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是(精选9篇)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1
用爱与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风发的我,提着那装满了年少无端的离愁别绪的行囊,还有一份沉甸甸地对教育痴心不改的信念,一脚跨进了师范学校,跨进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便定格于三尺讲台,我的人生注定要屹立于这一片黑色的土地,在辛勤的劳作中悄悄地开花结果。
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十四载流年已裹卷了多少岁月的风雨,多少清贫的蛙声,多少春华秋实,多少月圆月缺。平凡的人生,书写着平凡的故事......但平凡中我并不甘于平庸,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我觉得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省委卢书记所提出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就是我们老师工作的真实写照。身为一线教师,身为班主任的我,已经工作了整整十四载了,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感慨颇多。作一名教师,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在平凡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中保有热情,在平常中增强责任感,在工作中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奉献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为人师表,乐于奉献。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有人说“选择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张丽莉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助学生。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新时期的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采。她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张老师真正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张老师把满腔真挚的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她所衷爱的事业,此时我的耳畔响起了“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话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表榜样,事事做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上个学期,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因为这一套广播操为校园集体舞,作为农村学校,我班的孩子都很抵触,觉得学不会,跳不好。我无论怎么鼓励孩子,他们仍然没有信心。最后,我只好硬着头皮上,我先跟着碟片学习,然后和同学们又一起在体育课上学校,在我的带动下,我们班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自由洒脱地跳舞,并最终在学校比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这正是教师以模范品行作榜样,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使平凡的表率,发挥非凡的力量。
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精于教书,博学多采。
博学多采对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正如特级教师张思明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不止要有一桶水,因为桶里的水是死的,所以我们应该准备一眼泉”。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的不停创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像一眼永不枯竭的泉水,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们应该:
1、有夯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教师只有尽快地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进修培训赶超大时代、国际间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句话,为师者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呀!
三、关爱每位学生,让平凡的师爱发挥非凡的力量。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
爱学生,更要会爱学生。爱是尊重,爱是期待,爱是提醒,爱是了解学生的困难之处,并拉困难学生一把。我是个爱家访的老师,特别是对班里出现异常现象的学生。任教毕业班的一个冬季的下午,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班里一位学生刚刚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她现在的爸妈并不是她的亲生父母。看着大冬天的,她却穿着一双布鞋,我心里酸酸的。我赶紧为她准备了一双棉鞋,当她从我手中接过棉鞋时,我看见她稚嫩的双手到处都是裂痕,可能是她的手经常遇凉水,时间久了就容易裂。我提出想给她买护手霜,她却拒绝了。看她坚决不要的样子,我想起一个好办法:当全班学生的面,我宣布:冬天冷,老师给大家买了两瓶护手霜,作为班级的公用品,就在讲台的抽屉,只要大家把手洗干净,随时可用。结果那位学生和大家一块高兴地使用上了护手霜。这护手霜既保护了学生稚嫩的小手,也保护了这名学生的自尊心。我深刻的意识到:一定要从细节处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四、用爱与责任铸师魂
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时责任也是一种爱,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名援藏教师在一篇名为《带着爱启程》的文章中写到:“当我看那些帮孩子背沉重行李的母亲那期待的眼光时,当紧紧握着家长的手,听家长一遍遍地说‘拜托、拜托’时,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这正是师爱的真挚的表白。但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不少人却把责任定位在升官发财上,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和谐音。为了依大官、傍大款,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不管好不好,年年是三好;班上的核心座位也作为讨好别人的资源;对有“背景”的孩子犯了错姑息迁就,而对于不送礼、家长地位低的孩子则鄙夷不屑;更有甚者,为了金钱拿回扣、考场舞弊等置国家的法律与政策不顾者„„我们说教师应是世界的良心,民族的良心。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日益高超,但在涉及学生人格的完善、特别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方面教师的作用无法取代。“至要莫如教子”是一个母亲的责任,“教书育人”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对教师的职业多一点使命感,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精彩。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和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从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教育教学中,我深刻的理解了省委卢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我决心继续以“三平精神”为 指引,努力践行雷锋精神,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弹奏爱的旋律,唱响奉献之歌,用爱与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2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备考时, 注意把本专题知识与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2.考生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 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 从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生要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 学会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考点指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规模大, 存留丰富。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其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③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即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历久而弥新。
(2) 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 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7.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主要措施)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考点拓展:
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所以, 弘扬民族精神, 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 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才能生根, 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
③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并转化为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高考回眸】
1. (2011·福建文综卷·27) “双百”人物 (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用自己的言行,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 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 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传承”“升华”可知,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历久弥新, 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D两项表述错误;C夸大了中华美德的作用, 表述不科学。
2. (2011·江苏政治卷·21) 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 南方流行越剧, 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 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 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 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 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 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 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等信息, 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和繁荣, 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C。
3. (2011·山东文综卷·19) 2011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 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 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④正确;②表述不科学, 且与题意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 (2011·海南政治卷·15)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5.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的主观题。第1问, 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作用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提出建议,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妈祖文化影响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创新设计】
1.《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2011年8月1日下午, 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疆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的125名赴新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响亮提出“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正式开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①能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 (广东)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至16日在海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被誉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的郭明义, 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30年来, 我经历了很多, 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在鞍钢工作的20年里, 他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 甚至不分分内分外, 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 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 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 分析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提示:“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B 提示:②不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3.B 提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由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C、D不符合题意。
4. (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 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5.①“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 同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3
至于“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其精神内核: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地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回望中华文明史,可谓凝聚了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火了,中国的“工匠精神”你知道吗?
考工记,“技近乎道”
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创造力已呈现繁盛之态,有“百工”之盛,到了战国初期,鼎鼎大名的《考工记》里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在那个遥远的战国时代,除了有诸子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华民族思想天空的熠熠星辉,持续迸发的“工匠精神”也筑牢了我们民族百业兴旺的根脉和地基。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蕴含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以及生活本身最朴素的敬仰——他们能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那个伟大的时代,还诞生了鲁班这位世界级工匠。
在国人心中,鲁班集工匠、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在齐鲁大地——这位“祖师爷”的诞生地,有无数美好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传说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山西永乐宫是鲁班建造的,四川大足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鲁班用来镇压黑鱼精的香炉的三只脚……虽说这些传说有很多演绎的成分,但无可否认的是,鲁班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符号,人们习惯于把民族最好的、最优秀的智慧凝聚到“鲁班”这个符号上来。
在一个环境里天长日久的浸泡和锤炼,于细节处细微处的琢磨与思考,往往是一位工匠精熟技艺必不可少的条件。还记得语文课本里那个“游刃有余”的庖丁吗?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确鬼斧神工,神乎其技。除了庖丁,《庄子》里也塑造了大批匠人巧者的形象。《达生》篇里的承蜩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粘蝉若拾;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道法自然,合于天道”,工匠的最高境界便如是。自古以来,大国工匠们匠心独运,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倾注于一双双巧手,让中国制造独具东方风韵,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能工巧匠,除了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还有很多在今天看来并非专业工匠的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他们运用独有的聪明才智和“工匠精神”,雕刻了一个时代的特质。他们中有铸造出“稀世珍宝”编钟的曾侯乙,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发明木牛流马的诸葛亮……他们,成为后世工匠们毕生的追求。
学生历史课本中的许多插画,在今天都可以解读为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这些,哪一个不体现着古代文明高峰?哪一个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翻开那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精益制造的中国更随着书页的翻动漫卷开来:巧妙绝伦的赵州桥、独树一帜的苏州园林、巧夺天工的青花瓷……这些凝聚着中华文明精粹的历史遗存,又有哪一个不是凝结了大国工匠们的辛劳和汗水呢?
中国工匠
成就遥远时空里的“海淘”风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一千多年前,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曾如此描绘织绫女子红袖翻飞、绫纹绮丽的场景。江南的许多地方,七八岁的女子,就开始初学执针和劈丝,从此十指不沾阳春水,以柔滑得宛如婴儿般的纤指带着娇贵的丝线,穿梭在一个个人物、风景和江南神韵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泥土,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在水与火的交融下不凡起来。一只精美瓷器的诞生,需要历经漫长而繁杂的过程。据《天工开物》所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从炼泥、拉坯到上釉、彩绘、烧制,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窑工负责,绝不互相牵扯……
历史上,勤劳而智慧的工匠们缔造了中华辉煌的造物文明,流光溢彩的丝绸、叮咚作响的瓷器等有着东方风情的手工艺,以及由中国发明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伴着回荡天穹的驼铃,顺着大西北广袤的金色沙海里那条闪耀的五彩丝带——丝绸之路,被输送到了欧洲。这些洋溢着东方风情的物什,奏响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中外贸易史和文明交响曲,也形成了让欧洲人无法抗拒的中国魅力。瓷器轻巧淡雅,丝绸华贵飘逸,茶叶苦中飘香,传达着独有的东方格调和品质,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不同于当下国人一窝蜂的到国外购买生活用品、奢侈品牌的情景,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中国的产品曾一度被西方世界顶礼膜拜,能够使用有着浓厚东方风情的产品,一度成为西方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象征。比如中国红茶,曾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的标签。小仲马在《茶花女》中描述,“你连中国红茶都喝不起,还算什么贵族?”
由于丝绸价格昂贵,整个古罗马的王公贵族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而感到荣耀。相传罗马帝国凯撒大帝曾在一次大宴群臣的宴会中,刻意地脱去外套,只为了露出里面的丝绸衣服。丝绸最贵之时,王公贵族也难拥有一件完整的丝绸服饰,丝绸会被作为装饰品镶嵌在内长衣的边上,或刺绣之后缝在亚麻或者棉布长衣的前襟,或将丝绸小心拆开,抽出丝线用来织成更薄的织物。
三百年前,一位萨克森君主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宫中,正被一种狂热折磨得坐卧不宁。17世纪的欧洲,一种被称为“白金”的器物,令许多欧洲宫廷受到传染一般,高烧不退。它虽非今天人们熟知的铂金,但那种神秘的光芒,同样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它就是——瓷。瓷器,这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器物,虽然静若处子,却掀动着渴望的狂潮。1717年,这位奥古斯特二世和普鲁士国王作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交易,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为爱痴狂”。他用600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士——一支曾经为他建立功业的精锐部队——交换了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尽管它们当时并非古董,但一件中国瓷器仍然价值四位壮士!
nlc202309081137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陆游诗中表达的不仅是诗歌创作的意境,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极好诠释。如前所述,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重,首先是因为中国产品的精美,这种精美正是源自于追求极致完满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
中国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目前仍是世界各地博物馆们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还在不断刷新当代全球拍卖纪录。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作品”,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原创品质,原是古代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明标志。步入各大博物馆工艺品展区,亲睹那些载入史册的“良心之作”,就会自然联想到“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的古代匠人们。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继《诗经》里有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表述之后,《论语》里也有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字眼,孔夫子借之以譬喻君子修养应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之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古人常以“匠心”喻“文心”,比如,刘向《别录》就说“驺奭脩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篇4
1、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
2、知道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是代表一个国家人民意志的乐曲。
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不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观看,许多外国友人也非常希望能到现场观看。而且升旗仪式上我们还听到了熟悉的旋律,那就是国歌。
提问:关于国歌,你了解到了哪些资料呢?把你所知道的有关国歌的资料对大家讲一讲。(学生汇报。)
提问:我们知道了,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标志,而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时候同时要奏国歌。那你知道国歌代表什么吗?(学生汇报)
小结:(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在哪些场合要唱国歌?
三、读一读
1、自读课本上的资料,说一说,从资料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小结:小小法博士告诉你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人民意志的乐曲。在重要的集会上、国际之间的交往仪式和国际体育比赛中,一般都要演奏或演唱国歌。在奏、唱国歌时,我们应该保持站姿,表情严肃,认真的唱好国歌。
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为了民族的新生和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五、请你来参与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5
抗疫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__总书记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0个字字字千钧,面对疫情这个“抗疫大战、历史大考”,英雄的中国人民用汗水泪水乃至生命作出了最好答卷。
生命至上护佑群众。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第一时间集中统一领导,果断决策,及时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不惜一切代价,阻断疫情扩散,制止疫情蔓延,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抢救人民生命,迅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党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关键时刻显担当,我们党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性质宗旨。中国是最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的国家,也是最早与之展开正面交锋的国家。如果在各国横向对比,中国在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禀赋其实并不占优,甚至在抗疫防疫的现实条件上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而我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更成为全球第一个突围战疫并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很大程度就在于,在党中央的统揽全局和果断决策下,全国上下步调一致,亿万人民携手并肩,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成不屈的民族意志。
舍生忘死践行初心。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子弟兵冲锋陷阵,“逆行者”迎难而上,志愿者争先恐后,医护者奋不顾身,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当仁不让,他们把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死神抗争、为生命接力,用脊梁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用生命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面对疫情,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中国人民展现出来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令人泪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世界没有救世主,亿万普通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则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尊重科学全力救治。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制定了科学的战略策略,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措施严格管理。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抗击疫情的奋战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国动员、全民参与,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千万条线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万众一心、万壑归流之势,凝聚成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合力。作为抗疫斗争的主战场,武汉人民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自觉服从防控需要,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地,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和担当。在抗击疫情的这场大考中,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弘扬光大抗疫精神。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这是一个国家挺立于灾难的姿态,这是一个民族无惧于挑战的自信。现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从更大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当此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之际,最需要激发精神的力量、坚定必胜的信心,伟大抗疫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激发起亿万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斗志,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既定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疫情并没有压倒中国人民,反而激发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伟大抗疫精神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战风斗雨凝结而成的,是无数人攻坚克难沉淀而来的。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信心满怀、步履坚定;当一个国家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6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情赞颂中华民族,热情讴歌中国人民,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描绘出亿万人民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美好图景,宣示了中华儿女创造新时代光辉业绩的壮志豪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孕育者。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革命年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写下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勤劳努力、不懈奋斗,短短40年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阔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怀揣梦想、勇攀高峰,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历史的每一步向前,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就,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书写。
放眼未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我们尤需以创造让更多人间奇迹涌现,尤需以奋斗实现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尤需以团结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尤需以梦想催动迈向民族复兴的步伐。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始终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只要我们始终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成就不了的伟业。
浅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篇7
一、精神家园的含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家园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即精神家园的要素、功能和实现。从精神家园的要素层看, 精神家园不仅包括主体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文化体验, 还应当涵盖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在功能层面上, 精神家园给人以精神寄托, 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力量之源;最后从其自身的实现来看, 精神家园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之中, 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晶。通过从不同的层面对精神家园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把精神家园简短地概括为:“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获得安顿的地方, 情感的寄托之地, 心灵休息之所, 精神洗礼之处。”
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成
1、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气势恢宏, 在几千年沉积的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苟利国家生死以, 起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以及修身法则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 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理智地看待历史文化, 并对之进行合理的改造。
2、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不绝,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具有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四大发明的问世, 神州七号飞天, 嫦娥登月;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先秦时期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情怀, 宋朝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之情,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 “抗震救精神”以及“奥运精神”, 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性。
3、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
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兴旺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 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精神脊梁。 (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有的心声。 (3) 实现“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 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之歌, 呼唤东方巨龙的腾飞。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途径
1、充分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 做到古为今用。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当前我们应当对“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 “扶正扬善, 遵守信义”的社会美德进行合理的吸收, 并结合新的实际而发扬光大。
2、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增强文化产品服务。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文化遗产如古文物、书籍;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为此我们应当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古文物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保护那些濒危的古文物, 通过各种途径把被列强所掠夺的古文物进行收回。加快建立公共体系, 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而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3、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教育, 特别是要增强广大青年的民族认同感。
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 尤其是互联网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遵循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求同存异, 力行以人为本。
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离不开每个成员的认同, 因而应当在把握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从尊重主体的选择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角度来构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尊重差异中获得共识, 在兼容并包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力争每一位中华儿女可以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寄托地。同时, 要把建设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人民群最关心的利益相结合,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宗贵:《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3期。
[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 2007年/12月/4日/第009版
中华民族精神是 篇8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礼运大同篇、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春秋的夷夏之辨和王道精神,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真人、寥天一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张载的西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慧命,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资产。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9
【教学目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学重难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这些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005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历史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P77探究——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何意义?(这些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P78探究——你认为上述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你能否结合时代背景就其中一直精神说明其时代意义?(对祖国真挚的爱,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赤子情怀,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早在2000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创汇达72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毛泽东说过,在我们社会主义里,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是经不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想一想:要预防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做?(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时代不同,党所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振奋全国人民的精神是相同的。
P80探究——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毛泽东的进京赶考意在告戒全党,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和发扬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胡锦涛到西柏坡学习重温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其目的在于提醒全党,在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因此二者尽管所处背景不同但在高举民族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是一致的。这也昭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话中秋。德国学生问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如许多中国人是不是盘辫子;有些问题很学术,日本、朝鲜文化是不是和中国文化一样的。那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中国学生立即用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历史赋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的使命。一个中国人在结束对台湾参观访问后,回到大陆得意地对他的同事说:这次从国外回来,使我看到许多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令我大开眼界。对比中国学生严肃的回答,你认为这个中国人的行为有何不妥吗?(这位中国人不应该将到台湾参观访问视为出国不妥,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是一个国家。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要求我们做出轰轰烈烈的壮举,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作业】
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只有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才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每一个中国人也才有奋斗的激情和动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向深入,在做好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作为青年学生,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精神06-24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09-07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08-08
中华民族精神教案08-28
13.中华民族精神10-0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07-21
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05-27
中华民族精神课后作业答案07-03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09-08
各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