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华民族精神

2024-10-03

13.中华民族精神(精选8篇)

13.中华民族精神 篇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代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既珍惜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灾精神等等。它们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对于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

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意义:

一、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突出表现就是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执政理念。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飞往灾区,到一线指挥救灾工作。四川等受灾省份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工作有序进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全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紧急行动起来,捐钱、捐物、献血,为抗灾行动出力,为灾区人民解忧。所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的伟大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民族凝聚力可以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灾大军面对灾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绝不言弃,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次地震给灾区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人员死伤惨重,余震接连发生。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参加救援的各路大军,没有被

灾难所吓倒,没有被困难所阻挡,为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为拯救更多的生命,为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交通,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种种艰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

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其要旨就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出的铿锵有力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博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英雄气概。当各路救灾大军到达灾区后,首要任务是救人,在集中力量从废墟里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组织足够的力量救治伤员、安抚伤员。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是人文精神张扬的体现。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也充满了人文关怀。400多万人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现。同时,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可以说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中国第一次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这种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关爱。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和庄严使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全民动员。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并为此努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学校等教育部门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的循循善诱,而应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全民总动员。要让13亿中华儿女都清醒地意识到,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充实其深刻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雪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儿女弘扬民族精神的英雄壮举,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也将给民族精神注入时代新的血液,是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这也要求我们要多研究时势,多结合实际,多以发展的眼光和求实的态度来诠释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教条式的肤浅理解。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示范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13.中华民族精神 篇2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今年1月4 日, 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 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 比如圆珠笔的" 圆珠" 都需要进口。

1895 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 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 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 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 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 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 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据统计, 全球寿命超过200 年的企业, 日本有3146 家, 为全球最多, 德国有837 家, 荷兰有222 家, 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 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 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内涵

精益求精。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和极致, 不惜花费时间精力, 孜孜不倦, 反复改进产品, 把99% 提高到99.99%。

严谨, 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 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耐心, 专注, 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 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专业, 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 工匠精神" 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 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 除此之外, 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 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 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 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 工匠精神"。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 捏了大半辈子寿司, 被称为" 寿司之神", 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 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 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 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 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 至50 分钟, 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

专注寿司60 载, 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 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其不同之处仅在于, 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 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把工作是一种修行, 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 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中国,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竟然缺少" 工匠精神",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 更具有工匠精神。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制造土壤

当" 工业4.0" 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 一波接一波学习工业4.0 和智能制造的热潮不息。有人却想着, 有了工业4.0, 我是不是就可以偷懒了?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 企业过度追求" 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带来的短期利益, 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 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 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 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 必然会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 多一些优品精品。" 罗民说。

二, 锻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 人称为" 航空手艺人" 的胡双钱说,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 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 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 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 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 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 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 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 工匠制造出产品", 三者缺一不可。

" 工匠精神" 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 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13.中华民族精神 篇3

20多年前,宋强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重庆一所中学教过两年书,此前还在一家压力锅厂做过半年氧化工,后来才进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成了一个以写作谋生的人。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与长处所在。他口才不行,也没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注定不是一个好教师,但在纸面上阐述主张的时候,他可以在很多人心里掀起观念的风暴。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是一个证明。

这本书据说销售了数百万册,让他和其他几个作者名满天下,朋友之间也拿这个讲笑话。出版人张晓波(也就是笔名“张藏藏”的五个作者之一)一次饭局上说,从今往后我就是名人了,你们都别觉得不自在,该怎么着还怎么着——那一年张晓波32岁,开着一家叫做“鸽与鹰”的出版公司,是北京民营书商中的一员;宋强是张晓波的校友和学弟,比他小1岁,31岁,剪着人见人爱的“小平头”。少年成名的愉快心情巩固了他们对这段时间的记忆,而那时候前来采访的国内外记者,也都注意到了宋强的年纪。

那本书的愤懑口气甚至被理解成一种成长的叛逆。2007年,宋强毕业20年后回到母校参加同学聚会,他昔日的辅导员在纪念册上写道,他永远记得看到《世界一家》(We Are The World)时宋强的表情:他的眼泪夺眶而出。We Are The World是1985年45个美国歌星为非洲饥民募捐的义演曲目,1980年代中国大学生不仅拥抱了美国的流行文化,宋强还是肯尼迪和里根的拥趸——然而,到了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封面上,自由女神的头像下面是手叉着腰的粗壮的美国大兵的身体。宋强提到1980年代所受到的美国的影响时,流露出了强烈的受骗上当的挫败感。

13年前,这种转变不仅让美国愕然,它所引起的反响连作者本人都吃惊。

13年过去了,这群被称作民族主义者的人已到中年,他们变了吗?

中国变了吗?

13年来

和分外老成持重的张晓波相比,宋强并没有变老,小平头仍然精神,讲话的时候表情异常丰富。在丰台的一家卖豆浆和盖浇饭的小饭馆里,他承认,13年前的《中国可以说不》,从观点到文字风格,都很“糙”,“但是”,他语气一转,“粗糙并没有削弱那本书的解释力”。

他和张晓波都提到,《中国可以说不》中有些当年看似冒进偏执的预言,如今应验了。这些预言中最著名的一个,大概是“不出十年,最多十五年,美国经济一定会出大问题”,宋强说,那只是到美国短暂地转了一圈之后的一个直接观感,随着制造业外移,美国的生产与消费明显失衡。

这句话夹杂在《中国可以说不》洋洋数十万言激愤之词当中,起先并不抢眼,但现在被《中国不高兴》的作者反复提及,原因一目了然。13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但没有什么比眼下的金融危机更扎眼的了。

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中国的高储蓄率,这种鲜明的反差所构成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在“谁导致了金融危机”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刚刚爆发了一场口角。美国人说中国的汇率政策、贸易顺差和高储蓄率是华尔街溃败的原因之一,中国对此的反应是回击。总理温家宝在达沃斯论坛上要求美国检讨自己的政策失误,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撰文说,世界贸易应该引进新的结算货币。这实际上是在质疑美元的地位,防止美国滥用印钞权,导致他国的美元资产贬值——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又增持了大量的美国国债。

这场危机还将深远地影响未来。在金融危机面前,美国和中国的分歧和合作前景备受关注,以至于欧洲的媒体说,要防止4月将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变成G2峰会。

这种景象和13年前有重要的区别。

用剧作家黄纪苏(他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的话说,在金融危机期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似乎是一种刻意的对比,让有些人产生了空前的自信。

黄纪苏并不认同过分的自信情绪。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不能让他感到满意,但是,过分高估中国的成就——比如,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说,中国现行的制度是五千年来最好的——在他看来是不可取的。

但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13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跃升,如今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的美元储备,并通过持有大量美国国债,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中国是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之一,但和西方各国相比,中国迄今为止受到的影响大概是最小的。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达到4万亿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采购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这提振了世界经济的信心——当然,首先提振了民族主义者的信心。

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经济学家正在呼吁重新认识世界,检讨过去的政策,而不仅仅是批评银行家的贪婪。冷战结束,全球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这使得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借助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强势地位,美国可以坐享印钞权带来的好处,以低息贷款鼓励居民进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为了维持这种消费方式,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华尔街被发明出来,将美国人那些实际价值可疑的贷款合同,销售给其他国家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的央行。这不再是什么秘密。作为反思危机的一部分,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王小东称之为“骗”——和支持这一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本身也受到了质疑。而13年前,这种格局正将抵达繁荣的顶峰。

由于书名和标题维持着相同的耸人听闻的风格,《中国不高兴》被很多人称作是《中国可以说不》的续篇,其实作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可以说不》的五个作者中有三个已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多年,而新书《中国不高兴》的作者宋晓军、黄纪苏和王小东都是学者。

宋晓军是前海军军官,央视和凤凰卫视的军事评论员,张晓波称之为“中国最好的军事专家”。黄纪苏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也是著名的剧作家。他是《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这三部著名话剧的编剧。

写作篇幅最少的作者是刘仰,一位学者,而为这本书贡献篇幅最多的是王小东。从激愤的文字风格上来说,王小东与《中国可以说不》的气质相似之处最多。他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经在日本学习金融,在封面的作者介绍中,他被形容为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回国后群战统治主流学术的‘逆向种族主义’”。

“逆向种族主义”是王小东的特殊用语,在宋强那里,这个词略等于“民族虚无主义”,但王小东不能认可这种等同。知识分子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批评,在他看来,有一些是心怀“恶意”地自我贬低——这才是“逆向种族主义”。

这种针对动机的指控很难有标准和尺度可以掌握,但是符合王小东的论辩风格——“我就是这么说了,怎么了”。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王小东接连使用了三个反问句:

“许美国人这么干,就不许我们这么干?违背不违背(国际秩序),怎么了?”

“凭什么你们认为,很多事情美国人能干,我们不能干。美国人可以把军舰开到我们国家的门口?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到他们的门口?道义上不存在这种限制,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力量。”

“就算(中国领導世界的效果和美国)一样,又怎么了?我们效率比他们高一点,领导世界比他们强一点就行,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也有些地方会一样。”

《中国可以说不》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谁也不想领导,中国只想领导自己”,13年过去了,较之于美国,王小东认为中国更有资格领导世界。

“中国可以领导世界”——在他看来,这正是《中国不高兴》和《中国可以说不》最重要的区别。

民族主义者的矛盾心情

当被问到是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时,黄纪苏笑了。

“民族主义、国家利益这些词,这么多年来已经被极端化了。一说民族主义,你就是专制权力的打手。”

再追问,他说,如果只是为了讨论方便——你说我是,我就是吧。

王小东没笑。“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张晓波称他为“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因此“偏于激烈,对不同的观点,马上要反击”。

对内政的愤懑分散了人们关心外部世界的注意力。30年前,街头巷尾的中国人闲聊的主题是国际政治和大国关系,如今,大多数人关心的是个人的财富和政治权利以及国内的治理。当爱国情绪遇上国内问题,前者的注意力会迅速发生转移。

“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王小东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相遇和转移。在火炬传递中爱国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因为三鹿奶粉感到自己“很傻”。80后的“爱国情绪被三鹿奶粉事件所体现的精英不高尚和腐朽当头一棒,而且这一棒子打得不轻。青年人热血沸腾了一把,最后却让你打了一闷棍”。

尽管提出了“该由西方正视中国‘不高兴’了”,但“长期搞民意调查工作”的王小东承认,“2008年民意的一波三折,确实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不高兴’是可以转变的”,他写道,“同样是‘火炬一代’,先前维护了我们的国家,转过来他照样可以不维护你。”

13年前,美国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头号“说不”对象;13年后,美国仍然是《中国不高兴》中最让人“不高兴”的对象。这是可以想象的。冷战结束至今,美国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即使过去了13年,在这两本书的作者们看来,中国发展的“外患”并没有解除;美国主导的游戏中,有一个主题始终是“遏制中国”。

一本政论类的新书,要想达到《中国可以说不》的销量,恐怕是很难的事情。民族主义的言说很难像13年前那样激动人心。如果仅仅是批评美国,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阅读期待。

尽管认为“把民族主义当作民主的对立面”是一种“偏差”,而“为国家利益言说的时候”已经到来,宋强也感到言说已经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国家利益和政府利益是高度重叠的”,宋强感到,“一说民族主义,就把自己放在了打手的可疑的位置”。

他转而抱怨中国知识分子用灰暗的情绪影响了国民的国家认同,让国民对国家的利益漠不关心。比如,当2007年中国用导弹击落了一颗废旧的气象卫星,人们因为不能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技术含量”,丧失了激发民族热情的良机。

军事专家宋晓军将这种漠不关心的症结归之于“文艺腔”。这个词在《中国不高兴》中反复出现多次,虽然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

“有些人提出了民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民主是手段,是实现‘大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宋晓军写道,“没有‘大目标’作为底色的民主,必然是充满了文艺腔的民主。”宋晓军在一篇文章中说。

“大目标”是《中国不高兴》的另一个关键词。经过王小东的解读,这个词的意义被锁定为“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并进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中国不高兴》的作者热切希望,这个“大目标”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然而,当张晓波目睹他的一位无钱治病的邻居只能“拉回来等着”的时候,他沮丧地承认,“一个沮丧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共识的”。

《中国不高兴》一书的副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一个没有共识的、沮丧的社会,在张晓波看来,正是中国的“内忧”所在。

当然,作为一本书,解除“内忧外患”的药方已经给出。宋强、王小东、黄纪苏在不同场合对此进行了阐述,一言以蔽之,用宋强的话说,“以外取促进内政清明”。

当被问及这种思路是不是一种扩张主义时,王小东激动起来,“中国这还没有扩张呢,你就怕了?那美国怎么可以扩张?凭什么呀?”

作为“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王小东也许是矛盾心情最少的。“今天中国人没什么不高兴的,都挺高兴的,至少比美国人高兴”,他似乎并没有生活在张晓波所说的“沮丧的社会”,而将沮丧情绪看作媒体塑造出来的事物:“媒体逆向种族主义情绪最厉害。你们夸大了自己的情绪,然后拿这个当作民众的情绪。”

民族主义的生意

如何让五个思想有分歧的作者整出一本畅销书,是张晓波面临的挑战——2008年,他为了策划这本书找到黄纪苏的时候,黄对他说,如果只是谈反美,只谈国际格局,不谈内政,他对做这样一本书并无兴趣。

在出版业内,张晓波已经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资深人物。他既帮助王小东出版过《天命所归是大国》这样鼓吹民族主义的著作,也为著名作家马立诚出版过一本《交锋三十年》,这是一本鼓吹自由主义改革的通俗历史作品。马立诚因为写作《对日关系新思维》,提倡中日关系“超越道歉”,被宋强在《中国不高兴》里当作“民族虚无主义”的标靶大加鞭挞。而马立诚当年也批评《中国可以说不》“思想混乱”,并将王小东命名为“小农思想家”。这些都没有影响张晓波和他的合作。

这一次,张晓波终于还是说服了这些作者,把他们拉到度假村,漫无目的地谈了三天话,然后把录音整理成文,由宋强修订改定,成就了眼下这本书。这些工作听起来很平常,因此有人把这本书看作是毫不出奇的商业行为,认为书中的内容仅是精心炒作的情绪宣泄,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在张晓波和宋强的母校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说,这本书连《中国可以说不》都不如,不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许纪霖也是王小东的“逆向种族主义说”的批评对象。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媒体人士熊培云则称,这本书只是一堆经过商业包装的“有害情绪”。

这种说法很可能低估了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的这13年中,中国人集体情绪中的某种变化。

年龄和观念的关系很难确知,但《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常常提到的“80后”,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在申述民族主义主张的时候,似乎大多数60后——宋强的同龄人——和70后看上去都对此缺乏热情,至少在宋强看来,1996年的花似乎到2008年才结果。

经历了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2007年反日游行事件,到了2008年,在西藏骚乱和奥运火炬传递这两件事中,一部分中国年轻人的确表现出了新的国家意识。“火炬一代”和“鸟巢一代”的命名,并不是空穴来风。民族主义者显然更容易在“80后”甚至“90后”中找到知音。

宋强把奥运火炬传递中中国青年学生的表现称作“新爱国主义”,认为“有理由载入现代中国人精神历史的史册,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史册”。

他曾经引用过一位“80后”女孩“林子”的文章,里面说,

我坚持相信,民族主义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情感、最有勇气的思想,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冷酷无情、野蛮贬义,特别是当我听到这样的评价出自中国人之口的时候,会倍感伤怀。

我见过这个活泼、聪敏的女孩子,当她恶作剧的时候,和她的同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她那种“倍感伤怀”的情绪的确与众不同。

在她看来,“民族主义的初衷是为了我们的兄弟姐妹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不至于流离失所,生活愉快不至于悲苦哀愁,依靠自己不至于受人所制”。

当然,这个感人的初衷其实不是民族主义独有的。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母题。中国思想界的分歧主要不是有人背叛了这个初衷——尽管在王小东看来,事实正是如此——而是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理解和设想。

思想的偏颇的确无处不在。有些人只愿意看到一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精神定义的美国,不愿意承认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诉求中有现实和冷酷的一面,不愿意看到美国的政策错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痛苦,不肯承认美国国家利益的扩张,时而危及到民主和自由本身——有些人则将不幸全部归咎于此。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忠实于真相,还是依顺于自己的情感,永远是艰难的选择。

13-中国企业何以缺乏工匠精神 篇4

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下滑,老百姓疯狂全球扫货时。我们终于从上至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制造缺乏竞争力,缺乏竞争力的根本是缺乏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才是制造业的魂。

中国制造业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大发展,不缺资金、人才、效率、科技,为什么单单缺失了工匠精神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把工匠精神做个概念上的统一。

工匠精神,是手工艺的极致,是对细节变态的追求,每件产品都是极客精神的最好体现。拿瓷器来讲,工匠精神并不是烧制的技术多好,而是瓷器上每一个构图、每一笔墨色的完美呈现,而这些只能手工完成,机器是无法替代的。

疯狂逐利时,谁会在意工匠精神

这样看来,我们为何缺乏工匠精神就显而易见了。企业每天的本能是逐利,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提升销量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企业里有那么几个或一群工人在那琢磨、捣鼓什么工匠精神,去反复追求产品某一功能或细节的完美,他即使是车间主任的亲戚,也会被清理出去的。

一线生产环节没有工匠精神的土壤,企业主群体呢?在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企业盈利后,将更多资金投入扩大产能上了,希望生产更多的产品挣更多的钱,创新只是顺带的一个动作,比如用新的生产线代替老的生产线,这其实还是扩产思维,与创新精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后来,当企业都去扩产,都去生产制造越来越趋同的产品,而消费需求却在不断升级,当产品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时,结果就悲剧了:海外购疯狂,国内产品深陷泥潭。

这是关于中国企业的一个版本,当然,还有另一个版本。即很多人选择了挣快钱:开矿、炒股、买楼、卖商铺,甚至直接做房地产。有些开启了自己新的财富传奇,大部分企业主在陌生领域遭遇失败,惨败而归,别说创新,连维系企业正常发展都很难了。

当然也有极个别企业主,傻笨呆的将创新思想、工匠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大家已经想到我说是是谁了,没错,就是华为。只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中国企业群体中属异类,太少了。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中国企业没有工匠精神,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无传承的工匠精神也就丢了灵魂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能单单归咎于企业,企业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待工匠精神又是怎样的呢?说真的,还不如企业呢。

首先,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是不受待见的,社会地位偏低。手艺再精,说到底也就是个工人嘛。这样的社会地位与知识分子相比天生是带有劣势的,做一辈子工匠也磨不出个金元宝来。次,与社会地位相伴的是经济收入也不是太好,维持家庭小康有余,但再想更上层楼就很难了。

问题出在了这里,工匠精神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传承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当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被长期忽视时,工匠的传承成了大问题,老一辈靠手艺吃饭,到年轻一代很少有继续传承的,缺少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没了魂,没有了魂也就没有工匠精神,只能是工匠了。

同时,我们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创新专利的保护也远远不够的,导致抄袭泛滥、山寨成风,创新型产品偏少,始终没形成规模、气候。

工匠精神的内在是高贵的、孤独的

有人说了,我们的工人也是每天加班到深夜,每个零部件也是精益求精,为什么还是没有竞争力,没有溢价力呢?这就涉及到工匠精神最核心的问题——灵魂。真正的工匠精神灵魂是高贵的,是孤独的,是不与众生为伍的,是超越大家已有认知的,是孤独领跑的。哪怕是长期被人忽略,不理解,也无所谓,依然在按自己高贵的标准独行,一旦被认可,其价值是非常高端的。比如LV,当大家都看他的设计款式如何如何牛逼时,其实LV真正牛逼的是他的手工(裁缝与金属件),款型可以很快被模仿,山寨品满街跑。但仔细看LV的手工是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带着与生俱来的高贵。

中国传统的明清款家具更是高端稀缺,是最具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作。单看做工,其精妙的卯榫结构就让人着迷。不用钉子不用胶,不受自然条件潮湿或干燥的影响,采用攒边工艺,自然使用千百年造型完好无损,太神奇了。

看到这里,则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制造业的困惑,以及其真正的发展方向了。中国制造业需要刻意培养与寻找工匠精神,将工匠技艺与自身先进的生产能力结合,才是正道。中国好的工匠技艺也要能够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最大化的产出带有工匠精神的商品。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真正具备了竞争力,才有在消费升级时代重新赢回市场,赢得尊重。

当然,根据我们的观察。国内产品的工匠精神也在逐渐体现,并且已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洗化领域的“草本”产品系列,食品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家居行业的手工雕刻产品系列等,都是将来可以抗衡和挑战国际品牌的重要力量,亦是中国制造赢在消费升级时代的信心保障。

别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好了,说完了,这东西就这么简单。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而这么简单个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没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种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兔哥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有点问题,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后,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难道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难道还是按村东头村西头分的吗?

所以我觉得这事逻辑上不通,你要说是什么神奇的高新技术,咱们脑子笨,缺心眼,研发不出来也就算了。可是“工匠精神”,就这么一句话的事,咱们怎么就能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第一,中国跑的太快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一个同学家里因为是干部,从德国弄到了一台冰箱。他去做客,对着那个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此生无憾了。而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我们都要去精神病院看你了。

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我2010年时参观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说,他们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代工的,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于是他们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市场全线冲垮,而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而他们正在继续去海外攻城略地,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第二,中国的机会太多了

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

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第三,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

如果你一只脚在监狱里,一只脚在国外,那你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

另外,即便不被清算,关系也是有时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跟设备部长关系好,可是这个部长可能只干三年,所以你三年内必须赶紧赚钱,过期作废。这样谁还有心思去精益求精呢,等你三年后求精结束,部长换了,他只用他关系好的供应商,你再精,连供应商清单都进不去,有什么用呢。

因为这三个原因的叠加,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很可惜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该有什么工匠精神。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我完全不能苟同。

价格从来不是理由!

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

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产业链的位置而不是理由!

我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

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 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

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 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有,只有你能解决?

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

“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明白了吗,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

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中国现在的规模是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雕细刻,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老板的。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

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职位使然,管的人和事太多,他必须更关心方向。你只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必然会形成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使然,无关人品。

汉朝时,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叫“举孝廉”,可是“孝廉”这东西不好判断,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家总是当官的,谁就孝廉,所以有那个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变成了世袭。

“工匠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所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13.中华民族精神 篇5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有下列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检举:

(一)违法毁林或者毁草场开荒,破坏植被的;

(二)违法开垦荒坡地的;

(三)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废弃砂、石、土或者尾矿废渣的;

(四)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

(五)有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条.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

第四条.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可以行使《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职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安排水土流失地区的部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用于水土保持。

第六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第七条 水土流失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水土保持中等专业学校或者在有关院校开设水土保持专业。中小学的有关课程,应当包含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预 防

第八条.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对从事挖药材、养柞蚕、烧木炭、烧砖瓦等副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管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九条.在水土流失严重、草场少的地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行舍饲,改变野外放牧习惯。

第十条.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组织营造薪炭林,发展小水电、风力发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推广节能灶。

第十一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平地或者缓坡地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将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植树种草;退耕确有困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限期修成梯田,或者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二条.依法申请开垦荒坡地的,必须同时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伐方案后,应当将采伐方案抄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实施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

第十四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法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填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建设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签署意见。水土保持设施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

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报批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水土保持法》施行前已建或者在建并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第三章、治 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有农场、林场、牧场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在禁止开垦坡度以下的坡耕地,按照水土保持规划,修筑水平梯田和蓄水保土工程,整治排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第十七条.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当地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

第十八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水土流失,可以由农民个人、联户或者专业队承包治理,也可以由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投资投劳入股治理。

实行承包治理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承包治理合同。在承包期内,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承包治理合同转让给第三者。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负责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可以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物价的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投资营造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时,所提取的育林基金应当用于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

第二十一条.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建立档案,设立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侵占水土保持设施。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予补偿。第四章、监 督

第二十二条.《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分别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公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三)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第二十四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本单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件。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非法开垦的陡坡地每平方米一元至二元。

第二十七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擅自开垦的荒坡地每平方米零点五元至一元。

第二十八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第二十九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平方米二元至五元。

第三十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第三十一条.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应当提出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受到水土流失危害的时间、地点、范围;

(三)损失清单;

(四)证据。

第三十三条.由于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水土流失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程度、时间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实并作出“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认定的,免予承担责任。第六章、附 则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3.中华民族精神 篇6

大山精神

——记31年植树13.6万亩的“陆良八老”

植树护林,8位农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也做好了这件事。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陆良县8位农民坚守在海拔2300多米的喀斯特山区,在乱石嶙峋之中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从当初的敦实壮汉,到如今的老态龙钟;从把树看得比命还重要,到两袖清风告老还乡,8位农民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被乡亲们尊称为“陆良八老”,“陆良八老”带头人王小苗也被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劳动模范”、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身边雷锋”、“当代愚公”等荣誉称号。

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 篇7

关键词:艺术门类的“基因”,音乐与自然,民族精神,音乐与经济

有史以来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 带有不同的风格, 而且按照各民族的信仰、风俗、生活理念和极其复杂的大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这种风格一旦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模式, 这种模式就成为该民族这一艺术门类的“基因”, 从此以后该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基因而发展的, 因此艺术就必然代表了该民族的精神, 该民族也必然以自己的精神去发展自己的艺术。本文就民族音乐的发展作一些探讨。

民族的音乐不能简单地分为先进与落后, 民族音乐的发展靠民族自尊心, 现代美学越来越清晰地验证了这一真理

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 由利用人声和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声响作为信号, 到运用不同的音高, 按照一定的节奏创造出一种“秩序”, 从此音乐的创作开始了。这种“秩序”是按照人们所在的民族和地域, 按照该民族和地域所面临的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塑造, 因而长期形成的信仰、社会观念和对于音响、音高、节奏等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和理解来进行, 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 某民族某地域产生某种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这种由原始的音响的实用, 到动物性的欢娱, 再到美的创造、表现与欣赏, 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生灭与涅槃, 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 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 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原型”或曰“自性”, 它便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 都吸引到它的周围, 使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1) 音乐体系的形成如此, 各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把西洋音乐的音阶中各音的关系和汉族调式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就可看出, 同是七声音阶, 除诞生方法的实际差异外, 其观念上的差异是那么大。在西洋音乐中, “七、六、四、二各度是动音, 它们力求达到回到安静状态”。“动音被最近的静音所引, 故七度上行至主音, 第六度下行至属音, 第四度下行至中音, 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 (2) 第三级音和第四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七级音同第八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四级向下和第七级向上的导入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汉族音乐中“自殷以前但有五声, 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 谓之七声。五声为正, 二声为变。变者和也” (唐杜佑《通典》) 。王仲皋在《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音之外, 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 (即闰音) 四个偏音。” (3) 这些说法, 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五声为主音。变宫、变徵不过是调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乐与清乐的音节不一样外, 各种调式音节排列也不尽相同, 而且变徵一般情况下不是向三级音靠拢, 而是有向徵 (五级音) 靠拢的倾向, 变宫也不见得一定“导”向宫音。并且, 变宫、变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剧中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运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这两个音的。从西洋乐同汉族音乐的异同, 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乐会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异。然而, 几千年来, 各个民族都用自己的音乐表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自己的音乐是其他音乐无法代替的, 当今,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膨胀, 各民族间的音乐正在互相渗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乐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东方民族所理解, 风靡全球的通俗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恰恰来自被认为经济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间音乐。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我国早在明代就由乐律学家朱载堉首创了值得骄傲的“十二平均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乐听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后能够感动得流下泪水, 对中国二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 这足以说明中国音乐并不“简单”, 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音乐, 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它的特点、风格和魅力是所有其他音乐都无法用其“复杂”来代替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我们要学习所有民族的音乐艺术成果, 然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更加完善, 我们有资格说, 我们的音乐宝库是最博大精深的, 我们的音乐家应有信心、责任和资格使我们的音乐走出国门, 让世界各民族了解我们的音乐。同时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 使我们的音乐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典范和攀登的高峰。

文化随经济的渗透而渗透, 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气节

近百年来, 在我国文化的走向上有一种随经济的流动而流动的现象。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促进了艺术的规模化发展, 这是一个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 很多纯正的民族音乐宝库却往往在苦难中积蓄。布鲁斯音乐的形成如此, 中国的许多著名民歌和优秀歌曲也是如此。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都不是出于繁荣盛世, 连年的战争和辱国之痛更是形成了百代流传的越剧。这些都足以证明, 经济的繁荣对于优秀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并非绝对正比。

我们也应认识到, 世界音乐正在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座最为丰盛的艺术宝库,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有着崇高的民族自尊的民族, 近年来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屡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 我们的民族乐团一次次登上国际音乐的圣殿, 获得世界音乐人的赞誉。我们看到, 技术和观念上的学习与引进, 正在像科学技术和体育事业一样, 使我们民族的音乐跃入世界的前列。

健康的民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音乐之林

改革开放的春风搞活了经济, 也为乐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通俗歌曲的发展, 打破了我国只有美声、民族唱法的格局, 涌现了大批歌颂我们的时代、时代风尚和美好爱情的歌曲。如《亚洲雄风》、《青藏高原》等优美健康的歌曲,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乐坛, 唱出了我们中国的气节。

笔者认为, 在当今这个政治局面宽松、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可以对艺术作各种尝试, 但作为有志于民族音乐大事业的工作者,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民族观念:先要了解你的观众是我们的民族, 你也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 这个民族真正的音乐内涵是什么, 审美情趣是什么, 他们需要你引导他们走向怎样的审美情趣, 你应该是清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崇尚高尚、光明、磊落、豪爽、健康, 并具有独特的对于含蓄、羞涩、理智等的审美需求。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精神, 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使命。

早有预言家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各个领域都在验证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把握时代的脉搏, 坚持民族的特点, 把一个世界最大民族的、最优秀的音乐体系呈献给世界人民, 这应是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音乐人的自信与自尊。

放马山歌

注释

1 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2 该丘斯著:《和声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无私奉献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鲁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教育,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要教育青少年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只有不断弘扬和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春蚕到此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活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无私奉献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永恒追求,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弘扬奉献精神,既要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同时,自己做到了无私奉献还不够,要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奉献为荣的风尚。切实做到自己的事踏实干,别人的事争着干,分外的事乐着干。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出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遵守世界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上一篇:退居,退居黄滔,退居的意思,退居赏析下一篇:鼻子干喉咙痛应该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