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

2024-09-30

搭建支架(共10篇)

搭建支架 篇1

“学问”一词, 道出了“学”从“问”来, 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是从学会“问”开始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没有“问”的机会, “问”成了教师的专利, 即便学生有“问”, 也多是受老师的“诱惑”, 所问的多是假问题、浅问题。然而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不断循环过程。那么, 教师如何为学生的提问搭建“支架”, 指点生疑的途径, 教给质疑的方法呢?

一、从课题处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 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一开始我就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课前查阅过资料, 知道晏子原名叫———

生:晏婴。

师:看了题目, 有问题吗?

生:晏子原名“晏婴”, 课文为什么要用“晏子”来做课题呢?

生:“子”是对古代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

课文为什么要用“晏子”来做课题?如此质疑, 直指人物形象的高大, 直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从语言上引思

语文是借“言”表“意”的课程, 为了表达出特别的意思、深刻的意义, 作者往往会选择最贴切的言语表达形式。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抓住那些关键语句, 激疑引思, 细细咀嚼, 慢慢品味, 让学生领略到汉语独特的魅力, 从而形成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其教学的点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然后是一个动作:“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最后是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我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质疑:父亲重复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这么多动作, 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挖”?这样质疑, 语文课就有味了, 文本语言自然也就活起来了。

三、从矛盾处启发

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 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西沙渔人》一课中说西沙那一带, 只有单独去杀过鲨鱼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勇敢的人。对此, 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名学生对这句话的疑问使教室里一片哗然:“老师, 这句话有矛盾。鲨鱼是国家的保护动物, 怎能随意捕杀呢?如果非要去捕杀才能算勇敢, 这不是很残忍吗?”我没有给这个问题定标准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给课文作者、编写教科书的叔叔、阿姨写信, 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的天地、生活的天地、精神的天地, 这样不是更好吗?

四、从写法上着眼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时, 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等形式, 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教学《自然之道》, 我先引导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 让他们想想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当学生从“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感悟到海龟的损失很大时, 我引导学生质疑:大量的幼龟被吞食是多么残忍, 可作者却写到“阳光仍很明媚、欢乐的叫声”, 这是为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明白了这是一种反衬写法, 景致越美, 幼龟命运就越惨, “我们”就越后悔。

这样, 学生经历了“无疑—生疑—质疑—解疑”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既让学生的思维在动态生成中提升, 又让学生领略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

搭建支架 篇2

搭建教师成长的支架

光荣街小学建于1946年,是扎赉诺尔区建立的第一所小学,经过六十四年的岁月洗礼,光荣街小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培养一支德业双馨的师资队伍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因为我们深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的荣誉不是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形成了以整体提高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突破口,以制度启动、研修推动、激励驱动、关心感动为载体的教师队伍建设运转方式。

一、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成长的氛围

首先,我们实施了参与式管理。学校在每个教研组、年级组中选取了教师代表,为教师代表创建说话平台,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教师积极谏言献策,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还从研究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事业需求入手,关注他们的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帮助教师找准位置,定好方向。这个全员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成为全体教职工与学校共同脉动的一个过程,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融合,为教师们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我们从学校的特色育人目标入手,发掘教师的特殊能力。

“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已经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我校充分挖掘教师身上的潜力,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培养教师多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将“涵养化育,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美辅德,以美助健”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目标,而这一目标的提出正是从美丽的剪纸作品中激发而出的。我们发现了美术教师的剪纸特技并为此开创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剪纸,进而又确定了一系列关于“美”育人目标,发掘出一系列关于“美”的教育活动:“美声、美影、美曲、美操、美诗、美文、美画、美课。”围绕这一办学目标,我们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能力培训,如多媒体使用的培训、在学科教学中感受美的讲座,德育工作交流等,在满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校张丽莹老师所选择的才艺展示也是剪纸,并且在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教师朗诵比赛、自编篮球操、师生经典诵读、合唱比赛等等,今年6月份,我校还围绕“八美育人”开展了“八美育人耀阳光,闪烁孩子童心乐”的艺术节活动。用培训提高教师能力,以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还充分考虑教师的优势,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发现管仲华老师和何凤波老师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动手能力,于是,我校积极筹建科技创新工作室,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完善设施,在学生中成立科技创新小组,让管仲华老师和何凤波老师尽情施展才华,发挥他们的特长。目前,我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何凤波老师所设计的《角度演示仪》获第二十四届内蒙古创新科技大赛二等奖,《猫眼演示仪》获得第二十五届内蒙古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何老师还把平时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记录下来,其所撰写的论文《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的论文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实验教学论文二等奖。管仲华老师也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年他所主持的《中俄蒙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获第二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年他所辅导的科技小论文《住在山岭上的人们》获得第24届创新大赛三等奖,《甲醛——家庭装修中的隐型病毒》获得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科技小发明《滑动的撮子》获得第25届创新大赛二等奖。今年我校开展了首届“徜徉科技之梦”的科技节,将科技作品分为六大类,共表彰了82人次。

何凤波老师和管仲华老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关注是分不开的,我们学校也在为更多的老师搭建这样的成长平台。

第三,我校根据教师的特长实施阶梯培养。构建了“推进骨干、抓实中坚、扶困帮弱”的阶梯培养模式。目前,我校已有5名盟级骨干教师,2名满市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骨干教师示范课,为教师引路。我校刘静老师的音乐创新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一等奖到内蒙古自治区创新课一等奖,可见我校对各学科教师的发展都十分关注。同时,在教师中我们还利用分小组学习、一帮一等形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以人为本,变多元研修为教师和谐成长的支架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离不开支架。同样,在教师成长中,学校也应该像支架一样,帮助教师们一步一步地攀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寻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知识的陈旧和不足,缺乏对先进教学策略的认识,教育研究能力难以适应课改需要等。因此,学校想方设法拓宽校本研修的渠道,做到研修内容多元化:坚持着知识加深与拓展相结合、知识更新与能力增长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业务进修学习分成六大模块,分别为:教师发展、班主任培训、科研指导、学科教学、教学技能、德育天地和心理健康,不断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研修模式多元化:自主学习式、团队合作式、分组分批式、观看视频讲座、资源包自选制,小问题研究,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等等,使研修更有针对性。多元的校本研修搭建起了教师成长的支架。

(一)学访互动,在交流中充实

教育的落后,根深蒂固的是观念的落后。把教育专家及名师请进来,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深造,为他们创造一个“使自己的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平台”这种学访互动的方式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近三年来,我校派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教师达近百人次,我校建立了外出学习资源共享制,教师们把学习到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与大家进交流,把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传递给同伴,与同伴分享收获。

(二)静心阅读,在反思中提升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我校大力推进“书香校园”的开展活动,学校竭尽全力为大家提供最新的教育论著,书目选择可以说是与日俱进。每位教师都积极阅读,摘抄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并且实行亲子读书计划,把学校和家庭用书籍连接起来。到今年,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读书节活动,颁发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等奖项达87人次。在书籍的滋养下,教师们的知识底蕴丰厚了,专业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教师各级各类论文获奖百余篇。

搭建支架 以读促写 篇3

摘要:语言输出能力并不是直接从知识传授中获得,而是通过足够大量的听读练习,积累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获得。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读促写;课堂设计;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27-01

一、研究背景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语法分析,结果学生只了解了故事情节,死记硬背地记了些纯语法知识,语篇理解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因此,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负高效的英语阅读课中把握语篇的主要信息和框架结构,提高篇章理解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起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能主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支架”理论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业的“搭脚手架”的概念。即在教学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伴的帮助下,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撤掉“支架”时,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独立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支架”理论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力求实现轻负高效的英语教学。下面笔者以新目标英语Book4 Module6 The Monster of Lake Tianchi”为例来探讨“支架式”阅读教学。

三、课堂设计:

环节一:LEAD IN

1.Play a short vedio from the movie “THE WATER HORSE”.

2. Show the students several pictures related to unexplained mysteries.

讲台如舞台,教师如导演。在一堂课中,良好的导入能更有效地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因此在英语课堂的起始阶段,激发学生对某一特定话题的兴趣是完成高效的教学的首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扮演“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因此,在本课课堂导入时,教师首先播放尼斯湖水怪的精彩片段,并让学生描述电影中的水怪,同时图片展示“自然界未解之谜”,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能轻松地进入教师创设的语言情景,并且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搭建了“Mysteries of the Natural World”的话题支架,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讨论的范围和活动的趋向。

环节二:READING

1、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and 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its main idea.

2、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

3、Read the passage generally an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passage.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播放的听力内容和导入时搭建的话题“支架”,降低了语言的难度,使学生获取信息显得尤为简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在阅读中快速捕捉有关信息和主题的能力,并初步实现“支架”在阅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细读,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进行“综合或交替”阅读,对“支架”中的信息进行细化,从而整体感知文本框架。由此可见,教师与学习者对话的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自己看似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体现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环节三:SPEAKING

The “Monster of Lake Tianchi ” is back in the news.Many people claimed to have seen the monsers.However,the scientists are sceptical.What is your opinion?

在本环节中,教师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总结,同时引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能跳出文章而高于文章。同时,这也是经典的写作结构,表达双方不同观点,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环节四:WRITING

1、Discuss how to describe a monster in groups.

shape colour size action

2、Have you ever seen or heard of any monsters? Now describe them with what you have learnt.

在写作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讨论,总结文章中描述怪兽时所用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就课文中搭建的的话题框架,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自由交流并做记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一个互为“支架”的合作平台。在足够的信息整合后,小组成员按照该文本框架,各自完成对所给出怪物描写的写作,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加工并输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运用新学的语言知识和文章结构特点,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在各成员完成写作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相互批改,或对每篇习作进行评价与鼓励,评选出优秀作品,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反思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总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生词的认读、重点词的理解搭配、句子的翻译上,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把握,却忽视对篇章的理解,只能让学生的思路停留于凌乱的知识点上,并不能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和驾驭文章结构的能力。

巧妙搭建支架 推进英语写作 篇4

支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这一种框架就是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不断攀登,一步一步完成更高的学习任务。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依据该理论,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巧妙搭建支架,学生能得到教师、同伴的帮助和必要的信息,他们就有可能突破“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超越他们当前的认知局限,从而提高写作能力[3]。因此,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支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才是最有效的。下面,笔者以《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7中Task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搭建四种支架,促使学生在支架的帮助和引领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圆满完成写作任务,最终实现写作指导高效性和能力提升实效性的两者共赢。

一、搭建情境支架

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等板块学习,已大致了解一些人物优秀品质,并懂得用简单语句描述具体事例等。本次的写作任务“recommend Daniel for this year’s Young Star Award”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易唤醒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兴趣。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笔者课前精心制作了有关Daniel日常生活的视频,其中包含了help others with their homework,plan everything well,clean up the park,collect things for Project Hope等内容,还配上了英文讲解和音乐。观看视频后,笔者立即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T:What does Daniel usually do in his daily life?

Ss:He sometimes helps others with their homework/plans everything well/cleans up the park/collects things for Project Hope...

T:Would you like to recommend him for this year’s Young Star Award?Why or why not?

Ss:Of course,because he is kind/helpful/clever/brave...

【设计意图】视频这一情境支架的搭建有效地将写作内容和已获经验相关联,并巧妙帮助学生建立起recommend的写作框架。学生在写作框架的指引下不仅自发提取已有知识储备,还鞭策自己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建和改造。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大大激发,他们迅速进入写作角色,并不断尝试使用该单元重点句型来谈论Daniel的具体事例,在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同时,也为接下来写作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了很好准备。

二、搭建内容支架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完全得到激发调动时,接下来就应该帮助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了。本次写作任务是“学写推荐信”,因此学生必须清楚“为何推荐Daniel”或者说“Daniel有哪些突出的能力和优秀的品质值得推荐”。多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取舍和整合相关信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内容,构建写作的“最近发展区”。为此,笔者充分利用蛛网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Step one Brainstorm

T:Most of us want to recommend Daniel for this year’s Young Star Award,right?

Ss:Yes.

T:Daniel has many good abilities,so we all like him very much.Now,think it over by your self at first,and then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his abilities,finally please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

T:It’s time for us to share.Please fill your ideas into the spidergram on the screen.(学生逐一将Daniel的优秀品质填入蛛网图的椭圆中,见图1)

Step two Further discussion

T:Boys and girls,pay attention to the spidergram.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Daniel’s each ability?Go on with your discussion.

S1:Daniel is a clever boy.He learns things quickly and he is good at all his subjects.He often helps his classmates solve problems.

S2:Daniel is kind and helpful.He often collects things for Project Hope.At weekends,he spends his free time cleaning up the park.On the bus,he gives the seat to someone in need.

S3:Daniel is also a brave boy.Last week,he saved Mrs Sun from a big fire and he was badly hurt.

...

(学生逐一将Daniel每个优秀品质的具体事例填入蛛网图的矩形中,见图2)

【设计意图】在搭建内容支架的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了蛛网图供学生填写,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进行了归类和强化。学生首先在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活动开展下,调取已有知识储备,努力突破“最近发展区”,围绕写作主题对已调取知识进行归类和强化。在已搭建的“骨架”支架的基础上,笔者再次组织学生围绕每一根“骨架”展开进一步交流探讨,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沿着“ability”这一概念不断提取,不断攀升,很快找到每一个“优秀品质”的具体事例,这样整篇习作的“内容”支架就初具雏形了。因此,内容支架的巧妙搭建,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任务,还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写作任务的焦虑,甚至是因无话可说而产生放弃写作的想法。

三、搭建语言支架

当学生已初步建立起“What to write”内容支架后,接下来面临的是“How to write”。丰富的写作素材借助简练但丰富的语言、优美但不复杂的文辞,能让读者回味无穷[4]。根据课标及中考阅卷的相关要求,笔者着重从丰富语言句式方面帮助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在举例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如在分析到“brave”的性格特征时,有三个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笔者都将其板书在黑板上。

S1:He was very brave.He saved Mrs Sun.He was badly hurt.

S2:He was brave enough to save Mrs Sun.He was badly hurt.

S3:He was brave enough to save Mrs Sun.However,he was badly hurt.

接着教师让学生一齐来分析哪个句子结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一致认为是第3句,理由是:该句不仅使用了“形容词+enough to”的句型结构,意思表达贴切准确,还使用了转折词“however”,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受此启发,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活动中一定会参照、推敲、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准确生动,简洁易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设计意图】笔者摒弃了过去的“经验强制”教学法,而是通过展示同一句子的不同表达,让学生共同讨论、体验和感悟,最终达成共识。“丰富语言句式”这一活动支架的搭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促进学生的言语、心智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与言语创新意识。

四、搭建结构支架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布局和逻辑顺序。好的语篇除了要有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外,更需要清晰的结构,而穿越这一“最近发展区”又必须基于写作体裁和题材的特点,所以,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在写作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意识。针对该推荐信,笔者首先搭建一个支架让学生展开讨论:How will you design this recommendation letter?学生在讨论后,有的说只要把Daniel的个人品质和具体事例交代清楚就行;有的说先把Daniel的具体事例完完整整叙述一遍,再将其个人品质最后总结一下;也有的说先介绍所有品质,再逐一描述事例等等。此时笔者不急于表态,而是继续搭建支架让学生按照他们的设计思路将全文写下来,并分别投影在屏幕上,大家共同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给予“推荐信”的提醒和暗示,学生逐渐豁然开朗,并达成“总—分—总”的谋篇共识。然后学生就各部分所围绕的写作中心再次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形成如图3的写作结构支架。

【设计意图】在支架式教学中,如何把握支架的“节点”是开展好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难点,节点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教学的展开[5]。文章写作结构的确定应当说是这节课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笔者灵活地将此学习任务进行适当分解,设计出超出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并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新的学习任务(讨论—汇报—试写—点评—感悟—共识),同时还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动态支架帮助。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巧妙运用支架理论不仅能解决当前写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和合作鉴赏能力,并使写作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过程。支架理论引领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写作教学的难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借助支架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心理学与认识论——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M].袁辉,郑卫民,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57.

[2]VYGOTSKY L 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21.

[3]庄海滨.基于支架理论的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探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2):35.

[4]邵春玲.精心搭建支架,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专刊):67.

创设情境 搭建支架 互动合作 篇5

一、Using language读写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高中课时安排,或写作主题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部分教师对于using language中读写活动处理过于宽泛。一些教师精讲阅读文章,忽视写作任务;也有一些将读写任务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结构和词汇支撑,这些做法都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设置这一板块的最终目的是——using (使用语言)。另外,在平时学习中,学生缺乏阅读为写作服务的观念,没有意识到读写的有机整合,不注重阅读文本中结构和典型词句的积累。因此,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孤立进行导致学生由于写作之前缺乏相应的写作铺垫、指导和必要的写作素材而倍感困难,甚至失去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二、Using language中读写课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生在写作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写作主题共鸣。当写作任务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强联系时,他们的表达欲望会加强。

[案例1] 必修1 Unit 3中的Using language A Night in the Mountain, 教师可在上课前创设情境,通过谈论南昌旅游景点引入旅行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旅行经历,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何有效保留旅途的回忆即写好旅行日志,引发学生对旅行日志写作的思考和学习。这样的引入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出发,自然地打开学生的话题,通过提问如何记录美好回忆引发学生对本节写作课的期待。

[案例2]必修4 Unit 5中的Using language Futuroscope—Excitement and Learning, 笔者从身边的海洋公园谈起,再引入法国的Futuroscope主题公园,通过观看该公园提供的学生从未体验过而向往之的视频,顺势创设情境:公园主办方正在征集一篇有关该公园的简介用于宣传册(Collecting an introduction for the brochure),如果被选用,将会获得一次免费体验Futuroscope的机会,因此本节课核心任务就产生了——Write an introduction of Futuroscope. 那么What to write和 How to write这两个问题将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2.充分解读文本,挖掘词汇、句型、结构,搭建支架,保证输出的质量

有效的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搭建写作内容支架,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获取语言、话题信息。只有读得恰到好处,才能写得恰如其分。解读文本应是多元化,包括文体、结构、内容及词汇。解读文本的基本框架如下:

在案例1中,引导学生阅读王坤的旅行日志,在课本上标出王坤与王薇一路上的所见所感,从而思考旅行日志写作的第一个要点——写下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感。Tip 1: What you saw and how you felt.

给出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文章中的优美用词,我们还可以使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情感。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词语,文章中还有许多优美句子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举例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索,探究得出写旅行日志的Tip 2: Beautiful sentences.通过学生关注“In the early evening...,After supper...,At midnight...”让学生思考得出旅行日志的Tip 3: In the order of time.

通过对文本的多次解读,为学生后面的写作有效地提供了结构,语言框架,为学生减少了写作障碍。

在案例2中,笔者要求学生快速读文章并找出描述主题公园的角度,即theme, activity, learning and buying tickets。然后引导学生依据以下表格再次解读文本,找出更多的描述Futuroscope活动的表达,如下图:

根据以上解读,学生对Futuroscope的写作已有了一些内容。此时笔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除了这些要点,在宣传册子还可以写哪些方面来吸引游客?并选取两组的outline呈现在课堂上。

3.小组合作,讨论互动,共同建构及评价

写作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提供帮助,引导他们讨论写作结构,内容及可能用到的关键词和句式,这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焦虑感。写作中可以采用个人写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这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和任务的难易。学生英语水平高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难度较大或学生水平不高,可以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任务。

对于案例1中的旅游经历,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提供了写作支架,学生短时间内能独立完成写作。而对于案例2,介绍Futuroscope公园的要点较多,且学生不是特别熟悉此公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合作,根据确定好的段落每人写一个要点,然后由组长整合成一篇说明文。

写作后,教师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由学生在小组内依据标准进行评价,从而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学生在评价时,就体会到自己的作品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无形中会反思在以后的修改或新的写作中该如何改进。教师所给的评价标准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评价标准可参考如下:

(此评价标准依据文章体裁和要求作相应的微调)

在案例1、2中,指导学生根据四个要点进行组内或组间互评,并推荐较好的两篇进行课堂赏析,要求学生说明推荐原因。

三、结语

Using language 中的读写课是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以读促写,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搭建好词汇、结构、内容支架,引导学生把所学语言知识、经讨论厘清的谋篇布局、写作的积极情感,自觉地应用到写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胡元生

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 篇6

关键词:教学设计,支架,图式,认知,原型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就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学生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 需要背景图式的激活, 需求策略技能方面的基础, 否则学习难以开展。也就是说,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那么, 什么是支架, 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搭建支架?本文以一个写作设计原型为案例, 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学设计的诠释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2]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为目的, 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育传播学等原理和技术,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实施设计、评价、不断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3]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是, 作为一个系统, 教学设计表现为机构、管理、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的层次。[4]目前的教学设计系统多是教学层次作为基本层次, 关注的是教师应该如何教。既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那么, 教学设计应该以学习层次为基本层次, 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学习资源, 设计以学习者为主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

二、什么是支架

学习层次的教学设计系统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分析学习者的具体需求, 尤其是认知需求:一是学习者的共性需求, 二是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共性需求要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要求, 而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则要求分析学习者在学习风格、多元智能以及语言基础方面的差异。而教学设计可以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按照图式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架。

(一) 支架的由来

支架 (scaffolding) 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原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 用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 俗称“脚手架”。把“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教学、把教师的教学比喻成“支架”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 教学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却能借助成年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决定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5]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两者或更多者合作解决问题时, 通过参与者积极参与, 共同合作,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习者的水平, 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同伴的合作中可以得到提高。[6]而同伴或教师的暗示、指导等就是“支架”。

(二) 支架的种类

教学设计中所说的“支架”不只是同伴或教师的暗示与指导, 而是指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中所需要的基础性东西, 可以是文本的、音频的、视频的, 同样可以是触觉或动觉类活动, 也可以是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图式知识

所谓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7]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广义的图式包括语言知识、策略知识、文化知识、话题知识、任务知识等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广义的图式同样包括技能图式, 指学生所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狭义的图式一般指背景知识。本文所学的图式为广义的图式, 具体包括:

话题知识:与所学习材料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信息素材:理解或表达所需要的信息材料, 包括文本的和非文本的。

策略:听力、阅读、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写作等活动所需要的策略。

文化知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

样本范例:写作、项目、任务活动中所需要的样本范例, 如范文、板报、表演视频等。

语言知识:学习所需要的语法、词汇、篇章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常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出现。

2. 活动

学习不是个体的行为。作为社会人的每个学生总是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发展,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帮助。教学设计的支架可以是知识, 也可以是活动本身。活动是知识提供的形式, 尤其是同伴活动和小组活动。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协商从不知到知、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熟悉到熟悉, 为下一步活动打下应有的基础。与图式知识不同, 活动所搭建的可以是触觉、动觉性支架或者是体验型支架。

3. 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是学习者发展必要的支架。教师的指导可以是结合图式激活等活动进行, 也可以是在学生活动之中针对个体学生的点拨、答疑、解惑。指导同样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三、如何搭建支架

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学习者对支架的要求不同。但是, 任何支架的搭建都必须经历分析、设计与评价三个环节。

(一) 分析

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的需求, 分析学习者的图式和认知特点, 从而诊断学生图式上的缺陷, 以便设计相应的活动。学习者的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目前的知识结构与目标水平、目标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学习者的认知分析要求不仅要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多元智能, 更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如,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就不能设计推理的活动;学习外语时, 人们短时记忆的语言比较短。因此, 听力材料不能太长, 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有时或许只能记住一个短语;很多情况下, 学习者不能回答问题, 不能获取相关信息并不是其理解能力低下, 而是其相关经历未能赋予其应有的认知。

分析的内容不同, 可以采用的方式也就不同。学习风格、多元智能分析可以在接受班级时就进行,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即可, 通过问卷分析出学习者认知倾向和多元智能优势, 以便设计相应的活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进行;而相关背景、信息素材、策略以及样本范例可以通过诊断性活动分析。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假定学生并不了解相关背景, 并不拥有相关信息素材, 并没有掌握相关的策略, 并没有看到相关的范例, 设计相应的诊断活动, 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图式基础, 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搭建支架, 提供帮助。

(二) 设计

支架的设计对学习的学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支架过度和支架不足的现象, 影响学习目标的实施。有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某些词汇和语法, 而教师仍在进行操练;有时在某个教学环节增加了多余的操作。如, 听力和阅读前的词汇教学, 其目标是为学生的听力和阅读做图式方面的准备, 但是有时教师却在阅读前设计了词汇的训练和应用活动, 让学生用所给单词和短语编写故事, 这些都属于支架过度。而有时, 由于教师未能分析出学生具体的需求, 未能设计应有的支架活动, 支架不足, 导致下一个活动难以开展。

支架设计一般采用活动设计的方式, 安置在新的活动开展之前。活动可以是脑风暴活动、讨论活动、看图匹配活动、自我评价活动、问答活动、样例分析活动、调查活动等等。通过脑风暴可以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策略知识, 通过讨论和看图匹配活动可以激活相关的词汇、语法、情景, 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呈现新的词语、句型和情景, 通过问答活动可以激活相关功能结构, 通过样例分析可以呈现样本、规范, 通过调查活动可以激活背景图式, 为下一步活动作准备。

(三) 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反思对支架设计的效度作价值判断。教学中必须注意收集有关活动开展的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支架问题所在, 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经过适用、评价和完善的过程, 支架的搭建更是如此。下面的案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分析、设计和评价在支架搭建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

支架搭建对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笔者实际教学的一个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学设计中支架的搭建方式。

(一) 教学设计原型

每个教学设计方案在解决教学问题中都是一个原型, 本文所选案例共有两个原型, 其中原型1是第一个班级写作教学的设计, 第二个是通过对第一个原型评价之后改进的原型。

1. 原型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按照比较对照的段落要求, 运用课文所学故事, 完成一个段落写作, 比较两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教学过程:

Step 1 Sample study

Present the sample for students to deduce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including the paragraph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s of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tep 2 Assignment of the writing task

Ask the students to choose one dream story and compare it with that of Linda (the heroine of the text the students have just learned) and then write a paragraph discussing their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First, analyze the stories and make a list of the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Then, decide on the method of development, whether block method or the point-by-point method.

Third, drafting.

Step 3 Peer edition of the first draft

Step 4 Revision

2. 原型2

在原型1的课堂上, 笔者发现学生虽然了解比较对照段落的篇章逻辑和常用句式, 但是却写不出内容。也就是说, 学生并不能找出两个梦想成真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因此, 无法完成段落写作。这说明学生所需要的不只是写作范例, 更要有支撑信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下列教学方案:

Step 1 Group discussion of items of comparison of dream storie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four to discuss what aspects they will choose as items of comparison if they are to compare two dream stories.

Step 2 Summary to present items of comparison

Invite each group to report and then summarize and present the items of comparison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Pair work to compare dream stories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the dream story they have found, make a comparison and note dow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items of comparison presented on the blackboard.

Step 4 Assignment of the writing task

Present the writing task (to write a paragraph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dream stories) and then raise the question:how to write a paragraph of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tep 5 Sample study

Present the samples for analysis of discourse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Step 6 Presentation of writing mechanism of paragraphs of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ummarize and present the method of paragraph development, transistors, and common expressions.

Step 7 Drafting

Ask students to work individually to finish the first draf of the paragraph.

Step 8 Peer-edition

Assign for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evaluate each other’s first draft and then summarize to gi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tep 9 Revision

(二) 支架搭建分析

1. 原型1的缺陷

原型1是比较典型的写作教学设计, 有范例分析, 有素材分析, 有同伴校对, 有二稿写作。其中范例分析、素材分析属于支架。但是, 学生自己却无法从素材中获取信息, 无法运用范例呈现的比较逻辑和句式表达信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图式分析不够,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估计不足, 缺乏对学生比较思维图式的分析, 设计不够合理, 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2. 原型2支架的构建

原型1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说明对学生图式分析的必要性, 说明搭建支架的必要性。在对学生图式分析的基础上, 原型2调整了教学程序, 为学生写作输出构建了应有的支架:

支架1故事比较项目呈现:通过脑风暴活动集思广益, 帮助学生确定如何做故事比较, 如何确定比较的项目, 这是写作前的第一个支架。项目的确定不仅有利于写作素材的收集, 也为写作中总括表达方式的使用提供了参考。

支架2比较素材提取:通过同伴协商比较的方式, 获取比较的具体信息, 将比较项目具体化。本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写作的素材,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括表述与具体信息的逻辑关系。

支架3范例分析:这是与原型1中同样的一个支架。但是, 由于通过写作任务的布置, 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起, 产生了了解比较对照段落写作规范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写作范例, 进行范例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 使范例分析的真实性和交际性增强。

由于支架1和支架2的搭建, 由于小组讨论和同伴活动的开展, 第二个班级的写作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所有同学都写出了内容丰富、符合比较对照段落要求的文章。

五、教学设计研究效果分析

由于两个班级总是前后两天上课, 因此, 笔者得以通过对第一设计原型的分析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教学设计中学生需求分析不足之处, 然后根据需求分析, 根据图式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这样就形成了前后两个设计原型, 第二个原型在支架搭建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因此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说原型1为教学层次的设计, 那么原型2则更具学习层次的特征。

为了评价支架搭建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评价支架搭建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作用, 笔者于第一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和教学设计利用SPSS 12.0进行T-test分析, 发现教学设计是影响学生写作、阅读以及总成绩的主要因子, 三者的显著程度都在.05之上 (见图1) , 说明接受不同设计模型的学生成绩差异显著, 从而说明教学设计中支架搭建对促进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结论

支架搭建属于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应该以学习层次为基本层次, 充分分析学习者的图式基础、能力和认知特点, 为学习语言能力的发展搭建应有的支架活动, 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要求, 符合图式发展需求的学习活动。本设计中写作教学设计过程的变化, 脑风暴活动和信息提取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支架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运用各种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语境和条件的过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就必须做好学习者需求分析, 就必须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反思评价, 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完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加涅, 布里格斯, 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Merrill, M.D. (1994)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3]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Fisher. (1994)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pupil-pupil class-room tal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earning how discursive exploration might be encouraged[J].Language and Edu-cation, 7:239-257.

搭建课堂“支架”助推英语教学 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操作流程,方法与技巧,实际应用

在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师生互动性不强, 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现状。笔者经过理论学习和多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验, 发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概述及其教学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 其特点为:第一, 整个教学过程以支架问题为主线, 以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为中心, 而问题则来源于教学内容;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支架问题的作用是为了启发学生去主动思维, 让他们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思考, 起到了一个“推”的作用。教师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时, 应根据英语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水平, 还要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支架式教学可划分为“大支架”和“小支架”, 一个系统单元可设置成一个大的系统支架, 内含多个独立的小支架, 而独立小支架之间应相互联系, 相互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建支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 这些支架最好能够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中, 然后再将支架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 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合作讨论、然后解决问题, 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综合、归纳并作出评价, 从而得到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运用支架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克服学生的惰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经验, 要使问题情境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在上课前将课程的流程设计好, 内容上要重难点突出, 课堂各环节之间要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问题的设置则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要作出课堂调整, 如果教学难度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降低难度, 给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相反, 如果教学难度太小, 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在探究方面受到影响, 教师应该通过减少或增加材料的方式来增强学生挑战任务的积极性。

2. 对学生进行适度地评价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 一定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 (小组) 的行为进行评价, 要多用肯定和赞扬的语言, 少用否定和批评的语气, 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三、支架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笔者以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英语第三册教材Unit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 At a Restaurant为例, 展示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具体实践应用。

1. Lead-in课前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有关西餐方面的背景信息, 所以在此环节通过图片 (搭建支架) 和问答 (搭建支架) 形式来展现本节课的生词和一些背景信息, 一方面是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一定的铺垫。

2. Pre-listening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通过听前预设问题 (搭建支架) , 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确立目标, 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

3. While-listening此环节通过独立探索的形式, 借助于层层递进式的支架,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信息, 掌握听力内容和要点。

通过两道选择题 (搭建支架) 实现对听力材料的初步感知, 然后由一张简单的表格 (搭建支架) 达到对材料的进一步感知, 最后再通过十道完成句子 (搭建支架) 最终完成了对听力材料的深层次理解。

4. Speaking after Listening借助于一张图表 (搭建支架) 来对听力对话中有关点单服务用语的功能进行分析, 疏通相关的基本句型, 总结要领句型, 再通过任务分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对话操练。教师在此活动过程中要试着放手拆掉所搭建起来的一些支架, 以一个旁观者、协助者、欣赏者或评价者的角色来见机行事, 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们的对话活动进行表扬、鼓励或总结评价, 从而落实教学难点。

5. Consolidation此环节精选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情景交际, 题和语言知识题 (搭建支架) ,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也为单招考试打基础。

支架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 它对教师的学识和认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如果对这一教学模式把握不足, 在搭建知识框架时没有呈现阶梯层次性设置, 这便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第二, 由于教师自身的思维特点、经历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存在对支架的搭建有不尽合理的现象。因此, 如何巧妙、准确地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 仍是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模式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参考文献

“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 篇8

学期的第一堂课, 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我来说, 随着教学的深入, 体会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多。最初, 这句话我多用在教育学生方面, “好的开始, 事半功倍”, 如高中新生入学的前一两个月的学习、生活表现优劣, 多数都能反映出这高中三年的表现, “好的开始才有完美结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 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 我发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仅是在对学生教育方面, 对教学方面也同样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表现在, 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 支架、学习方法的支架。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用于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 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工作。将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寓指“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 学生主动地通过同化、顺应、平衡来建构知识和经验, 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是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一、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印随学习支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印随学习是感性的, 但是这一感性的东西是人们理性思维的基础, 这种“印随学习”会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如果我们不重视第一堂课, 认为其无足轻重, 其方法、内容都过于理论化, 在考试中并不重要, 那不良的“印随学习”效应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改变很难。如果我们很重视“第一堂课”精心设计开场, 良好的“印随学习”会一直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如一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地理板图就很像,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对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中应尽量展示出优雅形象, 幽默的语言, 恰当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 耐心细致的讲解, 广博的知识, 优美的板书, 极像的版图, 吸引学生, 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二、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兴趣支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 教师一般会在第一堂课旁征博引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项。如:网络用语、生活中的趣味地理;有的地理老师通过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和学生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中的生活”, 等等,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引领下, 学生就会联系和思考, 这种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便于学生自觉主动建构。第一堂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我了解, 有90%的老师都认为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建构学期第一堂课, 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兴趣越浓好奇心越重, 学生学习越投入, 再加上老师的表扬会进一步强化, 学生就有可能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甚至志趣, 可见第一堂课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促进兴趣的提升, “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第一堂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 该如何在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关注是最重要的, 找到师生共鸣的事情、情境, 以生活性、实事性 (新闻性) 、兴趣性 (学生的兴趣点, 而不是教师的兴趣点) ,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

三、第一堂课———搭建师生交流的支架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 取长补短的过程。第一堂课是一个平台, 支撑本学期甚至本学年的基础, 这种交流又不同于普通的交往, 而是基于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交流, 其成长性、知识性、目标性更强。因此, 第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 为本学期甚至本学年交流都打下好的基础。学生知道课堂上、课后哪些是该做的必须做的, 哪些是不该做一定不能做的, 在一定的交往度下, 有意识遵循这个规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 师生或生生间的互相合作学习, 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情感心得。如:有的老师第一堂课, 穿一件印有云、雨、雪、闪电图案的T恤, 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教什么的?有的老师穿一件与学生校服一样颜色的衣服, 创造师生平等的情境,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在开学伊始, 我在上平行班的课时, 由于课时的安排, 有一个班少了一节课, 为了能拉平课时, 我在少一节的班级与学生交流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其他班45分钟的交流。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的效果,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我发现本班学生与我的交流效果没有其他那几个班级好。

四、第一堂课———搭建教师 (榜样) 支架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行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在学生手里, 可教师的引导、指引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也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场地。如,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认真态度、准确的判断、幽默的语言、举的新闻实例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建构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取长补短, 把教师当作榜样模仿, 替代学习。再如, 教师基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实事评说, 这种知识建构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应站在教师或成熟人的高度引导、指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最后,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严格要求, 上课必备三样 (书、练习、地图册) 都必须准备好, 上课积极发言, 与上课有关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及时讨论, 在反思中进步, 在进步中反思, 都对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起良好的榜样支架作用。

五、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方法的支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堂课为三维目标的达到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师在第一节旁征博引地举例, 希望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容, 实际上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 了解地理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看中学, 做中学, 思中学”。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有意义的知识, 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联系, 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进行内部协商或外部协商, 就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其二, 在科学的引领下,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听见了我忘记了, 我看见了我记住了, 我做了我理解了”。在第一堂课支架下, 经验丰富的同学认识深一些, 理解得多一些, 经验少的同学听到这些只像“过眼烟云”, 听了就忘了, 但不管学生是忘记了还是记住了, 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认知的支架, 为其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建构, 以及其不断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都值得我们重视。

摘要:将“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表现在, 能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支架) 、学习方法的支架。

关键词:第一堂课,地理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6.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 (10) :4-5.

[3]赵国忠编著.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D].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

[4]刘然等.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11.

[5]陈柳红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支架”作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7.

[6]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搭建支架 篇9

语篇的内容不同, “支架”的搭建设计也不尽相同。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复述活动, 以达到清晰表达语言、灵活运用语言、正确理解语言的目的。

一、复述支架的设计

(一) 填句式复述

小学阶段的语汇和句型学习虽然较为简单, 但大部分学生的组词成句、组句成段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在语汇和句型教学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搭建完整的语段支架, 把需要操练的语汇或句型放入语段中进行留白处理, 即让学生进行填空补白, 加强学生准确运用词汇和句型的意识。填空式复述方法适合语汇操练型语篇, 以词汇、短语、句式、名词单复数形式、动词时态变化等为主要教学或巩固内容的语篇, 可以采取关键词镂空、留白的形式, 同时因学生程度情况而辅以适当的文字提示, 如动词原形、名词单数等等, 如此既能给学生提示, 又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课例1】PEP5 Unit5 My new roomDear___:

I’m___.I live in Hangzhou.Look!This is my home.There are two bedrooms, a living room, a kitchen and a garden.Th e garden is nice.Th ere___two big trees.______a table___.In my bedroom, there is a green bed...I like my home very much.

本课例主要巩固there be句型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同时对前面所学的家具词汇进行熟练运用和描述。此类语法学习特点突出的课例, 复述支架适合采用关键词镂空的形式, 镂空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并改变原文, 用补充句子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关键词的填空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知识, 尤其是一些特定句型、单复数的运用等。实际语境中的操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逐渐从有意识感知和表达提升到自然地交流层次。

(二) 续说式复述

基于小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 续说能有效落实语篇教学, 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续说适合情景性较强的语篇, 带有很强的自身体验与复述内容的融合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语言的起点——一段相关引文, 为学生续说做好情感激发的铺垫。此类语篇在各个年级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如:PEP6对一个地方四季的描述、PEP7讲述自己的旅行见闻等。这些语篇适合以续说的形式来复述, 往往还可以加入图片元素, 进行一些视觉、空间上的辅助提示, 让学生较为真实地体验过程。

【课例2】PEP6 Recycle1 Read and answerSeasons in Canada/...

I love summer!In summer, the weather is___.I can___.Spring is___.In autumn, ___.In winter, ___.

I love all the seasons.Th ey’re all beautiful.

在该类情景性很强的语篇教学中, 引文式复述支架既创设了表达的情境, 又提供了条理表达的层级, 同时还留给学生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将有序表达、规范表达和创造性表达融于一体。但该类复述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 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多个启发点, 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增减引文的内容, 调整引文的位置, 增加引文的选择性,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表达提供有效支持。

(三) 解图式复述

2011版《课程标准》对于英语学习的二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看图说话历来是语言教学的常用手段, 对于学生根据情景说出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必须在理解原有语篇, 并对时态、词汇和句型都掌握得较为熟练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地看图说话, 创造性地复述语篇。

【课例3】PEP7 Unit6 PartA let’s read

需复述的内容:水循环the water cycle

Th e water comes from the___.

Th e___comes from___.

Th e___comes from the water.

It’s the story of rain.

看图复述的形式适用的语篇教学非常广泛, 尤其是五六年级涉及动态词组的文本更是适用图片提示的复述教学方法。图片式复述支架可以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提示, 学生复述过程中对原文本的印象不是来自于记忆, 而是从图片中直接获取信息, 从而完整地、准确地复述文本。此类复述更能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 是启发思维、表达事物的言语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 主线式复述

小学高段的英语语篇教材编写在极具时态针对性的基础上, 对相关的词汇也作了一定的扩充。我们在搭建复述支架时可以罗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复述主线。主线式复述方法适合事件叙述型语篇。叙述型的语篇都具有很清晰的主线, 或以时间为主线、或以地点为主线、或以人物为主线, 如:旅行日记、种植步骤等。教师可以根据文本, 指导学生找出主线中的连接点, 根据这些指向性词汇, 帮助学生理清语篇叙述的思路, 再由学生在线索引导下自主阅读语篇, 找出相关语句, 进行更有序、更清晰的自主复述。

【课例4】PEP8 Unit3 Wu Yifan was busy last weekend.Saturday morning:Wu Yifan____.It was____.Th ey____.Saturday evening:He____.Sunday morning:...

利用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为学生的复述提供支点, 更易于帮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理清阅读思路, 获得相应的阅读策略, 这在与时态相关的语篇教学中尤其有效。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碰到类似的叙述型语篇时可以快速地找到文本各部分连接点, 快速把握文本的中心线索,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篇。

二、复述支架的搭建策略

教师在复述支架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重其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示范、操练等功能, 基于实践, 笔者认为因材、因人、因时、因境地搭建复述支架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实效。

(一) 因人搭架, 回归语言教学的本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提到,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语言智能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学生语言接受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差异。在复述支架的搭建中, 教师要力求所搭支架因学生能力而异。如:PEP7第2单元中对方位路线的复述, 可根据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适当减少或增加语言支架的内容, 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平面示意图直接进行实际路线的复述, 而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必须为其提供易于达成的语言支架:Start from___in front of___.Take the___.Get off at___.Walk___for three minutes.Find___on the___.Look for me near the door.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必要时在支架中某些位置补充完整的语句加以引导。再如看图说话类的支架则可以图文并茂地进行提示和启发。

(二) 因时置架, 体现课堂教学的阶段性

复述在语篇教学中的作用因教学步骤的设置而不同。可以是在warm-up中为引出新课而复述已学内容;可以是在presentation中搭建操练型复述支架, 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也可以是practice中在为巩固提高语汇知识而搭建拓展型复述语篇。如:主线式和续说式复述既适合作为一堂课的开头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也适合作为结课前的提高性拓展;体验式复述和提问式复述适合在语汇或语篇的新授过程中穿插进行;填空式复述适合在语汇课中作最后提升。

(三) 因境搭架, 体现语言教学的创造性

语篇教学的内容都是对一定事件、情境的描述, 有其自身所处的语言环境。因此, 在搭建复述支架时要充分考虑原有语篇的自身情境, 在尊重原文的情况下搭建有效复述支架。

1、同境中的模仿与创造

尝试搭建同类情境语言支架。以课本原文内容为依据, 感受原文所处情境, 结合生活情景和相关语言, 模仿性地架构复述支架。

2、异境中的模仿与创造

尝试在其他语境中运用原有语篇中的语汇进行表达。教师要利用已学语汇搭建多种情境支架, 帮助学生理解原有语篇中的重要语汇, 引导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加以重组和灵活运用。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关于“循环”的语篇中涉及的First, ..Second, ...Th en, ....Last, ...等语汇就可以在其他诸如做蛋糕、植物种植等等语境中加以利用。

三、搭建复述支架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让学生主动参与

依据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趣味性原则, 遵循“乐学、善学”的宗旨。以学生喜爱的动画、图片、游戏等形式为支点, 架构学生容易利用且乐于表达的复述支架。其次, 应正确定位教师的引导角色, 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思维, 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地模仿过程, “支架式”复述既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原文内容的过程, 更是学生用所学语言结合生活经验创造性概括和转述原文的过程。

(二) 依文本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不同的语篇教学内容或语法要点而有目的地进行复述支架的搭建。支架搭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关键词提示型、看图说话、续述故事等,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每一种复述支架都是为有效诵读而搭建, 针对文本设定教学目标和支架的搭设方式可以在教学中有助于小学高段相关英语语法知识点的落实。

(三) 教策略重自述

新课标指出: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我监控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习策略, 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利用“支架式”复述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而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同时, 为学生提供语言支点和较完整的语言表达空间, 引导学生在有所依托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的语言表达。

搭建支架 篇10

【关键词】课文记忆 支架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Krashen 二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要通过语言输入来获得,学生吸收越多的语言输入,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越有好处。在初中课本上,那些出现的课文是学生理解生词,掌握词组,熟悉英文常见表达句式,学习英语文化的最好输入,所以如果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并记忆这些文本,能记住课文中的常见表达方式,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如果只是机械要求他们背诵课文的话,他们可能会感觉很难而不会实际去做,久而久之也会降低自己的语言能力,降低学习热情。如果没有好的方法,那么他们背下来一篇课文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背的东西也许并不能整合给自己利用。如果老师能搭建一些好的支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比较轻松容易的就把课文重点能都记忆下来,那么学生学得越来越轻松。同时如果支架搭得好,学生也能更加容易地把课文中重要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也能较快提高。笔者在实际授课中,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记忆课文的方法,效果良好。

二、支架理论及其理论依据

支架理论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年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陈琦,刘儒德,2011),也就如果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提供了恰当且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潜能是能够被挖掘出来的。 理解记忆课文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那么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应该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消除现有水平和期待水平之间的差距,引领学生到达更高的水平。

三、搭建支架的实际运用

1.搭建支架,增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人教版教材go for it都配了一篇跟主题有关的长篇reading passage, 这篇文章相对于正文的reading难度增加很多,再加上从初二开始,学生之间的分化非常严重,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理解起这篇文章来就会觉得特别困难,笔者教第一届的时候每次上到这个reading的时候都感觉很吃力,学生也没什么精神,后来在第二届的时候,我就尝试去搭建一些支架,对较难的课文进行一些整合,结构进行一些整理,降低阅读的难度。笔者在实践中,最常搭建的支架方式主要有:概念图式,表格式,关键词填空式。

在人教版九年级unit 6后面的reading 中,我选择的是关键词填空式,因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采访三个学生就饮食爱好表达自己的爱好,是口语式语气,结构比较随意,而学生需要阅读获取这三人的饮食爱好的关键信息并能判断他们的饮食方式是否健康即可。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填空的读中任务。让学生们的思维聚焦在重要信息上。

Perter: I only eat food_____________________. I love to eat meat ___________________.

Peter's eating habit is _____________health.

Tony: I prefer not to eat too much food________________. I agree it's good to___________________.It's also fine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

Tony thinks the main thing is to ______________.

Laura: I love to eat food___________________.I eat many_____________I _____________from sugar.I don't eat anything __________________.I never __________.

Laura_________________health.

学生只需根据老师所设的空去获取关键信息,并根据关键信息来判断三个人的对于健康的态度即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空,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能抓住主要信息,基础好的和基础薄弱的都感觉有地方下手,读起来也会更感轻松。且希望学生填的都是重要的词组和关键句式,学生们填过一遍后对于这些重要词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八年级下册unit 4的section B 的reading中,我采取的是支架是概念图式。这篇文章是一篇向爷爷介绍自己期末成绩的书信,这篇文章有一些较复杂的句子,文章看起来也较长,文章结构在学生眼里看起来比较散,但是是该主题写作的一个范本,所以需要学生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同时也要能把握文本的结构,所以我采取的是概念图式。(其中划线部分是学生需要填写的部分。)

SubjectsTeacher' sevaluation Alan's feelings

Science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tory I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Math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panish My _____________

Paragraph 3: (ending part )the summary

等学生们小组合作完成后会感知到在书信汇报成绩时大概需要那些内容,内容的先后顺序应该如何。

最后一种最常用的是表格式,较适合结构很清晰地文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unit 8讲新加坡旅游的文章。这篇文章结构很清晰,但很多难句子。学生容易被其中的难句子吓到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下表格任务,当然这个任务是在第二次细节阅读时设计的while-reading 任务,帮助学生去抓住关键内容点的关键信息。

Paragraph one Population More than ______________

Language in Singapore On the one hand, you can simp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n the other hand, it’s also a good place to _____________

Paragraph two FoodYou will find 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ever, ________________

Paragraph three The special zooa __________called the ‘Night

Safari’. You can____________

Paragraph four The weather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can choose 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支架,学生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去理解复杂的文章,不受难句子的干扰,去抓取关键信息,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弱的孩子而言,这样子的支架会帮助他们建立阅读的信心。

2.搭建支架,促进文本记忆。正文中有很多文本是需要学生深度消化的,并能模仿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的,所以如果学生能记住课文中惯用句式,模仿文本机构,那么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但是如果毫无提示的就让学生大段大段的去背,那就变得比较困难,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搭建好的支架,帮助他们记忆。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常常用来促进学生记忆的支架有三种:表格式,图片呈现式,提取关键词式。

在八年级下册unit 1 section A 的文章阅读中,我就使用了表格式的支架。

Ming’s life in ten years

JobWorklace (why)Livein ......(why)Pets Clothes relax

Reporter Shanghai ( went there; beautiful )apartment with friends( don’t like ......)Different pets, During the week,......

Onweekends, Go.....;HK; Australia

这个表格上面的第二行不仅给出了内容点,还是按照课文顺序的,那么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不需要去死记顺序,且因为有内容点以及第三行的关键词提示,背起来会容易很多,即使有些句子无法全背下来,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组织合适的语言。

在八年级上册unit 8 section A中叙述自己的一次school trip.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在这次旅行中所做的事情和时间顺序,而且文章里所含的activities 较多,且都是过去式,因而笔者在讲的时候用的是图片呈现。

这样的图形象直观,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背诵的内容就变成关键动词词组,而时间顺序的表达方法也通过这样的提示能让学生更好的去提示运用。

还有一类提取关键词记忆,这类也常用。比如八年级上册unit 9 section B介绍李云迪的那篇,文章细点很多。我选择的方式是把以下内容打在屏幕上,给学生先听老师是怎么利用这些有用提示去把整篇文章串起来的,然后自己再去慢慢尝试。

云迪的评价,身份,爱好及出生:well-known, loved; born 云迪的天赋:hum songs.....

云迪的努力:learn the accordion(7); learn the piano(10);

成名历程:In 2000,the 14th Chopi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the first prize

成就之伟大:the first ...............to win......

事实表明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背起来会快很多,而且老师需要他们背诵的都是些重要单词或词组,如pianist,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he could....take part in ....这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达,而把不需要死记的内容如具体时间(七岁和十岁),规定性表达(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提高了效率。

四、搭建支架的原则

支架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在于教师能不能选择合适的支架。每篇文章题材不一,教师在设置支架时一定要注意几下几点:一是能抓住课文重点,每篇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围绕此话题需要学生掌握到几点,比如在上文讲的李云迪的文章中,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那么教师就需要去分析这篇文章作为范文的意义就是告诉学生写名人可以写到的内容,教师就需要从这个层面上去提取文本的重点,归纳出重要内容点,而忽略一些不重要的可替换的内容。二是要去整理课文结构。有些教师划出重点词组,解释完重点句式后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很重要,回去一定要背,却不告诉学生怎么去背,基础好的问题会小一点,基础弱的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实际操作,(缪四平,2013)所以教师需要把文章结构分析清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框架, 这样子后学生背诵起来会有效率得多,还能模仿学到课文的结构进而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三,在学习语言中,学习记忆模仿是必经之路,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必须要学会运用,才能慢慢内化成自己的,所以教师在运用支架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之后要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努努力就能实现,人是经验动物,任何学习除了在记住别人的好的经验,也是需要实践去操作的,所以千万不能以为帮助学生记下了就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去模仿实践完成同类任务甚至是比同类稍微再难一点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五、结论

适当的支架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去理解背诵课文,进而记住好的句式和词组,而记忆又是模仿的必要条件,因而作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帮助人或者是引领者的教师们要能分析文本,抓住重点,整理文本的结构,合理得搭建支架,促进学生的记忆,为下一阶段的模仿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慢慢的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缪思平 “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课文记忆中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食疗养生下一篇:基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