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制造业

2024-07-03

西部地区制造业(精选10篇)

西部地区制造业 篇1

[本刊讯]卡特彼勒公司的紧密合作伙伴易初明通工程机械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18日宣布正式落户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而拉开了卡特产品布局西南的帷幕。

此次落成的西部技术支持和再制造中心主要将卡特彼勒的设备可再使用旧零部件回收检验送回再制造, 并对其开展后续维修、销售和技术服务。据介绍, 易初明通欲将其打造成云南、四川、重庆、甘肃、贵州、陕西、宁夏、青海及西藏等西南、西北部九省市区域服务中心, 为客户维修、更换、升级设备提供更多的全面体贴的高效服务。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是易初明通选择布局成都的重要推动力。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尤其重视再制造产业, 提出将积极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机床等再制造产业”, 易初明通相关人士表示, 经过多年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巨大的工程机械保有量已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面对西部机遇, 卡特彼勒与易初明通结合目前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 进军中国西部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 进一步彰显了其力拓西部市场的雄心。”

目前易初明通已经组建了超过830人的技术精良的服务团队, 其中12位经过卡特认证的维修大师。为进一步帮助客户成功, 易初明通再度提出了灵活优质服务的理念, 强调将帮助客户走向成功列为公司未来三年八大首要事项之一, 以确保能给客户带来长期的成功。

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 篇2

一、人才环境评价研究的现状

人才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系列客观条件与政策因素等共同决定,人才环境的评价也涉及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才主体对它的主观感受。现有关于人才环境评价的文献。主要局限于定性而非定量的评价,缺乏不同时点或不同地域人才环境比较的基础。国内一些学者在人才环境定量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徐国祥(1997年)、查奇芬(2002,2003年)、王顺(2004)等分别从编制人才指数及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人才环境的决定因素及指标选择

人才环境是指这样一种综合环境,即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拥有或储备多少一定“质量”的人才数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现有人才的潜能或创造力的发挥。后者反映的是人才聘用(成本与产出之间)的效率问题,是衡量人才环境更为重要的因素。由于缺少对后者的数据支持,地区人才环境评价不免有失全面。鉴于统计数据的局限,本文是在人才潜能因素既定前提下研究地区人才环境的,认为人才环境主要由人才经济环境、人才创业环境、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人才生活环境和人才市场环境五个子环境构成并共同决定的,并在数据可得、可比和相对全面的原则下,构建了2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一)人才经济环境

它们通过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成为人才环境评价的基础。衡量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有许多,本文选取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二)人才创业环境

理论上地区性的政府服务、税收政策、地区劳动力供应状况、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供应链与市场状况、资金与土地的价格、通讯交通状况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人才集聚,因而影响人才的创业环境。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结果变量而不是原因变量,如创业园引进的留学生人数、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数,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数量等来考量。

(三)人才科技教育环境

本文假定以下因素对人才的科技教育环境具有影响,例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专利授权量,等等。

(四)人才生活环境

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状况。影响该子环境的因素很多。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假定如下变量与人才生活环境有关,例如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执业医师数、每万人病床数,等等。

(五)人才市场环境

它是这样一种人才资源配置状态,即人才进入退出自由、人才供求信息丰富透明、人才交易手续简便、人才权益合约与法律保障、人才雇聘不受歧视、人才价格供求决定等。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假定人才市场环境与以下因素有关,如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数、职业介绍机构人数、人才市场应聘人才数等,反映一个地区人才市场的规模、发育和完善程度。

三、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定量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创业园引进人才数及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数来自国家人事部网站外,其它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科技年鉴(2001~2006)。23个变量与西部12个省构成原始数据矩阵,运用因子分析,对2000和2005年西部12个省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若干个人才环境主因子,继而根据各主因子的所得分值,对人才环境状况做出评价。计算软件采用SPSS10.0。

2005年斜交旋转所得的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见表1,载荷矩阵表(略),主因子得分与排序见表2;2000年4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略),两年度综合得分见表3。

(二)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因子分析

1.2005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主因子分析

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创业环境、市场环境与生活环境,方差贡献达42.82%(表1)。得分最高的是陕西,其次是四川,第三是云南,居末位的是西藏。说明陕西和四川的人才创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最好(表2)。

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生活环境与人才科技教育环境,方差贡献达20.73%(表1);得分最高的是新疆,其次是内蒙古,再次是宁夏,得分居最后的是贵州。新疆、内蒙古、宁夏等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位居前列(表2)。

第三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教育环境,方差贡献13.68%(表1)。得分居前三位的是新疆、内蒙古和四川,居后三位的是重庆、云南和西藏(表2)。

第四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经济环境,方差贡献达9.74%(表1);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四川、重庆和广西,居后三位的是贵州、宁夏和西藏。说明四川、重庆和广西的人才经济环境相对最好,而贵州、宁夏和西藏的人才经济环境位居最后(表2)。

综合得分。2005年在西部12个省区中,综合得分居最高的是陕西、其次是四川,新疆居第三,第四、五位分别为内蒙古和云南。最后三位是西藏、贵州和青海。说明在西部12个省区中,人才综合环境最好的前三位是陕西、四川与新疆,人才综合环境评价得分排列最后三位是西藏、贵州和青海(表3)。

2.2000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

为了比较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对2000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进行综合评价。2000年综合得分f表31,四川位居第一,陕西其次,新疆居第三,第四、五位分别是内蒙古和重庆,居最末位的是贵州。

四、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变化及原因

以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关于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决定人才环境的主要方面。

(一)2000~2005年西部各省区人才环境的变化

对2000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西部12个省市区人才环境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两个年份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相对变化。

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人才环境的综合得分排序来看(表3),四川由综合得分第一名降为第二名,陕西则由第二名升为第一名:新疆、内蒙古的名次不变,分别保持第三、四位;但重庆的名次由2000年的第五位降到第七位,云南由第八位上升为第五位,甘肃则由第十位升至第八位,青海由第六位降至第九位,宁夏由第十一位升到了第六位,西藏由第七位降至第十二位。

与2000年相比,2005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得分值升高的有8个省,即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下降的有4个省,即重庆、四川、西藏、青海(表3)。说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2/3的省人才环境较以前有所改善,而1/3的省人才环境综合得分因其他省的改善而显得相对落后。

(二)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得分变化的原因

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现状与其历史基础条件有关,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西部经济社会基础条件较好主要是四川和陕西,它们分别是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省份,其人才环境也相对较好,因此,它们在西部地区的综合得分排序居第一、二位在情理之中,而排名存末位的贵州、宁夏和甘肃三省区本身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教育科技状况、人才市场发育状况等也是位居全国后列,在西部地区亦是如此,反映了人才环境的历史背景。

2005年的人才环境格局的变化则更多反映的是各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产物。影响人才环境综合评价得分排序格局的主要由人才市场环境、人才创业环境和人才经济发展环境三个子环境及其决定因素的变化所决定,这三个子环境及其影响因子成为决定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的主要力量。

五、结论

西部地区改善人才环境,缩小东西部人才环境的差距,形成一个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好机制,应当从决定人才综合环境的五个子环境建设入手。重要的不是刻意改变影响人才环境评价得分因素的统计值,而是改革人才市场配置的机制与改进人才环境的客观的条件,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真实条件。

优化人才环境,首先需要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即更多的就业机会由市场而不是由计划配置。完善的人才市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需求双方行为的理性化,就业机会的信息公开,竞聘透明公平,职业谋聘自愿,人才流动自由,合同保障劳动权益等等。在因子分析中,西部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因素系数很大,成为影响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十分重要的因子。

改善人才创业环境,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创业与才能发挥创造空间。一个地区的人才创业环境,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国民财富与公共财税的增加。创业人才数量、人才创办企业数、新办企业的产出,创业园等等是人才创业环境优劣的结果,但政府公共政策则是影响人才创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如税收等。除了现有的人才生活环境外,人才创业环境的完善,政府应当从超常规鼓励人才创业的公共政策着手。

人才经济发展环境,是产生人才就业机会的基础,也是人才生活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创业环境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人才的待遇水平,而且决定人才的就业机会;不仅赋予人才的创业机遇,而且制约科技教育投入水平的物质保障;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生活环境,而且是人才配置市场化运作的肥沃土壤,人才环境评价综合得分居后,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人才环境建设,地区经济发展是基础,除了存量经济增效,增量经济发展关键在于非公经济。

西部地区制造业 篇3

2014年3月,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中建钢构与四川省仁寿县政府达成协议, 在天府新区视高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西部制造基地, 该基地建成后, 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也是中建钢构投资建设的第五座现代化制造基地。

中建钢构西部制造基地总规划用地333 300m2, 是集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于一体的现代化钢结构制造厂, 设计年总产能20万t, 产品涉及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文体场馆、机场站房、桥梁、海外建筑等多个领域, 计划于2015年投产。此前, 中建钢构已相继在东部、中部、南部、北部投资建设制造基地。

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 篇4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令人鼓舞的是,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GDP的4%。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有: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不甚合理。如贵州省现有47所普通高校,尚无独立设置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工科、农科、旅游、商业等本科类院校。作为西部贫困省份,实现农业产业化而无农业院校支撑,加速工业而无工业化院校支持。二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如贵州省目前没有中央部属院校,加之中央部属高校在贵州省的招生计划比例过低,其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该省的全面发展。

为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建议:一方面,加大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设置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院校列入全国院校设置评議计划。另一方面,提高中央部属高校在西部地区招收生源的比例。

西部地区制造业 篇5

X村社 (以下称为庄子) 位于在某省会的南部, 驱车约要一个小时的路程, 因为没有直达的公交或大巴, 只能乘坐去庄子上的便车。进村的道路是一条1973年修建的土路, 从通路以来一直没有修善过, 路况一年不如一年。由于庄子里人少, 经济条件不好, 自己没有能力新维修, 地理位置的不便加上缺乏矿产之类可以投资的项目, 这样一条土路一直延用。如今这条路的路面已经是崎岖不平, 逢雨雪天气就无法通车。村里的人进出村社一般都是骑摩托车。

村社里李、徐、岳三姓为主姓, 其中主要姓氏是李姓, 也是最早来庄子的人。其次是岳姓, 岳姓是最晚迁到庄子里的, 迁来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山多人少, 放牧方便。现在庄子里的人有很多都举家去城里打工了, 留在庄子上的人比较少 (现仅有70人左右) 。庄子的主体是建在山沟里, 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 有一少部分村民居住在山坡上, 庄子是位于背风的阴坡上, 住在坡上的住户原来也住在沟里, 为了通讯方便 (在坡上手机有信号) 就搬到坡上来住。庄子里住户的房子都是自家盖的, 我们调查小组在村里走了一遍发现:住在坡上的住户条件相对比沟里的条件好一些。坡上的住户基本上都是新盖的房子, 有的还盖了暖棚;而住在沟里的住户的房屋有些看上去很破旧, 没有暖棚。

2000年该省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庄子因为离市郊不是很远, 所以响应政策比较早。2001年庄子里原来共有耕地面积410亩, 现在退耕还林后约剩了200亩。庄子里几乎家家都有退耕, 有的农户干脆把自己家里所有的田全部都退了, 不再从事耕种业, 改去城郊以打散工为生。当调查小组问这些把耕地完全退回的家户, 放弃祖辈的生计到城里打工的主要原因时, 他们说:因为庄子是住在山坳里, 远离水源, 没有用来浇灌田地的水,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所以每年种的地都不能保证收成。有时候一亩地收成340元, 但成本就要用去240元, 这还不算自己的人工。如果退耕还林, 国家一亩地补助160元, 可以解放自己的人工, 出去打工一天能收入20、30元 (这是指体力劳动的小工, 非技术工) , 比以前的收入要好许多。

2 地区教育状况及村民教育观念

在了解了庄子的基本状况后, 我们开始重点选择了有子女的住户进行了访谈, 主要是了解子女上学的情况及家长的教育观念。

2.1 地区教育状况

庄子里因为人口较少, 加上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 所以没有自己的学校。村里的学龄儿童都去山那边的一个大的庄子的小学上学 (以下称这个大的庄子为总寨) 。每天来回都要翻山, 单程要走近一个小时, 有的孩子太小需要家长护送上学, 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 一定需要家长护送上学。调查小组在村民的带领下去了总寨小学, 因为正值暑假, 学校还没有开学, 我们从调查的学生口中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总寨小学是庄子附近较大的一个学校, 像X村社这样没有自己学校的庄子附近还有几个, 他们庄子里的孩子也都是送到总寨去读书。这个学校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 小学六年制, 每个年级都有二、三个班级。

庄子里现有的适合上学年龄的儿童有8个 (9月份就要去学校报到上学) , 其他的学生也比较小, 基本上都在念中、小学。中小学基本上都去总寨那边读, 相对城里而言, 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不用托人就可以正常入学, 费用低, 不存在城乡差异, 或者择校费用。到了高中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总寨的高中, 教学质量不高, 将来考上大学的希望不大, 但由于费用高, 户口限制等原因他们很难进入其他比较好的高中。即使有机会能够进入城里高中, 因为城乡的差异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整个庄子如今有一名大专生, 是庄子里学历最高的, 其次还有两个在读的高中生。因为唯一的大专生在西宁市打工, 所以我们的调查小组只访谈了两名在家的高中生小兰和海明, 他们分别在两个不同地方的高中念书, 小兰是个女孩家里条件一般, 在总寨念高中, 小兰说在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和她一样是农民的子女, 所以感觉亲切, 她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和睦, 老师对待同学也是一视同仁。而海明是家里仅有的一个男孩子, 家里条件在庄子里属于中上阶层, 托西宁市的姑姑帮忙, 他在西宁市城南的一所高中念书。因为是上高中才转到城里去上学的, 学校对他来说是个新环境, 那里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熟悉。平时放学他就在亲戚家暂住, 放寒暑假才回自己家。他说城里的孩子到了高中会上很多补习班, 或者家里请家教补课, 但自己家里条件一般, 请不起家教, 只能靠自己学习, 城里同学有很多自己没见过的新鲜东西, 当问到他是喜欢在城里还是农村上学时, 他说:“虽然城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比农村好, 但他仍然喜欢在乡里读书, 可以和父母天天在一起, 学习环境也更适应一些。”当我们问到两位高中生对于将来的想法时, 他们都说要好好学习, 希望可以考上大学, 将来到城里去工作, 不想重复父母的生活, 有时候还受人歧视。现在自己接受了教育, 将来有条件可以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 他们对于未来虽然充满希望也同样觉得很茫然。

2.2 村民教育观念

庄子里所有村民祖祖辈辈是农民, 已经习惯了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 但在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后, 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实施“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以来, 不仅农村孩子上学免学费, 国家还补助一定的书本费。面对国家的好政策, 家长们都愿意送小孩去学校学习,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 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其实也很想把孩子送到城郊教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 但因为是农村户口, 且到城市的学校就不能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了, 所以多数的农民还是选择孩子在总寨上学。他们看到附近有村子整个村子迁移到近郊的地方, 他们也都希望迁移, 这样孩子上学更方便些, 有机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迁移后的生活问题。因为迁移后家庭的各项支出都会增加, 吃、住、行、就医等都是问题。打工毕竟工作不稳定, 再没了地耕作, 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访谈小组另外还访谈了家里有正在上学的孩子的农户, 尽管这些农户的家庭条件不一, 有的是自己有手艺做闲杂工, 有的是依靠土地为生, 但是他们都表示希望子女接受教育, 其中还有部分农户表示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受教育已经打算自己搬到交通方便些的近郊去。

3 思考及建议

在调查的基础上, 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后, 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庄子里的村民普遍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并且都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子女的生活状态, 以及给整个家庭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孩子就学的条件是希望能有所改善, 但是又因为家庭本身的经济条件而无力改变现状。对于这一点, 我们认为如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升,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不用专门开支去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将减轻了很多的负担。另外一方面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了, 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 也必定会加速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本着教育的公平原则, 保障农村贫困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使更多的农村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 通过访谈我们看到这一代的农村群众基本上除了耕种外, 多少都会出去打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 但是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 多数的人只能去作体力劳动。如果政府机构能够适当开展一些培训课程, 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 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这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平衡发展, 同时也让这些农户能够有一些富裕的资金来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有利于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法制教育, 增强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政府也应当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政策法规, 完善法制法规,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所以访谈的农户家庭普遍都比较支持子女上学, 但也都有统一个愿望就是:子女能够考个好学校, 将来去城里上班, 不用像他们一样吃苦了。能够支持子女接受教育是好的, 但是希望子女接受教育后都不要再回农村了, 这样农村建设就缺乏了后断力量, 造成了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因此, 政府、学校应当分别对家长和学生加强宣传, 让农户及其子女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在城里才有好的发展, 要爱家乡, 建设家乡, 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建文.青海省化隆县民族教育发展状况及思考[J].基础参考, 2007 (12) :79.

[2]卓玛草.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5) :125-128.

[3]张秀琴, 刘军, 朱韶晖, 等.对青海现行《藏语文》教材的一项研究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6) :36-43.

[4]马应福.化隆县东部四乡藏汉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J].青海教育, 2004 (Z1) :10.

[5]《加强藏汉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双语教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民族教育, 2002 (2) :22-23.

[6]才让吉.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 2006 (11) :17.

[7]范忠雄.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专业建设二十年评述[EB/OL].全国高师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http://www.docin.com/p-150141225.html.2012-08-11.

[8]李延福, 拉本, 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J].青海民族研究2002 (3) :94-97.

[9]才让措.青海省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J].中国藏学, 2000 (3) :29-37.

西部地区制造业 篇6

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1. 保障基本就业。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藉,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二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三是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保障基本养老。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3. 保障基本生活。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保障基本住房。

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5. 保障安全饮水。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6. 保障教育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7.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努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 推动交通建设。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 推动水利建设。

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3. 推动能源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并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推动通信建设。

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灵和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造条件参与发展成果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成果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1.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2.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五、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又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成果,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西部成数据流量增长新兴地区 篇7

在2010年末, 中国移动方面有着明确的数据:其各省公司数据流量在这一年均大幅度上涨, 一些省分公司同比增长150%、200%, 有的甚至超过300%。

另两家运营商在这一年末虽未有最新数据总结, 但类似趋势却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此前大力发展无线宽带业务, 中国电信是2010年初最早感受到巨大网络压力的一家;而由于iPhone销售在国内的加剧火爆和成功, 以及WCDMA诸多智能手机的热销, 联通所受到的网络压力也不会小。由于相信视频等大流量业务在未来一两年将大行其道, 目前多数业者对于数据流量高速增长态势的预判已至2015年。

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张姓人士认为, 整体上国内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还将保持一年, 即2011年。在2009~2010年, 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势头主要在东部, 其次是中部, 而在2011年西部将成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的新兴地区。在这一背景下, 2011年全国大部地区都将出现程度不一的流量高速增长状态。

广西移动网络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在2010年末, 该公司流量已出现最高300%的增长。不久, 这种势头就有望延展到西部其他省份和地区。

前述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张姓人士也看到了这一势头, “抛开WLAN, 西部增量将比东部大”。不过, 就现在成为分流3G网络压力最重要手段之一的WLAN而言, 2011年仍将是中东部主要出现相对较好的应用和流量增长现象。他表示, 事实上在WLAN基础建设方面, 西部并不逊于中东部, 但出现“热装冷用”现象, 其原因有总体上的WLAN终端种类少, 仍以笔记本为主, 计费、认证、漫游等问题未解决外, 也有西部自身用户习惯和需求并未规模触发导致。WLAN在2011年仍处于成长期。

趋势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

吕成华

2010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流量增长高达200%, 目前这些地区的基础量已经起来了, 因此增长速度降低到100%左右, 而西部地区已有省份流量呈现逼近300%的增长势头, 预计2011年各西部地区将逐步跟上, 流量增长峰速实现区域性转移。

我国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发展策略 篇8

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不可能与央视和省级卫视同台竞争和平等竞争。实现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就是要在“本土”的范围内, 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与同级别的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竞争中获胜, 努力打造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品牌, 并在本土范围内开展与央视与卫视的竞争, 进行受众与广告的争夺, 提高其本土市场占有率, 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困境

1.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地域”限制

对于电视媒体的实力, 不难发现:在全国电视媒体格局中, 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西部地区地方电视 (包括省级地面频道与城市台) 之间的整体实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力量弱小, 发展缓慢。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 首先就限定了其发展范围的“地方性”, 只能谋求在本地区的发展。它不可能突破省的范围的限制, 对某些城市台来说, 甚至不可能突破“市”的限制, 更不用说全国范围。

2.经营观念落后——体制依赖强

电视台是事业单位, 其意识形态属性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进行政府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国家政策上的优惠, 其发展更多的则是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导致了忽视了其根本属性——产业属性, 片面地追求其社会属性。这也就使得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政府和体制的依赖性, 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电视, 忽视了其自身的经营, 其发展状况的好坏对其工作人员没有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使得电视台的发展缓慢。

而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推广, 媒体的发展不再是单单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 更多的强调其自身的发展。然而由于体制改革的难度, 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性, 使得电视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摆脱这种依赖, 也难以迅速实现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落后, 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 将成为制约电视台发展的最大因素。

3.资源缺乏带来的系列问题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转型,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台目前的收入主要依赖广告, 财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而由于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在广告经营上存在不足, 加上其广告市场的竞争受到来自各级电视的挤压, 使得其发展资金明显不足, 而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一系列“恶性循环”。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策略

1.观念的转变

媒体变革时代, 要实现自己的发展, 就必须紧跟变革的步伐, 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观念或认识,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媒介融合时代, 只有观念上的转变, 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改革潮流, 才能为积极参与到这一改革中去, 努力谋求自身的发展而进行探索。“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的变革, 西部地区地方电视没有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体制的依赖, 就要求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真正地走向市场, 参与到广泛的市场竞争中去, 通过市场竞争来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提高员工素养, 改进节目内容的质量

而节目的制作, 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人的素质的高低,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节目质量的好坏, 这就要求提高西部地区地方电视传媒人的素质, 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 加强对员工数字化技术与设备的学习, 增强操作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3.拓宽西部地区地方电视发展渠道, 进行“服务”的全方位拓展

由于在信息选择上的多样性, 与信息媒介接触的多元化, 加之互联网的发展, 也大量挤占了人们看电视的时间, 各种现象表明, 人们对电视媒体的依赖性正在逐步减弱。而要抓住受众的眼球, 就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 不断改进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服务, 强调电视服务的附加值, 并努力实现电视的增值和应用服务, 让受众享受“超值服务”, 满足受众的需求, 赢得受众对西部地区地方电视的加分。

4.节目风格和内容的特色化

电视的品名设计到形象包装, 都会让人们形成对品牌的内涵的准确把握, 这些都无不体现了电视的特色。它们是电视的外在形象宣传, 进而获得内存认同的重要因素。而外在形象的初印象最终需要通过内容的呈现来体现, 节目的内容才是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节目内容很好地体现地方的特色, 呈现地方的社会生活变迁, 反映普罗大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从生活琐碎小事、社会热点问题到国家的大政方针,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初步获得受众的认同。在获得受众认可的基础上, 就必须提供电视节目的超值服务, 增加节目的附加价值, 将受众从“习惯受众”培养成“忠诚受众”。

5.注重电视品牌延伸

西部地区人才流动与技术秘密保护 篇9

技术秘密,即know-how也称为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等,原指“祖传秘方”之类的手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know-how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法院的判例采用,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行于美国和英国,后也为其他国家所采用。迄今为止,国际上对know-how一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狭义的know-how通常指工业性秘密技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拟定的《发展中国家保护发展模范法》中规定know-how“是指凭经验或技能产生的、在实际中尤其是工业上适用的技术情报、数据或技术知识”。广义的know-how包括工业、商业、管理乃至一切领域内具有经济保密价值的秘密信息。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一直有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受那里高薪酬、高待遇及优越工作环境的吸引,西部地区的优秀人才纷纷东流。近几年仅西北地区调往沿海及内地的科技人员就超过3.5万人,这些科技人员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往往在原企业、原单位居于关键技术岗位,掌握着核心技术秘密或拥有重要技术成果。这种人才的外流导致了技术秘密的大量流失,给原企业、原单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我国对于技术秘密保护的立法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联系,规定过于原则,难于操作。尤其是对防止人才流动过程中侵犯技术秘密的现象的法律保护薄弱,如竞业禁止制度等还没有国家的正式立法。所以,为了切实有效地遏制侵权行为和充分保护企业技术秘密,一些地区在国家立法尚未出台前,已经有了一些地方立法。深圳、珠海等地的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因此,西部地区也应对技术秘密保护进行地方立法,完善人才流动中技术秘密的法律保护,提高企业保护技术秘密的法律意识。

借鉴其它地方已有的条例以及一些国家部门规章,西部地方立法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技术秘密的概念,保护措施、保护范围以及主管部门等;二是对企业技术秘密管理的标准进行规范,建立保护技术秘密的规章制度,订立技术秘密的密级等;三是规范人才流动中的技术秘密的保护措施,包括签订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协议及其主要条款;四是界定侵犯技术秘密的侵权行为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五是确认技术秘密保护中的责任倒置以及诉前禁令制度;六是完善善意第三人的责任、义务与权利;七是明确公职人员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明令禁止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权力通过评审、申请奖励等了解相关人员的技术秘密。

同时,西部地区的企业在加强自身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建设方面,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企业应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及保密设施,增强员工的保密观念。西部的很多企业在员工跳槽的时候轻易地将自己的技术秘密带走就是由于企业内部的保密制度及保密设施的不完备。尚未建立技术秘密保护制度的企业,应该尽快建立内部保密制度。尤其对于西部地区的单位来说,一定要补缺长期以来技术秘密保护的薄弱环节。首先,单位需要根据自身保管秘密的场所和技术研发场所划定保密区域。其次,控制单位内部信息流动。对于涉密信息的流通要严格管理,接触涉密信息的人员应有一定的资格限定。信息技术时代,大多数企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强,因此,单位也要加强内部网络信息的管理和保密,比如软件加密,设置防火墙等。已经建立技术秘密保护制度的单位,应该根据相关法律不断健全和完善对技术秘密的保护。另外,应该开展宣传教育以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保密观念及责任感,普遍提高保护企业秘密的自觉性。

第二,企业应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企业对掌握、接触、使用企业技术秘密的员工,还可以通过利益的分配,在合同中设定长期的收益,或者给予一定的期权或股权的方法,使之成为与企业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崛起之初,产权安排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同时,企业还应该在创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减小员工流动的意愿。

第三,对技术秘密采取多样的保护方式。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有60%以上的技术转让是把专利的使用权与技术秘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转让的。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都是把技术秘密与专利配套使用,对于一项技术,实行公开一部分申请专利,保护一部分作为技术秘密,或者对于其技术的某一生产环节申请专利,这样,仅有专利技术并不能得到该技术的全部,而且即使得到了技术秘密,也必须先得到专利的使用权,通过层层设防对技术秘密加以保护。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了由于少数技术人员的跳槽而导致技术秘密的流失。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篇10

一、西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观念落后。

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 对创业观念的认识仍然落后保守, 因甘肃省处于西部, 且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创业观念淡薄, 甚至有学生和家长简单地认为, 创业就是经营, 经营活动不管上不上大学都能干, 若让学生毕业自主创业, 家长觉得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习不好, 没有找到好工作, 甚至有不光彩的感觉。此外, 有些老师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认为学生毕业只要能推出校门就行, 创业教育是多此一举。

2. 缺乏专职创业指导教师。

据调查, 不少高职院校缺乏专职创业指导教师, 不但数量不足, 而且专业性也不强, 教师本身就缺乏创业教育知识和创业经验, 很难针对学生实际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传授和有益的指导, 对市场行情知之甚少, 在创业教学中只能是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无法达到开拓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业动力的教育效果。

3. 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对于西部高职学生来说。两大条件制约着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一是创业能力训练不足。甘肃省尝试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因此对于西部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活动, 仅仅有小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 参加过小规模的创业活动。二是创业思维活跃程度低。高职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与本科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西部与东部学生也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西部高职学生思维也具有活跃性, 但由于受知识结构和地域限制, 难以运用现有的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 更难于运用发散思维思考, 进行创新。

二、对西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1. 强化认识, 转变观念, 推进创业教育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教育, 它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 以保证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更新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 打破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 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方法, 把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培养创业人才, 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 实现教学制度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 使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准备, 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调整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内容, 设置符合创业教育的课程。

培养创业人才, 首先要清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为此, 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 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以创业学及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 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 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改革教学方法, 促成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在教学模式上, 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从强调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 进而提升新的教学高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创业教育水平。

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实践和实务, 没有亲身经历, 没有实践经验, 依靠理论教育无法深入创业的精髓和实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缺乏有实践经历的指导教师, 使得创业教育常常是纸上谈兵, 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把培养和选拔创业教育师资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首先要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 鼓励和支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创业实训。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意识和能力, 使教师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能够“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上一篇:高强度汽车结构件下一篇:化学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