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

2024-09-30

食疗养生(共12篇)

食疗养生 篇1

摘要:阐述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探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中医,养生哲学,食疗养生

与中医养生思想相适应, 中医食疗养生的历史久远, 早在《汤液经》里就主张通过食物烹饪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疾病治疗效果。至汉唐时期, 食疗养生的发展更为鼎盛, 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食疗理论系统。如《黄帝内经》中就曾对各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过一一阐述, 将食疗养生的思想广泛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是对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进一步凸显了“以食为养”的食疗理念, 并推动中医食疗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当代社会, 中医养生食疗也日益成为人们青睐的养生保健手段。如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提出了“用之对症, 病自渐愈”的食疗主张。实践表明, 以中医养生哲学为理论基础, 培育人们科学合理的食疗养生习惯, 不仅能够实现饮食的均衡搭配, 对于抗老延衰、延年益寿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功效[1,2]。而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食疗, 也能从人体基本生理调节的角度提高人体机能的免疫力与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1 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1.1 未老养生的预防思想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适时做到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 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 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也”。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 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 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 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正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强调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既有生物因素, 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由此, 中医养生要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等。

1.3 阴阳对称的平衡观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应的双方,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 应该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 如果出现一方偏衰, 或一方偏亢, 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病理状态。因此人体养生, 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或药物作用, 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 或为阴虚, 或为阳虚, 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 贵在调和阴阳, 保持相互平衡。

1.4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 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始终贯穿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 这种运动的突出表现就是升降出入, 一旦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只有保持经常运动, 才能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以求延年益寿。同时强调“静”不是绝对的静止, 而是“动”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唯有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方能养生保健。

1.5 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方法。尤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 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2 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

我国素有讲究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 要求遵从良好的饮食原则。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食物的原本, 即多样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造食物涌现出来, 这类通过加工的食品, 可能味道比较诱人, 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 但其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非有利。同时按照上述中医养生哲学思想, 某种食疗方法对某一类人有效, 却未必适合其他人群。因此, 食疗养生需要根据作用对象的身体状况、年龄、疾病等来作出具体选择。换言之, 只有遵循基本的养生原则, 选择科学的食疗方法, 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等养生功效。

2.1 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食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阴阳盛衰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养生食疗的药用效果, 其对机体平衡也极为不利。中医养生食疗崇尚“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食疗理念, 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 如鹿角胶粥、二冬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滋阴补阳效果。在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下, 方能促进食材药用疗效的发挥。

2.2 五脏协调的原则

协调五脏是中医养生食疗中最为基本的养生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将严重制约人体机能的发挥, 影响人体健康。五脏以脾胃为重, 运气濡血均需通过脾脏运行, 这也是食疗养生的根本场所。古语云“虚不受补”, 只有在保障脾胃功能的基本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体现食材的药用疗效。

2.3 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三因制宜原则, 主要是指中医养生食疗过程中应坚决做到因时配膳、因人配膳以及因地配膳。因时配膳应以四时变化为基础, 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因人配膳则需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出发, 重视临床症状与食材疗效的相互对应;至于因地配膳则是立足于不同地域特征的药膳特点, 注重从生理与环境的双重角度来体现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

2.4 辨证施膳的原则

辨证施膳是一种药膳养生整体观的体现, 同一种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病症特征, 这就需要中医食疗过程需要时刻与实际病症相对应, 切忌出现食材胡乱、随意搭配的现象。一些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或是个体素质差异等, 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食疗效果, 需要仔细辨别、妥善对待, 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施膳途径。

3 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3.1 粗细粮合理搭配

粗细粮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 即相对于大米、面粉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 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 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研究表明, 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的合理搭配, 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 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蕴含丰富的赖氨酸, 但蛋氨酸含量低, 也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 它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 从而提高了其蛋白的生理功效。

3.2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

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副食主要为动、植物性食物, 它们在营养价值及感官性状上各有特点。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 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所以如果进行适当的副食搭配, 如增加鱼、肉、蛋类和豆类等, 可使主食的营养价值获得较大的提高。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烹调加工来改善、提升风味的话, 其营养价值和人体吸收利用率也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3.3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

荤食是指肉、鱼、蛋、奶及其制品, 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无机盐。特别是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适量食用可改善相关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状况。素食主要是指各种蔬菜、水果和豆类。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 其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 这些糖多是多糖, 可以直接为人体吸收, 因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吸收;豆类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因此两者搭配烹调制成成品, 味美口香, 不仅富于营养, 又能增强食欲, 有利于消化吸收。

3.4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 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 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 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 同时其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 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 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 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 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 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 动物性食物属酸性, 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 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中医食疗养生强调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

4 小结

食疗养生是指人们通过饮食促进人体生命活力,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养生方式。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 对于食疗养生的基本类型, 已经可以分为传统食疗养生和现代食疗养生两大类。传统食疗养生以中医食疗养生为代表;现代食疗养生, 则是指以营养有机食品为核心的养生方式。由此, 食疗养生的理论支柱, 也当包括传统和现代两方面。但无论传统理论, 还是现代理论, 都讲究饮食的多样化及合理搭配, 就此而言,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 本文所探讨的中医食疗养生理论, 仅是传统食疗养生理论中极小的一部分, 其科学性尚待进一步论证。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食疗养生实践, 不仅因为其理论晦涩难懂, 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 而且往往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同时还会因为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势必夹杂或隐含一定的欺骗性。对此实际应用过程中, 忽视现代食疗养生基本理论, 或者过分夸大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都是极其片面的。

还应该看到, 不尊重科学饮食之道, 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医理论、中医秘方和饮食偏方等方面, 是伪养生泛滥, 进而使人们受骗上当的重要诱因。因此,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传统与现代食疗养生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弥补传统食疗养生观之不足, 也可促进现代食疗养生方式的多样化发展[2,3,4,5], 使二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总之, 中医养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传统食疗养生需要扬弃, 要与现代饮食科学相融合, 最终实现科学饮食、合理膳食, 不断提升食疗养生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里特.中华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 2004 (1) :17.

[2]李斌.中国食疗发展史探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3) :215.

[3]项平.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药膳食疗》, 2002 (11) :56.

[4]海城.食疗药膳基础知识 (一) [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7 (2) :1.

[5]叶锦先.中医康复食疗药膳特色和展望[J].药膳食疗研究, 2001 (1) :30.

食疗养生 篇2

有些人自觉身体虚亏,便常用补益药如人参酒、黄芪淮山羹、参芪精之类来进补,以为有益无害,不料这类东西对阴虚的人(面色苍白、惊悸不安、低热、盗汗、口渴、舌红少苔、失眠多梦)来说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更加重。上述诸补益食疗制剂对气虚的人很有作用,这类人动则 气喘,头昏自汗、大便稀薄,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用上述补益药就对症了。

所以,必须对症进补。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都出现肺阴虚的症状(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咯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如用了偏于甘温的红人参,反而使病情加重,应该用西洋参、沙参以益气养阴清热,对于此类阴虚咳嗽,用鲜地粥、蜜饯百合来服用,是有益的。

补益过头。

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虚弱,此时如用了多量的龙眼肉、熟地、阿胶之类滋腻之品,将使脾胃消化能力减弱,饭量减少,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滋腻太过,也是进补中常易出现的错误。如老年人如确实阴虚,要用熟地、阿胶之类,也应小量,不宜过于滋腻。服用适量冰糖黄精汤、一品淮山之类也是个良好的选择。鹿茸确能补精助阳,是著名补阳药,如骤用大量,就会了现鼻子流血、眼红、头晕等上火症状。所以要掌握一个度,从小量开始。

想当然进补。

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补品,多用无妨。比如鱼肝油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D,人体在维生素A缺乏时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时可导致佝偻病,但实际上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已足够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泻时才会出现维生素A的缺乏。

食疗养生 篇3

一少吃肉食:老年人膳食中肉类脂肪过多,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尤其是夏季天热,吃肉易生痰火,饮食应以健脾、消暑、化湿为主,如多吃些豆腐、鲫鱼、西瓜、苦瓜、绿豆和玉米等食品,尽量不吃难以消化、过于肥腻及辛辣的食物。采用绿豆、扁豆、莲子、荷叶等加入糯米等一并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

二少吃甜食:甜食含糖分高,产生的热量也高。若老人过多食用,就会化热生火,使体内糖分过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产生食欲减退,胃脘胀满,口腻无味,嗳气吞酸等现象。老人过多食用甜品,使糖分在身体内积存下来,多表现为老年人常见的“肥胖”现象,血脂升高,从而影响心肺功能。

三少喝冷饮:老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已逐渐衰退,夏季又要受到暑热湿邪的侵袭,影响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吃生冷食物、饮冷饮,就会损害脾胃。各类冷饮虽可消暑解热,但对消化道黏膜都会产生不良刺激,使胃肠液循环减慢,肠蠕动变弱,甚至出现痉挛现象。因此,老人要少喝冷饮,少吃冷食。有消化道疾病的老人尤应注意。

一要卫生: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新鲜瓜果能消暑解渴,且富含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度平衡,老年人要适度多吃些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瓜果。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另外还可以多吃些大蒜,既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夏季细菌滋生快,食品要现做现吃。

食疗养生话萝卜 篇4

中医认为, 萝卜性味辛、甘、凉;具有消积化痰、宽中下气之功效;常作为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食疗佳品。作为一种蔬菜, 萝卜具有热能值低 (17~38kcal/100g) , 维生素C、钾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较为丰富等营养特点, 是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病人理想食物。萝卜还含有胡萝卜素、甲硫素、莱菔甙等生物化学活性物质以及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等有机酸, 这些物质是萝卜发挥食疗养生与保健作用的关键所在, 因此, 常吃萝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达到延缓衰老、改善免疫功能、提高体质的养生保健效果。

胡萝卜与白萝卜虽属不同品种, 因其同样对糖尿病病人有益, 故一并讨论。

萝卜的吃法有多种, 生吃、熟吃或榨汁饮用均可, 也可加工成萝卜条, 做成萝卜饼, 甚至有人将其作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养生保健茶。

下面介绍几种萝卜食疗验方及食疗菜肴供读者参考。

1.生吃萝卜

糖尿病:胡萝卜200克, 分两次于饭前或作为加餐, 长期食用, 有利血糖稳定。 (每250克胡萝卜相当于食用25克粮食)

高血压:白萝卜150克, 每日两次, 长期坚持, 特别适用伴有头痛目眩者。

肥胖症:每餐饭前吃白萝卜或胡萝卜1 5 0克, 长期食用, 有一定减肥效果。

2.萝卜茶, 又名卜子茶

白萝卜叶晒干、胡萝卜切成细丝晒干, 按干重1:1的比例混合粉碎。牛蒡子、决明子按2:1的比例混合粉碎。两种粉料再按2:1的比例混合即成卜子茶。

每次用卜子茶15克泡水喝 (可反复泡) , 每天2~3次。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大便干结等病人均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3.萝卜饼

用玉米粉、面粉各1两, 大豆粉2 5克 (半两) , 胡萝卜丝、白萝卜丝加大葱丝各适量, 调成糊烙成软饼作早餐食用;对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食疗效果。

注:烙饼用植物油应控制在8克以内;可根据习惯喜好加少许盐调味。

红 (胡) 、白萝卜不宜同食之说无科学依据。

4.萝卜粥

白萝卜500克切成丁, 梗米50克, 加水同煮粥。早晚温热服食。有清热下气止渴, 止咳化痰, 消食, 利尿及降胆固醇作用, 是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多痰、胸闷气喘者以及食积饱胀、糖尿病、癌症、高血脂、高血压等患者的食疗佳品。

5.萝卜食疗菜肴

海带萝卜汤

水发海带100克, 白萝卜300克。将海带洗净后切菱形, 备用。

将白萝卜洗净后, 连皮及根须切细条状。同入砂锅中, 加水煮沸, 改小火炖至萝卜烂, 酌加各种调味品, 滴麻油几滴即成。常食有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及预防肿瘤的作用。

萝卜酸梅汤

鲜萝卜250g, 切成薄片, 酸梅2枚, 加清水3碗煎至一碗半, 用食盐少许调味, 去渣饮用。适用于饮食积滞或进食过饱引起的胸闷、烧心、腹胀、胁痛、烦躁气逆等症。

双银汤

原料:银耳、白萝卜、鸭汤。

将萝卜切丝, 水发银耳分成瓣儿, 放入清淡的鸭汤中小火清炖, 注意时间不要过长。常食此汤对患有慢性气管炎的患者及整日口干舌燥爱上火的人有益。

红焖萝卜海带

海带、萝卜各适量, 丁香、大茴香、桂皮、花椒、核桃仁、素油、酱油各适量。

食疗养生之感想 篇5

说起对食疗养生的感想,要从开始选这门课开始。由于我们得到选课的消息比较晚,所以上网看到可选的课程已经为数不多了。于是晚上的选修课只剩下周四的《孟子》选读,除此而外便要到周末上课了。当时很犹豫,是要选周四的呢,还是选择周六早上的。因为周六有食疗这门课,只看到这个课名,就挺感兴趣的。可又因为是周末早上的课,所以当时还有点犹豫。幸好我在网上查了下关于食疗的概念和知识,才知道原来食疗有如此大的作用,于是我便决定了要选这门课。先来说说在上课前我了解了哪些关于食疗的内容。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

只是看了这一小段,就让我对食疗学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因为除了以上内容外,我更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并且更想把它们运用到真实生活中来。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是一种健康地健体之道。

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态开始上课了。第一次课老师主要讲了食疗与营养。首先,从“穷”与“富”两方面入手,叙述了两类不同的人是如何由日常饮食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疾病的:穷人因为生活贫困的原因,所以饮食多为素多荤少,由此导致优质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减少,而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传染病的滋生蔓延;相反的,富者因为日常饮食多是荤多素少,所以体内所得的维生素、矿物质下降,相应的酶也会变少,因此最终他们可能只会得一些文明病,即非传染性疾病。其实我在想,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怎么吃总会吃出病来,那做人不是很累了么,或许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规律吧。其实仔细想想又不然,食物本身是没有缺点的,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的调理出了问题,倘若我们可以用心谨慎来分配我们的膳食,那么食物就该变成治疗疾病的良方了。后来老师简单介绍了很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癌症、中风、糖尿病、老年痴呆还有骨质疏松等等。

第二次课老师让我们查关于感冒的食疗原则、感冒的分型以及感冒每型的食疗方等。我上网查了一下,感觉资料不是很多,但还是把查到的抄了下来。其实在查感冒食疗方的过程中触动蛮大的,原来日常生活中的菊花、山楂、金银花、糯米等都可以用来作治疗感冒的药方,这样既方便又易得的方法越来越让我倾心。我尽最大努力查到了好多,但是最后却发现所有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所有最终写下的也只有部分而已。

直至第三次课上,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内容很详细,包括感冒每型的症状,治疗原则,处方,组成及制作,还有宜吃食物等。通过这次课我才真正认识到治疗感冒的食疗处方的伟大魅力,老师给出的专业性答案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或许我们不会太容易严谨地按照处方来治疗我们的感冒,但是至少它在帮助我们理解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此我还想到,我们应该经常多积累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区分一些有益健康的食物和有害于健康地食物,这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亲友都会有极大地帮助。我们要好好活着,更要健康地活着。

在第四次课和第五次课上,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冠心病、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主要机理。重点包括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肌猝死等。解释了引起这些病的病因,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等引起。其实从这些病因上看,原因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往往就是因为不重要,所以不经意的生活现象才会得不到重视。因此,当我们知道了那么多疾病的由来,我们就该清楚该如何做方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以上病症具体的病因还有:中老年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从事脑力活动多并且体力活动少的人,进食肥甘油腻并且活动少,A型性格的人。以上又可以看出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举动都可以引发严重的疾病,像吸烟、脑力劳动多且体力劳动少的人,量变引起质变,积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发现当初的不在意原来是在给以后埋下隐形的炸药。就从我身边的人说起吧,今年已经是上大学的第二年了,很多人从开学到现在一次也没有到操场上跑过步,甚至散步,每天只是吃饭、上课和睡觉,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的体质才变得越来越差。更有甚者,很多男生开始大量吸烟,或许是出于某些困扰,但吸烟过量的话不免会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等到有一天染上疾病时却又后悔莫及了。

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为数不多,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常识。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尽我们所能爱惜它。努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

提醒食疗养生别走误区 篇6

这段时间绿豆价格爆涨,从4元钱/斤涨到10元/斤,而且还经常缺断货。从网络、报纸得知,原因之一是某些人因食疗大量服食绿豆。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是人们缺少食疗养生的知识,对一些专家、专著、媒体报道产生误解,随意听信、跟风,推波助澜,扰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

别盲从

有不少人认为专家都是对的,一味盲从。食疗养生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包括医学、药学、营养学、中医等方面专业知识。专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难免有片面性。有时专家之间看法不一致,还使人无可适从,正反不知那種是对。专家有些食疗养生方法、理念,包括在网络上发布的食疗养生验方,只是一家之言,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效。随意轻信盲从,有时会吃亏。

别偏信

食疗养生不能偏信什么验方、古方、秘方,每个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才能达到食疗的目的。特别是许多验方、古方,只是在民间长期习用,或只是个别有效病例的资料,没有经过人群临床验证,无现代科学检测依据。

要辨证施治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食疗养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的方法不同,不同的季节调理方法也不一样。特别是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仅凭个别症状是难以判断的,最好请中医诊断体质和病症,对症食疗,才能恰到好处。

要适量、适度

大多数人认为,食疗是多吃有营养的东西。由于剂量太高,结果产生了副作用,反而损害身体。《黄帝内经》说过,饮食“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食疗也要掌握一个适量、适度,否则适得其反。最好先低剂量、短疗程服食,如有效、无副作用,再加量、长期服食。依个人经验和药理知识,食疗保健养生的用量一般只需治疗剂量1/10~1/5,坚持长期常服才会有效。

别盲目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每种食物都有性味、归经、功效,适应人群、禁忌。应该按个人体质合理搭配食物,分清宜用什么食物、忌吃什么食物,如果搭配不当,很难达到效果。特别不可盲目进补,否则反而补坏身体,危害个人健康,长期还会造致一些心脑血管病、肥胖、内分泌失调等。

食疗≠治疗

食疗养生是利用食物的营养、保健功效来调节人体各方面的功能,达到预防、辅助治疗、保健康复的一种养生方法。有病一般要“以治为主,食疗为辅”。特别是急危重病人,应及早到医院救治,以免影响病情。对一些慢性病的食疗,最好还是先咨询保健、营养、中医食疗医生。

四时饮食话养生四时饮食话养生 篇7

春季, 芽类蔬菜肥硕鲜嫩, 应顺应时令, 多吃绿豆芽、黄豆芽苗、豌豆芽苗、韭菜苗、香椿苗等。其中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豆芽最适合春季吃, 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而且, 豆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 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 缓解春季气候干燥导致的“燥热”。各类豆芽的功效也不同, 比如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黄豆芽健脾养肝, 有助于预防口角发炎;黑豆芽养肾, 豌豆芽护肝, 蚕豆芽健脾, 且蚕豆芽还有补铁、钙、锌等功效。

夏日里人的脾胃功能减弱, 应少吃肥腻辛辣的食物。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 可以帮助排除毒素, 又清淡可口, 是适合夏季降温防暑的好食物。丝瓜是甘凉之品, 入肺、肝两经, 夏季吃丝瓜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的功效。冬瓜是一种药食兼用的蔬菜, 能润肺生津、清胃热、除烦止渴、解毒排脓, 并有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功效。西瓜则是人们出汗过多后补充水分的佳选。

秋季阳气收敛, 也是果实丰收的季节, 正是食用栗子、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的好时候。坚果一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对健康大有裨益。但需要提醒的是, 坚果热量较高, 要避免一次食用过多, 每天最好不超过一小把。而且, 坚果多通过烘焙、翻炒等方法制成, 并会添加大量盐等调料, 这易引起口腔和咽喉干燥。因此, 出现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时也不宜多吃坚果。

论古代养生诗中的养生术 篇8

中华养生文化融合了饮食、劳动、中药调理、体育锻炼、心理健康、道德追求等一系列的相关素质, 它包含着历代先民的智慧, 更通过历代文人雅士之手得以传承和广大, 古代的养生诗正是记录古代文人雅士的养生思想的一种载体, 养生诗既是一种诗歌种类, 也是古代文人养生术的一种总结方式。本文在收集了大量养生诗的基础上, 对古代养生诗进行分类研究, 将其分为饮食养生法、精神养护法、运动健身法等三个类型, 总结出古代文人的优秀养生理论。

一、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的饮食理论, 这说明黄帝时期的先民就已经懂得饮食要做到谷果肉菜搭配, 特别是要讲究食物的“气味合”, 以求得饮食营养均衡的养生道理, 这种协调搭配的饮食养生法就是古人自觉遵循的饮食规律。

宋代诗人苏东坡提倡多吃用植物块茎和粗粮煮成的羹汤, 而拒绝过于肥腻的羶腥之类, 他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中写道:

我昔在田间, 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 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 想像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 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 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 从渠嗜羶腥。

苏东坡念念不忘的这种羹汤, 是以菘菜、蔓菁叶、芦菔叶、荠菜为主要原料, 再加入生米糁, 放入少量生姜, 上覆以青油闷煮而成。此羹里不添加鱼肉五味, 保持着青叶的自然甘美, 从饮食养生的角度看, 这样的蔬菜羹汤一定是绿色清纯, 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 既利于人体的吸收与脏器的调理, 又口感极佳, 同时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的饮食理论十分吻合, 所以被人称之为“东坡羹”。

东汉医圣张仲景曾提出“凡饮食滋味, 以养于生, 食之有妨, 反能为害。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的饮食养生观, “食之有妨”是指饮食应有节制, 有所选择, 食用的食物不当, 或饮食过多, 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张仲景的此观点得到了后人的传承, 如北宋理学家邵雍在《跋了翁诗》中提出了他的顺应自然、适可而止的饮食观点:

爽口物多终作疾, 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 不若病前能自防。

邵雍认为凡事都需适可而止, 高兴的事情过多也会物极必反, 好吃的饮食也应适量, 吃多了也会致病。

二、精神养护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情绪是人的心灵动态的表现, 好的情绪可化解百病, 而悲、怒、惊、思等不良情绪则可能带来“气消”、“气下”、“气结”、“气乱”, 产生对养生不利的后果, 因此调节心情就成了养生的一大要诀。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认为养生就是养心, 他在《养生论》中提出:“爱憎不栖于情, 忧思不留于意”的养心方法, 以“不栖情不留意”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状态。这种养心法在东晋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陶诗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乐?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饮酒》是一首典型的养心诗, 遁世养心是古代隐士们常用的养生手段, 他们往往通过在客观上逃离闹市的方式而求得精神上的释放, 当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时, 不仅忘记世间的功名利禄, 更能天人合一, 尽享“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这种简朴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是最有益于健康的。

陆游也是一位高寿诗人, 他也有一套自悟的养生心得, 他在《铭座》一诗中云: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吾身本无患, 卫养在得宜。

一毫不加谨, 百疾所有滋。

“一毫不加谨, 百疾所有滋”句子说明陆游已认识到生命需要精心的养护, 要“卫养在得宜”, 至于如何精心养护, 陆游又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在《灌园》诗云:

八十身犹健, 生涯学灌园。

溪风吹短褐, 村雨暗衡门。

眼正魔君怖, 心安疾竖奔。

午窗无一事, 梨枣弄诸孙。

“溪风吹短褐, 村雨暗衡门”是说身体要置身于自然之中, “眼正魔君怖, 心安疾竖奔”是说要放松心情, 不关注那些有害健康的事情, 不胡思乱想, 这样就可以让病魔自然地离开自己。

宋代诗人张昇也是一位高寿诗人, 他虽然官至太子太师, 但晚年回到老家嵩阳, 在山谷里开荒种地, 80岁的张昪亲自动手在家门前后种上瓜菜, 他麻鞋布衣, 像个真正的老农那样肩扛锄头下地耕作, 从他的《满江红》里可以看出张昇此时的快乐心情:

无利无名, 无荣无辱, 无烦无恼。

夜灯前, 独歌独酌, 独吟独笑。

况值群山初雪满, 又兼明月交光好。

用音乐调整心情也是精神养护法的一种, 古人早就知晓音乐是可以拨动人心灵的秘方, 音乐能使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产生心灵的颤动, 颖悟生命和自然的本质, 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养生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音乐的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属于木、火、土、金、水, 使五音与五脏相通, 即宫声入脾, 商音入肺, 角声人肝, 徵声入心, 羽声入肾, 这就是“五脏相音”学说,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对于人体的内脏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健康产生直接的良性作用。孔子就有“夫子闻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感受, 可见美妙的音乐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力的确是巨大的, 故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灵的重要性: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在他的晚年诗作《赠梦得》中同样表现了他与诗人刘禹锡的放歌之乐:

年颜老少与君同, 眼未全昏耳未聋。

放歌卧为春日伴, 趁欢行入少年丛。

看来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安抚人的心灵, 平滑流畅、柔和温婉的曲调, 的确能让人的五脏舒缓平和, 达到身心和谐的养生目的。所以苏轼才会在他的《听僧昭素琴》中云:“散我不平气, 洗我不和心。”

三、运动养生法

在中华养生理论里, 运动锻炼一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远在数千年前的唐尧时代, 就有了中华体操的雏形, 《吕氏春秋》记云:“昔陶唐氏之始, 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不行其原, 民气郁瘀而滞者, 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说明当时的氏族领袖唐尧已认识到环境潮湿对民众健康的不利, 而利用宣导之法可以使民众的筋骨得到锻炼, 从而达到舒通筋络的效果, 所以唐尧才创造了一种原始的体操——陶唐之舞。到了庄子时代, 又有了“呼吸吐纳, 熊经鸟伸”的肢体运动之法, 也就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进行肢体的训练。总之, 在运动之中, 古人感到既活动了肢体, 又愉悦了心情, 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养生方法, 因此就有了关于运动锻炼的养生诗。

陆游青年时代就喜好体育活动, 他在诗中记载了少年学剑的壮志:

少年学剑白猿翁, 曾破浮生十载功。

玉具拄颐谁复许, 蒯侯弹铗老犹穷。

到了老年之后, 陆游仍在坚持健身活动, 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健身, 他在《幽居即事》一诗中云:

古人在山林, 躬自事樵汲。

我虽迫耄期, 勤慎亦在习。

扫地拂几砚, 何处力弗给。

却笑杜陵翁, 多卧少行立。

此诗是说他要学习古代隐居山林的老者们, 经常活动一下四肢, 可以平活气血, 当老年人做不了重体力劳动时, 就常常拿笤帚扫扫地, 或拂拂尘土, 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健身方法。

清代诗人袁枚也是一个长寿诗人, 他“生于康熙, 长于雍正, 仕于乾隆, 老于嘉庆”, 终年82岁。袁枚的养生秘诀就是运动, 袁枚喜欢登山, 在长时间的登山运动中他得到了锻炼, 积累了好的体质, 所以晚年的袁枚仍是健步如飞, 身体和精神都十分旺健, 直到80岁时还能登山, 有人送他的80岁寿词云:“八十精神胜少年, 登山足健踏云烟。”袁枚在其诗中写道:

老行万里全凭胆, 吟向千峰屡掉头。

总觉名山似名仕, 不蒙一见不甘休。

综上所述, 可见古代养生诗内容之丰富, 思想之深刻, 如果从中总结古代的养生理论的话, 无非是三点:注意饮食、平和心情、适度运动。这些道理看似简单, 却透出古代先民洞察自然、体验生命的哲思。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

[2]沈庆法, 朱邦贤.古代养生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食疗养生 篇9

1 什么是养生气功

大家谈起养生这个话题时总会想起最有效地养生方式——养生气功。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养生气功呢?很多人不能明确的描述, 只是知道它是一种养生地方式罢了。所谓养生气功, 其实就是一种人们通过对自身各个方面不断地锻炼来使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地提高, 越来越健康,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方式。养生气功主要由人们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动作和呼吸的调节来锻炼, 人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各种动作, 以意御气, 使气在体内随着静脉而不断地运动, 并随之进行不同的动作来使效果最大化, 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 并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于养生也有着一个确切的定义。所谓养, 可以指营养, 又可以指保养, 是对人本身的锻炼来使身体素质得到加强的过程。而生的意思就是生气, 中医有着这样的一种观点, 人要想健康, 就要阴阳调和, 每个人体内都有生气和死气, 只有生气和死气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人才能健康。从这里不难看出, 养生其实就是保养生命。是一种使人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而养生气功就是保养生命的一种最有效, 应用也最为广泛的方法。

2 养生气功在医学角度的价值和作用

养生气功作为一种养生的方法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人们在生活中可以适当的进行养生气功的锻炼, 人们通过养生气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养生气功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活血, 活是活动, 血是指气血。人只有充足的气血才能更加健康。人们通过养生气功的练习可以达到理气活血的目的, 从而预防疾病的产生, 遏制病情的恶化, 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免疫力大大增强, 是保养生命使人更加健康的有效手段。

中医中说到, 天地为大五行, 人体内有小五行, 人体内的肝脏器官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只有人体内的小五行达到平衡, 使人体内部阴阳调和, 人的寿命和各个方面就会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体内阴阳调和呢, 养生气功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养生气功的锻炼来使阴阳平衡。人在体内阴阳不平衡时也可以通过养生气功的练习来不断地缓解, 最后甚至可以彻底消除疾病产生的原因。因此, 养生气功有着极其强大的现代功用, 是目前人们保养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实养生气功不仅仅在中医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功用, 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如此。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养生气功的价值功用和人体内的各个系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通过养生气功的锻炼, 可以使自身的肝脏器官不断地增强, 而很多人通过一段时间对养生气功的锻炼都惊奇的发现, 自身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 养生气功的原理就是以意御气, 通过气在身体内部不断地运动可以使自身的气血更加充足, 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 由于血液的循环不断地加快, 就增大了血液中的含氧量, 这就使大脑在人的活动当中可以汲取到更多的氧气来维持自身的活动, 是自身对身体的支配能力大大提高, 达到保养身体, 延年益寿的目的。

3 养生气功的现代功用

人们通过养生气功的锻炼可以使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加强, 促进人体全面均衡的发展。养生气功重在练气, 气顺身体素质就会提高, 许多人在养生气功的锻炼之后都发现自己的食欲大大增强, 这是由于练气给人体带来的好处, 因为在练气的过程当中, 人体的骨骼密度会越来越大, 这就让骨质酥松这种疾病彻底的离我们远去, 而练气在提高记忆力的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为适当的气功练习可以使大脑含氧量大大增加, 促进神经细胞更快更好更活跃的运动, 从而达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人的经脉遍布全身, 为了使人的各项机能都能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准, 脉络的畅通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们的脉络一直畅通呢, 养生气功的出现极大程度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通过养生气功的练习使自身气血运行的更加畅快, 这个过程中血液的粘稠程度也会不断的下降, 血管脉络也会变得更加强韧, 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产生的几率。

养生气功的练习只有形神具备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人也一样。人的形和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若无形, 神就会没有依靠, 而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神, 那么他的形, 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由此可见形神兼备的重要性, 而养生气功的练习更多的起到了补的作用, 在充实人的形和神这一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养生气功不断地练习来使自身的形和神不断地充实, 那么人们这个过程中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人都有七情六欲, 对于好的情绪人们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而负面的情绪就需要压制。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就很难, 因为负面情绪的压制需要人有着很强的情绪控制能力, 那么人们在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呼之欲出, 就是养生气功!人们通过养生气功的练习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 因为养生气功的练习需要人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人们在养生气功的锻炼当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心态, 让自己在生活当中更多的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 这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情绪和人的身体有着紧密的练习, 体质的增强也就使人的情绪能够更长久的维持在一个积极活跃的水平, 这就使人做事的效率大大提高, 更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抑郁症等疾病的产生, 这就是养生气功的重要性。

4 结语

气功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自然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养生气功就是其中之一, 它在养生文化和方式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人们对养生气功关注的越来越多, 认知的越来越深刻, 逐渐发现了它对于养生的重要价值和功用, 是一种最有效地保养身体的方式。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国在从古至今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 武术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气功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基础, 自然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目前, 气功已经不仅仅作为武术的表现形式, 它正在健身方面崭露头角, 可以起到人们保持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作用。

关键词:养生气功,养生价值,现代功用

参考文献

[1]何宜忠, 肖嵘.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鹿戏健身养生作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2) :431-433.

[2]王新.健身气功新功法——五禽戏 (一) [J].长寿, 2010 (10) :38-39.

[3]魏刚.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4]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食疗养生 篇10

一、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发展

1. 对中国养生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

儒家崇四书五经, 学六术, 究其源, 实始于周代, 即以学习“礼、乐、射、御、术、数”的“六术”为主。到了春秋时期,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宗师, 提倡经学, 并整理六经典籍, 尚《易经》, 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能无大过矣。”战国时期, 儒学成为显学, 汉代提倡“独尊儒术”, 这股热潮一直到魏晋时代才消退, 而到了宋明时期, 又因理学的兴盛而再度崛起。就儒家的思想体系而言, 主要包括孔学、经学和儒学。具体说来, 孔学, 以仁、礼为核心, 尊孔子的伦理思想为中心思想体系;经学, 以易、诗、书、礼、春秋的“五经”为核心;儒学, 则是指以孔子思想为中心而衍生的庞大学术流派, 尤以宋明理学为主。总体而言,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中庸之道, 后文会作具体分析。总之,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结晶, 这也是一门中国几千年来学者研究不尽的学问。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包罗万象, 也对中国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甚至被称为“儒医”。可见, 欲深入了解中国的养生之道, 必对儒学之道有所理解。

2. 道家养生学的发展

道教养生学奠基于先秦, 形成于东汉, 定型于魏晋南北朝, 发展于隋唐, 成熟于宋元, 明清时期普及于社会。在《庄子·刻意篇》中:“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 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到了汉代, 《太平经》有“神者受之于天, 精者受之于地, 气者受之于中和, 相与共为一道。帮人欲寿者, 乃当爱气, 尊神, 重精也。”道教养生之法丰富系统化发展于魏晋时期, 提倡重生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众术合修等思想, 在养生方法上表现为守窍类、气法类和引导类等。而内丹修炼法之流行始于隋唐时期,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动静相宜, 起居有方, 饮食适度, 涵养道德的养性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另外, 葛洪的修道成仙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 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修道成仙, 仙人与俗人惟在于修炼自己的“灵气”, 还其本然, 抛却世俗邪见的污染, 有一种引佛入道的感觉。到了宋元时期, 更是提出了内丹术, 即认为生命来源于道、人体生命是由性和命两部分构成, 性命双修使人复归于道并长生成仙。而明清道家养生学则形成了若干个学派, 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张三丰派、陆西星的东派、李西月的西派。正所谓“问鼎武当山, 养生太极湖”, 他们主修道教气功养生学, 自此始, 我国古代气功养生学开始全面进入中国社会。

二、儒家养生学与道家养生学的差异

1. 儒家的“仁者寿”与道家的“无为”

孔子的一个极具深意的养生学命题, 即“仁者寿”;这与老子主张“弃智”“绝巧”“无欲”及“无为”以返璞归真的养生观迥然异趣。从儒、道两家的哲学本义来看, 儒立“仁”, 而道立“道”。所谓“仁”, 历代儒家都从积极的角度出发, 提倡修仁爱之心, 能过“仁民爱物”“止于气善”, 达到任何情况之下都能保持仁爱之心。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 儒家认为, 养生之道, 修德为先。正如清代石天基在《长生秘诀》中所讲, “寿之切要, 唯以德善为主, 调养为佐”, 也即是说, “德可延年”。与此相对应的是, 中医典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言,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道家的养生学有老子的“三宝”:“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怎么来理解呢?结合道家哲学的立“道”本义, 即是对人生命存在的关注和生命本原的探求, “慈”是指对人生命的爱护和关注之心;“俭”, 则顾名思义, 是指“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而“不敢为天下先”应该指的就是与世无忧, 柔弱不争。那么, 如果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理解道家的哲学之思, 不难看出, 老子在提倡人们超越人为的强作妄为与嗜欲而达到自然而然, 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达到一种天人和谐统一的理想之境。可见, 只有超越了自我, 达到一种不与世欲物欲所累, 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的崇高境界, 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 与自然融为一体, 才有可能去体验、享受人生命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2. 儒道两家养生之法的动静之异

儒家的养生之法主“动”, 强调精神振作, 积极进取, 养神练形;而道家“静”, 以静养、消极、无为为特点。就儒家的养生文化来看, 孔子五十而学《易》,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而《周易》乾卦谓, “天形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早期儒家还主张以“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来修身养性, 在当时就受到养生家的肯定。《文选》李善注引的《养生经》就总结了“六艺延年”的经验。然而, 对于道家来说, 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 “淡然无为, 神气自满, 以此将为不死药。”也就是说, 人们的思想要安静、清闲, 不要存过多欲望, 而这样做就能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益寿延年。无独有偶, 老庄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在《无道篇》中云:“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 俞俞则忧患不能处, 年寿长矣。”而在《庄子·存宥》中,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损汝精, 乃可以长生”。显而易见, 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是, 道家主为恬愉乐观可以免忧患, 养精神, 防外邪;虚静无为则可以防止多欲过劳;同时, 若以使心胸平正, 精神清虚, 延年益寿, 则要去名利, 戒色欲, 调情志, 修行止。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 惟有将这两种精神状态相结合, 方能在如此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俗中真正地得养生之道。一方面, 人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社会, 要真正地体会儒家的所谓“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含义原仅指知人、知己, 即懂得协调处理人际关系, 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自觉地做到生活规律饮食节制, 劳役适度, 情绪稳定, 从而免除疾病忧患而延年益寿。与此同时, 又要以一种淡淡的“与世无争”的态度来处人、处事。若总以一种事事独占鳌头的心态行事, 到最后必定会身心俱疲, 现在世人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过分争强好胜, 害怕错过任何机会, 到头来, 惶惶而不可终日。因而, 我们需要多一份道家的“淡泊”之志。

三、二者比较的现实意义探析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 不难看出, 儒道两家的养生学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之处, 但是, 二都均把“养德”放在“养生”的首要地位。儒家认为德即是诚信, 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 言而无信, 无以立。因而, “养德”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儒家追求的是入世, “学而优则仕”, 那么, 对于“做官”和“做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儒家看来, 一个人做官的时间短, 做人的时间长。若做不好人, 也就当不好官, 仕途就会不顺。而对于道家来说, 虽然强调“无为之道”, 但是德是道的外在体现。修“道”必须养德即“尊道贵德”, 否则, 德之不养, 是弃道而行, 即使修道, 也终将一事无成。

儒、道二家都对养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二者的养生实践活动, 在社会历史上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对于儒家而言, 其养生理论指导下的养生实践活动, 贴近并服务于大众生活, 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其提倡人们应该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相比之下, 道家养生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处世的情怀, 虽然它的辐射面较窄, 接受群体有限, 但可以看出,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太极养生。尤其是大学校园, 学习太极拳已然成为一本必修课, 国家教育对其的重视, 实则是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 能够以一颗淡泊的心态, 不过分与世、与人相争, 得之坦然, 失之淡然。可见, 道家养生学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也同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 均有其各自的养生观。分析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发展对养生学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比较儒家养生学和道家养生学的差异, 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健康处世心态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养生学,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2]郝勤.中国古代养生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 1989.

[3]老子著, 辜正坤译.道德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公孙丑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黄渭铭.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J].体育科学研究, 1997 (2) .

[7]孙艳红.儒家的养生哲学与传统养生文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2) .

秋季养生与食疗 篇11

秋季养生

精神养生

主要是宁神静志,也就是稳定情绪。每逢秋季,萧瑟秋风、绵绵秋雨,万木凋零,人易触景生情, 顿生愁绪,郁闷伤感,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在这种秋雨中变得精神萎靡不振、忧愁消极。因此,秋季要注意保持心情宁静,以平和气血 ,收敛神气 ,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多和朋友聊天,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使人忘掉忧愁,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有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的生长,使肺气得以舒张。不宜终日闭户,熬夜或蒙头睡觉,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诱发呼吸道感染。室内可养些花草,或者使用湿化器加湿,以调节空气湿度,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保持肺气清肃功能。同时要记住“春捂秋冻”这个古训,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运动养生

主要是进行有氧运动,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根据各自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跑步、散步等,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及机体的耐受能力。亦可适当进行“秋冻”锻炼和冷水浴等,以养阴润燥 ,提高机体抗寒能力。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锻炼和旅行的大好时光。

食疗养生

饮食上注意点总结为一句话:“秋燥伤肺宜润忌辛,肺燥伤肝养阴增酸。”这是由于燥邪伤肺,应少吃辛辣食物,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也不可过量。

滋阴润肺方面的常见食物有:银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浆、蜂蜜、糯米、莲藕、菱角、芋头、荸荠、白萝卜等。还可以多食果仁,如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瓜子仁、松子仁等,均具有滋养肝肾、润燥滑肠的功能。

少辛增酸方面就是就是说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偏酸味水果:苹果、葡萄、石榴、杨桃、柠檬、柚子、山楂、枇杷等。

养阴类常用食疗药有:枸杞、玄参、玉竹、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

补气类常用食疗药有:西洋参、沙参、人参、白术、茯苓。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生脉饮。

秋季食疗方

针对秋燥

1沙参银耳粥

原料:沙参50克,银耳50克,粟米50克,冰糖10克。

做法:沙参洗净,放入陶器罐内,放入清井水,先煮30~40分钟,去沙参,放入银耳,粟米(均洗净),再煮1小时放入冰糖,再熬10~15分钟,即可食用。

功用:补肺、益气、养阴。

2生地麦冬粥

原料:生地黄50克,麦冬(去芯)4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生地、麦冬洗净,切成碎片,装入已消毒的纱布袋内,放入陶器罐内,放入清水,先煮1小时,捞去布袋去渣,放入粳米(洗净)熬粥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养阴补血

3淮山药百合兔肉汤

原料:淮山药、百合各30克,兔肉 200~300克,生姜、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先将兔肉洗净,切成小块,然后与淮山药、百合及适量调味品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 1小时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肾固精、润肠通便。

4鸭蛋银耳羹

原料:鸭蛋一个,银耳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银耳泡软,用水熬煮至软熟,鸭蛋打至碗内调匀,然后倒入银耳羹内,加入适量冰糖,鸭蛋煮熟即成。

功效:滋阴润肺。

5雪梨黑豆汤

原料:雪梨 1 个, 黑豆 30 克

做法:雪梨洗净切碎,与黑豆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炖煮半小时后去渣取汁。

功效:滋肾润肺、化痰止咳。

针对秋乏

1桑菊粥

原料:霜桑叶30克,菊花30克,川贝15克,粳米50克。

做法:将桑叶、菊花、川贝洗净,装进已消毒的纱布袋内,放入陶器罐内,注入清水,先煮30分钟,捞去药渣,放入粳米,煮30分钟,粥成即可食用。

功效:清肺润燥

2芝麻莲子

原料:莲子肉20克,芝麻1 5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芝麻炒香,研成细末,莲子加水煮1小时左右,再加入芝麻细末、白糖,再煮几分钟即可。

功效:补五脏、强肝肾、清心安神。

3牛奶粳米粥

原料:粳米100克,牛奶250毫升,红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粳米下锅,用大火烧开,小火熬1小时; 粥已经黏稠快要熬好时加入牛奶,搅拌均匀;出锅盛碗,加入白糖或红糖。

功效: 补益虚劳。

4黄芪淮山药粥

原料:黄芪30克,淮山药4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黄芪洗净,切成片,与淮山药装入已消毒的纱布袋内,放入陶器罐内,注入清水,先煮1小时,将药渣袋捞去,放入洗净的粳米,煮20~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

5沙参玉竹老鸭汤

原料:北沙参60克,玉竹50克,芡实20克,生姜2片,老鸭1只(约800克)。

做法:将北沙参、玉竹、芡实、生姜洗净,老鸭杀后去毛及内脏,斩件。全部用料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分数次饮汤,吃鸭肉。

功效: 滋阴润肺清补。用于干咳痰少、劳热、肠燥便秘者。

针对秋膘

1薏苡仁粥

原料:薏苡仁30~6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薏苡仁与粳米同放入锅中,水煮,熬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祛湿除痹

2玉米清汤

原料:甜玉米梗两条、黄豆芽100克、红萝卜1条。

做法: 将甜玉米去粒留梗,红萝卜切块、黄豆芽洗净;将全部材料用慢火熬煮1小时即可。

功效:清润滋补

3降脂养目茶

原料:炒决明子8克、何首乌5克、泽泻5克、生甘草3克。

做法:上述药物泡服,每日一剂,泡服3次。

功效:清肝明目,补益肝肾,润肠通便,渗湿化痰。

健康调理

淮山莲子汤

原料:山药100克、莲子100克、糖或盐适量。

做法:将山药和莲子洗净,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再慢火煮40分钟,加糖或盐调味即可。

食疗养生 篇12

关键词:电视养生类节目,养生堂,社会老龄化

养生,在我国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人为了养生而不惜一切代价妄图寻找到能够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仙方灵药。秦代的徐福东渡,明代嘉靖时期的宫婢之变大抵都是因此而产生的。虽然现代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所谓的仙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但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也不乏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法子,如《五禽戏》《太极》等。因此,在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众多的电视养生类节目,但这些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基于此,笔者以北京卫视的《养生堂》为例,对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的现状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并提出对此类节目发展的思考。

1 以《养生堂》为代表的养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养生堂》2009年开播,一开始在北京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播放,后转至现在的北京卫视进行播放,每天首播是在下午5点半左右,重播是在第二天早上5点,每次的播放时长为1个小时左右。除了正常的播放外,《养生堂》还推出了精编版,将以往的内容进行精简,选取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播放,精编版一般只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6点20才会播放,时长在35分钟左右。《养生堂》每期都会邀请著名医学专家和学者,以访谈的形式来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传授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所述内容以中医为主,有时也会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辨别方法以及一些食补的方子等。

《养生堂》是当前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档节目,从对它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的时长正在大幅度提高,节目内容多数是与健康有关。据调查显示,《养生堂》的主要收视对象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受教育基础,知识水平不低,随着人年纪的增加,人的身体状况开始下滑,更加重视健康此外,从《养生堂》的播放时间段中可以看出,当前电视养生节目的播放时间比较分散,一般是在非黄金时段。由于黄金时段大多被电视台用来播放一些新闻、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内容以来提高收视率,因此,电视台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还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主要归功于电视养生类节目的热播。

虽然当前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景象,但需要认清并不是所有的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质量都是合格的,并不是每个都做到如《养生堂》这般的实用、权威、科学,以真正满足观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为目的的。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节目的出现都是看见一档节目成功后,然后大家争相效仿,对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模仿者的增多,一些制作单位为求经济效益而传播一些不实或者虚假的消息,或者与某些商家和所谓的“名医”合作对观众进行误导和商业性的宣传,而没有真正实现养生节目作为电视媒体对群众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损害了养生了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制约了电视养生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2 由《养生堂》等电视养生节目所带来的思考

从对以《养生堂》为代表的电视养生类节目的现状分析中,谈谈自己对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发展的想法。

其一,对于当前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提高节目制作的水平,提升节目的质量。首先,向国外同类型节目制作学习和取经。近年来,我国如《养生堂》《中华医药》等健康养生类节目众多,各节目雷同程度较高,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选材定位方面过于集中在一个方面。因此,节目制作部门可以向国外电视台开办的电视健康养生节目学习,看看别人的取材、内容编排、悬念设置和表现形式等环节,再结合本身节目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从而提高养生节目的竞争力,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优质节目。比如,《养生堂》在表现形式采取的是访谈的方式,而《中华医药》则采取的是故事化的方式,两者之间传达的养生知识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目的基本一致。其次,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雷同现象还有一点就在于缺少复合型的人才,缺少既懂得医学知识又懂得新闻传播的从业人员。因此,电视媒体应不断加快对用人制度的变革,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面向社会招揽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人力资源互动机制,打造出一支高质量、高水准的节目制作团队,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其二,从日常的生活中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受众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在节目的播放时间上也会比较迁就中老年人,少有节目是以青年人为主要受众的。因此,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其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建议,相关的节目制作团队在对养生类节目进行策划时可以对受众的心理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以及受众的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对节目进行定位,决定节目的内容、表现形式、节目播放时间等具体事项。节目制作团队需要清楚认识到养生类节目的使命是对受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有益的指导,帮助受众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实际的节目制作中,要尽量以受众的心理为出发点,让节目贴近受众生活,增强节目内容的实用性,在讲述过程中,尽量用观众比较能够听得懂的,“接地气”的语言,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性的术语。为了突出本档养生节目的特色,制作团队可以对市场做进一步的细化,向之前养生类节目比较少涉及的青年群体出发,挖掘电视养生节目在青年市场的潜力。毕竟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疾病逐渐年轻化,甚至有很多青年人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制作团队在策划电视养生节目时可以向这个方面多做探索。

其三,近几年媒体方面也曾报道过多起“假学者”“假名医”“假专家”事件,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形象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节目制作单位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当对节目的所要讲述和宣传的内容做科学和严格的审查,确定这些对人体是否真的没有危害,是否真的如广告语所宣传的那样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对于一些不实的虚假的医药广告要进行取缔和曝光,为广大观众营造出一个获得健康养生信息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群星.国内电视养生节目模式探析[J].青年记者,2011,(36).

[2]张筱瑛.大众传媒在中医文化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与行为研究[J].今传媒,2010,(9).

上一篇:全数字高清监控系统下一篇:搭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