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落后地区

2024-06-15

西部落后地区(精选10篇)

西部落后地区 篇1

关键词:西部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硬件建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 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 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习基地建设。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大多难以保证, 虽然经过教师的不懈努力, 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明显, 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差, 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发展和壮大高职教育为目标, 全面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基地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是西部落后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和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部落后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和各中等职业教育的实习教学资源相互独立, 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各自为政, 独立发展, 没有形成有利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 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了实习教学设备重复投入、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现象。要办好职业教育, 当务之急是整合和规范建设区域性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代表着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为当地社会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发展当地经济的重任, 无论是师资力量, 还是教学环境都具有其他职业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 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政府部门应考虑将实践教学设备进行整合, 拿出一些经费用于建设规范化、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设立于职业院校内, 由高职院校进行管理, 产权归政府所有, 各职业教育院校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时, 应按一定比例上缴费用, 该费用用于基地内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更新换代, 保证基地内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此同时配备专门的技工教师, 采取岗位薪酬管理制, 经过这样的资源整合, 可以保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建设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使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二、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注重先进的技术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教学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应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 同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建立, 为当地的企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 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充分了解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充分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比例, 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配置实验实践教学设备。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所需资金较多, 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避免重复建设。

在西部地区,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 运用现代技术, 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 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实践教学基地既要跟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又要体现出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的特色,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且可有效推动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实验平台。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 应考虑各种实践教学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和各种管理与服务平台等, 力求做到资源共享, 提高投资效益。在功能角度上, 要求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 而不能成为某个院校或专业的专用场所。基地要面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开放, 在时间上应实行全天候开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要求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地自主创新, 引入专业导师制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习创新制度。同时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 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 注重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作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教师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能力, 要求实践教学教师在搞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者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 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通过定期对实践教学教师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走专兼结合的道路, 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深入学习, 聘请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践, 传授实践知识与宝贵经验。这样, 既可优化师资, 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能紧跟行业发展水平。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可使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 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

打造一流区域性实践教学基地品牌, 面对社会的竞争, 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基地品牌。实践教学基地除了完成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外, 还可以扩大培训项目, 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 拓展基地的内涵, 面向社会开放, 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起点较高, 设备先进, 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 向校内、校外承接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

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场地以及学校的人才优势, 将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西部落后地区 篇2

关键词:西部 落后地区 中职教育 困境 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更堪忧。

一、造成当今职业教育困局的原因

1.政府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轻视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工作。中央政府从20世纪末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从2003年就提出在政府财政预算草案中教育支出要占到GDP总量的4%,直到2012年中央政府才宣布达到这一支出比例,而发达国家2005年的教育支出百分比分别为:丹麦6.8%,法国5.6%,新西兰5.2%,瑞典5.0%。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2.当地群众不认可

在好多人的观念中,当公务员或在政府单位工作既轻松收入又好,而从事其他职业远不如在政府部门工作,而到政府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大学学历,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子女上普通中学,考普通大学,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根本没有希望,这又直接导致中职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

3.职业教育质量差

普通高中的教育主要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性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太大,但职业教育是以掌握技能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有好的实习环境,但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实习条件差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应该在实习室完成的操作只能通过书本在理论层面讲解,这对原本文化基础差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效果肯定不佳。试想一个每天拿着萝卜和土豆实习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在岗位上遇到海鲜能做出好的菜品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4.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在的职业学校,管理者绝大多数不是职业教育专业出身,所以对专业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专业课教师也是从文化课教师转型而来的,这或多或少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学校经费紧张,除了很少的由政府全资培训的个别项目以外,很少有专业课教师能够到企业一线从事实践工作,这又导致仅有的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突破当前中职教育困境的对策

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了专门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我们从中欣喜地看到,国家也正在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不久将会出台,这对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但真正落实关键在市县一级的政府,所以要落实好中央的政策,首先要得到当地市县一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将职业教育作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地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努力改变当地群众的就业观念

不仅要大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更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更深蒂固的就业观念,只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民间力量的支持。

3.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变职业学校的实习环境,并且加大技能实习课训练强度,让学生真正在实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对技能测试不过关的学生不能颁发毕业证。只有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才能以出口拉动入口,扩大学校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4.加大对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学校要重视职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让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能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并且让专业课教师能够在大型企业实习,这样既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又能开阔眼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技能一流的技术工人。

尽管中职教育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县区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必须挑起这副重担,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伟大“中国梦”的强有力保障。

西部落后地区 篇3

1.1 规划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思路的指导下,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如何打造生态城镇,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荣,对新时期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 镇西概况

镇西因驻地镇西场得名,位于内江市西南端,紧邻威远县城,与荣县接壤。全镇人口7.3万,幅员面积118 km2,从深丘向浅丘过渡,属于传统农业大镇,是威远县最大的城镇。镇西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食品镇西、商贸镇西、生态镇西和文化镇西”的总体发展战略。2013年,镇西入选全省首批“百镇建设试点”的重点镇之一,2014年入选国家重点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合理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率先实现生态宜居城镇建设目标、引领一般小城镇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

2 镇西镇生态环境现状

镇西镇工业企业较多,粉尘污染、工业排污等极大;现状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处于无序状态;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养殖业无完善的污染处理设施,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3 镇西镇总体规划打造生态城镇的探索

3.1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3.1.1 划定水源保护区

针对镇西镇现状水源河口水库和规划水源大石包水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定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其中: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Ⅲ类标准,并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各项指标不得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

3.1.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污染、落后的工业向农村转移。推广生态种植模式,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污染,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高效菌肥、生物杀虫剂、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措施。

(2)改善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强化垃圾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开辟科学利用秸秆途径。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相结合的生态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将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形成以农护林,水土保持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拓宽加固堤坝,畅通河道,完善水利设施。

(4)乡镇企业重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企业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严格控制发展危害环境、浪费资源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乡镇企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5)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各种农产品的构成生物链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6)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培育现代农业园区,走农、旅结合的美丽乡村之路。通过建立白萝卜、大头菜、青菜、花生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水产垂钓园区、现代畜牧示范园区、蔬果采摘园等专门园区,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让居民和游客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艺中调节身心健康,享受田园之乐,促进生态观光农业发展。

3.2 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3.2.1 山、水、城交融

规划根据镇西城镇的地形条件,将“山”“水”“绿”引入城镇。城镇北侧规划为郊野生态绿地,作为城镇的生态屏障;城镇南侧位于下风、下游,生态适宜度大,规划布置为食品工业园区,与北侧居住生活之间通过交通路及其两侧防护绿带进行有效隔离。城镇的南北、东西向的6条干道将整个城镇组织成有机的整体,作为未来城镇发展、联系轴线。规划镇西城镇形成“两心、六轴、六片、多楔”的布局结构。

“两心”:城镇主、副中心;

“六轴”:两主四次城镇发展轴。两条城镇发展主轴,分别为东西向的幸福路和交通路;四条城镇发展次轴,分别为南北向的中心街、景观大道、新店街和庆达路镇西段。

“六片”:分别为中部居住片区、西部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以及两个工业片区和一个物流片区。

“多楔”:多条把城镇外围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城镇的生态绿楔。

3.2.2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1)镇区北部结合现有山体规划为郊野生态绿地,布局多条把城镇北侧的自然景观引入城镇的生态绿楔,便于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高生态质量,实现让城镇回归自然的目标。

(2)镇区中部利用现有冲沟打造滨水绿带、城镇主干道两侧布置10~50m不等的防护林带,连接城镇生态绿楔和城镇公园,形成“全镇林网”“森林城镇”的理念,既能吸收部分噪声,又能营造人在林中穿行的生态城镇意境。

(3)通过城镇建筑、道路、自然景观的有机联系,创造优质人居环境,同时突出自然风貌特色,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镇区景观与自然风貌的有机联系,建设城乡交融、生态健全的,具有特色的“生态镇西”。

3.2.3 自然、生态、人文的绿地系统

主要突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地的水系资源、自然植被资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镇区内绿地系统与外围大环境的有机联系,构筑内外结合、一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点、线、面、网相结合的城镇绿地系统,以不断优化城镇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最终达到人景共生的和谐生态城镇环境。

景观规划以城镇景观道路为骨架,将城镇特色景观区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具特色的城镇景观节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景观系统。

结合城镇丘陵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特点,城镇公园选址现状山体建设,在高地上布置造型优美的园林风景建筑,如宝塔、高阁等,使城镇的轮廓更加丰富,形成城镇的标志性建筑,展现镇西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4 结束语

生态城镇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以人为本、生态健全的城镇,是一种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聚居地,呈生态良性循环状态。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具有生态本底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特点,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之路,决不能再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

参考文献

南盟自由贸易区:落后地区的融合 篇4

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住着将近1/4的世界人口,还有两个积50年宿怨的敌对核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从最初只是少数人脑海中的想像之物,到最终落实于条约文本之上,真可谓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印巴和解:地区合作现生机

要想推动南亚的地区合作,离开印度是无法想像的。

此次的印巴和解是促成本次南盟首脑会议成功召开、并达成多项协议的关键原因。

成立于1985年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由南亚地区的七个国家组成: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南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相关领域的共同合作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一年一度的领导人峰会。对于南盟多数成员而言,要想推动南亚的地区合作,离开印度是无法想像的。从地理上看,南亚地区的特点是除了两个岛国,所有国家都与印度接壤,而它们之间互不相邻。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印度的过境许可,其他国家之间发展双边贸易将不得不面对高昂的运输成本。从经济实力上看,印度的GDP占整个地区的78%,对外贸易更是占南亚地区对外贸易总量的90%以上。如果没有印度在其中,南亚地区的经济力量将变得微乎其微。从政治关系上看,地区内所有的关系都是以印度与另一方的双边关系(除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分治时期)为内容,没有印度的参与与合作,也就没有地区关系的改善。因此,印度在南盟的角色无可替代。但是,印巴冲突不仅束缚了印度的手脚,也使坚持一致通过原则的南盟沦为了印巴冲突的“人质”:从199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南盟首腦峰会共推迟过四次,而几乎每次推迟的原因都与印巴关系紧张有关。

进入2003年以后,印巴关系升温迹象明显,双方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重开了德里至拉合尔之间的陆路交通联络通道,边界紧张局势也由于双方主动撤军而得到缓解。10月22日,印度方面提出了关于促进印巴关系正常化的十二点和平建议。11月25日,两国首次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实现正式停火。2004年元旦当天,印巴正式恢复已中断两年之久的航空联系,两国跨边境铁路运输也将于月中恢复。1月4日,巴印两国领导人在伊斯兰堡借正在召开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晤之机,又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单独会谈。应该说,此次的印巴和解是促成本次南盟首脑会议成功召开、并达成多项协议的关键原因。

“特惠贸易安排”为SAFTA奠定基础

在“特惠贸易协定”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国都积累了相当的谈判经验,了解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可以驾驭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组织纷纷涌现,欧洲统一大市场已经建立,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地区内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东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开始提速。相比之下,在推动地区贸易自由化方面南盟的步伐就小得多。1991年科伦坡首脑会议接受了“南亚地区特惠贸易安排”的提议,并成立了政府间工作组,1993年南盟各成员国达成了《南盟特惠贸易安排协定》(SAP?鄄TA),1995年协定正式生效。根据自愿的原则,由各国自行申报降低关税的商品,之后又先后进行了三轮谈判,关税降低的商品种类不断扩大,由第一轮谈判提出226项扩大到第三轮谈判之后的4951项。为了照顾四个欠发展国家,“特惠贸易协定”还在减税商品的原产地标准上降低了对它们的要求。由于这些关税的减让都不涉及各国的大宗贸易品,因此它对地区内贸易的发展刺激不大。不过,在“特惠贸易协定”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国都积累了相当的谈判经验,了解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可以驾驭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消除南盟国家对贸易自由化因恐惧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双边贸易协定的推动作用

这些双边的自由贸易安排,一方面消除了南盟小国对印度的疑惧心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印度推动地区内自由贸易的决心。

印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由于印巴冲突的存在,印度无法利用南盟的多边机制进行贸易谈判,开始转向地区内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1996年,印度分别与尼泊尔、不丹签订了非互惠的双边贸易协定,即尼泊尔、不丹向印度出口的商品,印度对其征收零关税,而印度向这两个国家出口的商品,由他们自己视情况征收相应的关税。尼泊尔、不丹都是小国,经济上对印度依赖程度较深,而且两国工业发展落后,不丹的制造业仅占其GDP的10%,而尼泊尔也只有20%?熏因此两国出口商品总类少、规模低,即使实行零关税,对印度市场的冲击也不会太大。事实证明了这一点。1996年以后印度对尼出口一直保持在进口的200%左右,与条约实施前相比变化不大。1998年印度还与斯里兰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从条约生效之日起(2000年3月1日),就有1000种商品实现了零关税。这些双边的自由贸易安排,一方面消除了南盟小国对印度的疑惧心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印度推动地区内自由贸易的决心,并已经成为推动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印度推动地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态度,也对巴基斯坦构成了压力,如果南盟的贸易谈判继续僵持下去的话,那么巴基斯坦将最终被印度孤立于这个进程之外。

印巴共同渴望经济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共同渴望是此次驱动印巴和解的最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民间。

从政治角度上看,印巴关系能否保持长期的稳定,是决定南亚自由贸易区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的政治力量。实际上,对经济增长的共同渴望是此次驱动印巴和解的最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民间,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不可遏制。如果因为冲突的持续存在影响到了各自经济增长的进程,两国国内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也会因此动摇。印度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保持了6%的经济增长率,2003年它的经济增长可能达到7.5%。整个世界都认为印度将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又一个增长点,而印度自己也对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印度一方面希望通过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集中发展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希望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扩大在南亚地区的出口市场,成为“印度制造”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已经与印度敌对了50年,除了损失惨重的三次战争外,牺牲的还有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现在,它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全面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已经不现实,如果接受克什米尔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缓和与印度的政治、军事关系,积极推进两国的经贸合作,将不失为明智选择,否则不满的民众将更容易倒向宗教极端势力。因此,虽然印巴关系今后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但是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我们有理由对印巴关系的长期发展保持乐观。

发展空间巨大,道路任重而道远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自由贸易区在成立之初区内贸易占如此低的比例。一方面,这说明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任重道远。

西部落后地区 篇5

一、农村小学布局太分散, 规模太小

就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偏远地区小学布局过于分散, 校点过多, 班级人数太少, 规模过小, 不利于统一管理, 不利于教师的配备。教师是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到头来是事倍功半。

二、留守儿童, 少年大量存在, 缺乏家庭教育

近十几年来, 中国农村由于打工潮的影响, 农民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更为突出。如有的村屯45岁以下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 在家的基本上都是那些爷爷奶奶的老人们, 他们根本管不了和教育不了自己的孙子、孙女。因此, 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缺乏家庭教育。

三、教师紧缺, 在校学生文化基础差

我国政府历来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学校的师资水平普遍提高, 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总的来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农村偏远地区学校, 特别是村完小, 教学点教师严重不足, 如有的村完小共有六个教学班, 而教师也仅有5到6个, 平均每周任课节数25节以上。这几年来, 学校也招了部分外地教师到本地任教, 但是由于山区学校条件艰苦, 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 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不到一年时间有的教师就请求调离本地, 有的调不了宁愿辞职。这种情况, 也直接影响到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的不足, 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 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 成绩都较差, 有不少考生语文、数学两科总分才是三十分到四十分。上了初中以后, 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加, 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 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很困难, 因此, 也就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厌学情况, 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

三、受封建思想和落后习俗的影响

在偏远农村, 一些人还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思想, 不重视子女的读书, 尤其是女孩, 说:“女孩长大了是人家的, 读书多不值得。因此, 对子女的教育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家庭教育方法, 不根据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引导, 而是采取死搬教条老一套, 或干掉不闻不问扔一旁, 还表现在从来不过问子女在学校期间的思想, 纪律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 而是逃避责任, 找借口推卸责任, 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学校或教师。这种风俗习惯和家庭教育方式使一些在校的青少年不把精力集中攻读文化科学知识, 使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克服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状况, 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实现教育公平, 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 撤点并校, 办好寄宿学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包括乡村的人口数, 儿童少年的人数进行适当的学校布局调整。例如, 村完小办一至三年级, 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 形成一定规模的集中办学, 也有利于教育常规管理和教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农村小学过于分散, 班级学生数少而班数多所造成的教师紧缺的问题, 才能整合教育资源, 才能充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和才能。前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为升初中打好文化基础知识。

(二) 加强对留守儿童, 少年的教育和管理, 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关心爱护少年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 更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做到特别关注留守少年儿童, 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他们, 使他们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 从而安心地学习。

(三) 采取措施, 稳定在职教师, 招聘外地教师到本地区任教

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本来不多, 外地教师又调离, 不仅使师资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 而且大大降低了农村偏远地区师资质量。因为外地教师一般都是师范大学、中师毕业生, 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牢固,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是农村教育教学骨干的一部分。所以, 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外地教师, 使他们留下继续为发展农村地区教育服务。

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呢?首先是当地党委,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 凡条件符合的, 吸收他们入党。其次, 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 让他们的住房条件好些, 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要倾向于他们, 一利于他们改善生活。再次, 在业务方面帮助他们, 经常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或进修, 还要注意给他们评定职称。

在稳住外地教师的同时, 也要注意本地教师的培养, 鼓励本地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 毕业后回本地安心任教, 解决本地教师不足和师资水平低的问题。

(四) 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加强政治工作, 逐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了党的领导, 才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只有党的领导, 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得到顺利完成。同样, 只有加强党的领导, 农村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党组织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思想觉悟, 克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逐步改革偏远农村中存在的诸如早婚、早恋等导致落后的风俗习惯, 为发展偏远农村教育扫除障碍。这个工作做好了, 必将促进偏远农村教育工作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以及如何进行对策, 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6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哪个地方思想解放, 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 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主要有两方面的决定因素。一方面,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形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一项伟大而又需要一边探索一边完善的世纪伟业, 我们需要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 我们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的自然经济, 建国后又经历了计划经济, 这种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烙印的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因为如此, 就更要克服保守思想的羁绊, 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 不断开拓进取, 才能实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 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 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 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彻底转换指导思想, 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 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 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 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 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 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 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 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 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 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加工企业为依托, 以农户参与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 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 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 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 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 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 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 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 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 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 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 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 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 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 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 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 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 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模式, 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 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 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 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 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 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 (企业、个人等) , 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 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 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 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 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 再考虑到现实问题, 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 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 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 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 股东是企业的主人, 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 让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 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入股, 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 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 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 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 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 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 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 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 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 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 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 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 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 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 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 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 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 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 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 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 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 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设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 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 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 在微观方面, 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 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 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 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 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 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 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 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 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 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 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 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 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 应当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做好服务, 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由进出, 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充分自主。招商引资不是目的, 只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企业愿意走进来, 政府就该做好全程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都应当积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 配合好企业的活动, 促进企业的活力才能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效力。产权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哪些属于公共品, 哪些属于企业主的私有品, 都应当有明确地认定。充分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法定权利, 保障企业作为法人的各项权利。

其次, 对农户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本身就是异常艰难的工作, 如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时不是很顺利, 怎样确保农户不受太大生活压力的冲击, 就是必须要考虑的。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改变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无疑会遭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 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 避免农民生活质量下降, 避免农村生活出现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 各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是一项战略决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情况,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充分发动一切社会力量, 在本地区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探索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战冬梅, 战梦霞.农地制度创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理论研究, 2008 (15) .

〔2〕郁鹏.农业产业化与中国农业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6) .

〔3〕孔云峰.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的十大理由〔J〕.决策导刊, 2008 (6) .

〔4〕邓太来.推进平凉市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8 (7) .

西部落后地区 篇7

本人在县城的一所普通中学教书, 高一的第一堂课, 学生就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黔西南州连续六年中考没有考听力, 我在课堂上播放听力时学生如同听天书一般, 更不要说进行口语交流了。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怎样改变我的教学思路,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 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的学生的口语教学方法, 在此与大家探讨。

我认为, 针对落后地区的口语教学应在课堂上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一、要开口先朗读

选取适当的材料供学生朗读, 学生在面对教师朗读之前, 有几分钟时间研究一下朗读材料, 而且要求学生设想现实生活的实际环境, 要求学生按这种环境朗读。

二、要交流先对话

教师提出3~5个问题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内容可涉及考生的个人信息及其他熟悉的话题。此外, 为保持灵活性, 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范围广泛的主题准备一系列问题。

三、要表达扮角色

学生通过抽签方式得到一张卡片, 卡片上描述某一特定的情景, 可由两个学生或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对话, 可先准备一至两分钟。

四、要考试述图片

给学生一图片系列, 允许其准备几分钟, 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要求。命题人应仔细选择用的图画, 要能控制所需要的基本词汇及句子结构。

五、要深化谈话题

教师提供一个话题, 要求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陈述或表达观点和意见, 谈一至两分钟。学生有一分钟的时间做准备, 也可做笔记。此项考查的不是知识, 而是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命题人选择的话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兴趣及知识水平。

西部落后地区 篇8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提高应用率

远程教育设备的应用率决定于教师的使用掌握情况, 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教师习惯于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上课, 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搞教学不习惯、嫌麻烦。“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因此, 转变教师观念, 加强设备应用培训, 提高应用率成了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我们应加大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培训力度, 让每位教师懂用、肯用、乐用。比如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后, 由业务骨干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系统、Internet技术、卫星接收系统、资源下载刻录及课堂教学实践等, 使大部分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 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素质和技能。教师在学习当中认识到新设备与新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掌握了这些技术, 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提高效率。如:查阅教学资料、实行网上备课、与专家名师互动交流、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2 创建教育资源库,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从2005年开始,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发展至今, 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其中, 硬件条件差, 成为了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因此, 创建教育资源库, 优质资源共享是我们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为了使远程教育工作在各村小中落到实处, 中心小学的资源接收管理员认真做好资源的接收、下载和登记工作, 把有价值的同步课堂实录、专家报告、教育影片、课件等优质资源进行保存、刻录, 并整理分类, 填写收录资源登记表, 做好保管工作。为了使各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发挥中心校辐射作用, 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可以把接收的资源登记册复印一份给各村小参考, 或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校有哪些优质资源可供自己上课和学习时应用, 增加了资源使用的实效性。管理员做好光盘的借还登记工作, 确保光盘正常完整使用。

3 合理配置资源, 注重实效

3.1 远程教育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

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 能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源匮乏、校本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学校教导处以科组为单位, 利用光盘播放室组织教师观看学术报告、教学实录、教材分析等光盘, 从中了解新的教育教学信息, 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 掌握了新的教学要领, 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 得益非浅。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上网学习先进教学理论, 了解最新教育动态, 拓展视野, 实行网上备课、交流、研讨、反思、总结。

3.2 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

为了使远程教育发挥其主要功能,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大胆实践。教师们从资源服务器上下载资源, 运用影像和声像处理软件, 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课件, 争取师生花费最少必要时间, 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比如以往的综合、科学课, 教师都是照本宣科, 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乏味。现在教师利用课堂同步光盘进行教学, 或者运用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加深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体验学习的快乐。在音乐、美术课上, 教师通过播放光盘, 让学生在视频资料中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改变以前学生跟老师唱、画的教学方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公开课”研究活动, 在活动中, 教师运用自己从网络中收集的图片、音乐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新的课型、新的教学手段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培养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又提高了业务水平,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3 远程教育与德育工作并举应用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核心工作, 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改变了以往向学生单向灌输, 注重条文, 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无味等弊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水平。如利用网络资源, 下载有益学生身心健康, 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 并刻录光盘使用。如从资源服务器上下载安全教育系列片, 并组织学生观看, 让学生在观看中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纪实德育教育节目, 刻录成光盘, 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在影像播放中深受感悟, 心灵得到较好的洗礼。同时, 还下载一些红色革命影片, 时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 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必须与时俱进, 由传统上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 转变为以人为本、开放的、创新的发展性德育教育。

3.4 优化学校管理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极大有效开发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是我们的追求。农村远程教育设备不仅仅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 还可以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现在学校可以运用电子表格制作学生成绩统计表、财务信息表、教师基本信息表等, 运用电子邮件加快与各村小、上级部门的信息传递, 并实现学校的档案工作从“纸介归档”向“微机归档”转变,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远程教育的实施正逐渐改变着农村教育现状, 如何把远程教育这教育手段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充分发挥其内容丰富的优势, 为农村教育服务, 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尚需努力的。我们相信, 在远程教育丰富优势资源的推动下, 农村小学的各项工作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摘要: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是根据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远程教育有着超越时空局限性的特点, 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农村小学充分利用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试从如何管理和应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资源, 进一步提高应用率,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发挥其最大效益, 从而保障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农村小学,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钱昆明.关于网络远程教育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2]王兴富.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3]屈小云.合理使用农远资源有效实施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03) .

西部落后地区 篇9

关键词:偏远农村 教育落后 原因 对策

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一、农村小学布局太分散,规模太小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偏远地区小学布局过于分散,校点过多,班级人数太少,规模过小,不利于统一管理,不利于教师的配备。教师是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到头来是事倍功半。

二、留守儿童,少年大量存在,缺乏家庭教育

近十几年来,中国农村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农民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更为突出。如有的村屯45岁以下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上都是那些爷爷奶奶的老人们,他们根本管不了和教育不了自己的孙子、孙女。因此,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缺乏家庭教育。

三、教师紧缺,在校学生文化基础差

我国政府历来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水平普遍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总的来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严重不足,如有的村完小共有六个教学班,而教师也仅有5到6个,平均每周任课节数25节以上。这几年来,学校也招了部分外地教师到本地任教,但是由于山区学校条件艰苦,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不到一年时间有的教师就请求调离本地,有的调不了宁愿辞职。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的不足,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成绩都较差,有不少考生语文、数学两科总分才是三十分到四十分。上了初中以后,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很困难,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厌学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

三、受封建思想和落后习俗的影响

在偏远农村,一些人还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思想,不重视子女的读书,尤其是女孩,说:“女孩长大了是人家的,读书多不值得。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家庭教育方法,不根据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引导,而是采取死搬教条老一套,或干掉不闻不问扔一旁,还表现在从来不过问子女在学校期间的思想,纪律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而是逃避责任,找借口推卸责任,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学校或教师。这种风俗习惯和家庭教育方式使一些在校的青少年不把精力集中攻读文化科学知识,使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克服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状况,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撤点并校,办好寄宿学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乡村的人口数,儿童少年的人数进行适当的学校布局调整。例如,村完小办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形成一定规模的集中办学,也有利于教育常规管理和教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农村小学过于分散,班级学生数少而班数多所造成的教师紧缺的问题,才能整合教育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和才能。前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升初中打好文化基础知识。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爱护少年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做到特别关注留守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从而安心地学习。

(三)采取措施,稳定在职教师,招聘外地教师到本地区任教

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本来不多,外地教师又调离,不仅使师资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大大降低了农村偏远地区师资质量。因为外地教师一般都是师范大学、中师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牢固,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是农村教育教学骨干的一部分。所以,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地教师,使他们留下继续为发展农村地区教育服务。

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呢?首先是当地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凡条件符合的,吸收他们入党。其次,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让他们的住房条件好些,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要倾向于他们,一利于他们改善生活。再次,在业务方面帮助他们,经常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或进修,还要注意给他们评定职称。

在稳住外地教师的同时,也要注意本地教师的培养,鼓励本地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后回本地安心任教,解决本地教师不足和师资水平低的问题。

(四)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治工作,逐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了党的领导,才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只有党的领导,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得到顺利完成。同样,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农村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党组织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思想觉悟,克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逐步改革偏远农村中存在的诸如早婚、早恋等导致落后的风俗习惯,为发展偏远农村教育扫除障碍。这个工作做好了,必将促进偏远农村教育工作的发展。

西部落后地区 篇10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事业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和重大举措。助学贷款是我国关注的焦点, 从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试行, 到2000年9月在调整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7个年头。如今, 我国在众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一) 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余额1999年末只有400多万元, 到2004年12月末资金规模已达到65亿元, 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 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经达到86.7亿元, 实际受益学生近200万人。但是获得贷款的还只是我国总数405万的贫困生中的一部分, 如2003年12月底全国有72%的高校开办了国家助学贷款, 在总数超过1400万的在校大学生中, 有177.8万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 申请率为12.7%, 其中银行审批的贷款人数为79.13万人, 签约率为44.51%, 实际发放人数为74.4万, 实际发放率为41.8%。

虽然贫困生入学的问题普遍有所改善, 但是矛盾依然突出。在整体的贫困生获贷率不高的情况下, 助学贷款的发放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结构不平衡。2002年1-9月, 北京的助学贷款发放金额1.78亿元, 占全国助学贷款发放金额的18.61%, 北京市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满足率达到93%, 比全国高出30个百分点。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超过1亿元的有上海分行、沈阳分行和武汉分行辖区, 而落后地区在这些指标上远远低于平均水平。2003年6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分别是16%、22%和26%;从1999-2003年获贷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分别是6.4%、4.84%和6.48%, 占申请贷款学生的比率分别为63%、30%和37%。

(二) 落后地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特殊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贫困生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 占大学生总数的近25% (总数已高达405万人)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来自城市的下岗家庭子女、遭遇家庭变故的子女和收入微薄的单亲家庭子女等, 其中大部分贫困生都是来自西部地区和“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子弟。

如位于湘鄂渝黔交汇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吉首大学, 为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随着在校人数不断增加, 该校贫困生总数逐年持续上升。截至2008年6月, 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322人,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94人, 占学生总数的25%;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6329人, 占43%, 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3107人, 占21%。近几年贫困生来源情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吉首大学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解读, 2005, http://www.jsu.edu.cn/ft/index.asp

与东部发达地区16%的贫困生比例相比, 该落后地区高校的贫困生比例之大, 说明地处落后地区的高校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将明显大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有利于集中对更多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进行资助, 改善落后地区人均文化过低、素质不高的现象, 另外, 扩大招生作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 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增长, 将对地区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的意义。对于地处落后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高校而言, 助学贷款将缓解以前高校需要对部分贫困生减免学费带来的压力。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在落后地区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对我国政府支出结构的一大调整, 有利于增加对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实现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塑造更多高素质高文化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从而做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与成因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主要存在发放上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落后地区相对与发达地区贷款少。主要表现为国家助学贷款在签约以前的资金不足、逆向选择等问题。另外, 国家助学贷款在落后地区还存在高违约风险的问题, 包括恶意不还贷款的道德风险和非恶意的违约风险。落后地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除了与其他地区共同有的道德风险外, 主要是缺乏还款能力的造成的违约风险。

(二) 问题的成因

1、资金来源相对不足导致落后地区获贷更少。

长期以来我国助学贷款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 缺少如国家助学贷款呆账准备金、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资金。国家对该助学贷款实行50%的财政贴息, 并采取对贷款银行免征该项目营业税的相关措施。在2004年助学贷款新规定中, 初步提出了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政府和学校各负担50%。但是, 这一规定对资金不足带来的改善还远远不够。并且,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配合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有的高校不积极, 与银行接触或交涉不力, 完全依赖政府部门安排, 消极等银行上门服务。而银行在管理上日趋严格, 一般规定行长在任期间坏账达到一定数目立即免职, 使得银行仍然会选择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2、落后地区助学贷款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落后地区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大, 在各高校助学贷款出现的供需矛盾, 在这些地区尤为突出。如吉首大学, 国家贫困生标准为月生活费在25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 而吉首大学贫困生标准为150元以下, 也就是国家规定的特困生标准, 比例达到43%, 其中有58%的贫困生来自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银行在发放助学贷款时, 本来应该是越贫困越具有申贷资格, 但是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 银行会考虑到违约风险而往往偏好于贷给家庭情况反而较好、在毕业后更容易就业、就业之后待遇预期更高更有偿还能力的学生。从而出现了情况反而较好的学生获得贷款, 而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贷款的名额被挤出, 这就形成了助学贷款的逆向选择问题。落后地区众多的贫困生在助学贷款的逆向选择之下与其失之交臂, 获贷率因此下降。

3、落后地区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就业状况差, 导致贷款违约率高。

在西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毕业生人数212万人, 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比2002年 (145万) 净增67万人, 增幅达46%。截至目前, 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76%, 除去一些自主创业和临时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履行签约手续, 大约还有50万左右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就业率低就使得该地区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还款能力也低, 这就影响了落后地区贷款发生额, 是造成其违约率的关键因素。从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必定会产生倾斜, 使落后地区高校的学生获贷率普遍降低。

三、解决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对策

(一) 增加国家、银行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 以扩大落后地区助学贷款资金来源

在大力发展教育基金, 吸引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的基础上, 要扩大落后地区的资金来源, 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1、增加国家对于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

在助学贷款公益性目标和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导向, 实行分级贴息法。对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助学贷款实行不同级别的贴息率, 以对落后地区有更多的支持。可以做出相关规定如提高对落后地区助学贷款的贴息, 规定落后地区的国家助学贷款覆盖率, 规定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业务占所在地银行信贷业务的比例等等。从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 增加银行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既可看作是对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体制有主次有重点的完善, 也可看作是对落后地区不景气状况的长期有效的投资。

2、增加经办银行机构内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

由银行内部进行调节, 提高落后地区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 这将是对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支持。

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各方面的增加,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银行对落后地区贫困生的惜贷问题, 从而使该地区学生整体获贷率得到提高。

(二) 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 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完善与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落后地区高校贫困生上学问题, 缓解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压力, 扩大助学贷款来源, 是短期内提高学生获贷率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是在这里也尽一步要求信用征询系统的建立和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联网通信, 杜绝重复贷款带来更多的风险。

(三) 在落后地区进行有偿服务, 以抵补贷款

落后地区的学生本身就业率不高, 助学贷款违约率高, 但是助学贷款需求又较大, 银行既必须给该地区学生发放贷款, 又希望能及时收回本息。要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尝试在落后地区颁布关于有偿服务的政策。

1、有偿服务抵补的具体操作。

有偿服务在国家政府指导下, 落后地区毕业生去国家所规定的落后地区工作一定年限, 以抵偿助学贷款的本息。另外, 有偿服务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 如通过贷款银行与相关企业单位协议, 直接由工作单位代为还款, 或者是学生在校期间在学校作为中介的兼职机构进行限时兼职, 以抵偿助学贷款。

2、有偿服务的实施具有必然性。

由于落后地区高校的学生大多出现的违约情况都出于自身不具备还款能力, 即使做到改善还款机制, 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 这些学生仍然有可能面临难题。所以有偿服务将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一定年限的劳动来抵补助学贷款。

3、有偿服务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面对落后地区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贫困生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工作, 这样收入有了保障, 即使收入不高, 但是对其毕业后要面临的就业和生活的方面的压力将减小, 使得还款和生活都有了保障。这样既降低了贫困生还贷能力方面的风险, 也可以控制获贷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去向不明的局面。有偿服务规定的时间可明确为几年以上, 既达到偿还贷款缓解就业压力防止落后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的目的, 又增加了一定的还贷学生选择的弹性。

摘要:我国落后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大、毕业后就业率低、就业后普遍收入低, 因此导致国家助学贷款需求量大而违约率高。文章在维持该地区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以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 提出了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完善生源地贷款、有偿服务抵补等对策。

关键词: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乔其兴.经济观察:助学贷款呼唤制度保障[N].国际金融报, 2003-12-08.

[3]、李庆豪.中美学生贷款方案的比较分析[N].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5-12.

[4]、乔锦忠.中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 2003 (7) .

[5]、杜秀梅等.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J].教育研究, 2003 (1) .

[6]、李红桃等.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 2002 (4) .

[7]、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8]、艾洪德.解决国家助学贷款供求两难的经济学分析[N].光明日报, 2005-05-03.

[9]、徐东华等.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0 (2) .

上一篇:研发型企业下一篇:国有建筑企业档案管理