117

[6]易川凿.易经养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云南大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总结 篇5

外功四法:手,眼,身法,步 2:“四五”饮食养生方法:“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谷,即五种谷物,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也用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五菜,古代指葵,非,藿,薤,葱,也用作蔬菜类的称谓。

3:三有养生方法: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作有序。4:载民:养育百姓。

5:武家功夫训练四道:意到,气到,血到,力到。6:内壮神勇:对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 外壮神勇:对运动器官的锻炼与强壮。7:镜光:明亮的光线。8:白打:拳术。

9:医学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常有高原缺氧性特发病产生,而且随海拔的升高,发病率逐渐增加,所以,医学上把3000米以上的高原称为“医学高原”。10:疡医:外科医疗。

11:化变乃生:物质气化生成。12:一世:一生一辈子

13:少客:地位低的宾客。14:沆瀣:夜间的水气。

15:引胠责:治下肢不遂症。

16:炼丹术:炼丹术原是指将生砂放于火中烧炼,丹即丹砂。

17:外丹术:用炉火烧炼药石。

18:内丹术:以静功和精,气,神修炼。

19:人体保健的四养辩证观点: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提倡以不同方式养生,把四养中的药,食,精,神做对比分析,注重精神养生。20:五体:筋,脉,皮,肉,骨的合称。21:参禅:静坐思虑,将心注在一法境上。

22:粗纤维食物:每100g食物含粗纤维2g以上的食物。

23:武艺训练的四练要求:练心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

24:四大: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25:长夏:夏秋之交。26:带下医:妇科医疗。

27:阳风:酷热的天气。

28: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儒)。

29:精气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30:圣度:原则。31:引炅:治热性疾病。

32:长寿乡:长寿之乡,主要标准,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标准为7/100000。33:五味调理: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34:消肿舞:一种以形体运动为主的保健运动。35:百行周备:人在社会中的道德修养。

36:反俗:反观自己的行为。

37:六气:天体运行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38:内功:锻炼内脏器官的运动方法。39:天几舂:上丹田。

40:地几舂:下丹田。41:不夭:延年益寿。42:刀圭:医术。

43:四季饮食: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更加酸。44:法于阴阳: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起居生活。

45:和于术数: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46:奋五谷:祈求丰收。

47:五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48:志道:有志于道。

49:武德:练武者的行为规范。运用武力所应遵守的准则。

50:象形拳:拳术类别之一。由模仿动物的神形以及表现古代某些特定人物形象的动作组成。分象形和取意两种。

51:疠疾:流行性传染病。52:瘠首疾:头痛。53:痒疥疾:疥疾。

54:疟疾: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55:气疾:呼吸系统疾病。56:角力:摔跤,相搏等。

57:凌阳:寒冷的天气。

58:爱气: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爱气又称养气。

59:奉长着少:为身体保健工作付出的努力少,收获也少。60: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61:使气得泻:使气血畅通。

62:容平:万物之容处于平定阶段;自然界的万物已趋成熟,不在生长。63:痿症:肢体动作不便之病。

64:厥症:泛指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

1.中华体育养生学的概述与主要内容

中华体育养生学是指利用中国传统的健身思想与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目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已有五千年历史,是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寓意深邃。养生学讲的是练养理论与方法,它又包括养生境界、人生哲学、人生艺术等丰富内容。2.职业养生家的出现对养生学的意义

第一,职业养生家的出现,使散于民间的养生术得以整理、发展。

第二,促使养生流派的出现,形成百花齐放的养生学局面。

第三,普及大众养生活动,展开养生学研究,建立养生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3.五久的生理机理

久视伤血的生理机理:久视会出现视神经疲劳,影响血液循环,视觉功能减退。长期久视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伤及肝脏。久视者通常是全身运动系统在以静为主的状态下工作或学习,它不仅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还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对运动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久卧伤气的生理机理:久卧伤人的气血。肺部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肺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减弱,扰乱正常的生物钟,会使免疫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不能有效适应自然环境,甚至会产生疾病。久立伤骨的生理机理:久立是指持久站立。会对腰部、腿脚产生消极影响,肌肉僵紧,关节不灵活,甚至造成损伤。肾主骨,久立会伤害肾脏。

久行伤筋的生理机理:久行与长时间下肢运动过度,对关节、肌肉、韧带的影响较大,会出现过度疲劳或损伤。久行增加下肢负担,使足弓塌陷,会引起趾骨疲劳性骨折。平足或足弓较低的人在运动中容易发生足部骨折。

久坐伤肉的生理机理:久坐影响腿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会导致下肢麻木,肌肉松弛无力,身体运动系统功能降低。久坐腰部的负担重,还会对腰部造成疲劳性损伤,传统养生学亦有”久坐伤腰“的观点。久坐腰部运动少,影响腰部的血液循环,会使腰肌力量减弱,严重者会出现椎骨脱位、变形等。久坐会比一般的运动更容易出现疲劳,长期疲劳会引起多种疾病,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久坐能量消耗少,影响脾脏运化使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肥胖。4.四季养生法

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人们养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对应不同的季节,春季万物生发,也是肝气旺盛的季节,容易出现肝脏疾病,要注意保肝养血。夏季气候炎热,容易出现心情烦躁,引发疾病,要注意养心。秋季气候变化无常,湿度大,要注意养肺,冬季气候寒冷,人们的活动减少,要注意保精养肾。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5.儒家提出的三戒养生观点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学习养生之道的方法

一、顺其自然,体现天人和一的思想

二、形神兼养,内外兼调

三、动静结合

四、因人制宜对应养生

五、养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7.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意义

不是说不重视对疾病的治疗,而是强调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告诫人们要重视预防疾病,预防疾病在养生学中最为重要。它吸收了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从生理、心理方面提出保健养生的理论。养生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是最积极的保健手段。8.学习养生学的任务

1)学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品德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现代科学理论,学习研究传统养生学。对养生学进行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新的发展与运用,是当今社会体育的需求。

3)掌握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4)学会养生方法,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

5)具备研究,运用,教学和倡导体育养生学的能力。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新颖的教学理念,启迪学生思维,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9:养生的定义。

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是通过多种方法去实现的,包括调精神,调饮食,慎房事,适寒暑,科学活动,起居规律等。

10:道家提出的“三去”养生观点。

(1)去甚。去掉过分的极端的养生习惯。养生要符合自然法则与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不可太过与不及,这就是养生的原则。(2)去奢。去掉过分奢侈的生活状态。生活要求力简单化,不追求奢华,不贪图享乐,要注意节俭,不奢侈浪费。

(3)去泰。去掉无所用心,不思进取,饱食终日夫人懒散状态。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与健康,对人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11:儒家根据不同时期的人体体质特点提出的“三戒”养生方法。(1)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2)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3)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2:晚上体育锻炼的生理机理。(1)晚上体力处于低峰期。

(2)晚上运动后基本运动生理指标在入睡前不易恢复。(3)传统养生学对晚上锻炼的观念。(4)晚上体育锻炼的方法。

13:学习中养的任务。

(1)学习,继承,弘扬中国名族体育文化,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现代科学理论,学习研究传统养生学。(3)掌握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4)学习养生方法,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

(5)具备研究,运用,教学和倡导体育养生学的能力。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新颖的教学理念,启迪学生思维,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14:养生体育以运动特点的分类。(1)整体性健身方法。(2)针对性健身方法。(3)医疗体育。15:导引图

是我国最早的健身图谱。

(1)形体运动内容。屈伸,抱膝,体侧,转体,跳跃,腹背等,其中有棍,沙袋,盘碟,球类等运动器械。

(2)仿生运动内容。模仿动物的习性编成体育运动项目。内容有:龙登,熊经,猿呼,沐猴,鹞背,鸟信等。

(3)对疗养生内容。对应身体的某些疾病,有医疗体育的作用。

16:五禽戏

五禽戏是根据导引术,五行,脉象,气血,经络等学说,由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和动作组成的体育运动。每一戏有若干动作组成,属仿生体育运动。17:什么是养生之道。

在养生活动中,结合人体基本运动规律与身体特点,通过相应的健身手段达到相应的健身目的。古人又把符合健身理论,原则的基本方法称之为养生之道。18:歌八阕的内容

这是先民们的一种祭祀活动,它言及人,动物,植物,天地等,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形成的一种原始体育活动。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9:彭祖养生学的特点。

(1)药食养生。通过药食调养身体。(2)内功训练。通过引导行气,对精,气,神进行锻炼。(3)形体修炼。通过模仿运动对运动系统进行锻炼。(4)好云游,与自然融为一体。

20: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流行的养生方法。(1)引导养生方法。(2)保健医疗运动。(3)精神养生。

(4)饮食起居养生。

(5)因时养生。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进行的养生活动。21:中医提出的人体保健的“四养”观点。

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提倡以不同的方式养生,把“四养”中的药,食,精,神做对比分析,注重精神养生。

22:儒家的养生特点。

(1)儒家养生以练心为主,在养生中引入社会伦理规范。(2)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提倡学习医学知识,积极养生。

(4)精神养生与“七情”养生理论。基本要求是节制情感,反对贪欲,提倡仁爱之心。“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23:养生体育以运动特点分类的方法。

(1)整体性健身方法是指通过运动系统与内脏系统内外结合的全面运动,使肌肉,骨骼,关节,心肺等组织得到有效锻炼,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阅读《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有学问 篇6

从2001年订阅《中华养生保健》杂志开始,每期我都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仔细地玩味,琢磨其中的道理,对重点文章、歌诀、名句、科学机理、新的验方、典型案例、重要穴位、习练方法等等,我都一一作了标记、眉注、点评,翻阅起来常使我记忆犹新;为了更好的阅读、利用,多年来我还把每期的重点内容,参照医疗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梳理、归纳、分科、分类,编列了明细目录,打印成册。这样的小册子,既可做为养生保健的活字典,又是《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的索引,更是我和家人自我保健的工具大全,它自然成为我的家庭医生和健身的咨询库。索引让我非常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章,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每次重新阅读,都使我耳目一新,读而不厌,给我乐趣,给我鼓舞。历年来的《中华养生保健》杂志,被我醒目地、层层叠叠地放置在我的身旁。

正因为《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的指导,我学会了自我保养,76岁的我多年来很少感冒,很少吃药打针,更没有住过医院,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大都靠自我调理和向《中华养生保健》杂志咨询。这些年来,自己常处于精神矍铄的状态,不仅自身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而且还节约了大量医药费。据我所知,绝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也对它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中华养生 篇7

1980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刊发了新华社的电讯:陕西省延安市青化砭村142岁老人吴云青,增补为延安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吴云青出生于清朝道光十八年腊月(即1838年)原为青化寺长老,现为人民公社社员,他虽然经历了142个春秋,但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该报道之后,吴老又活了18年,至1998年坐化,终年160岁,成为世界最长寿的老人之一。

吴云青坐化后,弟子苏华仁道长等将吴老置坐于瓮中,神态安祥,肉身经年累月不腐不烂,成为“不朽真人”旷世奇观。为此.2002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四台,“发现之旅”栏目“肉身不腐之谜”节目向海内外播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亲赴古都河南安阳灵泉寺,他在瞻仰了吴老的肉身遗容后,感慨不已,当即挥毫书下四个大字:灵泉圣境。同时向大家说:“吴云青是我在华山修道的老道友,他寿高160岁而鹤发童颜,坐化后肉身不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道教的骄傲。我们都要向吴云青老人学习,学习吴云青老人平生忠行实修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内含的内丹养生修真大道。”苏道长在吴老生命的最后十八年间,常常伺奉在侧,与大师同食、同宿、同行、同田劳动、同场练功,故而深得大师真传。

记者是在陪同王炳尧先生采访时得以结识苏道长的。王炳尧是中国记者协会机关报《中华新闻报》原秘书长,当时来广东公干,转道罗浮山来采访苏华仁道长。那天,我们的车到了罗浮山脚下,已经不能再开了,一条羊肠小道从山上垂挂下来,时隐时现,苏道长在路口拱手相迎。他看上去大约50多岁,中等身材.面容清瘦,双目却炯炯有神,颇有道气。片刻的寒暄之后,苏道长在前面引路,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缘而上。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难,不一会,我们就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可苏道长却步履矫健,显得轻松自如,一会儿就把我们拉下一大截,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我们

好不容易爬到了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苏道长的食居之所到了。这是一所砖石搭建的小屋,显得朴实而简陋。但小屋周围的风光,却让人叹为观止——小屋静静卧于林海之中,右侧是罗浮山云蒸霞蔚的主峰;站在小屋前望出去,视野十分开阔,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小屋左右.两道清泉潺潺涌流,水质清纯,令人称奇的是,在小屋旁边,有两棵形态独特的松树,一棵从根部开始,呈360度盘旋后直上,就像一条龙腾越而上,直插云天;另一棵则像一把弓,似在等待你张弓搭箭:而屋下的一块地,则更令人惊叹:那是半山腰上的一块平地,没有任何人工的修饰,完全是浑然天成,其形状就像易经中的先天八卦图!

问及苏道长为何选择罗浮山安居治学,他说,罗浮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不仅风光优美,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少有的集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存的地方。有关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先秦的安期生,晋朝的葛洪辞官不做,来此修道,到这里潜心修炼留下了炼丹炉和洗药池。葛洪之后,又有多位高人来此修炼。诸如单道开、黄大仙、苏元朗、轩辕集、吕洞宾、何仙姑、苏东坡、白玉蟾、张三丰、……这里确实是一个天下少有的风景胜地和修道圣地,所以我在参访了全国不少名山大川之后,现在我在南方选择了罗浮山,而在北方我选择华山、崆峒山、王屋山、武当山作为实修、传播丹道养生的场所。

大病不死,云游天下,寻访全国各地百岁以上寿星向教门内高人拜师,潜心探求中华传统养生长寿真传

苏华仁道长是《周易》发源地河南安阳市人,年轻的时候他痴迷文学、历史、哲学。当时,曾是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之一,中国安阳周易学会发起人之一但由于当时只知一心学习写作、研究《周易》,而不懂得养生之道。20多岁时,一场大病,差点让他撒手人寰,当时,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神经衰弱,前列腺炎、下肢肌肉萎缩等症,医生告诉他只能活半年。贫病交迫中,幸得安阳三教寺李岚峰道长出手相救,依古戒授之以中国道家内丹祛病养生秘术,他按内丹秘术修炼仅仅七天,疾病竟然全无。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大病痊愈之后,苏华仁重新认识宇宙与人生,从此读古书,研《周易》,刻苦钻研中华传统养生与学问。通过多年苦读,他悟出这些真机真决并未写在书上,也不可能在世间流传,这些无价之宝仅仅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位百岁高师手中于是,他下决心云游天下,遍访百岁以上高道高僧寿星拜师学道

1980年8月,他来到陕北延安青化寺长老吴云青身边,研习中华圣祖黄帝、老子内丹养生之道。之后,又在河南泌阳白云山117岁道长唐道成身边,学得道家陈抟老祖华山派内丹养生之道。1988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法师释净严在开封古观音寺亲授他佛家秘功心法此外,他还是中国首任佛教协会主席、禅宗泰斗虚云老法师亲传弟子、九华山佛学院首座大法师释明心的弟子,他在华山道功高师边治中道长门下求得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动功……在密宗当代百岁上师释圆昭门下学得“九节佛风”。

经过二十余年的执着追求,苏华仁道长成为道家秘传养生长寿内丹术的正宗名家、著名的易经学者,他的内丹养生之道与中华易经学已步入一流境界

坐在苏道长陋室前木板搭成的小桌旁喝着泉水,吃着他们自种的花生和刚摘下的龙眼,听他讲授中华传统养生益寿的学问,感到深受启迪,心胸豁然开朗。

苏华仁道长说:中国道家内丹养生长寿学,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在我国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就是这些学问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根据有关史书明确记载: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轩辕黄帝,在大约五千年前,就去崆峒山拜道学高师广成子为师,学习内丹养生之道。并著有《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等流传千古。中国大思想家、道家祖师老子集中国道家内丹之大成,中国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中国智圣鬼谷子、中国商业界祖师范蠡;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周易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大科学家张衡。晋代道学与易学大名家葛洪、大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药王孙思邈;丹道名家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大诗人李白、宋代易道大师华山陈抟老祖、中国南宗祖师张伯端、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清代道学名家黄元吉等等,都曾积极地研习和推崇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到了现代,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国道家内丹养生长寿学受到了世界大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非常仰慕老子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将自己改名姓李,因为“老子叫李耳”,他在其著作《中国科技史》中精辟地指出:“中国的内丹是世界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牛满江不仅推崇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还亲赴北京拜华山丹道大师边治中道长为师,学习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动功,他还取得了整个身心回春之效,此后,1982年4月4日,牛满江博士在香港《明报》撰文说此术。我国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也在其《论人体科学》一书中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练功,炼内丹。”

继续谈论下去,苏道长笑道:“我可以一语道破中国道家内丹养生长寿学说的玄机。”他说,“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为什么衰弱、生病?就是这三宝中的其一或其他受到了损害。中国道家内丹养生长寿术的真谛,就是道法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生活,激活人体自身的潜能,修复被损害的器官,使“三宝”重显活力,以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苏道长进一步阐述说,把中国道家内丹养生长寿术的“秘诀”,归纳成现代说法,可简单地浓缩为二十个字五条:永葆童心,早睡早起,饮食全素,炼好内丹,积德行功。

听完苏道长高度概括的中国传统道家内丹养生长寿之道、二十字的要诀,我豁然有所悟。是啊,世人只要按这二十字来进行养生,必然会取得健康长寿,为自己人生事业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安贫乐道、志与天下同道共创“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基地”

静观苏华仁道长简朴的穿着,简陋的山间茅庵,茅庵内大量的藏书。阅读中国《科学晚报》和《香港经济日报》等报章,介绍他在海内外传播中国道家内丹养生的有关文章,使我深深感到:苏华仁道长是一位安贫乐道者

苏华仁道长在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奉行的宗旨是“弘扬丹道,造福人类。”原则是“奉行真德,传授真功。”他从不搞商业炒作,严禁弄虚作假。因而,海内外邀其讲学、治病和传播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者络绎不绝。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华仁道长为海内外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谭兆先生治病的实例:

2000年夏季,苏华仁道长应邀到香港与谭兆先生治病。谭兆先生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他平生心地慈悲,崇尚道学,为此特别设立“谭兆慈善基金会”,本基金会专门支持中国道教文化事业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0年,“谭兆慈善基金会”给中国道教文化事业赞助的人民币达五亿多元,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赞。

谭兆先生由于在商场上拼搏操劳过度,他在五十岁左右便身患癌症。患病后,谭兆先生即拜海内外闻名、台湾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高师马炳文先生为师,习炼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使身心转危为安,由弱转强。

又过了二十年左右,时至2000年,年近70的谭兆先生旧病复发,病情十分严重。通过马炳文先生之缘,谭兆先生于2000年夏7月邀请苏华仁道长为其治病,由于治病效果好,谭兆先生即让其太太拿巨资酬谢。苏华仁道长面对巨资毫不动心,苏华仁道长真诚地对谭太太讲,我有三条理由不能要你们的钱:

第一、你们虽然有钱,但也是你们辛勤劳动所得。你们已经给中国道教文化事业赞助数亿元。我们信仰中国道家文化的人,给你们治病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我是因谭兆先生道家师父马炳文之缘而来治病的

第三、现在谭兆先生有病正需要钱,我怎么能增加你们负担呢?

谭兆先生的太太听后十分感动地说:“您是罕有为我先生治病而不要钱的人。”

苏华仁道长给他人治病不贪财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由于苏华仁道长功高德昭,故当苏华仁道长发起在罗浮山建立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基地时,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海内外有道之士的慷慨解囊。目前,在广东罗浮山东麓,已经有一块以紫云洞、轩辕庵为中心,占地一百多亩的土地,已盖了十几间简易的房子,供修学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者修炼的场所。同时,也欢迎有缘的同道来此修行、研究与养生,同心同力,早日建成“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基地”,造福天下有缘的善良人。

建立“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大学”

了解到苏华仁道长学习、修炼中国传统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情况之后,我问道:“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听到我问他,苏华仁道长抬头看了看四周碧绿的青山,然后真诚地对我说:“自从三十多年前,我的第一位恩师,安阳三教寺李岚峰道长,他秘传我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使我短时间从死亡线上回春以后,我便有三个愿望:

1、云游天下,将中国传统道家、佛家、儒家、易学、中医、武术家养生长寿、开发智慧、天人合一和治病救人的最高层绝技学到手

2、将中国传统养生长寿、开发智慧、天人合一和治病救人的绝技造福天下善良人。

3、如果有缘:希望能走出国门,将中国传统养生长寿、开发智慧、天人合一和治病救人的最高层次的绝技服务世界各地善良人。同时,将海外西方的传统养生文化学到手。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一个“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学会”。然后再创办一个“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培训中心”,建立一个世界传统养生文化网站。先出版一套《中国道家养生长寿学秘传丛书》,再出版一套《中国道家养生全书与现代生命科学丛书》和一套《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丛书》,最后创办一座“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大学”。

我听苏华仁道长讲完其远大理想,心中十分激动,不禁问道:“您的理想已经实现了多少?”

苏华仁道长答道:“我的理想在海内外有缘同道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实现了一部分情况如下:

1、我在中华大地云游多年,基本上已将中国传统养生精华掌握了。

2、我于1995年,应邀赴马来西亚传授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

3、我于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传授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同时传授中国《周易》养生预测学。期间被新加坡道家养生学会特聘为名誉主席。

4、我于2001年,应邀赴香港传授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和《周易》养生预测学。

5、2001年底,我在香港与褚同道一起成立了“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学会”。

6、2006年,我与弟子辛平合著的《中国道家养生长寿学秘传丛书》,一套书计划5本,目前已经出版了两本:一本是《中国传统道家内丹养生动功》,另一本是《中国传统道家内丹养生静功》。

7、2007年,我在易道学术老前辈唐明邦、道家学术名家胡孚琛、易道行家董应周的支持下,与同道师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编辑出《中国道家养生全书与现代生命科学丛书》十二本。

8、罗浮山紫云洞轩辕庵道家内丹养生基地在海内外同道支持下,特别是在马来西亚辛平先生、美国张德砻先生、中国大陆朱树贵先生、中国台湾李武勋先生、黄易文先生、任芝华同道、巫怀征先生、中国香港刘裕明先生等同道真诚支持下,境况也日益发展。

以上是我理想已经完成的一部分,另外部分我正在与海内外同道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我也真诚欢迎海内外同道共同来完成弘扬世界传统养生、造福世人的盛举。

中华养生 篇8

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中医理论作为其基础,理应成为人们修身、养生的第一选择,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健康性、多样性、民族性等诸多功能。高校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主要可以从学习、继承、弘扬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掌握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源流与发展,内容特征,养生学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2 高校公共体育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的意义

养生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深刻的哲学理念与丰富的练养方法很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系统的养生学教育会促进同学们去认识养生的本源,提高养生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练养方法,养神学对人体的广泛适应性,可以为同学们造就养生体育的一技之长,扩展新的健身空间,练就强壮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1 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养生可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学习,也可以从实践出发,理论上我们讲,健康与长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生其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人的“形神”为核心,包括精神、五脏六腑,外涉及四肢百骸、自然与社会及养生,人体只有整体多维地调养才能健康长寿,换而言之,养生要和运动进行相互调节,使一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实践上,我们也要通过对学生传授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养生实质,例如五禽戏中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相辅相成,所以五禽戏中对每一个项目的练习,需要照顾其他的外界心脏器官,才能达到去除百病、健身健体、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

2.2 养生的作用与疗效

根据我国中医学的心脏和肺的研究可以说明,使全身的肌肉和肌腱、骨头和骨骼、腰部和髋部关节与之硬化和加强,每天精神才能充沛。鹿戏主肾,不仅仅可以补血,还可以起到引导、牵引和易于腰部和肾部的积极作用和疗效,以此来增强行和走的基本能力。此外,熊戏主脾,不单单能调理胃部,而且还能充实两肢的发育。猿戏主心,既能养心还能补脑,开发智力和智育水平,能与中医相关的学说和假设观点相融合。鸟戏主肺,还可以调节气压,加强人体呼吸道功能的畅通,提高人体的平衡功能。总而言之,学习五禽戏的每一套基本的技术和动作,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调节、眼神、心智等。要求每一名练习和学习禽戏人神态运用要逼真且形象,必须要做到心如静止、积极、放松,牵引和伸展全身,动作衔接有序而且不慌乱。

2.3 养生学的价值定位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某高等学府建校90周年庆典的大会上曾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窗口,这口号不仅仅是对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本身而喊出的,更是对民族喊出的坚定有力的讯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更是在符合当今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磨灭的继承与传播的手段与途径。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体育养学如果要真正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仅仅依靠学校弘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一养生学得到新时代年轻人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统体育养生课,但在公共体育课上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这门课的还很少,而针对中华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学分学制、课程类型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的有待解决和完善的相关问题。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益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可以使身体达到强健的功效,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内在美,使人们对体育养生给予了全新的诠释。

3.1 体育养生学的功能

传统的体育养生方式不单单是对人体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思想、内涵、大脑、精神等隐性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体育养生学可以使脑部、神经达到良好的锻炼,提高神经中枢的免疫功能,促使神经中枢和细胞获取更加完备的能量物质以及氧气供应。所以现高校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利用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加实践,良好的结合起来,充分从知识到身体实际的锻炼,以为今后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精髓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3.2 体育养生学的功效

传统体育养生是运用比较传统的运动与训练方式而从事的身体锻炼,以活动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体为主要宗旨,以协调血液,达到身心健康,延长生命周期的目的。体育养生可以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优化,从而达到自我经络运行通畅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导引养生功也是我国医学的重要核心理论之一,且特别着重于内气功的效,这也是导引养生功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医学的精华之作,他们的出现都是唯物辩证法在我国中医药中的具体表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千年的临床实证研究。

4 结论

我国传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相融合和衔接,是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大力继承和传承,是更加全面、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发展的需要;是对我国青年和儿童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与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对祖国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对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养生学学科或课程是开展课外养生活动必不可少的趋势,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智力和智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且具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中华绵竣健身运动导论[J].体育科学,1998,(6):48.

[2]杜放,王岚,代莹,何竹雨,吴红雪,张守伟.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26-128.

[3]汪茂和.中国养生宝典寿星谱[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

[4]杜放,范尧,郑洪才,刘苼.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3(5):38-41.

[5]汪茂和.中国养生宝典[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

[6]杜放,郑洪才,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79.

中华养生 篇9

1 高校公共体育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的意义

养生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深刻的哲学理念与丰富的练养方法很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系统的养生学教育会促进同学们去认识养生的本源,提高养生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练养方法,养神学对人体的广泛适应性,可以为同学们造就养生体育的一技之长,扩展新的健身空间,练就强壮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养生可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学习,也可以从实践出发,理论上我们讲,健康与长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生其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人的“形神”为核心,包括精神、五脏六腑,外涉及四肢百骸、自然与社会及养生,人体只有整体多维地调养才能健康长寿,换而言之,养生要和运动进行相互调节,使一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实践上,我们也要通过对学生传授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对学生更近一步的了解养生实质,例如五禽戏中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相辅相成,所以五禽戏中对每一个项目的练习,既主要资料的疾病,又需要照顾其他的外界心脏器官,才能达到去除百病、健身健体、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根据我国中医学的心脏和肺的研究可以说明,使全身的肌肉和肌腱、骨头和骨骼、腰部和髋部关节与之硬化和加强,每天精神才能充沛。鹿戏主肾,不仅仅可以补血,还可以起到引导、牵引和易于腰部和肾部的积极作用和疗效,以此来增强行和走的基本能力。此外,熊戏主脾,不单单能调理胃部,而且还能充实两肢的发育。猿戏主心,既能养心还能补脑,开发智力和智育水平,能与中医相关的学说和假设观点相融合。鸟戏主肺,还可以调节气压,加强人体呼吸道功能的畅通,提高人体的平衡功能。总而言之,学习五禽戏的每一套基本的技术和动作,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调节、眼神、心智等。要求每一名练习和学习禽戏人神态运用要逼真且形象,必须要做到心如静止、积极、放松,牵引和伸展全身,动作衔接有序而且不慌乱。

我国传统体育养学如果要真正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仅仅依靠学校弘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一养生学得到新时代年轻人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统体育养生课,但在公共体育课上开设中华体育养生学这门课的还很少,而针对中华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学分学制、课程类型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的有待解决和完善的相关问题。所以笔者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相融合和衔接,是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大力继承和传承,是更加全面、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发展的需要;是对我国青年和儿童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与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对祖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养生学学科或课程是开展课外养生活动必不可少的趋势,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智力和智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且具有积极作用的。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益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可以使身体达到强健的功效,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内在美,使人们对体育养生给予了全新的诠释。传统的体育养生方式不单单是对人体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思想、内涵、大脑、精神等隐性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体育养生学可以使脑部、神经达到良好的锻炼,提高神经中枢的免疫功能,促使神经中枢和细胞获取更加完备的能量物质以及氧气供应。所以现高校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利用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加实践,良好的结合起来,充分从知识到身体实际的锻炼,以为今后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精髓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运用比较传统的运动与训练方式而从事的身体锻炼,以活动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体为主要宗旨,以协调血液,达到身心健康,延长生命周期的目的。体育养生可以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优化,从而达到自我经络运行通畅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导引养生功也是我国医学的重要核心理论之一,且特别着重于内气功的效,这也是导引养生功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原因之一。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医学的精华之作,他们的出现都是唯物辩证法在我国中医药中的具体表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千年的临床实证研究。

3 结语

中华养生 篇10

2001年下半年,一位在《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社任职的朋友,向我们推荐《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我们一起搞健身活动的伙伴传阅了随信寄来的一本杂志,觉得该刊科学性强,实用性强,对老中青三代人养生保健都有指导意义。于是,就决定集体订阅此杂志。不过,我们也给杂志社编辑部提了两点意见:一、为了方便中老年人阅读,“字”要增大些(眼花了);二、封面设计要鲜艳些。

现在杂志封面色彩艳丽,字也大了,内容更加充实,水平更高了。从此,我们把《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看成了自己的杂志。除了自己订阅还积极向周围的朋友推荐,2001年集体订53份,第二年增加到80多份,以后年年超过100份。

二、原百姓眼中的“官”现在成了义务发行员

我们这个群体可说是人才聚集,有原企事单位的干部、职工、厂长、公司经理、电台台长、校长、工程师、大学教授、地市机关老领导。一句话:原来都是老百姓眼中的“官”。就是这些“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屁颠、屁颠的给群众送起了杂志。桂林人说“屁颠、屁颠”就是乐此不疲地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

去年中片负责人徐盛惠老师(原桂林一家著名工厂的厂长)病了,需要马上住院做手术,住院前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杂志委托别人按时发送,并将订阅名单一一交待清楚。我知道后很受感动,去医院探望他时提到此事,他说:“唉呀!每月来了杂志,送不完心里就不安逸”。近两年,桂林总的发行工作交由胡淑卿老师负责。胡老师今年70岁,个子不高,精神尚好,对发行杂志工作尽心尽力。

常言道:“人气和,万事兴”这些骨干得到群众的尊重和好评,也得到了原所在单位的认可。郭兴、单美荣两老师都曾被原所单位评为离退休职工活动积极分子。今年,原239电台台长王迎明老师又被桂林广电局评为身心健康,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模范。

三、读书座谈会好

有书不读是浪费,读而不精收获低。自从订了杂志,我们便成立了读书座谈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杂志的功用。

大家也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座谈会每次都热烈而愉快,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实践效果。杂志上介绍了自我按摩的方法,不少同志都养成了自我按摩的习惯,清晨醒来全身按摩一遍再起床。胡淑卿老师说:几年来我连感冒都没得过。她还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崔桂兰老师经常利用睡觉前的时间为孙子按摩足三里、合谷、内关、外关、肚脐等穴位,所以孙子不但身体好,学习也好。

初雪的文章《活不到一百岁是自己的错》在座谈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不仅弄明白了影响人寿命的三大因素,也学到克服三大不良因素的方法。把“活不到一百岁是自己的错”当成了格言,座右铭。朋友见面打招呼也用上了。“喂!你好!好好保养呀!活不到一百岁可是自己的错!”以此互相激励。

每一次座谈会都有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因此事先安排1?觸2人作重点发言至为重要,重点发言者为将主题阐述明白、透澈,让大家学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大都先自学,做好发言准备。如老领导马江云,教授雷文高,工程师刘国春等老师,讲课前都查阅很多资料、博览群书,其认真程度不亚于正规学校的优秀教师备课。因此,每次讲课都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学员们的评价是:“讲的好,讲的精彩,收获大。”

由于大家学习相同的东西,培养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对构筑和谐社会和家庭安宁起了很好的作用,也使我们多年建立的友谊长存。大家都说:“我们选《中华养生保健》杂志选对了,相信她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平安”。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科学素养下一篇:地方大学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