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2024-08-10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通用5篇)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篇1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讨

院系:金融学院

班级:07金融3班

姓名:史维

学号:702120159

指导老师:张启智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指导与促进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在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依托下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区相比,西部区的经济还是大大落后的,其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投资体系的落后。投资体制落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直接制约了西部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西部投资环境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西部地区利用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做初步探讨。

目录:

一、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二)、劳动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优惠方针政策

二、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劣势

(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二)、科技和教育落后,严重缺乏人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第二产业依赖严重

三、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外资规模偏小,与东部地区的规模存在很大距离

(二)、引进外资渠道单一

(三)、利用外资的质量不高,且直接的比例小。

(四)、外资的利用投向不合理,加剧了西部产业结构的失衡

(五)、以资源环境换取外资,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四、对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加大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效应,完善政策机制

(二)、加强金融机构对引进外资的中介作用,引导外商企业在西部投资

(三)、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的条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清晰合理、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强化利

用外资的区域导向

(五)、扩大利用外资的渠道,合理放宽利用外资的条件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篇2

1 西部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多高山峡谷, 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其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其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下:

1) 构造活动带岩土体动力失稳问题, 具体有: (1) 在断裂带及影响带内构造破碎脆性岩体的特性; (2) 工程区域地壳失稳问题; (3)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地基动力失稳问题; (4) 岩体的动力参数与本构; (5) 地震及活动断裂引发的群发性崩滑流等自然灾害。

2) 高陡边坡易形变及尺寸影响和动力失稳问题, 具体有: (1) 高地应力下斜坡岩体的卸荷及参数影响; (2) 高边坡岩体的动力形变及破坏; (3) 岩体动力参数的高程效应。

3) 高地应力下的岩体性质及应变储能问题, 具体有: (1) 岩体应变储能和高应变岩体的工程行为的推断, 例如, 硬岩的岩爆问题, 软岩的形变问题等; (2) 矿山深部高地压问题及采场顶板的管理问题; (3) 持续高地应力影响下岩体与工程建筑的相互作用。

4) 深埋隧洞中岩体结构的考察和施工地质的超前预报, 具体有: (1) 深层岩体精细结构的侦测与预判技术; (2) 长大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5) 大跨度复杂洞群形变及失稳问题, 其中有: (1) 复杂洞群的围岩形变及失稳; (2) 大跨度高洞群软岩形变及流变问题; (3) 大跨度高边墙洞群的形变及失稳问题。

6) 冻土的冻融形变、稳定性和维稳机制, 具体有: (1) 冻土的融沉、冻胀及流变问题; (2) 冻土区域施工的处理方案等问题。

7) 可溶岩岩溶与岩体探测、预报及治理技术, 具体有: (1) 岩溶的状态及探测问题; (2) 深埋隧洞岩溶突水的预判及防控问题; (3) 管道岩溶化岩体的利用处理问题。 (4) 岩溶水库渗漏的防控措施等。

8)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应对措施。西部高山峡谷中的河床覆盖层往往厚达几百米, 其引发的地质工程问题具体有: (1) 工程荷载引起的河床深厚覆盖层沉降; (2) 地震引起的河床深厚覆盖层液化问题; (3) 渗透形变问题; (4) 坝基渗漏问题; (5) 河床深厚覆盖层防渗及固话问题。

2 西部开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

自从西部大开发计划实施以来, 西北地区源源不断地矿产开发, 为我国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下, 以及受制于政策、管理、技术等因素, 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甘肃省矿山所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是: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崩塌、地面塌陷、沙漠化、水污染等。

在西北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下, 原本水资源十分匮乏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大规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下,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严重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一部分矿山由于山势比较险峻并且容易突降暴雨, 所以, 成为滑坡与泥石流的重灾区。井下煤炭开采区则成为矿井突水、地面沉降、地基塌陷以及地裂缝的主发区。作为采、选、冶三位一体的有色金属矿山, 因其特殊的行业加工程序通常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诱因。由矿产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 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矿山资源破坏、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矿区环境污染。

2.1 矿区资源破坏

矿山开发是人类活动中对地形地貌破坏较大的一类活动, 在其开发过程中大规模的剥土弃渣、采掘矿石, 不仅对自然景观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而且使地质遗址受到大范围的毁坏。伴随着矿山开发而来的大量的弃土弃渣不断地压占土地, 挤压矿区周围植被与动物的生存空间, 导致土石不断裸露, 增加了地表径流, 加剧了矿区土壤受侵蚀的程度, 导致水土流失与水资源不断衰减, 严重破坏了矿区环境资源。

2.2 矿区地质灾害

矿产开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矿区的环境与资源, 而且还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灾害。其所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采矿区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沉降、滑坡、泥石流、矿井突水、瓦斯爆炸等。而矿山开发势必会导致矿区地质应力结构的显著变化, 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倘若采矿规划、设计方案不当, 使得采矿区虚空面积过大, 加之采矿过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坑道没有及时回填以及边坡过于高陡等不合理的开采活动, 则将使矿区地应力失衡, 导致采矿崩塌、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而废石、尾矿渣等通常被就近地堆放在山坡上, 在一定量雨水的作用下, 必会诱发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

地下煤炭采矿区空心区域过大则会造成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此类灾害在新疆的六道湾煤矿、甘肃的新窑、华亭、王家山煤矿、宁夏的石嘴山、石炭井煤矿、陕西的渭北、神府煤田等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2.3 矿区环境污染

采矿业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污染行业, 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对矿山开发过程中会导致各种环境污染, 最主要的是对地表水的污染, 其次是对地下水、土壤、作物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而造成这些污染的源头是采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渣以及废气中有毒、有害物质, 主要包括烟 (粉) 尘、SO2、氰化物、重金属等。

由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能力较弱, 所以, 当生态环境一旦遭遇破坏, 在短期内将很难恢复, 这就导致部分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尤为突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使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且伴随着沙漠化而来的沙尘暴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矿产开发所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中部乃至东部地区的环境安全, 值得我们深思。

3 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西部地区所存在的工程地质和环境问题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以此作为西部矿山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工程作业时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褚加计.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控技术研究[J].华东科技 (学术版) , 2014 (2) :12-36.

[2]张立敏.浅析矿山开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 2013 (9) :115-117.

[3]王思敬, 黄鼎成.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10.

[4]伍法权.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 2001, 9 (2) :115-120.

[5]刘海燕, 伍法权, 李淑进.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 (增刊) , 地球与环境, 2005 (33) :199-203.

[6]李烈荣, 段永侯.加强西部地质灾害防治, 支持西部开发战略[J].中国地质, 2000.

[7]李媛, 周平根.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演化趋势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11 (4) :78-82.

[8]曾键年.矿山安全与矿山环境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4.

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策分析 篇3

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杨宏 刘海军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6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6)分类号:F125.4关键词:利用外资 市场经济 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篇4

【发布日期】2002-06-07 【生效日期】2002-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发展的决定

2002-06-07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掀起新一轮外资民资投资热潮,加快江门五邑侨乡经济发展,全面完成“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市委、市政府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提高对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民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大力吸引外资民资是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十五”时期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必须加大力度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当前,外资民资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对于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增强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

2、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更多更好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54.85亿美元,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我国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国内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投资迅猛发展,这些都为我市利用外资民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千方百计扩大吸引外资民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民资的质量和水平。

二、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民资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3、“十五”时期我市加快吸引外资民资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努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使吸引外资民资投资的规模和水平适应“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的需要。要把利用外资民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加快吸引外资民资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主要目标是:“十五”期间全市实现外商直接投资50亿美元,年均增长12%,民资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12%。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吸收外资民资投资领域,优化外资民资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民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制造业、农业,以及商贸、旅游、运输、金融、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大力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5、加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十五”前、中期完成沿海、开阳、江中、江鹤二期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高速公路联网;加快新会天马港、台山鱼塘港建设,整治和疏浚新会崖门航道;实现江门至香港、澳门直升飞机通航,使江门成为沟通穗、港、澳与粤西以至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开工建设台山电厂一期工程(120万千瓦),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提高供电基础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工作计划,以宽带传输和交换为重点,加快建设视聆通和因特网业务平台、宽带交互音像IAV业务平台和基础视像业务平台,以及江门地区IP传输骨干网和综合接入网,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传输网络。积极推进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教育、电子金融、电子社区的“5-e”工程,推动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7、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调整扩大江门中心城市规模,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推动五邑城市群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城市道路、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环保、消防等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江门五邑优美的园林、山水、生态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越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

8、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外资民资投资提供良好的载体。按照把江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制造业中心的总体要求,搞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级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同步实施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信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建立高效精干的园区管理机构,加强统一协调和管理。鼓励外资民资企业以委托招商、“区中建园”等方式参与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进行连片开发和对外招商,并在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9、加快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十五”期间要增加教育投入,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以适应加快发展的人才需要。同时,规划建设博物馆、歌剧院、体育馆等一批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吸引外资民资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和投资者对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10、对外资民资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重大项目实行优惠和扶持政策。对外资民资在市高新技术工业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并从其上缴地方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项目可以不受投资额限制享受以上优惠。对属于我市扶持发展的制造业基地投资项目同等享受以上优惠。对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给予特殊优惠。

11、鼓励支持外资民资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造。鼓励外资民资收购、兼并、参股或租赁国有企业,按一厂一策的原则,在剥离不良或无效资产、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优惠。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变更登记的有关规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下限再给予50%的优惠,对特困企业给予特殊照顾。市委、市政府成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关问题处置协调领导小组,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处理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所涉及的产权处置、债务重组、诉讼等重大问题。资产、国土、金融、司法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依法妥善处置有关历史遗留问题。

12、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对现行保留的审批和核准项目要进一步清理,并再次核减20%。今后,除国家和省规定的以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审批或核准项目。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规范、公开审批和核准项目的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和责任,接受群众监督。对外资民资投资有关审批事项实行马上受理、及时办理,并在行政事务服务总汇“网上审批大厅”进行联合审批,实行一楼、一网、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

13、严格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减轻外资民资企业的负担。进一步清理现行收费项目,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对重复收费项目一律合并,对保留的各级各类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并将现有市定收费项目和项目收费水平下调20%。加强对收费部门的监管,完善收费“明白卡”制度,增加收费透明度。坚决制止对外资民资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坚决查处任何单位和个人以检查为名到外资民资企业“拿、卡、要”的违纪违法行为,对缺乏职业道德,作风恶劣的干部要坚决调离岗位,对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保护和落实投资者与企业依法拒付不合理收费的权利,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以及拒不执行市委、市政府减免收费规定的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14、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外资民资投资的“绿色通道”。各级要强化亲商、重商观念,善待投资者,积极主动为外资民资企业做好服务。对外资民资企业登记注册、征地、立项、报建、租用厂房以及供水、供电、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人员出境等,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马上办”的要求制订并公开服务承诺,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建立便捷服务、预约服务、特事特办制度,形成快速办事通道,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服务。对外资民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帮助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

15、打破行业垄断,为外资民资企业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对外资民资企业涉及消防、供电、供水、防雷、环保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采购等要引入竞争机制,由投资者以招标或其他有效方式自主选择设计、施工安装单位。要加强监管,坚决制止变相的垄断行为,对利用职权搞行业垄断谋取私利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16、进一步抓好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整治。深入抓好“严打”整治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保护外资民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加大力度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建设安全、文明、法治的投资环境。

五、加强和改善对利用外资民资工作的领导

17、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形成招商引资“大合唱”。各级、各部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执法、管理与服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机关作风。要广泛开展对外资民资企业进行“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让投资者满意”的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三服务一满意”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并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形成招商引资“大合唱”。

18、实行招商引资工作负责制。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对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负总责,对重要投资项目,各级领导要落实责任到人,实行贴身服务,及时解决有关立项、建设和经营中的问题。要把引资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和招商引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市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性利用外资民资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宣传媒体要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的精神,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各级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决定》贯彻落实。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篇5

吉林省西部处于东经121°38'~126°11', 北纬43°59'~46°19'之间, 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白城和松原两市, 以及具有西部特征的农安和双辽等。属于半干旱、亚湿润农牧交错地带, 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东、南、西三面高, 北部和中部较低, 地形似簸箕状。

由于该区气候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使得吉林西部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是全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地区, 其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并不断向东蔓延, 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 吉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有所缓解。但有关研究表明, 目前, 吉林省西部生态问题的敏感性依然极高, 生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二、吉林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 “三化”问题严重。

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表现之一为“三化”———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该区的“三化”问题存在已久, 受到广泛的关注, 是制约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

1. 土壤盐碱化问题。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低平原地区, 占该区盐碱地总面积的78.44%, 特别是南部低平原, 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 并常与沙化在地理上相间分布。其中轻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29.8%, 中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35.5%, 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34.7%。总体来说, 吉林西部的土地盐碱化呈现出局部好转, 总体恶化的趋势。

2. 草原退化问题。

目前, 吉林省西部草原超载量达50%, 而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 严重破坏了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 制约了吉林西部草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吉林西部土地碱化面积已达69%, 碱斑达30%~50%, 有40万hm2草地不能利用。目前, 每年仍以1.85%的速度递增, 产草量平均下降35%[1]。

3. 土壤沙化问题。

吉林省西部的沙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通榆和长岭等区域。虽然从整体看, 15年间吉林西部的沙地均呈减少趋势, 但从1996年起, 沙地向吉林省中部推进的前沿地带都出现了沙地面积正增长的趋势, 比如前郭沙地增长的动态度高达22.42%, 扶余沙地增长的动态度也超过了10%。所以, 从整体来看, 吉林省西部沙地正逐渐向东推进。

总体看来, 该区“三化”问题依然处于恶化趋势, 特别是草地退化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沙化土地面积虽然大幅减少但局部地区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有逐渐好转的趋势, 但由于“三化”土地的基数很大, 治理工程必须长久实施下去,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湿地萎缩, 水污染日趋严重。

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境内的有些河流已成为季节河或干枯河, 区内水库和湿地没有足够的水源补给, 泡沼锐减, 湿地面积逐渐萎缩, 大量湿地变成干地, 目前湿地面积仅剩1, 741hm2, 比20世纪60年代的2, 749hm2减少了1, 008hm2。以向海为例, 目前湿地面积仅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1/10, 其水面仅为当时的1/3, 生态功能减退。

此外, 随着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 成倍增长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和农药的面源污染, 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 不仅污染了地表水, 也污染了地下水。特别是盲目开采地下水, 造成上部浅层水下窜到深部地下水中, 致使两层水混合在一起, 使地下水深层水中的氯离子、钠离子、矿化度和氟含量呈同步增长。由于工矿企业和生活污水70%多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 使大江大河36%的河段和80%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 危及人畜安全[2]。

三、吉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内在机制

导致吉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自身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宏观环境因素, 也有居民自身原因。

(一)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自然灾害频繁。

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来看, 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 而蒸发量均高于1, 600mm, 最高年份达1, 906mm[2]。且时空分布不均, 春季降水量少, 一般在60mm以下, 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3%, 仅及蒸发量的四分之一, 春旱发生频繁率为91.4%。就春季而言, 其干旱程度接近干旱地区水平。夏旱发生频繁率为77.9%, 秋旱发生率为79%。该区每年平均受害面积343.8万亩, 且干旱面积逐渐增加。此外, 吉林省西部属大风区, 平均大风日数为26天, 极大风速达40m/s以上, 且主要集中于五月, 常造成大面积风蚀, 种子被吹走等, 对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迅都造成危害。

(二) 人为破坏严重。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在吉林西部进行了大规模无序农牧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 诱发并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盲目毁林开荒 (伐薪) , 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并且为土地沙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开垦草地, 超载过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1958~1981年期间, 区域内1/3的草原被垦为农田。其结果是, 垦为旱田的因脆弱的植被层遭破坏后而大面积的沙化、盐碱化, 垦为水田的导致周围未开垦的草地次生盐碱化。超载过牧引起植被群落的变化和产草量的下降, 植被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三是在上游地区修建堤坝, 减少了中下游地区的水量补给, 造成上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 使周围地区产生次生盐渍化, 而下游地区水量补给不足, 在强烈的蒸发条件下造成土壤盐渍化。

(三)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迅速, 而又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因此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一方面, 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对生态环境问题习以为常, 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 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 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 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吉林省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来, 该区凭借着土地、草地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发展农牧业,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这些成就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因此,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推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 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实施生态移民, 鼓励人口迁移。

通过生态移民, 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移民的贫困和发展问题, 其思路和政策取向是:一是实施“教育移民”战略;二是提供就业增量, 鼓励企业雇佣来自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迁移人口;三是建立广泛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生态移民的后顾之忧;四是提供创业扶持, 鼓励来自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移民进行自主创业;五是继续改革城市人口的户籍制度, 破除人口迁移的制度障碍。

(三) 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生态环境的依法治理。

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违反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政府及非政府行为都要有一经查出、决不手软的决心。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 要以预防为主, 以国家相关法规依据为准绳。有专家指出:地方政府应有与《草原法》配套的法规, 如草原承包、草原有偿使用、草原监理、草原征用, 使用、占用和开垦等方面都应有《条例》和《实施细则》[3]。

(四) 转变政绩考核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确立了以GDP指标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成为各省区、各地方判断其经济成就的核心指标[4]。因此, 一些领导干部过于迷恋GDP, 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 甚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经济利益, 不仅忽视结构、质量、效益, 更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因此, 吉林西部地区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 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 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 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 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 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 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摘要: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生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内在机制, 最后提出吉林省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松霖, 宋威, 赵宜婷.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 2009 (6) :18~19

[2] .侯庆国.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 (1) :32~34

[3] .曲芳艾.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探索与争鸣, 2008 (11) :60~61

上一篇:我自豪,我是中国人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生产企业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